時間:2023-05-31 09:11: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近義詞語用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詞語辨析模式 混淆特點 針對性
二語學習者受母語、目的語、教材、工具書等因素影響,在漢語詞匯學習過程中,易將詞義相同(近)的詞語混用;對詞形、讀音相似,甚至詞義相遠的詞語學習者也很容易混淆,故面向漢語學習者的易混淆詞辨析相對于本體的同(近)義詞辨析,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涉及詞語辨析的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在辨析視角上凸顯了一定的外向性,但更多地沿用本體的同(近)義詞辨析模式,使辨析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一、《教與學》“比較”欄特色
(一)詞對凸顯外向性
《教與學》在辨析詞對的收錄上凸顯出從本體同(近)義詞向基于漢語中介語視角的易混淆詞轉變,即凸顯了外向性特點。通過分析《教與學》所收詞對,筆者發現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同(近)義關系的詞對,且為數不少,其中包括:同素單雙音節詞,如“聲調-聲”;音近(同)詞,如“切實-確實”;語義相遠的詞,如“出來-進來”;還有一些漢語母語者習而不察的詞,如“盲人-瞎子”等等。筆者將737①組詞對與面向漢語母語者的《新華同義詞詞典》(以下簡稱《同義詞》)和二語學習者的《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②(以下簡稱《近義詞》)中所收詞對作了橫向對比,《教與學》與其有完全對應或部分對應詞對兩種情況,見表1:
表1:《教與學》與《同義詞》《近義詞》所收詞對對應分布
詞典 總詞列 完全對應 部分對應 對應 對應詞對占《教與學》比重(%) 對應詞對占本詞典比重(%) 完全對應實例 部分對應實例 《教與學》
相應詞典
《同義詞》 1310 117 99 216 29.3 16.5 節約-節省 特別-特殊
特別-特殊-特異
《近義詞》 421 78 70 148 20.1 35.2 時候-時間 馬上-立刻-立即
馬上-立刻
《教與學》“比較”欄中29.3%的詞對僅與《同義詞》的16.5%對應,而20.1%的詞對與《近義詞》對應的比例達到35.2%,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其所辨詞語的外向性。
(二)收錄“跨詞層”“跨詞類”詞對
《教與學》“比較”欄真正從對外漢語教與學的實際出發,收錄了一些“跨詞層”和“跨詞類”詞語,突破了本體同(近)義詞必須相同范疇的主流觀念。筆者對737組詞語進行窮盡性統計,發現在構組上,“比較”欄中737組詞語不僅涉及語素與語素、詞(組)與詞(組),即“同詞層”構組,如“父-夫”“巴不得-恨不得”等;也涉及詞與非詞成分(語素、詞組)構組,即“跨詞層”構組,如“是否-是不是”“逼-迫”等。具體分布如表2:
表2:進制“同詞層”“跨詞層”構組詞層分布
分類 “同詞層”構組 “跨詞層”構組
關系 語素-語素 詞-詞 詞組-詞組 語素-詞 詞-詞組
個數 2 704 1 5 25
總計 707 30
比重(%) 95.93 4.07
《教與學》“比較”欄的“跨詞層”“跨詞類”構組,做到了“要從外國人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同時,704組詞-詞“同詞層”構組的詞對在詞性上,也不局限于同詞類,兼有不同詞類詞語構組,即“同詞類”構組和“跨詞類”構組并存,如:“白白-白”。具體分布如表3:
表3:“同詞類”“跨詞類”構組詞類分布
分類
分布 同詞類構組 跨詞類構組
詞類 連-副 形-動 形-副 代-副 數量-名 代-名 代-形 動-副 數-副 名-副 介-副 介-連 名-形 名-助 動-名 名-量
個數 662 3 4 10 1 1 2 1 4 2 4 1 1 2 1 4 1
總計 662 42
比重(%) 94.03 5.97
盡管737組詞語在“跨詞層”“跨詞類”構組分布上并不顯著,但突破了本體同(近)義詞相同范疇構組的藩籬,啟發我們外向型學習詞典在詞語辨析上應針對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辨析。
(三)辨析重用法且凸顯同中之異
張博(2005)指出,“面向本族語者的漢語同義詞詞典在詞義辨析上用力較多,而用法的辨析則相對薄弱,這種辨析取向不太適于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詞語使用和語言生成,因此,積極型對外漢語詞典要特別加強同義詞和近義詞用法的辨析”。“比較”欄中辨析內容主要從語義、用法和語用三個層面進行了描述,但更加偏重用法對比,對715組詞語用法進行了對比,筆者粗略統計了每組詞語在三個層面的具體分布情況,如表4:
表4:“比較”欄詞對辨析層面的分布
層面分布 語義 用法 語用
異 同
個數 387 708 505 135
比重(%) 52.5 96.1 68.5 18.3
在“比較”欄中,由于詞語辨析緊承相應詞條之后,編者對詞對的釋義多承前省略。而在用法呈現上著墨最多,且對715組中96.1%的詞對都作了不同點的描述,即在辨析策略上凸顯“同中之異”,如“機會-時機”組:
比較:機會、時機:二者都指難得的好條件,有時可互換,如“這么好的機會(/時機)千萬別錯過”“好好兒利用這個機會(/時機)。說“機會”時,強調不容易得到,要充分利用,如“機會難得”“偶然的機會”“有機會”“乘……機會”。“時機”更強調好條件的出現和消失,有很強的時間性,常說“時機(不)成熟”“不失時機”“等待時機”“掌握時機”;不說“機會”。
呈現語法搭配異同時,強調組合規律的說明,以“認識-認得”為例:
……“認識”后面可加動量詞“一下”,可以重疊為“ABAB”式……“認識”前面可有“正確、全面、真正”等狀語,后面可帶“到、得”等補語,表否定時可用“沒”……
諸如此類的規律總結能有效地辨別詞語在具體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學習者把握規律用法。對一些在語用上有差別的詞對,該欄也做了辨析,如“外祖父-姥爺-外公”,詞對指出“姥爺”是北方話,“外公”是南方話,并且二者是口語,“外祖父”為書面語。這些注重用法的辨析,有利于學習者正確句子的生成。
二、詞語辨析模式
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模式不同于以往本體同(近)義詞辨析模式,具有極大的特殊性。《教與學》“比較”欄在所辨析詞對的收錄和辨析細則上提供了諸多可鑒之處。張博(2008)指出“真正基于第二語言學習者詞語混淆現實進行的詞語辨析還十分欠缺。”我們嘗試在基于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前提下,分析學習者詞語偏誤,探究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的詞語辨析模式。文章將其分為“跨層/類”和“同層/類”詞語兩大類進行分析。
(一)“跨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跨層/類”詞語辨析首先應當定性,即交代詞語所跨的具體詞類和詞層,對于“跨層”詞語的辨析當以辨析詞對的用法為主、輔以語義區分,而“跨類”的詞語應參考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的遠近和導致詞語偏誤原因等因素來確定辨析的重點。辨析模式呈現如表5:
表5:“跨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步驟分類 定性 辨析參項 辨析重點
語義特點 致誤因素
①跨類 具體詞類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②跨層 具體詞層 目的語、母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如“朋友”和“陪伴”是母語背景為印尼語的漢語學習者容易混淆的一對詞語,出現“阿里朋友我們”等這樣的詞語偏誤。其中“朋友”表示“彼此有交情的人”是名詞,“陪伴”表示“隨同做伴”是動詞,二者在語義上關系不大。在漢語中二者很容易區分,我們從學習者母語分析二者混淆的原因③,發現“朋友”對應印尼語名詞“teman”、“陪伴”對應動詞“menemani”,“teman”是“menemani”的詞根,印尼語名詞“teman”添加前后綴“me-i”,可使詞性由名詞轉變為動詞,學生受母語的影響,以為“朋友”也可作為動詞使用,從而出現了漢語“朋友”和“陪伴”的誤用。外向型漢語學習者詞典針對這類詞對,應首先明確詞語的詞性,然后分析詞義的遠近和可能導致混淆的原因,從而確定辨析的重點和方向。
(二)“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同層/類”詞語辨析與“跨層/類”詞語辨析一樣,基于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學習者的詞語偏誤,分析所要辨析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并考慮致誤因素,最后確定辨析重點。同范疇詞語辨析模式如表6:
表6:“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步驟分類 辨析參項 辨析重點
語義特點 致誤主導因素
③同類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④同層 詞語層 同類 見上③同類
跨類 見上①跨類
詞組層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以上我們總結了“跨層/類”和“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張志毅、張慶云(1994:230)指出辨析易“羅列煩瑣,不得要領;浮于表面,不深入;說解粗疏,缺乏縝密。在共同意義范圍內的細微差別,往往被忽略”。劉縉(1997)指出“辨析時應突出重點,切忌全面鋪開,眉毛胡子一把抓”。張博(2008)指出“要找準混淆點,以義項或某種搭配關系為單位進行辨析,盡量少涉及其他義位或詞語的其他組合關系。”我們借鑒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要辨析的詞語分為“跨層/類”和“同層/類”兩類,認為鎖定詞語的混淆特點是有針對地進行詞語辨析的關鍵所在。
三、辨析模式示范
下面以“見-見面”為例,示范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模式:
通過對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及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目標詞進行篩選共統計出49條混淆誤例。分析發現:“見”和“見面”屬于雙向混淆,其中當用“見”誤用為“見面”的誤例有45條,是混淆的主流;而且細加甄別所有誤例,二者的混淆點聚焦于用法上,“見面”是離合詞,學習者將其視為可帶賓語的動詞,出現了如下偏誤:
(1)我的父親一旦來美國的時候,在很長時間不能會去韓國,只有祖父母來美國,父親才能見面他們。
(2)晚上我見面朋友。
(3)過了幾天,我們在電梯前邊又見面了,從此以后,我沒有見面過她,我們這樣陌生了。
(4)孩子一般出生后見面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的父母。
(5)我想盡早見面你們。
(6)我想盡早跟你們見。
偏誤顯示“見-見面”的混淆點在用法上,即“見”后可以跟賓語,“見面”則不能帶賓語,偏誤例(1)、(2)、(5)將二者混淆;“見”可以帶結果或趨向補語,而“見面”不能,偏誤例(3)、(4)將二者相混;“見面”有固定搭配“和/跟……見面”,而“見”無,學習者不知道對此固定結構就很容易產生諸如例(6)的錯誤。所以辨析“見-見面”應將其用法的區別置于首位,使辨析直接對準學習者的錯誤,增強辨析的針對性。而語義、語用的不同可附于其后簡略說明。辨析如下:
“見”后面可加賓語也可以不加,不加賓語時一般多出現在口語性較強的有限的句子中,如“明天見”“改天見”“一會見”,或者出現在“不見不散”“百聞不如一見”等固定短語當中。而“見面”后面則一定不能加賓語,“見面”常常出現在“跟……見面”“與……見面”以及“和……見面”的格式中,“見”則不能出現在這個格式中。表7以直觀的方式將“見-見面”的組配關系呈現出來:
表7:“見-見面”的組配關系
易混淆詞 ~朋友/~同學/~父母 ~一~ 明天~/一會兒~ 下班~/回家~ 和/跟/與朋友……~
見 √ √ √ √ ×
見面 × × × × √
四、結語
《教與學》的“比較”欄對筆者啟發很大,對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具有重大借鑒意義。本文強調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學習者詞語偏誤對辨析的重要性,但目前從學習者的詞匯偏誤出發進行詞語辨析的工具書尚屬空白。文章最后所呈現的詞語辨析模式,比較粗略,進一步細化辨析參項中致誤原因,如義位誤推、義域誤推(張博,2011)、學習者母語因素如漢字詞等,會使辨析更有針對性、使詞語辨析模式更加完善。這需要扎實的二語功底或與母語者合作,也需要進行實證方面的研究,筆者水平有限,對此都尚未涉及,有待做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得到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經費支持,特此致謝。)
附 注:
①《教與學》引言中為740余組,據筆者統計,有“二-兩”“兩-
二”兩組重復,算一組,共737組。
②張志毅,張慶云《新華同義詞詞典》(中型本),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5.
趙新,李英《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新華同義詞詞典》和《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在收詞數量上相當,具有可比性。
③在“朋友”和“陪伴”混淆原因分析上,得到印度尼西亞瑪拉拿
達大學蕭頻老師對本文的幫助,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施光亨,王紹新.漢語教與學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劉縉.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漫談[J].語言文字應用,1997,(1).
[3]張博.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同(近)義詞”處理模式分析及建議
[A].鄭定歐.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8.
[4]張博.外向型易混淆詞辨析詞典的編纂原則與體例設想[J].漢語
學習,2008,(1).
[5]張博.二語學習中母語詞義誤推的類型與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
究,2011,(3).
關鍵詞:動詞 嫌 嫌棄 偏誤分析 差異
一、工具書對“嫌”和“嫌棄”的釋義和用法說明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對動詞“嫌”的注釋有三個義項:1.嫌疑;2.嫌怨;3.厭惡、不滿意(本文討論的是“嫌”的第三個義項)。對動詞“嫌棄”的注釋只有一個義項:厭惡而不愿接近。《現代漢語八百詞》把“嫌”作為一個條目,注釋為:不喜歡、不滿意。對外漢語教師和留學生常用的參考工具書《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對“嫌”和“嫌棄”的詞義注釋照搬了《現代漢語詞典》,在用法解釋中說明:“嫌”表示因(事物的)某種不足和缺點而不喜歡甚至厭惡,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嫌棄”的對象只能是人,表示不喜歡某人而疏遠他。
按照上述詞典和工具書的解釋,漢語學習者在學習這兩個詞以后,仍然會出現一些偏誤。以下是幾種典型的偏誤:
(1)*聽力教室太大,冬天很冷,同學們都嫌它。
(2)*他很會說話,可是我嫌他個子很高。
(3)*她嫌吃香菜。
(4)*我不喜歡說話,同學們都嫌棄我。
我們通過對語料庫的搜索發現,“嫌棄”的對象并不僅限于人,也可用于事物。比如:
(5)李鐵答道:“首長不嫌棄我們連的豬肉燉粉條,是我們連的光榮。”
(6)這些糖是學生家長過節時送給我的,您如不嫌棄可以都拿走。
(7)那種歷盡坎坷仍然真實、仍然活躍著的一顆顆追求理想、摯愛而絕不嫌棄生活的心感動了我。
可見,現有的工具書并沒有能充分說明“嫌”和“嫌棄”在意義和用法上的異同。問題就在于這些工具書都沒有站在漢語學習者的立場突出“嫌”和“嫌棄”的差異,也沒有說明多數情況下怎樣使用這兩個詞。
二、“嫌”和“嫌棄”的差異
本文通過對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現代漢語語料庫(CCL)的調查和分析,發現動詞“嫌”和“嫌棄”在句法結構(如是否需要帶賓語、對賓語的要求以及句法功能等)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基于這種差異,我們又深入探討了“嫌”和“嫌棄”在語義和語用上的差別。
(一)句法結構差異
1.是否需要帶賓語
《現代漢語八百詞》指出“嫌”后面可帶名詞賓語、形容詞或動詞賓語以及兼語(我們認為用“小句賓語”更合適[1])。我們通過對語料的查詢也發現,在115例使用“嫌”的語料中,有35例帶形容詞賓語,80例是小句賓語。還沒有發現不帶賓語的例句。但是“嫌棄”是可以不帶賓語的,比如:
(8)這地方不太平安,最好不要在街上過夜。我看三位要是不嫌棄的話,不妨到寒舍去對付一夜。
(9)病人感動地說:“我耳朵很臭,連家人都躲得遠遠的,姜教授卻不嫌棄。”
2.對賓語的要求
2.1“嫌”及其賓語
(一)“嫌”帶小句賓語。在我們搜集的語料中,帶小句賓語的共有80例,占69.6%。也就是說,“嫌”的賓語絕大部分是小句。例如:
(10)她不是嫌這個太木訥,就是嫌那個太輕浮,橫豎看不上,統統拒之門外。
(11)我不愿盡家庭義務,不愿下廚房,嫌炒菜油膩膩的。
(二)“嫌”帶形容詞賓語。語料中帶形容詞賓語的共有35例,占20.4%。
(12)貧困家庭數量增加,這些自強母親以堅強的生命力作為支撐,不嫌卑微、不畏辛苦,操持好一家人的生活,她們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13)即便如此,國防部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還嫌少,聲稱要向國會索取更多撥款。
(14)成人嫌麻煩,圖省事,以至事事包辦代替是培養不出兒童的獨立性的。
(三)“嫌”帶名詞賓語。《現代漢語八百詞》明確指出,“嫌”可帶名詞賓語,并指出名詞賓語僅限于指人,指物要用“不喜歡”。比如:
(15)你嫌我,我就走。
(16)誰嫌過他呢?全是他多心。
這樣一來,我們再看例(1),“嫌”的對象是“聽力教室”,因此應改為:“同學們不喜歡聽力教室”或者“同學們嫌聽力教室冷”。
在我們搜集的語料中,還沒有發現“嫌”帶名詞賓語的例子。
2.2“嫌棄”及其賓語
(一)“嫌棄”帶名詞賓語。我們搜集的290條語料中,“嫌棄”帶名詞賓語的語料數為178例,約為60%。
(17)就讓我尋個老實的溫柔的頭腦簡單的女孩吧.她永遠不會嫌棄我,她永遠崇拜我。
(18)做婆婆時一定怨兒媳婦,做媳婦時卻嫌棄婆婆。
(19)我會始終如一奉養母親,即使我一輩子解決不了婚姻問題,我也不會嫌棄母親。
(20)就業指導專家也呼吁畢業生要轉變就業觀念,不要嫌棄一線的技術工作,因為一旦學有所成,薪酬將比一般“白領”高得多。
(二)“嫌棄”帶小句賓語。語料中帶小句賓語的語料數為24例,約為10%。
(21)這位來自城市的新兵,沒有嫌棄當警衛員工作辛苦,更沒有鬧情緒,耍調皮。
(22)她們都嫌棄我是一個孤兒,家里沒錢沒勢。
(23)我的美人每天傍晚陪我到城區的公園里去散步,絲毫不嫌棄我衣著寒傖。
(三)“嫌棄”不帶賓語。語料數為88例,約為30%。
(24)她到鄉下看表姐,每次都帶很多禮物,從未有一絲嫌棄。
(25)婆婆身體不適,她忙前忙后;有時老人大小便失禁,倉木拉從不嫌棄,洗凈弄臟的,換上干凈的。
(26)上個月一天晚上,兒子兒媳不在家,老人突然犯病,李大夫不嫌棄,為她治病清污。
(27)胡志珍常說,當教師的要愛每一個學生,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不能嫌棄。
從以上分析中可看出,“嫌”和“嫌棄”所帶的賓語有很大差異,“嫌”的賓語一般是小句或形容詞;而“嫌棄”的賓語多是名詞,或者不帶賓語,小句作“嫌棄”賓語的比例也較少。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大多數情況下,“嫌”只能帶謂詞性賓語,不可帶體詞性賓語,屬于謂賓動詞;而“嫌棄”既可帶體詞性賓語,也可帶謂詞性賓語,屬于體謂賓動詞[2]。
在對學生偏誤語料的分析中,我們發現例(2)“我嫌他個子很高”,這類用“很”的偏誤占有較大比例。對此,我們考察發現:“嫌”和“嫌棄”在語義上都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它們都要求其后的語言成分有較強的主觀性,有時會有一個主觀標記共現。而“很”側重于客觀,表達一種客觀評價(齊滬揚,2005),因此一般不用在“嫌”或“嫌棄”的后面。用在“嫌”或“嫌棄”后面的多是主觀色彩較強的“太”。如:
(28)有一年幼兒園要買一架電子琴,袁廠長非常支持,但他嫌當地的價太高。
(29)田山生疑:是不是嫌禮太薄?
3.句法功能
“嫌”主要用作句子的謂語,“嫌棄”除了作謂語以外,還可用作定語、狀語。如:
(30)他們不得不經常搬遷,以躲避鄰居嫌棄的眼光和刻薄的話語。
(31)對于這門職業簫沒有嫌棄之心,她有思想準備。
(32)她把那件從日本買回來的桃紅色晚裝穿在身上,于鏡前照了一下,就嫌棄地扔到床上去。
(二)語義表達差異
1.語義重心不同
“嫌”和“嫌棄”都有“由于外界條件而引起主觀心理上的不滿意或不喜歡”的意思,但仔細考察,兩者的語義重心有所不同。“嫌”強調的是對賓語部分所指出的缺陷不足或令人嫌惡之處的不滿或厭惡,而“嫌棄”不僅有這種不滿和厭惡,還隱含有由于不滿和厭惡進一步想拋棄的意思。如果說“嫌”的賓語是為了說明主語不滿意的原因,那“嫌棄”則已經包含了主語由于不滿而準備采取的態度或措施,即“棄”。試比較:
a.丈夫嫌妻子沒文化。
b.丈夫嫌棄妻子沒文化。
a.句丈夫只是對妻子沒文化不滿,帶有“看不上、瞧不起”的意思,而b句則隱含有由于妻子沒文化,丈夫厭惡甚至想拋棄的意思。
因此,我們再看例(4),只是因為“我不喜歡說話”,“同學們都嫌棄我”,這里用“嫌棄”語義過重,可以改為“同學們都嫌我悶”。
2.與賓語的語義關系
“嫌”的賓語所表達的語義內容總是表現為消極的時間或情狀,它或許是客觀的事實或現象,或許是主觀的感覺或評價,而其中必含有觸發“嫌”這一心理行為的“點”。作為這一觸發點的賓語與“嫌”的語義關系表現為因果關系,我們將這類賓語稱之為原因賓語。一般來說,“嫌”在表示對人或事物的不滿時必須指明原因。而“嫌棄”呢,它可以只帶對象賓語而不必說明原因。比如:
a.丈夫嫌妻子沒文化。
b.丈夫嫌棄妻子沒文化。
c.丈夫嫌妻子。
d.丈夫嫌棄妻子。
現在,我們再看例(3)“我嫌吃香菜”的錯誤就在于沒有說明“嫌”的原因,應改為“我嫌香菜味道不好,所以不喜歡吃”。
(三)語用特征差異
1.語用要求
用“嫌”的句子多為非自足句,一般不能單獨使用,需要有一定的上下文與之呼應。在交際中,如果沒有一定的語境,說話人只說一個“嫌”字句,會讓人覺得話沒有說完。比如上例a“丈夫嫌妻子沒文化”,若有一個后續句“因此,不愿帶她去正式場合”,這樣意思就比較完整。而“嫌棄”呢,既有對原因的說明,也隱含著某種處置結果,因此是可以自足的。如上例b。
2.語體差異
一般來說,“嫌”和“嫌棄”多用于口語,但在對語料的考察中我們發現,“嫌”前面還可以受“稍”、“略”、“尚”等詞語的修飾,這種句子用于書面語,具有較強的主觀評價色彩。如:
(33)這部回憶錄是口述后整理的,所以稍嫌零亂,但卻保存了一種親切感。
(34)就其整個的著作來說,這本三十萬字的書,雖不免略嫌單薄,但所收文章的確是他一生學術研究的精華。
(35)雖然他的文字那時尚嫌幼稚,但其文學天資已經顯露出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
三、結語
漢語詞匯中存在著大量的類似“嫌”和“嫌棄”這樣的近義詞。絕大多數近義詞并不完全相同,甚至“異”大于“同”。對于其中的“異”,有必要進行深入地辨析。“意義有聯系的詞語,特別是那些有共同語素、相同詞性的詞,留學生非常容易用錯,應作為近義詞辨析的對象”(劉縉,1997)。
在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教材,對近義詞的處理基本上都是“以詞釋詞”的方式,這種方式不能突出近義詞“異”的一面。而帶給留學生的影響就是:認為近義詞沒什么區別,遣詞造句時隨意替換、類推,因而導致多種偏誤的產生。趙金銘(2005)指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要任務不僅是要交給學習者識詞的能力,而且還要交給他們辯詞的能力。”只有把詞義、用法辨析清楚,學生才會正確地選用詞語。以“嫌”和“嫌棄”為例,在教學中我們講清楚以下幾點區別:(1)語義上,兩者都表示不喜歡、不滿意,但“嫌棄”還有“拋棄、不要”的意思;(2)“嫌”的后面多帶小句賓語或形容詞賓語,“嫌棄”一般帶名詞賓語或不帶賓語;(3)“嫌”字句一般不單獨使用,它需要一定的上下文與之呼應。這幾點講清楚了,偏誤的出現也就可以避免了。
(本文為安徽省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項目編號為2010SQRW023。)
注釋:
[1]蘇英霞:《“嫌”字句說略》,語文研究,1998年版,第3期。
[2]宋玉柱:《關于體賓動詞和謂賓動詞》,世界漢語教學,1991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范開泰,沈敏.“眼看”與“馬上”的語義表達功能辨析――兼談對外漢語近義虛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5).
[2]劉縉.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漫談[J].語言文字應用,1997,(1).
[3]齊滬揚.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張丹.動詞“煩”和“嫌”及其相關句式[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3).
相比于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字詞數量不斷增加、意義不斷擴大、用法不斷增多,許多字詞甚至已經失去古代的意義,具有了更多新的意義。學者對個別典型的字詞分別進行了意義、功能和用法上的研究與論述。
前人已經從不同方面對“不”字進行了研究,但多是關于“不”字單用,以及組詞和特殊句式的研究,其中對單用的意義研究最多,而很少有人研究由“不”字組成的詞在句子中的使用。本文通過對“不”字單用及組詞等用法的概括,論述由“不”組成的副詞在句子中的使用,并對相關的詞與其近義詞進行辨析。
一、“不”字的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不”字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一般作副詞,起否定作用。“不”字常常單用,也可與其他語素或詞組合成更高一級的語言單位使用。
(一)“不”字的單用
“不”在自述語境中只有陳述語氣,在對話語境中既有陳述語氣,還有祈使語氣,同時具有否定性、修正性、阻止性三種作用。
“不”在自述語境中只有陳述語氣。例如:我四號到的四川大學,哦,不,是五號。
“不”在對話語境中可作祈使語氣,也可作陳述語氣。例如: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他不知道吧?――不,他知道。|再坐一會兒吧。――不了,我還有事呢。(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二)“不”與動詞、形容詞、副詞共同構成詞或詞組使用
“不”用在動詞、形容詞及個別副詞前表示否定(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與其他詞或語素組成一個詞或詞組。這些詞多帶有否定性質。例如:
不比不如不變不便不及不曾不成不但不單
不要不是不僅不光不止不定不獨不妨不論
不在乎不得已了不得不得了不見得不至于不服氣
……
(三)“不”在特殊結構中的使用
“不”的A不A(A為動詞或形容詞)、愛A不A、不管A不A、什么A不A的以及不A不B等特殊結構中的使用。
1.A不A
例如:去不去?|走不走?|是不是?|見不見?|想不想?……
這里A是單音節。當A有兩個及以上音節時,往往只重復第一個音節。這種結構常見于問答,問話者希望答話者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常出現在正反疑問句中。例如:你是不是四川大學的學生?
2.不A不B
例如:不說不笑|不吃不喝|不聲不響|不言不語|不男不女|不多不少|不前不后|不死不活
這里的A、B有的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單音節動詞或文言詞,有的是意思相對的單音形容詞、方位詞或文言詞。(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而這些詞與“不”一起構成了漢語中的四字成語結構。
(四)“不”組成的詞在復句中的使用
“不”組成的詞也常用在復句中,多用于偏正復句中作連詞,如“不管”“不論”等。常用于條件復句中,成無條件復句,偏句排除一切條件,正句表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會產生同樣的結果,不以偏句的條件變化為依據。例如:不管生活多艱難,我們也得堅持下去。|不論貧窮與富貴,我們都不能忘了父母。
“不是”常用于轉折復句,例如:他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前面的分句說出一個意思,后面的分句則說出與前一分句相反、相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
“不但”“不僅”常用于并列復句表遞進關系。例如:他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在體育方面獲得過許多獎項。|他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在體育方面獲得過許多獎項。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不”在復句中使用時,“不”所在的復句具有否定功能和排除性。
二、由“不”字的性質對其近義詞辨析(以部分典型近義詞組為例)
在現代漢語中,因為詞義的變化,一些詞語具有一些共同的義素,一些詞義上區分特征很小的事物或概念,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不同的詞來表達。這就造成了現代漢語中的近義詞或同義詞現象。下面通過對“不”字的組成詞及其近義詞進行辨析,一方面區分其細小的差別,另一方面證明“不”字在使用時的否定功能和排除性。
(一)“不管”“不論”“無論”
三個詞的相同點:都是連詞,用于復句中的上一分句,任指各種條件,雖條件不同,結果不變。下一分句常有“都,總,會,就,也”等與之呼應。表示結果不變,常通用。例如:
不管雨下多大,我都要去上學。|他無論做什么事,都非常認真。|不論困難有多大,我也要克服它。
但是,這三個詞在意義和使用上有細微的差別,主要是語體色彩的不同。“不管”常用于口語。“不論”在口語體、書面體都常用。“無論”用語書面語體較多,可以同“如何、何、是否、與否”等文言詞一起使用,常與“如何”組成“無論如何”格式。例如:無論如何,你都要去一趟王老師辦公室。
(二)“不免”“難免”“未免”
《現代漢語詞典》對這三個詞的解釋分別是:難免:不容易避免,避免不了。
不免:免不了,表示由于前面所說的原因而導致并非理想的結果。未免:免不了,是古代漢語遺留的用法。
在意義和用法上,“不免”側重免不了。后面一般跟肯定形式。例如:我的語文成績不好,難免寫錯字。
“難免”指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肯定,也可以跟否定形式,意思不變。例如:人生難免不犯錯,正因為犯了錯才知道改正。
“不免”“難免”常常強調的是客觀上的不容易避免。而“未免”同一些詞搭配表示前面所說的情況不合適或對某種過分情況不以為然,表示主觀上的委婉否定與批評,含有不贊成的意思。它常與“太”“過分”“過于”“不大”“不夠”等字詞連用。例如:你的顧慮未免也太多了些。|老王這樣做未免也太過分了。
(三)“不如”“不比”“不及”的辨析
“不如”用于比較,用來比較的前一對象總是比后一對象差。例如:今年不如往年。今年一定比往年的收成或者收入低。“不如”后邊可以不帶賓語,如“連豬狗都不如”,而“不比”不能這樣用,后邊一定有賓語。
“不及”在詞匯意義上與“不如”差不多。但是,“不及”只用來比較不同的人或事物,因此只能前后都是名詞。例如:你的努力還不及他的三分之一。而“不如”除用于比較人或事物外,還可以比較動作的利弊得失,因此除名詞外,前后可以是動詞或小句。例如:下雪啦!與其在家里隔窗欣賞,不如去外面堆個雪人,打場雪仗!
通過這三組近義詞的辨析,可以看出,由“不”字組成的詞在復句中,一般具有否定性和排除性,否定或排除“不”所在的分句,從而肯定另一分句。在偏正復句中,“不”一般用于偏句前表示否定或排除。
三、小結
2、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定語、狀語;形容突發事件
示例:
其在前曰:真為素昧平生,~,難怪妾之得罪。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
出處:
1、《易·離》:“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2、其在前曰:真為素昧平生,突如其來,難怪妾之得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
如 【rú 】:依照順從,像,相似,同什么一樣,假若,假設。
3、成語辨析
【近義詞】:出乎意料、從天而降
【反義詞】:不出所料
4、突如其來造句:
1、她為了躲避這突如其來的大雨,唐突地敲開了一家農戶的門。
2、她實在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
3、突如其來的喜事讓他手足無措。
4、突如其來的噩耗使他陷入極大的悲痛之中。
[關鍵詞]語義韻 詞匯練習 初級漢語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8-0027-02
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環節,而詞匯教學離不開詞匯練習的輔助,多樣化地進行詞匯練習是各階段鞏固詞匯習得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初級階段,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詞匯學習活動和詞匯習得效果。因此,教材和教師應精心設計靈活有效的詞匯練習題。
P.National認為詞匯學習可歸納為三個活動:學習詞的形式、詞的意義、詞的使用。[3]Scott Thombury認為掌握詞語不僅要掌握詞的字典意義,還應掌握它的搭配及蘊涵意義。[2]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詞匯練習來習得。綜觀目前對詞匯練習題的研究現狀發現:1.教材方面,大多數漢語教材都偏重于練習詞的形式和詞的意義,而在詞的使用方面的練習設計得較少,多以選詞填空為主,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分工不明確。2.階段方面,初級漢語對詞匯的練習設計不夠重視,過于強調復現性練習,理解性和運用性練習較少,[2]導致練習過程機械和生硬,習得效果不佳。3.技能方面,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缺少相應的詞匯鞏固練習,詞語搭配和語用能力薄弱,學生的交際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語義韻
語義韻表示超越詞界的聯想色彩。Sinclair(1987)認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能相互感染,關鍵詞總是習慣性地吸收某些搭配詞,當這些搭配詞具有某一類相似的語義特征時,這個詞也傳染了這種特性,語境中便彌漫了一種較強的語義氛圍,即語義韻(semantic prosody)。[4]Stubbs(1996)將語義韻分為積極語義韻(positive prosody)、消極語義韻(negative prosody)、中性語義韻(neutral prosody)或錯綜語義韻。語義韻研究通常有三種方法:基于數據的方法、數據驅動的方法、基于數據和數據驅動結合的方法。[5]
近幾年,詞語的語義韻研究開始應用于英語學習和練習。同樣,語義韻也可以應用到漢語詞匯的學習和練習中來,通過分析語料的搭配、語境、類聯接,歸納詞語的語義韻,以區分近義詞,準確把握詞語的用法。本文以有點兒和一點兒為例,試圖在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中應用語義韻來設計詞匯練習題,以更精確地區分有點兒和一點兒。
二、“有點兒”和“一點兒”的語義韻比較
“有點兒”和“一點兒”都是“a little”之意,大部分留學生難以區分二者。筆者在教《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十九課的“有點兒”和“一點兒”的語法點之前,讓初級漢語E8班的20個留學生做書上關于“有點兒”和“一點兒”的練習題。全對的有3位,他們區分兩詞的方法是:依據書本上的闡釋,“一點兒”是右接形容詞,而“有點兒”則是左接。“有點兒”多用于表達不如意的事情,“一點兒”則可以表達如意的或者不如意的。沒全對的學生認為“有點兒”后既可接積極形容詞也可接消極形容詞,可見深層的語用把握不到位。對此,筆者加入語義韻元素來設計語義韻練習題如下:(以英語為媒介語)
(一)“有點兒”的語義韻練習設計
問題1:有點兒is used to express something is undesirable or dissatisfying,同學們看這個對嗎?這個書包有點兒便宜。(不對)
請看以下來自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CCL)里的語料:
1.老師有點兒不高興;2.我覺得漢語有點兒難;3.我們的學校有點兒小;4.這件羽絨服有點兒貴;5.那個女孩兒有點兒胖;6.這份工作有點兒累。
問題2:“有點兒”右邊的形容詞有什么特點?(都是不好、不如意、消極的形容詞,如貴、難等。)這表明“有點兒”右搭配詞通常是消極語義韻詞。
問題3:“有點兒”左邊的名詞有什么特點?(都是客觀的名詞或代詞,如爸爸、學校、漢語等)表明言者的評價都是針對客觀事物而言的,無語義韻體現。
問題4:does有點兒add negative or positive adjective words?(negative, unpleasant or dissatisfying words)通過例句引導學生分析“有點兒”右側搭配的形容詞具有較強的消極語義特征,“有點兒”也沾染上了消極語義韻,使語境呈消極語義韻氛圍,因此“有點兒”是消極語義韻詞。
問題5:為了進一步鞏固“有點兒”的習得效果,教師可以設計出含消極語義氛圍的例子及生活語境,引導學生說出包含“有點兒”的句子,體會其搭配和語義韻。如:
1.六點回家的時候,地鐵上的人____。2.上課時有些學生聊天,教室____不安靜。3.食堂沒有空調,夏天會____?4.老師的這件衣服穿了4年,現在____?5.爸爸工作____。
(二)“一點兒”的語義韻練習設計
問題1:這句話對嗎:這件衣服一點兒貴,那件便宜一點兒。(不對)請看CCL中的例子:
1.這個書包太大了,給我一個小點兒的吧。2.老板,便宜一點兒怎么樣?3.這件衣服顏色有點兒深,我要淺一點兒的。4.這雙鞋大了一點兒,有沒有小一點兒的?5.這個箱子舊一點兒,那個新一點兒。6.考試太難了,可以容易一點兒嗎?
問題2:“一點兒”左邊的形容詞有什么特點?(可以是如意的,也可以是不如意的,是中性語義韻或錯綜語義韻。)
問題3:再看“一點兒”左邊的名詞有什么特點?(都是中性名詞,如衣服、箱子等。)因此左邊名詞無語義韻體現。
問題4:does一點兒add negative,positive or neutral adjective words?(neutral words)通過分析“一點兒”的左右搭配詞,發現既可是積極形容詞也可是消極形容詞,呈錯綜的語義韻。筆者用Sketch Engine證實了“一點兒”無明顯的語義韻傾向,學生由此得出“一點兒”呈中性語義韻。
問題5:“有點兒”“一點兒”與形容詞搭配的位置一樣嗎?(不一樣,“有點兒”右接形容詞,“一點兒”則是左接,且常伴隨一個相比較的分句。)為進一步鮮明地區分二者,鞏固學生對兩詞的理解和使用,教師可提供緊貼生活的例句,利用語義韻的不同來設置比較詞匯的練習如:
1.這條褲子( )肥,有沒有瘦( )的?2.蘋果( )貴,可以便宜( )嗎?3.這雙鞋( )大,我想看看小( )
的。4.這本漢語書( )難,那本容易( )。5.這輛車( )舊,那輛新( )。
通過引入語義韻來設計“有點兒”“一點兒”的比較練習,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并歸納例句的特點,讓學生自主發現、探討二者的差異,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有點兒”和“一點兒”的語法甚至語用差異,恰當使用二者。Sinclair發現英語中有很多詞如cause等具有語義韻。漢語中同樣也有一些詞具有語義韻,如洋溢、擺脫等。目前漢語的語義韻研究日漸深入,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語義韻進行引導探究式教學,設計區分近義詞、完型填空的詞匯練習,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詞語的典型搭配和使用語境,精確區分近義詞,提高語言學習能力自主語用能力。
三、結束語
本文利用語料庫豐富的語料和詞語搭配信息,引入語義韻設計教學和練習來區分“有點兒”和“一點兒”,得出“有點兒”呈消極語義韻,“一點兒”呈中性語義韻,考試結果表明學生習得效果較好。因此,教師可根據各階段學生水平設計有關語義韻的詞匯練習,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分析和歸納詞語的語義韻,以區分近義詞并準確使用詞語。編者可在教材中加入語義韻元素設計出有效的詞匯練習題,初級階段多提供自然語境引導學生使用詞語,中高級階段可在詞義辨析和完型填空練習中引入語義韻,引導學生熟悉詞語的典型搭配和語用習慣。
【參考文獻】
[1]陳海員.語義韻研究在詞匯練習設計中的應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4).
[2]Thombury.scott.Teach Vocabulary[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3]National I.S.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衛乃興.詞語學要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5]衛乃興.語義韻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2(7).
關鍵詞: 法律英語 專門用途英語 法律術語
法律英語(Legal Language or Language of the Law),是一種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與科技英語、醫用英語、商務英語、金融英語一樣,都屬于應用語言學范疇。美國權威法律語言學家大衛?麥林克夫David Mellinkoff)教授在其著作《法律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the Law,1963)中把法律英語定義為“在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里,律師在一般的司法活動中通常所使用的語言”。事實上,法律英語是以英語共同體為基礎,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動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專業特點的語言。它是人們根據社會文化環境和交際目的、交際對象等語用因素在長期使用中形成的一種語言功能變體。法律英語的形成與西方國家的法律體系、法律制度、法律淵源等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英語,法律英語區別于普通英語,具有其獨特的語言特征。
法律詞語是構成法律語言的基本單位,其運用在法律事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律語言特點主要體現于其用詞的特點。法律英語中的詞匯一般都是比較正式的書面語,中間甚至雜有很多古體詞,而且為使表達準確,常常使用專業的法律用語,并且大量并列使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以消除歧義。
一、語體正式化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種,法律英語通常都使用正式性的詞匯,既正式又莊重,絕對不允許使用方言和俚語。如,law enforcement officer,policeman,cop和 fuzz 都可以表示“警察”這一概念,然而,就其正式程 度 而 言 ,law enforcement officer居其首位,policeman居其次,cop屬于非正式詞匯,雖然被廣泛使用,卻是非禮貌的用語,fuzz則屬于俚語,具有較強的侮辱性。此外,法律英語中會使用正式而非日常使用較多的詞匯,例如:After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under a contract are terminated(“正式”沒使用 “end”一詞),the parties shall follow the principle (“ 原則 ” 沒使用“rule”一詞)of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and the appropriate trading practice to perform the obligations of notification(“通知”沒使用“notice”一詞),assistance(“協助”沒使用“help”一詞)and confidentiality.同時,在法律英語中,絕不能使用口語,如by virtue of,ensue,in effect等。
二、舊體詞和外來語的廣泛使用
舊體詞和外來詞匯是法律詞匯專業性的一個體現和標志。法律英語詞匯的主要來源是靠古體詞。古詞語在現代英語中早已經不再適用了,而且有消亡的趨勢,但在法律英語中古體詞卻仍舊很普遍。這些古體詞有一部分是由here/there/where和介詞合成的。這樣久而久之就成了專業術語。常見的一些舊體詞有hereby(由此,以此,特此),herein(其中,在此處),hereof(至此,由此),hereto(至此,關于這個),therefore(因此),thereon(關于那,在其上),whereby(靠那個),whereof(關于那個)等。具體使用如下面的例句所示: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A sales contract is a contract whereby the sellers transfer the ownership of an object to the buyer and the buy-er pays the price for it.
法律英語詞匯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法語和拉丁語。在“諾曼底人的蒸發”時期,拉丁語和法語都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英語只是下等人所使用的語言,因此在當時的法律法規中無疑會使用大量的所謂的官方語言。即使是現代,在英國,拉丁語仍然被視為個人深造的基礎,法語則被認為是西歐上層社會所使用的語言,具有高貴的氣質和身份的象征。例如,來自法語的法律語言有:estoppel(禁止發言),feesimple(不限制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繼承的土地),attentat(謀殺,謀害),de facto marriage(事實婚姻),fait accompli(既成事實)等。大量的法律英語術語直接來源于中古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語。如今,現代法律詞匯中仍保留著相當多的拉丁文詞匯,而且有不少拉丁詞匯已經被收為英語詞匯。如:adhoc(專門地),inre(關于),perse(自身),prorata(按比例),mediator(調停者),declaration(申訴),sinedie(無期限的),infinitum(永久的),interalia(特別是)等。因此可以說,法律文體最引人矚目的特點應該是它以各種形式保留了在其他文體中早已經廢棄不用的東西,這也許就是所謂的保守原則。因此,法律英語的這種大量保留古詞、舊詞和使用溫情十分正式的詞等的特點都是該原則的具體體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律師和起草者們都遵循了“不要輕易改動已經使用、并證明行之有效的格式”的原則。
三、法律術語專業化
1.源于普通詞匯的法律術語
“法律語言由日常用語和具有特定法律意義的詞組成。日常用語中具有特定法律意義的詞非常罕見,也用得很少,如過失、非法侵害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英語詞匯,我們并不陌生,可是這些普通詞匯一旦被用于法律法規當中,就具有了法律范疇中獨特的意義,意思和其原義大相徑庭,這也就是法律詞匯的“專業性”。例如battery一般意義是電池,法律含義是傷害攻擊。Immunity一般含義是免疫力,法律意義為豁免權。Vacation一般意義為假期,法律意義為休庭期。還有很多英語詞匯,其一般意義和法律意義已大相徑庭,初學者切忌望文生義。
2.專業法律術語
任何學科都有其專業詞匯,法律英語也不例外。法律英語中的專業詞匯使得其語言表達更加準確,所指事物更為具體明晰,也讓法律工作者之間擁有更加輕松自在的交流與溝通。習慣上,我們通常將法律術語根據其用法分為兩類:一類是不能被隨意引申的、專用于法律范疇的法律術語(legal term of art)。此類專用的法律術語在數量上較少,且一般擁有比較特定的、確切的含義及適用范圍,因而不能被其他詞匯取代。另一類法律術語雖然可以兼用于其他語體,但它們在法律英語中同樣具有確切且肯定的詞意。因此,同legal terms of art一樣,它們也不能被其他詞取代,也不能隨意引申。如agency一詞,在法律英語中,它表示“Relation in which one person acts for or represents another by latter’s authority,either in the relationship of principal and agent,master and servant,or employer or independent contractor.”()在民法中,一提到,人們就會想到人(agent)、被人(principal)和相對人(the concerned person),聯想到是一種行為人依據其權以被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法律效果直接歸屬于被人的法律行為,進而聯想到其他法律概念,如指定、法定、委托等。但是,在日常英語當中,它僅僅表示“經辦,”或“處”的意思。很明顯,其所指的意思是不同的。此類詞匯還有很多,篇幅所限,此處不再一一羅列。
四、近義詞的重復使用
法律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法律術語的嚴謹和呆板。法律文件簽約雙方或者是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總是被要求謹慎小心,思辨清晰。可是有些漢語詞語本性上比較籠統,表意模糊,因此翻譯時應突破漢語中重知覺、重表象的思維模式,尋求詞語的確切含義。這一特點在法律條文中表現尤為突出,這也體現了漢語重“意合”和英語重“形合”的語言特點。例如:職工(staff and workers),規章(rules and regulations),條款(terms and conditions),無效(null and void),children and issue(子孫),last will and testament(遺囑),terms andconditions(情況)等,此種結構一部分可能已經成了習慣用語,廣為人接受,其他只是出于表達意思精確,避免語義晦澀而用。除此之外,在句子中也傾向于重復詞語。如:行政法律規范載體的行政法的淵源分為基本淵源和其他淵源兩個方面。The origins of administrative law,as the carrier of administrative law,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basic origins and other origins.又如:行政行為大致可以包括行政立法、行政處理、行政強制、行政處罰、行政司法等行為及行政相關行為。Administrative acts include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administrative handling,administrative coercion,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administrative juries dictions well as acts related to administration.這種同一個詞的重復,同義詞或近義詞重現的現象表明法律英語對詞義正確,語境確鑿的刻意追求,從而形成了法律英語用詞的嚴謹性和準確性。它們的使用通常能使法律文件的內容更全面,也更有彈性。
然而,在近義詞或同義詞的重復這個問題上,學術界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這本身就是一個未解的難題,反對和贊成的人都互不相讓,各執一詞。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有些近義詞或同義詞的重復完全是源自于傳統的表達。如,cease and desist難道就一定比單獨使用cease或desist當中的一個詞更好嗎?筆者認為就不一定。這里的同義詞的重復完全是源于傳統表達的緣故。然而,當今的趨勢是在照顧傳統的同時,更注重實用,也就是說,在重復這些近義詞或同義詞的時候,更要考慮不僅僅是傳統和習慣,而是其使用的效果和理由。
五、法律語言的準確性與模糊性
法律英語詞匯的精確性是指“語義與其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現象)完全相符,正確、準確、精密,準確地反映事物(現象)的主要特點和一般特點”。可見,準確性始終是法律語言的生命與靈魂。有時候,因為一詞之差就可能導致官司的發生,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當中屢見不鮮。法律英語中要求用詞準確,但并不排斥其對模糊語言的使用。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法律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本身并非一門很精確的學科,所以其語言多多少少會帶有一定的模糊性,而這種模糊的語言也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普通法的靈活性。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說適當地使用模糊性語言反而是確保法律語言準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法律英語當中,追求表達的準確與其對模糊性語言的使用并不矛盾,相反,這正是為了把意思表達得更充分、更完整,為執法留下足夠空間。含義模糊的詞匯或表達方式出現在法律英語中,目的是讓意思表達更充分而“故意”使用的,這和意思含混、讓人費解的語言表達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法律英語(書面英語)作為英語國家中法律的重要載體,它是由詞匯、語句和語篇構成的。通過對正式性、法律術語、大量借用外來詞匯、模糊語言與準確語言并用及近義詞或同義詞重復等五個方面法律英語的詞匯特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與其他文體相比,在詞義、詞源及其使用方面,法律英語的詞匯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只有正確理解了這些詞匯,才能全面地掌握好法律。此外,法律英語除了在詞匯上具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外,在其句子結構上還有大量地使用長句、復句的特點。在我們僅對法律英語在詞匯方面的一些特點進行探討,以期幫助我們在正確、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發達國家,尤其是和普通法有著緊密聯系的國際關系法律法規與慣例的基礎上,促進、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在各個層面上的合作與交流,從而更好地實現法律法規的移植,進一步加快我國的法治化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季益廣.法律英語文體特點及英譯技巧[J].中國科技翻譯,1999(4).
[2]孫萬彪.英漢法律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7.
[3]王士如.法律基礎雙語教程.天津[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91.
[4]徐瑤松.法律類語的語言特點[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2(5).
[5]張新民、高泠.從法律英語詞匯特點看法律文獻漢譯英[J].上海翻譯,2005.
——談“作、做”
“作派”不同于“做派”。按《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注,“作派”指人的派頭、氣派或故意做出來的姿態、架勢;“做派”指戲曲演員表演中的動作和表情。在實際語用中因為人們不了解“作”和“做”的區別,常常犯張冠李戴的錯誤,該用“作派”時用了“做派”,該用“做派”的用了“作派”,如下例:
①某些官員在對待公眾時“大老爺”式的傲慢做派。(《京華時報》2007.03.20)
②著名泌尿外科專家李漢忠極力反對這種“霸王”做派。(《人民日報》2007.03.21)
③作派瀟灑大方,臺步飄逸舒展、自由奔放的藝術表演風格。(《中國秦腔俱樂部》)
④演戲時身架優美矯健,作派瀟灑利索。(《新浪博客》)
例①②應該寫作“作派”,例③④應該寫作“做派”。“作”與“做”都指制造、勞作,是同音義近字,它們用法上的區別是:抽象意義的詞語、書面語色彩較重的詞語,特別是成語里,多用“作”,如作罷、作對、作廢、作怪、作戰、作風、振作、寫作、協作、自作自受、作威作福、精耕細作等;制造具體的東西、從事具體的活動,口語色彩重一點的,一般用“做”,如做活、做飯、做作、做衣服、做賊心虛、做做動員等。
不“振”不動
——談“振”與“震”
“振”與“震”都有搖動義,都能同“動”組合成詞。從這個意義上講,“振”和“震”是義近字,“振動”和“振動”是近義詞。它們的區別是:“振”只用于物理學上的往復運動;“震”則多指由于客觀原因引起的顫動。然而這種區別在實際應用中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例如下面這些出現在《人民日報》上的話,就沒有顧及“振”與“震”的這種區別。
①手機要關機或設置在振動、靜音狀態。(2007.05.24)
②使用電動刮杠及振動器時千萬要小心。(2007.05.20)
③破解了武漢長江大橋的振動問題。(2007.05.16)
④防止因施工振動給鄰近建筑物帶來影響。(2006.11.28)
⑤引起進入預熱器的物料突沸并發生劇烈振動。(2006.11.25)
這些句子中的“振動”均應改作“震動”。
“振”,《說文》這樣解釋:“舉救也。從手辰聲。一曰奮也。”故本義為救拔、挽救,或為振奮。后引申出多項意義:①搖動、揮動,如:振翅、振臂高呼。②奮起、奮發,如軍心大振、精神為之一振。③振動,如:共振、振幅。
關鍵詞 詞匯識別,漢語,搭配,近義,詞序。
分類號 B842
1 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單位,每種語言的詞匯都極為豐富,每一個詞又都有其特定的意義和用法。然而。面對數量龐大的語言材料,母語者卻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準確的理解和產出。這不禁使我們發問――人類大腦究竟是運用怎樣精密的機制來完成這一系列復雜加工的?詞匯知識又是如何存儲于人腦中的?需要承認的是,母語者極快的詞匯加工速度使得人們對詞匯知識存儲和加工的研究存在很大難度。然而由于諸多因素均會影響詞匯的加工,因此,對影響因素的考察不僅其本身有重要價值,還可以作為我們深入探究詞匯的記憶方式和加工機制的有效途徑。本文將從語境因素對詞匯識別的影響這一視角切入展開研究。
語境因素對詞匯加工的影響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對該因素的考察主要在詞匯關系層面和句子層面兩個方向上展開。相較而言,后者的研究成果更多(任桂琴,韓玉昌,于澤,2008;任桂琴,韓玉昌,劉穎,2012),然而,詞匯關系層面對詞匯識別的影響是更為基礎的,很多看似由句子層面帶來的影響其本質仍涉及到詞匯關系層面的問題。因此,本文就將圍繞詞匯關系層面――即以某種關系相互聯系的詞對對詞匯識別的作用展開探討。在這一問題上,廣為探討的理論模型為擴散激活模型。該理論認為,人腦記憶中存在擴散激活,對某一詞的激活會促進臨近詞的激活。Meyer和Schvaneveldt(1971)首次運用詞匯判斷任務為擴散激活模型提供了證據。研究發現,若所呈現的兩詞有聯想關系,則被試做出肯定判斷的反應速度更快。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及后續的一系列研究均是在詞義的聯想關系這一層面上展開的,然而部分研究卻對這一關系提出質疑,指出被試之所以對語義上具聯想關系的詞對在判斷任務中有更好的表現,是因為這兩個詞語在語言使用中頻繁共現,從而導致二者有較強的詞匯聯結,而并非是因為其意義有交疊(Trevor,2008)。也就是說,共現關系可能是語境影響詞匯識別的更本質的因素。在語言使用中,搭配關系即是一種典型的共現關系。Kjellmer(1987)指出,在各種語境中。搭配是在話語中大量出現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成分。基于此,本研究將圍繞搭配關系展開研究。
對于詞語間的搭配關系,Firth(1957)首先提出“搭配”的概念,并將其界定為詞與詞共現的特征,指出搭配關系是詞與詞間的組合關系,且體現了一種相互預期。Mitchell(1975)則將詞類、句法、意義等因素納入到了對搭配關系的考量中。Sinclair(1991)提出了語言使用的“慣用原則”,即語言使用者擁有大量的搭配詞組作為其語言使用的備選材料。基于以上學者的觀點。本文將高頻搭配界定為符合句法結構和語義關系的、且在語料庫中呈現高共現率的詞對。對于語言中的搭配關系,已有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計算機識別研究、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或基于語言本體的研究(王霞,2005;程月,2007;Kennedy,2003,2005;辛平,方菊,2012;丁繼亮。2012)等幾個方面,然而其卻不能揭示母語者對搭配信息的認知方式。本研究將從心理語言學視角切入,對搭配信息是否影響母語者的詞匯識別進行考察。
Hoey(2005)從認知視角指出,如果單個詞的啟動效應的發生與另一詞發生聯系,則建立了搭配關系。Ellis,Frev和Jalkanen(2009)采用詞匯判斷任務,在被試的上下視野同時呈現互為高頻搭配關系或非搭配關系的詞對。研究發現,詞匯識別對高頻搭配敏感。Ellis等由此認為,詞匯識別加工受語言使用定搭配經驗的影響,因此高頻搭配比低頻搭配更易識別。與之相似的是,Durrant和Doherty(2010)運用啟動任務發現了高頻詞匯搭配的啟動效應,證實了語言使用中的搭配關系對詞匯識別的作用。然而,前人對搭配信息在心理語言學視角上的考察均是在英語中展開的,對于詞匯識別對搭配信息的敏感是否具有跨語言一致性卻鮮有關注。本文將對漢語的搭配關系進行研究,考察其是否影響漢語母語者的詞匯識別。
此外,更值得關注的是,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發現,若兩詞僅在語義上相匹配,卻并未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呈高頻搭配,那么詞匯識別并不能得到促進。Ellis等由此推測,流暢的詞匯識別只與記憶特定的詞匯搭配密切相關,而在這一加工層面上并無自上而下的語義作用對其產生影響。
本研究將圍繞這一問題繼續進行考察。在本研究中,對搭配信息的考察除高頻搭配(如:采取-措施)和控制組(即無關非搭配,如:開設-措施)外,還引入另一水平,即與高頻搭配中的動詞互為同義/近義關系的詞語與原搭配中的賓語組成的詞對(如:采用一措施)。這一關系在下文中將用“近義非搭配”來指代。
對近義非搭配的考察有重要意義。首先,其能對母語者在詞匯識別的過程中對高頻搭配的敏感程度和特異性程度有深入認識。與高頻搭配在語義關系上形成高度干擾的近義非搭配在詞匯識別中的作用究竟更接近于高頻搭配還是無關非搭配?若更接近于無關非搭配,則表明母語者對高頻搭配的敏感程度高,特異性強,加工中不易受到干擾。第二,對近義非搭配的考察能對搭配關系對詞匯識別的影響中是否有語義作用的參與提供證據。若有語義作用的參與,那么與無關非搭配相比。對近義非搭配的識別應得到一定程度的促進,因為同義/近義詞間語義上的擴散激活會使近義非搭配詞對之間的聯結強于非搭配詞對之間的聯結。若沒有語義參與,那么近義非搭配則應與無關非搭配一致,不對詞匯識別產生促進作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假設支持后者。
此外,由于搭配是由詞與詞組合而成的。那么在搭配詞對中,哪個詞在前、哪個詞在后,即組成搭配的詞語的順序,同樣也是搭配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研究(Koriat,1981)在對語義上具聯想關系的詞對的考察中,發現語義啟動效應的發生可能是雙向的(如詞對lamp-Hght當lamp作為啟動詞先于目標詞light呈現時,被試對light能夠更快地識別;而當light在前時,light也能啟動lamp),然而這種情況何時發生卻并未得到確定,且啟動程度上也有可能存在差異(McNamara,2004)。那么,對于語義上具聯想關系的詞對來說,這種可能存在的雙向啟動效應意味著其在心理詞典中呈現怎樣的存儲模式?而對于本研究中所關注的搭配,互為搭配關系的詞對之間又是否有類似的雙向效應?對這一問題的考察不僅能夠讓我們對搭配內部詞語順序的作用有深入認識――即在搭配對詞匯識別的影響中,詞序是否發揮作用;更能為我們深入探究組成搭配的詞語在母語者心理詞典中的存儲模式提供重要依據――當搭配以逆序形式呈現時,若詞匯識別不能得到促進,我們則推測,詞匯搭配可能是以整體為單位進行儲存和提取的,因而當形式上發生改變時,原搭配不能得到有效提取。而若詞匯識別在逆序呈現時能得到部分的促進。那么我們則傾向于認為,組成搭配的兩詞在心理詞典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區分方向的聯結。
綜上,本研究旨在探討:在漢語中,高頻搭配是否能促進母語者的詞匯識別?近義非搭配在詞匯識別中的作用更接近于高頻搭配還是無關非搭配?詞序因素是否影響搭配中的詞匯識別?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本實驗的被試為北京語言大學學生33名,所有被試均為漢語母語者,其中男性16名,女性17名,(矯正)視力正常。
2.2 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3×2的被試內設計,兩個自變量分別為搭配因素和詞序因素,其中搭配因素分為高頻搭配、近義非搭配、無關非搭配三個水平,詞序因素分為正序和逆序兩個水平。因變量為被試完成詞匯判斷任務的反應時和錯誤率。
2.3 實驗材料
本研究將實驗材料限定為漢語動賓搭配,以對搭配類型本身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出控制。實驗材料分為三組。第一組為高頻搭配詞對,如:采取-措施、干涉-內政、改善-條件、堅持-原則、增強-意識、表示-感謝等,該組動賓高頻搭配的選擇標準是:(1)運用CCL現代漢語語料庫,以兩詞間隔字符不超過五個字的范圍作為檢索標準,所選詞對在這一標準內均有較高的共現率,共現的語料數目平均為2170條。(2)以筆者本人的母語語感作為參考,排除一些在語料庫中兩詞有較高共現率,卻在語義上并不形成典型搭配的情況,如:“提高-群眾”等。第二組為近義非搭配,即所呈現詞對中的動詞與語言使用中真實存在的動賓高頻搭配中的動詞為同義/近義關系(同義/近義關系的確定以《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漢語近義詞詞典》為依據),如:采用-措施、干擾-內政、改進-條件、保持-原則、增長-意識、表現-感謝等。這組詞對在語義關系上與高頻搭配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在客觀的語言使用中(由于語義上的細微差別、語義韻的差異、或是語用習慣)卻呈現為非搭配(兩詞在語料庫中的共現率為高頻搭配的2%以下)。第三組為無關非搭配,即所呈現詞對中的動詞與語言使用中真實存在的動賓高頻搭配中的動詞語義無關,且與對應賓語不構成其它動賓搭配,兩詞在語料庫中的共現率為高頻搭配的2%以下。在此基礎上。每一組詞對均有正序呈現和逆序呈現兩種方式。
本研究對實驗材料中詞語的筆畫數和詞頻進行了控制,三組實驗材料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排除了這兩個因素對實驗結果可能造成的影響。全部實驗材料包含28對高頻搭配、30對近義非搭配、30對無關非搭配,三組材料基本匹配,保持賓語一致,僅動詞不同。
本研究采用被試內設計,每一名被試均需在6種條件下完成任務。對于每一名被試來說,包含相同材料的詞對只呈現一次。此外,實驗材料中配以與正確反應試次等量的錯誤反應詞對,每組錯誤反應詞對中有且僅有一詞為假詞。
2.4 實驗過程
本實驗沿用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方法,采用詞匯判斷任務,讓被試對同時呈現的詞對進行判斷。實驗用E-prime軟件進行編寫,被試在PC上逐一完成實驗。在每一個試次中,首先給被試呈現一1000ms的注視點,隨即在被試的左右視野同時呈現一組詞對,要求被試在保證正確的條件下盡可能快地對所呈現的兩個詞語是否均是詞做出按鍵反應。判斷完成后,將呈現2500ms的空屏,以盡可能地減弱前一試次對后一試次的干擾,隨后進行下一試次。所有試次隨機呈現。在實驗正式開始之前有指導語和練習(練習部分包含14個試次)。
需要說明的是,為考察詞序效應,本研究對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實驗范式做了部分改動,將詞對在上下視野呈現的形式改為了在左右視野呈現,詞對之間有4個字符的距離,并將注視點置于左視野,以引導被試按照與正常閱讀習慣相一致的順序從左至右完成識別。
3 結果
以判斷任務的正確率達85%為標準進行篩查,剔除3名正確率低于該標準的被試,剩余30名有效被試:對于每名被試,將與其平均反應時相差3個標準差以上的極端數據用其平均反應時替代。
30名被試在6種條件下完成詞匯判斷任務的平均反應時和錯誤率見表1。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搭配的主效應顯著,F(2,58)=24.05,p=0.000;詞序的主效應達邊緣顯著,F(1,29)=3.875,p=0.059;且搭配和詞序兩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達邊緣顯著,F(2,58)=2.678,p=0.077。進一步進行簡單效應檢驗。對搭配因素的檢驗結果顯示,在正序情況下,搭配效應顯著,F(2,58)=23.58,p=0.000,說明漢語母語者對搭配信息敏感。然而在正序的高頻搭配、近義非搭配和無關非搭配三個水平上,究竟哪些水平之間的差異真正存在?圍繞研究設計。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有兩個:(1)高頻搭配和非搭配之間是否有差異;(2)在非搭配中,近義非搭配與無關非搭配之間是否有差異。對這組正交對比的檢驗結果顯示,以正序形式呈現的搭配關系和非搭配關系之間差異顯著,F(1,29)=36.49,p=0.000,說明高頻搭配能夠顯著促進漢語母語者的詞匯識別:而以正序形式呈現的近義非搭配與無關非搭配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漢語母語者對近義非搭配的識別并不由于其與高頻搭配在語義關系上的高度相近而發生促進。以上結果見圖1。
在逆序情況下,對搭配因素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結果顯示,搭配作用亦顯著,F(2,58)=6.08,p=0.004,說明當搭配信息以逆序形式呈現時,漢語母語者對其也表現出敏感。進一步的正交對比顯示。以逆序呈現的高頻搭配和非搭配之間差異顯著,F(1,29)=9.71,p=0.004,說明以逆序形式呈現的高頻搭配亦能促進漢語母語者的詞匯識別:而以逆序形式呈現的近義非搭配與無關非搭配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漢語母語者對以逆序形式呈現的近義非搭配的識別同樣并不因其與高頻搭配在語義關系上的高度相近而發生促進。以上結果見圖2。
從以上結果中看到,無論高頻搭配以正序還是逆序形式呈現,均對漢語母語者的詞匯識別產生促進作用。那么,漢語母語者是否對搭配中詞語的順序敏感?對詞序的簡單效應檢驗結果顯示,在高頻搭配中,詞序效應顯著,F(1,29)=6.91,p=0.014,說明漢語母語者對以正序形式呈現的高頻搭配的詞匯識別要好逆序:而在近義非搭配和無關非搭配中,詞序效應均不顯著(p>0.05)。以上結果見圖3。
4 討論
本研究在漢語詞匯識別中發現了搭配信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為Ellis,Frey和Jalkanen(2009)與Durrant和Doherty(2010)的研究結果提供了跨語言一致性證據。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通過關注與高頻搭配形成高度語義干擾的近義非搭配,發現了漢語母語者在詞匯識別中對高頻搭配的敏感度高、特異性強,因此,對近義非搭配的反應與對無關非搭配的反應一致,并沒有對詞匯識別產生促進。此外,本研究還探討了搭配呈現的詞序對詞匯識別的影響――對以上問題的考察均為揭示人類對詞匯搭配信息的記憶和加工方式提供了有力依據。
由實驗結果看到,高頻搭配更容易被識別,也就是說,語言使用經驗能很大程度上影響漢語的詞匯識別一語言識別系統對語言使用中高頻共現詞語進行統計和計算,從而實現對其的優先加工。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是,這種基于統計的搭配共現率信息,是如何在心理詞典進行存儲,又是如可實現對其的加工的?我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嘗試回答這一問題:(1)互為搭配的詞對究竟是以語塊的形式進行整體儲存的。還是仍以單個詞語為單位進行儲存,同時在其間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聯結?(2)搭配信息對詞匯識別的影響究竟是否有語義作用的參與?
對于問題(1)。聯結主義普遍認為,心理詞典的意義層面由很多意義單元構成,兩個詞語的共有意義單元越多,其在詞匯系統中的存儲距離就越近:而兩個詞語在一起出現的頻率越高,兩詞之間建立的聯結也就越強。由此可見,聯結主義強調詞語間的聯結,而前提則是其仍以單個詞語為單位進行儲存。然而,部分學者則持語塊存儲的觀點。Bolinger(1976)認為,搭配是一種預制語塊,在學習中被整體記憶或提取。Dabrowska(2004)也指出,對于語言中重復性高的成分,人們會將其作為預制語塊進行整體儲存,以減輕語言信息處理的壓力,提高語言加工效率。易維和鹿士義(2013)的研究也表明,語塊也是心理詞典的單位,具有心理現實性,是整體存儲加工的。
那么,搭配信息究竟是以語塊的形式進行整體儲存,還是在心理詞典中建立了詞語之間的聯結呢?對于這一問題,我們要以人類信息加工的高效性原則作為討論的基礎。需要明確的是,對于特定詞語來說,能與其形成搭配的詞語極為豐富,如:漢語中一個動詞可能與多個賓語形成搭配,同時,一個賓語也可能與不同的動詞形成搭配,如果這些搭配信息均以語塊的形式逐個進行存儲,顯然會使記憶量過大,同時也不利于信息的加工和提取。因此,我們更傾向于認為,搭配信息以單個詞語為單位進行儲存,同時在詞對間建立了復雜交錯的聯結。那么,其聯結方式是怎樣的呢?本研究發現,當詞對以逆序形式呈現時,搭配信息對詞匯識別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提示我們。互為搭配關系的詞對之間的聯結可能是雙向的。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被試對高頻動賓搭配的正序呈現要比對逆序呈現有更快的識別,說明不同方向間聯結的強度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可能正來自于語言使用中不同形式的搭配的共現率的差異――對于漢語來說,部分動賓搭配可以變換結構,以逆序形式進行表達(如:條件的改善、經驗的積累),只是在語言使用中這一形式的搭配與更為基礎的動賓搭配相比頻率較低。那么,搭配詞對之間聯結關系的建立究竟是否完全基于語言使用中的共現頻率呢?若是,我們則可預測,如果某種搭配的逆序形式在語言中使用中出現的頻率極低。那么其在心理詞典中將只有單向聯結。對于這一預測,仍有待后續研究的驗證。當然。存儲方式也可能并不絕對――對于共現頻率極高的搭配來說,以語塊的形式進行整體儲存的可能性更大,以實現更高效的加工;而對于其它大部分詞對來說,詞語間根據不同的共現頻率而建立不同程度的、區分方向的聯結則可能是更普遍的模式。
對于問題(2),本研究發現,被試并不會因為同義/近義詞在語義層面上的高度一致而在對近義非搭配詞對的判斷中發生促進效應,而是表現出與對無關非搭配一致的反應。這一結果支持了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觀點,即在前詞匯加工階段,詞匯識別對搭配信息的敏感并不受語義作用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搭配信息的存儲模式。依照聯結主義的觀點,互為近義詞的詞對由于其享有較多的意義單元而在詞匯系統中形成臨近關系,也就是說,近義詞之間所建立的聯結是以語義作為橋梁的,擴散激活效應的發生也正是基于此。然而,盡管互為搭配關系的詞語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存在語義上的聯系,但句法組合上的制約以及語用習慣上的限制使得搭配詞對間的語義關系相對間接,因此,人腦對搭配信息的存儲不選擇語義作為詞匯間聯結的橋梁,而是在詞匯層面建立更直接的聯結,這一存儲模式使得基于詞語共現頻率的聯結無需語義的參與即能在詞匯識別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關聯理論;日漢同形詞;翻譯
1.引言
近年來,語用學的發展很快,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語用學的研究。其中最有影響的要數斯珀伯和威爾遜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關聯理論,他們把交際視為一種明示推理的過程①。通過其理論可把翻譯過程看作是作者通過原作進行明示,譯者接受作者的明示并對原作進行推理,假設語境,從而尋找最佳關聯,對譯文讀者做出明示,譯文讀者再通過對譯文語境推理,假設,獲得盡可能同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
據相關人士統計,在《漢語水平等綱標準和等級大綱》中的甲乙丙三級5258個單詞中,同形詞達2991個,占總數的57%左右②。可見,日語中日漢同形詞的比例還是相當大的。這些詞在其含義及用法上和漢語有許多共通之處,給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帶來了不少方便,然而中日兩國畢竟是不同的,兩國不論在語言還是在文化方面都存在許多差異,受母語影響的我們常常會望文生義,導致誤用的發生。因此, 在我們的學習中, 需要加強對日漢同形詞的理解辨析。
2.日漢同形詞的定義
沈宇澄編在《現代日語詞匯學》將同形詞定義為:在中日兩種語言中均使用的、相互之間存在借用關系的、以兩個字的漢字為主的有同樣字型的漢字詞匯(將日語中使用的繁體字也包括在內)③。
3.中日同形詞分類
目前關于漢日同形詞的研究,大體上把其分為同形同義、同形異義、同形近義這三類。但從語用學角度來說,同形同義詞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其在語義上完全相同,在語境上也會有不同,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辨析。
3.1同形同義
是指同一同形詞在漢日語中詞義完全相同。其中《現代日語詞匯學》指出同形同義詞在大多數的文脈下直接對換, 但是有些詞對換了輕則讓讀者覺得不自然,重則讓讀者對原文產生錯誤的理解。這是因為漢日同形詞的詞語搭配或語用語境是有所不同的。
例(1):左右と後ろの三人で尾行すれば、犯人にまかれる可能性は少ないだろう。
譯文:三人分別從左、右、后三方跟蹤的話,嫌犯逃脫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了吧。
例句(1)中,日漢同形詞「犯人在兩種語言中都表示“罪犯”的意思,但很顯然,根據此處作者的明示,推理出的語境是警察正在追捕嫌犯,此時還不能給其定罪為犯人。因此,此處譯為“嫌犯”,更能使人物關系一目了然,不會誤導譯文讀者。
3.2同形異義
是指同一同形詞在漢語中表達的意思和在日語中表達的意思不同,這類詞對初學者而言比較難,需要明確它們的意思并都記下來。
例:(2)眼下の大地は、渡す限り死者と者におおわれていた。
譯文:眼前的大地,所見之處皆是死傷者。
“眼下”在漢語中的詞義是:目前,現時。「眼下在日語中的詞義是:下にえる方;目の下(例4)。可見,眼下這個同形詞在漢日語種意思是不同的,翻譯時需要對加深對原文的學習,理解,避免望文生義現象。
3.3同形近義
這類詞匯字形相同,詞義也相近,但在漢日各自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在保留相同意義的基礎上又有了各自不同的派生意義,有些詞義范圍擴大,而有些詞義范圍縮小,在翻譯中這是同形詞中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
a.漢語詞義涵蓋了日語詞義
例:(3)學でし合う、自分中心的な言しかしない人もいる。
譯文:在班級討論中,有些人只以自己為說話中心。
漢語中“學級”的詞義是年級或班級的舊稱。而日語中「學的詞義是:授位として、童?生徒を一定の人數にまとめたもの;クラス;(例3)。可見,“學級”一詞的漢語詞義比日語詞義廣,這種情況下,譯者需要根據原文語境,選擇與作者明示最為貼切的漢語意思,使譯文讀者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
b.日語詞義涵蓋了漢語詞義
以漢語中“感覺”一詞為例,其漢語的詞義是接觸事物所產生的知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覺得,認為。而日語中「感的詞義是:する心的象、??觸?味?嗅など;物事を感じとらえること;また、その具合。由此可知,“感覺”一詞在日語中除了漢語所包含的“知覺;感覺,認為”的意思外,還有更為廣闊的意思。翻譯這類詞時,需要我們根據作者的明示,推測出合理的語境,再根據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識構成做出合理的明示,使譯文讀者能夠推理出和原文讀者盡可能相同的語境,獲得足夠的語境信息。
例:(4)〈感がい〉犬は、においにする感がいので、鼻で人をかぎ分けます。
譯文:狗的嗅覺十分敏銳,能通過鼻子聞味識人。
根據原文語境,這里的「感是用來指動物的嗅覺的,因此此處譯為“嗅覺”更易于中國讀者理解。
(5)〈感がなくなる〉冷たい谷川の水で、野菜を洗ったら、しびれて手の感がなくなった。
譯文:我在冰冷的溪水中洗菜,手都已經凍的沒知覺了。
根據作者明示得知這里的語境是說“由于溪水冰冷,手都被凍麻了”,因此此處的「感譯為“知覺”更為貼切。
c.有重合的部分,又有各自獨立的詞義項
例(6)〈雅な世界〉御所をし、しばし廷文學の雅な世界にぶ心地がいたしました。
譯文:我參觀御所時,仿佛感覺自己暢游在宮廷文學的雅致世界中。
(7)言辭閑雅,無村言俚語。(漢語詞典)
(8)〈雅なたたずまい〉そこは、都心の踏から隔てられた、雅なたたずまいの日本庭になっていた。
譯文:那是一座幽靜的日本庭院,遠離市中心的喧囂。
“閑雅”一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形容舉止情趣嫻靜文雅;指文辭或言辭優雅。日語中的詞義是:しとやかで雅やかなこと;靜で雅致のあること。可見二者都有舉止情趣嫻靜文雅之意,不同的是漢語中閑雅還有指文辭或言辭優雅之意,日語中還可用來指風景,住宅清幽,高雅(例8)。我們在翻譯中要理解它們相重合的意思,更有注意它們各自獨立的詞義項,加深對語言的理解,以免誤譯。
4.小結
由此,可以看出,在漢日語之間,還存在不少意義完全不同和意義有同有異的漢日同形詞,在現實的學習中,對于中日雙方的學習者來說,同形類義詞和同形異義詞卻往往是最容易用錯的。我們作為翻譯研究者,更要夯實基礎,掌握好日漢同形詞的翻譯,活用語用學的關聯理論,來解決翻譯中面臨的問題,尤其是難度較大的同形近義詞的翻譯,這樣才能不失專業水準。
注釋:
①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②劉富華.HSK詞匯大綱中漢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與對日本學生的漢語詞匯教學[J].漢語學習,1998(6).
③沈宇澄.現代日語詞匯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參考文獻】
[1]文中例句皆出自《中日句型辭典》
[2]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劉富華.HSK詞匯大綱中漢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與對日本學生的漢語詞匯教學[J].漢語學習,1998(6).
一、WordPilot簡介
WordPilot軟件是Langsoft Online公司推出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統的優秀軟件產品,其主要目的在于服務于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根據梁茂成教授對該軟件的研究總結,WordPilot具有良好的語言教學輔助功能,主要概括如下:
1.強大的詞匯檢索功能。在WordPilot主界面上的常用工具中,有一個功能強大的檢索功能,這也是現代語料庫技術的核心部分。使用者只需要在檢索框中輸入需要檢索的詞或短語,點擊Search按鈕,語料文本中所有包含該詞或短語的語境便會即刻出現在右邊的窗口中,并且列成排序清單,十分便于使用者了解詞匯或短語的使用頻率、使用方法和常見搭配形式。用戶只要點擊右邊清單中的任一項,語料文本里對應的語境中有關該詞或短語的使用情況便可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WordPilot還配備了模糊檢索功能,以便使用者對記憶模糊的詞匯或短語,以及相同詞匯的不同屈折形態、派生形態和復合形態同時進行檢索。WordPilot還配備了檢索中模糊度等級的可調節功能。模糊檢索也可以通過在檢索框中輸入通配符進行,這樣可以更加方便使用者。
WordPilot 還附帶了一個詞庫,其中,列出了英語中的常用詞匯和短語。使用者只需要點擊界面左側下方的Word Bank選項卡,再點擊Word Bank中的相應詞匯或短語,即:可很方便地達到檢索的目的。使用者還可以通過WordPilot的查看菜單的頻率統計和搭配統計功能對被檢索詞匯及其各種變化形態或短語的出現頻率進行統計,以便發現語料庫中蘊藏的語言規律。
2.有益于語言研究和學習的附屬功能。WordPilot具有多種實用的附屬功能。WordPilot內嵌了TTS文本轉語音系統,這樣,使用者在對任何詞匯或短語進行搜索時,便可聽到所選部分的地道的美式英語發音。
WordPilot還帶有一個十分有用的Microsoft Word模板文件。在WordPilot安裝完成之后,用戶打開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系統,會發現屏幕上方的常用工具按鈕中增加了Examples和Speak兩個按鈕。用戶在使用Microsoft Word時,如果發現不熟悉的詞,或者需要了解某詞的典型用法,只要用鼠標選中該詞,點擊Examples按鈕,WordPilot即刻便被激活,并把庫中含有該詞的語境全部展現在用戶面前。
3.為WordPilot創建語料庫。首先,把搜集好的語料轉換成純文本文件,然后,在WordPilot所在文件夾的libraries子文件夾中創建另一子文件夾,將已經得到的純文本格式文件保存于其中。運行WordPilot,選擇File菜單的New選項,會出現“新建”對話框,此時選擇text library選項。然后,選擇Edit菜單的Add text file(s)選項,系統會再次彈出對話框,在對話框中打開剛剛存放于libraries文件夾下新建的文件夾中的純文本文件,此時對話框會自動關閉。
二、WordPilot應用于語料庫教學的理論基礎
大型語料庫在語言教學大綱的制定、語言教材的編寫和語言測試等方面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但這些語料庫因為過于龐大,價格昂貴,往往可及性較低,在實際課堂教學和課后學習中使用較為不便,而WordPilot作為一種開放式系統,在如何把語料庫用于語言教學課堂方面作出了很有益的、卓有成效的嘗試和彌補。就其實質而言,用WordPilot來輔助語言教學就是利用現代語料庫技術,特別是通過檢索的方法來輔助語言教學活動。把檢索方法用于語言教學中至少有兩方面的優勢:第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融入更多的語言真實性,也使學生不再依賴教師的主觀感悟和直覺,因而學到的語言知識更為切合實際,反映語言使用的真實情況,其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把學習變成研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一種自我探索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一點十分符合我們提倡的研究式教育。從外語教學的角度看,筆者認為,WordPilot最大價值在于其語料的可選性、使用的便捷性、軟件使用的互動性和軟件的詞匯測試功能,以及其能夠直觀地展示語言單位的使用頻率、常見搭配等有關信息。有人認為,通過語料庫學習語言,學生會感到自己在進行一種探索、發現和歸納。可以說,有了WordPilot,語言學習者會自主地探索語言規律,而這種自主性正是語言學習成功的必備條件。更為重要的是,語料庫語言是語言使用更為真實的寫照,使學生對語言使用有更為準確的理解。與此相反,傳統的語言教學中教學要點的確定,依靠的是語言教學者對語言的自我感悟,這種感悟有時與語言學習者的實際需要背道而馳。語料庫的頻率統計清楚而有力地告訴人們本族語言的使用者常常使用什么樣的語言,外語學習者最需要學會什么,以及外語教學中應該在哪些語言現象和詞匯上加大時間的投資。
三、基于WordPilot建成的語料庫在詞匯學習的應用
1.KWIC索引。語料庫語言學主要的技術手段是詞語索引。詞語索引也應是數據驅動學習的常用手段形式。最常見的索引形式為KWIC,即:“語境中的關鍵詞”。索引行指關鍵詞及其語境的共現。鍵入關鍵詞,軟件自動檢索語料庫,為每一個搜索到的關鍵詞提供所在行固定數量的語境詞,并以該關鍵詞為中心在屏幕上顯示出來。以關鍵詞為中心左右顯示的詞數構成該關鍵詞的“跨距”。“跨距”中的詞語構成關鍵詞的語境。該語境是連續的文本,可以圍繞關鍵詞,從關鍵詞所在行、段落乃至語篇擴展顯示。檢索可廣泛應用于英語詞匯、語法和語篇的學習。
2.詞匯搭配。在英語課堂上,傳統的詞匯搭配教學方式一般是教師憑自己的學習經驗及對詞匯的掌握或者從某個詞典中查到詞匯的搭配,教給學生詞匯的搭配規律,大多數的學生慣于將課文以及課文中的詞匯及其義項獨立,割裂開來,對于一個詞的認識往往是片面且支離破碎的。語料庫的出現,使教師不用自己先教學生詞的搭配,也不用自己去創造例句(這往往會造成不真實或不準確),而是借助索引軟件在語料庫中尋找以該語言為母語的人使用該詞的搭配的例句,找出所講詞匯的最常用的搭配,這樣得到的例句生動、說服力強,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把以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挖掘發現。語料庫索引提供詞匯搭配的頻率信息和用法,平時靠教師語言直覺無法確定的問題可迎刃而解。以這種方法習得的詞匯,其真實性和可靠性都要超過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詞匯教學。
3.類聯接。類聯接是詞語搭配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語法范疇間的結合。“類聯接不是與詞語搭配平行的抽象,而是高一級的抽象”。類聯接是詞語搭配發生于其中的語法結構和框架。
4.比較同義詞和近義詞。語料庫索引可對同義詞群和近義詞群提供豐富的用法和語境,使學生能夠比較和掌握同義詞之間細微的語義語用差異。一個好的語言學生并不是直接由他所記憶的詞匯的數量來衡量,而是由他措辭的技巧來決定的。在語料庫這樣的真實的有意義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可根據自己已有的語言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在文體、語境、關聯意義、概念意義及搭配等各個方面的細微差別,準確使用詞匯。
5.糾正用詞失誤、語言錯誤。學生在詞匯應用中經常出現難以避免的錯誤,尤其是在寫作過程中,發現錯誤后,教師如果直接糾正學生的錯誤,有的學生會因為習慣性的錯誤或教師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而一錯再錯。這種情況下,如果利用語料庫索引軟件對使用錯誤的詞項進行索引,使學生通過對正確使用的詞匯的索引行的觀察分析,對錯誤進行自我糾正。這樣的學習,不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使學生對易出錯詞匯的掌握更加準確,記憶更加深刻。
6.編制練習材料。教師除了提供真實語料,協助學生觀察語料發現規則和使用特征,還可設計各種互動式練習,制作“數據驅動”學習課件,使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掌握地道的英語。如:教師可以對詞語索引行進行在屏編輯,遮蔽搜索詞,把索引行直接制作成填空練習,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語境填詞。如果有難度,再提供更多的索引行或實時提示。這樣能使詞語學習過程成為一種發現和探索的過程。
四、結語
語料庫對語言教學和研究的重要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具體到英語詞匯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領域,它也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對語料庫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與應用,我們會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它,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它服務于科學的語言研究和教學實踐探索,使詞匯教學以及其它眾多的研究和實踐領域獲得更大的回報。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2008FYY010)。]
參考文獻:
[1]Kennedy, G.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
[2]馮志偉:《應語言學綜論》,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關鍵詞: 語料庫 外語教學
一、引言
語料庫(corpus)是指所收集的一套語言材料,這種材料是某種語言中自然出現的,既可是書面的,也可是口頭的。許多語言學家都把這種材料作為研究語言的素材。大批資料詳實充分的語料庫的建成極大地促進了基于語料的語言研究的開展,語料庫語言學的全面復興,逐漸成為語言學領域的一支新軍。
二、語料庫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1. 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
詞匯學習是外語教學的基礎,在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向學習者講解和分析目的語詞匯的語法知識、搭配知識、語用知識等,例證說明是最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常規教學環境下,教師的例詞和例句通常來自于語法教材、參考書和辭典,這就使得例證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大打折扣,而且脫離了詞的實際用法和使用價值,真的讓詞匯學習變成了“單”詞學習。然而,在基于語料庫的數據驅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教師可以借助語料庫中真實的語料數據,提供準確客觀的語言信息,與學習者共同分析語料數據,關注語言現象,發現語言規律,解決語言問題,最終使學習者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獲取目的語詞匯的知識。
大型語料庫所提供的詞語搭配在幫助辨析同義詞或近義詞方面能發揮出辨析詞典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第二單元中有“preserve”與“conserve”兩個同義詞。如果缺少實例,教師會發現單純講解兩個同義詞之間的區別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語料庫幫助教師簡化了復雜的解釋過程,使抽象的辨析講解變為直觀的對比: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兩個詞在與名詞搭配上的傾向。“preserve”常表示保護、維持某事物,使其不產生變化;而“conserve”常表示保護、保存或節約資源、珍稀物種等。當然,語料庫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可對比的、直觀的語言材料,通過使用這些語料庫,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觀察和判斷能力也會大大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作用
在傳統的語法課堂教學中,主要是依靠教師系統地講解句型和操練句型來傳授語法知識;而在基于語料庫的數據驅動學習的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習者在接觸大量真實的、有意義的語料過程中發現語言形式的顯著特征和使用規律,幫助學習者自主性地進行語法學習。
國外語言學家如Jan Svartvik,Michanel Lewis,F.R.Palmer等都認為英語中只有兩種時態(tense),即現在時和過去時,沒有將來時。將來時大多是由will,shall,be going to等表示的,而且will和be going to表示將來時通常帶將來時間狀語。大多數語法書也認為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表示將來時間時常和時間狀語連用。為此Mindt以英語會話語料庫和含有12個當代戲劇的語料庫為依據,對上述說法進行了研究比較。
4種結構帶將來時間狀語的出現頻率
從Mindt的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般現在時和現在進行時在兩個語料庫內出現頻率比will和be going to要低,而帶時間狀語的百分比要高,說明一般現在時和現在進行時表將來的含義不是固有的,而真正表將來含義還是will和be going to,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必帶時間狀語。Mindt的這一研究進一步說明了Jan Svartvik等人的觀點是正確的,為我們對英語動詞時態的教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 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作用
語料庫在口語研究方面的影響至少有兩個方面:第一,它提供了不同身份、不同場合的口頭用語;第二,它提供的是真實話語而不是人工條件下所產生的材料,這樣就保證了語料庫所提供的語言現象是真實生活中存在的,保證了語言研究的客觀性。
例如,通過檢索語料庫對語言的使用和語言交流進行研究,能發現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的用詞、表達方式、習慣用法等的一些規律。盡管有的詞語和用法在我們的詞典和語法書都有記載和描寫,但與英語為母語的人相比,學生的英語口語中某些詞語的使用頻率過高。以think為例,幾乎70%的句子都用了“I think”,并且多數是放在句子的開始部分。根據何安平的統計,“I think”在COLT和ICE2GB(90年代英語成人口語語料庫)中出現的萬分率分別為11和34。此外,根據Biber等人的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p367)一書提供的統計,think在不同語域中每百萬詞使用情況為:對話類和小說類2000多次,新聞類500多次,學術類300多次,即在對話類口語中“think”的萬分率為20。而在我們建立的學生英語口語語料庫中“I think”的萬分率為69,遠遠高出英語為母語的本族人。
如果對語料庫的語篇材料進行語用方面的分析和統計,就會發現哪些詞語和表達形式是現代英美民族現實生活中不用或少用的,從而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縮短我們英語教學內容與英美民族實際運用語言之間的距離,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結束語
把語料庫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讓數據驅動學習成為外語課堂教學有力的輔助手段,能夠鼓勵學習者運用語境從語料信息和數據中發現語言規律,能夠充分發揮基于語料庫的數據驅動學習的探索性和課堂教學的針對性,還提供了新的方法以彌補我國外語教師語用知識和語言直覺的欠缺以及教學材料真實性的欠缺等問題。雖然目前基于語料庫的數據驅動學習在大學外語教學中還未被廣泛地使用和接納,但是筆者相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日臻完善為這一新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McEnery,Tony,Andrew Wilson. Corpus Linguistics [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2]Karin Aijmer and Bengt Altenberg.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1.
[3]Holliday,M. M. A. K. Corpus Studies and Probabilistic Grammar. in Karin Aijmer and Bengt Altenberg. (eds.)1991.
[4]Svartvik,J. Corpus Linguistics Come of Age. in Svartvik,J. (eds.) Direc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Proceedings of Nobel Symposium 82,Stockholm,4-8 August1991,Berlin:Mouton deGruyter.1992.
[5]陳建生.關于語料庫語言學[J].國外語言學,1997,(1):1-11.
[6]謝應光.語料庫語言學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6).
[7]馮躍進,孫明渝.論語料庫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研究,1999,(6).
現行的新疆中小學漢語教材都把詞語教學作為重點,把每課需要掌握的詞匯提取集中起來,并根據學習方法進行分類,對重點詞語作了釋義。
一、漢語詞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在漢語教學中,漢語課教師相當大的一部分是民族教師,很多教師缺乏嚴肅認真的鉆研精神,對詞語一知半解,詞語授課不準確。2.孤立的教學詞語,沒有結合實際和語境教學,學生理解和記憶脫節,影響詞語教學的效果。3.過度使用母語直譯詞語,造成詞語解釋不準確,而且削弱了學生探究漢語詞語的欲望。4.不重視詞語的反復運用,學生邊學邊忘。5.缺乏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
二、漢語教師首先要有嚴謹的教學態度,注重自身漢語修養,重視課前詞語備課
俗話說:“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漢語教師,特別是民族教師要不斷地加強漢語的學習,豐富自己的漢語知識,積累更多的漢語詞匯,漢語教學才會游刃有余。漢語詞語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有些詞語在不同的句子和語境中表達的意思也各不相同。比如“驕傲”就有貶義和褒義之分, 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中的“驕傲”是貶義詞,是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的意思;但在句子“我們都以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中的“驕傲”就是褒義詞,是自豪的意思。所以漢語教師在備課這一環節尤其要重視把握詞語準確性。充分利用工具書、網絡,查閱相關的資料等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只有一個嚴謹的、鉆研的、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才能準確的進行授課。
三、聯系生活實際、結合上下文、詞語對比等理解方式,在語境中學習詞語
(一)聯系生活,讓詞語學習更貼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已經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我們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他們的親身體驗,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這樣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就更加貼切,對詞語的含義就更加明白。在初中漢語二年級課文《海洋與生命》中,“副食品”一詞,就可以舉例區分生活中的主食和副食品。讓學生既學會詞語,又掌握了生活的知識。
(二)結合上下文,讓詞語理解更合理。“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一些詞語在出現時,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語意,在詞語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去“猜”詞語的意思。不僅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辨別詞義,也是學生理解句子,領會課文內容的重要途徑。如:學習初二漢語課文《高尚的施舍》一詞語“體面”。聯系課文中的句子:“幾年后,有個很體面的人到我家。他西裝革履,氣度非凡,跟電視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樣。”教師可以讓學生讀后一句,根據文中對人物外貌描寫,可以悟出“體面”的意思。
(三)近反義詞對比,讓詞語學習更深刻準確。在詞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過的同義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來學習新詞語。這樣新舊知識相結合,既有溫故知新的學習效果,又能通過對比辨別詞語間的意思差別和用法。如:初二課文《說“勤”》在教學課題中“勤”字時,就讓學生說出“勤”的反義,并讓學生說說“勤”與“懶”的詞語意思。這對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有積極的引導作用。課文中“懦夫”、“教導”等詞語都可以運用反義和近義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
所以學習詞語不能脫離一定的語言環境,要把字詞學習與課文、實際等語言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運用字詞的條件和語境,才能使學生在詞語學習中加深理解,學會運用。
四、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詞語興趣著手,盡量用多的使用漢語教學交流
在雙語教學中,很多教師使用母語翻譯法教學。當然,用母語教學,省略了完成思維過程的對譯轉換,直接接受信息,一步完成思維過程,教師易教,學生易學易懂。母語在雙語教學中有它的優勢,但在現實中相當一部分教師過度使用民語,使雙語課變成翻譯課。這樣會造成學生過度依賴民語,影響了學生的漢語聽力和漢語學習積極性,削弱了學生探究漢語詞語的欲望;有些詞語用民語解釋不準確,也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差誤。特別是那些有相同語素、相同詞性的詞,民族學生非常容易用錯。所以,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漢語水平實際情況,盡量使用漢語。
怎樣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教師就要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上下功夫。
(一)利用多媒體、圖片和實物演示,讓詞語學習更直觀。在詞語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比較抽象的詞語。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實物操作和看圖片等形式直觀的讓學生理解詞語。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
(二)融入表演和游戲,讓詞語學習更生動。“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他們想象力豐富,思想活躍。我們想讓詞語學習不枯燥,就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活”起來。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詞語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詞語復習中,可以選一些詞語進行“你來比劃我來猜”的游戲方式。一個學生根據出示的詞語,用漢語表述或用肢體語言表演,讓另一個學生猜。這個游戲既活躍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
五、重視詞語積累運用,重復記憶,鞏固詞語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