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1: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們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類的老師
師范附屬小學 四(5)班諶辰
近百年來,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了許多啟示,模仿它們的原理發明了許多東西。
人類從鯨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聲吶,用來探測敵方水下潛艇和定位。人們還從射水魚利用壓縮空氣發射水珠擊落停在樹枝頭的鳥兒的原理得到啟示,發明了用火藥氣體的能量將彈頭發射出去殺傷敵人的槍。
這些知識給了我極大的觸動,使我對大自然不禁產生了濃厚興趣。鯊魚常常在水下輕而易舉地超過潛艇,是因為它是用尾鰭獲得前進的動力,身體呈流線型。而流線型是在水中受到阻力最小的一種身體形狀。用尾鰭橫向搖擺又是速度最快的推進方式。所以,就可以把這兩個原理用到潛艇上:潛艇尾部裝有鐮刀狀的推進舵,行進時橫向搖擺,或上下搖擺為潛艇提供動力。另外加設小型螺旋槳為輔助動力。潛艇身型也改為流線型,以減少水中的阻力。這樣便可以出其不意地加速沖入敵方腹地,將敵方停泊在港口的艦只全都炸毀。
我還從蒼蠅身上得到啟示。蒼蠅的彈跳能力非常強,可以把自己送進三十厘米的空中,隨后振翅飛行。這是因為它的后大腿肌肉里有兩根韌帶,這韌帶類似皮筋,韌帶頂端有兩根骨頭,就像兩個扳機。當它的腦中樞神經發出了“跳”的指令后,兩個“扳機”便帶動“皮筋”產生突然釋放的強大力量,把蒼蠅彈射出去。這個原理可以應用于航空母艦的飛機彈射器上。這樣便可以縮短飛機起飛距離,同時縮小航母身型,使隱身性能提高。
看到自己的異想天開,我不禁感嘆:“動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呀!”
關鍵詞:生成本體論人本生態觀美學生態化自然向人生成
當代科學的生態化趨勢,促使生態學與美學結合,催生了生態美學。法國社會學家J--M·費里在其《現代化與協商一致》中指出,“美學原理”可能有一天會在現代化發揮頭等重要的歷史作用,生態學以及與之有關的一切,預示著一種受美學理論支配的現代化新浪潮的出現。他認為,環境整體化“只能靠應用美學知識來實現”①。但是,并非任何一種“美學原理”或“美學知識”,都能發揮這種作用。現行的美學中,像“究竟什么是審美和審美價值?”“人的審美需要和審美活動功能的生命依據為何?”等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切實的解答,這樣的美學本來就同人類生命活動和人性生成的生態實際相隔膜。所謂生態危機,從深層上說就是人性危機,人的素質的危機。而自來被看成人學的美學,不可能不受到人性危機的影響。那種為人性的分裂和異化張本的“美學”,并非就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美學要真能對人類的生態優化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從生態學中吸取智慧,獲得必要的學理啟示和價值誘導,使美學自身生態學化。
以生成本體論為哲學基礎的人本生態觀②,在自然——社會——文化的網絡狀整體關聯中,揭示出“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態進化規律。這種生態觀不僅樹立起“為了人”的生態目的原則,同時也堅持“通過人”的工具原則,在兩者的統一中實現人的本質的全面生成,實現自然與人的積極統一。人本生態觀認為:“自然向人生成”的過程即是一個生態進化的過程,人只有遵循生態規律而不是違背它破壞它,才能夠健康地生成,在生態和諧的自由中進入美的王國。這種以人本生態學為主導精神的美學,作為美學的生態化形態,就是人本生態美學。本文僅對人本生態美學的幾個基本問題作一個初步的闡釋。
一、審美活動的生態本原
審美活動究竟是一種什么活動?為什么審美乃人之天性?對于這個美學的根本問題,生態學可以幫助我們從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的生態本體中找到更為切實的答案。
自然向人生成,是一個生成性的生態過程。在人的生態生成中,不僅有物質和能量變換的生態關聯,還存在著信息變換的關聯。而在信息關聯中,根源于運動本性的節律感應最為原始。這種節律感應的生命活動方式,作為生命體的一種普遍的生態調適方式,正是審美活動的生態本原所在。
心理學對生物的反映功能的研究成果表明,生命的誕生本身就意味著陸個生物反映形式——感應性的出現。感應性作為生物對環境的最自然的反應活動,是一切生物所固有的特性。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所有其他更高級的反映形式都在感應的基礎上產生。在原始結構的機體中,生物體的各個部分都有同等的受環境影響的感應力。到了較復雜的生物組織,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同周圍環境的直接接觸逐漸減弱或消失,分化出幾種專門組織來。這些組織,作為生物體和環境的媒介,形成了專門的反映器官,以接受不同形態和閾限的節律性信息。人的視覺和聽覺就是這種專門的器官;除此之外,還有觸覺和運動覺等。人的這些器官分別接受各種不同的“波”即節律,在從中獲得信息內容(意義)的同時,也在節律感應中引起生命節律狀態的相應變化。節律感應需要節律形式(光、聲、形體及其運動等是節律形式最基本的形態)作信息中介,使節律形式成了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構成生命的生態環境,對生命體進行生態調適。正因此,視覺和聽覺才成了動物和人的最重要的反映——感應器官,觸覺和運動覺才有輔助的作用。
節律是運動在時空中的結構表現,包括事物和信息在運動中的力度、氣勢、節奏、韻律和張力結構;質言之,任何一種節律都是一種有方向性的張力結構。它以物質為載體,既是信息,也具有能量。作為信息,節律以特定的尺度表現物種的本質并傳達生命的意義,因而具有意蘊。作為能量,節律通過“力”的傳遞激發、調節和引導生命活動的節律并達到物我同一,因而富于生氣。生命意義的感悟和生命節律(形式)的激活,共同造成感應的效果。一切生命都是在特定的生態環境的節律感應中生成自己特殊的生命節律的。生命囑具有節律,節律感應就是以節律形式為中介對生命狀態的體驗和調節。正是這樣,節律感應成了生命存在和活動的一種生態基礎和生態機制。聲音、光(色彩)、形體及其運動,包括人類的實踐活動等節律形式對生命節律的影響,都是通過這種節律感應發生的。所謂審美,無非是通過節律感應對生命節律狀態及其生命意義的優化追求而已。在動物,還說不上對意義的追求,且不自覺。在人類,則意義追求成了主調,并逐步超越自發達到自覺了。由于物質變換和生理刺激也會對生命節律發生優化調節效應,引起身心愉悅,才有“食色”之美的說法。也正因為審美實源于這種生態性的生命本能,“節奏”才在審美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一切藝術才無不趨向于音樂。
人們早已認識到人是宇宙節律的產物,其結果就是人的生理節律。但是,人的生命節律并不只在生理領域(或層次),在人的心理活動和意識活動中,節律也存在著并更為精致和復雜。人的生命節律是以生理為基礎、心理為中介、意識為主導的節律活動系統,它不僅受自然生態的影響,更要受社會和文化生態的更直接的制約。人的感官和大腦都是以節律的方式活動的。福爾邁根據有關發現指出:“能夠體現腦活動的最令人吃驚和清楚的生理標志,是腦電波。……按照腦電波的頻率,人們把它區分為Alpha、Beta、Delta與Theta波,每一種這樣的節律,都和某種確定的心理過程相聯系。”③正是節律,不僅使人的生命成為氣灌注、靈肉合一的有機整體,也使其與環境建立起萬物相通、天人相生的生態關聯。也正是節律作為普遍中介(因為萬物皆有節律),才使自然與人、物質與精神、肉體與心靈得以溝通對應,使世界的生態性以最廣闊而又深幽的形式表現出來。
節律感應作為生物的生態調適活動,使生物本能地有對節律形式的選擇和適應。達爾文把動物性選擇中對色彩、聲音和形體動態等節律形式的特殊敏感稱為“美感”,這種美感活動實際上就是人類審美活動的生物性前提。在自然向人生成的過程中,它最終隨著人的生成而上升為一種主體性的審美“關系”。
二、審美價值的生態尺度
在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態進化運動中,人作為自然迄今所生成的最高成果即主體化的自然,理應是生態價值的終極主體。一切價值都產生于自然界生成為人的生態關聯中,因此人也是審美價值的終極主體。從審美活動的生態本原看,人在生命節律活動上的生態需要所要求的尺度,也就是審美價值的生態尺度。
馬克思在論及人的生產能夠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時,明確肯定了體現著人的本質的“內在尺度”(或“內在固有的尺度”)與“美的規律”的密切聯系:正是由于人的“內在尺度”內在地符合美的規律,經過這一尺度衡量的產品才可能因體現美的規律而成為美。這個“內在尺度”作為體現了人的本質的量和結構,也就是具有人的本質的節律形式。這個節律形式,既表現了人的生命意義,又充溢著人的生命張力。由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態規律所決定,只有適合于這個內在尺度的生成需要,使之在人的本質的水平上得到激活和調適的節律形式,才對人具有肯定性的生態意義,因而也才是具有審美正價值的對象。
審美價值的生態尺度,就這樣具體而微地體現在節律形式所具有的生命內涵之中。一方面,節律形式要發揮生態作用所具有的動力性,以其動勢顯示出生命的動的本質,并創生主體的動。通常所謂“力”、“活力”、“生命沖動”等,就是指的節律的這種動的特性。柏格森的“綿延”、尼采的“強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性力”等等,正是對這一生命特征的強調和推崇。另一方面,節律形式既然有“節”有“律”,就具有生命機體所要求的秩序性。愈是高級的生命體,其序化程度也就愈高,而最基本的生態秩序就是多樣統一的“和諧”和綜合超越的“進化”。這種秩序性在一種有機組織狀態中創生出更高水平的生機與活力。上述兩個方面的結合和統一,使節律形式顯示出生態的氣象,發揮出生態的功能,從而具有向人生成的價值。在審美活動中,這種價值得以實現,或激發生命活力,或調節生命秩序,使人在身心和諧物我和諧的生命狀態中,達到存在與本質高度統一的生命之境。
中國古代哲學具有深厚的生態意識。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以“和”為生命之大義。儒家以“仁”為本,“仁者愛人”,“愛”即相和相生。后世儒者迄將“仁”釋為“生”,生即是仁。其中以二程傳人謝良佳的說法最為生動,他說:“仁者何也?活者為仁,死者為不仁。今人身體麻痹,不知痛癢,謂之不仁。桃杏一核可種生者,謂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④以“生”釋“仁”,著眼于“仁”的功能,其中內含著“和”的生態秩序。道家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乃源于“充氣以和”,仍然標榜一個“和”字,并以“游于自然之道”的“和”為護生持性之術。在人天關系上,儒家主張“上下與天地同流”,道家倡言“浩然與溟滓同科”,仍然以“和”為尊。所不同者,儒家著眼于人世的社會生態建構,道家則執意于返歸自然生態之中。但是,由于儒家的出發點是“孝梯”和“法先王”,就與道家的“法自然”同樣具有“向后逃”的傾向。
人本生態學認為,生態平衡乃是動態的平衡,生態系統是生成的,進化的運動體。正是在生態的進化中,才有自然向人的生成,才有人的本質的不斷躍遷和進步,生命的真義在于生成性造成的進化,而決不是為活而活,也決不能只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循環或對原始和諧和的復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以馬克思所揭示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態進化規律為生態價值立極,同時也就是以之為審美價值立極。這也就意味著,審美價值的尺度本身也是在生成之中的。
審美價值的生態尺度的生成性,使人類總是面對著古老而又常新的“終極關懷”:人究竟應當是什么樣的?正如舍勒所說:“人只是一種‘介乎其間’,一種‘臨界’,一種‘過渡’,……一種生命對本身的永恒的‘超越’。”⑤處在自然向人生成進程中的人,因此得不倦地自我超越,自覺的超越性也就成了人的本質所在,永恒的超越就是人的宿命。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人懷狀況仍然堪憂。現代人的實利主義、消費主義和唯我主義中存在的、反人類傾向,說明人類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羅馬俱樂部的報告為此提出進行“人類革命”即人的素質革命的主張,建設性后現代思潮呼吁普及生態意識,高揚創造性的精神。在他們看來,人類若無對自身本質的深刻反省,沒有對自己的未來目標的合理選擇,就不可能走出生態困境。正視生態困境,合理設計無愧于人的本性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遵循生態進化的規律進行目標自律,已經成為審美價值生態尺度調整的根本內容。
美國神學家托馬斯·伯里把后現代文化說成是一種生態時代的精神。他認為,生態時代的文化意識的核心是宇宙發展過程中固有的如下三種價值:分化(生命形式的多元化)、主體性(一切事物的內在性)和交流(通過交往來實現團結和對一切生命的熱愛)。⑥這里除了泛化的主體性觀念需要商榷之外,“分化”和“交流”的生態意義及其審美價值,都是毫無疑義的。“分化”造成的“生命形式的多元化”,不僅表現了生命的自由和繁榮,更為進化提供了豐富的基因和機遇。“交流”是以互補共生為前提的,它既表現出生命的活力,又使生命作為關系實在的互生性得以實現,進而在差異的綜合中獲得躍遷。這里不只是,而是使差異互補并且創生出更高水平的生命形態。至于“主體性”,如果只是在“事物的內在性”上來理解,無非是肯定了一切事物相對獨立的存在價值和作為生態生成目的規律看,這些事物作為向人生成過程中的“中間物”和“過渡者”,只能說是具有“準生體”或“非現實主體”的意義。也正因為這樣,這些事物的“主體性”理應受到尊重和愛護。而自然事物的審美價值,正是由這種非現實的“準主體性”賦予的。
三、精神之美的生態定位
人本生態觀所說的,不只是物質一肉體即生理的人,而是以物質為基礎、以精神為主導的,能實踐的人。在自然向人生成的過程中,人的精神是同人的肉體同步生成的。信息是精神的本原。不僅人類生態系統的信息—精神(文化)圈是精神生成的生態基礎,人的物質—肉體構成本身也以其機體活動的信息作用于精神的激活,人的精神也難以活化和生成。人本生態觀以人為本,既把人的生成看作生態運動的目的。人本生態觀以人為本,既把人生成看作生態運動的目的,又把人看成生態運動優化的工具。在“為了人”和“通過人”的統一中確立人在世界生態系統中的終極主體地位。基于此,就理應重視精神的本體地位及其在本體生成中的超越和創生作用,給精神美在美的本體世界中以合理的定位,肯定和重視精神之美的客觀存在。
對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活動來說,精神占有主導的地位,因此也是人的美的主導因素。比起物質世界來,精神世界具有更豐富、精微而活躍的節律形式,并且更直接而鮮明地表現著人的本質,顯示和推動著人性的生成,因而乃是一個更具審美內涵的領域。文學藝術作為物態化精神,把精神的節律用生動的形式予以物化、感性化,就展現了精神美無比豐富多彩的氣象。
對于美學來說,精神美的問題至關重要。中國當代美學論爭中的“美在客觀”說,以唯物主義或實踐論的名義不承認精神美的存在,更不承認精神美的客觀性。從人的立場看,這顯然是完全錯誤的。試想,既然物質世界有美,為什么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卻沒有美呢?排除了精神的美,人的美豈不成了一具空殼或僵尸?馬克思所說的那個決定和表現了美的規律的“內在尺度”,它所具有的人的本質的內涵和它的存在方式,不都是精神的嗎?人的精神之美不僅是在人身上客觀地存在著,而且由于人能在精神上把自己一分為二,他也能憑著內感官去感知和體驗精神之美。以想象把文學作品描繪的形象再現于意識之中,或把曾經游歷的景色在記憶中重新喚醒,還有文藝家尚未形諸筆墨的審美心象和審美情致,無不是精神美存在的事實。否定了精神美的存在,文學藝術之美豈不是大半要被驅逐出美的領地嗎?
人本生態學對精神美的本體地位的確定,不僅有助于消彌長期以來在美本質問題上的尖銳對立和分歧,更把精神美納入人性生成的生態系統之中,這就從根本上肯定了精神美對于人的審美生成的生態意義。
首先,精神美在人性美的內在結構中的生態意義。在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動中,精神與物質之間,諸精神因素之間,無不存在生態關系。什么樣的精神結構才能使人的物質機體和整個生命狀態達到優化,臻于美境?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這個問題已經作為人類困境的中心問題提出來了。人欲橫流、物質主義、享樂至上,似乎已成天經地義。對精神的放逐和嚴重的“精神污染”⑦已使人性的現狀受到尖銳質疑,并引起對人性前進的嚴重關注。針對這一現實,人們發表了各種主張,或重振人文主義,或高揚科學主義;有的訴求于強化人的社會性和合作精神。中國的現代化正竭盡全力發展物質文明,同時也在聚精會神地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說這正是對世界性人性困境的戰略對策。
其次,精神美作為人性生成的生態環境對于自然向人生成運動的生態意義。在人的生成中,精神美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構成因素,其生態意義巨大而又復雜。一定時代的文化資源,時代精神、風俗時尚對人們精神面貌和生活追求的深刻影響,就是這種生態作用的表現。而任何一種特殊形態的精神美,又總是以別的精神美為其生態前提的。審美文化廣泛而又有力地發揮著精神美的生態影響,成為人類活動和生成的十分重要的生態條件。現代傳媒特別是廣告,正以全方位的轟擊和煽惑策動和創造市場所需要的精神生態,不斷打破和重建人們的精神平衡,以實現不可拒絕的欲望誘導。進入電子網絡的人,更是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信息化精神世界之中,這個精神世界的生態效應已引起人們的關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正是要創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態環境,為人們的精神美化和人性生成提供良性生態保證。
社會精神美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也有其得以生成的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環境。如何優化社會精神美的生態環境,創造必要的生態條件,乃是精神美生態建設的重大的基礎性課題。社會精神美的生態條件,首先是物質條件,以及由物質提供的能量和信息。經濟是社會結構的基礎,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條件作為精神生態基礎的重要性理所當然。除此之外,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政治文化對社會精神的生態作用也很直接。列寧在論及提高人民群眾的文藝生活質量時,既強調了面包與和平的必要性,也強調了文化和民主的意義。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和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即社會性的精神美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以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推動人的本質的真正生成。
四、自然之美的生態意蘊
自然生態是生態學的本義所在,當然也正是生態的核心精神所在。人作為自然向人生成的成果,本來就是自然屬人的本質的生態化結晶。人的生成源于自然,自然在自組織進貨中生成了人。這個生態進化的規律,從根本上揭示了自然之美與人的本質的生態關聯,而這正是自然之所以具有審美意蘊的根源。一句話,自然之所以會美,就因為它是人性生成的生態之源。
自然與人類生成的生態聯系,使自然具有肯定和表征人的本質的意義,而成為美。宇宙誕生,天體演變,生物進化,人從動物中提升,在這個漫長的生成過程中,自然不斷地創生著人的本質,呈現出某些人的征兆,并最終在各種形態的自然屬人本質的綜合中生成出人。自然界的屬人的本質早就存在,其節律形式表現就是美---自然世界最本真的天然之美。美的規律在自然美中存在和表現出來,并有力地推動自然美的生態演化,終于在人的身上得到充分而自覺的表現。自然美對于生物進化的作用,達爾文對動物美感的性選擇誘導和激發的描述,就提供了生動的證明。顯然,即使是自然生態,也少不了節律感應這種“原美感”⑧的生態調適方式。這種方式后來成為人類理所當然地以更高的形式加以繼承。
人生成于自然的節律之中,自然的節律形式不僅通過感應給我們的生命注入活力和秩序,而且也使我們在感應中領悟到生命的智慧和意義,這種意義感悟又進一步激發和調適我們的生命節律,使之升入美的境界。自然的生態之美,不僅是活力之美,更是整體上的和合與生成之美。多樣分化,協調和諧,互補共生,綜合超越,這就是自然生態的基本秩序。在這里,即使相互對立的事物也相反相成,相克相生,在整體性的綜合中彼此超越而具有互生共長的意義。熱帶雨林開辟橡膠園造成的生態破壞,就是違背這種生態規律的結果。20世紀世界性的社會改造實踐的嚴重挫折,也證明了這個生態規律的重要。自然生態之美對于人類生存智慧的啟示,顯然決不僅限于審美生命之中。
自然生態之美是人類審美智慧永恒的教科書和啟示錄。但是,誠如普利高律所說:“自然只對那些承認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人作出回答”。對于那些否認自己的自然根基,“弒母情節”深重的人,蔑視自然生態規律、踐踏自然生態之美的結果必然是使自己淪為陷人類于困境和危機的罪人。現代高科技無疑為人類的審美文化打開了一個神奇的領域,它的美學意義有待于冷靜的考察和思索。但是,高科技把人置于各種創造物(包括人工信息)的層層包圍攻之中,使人失去了同自然的直接聯系和真實感受。由于喪失了這種生命體驗的直感,也就使人的與生俱來的同大自然相溝通的靈氣逐漸枯萎。大自然從那生命整體中發出的節律如果被單向的電磁波所取代,人的生命的整體和諧和整體向力也就會發生畸變。人是自然的系統生成之物。被現實生活的片面性、破壞性和間接性弄得身心交瘁、靈魂無根的人,只有在自然生態之美的懷抱中才能手實現生命及其靈魂的康復。這既是人類古老的經驗,也一定是恒久的法則。
由于生態觀念本來就涉及自然與人之間和人自身生命存在和生成的最本真、最深層的奧秘,人本生態學與美學的關系就既是根本的,也是全面的。所謂“美學革命”,首先應當是美學自身的“革命”。向生態思潮吸取智慧,就是這場“革命”啟動的重要途徑。只有從人本生態學出發的美學,才可能對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努力給予切實有力的學理支持。而這也正是關系著21世紀中國美學理論走向的重要課題。
①見《文藝研究》1994年第4期第159頁。
②對于本體論這個哲學根本問題,馬克思從世界的生成性作出了綜合的、整體的回答。在馬克思看來,包括人類及其社會歷史在內的自然史,乃是自然界生成為人即自然向人生成的過程;世界的本體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本體。這個思想,把哲學史上先后出現的物質本體論、精神(理性)本體論和生命本體論等的合理因素加以綜合,并通過實踐中介予以序化建構,揭示出本體的生成性。這就是筆者所說的“生成本體論”。從生成本體論看生態,就應把生態學建立在生成本體論的基礎上,即使是生態學的原生形態自然生態學,也不能孤立地看待自然而應當立足于自然向人生成及人與自然之間被實踐和社會中介化了的關系,去確立人在生態生成中既是目的(“為了人”)也是工具(“通過人”)的主體地位。這種生態學主張以人及其生成為終極價值標準的觀念,因此稱為“人本生態觀”。詳見《從生成本體論到人本生態觀——對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說的生態哲學闡釋》,載《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4期。
③[德]福爾邁:《進化認識論》,第125頁。
④《上蔡語錄·上》。
⑤[德]馬克思·舍勒:《資本主義的未來》,第187頁。
⑥比利時學者P·迪維諾在所著《生態學概論》中論述了由于文明化而帶來的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