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0: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詩經采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內容摘要:《采薇》是該用深情和靈魂去教和學的生命之篇。悲哀的家園之思是全詩的情感主基調,詩歌以多種技巧,深刻強烈的表達了這種思歸之情。時光飛逝,戍役漫長,戰事激烈,生死不虞,因而歸家無望,痛苦絕望。激勵自己,鼓舞士氣,同仇敵愾,故而為生而戰,為歸而戰。昔往今來,時光流逝,生命損耗,人生的一切美好消失殆盡。音信斷絕,生死存亡,兩不相知。歸鄉之途,步履維艱,種種心緒煎熬磨折。《采薇》將戰爭與思歸對立統一在一起,在戰爭的背景下,凸顯人性,表現生命的本真和無奈,從而碰撞激起許多人性的思索,生命的悲嘆。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戰爭和思歸本身,我們的先民有著多么至情至理的靈魂啊!
關鍵詞:《采薇》 思歸之苦 戰事之艱 人性的思索
每每打開《詩經?小雅?采薇》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那疊唱之音猶如從遠古而來,敲擊我的心靈;“憂心烈烈,載饑載渴”不由令我心急眼熱,思潮翻涌;“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更使我久久不可平靜,沉甸甸的積壓于胸。我知道,這是該用深情和靈魂去教和學的生命之篇。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前三章的主要內容是寫戍卒久戍未歸的思歸之情;四、五兩章寫了行軍作戰的場面;第六章,寫歸途中的所思所感。
初讀詩歌,我們就能被籠罩全詩的情感主基調,即悲哀的家園之思所深深打動。第一層,詩歌就以多種技巧,深刻強烈的表達了這種思歸之情。前三章首句均以“采薇”之語起興,除言生活之苦、戍役艱辛,更是意在強調薇菜的生長變化過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形象的刻畫了薇菜從破土而出,到枝葉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變化過程,喻示春去秋來,時光流逝。這一層還有多處直接描寫心情的詩句,從“憂心烈烈”的歸心似箭、煎熬難耐,到“憂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絕望。再加上重章疊唱的手法,使思歸之音反復詠嘆,一次又一次增強著情感的程度,“曰歸曰歸”,其思歸之苦,讀來我心豈寧?
無情流逝的時光,無情磨損的歲月,漫長的戍役怎不令戍卒悲切之極,發出“我行不來”的絕望。“久戍人將老,須臾變作白頭翁”(《雜曲歌辭》于),“萬里戰,三軍盡衰老”(《戰城南》李白),千古至今,試問誰又能阻擋時光的流逝啊!
僅僅是時光飛逝令戍卒產生“我行不來”的悲痛嗎?其實,詩歌第一二層都做了這樣的層層說明:“不遑啟居”“我戍未定”“豈敢定居”,可見居無定所,輾轉奔波;“王事靡”“一月三捷”,可謂戰事頻繁,戰斗激烈;“豈不日戒,獫狁孔棘”這是時刻警戒,枕戈待旦的艱辛;“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那是槍林彈雨,飛箭流矢,生死不虞的險惡。因此,戍卒即使不被餓死,也時時有戰死的威脅,豈能只是歲月催老之悲啊!而任何一個威脅都會輕易滅了他的歸家之夢,奪去他的生命。“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出塞》王昌齡)“邊庭流血成海水”“古來白骨無人收”(《兵車行》杜甫),這就是戰爭!哪怕它起因在“獫狁”之擾,哪怕它是保家衛國的戰爭,它仍然是戰爭,其殘酷和無情是不可改變的!
詩歌第二層,許多人都持自豪、責任之說,即體現了戍卒戀小家也識大局的意識,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感。我認為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僅是著眼于本層的理解,而忽視了全詩濃郁的悲哀之氣。還有人認為“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表現將士之間苦樂不均,含抱怨之氣。這就更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我認為,要探究詩歌的深層內涵,先應該看看它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再思考為什么這樣寫。這恐怕才符合語文的學習規律。這兩章主要寫了戰車、戰馬、裝備及戰況:戰車高大(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戰馬雄壯(駕彼四牡,四牡),裝備精良(象弭魚服),勝仗連連(一月三捷)。對于一個“憂心孔疚,我行不來”的陷入歸家無望極痛的戍卒,為何突然在這里如此振奮,他說這些究竟用意何在?讓我們把自己視為戍卒設身處地感受,這難道不是在激勵自己,奮勇殺敵,取勝回家嗎?這難道不是在激勵自己的戰友,鼓舞著戰斗的士氣,同仇敵愾嗎?這該是為生而戰,為歸而戰的信念啊!不然怎會有“一月三捷”的勝利。第四章首句的常棣之花也值得我們去探討,《詩經?小雅》中就有名為《常棣》的詩篇,古人以常棣喻兄弟,又有“兄弟聯芳,謂之常棣競秀”以及“常棣之花,其萼相輝”等名句,常棣花被譽為和睦興旺之花。這也應該可以作為支持我觀點的一個根據吧。
最后一章,戍卒終于凱旋生還,踏上歸途,這本該是多么令人激動不已,喜極而泣的大喜啊,可他卻是滿腹的傷悲,“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該是怎樣的哀啊!這是無人能知,無人理解,無法言喻的悲哀,還有比這更深的哀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紛飛之雪,怎不是戍卒心頭之雪,紛擾迷離,寒冷心酸。楊柳飛雪,又怎能不使人聯想到年少與衰老,相送與歸來,相聚與分離,希望與失望……這一昔一今,一往一來,飽含盡了流逝的時光,損耗的生命,以及人生的一切美好――親情、團聚、追求、幸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豈只是寒餓難耐之態,更是種種復雜心緒的煎熬和磨折。征戰多年,“靡使歸聘”,音信斷絕,生死存亡,兩不相知,自然會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恐懼。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下沾我衣。”《十五從軍征》中這位漢代戍卒面對的凄楚豈不就是《采薇》中的戍卒曾經的苦痛。
思鄉戀家,是人之最樸素最本質的情感。戰爭,意味著死亡與毀滅,是生命最無助之所。《采薇》將戰爭與思歸對立統一在一起,在戰爭的背景下,凸顯人性,表現生命的本真和無奈,從而碰撞激起許多人性的思索,生命的悲嘆。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戰爭和思歸本身,我們的先民有著多么至情至理的靈魂啊!難怪古人認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詩三百”中最佳的詩句,后世的詩人紛紛追慕著它的魅力,體悟著它的哲思。在“昔往”,“今來”的對舉和流逝中,《采薇》這首千古之音悲吟著生命的永恒之嘆。
張玲,新疆農業大學附屬中學高中語文組教師。
采薇,被浪漫化的民族悲劇
《采薇》詩很美,可是詩背后的故事卻一點都不美。詩的主角是一個中原農夫(也可以理解為可能的任何一位農夫),他被侵略中原的游牧民族整得有家不能歸,終日凄凄惶惶,經年累月在野地采摘“薇”這種野菜過活,后來,連薇也采不成了。“行道遲遲,載渴載饑”,稍微有點想象力的讀者,也知道故事的結局是個無解的悲劇。
薇這個東西,其本身也帶有悲劇色彩,雖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將它列于菜部,并注明“氣味甘、寒、無毒”,而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的“救荒本草”里也寫到野豌豆,并繪有全草圖,云:野豌豆“救饑:采角煮食,或收取豆煮食,或磨面制造食用,與家豆同。”但根據現代醫學科學研究,薇含有復雜的慢性毒成分,能麻痹人和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與草香豌豆(Lathyrussativus)相似。也就是說,當中國的百姓遭遇災年,沒有食物而靠采摘“救荒野豌豆”而食的時候,已經可以與飲鴆止渴劃上一個約等號。
據說前幾年有一位讀《詩經》入迷的女孩,專門千里迢迢跑去首陽山“采薇而食”,結果悲慘中毒,差點斷送了性命,回來后一把火將《詩經》燒成了齏粉。這件事也許可以當做寓言故事看,但被浪漫化的悲劇是一脈相傳的。
有史可查的最早采薇者
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不知道是神經病發作還是出于什么難言之隱,好好的孤竹國國君不當,非要跑去渭河流域西伯侯的地盤岐山找姬昌要飯。好消息是他們一路跋山涉水,好歹如愿以償來到了岐山;壞消息是他們前腳剛到,后腳姬昌就咽氣了。當他們看到姬昌的兒子姬發扛著老爹牌位出發要去討伐商紂,哥倆的神經病又發作了。他們像多年之后的唐僧伯伯一樣把姬發攔住:發仔,你老子死了連個葬禮都不搞,就這么帶著一幫兇神惡煞的馬仔出去砍人,而且砍的還不是別人,乃是我們英明的君主紂王。你真是個十足的不孝不義王八蛋!
姬發的馬仔們怒了,心說你這兩個半死不活的老乞丐剛剛吃了我們給的一頓飽飯,就翻臉不認人,連我們老大也敢訓,不把你們給剁了,我們日后還怎么在江湖上混?舉起兵器就要往他們頭上招呼。姬發趕緊攔住:他們也是江湖上享有仁義之名的人,讓他們走吧。言下之意是說,殺了他們,那些不明就里的人會說我們殘忍,放了他們,他們這樣的老神經病也撲騰不了多久了。
伯夷和叔齊憤憤不平離開了,很快,姬發就攻下了朝歌,迫使紂王用實際行動給后人示警:玩火很危險,隨時會喪命。消息傳到伯夷、叔齊耳朵里,兩人就像死了老子(真死老子那陣恐怕還沒這么傷心)一樣嚎啕大哭,然后發誓:周朝的老大不孝不義,周朝的食物自然也是不孝不義的,為了老叫花子的尊嚴,這不孝不義的玩意兒大爺們不吃!
伯夷和叔齊掙扎著跑到首陽山,餓得不行了,抓起路邊一種叫薇的植物就塞進肚子里充饑。他們實在不知道,薇雖然別名“救荒野豌豆”,但其通身有毒,尤其是花期和結實期毒性最大,如果不善加烹制,人服食之后必然慢性中毒,毒入肺腑,便一會兒興奮,一會兒昏睡,用不了多久就徹底解脫……
傳統文人不識“薇”
當然,最有意思的,還是許多傳統文人也目不識“薇”。
首先是《爾雅》,大名鼎鼎的《爾雅》將薇和蕨混同,認為那是同一種植物,這顯然是不對的。證據就在《詩經》里,《詩經》里既有“采薇”,也有“采蕨”,可知這不是同一種植物。
到了南宋文人趙彥衛那里,他在《云麓漫鈔?卷五》中說到巢菜:“漢東人以豌豆苗為菜,云蜀人以為漫頭,號‘巢菜’。以坡詩求之,良不誣。今臨安人目之曰豆菜,連角子賣,則知豌豆苗,即‘巢菜’也。”這里,趙彥衛搞錯了兩處,第一、他把豌豆苗,即豌豆尖搞成了巢菜,第二、他把四川人吃的小巢菜搞成了巢菜,即大巢菜。
還是陸游認真,沒有以“坡詩求之”,就“良不誣”。想是他長期在四川工作,又是浙江人,對巢菜了解得比較清楚,他在《老學庵游筆記》里說:巢菜分為兩種,大巢與小巢,大巢是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田中,名漂搖草,又叫野豌豆。杭州市上大小巢兩種都有賣,滋味也差不多。豌豆開白花,野豌豆卻開紫花,本來很有點不同,但是在菜場上,一般人就很難區別了。
但是,陸游其實仍然沒有全部弄清楚,他把豌豆苗當成了(大)巢菜。大巢菜就是薇菜,而豌豆卻是至少在秦漢以后才傳入中國的,這顯然與《詩經》的記載不符。不過,無論豌豆也好,薇也好,小巢菜也好,都是豆科植物,它們的果實很相象,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本草綱目》說:“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故詩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也是有點稀里糊涂。
到了現在,我們四川本地的著名學者流沙河先生竟也在《書魚知小》一書中,將薇菜弄錯,認為那就是灰灰菜。
灰灰菜名聽起來灰不溜秋,其實它在古典文獻中也非常有名,古詩中稱作“藜”的便是。字典上解釋說:“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嫩葉可吃。莖可以做拐杖:藜仗。”這在古詩中常有出現,比如“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徐步轉斜陽”、“垂白杖藜抬醉眼”。不過讓人納悶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怎可為杖?灰灰菜雖然大的可以半人高,但粗不過手指,而且疏松柔弱,當柴火也嫌它不經燒的。莫不是古人的幽默?像民間說的“拄根麥桿子當拐棍兒”?也罷,藜菜并非本篇主旨,容后有空再談。
采薇未必采“薇”
小時候常聽祖父說“60年的故事”,其中有一則便與“采薇”有關。
當時村口有一位周姓的中年鰥夫,他有兩個兒子,小的剛滿6歲,大的也才10來歲。他們一家三口一天的口糧大約就是兩塊半大不大的紅薯。老周只能每天跑到地里挖些蚯蚓,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再摘點折耳根之類的野菜,勉強給家人充饑。
他的大兒子(姑且叫他大周吧)實在餓極了,有一天跑去把生產隊的蛋雞偷來吃了,這一下捅破了天,無數頂大帽子壓過來,老周哪里招架得住,很快就在又病又怕中死去。
自知闖了大禍的大周帶著弟弟離家,偷偷跑到了深山里去,讓人驚奇的是,他們居然活了下來。
很多年之后,大周在40歲左右結了婚,做了父親。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聽見兒子背誦《采薇》這首詩,就問背的是什么。兒子解釋給他聽。大周聽完之后就哭了,一邊哭一邊說這文章“寫得真好”,兒子不明所以,大周就騎車跑到山里,摘了一大把野菜回來,告訴兒子:當年如果不是這些薇,我和你二爸早就餓死在深山里了。
實際上,大周兄弟賴以為生的野菜根本不是薇,而是蕨菜。
但是,誰又能說他們不是采薇者呢?
倘若哪天有人喚我“采薇去”,我一定欣然應從。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由古到今安排了六首詩歌,借助網絡,從這些詩歌入手,帶領孩子們叩響詩歌的大門,進入詩歌的海洋,上至詩經,下至現代詩歌,由點到面,系統感受源遠流長的詩歌文化。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詩歌鑒賞學習,建構了網絡環境背景下古典詩歌的基本框架,建立一個豐富多彩的詩歌學習資源庫,促進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一、利用網絡資源,由點到面地進入詩的世界
(一)可以通過網絡查閱詩人及寫作背景
上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學習《采薇》一詩時,通過網絡,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從《詩經》這部詩集入手,了解大量資料,并結合《采薇》原詩的朗讀來加深理解。這樣,靠網絡的學習,學生理解了《采薇》的內容,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
(二)運用網絡,以“一詩”帶“數詩”
學《采薇》時,引領孩子們上網查詢,了解《詩經》這部詩歌總集,感受我國詩歌的源遠流長。學到杜甫的《春夜喜雨》時,借助網絡做一次“走近杜甫”的詩歌鑒賞。先讓學生從網絡上了解杜甫的相關資料,再鑒賞他的一系列詩歌,如《望岳》《登高》《贈花卿》等。有了網絡,我們快速地由“一個點”推開“一個面”,張開詩歌學習的大網,學生收獲的是累累碩果。
二、借助網絡平臺,開展詩歌活動
我們主要借助網絡,在班級網站這個平臺上,通過“網上學習”和“網絡交流”兩種形式來進行操作。
(一)網上學習詩歌,盡情遨游
把學生分成四大組,每個大組研究一個板塊,每組自主地學習,學生上網時,圍繞自己的主題下載有關資料并加以保存,通過討論之后,由各組組長收集、歸整。
以宋詞部分為例,在課堂教學中,圍繞“宋詞”這個主題展開教學,拋棄了傳統的講讀教學過程,設計出了如下的學習過程:
1.選擇內容:學生憑興趣從自己喜歡的一個角度去自由選擇內容,選擇相同的學生組成一組,以便分工協作,發揮團體優勢;
2.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由學生利用網絡查找所需的資料,匯集所有資料,進行有效選擇,組內進行集體討論;
3.成果匯報:由各組選出一名代表整理本組的學習資料,讓學生自己動手將匯報材料制作成PPT或者網頁等,展示給同學,到班級網站的專門頁面中和同學們交流。
(二)網絡交流創作,盡顯風采
借助網絡,專門開辟一塊“發表園地”,讓喜歡詩歌的同學有一個施展特長的空間,也帶動其他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
2、純熙——《周頌·酌》:“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3、馨寧——《周頌·載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4、佩玉——《衛風·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5、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6、伊人——《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7、音笙——《詩經·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8、英英——《魚藻之什·白華》:“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9、楊柳——《鹿鳴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0、德純——《周頌·維天之命》:“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11、如雪——《曹風·蜉蝣》:“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關鍵詞] 閱讀教學;融入文本;超出文本;生命意識;回歸文本
中圖分類號:G633.3
閱讀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首要重點和難點,歷來受到各方人士的廣發關注。語文新課程標準也給閱讀教學重新定位:“不能以教師的講授代替學生的體驗,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課堂中,要發揮主導作用,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那么,在具體閱讀教學實踐中,如何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展開與文本的“對話”?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既能融入文本、體驗角色,又能超越文本,發掘文本的深層意義。本文以《采薇》的教學為例試析。
一、融入文本
“入”即進入文本,與之貼近、交融。有專家說:關于閱讀,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語文教師的高度在于對文本的準確把握和深度解讀。教師應反復閱讀和咀嚼文本,從中捕捉有價值的語言點,加以發掘和發揮,找到一個最佳切入點,高效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文本。
1.在反復誦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的“入”,肯定要用“讀”來“入”,從語言“入”。讀作品是融入文本的開始。讀作品的過程,就是閱讀者從作品中接受語言信息,將“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語言”的過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美讀既能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又能把課文中的人物、畫面、情境都一一展現,把自己帶進文本的情境中去,很好地接受課文內容的感染熏陶。
《詩經》中的《采薇》一詩,反映的是古代士兵連年征戰,遷戍未定,不遑啟居,更不知歸家何日的巨痛與深愁。其所抒發的“憂心孔疚”的情感可謂淋漓盡致。
初讀詩歌,學生可感受到全詩悲哀的感情基調,再讀可感受戍卒思家難歸的深切痛苦。就詩的前三節,學生基本能夠從朗讀中品味出戍卒思歸之情。那么這種痛苦是怎樣體現的?要怎樣讀出才能融入情感中去呢?這首詩巧用疊詞的方法,所以,在教授這首詩時,要重點指導疊章重唱的誦讀。“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憂心烈烈”等,無不抒發了戍卒強烈的思鄉之情及思歸不能歸的痛苦。反復誦讀后,還可發現:這個戍卒思家而不能歸的原因是什么。“N狁之故”,“王事靡W”,抵御外侮,征役沒個休止啊。而從“不遑啟居”,“不遑啟處”,又可讀出軍旅生活的勞苦。
這是詩的前三節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可讀出戍卒思家難歸之痛,思家難歸之因,及對軍旅生活勞苦之怨。
在讀中,學生很明顯能感覺到文章的第四、第五節已不再續寫戍卒的思歸之情,那么寫的又是什么呢?細讀“戎車既駕”,“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豈不日戒,N狁孔棘”,可見,這里講述的內容已轉入到追述從軍作戰的緊張生活。而第六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講述的內容又有改變,講述的是戍卒歸途的悲傷痛苦之情。
這是文章的整個內容,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可快速抓到的,在整體上把握了這個戍卒的基本情感。
2.在品字析詞中解讀。
品詞析句的過程是文本細讀得以實現的手段和方法。我們說《采薇》的前三節抒發的是戍卒思家難歸之痛,那么這個思歸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程度上有什么改變沒有?從哪里可看出?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q莫”、“歲陽”都是指一年又到了一年終了,極言時間的飛逝。思歸的心情從怨恨到“憂心烈烈”到“憂心孔疚”,隨著時間的推移,主人公思歸的程度是一步步加深的。同時,文章前三節還用了“起興”的手法,除了說生活之苦、戍役艱辛,更是意在強調薇菜的生長變化過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形象的刻畫了薇菜從破土而出,到枝葉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變化過程,喻示春去秋來,時光流逝。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戍卒的心情從“憂心烈烈”的歸心似箭、煎熬難耐,到“憂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絕望。思歸程度一步步增強。
“靡室靡家,N狁之故。”“王事靡W,不遑啟居。”“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豈不日戒,N狁孔棘。”這些句子很容易被認為是厭戰的體現,所以很多人解讀這首詩時,認為全詩表達的情感不外乎兩種,一是思歸的痛苦,二是極度厭戰,渴望和平。而光讀到這兩層情感是不夠的。
“維常之華”,“君子之車”,“四牡業業”,“四牡YY”,“四牡翼翼”,“象弭魚服”,“一月三捷”,那高大的戎車、雄壯的戰馬、嚴整的軍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統帥和英勇的士卒嚴陣以待,時刻準備著和N狁決一死戰的真實寫照,無不流露出身為軍人的自豪感。駕車戰馬的高大健壯更表現出將士們飽滿的戰斗熱情和每戰必勝的信念。所以主人公并非只有厭戰的情緒,這些字里行間里,我們根本看不到士卒那思歸的情愫,更看不到士卒對于生命無望的恐懼,好像生與死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在士卒的胸中,只有一顆跳動著的保家衛國,垂名后世的勃勃之心。而且《采薇》選自《詩經》中的“小雅”,是宮廷樂歌。雅,它是一種正統音樂,主要用于統治者的朝會宴饗,以歌功頌德為主。既然是用于統治者的朝會宴饗,以歌功頌德為主,《采薇》只是抒發一種厭戰之情的話,是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的。
《采薇》的“入”文方法當然還有很多種,但不管怎樣的“入”,不僅要“入文”,而且還要“入情”。這樣的融入文本才不會顯得空洞、浮泛。
二、超出文本
融入文本,僅僅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而不是全部,閱讀教學只注重“入”,容易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在“入”的前提下,還要追求“出”。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轉換思維方式,站在文本之上重新解讀文本、體驗文本。
《采薇》雖然產生的年代比較早,但其中已體現出人類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生命意識是只有人才的關于生命的體驗,是從群體意識中剝離出來的個體性意識。人一旦意識到生命也就意識到生存的意義,意識到生命也便體味到生與死、唉與喜、痛苦與歡樂等等人生的滋味。”[1]
《采薇》一開始,就將我們帶入了曠遠荒涼的戍邊,展現了一群長期戍守邊防的戍卒,在曠日持久的艱苦戍邊生活中,對于家鄉的渴望,對于個體生命的擔憂。“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從這些心靈的呼喚中,從這些刻骨銘心的鄉思中,流露的是生命的孤獨、憂傷和焦慮,他們渴望故鄉那安全、舒適的港灣。那里有他們的親人,有他們生命的根,然而他們卻無法歸去。“憂心孔疚,我行不來。”盡情地抒發他們的悲哀、他們的無助。戍卒們已經預感到了他們生命的無望,他們痛苦不堪,就如同在大海中,個人只是一葉無漿的小舟,只能聽任河流的擺布、隨時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險。這種對于生命的無助和絕望的強烈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詩人對生命的關注與擔憂。
“當死則死,則死比泰山尤重。不當死則死,則無益于事,比鴻毛尤輕。生死之際。不可不接之于道。”[2]這里所說的“道”即指道德準則。在戰爭中,將士為國捐軀,被視為“重于泰山”,是死得其所,給予極高的道德評價。《采薇》篇中,戍卒雖然思鄉深切,渴望回到自己生命的搖籃,讓生命有個歸宿,但是當面臨戰爭,面臨國家、民族危難時,他們便迸發出強烈的責任感和道義感。那高大的戎車、雄壯的戰馬、嚴整的軍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統帥和英勇的戍卒嚴陣以待,時刻準備著和N狁決一死戰的真實寫照,他們為保家衛國,視死如歸。這正是當時人們道德之上的生命價值觀的體現。在永恒的時光前,每個生命個體是微不足道的,然而當他匯于人類生命的河流中后,便會顯示出無比的力量與永恒的價值。
戰爭終于結束了,長期征戰的士卒也最終踏上了歸途,這本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詩里卻看不到一絲的歡愉,只感到一片悲涼。長期的戍邊生活已經在士卒的心中留下了難以彌合的精神創傷,使他對于生命的苦難有了切身的認識。“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不只是一條漫長的歸程之路,更是一條慢慢無盡的人生旅途,這條路充滿無窮無盡的獨孤與悲苦,而何時是一個盡頭?
所以《采薇》,它不僅僅是描述一個戍卒從思鄉戀家的悲苦到保家衛國的悲壯再到返家途中的悲,它更體現了我們的先民對于生命的歸宿、價值以及苦難的關懷和感悟。
三、回歸文本
“閱讀教學需要超出文本,但如果無度,很容易出現‘一行白鷺上青天’式的‘離題萬里’的現象,造成‘散亂的活躍’局面。因此,閱讀教學要注意適度超越,更要注意適時回歸。回到文本的血脈,回到文本的意義場。只有回歸文本的超越才會讓文本催生出真實而豐盈的教育意義。及時回歸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中字詞句的理解,獲得積累,確保語文意味,又能進行必要的價值引導,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3]
在學習完后把課文拿起來讀一讀,用文本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來喚醒、來觸動學生的情思,滋潤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總之,“融入文本 超出文本 回歸文本”的統一,是體現《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關鍵詞】《詩經》;婚戀詩;比興
“興”作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自產生以來一直是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那什么是“興”呢?現在廣為大家認同的是朱熹在《詩集傳》中對“興”的解釋:“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1]即詩作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先描寫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然后再表達作者想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縱觀《詩經》305篇,用于起興的都集中于山、水、草、木、鳥、蟲、獸、車、服、樂等事物之上。而細究周人在創作詩時為什么要用“興”這一修辭手法呢?因為當時處于農業社會階段,人們對于自然還十分依賴,人與自然的關系異常緊密,于是便滋生了一種以自然為參照物,在自然中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借外物以抒己情的文學創作方式。所以筆者認為,被周人用于起興的那些事物絕不僅僅是信手拈來的,那些山、水、草、木、鳥、獸、蟲等都與周代人的生活和風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們都承載著厚重的文化。
從《詩經》文本來看,婚戀詩中的興主要用來表達三種感情:對美好愛情婚姻的向往,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婚戀關系破裂后的痛苦。
一、以起興表現愛情婚姻的美好
《詩經》中《關雎》是流傳廣泛的一首婚戀詩,該詩一開始先以雎鳩和鳴起興,由雎鳩和鳴引出男女相戀。古往今來,學術界對雎鳩的解釋有很多,《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中說:“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2]朱熹《詩集傳》中記載:“生有定偶而不相亂”。[3]就是說,雎鳩生來配偶是固定的,絕不會任意更換,所以雎鳩歷來被看做貞鳥,被當做忠貞愛情的象征。詩人之所以用它來起興,就是因為雎鳩是鳥類中忠貞之鳥,有似于后代文學作品中鴛鴦意象。詩人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來到河邊,看到成雙成對的雎鳩和鳴于河中,不由觸景生情,從而產生了婚戀的想法,并且在大腦中勾畫出女子的形象:漂亮、嫻雅、忠于愛情。然后《關雎》通篇就表現了小伙子對心目中美好對象的追求。以雎鳩和鳴起興之后,作者又以事起興,即以采摘荇菜起興,用采摘荇菜的過程來引出小伙子對心中所愛的追求過程。詩中采摘荇菜的過程分別是“流之”、“采之”、“之”,隨著人對荇菜采摘過程的一步步跟進,從而引出了小伙子追求姑娘的過程,先是“寤寐求之”,因為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然后終于找到接近心上人的途徑,約會時“琴瑟友之”,最后“鐘鼓樂之”,就是把自己的心上人迎娶進門。用采摘荇菜起興,引出小伙子與心上人的關系越來越親密,愛情越來越美滿,這樣由前者引出后者的起興用法,過渡自然,意蘊深厚,還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讓讀者在腦海中不自覺地構思出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
《鄭風?溱洧》中以溱水和洧水起興:“溱與洧,方渙渙兮……溱與洧,瀏其清矣……”[4]溱水和洧水均在鄭國,此詩描寫了鄭國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上巳節。上巳節是指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在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互贈禮品以表達愛慕之情。《周禮?地官?媒氏》中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5]就是說仲春三月間,男女可以縱情相會,連私奔都不加以禁止。這么重要的社會活動之所以選在春天,是因為古人和自然界之間緊密無間的聯系,自然界的動植物都在春天繁衍生命,春天萬物復蘇,所以春天被認為是一個體現生命意義的季節。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和風煦暖,眾多單身男女聚集在這里,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伴侶,表現了青年男女對美好的愛情和婚姻的向往和憧憬。關于上巳節的記載在《風?桑中》、《鄭風?褰裳》中也都有所體現。
二、以起興表達男女相思之情
思念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重要的天然情感之一,詩經中涉及男女戀愛婚姻的思念詩也占了很大比例,這樣的詩在詩經中俯拾即是。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這是該詩四章中的第一章,前兩句先描寫了妻子采摘卷耳的景象,后兩句便不再寫采摘卷耳的事情,而是寫妻子思念遠在外的丈夫。這首詩用“采摘卷耳”起興,引出下文對丈夫的思念,且這樣的起興還能很恰當得推動感情的抒發:妻子“采采”卷耳,即采了又采,可還是“不盈頃筐”,還是裝不滿筐子,隨即下文寫思念遠行人,可見妻子之所以總是裝不滿筐,是因為心不在焉,因為思念遠行人而不能專心采摘行為,這樣,一個心神不寧的思婦形象躍然眼前。由此可見,這些采摘活動是寄托了思念之情的,這在很多詩中都有所體現,如《王風?采葛》以“彼采葛兮,……彼采蕭兮,……彼采艾兮,……”起興,從而引出下文強烈的思念之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小雅?采薇》就以采薇起興,該詩雖是戍邊戰士思念家國之情,但卻印證了采摘行為作為起興象征思念之情一說。《小雅?采綠》也是以采摘草木為起興引出思念之情。
《詩經》中的相思詩有些是作者看到身邊景與物的美滿而感懷自身的,用起興事物的美好來襯托自身處境的凄涼,讀來不禁使讀者生出許多心酸之情。《陳風?澤陂》中以“彼澤之坡,有蒲與荷”起興,生發出下文女性的思念之情,即她看到岸邊蒲與荷相伴生長,而自己卻形單影只,不禁黯然神傷,感嘆心中所求不可及,就像池澤相隔一樣。《秦風?晨風》中以“彼晨風,郁彼北林”起興,即鳥飛倦了尚且回到自己的窩里,而丈夫卻沒有回到自己的身邊,表達了妻子思念久別的丈夫。
三、以起興傳達婚戀關系破裂的痛苦
《詩經》中關于婚戀的詩作,除了男女間相戀的甜蜜,相思的牽掛,不得不提到還
有很多令人感到惋惜的描寫婚戀關系破裂的詩作。
在《詩經》中,《衛風?氓》是一首著名的反映婚姻破裂的詩歌,它以一個女性的口吻道出了自己從相戀、結婚到分手的全過程,然而每一部分中都有起興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兩個起興都是正襯,用桑樹來引出女主人公的處境。前者通過描寫桑葉的滋潤、茂盛襯托下文姑娘正年輕,風華正茂,后者以桑葉的枯黃、凋零襯托女子人老珠黃,被丈夫拋棄的凄慘境地。“吁嗟鳩兮,無食桑椹,吁嗟女兮,無與士耽 ”朱熹《詩集傳》中:“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6],桑葚雖是甜的,但鳩多食則容易致醉,引出下情雖是美好的,但如果人過于沉浸其中則容易上當受騙。“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這個起興則是反比,淇水滔滔也有岸,洼地再寬也有盡頭,以此反襯下文――我的哀愁怎么就多的無邊無際。詩中所用到的起興物,都是農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桑樹,桑葚,淇水,洼地,這些自然景物是主人公每天都見到的,她看著這周圍的景物,便情不自禁的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觸景生情,便歌唱起來。這些比興的運用,更能夠幫助讀者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突出主題。
從上面三點可以看出,“興”作為《詩經》中一種很重要的修辭手法,對于詩經中婚戀詩感情的抒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豐富了畫面,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所傳達的感情。
【參考文獻】
[1][3][6]朱熹.詩集傳[M].中華書局,1958:1,1,37.
[2]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2.
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2、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3、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楚辭·卜居》
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辭·離騷》
5、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辭·招隱士》
6、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7、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辭·招隱士》
8、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
9、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10、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
11、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楚辭·離騷》
12、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離騷》
13、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九章·涉江》
14、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15、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楚辭·漁父》
16、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
17、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18、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19、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辭·九歌·湘夫人》
2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2、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2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24、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楚辭·九章·涉江》
25、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26、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27、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28、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少司命》
29、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楚辭·離騷》
30、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楚辭·九章·涉江》
31、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詩經·周南·關雎》
3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33、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楚辭·九章·懷沙》
3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3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36、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37、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楚辭·九章·抽思》
38、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司命》
39、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40、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楚辭·九章·涉江》
41、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辭·漁父》
4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3、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44、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4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楚辭·離騷》
46、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楚辭·九歌·湘夫人》
4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9、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50、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心悲。魂兮歸來,哀江南。——宋玉《楚辭·招魂》
51、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楚辭·九章·哀郢》
5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辭·卜居》
5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楚辭·離騷》
54、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楚辭·九辯》
輕叩詩歌的大門
——綜合性學習記趣
“下面有請三小隊上臺,進行展示!”在賀雨舟響亮的話語中,我們也就開始了對我們六單元綜合性學習的匯報。
在三小隊之后,一、二、四、五、六、七、八小隊也依次上了場,展開了對學習的匯報。雖然每個小隊有每個小隊的優點、特點,例如:八小隊,又有圖又有畫;四小隊,內容豐富;一小隊,還用上了小品……在這些中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一小隊與四小隊的展示活動。
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分鐘,一個少得不能再少的時間。但是四小隊的同學們還是帶我們讀完了長長的詩經——《采薇》,了解了詩經。就連羅浩倫都給我們讀了不少的詩句,這讓我十分的佩服。
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分鐘,雖然沒有準備好。但是他們——一小隊的小品仍然是特別讓我喜歡的。當時只見演李白的朱瑞茜疑惑地問到:“不是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嗎?”接著演汪倫的秦鵑笑了笑說:“哪里哪里,只是這潭水叫十里桃花,與有一個姓萬的人開的酒店。”接著付嘉騮旁白道:“李白也只是笑了一笑,也沒說什么,便留了下來。”……
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分鐘,可卻載著每個小隊幾個星期的努力。
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分鐘,但卻展示了我們的風采。
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分鐘,可是卻令我們十分的難忘。
可能我們有七支隊伍不能擁有最高的名次但是我們成功了,我們展示出了我們自己的風采!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衛風·碩人)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2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25、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3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31、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將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42、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
4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4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論語·子罕)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5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論語·微子)
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5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
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67、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
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雜記)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禮運)
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易經·乾)
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易經·系辭上)
7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系辭上)
7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7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7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漁父)
7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79、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屈原·涉江)
80、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82、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楚辭·卜居)
8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8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8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8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88、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8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9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92、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9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勸學)
9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荀子·勸學)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100、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
101、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孫子兵法·軍爭)
102、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孫子兵法·九地)
10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104、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
10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子·論積貯疏)
10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
10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淮南子·說林訓)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中職教學;學習興趣;中職語文
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現代教學手段的改革,它將聲音、影像、動畫、幻燈等多種傳媒手段有效地綜合在一起,把許多抽象、復雜的道理形象、具體化,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活力,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知識接受率。那么,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把多媒體這種現代教學技術和具有豐富內涵的語文教學結合在一起呢?本人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做以下幾點陳述。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具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展示方式,把抽象的語文內涵以直觀、形象、新穎、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文章意思,還以其清晰的圖畫、色彩鮮明的畫面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在講解《詩經》的時候,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黑板加粉筆”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進行配樂配圖朗誦,也可以利用動畫播放效果把詩經中所呈現的唯美畫面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樣不但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但是,教師在應用多媒體的時候必須要意識到多媒體教學只是傳統教學的一個輔助教學手段,絕不可以取而代之。
二、突出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極強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受傳統“一粉筆、一黑板、一教材”的死板單一教學模式的限制,很多學生難以很好地理解文章中的難點、重點,尤其是中職學生,本來基礎知識就普遍薄弱,無法真正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在情感。而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推廣,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體來創設相似的教學情境,從多方面、多角度刺激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采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就是疏通文章,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體會抒情主人公的復雜情緒。作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出采薇思歸、疆場思歸、歸家之哀三個場景,通過畫面的刻畫、音效的配合更好地幫助學生領悟到詩中刻畫的人物深層的內心矛盾和痛苦,以及文章細微之處所蘊含的人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三、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由于中職學生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薄弱,所以經常感到寫作非常困難,無話可說。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學生呈現出豐富的圖、文、聲、像、動并茂的寫作素材,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選擇自己的寫作素材。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按照一定的順序,清晰、順暢地展示出文章的寫作思路,這樣有利于學生認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融入語文課程學習中來。
同時,相比于以往,多媒體技術連接的互聯網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隨意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從多個渠道、多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另外,多媒體提供的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在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還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短文閱讀水平,從整體上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總之,多媒體技術和中職語文教學的整合應用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多媒體技術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其絕不能取代傳統的教師講授與板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尤其不能忽視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和作用以及師生之間的無聲交流。我們廣大的基層教育者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很好地把握住多媒體教學的“度”,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讓其更好地為中職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高一作文:我的古典情懷
我的古典情懷
翻開古典的詩篇,陣陣香氣悄悄襲來……
沉淀著幾千年的古典文化,在歷經滄海桑田,世過后,有的原本熠熠閃光現早已為星點之火,唯一不變的是那楚辭漢賦,是那唐詩宋詞,是那亙古不變的華采篇章。
一直以來,除了家以外,最令我魂牽夢縈的便是這古典詩篇。在《詩經》中采薇,我聞到的是彌漫于田間的蒲香,流連于《樂府》之中,我看到了連綿的戰火,百生流離的情景,我喜歡徘徊于唐詩之中,感受李白泛舟五湖四海時的自由自在;我鐘情徜徉宋詞之中,去了解蘇軾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博大心境。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詩不知何時早已讓我明白什么叫“心余天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的詞不知何時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凄美”,什么叫“多愁善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的行云流水曾幾何時已造就了古典在我心中的輝煌。
古人叩問蒼穹,膜拜生命,用簡單的方塊字濃縮歷史的精華……這就是古典,如果說我所知道的不過是滄海上的一葉扁舟的話,我愿駕著這一葉扁舟,駛向古典的海洋,去領略文人們對生與死,樂與悲,戰爭與和平那淋漓盡致的描述,去聆聽那歷史傳來的優美回聲,去充實自己的古典情懷……
靜謐的夜襯托出臺燈那明亮的光,夜已深了,我呷了一口茶,久久不愿合上這古典的思緒……
高一(207)班夏珊珊
《詩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可謂中國詩歌的源頭。中國作為抒情詩大國,從《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詩再到唐詩宋詞,中國文學史的每個階段,詩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詩歌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比重,而《詩經》教學更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縱觀全國各種基礎教育語文教材,沒有哪家教材不選錄《詩經》的。以普及性最廣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為例,初中階段九年級下冊從《詩經》中選錄了兩首——《周南·關雎》和《秦風·蒹葭》,高中階段亦從《詩經》中選錄了兩首——《衛風·氓》和《小雅·采薇》。
《詩經》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鑒賞能力具有啟迪作用。其實,《詩經》不僅在中國,在西方的接受度和辨識度上也高于其他漢語經典。16-19世紀的西方耶穌會教士和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們都先后研究、翻譯過《詩經》,并將其介紹到歐洲。英國漢學家理雅各(1815-1897)三譯《詩經》,就是其中突出代表。不過,理雅各用譯介《圣經》的態度來譯介《詩經》,他對《詩經》“天”“帝”的解讀和誤讀,典型地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對文本閱讀的影響。
1880年,理氏引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盡管理雅各也知道,中國人所稱的“天”,是帝或上帝居住的地方,其人格特點極其模糊,[1]而且中國“只有天,而沒有地獄”[2],理雅各還是把《詩經》中的“上天”“昊天”“皇天”“旻天”譯為“至高無上的上天”(Supreme Heaven)、“偉大或威嚴的上天”(Great or August Heaven)、“悲天憫人的上天”(Compassionate Heaven)。“天”已不只是物質性的天,同時還具有了人格神的特點。
理雅各沒有從字源學追尋“帝”字的原初意義,卻認定其原初意義亦為“主宰”,并且斷言:“‘帝’字形成伊始,便是(主宰之)天的人格名。”理雅各認為,“天”“帝”異名同實,在經書中交替出現,彼此的關聯“使中國宗教中的一神崇拜始終凸顯,確保‘帝’之名未被濫用”。他指出:“上帝具有人格神特點,能夠統治天地,決定人的道德本性,統領各個民族”,“信奉上帝是中國最早也曾是唯一的信仰”。[3]“帝是中國人的父,就像God(上帝,造物主)是我們的父。”1853年,理雅各在《中國人的上帝與鬼神觀》中也說:“中國人認識真正的上帝,他們所崇拜的最高存有,與我們所崇拜的是同一實體。”
理雅各對“天”“帝”的解讀顯然是一種文化誤讀。他依據的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但是許慎時代還沒有發現甲骨文,所以,對“天”的本義產生了誤解。“天”在中國的甲骨文、金文中皆像人形,小篆才變成人頂上一橫的。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顛者,人之頂也。”“天”字在商代主要是指頭頂之義,或為“大”的異體字,并不表示天空。
《詩·大雅·文王》“帝命不時”,《易·泰》“帝乙歸妹”,“帝”都指人王,沒有至上神的意義。《周禮·大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漢初《爾雅》:“帝,君也。”東漢《說文解字》:“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司馬遷《五帝本紀》中的“五帝”,也都為人君或部落酋長。秦始皇將“三皇五帝”集于一身,自稱“皇帝”。
農業文明主導下的中國人,出于經驗哲學與實用主義理性思維,信奉“天人合一”“天人和諧”哲學,人必須適應自然客觀規律的變化,天地萬物的自然和諧為之“道”,與西方的“上帝”人格神崇拜有著本質的區別。
總之,一元神在中國沒有滋生的土壤,中國古代無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只是出于繁衍生息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萬物有靈觀念之上的原始自然宗教,帶有強烈的實用功利目的,這樣,天地山川等自然神躍上祭壇。
周初,在一年的農事活動開始時,就要舉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禮,祈求上帝賜豐收,天子親率諸侯、公卿大夫、農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犁地。秋天豐收后,還要舉行隆重的報祭禮,答謝神靈的恩賜。《詩經》中的《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作品都有所反映。
理雅各對“天”“帝”的“誤讀”,是源于理雅各的“前見”和“預設”。理雅各是英國新教徒,他和明清耶穌會教士一樣,是匍匐在“上帝”腳下的虔誠信徒。他“在理解他種文化時,首先自然按照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來對之加以選擇、切割,然后是解讀,這就產生了難以避免的文化之間的誤讀”[4]。
理雅各對《詩經》的跨文化誤讀還有不少。例如《關雎》,理雅各詮釋的主題是“贊美文王新娘的美德”,將《詩大序》所說的“后妃”譯為“新娘”,他理解的“美德”是不嫉妒,讓文王娶有美德的女子到后宮。并認為,西方的妻子不會像文王之妻太姒那樣屈尊,西方讀者也不會欣賞中國的一夫多妻制。這樣,一首優美的民間情歌,成為理雅各抨擊“一夫多妻制”的例證。而對《秦風·蒹葭》這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詩,理雅各闡釋為“求賢尚德”的懷人之作,卻又遵從了保守的“詩教”傳統。
在現在的整個中學教育體制中,語文教育只是一個組成部分,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大背景,語文教育只能通過精挑細選的經典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學修養。
比較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從教學實踐看,多數比較閱讀僅僅局限于同一文化背景,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閱讀則重視不夠。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可見,語文課程改革需要文化觀照,語文教學也需要跨文化的視角。在當今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跨文化意識已成為中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入跨文化閱讀教學,改變傳統思維定式和教學模式,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理雅各.中國經典·第3卷[M].中國臺北:SMC出版集團,2000:193.
[2]理雅各.中國經典·第4卷[M].中國臺北:SMC出版集團,199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