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0: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英語教科書 性別歧視 語言 認知
一、引言
教師、教材、教學設備是辦好學校、培養好學生的三大要素,教材建設是整個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于國華,1996)。教科書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研究教材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教科書中存在性別歧視現象,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不良影響。本文所研究的性別歧視是狹義的性別歧視,即是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因為廣義上的性別歧視還包括對男性的性別歧視。通過運用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教材中的性別歧視現象,為以后教材的編寫與審定避免性別歧視等有一定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潘建(2001)通過列舉大量的實例,將英漢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做了對比研究,以體現英漢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的差異。高月琴(2008)在研究英漢語言性別歧視現象是否呈減弱趨勢時,主要通過對比20世紀60年代與90年代以后出版的美國《讀者文摘》各300篇文章的語言及內容。曾天山(1995)在研究男女在角色數量、職業特點等方面存在顯著差別的是,通過研究人教版小學語文和中學英語教材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李曉惠、周民(2004)則選取了《大學英語》精讀練習題中體現出的語言性別歧視現象進行了研究。
以上的研究都是通過大量的實例來分析的,但是沒有從語言與認知的角度進行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對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本文通過對新版人教版的初中英語課本八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下冊研究,試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層面分析產生歧視的原因(注:因為八年級和九年級的學生相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講認知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七年級的書本中主要側重的是對話,可供選擇的文本材料太少。)。
三、研究方法
運用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兩種方法,對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3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STUDENTS’BOOK的,八年級上冊、八年級下冊和九年級全冊的教科書進行數據統計。在內容方面主要統計:男女作為主角和在插圖中出現的次數。并用Microsoft Excel 2007對結果進行統計。在文本方面,主要選取了八年級上冊,八年級下冊和九年級全冊中每個單元的section B部分的3a的小文章進行分析統計。通過分析統計的結果來看在文章的語言方面是否存在歧視現象。
四、結果分析
在內容方面,統計結果如下:
表1 初中英語教科書杰出人物性別統計表
表2 初中英語教科書插圖中性別統計表
在文本分析中本文主要選取了八年級上冊、八年級下冊和九年級全冊中每個單元的section B部分的3a的小文章進行分析。
(一)表示職業的詞。
在談論男性和女性職業的時候,男性的職業多側重于醫生、司機等,而女性的職業多側重于護士、導購員、服務員和家庭主婦。
(二)據統計,在教科書中,表示女性職業的詞出現了許多次,如:用he或者man來通稱男女兩性這一現象,在人教版教科書中有明顯體現,如: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Unit 4,第八冊下)
He who would do great things should not attempt them all alone.(Unit 5,Self Check 2;第九冊)
It might be a man riding a horse.(Review of Units 1-5,2a;第九冊)
五、避免性別歧視現象的合理化建議
語言作為人們相互交流的工具,要消除在語言的交流中所產生的性別歧視現象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對這種現象,予以避免是可能的。首先在教材的編寫中應該盡量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其次在教材的審定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到這種現象的存在;最后教師作為傳到授業解惑者,應該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
六、結語
語言作為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工具,人們利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語言本身并不具有性別歧視的功能,只是使用語言的人有這種思想,才使得語言產生這種功能。教科書作為教育和引導學生的重要工具,會直接影響和引導學生的認知。這套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3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STUDENTS’BOOK,在性別歧視現象上較其他教材來講有很明顯的減弱趨勢。總的來說,這套教材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教材中存在性別歧視的現象,應在今后的教材審定和編寫中予以避免。
參考文獻:
[1]高月琴.英語語言性別歧視現象實例研究[J].語文學刊(高教外文版),2008,8.
[2]李曉惠,周民.《大學英語》精讀練習題中的語言性別歧視[J].理工高校研究,2004.
[3]潘建.英漢語言性別歧視的比較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
[4]于國華.必須抓好教材建設[J].求是,1996(22).
【Key words】illustration; Go for it; Kang Hsuan Version; English textbook
作為學校教育的最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教材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純文字演變為文本加插圖,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充滿多媒體技術及美輪美奐視覺映像的讀圖時代。由于其表現信息的獨特認知價值,教材插圖成為幫助學習者理解課本內容的工具,插圖能夠展現非線性知識結構,比起純文本來,它擁有絕對的優勢。英語在大陸和臺灣同為外語,且大陸和臺灣文化同源,置身于類似的教育文化背景,因此臺灣的教育、教材可能提供大陸教育借鑒之處,這也是筆者將大陸的《新目標》和臺灣的《康軒版》初中英語教材進行比較的目的。在下文中,筆者將這兩套教材插圖的數量、種類、在不同教學活動中的分布情況、質量進行比較,挖掘可供《新目標》英語教材借鑒之處。
一、數量比較
備注:
1上:七年級上冊;1下:七年級下冊;2上:八年級上冊;2下:八年級下冊;3上:九年級上冊;3下:九年級下冊。
從以上兩個表格,可看出:
1.《新目標》里面的插圖數量頗多,五冊教材插圖總數達到1041,平均每個單元17.95幅,每頁有2.54幅,可見插圖已經成為《新目標》這套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之下,臺灣《康軒版》英語教材的插圖數量更為驚人。六冊教材共有插圖2486,總數為《新目標》的兩倍之多,平均每個單元有37.67 幅,每頁有3.87幅。在此,筆者需要指出兩點:一是表2中插圖的數量并不包括課后的練習及詞匯;二是除了3下,《康軒版》英語教材每冊書含有9個單元及3個復習單元,但是復習單元至多含有5幅插圖,有些復習單元并沒有插圖。由此可見,《康軒版》里面的教材插圖平均量實際比表2中的數據還大。
2.根據《新目標》教材的平均每單元和每頁的插圖數量,我們可以看到7上每單元有21.25 幅,每頁有3.86幅插圖,然而到九年級就相應減少到14.29、1.79了。據表1顯示,隨著年級的上升,插圖的數量反而減少。依筆者看,這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因為學生剛上初中,認知能力還不夠完善,他們需要更多的插圖輔助學習,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對插圖的需求就相對減少。可是,《康軒版》英語教材卻截然不同。從表2可看出,《康軒版》教材每冊的插圖數量都基本持衡,每個單元基本維持在30幅之多,每頁平均有3、4幅插圖。筆者猜測,插圖對于臺灣的學生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學習階段都需要插圖的輔助,因此教材編者尤其注重插圖的地位。
二、 插圖的種類比較
根據不同的角度,插圖的分類因人而異。Levin(1982) 將插圖分為兩大類,一是展現物體具體形象的寫實圖片,包含照片及圖畫;二是包含地圖,表格及圖表的非寫實圖片。根據插圖的組織形式,宋振韶(2005)將插圖分為獨立圖,發散圖,序列圖和多層圖。從插圖的抽象程度看,可以分為具體插圖和抽象插圖。按照抽象程度,韓春華(2011)在她的論文中將插圖歸類為照片、卡通漫畫圖、卡通簡筆畫和圖表。通過分析《新目標》及《康軒版》兩套教材的實際情況,筆者將插圖分為照片、漫畫、簡筆畫、圖表及地圖,它們各自在這兩套英語教材的分布如下:
根據表3所示,《新目標》這套教材總共有511幅卡通,占所有插圖的50.54%,而《康軒版》英語教材含有卡通2002幅,數量約為《新目標》的四倍,占所有插圖的82.14%。由此可見,卡通在《康軒版》英語教材中占絕對的地位,這與臺灣盛行的卡通漫畫文化密不可分。《新目標》教材里面的圖表和照片數量相當,分別占22.35%、21.07%,而《康軒版》里的照片位居第二,占12.86%,余下的圖表、簡筆畫和地圖所占比例比較微小。
三、 插圖在不同教學活動中的比較
根據分析這兩套教材,筆者將課本中所呈現的教學活動分為詞匯、聽力、口語、閱讀、寫作,教材中所展現的語法知識的插圖也囊括在閱讀行列中,不容忽視的是,有些插圖不只使用于單一的教學活動,在此情況下,筆者主要是歸類于教材所呈現的第一項教學活動。
由表4可見,雖然《新目標》教材設計者更多注重于詞匯、聽力、閱讀,它們各占約23%,但是插圖幾乎是平均分布在不同教學活動中。由此推測,插圖在各個教學活動中都至關重要,教材設計者希望教材使用者充分利用好各個教學活動中的插圖。反觀《康軒版》英語教材,插圖主要用于寫作和閱讀,各自占據32%、29%,余下的三分之一幾乎是平均分配于詞匯、聽力、口語和寫作。此外,筆者發現同一冊《康軒版》英語教材中的插圖在各個教學活動中的分布有一定規律,即每個單元中不同教學活動中的插圖數量幾乎是相當的,以此來平衡各個單元的插圖。例如:八年級下冊每個單元約有4幅插圖用于口語,12幅用于聽力,13幅用于說&寫。
四、 插圖的質量比較
一.情境創設導入法。英語教學強調情境的創設,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交際中學會語言的應用。真實生動的情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快樂、體驗成功。所以結合我們要上新課內容,創造性地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非常重要。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上冊Unit2:This is my sister.這一課,我事先準備好我的一些家庭照,同時要求學生準備她們的家庭照,基本上把這一單元所涉及的家庭成員都囊括,然后我拿著照片介紹,This is my mother. Her name is .... That is my father. He is my brother...如此重復幾遍,學生自然心領意會,借這一情境我把這一單元的重點、難點詞匯,句式自然引入,學生紛紛仿效,新課教學水到渠成。
二.游戲導入法。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又是開發兒童智力的一項重要活動。游戲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體協作能力。游戲具有有趣、活躍、高效、快捷等特點,用游戲做教學引子能使學生在高度興奮,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自覺不自覺的掌握所玩的內容,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身體部位這些詞時,我先與學生玩Simon says: Point to the....指認教室物體及學習用具等,如Simon says: Point to the door.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ook.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ag.然后話鋒一轉說出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head.并給學生做出相應動作,如此重復手、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身體部位,自然過渡到新課。再如,同樣教授這一課,我還采用另一種游戲即畫圖競猜法引入新課。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勾勒出身體的某個部位,但不畫完整,然后讓學生根據殘缺圖畫猜測這是什么,自然引入教學內容。
三.圖片導入法。圖片即可指教學掛圖,用白紙畫好的圖片,黑板上的即興簡筆畫,也可指多媒體上下載的圖片,圖像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簡練概括,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能表達豐富的語言信息和概念,同時直觀可感的圖像能加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復習導入法。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導入法。即一般都是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或者是復習與要上新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然后進入所學內容。一般來說課本的編排都是循序漸進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是息息相關有聯系的。每一單元都巧妙的含有下一單元所學的知識點。而每一個知識點又會在教材里反復出現,如人教版新課標中,語法知識一般過去式,在七年級下冊學過,八年級上冊又出現,九年級繼續學習,只是內容一步一步深化,形式有所變化。復習導入也可有以下兩種方法。
1. 對話復習導入法。即教師和學生根據近期所學內容或自己已有的英語知識積累進行編排、重組,以兩人對話、小組表演、Free talk或情境小劇等形式加以呈現,既是對舊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又是對新知識的鋪墊。對話復習導入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而且這些對話多半都是學生自編自導,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極高,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習題復習導入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第九單元時,所學話題是討論過去發生的事,語法點是一般過去式,而此前在七年級我們已經學過一般過去式的簡單表達,為了新課的順利進行,我便出了幾道習題復習了個別動詞的過去式,如 do—did,am/is—was,go—went,have—had,work—worked,play—played,由此進入新課。
五.故事導入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時,我播放了一組我們任課教師及班級同學的交流圖片和視屏。圖中配有文字介紹如你“你在語文學習上很仔細”。 “你的數學還有待于提高”然后我用英語指著圖片給同學們簡單介紹: They are our teachers and 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s report card. Our Chinese teacher says A is carefully in Chinese. The maths teacher says A is lazy. He is not hard-working…學生聽后立即仿說,新課由此拉開序幕。
六.聯想猜測法。我們的學生正是處于一個敏感的、愛幻想、愛猜測的美好階段,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根據即將上的新課標題,或相關圖片,結合自己平時的語言積累和知識經驗,對所要上的新課進行大膽遐想,大膽猜測,從而為教學服務。如我在上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我要求學生根據書中圖片,再結合課題,暢想What will people’s lives be in 100 years?于是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人說People will live in the moon. 有人說People will live longer and longer.有人說There will not any wars in the future.等等。我把同學們說的句子板書到黑板上,然后要求學生聽錄音,把自己的猜測內容與錄音材料作比較看看他們是否猜對,學生聽完錄用后一看他們的許多猜測居然有課文內容一致,受到極大的鼓舞,提高了不少自信。通過此法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七.問題引入法。問題是最能激起學生思維火花的有力武器。通過問題學生開動大腦積極思索,這樣既能讓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可以激起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七年級上Can you play the guilt?時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Do you like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Do you have a football? Can you play football?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并仿照句式互問互答,接觸到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又就課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Can you play the guitar?新課教學內容一目了然。
《新目標英語》詞匯量大,其中七年級上冊有詞匯700個左右,下冊約450個,八年級上冊約450個,下冊約400個,九年級全冊約500個,合計2500個。詞匯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我們又必須讓學生掌握,否則難以適應教材的要求。那么我們該采取什么方式來教學單詞?
《新目標英語》中沒有突出音標教學,但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單詞,改變學生從一開始學英語就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的現狀,我們必須進行音標教學。那么,怎樣才能通過音標教學讓學生盡快的掌握單詞呢?
首先運用3個左右的學時集中識記26個字母,這期間穿插一些日常英語用語和簡短易學的英語歌曲,內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用2-3周的時間進行字母、音素和音標的教學,教學的重點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各自在拼讀單詞中的作用,完成48個音素、音標及其相應字母、字母組合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過發音、拼讀開口關。同時,結合教材生詞表上的單詞練習拼讀,掌握用音、形、義相結合的正確方法只記單詞(可以是生詞表上部分單詞,特別是一些有讀音規律的單詞),從而使學生初步形成獨立拼讀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一開始就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然后是分散教學,即按照教材所編的教學任務施教。以達到在教學中進一步分散鞏固前面所學的字母、音素和音標,確實形成熟練的拼讀能力,并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單音部分的其它學習內容。
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靠講解和機械操練掌握詞匯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當前中、小學英語脫節,詞匯量大,教學任務重的形勢下,我們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我認為我們應做好下列幾點:
1 重教師范讀
在教單詞時,要求教師自己示范到位,發音清晰,講解發音要點。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聽,專心看,積極模仿的好習慣。聽清后再跟讀。確定學生大都聽清,模仿正確后,再出示單詞卡片,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直觀的單詞配以圖片、體態語幫助學生理解。順利完成音——形——義的逐步過度。
2 重情景
單詞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類思維活動是借助詞匯進行的。人類思想的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詞匯任何語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單詞具有語言的意義,應在特定的語境中引出,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遷移。在教學中我們應提倡“新舊貫通”或叫“相互遷移”。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
習方法。如:
pen—pencil—pencil-box, 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 等等。 4、重趣味。英國著名語言家c.e 埃克斯利說:“教英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那種方法。”我們在單詞教學中不能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嘗試運用多種形式巧記。如采用兒歌、猜謎語、簡筆畫等形式。 5、重運用。學習單詞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詞匯,并能正確運用到筆頭表達之中。在英語教學中創設一定的語言情景,使學生宛如置于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就能使學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學習詞匯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學以至用的效果。如:七年級上冊unit3的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帶全家照來學校,讓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家人,讓學生在運用中掌握單詞與句型。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力資源;開發;利用
一、問題的提出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現行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遵循聽說領先的原則,在編排上和內容上都充分考慮到聽說能力的培養。教材中提供了大量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生動有趣的聽力材料。每單元至少有5個聽力訓練項目,有3篇甚至更多聽力材料。在聽力內容的選取上賦予了較強的時代感,語境生動。聽力材料體裁以對話為主。聽力活動豐富多彩,教材中的聽力題型主要有以下幾種:Circle(圈詞);Number(標號);True or false(對與錯);Match(配對,包括連線);Check(打鉤);Fill in the chart(填表)。聽力部分的設計形式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
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豐富知識、鍛煉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過程。在聽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語言技能。有時教師沒有進行必要的聽前引導就直接播放聽力材料,讓學生盲目地聽,但因材料中出現較多生詞或較難理解的背景知識及語言知識等,而且語速較快,學生聽一遍不懂就不聽了,等著老師給出正確答案。這樣的聽力活動給學生帶來了厭倦感和挫敗感。有時老師把課堂變成了“滿堂放錄音”。聽一遍學生不能完成任務就聽兩遍、三遍……整節課學生都是在“聽錄音—完成課本任務—對答案”的過程中度過,這種聽力教學形式單一,只注重答案的正誤,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對聽力材料的進一步挖掘,因此失去了聽力的本真。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情,靈活而有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和活動。Go for it!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包含大部分重點詞匯,有一定的主題,是學生進行口頭表達、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的很好范例,然而有時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把聽力教學融入說、讀和寫的整體教學設計中,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為此,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根據聽力教學實際對聽力部分進行整合和再設計,加強策略指導,以樹立學生對英語聽力的信心,從而提高英語聽力的教學效果。
二、聽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原則
英語聽力教學法專家Mary Underwood根據聽力理論和記憶心理學提出了三段教學模式:聽前階段(pre-listening)、聽中階段(while-listening)、聽后階段(post-listening)。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采用這三個步驟。聽前注重聽力策略的指導,明確目的,處理重點詞匯和關鍵詞,預測大意等;聽中設置有梯度的任務,聽主題大意捕捉信息;聽后進行拓展,表演對話,根據聽力材料進行口頭或筆頭轉述。聽力材料的處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階梯性原則
聽力過程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課堂教學聽力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在題目設計的難度、深度上要有層次性。
(二)相關性原則
教師設計的聽力練習應具有相關性,即將教材內容活化為學生實際生活,同時又能把學生實際生活引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與聽力材料產生共鳴,使他們聽的興趣得以長久地保持。
(三)一致性原則
在設計聽力部分時,應結合教學實際,針對本單元教學的話題,圍繞一個中心或重點精心設計關鍵性的問題,使之與本單元的下一個環節相一致,連貫呼應。事實上,每個單元的聽力部分總是與下一個環節緊密相關或為下一個環節做鋪墊的。
三、聽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與操作
(一)聽前階段:根據話題,激活知識
這個階段是熱身準備階段。放聽力錄音之前,應讓學生瀏覽一下內容,從中捕捉到一些信息。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適當的提示幫助,激發其“聽”的欲望。
1.采用“頭腦風暴”引入話題,激活思維,活躍課堂
“頭腦風暴”是一種讓所有參與者在暢所欲言的氣氛中交換觀點,并以此激發學習者的創意與靈感的學習方法。在聽力準備階段運用此法,能有效地激活學生頭腦中已經學過的相關背景知識。如八年級上冊Unit 1 Section A 1b圖的內容是有關幾項活動。橫線旁是幾個頻率副詞:always, usually等, 其中 exercise, skateboard, hardly ever 是生詞,如果直接讓學生聽可以容易地得到正確答案,但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資源,學生就得不到充分訓練。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如下再設計:在導入時進行頭腦風暴: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爭先恐后地羅列出學過的所有活動詞匯。接著,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情況結合頻率副詞和活動單詞造句。如:I often watch TV on weekends. I never go skateboarding on school days.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聽就沒有生詞障礙了,學生對該話題已相當熟悉,又操練了副詞和活動詞匯,課堂氣氛很活躍,增強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2.利用插圖引出話題,啟發思考,預測聽力材料
《新目標英語》插圖豐富,大部分聽力都配有插圖,圖上信息多而且與聽力有關。因此可以要求學生在聽錄音前,先弄清圖里的內容,做到心里有數,等播放時就可以胸有成竹、對號入座。如八年級下冊Unit 1Section B, 2a ,筆者認為Number題型對學生來說可能是簡單的題目。在第一個班上課時筆者直接讓學生聽并標號,可是一連聽了兩遍還是有不少同學不能完成。究其原因,三段對話都有點長,語速快。于是在第二個班上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看圖并討論。T:Who are they?What are they doing?這樣,學生基本已經對聽力內容有了一個正確的預測。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學生聽。結果大部分學生聽一遍就能得出正確答案了。因此,這樣做可以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獲取信息。
根據第二語言學習論、整體語言教學論及當前教育提倡的任務型語言教學,要在幫助學生起飛的中學英語課堂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初中生的害羞心理遠遠超過小學生,經常在各種環境交流中出現問題,造成筆下工夫硬,口上難應答的毛病。這在八年級以后的學習中經常出現,從而導致在高中階段大量學生英語學習掉隊。
“在做中學,在做中用”,要強化語言的生活化實踐過程,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多次開展行之有效的任務和各種結對、小組交流活動,通過體驗合作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培養生活化英語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同時利用多媒體軟件,幫助解決教學難題,活躍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真實可視的英語學習環境,從各種感官調動學生,使英語學習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體現自主學習的立體模式(Pre-task-Task-cycle-Post-task)。
二、教材分析
《英語(新目標)》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會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為一體,為層次不同的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場景去操練每一個語言項目。 在學生自我檢測部分,每單元都以一組組卡通畫結束,出人意料地充分體現本單元的目標語言,讓學生在趣味中再次感悟、交流英語,使每個學生都能更多地使用英語,真正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
三、學習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為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第九單元Section A。學習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3點:
1. 學習有關單詞:
American, athlete, skater, runner, born, start, stop, become, became,Brazilian, player, professtional, sneezing, star, stopped, learning
2. 學習過去時的重要句型:
(1)Who’s that?
(2)When was he born? He was born in 1895.
(3)How long did he hiccup? He hiccupped for 69 years.
(4)When did he start hiccupping? He started hiccupping in 1992.
3. 掌握語法點:Passive voice―Adverbial clauses with when/How long questions
四、學生分析
1. 十幾歲的青少年求知欲和表現欲強,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語言技能出發,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進行真實合作、真正合作、多次合作。
2. 學生在前一單元學過關于過去時態的句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鞏固時態,擴展知識,掌握用正確的語言結構表達人物的過去。
五、教學目標
1. 談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指導學生談論自己崇拜的名人、親人或朋友,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
2. 根據真實情況,談論學生自己過去的生活經歷,增強師生、生生間的相互了解。
3.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4.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六、教學過程
Step 1:Leading-in
Write the word “born” on the board. (板書單詞。)
T: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when you were born.Who can tell me your birthday?
S1: April 2.
T: When were you born?
S1:1994.
T: Let’s talk about you and your family in pairs.
(Students use their imagination and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平時師生間、同學間接觸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樂于介紹自己和家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相互了解,為近一步學習做好鋪墊,此為第一次合作。)
Step 2:Revision
Write the words “how long” on the board.(板書單詞。)
T: Can you ask some questions using the word “how long”?
S2: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walk to school?
T: Who can answer the question?
S3: Ten minutes.
T: How long did I watch TV yesterday, do you know?
S4: I don’t know.
T: About twenty minutes.
(復習已學內容,將句子時態自然延伸到過去時態進行新課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師生以聊天的方式步入正題,調節課堂氣氛,向教學目標走近。)
Step 3:Presentation
Write down the Title ― unit 9 When was he born? (板書課堂教學內容。)
1.Talk about some famous people with the students, write down their names on the board.
T: Do you like Yao Ming? Why?
S5:Yes. He is a good basketball player.
T: Do you like Zhou Bichang ?
S6:Yes, I like her songs very much. I know a lot about her.
T: Really? How old is she?
S: She’s 22.
T: When was she born?
S6: She was born in 1985.
T: I’d like to know more people, can you tell me?
(課堂一片嘩然,要求學生必須用英語表達語法,每組內的同學相互幫忙以連珠炮的方式快速進行,渲染英語氛圍,控制母語干擾,此為第二次合作。)
2. Ask students to think of some famous sports stars, or athletes, write their names under International Sports Stars, then the teacher shows some pictures, they are Deng Yaping, Michael Jordan, David Beckham, Liu Xua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m. (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為大家介紹運動健兒,興趣高,課堂進展快,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英語,出現語言交流錯誤不必糾正,在接下來的聽力活動中學生能自我修復。)
Step 4:Listening practice
1.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the first time, and write the date of each person was born and write the years on the second time.
2. Check the answer.
(聽力訓練既是對小組互動知識的補充,也是為下一步的任務輸出提供了輸入材料。)
Step 5:Reading and writing
T: You’ve touched some new words on the types, look at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read the words one by one. American, athlete, skater, runner, player, born, start, stop, become, Brazilian, professional, sneezing, star, stopped, learning, hiccup.
T: Please write down the new words, as writing as speaking.
(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和多媒體軟件,進行情景中的詞匯教學,再次進行任務輸入,為下一步進行交流做準備,體現詞不離句。)
Step 6:Listening practice
T: What does world record mean?
S7: Someone is the best.
T: Correct. What do the words start and stop mean? Can you show me start and stop?
S7: (Stands up and starts to walk) Start.(Stops walking) Stop.
T: You’re correct. On the recording, you will hear a conversation about two people on this chart. Listen to the types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for each person under the column that says how long. Check the answer.
Step 7:Practise
Work in groups. The teacher made a table about “the first time”. Show an example on the scre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table in groups.
T: When was your first time to ride a bike?
S8: I rode a bike in 2004.
T: Would you tell us your first time?
S9: I swam when I was eleven years old.
S10: I flied a kite when I was seven.
T: Finish the table with “your first”. (Shows the example to the class.)
(學生在一起完成“第一次”的表格制作,然后互相提問,鞏固所學知識,請3組學生以采訪的方式將表格匯報給大家,達到做中用、做中學的效果。第三次合作。)
First Time
First time Age
一、課前精心準備
上課鈴響后,很多學生還沉浸在課間的游戲、同學之間的談笑之中。如果教師以得體的著裝、飽滿的精神風貌走進教室,一上講臺就可以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一開口,一抬頭,用自身的親和力去感染學生,就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二、導演好課前三分鐘,營造濃厚的英語課堂氛圍
每天提前布置好任務,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自編的英語短劇,輪流上臺的“Free Talk”,飽含深情的英語朗讀,播放與本節內容相關的英語歌曲等,這樣學生一下子從課間的興奮狀態回到英語課堂上來。
三、精心設計經營課堂,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
(一)提高自身素養,板書規范,講究語言藝術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示范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做一個“問不倒”的老師。如果我們板書規范有序,語言精練、幽默、具有藝術性,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如春天來了,有很多學生上課無精打采,懨懨欲睡,這時如果講一個笑話、幽默故事,引起哄堂大笑,那些想睡覺的學生勢必情緒高漲,注意力都集中在課堂上,有意注意也就形成了。
(二)整合教材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應根據教材內容,深挖教材的趣味性、科學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死抱住一個教案,以不變應萬變,那他什么也干不好,更確切地說,他將使學生變得無知。”人教版《新目標》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會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趣味性強。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學中,讓學生們各抒己見,運用一般將來時討論未來,學生們都踴躍舉手發言,暢談自己的理想和對未來的打算,通過運用課文所學,進行角色扮演,感受到課文的趣味性。
(三)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教
在我的課堂上,沒有一個觀眾,誰都不是“閑人”。對于優等生,對他們提出更高、更嚴的要求,鼓勵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勇于探索,拓展課本知識,強化有意注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對于學困生,“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有時在英語課堂上,無論周圍學生學習熱情多么高漲,老師講得多么起勁,有些學生反應依舊冷淡,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思維沒跟上。這時應加以提醒,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多采用賞識教育,及時表揚鼓勵,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內在動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待學困生,如同對待不幸一樣,態度上越細致、體貼,精神上越同情關懷,落后者爭當先進的愿望也就越強烈,其懶散、怠惰的習氣就會受到更加尖銳的自責。”通過教師長時間的關注、鼓勵,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提高了,上課的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四)利用多媒體、肢體語言等提高教學的直觀性
根據教材內容,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刺激學生的各個器官,幫助學生抵制外界誘惑的干擾。在《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 9 Where was he born?教學中,當用多媒體播放劉翔在奧運會上110米欄奪冠,2008年中國在莫斯科申奧成功的視頻時,學生們情緒高漲,熱血沸騰,注意力高度集中,課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五)做好課堂筆記,強化有意注意
在每節英語課堂上,我都要求學生在書上劃出重點、難點,做好課堂筆記,建立糾錯本。這對于鞏固記憶、克服遺忘大有裨益。同時,做筆記,劃重難點,可以幫助學生思維專注,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抵制外界誘惑的干擾,強化有意注意,提高課堂效率。
(六)劃分四人學習小組,適當采用競爭、獎勵機制
一、滲透情感的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
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應是讓學生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學習,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情感態度的過程。如,在學習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 4 Section A What do you want to be?時,上課一開始,我問學生:你們想知道老師小時候的dream job(夢想工作)是什么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于是,我向他們講述了我小時候的理想工作及想要得到這份工作的理由,在講述的過程中,我順便滲透了一些職業名詞。與此同時,我引出這課的話題“What do you want to be?”
二、活力四射的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
對于初中生來說,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的興趣之源。所以,精彩的課堂總是貼近學生的實際和生活,從生活中挖掘豐富的資源。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Unit 7 Section A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時,我拿來了蘋果和香蕉,沒有榨汁機,就用大點的杯子代替,在講臺上一邊演示一邊說,接著讓個別學生上講臺演示“How do we make an apple milk shake”,臺上的學生邊做動作邊說:First...,Next...,Then...,Finally...,臺下的學生齊說相應的操作步驟。這樣一來,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印象也特別深刻。
三、有創新的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長期下去會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感到乏味,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在課堂上要設計新穎的教學環節,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四、富有趣味性的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
引起學生學習的最直接的動力是知識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好奇心。因此,我們應該盡力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將要學的知識用趣味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使課堂教學生機盎然,情趣無窮。
五、富有實效的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
一節課的精心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服務的。因此,課堂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課堂練習,可以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動態之中,是師生雙向交流溝通的有效紐帶,更是學習狀況反饋的重要手段。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2-0164-01
我們知道,“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所教學科的空間進行“育人”,這是作為我們教師不可回避,并且值得深思的問題。不同學科在課堂教學中的“育人”要求和“育人”時機各有不同,在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育人”,具體地說,如何讓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催化作用。我認為以下幾點應引起重視。
一、教師要有情感。也就是說教師的言辭舉止必須賦有情感性。一個教師好的言談舉止,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親近和對所教學科的興趣和愛好;反之一個教師不好的言辭和舉止會引起學生對教師及所教學科的厭惡。因此要求教師言辭舉止大方,對學生態度和藹,與學生真正建立起朋友式的師生關系。
二、教師備課要有全局性。英語教材的教學實施對一個教師的素質要求更加全面。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備大綱,而且還要備學生,應把教材中英語情境與學生實際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準確把握情感教育的因素,使學生從教學中輕松地感悟到語言的實際性。從而激活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渴望和追求的情感。
三、在英語教學中,積極構造情感教育的適宜環境,給情感教育留有豐富的空間。情感教育的素材需要老師去創設,適宜環境需要老師去構造,運用時機需要老師去把握。只有這樣,才能使其自然熔入英語教學中,真正發揮對英語教學的催化作用。如:講解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教師先教本節課要用的單詞,然后教師作示范怎樣做香蕉奶昔。然后叫學生四人一組自己動手做香蕉奶昔。之后每組學生做完后,選舉一人來不看書講解如何做香蕉奶昔的部步驟。這樣,學生既有興趣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同時通過自己實際動手掌握的知識也不容易忘掉。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四、注重情感素材的實效性。情感素材自身要有魅力,對學生要有感染力,與英語課堂教學內容要有相容性,切忌情感教育的形式化。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一定要恰到好處。使情感素材真正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催化物。如講解新目標英語七下七單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 講解這一課我把課堂設計成一個化妝舞會,每一個學生可以帶假發到學校來。把自己打扮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使學生既有興趣上英語課,同時所學的知識也掌握得牢。但最后教師要補充一句,人最漂亮是從內到外的美。所以作為學生現在最應該充實內在美。
總之,英語新教材中,設置了很多英語情境,如何使這些英語情境真正成為情感教育和英語教學和橋梁,充分發揮情感教育對英語教學催化作用,還有待于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適應教育形勢的需要,自上世紀末以來我國從城市到農村陸續推廣了在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政策,此舉對我國中學的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一些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教學活動是學校工作的中心,那么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中小學教學內容的銜接關乎中小學英語課程銜接的全局。筆者在湖南省祁陽縣就“中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的銜接”這一課題進行了調查、訪談及觀察。結果發現:該縣中小學在英語教學內容的銜接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二、中小學英語教學內容銜接的問題
從課程的教學內容來說,該縣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因校而異。一些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偏多偏難;一些小學教學內容偏重于英語詞匯和語法,而忽視聽說內容;還有一些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太少太簡單。因此,許多初中一年級的新生,在英語基礎上就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學生只學會了26個英文字母加一些極為簡單的單詞。此外,初一新生在英語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學生表現出嚴重的英語厭學心理,學習動機較弱、興趣低下、情感淡薄。
少數學校和教師在英語教學比較極端。一些小學教師認為某些語法對于小學生太難,到了初中會學到,所以就直接刪減不教;而有的教師則將教材內容填鴨式地全部教完,這樣小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一些初中教師覺得學生在小學已經掌握好了一些語法知識,認為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教學;而一些初中教師,從初一開始就開始偏重學生的詞匯與語法,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這對剛從小學環境中出來的學生來說又有些不適應。這些現象都揭示了中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存在不銜接的本質問題。這個問題倘不得到有效解決,就會影響英語教學全局。
三、中小學英語教學內容銜接問題的形成原因
1、教材知識的銜接存在問題
教學內容是教材承載的母體,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反映形式和集中表現。教科書是一項重要的教材。教科書是一種具有特定意義的書籍,在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要適應教學特點和需要。
湖南祁陽縣小學階段使用的英語教材是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英語教材,初中英語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兩套教材的內容和結構都是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編寫的,教材本身都沒有多大問題。然而由于這兩套教材不是一個系列的教材,因此在詞匯、句型、語法并非完全循序漸進。譬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上冊的教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一本零起點的英語教材,而湘少版六年級的英語教材知識的難度也超越了七年級上冊教材。
在詞匯方面,小學英語教材中出現了不少偏難或不常用的詞匯。比如四年級的cracker, scooter,croak, pail, saucer, spray, stall, toad;五年級的snap, sticker, wink,chimney, kennel, spill, vehicle這些詞匯在初中教材都沒有涵蓋,而初中教材很多生詞在小學教材里早已出現。在語法方面,包括現在進行時、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甚至較難的現在完成時在內的幾種時態以及常用其他基礎語法在小學教材都已涵蓋,其中有些語法作為重點知識反復呈現。譬如,五年級下冊第5課Who was first?第6課Was it in the wardrobe?第9課Benny took my ball.第10課Where did you go?第11課What time did you see him?第12課I came by plane.第14課Peter made a kite with paper and bamboo.這七課的內容基本都圍繞一般過去時這個語法項目展開。而一般過去時又在初中八年級上冊作為全新的語法內容呈現。可以看出:這兩套教材的知識銜接得并不完美。
2、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和教師對課程目標的認識不足
解讀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及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不難發現:小學和初中各年級的英語課程目標是循序漸進的,由低年級的聽說為主逐漸過渡到高年級的聽說讀寫并重。
但是在一些學校或者教師的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相違背。教育管理部門、一些學校和英語教師對英語課程目標認識不足,在評價方式上過于側重于學生的應試做題,一些小學英語教師以考試為指南針,采用一些陳舊的教學方法,進行填鴨式的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等,其結果是一些學生自小學就開始產生厭學心理。同樣,一些初中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自初一開始就以中考為指揮棒,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乏科學合理性。
3、中學與小學英語教師缺乏校際的交流
由于中學和小學除了在生源輸送有聯系之外,他們似乎并不存在缺乏教育場域內的利益沖突。因此頗有“各自為政”、“井水不犯河水”的味道。即使在同一個教育管理中心管轄下的身處同一城鎮的中學和小學,也很少組織學校間、教師間的業務交流。因此,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在教學認識上鮮有渠道進行溝通。
四、解決對策
1、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層面
(1)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小學英語課程銜接的體系,并行使好監管職責。
(2)應該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堅持素質教育的理念。
(3)加大對教師的新課程改革培訓力度,提升教師業務水平。
(4)提供中小學英語教師一起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出“一潭活水”效應。例如:開展教研交流會、互相聽課、集體活動等等。
2、教師層面
(1)主動加強自身業務學習,提高對英語課程目標的認識。
(2)選擇教材,活用教材,跳出教材,發展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或者說是其“話本”或“劇本”,教材對于學生來說是“無言的教師”。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并非等值對應,教學內容總是大于或小于教材內容的,至于其具體的表現形式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中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學,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進行第二次的教學法加工。
一、歌曲和chant導入
歡快的音樂和節奏明朗的chant是大多數的學生所喜歡的。因此,播放一曲耳熟能詳的音樂,能給人以豐富的感受,使人產生聯想和共鳴。但運用的不夠合理就會偏離了方向。
課例:新目標英語七上Unit1 My name is Gina
如一位老師先在課間先播放了一首叫My Sunshine的英文歌,然后用了一個Chant:
I was there, where were you?
I was there, where was Sue?
Sue was there, where was Bill?
He was there, where was Jill?
She was there, where was Joe?
Where was Joe, I don’t know.
Chant中尾字壓韻、朗朗上口,was, were用了紅色字體,非常醒目,再配上節奏明快的鼓聲,課堂氣氛輕松活潑,而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學生鞏固了was, were的用法,為接下來的課文教學鋪路。
分析: 導入是為了導入新課的,是為了增強效果,那么,在設計導入時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不能為導語而導語,不能單純的追求形式,只做表面文章,把握不住精神實質,使導入成為形式上的“走過場”,起不到導入應起的作用。教師通過導入既要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了進一步的學習欲望,也要使學生知道要學什么,有充分知識準備、心理準備。
二、設疑及懸念導入
“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究,才有所得。當學生面臨問題時需要新知識來尋找答案時,他們才產生積極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向學生巧妙地設置懸念,有意使學生暫時處于困惑狀態,是學生投入到積極的揭開“謎底”中來。
課例: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9 Where were you born? Section B
如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授課老師就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
T: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Ss: …
T: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s: ...
T: What do you want to do? SA: ...
T: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SB: I am going to be a…
從該導入中提出本課時的重點結構: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 am going to be a...而且可以從中教給學生本課的新詞匯engineer, pilot等。
這樣的導入,水到渠成,切入主題
分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恰如其分的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全神貫注地進入課堂的教學活動。
三、生活導入
新課程理念提倡回歸學生生活世界,生活是學生的真實世界。因此教師只有設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的教學活動,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所教課題,學生才會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才能給學生一個思維上的過渡,才能迸發出學習熱情、探索激情,課堂才會出現“可教時刻”,撞擊出思維的火花。
例如:在教《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時,有一位老師他就事先準備了一幅當地的地形圖,并創設以下會話:
Teacher: Excuse me. Is there a hospital near here?
Students: Yes, there is one on Lao Dong Road.
Teacher: How can I get there?
Students: Go along this stree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Then you can see the hospital on your right ...
這樣,很快就引入到對話Asking the way中,如果說這個會話情景是“模仿教學”,那么導入后的學習任務則是“實踐教學”,學生以組為單位,運用問路和指路的句型進行交流,幫助彼此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怎樣到當地的超市、飯店、書店、電影院、汽車站等話題都是生活中經常談論的。學生各抒己見,積極思考,學習動機得到更好地強化,并能創造性、生成性地使用語言,達到在語言場中合理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多媒體導入
多媒體導入新課也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多媒體導入是指用錄像、投影、課件等電教媒體創設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畫面,使如今多媒體已經進入中小學課堂,其優勢不言而喻,但如果使用不當,則很難收到預期效果。例如在一節課上,開課教師播放了幾段名人的錄像,花了兩分鐘左右的時間,卻只提了一個問題:“Who can you see there?”這個回答只需要幾秒鐘。如果教師事先剪輯一下內容,或者干脆換成圖片,最后得到的結果一樣,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卻能把時間更多的留到后面的重點和難點上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同時,《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在實施建議中也指出:在英語學習的領域,“探 究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生基于自身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親身的體驗,主動獲取知識或信息,應用知識或信息去解決問題,完成交際任務,有的情況學生可以自己確定探究專題。可見,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英語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改變了“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現象,能使學生在自我探索和自我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對英語的興趣,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下面結合實際,談談我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四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在探究學習中,教師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所探究的課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想學、樂學、善學。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學生喜歡探究的問題,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了解現代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把所教的教材內容當作載體,聯系實際,通過出示圖片、提出問題等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聯想到能夠應用的情景,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例如,我在教《新目標》八年級下冊Unit 4 “She said help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一文時,先播放了一段志愿者活動的片段,以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再通過提問創設情境: “Have you ever helped others in trouble? How did you help them?” 這樣,使學生把這一問題與自己的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學生思維非常活躍,紛紛發言:I helped a lost boy find his father . / I visited the old people at old people’s home on weekends. / I returned the wallet to a worried man last week . / I helped Jim with his English … 這時,我趁機導入課文“How did Yang lei help the students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in Gansu Province ?”(出示Yang lei等人的志愿者活動圖片)這就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使其主動參與到課文學習中來。課后,我引導學生確定了“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這一情景主題,讓學生在又一次的探究過程中鞏固語言,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設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布魯納認為,要培養具有發明創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但要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發展學生的探索性態度、探索性思維,提倡大膽質疑問題和深思探究的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自覺、主動質疑,善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問,養成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進行探究學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個有難度又足以引發探究的問題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所以,英語教師要善于從身邊的事物出發,設立問題,引出知識點,激發學生探求它們之間的不同用法的欲望,并對此進行歸納總結(即發現、探究問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英語課堂探究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英語課堂教學煥發生機。
如在進行語法教學時,我雖然也是從Presentation -Practice-Production三個方面切入,但我采用先設問,再由學生觀察、發現、討論、歸納、應用的方法來處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掌握語法知識。如教學《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 5 I’m watching TV中動詞現在進行時的用法時,在Presentation這一階段,我先出示幾副描述人物動作的幻燈片,再向學生發問:What are they doing now?(引導學生猜測出句子的意思。)再板書出四個句子:Look , The students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now . / Jack i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 Listen , Bill is reading English. / Jenny is writing a book these days .然后,在Practice這一階段中,拋出問題:這是什么時態?這種時態的用法和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討論 er is cleaning her room… 三、引導創新,實現課堂的開放性
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保證,開放性的課堂是探究學習的最佳情景。因此,教師應注重營造開放式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開放和靈活的狀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 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探索創新者,從而使他們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在開放性的課堂中,積極創新,進行知識構建。
例如:我在教學完《新目標》九年級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 ! 這一單元后,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話題:How can we protect our world ?然后讓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用英語討論并得出以下結論:save trees , don’t cause pollution , protect animals , don’t waste water or energy , don’t create rubbish ……
又如:在教學《新目標》七年級上冊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 時,我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讓學生用family tree 的方式在2分鐘內寫出與家庭成員有關的詞。
這種開放性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四、鼓勵實踐,引導學生在探究中運用語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教師要把凡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做的事情都給學生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去實踐、體驗,去應用。而不要什么都由教師灌輸,什么都聽教師擺布。可見,實踐是探究學習的靈魂,學生在實踐中習得語言,運用語言,實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學完《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 6 It’s raining !后,讓學生4人一組,分別查詢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主要省會及港、澳、臺的天氣預報,然后把天氣信號畫到相應的地圖上,第二天,各組代表展示作品,并作天氣預報。
又如,在教學完《新目標》八年級上冊 unit 4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后,我布置學生分小組調查本市、本國以及世界各大城市的交通狀況,以及人們以何種方式上班、上學,學生通過上網,看電視,看書查閱資料等途徑分別收集有關交通狀況和交通工具的圖片和材料。然后,小組成員交流、整合、加工材料。最后,各小組參加班級組織的圖片展,每小組由一名學生進行講解并答疑。
這樣的探究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事中使用語言,從而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交際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與參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與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而探究式學習是實現這一理念的極好方式,它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開擴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