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奧巴馬的演講

奧巴馬的演講

時間:2023-05-31 09:09: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奧巴馬的演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奧巴馬的演講

第1篇

但如果我們開誠布公,就會承認還有太多的父親不在其位――在太多孩子的生活里,在太多的家庭里,父親的這一角色是缺失的。他們置責任于不顧,表現得像小男孩,而不是男子漢。我們許許多多家庭的基礎也因此變得薄弱。

在講這些話時,我心里明白,我不是一個完美的父親――我知道我犯過錯,而且未來還會犯錯;我希望能有比現在更多的時間待在家里,陪伴妻子兒女,可是無法做到。所有這些我都明白,卻仍然要這樣講。是因為縱然我們不完美,縱然我們面臨重重困難,卻仍然有一些經驗教訓,是我們身為人父必須努力經歷、努力總結的――不管我們是黑人或白人,富人或窮人,來自貧窮的南區或來自富裕的郊區。

第一個經驗是,我們必須給子女做出一個絕佳的榜樣――因為我們如果對他們抱有厚望,我們自己也應該志存高遠。你有工作是件好事,有個大學文憑好上加好。如果你結婚成家,兒女繞膝,那再好不過,但不要整個周末在家里看ESPN體育臺的“體育中心”。許多孩子就是在這樣的影響下傍著電視機長大的。作為父親,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時不時地把他們手中的游戲機或電視遙控器換成一本書。這就是我們打好家庭基石的方法。

我們明白教育是創造孩子未來的關鍵。我們明白為了獲得好的工作,他們跟世界各地的孩子競爭。我們明白為此所需的辛勞、學習和應達到的教育水平。要想真正參與競爭,他們需要高中畢業,然后大學畢業,也許還得拿一張研究生文憑。讓我們握握他們的手,叫他們把屁股挪到圖書館的座椅上吧!

要把這種追求卓越的理念灌輸進孩子的頭腦,就得靠作為父親和家長的我們。我們有責任告訴我們的女兒,別讓你的自身價值被電視上的形象影響,因為我期望你的夢想無極限,期望你去追求這些夢想。我們有責任告訴我們的兒子,雖然收音機里的歌曲美化了暴力,但在我的家里,我們歌頌成就、自尊和辛勤的勞動。我們有責任提出這些厚望,那就意味著,我們自己也必須達到這些期望,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卓越的榜樣。

第二個經驗是,作為父親,我們應該傳遞給孩子感同身受的價值觀。不是同情,而是感同身受――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能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有時候我們是那么容易地執著于“我們”二字,忘了我們相互之間應該承擔的義務。我們的社會有一種文化觀念,認為牢記這些義務是一種軟弱的表現――我們不應該顯得軟弱,因此我們不應該對人表示關愛。

但是,我們年輕的孩子們――孩子或女孩子――會觀察到這一點。他們會看到你對妻子置之不理拳打腳踢,他們會觀察到你的自私,所以在學校或在街上看到同樣舉止行為是不足為奇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身作則,把感同身受和與人為善也傳遞給我們的孩子。我們需要給孩子做出榜樣,告訴他們強者不是把別人擊倒,而是把別人扶起來。這就是我們作為父親應該負起的責任。

我們應該采取這些做法,為我們的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我們也應該明白,即使我們做到了,即使我們作為父親和家長盡到了應盡的義務,即使我們的政府也履行了職責,我們在生活中仍然會碰到許多艱難的挑戰。我們仍然會有掙扎與痛苦的日子,風雨仍然會襲來。

因此,我們作為父親應該總結最后一個經驗,也就是我們可以送給孩子最為貴重的禮物,就是希望。

我們的希望不是空談的希望,不是那種盲目的樂觀主義,或者是對所面臨問題的有意忽視。我講的希望是那種長存于內心的精神――即使所有的跡象都不樂觀,這精神也讓我們堅信有更好的未來在等待我們,只要愿意為之努力,為之奮斗。只要我們有這個信念。

第2篇

領導者應該看看美國總統是如何講話的。

大多數人的失敗,是因為演講的方式有問題。我們可以從奧巴馬的演講中吸取經驗——剛好是三條。

奧巴馬不使用PPT。在Google上搜索“死于PPT”,你會發現,PPT多年前就開始招人煩了。但幾乎所有企業高管講話時都會帶一個U盤,里面存著幾十頁PPT。

PPT對聽眾的折磨倒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雖然這也夠討厭了:PPT的內容下面的聽眾一般根本看不清,它的唯一功效只不過是證明演講者寫的東西和說的東西一樣枯燥無味。

演講者需要為PPT額外操心。遙控器沒出問題吧?沒翻錯頁吧?要是我點錯了、提前點開了下一張幻燈片怎么辦?

只在一種情況下使用PPT,那就是你有一張特別能說明問題的幻燈片要展示時。比如一張圖表,顯示其他所有人的銷售額都在急速下滑,而你的公司銷售額卻在飆升。或者一張地圖,顯示你的公司銷售網點已遍布全市。并且,當你展示完那張幻燈片,就接著憑嘴巴說,不要再借助電子設備。

如果要展示的圖片太多,即便是再老練的PPT使用者也必須盯著屏幕看,而這也是演講者的大忌。這就要說到奧巴馬的第二條經驗:

看著你的聽眾。從總統的就職演說視頻中你會注意到,奧巴馬非常注意這一點:他先深深地注視右側的聽眾,然后目光堅定地投向中間的聽眾,最后凝視左側聽眾。注意,他在演講中不斷重復這樣做。

所有演講者都知道要看著聽眾,但在演講時他們很容易忘記這一點。你在發表演講時,往往只能模糊地看到下面的人群。你可能會覺得眼花,演講臺上或許有燈,讓你能看清自己的講稿,但卻讓你看不清講臺下的聽眾。

因為你看不到聽眾,你就很容易忘記他們的存在。但他們能看到你。所以,在演講中請一直看著聽眾。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因為你還得不時低頭看講稿。與總統不一樣,你講話的地方或許沒有配備電子提詞機。

有兩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確保講稿打印的字體足夠大。一些人開玩笑說,打印字號應該與你的年齡相等。這是有些夸張了。其次,多練習。演講需要花時間,需要提前準備。將演講的大部分內容背下來。這樣一來,你只用偶爾瞟一眼講稿,而不用老盯著它看。你可以掌握演講的節奏,這是奧巴馬帶給我們的第三條經驗。

第3篇

開學了,第一節語文課老師給我們觀看了奧巴馬的開學演講,這段視頻雖然很短,但卻令我受益匪淺!

奧巴馬的演講跟其他人的不一樣,他很真實,就像是一位父親正在教育不想上學的孩子。

奧巴馬告訴我們學習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他以自己為例子,敘述了他小時候,他媽每天早上為他補課的事。奧巴馬同樣告訴了我們,學習得靠自己,因為就算你有了最敬業的老師,最優秀的學校和最盡力的家長,如果你自己不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這一切都會毫無意義。

他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才能。如果你不接受培訓,你將不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更不可能會對國家做出貢獻!

他告訴我們總會有一些因素擾亂你的學習,他也舉了許多例子:可能在你們的生活中,沒有成人能給出你們所需要的那些支持。你們家庭中可能會有人失業,經濟拮據。可能你們生活在不夠安全的鄰里環境,或受到過行為不端朋友的影響。但是這些都不是你逃避學習的借口。你需要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可以很簡單,但你一定要堅持。奧巴馬舉了許多人的例子,例如:賈斯敏·佩雷茲、安多尼·舒爾茲、香特爾·史蒂夫、邁克爾喬丹。成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沒有關系,失敗并不是意味著你不行,而是說明你離成功更近了一步。面對失敗,你不應該放棄自己,而是應該從中吸取經驗,從而在下一次做出改變。

奧巴馬的這次開學演講不僅堅定了我的決心,更是教會了我不少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這使我想起了拿破侖曾說過的一句話:“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

上海市鞍山實驗中學初一:高辰良

第4篇

記者;心龍,你是什么時候開始第一次接觸演講的?

楊心龍:隨意的演講,是從5歲就開始了,要是正式的演講應該是從2008年開始的。我從5歲開始就能一口氣說一個小時的話,這讓爸爸很吃驚,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我這方面的能力。每到有重大事件發生,比如說奧運會、全運會,或者像外國元首訪華,還有一些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如南京撞車事件等,爸爸都會拿這些做素材,讓我講上一段。

記者:現在網上流行的你演講的“奧巴馬”那個選題,你和爸爸當初是怎么構思的?

楊心龍:我媽媽愛聽收音機,每天晚上她都打開收音機聽新聞,而且她聽的時候總是每個臺每個臺地換。她那天突然聽到奧巴馬首次訪華的新聞,她很激動地告訴了我,我也激動,我爸爸更激動,立即打開了電腦,希望我做個視頻發到網上去。在我構思的時候,爸爸已經鏈接上了錄像機,根本沒有時間準備,我的第一反映就發出去了。那絕對是原生態。

記者:你有沒有看過其他名人的演講?

楊心龍:看過。我最喜歡的就是奧巴馬的演講。

記者:你還記得奧巴馬演講是一個什么狀態嗎?

楊心龍:我發現奧巴馬演講一般都是在早上,很少在晚上。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說”,他站在講臺前面,目光不總是盯在一個地方。就像我現在一樣,目光總是盯在一個地方,而他則不同,所有他周圍的人,他都環視一圈,一邊說,一邊用手勢對每個角落的人指指點點,所以說他那種氣勢我非常喜歡。我想,假如我在他那個場合,我也會把整個會場先看一圈,然后邊說邊配上手勢。這樣,所有人的情緒就會被我“High”起來,我講的時候就不再擔心了。

記者:現在你每天花多少時間溫習功課,花多少時間進行演講?

暢峭龍:周一到周五我都在上課,幾乎沒有時間演講,除非遇到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友誼、理念、思想,如果我靈感來了,爸爸一定會隨時隨地拿出錄像機拍攝,哪怕是深夜。不過,在周六、周日的話,我們會有意找一些話題來說。

記者:你會不會跑過去跟你爸說:“爸我有個靈感,你現在給我拍一下。”

楊心龍:不會,我和爸爸都是在交流過程中,撞擊出來靈感的,常常抓不到最精華的東西。爸爸曾經很遺憾地對我說,應該在我們的家里布滿攝像頭,這樣就不會漏掉我隨時講出來的精品了。

記者:你自己會很關注視頻在網上的點擊率嗎?

楊心龍:開始會,現在我再也不看了。以前50次點擊是我的夢想,每段視頻一到50次,我媽媽就會高興得蹦起來。可是現在我爸爸說,達到1萬次都已經是很輕松的事了――你不必再關心點擊率,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記言:我記得你演講過一個主題,好像是跟嫉妒有關。你生活里面有沒有人真正地嫉妒你,讓你有非常不好的感受?

楊心龍:其實我知道我們同學所謂的嫉妒,也就是不想讓我超過他們,其實我也有這種心理。如果一個太優秀的同學他在成績上超過了我,我一定會在心里嫉妒他。我嫉妒他,因為我想打敗他,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吧。為什么不能把這種嫉妒看成前進的動力呢?

記者:從5歲開始接觸演講之后,這么多年走下來,你覺得自己的演講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楊心龍:兒童期,是在我4歲~6歲期間,這時說話是我的本能:朦朧期,從7歲到9歲,開始了有意識的演講;現在是我的探索期,我逐漸發現自己演講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陷,主動探索自己的風格。

第5篇

美國演員伊曼?克羅森居然以奧巴馬總統的身份在全美游走,出席各種公司慶典、公共集會。

有人給奧巴馬總統提建議:政府是否要干預一下,克羅森如此招搖過市,也許會損害總統您的形象?然而,奧巴馬不僅沒有接受這項建議,反倒給克羅森提出建議,讓他與自己更逼真些。

這是2014年3月的一天,奧巴馬高興地邀請克羅森來白宮小聚。會面時,奧巴馬當場請克羅森模仿自己演講。對于他的模仿,總統贊不絕口。最后奧巴馬建議說:“要是再有點白頭發就更像了。”

這個建議恰到好處,克羅森1982年出生,比奧巴馬小了整整21歲。盡管在衣著、語氣、動作上,盡量向奧巴馬靠攏,但從面龐上看依然是一個大男孩。

克羅森是地道的俄亥俄州人,風趣幽默的性格與生俱來。5歲那年,美國傳奇福音歌手雪莉?凱撒邀請觀眾中的小朋友登臺表演,他自告奮勇地跑上臺去。其他孩子表演結束后都回到了座位,只有克羅森不愿下臺,繼續扭來扭去,自顧自地跳著舞著,引得觀眾捧腹大笑。

也許是見到克羅森特別愛好表演,以及他在表演上的天賦,12歲時,父母把他送進了辛辛那提市的創意和表演藝術學校。畢業后,為了讓技藝更上層樓,克羅森又前往萊特州立大學繼續學習,接受了更系統的藝術訓練。走上社會后,盡管演技精湛,可運氣不佳,曾一度失業。

2008年7月,26歲的他在朋友的鼓勵下,決定制作模仿總統競選人奧巴馬的滑稽視頻。“之前我沒有做過模仿視頻,可我想,如果我是第一個模仿他的人,最后他又贏得大選,那豈不是很好。”這個夏天,克羅森憑借一段時長30秒鐘的模仿視頻,贏得了“奧巴馬全國模仿賽”第一名的桂冠。

克羅森一炮而紅,他在YouTube(著名的視頻網站)上的關注度也開始飆升,由此,他受邀參加了《美國達人秀》節目。很快他成了一名受人矚目的模仿秀明星。2009年1月,奧巴馬宣誓就職后,克羅森也更加忙碌了起來,頻頻出現在各大電視節目、報紙和網站上。2010年,他受邀在第六十六屆美國廣播電視記者協會晚宴上模仿奧巴馬,博得臺下陣陣掌聲。2012年,他又推出模仿視頻“奧巴馬對戰羅姆尼”,其中的配樂獲得了美國唱片業協會金獎。

因為奧巴馬總統的大度讓他成為了明星,克羅森也想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總統做點什么。經過思考,他找到切入點:2013年12月,他制作了為奧巴馬醫改計劃做宣傳的模仿視頻,美國一些年輕人受其影響開始積極投身醫改計劃中。

當一位失業者期望通過模仿總統有碗飯吃,甚至能紅起來時,總統卻能以一顆大度的心予以包容,終于讓白宮里出現了“兩個奧巴馬”有趣味也堪稱典范的事。無論貴為總統,還是一介平民,都要和善待人。相互和善則兩利,白宮里出現兩個“奧巴馬”所顯示的力量,會比只有一個強大得多。

(馮國偉摘自《濱海時報》2014年4月30日)

第6篇

5月的一個周末,在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的一家紀念品商店里,幾名員工走來走去忙著為店中帶有希拉里頭像的T恤和大頭玩偶貼上“半價清倉”的標簽。而柜臺上的奧巴馬玩偶,仍舊保持原價銷售。

在美國政治中心華盛頓,人們早就意識到游戲已經結束,黨內初選的獲勝者將是黑人小子奧巴馬。就在一年前,世界還只知道希拉里,這位最有希望成為美國第一任女總統的競選人,但現在她卻只能含淚祝福她的“黑馬”同僚了。

1960年,肯尼迪在首次電視直播的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中贏得了選民青睞,事后被輿論界認為是第一位借助電視媒體當選的美國總統。而48年之后,頗具肯尼迪式魅力的奧巴馬很可能成為第一位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力量成功當選的美國總統。

奧巴馬通過對自身的準確定位,以及對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絡和大量Web 2.0新媒體的運用,在美國掀起了一股草根營銷的革命。如今僅從“奧巴馬女孩”、“奧巴馬狂熱”這些新詞的不斷出現,就不難看出奧巴馬這一政治品牌的巨大價值。知名互聯網搜索指向標Google Trends網站顯示,2008年美國網民搜索“奧巴馬”的次數遠超著名品牌IBM、諾基亞與麥當勞搜索次數的總和,也就是說,如果奧巴馬是一個商業品牌,那么他足以躋身美國十大品牌之列。

奧巴馬是如何做到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大幅度提升自身品牌價值的呢?

選我吧,我將改變這個游戲!

“黑馬”的優勢就在于“黑”,而不是一心要去漂白。

客觀地說,與黨內初選的主要對手希拉里相比,奧巴馬無論在出身背景還是從政經驗方面都處于劣勢,開出的施政綱領也沒有明顯的差異。只有非凡的演講口才和個人魅力,是奧巴馬為數不多的優勢。如果他這時候去彌補經驗無異于自斷前程。

選戰初期,奧巴馬競選班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奧巴馬定位。在提出"變革"的競選主題之后,奧巴馬把自己刻畫成孤身與華盛頓的龐大政客團體和陳腐官僚體制對抗的勇士,宣稱美國再也不能重蹈白宮那些老套政治的路線,需要改天換地,創造新的政治規則。

針對希拉里在競選中不斷突出自己豐富的政治經驗,奧巴馬向他的支持者發出了宣言:“有些人說:選我吧,我更了解政治游戲。我說:選我吧,我將改變這個游戲!”

在美國這個崇拜英雄的國度,“變革者”的定位一下子抓住了年輕人、自由派和一部分中產階級的心理。緊接著,奧巴馬在演講中開始不斷重復“是的,我們可以”這句馬丁路德金式的口號,以極強的感染力帶動聽眾,徹底樹立了知行合一的社會變革者形象。

不過,如果僅是做到這些,奧巴馬這個品牌的價值充其量也只能在特定的區域、種族和年齡群體里體現,并不能對競選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競選班子接下來圍繞這個品牌定位采取的創新行動,從根本上確立了奧巴馬相對于其他黨內競選人的優勢。

“奧巴馬女孩”掀起視頻熱

希拉里就像一個傳統的品牌,手握強悍的政治人脈與關系渠道,而奧巴馬要想黑馬出線,自然得獨辟蹊徑,于是奧巴馬選擇了將重兵囤積于新興的網絡社區。事后看,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

奧巴馬競選班子很早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網絡營銷戰略,包括宣傳、籌款、和選民交流等多個部分,為奧巴馬建立了一個立體的網絡形象。與其他參選人不同,奧巴馬的競選網站設計簡潔,重點突出,首頁即是捐款頁面,而最重要的部分則是一個內置的社交網絡工具my.省略。任何人只要在這里注冊,就能得到名為“我的奧巴馬”的網絡即時通告,詳細了解奧巴馬的動態。支持者們在網站上輸入自己的郵政編碼,就能得到所在地區為奧巴馬進行助選活動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據此加入支持奧巴馬的團體。截至今年3月份,奧巴馬官方網站上的注冊用戶已達50萬人。

在推出官方競選網站的同時,奧巴馬還在美國16個主要的社交網絡和Web 2.0網站上建立了與選民之間的互動。在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上,奧巴馬的官方競選頻道中包括1104個視頻,頻道觀看總次數超過1400萬。而希拉里的競選頻道中只有258個視頻,總觀看次數不到200萬次。值得注意的是,每條奧巴馬官方視頻的后面均有大量的用戶留言,其中最多的一個視頻有9000多條留言,形成了良好的選民交流氛圍和社區感覺。除了官方視頻,奧巴馬的支持者還大量上傳自制視頻,包括瀏覽量超過800萬次的“奧巴馬女孩”和“是的,我們可以”,而前者入選了《新聞周刊》2007年度十大短片。這些官方和民間視頻每天被YouTube的數千萬用戶觀看,極大地強化了奧巴馬在選民大腦中的地位。

在美國知名微型博客網站Twitter上,奧巴馬每天向超過3萬名支持者發送自己當日的活動信息,并同時接收這些支持者發來的信息。而在同一網站上,希拉里只有4000多名支持者,并拒絕接受任何支持者發來的信息。希拉里這種忽視同選民進行交流的做法,導致其Twitter上的支持者遠遠落后于奧巴馬。在美國另外兩個社交網絡大站Facebook和MySpace的個人競選頁面上,奧巴馬分別有95萬和40萬名支持者,均數倍于希拉里。可以說在使用流行的互聯網工具積聚人氣方面,奧巴馬占據了絕對優勢。

“搜”出來的總統提名人

當奧巴馬成為總統提名人時,在中國也有一個人為此欣喜異常,那就是百度CEO李彥宏。因為他有一個值得自豪的理由:早在今年4月,百度就將奧巴馬評選為百度的“首頁人物”。

奧巴馬的成功也是搜索引擎的勝利。百度在“上榜理由”中稱,奧巴馬從默默無聞到如今“天下誰人不識君”依靠的就是互聯網和搜索的力量。

事實確實如此。數據顯示,為了推廣競選網站,2008年奧巴馬僅在Google一家搜索引擎上就投放了300萬美元按點擊效果付費的廣告,占其競選網絡廣告總投入的約80%。作為回報,奧巴馬官方網站的訪問量也遠超其競爭對手。互聯網流量檢測網站Alexa提供的數據顯示,訪問奧巴馬競選網站的用戶數量是希拉里競選網站的2倍,而被訪問的頁面數量則接近希拉里的4倍。

奧巴馬在競選活動中對按效果付費網絡廣告的大規模使用,顛覆了以往美國總統競選中傳統媒體占主導的廣告方式,揭示了品牌推廣中面向效果營銷的新趨勢。這也展示了一個很有趣的時代變革:“搜索引擎決定你是誰”。奧巴馬是什么樣的人,他的政見如何,別人怎么看他?如果人們有這樣的問題,幾乎都會到網上搜索一下。而正是因為人們這種對搜索引擎的信任――或者說是依賴,所以搜索引擎的推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選民對奧巴馬的認知,從某種程度而言,也決定了未來的美國總統是誰。

百度的自信揭示了品牌營銷的一種新趨勢。根據3月20日,賽迪顧問的“2008中國品牌競爭力報告”,百度穩占中國市場第一位,“百度一下”成為67.8%的網民常用的詞語。李彥宏甚至高調宣稱:“無論網民是Nokia的消費者,還是歐萊雅的消費者,無論網民是思科的消費者,還是蒙牛的消費者,每一次搜索都表達了消費者的屬性,百度搜索都可以精準的把他們進行分類,幫助企業在數億人中精確的找到自己的消費者。”

撬動鐵桿支持者的社交圈

奧巴馬競選班子為鐵桿支持者提供了多個可以運用自身能力為奧巴馬助選的平臺,其中包括官方網站內置的社交網絡工具,以及其他各種助選志愿者項目。

在官方網站上,奧巴馬支持者可以主動發起各種助選活動,并邀請朋友鄰居參與。目前,奧巴馬網站上已經出現了3萬多個支持者自發組織的助選活動。這些活動所覆蓋的人數遠超官方網站的注冊用戶數量。

與此同時,奧巴馬充分借助第三方網絡服務,借助事件營銷和病毒營銷等多種方式,吸引選民的眼球。“奧巴馬女孩”視頻出現在YouTube網站之后,奧巴馬競選班子第一時間作出澄清,表示與該視頻沒有關系,并拒絕發表評論。這一行為反而進一步激發了選民對這段助選視頻的好奇心。到今年6月為止,YouTube網站上奧巴馬團隊的官方視頻與用戶自行的奧巴馬競選相關視頻數量之比達到了1:200。

奧巴馬團隊選擇互聯網作為競選宣傳的主要平臺并非偶然。目前互聯網上存在為數眾多的Web 2.0服務,如果善加利用,在營銷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杠桿效果。奧巴馬團隊看到了這一點,把營銷重點放在爭取鐵桿支持者,以其為支點力爭產生宣傳的病毒效應。這一措施取得了驚人的效果。

施展“長尾”籌款

在美國,競選比拼的不僅是民意,還有金錢。

在以往的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參選人只有在拉選票時才考慮“長尾”,而籌款時通常把重點放在“短頭”,也就是那些個人捐款大戶和企業捐款者。這種方式省時省力,也為希拉里所采用,她的支持者中就有不少人已經捐到法律規定的4600美元的上限。

不過,“龍有龍道,蛇有蛇路”。本次大選中,奧巴馬團隊就創造性地將長尾策略同時應用到宣傳造勢和籌款這兩項最重要的工作中,互為補充。通過官方網站和其他在線支付渠道,奧巴馬的支持者可以少量、多次地靈活捐款,在完成籌款的同時更形成了一種選民與參選人之間的良性互動。

除鼓勵支持者自行捐款之外,奧巴馬團隊還在各地組織數萬名志愿者設立大量個人網頁向他們的朋友親屬募捐。這種籌款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到大量捐款,更重要的是加強了捐款人與奧巴馬之間的聯系,并促使他們進一步轉化為新的籌款志愿者。

奧巴馬通過增大捐款人基數同時降低人均捐款額度的方式,保留了其支持者進一步追加捐款的空間。一個典型的例子發生在今年2月,當得知希拉里為競選自行捐出500萬美元時,支持者在奧巴馬競選班子的號召下24小時之內就臨時捐贈了800萬美元,一舉超過希拉里新增的競選資金。

截至6月份,奧巴馬籌得的2.65億美元競選資金中,有半數來自于200美元以下的小筆捐贈,這其中大部分來自互聯網。

借助"長尾"的力量,奧巴馬同時贏得了競選籌款和拉選票兩項任務的勝利,并為年底進軍總統寶座奠定了資金基礎。

奧巴馬啟示

奧巴馬贏得美國總統候選人提名,來自于其品牌塑造、推廣戰略的完美制定與執行,同時展現了依托于互聯網的各種新型營銷手段的強大力量。在戰略制定層面,奧巴馬團隊則清楚分析了自身品牌的優缺點,通過巧妙定位,將劣勢化為優勢。在執行層面,則充分挖掘選民中那條長尾的價值,并通過擴大鐵桿支持者基數和病毒效應來引爆品牌的流行。這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商學院案例。

今天,品牌營銷的目標群體已經從電視機前慢慢轉移到電腦前,尤其是那些精力旺盛,消費能力強的年輕一代。可以說,正因為奧巴馬選擇了互聯網,所以互聯網也選擇了奧巴馬。

縱觀奧巴馬的成功出線,我們發現扎根于網絡社區,運用長尾籌款,揚起搜索引擎等創新的營銷手段,即將改變傳統的商業格局。而國內,當大量80后、90后消費者日漸成為市場的主力軍時,那些久經沙場的跨國企業、百年老店是該思考一下,如何才能不被取而代之了。

第7篇

關鍵詞:語調 交際功能 信息傳遞 調群理論 演講

1 引言

想要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除了單詞發音準確,措辭搭配合理以外,語調合宜、應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語屬于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漢語的語調主要是體現在單個詞語層面,單詞語調的不同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可以完全不一樣,因此漢語是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英語的語調系統很復雜,且主要在句子層面體現。英語使用者使用各種語調來表達話語的意思,也借其傳遞態度、感情和情緒。英語語調使用不正確可能導致信息誤傳,影響交際效果。語調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使之成為各門學科研究的對象。總之,語調關系到語言藝術所有的人。再如R.Kindon所言,語調實是語言的靈魂。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在語調研究領域多有著述;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如英國伯明翰話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Brazill,就從說話者和聽者互動,共有和非公有知識及會話控制的角度來探討語調和意義之間的聯系。Chafe對語調的研究則更加注重對認知因素的考察。總體而言,傳統上對語音語調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對單音和詞重音進行探討;對節奏的研究也主要因其在詩歌中的韻律作用才收到關注。此外,對語調意義或功能的探究也主要還是圍繞著其語法功能(grammatical function)和表態功能(attitudinal function)展開。近30年來,隨著語篇分析研究的不斷深入,語調的語篇功能(discourse function)及與此相關的交際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越來越被語言學家們所關注。筆者認為,正是語調的語篇功能及交際功能最好的體現出了語言的工具性作用。講話者通過語調的超音段音系學的特征(properties of suprasegmental phonology)達到信息傳通的目的,即讓聽話者知曉、明晰話語所包含的含義;明確話語流中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非重要信息。如此可見,在口語語篇中,語調可以輔助講話者完成信息傳遞。語調的信息傳遞功能正是本文論述的切入點。

2 語調的定義及其功能

語調是連貫語流(connected speech)里聲音音響變化所造成的旋律模式。換言之,語調是人們在說話時,音調時高時低如波浪起伏般的音高變化。Peter Hawkins指出了語調的三個基本特征:

(1)它是語言所共有的屬性,沒有任何語言是單一聲調的(level tone);

(2)語調是功能性的,其在語言中的應用有目的性,它絕不只是裝飾;

(3)在任何語言中,語調是成體系的。

總而言之,語調是一個有規律的系統,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社區(speech community)中約定俗成的語言使用模式。語言使用者們應用這些模式表達感情、情緒、態度和言外之意。

2.1 語調的功能

對語調功能的解釋,各派學者都有不甚相同的觀點,但基本都一致認可英語語調的傳統功能,即其表態功能。除此之外,學者們對語調的功能做了很多分類嘗試,如Paul Tench把語調的功能分為六種:信息的組織、交際功能的體現、表態功能、句法結構功能、篇章結構功能和語體辨析功能。更常見的分類是由Peter Roach提出的。他把語調功能分為四種:表態功能、重音表示功能(accentual function)、語法功能和語篇功能。所謂表態功能是指在語言交流中,說話者會根據具體情形使用一些非常規的語調來表達感情、情緒和態度,如興奮、發怒或厭煩等;語調的重音表示功能是指,當講話人在話語中強調某個信息時,通常會將主重音置于要強調的詞之上。此外,重音的變化可以表示言語中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變化;語法功能是指不同的句子種類可通過不同的語調模式來區分,如一般疑問句句尾為升調,特殊疑問句句尾為降調等。

Peter Roach在其語調功能分類中還提到了語調的語篇功能。他指出,將語調應用于口語語篇研究中,主要涉及到兩個領域:一是通過語調將聽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最為重要的信息上(“注意力聚焦功能”attention focusing);二是語調能調節對話行為(“對話行為調節功能”the regulation of conversational behavior)。

在口語語篇中,說話人會通過調核重音(tonic stress)的位置向聽話者標示出話語中那些部分承載著重要信息,將聽話者的注意力聚焦到核心信息上。通常情況下,調核重音的位置(tonic stress placement)與信息內容(information content)呈對應關系。調核重音一般會置于包含有重要信息內容的詞語之上(words with high information content)。如下例所示:

a. I’ve got to take the dog for a walk.

b. I’ve got to take the dog for the vet.

以上兩個句子重音位置不一樣,被強調的單詞dog和vet在各自句子中所包含的信息就更為重要些。

關于語調對對話行為的調節功能,Peter Roach認為,語調在兩個或多個對話者的會話互動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調在一些特定的會話互動中能對話論轉換機制(turn-taking system)進行調節和管理,如在醫生與病人、老師和學生的對話中,特定的語調及其中所包含的音韻特征(prosodic components)能夠確定話論是否轉換;此外,聽者也能通過語調確定講話者的真正含義,如詢問、質疑、忠告、反對等。除了上述特定的會話互動以外,其他會話形式也能體現語調的作用。講話者用不同的語調表示他的講話已經結束,期待他人講話或需要某種回答。如:

a. They are coming on Tuesday, aren’t(降調)they?

b. They are coming on Tuesday, aren’t(升調)they?

a句用降調表明講話者希望聽話者對已知信息進行確認。而b句用升調表明講話者要求聽話者對其不確定的信息進行確認。

此外,在口語語篇中語調是實現語篇銜接的重要手段。降調能表示遞進關系,如:She had almost failed the exam, but her sister, by contrast(降調), had done very well. 降升調能加強轉折,如:-I don’t like my present job. You don’t like your job(升調)? In that case(降升調), why don’t you leave?

2.2 韓禮德的調群理論和英語語調選擇系統

作為系統功能語法的創始人,韓禮德對語調研究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他的“調群”(tone group)理論為在非標記情形下(unmarked situation)將句法、語調和信息三者的結合提供能理論分析框架。

韓禮德的調群理論及其語調選擇系統突破了對英語語調功能的傳統研究,即語調的表態功能、語法功能。他從概念(ideational)、人際(interpersonal)、語篇(discoursal)三大元語言功能角度出發,將語調功能研究轉向其信息功能領域。若語調的交際功能涵蓋的是“為什么這樣說”這一層面,那么信息功能所涵蓋的則是“說的是什么”。韓禮德在其系統功能語法框架中,揭示了語調對話語信息的組織功用,闡釋了話語信息是“如何被說話者說出來的”。

2.2.1 語調的基本單位

韓禮德在其調群理論中指出,英語語調的基本單位是語調組或調群(tone group)。韓禮德認為,在非標記情形下,尤其是在演講等語篇中,調群一般與小句、名詞短語、介詞短語等句法結構或語法結構相對應。在每個調群內都有一個在節奏、音高、音強等方面突出的重讀音節(a stressed syllable which carries the main burden of the pitch movement in the tone group),這個重讀音節被稱為調節(tonic syllable)。調節也被稱為調核(nucleus)。在調核前面的音節稱為調頭(head),在調核后面的音節稱為調尾(tail)。在一個調群中,調核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非標記情形下,調核會落腳于調群中最后一個實詞上(the last lexical item in the tone group),該實詞承載著該調群的核心信息(新信息/前景信息)。

2.2.2 語調選擇系統

為了將調群理論和話語信息結構聯系起來,韓禮德提出了語調的選擇系統。語調的選擇系統由調群切分(tonality)、調核位置(tonicity)及調型(tone)三部分組成。調群切分指如何將一段話語劃分成調群;調核位置指如何在調群內確定重讀音節和調核的位置;調型指調群的核心語調,一般指調核的語調。

結合語調選擇系統,從語調的信息功能來看,調核(調節)的位置、調群的切分確定及調型都可以確定話語的信息焦點,都可以向受話著表明什么是重要信息或新信息(未知信息),什么是非重要信息或舊信息(已知信息)。韓禮德認為在一個調群內,新信息和舊信息靠調核位置來區分,調核所在的位置就是該掉群的信息重點。換言之,說話人用重讀音節來強調調群內的新信息(重要信息),用非重讀音節來標明已知信息或共享信息(shared information/knowledge)。如:

(1)a. Who phoned Marry? b. JOHN(重讀)phoned Mary.

(2)a. What did John do with Mary? b. John PHONEd(重讀)Mary.

(3)a. Whom did John phone? b. John phoned MARY(重讀).

以上三組對話中,大寫部分即為調核的位置,也就是話語中重讀的部分。可以看出,b部分調核所包含的信息都為a部分問話者所不知曉的新信息;b部分除重讀調核外的部分都是非重讀的音節,也即回答者認為不重要的或問話者已了解的信息。由以上例子可知,調核位置和話語的信息結構有著密切關系。在非標記情形下,調核位置決定調群的信息結構。

以上例子僅僅是單個調群,它與單句緊密對應。如果在一段由過個調群組成的話語中,新信息和已知信息就要靠調核位置與調群的調型來共同確定了。一般而言,降調表示新信息或者前景信息;升調或降升調表示對話雙方共知的信息(舊信息或背景信息)。例如:

/ Since the last time we MET(降升調)/, when we had that huge DINNER (降升調)/, I’ve been on a DIET (降調)/.

以上語段由三個調群組成,調群之間用“/”標記。三個調群中的調核用大寫加下劃線標注,分別在“met”、“dinner”和“diet”上。前兩個調群的調型體現在調群末尾的實詞met和dinner上,都是降升調,也就是說這兩個調群所傳達的信息都是會話雙方已知的背景信息;而第三個調群的調型是升調,即該調群所傳達的信息是發話者強調的,未被受話者了解的信息。

在非標記情形下,調核落腳于調群末尾最后一個實詞上,該實詞即為調群的信息焦點。但在實際交際過程中,發話者會根據信息傳遞的需求,改變調核的位置,使調核落于承載著重要信息的語段。

總之,英語調核位置的確定取決于說話人對信息傳遞的需要。無論是無標記調核還是有標記調核,都是新信息最高點的標志。鑒于調群切分、調核位置及調型與信息結構的密切關系,分析調群及其相關要件有助于理解話語在口語交際中所要傳遞的信息。

3 實例分析

演講辭屬于較為特殊的語篇形式。它的體裁與書面語篇很接近。無論從句法、詞匯,還是從修辭手段來看,演講辭都非常嚴謹和正式。但演講辭最終還是要通過演講者之口將其所載的信息傳遞給聽眾。因此,演講者的演講技巧就顯得尤為關鍵。演講者恰當的音高、語速、吐詞及語調有助于演講信息的傳通,最終達到說服、鼓動聽眾的目的。

下面,文章基于韓禮德的語調選擇系統,尤其是調群切分和調核位置確定原理,分析2008年奧巴馬勝選演講的演講辭片段,以揭示調群中調核位置對演講辭文本信息傳遞的輔助及強化作用。

筆者主要通過聽辨結合句法結構及標點符號確定調群邊界;同樣,通過聽辨感知明顯的音高變化從而確定調核位置。在以下分析中,“/”用以區分調群;大寫字母用于標明調核所在位置。

(1)/There is new energy to HARness/, and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nd alliances to REPAIR./

“我們要蓄積新的力量,創造新的工作,建設新的學校,直面危機,修復盟友關系。”

在這句話中,調核全落腳于調群末尾的三個實意動詞上。借此,奧巴馬強調了奧巴馬政府上臺后馬上要采取的新動作,借以表明其政府的立場。

(2)/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one TERM/. But America,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前方的道路是漫長的,我們的前行也將是艱難的。可能我們無法在一年或一屆任期中達成目標。然而,我從未有過像今晚這樣如此充滿希望的相信我們一定會達成目標。我向你們保證,我們作為一個民族,一定會實現我們的目標。”

在這個語段中,出現了一個調群中同時存在兩個調核的非標記情形。通過調群分析,我們可知奧巴馬客觀的陳述了美國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但他也同時強調,只要美國人民團結一心,就能共度時艱。

(3)/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但是,我會永遠誠實的告知你們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當我們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會認真聽取你們的意見。而最重要的,我邀請你們加入到我的工作中來……”

通過該段演講,奧巴馬想著力樹立奧巴馬政府的擅于納諫的親民形象,拉近與聽眾、選民及支持者之間的距離。

(4)/…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no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

“我們所追求的也并非是一次勝利,而是一次機會,一個讓我們能夠造就變革的機會。如果我們僅僅回歸到一切原來的樣子,我們所追求的改變是不可能發生的。沒有你們,沒有奉獻和犧牲的精神,這些也不可能發生。”

奧巴馬強調選舉勝利本身不意味著變革,更重要的是國人要本著奉獻和犧牲精神,擯棄原有的做法,才能造就變革。這里他同樣肯定了“你們”即人民的作用。

(5)/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長期以來,兩黨隔閡以及不成熟的狹隘主義造成了我們現在的失敗政策,所以讓我們一同抵制住這種傾向,避免回到那條老路。”

這是一個比較長的調群。調群中有五個調核。很顯然,奧巴馬通過調核位置,強調了他認為的困擾美國的政治傾向,那就是黨派政治。同時,他也號召選民,包括其他政黨攜起手來,擯棄分歧,共同致力于美國的振興。

(6)/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tonight/,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我要告訴那些沒有將選票投給我的朋友,也許我沒有贏得你們的選票,但我將聆聽你們的聲音,我需要你們的幫助,因為我同樣將成為你們的總統。”

奧巴馬繼續向不同政見者喊話,表明他的開明態度和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博懷,作為總統他不會排擠任何人。同時,值得玩味的是,他強調“be”動詞,表明他將行使總統應有的職權,以樹立總統的權威;任何不同意見只能通過國家法制的渠道來表達。

(7)/To THOSE/-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is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我要告訴那些試圖破壞這個世界的人們,我們將打敗你們!我要告訴那些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人們,我們將全力支持你們!我要告訴那些對美國的未來持懷疑態度的人們,今晚,我們再次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個國家擁有強大的力量,這并不是因為我們擁有眾多的武器和財富。民主、自由、機遇、堅定不屈的希望才是這個國家保持強大的持久力量!”

奧巴馬的這段演講可謂慷慨激昂,語調起伏跌宕,他的政治自信表露無疑。同時他也再次強調了美國的立國根本:民主和自由。現場的聽眾聽到這里,立即群情振奮。可見演講者的激情以及演講的內容確實引發了他們的共鳴。

(8)/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美國,我們風雨兼程,一路走來。我們經歷了太多,但前方仍有許多夢想等待著我們去實現。今晚,讓我們大聲地問自己,我們的孩子是否還能看到下一個世紀;我可愛的女兒是否能和安妮·尼克松·庫珀一樣幸運,享受漫長的人生。他們將看到怎樣的變革?我們將取得怎樣的進步?”

奧巴馬強調了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美國人作為一個民族,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勝負沉浮,而正是這些經歷造就了美國。當前,面對嚴峻的經濟危機,他號召美國人民為了后代子孫努力奮斗,完成變革和進步,實現夢想。在這段調群中,幾處調核的安排可謂恰到好處,把演講者想要傳遞的重要信息凸顯了出來。

(9)/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這是我們給出答案的機會。這是屬于我們的時刻。這是我們的時代:讓人們有事可做;為我們的孩子打開機遇之門;推動世界和平與繁榮;再次鍛造美國夢,重申這一不可動搖的事實——雖然我們每個人不盡相同,但我們是一個整體,只要我們呼吸尚存,希望就永不磨滅。我們將用那歷經時間考驗的不朽信條擲地有聲地直面質疑:‘是的,我們可以!’

謝謝!上帝保佑你們,保佑美利堅合眾國!”

這是奧巴馬勝選演講的最后一部分。諸如“機會”、“時刻”、“時代”、“和平”、“繁榮”“希望”等,無一例外都是在鼓動民眾,展望未來;向民眾傳達了應樹立自信,堅信美國美好未來的信息。

2008年11月5日,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他的家鄉芝加哥發表了激昂的勝選感言。演講辭構思精巧,句式、詞匯使用得當;更重要的是,奧巴馬演講技巧使用的恰到好處,聲音富有磁性,吐字清晰,語速快滿適宜;尤其是其語調的高低起伏,與演講辭本身配合默契,相得益彰,重要信息通過調群的切分及調核安排得到了強調和凸顯,使聽眾很容易就抓住了重點,引發了共鳴;文本信息順利實現了傳通。

4 結論和不足

通過以上實例分析,可以看出語調在信息傳遞過程中重要性。語調除了具備傳統意義上的表態功能、語法功能外還具備信息傳遞功能。在演講中,演講文本信息的傳達與演講者的語調處理有著密切的關系。恰當調核位置可以強化信息的表達和傳遞,反之則會造成傳通障礙,演講也就不能達到其預期的目的。

在文本分析過程中,筆者并沒有采用儀器進行輔助,只是通過聽辨結合句法分析來確定調群及調核。這很有可能導致調群邊界及調核位置標注不準確,從而影響分析的可靠性。

本文借助韓禮德語調的三大選擇系統理論,結合奧巴馬演講文本,粗淺的分析了語調結構和信息結構之間的關系。得出了在口語語篇中,語調對信息傳遞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語調使用不當可以直接導致信息交流的失敗。因此,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掌握正確的語調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英語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David Bolinger,Intonation and Its Parts. London: Edward, 1986

[2]田朝霞.英語口語語篇中的調核位置與信息焦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4):60.

[3]Peter Hawkins, Introducing Phonology. London: Hutchinson & Co. Ltd, 1984

[4]Peter Roach,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5]曲明文.英語語調在口頭語篇中的意義[J].外語教學, 2006(3)

[6]田朝霞.英語口語語篇中的調核位置與信息焦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4)

[7]M. A. K. Halliday,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2', Journal of Linguistics,3,1967

[8]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10

[9]平洪.英語語調的語用理解[J].外語教學,1999(2):29.

第8篇

一、引言

對于名物化的研究,結構主義語言學,生成語法,認知語言學以及功能語法都有涉足,但其中影響最大的要屬于功能語法。名物化是生成語法隱喻的唯一最強有力的資源,通過這種方式,過程和特性被重新措辭為名詞,他們在名詞詞組中擔當事物的角色而不是小句中的過程或屬性。在各種語篇類型中,名物化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一般來說,語體正式程度越高,名物化的程度也越高。美國總統就職演講作為一種正式程度較高的語篇形式,其名物化的分布及功能長期以來受到的關注程度較少。因此,本文將基于功能語法理論,對奧巴馬就職演講中的名物化分布特征及功能進行分析,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此類政治演講的意義和功能。

二、英語中名物化現象及分類

功能語法學派用一致式來解釋語法隱喻以及名物化現象。根據韓禮德的觀點,在一致式中,動作的參與者,過程,屬性和環境成分分別由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或介詞詞組來承擔,如:The doctor did not care much about the patient,so the patientdied。該句由兩個獨立小句組成,包含了兩個參與者doctor和patient,兩個過程eare和die,分別由名詞和動詞承擔。而在非一致式中,過程和屬性都由名詞或者名詞詞組來承擔,這樣由詞匯所表達的句子表層意義就與語義上的深層意義產生了不一致,這就是功能語言學家所說的不同語言層面的張力。正是這種張力的存在,才最終產生了語法隱喻。如果把上面的句子轉換成The carelessness of the doctor caused the death 0f the pa-tient,那么它的非一致式就產生了。前句中的參與者變成了后句中的限定性成分,它的兩個過程也變成了后句中的參與者。因此,非一致式是一種間接反映現實的語言結構,而名物化則是非一致式,或者說是語法隱喻的體現。Halliday和Matthies-sen把語法隱喻分為13種,表現為4種現象,即名物化,動詞化,形容詞化和介詞化。基于Halliday的研究,朱永生對名物化的分類進行了簡化,把它分為三類:動詞的名物化,形容詞的名物化以及情態詞的名物化。朱的分類囊括了詞匯和小句層面的名物化,簡化了復雜的語言現象,為本文提供了理論支撐。

三、奧巴馬就職演講中名物化的分布及功能分析

基于以上名物化的分類,本文對奧巴馬就職演講中的名物化進行了統計分析。統計顯示,整篇演講詞匯總量2393個,名物化出現76次,頻率為3.12%。其中把過程看作事物47次,把評價看作事物28次,把評價看作事物1次。與其他研究者的數據相比,奧巴馬就職演講中的名物化使用頻率遠低于科技,法律等語體。其主要原因在于,名物化是書面語的主要特征,其頻率隨著語體的正式程度上升而上升。就職演講作為一種正式程度很高口頭語言形式,其名物化的頻率自然要低于書面語體,但要高于一般的口頭語形式。那么在此類政治演講中,名物化又承擔了什么樣的功能呢?

首先,通過名物化,小句的某些成分,如環境成分,參與者等,成為了預設,即作者知道他自己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他以為讀者也知道這個意思,或者認為讀者能夠通過推理得到這個意思。因此,名物化是實現語用預設的一個手段,通過名物化,小句的環境成分或者參與者被故意省略,使語篇變得更加客觀、可信,從而達到演講者或作者預期的目的。如下面的例子:

a.I thank Present Bush f10r his service t0 our nation.as well as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 this transition.

這句話中的service和transition分別來自于動詞serve和transit,因此本來應該用動詞表達的兩個過程被概念化和靜態化,通過這樣的處理,演講者實際上是想把他的思想強加給聽眾,即:前任總統確實服務了民眾,國家的領導權也已經成功地進行了交接。這就基本上容不得聽眾去思考前總統是否真的服務于民,政權是否完全順利交接這樣的問題,這樣,演講者把前總統的貢獻和權利的順利交接作為一個大眾已經接受的事實來呈現,從而偷偷地把自己的意圖強加到了聽眾的身上,使得演講變得無可辯駁。

同樣,上句中的另外兩個名詞generosity和cooperation分別由形容詞generous和cooperative轉換而來,這樣小句中的屬性轉變成了事物,從而形成了一個概念化的客觀事實。正如在本節開頭提到的那樣,名物化過程中,一些環境成分被省略,從而使小句更加客觀、可信,因而也更具有說服力。

其次,名物化結構能夠將小句濃縮成名詞性短語,從而減少小句的數量,增加小句中的信息密度。小句的信息密度可以通過與詞匯密度的對比獲得。Halliday提出詞匯密度可以通過實詞的詞項數除以小句數獲得,其公式表現為:詞匯密度=詞項數/小句數量。如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prudent use和We use our power prudently,thus enabling itgrows.

前者為后者的名物化表達形式,前句包含一個小句,按照上面的計算公式得出其詞匯密度為10,而后句中包含兩個小句,其詞匯密度為4.5。顯然,通過名物化,小句的詞匯密度明顯提升,所包含的信息量也顯著提高。在公眾演講中,演講者的時間以及聽眾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須通過合理地運用名物化,演講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

最后,名物化可以使語篇更加權威、嚴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話語參與者之間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持,從而影響交際目的的最終實現。在就職演講中,演講者預期他新的政策能為公眾所熟知,同時也期待說服公眾能夠接受和支持這些政策。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演講者會巧妙地運用名物化,使語言變得更為嚴謹,莊重,從而達到鼓舞人心的目的。

b.I stand here…,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v our ancestors.

上句通過對兩個過程trust和sacrifice的名物化,使演講的語氣變得更加沉重,尤其是名詞sacrifice的運用,讓聽眾對先輩們肅然起敬,同時也激勵著人們繼續投身于國家的發展。

第9篇

于我而言,全國“創課大賽”“山東聊城”,這些頗令人激動的詞匯,像是遠方的召喚,又或是理想的指引。

這些年來,我之所以還能執著于語文教學,不就是一直相信教學的創造能帶來教育的改變嗎?而創課大賽,不就是一次展示創造之可能的良機嗎。只是,真正開始準備這次賽課時,又難免糾結。時間很緊,是拿較為熟悉的現成課例呢,還是重新創出一課來?

當時的我,正教著人教版九年級(上)第二單元。這個單元有兩篇演講,但更多的教師是把它們當作議論文來教的;這個單元確也有寫演講稿的任務,但更多的是拘于陳舊的技巧和主題的作文。我們的寫作真的太缺乏鮮活的知識和實用的追求,教材編排和日常學習就是明證。那么,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好好寫寫演講稿呢?我想起我的學生跟我說“體育老師說語文老師(我)不稱職,因為沒教會大家怎么寫入團申請書”;我想起水魚老師說“就選演講稿吧,今年山西省的中考作文就考演講稿,但很多學生不會寫”;我還想起曾經某本書上看到葉圣陶先生的話“寫作,最好在實用方面下功夫。說清楚一點,就是為了適應生活上的需要而寫作”。

從寫作目的和ο蟮慕嵌齲上一堂“走心”的課,作為如何寫演講稿的起始課,也作為我嘗試寫作變革的起點課。創課于我,當是一次教學的改變和嘗試。

創造,為了學習的改變。

不是為了技巧,而是為了思維。這堂課,能否給予學生確切的演講稿寫作技巧呢?很難說,但我必須讓學生從幾種角度形成以聽眾為中心進行寫作的確切認知,以此為以后的演講稿深入寫作打下基礎。所以,我舍棄了《我有一個夢想》這樣的經典示范,舍棄了以學生誤例作為寫作訓練提升的基礎,而以自己的示弱為契機,以奧巴馬的演講為正例,在自嘲中深入,在比照中強化,不斷激活思維,引導學生強化目的和對象的意識。

不僅是走向寫作,更是走向生活。或許是演講的力量,或許是我意在嘗試,這節課不是從一個環節走向另一個環節,而是從一個活動走向另一個活動:當“聽眾”聽教師演講的活動、當“選民”聽奧巴馬演講的活動、當“選手”參與學校社團競選的演講活動。

寫作課的最終目的是走向寫作嗎?是,又好像不是。如果只是為了走向寫作,那么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寫”的訓練;如果寫作是為了走向生活,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活動;如果寫作是走向實用的,就需要更多的情境;如果寫作的最終是為了立人,那么,寫作課就要打破寫作的局限甚至是語文的局限,走向綜合。猶如鮑勃?迪倫本只是為了音樂,但他的歌首首都是真正的詩,這種來自生活的力量不是書齋式的寫作能夠相比的。

創意,其實只需改變一點點。

翰林學校的賽課,終究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時間的不足,比如學生任務的設計,還并未將本課的重難點進行充分的解決。回到溫州后,我又陸續進行這一課的嘗試,總體設計保持不變,我在課前將學生按社團興趣進行分組,讓學生理解奧巴馬的演講時更多地安靜下來,圈畫批注;讓學生上黑板寫心得時,我主動的將粉筆拿到座位中遞給愿意接受的學生……我發現這些后來的課,比起在大賽之中不僅來得更為從容深入,時間上也更為高效;我也漸次發現,師生本身,才是最佳的創意之源;而真正的創意,有時就在于改變一點點,并且不斷地接著改變。

第10篇

這幾周來,不論你打開電視還是廣播,瀏覽報紙還是網站,說給全美人民,尤其是首都居民的事兒只有一件――兩百多萬人涌入城里觀看總統就職大典,要亂套了,要封路了,氣溫又驟降至零下,人家要早做準備了,老弱病殘都省省了!20號早上四點多,我先生就從地鐵里給仍舊睡眼惺忪的我發來短消息:“地鐵車廂已經擠得水泄不通了。”先生的短信和無縫不鉆的媒體一樣,令我稍稍慌張了一會兒,但仍強作鎮靜地寬送孩子去學校,回家停好車,才信步走向地鐵站。

九點多,離就職典禮還有3小時,但平時只要十幾分鐘的車程現在卻說不準了。像我這樣的懶鳥還挺多,但終究屬于廣大亢奮民眾中的少數,地鐵不僅不擠,我還找了個座兒。一個中年男子止參著DV拍他太太,一邊拍一邊解說,“我們在見證歷史的路上!瞧,我們居然還有座兒!”太太忍不住笑出求,男人自己大概也覺得有點過,笑著放下了DV。

說說笑笑的乘客隨著一聲“臨時停車”的通告而擔憂起來。據說中國城地鐵站有人失足掉下鐵軌了,大家開始著急了,有人強作歡顏地開玩笑,說:“看來我們要在地鐵里慶祝新總統就職了。”但是幾乎沒人笑,反而更煩了。我們在獲悉了一些小道消息之后,迅速決定在地鐵中心前一站就下車。

走上地面,逼人的寒氣撲面而來,好在陽光燦爛。隨著國家大道的接近,五花八門的小商販們也都冒了出來:奧巴馬別針、奧巴馬海報、奧巴馬旗子、奧巴馬冰箱貼……比較實用的,應該是奧巴馬帽子和手套圍巾了。抗議示威的人也沒有錯過這個良機,三三兩兩地舉著標語和喇叭;有的甚至租了小貨車,貼上海報,反反復復地開來開去。還有什么時候比此時更有曝光率了呢?

一到國家大道,我就直奔華盛頓紀念碑附近。雖然這里只肴得到國會山的一小部分圓頂,離奧巴馬的就職臺有將近4公里,但略高的地勢卻可一窺前后延綿不絕的人群。能親眼見到新總統本人固然令人向往,但周圍這些動情的人們,難道不是更令人值得感受和紀念的場景嗎?他們中有美國黑人奴隸的后代、拉丁美洲的打工族,有五月花號船上下來的第一批新英格蘭移民后裔,還有和我一樣黑頭發黃皮膚的業州人……不論什么膚色,來自何方,這一天國家大道上的人心所向,真可謂是高度一致。奧巴馬和米歇爾在大屏幕上一亮相,眾人便搖旗歡呼;布什和切尼一現身,立馬噓聲一片,人們甚至自發地唱起“再見”歌,如此殘酷而不留情面的評價,讓我這個不喜歡布什的人也有點替他難過。

奧巴馬的演講一過半,還沒凍糊涂的我便開始悄悄找退路了。等會兒儀式一結束,又將是一撥撤退大潮,要是和這百萬大軍一起,被堵在城里回不去,我那學校里的,塒個小兒可怎么辦?歸途還算順暢,只有我和少數歸心似箭的人快步往回趕著,垃圾桶邊堆成小山一般的咖啡紙杯和食品袋在空曠的街上顯得尤其落寞,地鐵車廂更是空空如也。是啊,今晚的DC城里將有無數歡慶的派對,連酒吧和餐館都可破例24小時營業,正在興頭上的人們怎舍得這么早就離開這千載難逢的狂歡呢?

我連蹦帶跳地(太冷!)回到自家地盤,一出地鐵就先奔超市買吃的。付賬時,那個平時熟絡的收銀員看似隨意地問道:“你在那兒嗎?”“是的,我剛回來、”我一邊劃卡,一邊說,“棒極了!”

“我知道。”他把袋子遞給我。我們心照不宣地笑了。

第11篇

日韓兩國在歷史問題上的糾紛遲遲未能解決,這已經嚴重地影響了美國在亞太的兩國重要盟友日本和韓國的關系。為了不影響美國亞太戰略的實施,奧巴馬政府對日韓歷史問題紛爭采取了背后勸和的做法。

(一)奧巴馬為調和日韓盟友修改行程,撮合安倍與樸槿惠見面

為了調和日韓盟友,奧巴馬親自打電話給安倍,與其討論訪問日本的計劃。并把東京和首爾都放進下個月亞洲訪問的行程,予以安排,而此前韓國并不在其訪問行程中,日韓之間漸行漸遠的歷史問題糾紛引起了奧巴馬政府的高度重視,此前擔心韓國提出要求奧巴馬對日本錯誤歷史認識表達看法,奧巴馬并沒有打算訪問韓國。

為了改善日韓兩國的關系,加強美日韓三國在東亞地區的安全合作,奧巴馬總統撮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韓國總統樸槿惠參加美日韓三邊會談,此次會談的地點設在美國駐荷蘭海牙的大使館內。這也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韓國總統樸槿惠各自執政后首次面對面會談。

(二)拜登副總統調停日韓矛盾

2013年11月,中國公布了在南海設立新的防空識別區計劃。這一做法引起了日本高度緊張,美國隨后也稱對中國單方面設定防空識別區的做法表示反對。為了表示美國重視“重返亞洲”戰略,美國副總統拜登于2013年12月1-7對中日韓進行了訪問。“拜登6日在首爾的演講中呼吁同為同盟國的日韓與美國一起反對中國單方面劃設防空識別區,但在具體措施方面,同盟國沒有展現出一致步調。在敦促日韓改善關系方面,拜登此行并未取得明顯的成果。”①

二、歷史問題上含蓄地批評日本

美國政府對于日韓在歷史問題上的糾紛在不同時期采取了不同的立場,冷戰結束后,美國扶植日本作為其在亞洲的人,利用日本平衡日益崛起的中國。對于日韓歷史認識糾紛,美國采取了偏袒日本的做法,強調美日韓同盟的重要性,并不斷安撫韓國,用美日韓同盟在安保上的優勢,勸導韓國在歷史問題上向前看。安倍政權上臺后,其在試圖美化日本侵略歷史的不當言論和做法,引起了中韓兩國的強烈不滿,導致日韓關系一度陷入低谷,至今日韓首腦沒有主動進行雙邊會談。日本在歷史認識上越走越遠已經嚴重損害了美國在亞太的利益,為此美國改變了以往的態度,在歷史問題上對日本提出了公開批評。

(一)奧巴馬顧問敦促日本尊重歷史

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以來不斷美化侵略歷史,企圖挑戰戰后秩序。2013年12月26日,他悍然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激起受害國強烈憤慨。美國對安倍此舉也表示“失望”。2014年1月29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本?羅茲發表言論敦促日本尊重歷史,在重大歷史問題上展現敏感性。羅茲當天在華盛頓美國國務院外國記者中心舉行記者見面會。在回答如何看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時,他說,“美方當時就對安倍參拜表示“失望”,美方一直建議日本、韓國和中國對各項爭議背后的重大歷史問題展現一定的敏感性。”②羅茲說,“行為處事應本著尊重歷史的態度,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在因領土爭端引發局勢緊張之際。他說,亞太地區局勢保持穩定對各方都有利。”③

(二)美國18名眾議員聯名批日本否認歷史問題

韓日圍繞慰安婦問題的國際外交戰持續在美國升溫,繼美國多名重量級人物表示憂慮外,27日又有18名美國國會議員聯名寫信,抗議日本政府重新調查“河野談話”,“稱日本政府否認歷史的行徑“不可接受”,希望日方采取“毫不含糊的負責任態度”,正視并化解慰安婦的痛苦。”④有評論認為,如此多議員聯名譴責日本政府實屬罕見,顯示了美國主流社會對慰安婦問題的重視。18名美國眾議院議員27日聯名致信日本駐美大使佐佐江賢一郎,抗議日本政府重新調查“河野談話”,稱日本政府提交“河野談話”調查報告的時機和報告的行為“令人遺憾、不合時宜”。這是美國議員首次就慰安婦問題向日本政府遞交抗議信函。由于美國議員的信函明確注明希望日本駐美大使轉交首相安倍晉三和外相岸田文雄,“非常罕見”。有分析認為,如此多美國議員聯名表態,顯示了美國國會對慰安婦問題嚴重性的認識,是否還有后續動作令人矚目。

三、領土上鼓勵雙方和平解決。

第12篇

練口才并沒有專門的文章,與之有關的文章是講方法技巧的。下面介紹一下如何練口才:

1、找演講稿或辯論賽,學習演講的技巧。推介找名人的著名演講和奧巴馬外交的演講,觀察語言用詞,講話技巧;

2、推介書本《演講與口才》。懂得一些方法技巧外,還可以學會觀摩別人;

3、多在公共場合講話或主動與人交流,恰當合適地正確表達出來。

(來源:文章屋網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伦市| 丽江市| 普格县| 大荔县| 金华市| 广德县| 秀山| 南靖县| 中牟县| 巴楚县| 桐庐县| 贵德县| 伊春市| 商水县| 榆中县| 城步| 竹北市| 大荔县| 澜沧| 耒阳市| 安岳县| 融水| 鲁甸县| 兴化市| 岫岩| 武威市| 泽州县| 民县| 信宜市| 灵璧县| 稻城县| 微博| 金沙县| 南康市| 仪征市| 右玉县| 资源县| 富裕县| 宜宾市| 彭泽县| 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