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09: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幫助別人的諺語,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陳壽《三國志.蜀志》
3、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禮記·訪記》
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魯僖公五年》
5、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元.馬致遠《陳情高臥》
6、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詩補逸》
7、人家?guī)臀?永志不忘;我?guī)腿思?莫記心上.——華羅庚
8、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高爾基
9、世界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狄更斯
10、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以滿足.——拉布呂耶爾
11、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魯僖公五年》
12、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元·馬致遠《陳情高臥》
13、病人之病,憂人之憂。——白居易《策林》
14、每天要想著不計報酬地為別人做點事情。
15、你就會發(fā)現(xiàn)別人會回報你的善意,你的快樂也會在別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
16、施比受更有福。
17、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今天我終于找到了答案,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就是一種幸福。
18、彎下身子幫助他人站起來,這是對心靈很好的鍛煉。
19、為別人點一盞燈,照亮別人,也照亮了自己。
20、幫助別人是一種高尚的美,而一個大集體就是用這種美構成的。一個集體如果擁有這樣的美,那它一定是一個強大的集體。
21、助人是人格升華的標志。
22、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
23、在人生的旅程中,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因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整體,沒有誰能夠脫離周圍的事物而孤立地存在,但在接受別人幫助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去幫助別人。
24、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25、真正的快樂來自于幫助別人
26、只有付出你才能擁有更多。
27、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陳壽《三國志·蜀志》
28、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詩補逸》
29、人家?guī)臀遥乐静煌?我?guī)腿思遥浶纳稀!A羅庚
30、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以滿足。——拉布呂耶爾
31、世界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狄更斯
32、人家?guī)臀遥乐静煌?我?guī)腿思遥浶纳稀!A羅庚
33、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高爾基
34、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陳壽《三國志·蜀志》
35、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元·馬致遠《陳情高臥》
36、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禮記·訪記》
37、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詩補逸》
38、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魯僖公五年》
39、病人之病,憂人之憂。——白居易《策林》
40、助人為快樂之本。
41、我越多地幫助他人成功,我就越成功。
42、我們無法幫助每個人,但每個人能幫助到某些人。
43、幫助別人要忘掉,別人幫己要記牢。
關鍵詞: 英英諺語 漢語諺語 文化差異
一、引言
諺語是意義相對完整的句子,是語言中一種重要的熟語。它經(jīng)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xiàn)實際生活經(jīng)驗或感受的一種“現(xiàn)成話”。諺語往往反映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觀點和態(tài)度,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蘊涵著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所產(chǎn)生的智慧的積淀與結晶,有著較強的群眾基礎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容易記憶、便于傳誦,幫助人們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思想道德規(guī)范。
二、英漢諺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1.道德觀念的差異
從總體上說,中國和西方在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如贊頌勤勞、節(jié)儉、重視誠實、謙虛等。而事實上也有很多是同中有異,有些則是迥然不同。下面對反映這些道德觀念不同的諺語來加以分析。在西方,按照基督教的說法,人人都是有罪的。一個人要想抨擊別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圣經(jīng)》說道:“不要評斷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因此西方人不去議論別人,把搬弄是非視作可恥的事,并且他們認為個人隱私是不可侵犯的。諺語有: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搬弄是非的人比賊還壞。)Who chatters to you,will chatter of you.(對你說是非的人也會說你的是非。)而在中國的文化中,有道德的人沒什么見不得人的事,諺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中國文化認為,如果你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那是無法隱瞞的,當然也無需隱瞞。所以諺語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身正不怕影子斜。”“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中國人在這樣一種心態(tài)之下,說說別人的隱私,也就無所顧忌了。
2.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諺語的產(chǎn)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于世界,這對英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英語中就有許多與航海有關的諺語,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發(fā)制人,搶占上風),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隨波逐流、順應時勢),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國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捕魚業(yè)在其經(jīng)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產(chǎn)生了大量與漁業(yè)有關的諺語,如:hook(land) one’s fish(如愿以償,用詭計得到想要的東西),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魚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讓上鉤的魚不停地拖動鉤線而致疲乏)等。中國千百年來以農(nóng)業(yè)為主,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此漢語中就有許多與河流、土地和農(nóng)業(yè)有關的諺語,如:一帆風順、過河拆橋、隔岸觀火、拔苗助長、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春華秋實、根深蒂固、滄海桑田等。
3.習俗差異
英漢習俗差異是英漢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的態(tài)度。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語大都含有貶義: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年來養(yǎng)寵物狗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諺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有褒義。在英語諺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頭日。)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等。與此相反,中國人喜愛貓,用貓比喻人,常有親昵的成分,如: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心地惡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以狐貍為形象時,漢語強調(diào)狐貍尾巴露出破綻。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 fox.(常憑尾巴抓到狐貍。)而英語強調(diào)狐貍花招多,難對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then beware your geese.(遇上狐貍說教,當心雞鵝被盜。)漢語認為失去馬也無妨,說不定會帶來好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在英語里認為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寧可丟鞍,不可失馬。)從這些諺語中都可看出中西方對待動物在習俗上的差異。
4.的差異
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對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響。研究漢、英諺語中反映的宗教思想和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化。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看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漢語中有許多含“佛”的諺語,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道教認為神仙是人修煉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因此在漢語中有關于抽象而玄妙的天和天命的諺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思想意識上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恭敬不如從命。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動中產(chǎn)生了許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語諺語,如: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 wind hurts it.(上帝種的樹,風吹不倒。)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jié)上不對)。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蘊含在語言中,特別是蘊含在語言的諺語中。人類活動與人類思想的多樣性要求語言表達形式也能豐富多彩,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諺語有時會增強表達思想的效果。通過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的比較,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各國的宗教、文化和風土人情,開闊視野,而且可以學會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沈超英.《圣經(jīng)》與英語諺語[J].大學英語,2002,(3).
關鍵詞: 《圣經(jīng)》 英語諺語 影響
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靈魂,是西方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基石,《圣經(jīng)》對人類的影響尤其對西方各國的影響之大是無法估量的。王佐良先生說:“《圣經(jīng)》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它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超過任何一部作品。”[1]數(shù)百年來,隨著《圣經(jīng)》內(nèi)容的廣泛傳播,很多源自《圣經(jīng)》的諺語也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
諺語是“流傳于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2]。諺語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是一定社會價值觀的體現(xiàn)。英語諺語是英語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來自《圣經(jīng)》的英語諺語更是英語語言非常重要的一章。它們以樸實簡明的語言闡述深刻的哲理,給人以智慧和如何修身處事的道理。現(xiàn)在就讓我們截取其中的若干諺語來窺一斑而知全貌。
1.關于言行
基督教清楚地告訴人們,“原罪”是由始祖亞當傳下來的。自亞當以后,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人性本惡。但人性卻可以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yǎng),向善轉化。所以西方人不斷地懺悔自己的言行,不斷改變惡的本性,努力超越現(xiàn)世。因此英語中有大量來自《圣經(jīng)》、鼓勵人們行善、竭盡全力工作的諺語。如:
While we have the opportunity,let us do good to all men.(Galatians 6:10)
無論什么時候,一有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加拉太書》6:10)
Whatsoever your hand finds to do,do it with your might.(Ecclesiastes 9:10)
凡要做的事,就要努力去做。(《傳道書》9:10)
2.關于家庭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寫道:“The Lord God said:‘It is not good for the man to be alone,I will make a suitable partner for him.’”上帝認為亞當一個人太孤單,應為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于是上帝就用亞當?shù)囊桓吖莿?chuàng)造了夏娃。亞當也說夏娃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基督教認為婚姻是上帝配給的,人們應該珍愛家庭。《圣經(jīng)》有關家庭的諺語也很多。如:
Have joy of the wife of your youth.(Proverbs 5:18)
要喜歡你年輕時娶的妻。(《箴言》5:18)
If a house is divided against itself,that house can’t stand.(Mark 3:25)
家庭鬧分裂,就會站立不住。(《馬可福音》3:25)
3.關于愛恨
“愛”是《圣經(jīng)》永恒的主題。《圣經(jīng)》中蘊藏著深厚的仁愛、寬恕和博愛的基督精神,它告訴人們,有了愛,一切過錯和仇恨都可以化解。有了愛,人就能生活在光明幸福之中。《圣經(jīng)》中與這方面有關的諺語也是信手拈來。如: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Luke 10:25)
愛鄰居如同愛自己;愛人如己。(《路加福音》10:25)
Hatred stirs up strife,but love covers all offenses.(Proverbs 10:12)
恨挑起事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10:12)
另外,《圣經(jīng)》還有不少英語諺語,從各個角度告訴人們許多其他的道理。如: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金錢是萬惡之源。(《提摩太前書》)
The sins of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祖宗造孽,報應兒孫。(《出埃及記》)
Judge not,and you shall not be judged.不要論別人,免得被人論斷。(《路加福音》)
Wisdom is better than rubies.智慧比珍珠更美。(《箴言》)
It is easier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than for a rich man to enter into the kingdom of God.駱駝穿過針眼,比富人進天堂還容易;貪財難成正果。(《馬太福音》)
以上源自《圣經(jīng)》的諺語只是滄海一粟。這些諺語內(nèi)容深刻雋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Proverbs are the creams of a nation’s thought.(諺語是一國思想的精髓。)[3]了解這些諺語對我們學好英語,較好地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和行為,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都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佐良.歐洲文化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84.
關鍵詞:諺語貓語義文化背景
中圖分類號:J5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引言
“諺語是包含了尖銳的諷刺、規(guī)誡、知識等內(nèi)容,世代相傳的簡潔語句。諺語是勞動人民通過觀察生活、總結經(jīng)驗,長時間積累形成的。諺語的大部分表達都簡潔且容易記憶,寓意鮮明且富有時代批判色彩。因此,諺語可代替冗長的說明,運用恰當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
日語諺語研究的代表學者奧津文夫在其著作《日英諺語比較文化》中提出,“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都有諺語。無論在哪個國家,諺語都是民族的智慧、生活習慣及價值觀等的體現(xiàn),作為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代代相傳。”“諺語是基于各國國民的思想體系、思維方式、幽默度等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達形式。”②在日語表達中,諺語的表達用詞簡潔、內(nèi)容豐富,所以需記憶內(nèi)容多,不易掌握使用。但如能熟練的掌握和運用諺語,能讓日語學習者的日語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在中高級日語的學習中,日語諺語的學習和使用成為了日語學習者的一大難點和重點。日語諺語的學習,首先需要準確地理解、掌握諺語的語義。想要使用諺語了解其包含的語義是學習的第一步。其次,學習者還需探究諺語背后所關聯(lián)的日本社會、文化。語言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用于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所以,語言的學習亦不能脫離它所處的社會。
日語諺語的種類繁多且內(nèi)容豐富,多出現(xiàn)于江戶時代。諺語來源于生活,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寶庫,更是語言與生活智慧的完美結合。日本在與世界各國相互交流的同時,也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特別是日語中的諺語更是反映出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和國民性格特點。在日語諺語中,常常借用各種動物來表達人物性格、人生哲理。其中與貓相關的諺語數(shù)量要遠遠領先于其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這個民族對于貓的喜愛。本論文以與貓相關的諺語作為對象,探討諺語學習的要點和方法。
二、日語諺語的語義分析
1、諺語中較為晦澀的語義
(1)「貓の――“狹窄(的場所)”
學習者如果只從字面意義推敲,很難聯(lián)想到它的語義。在學習這個諺語時,必須想到腦門兒指的是發(fā)際線到眉毛之間的距離。但貓的發(fā)際線不像人類一樣明顯,所以貓的腦門兒可說有亦可說沒有。由貓的這一特征延伸出了描述狹窄得可有可無的土地。
(2)「貓舌――“吃熱食怕燙(的人)。像貓那樣不能吃熱食(的人)”
只有充分了解貓的習性,才能推測出此諺語的語義。其實怕吃熱食的動物不僅限于貓,但是作為人類的好伙伴,貓的特性被善于觀察的日本民族記錄下來,并用來體現(xiàn)人類的特性。
(3)「借りてきた貓――“借來的貓,溫順異常”
個性鮮明的貓,雖長期和人類生活在一起,但仍然保持著其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對環(huán)境變化敏感的貓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時,會采取與平時不同的態(tài)度――小心謹慎地去適用新環(huán)境。此諺語采用了借喻的手法,描述人在面對陌生環(huán)境時的特點。
2、諺語中易望文生義的詞例
(1)「貓ばば――“掩蓋壞事,昧為己有”
此諺語是由「貓「ばば兩個詞組合而來,但其語義并非簡單的意義疊加。需要學習者探尋其詞源。關于這個諺語的詞源有兩種說法:
詞源1、此諺語是由「貓+「(ばば)兩個詞組合而來。源于貓在方便后,會用后腿拔沙土掩埋糞便的習性。
詞源2、此諺語是由「貓+「婆(ばば)兩個詞組合而來。據(jù)傳說,在德川中期的江戶(即東京)有一位愛貓如癡的老奶奶。這位老奶奶是一位醫(yī)生的奶奶,由于家境殷實,她飼養(yǎng)的貓多達30余只,除了為這些貓準備房間,還專門雇女傭人來照顧它們。但是,這位老奶奶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喜歡借別人東西從不歸還。時日一長,人們便在背后稱這位老奶奶為“貓婆婆”。而“貓婆婆”一詞就用來表示“將別人東西占為己有,不歸還”的行為。
(2)「貓を被る――“假裝老實,佯作不知”
諺語的理解,切忌“望文生義”。「貓を被る從字面、語法來推敲,馬上讓人聯(lián)想到將貓像戴帽子一樣頂在頭上的場景。但是,光從字面意義無法想象為什么“頭頂著貓”就是“假裝老實”。其實,這個諺語最早的表示是這樣的“頭頂著用麥稈和繩子編成的大草席”,其中“大草席”一詞的日語為「ねこだ,后將詞尾的「だ省略并用讀音相同的“貓”一詞來代替。因此,追尋詞源后可確認,此諺語中的“貓”僅是一個假借字,與它本來意思并無關聯(lián)。
3、諺語中結構相似的語義辨析
(1)「貓に――“饞貓守魚(喻身邊放著心愛之物,難保不動心)”
(2)「貓にマタタビ――“正中下懷,立竿見影”
(3)「貓にサザエ――“面對心愛之物,卻無從下手”
以上三個諺語,都是描述將貓喜歡的東西給予貓。但是,貓所喜歡的這三樣東西分別有著各自的特點。「即干松魚,是貓最喜歡的食物,但也是人類的食物,所以人會留在自己吃,不會全部喂貓;「マタタビ即貓薄荷,又名木天蓼,這種植物只對貓起作用,能讓貓變得激動,但是人卻不需要;「サザエ即蠑螺,因為包在堅硬的螺殼里,貓盡管喜歡卻不能自己打開殼把螺肉剝出來。雖然都是「貓に搭配貓所喜愛的東西,但是它們所表達的語義卻完全不同。
(4)「貓に袋――“后退,退縮”
(5)「貓に――“嚇得直跳,掉頭逃跑”
(6)「貓に小判――“投珠與豕,對牛彈琴”
同樣是「貓に搭配給貓的東西,但所給予的并非都是貓所喜愛的。當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時,貓也會有不同的反應。雖然,貓平時非常喜歡鉆進各種紙袋、紙盒、紙箱中,但是如果是人給它罩上一個紙袋,它就不會鉆反而不停后退。如果在貓面前突然打開一把傘,貓的反應不是嚇得直跳起來,就是掉頭就跑,找個隱蔽的地方躲起來。而將人類覺得非常珍貴的金幣給了貓,它會覺得沒有任何價值并不理睬。
以上6個諺語的結構均為「貓に搭配東西的表達形式,但是由于搭配的內(nèi)容不同,諺語的語義大相徑庭。此外,即使同樣搭配貓所喜愛的東西,每個諺語的語義也不盡相同。所以,日語學習者在學習表達形式相似的諺語時,辨別語義就尤為重要。
三、日語諺語中的文化背景
據(jù)考證,貓是日本到中國的遣唐使帶回去的。貓首先出現(xiàn)在日本宮廷里,成為貴族的寵物,到了江戶時代,才進入“尋常百姓家”。也正因為這種“貴族性”,日本人對貓的寵愛也就更多一些,眾所周知“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喜歡貓的民族”。
貓在日本的社會、文化、語言、文學等領域都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人養(yǎng)貓、愛貓,把貓當做家人、朋友。每天與貓生活在一起,對貓的觀察可謂“細致入微”。因此,日語中借用“貓”的諺語表達不勝枚舉,成為日本民眾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形式。據(jù)筆者統(tǒng)計,與貓相關的諺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語言,特別是諺語源于生活,是折射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在學習中,不能將諺語從日本社會中剝離出來,要理解語義的同時了解它背后所關聯(lián)的文化。通過探究文化,能幫助學習者加深對諺語的理解,已達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的效果。
四、結語
學習一門語言,讓我們掌握了一種新的交流工具,打開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在日語的學習中,除了需要記憶單詞、學習語法之外,諺語的積累也非常重要。諺語學習中,正確理解語義、了解諺語所關聯(lián)的文化,二者相輔相成。做到了以上兩步,才能更好的學習掌握日語諺語,提高日語的表達水平,在與日本人的交流中產(chǎn)生文化共鳴。但日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還需要日語學習者腳踏實地地學習。
注解
①金田一春彥,林大,柴田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 1995.5
②奧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比文化.大修店 2000
參考文獻
[1]金田一春彥,林大,柴田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1995.5
[2]奧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比文化.大修店,2000
關鍵詞:英漢諺語;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語言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它是文化的載體,又受文化的制約。不同的民族運用不同的語言傳承文化、進行交流,每種語言都能或多或少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狀況。諺語是民間流行的簡練且含有勸告或借鑒意義的熟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chǎn),也最能反映一個民族文化的本質(zhì)。因此,本文擬以英語和漢語的諺語為載體,探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為中西兩方人民的跨文化交際提供幫助。
一. 價值觀及道德觀方面
價值觀,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歷史的輪轉、環(huán)境的變遷以及社會的更替對人類的價值觀具有決定性作用。道德觀則屬于社會倫理范疇,無論是法制健全的西方還是法制欠缺健全的中國,道德都能夠與法律一起對人們的社會活動造成約束。而語言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漢英兩種語言中的諺語,能夠生動且深刻的反映出兩種社會下人們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觀。
1、價值觀
西方價值觀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強調(diào)個性解放,注重“自我”,認為“利己”乃人之本性。西方的很多諺語都反映了這一點,如“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everyman is nearest himself.(人人都最親近自己)”。這種對個人價值的高度強調(diào)使得西方人十分注重隱私,“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別管閑事)”生動體現(xiàn)了西方國家的隱私觀念;英國也有句諺語叫“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直譯過來就是“英國人的家就是一座城堡”,城堡需要守衛(wèi),這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對個人空間的尊重。同時,對個人價值的尊崇也使得西方社會鼓勵競爭,倡導人們應無所顧忌的去追求發(fā)展,如“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戀愛和戰(zhàn)爭是不擇手段的)”、“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目的正當就可不擇手段)”。而且,也是由于對個人作用的高度關注,西方人傾向于將宇宙分為“天”、“人”這兩個對立的世界。如“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人是宇宙的靈魂)”、“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這些都體現(xiàn)了西方將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觀念。再如“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God.(真理是上帝之女)”、“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這些諺語表明,西方人認為,人只要掌握了真理和知識就可以改變世界。另外,西方價值觀由“個人價值”又延伸出了“平等原則”,西方社會認為人人生而平等,這在諺語里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Men are born equal.(人生來平等)”、“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人類血的顏色都是一樣的)”。
對比西方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是中國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倡導并秉持的是個人服從集體、先集體后個人的集體主義思想。中國人行事提倡團結合作,這同西方人的“獨立性”迥然不同。能夠反映這一點的諺語有很多,如“團結就是力量”、“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獨腳難行,孤掌難鳴”。與西方相比,中國人的隱私保護觀念較弱,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存在諸多設防的禁地,有頗多中國人對于古代的“門不閉戶”表示向往。此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傳統(tǒng)思想給中國人的價值觀乃至人生觀、世界觀烙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影響了中國人數(shù)千年的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這使得中國人習慣于謙讓而不是爭取,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老子、莊子的“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最重要的特征,經(jīng)由后世的傳承發(fā)展后,更是深深扎根于國人心中,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同時,儒家思想重倫理,以“忠孝節(jié)義”為核心,認為“仁愛”有差等,如此才能維護“上尊下卑”的社會秩序,這與西方的“平等原則”大相徑庭。反映這種思想的諺語也有很多,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在,不遠游”、“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個人事小,國家事大”。
2、道德觀
在道德觀念上,中西方也有著很大的差異。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較早,資本主義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對人們的道德觀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如“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錢包豐厚的人從來不需要朋友)”、“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萬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落難的朋友)”。而中國經(jīng)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后,又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歷代都有諸多道德準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如“寸金難買寸光陰”、“士為知己者死”、“為朋友兩肋插刀”、“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二、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方面
1、“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寧為狗頭,不為獅尾。)”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這兩句諺語的意義是相同的,區(qū)別只在于英語中用到的原型是狗和獅子,而漢語中用到的原型則是雞和鳳凰。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這與中西方不同的社會文化有關。在西方,人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用“狗”來描述人或事物時帶有褒義,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會有走運的一天)”。而在中國,“狗”卻帶有貶義,人們將為壞人服務的人稱作“走狗”、“狗腿子”,關于“狗”的諺語也大部分是貶義的,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尾續(xù)貂”、“雞零狗碎”、“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等等。這說明在漢英兩種語言的諺語中,有時即使原型義項相同,文化語義卻不同。類似的例子還有“A dead mouse feels no cold”,即“死豬不怕開水燙”。
2、“There are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ever came out of it.(海中的好魚捕不盡)”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這組諺語體現(xiàn)出,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文化對語言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英國是一個島國,地域狹小,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自然基礎并不好,然而英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水產(chǎn)資源豐厚,再加上溫帶海洋性氣候使得英國的河海很少結冰,因此自古以來英國人十分重視捕魚業(yè)。而中國是一個內(nèi)陸國家,有著廣闊的平原和豐富的水資源,氣候也適宜種植農(nóng)作物,再加上人口眾多,因此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類似的例子還有“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沒有目的就像航海沒有羅盤)”,“民以食為天”。
三、方面
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對民族文化的塑造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抹殺的影響力。從諺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對中西方文化也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眾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最重要、教徒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只承認一個上帝,認為人是上帝的孩子,而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主宰著世間萬物,因此,人必須絕對的服從上帝。這從英語中關于對上帝崇拜的諺語就可見一斑,如“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無所不在)”、“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那些自助的人)”。而中國主要有三大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然而不同于西方的是,儒佛道三教在本質(zhì)上是泛神教。儒教承認天命,但這種天命只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并沒有一個明確主宰的神;佛教承認佛,但佛并不是唯一的神,只要心中有佛性,人人都有機會成佛;道教承認神仙,但這神仙是人修煉而成的,神仙做錯了也會被貶下凡做人。諺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算不如天算”、“天無絕人之路”等中可以體現(xiàn)出中國宗教中的泛神性。
結語
本文以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諺語為載體,通過二者的差異性探析它們背后不同的社會文化,以期幫助人們跨過文化差異的障礙,進一步準確把握英漢諺語、進而把握英漢兩種語言所獨有的豐富內(nèi)涵。準確把握中外不同文化的內(nèi)涵,不僅能使人們正確理解不同語言的諺語中所包含的趣味性與哲理性,進而吸收這兩種語言的精髓,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語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夠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便利,同時,促使語言學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宿春禮.常用諺語大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2] 楊曾茂.英語諺語薈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記得有古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愛惜自己,重視自己,無論你現(xiàn)在的境況怎麼樣。因為在你失敗時,能夠幫助你,使你重新獲得希望,重新看到光明的,只有你自己!
真正的自助者是令人敬佩的覺悟者,他會藐視困難,而困難在他的面前也會令人奇怪地轟然倒地??這個過程簡直有如天神相助。
真正的自助者就像黑夜里發(fā)光的螢火蟲,不僅會照亮自己,而且能贏得別人的欣賞??當人們欣賞一個人時,往往會用幫助的形式表示愛護?好運氣因此而降臨。
人們相信,一個真正的自助者最終會實現(xiàn)他的成功,而所有幫助過他的人也會為此感到欣慰。
如果自助者懂得報恩,人們就會給他更多的幫助,他因此可以更加輕松地面對生活。
拿破侖年輕的時候,一次到郊外打獵,突然聽見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邊一看,見一男子正在水中掙扎。這河水并不寬,拿破侖端起獵槍,對準落水者,大聲喊道:你若不自己游上來,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見求救無用,反而添了一層危險,便只好奮力自救,終于游上岸來。
拿破侖拿槍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訴他,自己的生命本應該由自己負責的,惟有負責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所以西方諺語有:“自助者天助。”
其實,許多時候我們不是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而是自己先把自己打敗,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了。假如現(xiàn)在你正處在一個不利的位置,那么,請丟掉幻想,自己解救自己吧,這個世界錦上添花的總比雪中送炭的多,如果你表現(xiàn)得堅強,別人都來鼓勵;如果你軟弱,就很少有人會來扶助你了。
生命的戰(zhàn)場不是沒有同盟,只是這些盟友只能做我們精神上的“啦啦隊”,幫你加油,使你自信。而一切賽程卻還是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能完全依賴別人。許多從艱苦環(huán)境中奮斗出來的人們,他們并不比我們多一些天賦,所多的也只是戰(zhàn)勝自己、堅強獨立、自求多福。即使我們最終沒能達到彼岸,但只要我們努力了,用自己的力量征服痛苦,渡過難關,也是一種快樂。
【論文摘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對民族文化有深刻的影響。諺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觀念。研究不同的宗教思想與觀念在漢莢諺語中的反映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的了解。
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民族文化有重要影響。由于各民族在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因而產(chǎn)生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間文化的異同常常反映在民族語言之中,尤其反映在蘊涵文化意義的諺語之中。因此研究漢英諺語中不同的宗教思想與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英漢民族不同的語言文化。
一中西方主要宗教簡介
中國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英語民族主要信仰基督教。
1.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漢唐時期傳入中國。佛教認為世上萬事萬物均因緣和合而生,而在天地萬物間有人的“自我”,人可以認識天地萬物。眾生與佛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人具有佛性,只是因為妄想執(zhí)著的障礙而不能顯現(xiàn)。因此,人只要以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觀照自已,擺脫妄想執(zhí)著,就可以脫離生死輪回而成佛;人只要棄惡從善,修成正果就可以成仙成佛。如漢語諺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講“性空”的同時也講“緣起”,認為“一切諸法的因緣和合自有一定的不亂的因果規(guī)律”(宗偉1993),這種因果規(guī)律也稱為“業(yè)力”,具體指眾生的身、口、意三個方面行為的作用,也就是常說的’‘三世輪回”,“因果報應”。人的生命包括今世、前世和來世,今世生命有限,前世、來世則無窮無盡。所以漢語有諺語:“不修今世修來世”。這“三世輪回”還包括人畜之間的輪回交替。如果作惡.來世投胎會變成牲畜。佛教還認為,在人的生命中,名利財富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人自己的身、口、意三個方面所做所為能影響到今世和來世。漢語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反映了這種因果報應的觀點。
2.道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其宗教活動和宗教儀范中保留了很多古老民族.如巫祝、祈禱、天神、地抵、祖先、神圣、仙人崇拜等。道教也是多神教、神和人之間沒有絕對界限,人通過修煉可以成仙,神仙也可以下凡。道教的根本教理是老子之道,就是太上老君降授的“道”和“德”,它以“無為而治”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自持“修身.則神清體健。“道”和“德”是二義一體的。要想得道。必須積德。“道”和“德”都是行動的總準則。道教從順應自然的原則,得出“柔勝剛,弱勝強”,“物極必反”,陰陽互補等樸素的辨證思想。如:諺語“ii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和“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3.儒教
儒教由孔子開創(chuàng),在先秦諸子時代形成。儒教是告訴人們何為美德,何為人性,如何喚醒美德。如何運用美德的方法,包括忠、孝、仁、義這些美德。
儒教所關心的主要是“人”的問題,包括在世間的位置、人際關系、人性與幸福等。其目的在于調(diào)和并統(tǒng)一人世間的各種矛盾。如漢語中關于人的位置的諺語有:“天下人為王”;關于人際關系的諺語有:“嚴于律已,寬以待人”;關于人性和幸福的諺語。“一勤二儉三節(jié)約,全家老少幸福多”。儒教與佛教不同,它只重視現(xiàn)世,關心的是活生生的人間,不追求死后或來世的幸福。儒家講社會等級,認為人類社會是有層次的集合體,希望把社會建設成父系家長制那樣的宗法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既有層次區(qū)別,又能和諧統(tǒng)一。要做到這一點,人際關系必須格守一定規(guī)范。每個人要扮演好自已的社會角色,如漢語諺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
4.儒、佛、道合一
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互相補充,甚至合二為一,共同對中國文化和民眾認識產(chǎn)生影響。因此漢語諺語中有一些相互矛盾,或勸諭各異的諺語,而它們又往往能從三教不同的教義中找到根源。更為重要的是,三大宗教盡管教義不同,但都在中國長期并存、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儒教的天命觀給歷代皇室提供了權利的根據(jù),其三綱五常和仁、義、禮、智、信為人際關系提供了規(guī)范;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的教義又制約人的行為;道教的清靜無為又能滿足人的某種精神需求。儒、佛、道三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共同作用和三教合一的格局,使我們難以清楚地判斷某種思想的宗教來源。反映在諺語中的宗教文化也一樣,有時是某一宗教的影響,有時又是三教合一的共同影響。因此在比較英語諺語中基督教文化含義時,多半采用儒、佛、道的共同文化含義。
5,基督教
基督教的經(jīng)典是《圣經(jīng)》,基督教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信仰人類始祖原罪和基督救贖等。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而且創(chuàng)造了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亞當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受撒旦的誘惑,偷吃了禁果,被趕出此園,從此他們的子孫身負罪過,遭受人間種種苦難。耶酥是基督教的導師,他來到世上解釋上帝的法律,服務人類,拯救人類,因此信仰基督教的人就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基督教強調(diào)要以愛心與人相處,要盡到對國家、對別人的責任,憑借信,教徒才有自由,而自由只有憑著愛的行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如英語諺語:Lovemakesonefitforanywork,和ThatneverendsillwhichbeginsinGod''''snameo
二儒佛道三教與基督教的思想觀念在諺語中的反映
中國儒佛道三教與西方基督教有很大差別,這些差異不僅反映在人們的思想文化上而且反映在語言及其諺語中。
1.有神與無神(或泛神)
儒佛道三教嚴格來講是無神教或泛神教。儒教承認天和天命,但這種天和天命只是一種抽象而玄妙的力量,沒有一個主宰的神。佛教承認佛,但佛不是唯一的高高在上的神,人人心中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機會成佛。道教承認神仙,但神仙是人修煉而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基督教是有神教,基督教只承認一個上帝,認為上帝是萬事萬物包括人類的締造者和主宰,人必須絕對服從上帝。漢英兩種語言的若干諺語反映了這種有神和無神(泛神)的差異。如漢語中反映抽象而玄妙的天或天命的諺語:
人過半生,方知天命。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生我才必有用。
英語諺語則不同,往往反映上帝的權威和榮耀。
God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
GodiswhereHewas.(上帝無所不在)
Heaven''''svengeanceisslowbutsure.(上帝的懲罰是緩慢而肯定的)
基督教把上帝奉為至高無上的神,在某種意義上說明基督徒對宗教的虔誠和篤信。而中國三教合一說明了信徒們對宗教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雖然很多人不屬任何一種教徒,卻根據(jù)自己需要靈活運用某一種學說,正如崔希亮所作的評說一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得意時傾向于孔孟,失意時傾向于老莊,青壯年時傾向于人世,晚年時傾向于出世。其實豈止只是知識分子,其他人也莫不如此。
2,平等觀念和等級觀念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除了上帝和人的差別外,其它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新約、羅馬書》說:“上帝使他們跟他有合宜的關系是基于他們信耶酥基督。上帝這樣對待所有信基督的人,任何差別都沒有,因為每一個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
在英語中有不少反映平等關系的諺語:
WeareallAdam''''sChildren.(我們都是亞當?shù)淖訉O)
Everymanshouldtakehisown.(每個人都應得到自己的一份)
Hunanbloodisallofacolor.(人類血的顏色都一樣)
在這種平等觀念之下,英語國家的人當然會藐視皇權。
Akingwithoutteamingisbutacrownedass.(無知的皇帝只不過是一匹帶皇冠的驢子)。
Acatmaylookataking.(一只貓可以盯著皇帝)
相反,中國的佛儒道三教都沒有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而且人可以修煉成神。但是,在人際之間都有等級,并且是等級森嚴,這種等級給制造偶像、崇拜偶像提供了可能性。難怪乎漢語有這樣的諺語: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是出家人。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官大奴也大。
3.原罪與性善論(佛性論)
根據(jù)《圣經(jīng)》,人類的始祖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犯了罪,這就是人類的原罪。在上帝眼里,每個人都有罪,都虧欠了他的榮耀,所以他要派耶酥基督來拯救世人,但只要世人懺悔贖罪,上帝就會寬怒世人的罪行。英語中有很多關于罪的諺語:
Oursinsandourdebtsareoftenmorethanwethink.(我們的罪和債常比我們想象的多)
ThesinsofthelathersarevisitedupontheChildren.(父輩的罪孽會殃及子孫)
這種原罪說與儒家性善說絕然不同。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佛教的佛性說也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不會犯原罪。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人罪是逆境就引惡念而犯下的,是難以饒恕的。難怪有諺語:“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追”。根據(jù)佛教觀念,人只要鏟除妄想執(zhí)著的障礙,就能夠發(fā)揚佛性。儒家也認為,人只要修身養(yǎng)性,就可棄惡從善,所以漢語中有很多修身養(yǎng)性,勸人從善的諺語。如:
滿招損,謙受益。
恭可釋怒,讓可息事。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貪是諸惡源,誠為萬善本。
4.恩賜與因果報應
在基督教教義中,人如能贖罪,就能得到寬恕,就能得到永生甚至能進人天堂,這都是上帝的恩賜。世人只要信奉耶酥,上帝就會不記前嫌,就會給人以新生命,甚至允許其上天堂。因此人能否續(xù)罪與自身的善行無關,而只是上帝的恩賜。如英語諺語:
There,butforthegraceofGod,goI.(要不是上帝的恩典,我非走不可)
Godtempersthewindtotheshornlamb.(上帝送暖風給被剪毛的羔羊)。
GodiswhereHewas.(上帝無所不在)
這條諺語使苦難中的世人得到鼓舞,上帝與我們在一起。
然而與基督教不同,佛教雖也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也講普渡眾生,但更重視勸人行善,講究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修行能成正果,犯罪則下地獄。如漢語諺語:新晨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行善之家有余慶,積惡之家有余殃。
S.博愛與慈悲
佛教提倡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種慈悲是一種緣,而不是無條件的愛,世事互為因果,善惡一向分明。慈悲為懷,但揚善、抑惡。基督教強調(diào)博愛,因為上帝無條件地愛世人,而作為上帝的子民更應該無條件地愛上帝,愛他人。西方社會提倡“自由、平等、博愛”(freedom,equalityandfraternity),就是受基督教影響的結果。如英語諺語:
Lovebegetslove.(愛產(chǎn)生愛)
雖然金錢決不能作為一個人生活的主要目的,但是,它也不是無關痛癢的東西,不能從觀念上加以蔑視。在實際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金錢是獲得感官快樂和社會地位的手段。
弗蘭西斯?霍拉的父親在他開始進入社會的時候,對他提出忠告說:“我衷心地希望你事事開心如意,但我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勸導你要節(jié)儉。節(jié)儉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德行。然而,淺薄的人可能會輕視它。其實,節(jié)儉是通向獨立的大道,而獨立則是每個精神高尚的人所追求的崇高目標。”
亨利?泰勒在他經(jīng)過深思熟慮寫成的《生活備忘錄》一書中指出:
“因此,在賺錢、儲蓄、花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遺贈等方面,正確的行為原則和方法幾乎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作出了論證。”
一個人如果展望未來,他會發(fā)現(xiàn)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種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業(yè)、疾病和死亡。前二者他或許還可以逃避,但是最后一個卻是在劫難逃的。然而,無論哪一種可能性發(fā)生,他都應該把生活的壓力減輕到盡可能小的程度,這樣生活和這樣安排是一個精明人的職責,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而且是為了那些把安逸和生存都依附于自己的人們。這樣來看問題,誠實掙錢和節(jié)儉使用是極為重要的。
正當賺錢,是吃苦耐勞、不懈努力、不受誘惑和得到回報的希望的表現(xiàn),而合理使用,是精明能干、富有遠見和自我克制的體現(xiàn),而這一些都是剛毅果敢性格的真正基礎。
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在欲望的世界里徜徉徘徊,那么他離奴隸狀況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他決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時時處于淪為別人的奴隸的危險之中,而且接受別人為他開具的各種條件。他免不了多少會有些奴顏卑膝,因為他不敢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一旦身處逆境,他要么靠別人的施舍恩典度日,要么靠給貧民的救濟生存。如果情況再糟糕一點讓他失去了工作,他無法去從事另一領域的工作。
為了獲得獨立,生活簡樸節(jié)儉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它意味著統(tǒng)籌安排、合乎規(guī)則、精打細算和避免浪費,耶穌也表達了這種節(jié)儉原則,他要求“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
節(jié)儉也意味著為了將來的利益得到保障,要有抵御眼前的滿足誘惑的能力,這也是人超越于動物本能的高貴之處。節(jié)儉完全不同于吝嗇,因為正是由于節(jié)儉才能使一個人能夠表現(xiàn)得慷慨大方,它也不能把金錢作為崇拜的偶像,而只是把它當做一個有用之物。正如迪安?斯威夫特所說的:“我們腦子里必須有金錢概念,但是,不能一心想的都是金錢。”我們可以稱節(jié)儉為精明的女兒,克制的姊妹和自由的母親。顯而易見,節(jié)儉就是適度――適度的性格特征、適度的家庭幸福和社會安定。概而言之,節(jié)儉是自助的最好的展現(xiàn)。
每個人都應該量入為出,按照自己的收入過日子。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誠實。
因為,如果一個人不是誠實地按照他自己的收入過日子,那么他必定是虛偽地按照其他人的收入過日子。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消費缺乏長遠考慮,并且只顧自己的享樂,絲毫不為別人的利益著想,那么,等到他發(fā)現(xiàn)錢的真正用途時,已經(jīng)太遲了。這些揮霍浪費的人雖然天性大方,但是,最后還是被迫去做一些骯臟丑惡的事情。他們貪圖一時的安逸享樂,花天酒地,揮霍無度,不得不提前去支取存款,提前領取工資,拆東墻補西墻,寅吃卯糧,結果必然是債臺高筑,不得翻身,嚴重影響自己的行動自由和人格獨立。
培根勛爵有句名言:“與其去賺些小錢,不如去存些小錢。”
許多人不屑一顧隨手扔掉的零錢和其他一些不當回事的支出,往往是人生中財富和獨立人格的基礎。
這些浪費者往往是屬于這個世界中權利受到分割的階層,其實,他們自己才是自己的最大敵人。如果一個人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不能成為自己的朋友,他還怎么能指望別人成為自己的朋友呢?一個生活節(jié)制適度的人的口袋里才會有錢去幫助別人;而一個鋪張浪費、缺乏遠見和揮霍一空的人,他是從來就不會有機會去幫助別人的。
當然,節(jié)儉決不是做一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否則,就是一個可憐的守財奴。在生活和交往中心胸狹窄,斤斤計較,這是極端短視的,一般也只會導致失敗。
有句諺語,叫做“只有一分錢的胸懷,決不可能得到二分錢的收獲。”慷慨大方和氣量寬宏,和誠實守信一樣,是生活和交往中最為重要的原則。
有句格言說:“一只空袋子是立不起來的。”同樣,一個負債累累的人也是不可能獨立的。
走向負債的第一步就是走向虛妄的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必然發(fā)生的事情是債務接二連三,接踵而來,如同謊言的編造源源不斷。畫家海頓從他向別人借錢的第一天起,就意識到了這種墮落。他認識到了“誰陷入負債,誰陷入悲哀”這句諺語的真理性。
英文式的勵志語錄你喜歡嗎?共同閱讀關于最勵志的英文諺語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最勵志的英文諺語,供大家參閱!
最勵志的英文諺語精選1.Suffering
is the most powerful teacher of life.苦難是人生最偉大的老師。
2.Adversity
is a good discipline.苦難是磨練人的好機會。
3.A
man can't ride your back unless it is bent.你的腰不彎,別人就不能騎在你的背上。
4.Although
again sweet candy, also has a bitter day.即使再甜的糖,也有苦的一天。
5.Sharp
tools make good work.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Never
put off what you can do today until tomorrow.今日事今日畢!
7.Wasting
time is robbing oneself.浪費時間就是掠奪自己。
8.When
all else is lost the future still remains.就是失去了一切別的,也還有未來。
9.Sow
nothing, reap nothing.春不播,秋不收。
10.Keep
on going never give up.勇往直前, 決不放棄!
11.The
wealth of the mind is the only wealth.精神的財富是唯一的財富。
12.Never
say die.永不氣餒!
13.Nurture
passes nature.教養(yǎng)勝過天性。
14.There
is no garden without its weeds.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
15.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tomorrow is doing your best today.對明天做好的準備就是今天做到最好!
最勵志的英文諺語經(jīng)典1.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一息若存,希望不滅。
2.I
am a slow walker,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我走得很慢,但是我從來不會后退。
3.Cease
to struggle and you cease to live.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4.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永遠不要低估你改變自我的能力!
5.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什么不可能!
6.Do
what you say,say what you do.做你說過的,說你能做的。
7.The
man who has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will never say "impossible ".凡是決心取得勝利的人是從來不說“不可能的”。
8.Live
a noble and honest life.Reviving past times in your old age will help you to enjoy your life again.過一種高尚而誠實的生活。當你年老時回想起過去,你就能再一次享受人生。
9.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人必須相信自己,這是成功的秘訣。
10.If
you fail, don't forget to learn your lesson.如果你失敗了,千萬別忘了汲取教訓。
11.You
cannot improve your past, but you can improve your future.Once time is wasted, life is wasted.你不能改變你的過去,但你可以讓你的未來變得更美好。一旦時間浪費了,生命就浪費了。
12.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沒有目標,猶如航海沒有羅盤。
13.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g.天生我才必有用。
14.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驚濤駭浪,方顯英雄本色。
15.The
secret of success is constancy to purpose.成功的秘訣在于對目標的忠實。
最勵志的英文諺語推薦1.The
reason why a great man is great is that he resolves to be a great man.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立志要成為偉大的人。
2.The
greatest test of courage on earth is to bear defeat without losing heart.世界上對勇氣的最大考驗是忍受失敗而不喪失信心。
3.A
man's best friends are his ten fingers.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的十個手指。
4.Only
they who fulfill their duties in everyday matters will fulfill them on great occasions.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盡責的人才會在重大時刻盡責。
5.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to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做許多事情的捷徑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6.There's
only one corner of the universe you can be sure of improving, and that's your own self.這個宇宙中只有一個角落你肯定可以改進,那就是你自己。
7.The
first step is as good as half over.第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
8.Do
one thing at a time, and do well.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到最好!
9.Believe
that god is fair.相信上帝是公平的。
10.Wealth
is the test of a man's character.財富是對一個人品格的試金石。
11.The
best hearts are always the bravest.心靈最高尚的人,也總是最勇敢的人。
12.Don't
aim for success if you want it; just do what you love and believe in, and it will come naturally.如果你想要成功,不要去追求成功;盡管做你自己熱愛的事情并且相信它,成功自然到來。
13.All
things come to those who wait.蒼天不負有心人。
14.Victory
won''t come to me unless I go to it.勝利是不會向我們走來的,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
15.There
is but one secret to sucess---never give up!成功只有一個秘訣--永不放棄!
16.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人就是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17.What
makes life dreary is the want of motive.沒有了目的,生活便郁悶無光。
18.Difficult
circumstances serve as a textbook of life for people.困難坎坷是人們的生活教科書。
19.Gods
determine what you're going to be.人生的奮斗目標決定你將成為怎樣的人。
20.A
1、并非每一個災難都是禍;早臨的逆境常是福。經(jīng)過克服的困難,不但給了我教訓,并且對我們未來的奮斗有所激勵。 ——巴夫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3、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 ——梁啟超
4、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 ——貝費里奇
5、人生的小小不幸,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重大的不幸。 ——伊森伯格
6、人不能在順中認識人生,必須在痛苦中,在寂寞里,認識這繁華的世界,哪是真的?哪是假的?由此而鍛煉出一種明凈無塵的心境,才能深刻地體驗人生。 ——彭柏山
7、困難帶來閱歷,閱歷給人智慧。逆境——這是天賦其人的可貴考驗,在逆境中受過鍛煉而走過來的人,可謂堅韌不拔。——松下幸之助
8、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jié)。——莎士比亞
9、逆境誠然可貴,然而過分地崇尚逆境,甚至認為非逆境不能造就完美的人,這也是一種偏見。 ——松下幸之助
10、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常常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 ——巴爾扎克
11、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zhàn)勝它。戰(zhàn)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張海迪
12、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jié)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nèi),滿前盡兵刃戈矛,銷膏糜骨而不知。 ——洪應明
13、誰經(jīng)歷的苦難多,誰懂得的東西也就多。 ——荷馬
14、府畏人言,仰畏天命,皆從磨練后得來。 ——
15、逆境有一種科學價值。一個好的學者是不會放棄這種機會來學習的。——愛默生
16、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個生活貫穿著痛苦。——羅曼羅蘭 使人們對受苦真正感到憤怒的,不是受苦本身,而是在于沒有意義地受苦。——尼采
17、一個人總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會不知不覺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別人罵不倒。 ——郭沫若
18、受苦是考驗,是磨煉,是咬緊牙關挖掉自己心靈上的污點。 ——巴金
19、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xiàn)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開始的不幸。魯迅人在逆境里比在在順境里更能堅強不屈。遇厄運時比交好運時容易保全身心。 ——雨果
20、困難,是動搖者和懦夫掉隊回頭的便橋;但也是勇敢者前進的腳踏石。——愛默生
21、沒有坎坷的人生乃平淡之人生。 ——英國諺語
22、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jié)。 ——英國諺語
23、對著困難搖頭,就無權在勝利面前點頭微笑。——伏爾泰
24、困難和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 ——契訶夫
25、災難是人的真正試金石。 ——博蒙特
26、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巴爾扎克
27、逆境展現(xiàn)才華,順境遮蔽才華。 ——拉丁諺語
28、火,只能把鐵煉成鋼,卻無法把鐵燒為灰燼。 ——劉白羽
29、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境中看到光明。因為他人逆境只是過渡,黑暗也只是一時的過程。 ——羅蘭
30、有困難是壞事也是好事,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困難環(huán)境能鍛煉出人才來。 ——徐特立
31、逆境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但不能使人變得富有。 ——托·富勒
32、一個人絕對不可在遇到危險的威脅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若是這樣做,只會使危險加倍。但是如果立即面對它毫不退縮,危險便會減半。 ——丘吉爾
33、橫逆困窮,是鍛煉豪杰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煉,則身心交損。 ——洪應明
34、沒有哪一個聰明人會否定痛苦與憂愁的鍛煉價值。 ——赫胥黎
35、災難就像刀子,握住刀柄就可以為我們服務,拿住刀刃會割破手。 ——洛威爾
36、君子遇窮困,則德益進,逆益進。 ——陸九淵
37、有些災禍如此駭人,簡直令我們不敢想象,它們的出現(xiàn)使我們不寒而栗。然而當它們一旦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比想象中更堅強;我們會和厄運搏斗,而且比我們所以預期的做得更好。 ——拉布呂耶爾
38、即使我們幸運地遠離了痛苦,我們便靠近厭倦,若遠離了厭倦,我們便又會靠近痛苦。——叔本華
39、逆境,是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濤;它又是錘煉強者鋼鐵意志的熔爐。——戴維
40、磨難,對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于強者則是生發(fā)壯志的泥土。——盧梭
41、人要是懼怕痛苦,懼怕種種疾病,懼怕不測的事件,懼怕生命的危險和死亡,他就會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盧 梭
42、奇跡都是在厄運中出現(xiàn)的。 ——培根
43、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 ——拜倫
44、一切不幸都是可以忍受的,天下沒有逃不出的逆境。 ——屠格涅夫 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毛姆
45、有了精神上的痛苦,肉體的痛苦變得不足道了;但因為精神的痛苦是肉眼看不見的,倒反不容易得到人家同情。 ——愛默生
46、逆境不能使人富有,卻能使人明智。 ——英國諺語()
47、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著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托爾斯泰
48、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只有經(jīng)得起環(huán)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松下幸之助
49、逆境來時勇敢地嘗試改變它,你可能創(chuàng)造歷史;不敢改變,你就可能成為歷史。
50、困難是培養(yǎng)偉大心志的保姆,唯有這個冷酷的保姆才會不停地推著搖籃,培養(yǎng)一個勇敢、剛健的孩子。 ——布賴恩特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listen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alking. For instance, without listening, a baby won’t know how to speak; without enough listening, we cannot speak English fluently; without listening carefully in classroom, we cannot follow our teachers.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to account for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First and foremost, only by listening to others carefully can we understand their points of views. Secondly, more listening can not only broaden our horizons, but also helps us absorb others’ wisdom. Last but not least, listening is an input and talking is an output. It is unwise to voice our opinions in those topics that we are unfamiliar with.
As an old Chinese old saying goes, silence is gold. Therefore, in my humble opin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spend more time in listening instead of rushing to speak.
毫不夸張地說,聽力比說話更重要。例如,沒有傾聽,一個孩子不知道如何說話;沒有足夠的傾聽,我們不能流利地說英語,沒有仔細聽在教室,我們不能跟著我們的老師。
有幾個理由占傾聽的重要性。首先,只有仔細聽別人才能理解他們的觀點。其次,更多的傾聽不僅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但也幫助我們吸收他人的智慧。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聽力是一個輸入和說話是一個輸出。是不明智的聲音我們的意見在我們不熟悉的話題。
作為一個古老的中國諺語說,沉默是金。因此,依我拙見,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聽,而不是急于說話。
1、親人幫親人,無親來幫愁煞人。——英國諺語
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3、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4、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5、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6、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倪瑞v
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8、還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馬克思
9、母親在家事事順。——阿爾科特
10、家庭是一項社會發(fā)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古德
1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12、激情,友情,親情我們之間無所不有,卻唯獨沒有愛情。——張愛玲
13、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14、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5、一間茅屋何所值?父母之鄉(xiāng)去不得。——唐代詩人王建
16、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
17、一個父親能管好一百個兒子,而一百個兒子卻難管一個父親。——歐洲
18、骨肉之間,多一分渾厚,便多留一分親情,是非上不必太明。——黃宗羲
19、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諺語
20、長幼有序。——孟子
21、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22、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羅素
23、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24、人們聽到的最美的聲音來自母親,來自家鄉(xiāng),來自天堂。——威布朗
25、母親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6、沒有母親,何謂家庭?——艾霍桑
27、父親!對上帝,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比這更神圣的稱呼了。——華茲華斯
28、親情名言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比沏HW
29、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諺語
30、父親和兒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親愛的是兒子本人,兒子愛的則是對父親的回憶。——歐洲
31、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32、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隱藏著甜蜜的愛。——蕭伯納
33、家教寬中有嚴,家人一世安然。——呂得勝
34、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35、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6、沒有父母的愛培養(yǎng)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馬卡連柯
37、溫和的語言,是善良人家庭中決不可缺少的。——印度
38、兒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撾
39、家庭應該是愛、歡樂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
40、誰拒絕父母對自己的訓導,誰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機會。——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41、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馬
42、內(nèi)睦者,家道昌。——林逋
43、回到父母身旁,看著兒時的照片,更覺得往事如昔,光陰似箭。但愿我們能多花時間陪陪最愛的親人。——陳雨黎
44、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45、愛情,親情,友情,我都有了,馬上就要迸發(fā)激情了。——金志文
4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47、家有萬貫,不如出個硬漢。——錢大昕
48、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孟郊
49、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50、我們有誰看到從別人處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從父母處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諾芬
51、沒有比巴格達城更美麗,沒有比母親更可信賴。——伊拉克諺語
52、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53、母親的低語總是甜蜜的。——英國
54、治家嚴,家乃和;居鄉(xiāng)恕,鄉(xiāng)乃睦。——王豫
55、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維斯冠
56、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57、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58、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59、母親的心靈是子女的課堂。——比徹
60、智慧之子使父親快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所羅門
6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62、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63、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諺語
64、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莊子
65、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66、母愛只有做母親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67、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孔子
68、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69、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