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秋水翻譯

秋水翻譯

時間:2023-05-31 09:09: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秋水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秋水翻譯

第1篇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

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這個長長的對話根據所問所答的內容,又可分成七個片斷,至“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是第二個片斷,以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至“約分之至也”是第三個片斷,緊承前一對話,進一步說明認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論”,“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個片斷,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貴賤都不是絕對的,因而最終是不應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將自化”是第五個片斷,從“萬物一齊”、“道無終始”的觀點出發,指出人們認知外物必將無所作為,只能等待它們的“自化”。至“反要而語極”是第六個片斷,透過為什么要看重“道”的談話,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曉事理,就能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至“是謂反其真”是第七個片斷,即河神與海神談話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歸本真的主張,即不以人為毀滅天然,把“自化”的觀點又推進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游離之嫌。

篇之強調了認識事物的復雜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知過程的變異性,指出了認知之不易和準確判斷的困難。但篇文過分強調了事物變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認知過程中相對與絕對間的辯證關系,很容易導向不可知論,因而最終仍只能順物自化,返歸無為,這當然又是消極的了。

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14),拘于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23),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4)?”

秋水【譯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p>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墒俏覐牟辉虼硕詽M,自認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并且從陰和陽那里稟承到元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里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于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于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第2篇

“小姐,”門外傳來一個女傭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

"HOW

are

you?"我問。

“我是來送校服的”

"OK,Come in"我輕輕拭去了一顆晶瑩的淚珠。轉過身去。

女傭手中的那件校服的顏色…雪一樣的白色,刺痛的我的眼,

“拿回去,”我冷冷的說,女傭顫抖著走出房門。

第二天……

我很隨意的換上一條藍色的裙子,將栗色的頭發很隨意的散在肩上,優雅的走下樓。坐在餐桌邊吃起早點,“小姐,洛林校規…。”女傭隊正在吃早點我的說。“夠了,你很煩知道嗎?”我推開剛吃了幾口的早點,走出了家。

洛林…。。

我剛走進校門,就引來一陣感嘆:“這個女孩好漂亮!”“有什么!我認為她比不上林梅”在一片贊美聲中,這句話格外刺耳。“林梅?莫非是她?”(林梅是我哥的女朋友,是他害死我哥) 在一片議論聲中,我走進了3年9班(其實,我已經從劍橋大學畢業,讀完了哈弗大學博士學位,只是因為年齡問題,我不能直接在哈弗任教。萬般無奈下,我只有回到雪城,去尋找,幾乎沒希望找到的秋水晶。)

我推開了3年9班的教室門,過濾掉一切不屑,嫉妒還有驚嘆!徑自走上講臺,完全不顧林梅鐵青的臉色,在黑板上寫下:白蘭兒。然后,輕聲對林梅說:“林梅,你還我哥?。?!"然后帶著一縷恬靜的微笑,走下講臺。坐在一張沒人的桌上,聽著大家的紛紛議論,露出一縷不屑的笑“林梅,我恨你一生!”我默默的說。從包中取出P5聽著音樂,“白蘭兒,請寫出這道題的答案!”林梅叫起正在聽音樂的我,我稍一愣,繼而開口“22254”然后,坐了下來。

下課后,突然注意到,下一節課林梅的,“哎,無奈!”

…………。

“白蘭兒,請閱讀第12課課文?!绷置伏c起我,我站起來,看了一眼課文,繼而流利的讀了出來,“林梅,你忘了嗎?我生在法國,長在法國。又主修法文,”我輕聲說。林梅的臉頓時變得鐵青。

林梅走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下一些怪異的文字讓我翻譯,我愣住了,那是一種南美土著的語言,現使用的人數以少之又少,她怎么會?“白蘭兒,你哥沒告訴過你嗎?我在大學時主修土著語言!”林梅用口型對我說,“天哪,我怎么會吶?”我心里哀嘆著,“不會么?”林梅假惺惺的問,那種語調,分明就是我以前報復她時的語氣。“會”我倔強的說,盡管我真的不會!我站在那邊,費盡心思翻譯著,正在這時,教室門被踢開,“浩奇,你來了!”林梅有嗲倒不行的聲音說那個叫“浩奇”男生推開他,走到我身邊,坐了下來。然后,在林梅走神的一剎那,他飛快的在一張紙上寫下一段話,放在我面前,我明白了,他在幫我,我毫不猶豫的讀了出來,林梅顯然很生氣,但卻沒表現出來,只是冷冷的讓我坐下?!爸x謝你,”我沖“浩奇”一笑。

…………。。

“你好,我是白蘭兒,謝謝你幫了我?!毕抡n后,我對浩奇說。

“我是藍浩奇,你怎么這么愛說‘謝謝’?”那個男生問

“我只說了一個而已!”

“那,那個微笑算是什么?”

“什么,他懂我的笑,怎么可能?”我心中默默得想

“行了,我請你喝東西,算是謝謝你吧!”

“好,我們走吧!”

就這樣,我和剛來學校的浩奇一起翹課去喝東西,

“蘭兒,我們去哪?”

“你說吧,”

“你說吧”

“L.O。V。E吧!”

“OK!”

…………。L.O。V。E……。

我和浩奇一起走進店,引來了一片呼聲。“無聊”我心不在焉的走著路,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浩奇連忙攬住我,不經意間,四目相對,“天哪,好清澈的目光,我快要融化了!”我心中感嘆到!

“謝謝!”我紅著臉對浩奇說,

“喝點什么?”浩奇很紳士的拉開椅子,問。

“這應該是我問吧!”

“呵呵,也對!”

“那你喝什么?”

“櫻之淚吧!”

“Waiter,兩杯‘櫻之淚’”

“是,小姐?!?/p>

“你常來這?”

“這是我的店啦!”(夜兒;沉不住氣的小丫頭,就你家有錢!蘭兒;早說晚說都一樣。再說了,劇情實際你安排的!)

“小姐,”服務員端上了‘櫻之淚’

浩奇優雅的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皺了皺眉。

“怎么了?”我著急的問。

“沒什么,就是味道不純,”浩奇輕輕的說。

“你等等,我馬上就來!”我走向了調酒臺。

“她去干嘛?”浩奇奇怪極了!

幾分鐘后……。

“久等了,嘗嘗吧!這是我親手調的!”我把一杯‘櫻之淚’放在了浩奇的面前。

“果然,味道好極了!難不成,你就是那個發明‘櫻之淚’的白蘭兒?”

“O(∩_∩)O~,你說哪?”我調皮的一笑!

“不過,就我所知,白蘭兒從不為外人調‘櫻之淚’的。你怎么……?”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當聽到你說味道不純時,我就很想為你調一杯,讓你嘗嘗最純正的‘櫻之淚’”

“O(∩_∩)O哈哈~,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愛上我啦!”浩奇很自戀的說。

“哪有,你這個不折不扣的自戀狂!”我沖他吼。

……………次日………。

我走進教室,突然發現就每一個人手中捧著一大束玫瑰,我也沒多想,就坐在了座位上。可是……。。所有人把花放在我桌子上,然后,每人都說“藍浩奇送給他最愛的人玫瑰花!”“這個死人,在搞什么?”我很生氣的想,不過,心中甜甜的!。

“蘭兒,做我女朋友吧!”浩奇很誠懇的對我說,

“浩奇,對不起,我不想談這些,”我很抱歉的說

“為什么?”浩奇著急的問

“因為我在找一樣東西!”我很心痛的說。

“是它嗎?”浩奇取出一個盒子,放在我手上。

我好奇的打開它,耀眼的光芒是我睜不開眼。幾十秒后,我定睛一看,天哪!那居然是……。。只屬于我的白色秋水晶耳鉆, 欣喜的淚水不由得流了出來,我不顧一切的抱住浩奇。

“現在,可以答應我嗎?”浩奇問。

我放開浩奇,擦了擦臉上的淚。小心翼翼的把浩奇左耳的耳鉆取了下來,戴上秋水晶。

“你答應我了!你真的答應我了!”浩奇抱起我,開心的旋轉,“我會對得起這枚耳鉆的!”

…………兩個月,風緣(一個竹林)………

“奇,你怎么知道這顆水晶是我的?”我倚在奇的肩上問。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在L.O.V.E.

嗎?”

“sure”

“我問你是不是‘櫻之淚’的發明者,你回答是。我就知道了!”

“那你知道,秋水晶的含義嗎?”

“秋水晶,世上僅存有兩顆,可幸運的是,這兩顆卻在我的公主手上。據說,秋水晶代表幸福,當擁有者,遇到了自己的真愛,就把藍色的送給對方,對嗎?”

“嗯,很對哦!”

“對了,奇,你準備考哪所學校?”

“劍橋”

“不是吧!你該不會忘了我明年就可以去劍橋做老師了,那樣,你就是我的學生!O(∩_∩)O哈哈~!"我開心的說。

“當然記得啊,所以我才去劍橋的!”

“不可以的,你去了準會纏著我,我怎么嫁人??!”我故意說

“嫁我好了!”浩奇很開心的接了一句

“NO ,NO.我有一個學長,就在劍橋任教,人長的帥,對我又好,就嫁給他了!”我壞壞的說。

“白蘭兒!你聽過‘生米煮成熟飯’嗎?”浩奇問

第3篇

(一)必修一涉及考點梳理――識記、理解與應用

1.大量元素有?

2.酶的本質?其單位分別是?

3.染色體的成分?DNA中的糖?

4.膜結構中的磷主要分布在?

5.單層膜的細胞器?雙層膜的細胞器?

6.葉綠體中產生ATP場所?消耗ATP場所?

7.細胞凋亡定義?

8.判斷:一定范圍內,光照越強,產量越高

9.質壁分離的質指什么?

10.酵母菌有氧、無氧呼吸公式?

11.三大有機物的鑒定方法?CuSO4的作用?

還原糖 蛋白質 脂肪

12.區分實驗中酒精、鹽酸作用?

(酒精)脂肪鑒定: 有絲分裂:

(鹽酸)有絲分裂 低溫誘導:

13.水光解的場所?葡萄糖分解成CO2的場所?

14.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生理活動? 研究碳循環的方法?

15.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裝置內O2量?

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裝置內O2量?

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裝置內O2量?

測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如何設置對照實驗?

16.高溫,酶失活的原因?酶的 被破壞.

17.探究“測定ATP時所需熒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濃度”,自變量是?

18.細胞內ATP的數量?

(二)必修二涉及考點梳理――識圖、分析與計算

1.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上清液? 沉淀物?

保溫時間過短或過長,出現什么現象?

該實驗說明了?

有沒有說明發生了可遺傳的變異?

2.減數分裂辨圖,說出分裂時期?四分體數?染色單體數?

3.基因突變概念?時期?特點?

單倍體植株特點?

無籽西瓜原理?

無子番茄原理?

4.DNA復制條件?模板?酶?特點?

在復制完成后,DNA兩條子鏈分開時間?

5.伴性遺傳特點?

6.各類育種的優點?實例 育種名稱 育種原理 育種手段 優點 缺點高產的青霉菌株、黑農5號大豆 物理因素、化學因素處理生物再選育 優點:提高突變率,產生新基因,創造新性狀,操作方便. 不足:具不定向性,盲目性大,需反復篩選. 高桿抗病、矮稈

不抗病矮抗小麥 雜交自交選優不斷自交直至不發生性狀分離優點:集優、可操作性強不足:育種周期長.高桿抗病、矮稈

不抗病矮抗小麥 花藥離體培養、秋水仙素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 優點:可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不足:技術相當復雜, 須與雜交育種配合.無籽西瓜 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

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優點:器官巨大,提高產量和營養成分. 發育遲緩、結實率低,一般只適用于植物抗蟲棉基因工程育種獲取目的基因

基因表達載體構建

導入受體細胞

目的基因的檢測和鑒定優點:打破物種界限,定向改造生物遺傳性狀.不足:導入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表達,技術復雜,潛在難以預見的風險性.白菜-甘藍植物體細胞雜交育種 細胞膜的流動性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去壁融合組培優點:克服了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雜種細胞同時表現出兩種親本的性狀存在技術上的困難 7.

思考: 12號基因型及比例?

若12號與一白色雌狗,則生出沙色狗的概率為 .

8.比較轉錄和翻譯過程?

轉錄翻譯場所 過程1.DNA,以條鏈為模板;

2.DNA與RNA之間的堿基互補配對關系:

3.聚合酶將核苷酸一個個連接起來 1.核糖體沿著移動;

2.攜帶氨基酸的進入核糖體內與進行堿基互補配對;

3.在酶的作用下,一個個氨基酸連接成肽鏈模板 堿基互

補配對 原料 產物 (三)必修三涉及考點梳理――識記、辨圖與理解

1.ABCD依次代表?A B C D .

2.成分的異同:血漿中含有較多的 ,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很 .

3.疫苗指?產生抗體的細胞?產生淋巴因子的細胞?吞噬細胞的作用?

4.激素是否直接參與代謝?

5.生長素的產生、分布部位?運輸特點?

6.能量流動的起點、特點?生態農業好處?生態工程的意義?

7.右圖空心箭頭表示什么途徑?實心箭頭呢?

胰島素的作用?

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的關系?

8.寫出下圖中ABCDEF的名稱?

寫出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三個價值,分別舉例?

abc分別指什么?

(四)選修三涉及考點梳理――識記、辨圖與理解

1.卵裂期特點?每個細胞的體積?胚胎總體積?DNA?有機物總量?細胞數目?

2.囊胚的滋養層細胞、內細胞團分別發育成什么?囊胚、原腸胚的特點?

3.限制酶、DNA連接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解旋酶、逆轉錄酶的作用?

4.試管苗、試管牛、人工種子、脫毒苗?

5.下圖是蛋白質合成示意圖,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密碼子:賴氨酸(AAG),谷氨酸(GAA),苯丙氨酸(UUC),亮氨酸(CUU)

(1)遺傳信息的轉錄是以的一條鏈為模板形成的過程.

(2)翻譯的場所是[ ],翻譯的模板是[ ],運輸氨基酸的工具是[ ].

(3)圖中②的最右端的三個堿基UUC決定的氨基酸是.

(五)選修一涉及考點梳理――識記

1.稀釋涂布平板法?

2.接種時連續劃線的目的?

3.如何鑒定尿素分解菌?

4.如何篩選纖維素分解菌?

5.畫出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裝置?

6.制作果酒和果醋時如何消毒?

第4篇

關鍵詞:文化 翻譯 影響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015-02

1 引言

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是有目共睹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地植入于語言之中。不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學的語言。人們研究文化與語言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可以在單一的語言與文化中研究,也可以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與文化之間進行比較研究,找出其不同。研究兩種以上的語言與文化之間進行比較研究就需要翻譯。文化與翻譯的研究,在比較兩種語言與文化基礎上,還要研究譯入語中的表達方式,以及這種表達方式在譯入語讀者中的理解和反應。

文化是一個民族知識,經驗,信仰,價值,態度,等級,宗教以及時空觀念的總合。文化具有一貫性,持久性,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風俗習慣,服飾禮儀,婚喪慶典,節日禁忌等等。據說文化影響已深埋于人的大腦皮層(neocortex)之下,成為集體潛意識。

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人類行為研究的范疇,“人類交際受情境的制約,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習慣”(Nord:1)。因此翻譯必然受原語文化和譯入文化的制約,一些學者甚至提出翻譯與其說是語言交流不如說是文化交流。研究不同文化層出不窮的語言使用習慣背后的本質差異,分析不同文化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態度對言語交際的影響,無疑會對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帶來新的啟示。

2 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

2.1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方式是“個人選擇,評價和組織外界刺激的過程”,即將外界刺激轉換為個人體驗的過程(Singer,1971:1)。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僅影響個人的交際形式,同時還會影響其他民族的反應,影響譯入文化對原語文化所持的態度:是贊成,欣賞,還是貶低,排斥。

首先,中國人偏好綜合思維,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維,尤其從中醫和西醫來看,遲疑就非常清楚,所謂分析思維,就是把各個現象區分來思考。北大過世的張岱年教授曾經講過,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是整體思維,籠統而不準確,強調直覺,輕視實際觀察,輕視分析方法。這是講傳統的,并不是講每個人具體是怎樣,但總體上中國人受這種影響很深。中國人的思維是流水句,就像河里的浪花一樣,一浪接一浪無窮盡。很多中文文章,滿篇都是逗號,有的長到一句話就是一個段落。這就是受傳統的中國古漢語影響,古漢語中根本沒有標點符號。而英文的句子結構完全不同。一般復雜句,只有一個主句,然后在不同地方加入從屬的結構,有分句,有介詞短語,等等。就好像樹枝與樹干的關系。這兩種句法在翻譯的時候就需要充分考慮譯入讀者的可接受性和理解力,譯者需要盡可能考慮這一點,采用增譯或縮譯的方式,是譯文更具有可讀性。例如,“西風秋雨雁陣,銜著落日的遠山交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打獵者的無限興致”。這描寫的像畫一樣,作為譯者,就要加“autumn stream”,秋水跟西風的關系是,“ruffled by the west wind”,必須加上這個動詞,再加修飾的詞語,用西風來修飾秋水,還有“enbracing the sinking sun, harmoniously meged to enhance the joyo of the hunters”,此處添加了很多詞匯,就是因為它需要樹杈被它銜接起來。否則,在英文里完全不知道你想表達什么,就因為事物之間的關系沒有交代清楚。

其次,不同的民族對外界事物的觀察點和反應相差極大。據說有一位美國人,一位德國人,一位日本人和一位中國人一起參觀水族館,美國人嘗嘗會發出感嘆:“Terrific!”贊美魚碩大優美的體型;德國人是詳細了解水溫和魚的習性;日本人是考察魚缸的質地和成本;中國人則想知道觀賞的魚是否能吃,是否好吃,如何烹飪。這一傳聞的真實性姑且不談,但不同文化的反應的確不同。比如,美國人注重物體的大小和價格;而日本人認為顏色應該是更重要的標準(Samovar, 1981:37)。這就要求譯者了解相關民族的語言和行為,理解相關文化的參照系,熟悉相關文化的思維方式。

2.2信仰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除了思維方式和習慣的不同之外,不同文化的信仰,價值觀和態度體系也是千差萬別。這些觀念上的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在語言和交際行為上表現了出來,成為翻譯的難題。例如中文的九跟英文的七,都有特殊的含義,都是比較神圣,比較好的詞匯。英文里有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seven virtues, seven heavens, 中文里則是,九龍壁,九死一生,九九歸一,等等。

信仰可分為經驗信仰,信息信仰和推論信仰。經驗信仰通過直接感受和體驗而獲得,因而受到地域和社會環境的制約。據說發過的男孩能輕易列舉出十余種酒的名稱,阿拉伯語中設計駱駝及其身體各部委的詞語有數百個,而愛斯基摩人則有無說的詞語描繪雪和雪的各種形態。文化焦點的差異往往會是翻譯時譯者出現“詞窮”。例如,在高度重視人際關系的中國文化中“叔叔”一詞就很難貼切的翻譯成英語。要么用縮譯法翻譯成“uncle”,要么用描述法翻譯成“uncle on the father’s side and younger than father”。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似乎都只能勉強達意。相對而言,文化對經驗信仰的影響遠不如對信息信仰和推論信仰的影響深遠。信息信仰形成于外界輿論,書報雜志,電視電影等新聞媒介的影響。推理信仰的差異也間接地表現在不同文化的審美情趣上。例如,中國的國畫雖然也有工筆畫,但主流仍是求神似不求形似,注重寫意和主觀 表現,講究濃淡,印象,夸張,暗示;而西方則注重客觀再現,講究光線,比例和結構。

2.3價值觀念和態度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一個文化的價值體系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文化價值觀表現于哲學和道德觀念,是一套“做出選擇和解決沖突的行為規范”(Rodeach,1968:16)。價值觀念往往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向文化中每個成員灌輸好與壞,正與誤,真與假,正與反,美與丑等標準,使人們明白應該學習什么,批評什么,捍衛什么。

首先,以“主義”這個詞為例,寫過《反對自由主義》,意思是不要自由散漫,不要不遵守紀律,還在文章中羅列了十大罪狀。若是查英漢字典,英語里的“liberalism”現在的解釋,就完全不對等了。它是一個褒義詞,不是貶義詞,意思是某個人政治上很開明,相信漸進之一。因此,翻譯是遇到自由主義,切不可隨意翻成liberalism。第二個例子: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跟唯物主義對立的,是哲學中的一個詞。查到的英文是“idealism”,但“idealism”的含義是理想主義,這也是一個褒義詞。比方說:“When I was a student, I was full of idealism.”意思是:“年輕上學的時候,我充滿了理想。”第三個例子:個人主義?!皞€人主義”的翻譯在翻譯里是個難題。因為個人主義,在中文里就是個人利益第一,不關心集體利益,如某人個人主義很嚴重。但是,“individualism”在英文中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它是相信個人權利和自由至上的一種信仰。

其次,以“狗”為例。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過去形象并不佳,所以關系狗的詞語大多數都是貶義詞,如:狗仗人勢,狗膽包天,狗頭軍師,狗血噴頭哦,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癩皮狗,走狗,痛打落水狗,等等。而在西方,狗是正義,忠誠的象征?!皌he dog is men’s best friend”,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伙伴,或許這是跟西方國家過去大多是游牧民族,早期發展畜牧業可能有一定關系。所有大多與“狗”有關的短語或句子都是中性或褒義的。英國人把領導稱作“top dog”,將失敗者或弱者稱之為“end dog”?!癥ou are a lucky dog.”,表示一個人很幸運?!癳very dog has its day.”,意思是每個人都有得意的時候。

最后,年齡在許多文化中都是重要的價值觀念,但在各個文化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在東方文化中長者是智慧,權利和權威的象征。在中國許多地方稱“老”肯定不錯,如:“老師傅”,“老干部”,“老大爺”,“老奶奶”。與此相反,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級價值,青年代表著未來,象征著無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在人們眼中,“It’s great to be learned, it’s greater to be young. ”

3 結語

翻譯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譯者不僅要了解外國的文化,還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僅如此,還要不斷把這兩種文化加以對比,因為真正的對等應該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義、作用、范圍、感彩、影響等等都是相當的。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西方文化較為公正,平等的進入到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中,實現翻譯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郭建中.文化概念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2]王欣.縱橫:翻譯與文化之間[M]. 外文出版社,2008.

[3]孟紅松.淺談文化差異與翻譯[M].咸寧學院學報,2010/07.

第5篇

今人閱讀學習古人的文章,其十分關鍵的一個步驟就是翻譯,準確而恰當的翻譯是理解與分析文章的前提。高考對古文知識的考查也明確地涉及到了翻譯,然而在具體翻譯時,有一些句式如果不加以仔細區分辨識的話,就很有可能使翻譯不夠貼切,乃至出現嚴重錯誤。其中“謂之”句與“之謂”句就像而不同,翻譯時就應仔細辨識并區別。下文就“之謂”與“謂之”句式略談拙見。

先說“之謂”句。如例:“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保ā肚f子·秋水》)有人認為:“我”是主語,“謂”是謂語動詞,“之”是放在主謂之間的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的作用。如此分析,那么這個“者……也”判斷句子應該翻譯為:聽到過許多道理,便憑此認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是我說的呀。這樣翻譯根據上下語境推測顯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再如: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保ā洱R桓晉文之事》)同樣有人會將“夫子之謂也”分析為:“夫”發語詞,“子”即您,對他人的尊稱,“謂”是謂語動詞,“也”句末語氣詞。如此便理解為:是您說的呀。同樣這種翻譯是違背原文意思的。

由此可知,正確的辨識這種句式是準確翻譯的前提。那么“之謂”句式,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句式呢?應該怎樣分析才是正確的呢?讓我們回頭再看前面的例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此句話中“我之謂也”應該是賓語前置句:“我”是前置了的賓語,“謂”是謂語動詞,“之”語法功能說法不一,一說是為了強調突出賓語,作為代詞復指賓語,并把賓語提前。一說“之”是結構助詞,無義,只是提賓標志,但無論“之”作何功用,在此都不影響此句子為賓語前置句,按照現代漢語將這一句子還原,則成為“謂之我也”。那么意思就很清楚了——說的就是我呀。同理,“夫子之謂也”還原后就成為“夫謂子也”,說的就是您呀。

在先秦典籍中,“之謂”句式,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賓語前置形式。這在古漢語中是比較常見的變更動賓語序的一種語法手段。經過長久的演變,有的還用“也、矣、乎”等語氣詞煞尾,賓語的前面有時還加副詞“其”表示某種語氣。出現像“……之謂也”、“斯……之謂矣”、“此……之謂也”、“其……之謂也”變式結構。就表達方式來說,它們是總結性的判斷。這種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詩或一個典故,然后來判斷前文講的道理或現實的人或事。如: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韓愈《原毀》)?!澳救~落,長年悲?!彼怪^矣(庾信《枯樹賦》)。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墨子·尚賢上》)。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僖公五年》)。

所以從結構看,它是賓語前置句,基本句式為“B之謂A”。B通常是名詞(含非名詞活用為名詞的詞)和代詞,用來表明謂語所涉及的對象——誰、什么,作謂語動詞“謂”的賓語。翻譯“之謂”式的句子時,就要將倒置的動賓語序再調整過來,“之”就無法譯出,也不必譯出。

從句意功用看,“之謂”句式多用來表示說話者個人對某一對象的主觀認識。特別在雙方對同一對象有不同理解的爭辯中,說話人常用“B之謂A”句式(B表示說話人自己的看法,A表示某一被說明的對象),表現出強烈的主觀色彩。如:“為仁與不仁不同。為仁者愛親之謂仁,為國者利國之謂仁?!保ā秶Z晉語一》)從例子中可以看出,“為仁者”認為“愛親”才能算作“仁”,“為國者”則認為“利國”才能算作“仁”;同是一個“仁”,各有各的不同認識?!爸^”句常有施事主語出現(如此例句中的“為仁者”與“為國者”),強調的是各自的不同看法。

再看“謂之”句,從句子結構看,“謂之”句常用“A謂之B”的結構體系表判斷。A通常是名詞(含非名詞活用為名詞的詞)和代詞,是謂語動詞“謂”的主語?!爸^”是謂語動詞,“之”是為了強調突出賓語,作為代詞復指賓語。B是對A的解釋說明或稱謂。全句可翻譯為:A叫做B或A就是B。如:“褒禪山亦謂之華山”(《游褒禪山記》)?!鞍U山”是主語,“謂”謂語動詞,“亦”修飾謂語動詞的范圍副詞,“之”代詞,指代前面的“褒禪山”作直接賓語,“華山”作間接賓語。應該翻譯為:褒禪山也叫它華山。又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其中“謂之后洞”正確的翻譯是:叫它為后洞。

從句意功用看,“謂之”句是用來表示社會上對某一對象公認的、約定俗成的說明或稱謂,常用“A謂之B”句式,A代表某一被說明或稱謂的對象,B代表社會上對A公認的、約定俗成的說明或稱謂。如:“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鰥,老而無夫者謂之寡?!保ā抖Y記》)。“孤”、“獨”、“鰥”、“寡”是社會上公認的、約定俗成的對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的稱謂。這種句子一般都省略了“謂”的施事主語(因為是社會公認而無需出現施事者),而把受施主語放在前面。

由上面分析可知,“謂之”句和“之謂”句結構相似但功能不同,不能等同視之,更不能相互替換。因而我們在閱讀或寫作中一定要認真仔細,否則,便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第6篇

折桂令·春情

徐再思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折桂令字詞解釋:

⑴馀香:自己就像一絲香氣在此徘徊。

⑵何之:到哪里去了。

⑶證候:即癥候,疾病,此處指相思的痛苦

折桂令翻譯:

生下來以后還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了相思。身像飄浮的云,心像紛飛的柳絮,氣像一縷縷游絲,空剩下一絲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卻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相思病癥候的到來,最猛烈的時候是什么時候?是燈光半昏半暗時,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時候。

折桂令閱讀答案:無

折桂令創作背景:無

折桂令賞析:

此曲寫得真摯自然,純乎天籟。題目為春情,寫的是少女的戀情。首三句說少女害了相思病,不能自拔,感情波瀾起伏。三、四、五句寫少女相思的病狀,用浮云、飛絮、游絲比喻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離,十分貼切。六、七句寫病因,游子一去,徒然留下一縷余音,彼此沒法相見,只有望穿秋水地盼望。最后兩句點出相思病最難捱的時刻,燈半昏,月半明,夜已闌。半明半暗的光景,最能勾起相思之苦。這意境與李清照《聲聲慢》詞所寫“乍暖還寒時侯,最難相息”相近。此曲押韻有其特色,開頭處連用“思”字三次,結尾處連用“時”字四次。連環重疊,寫法大膽而自然,頗得本色之趣。徐再思擅長寫相思之情,他另有一曲《清江引·相思》說:“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也寫得真率坦誠,不假辭藻而墨花四照,與這首[折桂令]異曲同工。所以,《堅瓠壬集》卷三說這兩曲“得其相思三昧”。

第7篇

在中國封建社會,朝廷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官員。熟讀四書五經,在科舉考試中一舉高中,登上仕途,成為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尤其到了明朝,統治者階層把儒經當成全天下唯一的學問,認為自然科學無用,排斥先進思想和科技知識。讀書人必須死記硬背朝廷編撰的《四書五經大全》。八股文更是把“死讀書”,“讀死書”推到了極致。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但讀經仍然是學校里學習的主要內容。1912年,以先生為總長的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突出強調廢止清末中小學教育中最重要的課程――讀經。1919年開始的白話文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主張“言文一致”。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導致了后來對國學的忽視,國學開始衰落。在七十年代末,整個社會刮起了一股重理輕文之風?!皩W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務實者們覺得學習理工科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創造物質財富,而文科不能推動經濟的發展。葉圣陶先生和柏楊先生都認為文言文和現代漢語大大脫節,應該扔進故紙堆。而二十一世紀初,國學熱又悄然興起,兒童讀經再度回歸。文言文的廢與興,似乎總在不停地交替上演。

中學生為什么要學文言文,綜合現有看法,總結下來有以下四點:

1.可以提高學生現代漢語語言水平。

2.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

3.對學生將來從事古代歷史、文化、文學等方面的相關工作有重要作用。

前兩點尤其重要,第三點只是針對將來從事研究古代文獻的少數專業人員,因此在此不予以討論。

首先來看第一點,學習文言文可以提高學生現代漢語語言水平。王力先生指出:“語言是有繼承性的,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語法詞匯和修辭手段都是從古代文學語言里繼承和發展過來的?!薄拔难晕慕虒W在語文教學中應占有一席之地。其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前一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們的現代漢語水平,成為他們運用現代漢語時的宏觀語境?!惫糯鷿h語詞匯是以先秦詞匯為規范的,所以文言詞匯及各個詞的詞義相對穩定性。現代漢語從古代漢語中繼承了大量語匯,現代漢語合成詞的結構方式和古代漢語類似,現代漢語語素由古代漢語中的單音詞演變而來。各朝代典籍浩如煙海,璀璨如天上繁星?!端膸烊珪偰刻嵋妨谐鲆蝗f多種文獻資料,達十萬多卷,加上未收錄的,大約八萬或十萬種,卷數更是無法統計。先秦的《詩經》及史傳散文、諸子散文,秦漢時期的辭賦、樂府詩,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駢體文、五言詩、七言詩、樂府民歌,唐代的古體詩(復興)、近體詩、新樂府、古文(復興)、傳奇,宋朝的詞,元代的雜劇、散曲,明代的戲曲、小說,清代的詩文、散文。篇篇語言凝練,行文優美,遣詞華麗,思想高尚。

每個漢字,都是經過千百年歷史的積淀,文化的浸潤,生活經驗的凝聚而創造出來的。以漢字“秋”為例,秋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蟋蟀。蟲以鳴秋,借以表示秋天。秋現在的字形是“禾”加“火”。秋天,禾苗經過像火一樣的陽光的灼曬,變得金燦燦,所以秋天又稱為麥秋,金秋。“秋水”指秋天的江水,雨水。在王勃的《滕王閣序》里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鼻锼€可以比喻明澈的眼波。唐自居易《宴桃源》詞:“凝了一雙秋水?!痹w雍《人月圓》詞:“別時猶記,眸盈秋水,淚濕春羅?!倍扒锊ā?,形容美人的眼睛如秋水一樣清澈。單單一個漢字背后就有如此多的意義。

現如今,網絡上的不規范用語以及深受年輕一代擁護的火星文鋪天蓋地、泛濫成災。這些隨意加工創造出來的語言,已經把話語意義瓦解到了分崩離析的程度。如果說火星文是年輕人個性張揚的凸顯,那么口水話直接體現了語言能力的匱乏和思想的蒼白。長期使用和接觸此類語言的中學生,語言能力一再被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文言文顯得尤為重要,捍衛漢字的純潔和優美,也是語文教師面對的任務之一。

第二點,學習文言文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立足的根。中華文明幾千年悠久歷史,文化和精神的傳承有的通過口口相傳,其他的大部分凝聚在一卷卷古籍里。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痹谶^去,盡管物質條件如此匱乏,但古人的精神卻如此富足。學好文言文,才能汲取古人智慧,服務現在,做到古為今用。比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出自《周易》乾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周易》坤卦的“象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币馑际翘?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我們經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其實是出自《莊子?山木》,原文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除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之外,學習文言文還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比如舊時兒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里面都對為人處世做出規范。《三字經》中“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千字文》“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候,要重視文章整體深意的挖掘,在文言文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人文教育。教師不應把文言文教學簡化為古漢語教學,只是機械地把晦澀的難詞翻譯成對應的白話文,卻忽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要了解文章所包涵的氣節,修養,情操,哲理,通過誦讀,從中體會中國古典詩詞作品的意境美,音韻美,結構美,語言美,思想美。讀登岳陽樓能體會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的廣闊胸懷;細細品讀王勃的《滕王閣序》,會發現詞句背后的“舍我其誰”的磅礴大氣;讀李密的《陳情表》,感受到他對祖母的孝心;諸葛亮的《出師表》更是顯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

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文言文教育的功能,清楚地認識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通過文言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第8篇

什么是被動句呢?被動句是相對于主動句而言的。在動詞謂語句中,主語是動作或行為的施動者,這樣的句子叫主動句;如果主語是動作或行為的受動者,這種句子就叫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為了突出賓語的受動地位,一般將賓語置于主語的位置,但為了不改變句意,必須在動詞前加“被”“讓”“叫”等詞,讓動作的施動者成為賓語。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用被動句表達句意,只不過使用形式要比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復雜得多,其句子的結構方式也和現代漢語不大一樣。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八種形式辨識文言文中的被動句。

1.……于……句式,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2.……受……于……句式,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3.……見……句式,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4.……見……于……句式,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為……句式,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6.……為……所……句式,如: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7.……為所……句式,如: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8.……被……句式,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注意事項

除了掌握上述幾種形式外,具體運用時還要注意幾點:

1.并非所有的“……于……”句式都表示被動。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較為廣泛的一個介詞,表示的意義、關系也較為繁多,同樣作為介詞結構的句子,如何判斷是不是被動句呢?

首先,看“于”前面是動詞還是形容詞,如果是形容詞,一般是表比較,翻譯成“比”,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其次,如果“于”前面是動詞的話就要看“于”后面的成分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還是動作行為產生的時間、處所、對象等。如“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一句中,“廷”是“設”的處所,所以這句話不是被動句。

2.并非所有的“……見……”句式都表示被動。

“見”的義項也很多,怎樣判斷是不是被動句,就要看“見”后面是什么詞,如果是名詞或代詞,那么“見”便成了及物動詞,如“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如果“見”后面是動詞,那么就要考慮到“見”前面有沒有動詞的承受者,有的話,此句是被動句,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我)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如果沒有,“見”本身可能就是這個動作的承受者,那么這個句子就不是被動句,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見”就是“背”的承受者,相當于“我”。

3.并非所有的“……被……”句式都表示被動。

判斷句子是否是被動句關鍵要區別“被”的詞性,因為“被”常作名詞或動詞用,直接用于動詞前組成“被+謂語”的格式時,才表示被動,如“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4.有些用了使動用法的句子,在意思上有時可理解為被動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報任安書》)這句話中的“辱”屬于使動用法,“使……辱”。按照主動句翻譯則句意為:“最上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睆奈囊夂驼Z氣上看此句應該突出強調“辱”的賓語“祖先”所以我們把它按照被動句的要求譯為:“最上是祖先不被侮辱,其次是自身不被侮辱?!眱删浔容^,顯然是被動句的表達效果更好一些。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依據上下文意是否貫通,風格是否一致,是否更符合作者的意圖而定。

5.還有一些句子雖然沒用任何的表示被動關系的詞語,但是依據上下文表達的意思可以確認這些句子為被動句。

第9篇

“對文”這個詞本身就含有“相對為文”、“對舉”等意思。“對”是“相對應”或“相對稱”的意思;“文”指的是“文字”,也就是詞或詞組。“對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語法結構中,處于相對應位置上的詞或詞組。“對”“文”連起來作為一種修辭或訓詁使用時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語法結構中,處于相對應位置的詞或詞組,意義相同相似或相反,意義相同比相反更常用。古人行文忌用語重出,在遇到上下文有重復的詞語出現時,往往用近義詞或同義詞來替換。古人或稱作“錯綜為文”。運用這種修辭手法能使語言凝練傳神,富于變化,增強表現力。利用這種同義詞替換的特點,可以據已知的詞來推斷未知的詞義,有時雖然不能解釋的很準確,但至少可以弄清楚釋詞義的大致范圍。這對我們學生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對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舉例分析

在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有很多文學作品中都運用到了“對文”這種修辭手法,當然以文言文居多,還有相當多的現代文中運用的成語用了“對文”這種修辭手法,如張潔的《我的四季》中的“怨天尤人”和“幸災樂禍”。

(一)“對文”在中學語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舉例分析

1《.莊子•秋水》:“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課文注解將“少”解為“小看”,將“輕”解為“輕視”。其實,這二者并沒有什么差別,小看就是輕視,避復而已。?

2.蘇洵《六國論》:“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彌”與“愈”意義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二)“對文”在中學語文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舉例分析

教材中現代文里也有“對文”這種修辭的出現。而且很多現代文中運用的成語運用了“對文”。

1.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尤其是其中的精彩語句:“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其中“驕傲”和“自豪”意思相近,但用詞有變化,這種修辭方法就是“對文”。

2.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山也虛無,林也縹緲”。“虛無”和“縹緲”很明顯在這里是一個意思,運用了“對文”。

三、“對文”在高考中的舉例分析

江西省語文自主命題的翻譯題有一句是:為國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則人殘,法寬則失罪,務令折中,稱朕意焉。分析:此句中的“急”有急躁、緊急、急速、緊、迫切等義,到底應取哪一個呢?其實上面沒有一個適合,那么“急”到底該怎么翻譯呢?如果學生知道這句存在古漢語修辭中的“對文”現象,根據下文的“寬”是“寬松”之義,很快可得出“急”是“嚴厲、嚴猛、嚴酷”之義??梢姡私夤艥h語修辭方面的知識很重要,很實用。

四、成語中“對文”的舉例分析

第10篇

牌名是企業文化的縮影和體現,對消費者有較大的吸引力和親近力,能夠縮小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區分不同企業之間的產品,從而便于產品的廣告實施和推銷。同時,牌名又是消費者偏好、習慣以及心目中對產品質量的選擇依據。因而牌名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取一個既符合產品性能特征又符合消費者心理需求的名字,無疑會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有太多好的牌名讓產品開始廣為人知,甚至神奇般地帶動了一個新品類的茁壯成長,比如商務通、康師傅、背背佳、娃哈哈等品牌便是如此。

當然,一個單獨的品牌名字僅僅是品牌規劃的一個元素,公司的運行還需考慮命名戰略、體系協定,以及產品、服務與其他相組合因素的清晰定義和有效溝通的層次。品牌命名法則應定義合適的詞匯,以清晰地表達品牌的價值主張,避免產品和服務之間的混淆,從而區隔競爭對手,有效建立品牌資產。

給新品牌、新產品取名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工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意優劣分水嶺。根據行業性質、產品性能,按照漢字原理、CI原理、美學原理,參照地理、人文知識,加強創意,注入文化內涵,恰當定位,綜合分析,并結合市場營銷學、消費心理學、廣告設計、品牌設計等多方面要求,這樣才能創作出易于識別、傳播,利于企業發展的優秀品牌名稱。

筆者在此總結出一些命名技巧,供大家參考。

命名要與產品的特征和功用相關。如電風扇用“順風”、收錄機用“聲寶”,這些都是很好的名字,既能體現商品特征,也道出了它的功能;要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讓人在欣賞夸飾巧喻的愉悅中達到記憶的目的。例如霞飛牌化妝品的“霞飛”二字暗引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名句,寓意使用該化妝品可使人永葆青春紅顏,神彩飛揚,給人以高雅華貴的美感;要易于傳播,不致混淆。例如用“長城”、“海河”等給產品命名,則易于與同名非同類產品所混淆,它不可能成為一種產品及其特征的代名詞,因而對創立名牌和人們認牌購貨是不利的。

產品命名要討口彩,朗朗上口,容易辯認和記憶。例如,香港產的一個領帶名叫“金利來”,就討了口彩,朗朗上口,“金錢、紅利一起來”之喻意,也對其銷售起了推動作用;要字音和諧,韻味悠遠。如“茅臺”、“鳳凰”均為疊音詞,讀起來朗朗悅耳、眾口成誦;若是出口商品,還要注意世界各國發音的不一,因此,對于國外引進、合資生產的產品進行命名時翻譯要靈活。例如,leftmidazole可譯為左旋咪唑,但這種化學名稱難為大眾理解,而根據它的功用譯為“腸蟲清”就很好,能使人從漢語意思中了解產品的涵義和作用。

最后,產品命名還要研究消費者的喜好和禁忌。尤其是出口產品更要注意了解所到之國的習俗,切勿犯忌。例如“山羊”品牌在我國可用,但在英國不能用,因為山羊在英國民俗中被喻為“不正經的男子”,作商標當然就不合適了。

第11篇

如何改變文言文教學的現狀,讓文言文教學走出困境,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喜歡上文言文,感受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呢?筆者做了一些粗淺的嘗試。

一、利用工具,讓預習成為文言文學習的重頭戲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提到預習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預習先行解決一些學習任務。對于中職生而言,他們中的大部分對文言文有排斥感,但都有一顆上進的心,對教師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教師要引導他們利用《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詞典》和互聯網資源作為自主學習的幫手,特別是在預習過程中,設置導學學案明確學生預習的任務,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來完成學習任務。設置任務時注意學生的層次,難度盡量簡單點,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置感興趣的學習任務,由此逐漸將學生注意力和興趣吸引過來。在教《鴻門宴》一文時,筆者要求學生預習,利用網絡資源和相關書籍,借助字典去理解文章的內容,設置了司馬遷、劉邦、項羽的簡介,故事發生的背景以及它在整個楚漢斗爭中起著什么作用?課文節選部分以什么開始,以什么告終?為什么劉勝項???等自學任務。學生對照任務查閱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講述,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任務都熟悉了,他們自然體會到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快樂,提升了學習興趣,進而求知的欲望就會增強,課堂氣氛活躍,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文言之美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已經離不開網絡,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發揮其最大的正面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網絡這個大平臺,查閱到學習中需要的資源。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經典,很多歷史事件、名人故事都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劇或者微電影,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觀看影視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鴻門宴》、《孔雀東南飛》時,由于文章較長,人物關系較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而電影卻能很好的將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的刻畫表現出來,學生就會產生極大興趣,并且會根據劇情發展對照原文,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對文言文的翻譯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文言文的音韻美在抑揚頓挫、平仄壓韻中得以體現,發現感受語言文字之美,是在誦讀過程中。“誦”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熟讀成誦,這樣既利于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和積累,也可以培養語感,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真摯情感,陶冶學生性情。筆者利用晨讀和晚自習前十五分鐘的經典誦讀時間開展誦讀,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誦讀方法進行指導。學生在誦讀中,遇到稍難的課文如《琵琶行》,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讀前聽錄音或者教師的范讀,以便從句讀的停頓和抑揚頓挫上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在遇到短而易的課文如《秋水》,可以讓學生直接朗讀,以培養語感,加深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處理好細節,在誦讀中體會文字中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文字中的音韻、情感之美。

三、利用教法改革,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是以教師串講為主,老師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個被動的接受者。這樣的文言文課堂就沒有活力。要讓文言文課堂煥發生機,教師必須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中職學生盡管基礎較差,但多年的語文學習,對文言知識還是一些積累的。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讓課堂煥發活力。學生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方式,既能掌握知識,還能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在教《秋水》時,筆者采用小組合作和角色扮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通過河伯、海神等角色的扮演,使對話場景得以再現。有的小組還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編,由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上學生表現很活躍,初步領會到了做課堂主人的自主性。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順暢地將文章大意弄清楚,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也就與日俱增。

四、利用國學經典,讓學生體悟文言文的內涵

中職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在學好技能的同時一定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學習文言文基礎知識是重要,但通過文言文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更重要。中職語文教材所選文言文大多是經典國學,這些經典蘊藏諸多思想美德,能滋潤學生的心田,使他們見賢思齊,行有標桿,德技雙修,促成“工匠精神”的養成,早日成為優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感受古人精神境界的同時提升自我修養。

如學習《國殤》時,通過歌頌為國壯烈犧牲的將士,學會詠唱愛國精神的贊歌和對國家的責任心;學習《陳情表》,通過感受李密的“孝”,學會慈孝;學習《秋水》,知道山外有山,學會要有謙虛的心;學習《師說》,知道術業有專攻,一定要堅定理想學好技能;學習《侍坐》,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談談自己的志向。

第12篇

六、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稱凝固結構,是指那些結構比較固定的習慣句式。

⒈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詢問或反問,意思是“怎么”、“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如,2009年安徽卷第7題中的⑶題:

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

這里“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這兩個詞有時連在一起用;有時分開,中間夾進名詞或代詞,形成一種表疑問的固定格式“奈……何”、“如……何”、“若……何”,這種格式可譯為“對(拿)……怎么樣(辦)”。如,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譯文:一會兒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么不給我詩呢?”

⒉有所……、無所……

意思是“有(或沒有)什么……”?!八弊趾竺嬉欢ㄊ莿釉~?!八弊峙c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短語,這個短語充當“有”或“無”的賓語。如:2009年湖北卷13題中的⑶題: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譯文:推測虎(要)吃人,先用威風壓倒對方,但(對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無處施展了吧?

⒊有……者

常用于敘述的開頭,以突出敘述的對象。有時“有……者”是定語后置的一種形式。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翻譯時,讓“有……者”作“人”的定語,即“有個乘船過江的人” 。 “有……者”如果沒有這種修飾關系, 就不是定語后置。如,如2009年遼寧卷第7題中的⑵題:

有彭城劉融者,行乞疾篤無所歸,友人輿送謙舍,謙開廳事以待之。

譯文:有個彭城人劉融,討飯病重,無家可歸,朋友把他抬送到孫謙家,孫謙打開廳堂來接待他。

⒋寧……耶

表示反問 ,意思是“怎么能……呢”或“難道能……嗎”。如2009年福建卷第4題中的⑴題:

且鴻寧以衣食憂吾母耶?

譯文:況且我怎么能因為衣食問題讓我母親擔憂呢?

⒌何以……哉(何……焉為)

這是表示反問的一種形式,意思是“有什么……呢?” 如2009年重慶卷11題中的(2)題:

然陷其身者,皆為貪冒財利,與夫魚鳥何以異哉?

常見的格式是“何以……為、何……為”,意思是“還用……做什么?”、“要……干什么”。

這里“為”是語氣詞?!昂巍弊挚蓳Q用別的疑問代詞,如,“奚以……為”、“惡以……為”、“安以……為”,意思不變。

譯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災禍的,都是為了貪求財利,和那魚鳥有什么區別呢?

⒍莫如、莫若

意思是“不如”、“沒有……比得上”。如:2008年全國I卷11題中的⑴題:

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譯文:每天等著吃從東南地區運來的軍糧,浙地人民已經困乏,要解救這一患難不如屯田。

⒎得無……乎、得無……耶

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該不會……吧?”。如2008年北京卷8題中的例句:

以敬父而見罰,得無虧大化乎?

譯文:因敬愛父親而受罰,這樣恐怕會有傷教化吧?

⒏何……之有

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意思是“有什么……呢?”,“何”是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如:2008年天津卷15題中⑶題:

此何難之有焉,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這句中“此何難之有焉”,即“此有何難焉”,意思是:這樣有什么困難呢?“以為”即“以(之)為”,介詞賓語省略。

譯文:這樣有什么困難呢?只不過是君王不用這樣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這樣的方法行事的緣故。

⒐若……然

相當于“像……一樣(似的)”,如“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或相當于“像……這樣”。如2008年上海卷19題中的⑵題:

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譯文:即使這樣,任職期滿就離開了,不像差役、百姓這樣。

“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若……然”,即“像……這樣”。

⒑“非惟……抑亦……”連用

表遞進,相當于現代漢語"不只……而且"。如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不只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啊。(陳壽《隆中對》)如2009年江西卷第13題中的⑶題:

賣酒者匪唯長者,抑亦智士哉!

譯文:賣酒者不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下列幾種固定式,近三年雖未考查到,但也不可忽視。

⒈“無乃……乎”

表委婉的商榷語氣,意思是“恐怕……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奈不可乎?(《崤之戰》)

譯文:部隊精疲力竭,遠方的對手又有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⒉孰與、與……孰……

表示比較和選擇,意思是“跟……比較,哪個……”如: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個(厲害)?

⒊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問,意思是“不是……嗎?”或:“”豈不是……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⒋何所

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意思是“……的(人、東西、事情)是誰(什么)?要根據“所”字后面的動詞靈活翻譯。例如:

賣炭得錢何所營?(白居易《賣炭翁》)

“何所營”就是“所營者為何”,直譯:經營的東西是什么?

譯文:賣炭得到的錢作什么用?

⒌有以……、無以……

就是“有所以……”、“無所以……”?!坝小?、“無”是動詞,“所以”和后面的詞語組成名詞性短語,作“有”、“無”的賓語。意思是“有什么可拿來來……”、“沒有什么可拿來用來……”。如:

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譯文:項王沒有什么話可回答。

⒍“庸……乎”連用

表疑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哪里(怎么)……呢?"

吾師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韓愈《師說》)

譯文:我學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歲比我大還是小呢?

⒎“……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

表示總結性的判斷。這是賓語放在動詞“謂”之前的格式,意思是 “說的就是……啊”。如: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譯文:聽到許多道理,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啊。

⒏唯(惟)……是(之)……

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構。有強調意味。如:

諸君而有意,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譯文:各位如果有這種意思的話,就看著我馬頭的方向來決定進退(意即聽我指揮)。

余,指我;瞻,看的意思,做謂語動詞。原語序應是看我的馬頭,也就是將賓語“馬頭”提前了。

再如:

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

文言文翻譯要把握好三個關鍵點:

一是語言標志意識:如“者”、“也”常表判斷句;如,“為……所……”、“見……于……”等表示被動。如固定格式,都有特定語言標志。

二是具體語境意識:如2008湖北卷13題中的“當夙夜以繼志為事” 句,其中“志”承前省略“ 章君”,定語省略,“為事”承上文“乃辟塾聘師”,應補上動賓短語“辦好義塾”,譯文才文通字順。再如動詞意念上表被動句,省略句的成分怎么補,都必須結合具體語境,才能準確理解,準確判斷,準確翻譯。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斗六市| 哈尔滨市| 泉州市| 尚义县| 嘉荫县| 昌乐县| 阆中市| 伊金霍洛旗| 惠安县| 栾城县| 图们市| 兴和县| 南阳市| 安泽县| 康定县| 牡丹江市| 吴旗县| 十堰市| 南召县| 白水县| 洞口县| 和林格尔县| 满城县| 普兰县| 周口市| 邢台县| 凌云县| 黎城县| 沐川县| 姚安县| 普陀区| 罗山县| 九龙坡区| 高青县| 哈巴河县| 诏安县| 南澳县| 贵德县| 宁波市| 凤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