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習俗

時間:2023-05-31 09:09: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重陽節習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上海重陽節習俗上海豫園于重陽節辦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九月九日重陽節,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嘉定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等釀酒,人們暢飲重陽酒《這天為應古時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余山及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上海重陽節飯店推薦梅園村酒家 浦東旗艦店 8折除河海鮮酒水飲料燕鮑翅特價套餐等

標簽:本幫菜八佰伴婚宴酒店

地址:上海浦東新區 浦東南路1078號中融國際商城8樓近張楊路

人均:¥80-120

周邊:八佰伴附近美食

推薦理由:梅園村酒家是榮獲“上海市著名商標”的中華飲食名店,自開業以來得到社會各階層一致好評。隨著黃浦店、虹口店、曲陽店、浦東店、楊浦店的相繼開業,梅園村受到各店所在區域的美食家的一致好評,“吃來吃去還是梅園村”,這也是眾多食客對梅園村的一致公認。

老上海弄堂菜館 永新店 2桌(含)以下88折除河海鮮香煙酒水飲料特價菜毛巾點心等

標簽:本幫菜徐家匯婚宴酒店

地址:上海徐匯區 辛耕路109號永新坊3-4樓近天鑰橋路

人均:¥80-120

周邊:徐家匯美食

推薦理由:永新坊是徐家匯難得的鬧中取靜的地方,它是地道的本幫館子,樸實溫馨,墻紙、門窗、吊燈,都纏綿著淡淡的復古味道,不遠,也就90年代的上海家里的裝修風格,其實這種弄堂式的風景最貼近大眾的休閑心態,恰時地懷一把舊。弄堂紅燒肉也是窩心的燒法,請客的、聚餐的、想懷念幼時美食的、想不起吃啥的,都好試試這一家。

知味觀 總店 3桌及以下午市88折,晚市9折均除燕鮑翅河海鮮酒水特價套餐等

標簽:杭幫菜曹家渡婚宴酒店

地址:上海靜安區 長壽路831號智慧廣場4樓近武寧路

人均:¥60-100

周邊:曹家渡

推薦理由:百年名店—杭州知味觀,由孫翼齋先生于1920xx年創建。知味觀東臨繁華商業街—延安路,西瀕湖濱商貿特色街及風景秀麗的西子湖,是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中國十大餐飲品牌企業,是目前杭城最具知名度的餐飲企業之一。

老正興菜館 福州路店 按照就餐金額贈送相應秘幣

標簽:本幫菜人民廣場婚宴酒店

地址:上海黃浦區 福州路556號近浙江中路東南角

人均:¥80-150

周邊:人民廣場附近美食

推薦理由: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食肆經營者祝正平、蔡任興合伙開菜館,以姓名中各一字命名為“正興館”,因冒名者甚多,遂改名為“老正興”,并冠以“同治”二字。 百余年來,老正興菜館以太湖地區盛產之活河鮮為原料,菜肴頗具江南風味,以烹制濃淡相宜的上海菜為特色。

上海人家 徐匯店 按照就餐金額贈送相應秘幣

標簽:本幫菜川菜粵菜田林婚宴酒店

地址:上海徐匯區 柳州路531號近田林路

人均:¥80-100

周邊:田林附近美食

推薦理由:上海人家的品牌含義——以上海本幫菜為根,營造“家”一般的餐飲文化,在立足于本幫菜特色的同時,還引入了杭州菜、川菜、粵菜、日式刺身等菜式,以達到菜肴的多元化,更加滿足了賓客們的需求。作為一家老字號餐館,地道的上海菜,做得很精細,擺盤美觀大方,不是濃油赤醬,而是清淡雅致,適合不同人的口味,用來宴請很有檔次。

各地重陽節習俗重陽節各地習俗: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重陽節各地習俗:廣西省

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陽節各地習俗:四川省

,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重陽節各地習俗: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第2篇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于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并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為驅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為“延壽客”。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贊的還是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爭奇斗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里還舉辦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游客。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盛開,據傳賞菊及飲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云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我國各地習俗活動

1、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2、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3、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第3篇

重陽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重陽節民間有哪些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民間有哪些習俗一、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并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后,其更演變成鄉村旅游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二、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三、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四、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象征長壽。

五、飲酒

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酒漢代已見。其后仍有贈菊祝壽和采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采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的來歷陰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喝酒的風俗重陽佳節,我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于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和酒緊密聯系,并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陶淵明一生酷愛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魏晉之后唐代也盛行飲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云:“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酒,這一方面和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第4篇

重陽節是在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是老人們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及傳說,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重陽節各地的傳統習俗陜北

重陽節在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

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

宋代《玉燭寶典》云:“九日食餌,飲酒者,其時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曲》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后置于蒸籠于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這種米果制成后,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黔東北土家族

對重陽節,黔東北土家族較為重視,節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須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說。

云南

在滇西的一些鄉村,每年九月重陽節,老人們都會相約到一塊,泡制摻上了收獲在七月間的金銀花的茶。盡管那些茶與金銀花都是滇西山間隨處可采的東西,卻被端到了重陽節的餐桌上,成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飲。

原因不在于金銀花茶的藥用,而是有一個植根于滇西山鄉的傳說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來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點點思想的草罷了,那么短暫的一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失誤和缺點,而金銀花在當地人們思想里就是解除失誤的靈丹妙藥,把它加入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瓊漿玉液。

山西

農歷九月九日,山西的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干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

北京

北京人在重陽節時把枝葉貼在門窗上,意思是“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來相贈佩帶的。

惠州

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臺灣

臺灣地區重陽節慶,配合九月吹起的無雨北風,有放風箏的競賽習俗,如臺灣俗語所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競賽中,當敗者的風箏落地,成為眾人搶奪的獵物時,那就是“風吹(風箏)斷落土,搶到溶糊糊”。

重陽節為什么敬老孝親?重陽節是夕陽紅的象征。重陽時節,秋高氣爽,五谷飄香,是收獲的季節,是成熟的季節。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象征年節成熟,象征夕陽紅。

其次,“九九”與“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九九重陽是雙九重疊、日月并陽,人們認為這個日子很特殊,是一個特別值得慶賀的日子,應該特別對待。用它來象征年高德劭、年德并應的老年人最為貼切恰當。因此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也是順理成章。

再次,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事親敬上的優良傳統。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贊美母愛的詩,撥動了天下兒女報答慈母養育之恩的心弦。

尤其是后兩句,引起天下兒女的共鳴,把尊老敬老之心表達得非常形象和深刻。是父母小心翼翼地哺乳兒女,是父母在兒女身體有恙時擔驚受怕而終日悉心呵護照料,是父母承擔了多少艱難勞苦方使兒女知書識禮,是父母費盡了多少精神為兒女定親婚娶而興家安業———父母那數不清的大恩,確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我能數盡青絲發,只有親恩數不來。”所以做兒女的對待父母應該像那烏鴉一樣知道反哺,像那羔羊一樣知道跪乳,千萬不能因為娶了媳婦,添了小家庭的許多甜蜜恩愛,有了生兒育女、兒女繞膝的歡樂就將父母棄之腦后,念念不忘的是多一分孝,少一分不孝!

從這個意義上說,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不單純是“敬老孝親”,而是在解決一個反對年齡歧視,融合代際關系,減少家庭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社會問題。定重陽節為老人節是對尊老敬老社會習尚的引導和提倡,是對中華民族事親敬上傳統美德的弘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善舉。

重陽節的傳說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第5篇

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習俗。倡導全社會樹立敬祖、敬老、孝道、感恩的風氣。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濃濃情思。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重陽登高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秋天到了,冷空氣南下,雨水減少,天氣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氣爽,氣溫既不寒冷,也是炎熱,正好適合出游。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比如唐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們南京地區也有一句俗話叫“春牛首,秋棲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棲霞山登高。

吃重陽糕

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糕上還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兩只羊,取“重陽”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放兒女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還有的地方,祝壽回禮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壽和步步高之意。

女兒節

有些地方重陽節還被稱為女兒節,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還要給女兒、外孫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陽節除了吃重陽糕,有些地區還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節的典故。羊肉性暖,益氣補虛、秋天食用,也有防寒進補的效果。

賞菊

是中國的名花,是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因具有高潔、質樸的品格,才有東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中也寫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飲酒

古時的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時逢佳節,清秋氣爽,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酒,共賞,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含有養生成分,重陽佳節飲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祈福祛災的“吉祥酒”。

佩茱萸·簪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稱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婦女還有頭上戴的習俗。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古代有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游藝體育活動

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著重陽節圍獵、射箭、賽馬的活動。由于秋季多風,放風箏也是重陽節重要的活動,放風箏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驅疫。

如今,我國也將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么敬祖——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敬老——重陽日還是新時代中國的“老人節”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可以說是重陽節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形式,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的民族咱們不管不論,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于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尊老敬老愛老是一個重要方面。

孝道——重陽是對中華孝傳統的一大承載

對于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發見的正是作為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

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謂五常,是家庭和睦興旺的根本。然而因中國近代的衰敗,今人將古代的一切思想視為封建思想,稱不適用于今世。于是不講孝道,導致很多老人無人贍養,并引起諸多社會及國家問題。

感恩——重陽中包含最大的普世價值

將重陽節所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所得到的最廣泛、最普適的價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夠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它是自發性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于生活中。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個和平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因此,感恩,是一條人生基本的準則,是一種人生質量的體現,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礎。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們的積極、健康、陽光的良好心態。懷有感恩之情,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賞和感激。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這個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農歷九月初九是什么節日:重陽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第6篇

重陽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非常的悠久。那么你們知道關于重陽節有什么意義嗎?重陽節有那些習俗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九九重陽節意義和習俗特點,歡迎參閱。

九九重陽節意義是什么

每到重陽節來臨之際,子女回家陪爹媽“嘮嘮”、幫父母“買買”;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樣化活動,給老年群體送溫暖、送歡樂;志愿者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幕幕溫馨風景,總讓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愛老、孝老終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須要持之以恒的行動,因而重陽節的儀式感固然可以有也應該有,但其意義顯然更在于常態性盡孝的“友情提醒”。

農歷九月,不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適逢收獲時節,被大家普遍視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獲之際當思回饋、感恩,九月重陽提倡敬老,這樣的“應景”可謂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顯出知恩圖報的樸素品德。“子欲養而親不待”,古人的這一感嘆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盡孝當趁早,真正將敬老孝心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時的盡力而為和一貫表現,而不能止于某個節日或者偶爾想到時才行動,以免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訴求越發多樣化,養老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改善,無疑也對盡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于給錢給物、滿足吃穿住行,而須更注視精神層面的養老、愛老,要從生活上的關心轉向更加重視心理、情感上的關懷,盡可能創造條件讓老人們度過殷實、快樂、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應該成為兒女追求的盡孝境界。

重陽節習俗特點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祭祖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這一天,廣東人稱“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敬老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_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

曬農作物。

賞菊

重陽日,歷來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佩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

第7篇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你知道古人過重陽節除了看外的習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查字典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古人過重陽節的習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過重陽節的習俗年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為什么被稱為重陽節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易經》記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這天被稱為重陽節。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節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他人說:在皇宮,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節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三國時的曹丕給鐘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日月并應,俗嘉其名”。可見,當時過重陽節的習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重陽節已被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齊人月令》中記載:“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朝詩人謝靈運為了重陽節登高,還制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后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后齒,使登高更為方便。

到了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當時過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就開始吃花糕。重陽節這天,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來源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農歷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志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儀式。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習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節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農歷九月祭祀大火星的蛛絲馬跡。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農歷九月祭火儀式逐漸衰亡,但人們對農歷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節故事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以辟邪延壽。

第8篇

重陽節又來了,你知道今年重陽節日期嗎?今天查字典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今年重陽節日期,希望你能喜歡。

今年重陽節日期20xx年重陽節為20xx年10月28日,重陽節是在農歷九月九日,日月逢九,雙九相重,所以稱“重九”。《易經》以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古人認為這一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臺灣重陽節習俗臺灣也有過重陽節的習俗,據高拱干《臺灣府志.卷七》上載∶“重九,士大夫載酒為登高之會。臺地早開,至此鬻得一、二,價可數倍。”可見臺灣過重陽節習俗和中國各地幾乎是一樣的。臺灣的氣候自九月開始就刮起了號稱“九降”的秋風,吹的是無雨的北風,此時最適宜放風箏。胡建偉《澎湖紀略.卷七》上記載了放風箏的情形∶“又放風箏,扎為人物、鷥鳳以及河圖八卦之類,都有。俱掛響弦,乘風直上,聲振天衢。夜則系燈于其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賽,以高下為勝負。”另俗話說的∶“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說的也是重陽風箏滿天飛的盛況。放風箏時不僅外形爭奇斗艷,還以“風吹相咬”(就是玩風箏“打架”)為樂事。好斗者往往會在風箏上加裝暗器,如小鋸片或尖銳的鉛片等,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是放長絲線去纏拉大風箏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將大風箏拉下來了。

如果不幸風箏被扯下墜地,也往往成了眾人搶奪的目標。俗語說∶“風吹斷落土,搶到溶糊糊。”就是說這種激烈爭奪風箏的場面。戰敗者則以“風吹斷了線,家伙(財產)去了一半。”來形容自己的損失慘重。臺灣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而以頭份東莊里諸家族的祭祖活動最為熱鬧盛大。傳說東莊里有鐘、饒兩大姓氏,原本在唐山祖籍時就是鄰居。乾隆年間來臺后,也把重陽祭祖習俗帶了過來。后來葉姓家族也加入重陽祭祖活動,莊中其他姓氏族人覺得不能年年讓這三姓族人宴請,慢慢也加入重陽祭祖的活動了。據說祭祖時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重陽節祝福語1、我對你的思念之情如濤濤江水綿綿不絕,我對你的祝福之意如火山爆發真情至極,盡管烈日炎炎,但曬不去我對你的思念;盡管海水濤濤,卻沖不盡我對你的祝福。

2、金秋的歲月,豐收的季節,愿我最真摯的笑容伴隨你最美的老人節,深深的祝福你,重陽節快快樂樂事業輝煌騰達!

3、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游人幾度叢。現在正是爭艷的季節,愿你的心情也和那樣清爽、淡雅! 重陽快樂!

4、九月重陽節,開門見;雖然我們沒有賞,但我卻有一瓶酒,請你和我一起享用。邀你共品九月九的酒,能賞光嗎?重陽節快樂!

5、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我想和你共度重陽節,我已備好了酒、重陽糕,就等著你來了。

6、世上若有諍友,那就是如你對我那樣關懷的朋友。愿你擁有無窮無盡的幸福與歡樂,你的生活永遠美好,我的摯友,祝重陽節快樂!

第9篇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老人節,每年重陽都有出游賞秋,登高望遠,飲酒吃糕等習俗,還有相關的尊老敬老活動在進行。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收集的關于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于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于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后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怎樣過有意義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給他們做一桌子好菜。如果由于工作原因,實在無法回家陪父母。那么就一定要給他們打一通電話,或者發一個視頻,讓父母知道遠在異鄉的你,時刻掛念著父母的身體。當然,子女們也可以給父母買一份禮物以示孝心!

重陽節的習俗雖然世人對重陽節已經有了新的解釋,但是慶祝重陽節的一些傳統活動仍然被世人所接受,并流傳下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遠眺、出游賞景、遍插茱萸、觀賞、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1.登高遠眺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并無定數,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為了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

2.出游賞景野餐

人們登高并非單純的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花綠草,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之風頗盛,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別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了,人們或將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為婦女或兒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人們還喜歡頭戴,唐代就已經如此,后來歷代盛行。宋代,人們會將彩繒剪成茱萸、來相互贈送佩帶。到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4.賞菊飲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金秋時節,盛開,正是賞菊之時。據傳,重陽節賞菊及飲酒均起源于晉代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可謂是晉代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而酒在古代則被看作是重陽必飲、去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酒逐漸成為了重陽節的一種風俗習慣。

5.吃重陽糕

第10篇

重陽節農歷的時間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便是重陽節。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xx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習俗賞菊

,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的故鄉,自古培種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節,而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后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佩茱萸·簪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茱萸雅號“辟邪翁”,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各地重陽節的習俗1、河北省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2、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3、陜西省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第11篇

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三(3)中隊的陳曼希。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幼新風”.

同學們,你們都應該知道重陽節吧!——對,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曾經學過好幾篇關于重陽節的詩篇呢!比如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課本里我們知道了,重陽節是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在我國古代思想中,“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初皇宮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帶茱萸、食蓬餌、飲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時,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因此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很多.據說重陽節從漢朝初就有了.那時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饞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皇宮,賈姓宮女又將此習俗傳入到民間.到了東漢,民間在該日又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們寫了很多登高詩,其中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則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當然,古人的登高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時還有吃"重陽糕"(一種九層糕)、賞菊飲酒的習俗.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時間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經很普遍.“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想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為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這些習俗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的中就有記載.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重陽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從而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的就是這層意思: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時也要象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和小孩.最近,從新聞媒體討論的話題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該不該給老人讓座?”“怎樣做一個可愛的上海人?”這些活動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設和塑造一個具有高度文明、能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作為生活在這座大城市的我們,更有義務為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觀地說,經過改革開放和精神文明建設,良好的社會風氣已經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受到大家的譴責.反省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在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又做得怎樣?我不想對你們的過去予以評價.但是,在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全體同學是否想到,該如何為我們家的老人或者社會上的老人做點什么呢?希望大家考慮一下.當然,學校政教處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節后作個統計,看看我們的立達學生在老人節里為社會、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今天的國旗下的講話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第12篇

又是一年重陽日,重陽習俗知多少

又是一年重陽日,但是對于重陽日的習俗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些有關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重陽登高

重陽節一直都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的效果,強身健體的作用。

重陽會吃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象征長壽。

重陽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10月28日重陽節:這些習俗你記得多少?

【賞】

,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節,人們認為是長壽的象征,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大會、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

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酒】

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酒的習俗。

九日所釀的酒在古代被視為延年益壽的長命酒。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舒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宋人以、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為“延壽客”,認為借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做酒滿缸香”。

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酒,吃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葉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

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

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茱萸雅號“辟邪翁”,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

《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 陽 諺 語

重陽晴,一冬晴;重陽陰,一冬冰。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

吃了重陽糕,夏衣就打包。

黃,黃種強;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醉重陽。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

重 陽 傳 說

九九重陽節是傳說中軒轅黃帝逸仙之日,也是中華兒女慎終追遠、祭拜人文始祖的傳統祭日,那么,重陽節有哪些傳說呢?

【傳說一:求壽說】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

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以辟邪延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傳說二:辟邪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

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于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殺死了瘟魔。

為了紀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們就把茱萸插到高處,灑上酒,慢慢的,這個風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塔城市| 鄂尔多斯市| 西乌珠穆沁旗| 布尔津县| 内乡县| 台中市| 景德镇市| 墨竹工卡县| 万源市| 邢台市| 额尔古纳市| 阳信县| 潼南县| 三穗县| 囊谦县| 绥滨县| 德安县| 开封县| 固始县| 佛冈县| 临高县| 黄平县| 瑞昌市| 南召县| 台安县| 清水河县| 长海县| 彰化县| 花莲县| 陆河县| 虞城县| 铁力市| 乌苏市| 安陆市| 平顶山市| 沅陵县| 崇义县| 鄂托克前旗| 轮台县|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