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時間:2023-05-31 08:57: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第1篇

基本內容:

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就是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即研究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是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它以物質和意識或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為主線,系統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實踐觀和意識觀。相應有四個原理:

1、物質存在形式原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時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2、實踐本質原理(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主體能動性等特點);

3、意識的本質和能動性原理;

4、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這是哲學中關于世界本質的原理,是唯物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

唯物辯證法

該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樣”的問題。它通過闡述唯物辯證法的聯系和發展的兩個觀點,進而講解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其內容可概括為“兩個觀點、三大規律、四對范疇”。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以總體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理論體系。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哲學的思想、哲學的方法乃至哲學的理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會計實踐與會計理論的發展。會計實踐活動和會計理論研究中的許多爭論,都涉及到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問題。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貫穿于馬克思哲學的整個體系,貫穿于它的每一個原理和命題中,是哲學的核心內容。用哲學的基本觀點去考察會計學的一些問題,有利于促進會計實踐和理論研究中眾多理論難題的解決。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包括《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38項企業具體會計準則在內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其中包括《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該會計準則的最大突破在于,將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由《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規定的收益表債務法改變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無疑是一大進步。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從實踐的角度解決了收益表債務法的缺陷,而且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理論本身也蘊涵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一、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辯證法告訴我們,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運動和靜止相互依存,沒有運動就無所謂靜止;沒有靜止也無所謂運動。運動和靜止相互滲透,絕對運動中包含著相對靜止,相對靜止中包含著絕對運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在確定所得稅的計稅基礎時,《企業會計準則――所得稅》與原有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相比,沒有沿襲將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的做法,而是直接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第12號――所得稅》,采用了暫時性差異的概念。自財政部1994年《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來,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會計基本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并存。無論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都是站立在收入和費用兩大要素的立場去考察所得稅問題?!镀髽I會計準則――所得稅》規定,對于暫時性差異對納稅的影響改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核算,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核心就是在每個會計期末計算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差異,并據此計算其對納稅的影響。從會計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收入和費用兩大要素是動態的要素,是“虛要素” ,而資產和負債兩大要素是靜態的要素,是“實要素”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收入和費用體現出運動的特征,而資產和負債兩大要素體現出靜止的特征。雖然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但是絕對運動的“收入”和“費用”這兩大要素最終將通過“利潤”要素向所有者權益要素轉化。在這個轉化過程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量”相對于期初來講也會出現增減變動。由于所有者權益所代表的是企業凈資產,從量上考察也就是是資產和負債兩大要素在某一時點的差額,因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靜止”觀念實質上是“運動”觀念的表現形式,而資產、負債于某點的靜止相對于期初來說也是運動的產物。

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系統是諸多要素(不少于兩個要素)的相互聯系的整體,要素是組成一個整體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統和要素這對范疇在現代社會、現代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豐富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視角,以多層次、多角度、多網絡的多維坐標擴充了人的認識空間,而且提供了分析復雜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方法,即系統論方法。會計作為一個系統,也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若干部分組成的,并且是具有特定目標和功能的有機整體。雖然會計系統呈現出目標性、邊界性、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及動態性等諸多特征,但是從會計核算的角度考察,會計系統無非是由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要素所組成的核算系統。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站立在資產和負債兩大要素的立場考察所得稅問題,而資產和負債兩大要素在時點的“量”也并非空穴來風,它們是由六大要素通過一個會計期間的綜合運動在一個時點的存量,本質上還是體現了六大要素對會計核算系統的影響。

三、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現;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本質是現象的依據,本質決定現象,并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自己的存在;現象又總是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事物的本質,它才存在和變化,歸根到底是從屬于本質的。從哲學的層面觀察,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取代收益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問題更能揭示所得稅會計問題的本質。會計核算系統表面上是通過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要素的內在變化來加工、處理和提供信息,然而收入、費用和利潤三大要素只是我們為區分投資者的投入本金和投資所得而設置的輔助要素。隨著會計期間的人為終結,收入、費用和利潤三大要素最終會向所有者權益要素轉化。收入增加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費用增加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因而收入、費用要素的變動與資產、負債要素的變動是同步的。因此用收益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問題揭示的僅僅是“現象”,而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問題揭示的卻是“本質”。

四、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為矛盾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和實質內容。矛盾的對立屬性又稱為斗爭性,矛盾的同一屬性又稱為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貫通的一種趨勢和聯系。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互相排斥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互相分離的傾向和趨勢。雖然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債務法相對于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遞延法無疑更具有理論上的說服力,但是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通過收入和費用兩大“虛”要素來考察所得稅問題,因而可將它們合稱為收益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通過資產和負債要素考察所得稅問題,收益表債務法則通過收入和費用要素考察所得稅問題;從表面上看,這兩種方法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這兩種方法也存在同一性,即兩者都是通過會計核算系統所提供的“指標”和稅法所核算的“指標”進行對比的產物。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比的指標是“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收益表債務法對比的指標是“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因此,可以說,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和收益表債務法是“對立的統一,對立的斗爭”。

五、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出,由于內在矛盾性或內在否定性的力量,促使肯定自身的現存事物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由肯定達到對自身的否定,進而再由否定達到新的肯定。否定之否定規律顯示出事物自己發展自己的完整過程,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收益表債務法的更替同樣體現了否定之否定規律。收益表債務法基于收入與費用在會計上和稅法上確認時間不同的分析,即時間性差異的分析;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基于資產、負債兩大要素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在時點上不同的分析,即暫時性差異的分析。從概念的范疇來講,暫時性差異要比時間性差異寬泛,因為時間性差異一定是暫時性差異(如會計和稅法對于同一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不同選擇所產生的同一期間折舊額的差異),而某些暫時性差異卻不一定是時間性差異(如資產和負債的初始確認的賬面金額不同于其初始計稅基礎),因此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于“差異”的涵蓋較之收益表債務法更加全面,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更能解決所得稅的相關會計問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收益表債務法的更替是“揚棄”的行動,它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哲學思想。

第3篇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告訴我們,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這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用聯系觀點解讀圖表題,就是通過不同現象之間的橫向比較獲取三種信息:一是表格中相關現象的共性;二是相關現象的差異;三是相關現象的內在聯系,通常為因果聯系。

例如,表1反映了哪些經濟信息?

解析:運用聯系觀點分析表1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一是2010~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有較快增長(共性);二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塊,城鄉居民收入仍有較大差距(差異);三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連年增長)是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根本原因(內在聯系)。

發展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征,它要求我們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運用這一哲學思維解讀表格題信息,就是要通過縱向比較,把握表格中每一現象的變化趨勢及其規律。從表1來看,表中各項數據從2010~2012年的變化表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有較快的增長。

2.依據系統和要素的關系全面獲取有效信息

唯物辯證法認為,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把各要素聯系起來統籌考慮,形成對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表格題就是一個信息系統,通常由名稱、表格內容、注釋三大要素組成。名稱與表格內容是表格題的必備要素,不可或缺,而注釋則根據需要而定。表格名稱是整個表格信息的“題眼”、主線,所有表格信息的設置均服從或服務于此。表格內容是表格題的主體部分。注釋是表格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重要的功能:有的注釋是對表中內容的補充,有的起對比作用,還有的是對表中某種現象或概念的解釋,以幫助學生理解。全面獲取和解讀表格題的有效信息必須圍繞圖表名稱,綜合考查表格內容、注釋等信息,否則會造成信息遺漏。

3.堅持一分為二,辯證分析圖表信息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某一矛盾時要堅持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依據該哲理,分析圖表信息既要看到圖標曲線或數據呈現的積極變化,又要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例如,請揭示圖1的經濟信息。

解析:圖1直觀顯示的信息是“六五”以來我國環保產業投資額不斷增加,環保投資占GDP比重不斷提高的情況。辯證分析此圖,還應該看到我國環保產業投資占GDP比重仍然偏低,環境改善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

4.透過圖表現象揭示其本質與規律

現實事物都有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根本性質。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本質總是表現為現象,現象又從不同側面表現事物的本質。現象和本質的辯證統一關系告訴我們,認識事物不能僅停留在現象上,而要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解讀圖表題信息就要在獲取表面現象的基礎上,深化認識,抓住其隱藏在事物內部的本質與規律。

例如,請簡要分析圖2蘊含的經濟信息。

解析:圖2呈現的表面信息是隨著我國人均GDP的增長,CO2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加。其本質反映的是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5.依據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關系,解讀圖表既要揭示信息又要解決問題

第4篇

關鍵詞:物理學;人文文化

物理學是一門最基本的自然學科,它是探討物質結構和物質基本運動規律的學科,所以人們往往認為物理學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論公式,而忽視了物理學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諸如人文哲學思想、美學、道德等方面。實際上,物理學在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是為了物理學而研究物理學,而是為了有助于人類、社會以及個體人的發展而研究物理學,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中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文化。

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曾指出:為了避免出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危機,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是消除現代文化中兩種文化,即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的隔閡,而加強這兩方面的聯系。沒有比大學更加適合的場所了。只有當兩種文化的隔閡在大學園里加以彌合之后,我們才能對世界給出連貫而令人信服的描述。所以我們有必要去討論科學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下面從文化角度去剖析物理學中的人文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物理學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物理學在古代被稱為自然哲學,物理學作為一門精密的學科進行研究是從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始的。隨著學科的發展與不斷完善,物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學科,但物理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是不會被分離的。

1.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物理學是實驗科學,物理實驗既是建立物理理論的基礎又是檢驗物理理論真理性的方法。楊振寧教授說“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學科”,物理學上很多理論都是通過實驗檢驗論證的結果,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2 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物理發展史上,很多地方體現了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比如人們曾經把電和磁孤立起來,物理學家奧斯特接受自然力統一的哲學思想。堅信電和磁之間存在某種潛在聯系,經過多年研究,終于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并由此開創了電磁學的新紀元。把電和磁聯系了起來,這正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特征——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1.3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人們對物理現象及其本質的認識是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每一種理論的建立過程都體現了“實驗(事實)——理論假設——實驗(新的事實)——修正理論”,遵循著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比如在整個光學的發展史中對光本質這個問題的認識,先是牛頓的微粒說;再是惠更斯的彈性波動說;接著麥克斯韋提出電磁波動說;到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說。最終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類對光本性的認識就正是遵循著“否定之否定”認識規律的反映。

1.4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物理學中為了方便研究問題,經常抓住物體的主要特征,忽略物體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質點”這個理想模型保留了實際物體的質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體本身的大小形狀,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辯證關系”。

1.5 運動的相對性和時空的相對性

近代物理學的一大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涉及的哲學問題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對運動和相對的時空觀念。相對論指出:相對性原理的本質在于運動的相對性這一事實,而不存在絕對運動。相對論否定了絕對運動的存在,就否定了絕對時空的概念。它通過不變的光速把時間和空間聯合為一個整體,由洛倫茲變換建立起各個慣性系之間的時空關系。

可見,不論是物理文化知識本身,還是物理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維方法,對人類的自然觀和哲學思想有重大的影響。

2 物理學中的美學文化

2.1 物理理論的美學特征

2.1.1 簡單深刻美

在一個藝術家眼里簡單是一種美。自然現象錯綜復雜,物理學則力求用簡單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規律,但其反映的內在規律確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轉化,牛頓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觀低速條件下各種機械運動的規律,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將復雜的電磁現象統一其中,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基本原理簡單凝練,但其中內涵確是豐富而深刻的。

2.1.2 對稱守恒美

對稱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也是人們很樂于接受的一種美學形式,物理學在對自然的表述中處處顯現出了這種對稱的美:引力和斥力,“電生磁”與“磁生電”,粒子與反粒子,物質與反物質、圓孔或單縫衍射圖樣的對稱、無限長直導線周圍磁場的軸對稱等等。物理定律對某種規范變換的不變性、守恒性更是貫穿于整個物理學的一種對稱形式,物理學中有許多守恒定律如: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等等。實際上,對稱性已經成為當代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理論的一種方法。

2.1.3 統一和諧美

物理理論的和諧統一美實際上是自然界和諧統一美的理論形態。如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把電學、磁學、光學統一了起來,量子力學把波動性和粒子性統一了起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把經典物理學都包容在他的理論框架之內,創造了程度更高范圍更大的和諧統一理論。

2.2 物理學家與美學思想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狄拉克認為:讓一個方程具有美感要比符合實驗更為重要。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曾說:“科學家研究自然,是因為他從中能得到樂趣,他之所以能得到樂趣,是因為她美”。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說過:“物理學的原理有它的結構,這個結構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個物理學工作者對于這個結構的不同的美跟妙的地方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個工作者會發展他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形成他自己的風格。”

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有感知美的奇異本領,美學思想在許多物理學家創立與評價物理學理論時起著重大的啟發與指導作用。追溯人類科學源頭,科學美始終被作為一種人文理想而追求,成為科學家們獻身科學、潛心研究的直接動力之一。

3 物理學中的科學道德精神

3.1 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一種情感,是一種人文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科學精神。科學進步的真正動力是許多物理學家對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就去想蘋果為什么會從樹上掉下來,從而想到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從浴桶洗澡中得到啟示,發現水面上升與他身體侵入部分體積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了鑒別金質王冠是否摻假的方法,產生阿基米德原理,發現浮力定律等。這種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精神,對物理學的發展與人類的文明有很重要的作用。

3.2 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實事求是認知的基礎,而創新則是科學精神的核心。20世紀物理學的革命告訴我們:科學的發展道路上科學家要創立一種新理論的時候,都必須要有敢于向已有的舊理論、舊思想提出質疑的勇氣。例如:伽利略正是因為對亞里士多德“力是產生物體運動的原因”的懷疑,才建立了正確的力和運動的關系。以至于后來的牛頓運動定律的產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正是因為敏銳的覺察到了從未被人懷疑過的宇稱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大膽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才使物理學理論有了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3.3 合作與寬容精神

第5篇

所有政治科Ⅱ卷試題,從形式上邏輯角度分類不外乎兩種:一是歸納法,即答題順序是先答相關材料,再答相關材料體現的道理;二是演繹法,即用相關道理對材料進行分析說明,答題順序是先答相關道理,再分析說明材料。

所有政治科Ⅱ卷試題,從解題、答題的角度來講,一定要嚴格遵循審題的先后順序和答案要點的“三來”原則:第一,從問題中來,這就要求我們對問題必須字斟句酌;第二,從材料中來,這就要求我們對材料必須條分縷析;第三,從與問題、與材料相關的書本知識、社會熱點、方針政策中來,這就要求我們對書本知識、社會熱點、方針政策要爛熟于胸。

所有政治科Ⅱ卷試題,從解題、答題的要求和規范的角度來講,要特別注意五點:①審題要“準”(前提)。弄清題意,關鍵在于一個“準”字,否則,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②要點要“全”(基礎)。組織要點,關鍵在于一個“全”字,否則,丟點必丟分。③詳略要“當”(關鍵)。詳略適宜,關鍵在于一個“當”字,否則,要么在應詳處丟分,要么在應略處多事。④分析要“透”(能力)。扣題分析,關鍵在于一個“透”字,否則就體現不出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⑤總結要“明”(覺悟)。總結表態,關鍵在于一個“明”字,否則就體現不出較高的思想覺悟和正確的政治方向。

哲學部分例舉

由于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而世界觀又是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鑒于此,對哲學高考命題的總結和預測不應把它落實到具體的時事熱點,而是要更重宏觀、重方向、重規律、重趨勢。

另外,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哲學類試題,一般不能這樣答:整個的原理整個的方法論整個的扣題分析,而應該這樣答:一小點原理一小點方法論一小點扣題分析(每一個答題要點中都要有這三個要素)。

(一)辯證唯物論部分

從大范圍來講,要關注這類題:材料體現了唯物論的什么或者哪些道理(歸納)?或請用唯物論的有關道理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說明(演繹)。其解題關鍵就是要明確唯物論的主干知識: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及其具體內容,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及其具體內容。

從小切口來說,要關注兩類題:

(1)材料是如何體現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歸納)?或請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道理對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說明(演繹)。

(2)材料是如何體現實事求是的(歸納)?或請用實事求是的觀點對材料進行分析說明(演繹)。

(二)唯物辯證法部分

從大范圍來講,要關注這類題:材料體現了辯證法的什么或哪些道理(歸納)?或請用辯證法的有關道理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說明(演繹)。其解題關鍵是要明確辯證法概念的內涵和其主要內容:一個根本的觀點――矛盾,兩個基本的特征――聯系和發展,三大重要規律――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

從小切口來講,要關注這些題:

(1)關于聯系觀點的題。

(2)關于發展觀點的題。

(3)關于矛盾觀點的題。

(4)關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題。

(5)關于對立統一的題。

(三)認識論部分

從大范圍來講,要關注這類題、材料體現了認識論的什么或哪些道理?或請用認識論的有關道理對材料加以分析說明。其解題關鍵是要明確認識論的主干知識:(1)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系。(2)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3)科學理論對實踐的預見、指導、促進作用。(4)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擴展、推進認識。(5)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從小切口來講,要關注這些題:

(1)關于主觀能動性的題。

(2)關于實踐觀的題。

(3)關于培養創新思維的題。

(四)歷史唯物主義部分

一般來講,要關注這類題:材料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什么或哪些道理(歸納)?或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道理對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說明(演繹)。其解題關鍵主要是明確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范圍:價值觀、人生觀部分,也包括實踐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還包括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它要求我們從社會存在的客觀實際出發,按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

(五)辯證唯物主義部分

一般來講,要關注這類題:材料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什么或哪些道理(歸納)?或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有關道理對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說明(演繹)。其解題關鍵主要是要明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識范圍: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三個部分。

(六)哲學部分

[JP+3]這是哲學部分范圍最大的題,即材料體現了哲學的什么或哪些道理(歸納)?或請用哲學的有關道理對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說明(演繹)。其解題關鍵主要是要明確哲學的知識范圍:辯證唯物主義部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部分(主要是價值觀、人生觀)。

另外,由于哲學的各個部分是有機統一、相互滲透、水融的,因此不能機械地理解和劃分各個板塊。比如規律,不論是辯證唯物主義還是歷史唯物主義都可以用:唯物論可以用,辯證法可以用,認識論可以用,價值觀可以用,人生觀也可以用。

第6篇

【摘要】:練江水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本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練江水污染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練江,水污染,對策

一、練江的基本情況

1、練江發源地、流經地域基本情況

唯物論的道理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要了解練江水污染的情況首先得了解練江流域的基本情況。練江是潮汕三大河流之一,因江流迂回如白練,故名。練江發源于揭陽普寧五峰山寒媽徑和普寧鐵山下的白坑湖,流經普寧市、和汕頭市的潮陽區、潮南區(潮陽、潮南即原來的潮陽市)于潮陽區海門鎮攔海大閘入海,其干流長72公里,流域面積1353平方公里,流域人口大約350萬人。

2、練江的現狀

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方法論告訴我們: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2012 年3月22日,廣東省環保廳公布的《2011 年廣東省環境質量狀況》中指出,2011 年練江繼續處于重度污染狀態,水質為劣V 類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和溶解氧。劣V 類就是連農業灌溉都不行,一方面作物長不好,即便長好了也不宜食用。河水已失去最基本的自凈能力,不再適合魚類生存。

實際上練江水質大概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惡化,有一個逐步加重的過程:1997 年監測顯示水質為V 類,1998 年是劣V類,之后就一直是劣V類。

    2000 年一份報告顯示, 練江流域的貴嶼北林,地表水中鉛含量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可飲用水標準的2400倍!有環保組織2011 年報告指出, 在練江流域的谷饒鎮附近十個取樣點的地表水監測結果顯示,谷饒鎮周邊地表水PH 值、重金屬等含量均超標, 部分取樣點超過國家IV 類標準幾十倍。

源起于揭陽普寧市,貫穿汕頭市潮南和潮陽兩區的練江,已成為粵東所有河流中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不客氣的說,練江已經罹患“癌癥”,而要全面治理練江,使練江水恢復正常水質的水平至少需要投入2000多億的資金,這對于財政緊張的當地政府來說,治理好練江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二、練江水污染產生的原因

1、先天不足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告訴我們:要注意把握好“度”的原則,過猶不及。因為當地地質條件的原因, 練江流域的地下水含氟超標, 當地一直屬于水質性缺水地區,同時,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據了解,潮汕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63 畝。資料顯示,練江普寧段干流總長29.8 公里,流域內人口達到175 萬,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6 倍,汕頭潮南區、潮陽區練江流域人口超過200 萬。練江污染跟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有很大的關系。大自然有很強的自我凈化能力,如果不是排放的污染物超過了它的負荷,河流可以慢慢自我凈化,不致污染如此嚴重。

2、練江沒有潔凈的生態補充水,自凈能力被嚴重破壞

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練江的生態補充水的破壞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練江現在還沒有一個潔凈的生態補充水源, 流進去的多是廢水,練江變成一個死水庫,一個污水的儲集地。事實上,練江的源頭已經缺水。曾是練江主要水源之一的白坑湖,湖面曾有4000 多畝,到建國初期圍湖造地時,湖面仍有2000 多畝,而在上世紀70 年代,白坑湖幾近消失變為農田。而在普寧境內,流域內上三坑、下三坑和湯坑等中型水庫,因供應普寧市區和東部地區群眾用水, 流域內水源最終匯入練江干流的水量非常有限。

3、唯物辨證法的矛盾觀告訴我們: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除了以上原因之外,練江流域的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也是造成污染積重難返的原因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練江流域沒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普寧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直到去年才開始試運行, 普寧市練江流域175 萬人口,每天排出大量的生活污水, 長期是沒有得到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練江。據統計,普寧練江段的生活污水排放量曾約占流域污水排放總量的73%,是練江最主要的污染源,使江水中氨氮等生活有機污染物嚴重超標。

  4、工業污染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告訴我們:認識事物時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對練江的水污染而言,工業污染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上世紀90 年代開始,工業發展失控,才形成對練江的致命性污染。練江兩岸工廠鱗次櫛比,在練江的中游,被稱為“電子垃圾之都”的潮陽區貴嶼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電子拆解行業,而電子拆解行業帶來的污水對練江造成了極大地影響。

事實上,從上游的普寧到下游的潮南、潮陽,幾乎沿岸每個市鎮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如“中國內衣名鎮”潮陽區谷饒鎮,“中國襯衣第一市”普寧等。

    2004 年普寧成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目前全市紡織服裝年產能力為:化纖4 萬噸、針織布100 萬噸、梭織布550 萬米、印染布5 億米、拉鏈達2 億條、聚丙織帶1000 噸、各式服裝達16 億件。在這背后,是印染行業帶來的巨大環境污染。

    有環保組織指出,紡織品的生產過程中,多道工序都會使用大量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這些物質除了重金屬, 還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如壬基酚,辛基酚和全氟辛烷磺酸鹽等,往往最終被釋放到河流或其他水體中,它們通常都是普通的污水處理程序無法完全消除的,會長期存留在水中或污泥里。

三、治理練江水污染的對策

1、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正確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要求我們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這樣才能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練江水污染的治理要齊抓共管,加強監管。

省人大代表蔡曉玲就曾直言, 練江是跨市河流,涉及汕頭、揭陽兩市,多頭管理、多頭執法反而造成權責不清。2011 年,廣東省計劃在普寧與潮南區交界的青洋山設立一個水質監測點,用來檢測練江上游普寧過來的水質。該監測點建設任務下達給汕頭市環保局,汕頭市環保局副局長蔡怒潮為此協調了一年。“省里如果沒將監測點列入規劃,而是由汕頭自己來建,那困難更大,光是監測數據的有效性、權威性,就沒法保證。”生態學里有一個觀點,生態系統只有自然邊界,沒有行政邊界。練江要治理好最終一定要有一個跨區域的行政構架, 而且賦予其足夠的權力。練江治理很多內容都需要跨市統籌。譬如汕頭境內要增加練江的生態補充水比較困難, 那就得靠上游增加補充水。一些治理方案的影響,往往不是區域性而是全流域的。練江跨市,練江的整治應該是兩市進行聯動。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練江水污染的治理也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逐步推進,其中要提高練江兩岸的產業升級,推動重污染業整治,逐步減少對練江的污染。

汕頭市出臺練江流域“十二五”水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對練江流域全面實施流域限批制度,暫停審批新建、擴建制漿、造紙、印染、電鍍、鞣革、線路板、化工、冶煉、發酵釀造、規?;B殖和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或處置等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重污染項目。汕頭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從環境執法角度來說,整個區域不允許增加水污染。”

  3、建設更多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截至目前,只建成潮陽區污水處理廠、潮南兩英污水處理廠、峽山污水處理廠3 座污水處理廠。普寧地區第一個污水處理廠直到2008 年才動工,2011 年投入試運行。##14 座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場則依舊是紙上談兵。汕頭市環保局副局長蔡怒潮說:“潮陽、潮南、普寧至今都還沒有一個符合衛生標準的合格垃圾處理場。”方案實施中,整治資金一直捉襟見肘。汕頭市環保局有關領導透露,練江流經汕頭的潮陽區、潮南區財政狀況都不是很好,完全靠財政投入很難解決問題。

  4、的唯物歷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練江水污染的治理必須緊緊團結和依靠兩岸人民,確實發揮兩岸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加強宣傳與教育,使大家都積極主動參加,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參考文獻:

1、《人江》2003年第06期,陳新棉

第7篇

恩格斯這些年被我們冷落了,而這種冷落不利于我們深化對哲學的理解。 傳統理解哲學的視角是“恩格斯視角”,其基點是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 題”的經典表述,由此出發所看到的哲學就是后來的體系化的“辯證唯物主 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改革開放以來,對哲學的理解主要采取了“青年馬克 思視角”,其基點是感性實踐活動,由此出發所看到的哲學就是今天被多數 學者所接受的“實踐唯物主義”。視角轉換的一個直接后果是恩格斯思想的邊緣化,以 至于今天人們寧愿提說“馬克思哲學”而不愿提說“哲學”,似乎這樣就可 以對恩格斯的哲學另做處理。

隨著研究的深入,事情讓人感到并不如此簡單。人們首先需要正視的問題是:馬克思 主義哲學的本來面貌能否等同于從某一特定視角所觀察到的面貌?是否存在某種絕對優 越的觀察視角,該視角的觀察結果就等于或約等于哲學本身?如果回答是肯 定的,意味著哲學的解釋視閾是封閉的、有限的和同質性的,意味著“恩格 斯視角”和“青年馬克思視角”或此或彼,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意味著 哲學的解釋視閾應是開放的、無限的和異質性的,意味著突出恩格斯關于“ 哲學基本問題”的觀點不必以遮蔽馬克思的實踐觀點為代價,反過來重視馬克思的思想 也不必以輕視恩格斯的思想為代價。我本人持后一種看法。我認為,恩格斯的哲學其實 并不等于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所定型的那個樣子,其意蘊要比通常 所估計的豐富得多。如果說上述兩種視角易于呈現馬恩二人的差異的話,那么一定還存 在許多別的視角足以彰顯二人的一致性,而哲學的本來面貌也許正在這些異 質性視角所復合出來的樣態里。

恩格斯既是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又是哲學的第一個闡釋者。恩 格斯系統建構和闡發哲學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晚年,所反映的思想至少在著者 本人看來應是最成熟的思想。這些思想主要體現在下述著作中:《反杜林論》(寫于187 6年9月至1878年6月)、《自然辯證法》(寫于1873年至1883年,1885年至1886年作了個 別補充)、《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寫于1886年初)。這幾部著 作的時間跨度達十多年,是恩格斯50多歲到60多歲之間的作品,其中的思想保持著高度 的連貫性。從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恩格斯的哲學思想(或恩格斯所建構和闡發的馬克 思主義哲學思想)至少可以分為兩大基本層面:元理論層面和對象理論層面。元理論層 面的中軸觀點就是本文所要論述的關于“哲學終結”的思想,而對象理論層面的中軸觀 點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關“哲學基本問題”和辯證法的思想。對后者的理解必須以對 前者的理解為前提,而在剝離了元理論的情況下去把握對象理論,只能是舍本逐末。就 此而言,傳統的“恩格斯視角”其實只是恩格斯的對象理論視角,而不是恩格斯的元理 論視角。

二、恩格斯關于“哲學終結”的命題及相關表述

恩格斯明確提出“哲學終結”這個命題,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 的終結》的第一部分(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論述是在第二部分)。他說:“假定一切 矛盾都一下子永遠消除了,那末我們就會達到所謂絕對真理,世界歷史就會終結,而歷 史是一定要繼續發展下去的,雖然它已經沒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樣給哲學提出任 務,無非就是要求一個哲學家完成那只有全人類在其前進的發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 末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學也就終結了。我們就把沿著這個途徑達不到而且對每個個別人 也是達不到的‘絕對真理’撇在一邊,而沿著實證科學和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 進行概括的途徑去追求可以達到的相對真理。總之,哲學在黑格爾那里終結了:一方面 ,因為他在自己的體系中以最宏偉的形式概括了哲學的全部發展;另一方面,因為他( 雖然是不自覺地)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走出這個體系的迷宮而達到真正地切實地認識世界 的道路?!?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 253、253、239、239、239頁。)先前那種想要在一套體系中窮盡“絕對真理”的哲學到 黑格爾那里已經走到了盡頭,從而辯證的實證科學得以引領。

在另外幾個地方,恩格斯雖未使用“哲學終結”的字眼,但闡述的內容是關于“哲學 終結”的。他在《反杜林論》中說:“在這兩種情況下(指把歷史和自然都看作過程— —引者注),現代唯物主義都是本質上辯證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駕于其他科學之上 的哲學了。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關于事物的知識的 總聯系中的地位,關于總聯系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 中還仍舊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 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 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 注①、65或422、178-179頁。)他還在《自然辯證法》中說:“自然科學家滿足于舊形 而上學的殘渣,使哲學還得以茍延殘喘。只有當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接受了辯證法的時 候,一切哲學垃圾——除了關于思維的純粹理論——才會成為多余的東西,在實證科學 中消失掉?!?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 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這兩 段話的意思是: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作為實證科學的辯證化,使得哲學(關于思維的純 粹理論除外)變得多余。

上述兩方面的表述角度不同,但中心意思相同,即:哲學的終結和實證科學的興盛是 相互關聯和相互對應的。具體說來,哲學之所以終結,在于它既是非實證的,又是非辯 證的。非實證,意指往往以觀念中虛構的聯系代替可以觀察到的真實的聯系;非辯證, 意指總想一網打盡“絕對真理”。哲學之所以剛好在黑格爾那里終結而不在其他地方終 結,一方面是因為黑格爾將這種非實證又非辯證的“絕對真理”體系發展到了登峰造極 的地步,以至于物極必反,另一方面是因為黑格爾在其非辯證的框架內使辯證法得到了 有史以來最充分的發育,從而為實證科學的辯證化準備好了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與哲 學的終結相對應的是實證科學地位的最大提升。實證科學早已有之,此前之所以不能代 替哲學,是因為它雖是實證的,卻不是辯證的,世界的辯證聯系只得靠哲學去建立。在 黑格爾時代結束時,實證科學自身開始了辯證化的過程,這就使得出現一種既實證又辯 證的科學成為可能。如果科學既實證又辯證,那么,既不實證又不辯證的哲學顯然就是 多余的,至于雖不實證卻還辯證的哲學(即作為思維學說的辯證法本身)則可以繼續保留 。

可見,在恩格斯關于“哲學終結”的命題及相關表述中,其“哲學終結”觀是一種“ 有限終結觀”——終結那些構造自然規律體系和歷史規律體系的哲學,將它們的職權移 交給辯證的實證科學,同時保留研究思維規律(形式邏輯和辯證法)的哲學。在這二者之 間,恩格斯還空出了一片重要的學科領域,這就是上述引文中提到的“現代唯物主義” 、“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進行概括”等類似思想和活動所居留的學科領域。這 些領域究竟屬于實證科學還是屬于哲學,恩格斯未加界說。

三、“哲學終結”的兩個維度——唯心主義的終結和形而上學的終結

恩格斯關于“哲學終結”的思想有著自身確定的內涵,該內涵是由兩個維度共同加以 規定的,即:唯心主義的終結和形而上學的終結。唯心主義的終結所開啟的是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的終結所開啟的是辯證法,因而這兩個維度也可以叫做唯物主義維度和辯證 法維度。單就這一點而言,稱恩格斯的哲學(或恩格斯所表述的哲學)為“辯 證唯物主義”不僅不錯,而且十分恰當。但問題在于,恩格斯的這兩個維度就其直接的 含義來說,并不是建構新的哲學體系的維度,而是“終結哲學”的維度。如果不以“終 結哲學”為前提,“辯證唯物主義”的精神實質就會被丟掉。

先看唯心主義的終結這一維度。什么是恩格斯要加以終結的唯心主義?即是:在研究自 然界和人類歷史的過程中,用幻想的聯系代替真實的聯系,或者說用思辨的聯系代替實 證的聯系的那種哲學。這不僅存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斗爭,更重要的是存在唯心主 義和實證科學(亦即哲學與實證科學)的斗爭。終結唯心主義和終結哲學是一回事,終結 唯心主義的目的不是要建構一套唯物主義的自然體系和歷史體系,而是要將關于自然和 歷史的具體聯系交給實證科學去研究。恩格斯的口號是“從事實出發”,他說:“不論 在自然科學或歷史科學的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因而在自然科學中必須從 物質的各種實在形式和運動形式出發;因此,在理論自然科學中也不能虛構一些聯系放 到事實中去,而是要從事實中發現這些聯系,并且在發現了之后,要盡可能地用經驗去 證明?!?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 、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實際上 ,恩格斯之所以要反對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嘲笑杜林的《合理的物理和化學的新的基本 定律》,就是因為他們都犯了將臆測的自然規律強加給自然界的唯心主義錯誤。因此, 恩格斯在劃分唯物唯心陣營時才這樣說:“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 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在哲學家那里,例如在黑格爾那里,創世說往往 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還要混亂而荒唐的形式),組成唯心主義陣營?!?注:《馬克思 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 9頁。)并聲明有關用語不能在別的意義上被使用。他的意思無非是說:精神和自然界誰 產生誰的問題不是一個靠思辨的玄想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證科學的問題;在這 個問題上,從前的唯物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合理性,不是因為它是哲學的緣故,而是因 為它的結論接近于實證科學的結論。

接下來再看形而上學的終結這一維度。恩格斯批判形而上學的篇幅要遠遠多于批判唯 心主義的篇幅。關于什么是形而上學,恩格斯說得很清楚:“把自然界的事物和過程孤 立起來,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系去進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們看做運動的東西,而是看 做靜止的東西;不是看做本質上變化著的東西,而是看做永恒不變的東西;不是看做活 的東西,而是看做死的東西。這種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到哲學 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 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這種形而上學不僅存在于 自然科學中,而且也存在于歷史科學中,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設計、空想社會主義的絕 對真理觀,都是其表現。形而上學的終結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作為實證科學的思維方式 的形而上學的終結,一是作為哲學學說的形而上學的終結。前者,實證科學本身的發展 正在導致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終結?!白匀豢茖W現在已發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不能 逃避辯證的綜合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 、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 頁。)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社會的運動規律,特別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中的剩余價 值規律,使得歷史學科也發生了辯證的革命。后者,黑格爾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 維形式,使哲學形而上學遭受了沉重打擊。只要將黑格爾的辯證法從他的僵化體系(亦 即形而上學外殼)中解放出來,并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哲學形而上學(包括費爾巴 哈的形而上學)的喪鐘就會響起。需要強調的是,實證科學中形而上學的終結不僅不意 味著實證科學的終結,反而意味著實證科學因辯證化而獲得新生,并且這種新生恰好又 構成哲學終結的條件;至于哲學中形而上學的終結,則僅僅是哲學自身的終結。所以, 形而上學的終結不管具體形式如何復雜,歸根到底仍然是哲學的終結,而不是用辯證的 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哲學體系去取代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更不是拿這種哲學體系去替代 實證科學。

將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終結看成哲學的終結的兩個維度,對于準確把握恩格斯的哲 學(或恩格斯所闡發的哲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脫離哲學的終結來談唯 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終結,只會導致黑格爾式的體系哲學的重建;即使這種體系既唯物 又辯證,也與恩格斯的本意大相徑庭。

四、“哲學終結”的兩個領域——自然哲學的終結和歷史哲學的終結

對“哲學終結”來說,唯心主義的終結和形而上學的終結是兩種學說類型和兩種思維 方式的終結,而自然哲學的終結和歷史哲學的終結則是兩大學科領域的終結?;蛘哒f, 前兩種終結涉及的是“哲學終結”的內涵方面,而后兩種終結涉及的則是“哲學終結” 的外延方面。這里所說的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特指那種以哲學方式構造自然規律體系和 歷史規律體系的學科領域,終結它們不因為別的,只因為它們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 淵藪。就此而言,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的終結也可視為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終結的落 實。

關于自然哲學的終結,恩格斯說:“由于這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我 們現在不僅能夠指出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內的過程之間的聯系,而且總的說來也能指出各 個領域之間的聯系了,這樣,我們就能夠依靠經驗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事實,以近乎 系統的形式描繪出一幅自然界聯系的清晰圖畫。描繪這樣一幅總的圖畫,在以前是所謂 自然哲學的任務。而自然哲學只能這樣來描繪:用理想的、幻想的聯系來代替尚未知道 的現實的聯系,用臆想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想象來填補現實的空白。它在這樣 做的時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預測到了一些后來的發現,但是也說出了十分荒唐的 見解,這在當時是不可能不這樣的。今天,當人們對自然研究的結果只是辯證地即從它 們自身的聯系進行考察,就可以制成一個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令人滿意的‘自然體系’的 時候,當這種聯系的辯證性質,甚至迫使自然哲學家的受過形而上學訓練的頭腦違背他 們的意志而不得不接受的時候,自然哲學就最終被清除了。任何使它復活的企圖不僅是 多余的,而且是一種退步?!?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216、220、24 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頁。)恩格斯的意思很清楚:自然界客觀存 在著一套辯證聯系的規律系統,對自然界的正確認識無異于該系統的思想圖畫;描繪這 一圖畫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這種描繪必須是經驗的和實證的,二是這種描繪必須是 辯證的;自然科學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二者兼備,但自然哲學則永遠不可能具備前一個要 件,因此必然被自然科學所取代??梢姡鞲袼顾K結的不是某種特定的自然哲學理 論,而是自然哲學這一學科。

歷史哲學的問題首先在于它的形而上學性質。資產階級的啟蒙理想標榜永恒的真理、 永恒的正義、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可是由這些華美約言換來的卻是“一 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障肷鐣髁x自命為絕對真理、理性和正義的表現,最終 也不免“陷入純粹的空想”。(注:參見《反杜林論》“引論·概論”和“社會主義· 歷史”等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黑格爾雖然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 形式,但“在這里,歷史哲學、法哲學、宗教哲學等等也都是以哲學家頭腦中臆造的聯 系來代替應當在中指出的現實的聯系,把歷史(其全部和各個部分)看做觀念的逐漸 實現,而且當然始終只是哲學家本人所喜愛的那些觀念的逐漸實現。”歷史哲學由此進 一步暴露出了它的唯心主義性質。有鑒于此,恩格斯指出:“在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領 域里一樣,應該發現現實的聯系,從而清除這種臆造的人為的聯系;這一任務,歸根到 底,就是要發現那些作為支配規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為自己開辟道路的一般運動規律 。”(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 53、239、239、239頁。)馬克思的歷史觀就是對這種規律的揭示。“這種歷史觀結束了 歷史領域內的哲學,正如辯證的自然觀使一切自然哲學都成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樣 。”(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 53、239、239、239頁。)在這一嚴格的意義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社 會主義學說都不再是哲學,而是歷史領域的實證科學,或者說,它們的高明不是因為它 們是一種嶄新的哲學,而是因為它們已經跟哲學劃清了界限。當恩格斯說由于唯物史觀 和剩余價值的發現,“社會主義已經變成了科學”時,當他將“理論的社會主義和已經 死去的哲學”對舉時,(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 、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 頁。)他的意思無非是說“社會主義已經不再是哲學”,因為哲學“已經死去”。

總結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的終結,恩格斯認為,“現在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 從頭腦中想出聯系,而是要從事實中發現這種聯系了。這樣,對于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 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 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頁。)在恩格斯的心 目中,關于自然界和歷史的哲學,不論它所試圖建構的是局域性聯系還是總體性聯系, 因其不可避免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錯誤,其使命都徹底結束了。

五、“哲學終結”的前提與限度

前已述及,恩格斯的“哲學終結”觀是有限終結觀。這種有限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它以堅持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為基本前提,二是它為哲學保留了思維領域這塊地 盤。這兩個方面又是密切關聯的。

跟多數哲學家一樣,恩格斯堅信“思維和存在的一致”。他說:“我們的主觀的思維 和客觀的世界服從于同樣的規律,因而兩者在自己的結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 一致,這個事實絕對地統治著我們的整個理論思維。它是我們的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 無條件的前提?!?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 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 他還說:“思維規律和自然規律,只要它們被正確地認識,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 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恩格斯的意思是,客 觀世界是有規律的,人的思維也是有規律的,如果被正確認識的話,二者必然是一致的 。

什么是恩格斯所說的被正確認識的規律呢?這就是而且只能是辯證法的規律。在恩格斯 的用法中,“辯證法”和“辯證法的規律”是不同的概念。關于“辯證法”,他有幾段 經典表述:“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 ?!?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 、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辯證法被 看作關于一切運動的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 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 ①、65或422、178-179頁。)“辯證法就歸結為關于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 規律的科學”。(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 43、253、253、239、239、239頁。)關于“辯證法的規律”,也有相應的表述?!稗q證 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象出來的。辯證法的規律不是別的,正是歷 史發展的這兩個方面和思維本身的最一般的規律。實質上它們歸結為下面三個規律:量 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的否定的規律?!?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 、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這兩個系列的規律( 指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引者注)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 因為人的頭腦可以自覺地應用這些規律,而在自然界中這些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 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己開辟道路的,而且到現在為止在人類 歷史上多半也是如此?!?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 2、242-243、253、253、239、239、239頁。)恩格斯將“辯證法”和“辯證法的規律” 有意加以區別,是為了說明“辯證法”是一種認識、一門科學,“辯證法的規律”則是 一種客觀存在,“辯證法”是對“辯證法的規律”的反映。這種區分跟他對“主觀辯證 法”(或“概念的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或“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區分是相 聯系的。關于后一種區分,他說:“所謂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整個自然界的,而所謂主 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對立中的運動的反映而已”,( 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 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這樣,概念的辯 證法本身就變成只是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的反映,從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就被倒轉 過來了,或者寧可說,不是用頭立地而是重新用腳立地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 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頁。)

在這里,恩格斯沒有明確告訴我們:是否根據上述看法,研究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就 應該是屬于實證的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的任務,而研究主觀辯證法的任務則繼續由哲學 來承擔?但從他反復講“辯證法是科學”這一點不難看出,直接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中的辯證法規律的那種“辯證法”,或者說“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進行概括” 的那種“辯證法”,甚至更明確地說,包括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和恩格斯 本人的自然辯證法在內的這種“辯證法”,肯定是科學而不是哲學。那么,什么是作為 哲學的辯證法呢?或者說什么是作為關于思維的純粹理論的辯證法呢?甚至更明確地說, 什么是恩格斯留給哲學作為保留地的辯證法呢?恩格斯沒有講。雖然如此,他的意思卻 比講出來還要清楚,那就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當然是其革命的方面得到了恢復而唯心主 義的裝飾被擺脫了之后的辯證法。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恩格斯說:“就哲學 是凌駕于其他一切科學之上的特殊科學來說,黑格爾體系是哲學的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 。全部哲學都隨著這個體系沒落了。但是留下了辯證的思維方式以及關于自然的、歷史 的和精神的世界在產生和消失的不斷過程中無止境地運動著和轉變著的觀念。不僅哲學 ,而且一切科學,現在都必須在自己的特殊領域內揭示這個不斷的轉變過程的運動規律 。而這就是黑格爾哲學留給它的繼承者的遺產?!?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 3注①、65或422、178-179頁。)更重要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一旦得到唯物主義的改造 ,其作為主觀辯證法跟由實證科學所揭示的客觀辯證法實際上就成了一個東西。這種情 況下,當務之急就不是繼續在“主觀辯證法”即哲學方面下功夫,而是在“客觀辯證法 ”即科學方面下功夫,包括在“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進行概括”方面下功夫, 正如恩格斯本人在“自然辯證法”方面所示范的那樣。

這樣一來,在恩格斯這里,“哲學終結”的限度就一目了然了。首先,對自然哲學和 歷史哲學,或者說對一切關于外部世界的哲學,都要加以終結;取而代之的是經驗的、 實證的和辯證的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這些科學所揭示的規律,一定是合乎并表達了辯 證法的,不過,它們并不直接講辯證法本身。其次,“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獨立 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注:《馬克思恩 格斯選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 、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頁。)其間,恩格斯用“學說”一詞而不 用“科學”一詞,正好表明這個意義上的“辯證法”仍然是“哲學”而不是“科學”。 至于將形式邏輯和辯證法一同保留,只是因為前者相當于思維領域的初等數學而后者相 當于高等數學。與科學的規律(即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或外部世界的規律)只是合乎和 表達辯證法不同,哲學的規律(即思維規律)是關于辯證法本身的。最后,在哲學的終結 和保留之間,在科學的規律和哲學的規律之間,實際上還存在一個特殊的地帶,即作為 科學而非哲學的辯證法和作為科學而非哲學的唯物主義,或者說作為科學而非哲學的“ 辯證唯物主義”。

第8篇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瘜W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因素,這就要求化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有機地寓于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之中。本文主要探討在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環保意識教育、安全教育和塑造不怕困難等其它優良品質。

關鍵詞:化學教學;德育教育

化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化學教學中應該樹立以“育人為中心”的教育觀,即要意識到教育的首要任務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把德育有機地寓于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之中。教師應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因素,通過化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優良品質教育等等。

一、 化學教學中愛國主義的教育

從第一單元《化學改變了世界》的教學開始就有目的地介紹一些我國歷史上和現代的科技以及化學成就,如造紙術、火藥的發明和運用分別比歐洲早10個世紀和5~6個世紀,造紙術和火藥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的化學工藝,也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兩者的發明和運用,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冶煉金屬和燒制瓷器也是我國古代重要化學工藝,這些技術的發明也遠遠領先于世界各國。而現代化學發展的偉大成就比較多了如:納米材料、隔水透氣的高分子薄膜做鳥籠、直徑為6mm粗尼龍繩、預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在講到《燃燒與燃料》時,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以及解放后我國石油工業的偉大成就。在《金屬》這單元里,介紹了我國鋼鐵生產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等。通過一系列的介紹,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把歷史、現代的中華民族在化學領域中的重大貢獻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加以滲透,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學生產生最自然、最樸實的愛國情感,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進而變成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

二、化學教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適合于自然觀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瘜W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適時進行辯證法思維的訓練,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瘜W學科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辯證法和對立統一規律、量變和質變、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因而,學習化學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為基礎,對學生進行這些觀點的培養。如在《化學改變了世界》部分,闡述了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里,世界的物質在不斷變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通過帶火星的木條在空氣和在氧氣中產生現象不同的兩個實驗,濃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質不同是由濃度變化引起性質的變化等啟發學生認識“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又如在“氧化一還原反應”一節的教學中,氧化與還原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它們存在于同一反應中,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學生可以從氧化還原反應認識到--事物的運動是充滿矛盾的運動,這是辯證法的核心。再如:溶解與結晶,水解與中和,加成與消去等都是對立統一的實例。

量變到質變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觀點。元素周期律是量變到質變最典型的例子,即元素性質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規律。又如混合氣體的爆炸極限,同素異形體性質的差異等都是量變引起質變的例子。

自然界中各種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如:無機物中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機物中各種烴及烴的衍生物的相互轉化關系;即使同一種物質分子里不同官能團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如苯酚分子中,苯環與羥基的相互影響。此外,結合相關內容,還可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現象與本質、共性與個性、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從而逐步樹立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化學知識中蘊藏著許多哲學道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注意尋找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結合點,更好的加強學生唯物主義的教育。

三、化學教學中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人口、能源和環境”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三大核心問題?,F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給人類帶來進步和幸福,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如全球化的能源問題,水資源污染問題,有害廢棄物問題,臭氧層破壞和地球升溫問題等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宣傳“綠色化學”觀念,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時穿插和滲透一些現代社會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例如講述“氮族元素”這一節時,氮氧化合物是污染大氣的重要污染物時,可介紹這些氮氧化物受日光紫外線的照射后,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講解“氧族元素”這一節講到硫的性質時,告訴學生硫的氧化物會污染環境,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例如在1952年12月發生在英國的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就是硫的氧化物污染環境的結果;講解“鹵代烴”時提及氟氯烴具有無毒不燃穩定高效的優點,廣泛用作致冷劑、發泡劑等,但它們對大氣臭氧層破壞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與安全

四、化學教學中的對學生滲透挫折教育

有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棄,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針對這種現象,可利用化學教材中的一些化學家的奮斗史,結合教材內容,開設第二課堂講座,來培養學生戰勝挫折的勇氣。

在教學《烴的衍生物》“醇”這一節內容后,就可以對諾貝爾在制備硝化甘油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磨難,向同學們做一個講座。諾貝爾為了生產大批的硝化甘油,在改進工藝時,發生了多次爆炸事故,弟弟在事故中死去,父親受了重傷,然而諾貝爾面對失敗沒有畏懼,沒有放棄,而是更認真地思考、分析,更投入地工作,置生死于不顧,才發現了用冷水管散熱生產硝化甘油的方法。為了試驗一種既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又非常安全的炸藥,諾貝爾又進行了無數次試驗,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后,發明了膠質炸藥。

氟單質的制取,從1813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開始對氟進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國科學家莫瓦桑制得單質氟,其間有不少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科學家們沒有被困難嚇倒,前仆后繼,毫不退縮。

氟單質的制取,從1813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開始對氟進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國科學家莫瓦桑制得單質氟,其間有不少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科學家們沒有被困難嚇倒,前仆后繼,毫不退縮。失敗中取得成功。

總之,我們在化學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時,不僅要把德育教育與有關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而且要根據有關內容選擇契機, 只要教師努力挖掘并積極地從課外搜集相關材料,依據教學內容適時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學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環保意識教育、安全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機結合。否則就會造成“硬塞”、“橫插”現象的發生,導致德育與化學形成隔閡。我們要做到“化雨”入土,以收“潤物細無聲”之效。

[參考文獻]

[1]淺析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王華強 《湘潮》(下半月)2008年第7期

第9篇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之一,它指出事物的發展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即肯定階段、否定階段、否定之否定階段,所謂肯定,是指事物內部保持其存在的方面,所謂否定,則是指事物內部趨向滅亡并轉化為它物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否定之否定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更高層次的“揚棄”,由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出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列寧稱之為“螺旋式上升”,將其描述為“波浪式前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在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論證中,“麥粒理論”無疑是恩格斯所提出的最經典也最具爭議性的一個實例。在《反社林論》中,恩格斯說道:“億萬顆大麥粒被磨碎、煮熟、釀制,然后被消費。但是如果這樣一顆大麥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條件,落到適宜的土壤里,那么它就會在熱和水分的影響下就發生特有的變化:發芽;而麥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生長起來的植物,即麥粒的否定。而這種植物的生命正常進程是怎樣的呢?它生長、開花、結果,最后又產生大麥粒,大麥粒一成熟,植物就漸漸死去,它自身被否定了。作為這一否定之否定的結果,我們又有了原來的大麥粒,但不是一粒,而是加了十倍、二十倍或三十倍。”下面,就讓我們由“麥粒理論”展開,對否定之否定規律作進一步深入的思考。

一、麥粒的發展有何體現

在恩格斯在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麥粒理論”中麥粒的變化僅僅體現在其數量上,而正如我們所熟知的,發展是質變和量變的統一,是物質運動中前進的變化和進化的趨勢,那么在這里麥粒的變化,我們可以稱之為“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赡苡腥藭瘩g說,麥粒不僅有量變,在整體上,這個物種也在不斷進化,這難道不是發展嗎?對此我給出以下幾點回應。讓我們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一點,每天世界上都會有幾十個物種滅絕,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麥子可以逃脫這種命運嗎?如果不能,那么它在滅絕以后又如何有發展呢?單個的麥子也有可能會因為種種的原因而退化而非進化,如果說是在整體上得到了進化,那么整體和局部又如何區分呢?一堆麥粒對于一粒麥粒來說可能是整體,但放在一個地區或許又是局部了,整體和局部本來就是兩個具有相對性的概念。

二、否定如何界定

由否定之否定規律我們可以知道,否定是指事物內部趨向滅亡并轉化為它物的方面,但是我認為,不論是麥粒還是植株,它們只不過都是麥子在不同時期的外在形式,而不能被看作是否定。如果它被看作是否定,那么麥粒被磨成粉、被燒成灰又是不是否定呢?如果是,那么否定之否定階段如何得以繼續?三段論的周期如何得以完成?

三、劃分麥粒“發展”的周期階段有何標準

在恩格斯的“麥粒理論”中,他顯然將麥粒的“發展”周期分為了“麥?!仓暌畸溋!比齻€階段,那么我們又為何不能將其分為“麥粒一麥苗一麥稈一灌漿一麥粒”這樣五個甚至更多的階段呢?這樣分為更多的階段以后,“三段論”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又如何將其解釋清楚呢?在這一點上,我想不只是“麥粒理論”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別的例證也會出現,而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就在于否定之否定規律中三個階段劃分的標準不明。

四、麥粒的“發展”是純粹的自我否定和肯定嗎

讓我們再來看看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內容要點,“辯證的否定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而進行的自我否定。一事物被否定是通過事物內部否定方面戰勝肯定方面來實現的,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在“麥粒理論”中,連恩格斯自己都無法否認“億萬顆大麥粒被磨碎、煮熟、釀制,然后被消費”的可能和“落到適宜的土壤里,那么它就會在熱和水分的影響下就發生特有的變化”等外在條件的影響,那么麥粒的否定又怎么可能只存在其內部呢?所以我認為,決定事物是否保持其存在(即物之為物)的條件,絕不僅僅是存在于事物的內部,而恰恰相反,它是存在于事物內部各要素與外部條件千絲萬縷的聯系中的。

第10篇

關鍵詞:易傳;中和; 時中

“Go smoothly by acting timely & appropriately”, “preserve the harmoniousness”:

On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iousness in Yi Zhuan

Abstract: The theme and marrow of Yi Zhuan is to develop the philosophy of appropriateness and harmoniousness, being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Yi Zhuan deeply exposed that harmoniousness between Yin and Yang is the principal way for universal things' growing; renewing all the time and changing appropriately with times is the highest living wisdom; the principle of harmonious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with “striving unceasingly” and “thickening virtues” is the fundamental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Yi Zhuan put the philosophy of appropriateness and harmon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to a new peak.

Key words: Yi Zhuan; harmoniousness; appropriateness all the time;

中和哲學是儒家哲學的基本形態,是儒學的核心和實質。儒家的中和哲學,自孔子開始,經孟子、荀子而在《易傳》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易傳》十篇,相傳為孔子所作,但據今多數學者觀點,它當為戰國中后期作品。從儒家中和哲學由政治哲學、道德哲學而本體哲學的邏輯歷程看,這一觀點應是成立的。

《易傳》與《論語》直論人我之際的旨趣不同,它以“究天人之際”為主題。它的主旨和精神是借宇宙萬物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易道本質揭示人類進取創造的生存方式,標舉儒家崇尚的人格理想和價值境界。易道體現了以中和為特色的天人和合的價值取向,奠定了中華民族尚中尚和的思維方式。而易道的中和之道本質上即是時中。清人惠棟斷論:“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1](《易尚時中說》)惠棟是易學大家,其論可謂勾勒了《易傳》的核心精神。

一、中和易道論

《易傳》的基本范疇是陰陽,“一陰一陽之為道”,“生生之謂易”,《易傳》的易道就是一陰一陽動態化交感平衡協同運動所引起的創造宇宙生命的生生之道。陰陽之所以能生生變化,其因正在一陰一陽之間的中和化相互作用。易道即是陰陽中和之道。“易之道,可一言而盡也,中焉止矣?!保?](《語要》)《周易》的有機化系統化的宇宙觀中,整體性、協調性、最優化是其三大特征,而其核心是中和性。中和性表征貫穿統合著整體性、協調性、最優化。

一般認為“易”有三義,即變易、不易、簡易。然而在我看來,這三義本質是一致的。易道首先是關于生生大化的,即講變易的,所以具變易性;但易道作為世界生生大化的總法則和根本規律,卻是普遍一般的常道,故具有不變性。同時,這種總法則和根本規律的易道,是最普遍最一般的,具有最大的普適性,因而從內涵上講,也是最簡易的,它只是“一陰一陽”,具有簡易性。因此,變易、不易和簡易是內在相通的,都只是易道的不同性質、特性和特點。而這種綜合著“變易”、“不易”和“簡易”的易道其根本內容即是中和,易道是陰陽中和之道。

易道首重變易,易道是生生通變之道。《易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是一個不停變易流轉的系列?!耙字疄闀?,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薄兑住肪褪窃诮沂居钪嫣斓厝f物整體變動不居、周流不停的客觀辯證法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出主體如何適變,如何變通的,即如何致中和的。

因此,易道不僅是客觀規律或客觀辯證法,而且也是思維規律或主觀辯證法。易道強調變通的實質即是實現主客體在實踐活動中的合一?!断缔o》所謂“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變而通之以盡利",“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通變之謂事”等都在反復強調主體通過創造文化的活動實現變通,實現天人和合。而變通的內在動力和最高原則便是陰陽辯證法的中和之道,具體又有二種不同的形態,一是客體的結構上的,一是主體的時間上的。所謂客體的結構上的,是指在卦象上的“位中”,其表現即是崇尚二五中爻,其實質則是揭示了宇宙萬物最佳存在狀態和發展途徑,即陰陽中和是宇宙萬物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根據和發展動力。所謂主體的時間上的,是指在彖象上的“時中”,其實質是揭示了主體在思維行為上的通變性,以保證主體行為的有效性、創新性、合理性、成功性。

二、“保合太和”論

《易傳》崇尚中和,首先表現在橫向結構上即卦象爻位上是崇尚中爻。中爻,即處中位之爻。在由六爻構成的卦象中,二五兩爻分居上下兩卦的中位,這種情形也叫位中。

《易傳》認為,在六爻之中,二五爻處于中位,是中爻,而中爻就意味著在位置結構上處于最佳的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平衡點或統一點。因此,“處中”“得中”就意味著事物處于一種最佳的對立統一關系中,意味著事物處于最佳的有序狀態中。因此,中爻往往象征著吉利亨通?!兑讉鳌分杏涊d有大量中爻與事物存在發展的“吉”“亨”內在一致的卦爻辭,如《系辭上·坤》的“黃裳元吉,文在中也”;《象辭上·臨》有“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象辭下·解》有“九二貞吉,得中道也”等等,都指明中正之爻使事物處于“吉”“亨”“貞”的有序狀態中。而在易學史上,無論是象數派還是義理派,在解《易》時,也都闡揚著這一中爻為吉亨的思想原則。如漢易中以象數解易的代表人物虞翻,在解“臨”卦九二時說:“得中多譽,故無不利?!庇纸忉尅坝^”卦九五爻時為“五得道處中,故君子無咎也”。魏王弼以義理解《易》,都以中爻釋卦爻辭中吉利之辭,并把居于中位的二五兩爻視為一卦的主體。北宋程頤繼承王弼的義理路子,更提出了“以中為貴”“中重于正”的命題,充分體現了《易傳》尚中的觀點。

《易傳》崇尚中爻,又特別崇尚中和?!兑讉鳌分泻?,從爻位上看,是指二五兩中爻陰陽既當位,又相應,這種中和也叫“太和”,它寓指陰陽對立面力量均衡無偏性,矛盾雙方處于一種最佳的和諧統一協同的關系和狀態。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從整個體系看,《易》的六十四卦本身都有陰陽平衡中和的意義,每卦三個陰位三個陽位也體現了客觀的中和平衡協調規律。

《易傳》中心法則的中和之道,是從“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對宇宙天地萬物發展的直觀經驗中概括而成的。它揭示了陰陽只有處于中和的平衡和諧統一關系,矛盾統一體才是有序的,才有最佳的發展狀態。否則,事物統一體就失去了存在發展的動力根據,從而趨向分裂解體,而對這一事物言,也就是“兇”“災”。這就是“乾”上九說的“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之上九以陽爻居于最上位,在《彖傳》就是“窮”,因而有“災”。它實際上是源于一個“亢”?!翱骸本褪沁^于高亢,偏離了中和,因而就不能再發展,就“窮”頓,就陷入災難。因此,對于事物來說,其“亨”其“吉”源于“中和”或“太和”,其“悔”其“兇”源于不中。故《系辭》說:“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本又袆t吉存,居偏則兇亡?!扒雷兓髡悦?,保合太和,乃利貞?!敝灰龟庩柼幱凇疤汀标P系中,萬事萬物就能保持各自的生命本質和存在狀態。故程頤釋此說:“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太和也?!保?](《伊川易傳·乾·彖》)陰陽高度中和的“太和”正是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宇宙萬物常存而不毀的根本原因?!断缔o》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也正是指在中和關系中,天地萬物男女才呈現一派生生欣欣的興旺景象。“保合太和”之“太和”作為中和的理想狀態,是生生之太和,是動態的和諧?!疤汀闭摷戎冈⑻斓厝巳f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明示天地人萬物只有在高度和諧統一中才能獲得最佳的存在狀態和發展方式?!疤汀闭w現了天地合一的精髓,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想。這種陰陽中和論或太和論充分體現了先秦哲學的理性思維水平,它不僅標舉著理性力量對神話迷信的超越,而且也展現了理性思維探索天地自然的軌跡。在“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的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一陰一陽的中和之道的不易性簡易性特征充分體現了“中和”“太和”的最高抽象程度。而中或太和作為事物存在發展的最佳方式和內在動力則本質上是辯證法的,它體現了“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的辯證法核心原則,它代表了先秦哲學關于事物存在和發展學說的最高水平。

三、“時中”變通論

《易傳》崇尚中和,然而在《易傳》作者看來,中和或太和的陰陽統一關系作為事物存在發展的最佳形式,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陰陽感通、剛柔摩推中處于不停地轉變遷移變化中,易道即是這種變化之道?!兑住返呢载潮举|上都是對天地萬物變化的狀摹比象描述,“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爻者,言乎變者也”。不僅六十四卦指代著持續不斷的時間過程上的六十四個時期,而且每卦的六爻也都代表著事物發展的六種不同時態。明朝著名易學家吳澄在其《易纂言》中說:“一卦一時,則六十四時不同也;一爻一時,則三百八十四時不同也?!蓖蹂鲈凇兑茁岳分幸舱f:“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睆目v向看,卦表示的是一個較完善的發展時段,而六爻則是六個小階段。六爻可分“初”“中”“終”三個時期。由于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都象征著客觀事物發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因而,時寒則寒、時熱則熱的有序規律性體現了客觀自然的時中原則。而主體的人便必須依據客觀事物發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而采取相應的對策行動,這是主體性“時中”。如《蒙·彖》中說“‘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兑讉鳌分蓄l繁地用“及時”、“隨時”“趣時”、“時行”、“時發”、“時用”、“與時偕行”等詞語,表述的都是主體活動上的“時中”實質?!熬由邢⒂摚煨幸?。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边@里,“與時消息”就是主體實踐活動中的“時中”。《易傳》對時中的典型釋義在“艮”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的論斷上。人的行止動靜與最佳時機相結合,這便是“時中”的實質。

由于“爻者,適時之變者也”。因此,“時中”本質上分布于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而不必是二五爻。實際上,由于“時中”與“位中”的根據不同,一方面有時二五爻的可以是時中,如《彖傳·坤六三》“含章可貞,以時發也”。這里的“坤”六三非中爻,但屬“時發”即“時中”,因而“可貞”,為吉象。另一方面,有時屬二五爻的倒不一定就無條件的是“時中”。如“節”卦九二是“失時極”,就沒有做到時中,因而“兇”。由于“時中”的實質是主體的“適時之變”,因此對于主體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善于把握和利用對客觀事物發展具有重大促進作用的時機。對這種具有極大促進作用的時機的認識和把握,《易傳》也叫“時義”?!皶r義”是“時中”的集中體現。對此“時義”,《易傳》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推崇。在《彖傳》中,連稱“頤”、“大過”、“解”、“坎”、“睽”、“蹇”、“豫”、“遯” 、“姤”、“旅”、“革”諸卦其“時大矣哉”?!兑讉鳌纷髡哒J為主體要能把握“時義”,就能做到“時中”。而“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4](《系辭》)?“時義”之大而深,根本就在于它是“時中”的必要環節,而行為能“時中”,便何利不有?!

《易傳》的“時中”范疇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精髓,它所體現的是主體主動順應天地之道,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活動和過程,這也就是《易傳·彖·大有》中所說的“應乎天而時行“,”承天而時行”。通過“時中”的主動順應改造活動,主體更創造出適合于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客觀環境和關系。顯然,這樣的“時中”本質上是人類積極的生存發展活動和實踐樣式,它深刻地反映了主體如何與時俱進、有效合理地生存的本體認識?!皶r中”體現了一種最高的生存智慧。

“時中”要求主體“時行時止”,歸根到底是要求主體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主體的存在,達成生存過程。因此,這樣的時中所表達的是主體靈活的變通過程。時中即是趣時,而趣時即是變通,“變通者,趣時者也”。時中體現的正是人的“適時之變”,即隨時而變通?!兑讉鳌反罅筷U述這種主動性適應和創造性順應的變通,即時中的重要意義,如《系辭》所謂的“變通之謂事”、“變而通之以盡利”、“通其變使民不倦”、“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變則通,通則久”等等,所有這些對變通重要作用的揭示,都集中說明了一點:變通乃事物長久生存發展之道。易道即時中之道,即變通之道。這就是《系辭》說的“《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一切“變動不居”,一切“唯變所適”。而一切“變動不居”,這是客觀辯證法;一切“唯變所適”,這是主體辯證法?!拔ㄗ兯m”即是時中,即是變通,這正是《易傳》的核心精神。程頤曾說:“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的時中變通性包含著豐富的思維辯證法和實踐辯證法的內容。時中變通是為道與為學的統一,是智性與德性的統一,是客觀認知與道德實踐的統一。

一方面,時中包含了陰陽中和之道是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根本之道,是天地人萬物新陳代謝的總規律,“時中”體現了主體在實踐行為上主動適應宇宙變化發展的中和之道的態度。它繼承了孔子中庸強烈的經世致用的實用理性的特點,但由于它又時時以本體化的宇宙中和之道為前提,因此在理論上又超越了孔子的中庸方法論平實穩重的性質,而處處散發著“變”和“通”的特性。這一時中變通性所包含的正是人類以自己一系列的文化創造活動主動適應和順應環境從而為自己獲得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的思想。“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正是體現了天地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時中變通性高度反映了主體具有的自強不息、生生日新的剛健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易傳》弘揚的“大人”理想人格,其本質正在于這樣一種時中精神和變通品格。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絕不只是一種道德修養和道德境界,而是一種廣義的生命存在形式。它要求的是主體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實踐活動必須與天地生生之德,與日月日新之明,與四時變化之序相順應,相協同,體現的正是時中變通的原則。《易傳》理想的“大人”人格,本質上是一種“時中”人格。因此我們這里要避免對《易傳》“大人”人格作偏狹的理解,以為只是一個后來宋明理學家所拘囿的狹義的道德人格?!按笕伺c天地合其德”之“德”,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之“德”,體現的正是時中變通的順應創造精神。實際上我們只要看一下《系辭》的時中變通性,就可充分明白它包含著怎樣豐富的順應創造內容,而不僅僅限于道德品德的“日新”?!断缔o》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的原則下,列舉了歷史一系列變通順應的“時中”典型,而正是這些“時中”變通事例構成中華文化的堅實基礎: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這里雖然尚有某種神秘色彩,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通其變使民不倦”的理性變通精神已是淋漓盡致地顯溢出來。而“通其變使民不倦”的內容正是一系列解決生存困難的物質文化發明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断缔o》所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這種變通并不限于器物的創造發明,還包括社會制度的“革命”,所謂“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彖·革》)顯然,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長久,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正在于這種包括一系列器物制度創造發明的變通精神和創造活動,這也就是“時中”精神和“時中”實踐。美籍華裔學者成中英曾把《易傳》的思維方式的根本特點概括為“和諧化辯證法”,指出:“其內涵在闡明如何化解生命不同層次所遭遇到的矛盾與困難,實現生命整體與本體和諧?!豹?]如果這里的“生命”與“本體”不限于道德領域,那么這種“和諧化辯證法”所揭示的正是《易傳》的變通精神。但以“和諧化辯證法”概括這種變通精神,遠沒有《易傳》本身的“時中”范疇更簡潔,更貼切,更傳神。“時中”是變通的根據、本質和原則。因此,用“時中辯證法”或簡稱為“時中”更能深刻全面地反映《易傳》的思維方式和實踐原則。

“時中”體現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致思原則,它是從“天地”“日月”“四時”“萬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的中和本質中推衍出“時中”的“人事”原則,它所體現的本質上是一條從客觀辯證法到主觀(體)辯證法的正確路線。由于“時中”變通性包括著廣義的文化創造活動,它又源于客觀的天地自然,因此其“時中”變通過程內在地包括著客觀認知的認識論內容。

“時中”講的是“隨時變易以從道”,是隨時而中。因此,首先必須認識“時”,把握“時”?!皶r中”首先必須在觀念上“中時”,只有在觀念上“中時”,認識“時”,才能在實踐中不“違時”。因此“時中”在《易傳》中不僅是一個價值性范疇和命題,也是一個知性命題和認識論范疇。實際上,《易》的本意即是“決疑”,而“通變”,“決疑”本身正是一種由不知到知的理性預見活動?!吨芤住返呢载侈o以及彖象辭本質上都是對表示事物不同發展過程、階段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時變”的認知和判斷?!兑讉鳌方沂镜娜祟愒凇白兺ā边^程中,“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體現的正是“時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對天地萬物客觀的感性認知和經驗類比認識活動,而“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知微知彰,極數知來”,“知來藏往”,“彰往而察來”,“知幽明之故”,“冒天下之道”等一系列活動都體現了《易傳》“時中”化認知活動由現象到本質、由外部聯系到內在規律的抽象理性思維過程。而《系辭》的“當名辯物,正言斷辭”、“以類族辨物”等則包含了豐富的辯證邏輯的內容。因此,《易傳》的時中哲學包含有關于認識論、方法論的豐富內涵,這些構成了《易傳》“決疑”的實質內容,在此基礎上它才能“斷其吉兇”。沒有對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必然性之“時”的正確認知和把握,人們就不能預見進而選擇采取合理的生存行為,其行為只能具有“兇”、“悔”、“吝”、“亡”的結果。所以程頤有“見《易》須看時,然后逐爻之才”[6](《二程遺書·易傳》)的論斷。一個“看”字括盡了豐富的認知內涵??梢哉f,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時中”或“中庸”是具有最廣闊的知識論、認識論的生存空間的,是最需要客觀認知作為其必要環節的。長期以來,文化學術界一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要求人無條件地回歸自然,順應自然,在身心各方面向自然作認同。對自然的這種態度,只能產生一種審美與道德的價值取向,決不可能導出人對自然的探索精神,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切實可靠的知識,得到‘真’。相反西方文化由于認為自然界與人類是對立的,主體與客體、物質與精神、思維與存在是對立的,故千方百計要認識外部世界,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知識,以實現對立的同一”。[7]筆者對這一論斷不敢茍同。為什么“順應自然”就不須“探索”,不需對外部世界的“真”知識呢?從邏輯上講,倒正是講自然與人類對立,主體與客體對立的西方文化哲學更可能不必講“真”。因為人的任何盲目任意的不講“真”的活動,就意味著對客觀規律性必然性的“對立”。相反,人要“順應自然”就非得有對“自然”的本質有一客觀的認知不可,否則就無法實現“順應”。在一定意義上,當今自然與人類的“對立”狀態的消解,實現自然與人類的統一,就是以高度的“真知”為先決前提的。因此,天人是合一還是相分,與是否求“真”講“知”沒有必然的聯系,關鍵是看以什么樣的態度去講“合一”或“相分”。荀子重“天人之分”卻又“不求知天”,而《易傳》講“天人合德”卻要“極深研幾”。蓋在《易傳》的“與天地合德”不是如老莊建立在“自然無為”的原則上的,而是建立在“生生日新”的原則上。這種天地的生生日新之“德”,就要求“順應”生生日新的天地之“德”的人們“趣時變通”,即以“時中”原則相“順應”。這就要求人們去及時全面地認識天地萬物具體的“生生”之“德”,即生成變化的規律性,否則就無以“順應”而實現天人的合一。因此,《易傳》的時中哲學包容了中國傳統文化哲學中可貴的“真”的認識論內容。

時中的實質在變通,而變通的本質在時新。也可以說,時中就是時新,時中強調“趣時”,就意味著須以“革故鼎新”為原則,以適應外界新的變化。因此“時中”是一以革適變、以新順通的過程?!吧^易”,“日新之謂盛德”正規范著“時中”以日新為實質的生生變通內涵。正是在生生日新、自強不息、變通順應的“時中”實踐中,實現天地人萬物的“太和”境界。《易傳》“日新其德”的原則所強調的正是主體以其創造精神與創造活動“與天地合其德”,與宇宙創新原則相合一。因此,《易傳》“時中”所具有的“與天地合其德”的性質體現的是一種天地人萬物一體的整體和諧的致思傾向。但顯現這種天地人一體的思想不是道德本體論意義上的,而與荀子人與天地“參”的天人合一論具有某些共通性。嚴格說來,它是在孟子道德化的天人合一論與荀子自然化的天人相分論的基礎上超越創新而成的?!兑讉鳌窌r中哲學是儒家中和哲學在當時綜合創新的最高典范。

《易傳》的時中哲學突破了傳統儒家中和哲學的局限???、孟、《中庸》都有豐富的用中時中思想。但在那里,“君子時中”本質上局限于政治倫理實踐,隨時而中的合理性標準根本上就是仁禮道德標準。而《易傳》的“時中”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仁禮型時中的局限性,在宇宙天地人的更為廣闊的背景下展現時中的普廣性豐富性。就人的時中而言,它已不再是政治倫理行為,而是在一般的廣義文化創造意義上,從人的應付環境的生活生產實踐中引伸出來的。這種廣義文化創造實踐活動的“時中”已擴及到人的行為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時中”觀顯然標志著儒家中和哲學的新發展。

《易傳》時中哲學與孔孟荀的中和哲學相比較,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和突出的優點。

首先,《易傳》的時中哲學是以“天道”的客觀“生生”原則為基礎的。我們知道,無論是孔子還是孟荀,其中和哲學思想帶有濃重的宗法血緣關系的性質,都以傳統的宗法制作為中和哲學的社會基礎和思想根源,因而其中和本質往往與具有宗法性的仁禮相一致。這種情況,一方面使中和觀具有強大的世俗性,但另一方面也使中和思想因其政治意識形態化而不時顯露出某種保守性、落后性。而《易傳》以“究天人之際”為幟志,以重天道自然、明陰陽之理為特色,它的中和哲學或時中哲學是在“法象莫大乎天地”、“與天地準,彌綸天地之道”的原則下,從客觀的宇宙大化的中和之道中引伸出來的,因此,《易傳》所揭示的核心之道的易道根本上是客觀的天地人萬物化生之道,它從陰陽矛盾的統一化即中和化過程去揭示事物產生發展生生不已的根本動力,本質上與唯物辯證法對立面統一的發展規律是相通的。顯然從宇宙生生之道的中和之道中引伸出來的以變通日新為本質的時中哲學就具有更為廣闊的背景和客觀根據,其時中的本質內容也就遠遠超出了傳統的“仁禮之中”的范圍?!兑讉鳌分须m然也有“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以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仁禮之中”內容,但已大大減少了份量,大大淡化了濃度,它只成為人們廣泛的“時中”化精神和實踐的一部分。這一特點,使《易傳》“時中”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特定社會制度的局限,而在更廣大悠遠的時空范圍中展現其適用性和實用性。

其次,《易傳》的“天人合一”的“時中”思想是以“生生”原則為中介的??鬃拥闹杏拐軐W暗合著天人合一的前提,至孟子和荀子,則具有了明晰的天人觀。而《易傳》的天人觀則是對孟、荀天人觀的超越。《易傳》的天人觀是天人合一論,而這種天人合一論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生”之德為中介的。其“大人與天地合其德”,即主體以“時中”的變通日新精神和實踐順應統一于天地的生生日新規律,從而實現天地人萬物一體的動態和諧。這樣一種時中型的天人合一論顯然與孟子道德化的心性型天人合一論不一樣,它超越了孟子以道德倫理的仁義原則為中介的天人合一論。同時,它也超越了荀子的天人觀。荀子的天人觀是一天人相分與天人相“參”的統一。荀子的天人觀是以“天職”“天功”與“人職”“人功”的關系立論的,也就是以天與人所各自獨具的客觀的功能作用立論的。荀子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礎上,實現“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的天地人相“參”的整體和諧關系的思想,是功能互補的天人合一中和論。顯然,這種功能互補性的天人觀與《易傳》“時中”天人觀不一樣。《易傳》“時中”天人合一論,不是以具體功能內容互補相“參”,而是功能性質上的相合,即人在生存活動上以天地“生生之德”的新陳代謝規律為自己的生活準則,以時中變通日新的生存原則與天地相順應,相和合。它運用的是一種“推天道明人事”的思維模式,是以“天道”與“人道”具有相通一致的“生生之德”走向天人合一的。因此,雖然《易傳》與荀子都強調發揮人的能動性,且荀子也提倡“養備而動時”、“應時而使之”的時中順應思想,但荀子由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走向天人相“分”相“參”,雖總體上承認天人相“參”合一,但突出的是一“分”。其“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唯圣人為不求知天”的觀點實際上都在價值取向上有分離天人的觀點,將人道與天道、地道作截分。而《易傳》的易道卻是天地人共同之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碧斓?、地道和人道雖形式內容不一,雖也有“天人之分”,但在本質上是合一的,即都是易道,都是易道本質的體現。這樣《易傳》就對荀子重分的天人觀實現了超越。從孟子的道德心性的天人合一論到荀子客觀自然的天人相分論,再到《易傳》時中日新的天人合一論,它不僅在形式上走過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更是從內容上克服了孟子天人觀的純道德性局限,克服了荀子純客觀功能性天人觀的局限,而將兩者綜合創新,從而實現了生命存在的飛躍,構建出了積極向上的時中生存樣式。這種時中生存樣式不唯是對孟荀天人觀的綜合創新,也是對儒道中和生存樣式的超越、揚棄和綜合創新,因為它既克服了老子“道法自然”所體現的柔弱無為性,又在繼承弘揚孔子中庸及其具有的“強哉矯”的剛強有為性基礎上,克服了孔子中庸哲學不及“天道性命”的局限,從而在一種更為廣闊全面豐富健康的基礎上構建出關于宇宙和人的哲學,而正是在這種關于宇宙的中和哲學和主體的時中哲學上,體現出中國古代哲人的最高智慧,顯示著中華民族最高的生存智慧。

四、時中生存智慧論

《易傳》的中和哲學體系,從以上所揭示的幾方面內容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實質上闡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中和化生存智慧,這一中和化生存智慧在《易傳》中主要由以下原理構成:

(一)《易傳》闡揚了“一陰一陽之為道”的中和之道。這一中和之道是通貫天地人的宇宙之道,也即易道。這種作為宇宙根本規律的中和之道與唯物辯證法關于“發展是對立面統一”的根本原則是相通的,因此,它是一種“樸素的對立統一原理”,[8]它是古代樸素辯證法在先秦的最高體現。

(二)《易傳》構建了“趣時”、“變通”、“日新”的時中生存樣式?!兑讉鳌妨Τ皶r中”主體哲學,這種“時中”的本質即是提倡主體必須有一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生命態度?!皶r中”包含著一系列的文化創造、文明創新,這正是《易傳》被稱為“創造的形上學”的原因。這一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生存樣式是與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挑戰與應戰”的文明生成發展模式根本一致的。當湯因比高度贊揚孔子與儒家思想,而把中庸視為“挑戰與應戰”的根本原則時,那么,我們就不得不驚嘆《易傳》時中生存智慧性。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與保守性、奴隸性、閉鎖性、內省性、平庸性本質不相容。它構成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品格和開拓創新的特性。

(三)《易傳》塑造了乾坤中和的民族精神。《易傳》陰陽中和的“易道”集中體現于天地陰陽基本形態的乾坤卦德中。在《易傳》作者看來,“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乾坤主宰著世界萬物的產生變化發展,因此,天地“生生”之德本質是由乾坤賦予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元以“自強不息”而“大生”,坤元以“厚德載物”而“廣生”。其“大生”“廣生”的性品本質上就是中和之德。天乾“自強不息”的“大生”品格正是一種時中精神,地坤“厚德載物”的“廣生”品格正是一種“太和”特性。“時中”的變通日新,體現的正是一種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大生”精神?!疤汀钡娜f物和合,體現的正是一種并行不悖、物物不遺、命命兼育的“廣生”精神。而乾坤中和的“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相統一就高度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張岱年先生和其余一大批學者多年來致力于弘揚這一民族精神。乾坤精神即是中和精神,因此,中和是中華之魂。中華民族生生不已、綿綿不絕、博厚廣大、物物化育的廣大生命力正源自于中和精神。《易傳》塑造出了中和這一民族不朽精神,這當是它的不朽杰作?!兑讉鳌吩谥腥A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地位根本上正在于此。

馬克思·韋伯在其著名的《儒教與道教》一書中比較了“清教與儒教的對立”:“儒教的任務在于適應此世,而清教的任務則在通過理性改造此世?!褰痰睦硇灾髁x旨在理性地適應現世;而清教的理性主義旨在理性地支配這個世界。”[9]這里韋伯把“儒教”的儒家學說的主旨揭為“適應此世”,是準確深刻的,但他把這種適應僅僅看成是道德上的“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君子”式消極性“適應”,是欠全面的,起碼先秦儒家的中和哲學總體上所透射的是一種“強哉矯”的品格。而《易傳》的時中哲學則典型地體現了儒家的“適應現世”的方式原則,是主動性適應和創造性順應。這種主動性適應和創造性順應,包含著“理性改造此世”的所謂“新教理性主義”特質。這樣,我們從一個重要的理論層面,看到了儒家中和哲學與現代市場經濟、與現代化實踐的相容協同關系。

參考文獻

[1]惠棟.易漢學[M].四庫全書本.

[2]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程頤.伊川易傳[M].四庫全書本.

[4] 易傳[M].

[5] 成中英.中國文化現代化和世界化[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237.

[6] 程顥,程頤.二程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易杰雄.堅持“真”與“善”的統一,重構現代東方哲學[J].現代傳播,1997,(2)

第11篇

一、把握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是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能否實現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體現了教師的智慧與教學能力水平。但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內涵與要求,在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時,對“知識與能力”目標卻不敢深化,認為強調了知識就不符合新課標要求,重視了能力就會陷入傳統教學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動,看似華麗多彩,實際上是低效或無效的活動。那么,怎樣才能依據課程標準,合理的制定好教學目標?

1.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讀課標、教材,準確理解和把握所教教材內容的課標要求,在重視“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前提下,注意“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設置,要將“三維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即要做到三者兼顧、有輕有重、有機整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以實現“三圍目標”目標的有效達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新課標在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在堅持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生活,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體現課改精神。在教材體例的編排上,改變了傳統的通史體例,按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分成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大模塊學習內容,涉及人類歷史發展主要領域的重要史實,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特點、校情生情,制定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貫徹與落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課程標準,準確地理解教學目標的內涵,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新課標在課程設置上,體現了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終身發展,設計了與必修模塊主干知識相互滲透的六個選修模塊,例如: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和實踐、中外歷史人文評說等,供學生選擇性學習,以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加深對必修模塊主干知識、重要歷史事件的理解與掌握。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師只有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手段,實現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才能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是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關鍵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注意教師教學地位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師生互動,營造民主和諧、開放有效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教師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

1.要采取啟發式和導學式教學方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啟發和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動手動腦、主動思考和探究歷史知識之間,特別是概念、原理之間的內在關系,幫助學生歸納和整理有關規律性的歷史知識結構。

2.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搞滿堂灌,要多設問題情景,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對有爭論的史學觀點,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如高中新教材中關于運動的性質、的歷史功績等,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擴大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必須善于運用比較法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把課文前后知識有聯系的歷史事件,歷史概念、歷史現象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以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提高教師素質,實現專業發展,是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

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根據高中歷史新教材特點,我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應具備以下基本素質:

1.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論、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等素質。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高中歷史新課標指出:“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高中歷史新教材使用了許多新的史學觀點,例如:文明史觀、社會史觀、整體史觀等,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要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歷史教師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論素養,掌握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其次,歷史教師必須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現代教育技術等一系列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教育規律,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實際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具有系統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思想、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等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過程和各個領域。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廣博的、扎實歷史專業知識,而這些歷史專業知識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才能形成。因此,作為歷史教師必須切實加強業務進修,提升自身素質,實現專業化發展,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自覺更新理念,博覽群書,提高修養,善于反思,博采眾長,敢于創新、善于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不僅要潛心研究課程標準、教材,而且要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及時了解史學研究動態,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新觀點、吸取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活歷史課堂,有效地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

3.具備良好的教學語言能力。教學語言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歷史的過去性和時序性決定了歷史教育有很強的表述性特點。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科學、規范、嚴謹、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良好教學語言能力能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實,獲得科學的歷史知識和真情實感。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力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對歷史知識的吸收程度,關系到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良好的教學語言能力,有利于教師探索教學規律,總結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學能力。

四、加強材料教學,培養學科能力,是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核心

歷史教學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科能力,學科能力的培養是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核心。近年來高考歷史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加強了對學科能力的考查,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重視學科能力的培養。

1.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具體地說,就是閱讀歷史教材、課外讀物和收集歷史材料處理的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做到讀思結合,從正文到目錄,從插圖到注釋,從習題到年表,從史實到史論,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善于從字里行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尋求回答問題的答案,使學生養成正確讀書的方法,熟練掌握教材的基本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2.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站得高、看得遠”著重揭示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多角度審視,多層次挖掘,多形式設問,全方位分析,力求講深講透,使學生理解和領會。同時還應提出具有思考性具有一定思維層次的問題,親自指導學生通過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再現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評述,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開發與培養,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遵循認識規律,堅持由簡單敘述到高度概括、由具體到抽象(由史到論)和由觀點到史實、由理論到實踐(以論統史)原則,以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4.要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講述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規律等原理,并引導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要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因為,無論是高考、還是高中學業會考的試題都以材料為呈現形式。因此,培養學生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五、滲透德育教育,立德樹人,是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根本

第12篇

關鍵詞:高中哲學;學科素養;高中政治

如何在《哲學》課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其次掌握學科知識也很重要,最后要樹立正確的德育價值取向。

一、教給方法,培養學科思維能力

學科思維能力的提升是培養學科素養的關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短短的45分鐘時間里,教師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方法。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學習,知識與技能總是易于掌握,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才是重點關注的對象。只背會答案,考試時問題稍微變一下就不會做了,也不懂得如何將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上去,這樣的教學是失敗的。政治教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更要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各科學習效率。

例如,在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本課知識點概括為兩大點:哲學的產生、哲學的意義、哲學的定義。在大框架的指導下,學生填充具體內容:哲學智慧產生與人類的社會實踐,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學生不斷細分框架結構,在填充過程中回顧本次課所學知識,在腦海中建立知識體系,深化對本課知識點的理解。

第一課在教材上有9頁之多,但對內容進行概括,其實就是三大知識點:一個主題(哲學的起源)。將如此之多的內容概括為幾句簡練的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中學生課業負擔重,語文、歷史、英語、地理等學科知識容量大,學生每天在這些學科上付出很多背誦時間,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原因就是沒有掌握方法。教師利用列框架的方法,使學生掌握背誦訣竅,能有效提高學生提煉、概括、記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不僅僅在政治課堂上,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樣可借用這些方法,優化學習過程,使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受益。

二、辯證統一觀點,理性認識學科知識

辯證統一觀點是整本《哲學》教材的核心內容,通過《哲學》的教學,學生應當學會用矛盾、對立、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全面提升思維廣度與深度。很多時候,學生背會了辯證統一規律和方法論知識,卻沒有將其應用到生活中去。高中數學三角函數圖象的解題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疏忽對函數定義域的討論,答題時丟三落四,導致失分,這都是辯證統一思想沒有掌握的體現。

在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課本上的事例,引導學生將目光轉向生活,轉向其他學科,培養辯證統一的思想意識。例如,在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的授課過程中,教材上列舉了太陽風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一事例,案例后面留有思考題:請聯系生活實際,舉出一兩個事物相互聯系的事例。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機會,適時組織學生思考,比如商品供需影響價格、函數定義域對絕對值的影響、“蝴蝶效應”、季風的形成等事例。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聯系生活、數學、地理等其他學科展開探究,不僅深刻理解了“聯系的普遍性”這一知識,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用正確的觀點指導學科活動。辯證統一思想能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深度與廣度,拓展學習空間,激發探究欲望,學會使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學會用矛盾、對立、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哲學思維能力,也有助于學生開展其他學科活動,學會更科學的生活。

三、滲透德育理念,樹立價值導向

高中政治本應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典范,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大部分高中政治課堂都置身于應試教育霧霾下,“呼吸苦難”。高中政治課堂成了考試的工具,缺乏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高中政治學科教研改革應當重拾素質教育理念,滲透德育教學理念,為學生指引正確價值取向,為社會培育出思想道德健全、學科素質扎實的綜合型人才。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正是教師德育教學的絕佳時機,在講到“實現人的價值”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延伸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談一談你所崇拜的偶像,你認為他們對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你應如何向他們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精河县| 岗巴县| 东丽区| 东海县| 榆中县| 武强县| 开化县| 宜都市| 张家口市| 锦屏县| 天祝| 桂林市| 临潭县| 焉耆| 英山县| 云阳县| 永和县| 永靖县| 惠东县| 德保县| 灌阳县| 沈阳市| 万盛区| 栖霞市| 平凉市| 广州市| 武川县| 蕲春县| 灵宝市| 福鼎市| 永嘉县| 荣成市| 海门市| 敖汉旗| 邵武市| 思南县| 通化县| 马关县| 五常市|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