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藥藥理學

中藥藥理學

時間:2023-05-31 08:57: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藥藥理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中藥藥理學 教學改革 實踐研究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1-0128-02

中藥藥理學作為中藥學的范疇和領域內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藥學專業(yè)中一個關鍵的專業(yè)課程。中藥藥理學將中藥與中醫(yī)臨床很好地聯結起來,是開發(fā)新型的中藥的一個必要的手段。因此,該課程的學習對于相關專業(yè)的醫(yī)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多年來,關于中藥藥理學學科的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一直是各院校的重要藥理學教研過程中的重要內容,通過結合學校和學院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可以幫助教師不斷地改進理論和實驗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一、中藥藥理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實踐機會少,理論講授多

一般情況下,在中藥藥理學的課堂上,教師重視的往往只是藥理方面的知識的灌輸,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只能夠被動地來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對于各種理論無法產生自己的認識,并且也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中藥的藥品生產和流通的實際環(huán)節(jié)。

中藥的成分多樣,并且藥理作用也具有多效性,這兩個特點在很大的程度上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中藥的功效和中藥的藥理作用在很多方面既有相關性,同時也有差異性。比如說,中藥附子中有很多種類的生物堿,它的藥理作用除了抗心律失常等,還可以消炎、止痛,并且提高應激能力等等。另外,中藥藥理作用中比較難掌握的一點是,它的藥理作用沒有非常明顯的量效關系,因此,想要發(fā)現或掌握它的明確規(guī)律也有相當大的難度。每一味中藥里所蘊含的繁雜的藥理關系對于學生來講,需要花費很大的工夫來記憶。

(二)研究方法特殊,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中藥藥理學是一門基于實驗的實驗性學科,對于實踐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有大量的動物實驗以及臨床的實踐研究。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中醫(yī)院校的中藥藥理學的實驗都是驗證性的實驗。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要求學生具有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只需要聽取老師對于實驗的詳細講解,進而按照教師的教授內容來照著方子開藥、抓藥,最后將實驗的結果同實驗指導來進行比對,結果一致便可以了。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但是實踐的內容過于單調,而且機械的操作無法引起學生強烈濃厚的學習興趣,也無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很多學生在適應了這種模式之后便不愿意做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對培養(yǎng)實用型的人才產生了較大的局限性。

(三)教材更新速度慢

現代的醫(yī)學技術較為發(fā)達,所以新藥的研制周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縮減了。雖然新藥層出不窮,但是教材更新速度卻沒有跟上,許多藥品名稱和種類在教科書中都沒有提及。而且有些藥品的已經在臨床醫(yī)學中被認可的新的用途也沒有在教科書中得到及時地更新,反而是有些已經在臨床上被淘汰的藥物還出現在教材中,這很容易誤導學生,給將來的臨床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可能釀成醫(yī)療事故。

二、對于目前中藥藥理學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對策

(一)加強實踐教學

在中藥藥理學中,有一些中藥和一些復方制劑是較為傳統的藥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藥,對于這些內容,教師應該要用相當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講授,但與此同時,要注意緊跟臨床研究的步伐,對教材所講述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處理,對不完善的內容要進行補充,對過時的內容適當刪減。教研部門在制訂中藥藥理學的教學大綱和設置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結合院校和學生專業(yè)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畢業(yè)的就業(yè)方向和渠道來對教學內容和方向進行調整。

此外,藥品超市也是中藥藥理學教學和學習的一個絕佳的場所。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常去藥品超市,對各種藥物的新劑型或者新品種做進一步的了解和調查;或者通過網絡上的各種資源來搜集資料,及時更新知識儲備,與臨床上的應用做到緊密結合。

(二)應用對比記憶法

中藥的各種藥理作用極為繁雜,所以對于學生來講,學習難度和記憶的難度都很大。想要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讓學生對于藥理產生較為清晰的認識和記憶,就要在教學內容中注意整個教學的設計。教師應首先將中醫(yī)藥的治法作為主要線索,其次把中藥各論的各個章節(jié)進行整體的分類。在對于各個章節(jié)的概論進行講解的時候,要先從其定義來入手,先講清楚它的功效和主治的病證,再將中西醫(yī)對于此病證治療的功效和作用進行比對。對于具體的知識,再要求學生進行記憶和掌握。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對藥物的學習中找到共性和個性,從而大大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三)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中藥的作用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很緊密,教師可以抓住中藥的這一特點來指導學生的理論學習。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知道山楂可以幫助消化,教師就可以從這一點來入手,幫助學生分析其原因。山楂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和維生素C,這些成分能夠提高胃里面的消化酶的分泌,促進胃蛋白酶的活性,進而幫助蛋白質來進行分解和消化。這些都是消食藥的有關知識,這些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書本上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并且直觀,使學生能夠很好地用理論指導實踐,反過來了可通過實踐來加強對于理論學習的指導。

(四)課堂中突出綜合性實驗教學

由于中藥藥理學是一門新的實踐學科,因此我們需要將實踐教學與理論課程內容相結合,強化學生們對藥理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運用。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逐漸減少一些驗證性的實驗教學內容,逐漸增加一些具有綜合性與深入探索性的實驗課程;要注重啟發(fā)與有效引導學生們來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不斷發(fā)現實驗方案中的錯誤問題并加以解決。

三、中藥藥理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成果

筆者在進行中藥藥理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實驗:將學院的兩個年級的兩個平行班的中藥制藥專業(yè)學生隨機地分為兩組,分別是傳統教學組和改革實踐教學組。這兩個學習小組所采用的中藥藥理學教材、教學大綱以及授課時數都完全相同。但在教學方法上,改革實踐小組采取了多種教學法,傳統教學組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做出任何調整。

改革實踐小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實驗、多媒體等手段和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從而對中藥藥理學的基礎知識達到進一步的強化。此外,教師會給學生預習的任務,使學生做到帶著問題來上課,使教學和學習的過程更具針對性。教師還要組織課堂討論、階段考試和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被活化,不會死板地被接收。而傳統教學組依然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除了教師的講授和板書,不采用其他的教學手段。

兩個小組在經過一學期的教學之后,組織進行了一場期末測試。兩個實驗組采用的是完全一樣的考卷,考試的題型分別有名詞解釋、單選、判斷、填空以及簡答題。考試試題的從表1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在優(yōu)秀率的指標上,改革實踐教學組的學生達到了60%,這遠遠超出了傳統教學組的28%的比例;良好率和中等率低于傳統的教學組,不及格率為0.0%。數據顯示,改革實踐小組的學生最后的測試成績大部分分布在“優(yōu)秀”的分數段,而采用傳統教學法的實驗小組則大部分在“良好”的分數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改革實踐小組所采用的教學法是優(yōu)于傳統教學法的。

對于中藥藥理學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的探索是每一位從事中藥藥理學教學相關工作的教師應當不懈地努力探索的領域。但是,無論最終要采取何種教學方法,都要以學生為本,它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以學生的理解和吸收為準。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做到從學生出發(fā),根據課程所講述的不同內容、結合實際的情況,大膽并且科學地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曉菲.教學的重要構成環(huán)節(jié)――預習和復習[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8(8):89-90.

[2] 李清風.辯論式教學在護理概論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8(8):98-99.

第2篇

關鍵詞: PBL教學模式 《中藥藥理學》理論課教學 影響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是一種逆向學習模式,強調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去探索那些他們需要知道的知識,并能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在美國等一些國外的高等院校已廣泛應用多年,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1]。PBL教學模式在中藥藥理學實驗課教學中應用改革雖有報道[2],但尚未見其在《中藥藥理學》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報道。為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適合本科《中藥藥理學》理論課教學的方法,建立符合當今本科教育要求,既能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fā)展,又能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筆者進行了研究和實踐。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

我院2006級中藥學專業(yè)的85名學生,男女生之比為4∶5,年齡在18―21歲之間。

1.2教學內容。

對《中藥藥理學》其中兩章《第十九章開竅藥》和《第二十章補虛藥》的部分內容采用PBL教學模式授課。根據教學目標和“問題設計的十項基本原則”[3],本研究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涉及教材中兩章的內容,一是人參對心血管系統和中樞的作用及應用各有哪些,再就是麝香抗血小板聚集的機制;第二個問題涉及多方面的知識,當然主要是補虛藥治療疾病的機理及在臨床應用方面的知識。

1.3教學方法。

(1)課前分組:將中藥學班81名學生分為5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2)提出問題:每次提前一周布置一個問題。(3)收集資料:學生圍繞所設定的問題,根據教師的引導,通過圖書館、網絡、求教專家等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4)小組討論:每組學生就所設定的問題,結合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深入的討論。(5)完成報告:每組交1份書面總結報告。(6)課堂交流:每組選出1名代表借助PowerPoint進行演講,每組演講時間控制在1分鐘。每組發(fā)言后,其他組別的學生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問題由演講的學生回答,所在組的其他成員進行補充。(7)總結升華: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講評和總結,歸納出每次課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和重點內容。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問卷調查和座談兩種方式。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PBL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對PBL教學模式的喜歡程度、PBL教學模式的趣味性、學習積極性、發(fā)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對學習內容掌握及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等多方面內容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見表1。

在授課班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參考學生是否參加課堂演講選取6名學生進行座談。好、中、差生各兩名,參加演講的1名,在研究者的辦公室內圍繞5個問題進行師生一對一的座談。得到學生的同意后對座談內容進行錄音,將錄音內容轉換成文字材料作為定性分析的資料。

3.討論

調查問卷顯示,較施行PBL教學模式前,學生對中藥藥理學重要性的看法明顯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明顯增強了,而且學習態(tài)度更加認真了。就知識的學習而言,調查問卷顯示,實行PBL教學模式后,學生不僅認為中藥藥理學本身知識的獲得明顯增加,而且對系統掌握藥理知識和對相關學科的學習都有明顯的幫助作用。座談中有的學生說:“只有通過親身體驗獲取的知識,才能真正融入自己的血液。”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也是多種多樣的。要解決問題,不僅需要本學科中不同領域的知識,而且要用到許多相關學科的知識,彌補“以學科為中心”教學所存在的不足,推進基礎課程之間、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之間的融合。

在加強學生各種意識的培養(yǎng)和師生溝通方面,PBL教學模式也體現出了明顯的積極作用,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都得到了明顯的增強。

通過座談發(fā)現,學生認為PBL教學模式可培養(yǎng)團結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參與意識。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從問題教學的產生、討論到解決需要經過小組共同努力來完成教學目標。在合作中既能各抒己見,又能達成一致意見,取長補短。通過活躍而融洽的討論,逐漸建立協調、積極、相互尊重而又充滿競爭氣氛的關系,真正體現了這種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優(yōu)越性。這說明PBL教學模式可顯著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與競爭意識。

另外,PBL教學模式也可明顯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主要包括對中藥藥理學問題的解決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實踐能力、寫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座談中學生談到,要解決問題,就要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查閱、整理資料,進行討論和總結,撰寫交流報告,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一種以自我學習為主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yǎng)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和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的能力。他們還認為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不同于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的作用由單一的“教”轉變?yōu)榧取敖獭庇帧皩А保诟顚哟紊霞葌魇诹苏n本上的基本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絕大多數學生對問題的組織能力加強,語言表達更清晰,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提供了一個平臺,使他們將來更加適應社會,成為21世紀的新型醫(yī)藥人才。因此,PBL教學模式可顯著增強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實踐能力、寫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座談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要獲得問題的答案,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通過各種途徑搜尋所需要的資料。由于學生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消耗在該環(huán)節(jié)上的時間過多,就可能導致學生在其他學科上學習時間的減少,因此,如果時間充足,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是顯而易見的。

4.結語

本研究發(fā)現,學生對中藥藥理學的認識和態(tài)度在實行PBL教學模式后都有顯著的提高和轉變。PBL教學模式對系統掌握中藥藥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該模式還可明顯增強學生的各種意識和提高各種能力。因而,PBL教學模式對學生中藥藥理學的學習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林莎,馮志,王全樂等.PBL教學法在中專藥理學教學中的局部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3,21(2):93.

第3篇

[關鍵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藥理學

[收稿日期] 2013-12-24

[通信作者] *韓立煒,博士,教授,從事科研基金管理工作,Tel:(010)62328552,E-mail:hanlw@ nsfc.

[作者簡介] 付劍江,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藥抗腫瘤藥理工作,Tel:(0791)87118919,E-mail:

中藥藥理學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與機體相互作用和作用機制的科學[1]。近年來,隨著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系統生物學、組學概念的引入,中藥藥理學在研究思維、研究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本文將介紹自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醫(yī)學科學部成立以來,中藥藥理學各申請代碼下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年項目”)以及地區(qū)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地區(qū)項目”)的申請和資助情況,并對中藥藥理學的發(fā)展趨勢和特點進行淺要分析,供中藥藥理學研究人員參考。

1 中藥藥理學科(H2808~H2815)項目申請與資助概況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范圍內,與中藥藥理學直接相關的分支學科包括中藥神經精神藥理(H2808)、中藥心腦血管藥理(H2809)、中藥抗腫瘤藥理(H2810)、中藥內分泌及代謝藥理(H2811)、中藥抗炎與免疫藥理(H2812)、中藥抗病毒與感染藥理(H2813)、中藥消化與呼吸藥理(H2814)以及中藥泌尿與生殖藥理(H2815)等8個三級學科。自2010年以來,中藥藥理學科共接收面上、青年、地區(qū)項目申請3 021項,資助490項,占中藥學科(H28)資助項目總數的30.8%,其中資助面上項目254項、青年項目176項、地區(qū)項目60項。累計資助經費20 066萬元,占中藥學科(H28)這三類項目資助經費的30.6%,其中面上項目13 470萬元、青年項目3 876萬元、地區(qū)項目2 720萬元。

4年來,中藥藥理學領域的資助項目數和資助經費的變化趨勢與中藥學科的總體趨勢[2-4]大體一致:2010―2013年,中藥藥理學科每年獲資助面上、青年、地區(qū)項目總數分別為106,135,129,120項。資助項目數量經歷了2011年較大增長之后,2012年后連續(xù)2年均有所下降,其中面上項目尤為顯著。與資助項目數的變化趨勢不同,中藥藥理學科的資助經費呈現穩(wěn)步增長的趨勢。面上項目和地區(qū)項目的資助經費經歷了2011年的大幅增長之后,2013年出現小幅下降,而青年項目則在2010―2013年間一直保持不斷增長的趨勢,見圖1。以上這些變化均與近幾年項目指南中制訂的一些新要求密切相關,如2011年面上、地區(qū)項目單項資助經費幾近翻倍,限項要求放寬[3];2013年起前一年受資助的負責人第2年不得申請同類型項目;2014年起面上項目連續(xù)申請2年未獲資助者,暫停1年申請等[5]。

2 中藥藥理學科資助項目的新動向

2.1 中醫(yī)藥院校優(yōu)勢仍然明顯,但其他院校參與日益廣泛 中藥藥理學科在2010―2013年間共資助項目490項,其中中醫(yī)藥專業(yè)院校獲得189項,占總資助項目數的38.57%,西醫(yī)藥專業(yè)院校獲得177項,占36.12%,其余124項由非醫(yī)藥專業(yè)院校獲得,占25.31%,見表1,從2010年到2013年的4年中,西醫(yī)藥專業(yè)院校所獲得的項目數與中醫(yī)藥專業(yè)院校基本持平,但獲得資助項目數最多的前5所學校中有4所是傳統中醫(yī)藥專業(yè)院校,分別是上海中醫(yī)藥大學(17項)、浙江中醫(yī)藥大學(15項)、廣州中醫(yī)藥大學(15項)以及北京中醫(yī)藥大學(12項),見表2。上述情況表明,在中藥藥理學的研究中,傳統中醫(yī)藥院校仍然保持了其在本學科中的優(yōu)勢,但越來越多的西醫(yī)藥院校甚至綜合性大學也參與到中藥藥理的研究當中,有力地促進了中藥藥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將推動中藥藥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圖1 2010―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藥理學科(H2808~H2815)面上、青年、地區(qū)項目資助情況

Fig.1 Amount of approved projects and funding in the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表1 2010―2013年中藥藥理學科(H2808~H2815)獲資助單位分布情況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表2 2010―2013年中藥藥理學科獲資助項目數排名前5位的依托單位

Table 2 Top 5 organization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2.2 立足國家重大需求,抓住國際前沿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中明確提出,在我國的人口與健康領域需要有效防治重大疾病,并將中醫(yī)藥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列為重點領域的優(yōu)先主題,為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撐。從中藥藥理學科近4年的申請項目來看,廣大中藥藥理研究者也緊緊圍繞這一國家重大需求,立足于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調整研究興趣,服務于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成為中藥藥理學研究的新趨勢。近4年來中藥藥理學科各申請代碼下項目資助情況見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獲資助項目前3位的代碼分別是中藥抗腫瘤藥理(H2810)、中藥心腦血管藥理(H2809)和中藥內分泌及代謝藥理(H2811),項目數分別為119,101,69項,占資助項目總數的58.98%。

除此之外,以國際研究前沿熱點為切入點,開展中藥的藥理作用和作用機制研究也是近年來中藥藥理研究領域呈現的特點之一。以中藥抗腫瘤藥理為例,傳統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中藥的細胞毒作用、凋亡誘導作用、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以及多藥耐藥等方面。近年來,隨著細胞遷移、侵襲等腫瘤細胞生物學過程中關鍵分子事件的逐步揭示,腫瘤細胞的遠處轉移也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從近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來看,有關中藥抗腫瘤轉移作用的項目共有22項,其中2010年1項、2011年5項、2012年7項、2013年9項,呈逐年增加的態(tài)勢,研究內容包括循環(huán)腫瘤細胞、上皮-間質轉化等研究熱點。

2.3 中藥復方/藥對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 中藥復方是中醫(yī)用藥的主要形式,也是中醫(yī)治則治法的具體體現,顯示了傳統醫(yī)藥防病治病的特色。長期以來,中藥藥理學研究大多從中藥的臨床應用出發(fā),借用現代藥理學的研究方式,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的作用機制,研究對象多為中藥的單一成分,中醫(y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特色不夠突出。藥對是歷代醫(yī)家長期醫(y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其組成充分體現了中醫(yī)用藥的特色,是復方組成的基礎。近年來,廣大科研工作者逐漸認識到中西醫(yī)治療疾病的理論體系、中西藥的作用方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以往那種借用天然藥物新藥發(fā)現模式的研究方式反映的往往是中藥中某一(類)成分的局限性作用,不能完全體現一味中藥或者一個組方的作用,也脫離了中醫(yī)藥理論體系。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從整體角度關注中藥復方/藥對的藥理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機制。2010―2013年中資助的490項中藥藥理學項目中,以單一有效成分為研究對象的項目有198項,占資助總數的40.41%;涉及復方/藥對研究有108項,占資助總數的22.04%。雖然對于復方/藥對的研究項目數量與單一成分的相比仍然偏少,但比4年前的資助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這組數據提示,中藥藥理研究正在從以單體化合物的藥理作用研究為主導的方式向復方/藥對整體解決方案為主導的方式轉變。

表3 2010―2013年中藥藥理學科各申請代碼下項目資助情況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4 fiscal years

2.4 新技術新方法的大量引入,有力促進了中藥藥理學的持續(xù)發(fā)展 近年來,新技術、新方法在中藥藥理研究中不斷被采用。研究手段除利用整體反應、組織和細胞反應、生化測定外,一些先進的技術如細胞重組技術、核酸探針和分子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反應、雜交瘤和單克隆抗體技術等分子生物學技術用于中藥對基因表達與調控影響的研究也成為常規(guī)檢測手段。此外,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miRNA組等系統生物學[6]的研究方法被不斷引入到中藥藥理的研究當中。在近4年中,以代謝組學為研究手段的受資助項目達到34項,研究對象既有單味藥也有復方。由于這些組學方法部分克服了傳統生物學研究固有的局限性,從系統角度去尋找中藥這一復雜體系作用的組合靶標,將有利于中藥科學內涵的合理挖掘,闡明其多靶點的調控機制。隨著網絡生物學的發(fā)展,研究者將疾病網絡的研究思想與中藥復方的組方原理、中藥藥味、藥性理論及劑量理論相聯系,在基因、蛋白網絡調控水平全面分析中藥的藥理作用。僅2013年,受資助的此類項目就有3項,研究內容涉及炎癥網絡、雌/雄激素調控網絡以及脂質代謝網絡。

3 中藥藥理學科申請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中藥藥理學研究中中醫(yī)藥特色有待加強 中藥藥理學區(qū)別于藥理學的主要特點就是前者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藥理學研究。如果中藥藥理學研究脫離了中醫(yī)藥理論的指導就不是真正的中藥藥理學研究,更談不上對傳統中醫(yī)藥理論的充實和完善,甚至會把中醫(yī)藥理論引入歧途。基金委醫(yī)學科學部八處的項目指南中強調,醫(yī)學八處的資助宗旨是“突出中醫(yī)藥優(yōu)勢、發(fā)展中醫(yī)藥學理論”,并明確指出不受理“以某中藥或成分、復方為‘名’,而無中醫(yī)藥理論思維或研究內容之‘實’的申請”和“以中藥成分衍生物為研究對象或以中藥成分化學合成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申請”[5]。然而,仍有許多申請項目不具有中醫(yī)藥特色,或者沒有中醫(yī)藥理論指導,或者不能推動中醫(yī)藥學科發(fā)展,而未被受理。以2013年為例,在中藥學科136項面上、青年、地區(qū)不予受理的項目中,涉及中藥藥理學科的項目為79項,其中64項就是由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沒有中醫(yī)藥特色而未被受理,占中藥藥理學科不予受理項目總數的81.01%。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實踐當中,廣大中藥藥理學研究人員應當進一步強化中醫(yī)藥特色,圍繞中醫(yī)藥理論和中醫(yī)藥特點開展研究工作。

3.2 研究領域差異較大,學科發(fā)展仍不均衡 從表3中可以看出,4年中,在中藥藥理學科的8個代碼下,除某些代碼下地區(qū)項目因申報量過少且未獲得專家認可而沒有項目獲得資助外,各分支學科均有項目獲得資助。但有些分支學科因申請量過少導致獲資助項目較少,其中申請量最少的分支學科是中藥泌尿與生殖藥理(H2815),4年中面上、青年及地區(qū)項目共獲14項資助,年均3.5項。從總體上看,各代碼下的申請項目數量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中藥抗腫瘤藥理、中藥心腦血管藥理、中藥神經精神藥理等學科是中藥藥理研究者關注的熱點領域,而中藥泌尿與生殖、中藥抗病毒與感染藥理等領域的關注度則較低。因此中藥藥理研究應在進一步深化熱點領域、優(yōu)勢領域研究的同時,加強對弱勢領域的關注。

3.3 動物模型研究進展緩慢,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科發(fā)展 在動物整體水平建立真實模擬人類疾病的疾病模型,對理解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至關重要,是基因在體功能分析、疾病發(fā)病機制探討、藥物新靶點發(fā)現及臨床前藥效學評價等生物醫(yī)學研究的必要條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意義。中藥藥理學研究所用的疾病動物模型應為符合中醫(yī)特點的疾病模型、證候模型或病證結合模型,這不僅是中藥藥理學研究的基石,也是中醫(yī)藥理論現代研究的突破口[7]。為此,基金委醫(yī)學科學部從2011年開始專門分出一部分資助經費,用于支持疾病動物模型研究。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中藥藥理學領域的疾病動物模型項目申請數量很少,僅有1項獲得資助。因此,認真總結分析符合中醫(yī)藥特點的疾病動物模型建立的理論和方法,加大中醫(yī)證候動物模型和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研究仍然是從事中藥藥理研究的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方向之一。

3.4 植物藥研究較為普遍,動物藥、礦物藥研究仍顯薄弱 動物類中藥的應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戰(zhàn)國時期《山海經》中就有關于動物藥的記載,其中所收集的動物藥就有67種[8],而《本草綱目》中所記錄的動物藥則有400余種。這類中藥的活性成分比較獨特,具有作用強、使用劑量小、療效顯著且專一等優(yōu)點,對某些頑癥、重病療效確切。縱觀近4年中藥藥理學科資助的490個項目,研究對象為動物藥的只有11項,其中2010年4項、2011年1項、2012年1項、2013年5項,涉及沙蟾、蝎、水蛭、壁虎、地龍等。與動物藥相比,礦物藥的研究更顯得寥寥無幾,在2010―2013年的4年中,有關礦物藥研究的項目只有2項,研究對象為雄黃和砒霜。以上數據提示,盡管以往對動物藥、礦物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該領域仍然需要持續(xù)的努力和投入,邁向更高、更深的層次。

3.5 研究對象基本數據不足,影響同行專家評審 中藥功效的發(fā)揮取決于中藥成分。然而中藥成分十分復雜,且受到品種、產地、采收季節(jié)、貯藏條件、炮制加工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同一種藥物,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同,質量會出現差異,療效也會有不同。而對于中藥復方而言,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方劑的組成、劑量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提取方法的差異,也會引起其療效的不同。這些影響因素往往使別人甚至研究者自己都很難重復研究結果,從而降低了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因此,研究所用藥物樣品的來源、含量、質量控制方法等基本數據材料的缺失,將影響到同行專家的評審。研究者應該在撰寫申請書時重視這一問題,盡量寫清實驗藥材的基本情況、處理方法、質量控制標準等。

4 結語

本文對2010―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藥理學科項目資助情況進行了匯總和分析,并結合這些項目淺要分析了中藥藥理學研究中呈現的新特點和新問題,希望本文能對今后本學科領域基金申請者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幫助,以提高申請項目質量。

[參考文獻]

[1] 沈映君. 中藥藥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1:3.

[2] 商洪才,黃金玲,韓立煒,等. 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yī)藥學科項目受理及資助情況分析[J]. 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11,9(10):1045.

[3] 韓立煒,王悅云,賀文彬,等. 2011年NSFC中藥學科面上、青年、地區(qū)基金項目申請與資助情況分析[J]. 中國中藥雜志,2012,37(5):545.

[4] 黃鳴清,韓立煒,吳修紅,等. 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學科面上、青年、地區(qū)項目申請及資助情況分析[J]. 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6.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

[6] 蔣太交,薛艷紅,徐濤. 系統生物學――生命科學的新領域[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進展, 2004,31(11):957.

[7] 彭成. 試論中藥藥理動物模型[J]. 中藥藥理與臨床, 1999,15(5):47.

[8] 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第1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6.

Analysis of projects funded by NSFC in field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2010 to 2013 fiscal years

FU Jian-jiang, BI Ming-gang, CHEN Jun, LIN Chao-zhan, HAN Li-wei

(1.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100085, China;

2.School of Pharmac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3.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93, China; 4.Chinese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5.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Projects which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in 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2010 to 2013 financial years were reviewed.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items, new features and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field.

第4篇

[關鍵詞] 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科研思維;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0[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0(b)-099-02

中藥藥理學學科的任務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中醫(yī)臨床療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guī)律;闡明中藥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機制,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參與中藥新藥開發(fā),促進中西醫(yī)結合及促進中醫(yī)藥理論發(fā)展[1]。中藥藥理學屬于中醫(yī)藥學范圍,與中醫(yī)藥學各領域保持著廣泛而緊密的聯系,同時又必須與現代醫(yī)學及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2]。中藥藥理教學包括理論和實驗,其中實驗教學是中藥藥理學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3]。它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教學應與理論教學所學的知識相聯系,逐漸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研思維習慣。傳統的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模式以實驗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操作過程,因而在實驗課上學生主要依賴教師的示教操作和詳細講解進行實驗,無需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造成了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4]。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實驗教學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 加快實驗教材的更新,與科研實際緊密聯系

對實驗課教材的建設的忽略,會造成教材的實驗內容和方法跟不上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步伐,而且實驗方法與現有的儀器條件也不相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實踐中廣泛應用。所以我們教研室老師應對實驗教材進行反復的討論修改,并隨著實驗室建設和儀器設備的增添和更新,編寫出合適的中藥藥理學實驗教材,并且每1~2年即對教材重新組織修訂與編寫。

2 加強實驗室建設,提高硬件設施水平

實驗室是實驗教學的重要基地,近年來,我校加快了實驗室建設的步伐,已有部省共建中藥藥理實驗室,增添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逐步建立整體動物實驗室、離體器官實驗室、細胞培養(yǎng)室、分子藥理實驗室、多媒體教學電教室等。實驗課盡可能采用近代實驗手段,逐步增加實驗內容,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加強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適應培養(yǎng)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

3 強化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適應時代要求

一般的實驗課,是教師事先為學生準備好營養(yǎng)液及藥液,裝配好實驗裝置,學生則是按教師的操作示范和講義中的給藥順序,機械地重復一遍,很多學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實驗目的和原理的情況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實驗結果。這樣也就失去了實驗課的最基本意義,不利于鍛煉獨立實踐的能力。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以期加強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3.1 預習與發(fā)現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要求學生進入實驗室前,必須自己事先預習實驗講義,并結合理論課學習內容,弄懂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并用來指導及完成實驗的全過程。同時要求學生自學相關背景知識,以了解該實驗所研究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有什么樣的意義,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3.2 實驗設計與統籌安排能力的培養(yǎng)

要求學生在實驗前進行系統的方案設計,包括實驗用液的配制、實驗具體的操作步驟等。學生參與實驗的準備工作,從營養(yǎng)液、藥液的配制、動物用藥的計算到實驗儀器的調試和實驗動物的麻醉等都必須能獨立進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過程的掌控,請學生自主安排實驗時間和步驟,教師提出建議和意見,使學生學會掌控時間,使實驗能在合理的時間內順利完成。

3.3 實驗操作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注重中藥藥理實驗的基本規(guī)范操作的鍛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動物給藥方法、常用手術操作等,提高動手能力,以期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很快能獨當一面開展工作。

3.4 實驗報告的撰寫與科研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科學實驗的結果需要發(fā)表,需要將成果展示給同行,為自己和他人的繼續(xù)研究提供積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論文的寫作和表達是中藥藥理工作者必備的能力之一。我們在實驗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規(guī)范書寫實驗報告,更重要的是在實驗報告中體現思考的過程。

3.5 討論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討論在實驗課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學生的實驗報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實驗結果,簡單的結論,沒有自身想法和新意。科研實踐歸根結底是為解決科學問題而進行的,討論應與實驗研究的問題相呼應,討論通過該實驗是否解決了所提出的問題,若解決了,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沒有解決,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這就使學生對實驗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明確實驗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3.6 設計性實驗[5]與科研思路的啟發(fā)

針對中藥中有許多尚未闡明和尚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在實驗課的內容中安排2~3次綜合設計性實驗。針對中醫(yī)藥多層次、多靶點的作用特點,在一定的范圍內,通過與教師和同學的討論,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結合實驗室條件設計合理的綜合性實驗方案來解決該問題。設計性實驗的開設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對中藥藥理的興趣,加深了對中醫(yī)藥的理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增加聲像教材與電化教學的利用,拓寬視野

中藥藥理學的實驗方法廣泛,涉及內容多,并且可以利用任何最新的分析和檢測技術,教學學時內安排的實驗內容只能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因此造成學生知識面不寬,難以開闊思路、舉一反三;另外有些實驗內容周期較長,學生僅能通過示教教學接觸,不可能了解到實驗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擬添置或拍攝錄像片進行實驗的輔助教學,比如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組織細胞培養(yǎng)技術、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及周期較長的實驗等。通過聲像教材與電化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學會靈活運用藥理實驗方法及現代分析和檢測技術。

5 開展雙語教學,提高專業(yè)交流能力

由于英語在專業(yè)領域內是通用語言,我們采用英語進行雙語教學。首先要求教師用正確流利的英語進行知識的講解,但不絕對排除漢語,避免由于語言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教師可利用非語言行為,直觀、形象地提示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以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雙語教學的目的是為提高學生日后的專業(yè)文獻閱讀及與同行專家的交流能力,英文文獻閱讀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備素質,以便掌握最新研究進展;并且隨著對外交流的逐漸增多,需要我們具有與國外專家進行學術問題交流的能力。因此在中藥藥理實驗課中,我們擬采用雙語教學,有意識地使學生掌握專業(yè)詞匯,了解專業(yè)英語的表達方式,提高專業(yè)交流能力。

總之,中藥藥理實驗課的教學應在中醫(yī)藥理論的指導下,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合理設置和安排課程內容,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促進理論與實驗課教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中藥藥理學實驗的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中應側重于綜合與設計性實驗,尤其是針對中醫(yī)藥多層次、多靶點的作用特點,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中藥藥理學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侯家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

[2]周大興,李嵐.從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論中藥特色[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25(2):68-69.

[3]陸茵,方正.中藥藥理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醫(yī)教育,1999,18(5):18-19.

[4]何曉山,李秀芳,代蓉,等.開展中藥藥理學探索性實驗教學的體會[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30(2):60-61.

第5篇

關鍵詞:電視教材 血瘀證 活血化瘀藥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148-02

中藥藥理學是目前我國醫(yī)藥院校中藥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課,它是以中醫(yī)藥基本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1]。中藥藥理學既是連結傳統醫(yī)學與現代醫(yī)學的紐帶,也是溝通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因此在中醫(yī)藥的學習中顯得非常重要。中藥藥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中西醫(yī)結合的產物,是中藥現代化發(fā)展的必然,也是中藥走向世界的橋梁,其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實驗教學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豐富中藥藥理學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筆者以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應用教材《中藥藥理學實驗方法》、陳奇主編的《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以及吳清和主編的《中藥藥理學》等教科書中相關內容為依據,進行了“血瘀證”動物模型及活血化瘀藥實驗電視教材的制作,現將此電視教材制作的體會簡單介紹如下。

1 電視教材設計與制作研究的價值

自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教育家戴爾提出“經驗之塔”理論,論證了視覺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后,視覺媒體逐漸進入教學領域,廣大教育工作者也認識到視覺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到應用視覺媒體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2]。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促進傳統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的系列改革,優(yōu)化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觀、學習觀和教材觀等現代教育觀念,為教育創(chuàng)新提供理論、技術和手段支持。

在動物身上復制人類疾病是醫(yī)學科學實驗研究的一種重要手段。現代醫(yī)學迅速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實驗研究的客觀性、準確性、可重復性及數據化。活血化瘀藥是指能疏通血脈,祛除血瘀的藥物,臨床用于治療血瘀證。現代研究證明了“血瘀證”與微循環(huán)障礙、血流動力學異常、血液流變學異常有密切關系。活血化瘀藥的藥理作用常與改善血瘀患者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和微循環(huán)以及其他藥理有關[1]。如何讓學生理解抽象的中醫(yī)“血瘀證”以及活血化瘀藥的藥理作用是本章重點與難點。我們根據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利用大量的圖片、圖示、實驗錄像、動畫、聲音、文字等多媒體形式,將中醫(yī)“血瘀證”動物模型的制備,以及活血化瘀藥藥理實驗設計方法及實驗例證有機地串聯起來,進行了電視教材的制作。

2 電視教材的制作過程

2.1 文字稿本的撰寫:

電視教材文字稿本是一種用文字及圖示符號描述電視教材編制內容和形式的書面材料[4]。文字稿是電視教材制作的核心,是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描述。在編寫文字稿之前,我們攝制組負責教學的老師與電教中心的老師在一起研究決定,電視教材主要集中在“血瘀證”的模型與活血化瘀實驗方法的介紹,文字稿編寫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yè)性,參照目前權威的中藥藥理實驗書籍及大量的參考文獻,采用多種致病因素、多種動物、多種方法和多項指標,務求使動物模型盡可能接近中醫(yī)的“血瘀證”。二是可拍攝性,活血化瘀功效的實驗設計要注意其客觀性、準確性、可重復性及數據化,盡可能完整地反映出活血化瘀中藥的功效與特點,但同時要考慮可拍攝性。三是要重視解說詞,確定內容后要寫好解說詞,文字稿本的結構可以和編導進一步推敲,畫面在審定和制作中根據實情進行調整和改進,而解說詞則是具體選題的專業(yè)內容而定,重中之重。

2.2 分鏡頭腳本的制作

分鏡頭常常指對一組鏡頭的拆分,也可以說成是將組鏡頭分解成一定數量的單個鏡頭。分鏡頭腳本是以鏡頭為單位將文字稿本編寫成的一定格式。如果說文字稿本是以科學性,教學性為主導,而分鏡頭稿本則是以藝術性,娛教性為主導,是對醫(yī)學主編的畫面構想進行影視藝術的加工。我們編寫的分鏡頭腳本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鏡號、畫面內容、景別、攝法、長度、字幕、解說、聲音、特技等。

3 拍攝

3.1 平時積累

藥理學實驗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有些實驗有周期性,我們在平時科研與實驗教學過程中,有時會拍攝一些有意義的鏡頭,如體外血栓形成、活血化瘀藥對MCAO模型動物的影響等,不斷積累素材。

3.2 集中拍攝

在把握分鏡頭稿本鏡頭的基礎上,攝像師要先到將要拍攝的實地進行考查,這樣對每個將要實拍的鏡頭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實地實景考查,對現場光的情況,以及對攝像人員要求等有明確的了解。實地考查完以后,攝像師與老師要對分鏡頭本提出修改建議或者補充意見,困難等等,攝制組成員集體討論,最后完善分鏡頭稿本,著手準備拍攝了。

拍攝前,實驗操作人員要準備好所有的實驗動物與材料,配制好所有的試劑與溶液,注意要貼好標簽與標注日期,拍攝之前要對實驗流程了如指掌。

4 后期制作

(1)編輯:一部電視教材的制作,從策劃到拍攝完畢,一般稱為前期制作;從拍攝的素材進入剪輯室到輸出成片的過程叫后期制作,也叫編輯,也就是將前期拍攝的素材(鏡頭),按分鏡頭稿本的要求,并和字幕、圖表、動畫、音響等有機結合形成一部完整的電視教材。編輯時要根據分鏡稿本的標注,把分鏡頭按錄像帶的時間碼前后順序一個一個地采集到非線性編輯系統的高速硬盤中,并給每個鏡頭分配一個地址編碼,并把相應的編碼與所在的文件夾名稱一并記在分鏡頭稿本的對應鏡頭序號下。

(2)配音及解說:電視教材中專門的語言表述稱為解說,也就是對解說詞的朗讀。電視教材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畫面和解說來呈現的,這兩種視與聽的知識載體共同完成傳遞信息的任務。電視教材是以活動的視覺形象為主,畫面能確切地表述教學內容,給予學生豐富的感性印象,可為第一要素。但畫面只能給人以表面的現象,透過視覺表象更深層次的知識以及一些具體量化的內容,畫面則無法表現,必須依靠解說對畫面加以說明和補充[5]。現代醫(yī)學電視教材的制作中除講授型電視教材采用現場同期錄制同期聲外,一般均采用解說的形式進行配音,由于醫(yī)學電視教材多是示范型的,要求解說員以客觀的態(tài)度朗讀解說詞,不帶主觀觀點,朗讀時語速不易過快,也不易慢,而應采用中速,聲音要清晰悅耳,音量要平穩(wěn)。

(3)字幕:電視片中,以文字形式出現的畫面叫字幕。如片名、標題、說明詞、定義、公式及對人物、事物、時間、地點的介紹等,都可以稱為字幕。電視教材的字幕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要想方設法讓學習者在有限的屏幕上,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學到更全面的知識。由于字幕出現的部位不外平底行、左右側、四角、整幅等。手法有劃入劃出、切入切出、游動等。時間有超前、滯后、同步。我們要結合教學內容緊密配合觀看者認識邏輯的順序,編輯字幕并設計安排字幕的映示形式。

(4)音響的制作:配合解說詞運用背景音樂,目的是起渲染氣氛、深化主題、提示注意,以及承上啟下和轉場等作用。音樂在醫(yī)學電視教材中雖然不是表現的主體,但是由于音樂的特殊表現力1,使枯燥的知識在悅耳的音樂中緩緩地流向學生的心田。音樂的設計應根據畫面的內容和節(jié)奏來選配,選用應適度,采取淡入淡出的方式,避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6]。我最后選擇了陳悅和Mark的鋼琴與蕭合奏曲,中西合璧,輕緩而優(yōu)美。

(5)合成及生成樣片:合成樣片的過程中,要專業(yè)教師與電教中心的老師一起來完成,將按順序存儲的文件,放到編輯時間線窗口的音頻軌道上,借助專業(yè)軟件來完成。最后要在醫(yī)學主編、導演的帶領下對片子的整體結構、節(jié)奏、敘事方式等宏觀上進行一次整體考察,最后生成樣片。

(6)審片與修改:審片實際上是整個制作的一個最后把關環(huán)節(jié),審片最好是由專家組來完成,攝制組拿到修改建議后,按要求進行調整、增補等處理,最后生成母片文件。

5 結語

經過了近一年的努力,我們在電教中心的支持與配合下,完成了《“血瘀證”動物模型及活血化瘀藥實驗設計》電視教材的制件,回顧制件過程體會到要完成一部高質量的電視教材,需要做到:一是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二是要掌握藝術表達技巧,既要展現醫(yī)學專業(yè)特點,又要有可視性,二者要統一協調;三是專業(yè)教師與編導制作人員應通力合作,完善畫面與聲音的總體構思,充分考慮畫面、解說、音樂音響等要素之間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電視教材制作完成后,有效地幫助了學生來學習、理解活血化瘀藥的藥理作用,深受學生喜歡。

參考文獻

[1] 吳清和.中藥藥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張東威.醫(yī)學教學改革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10):27.

[3] 林寶琴,胡路云,鐘春梅.淺談視頻在藥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報,2013(2):29.

[4] 初萬江.現代醫(yī)學電視教材的設計與制作[D].遼寧師范大學,2006.

第6篇

1.1藥材原料黃連購自杭州華東醫(yī)藥藥材公司,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ChinensisFranch的干燥根莖,根據《中國藥典》(2005版)鑒定為正品。其不同炮制品為:(1)生黃連:取原藥,成簇者掰開,除去泥沙等雜質,搶水洗凈略潤,切薄片,干燥。(2)炒黃連:取原藥,炒至表面棕黃色,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涼。(3)酒黃連:取黃連,與黃酒拌勻,稍悶,炒至表面色變深時,取去,攤涼。黃連與黃酒的比例為100∶12.5。(4)姜黃連:取黃連與姜汁拌勻炒至表面色變深時,取出,攤涼。黃連與姜汁的比例為100∶12.5。(5)萸黃連: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煎液與凈黃連拌勻,待液吸盡炒干,取出,攤涼。黃連與吳茱萸的比例為100∶10。

1.2實驗菌種由杭州市桐廬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提供。

2實驗方法

2.1水煎液的制備稱取黃連生品及各炮制品飲片10g,分別加10倍量蒸餾水浸20min后,加熱煮沸1h過濾,在藥渣中再加5倍量蒸餾水煮沸半小時后過濾,將兩次濾液合并,在沸水浴上濃縮成1g/ml濃度的水煎液備用。

2.2抑菌試驗采用混合法進行,將各炮制品水煎液的原液,分別用無菌蒸餾水作等倍稀釋(1/2~1/32),加入雙倍營養(yǎng)瓊脂混合,傾注成平板。分別接種一定菌齡(12~16h)及一定濃度(80萬/ml)的實驗菌液,置37℃溫箱培養(yǎng),經24h后觀察各細菌在不同藥物濃度中能否生長,不生長的藥物最低濃度,即為該藥物最低抑菌濃度(MIC)。

3實驗結果

黃連不同炮制品的抑菌作用,以該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來衡量其對常見細菌的體外抑菌效果,結果見表1。

表1黃連不同炮制品的體外抑菌效果(略)

實驗結果表明,黃連不同炮制品的水煎液對上述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品和各種炮制品對福氏痢疾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較強,對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抑菌作用較弱,此結果和有關資料相符[2]。而酒黃連水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優(yōu)于生品及其他炮制品。

4體會

黃連中主要有效成分為小檗堿(黃連素)。黃連堿,藥根堿也是抗菌作用的重要成分[3],因協同作用,所以黃連的抑菌作用強。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炮制品和生品相比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這是因為具有抗菌作用的小檗堿在生品和各炮制品中含量變化不大,經數理統計無顯著性差異[4]。實驗中各炮制品對不同細菌的MIC值不同,說明黃連經不同炮制后其所含成分發(fā)生部分變化,藥理作用和抑菌機制也發(fā)生相應變化。所以,黃連生品及各種炮制品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情正確使用。

【參考文獻】

[1]王筠默.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38.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7:14.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7:14.

[4]李凌云,廖波,甄漢琛.黃連不同炮制品中鹽酸小檗堿的含量研究[J].中國藥業(yè),2001,10(12):36.

第7篇

【關鍵詞】 黃連;體外抑菌;實驗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in vitro bacteriostasis effect of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anker root. [Method]Put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anker root decoctions in culture medium and cultivated with bacteria in the same time,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drugs on bacteria growth to judge the strength of bacteriostasis.[Result]It shows the bacteriostasis of different products with MIC but in different strength.[Conclusion]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anker root have the same bateriostasis as raw canker root,but with different functional bacteria groups.

Key words:canker root;bacteriostasis in vitro;experimental study

黃連為常用中藥,臨床運用廣泛,其有效成分為小檗堿。據古書記載黃連能治“腸辟腹痛,婦人陰中腫痛”,“瀉心火,去中焦?jié)駸帷保爸沃T瘡,赤眼暴發(fā)”等。近代研究證明黃連和小檗堿均有明顯的體外抑菌作用,而且抑菌范圍廣[1]。然而黃連不同炮制品臨床應用也較常見,故筆者對黃連生品和幾種炮制品的水煎液的抑菌作用進行了體外實驗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實驗材料

1.1 藥材 原料黃連購自杭州華東醫(yī)藥藥材公司,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莖,根據《中國藥典》(2005版)鑒定為正品。其不同炮制品為:(1)生黃連:取原藥,成簇者掰開,除去泥沙等雜質,搶水洗凈略潤,切薄片,干燥。(2)炒黃連:取原藥,炒至表面棕黃色,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涼。(3)酒黃連:取黃連,與黃酒拌勻,稍悶,炒至表面色變深時,取去,攤涼。黃連與黃酒的比例為100∶12.5。(4)姜黃連:取黃連與姜汁拌勻炒至表面色變深時,取出,攤涼。黃連與姜汁的比例為100∶12.5。(5)萸黃連: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煎液與凈黃連拌勻,待液吸盡炒干,取出,攤涼。黃連與吳茱萸的比例為100∶10。

1.2 實驗菌種 由杭州市桐廬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提供。

2 實驗方法

2.1 水煎液的制備 稱取黃連生品及各炮制品飲片10g,分別加10倍量蒸餾水浸20min后,加熱煮沸1h過濾,在藥渣中再加5倍量蒸餾水煮沸半小時后過濾,將兩次濾液合并,在沸水浴上濃縮成1g/ml濃度的水煎液備用。

2.2 抑菌試驗 采用混合法進行,將各炮制品水煎液的原液,分別用無菌蒸餾水作等倍稀釋(1/2~1/32),加入雙倍營養(yǎng)瓊脂混合,傾注成平板。分別接種一定菌齡(12~16h)及一定濃度(80萬/ml)的實驗菌液,置37℃溫箱培養(yǎng),經24h后觀察各細菌在不同藥物濃度中能否生長,不生長的藥物最低濃度,即為該藥物最低抑菌濃度(MIC)。

3 實驗結果

黃連不同炮制品的抑菌作用,以該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來衡量其對常見細菌的體外抑菌效果,結果見表1。

表1 黃連不同炮制品的體外抑菌效果(略)

實驗結果表明,黃連不同炮制品的水煎液對上述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品和各種炮制品對福氏痢疾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較強,對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抑菌作用較弱,此結果和有關資料相符[2]。而酒黃連水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優(yōu)于生品及其他炮制品。

轉貼于

4 體會

黃連中主要有效成分為小檗堿(黃連素)。黃連堿,藥根堿也是抗菌作用的重要成分[3],因協同作用,所以黃連的抑菌作用強。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炮制品和生品相比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這是因為具有抗菌作用的小檗堿在生品和各炮制品中含量變化不大,經數理統計無顯著性差異[4]。實驗中各炮制品對不同細菌的MIC值不同,說明黃連經不同炮制后其所含成分發(fā)生部分變化,藥理作用和抑菌機制也發(fā)生相應變化。所以,黃連生品及各種炮制品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情正確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筠默.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38.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7:14.

第8篇

關鍵詞:中藥;雙向調節(jié)作用;藥理研究

“中藥的雙向調節(jié)”一詞是近代中醫(yī)藥研究中出現的新術語,中藥雙向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為近代中藥藥理研究的重點之一。特別是近10年來,國內外對中藥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研究進展很快。中藥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是指某一中藥既可使機體從亢進狀態(tài)向正常轉化,也可使機體從機能低下狀態(tài)向正常轉化,因機體所處的病理狀態(tài)不同而產生截然相反的藥理作用,最終使機體達到平衡狀態(tài)[1]。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中藥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

1中藥成分與雙向調節(jié)作用

中藥成分復雜,具有多種化學成分。眾所周知,很多西藥發(fā)揮作用往往只靠一種成分,而中藥發(fā)揮作用多是幾種成分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作用于機體受體和酶的不同,都會使中藥藥效表現出多效性。每一味中藥都是一個小的復方,因而同一種藥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兩種作用,同一種藥可能含有藥理作用一致的多個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數量藥理作用相互對立的化學成分。如大黃中含有的番瀉甙A為大黃瀉下作用最強的有效成分,另外還含有鞣質,具有收斂止瀉作用[2]。附子中提取的去甲烏藥堿在麻醉及不麻醉犬每分鐘靜滴1~4μg/kg后,呈現血壓下降、外周動脈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卻具有升壓作用[3]。

2中藥劑量與雙向調節(jié)作用

藥量不同,藥物的效應也不同。就單一成分而言,在一定劑量范圍內,隨著藥物劑量的增加,其藥理作用一般會增強。換言之,機體對藥物反應的大小一般與藥物的劑量成正比。然而各種不同的藥物成分,其藥理作用增強的幅度可能不同。倘若是含藥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種成分,一般其藥理作用應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強。如果是藥理作用方向相反的兩種成分,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總的藥理作用的強弱就與這兩種成分的閾劑量組合時各自劑量的比值和各自隨劑量增加而藥效增強的幅度有關。在一定劑量范圍內,可能隨總劑量增加彼此作用互相抵消;也可能隨總劑量增加某一方向的作用增強;還可能隨總劑量增加某一方面的作用減弱。若中藥多成分中含有多個藥理作用相似或相互對立的成分,它們總體的藥理效應就更加復雜多變。因此在中藥中經常出現小劑量和大劑量藥理作用相反的情況。如大黃多糖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內鈣釋放影響不大,而對鈣內流有促進作用,但隨著劑量增加鈣內流減少[4]。黃芪水煎液在高濃度時能抑制T淋巴細胞轉化,低濃度時能促進T淋巴細胞的轉化[5]。研究證實:三七皂甙對血凝素(PHA)誘導人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產生IL2,具有低濃度促進和高濃度抑制的雙向作用[6]。

3中藥炮制與雙向調節(jié)作用

炮制前后,藥物的效用不同。通過對藥物進行一定的加水、加熱、加輔料(如酒、醋、鹽水、蜂蜜、藥汁)等炮制處理后,藥物不僅在物理性狀上發(fā)生改變,而且其化學成分也發(fā)生變化。由于炮制使藥物的純度、溶解度、有效成分的質和量發(fā)生改變,藥物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亦因之而變。生黃芪具抗利尿及升壓作用,炒黃芪有利尿及降壓作用[7]。生地黃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熟地黃有滋陰補腎、補血調經的作用[2]。

4中藥配伍與雙向調節(jié)作用

配伍亦可影響藥物的作用。中藥配伍以后可產生不同于單味中藥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同一藥物由于配伍不同,則作用迥異。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藥物配伍組合成方后,其相互之間產生協同、拮抗或相乘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質或絡合物,則整體作用發(fā)生改變。中醫(yī)學認為,陰陽平衡為常,陰陽失調為變,協調陰陽也就成為制方的基本原則。且物極必反,故要“無使過之”,汗而毋傷,下而毋損,涼而毋凝,溫而毋燥,補而毋滯,消而毋泛。在方劑配伍上,就出現兩種性質相對、功用不同的藥物組合即雙向配伍原則,如寒與熱、升與降、收與散、動與靜、補與瀉等。二者相反相成、對立統一,起到補偏救弊、調整陰陽的作用。從現代醫(yī)藥學角度考慮,單味中藥的成分尚且是一個多成分的集合體系,在復方中,則更是多個集合體的疊加,使原本已經很復雜的體系更加復雜。故復方中藥理作用相反的成分同時出現的幾率就更多,如四君子湯中既含有興奮胃腸平滑肌的水溶性成分,也含有抑制胃腸平滑肌運動的脂溶性成分,兩類成分共同完成對小腸運動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該作用是四君子湯治療脾虛患者存在胃腸功能紊亂的重要藥理依據[8]。在桂枝湯中,既含有升壓成分Fr.B,亦含有降壓成分Fr.A和Fr.E,它們一起共同完成對血壓的雙向調節(jié)[9]。

5機體狀態(tài)與雙向調節(jié)作用

藥物的作用是以人體的機能狀態(tài)為基礎。人體的機能狀態(tài)不同,藥物的作用也不同。中藥所含的拮抗性成分是產生雙向調節(jié)作用的物質基礎,而機體的機能狀態(tài)則是中藥產生雙向調節(jié)的另一個重要條件,當作用相反的兩種成分同時作用于機體時,機體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當時的機能狀態(tài)。如益母草對受孕子宮呈抑制作用,對產后子宮呈興奮作用[10]。黃芪在人體免疫反應偏低時可使之升高,反之偏高時可使之降低[3]。甘草煎劑能增強應激狀態(tài)下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而對安靜狀態(tài)下的小鼠則呈抑制作用[11]。

總之,中藥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是復雜的,尚有待探討。中藥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對人體在病理狀態(tài)下所產生的功能失調起到平衡調節(jié)作用,這是中藥藥理的深奧之處。隨著分子藥理學、免疫藥理學的發(fā)展,將會更清楚地闡明其機理。

參考文獻:

[1]侯家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21.

[2]王浴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68,401.

[3]趙翠蘭,劉葆琴.中藥的雙重性作用[J].新興醫(yī)藥研究,1996,6(4):170-171.

[4]靳珠華,林秀珍,馬德祿.大黃素和大黃多糖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內游離鈣濃度的影響[J].中草藥,1994,25(8):413.

[5]姜平.蟲草酒處方藥理與物質基礎關系簡析[J].時珍國藥研究,1993,4(4):16.

[6]周金黃,李曉玉,榮康泰.免疫藥理學進展(基礎與臨床)[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3:172.

[7]魏偉,梁君山,周愛武,等.白芍總甙對IL2產生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1989,5(3):176.

[8]王汝俊,胡英杰,杜群,等.四君子湯對胃腸運動雙向質基礎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1,17(6):4-5.

[9]秦彩玲,劉婷,張毅,等.桂枝湯對大鼠血壓雙向調節(jié)部位探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1,7(4):20.

第9篇

學會新聞

(1)2012年度第十六屆servier青年藥理學工作者獎名單揭曉 無

(2)中國藥理學會數學藥理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理事會暨青年學者論壇會議紀要 無

(3)中國藥理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化療藥理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無

(4)2012第二屆中國藥理學會補益藥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大會會議紀要 無

(5)熱烈祝賀黃宇光教授當選為國際理學會副主席 無

會議通知

(6)全國中藥藥理學會聯合會學術交流大會(2012年)第一輪通知 無

(7)中國藥理學會抗炎免疫藥理專業(yè)委員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暨2012年抗炎免疫藥理學術年會第一輪通知 無

(9)征文 無

新書介紹

(10)《2012年理學進展》出版 無

科普園地

(10)維生素d真的能預防骨折嗎 張裕

(10)喝咖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被初步闡明 安宇

(11)太極可減輕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癥狀 姜凌

(11)益生菌可有效地保護并治療抗生素所致腹瀉 王嘩凡

(12)新型抗pd-1/pdl-1藥物使1/4患者腫瘤縮小 段建輝

(12)大會報告以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促進藥理學教學質量提高的探索和體會 婁建石

第八次全國藥理學教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

(13)美國ucla臨床醫(yī)學教育對我國藥理學教學的啟示 張岫美

(17)醫(yī)學課程整合背景下的《藥理學》教學改革 臧偉進 王淵 劉進軍 馬欣 曹永孝 牛娟芳

(17)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藥理學整合教學中的應用 魏敏杰

(19)藥理學教學在以疾病為中心的醫(yī)學培養(yǎng)模式中的探索 張媛媛 周黎明

(22)醫(yī)學機能學虛擬實驗系統的建設與應用 王春波 韓彥?| 夏蘊秋 仲偉珍 陳雪紅

(23)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計劃中的師生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案 汪暉 李曉霞 鄭丹 李開元 李一村

(24)沈陽藥科大學藥理教學團隊建設的幾點體會 吳英良 吳春福 楊靜玉 鄒莉波 張予陽

(24)專題論壇通過強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康毅 溫克 何景華 高衛(wèi)真 婁建石

(26)醫(yī)學教育中pbl教學在實踐中前行 高衛(wèi)真

(27)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學習體會 何景華

(28)藥理學課程群的構建及實施 溫克 何景華 康毅 高衛(wèi)真 李芹 婁建石

(29)提高藥理學課堂授課效果的一點體會 尹永強

(29)藥理實驗教學應強化醫(yī)學人文精神培養(yǎng) 李欣 溫克 康毅

(30)pbl教學法視閾下的藥理學教師素質要求 靳英麗 石卓 關風英 紀穎實

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陳立

(31)藥理學全英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魏征人 紀影實 關鳳英 靳英麗 喬萍 李晶 張明 陳立

(31)八年制醫(yī)學專業(yè)生物醫(yī)學整合課程中的pbl教學 曹永孝 呂海俠 王淵 臧偉進

(31)對藥理學教科書中一些定義的討論 曹永孝 臧偉進 馬欣

(32)藥理學考試改革探討 朱玲 楊云霞 文錦瓊 周黎明

(33)網絡pbl在藥物毒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實踐體會 郝麗英 郭鳳 封瑞 胡慧媛 趙金生 趙美瞇 孫雪菲 蔡際群

(33)藥理學教材編寫與使用的幾點體會 徐江平 程玉芳

(34)轉化醫(yī)學對藥理學教學與科研的啟迪 程玉芳 徐江平

(34)案例教學法在留學生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于爽 察雪湘 馮國清

(35)七年制醫(yī)學生機能學綜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馮國清 胡香杰 喬鵬

(36)在臨床藥學專業(yè)藥理學進行pbl教學的實踐探索 李華林 原王麗

(36)用藥分析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胡全 趙建波 張麗慧

(37)構建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深化藥理學教學改革 張麗慧 趙建波 李成檀 徐秋琴 林曉霞 王艷芳

(38)醫(yī)學繼續(xù)教育中《藥理學》教學方法新探索 秦渝兵 吳藍鷗 王蕾 云宇 李晨 郭瑛

(38)四段式實驗教學模式在藥學專業(y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何波 陳鵬 王鵬 楊桂梅 周軼平 陳亞娟 羅敏 沈志強

(38)深化藥理學在大專全科醫(yī)學專業(yè)教學中的橋梁作用 劉建明 王芳 葉錫勇 郭永梅

(39)制藥工程專業(yè)藥理學創(chuàng)新課程建設與實踐 李振

(40)“四位一體”法提高藥理學教學水平 郝勇

(40)《藥理學》教學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探索 吳艷

(41)在線虛擬藥店游戲在藥學教學中的應用 朱一亮 張琦 胡玨 鄭鳴之 葉夷露 俞月萍

(42)以培養(yǎng)崗位勝任能力為導向的護理藥理學課程改革初探 毛理納 許?@慧 馬香芹 張琨 周成林 趙汴霞 盧澤凱 黃顯峰

(43)《藥理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幾點體會 鄒莉波 吳春福 楊靜玉 吳英良 張予陽

(44)pbl模式在留學生藥理學教學中的探索 郭巖 董六一 張駿艷 陳志武

(44)以器官系統整合為基礎的藥理學教學實踐探索 王芳 陳建國 胡壯麗 謝娜 龍利紅

(45)《藥理學》混合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汪雪蘭 黃海 陶亮 王冠蕾 周家國 陳麗君 黃奕俊 孫林光 道焰 朱小南 陳汝筑

(45)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項目實施體會 鐵璐 李學軍

(46)藥理學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初步探素和體會 呂青

第10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藥理學教學;運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在藥理教學過程之中融入信息技術,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與音樂等多種形式,直觀形象的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不僅點燃學生的藥理學的學習興趣,更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至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之中,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更可以有效的提升藥理學生的教學質量與效率,彌補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不足。

一、信息技術在藥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學校應加快構建網絡平臺,制作與藥理學相關的課件,從而為藥理學遠程網絡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基礎。此外,近些年,教育體制改革進程不斷的向前推進,隨之不斷的提升教師的課件制作的能力與水平,且課件制作與應用日趨完善。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生動形象的向學生講解與藥物作用機制相關的知識,不僅豐富藥理學的教學層次,更突出藥理學生的重難點,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藥理學生的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此外,藥理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臨床與基礎兩者之間發(fā)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講解藥物作用機制過程之中,往往涉及許多方面的基礎醫(yī)學知識,包括生理學、病理學、病原醫(yī)學免疫學與生物化學等。除此之外,藥物臨床應用的講解過程之中,主要與臨床方面的疾病治療相互關聯。然而,大部分的學生對于某些疾病的認識十分的模糊,難以全面深入的理解藥物的治療功能。

以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機制為例,教師在講解這個方面知識過程之中,可采取幻燈片播放的形式,讓學生簡單的復習心肌電生理學方面知識,從而為進一步的講解藥物作用機制方面知識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說,心

室纖顫以及尖端扭轉型心律失常等疾病的難度較大。為此,針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為了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個方面知識,教師可考慮通過網絡的應用向學生鏈接相關的圖片以及心電圖等,從而深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的應用積極的搜索相關信息與資源,從而掌握與作者及研究內容與成果相關的內容。同時,在開展心律失常的相關內容講解時,教師可鼓勵學生查閱與這個方面相關的文獻資料,這樣一來,生動形象的向學生明確教學的重難點的同時,更點燃學生的藥理學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至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實際制作與應用多媒體課件過程之中,不H可以更加深入的認識與理解藥理學的理論知識,更可以增強對基礎與臨床醫(yī)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在提升藥理學的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同時,更可以推動教學改革的步伐。

二、信息技術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隨之帶動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為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這樣一來,在豐富并完善實驗教學內容的同時,顯著的提升藥理學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比如,學校可以積極的引入BL-410機能實驗系統,并加大對購置教學錄像片的投入。與此同時,應根據藥理學的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的制定實驗教學課件,并在教學之中應用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不斷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此外, 教師應重視訓練學生的科研技能,引導學生自主的設計實驗與參與多媒體學習研討會,并且在這個過程之中全面的提升學生的歸納總結、文獻查閱與設計創(chuàng)新等方面能力,從而推動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

以LD50測定實驗為例,數據處理是實驗結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的實驗中主要應用人工計算方式處理實驗數據,難以保障數據處理的質量與效果,反而會造成對時間的浪費。然而,通過網絡的應用,將大量的數據直接輸入至微機處理之中,不僅保障數據處理的科學性與便捷性,更保障數據處理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在節(jié)約時間與經費的同時,更可以適當的豐富實驗內容。此外,以往教師讓學生負責實驗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重要內容:一是劑量范圍的摸索;二是等比稀釋液的配置等,并面向學生簡單的介紹與藥物安全性相關的知識,不僅提供學生動手的機會,更點燃學生藥理學的學習興趣。

以多媒體的學術研討會為例,學生在這個過程之中除了可以對于英文文獻進行全面的閱讀與理解,更可以通過網絡的應用做好資料搜集的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幻燈片的制作,而后學生可以展開熱烈的討論。同時,針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將會給予充分全面的解答,并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總而言之,無論是幻燈片的制作環(huán)節(jié),還是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之中,可更好的學習藥理學的知識點。同時,新型的教學方式有助于點燃學生的藥理學的學習熱情,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現代化醫(yī)學的進步與發(fā)展,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趨勢日益明顯,不斷的更新知識。在此背景下,應重視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積極的改進并完善信息教學方式,為藥理學的教學質量與效果提供重要的保障,從而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化。

【參考文獻】

[1]喻斌,盧金福,洪敏,等.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中藥藥理學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6):70-72

[2]潘龍瑞,趙萬紅,于龍順,藍星蓮.PBL教學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教學效果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02:120+135

第11篇

基本信息

姓名:

年齡: 22

國籍: 中國

婚姻狀況: 未婚

民族: 漢族

戶口所在: 茂名

目前所在: 廣州

身高: 170 cm

體重: 59 kg

人才類型: 應屆畢業(yè)生

應聘職位: 藥品市場推廣人員, 醫(yī)藥銷售人員, 店員/營業(yè)員

求職類型: 實習

可到職日期: 隨時

月薪要求: 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區(qū): 廣州,不限,不限

工作經歷

潮尚美食

起止年月: 2011-07 ~ 2011-09

公司性質: 私營企業(yè)

所屬行業(yè): 餐飲業(yè)

擔任職位: 服務員

工作描述: 負責幫客人點菜,端菜,倒酒水等基本工作。初步的掌握了一些服務行業(yè)方面的知識,拓展了個人的知識面,增強了個人在服務行業(yè)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對人親切和善,能吃苦耐勞,受到店員好評。

離職原因: 回校上課

志愿者經歷

青年志愿者協會

起止年月: 2009-09 ~ 2012-07

擔任職位: 會員

工作描述: 連同系青協到金灣區(qū)三灶鎮(zhèn)開展公益活動

教育背景

畢業(yè)院校: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最高學歷: 本科

畢業(yè)日期: 2013-06

專業(yè): 中藥學

語言能力

外語: 英語 良好 粵語水平: 良好

其它外語能力: 英語四級

國語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專長

誠信,開朗,自信,樂觀,愛!

具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能熟練操作windows平臺上的各類應用軟件(如Windows2000、

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及各種常用辦公軟件,能通過網絡搜索各種信息

能說流利的普通話和廣東話

個人自傳

主修課程: 中藥學、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理學、方劑學等.

第12篇

關鍵詞:中藥;藥代動力學;中醫(yī)藥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4-052-03

1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意義

中藥及其復方的藥物動力學研究,是近十多年興起的中藥藥理學分支,主要是研究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用數學模型來定量描述藥物在體內的動態(tài)過程。它對中藥藥理學及中醫(yī)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藥藥動力學研究是闡明中藥作用機理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藥代動力學參數可以為毒性試驗設計和毒理效應分析提供依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毒性試驗觀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與劑量相關而與血藥濃度相關,如果高濃度的藥物劑型不利于藥物吸收,進入體內的藥量與劑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劑量評估上的偏差。眾所周知,進行中藥及其復方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會有不小的困難,因此,更需要廣大的醫(yī)藥學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藥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規(guī)律性的機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統研究方法學,使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更科學、更系統,更能滿足現代臨床治療的要求。

2 中藥復方的自身特點及中醫(yī)對藥代動力學的認識

中藥復方是中醫(yī)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醫(yī)理論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強調“人”的整體觀,發(fā)揮藥物的整體調節(jié)作用,并用辯證施治的思維方法來處方用藥。現代藥理學研究已初步證明復方藥效的發(fā)揮并非是簡單的單味藥相加或毒性的相減,而是方中藥物之間所發(fā)生的協同、制藥或改性等作用,使復方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目前,國內對復方的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藥理效應及臨床療效的觀察階段,雖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藥藥理學手段,但僅表現在對幾個特異性指標的觀測上,且重復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藥復方組成不穩(wěn)定,藥效重現性差,難以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出復方藥物的作用機制,這使得國內復方制劑穩(wěn)定性差,質量標準不高,較難與國際醫(yī)藥市場接軌。中藥成分十分復雜,即使是單味藥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達數種之多;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又是以復方制劑給藥。許多中藥到目前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藥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還有不少結構相似的類似物。來源產地不同,不同季節(jié)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點,使得常規(guī)的化學分析以及數據的解析產生困難,實驗結果不易重復,給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

3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現狀

中藥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與西藥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決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兩種情況來進行評述。

3.1 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現狀

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與西藥類似。隨著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檢測技術的改進和完善,目前許多中藥特別是單味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已相當明確,據統計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對120多種中藥的有效成分進行過研究[1]。并已對相當一部分進行了體內外代謝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確的代謝產物,并對其體外藥代動力學參數進行了研究。如畢惠嫦[2]研究了丹參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體酶中的代謝動力學,指出了參與丹參酮Ⅱ_A體內代謝的肝微粒體酶。艾路等[3]對復方中藥中烏頭生物堿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進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譜-電噴霧離子阱多級質譜(LC-ESI-MSn)法檢測出5種烏頭生物堿代謝產物。陳勇[4]等對葫蘆巴堿在大鼠體內的代謝產物進行了推測,從大鼠尿中檢測出原藥及其三種代謝產物。

3.2 中藥復方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現狀

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中藥及其復方制劑或因化學結構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非單體,無法用化學分析方法測定有效成分含量,因而給其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帶來困難。大部分人用復方或其制劑中的某一單體來代替整方的藥物代謝過程。如李再新[5]等將補陽還五湯水提醇沉液給予家兔靜脈注射后,以川芎嗪為指標來測定其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但此法只能說明此單體在體內的過程而不能說明全部成分的代謝過程。中藥制劑化學成分往往十分復雜,相當于一個天然的化學成分組合庫,用其中的一具或數個化學成分作為檢測指標,得出的藥動參數與藥的實際藥動學相比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也有人采用生物效應法進行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但此法不夠精確,只能粗略看出體內藥物濃度變化的過程。生物效應法認為,在一定條件下,體內藥量與藥物的效應有一定對應關系,從藥效的變化可以推知不同時間內體內藥量變化。常用的生物效應法有以下幾類:

(1) Smolen。此法是目前我國醫(yī)藥研究者最為廣泛采用的一種進行中藥單味藥及復方藥藥動學研究的方法。其要義是將量效關系曲線作為用藥后各時間作用強度與藥物濃度的換算曲線,從而推算出藥動學參數。盧賀起[6]等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藥理效應指標,對家兔進行了四物湯的藥動學研究,結果表明四物湯屬靜脈外給藥一級動力學消除,開放的一室模型,并計算出藥動學參數。

(2)藥物累積法。其基本原理是將藥物代謝動力學中的血藥濃度多點測定原理與用動物急性死亡率測定藥物蓄積性的方法結合起來;是用多組動物按不同時間間隔給藥,求出不同時間體內藥物的存留百分率的動態(tài)變化,據此計算藥物的表觀半衰期;又稱為毒理效應法。黃衍民[7]等對烏頭注射液對小鼠的毒效動力學研究,得出藥物的消除級動力學過程,并符合一室模型,其表觀半衰期為59.23min。從而指出目前臨床一日2次給藥間隔時間太長,如果每8小時給藥1次且首次倍量,可能會進一步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陳長勛[8]等應用LD50補量法測定小鼠的附子表觀參數,結果認為符合二室開放模型并得出了主要的藥動學參數。利用此種方法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的中藥還有陸英煎劑[9]、小活絡丸[10]、九分散[11]、桑菊飲[12]等。但此法實際上反映的是藥物的毒性效應動力學過程,當毒性成分與藥效成分不一時,所得動力學參數將難以用作臨床用藥指導,在致死劑量作用下,機體已受到損害,可能對藥物在體內的動力學過程產生較大影響,使得所得結果不能表征生理藥動學過程。

(3)藥理效應法。該法以給藥后藥效強度的變化為依據,通過適當劑量的時間-效應曲線,進行藥效動力學參數計算,其消除半衰期稱為藥效半衰期或藥效清除半衰期。本法先選擇適當的藥理效應作為觀測指標,得出劑量-效應曲線、時間-效應曲線和時間-體存藥量曲線,并據此得出藥代參數。富杭育[13]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觀察方法,應用本法觀測大鼠麻黃湯的藥代動力學。通過量效、時效和曲線的轉換,得體存量-時間曲線,從曲線分析屬二室模型。另外趙智強[14]等也報道了天麻鉤藤飲用此法所得藥動學參數。此法要求復方及其制劑藥效強且可逆重現、反應靈敏、可定量檢測,因而限制了其應用。

(4)微生物法。此法僅適用于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復方,通常用瓊脂擴散法測得相關藥動學參數。它具有方法簡便、操作容易、樣品用量少等優(yōu)點,但機體內外抗菌效應作用機制的差異,細菌選擇的得當與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代參數的準確性。王西發(fā)[15]等用此法測定了鹿蹄草素在兔體內的藥動學參數,其選取用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實驗菌株,研究表明鹿蹄草素屬于二室分布模型。

4 小結及展望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中藥藥動學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內容涉及中藥生物利用度[16]、中藥毒代動力學[17]、中藥透皮吸收藥動學[18]、中藥時辰藥動學[19]、中藥證治藥動學[20]、中藥活性成分在腸道的代謝處置[21]、中藥活性成分的體液濃度測定等。但因為中藥成分的復雜性、有效成分的不確定性、類似物的多樣性,導致實驗結果不易重復。加之中藥配伍和中西藥結合后藥物的互相影響等使得中藥藥代動力學發(fā)展較為困難。今后尚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4.1 建立中藥的指紋圖譜庫

建立中藥指紋圖譜庫,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藥物吸收入血后相應指紋圖譜峰的變化,以此為目標,進行藥代研究。

4.2 將中藥的藥代研究與中醫(yī)理論研究相結合

中藥研究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對藥物進行的研究。可采用“證治藥動學”的方法進行,即研究中藥在不同證候時的藥動學是否具有不同特征。再者還應開展中藥配伍后及與西藥同用時的藥動學變化研究。

4.3 加強代謝物動力學研究

許多中藥藥效成分是在體內產生的,或是代謝而來,或是在腸道菌群激活下產生的,因此中藥代謝物動力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應進行中藥復方代謝物的種類代謝途徑及代謝場所的研究,以闡明代謝物與方劑藥效的關系及代謝物的動力學規(guī)律。

4.4 加強新技術的應用

現代新技術將在中藥藥代研究中發(fā)揮重大作用。許多新技術如:超臨界流體萃取、在體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電阻抗、細胞培養(yǎng)研究體外吸收模型等,將會為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提供新的技術平臺。

參考文獻:

[1] 陸麗珠,李冀湘.中藥的臨床藥學研究概況[J].中國醫(yī)院藥學,1994,14(10):458-460.

[2] 畢惠嫦,和凡,溫瑩瑩,等.丹參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體酶中的代謝動力學[J].中草藥,2007,38(6):551-554.

[3] 艾路,孫瑩,張宏桂.復方中藥中烏頭生物堿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0(6):955-958.

[4] 陳勇,沈少林,陳懷俠.HPLC-MS-n法鑒定葫蘆巴堿及其在大鼠體內的主要代謝產物[J].藥學學報,2006(3):216-220.

[5] 李再新,吳小紅,賀福元.補陽還五湯中川芎嗪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業(yè),2007,6(18):21-23.

[6] 盧賀起.以藥效法測定四物湯藥動學參數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1-14.

[7] 黃衍民,潘留華,吳曉放,等.烏頭注射液對小鼠的毒效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學,1998,33(7):421-423.

[8] 陳長勛,金若敏、李儀奎,等.附子、川烏、四逆湯表觀藥動學的測定[J].中國醫(yī)院藥學,1990,10:(11)487-489.

[9] 周莉玲,李銳,周華,等.青藤堿制劑藥動學試驗中藥物累積法與血藥濃度法的相關性研究[J].中成藥,1996,18(9):1-4.

[10] 郭立瑋.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8(2):126-129.

[11] 任天池,王玉蓉,曾立品,等.用藥物累積法考察九分散和疏風定痛丸的藥物動力學實驗[J].中成藥,1991,13(7)2-4.

[12] 周愛香,富杭育,賀石琢,等.用藥物累積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2):1-2.

[13] 富杭育.以發(fā)汗的藥效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5):1-5.

[14] 趙智強,俞晶華,陸躍鳴,等.天麻鉤藤飲等3方對小鼠鎮(zhèn)壓痛作用的藥物動力學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9,15(3):13-15.

[15] 王西發(fā),秦駿,楊彩民.微生物法測定家兔體內鹿蹄草素藥動學參數[J].西北藥學,1997,12(2):70-71.

[16] 劉漢清.瀉下通保劑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中草藥,1990,21(4):7-9.

[17] 李耐三,于東暉.中藥雷公藤的毒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2,23(1):25-26.

[18] 沈子龍,易七賢,周斌.抗癌止痛膏透皮吸收示蹤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3,24(1):30-33.

[19] 劉啟德,梁美蓉,歐衛(wèi)平,等.青藤堿時辰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995,6(1):23-26.

[20] 黃熙,陳可冀.“證治藥動學”新假說的理論與實踐[J].中醫(yī),1997,38(1):745-747.

[21] ,劉鐵漢,王巍,等.人參皂苷Rg1的腸內菌代謝及其代謝產物吸收入血的研究[J].藥學學報,2000,35(4):284-288.

The significance and actuality on pharmacokinetics stud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O Lu-ye,XIE Dai,DU M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Guangdong,Guang dong Guangzhou,5105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大理市| 临朐县| 嘉荫县| 高淳县| 锡林浩特市| 抚顺市| 南投市| 景泰县| 赞皇县| 霞浦县| 毕节市| 拜城县| 武宣县| 黔东| 株洲市| 华池县| 玛沁县| 临潭县| 曲松县| 集安市| 鹿泉市| 渭源县| 黑河市| 雷波县| 松滋市| 赣榆县| 阿鲁科尔沁旗| 凤城市| 万源市| 乐安县| 襄垣县| 曲水县| 江都市| 康乐县| 卓资县| 广南县| 张北县| 桂平市| 青浦区| 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