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時間:2023-05-31 08:55: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一、學情不同,選擇的教學切入點不同

1. 氧氣

氧氣是學生開始學習化學以來,最先接觸并且需要系統學習的一種物質。學習之前,學生只有小學科學中學到的一些與氧氣有關的知識,了解的并不深入,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學生對氧氣的感性認識缺乏,學習氧氣的性質,特別是物理性質學習之前,就顯得較為抽象,更不用說對化學性質的感性認識。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困難比較大,入門較困難,因此教師應從認識物質的物理性質的順序切入。

2. 二氧化碳

對于二氧化碳來說,學生的感性知識比學習氧氣要多,不但小學科學已經有所接觸和學習,而且生物課也學習過它的某些知識,日常接觸也多一些。在化學課上,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氧氣的有關知識,包括氧氣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質、制法和用途等知識,對系統地學習另外一種常見的物質的性質,困難應該小得多,因此教師應從類比探究物理性質的知識切入。

二、課標要求不同,確立的教學目標不同

1. 氧氣性質的教學

氧氣性質的教學,側重于學習方法的傳授,即學習一種物質性質方法的傳授。例如學習物質的物理性質時,教師側重于教學生怎樣學習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方法,并教會學生從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熔點、沸點、密度等方面學習物質的物理性質。學習化學性質時,教師先教學生怎樣觀察實驗,再演示實驗,然后學生分組實驗,最后歸納總結化學性質。所以,氧氣性質的教學,除知識與技能外,更側重于方法的學習。

2. 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

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除知識與技能外,則更側重于方法的應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實驗學習物理和化學性質,學生自己分析概括總結。

三、目標不同,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

1. 氧氣的教學

導入上教師盡可能地采用設問、實驗或影視資料引入課題,造成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講課上盡量采用直觀教學法,幫助學生學習氧氣的性質。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可結合生動的先演示和再分組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歸納上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歸納、分析、總結,得出氧氣的性質。

2. 二氧化碳的教學

在學生認識了氧氣的基礎上,除保持教學方法的直觀性外,教學上盡可能讓學生運用學習氧氣性質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觀察、自己分析、自己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例如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學氧化碳的溶解性及與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質,并聯系已學習的反應實例歸納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的特點。

四、方法不同,設計的師生互動不同

1. 氧氣

教學基本思路:(1)創設情境:人類的呼吸離不開氧氣,你對它了解多少呢?(2)觀看影像資料或圖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氣和氧氣的三態變化。(3)探究活動:木炭、鐵絲、蠟燭在空氣和氧氣中能否燃燒?燃燒現象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4)歸納總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總結得出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 二氧化碳

教學基本思路:(1)創設情境:同學們,在生物課里我們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總在不斷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變化嗎?(2)學生閱讀歸納小結: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自然界和人的影響。(3)交流討論:日常生活中見到或聽到的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4)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與水的作用。(5)指導學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質,并聯系已學的反應實例歸納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的特點。

在氧氣性質的系統學習中,主要是幫助學生將氧氣的性質進行較為全面的總結、深化和拓展,讓學生理解氧氣是一種比較活潑的物質。而對于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學生了解得就比較少了。學生對于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認識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但學生對于原理卻不明白。因此,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教學,需要我們從生產、生活以及實驗中的一些現象入手,從理論上作出解釋,并完善二氧化碳氣體的化學性質。由于兩種氣體的性質差異較大,教師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學中做一些聯系和對比,使學生的學習得到鞏固。

五、內容不同,教學側重點不同

1. 氧氣教學注重學法指導

氧氣性質的教學是學生認識身邊化學物質的第一種物質,是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起始階段,教師在教學時應通過大量的實驗、圖片、生活已有的經驗、生活實例等感性、直觀的素材,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知識的科學方法,架構認識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本框架。同時在實驗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規范的實驗操作、認真分析實驗現象、正確得出實驗結論等實驗基本技能,為后來學習探究二氧化碳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2. 二氧化碳教學關注實驗探究

二氧化碳教學是建立在氧氣的教學基礎上,是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再認識的過程。氧氣化學性質探究教學上側重于根據氧氣能夠跟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實驗事實,推斷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而在二氧化碳化學性質探究教學上,則側重讓學生立足于科學嚴謹的探究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在實驗過程中對現象變化和差異進行對比和分析,推斷出二氧化碳的相應的化學性質,從而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探究酸、堿、鹽、氧化物等物質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2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課時)

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探究目標

,能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能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列舉用途。

遠航

準備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因為

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驗滿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書海導航一、二氧化碳的性質

【情景設置】展示:桌面上放置著一瓶二氧化碳(右圖所示),請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

(1)寫出二氧化碳相關的物理性質

(2)驗證該氣體是二氧化碳,并完成下表:

操作步驟

現象和結論

分析(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實驗探究】------【實驗6-3】

實驗裝置

看圖理解預測實驗(預習做)

課堂實錄

燒杯中有__

,將__

_倒入燒杯。

預測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

結論

【實驗6-4】

實驗裝置

看圖理解預測實驗(預習做)

課堂實錄

向收集滿

氣體的質地

的塑料瓶中加入約

體積的水,旋緊瓶蓋,振蕩。

預測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

結論

顏色

狀態

氣味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

【歸納】

【實驗6-5】

取四朵用

溶液染成

色的的紙花。第一朵噴上

,第二朵噴上

,第三朵

放人盛滿

的集氣瓶中,第四朵噴上后

,再放入盛滿

的集氣瓶中,觀察四朵紙花的顏色變化。然后把第一、四朵紙花取出,小心的用吹風機

,觀察現象。石蕊是一種

,遇

變成

色。

(Ⅰ)

(Ⅱ)

(Ⅲ)

(Ⅳ)

現象

分析

烘干第一、四朵小花,觀察現象

,分析

【活動小結】結合已有知識,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質有:

物理性質:

_____色,_____味的_____體,密度比空氣_______,________溶于水,高壓低溫下可得固體二氧化碳叫________冰,它升華時,___________大量的熱,可用于

化學性質:

①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_______;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檢驗_______;久置裝石灰水的試劑瓶壁有一層______,其原理是(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②一般情況下不能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不能供給_____________

③與水反應生成_____酸;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成的______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_______,碳酸不穩定,易分解,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體驗

驗證

1、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再加熱試液,顏色變化情況為(

A、紅色-紅色-無色

B、紫色-紅色-無色

C、紫色-紅色-紫色

D、紅色-藍色-無色

課堂評價

2、抹有熟石灰的白墻,房間內生上煤爐后往往會變得比較潮濕,但是硬得更快,試分析這其中的化學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檢驗某無色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將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將氣體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將點燃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

D、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2、兩支試管中各注入5

mL滴有石蕊溶液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然后一支加熱,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顏色變化分別為:①紅—紫—無②紫—紅—紫③紫—紅—無④無—紅—無;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3、下列關于O2和CO2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都有氧分子

B都是氧化物

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大于空氣

4、下列物質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質的物理性質,又利用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

A、二氧化碳用于滅火

B、石墨用作電極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焦炭用于冶金工業

5、下圖是實驗室用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其性質的實驗裝置圖,試根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_____

___;裝置A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____,裝置C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

___。

(2)裝置D中觀察到

,說明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

_____。

(3)實驗室用裝置E來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應從______(填“c端”或“d端”)通入

課后拓展

有一天,一位山區農民吩咐大兒子到久未開啟的地窖里拿地瓜,不想,過了很久,還沒見他拿回來;于是叫他的小兒子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小兒子到窖口呼喊,未見回應。便自己下到地窖里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不想下去之后,看到他的哥哥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于是想趕快爬出來叫人,可是突然一陣頭暈,他自己也倒在了地上。等到這位農民意識到不對而去地窖看時,發現兄弟二人已經無法挽救了,他后悔不迭。這是多么慘痛的悲劇!而又是多么不應該發生的悲劇!只要稍微懂得一點化學常識,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

(1)兄弟二人葬身于地窖之中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進地窖之前,用簡易的方法即_______

__實驗就能確定進入地窖是否會有生命危險。

(3)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學常識,是很有必要的。你還能舉出一例說明學習化學可以引導我們更好地生活的例子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

本節教材的特點是難度不大,實驗較多,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的內容也較多,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但是知識比較零散.所以只要抓好時機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氧氣的性質和探究物質性質的方法,而且本課題知識難度不大,許多知識學生比較熟悉,所以本課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

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我對“二氧化碳的性質”的教學進行如下設計.

1.教法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將更多的表達交流機會、動手練習與探究機會留給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設計實驗來解決問題.

2.課堂教學設計(40分鐘)

(1)整體思路

由于本課題屬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教授,在多次教學實踐中,我盡量尋求先進理念與教學現實的平衡,采用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預設與生成、開放與收斂的平衡,盡量做到簡單明了,重點突出.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我還以學案為輔助,引導學生完成本堂課教學.

(2)教學流程

單刀直入引出研究課題——學生交流對二氧化碳性質的感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引導學生補充完善二氧化碳的性質——結束語及課后練習.

3.教學評價與反饋

(1)在第一、二環節,由于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探究要占用主要的課堂時間,所以我在學生學習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基礎上,用幻燈片直接引入(連接幻燈片課件),然后讓學生在課前發的學案上(連接學案課件)寫出二氧化碳的性質,同時選兩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分別書寫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充分討論交流后進入下一個環節.對于什么時候發學案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過提前一天發學案的方式,結果發現學生思維受到教材的限制,不開闊不活躍,所以我選擇課前發.

(2)在第三、四環節,由于受時空限制,我準備采用有限制條件的探究,先讓學生選擇他最想驗證的物理性質,按興趣分組.每個組在約兩分鐘內設計出方案,并反映在學案上,評析后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和操作步驟,再花約三到五分鐘同時完成實驗,由學生充分交流實驗結果,得出物理性質.由于是讓學生按興趣分組,曾經擔心課堂不好控制,實際教學后,發現學生都愿意多嘗試幾種方案,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也采用過以下方式:探究過程全開放,不限制儀器和藥品,結果學生思維活躍,方案五花八門,但評析占用過多課堂時間,沖淡了本堂課的主題.

(3)在第五、六環節,化學性質的探究思路跟物理性質的探究類似.根據實際教學來看,學生很容易提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燃燒以及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這兩個化學性質,而探究的難點在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認為重點是讓學生體驗“控制變量”這種探究方法,而不是創設這種探究方法,所以我采用由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出探究方案.在教學中學生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提不出與水反應的化學性質,二是提出這個化學性質,但方案的設計有困難,我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取兩朵干燥的石蕊花,一朵作為對比,另一朵滴上變扁的塑料瓶中的溶液,讓學生觀察其變色,在這兒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學生都不約而同的發出“啊”的一聲,我抓住時機引發學生思考: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質?是哪種物質使石蕊花變色?從而得出三個變量,用控制變量法進行設計就水到渠成了.在得出正確結論后,進入第七個環節.

第4篇

燈火試驗就是人在進入前先點一支蠟燭放進去,看蠟燭是否熄滅或者火焰明顯減小,判斷人進入是否安全。一些長期沒有人進入并且通風不好的地方可能二氧化碳含量過高,人貿然進入會缺氧,甚至造成死亡。

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一種碳氧化合物,化學式為CO2,化學式量為44.0095,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或無色無嗅(嗅不出味道)而略有酸味的氣體,也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還是空氣的組分之一(占大氣總體積的0.03%-0.04%)。在物理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沸點為-78.5℃,熔點為-56.6℃,密度比空氣密度大(標準條件下),溶于水。在化學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熱穩定性很高(2000℃時僅有1.8%分解),不能燃燒,通常也不支持燃燒,屬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與水反應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知識:使學生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色、態、味、密度、熔點、沸點、水溶性等);使學生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碳、硫、磷、鐵在氧氣中燃燒)。

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使他們學習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思想教育: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逐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其現象的描述。

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演示)。

教學用具儀器:集氣瓶、燃燒匙、酒精燈等。

藥品:木炭、硫粉、紅磷、紅鐵絲、石灰水、氧氣。

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問題引入】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最多的是(),其次是(),還有()和()等,我們是怎樣用實驗來證明空氣的成分的?為什么一定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空氣中存在著氧氣?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氣是無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這是氧氣的什么性質?

紅磷能在氧氣中燃燒,這又是氧氣的什么性質?

回答:(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結論:氧氣是看不見的。

回答: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激發興趣,創設問題情境。

【確認目標】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氧氣的性質。要求:記住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指明重點

【問題討論】出示一瓶氧氣①請學生觀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質。②想一想,氧氣有味嗎?③氧氣溶于水嗎?

提問:魚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氣來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氣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無色、氣體,②無味,③可溶(不溶)兩種答案均可能出現。

回答:靠腮呼吸。氧氣來自水中。

氧氣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板書】一、物理性質:1.無色、無味的氣體。2.密度比空氣大(同一條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態、固態均為淡藍色。

看書、劃重點(或記筆記。)

強化記憶

【投影】課堂練習一(見附1)。

指導學生做練習一。

做課堂練習一

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問題討論】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

提問:什么叫化學性質?

既然化學性質要在化學變化中方可表現出來,我們就來進行如下實驗。

回答: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復習有關概念

【板書】二、化學性質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演示實驗】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1.將木炭放在燃燒匙中伸入氧氣瓶中。(為什么沒有有變化?)

2.將木炭加熱至紅,放入氧氣瓶中。

提問:為什么加熱后可劇烈反應,不加熱時沒有變化呢?

3.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

提問: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中產生了什么氣體?

提問:碳在氧氣中燃燒需要什么條件?生成什么新物質?

結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觀察、思考。

描述現象:1.無

變化思考。

2.劇烈燃燒、發白光

回答:木炭與氧氣反應是有條件原。

3.石灰水變渾濁。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點燃,生成二氧化碳。

設疑

初步學氧化碳的檢驗方法。使學生學習由現象得出結論。

【板書】1.碳+氧氣二氧化碳記筆記鞏固文字表達式

【演示實驗】硫在氧氣中燃燒

1.將硫粉放在燃燒匙中加熱至燃燒。

2.將燃著的硫粉伸入氧氣瓶中。

這種帶刺激性氣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對空氣會造成嚴重污染。煙花、爆竹中的火藥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質組成的,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結論: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請學生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觀察并描述現象

1.發出淡藍色火焰。

2.劇烈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產生一種帶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回答:防止硫燃燒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氣。

總結反應表達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現象的比較。

進行環保教育。

【板書】2.硫+氧氣二氧化硫記筆記

【演示實驗】磷在氧氣中燃燒

將紅磷在燃燒中點燃伸入氧氣瓶中。

生成的物質叫五氧化二磷。

煙是由固體小顆粒形成的,請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顏色、形態。

結論: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請同學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觀察并描述現象

劇烈燃燒,產生濃厚的白煙。

回答:白色、固體

總結反應表達式。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敘述能力。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板書】3.磷+氧氣五氧化二磷記筆記

【演示實驗】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觀察這瓶氧氣與前幾瓶有何不同?

將鐵絲加熱至紅伸入氧氣瓶中。

提問:為何集氣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體的溫度很高,掉到集氣瓶底會怎樣?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體的名稱是四氧化三鐵。

結論: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

請同學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觀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實驗現象:劇

烈燃燒、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體。

討論:會引起集氣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氣瓶炸裂。

總結反應表達式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板書】4.鐵+氧氣四氧化三鐵記筆記

【投影】課堂練(見附2)做練習強化訓練

【問題討論】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可知,物質在較純的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得()。

由此可見: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

思考并回答:

(更劇烈)(活潑)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演示實驗】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瓶中。

為什么殘存火星的木條會再次燃燒起來?

觀察現象:木條燃燒起來了。

思考并回答: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它可助燃。

學生氧氣的檢驗方法。

【問題討論】如何證明一集氣瓶中裝的是氧氣?

回答:將帶火星的木條抻入氣體中,若木條燃燒真情為,則證明此氣體為氧氣。

及時復習科學知識。

【投影】隨堂檢測(見附4)

獨立做檢測題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對氧氣的物理性質,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極易溶于水(B)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大

(C)在變成無色液體(D)在變成白色固體

2.下列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磷在氧氣中燃燒(B)鎂條在空氣中燃燒

(C)氧氣由氣態變成液態(D)鐵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

附2:課堂練

3.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的是()

(A)鎂帶(B)紅磷(C)硫粉(D)鐵絲

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生成物是()

(A)氧化鐵(B)三氧化二鐵(C)四氧化三鐵(D)氧化亞鐵

5.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鐵絲(C)木炭(D)鎂帶

6.檢驗氧氣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點燃(B)用帶火星的木條去檢驗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聞氧氣的氣味

7.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操作或現象不正確的是()

(A)先在酒精燈上加熱細鐵絲(B)盛氧氣的集氣瓶底沒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為黑色固體(D)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

8.要測定空氣中氧氣占的體積,最好在空氣中燃燒()

(A)碳(B)硫(C)蠟燭(D)磷

9.如何鑒別二氧化碳、氧氣、空氣?(簡述操作過程)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隨堂檢測題

1.下列關于氧氣的物理性質敘述正確的是()

(A)難溶于水(B)密度比空氣大

(C)液態氧氣為無色(D)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2.下列反應的特征現象分別是: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磷在氧氣中燃燒(),

碳在氧氣中燃燒(),硫在氧氣中燃燒()。

(A)發紅光(B)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產生大量白煙(E)發出淡藍色火焰(F)發白光

3.下列對氧氣性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燒(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氣小

4.檢驗氧氣的方法是()

第6篇

一、教學目標

首先要求學生能夠認識CO2的主要化學性質以及物理性質,知道相關的化學反應,讓學生知道這種氣體的性質能夠決定它的用途,使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樣能夠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更好地把握CO2在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二、教學難點和重點

CO2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用途以及它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

三、講解過程

1.綜合敘述

教師要先向學生展示集滿CO2氣體的集氣瓶,向學生講明CO2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氣體。向集氣瓶里加點水后,集氣瓶能夠吸住玻璃片,指出它是氣體CO2。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書中材料,查看空氣中的CO2含量,而且它與空氣的各成分有著非常穩定的比例。教師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CO2在自然界中的循環的相關圖片。要求學生回顧如何產生以及消耗CO2。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最近若干年工業快速發展,空氣中的CO2日益增多,產生了溫室效應,而且要向學生展示溫室效應的危害。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本關于CO2的性質概述。首先是它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大于空氣,而且能夠溶于水。CO2固體也被叫做干冰,干冰加熱易升華,出現“吞云吐霧”現象,可以用作舞臺云霧,也能夠用來人工降雨以及致冷劑等。

2.二氧化碳在生產汽水中的運用

它能夠溶于水,能與水反應,從而用來制作汽水,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里面均含有一定數量的CO2。教師向學生展示“雪碧汽水”,并將汽水瓶蓋打開,學生會聽到一定的聲音,這是其中的二氧化碳從汽水中逸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同時會有極少部分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所以汽水也叫碳酸型飲料。教師要向學生講解:通常都會采取加壓方式將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汽水中。在打開瓶蓋后,瓶內的壓力減小,原本溶解在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會從汽水中逸出。在人們喝過汽水以后,通常還會打嗝,說明原本溶解在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氣體逸出來了。這是因為,汽水在進入肚子后,它周圍的溫度升高,因此會逸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學生認識到,增大壓強或者降低溫度可以在水中溶解更多的二氧化碳。在通常情況下,1L水中只能夠溶解1L二氧化碳,因此學生要意識到,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是,打開瓶蓋壓強減小或者汽水喝進肚子溫度升高,原本溶解在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就會從汽水中逸出。

3.干冰在舞臺以及人工降雨中的運用

從干冰來看,它在升華的過程中伴隨著吸熱,假如在舞臺上撒干冰后,干冰就會升華吸熱,從而使它周圍的環境溫度降低,出現云霧現象。此外,在人工降雨的過程中,干冰升華,周圍溫度降低,空氣中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甚至形成降水,這是往天空中撒干冰人工降雨的原理。

4.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

可以向燒杯內以階梯狀形式燃燒的蠟燭倒入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可以看到蠟燭會逐漸熄滅,能夠得到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此外,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能夠將燃燒物和空氣隔絕開來,從而終止火勢,它也被形象地稱作奇妙的“滅火勇士”。此外,二氧化碳能夠參加光合作用,因此也被用來制作肥料等。

從上述材料來看,二氧化碳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用途,因為它能夠在不同溫度下以不同形式存在,所以也被廣泛地運用在生產、生活中,希望通過這個案例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二氧化碳的性質,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第7篇

【關鍵詞】化學實驗 興趣 方法 創新能力

初三學生正處于一個身心劇烈變化的時期,身心的變化同時也導致他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發生改變,他們不再愿意做被動的適應者、服從者、模仿者、執行者,而是力求成為生活中主動的探索者、發現者、選擇者。而傳統的初三化學教學由于長期的應試壓力,大都比較習慣于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往往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忽視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提高,學習方法得不到培養,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

一、利用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學生喜歡化學,其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對化學實驗感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實驗來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緒言課》教學中,教師先演示“魔棒”點燈實驗,再由師生一起完成一個實驗“燒不壞的手帕”,最后完全由學生演示實驗:向酚酞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溶液馬上由無色變紅色等。學生第一次在化學課堂上感受到化學的奇妙,這樣就可以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看到參與演示實驗的學生成功了,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大多數的課堂演示實驗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完成。師生的演示實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利用家庭小實驗維持和穩定學生的興趣。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制簡易凈水器、石墨電極的導電性、利用蠟燭燃燒自制炭黑、雞蛋殼和醋酸反應、用石灰水檢驗產生氣體、制取蔗糖晶體、自制汽水、自制葉脈書簽(用10%的氫氧化鈉溶液)等一些家庭小實驗。這些家庭小實驗能維持和穩定學生的興趣。

這樣既激發、維持、穩定了學生的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強化了所學的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體驗到互助、合作的快樂,在交流和表達中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

二、利用實驗探尋學習的方法

方法是學習的金鑰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學法上與其他學科有許多共同點,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實驗,讓學生親手做實驗。“學化學就是做實驗”是很有道理的,利用實驗進行對比、類比復習舊知的同時,又可以探究新知。

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時,學生親自做了鎂、鋅、鐵、銅與等量等濃度的稀鹽酸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通過比較金屬單質與酸能否反應及反應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化學性質的強弱。在反問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較金屬化學性質的強弱時,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后提出根據前面在《氧氣》一節中講的金屬與氧氣是否反應及反應劇烈程度的不同也能比較金屬化學性質的強弱。

再如學習《鹽的化學性質》時:

生: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

(1)向石灰石中加入稀鹽酸;

(2)向稀鹽酸中加入碳酸鈉溶液;

(3)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鈉溶液。

師:我們知道像碳酸鈉、碳酸鈣都是屬于碳酸鹽。剛才的實驗中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能否歸納出碳酸鹽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生:能與酸反應,能與堿反應。

師:很好,你能猜測鹽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生1:能與酸反應;

生2:能與堿反應。

學生能通過小組間合作、思考、交流、分享,在舊知的復習中歸納、總結出一連串的新知識,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書寫化學用語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學習化學的思維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讓學生充分接觸實驗,學好并用好實驗。

三、利用實驗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化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利用現有知識發現問題并能通過思考、探究等方法解決問題。

比如在講《二氧化碳性質》這節內容時,將產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有學生馬上提出問題: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引導學生猜想、實驗、觀察、總結。

猜想一: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變紅;

猜想二:是水使石蕊變紅;

猜想三:是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使石蕊變紅。

學生實驗:

(1)將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紫色石蕊小花沒變色;

(2)將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噴上水,紫色石蕊小花沒變色;

(3)將濕潤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收集的二氧化碳集氣瓶中,紫色石蕊小花變紅色。

學生通過自己參與并設計的實驗,對比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是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使紫色的石蕊變紅。通過閱讀書本知道,其實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變紅色。

之后還在“燃燒與滅火”“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等實驗中設計了一些讓學生參與的探究性實驗。

第8篇

(1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對環境的污染。

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難點:從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組成的不同,了解它們在性質上的差異。

3.疑點:向爐火中撒少量的水后,為何爐火燒得更旺?

4.解決方法:

(1)學生閱讀教材,比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教師演示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通過討論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3)結合生活實際,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對環境的污染,加強環保觀念。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對環境的污染。

(二)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寫出碳單質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引言]:我們知道碳有兩種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組成上,它們只相差一個氧原子,這種組成上的差異會給它們性質上帶來什么差異呢?下面,我們來學習CO的某些特性。

[板書]:一.一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1.物理性質(與CO2相比較)

[復習提問]:CO2有哪些物理性質呢?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97第一段,從顏色、狀態、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質

[板書]:

色、味、態

密度

溶解性

CO

無色無味的氣體

比空氣略小

難溶于水

CO2

無色無味的氣體

比空氣大

能溶于水

2.化學性質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師活動]:講解演示實驗5—10。

[學生活動]:(1)觀察火焰捐色,當教師把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時,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2)根據實驗現象,判斷有何物質生成?寫出化學方程式。

[講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與O2(或空氣)混合后點燃都有可能發生爆炸,注意點燃前應檢驗CO氣體的純度。

[提問]:(1)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CO和H2?

(2)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CO和CO2?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目的意圖]:使學生認識到CO和H2的化學性質比較相似,可根據它們發生化學反應時,生成物不同來區別;CO和CO2的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根據它們的化學性質來區別。

[板書]:(2)一氧化碳的還原性。

[教師活動]:講解演示實驗5—11。

[學生活動]:觀察黑色氧化銅的變化和澄清石灰水的變化,根據實驗現象,判斷有什么物質生成,并寫出化學方程式。

[講解]:CO在反應中奪取了CuO中的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CO2。反應說明CO具有還原性,這個特性與O2、C相似。

[板書]:

CO

H2

C

可燃性

2CO+O2==2CO2

藍色火焰

2H2+O2==2H2O

淡藍色火焰

C+O2==CO2

還原性

CO+CuO==Cu+CO2

H2+CuO==Cu+H2O

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問]:根據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學生活動]:①總結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閱讀教材中的選學材料,了解水煤氣的成分,并思考選學材料中提出的問題。

[板書]:(1)氣體燃料

(2)冶煉金屬:Fe2O3+3CO==2Fe+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99頁,理解CO中毒的生理過程。

(2)分組討論教材第100頁的習題3。

[教師活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板書]:三.一氧化碳對空氣的污染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99頁。

(2)討論CO這種污染物是怎樣產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講解]:CO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在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劇毒,又污染空氣,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對環境的污染。對于CO,我們要“一分為二”地認識它。

(三)總結、擴展

1.CO和CO2性質的差異。

2.CO和H2化學性質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業

第9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B-0064-01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快速、正確地寫出化學方程式,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學好化學的問題。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從下面幾方面入手,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要求學生熟悉一些基本的化學知識

熟悉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書寫化學方程式,二者是互相促進的。因此,熟悉基本的化學知識是幫助學生會寫化學方程式的重要抓手。

1 熟悉O2、CO2、H2三大氣體的制取方法、原理。

2 熟悉學過的單質、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因為這些物質的化學性質必須通過化學反應才能表現出來,而化學反應必然涉及化學方程式。反過來,會寫出這些化學方程式,也就熟悉了有關物質的化學性質。在初中化學學習的單質有O2、C、Fe,化合物有H2O、CO、CO2,常見的酸HCI、H2SO4,常見的堿NaOH、Ca(OH)2,常見的鹽Na2CO3、NaHCO3、CaCO3。

二、指導學生根據反應的特點寫化學方程式

初中階段學習的各反應類型的化學方程式是非常有規律的。

分解反應的概念,可歸結為“一變多”,以公式A=B+C表示。初中階段學習的重要的分解反應只有5個,其中有關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原理的有3個,電解水和高溫煅燒石灰石的各有1個。加上課本上的相關實驗及說明有關問題用到的4個化學方程式。初中學到的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也只有9個,記憶并不難。

化合反應的概念可以歸結為“多變一”,以公式A+B=C表示。初中階段學習的化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大多數都與氧氣的化學性質有關。

置換反應的概念可以公式AB+C=A+CB表示。公式中的字母位置,要根據置換反應的特點來寫,不能隨便亂寫。初中階段學習的置換反應只有四種情況:氫氣還原金屬氧化物,碳還原金屬氧化物,金屬與酸反應,金屬與鹽溶液反應。

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可以公式AB+CD=BC+AD表示。公式中字母的位置也必須注意,不能隨便亂寫。初中階段學習的復分解反應都與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有關。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都是復分解反應。要注意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來判斷反應能否發生,只有反應能發生,寫出來的化學方程式才可能是正確的。

在初中化學學習中,還有一氧化碳還原金屬氧化物、有機物燃燒等兩種化學反應不屬于以上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但掌握了這兩種化學反應類型的特點,記憶起來也并不難。

書寫一氧化碳還原金屬氧化物的化學方程式時,要注意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反應時它奪取了金屬氧化物中的氧,使金屬還原出來,同時生成碳的最穩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也就是說,一氧化碳還原金屬氧化物的化學方程式,都有固定的格式:反應物為一氧化碳和金屬氧化物,生成物為金屬和二氧化碳。只要懂得金屬氧化物的化學式和反應條件,那么該類化學方程式就能順利地寫出來,我們要做的主要是配平。

書寫有機物燃燒的化學方程式也有規律可循。初中階段學習的有機物都是碳氫化合物,它們燃燒的產物都是相同的,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只要知道有機物的化學式,就可以寫出有機物燃燒化學方程式,關鍵也是配平化學方程式。

三、訓練學生從綜合問題中找出相關信息

在考試中,出題者根據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或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來設計題目,要求學生根據題目中提供的信息來書寫化學方程式。這些化學方程式好像課本中都沒有出現過,學生感覺比較難,無從下手。其實這類題目主要考查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題目中的反應物、生成物都是學生在課本中學習過的或接觸過的,只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訓練學生認真閱讀題目,學會從題目提供的信息中找出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寫出它們的化學式,學生依據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就可順利寫出化學方程式。

[例題]由葡萄糖制取乙醇是發展綠色新能源的重要方法。寫出葡萄糖在酒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轉化為乙醇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這里,根據題目提供的信息,可知道反應物是葡萄糖,生成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反應條件是酒化酶作催化劑。只要能寫出葡萄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化學式,寫化學方程式時注意配平,就可完成該題的回答:

C6H12O6=2C2H5OH+2CO2。

四、提醒學生一些注意事項

在教學中要向學生強調,書寫化學方程式,切不可粗心大意,否則會容易出錯。要注意的問題有:(1)化學式要寫對。這是至關重要的。每種物質只有一個化學式,寫錯了,就不能表示該種物質,化學方程式也就寫不正確了。(2)方程要配平。方程不配平,則不能算作化學方程式,因為它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3)注明反應條件。很多化學反應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如果寫這些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時不注明條件,就不能算寫出了正確的化學方程式,因為一般條件下反應不能發生。(4)根據要求標明生成物的狀態。

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方法、注意事項,可用歌訣歸納如下:“左邊反應物,右邊生成物;寫對化學式,系數來配平。中間聯等號,條件要記清;氣體和沉淀,箭頭來標明。”

第10篇

課題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 第六單元 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科目

化學

教學對象

九年級學生

課時

第一課時

作者

董林峰

單位

南雄市第二中學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題主要介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關于二氧化碳,教材首先通過實驗分別介紹二氧化碳的密度、不支持燃燒、溶解性。然后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介紹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與水、石灰石的反應是本課題的教學難點。

2、本課題屬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講授,二氧化碳與第二單元的氧氣是九年級化學必須掌握的重要氣體。第六單元在整個初中化學中占有承上啟下的地位,碳的化合物中最熟悉的就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這一節是本單元的重點與核心,教材首先安排二氧化碳有關知識的學習,由此來帶動其他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知識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1、二氧化碳是學生繼氧氣之后要學習的又一重要氣體。該氣體與日常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就有所接觸,但對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未必有科學的了解和認識。由于學生在學習氧氣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材中關于二氧化碳的知識,學生大都能通過預習來掌握。然而學生習慣于接受式學習,科學探究意識較缺乏,看問題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習慣。

2、學生易錯點分析:對二氧化碳使石蕊溶液變紅色的原因認識易出現錯誤,當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試液中,石蕊試液變紅,他們就會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錯誤結論。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到: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與水反應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而不是二氧化碳。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定性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澄清石灰水的反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學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

提出問題

設計實驗

介紹石蕊試劑

分組探究實驗

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原理

課堂練習

布置作業

引入:同學們在前面已經陸續的接觸、學習過二氧化碳這種物質,你能歸納出它的性質么?

投影并歸納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講解: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提問:你們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質中,哪些是已經做過實驗親自驗證并非常確定的,哪些只是由

別人告訴你的?

演示實驗:

實驗1.用二氧化碳傾倒階梯上的蠟燭

實驗2.在裝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倒入少量水

實驗前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實驗后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這說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質。

提問:根據上述兩個實驗的設計意圖,你們還能設計一些其他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可溶于水么?

讓學生思考一會兒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讓學生講述自己小組的實驗設計,并引導其他學生去評價這些設計。

講解:今天老師還補充一個二氧化碳的性質就是二氧化碳能夠與水反應。但它們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們去進行實驗探究。

投影并講解:石蕊是一種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堿性環境下顯現出三種不同的顏色

講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投影:根據本課的有關知識點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習題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布置作業:家庭小實驗: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并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實施,把實驗的結果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學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學生抄寫、記憶

學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時從老師口中獲知。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回答:

實驗1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實驗2說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進行實驗設計。

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和準備如何實施,并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

學生分組實驗:把浸過石蕊試液的4朵小花分別進行實驗對比:(1)噴醋酸(2)噴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4)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關實驗現象并獲知: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該酸性物質不穩定,受熱很容易分解。

學生抄寫、記憶

學生思考、討論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避免了重復與羅嗦,使教學更有針對性,重點更為突出。

對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強調。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創新。

這兩個實驗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耗時較長且實驗的成功率較低,所以宜由老師演示能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

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通過小組的合作,互相啟迪、互相補充、并完善自己的設計。

通過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學生初步學會評價和改進實驗設計;通過贊美學生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學會根據實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使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懂得運用有關的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他們就會有更多的心得和體會,對化學的學習也就更有興趣。

六、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 無色無氣味的氣體;2、密度比空氣大;3、可溶于水

二、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 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一般也不支持燃燒

2、 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紫色石蕊溶液遇到酸性溶液會變紅色

3、 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

七、教學活動評價設計

一、分組實驗評價(采用組間相互評價;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第六組組員合作情況操作規范情況現象及分析情況 二、學習參與度評價(采用教師評價;主要以鼓勵為主) 三、課堂練習評價(采用小組內同學相互評價;分A、B、C三個等級)

八、教學反思

第11篇

在初中化學中,“物質的推斷”作為中考必考題型之一,難度相對較大,一部分學生在推斷題上存在嚴重的失分現象,更有學生對這類題根本無從下手。因此,每年的考前復習中,專題復習板塊“物質的推斷”師生都格外重視。推斷題所涉及的化學知識點比較多,可以說在每一個章節中都有分布,因此,學生在解答題目時如果建立不起完整的知識網絡,就很難準確、規范地解答此類題目。項目學習是一套系統的教學法,它針對真實的問題,設計、規劃、實施項目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并掌握其中的知識和技能。能否依據項目學習的思想將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復習中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呢?筆者對此進行了嘗試。

要迅速、正確地解答此類題目,必須靈活掌握不同類型物質推斷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物質的推斷,重點雖然是推斷,但核心離不開物質。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融合項目學習思想,針對其中一個層面――對物質進行“全面”梳理來把握推斷題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圍繞這個問題,筆者設計了子任務(見圖1)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二、按照項目學習思想設計教學流程

任務一:復習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及常見的酸、堿、鹽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對剛學習完的第十、第十一單元進行復習,總結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每一條化學性質中羅列代表性的化學方程式,鞏固所學知識;尋找貫穿酸、堿、鹽的核心物質,并對常見物質進行全面梳理,包括物質的性質、用途、制取、與環境的關系等方面的內容,做到知識之間的整合;能夠根據知識點構建知識網絡框圖。

2.過程與方法:

自主復習,小組合作,探討交流,互相補充完善所總結的知識,形成組內的比較全面的知識網絡框圖,組內分享升華,組間共享交流完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核心物質的梳理,引導學生形成善于總結的學科思維,使學生逐步學會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并能夠對零散的知識整合學習。

第一學時

[情景導課]

以初三第一次適應性考試中的推斷題(見圖2)導人本節課的課題“物質的推斷”。

(設計意圖:分析第一次適應性考試學生對此題的答題結果,較大一部分同學存在嚴重的丟分情況,而且此題的開放度比較大,是一個知識面涵蓋較廣的試題,而且考試剛剛結束,學生對它的印象比較深刻,切入課題自然快速。)

推斷題的呈現形式千變萬化,我們如何從千變萬化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即能夠分析推斷題中的“變”與“不變”。推斷題的重點是“推斷”,但其核心是“物質”。

[民主導學]

每個小組的成員展示自己總結的任務一中布置的內容:酸、堿、鹽的化學性質以及常見的酸、堿、鹽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組內互相補充完善知識點。

任務二:尋找核心物質。

根據化學方程式尋找貫穿酸、堿、鹽性質的核心物質(核心物質為二氧化碳和水)。對這兩種物質進行全面梳理。

點撥: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制取、用途、與環境的關系。這里并不是指物質的實驗室制法,廣義上的制取,即有該物質生成的化學反應,在總結方程式的時候可以按照基本反應類型來總結。

師生共同探討以“水”為核心物質的知識點梳理。(見圖3)

教師對每個方程式所涉及到的知識要給予點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明確復習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例如:水的物理性質中可以涵蓋分子的特點所能解釋的日常生活現象;水的電解實驗包含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的得出以及反應微觀本質的探究;水與環境的關系部分可以涵蓋水的凈化等相關的知識;水生成的反應中可以總結部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以及對基本反應類型的鞏固。

任務三:對物質梳理之后,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形成網絡結構圖

在對“水”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思考整合,這樣就把零散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而且按照物質類別把單質、酸、堿、鹽都融在了一起,在將來的解題過程中,相關知識的應用就會比較熟練。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物質總結的一般思路和規律,從而在后續的復結中能夠得心應手。

以“水”為例,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二氧化碳”進行全面總結。以下是學生的總結作品。(見圖5)

學生作品展示

[點撥提升]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存在,體積分數約占0.03%,二氧化碳的存在導致正常的雨水PH約等于5。6;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和工業制法原理;二氧化碳物理性質中涵蓋的用途;相關碳酸鹽的化學性質的復習。

三、項目學習推動專題復習的思考

本次O計的出發點是對中考化學專題復習“物質的推斷”進行不同于傳統復習方式的整合,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復習知識點達到對知識的鞏固,以及對物質進行全面梳理之后建立的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復習思路,由此,對“物質”有了較全面的整合和把握之后,“推斷”就比較簡單了。

相較于傳統的復習方式,本案例呈現出了明顯的優勢。

第12篇

關鍵詞: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8-063-1一、注重基礎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有效性

初中化學是整個化學學習的基礎。在初中化學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比如對于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學習,學生在全面掌握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取等基礎知識后,分別拿出一集氣瓶氧氣和一集氣瓶二氧化碳,由學生設計實驗,鑒別兩瓶無色的氣體。這個問題涉及到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性質,學生回答此問題不僅要從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化學性質出發,還要找出它們各自的特性,并進行嚴密的語言組合才能完整地解答此題。這對于班上的大部分學生而言都能找出一兩種鑒別方法,可要把所有的鑒別方法歸納完整就比較困難。此時老師可幫助同學們加以補充和歸納,使答案盡可能完整,這就好比“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在大家都認為問題已接近尾聲準備放松時,教師可以再請一位中等生把整個答案進行一次小結,這樣不但可以隨時提醒學生上課要聽講,而且老師也可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基礎知識在思維訓練中得到有效地的落實,從而做到在有限的時間里培養有效思維能力。

二、注重舉一反三,加深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初中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生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深刻性,這樣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的基礎。學生思維能力的深刻性關鍵體現在學生們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做到舉一反三。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思維能力的深刻性,教師可根據學生平時作業過程中出現的易錯題,把它們進行歸納整理并加以變式訓練。

三、注重實驗的優化,培養學生思維的擴散性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不但可以發現和驗證科學原理,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向燃著的蠟燭中傾倒二氧化碳這一實驗,我們就可以分成三個步驟來做。

步驟1:向只有一支燃著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由學生動手實驗并要求通過實驗說出蠟燭熄滅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困惑:此實驗雖然說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的性質,但現象與結論不能讓人一目了然。

步驟2:針對步驟1中的困惑,馬上有學生提出將上述實驗中的蠟燭換成兩支高矮不同的蠟燭。老師可以借此機會讓學生立即動手實驗來驗證,可實驗結束后統計真正實驗成功的寥寥無幾,大家都像打了敗仗的士兵一個個垂頭喪氣。老師及時要求小組討論實驗失敗的原因,瞬間教室里一片沸騰,不一會兒便三言兩語地提出改進方法。

步驟3:聽了同學們的改進方法,我一一點評,作出肯定評價。同時話題一轉把裝置改進成向燒杯中漏斗里傾倒二氧化碳,呈上改進后的裝置,并問學生這樣傾倒二氧化碳成功率會提高嗎?頓時教室里一片尖叫。

擴散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養孩子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孩子的智慧極為重要。

四、注重知識的構建,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贡市| 遂宁市| 盘锦市| 资中县| 田阳县| 安岳县| 阿克陶县| 内乡县| 那坡县| 宜春市| 奉新县| 临颍县| 安远县| 穆棱市| 广水市| 水城县| 青神县| 呈贡县| 望城县| 仁化县| 阳新县| 铜梁县| 甘肃省| 会东县| 靖安县| 甘谷县| 武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宁陵县| 轮台县| 筠连县| 左权县| 安龙县| 炎陵县| 称多县| 聊城市| 正安县| 长治市| 大关县| 原平市|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