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條例規定

工商管理條例規定

時間:2023-05-31 08:55: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條例規定,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商管理條例規定

第1篇

一、我區城區市場管理特點

*區現有各類市場64個,其中位于*、*、*、*、*、*街道的城區市場41個,位于其他鎮街的農村市場23個。在城區市場中,農貿市場30家,工業品市場11個。另外還有600多家藥店,餐飲業1020家。市場總體規模均不大,大多數市場的年成交額都不超過5千萬元。

改革開放之初,主要由工商部門建設市場、經營市場。進入九十年代,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迎來了市場建設的黃金時期,“誰投資、誰受益、誰管理”的政策應運而生,形成了包括工商部門在內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投資辦市場的熱潮,市場起到了繁榮一方經濟、富裕一方人民的重要作用。*年,原先由工商分局興建并經營管理的渝航市場、*松橋農貿市場、兩路農貿市場等先后出讓,雙鳳水果市場、兩路建材市場、沙坪農貿市場、石船農貿市場、統景農貿市場、洛磧農貿市場等,按有關政策規定整體移交給區商委下屬的物管所管理。20*年后,大型連鎖超市不斷開辦、市場周邊門市及游攤不斷增多,集貿市場發展趨于穩定,有的甚至出現萎縮態勢,呈現出市場開辦和經營管理模式多元化,市場管理“多龍治水”的特點。

市場主體多元化。*城區既有國家開辦的市場,如商委下屬物管所(事業單位)開辦的市場,又有企業開辦的市場,其中企業開辦的市場占絕大多數。企業開辦的市場為了盡快回籠資金,往往對攤區攤位采取分零出售的方法,如華夏農貿市場,導致一個市場就有若干個業主,呈現出經營主體多元化的特點。

經營管理模式多樣化。市場開辦者的多元化決定了市場經營管理模式的多樣化。國家開辦的市場,市場監管及衛生保潔由開辦單位負責。企業開辦的市場經營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幾種:市場開辦者成立物管機構,自己經營管理市場,如華夏農貿市場、兩路農貿市場等;市場開辦者委托其他物管機構經營管理市場,如園區農貿市場、空港農貿市場等;市場開辦者失去行為能力,市場業主們自發管理市場,如紅金街農貿超市。

多頭管理效率較低。例如商委負責市場建設的布點審批;市政委負責監督市場的環境衛生和臨街商鋪超出門窗外墻設置的攤位;工商負責經營登記和維護交易秩序;公安負責市場治安秩序和消防工作;交通和交警部門負責交通秩序、車輛停放和機動車非法運營;質檢、衛生、動植物檢疫等負責商品衛生和質量。

二、我區城區市場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城區市場建設先天不足

現有的市場由于大都是在90年代興建,市場的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市場建設檔次不高,占道經營游攤較多。

1、市場規模已不適應城區發展需要。市場建設規模偏小、攤位少、人流量大、交易集中,導致保潔難度大、亂設攤點現象和“攤外攤”現象相當嚴重。垃圾滿地、人潮涌動,特別是下班時間,臟亂差、堵塞交通等情況非常突出,嚴重影響*區大都市形象。如兩路農貿市場建于*年,面積9000平方米,當時轄區10萬人,現在轄區人口已達30萬人,如此的市場規模已不能滿足群眾購物需求。

2、市場功能不完善。城區所有市場都沒有設停車場,各種車輛沒有固定地點停放,車輛占道停放和進場停放的情況大量存在,導致市場的安全通道不暢。部分市場經營者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硬件設施投入不足,設施簡陋、陳舊,消防設施安裝不齊全,存在消防安全隱患。

3、市場與商居混合,未能有效隔離。為此,造成市場周邊及消防通道內長期存在大量游攤,嚴重干擾市場交易秩序和影響環境衛生。

4、城區占道攤點和背街小巷游攤較多。占道攤點主要表現為市場占道類、店外經營占道類、零星攤點占道類三種形式。各種占道經營,增加了市場管理的難度。

5、城區市場有市無人或有人無市現象突出。如四號橋農貿市場自建成到現在,進場經營商戶僅十余家,市場主辦單位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而一些人口密集地區由于規劃建設的農貿市場長期不建,給一些無照經營戶制造了可乘之機,自發形成農貿市場現象隨處可見。比較典型的是三號橋東側20個門面出租經營蔬菜、家禽、水產等農副產品,騎門攤現象非常嚴重,商品質量、商家誠信缺乏有效監督。

(二)市場管理中存在諸多薄弱環節

1、對商品質量缺乏誠信查處不力。調查顯示市場上眾多熟肉制品、豆制品、鮮肉的質量堪憂。經營戶聲稱自產自銷,其實大部分在家中沒有經過任何許可的情況下非法生產上市銷售。市場管理部門卻對此缺少有效監管。

2、對商品銷售短斤少兩管理不到位。絕大部分市場沒有設立公平秤,只是在檢查時做做樣子,市場上出售的商品短斤少兩現象時有發生。市場管理人員對此卻熟視無睹。

3、對市場管理人員疏于監管。市場管理人員重收費輕管理現象嚴重,不能及時制止和糾正市場中的非法行為,市場主辦單位疏于對管理員的管理,對出現問題的管理員不能嚴肅處理。

4、市場內環境衛生較差。市場內垃圾桶和保潔員配備不足,經營環境惡劣。特別是經營活禽、活魚場所,就地宰殺,血水、雞毛、魚鱗滿地,臭味難聞。主要是管理發營業執照的不管衛生,批準市場建設的不對市場經營進行管理。

(三)市場管理體制不順

現有市場管理體制難以使市場管理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根據有關法規規定,工商部門是集貿市場主要監管部門,承擔大量的集貿市場監管職責,但市場的人財物三權均不在工商,工商部門對市場物業管理單位無任何制約措施。有些市場物業單位對工商部門的日常監管,置若惘聞,不予配合,甚至公開抵觸。工商部門根據《*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條例》,明確了市場開辦者的職責,并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市場創建的獎懲措施,但無法兌現。市場設施的改造資金和用于市場保潔等方面的費用,工商部門無法落實。對市場監管中出現的問題,工商部門是看得見、管不著,有力使不上,因此,現有市場管理體制難以使市場管理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四)市場管理法規不夠完善

目前管理市場適用的法規,主要是*年頒布的《*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條例》。該條例規定了市場經營者的義務,但缺乏具體的界定標準,部分條款缺乏處罰措施。如第十九條規定“市場經營者應免費設置復檢的經依法檢定合格的計量器具”,但對短斤少兩的經營戶沒有設置處罰條款。又如規定“進入市場的商品經營者,應當在市場經營者或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統一劃定的地點經營,不得隨意擺攤設點”,該條款賦予了市場經營者劃定攤位的權利而沒加以限制,使一些市場在路口和消防通道以及市場內隨意擺攤的行為成為合法。

按照《*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規定,工商部門對市場經營者和商品經營者不履行市場內環境衛生義務沒有處罰權,因此工商部門對市場內環境衛生管理束手無策。

三、加強市場秩序管理的建議

(一)提高對市場的認識,加強領導

市場管理工作是民心工程,關系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搞好市場管理也直接關系到*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成敗。市場是展示*城區都市風貌的窗口,市場秩序惡劣會造成不好的國內甚至國際影響。為此,政府對市場工作要加強領導。要充分發揮各市場管理者管理市場的重要作用,并且要繼續強化管理功能。特別是要將市場工作作為考核政府基層單位工作成績的重要項目。

(二)合理規劃,構建新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

1、把市場建設規劃納入*區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凡城市開發建設和危舊房改造,必須將集貿市場納入商業網點進行配套規劃和建設。參照其他直轄市的做法,要按照每萬戶居民擁有集貿市場面積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新建市場要充分考慮停車場、消防安全通道及消防設施等市場安全設施的功能,新建農貿市場要以小為主,以社區為主。同時,新建市場可由社區負責經營,這樣既有利于社區的建設,又可解決社區下崗職工再就業,并且還能促進城市文明建設。

2、重點抓好居民小區市場的規劃和建設。居民小區越來越成為我區居民住宅的主要形式。超市在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上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區農副產品供應渠道多元化,特別是城區周邊有大量農民自產自銷蔬菜、水產、禽蛋等商品供應,農貿市場業態仍顯示出獨有優勢。調查表明市民在購買這些商品時,依然首選農貿市場。

3、加快現有城區集貿市場設施的改造。城區現有集貿市場,尤其是90年代興建的農貿市場,市場內設施陳舊、老化,部分市場已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加快設施改造迫在眉睫,然而,由于資金等原因成為改造的瓶頸。為此,要引導市場主辦單位打破所有制及地域界限,通過收購、控股、委托經營、融資租賃、招標招商等方式進行集貿市場設施改造。

4、加快現有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農貿市場農副產品實行無根無雜銷售,既可節省消費者的時間,適應現代城市發展需求,又可保證消費者的食用安全。因此,加快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是現代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5、做好“堵疏”結合文章。建議政府考慮在現有集貿市場的基礎上,協調有關部門在合理的位置上規劃一些便民攤點,以無償的形式供當地農民銷售一些自產的瓜果、蔬菜,同時為部分生活困難的居民及殘疾人提供自謀生路的渠道。

(三)建立并完善市場秩序管理法律法規

建議區政府向市政府反映廢止《*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條例》,重新制定一部包括市場的規劃建設、投資興建、登記注冊、服務管理以及入場主體和交易行為的地方性法規。徹底解決市場秩序管理工作中各方責、權、利相統一的問題。明確工商部門在市場管理中的主管部門地位和市場主管單位的責任,徹底解決市場內發生糾紛承擔責任的主體問題。明確將政府部門管理市場的重點由管理市場經營者向管理市場主辦單位轉移。

(四)探索新的市場監管模式

1、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協會行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經營者自我管理互相銜接、互相融合的市場管理體系。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加強重點引導,盡快建立起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使四者有機結合,形成互動,推動市場管理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2、建立市場管理的網絡機制。完善市場內打假維權網絡。建立和推行名優企業、市場主辦單位、執法部門以及消費者協會等多家參與的打假維權聯席會制度。由執法部門和市場主辦單位共同協商聘請消費者監督員,共同參與打假扶優維權工作。將名優產品廠家引入市場,設立名優產品專柜。結合工商部門“12315”投訴電話,對投訴問題多的市場、商品展開專項整治。完善消費者舉報獎勵和為舉報人保密的制度。建立針對市場管理人員的監督舉報網絡。市場服務管理機構要公布市場管理人員的監督舉報電話。對市場中存在的管理人員不作為現象,執法部門應及時糾正,影響惡劣、后果嚴重的要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3、完善上市商品渠道認證制度。對農副產品市場上銷售的豆制品、熟肉制品,要進行經營者提供合法進貨憑證的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對市場內經營的商品全面推行索證制度。結合索證,對場內商品的廠家進行考察備案。

第2篇

[關鍵詞] 商事登記;行政審批;行政許可

[中圖分類號] D0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0863(2014)01-0019-07

商事登記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石。2013年全國“兩會”后,中央政府掀起新一輪以簡政放權、職能轉變為核心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熱潮。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是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對于降低市場進入門檻,激發經濟活力都具有決定性影響。在此之前,廣東省提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先行先試,圍繞商事登記做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也就是說要通過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來解決企業注冊登記的種種弊端。

商事登記是指商事主體或商業主體的籌辦人,即行政審批的申請人,為了設立、變更或終止商事主體資格,依照法律法規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將登記事項向營業所在地登記機關提出申請,并經登記機關審查核準并載于商事登記簿的綜合法律行為。我國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充分體現了政府對社會資源配置的要求,它是以營業執照為圓心的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雙重賦予,同時又以營業準入許可為前置條件,對登記要素進行實質審查為辦理方式,以經營范圍為管理半徑,包括核準登記、行政監管、公共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針對工商企業進行管理的制度體系,換言之,它作為政府對市場進行管理的制度手段,是以行政審批的方式針對商事主體及其經營能力的法律化的行政管理。

一、我國商事登記制度發展歷程及審批特征

我國商事登記制度的經過了三個階段:一是消失期(1949年―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政府的附庸,企業不進行工商登記。二是恢復期(1978年―1992年)。1982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工商企業登記管理條例》,明確企業未經核準登記,不得開業經營。自此,企業登記管理制度建設全面展開。三是發展期(1992年―2013年)。1994年以后,國家先后出臺了《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體系基本建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企業注冊登記的弊端日益突出,限制了市場作用的發揮,影響了社會資源配置的公正與效率,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2013年起,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東莞等市先后啟動了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打破了整體主義格局下的商事登記的法律制度和實施規程,體現了“放松監管”的世界性潮流,商事登記制度進入了突破階段。

從行政審批的角度分析,我國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呈現以下特征:

(一)從登記功能看是市場準入。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是制度體系最為復雜,承載政府公共行政任務和公共管理功能最為龐大的行政審批制度,它的作用是通過對商事主體的市場準入的嚴格管制實現的。商事登記的市場準入管制,相對于商事主體而言主要包括:一是獲取市場準入的主體資格,不同的商事主體有著不同的組織形態和責任形式。二是被賦予市場準入的經營資格,可以開展沒有營業準入限制的經營活動。三是確定市場準入的活動范圍,即營業執照上載明的經營范圍,超出經營范圍的經營行為應屬違規。四是符合要求的特定的經營場所。

(二)從登記行為看較為繁雜。一方面我國是整體主義的商事登記格局,另一方面又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商事登記制度。商事主體類型的多元化、商事登記立法體系的分散性,導致不同所有制形式、責任形式的商事主體進行商事登記時往往依據不同的實體法,適用的登記規程亦不相同。比如,非公司制企業法人、公司、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等企業形式種類繁多,且有著各自的商事登記規范和實施程序,如公司法人及其分公司依公司登記程序設立,個人獨資企業及其分支機構依個人獨資企業登記程序設立,商事登記的實務操作較為繁雜、比較麻煩。

(三)從登記要求看門檻過高。企業登記要求多、門檻高、注冊難的問題與商事登記制度的“一體捆綁”特征有關,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核準登記的內容較多,涉及注冊資金、經營場所等商事主體情況的諸多方面。二是納入前置審批的事項較多,據不同地方的統計結果,目前商事登記涉及到的前置事項大致在150項左右。三是對審批許可的要求較高,對需要商事主體出據的材料大多都要求提供原件,包括企業合伙人的全體簽名等。

(四)從登記結果看是雙重賦權。盡管各類商事主體的辦理規程、適用法律、登記內容等并不相同,但進行商事登記的目的都是取得營業執照。核發營業執照是商事登記的結果,它包含有兩個同時產生但相互獨立的法律效果:一是確立了商事主體的法律人格,二是賦予了商事主體的經營資格。也就是說,登記機關頒發的營業執照既可以作為商事主體的身份資格證明,也可以作為商事主體進入市場的營業許可證明。

(五)從登記工作看是范圍管理。針對商事主體的管理是基于營業執照及其載明事項的營業準入管理,營業執照的市場準入功能是通過商事登記對商事主體經營范圍的核準登記實現的。所謂經營范圍,就是商事主體預先提出并經登記機關批準的允許從事經營活動的業務范圍。由此,對商事主體的監管也是圍繞是否超范圍經營開展的,進一步講,對商事主體的監管就是從商事登記開始的。

從實際情況看,以準入登記為前提、以年檢制度作保障的商事登記制度并未解決商事主體的純潔性問題。據深圳市統計,截止2010年4月,該市實有企業321,484家,歷年累計吊銷企業156,532家,注銷企業266,735家,注銷企業中已被吊銷的企業有5,625家,占注銷企業的比例僅為2.1%,占已吊銷企業的3.6%,說明只有很少的企業是通過法定程序退出市場的。在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有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因被吊銷營業執照而“非正常死亡”,2006年至2009年的4年間就有67,237家企業被吊銷,年均吊銷量16,000余家,年度最高吊銷量達到34,491家。上述數據表明,大量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后,并沒有按法定程序退出市場,市場上有著數量驚人的“僵尸”企業;數量龐大的“僵尸”企業群體,仍然具有商事主體資格,不排除其中有的企業仍然拿著營業執照繼續運作、經營和交易,但是根據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登記機關既不能恢復這些企業的經營資格又缺少法律依據直接將其注銷。這種尷尬局面,在國內其他地方普遍存在。大批“僵尸”企業的存在,不但給市場交易的安全性帶來了極大風險,也大大降低了社會交易信用度。

(四)證照分離后防止管理缺位。商事登記始于行政審批,也是行政監管的開端,雖然不登記行為同樣屬于監管范疇,但事先登記更便于監管也是不爭的事實,對行政相對人的基本信息進行登記就是監管的有機組成。毫無疑問,實行商事登記是建立有序、安全和高效的市場經濟的前提,改革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在釋放“放松管制”的有限政府理念的同時,還在傳遞著“服務為本”的服務行政的信念。就商事登記而言,實質審查是權力的開始,形式審查則是服務的起點,行政管理方式的本質變化,在一些時候會轉化為對政府部門的挑戰。商事登記的前置要求取消了,意味著原已形成的政府部門之間的業務協作關系要發生相應的改變,如果登記部門不再在行政監管的開端、市場活動的入口進行把關,而審批部門的監管力量沒有充實、管理職能沒有跟上,就難免形成監管的空白地帶。從實際情況看,“證照分離”給審批部門帶來了或大或小的管理負荷,登記機關減掉的記錄事項有的還需要多個審批部門分別再補回來。就審批部門而言,監管方式要從過去“等人敲門”轉變為 “出門找人”,而且必須找的準、管到位確實也增加了工作的難度。“寬入”的目標達到了,但“寬入”不是“進入”、更不是“活動”,如果“進入”后的管理措施不完善,后續監管缺位、失位和不到位的情況就會逐漸顯現。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反復強調的觀點就是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整體構建、分步實施,應該逐步深化和完善。商事登記絕不是登記機關一家可以單獨完成的。我們注意到,深圳市商事登記機關已啟動了以商事主體為核心的“改革實施成效”的評估工作,這無疑是非常必要和負責任的。缺乏整體改革的制度安排,配套改革措施跟不上,深化改革就無從實施,改革的成效就會打折扣。比如,對商事主體的信用管理是改革的重要基礎,像資本認繳制、經營場所申報制、企業年報備案制等,基于政府部門的內部信息共享、結果互認和基于外部信息檢索、統一的商事主體信用公示平臺,是商事登記“寬入”與“嚴管”的橋梁和紐帶,是改革順利推進的保障。再比如,實行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的“三證合一”登記,建立“一表申請、一門受理、一份檔案、一張證照、三證合一”的登記制度,將登記機關的登記職能與稅務登記職能合并。

五、對現行商事登記制度實施改革的問題

現實問題是變革的起點,改革的困惑是理想與現實矛盾沖突的認知和調解過程。作為一項重大的制度性創新,廣東及深圳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剛剛起步,難免會遇到不少的問題,外界對此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做清晰的梳理。

(一)實施規制管理的必要。國外與“審批”一詞對應的概念是“規制”或“管制”。一般認為,政府規制是國家運用綜合手段對市場主體的行為和利益分配進行配置的規范和制約,與宏觀管理相對,政府規制主要體現的是政府通過干預參與微觀經濟活動的企業、個人或組織機構的行為來實現對市場經濟生活的作用和影響。依據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政策的性質不同,政府規制可以分為以避免過度競爭或競爭不足、資源優化或配置低效為目標的經濟規制,以協調社會成員的利益、增進社會福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穩定的社會規制,以及以修正政府失靈、提高政府規制效率的行政規制。政府規制政策范圍涵蓋市場主體、市場客體和市場載體。政府規制的制度和方法比較多,通常運用的經濟規制主要有:市場運行規制,反壟斷規制,價格規制,環境規制,依據WTO反傾銷、反補貼、技術性貿易壁壘等規制,以及如投資項目審批等其他規制手段。商事登記制度屬于市場運行規制,是是否建立禁止特定行為、對營業活動進行限制的檢查制度和準入制度。

商事登記的目的是申請人為了取得商事主體資格,對于政府來講主要有三個功能:一是實現對市場主體的規范、監督和管理,二是促進市場有序、健康的發展,三是為社會提供公共信息服務。也就是說,商事登記的功能從來不是孤立的,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政府職能的定位,而這又直接關系到商事登記采取何種登記制度。

在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中,各國這方面的基本經驗可供借鑒:一是政府干預較少,商事登記效率較高。以美國為代表的海洋法系國家采用了較自由的商事登記制度,登記程序簡潔,提交商事登記材料少,批準速度快。二是重視法律對登記制度的保障,重視登記效力及法律責任的明確。如在審查階段,登記機關只負責形式審查,而材料的真實性則由股東、董事、律師、會計師等負責,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三是尊重市場主體登記權利,保障自由行商權。四是強調市場自治和自我規范作用的發揮。五是政府重在執行管理政策,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

(二)商事登記屬性的法律。界定商事登記是屬于公法范疇還是私法范疇,關鍵在于如何認定“登記”活動的屬性。2004年7月1日起實施的《行政許可法》第十二條,將“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列入了行政許可,商事登記毫無疑問地應視為行政審批。持對現行商事登記制度進行徹底改革的觀點認為,將商事登記定位為行政許可有違商事登記的“私權”屬性,也與商事登記的現實功能不相吻合,因此用行政許可的規則來苛求屬于商事活動范疇的商事登記是不妥當和不必要的,因為選擇登記是商事主體的權利和自愿行為,而予以登記是登記機關的義務。[1] [2]

我們認為,商事登記的過程是登記機關受理申請、審核材料和核準注冊、發放執照的工作過程,也是創設商事主體的法律人格的形成過程,合法經營權的賦予體現了國家權力對商事活動的介入。考慮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風險性,從兼顧交易安全和市場效率的角度出發,公權力的介入無疑是正當和必要的。登記機關的核準登記行為顯然具有較為濃郁的公法色彩,因此登記機關與登記申請人之間并不屬于《民法通則》規范的關系,而是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從這一點講,對登記申請的審核和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商事主體的管理意志。

對商事登記制度進行改革,要消除的是以往行政審批制度所體現的“全能型政府”的烙印,轉變本位主義、家長主義和包辦主義下的以秩序為先的行政管理理念,改變對商事主體自由的缺乏尊重的行政審批運作模式。以秩序為首要價值的行政審批的制度構建和運作管理,其行政邏輯必然要突出更全面的“管理”與更嚴格的“監督”,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亦是如此。縱觀我國現行商事登記制度,不難發現其對商事主體的諸多限制,比如,采取了繁瑣的疊加式的前置審批的制度安排,對經營范圍的登記強調絕對的目的性和越權違規,取得經營資格的條件嚴苛,對于注冊材料采取實質性審查等。

(三)商事主體資格的審批。在我國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下,正常經營的企業法人的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是并存的,即“證照合一”的營業執照是企業法人的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之和。[3]主體資格是商事主體的法律人格,是商事主體作為民事主體必需取得的法律承認的獨立權利和獨立義務的主體身份,它既是經營資格的存在前提也是經營資格的承載者;經營資格是商事主體從事經營活動所具有的能力或者應當具備的資格,需要通過行政審批才能取得,只不過基于現實的必要性,政府一般只〖JP2〗會對涉及市場準入的領域和行業設置營業準入。從法律功能來講,商事登記是一次登記兩次賦權(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因此,商事登記本身就具有營業準入許可的含義,改革后頒發的營業執照同樣承載著商事主體的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JP〗

《行政許可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機關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登記作為行政審批的方式之一,是一種對企業法人資格的行政確認行為。如前所述,不同于商事登記的主體性問題,經營資格許可(即營業準入)要解決的是對特定行業、領域的營業準入問題,即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為了建立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以矯正和改善市場機制為目的,通過設置特定的條件要求或者資格壁壘,對社會經濟活動主體或其行為進行的各種限制,它既可能是對商事主體一種禁止的解除,也可能是一種權利的賦予。因此,相對于經營資格的普遍權利,營業準入具有法律效力的優先性。[4]

由此可見,營業準入與商事登記二者在審批屬性上是存在著差別的:從許可作用上看,商事登記是對商事主體的法律權屬身份的確認,屬于初始登記,營業準入是對商事主體具有在特定行業、特定領域依法享有經營權的批準;從登記內容上看,商事登記登記的是與商事主體核心特征相關的有別于其他商事主體的基本信息,營業準入審批的是按照一定要求且符合相應條件的能力信息;從審批方式上看,商事登記的辦理方式側重形式要件是否完備和規范的審核,營業準入除此之外,多數還要做實質性審查,有的還要進行現場勘察、實物檢驗等;從申報結果上看,商事主體申報的目的是取得商事主體登記證,營業準入申報的目的是取得各類特許經營的許可證,對商事主體營業準入的許可就是對商事主體要從事的納入政府特殊管制范圍的合法經營權的批準。

(四)前置審批許可的價值。我國商事登記前置審批的制度安排的雛形源于198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城鄉個體戶管理暫行條例》第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國家規定經營需要具備特定條件或者需經行業主管部門批準的,應當在申請登記時提交有關批準文件。”1988年7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作為最基本的商事登記法律文件,第七條第五款關于申請企業法人登記的單位應當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經營范圍的規定,正式確立了企業登記的前置審批的制度安排,并成為商事登記制度的核心規則。前置審批的制度安排之所以能稱為制度,就在于前置審批方式所體現的既是法律法規對不同審批事項關聯性所做的制度安排,也反映了政府一體運作和整體管理的實施要求;但是,由于行政審批“搭便車”現象的大量存在,使商事登記承載了許多不應納入前置審批的審批事項。具體講,由于缺乏立法約束,大量的規章、“紅頭文件”設置的前置事項貫穿于企業法人辦理設立、變更和注銷登記的各個環節,與放松管制的大趨勢是相悖的,雖然這些年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前置事項已做了相當大的精簡。實行前置審批必然使以獲得營業執照為目的的需要取得營業準入許可的商事登記,具有門檻高、條件多、規定嚴、時限長等特征,給申請人留下了政府管制多、要求嚴和事難辦的印象,抑制了創業投資的積極性;同時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也很難準確把握商事登記的繁瑣要求,使“一攬子”審批模式對商事登記效率的損耗而飽受詬病。取消前置審批,對于主體資格附帶經營資格的商事登記而言,是切切實實的減負。

如前所述,商事登記包含著兩個獨立的行政行為,一是商事資格登記行為,確認商事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二是營業準入許可行為,賦予商事主體在特定領域、特定行業開展經營活動的營業準入資格。前置審批的制度安排就是在商事資格登記前的營業準入許可制度,可見,營業準入許可是對商事資格登記已取得的經營資格的疊加審批,因此如無特殊限制要求,取消前置審批并不影響商事主體既有資格權利的完整性;據了解,不受市場準入限制的已注冊企業,即無須前置審批的商事主體,在廣東省超過了工商企業總數的半數以上。

審批事項互為前置是行政審批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這是由政府職能的整體性與審批部門的分散性造成的,并取決于申請人辦理項目的復雜性、關聯度,因此,前置審批是否合理、前置事項是不是過多過濫,不能簡單地標簽化。在商事登記中實行前置審批主要體現了權力的“理解”:一是出于政府整體管理的需要,對企業注冊登記采取“一攬子”審批有利于保證商事主體履行應盡的社會義務。二是希望通過嚴格審批來保證商事主體的質量,提高商事活動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失靈的風險。三是掌握相對完整的行政相對人信息資源,便于行政監管,提高行政管理的針對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前置審批的制度安排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商事活動的復雜性,忽略了市場經濟應是信用經濟的本質,對市場經濟能夠通過商事主體的自由交易配置資源、校正行為和維護秩序的能力尊重不夠。[5]

(五)形式性與實質性審查。行政審批的審查方式分形式性審查與實質性審查,一般而言,采取哪種審查方式是由審批事項的內容、要求和作用決定的,是由審批部門對該審批事項的理解、重視和需要決定的,也是由這個國家的法治程度、文化傳統和市場完善程度決定的,總而言之,審查方式是政府權力的體現。世界各國商事登記的審查方式并不相同,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形式審查,認為注冊登記乃是企業設立的一項法律程序,政府對企業的登記主要是提供一種權威而統一的程序,登記機關對于注冊申請文件,只從形式上審查是否合規,也就是“只審查不負責”。二是實質審查,登記機關既要從形式上審查登記申請文件是否合規、是否齊全,而且還必須對申請文件所記載事項是否真實、合法、有效加以審查,承擔了注冊申請人應自己承擔的真實保障、真偽裁斷的責任,也就是“既審查還負責”。三是折衷審查,登記機關可以視需要對登記內容的真實性進行審查,有對登記申請文件進行實質審查的權力,但無須承擔實質審查的義務,也就是“有權審查但不負責”。[6]

我國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采取了實質審查的審批模式,實質審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注冊資本、經營場所、營業準入等,這是由植根于我們獨特的國情背景所決定的。比如,企業注冊資本制度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次公司清理整頓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公司法》對設立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首期實繳數額以及嚴格驗資程序都做了明確規定。《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及其施行細則,連續出現了企業住所、經營場所和場地等不同概念,也需要加強鑒別管理。

商事登記采取實質審查方式,必然實行注冊資本實繳制,并附帶嚴格的驗資程序(在公司取得營業執照前注冊資本需存放在銀行驗資帳戶),這就提高了公司設立的資金門檻,降低了資本利用率,拖長了公司設立的時間。住所登記對應的是商事主體,而經營場所監管對應的是商事主體的經營行為,對營業執照地址登記的實質審查,住所登記的功能由送達地公示和管轄權確定作用變為經營活動符合安全的要求。對住所登記的實質審查,加劇了無照經營,也使得商事登記承擔了對違法建筑的監管職能。事實上,只要違法建筑不當然是危險建筑且不被,就沒充足理由禁止違法建筑內的居住和經營行為。商事登記的年度檢驗制度實質上是企業經營資格的繼續確認,或者說是對營業執照所代表的合法經營權(含營業準入)的確認程序。[7]“寬入嚴管”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必然要求改變審批方式,解放商事登記,使其無須再承擔實質審查的責任,也意味著商事主體的誕生將變得極為便宜。商事登記采取形式審查方式,《行政許可法》在第三十一、三十四和五十六條都給予了法律支持。

(六)商事登記制度的立法。商事登記制度、營業執照核發關系國家統一市場的建設,改革涉及法制統一這樣一個極其嚴肅的基本問題,還需要面對更多的不同層面的現實問題。現行的商事登記模式是否為商事活動提供了合理的行為范式?現實存在的登記受約束、不登記反而不受監管的怪狀,是制度設置的原因,還是行政體制或行政管理原因造成的?“嚴進”可能誘發商事登記中的形式化、隱秘化的做法,對商事登記進行減負,“寬入”如何促進有效、有序和自由、安全的市場環境的建立?取消前置審批,但在營業準入的法律環境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會受到充分激發嗎?

我國現行商事登記效力是整體主義的立法模式,申請注冊企業不僅要具備法律制度所規定的主體要件如名稱、資金、住所、組織形式等,同時還要取得涉及營業準入的擬經營項目的許可證,登記機關才能核發營業執照。雖然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分離立法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采用,如香港地區的商事登記制度包括注冊登記和商業登記,二者相對獨立、作用各異,受不同的法例規制,由不同的政府部門承擔;對法律規定的特種行業的經營合法登記,實行的是與商業登記制度并行的許可證制度,在辦理商業登記申請時,還須申請其他種類的牌照或被認可的專業資格。雖然存在爭論,但迄今為止,世界主要國家均采取“整體主義”的立法模式是不爭的事實。[8] [9]

在以行政機關作為商事登記機關的國家,都采取了中央機關統一主管的模式,確保在一國范圍內行政管理上的統一性和登記效力上的權威性,這也體現了統一大市場的要求。

六、結語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層意義在于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府治理方式的變革,使政府管理從主要依賴事前的審批式的職能管理向主要通過事中、事后監管的服務式的職責管理轉變。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既是一個各種觀點糾結在一起的非常復雜的現實問題,又是一個必須在實踐中認真對待和妥善處理的具體工作;既是一個伴隨著大量爭論的非常嚴肅的法律問題,又是一個涉及政府改革的重大決策;既是一個促進市場繁榮、企業發展的方式和手段,又是一個為了實現加快發展需要相應調整的管理方式和組織形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科學理性地對待。廣東及深圳的改革探索和多方實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拉開了一個沉重的體制、制度和管理的大幕,期待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綜合配套改革的跟進,起到對全國統一的“商事登記法”的催生作用,此事不應再拖下去了。

[參考文獻]

[1][6] 王妍.商事登記中行政權力定位的理論思考[J].北方法學,2009(14).

Wang Yan. Theoretical Though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Orientation in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Northern Legal Science, 2009(14).

[2][4][5][8] 王令浚.商事登記法律制度研究[M].對外經貿大學博士論文,2007.

Wang Lingjun. Research on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Legal System.Ph.D Thesis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7.

[3][7][9] 福州市工商局課題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初探[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3(5).

Research Group of Fuzho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reau. Study on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2013(5).

Interpretation of Business Registration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on Business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ation Practi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henzhen City

Ai Lin Wang Gang

[Abstract]Business registration reform, featured by easy market access and strict management, was introduced in Shenzhen and Zhuhai, Guangdong province on 31 March, 2013. It arouse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has had a domino effect on the social ecology, market environment,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f the reg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um up experience with the reform when necessary. As a mechanism for the government to regulate the market, business registration requires administrative permit, and legalizes the approval of business players and their operation capabilities by way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Reform of the business registration system, which is a cornerstone to the market economy, is relevant to the reform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func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business registration law”,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provides analysis and answers in both practice and theory to the problems and confusions with advancing business registration reform.

[Key words]business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ation, administrative licens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台市| 钟祥市| 丰宁| 澳门| 福贡县| 南江县| 宁阳县| 林口县| 五华县| 资阳市| 镇安县| 尚志市| 永修县| 崇州市| 察哈| 科技| 武邑县| 新巴尔虎左旗| 辽阳县| 嫩江县| 桐乡市| 黑河市| 保定市| 崇文区| 漾濞| 中宁县| 崇信县| 南皮县| 镇宁| 山东| 柞水县| 恩施市| 永定县| 准格尔旗| 阳曲县| 万山特区| 奉节县| 枣庄市| 岢岚县| 娄烦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