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8:55: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人于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 單一畫面詮釋英雄情結
(一)以簡單故事詮釋英雄主義
這是一則由海洋民族講述的有關海洋的故事,1951年,一位古巴老人,一個地地道道的漁夫,連續84天了無漁獲,但是,憑借其對待事業的永不放棄,對待接連失敗的毫不氣餒,以及對待逆境與命運的絕不妥協,在第85天里終于釣到了馬林巨魚。影片以浩瀚的大海的意象作為開篇,大海的意象下的一切都更具宏觀性,而人類則顯得微不足道。《老人與海》這部影片中的故事非常簡單,使得敘事可以呈自然狀態的線性化,簡單的故事同時也使得影片中的畫面單一,但是單一畫面感中卻散發出了迷人的英雄主義風采,而這種英雄主義風采竟然是來自于一位平凡老人與大海的頑強抗爭。影片的單一畫面感反而反襯出了老人在孤獨困境中所迸發出的自我存在意識驅動下的無畏抗爭,從影視藝術視角而言,單一畫面感的視聽元素與象征符號的運用至關重要。
(二)以簡單情節中詮釋英雄情懷
在簡單的敘事與簡單的情節之中,透過單一的畫面感映象,影片為我們展現的是一位簡單的老人,這位簡單老人的英雄主義與英雄情愫在文本中已經對讀者產生了巨大的鼓舞,將其影像化,并且讓觀眾直接理解原著中的英雄主義與英雄情愫顯然是較為困難的。同樣,影像直接詮釋原著作者訴諸于老人形象的英雄情懷也較為困難,這就需要借助于影視藝術中的其他意象的輔助方能更好地完成。對文學文本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影視藝術的時空蒙太奇中的技巧性運用,諸如影片中日出之前出海的老人的背景就采用了剪影的方式,這就使得單一畫面中的老人的形象瞬間變得立體起來、鮮活起來,形成一種較為悲壯的英雄主義意象,這種將文本能力形諸于畫面能力的影視藝術化手法是一種對于主題的完美的影視語言表達,影片中的絕大多數場景的長鏡都十分的宏大,以強弱極為懸殊的對比來塑造老人堅韌的英雄情懷。
(三)以簡單老人詮釋英雄情結
英雄情結是美國人作為海洋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種基于英雄主義的無畏情懷,這種情結對于海明威的影響較大,海明威的多部作品中都以較大篇幅不惜筆墨地渲染了多位英雄人物,本片中的老人雖然平凡,但是其置身大海之后卻變成了自信勇敢的斗士。影片中的單一畫面感中的基于影視藝術的重復為揭示主題增色不少。[1]根據原著作者所提供的文本進行重復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老人與海》原著中五次提及的獅子其實只是單純被作為一種被征服者的受體意象所存在的,比如老人在片尾所夢到的獅子以及在其與馬林巨魚搏斗中間的打盹時所夢到的獅子即將單一畫面感進行了較好的藝術化消解,這種基于影視藝術的消解,以視覺語言向觀眾傳遞了一種面對強大勢力下的自我尊重、自我激勵以及自我驅動,不僅為影片中的老人提供了強勁的拼搏意志力,同時也讓觀眾共同印證了精神意志凝結成的英雄情結的產生。
二、 單一畫面詮釋人文精神
(一)簡約畫面中的自我尊嚴
《老人與海》的創作正值斯坦因所謂的“迷惘一代”的迷惘時代,海明威的許多作品之中都傳遞了由過多的死亡意象為表象的無奈的迷惘,諸如《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以及《喪鐘為誰而鳴》等,當然,在《老人與海》中也不例外。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老人與海》中的死亡意象卻罕有的非常積極向上,《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平凡謙卑,但是在面對外來壓力的強大挑戰之下,老人的心理承受幾乎無底線,這種極度強烈的自我尊嚴的迸發,將老人的硬漢形象刻劃得淋漓盡致。影片簡約的畫面中蘊蓄了無窮的張力,在老人的自我尊嚴所驅動的自我情感的變化過程中,自我意識感、自我存在感以及自我驅動感直指人性中的自我尊嚴,隨著影片中一個個唯美瞬間的不斷閃現,以大海中的飛魚和海鳥與陸地上的小男孩等視覺形象,為觀眾加深了老人形象所投射出來的自我尊嚴。
(二)簡約畫面中的必勝信念
影片中在大海上的每一個畫面都是老人自我尊嚴的強烈釋放,同時,也是影片主題中的人文精神旗幟的一次又一次在茫茫的大海上的昂揚,從捕魚的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單一的畫面仍然能夠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震撼,頑強堅韌的老人,狂暴無常的大海,狂燥驚恐的馬林巨魚,以及驚濤駭浪中猶如樹葉般的老人的小舟,所有這一切讓觀眾不由自主地為老人的安危揪心,當老人拼命斗魚時,上有海鳥的俯沖搶啄,下有鯊魚的瘋狂掠奪,那種單一畫面感下的影視制作反而將觀眾的焦點會聚在了老人身上,并欣喜地從老人身上看到了必勝的信念。《老人與海》是一種文學性話語的影像影藝術闡釋,同時,對于單一畫面的海面上的場景而言,對影像藝術的要求是極高的,要求影像藝術能夠將文學性話語中隱而不宣的內涵,以超越文本的影像能力表達出來顯然是較難做到的。
(三)簡約畫面中的精神品格
人從來就不是天生的弱者,你可以消滅我,但是你永遠無法擊敗我。是的,這就是硬漢海明威的最具代表性的語言,文學作品《老人與海》以文本踐行了這條格言,而影片《老人與海》則以影視制作的手法使得全片中海面上的每一個畫面都凝成了烘托老人堅強的定格瞬間,單一畫面中的簡單、平凡、謙卑的老人在強大的自然挑戰面前竟然變得獨具尊嚴,竟然變得充滿著必勝的信念,竟然變得如此執著、如此堅韌,正應了那句“窮且益堅,老當益壯”。[2]老人對馬林巨魚、鯊魚,乃至大海的以命相搏,讓我們從簡約的畫面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人文精神中突出的精神品格,老人與馬林巨魚的兩個晝夜的日夜死磕,也是人與大海的死磕,更是人類的人文精神與任何強大勢力的死磕。老人精神品格的強悍使得本來單一的畫面感變得充斥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同時,也活動了視覺疲勞與單調的視象元素,在老人與海的搏斗中,尊嚴與生命孰輕孰重的精神品格呼之欲出。
三、 單一畫面詮釋深刻內涵
(一)簡單敘事中的無畏意象
《老人與海》作為現實主義的經典文本,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弘揚英雄主義的典型教材,從原著作者的視角來看,海明威的父親對于打獵和釣魚均有著非同一般的酷愛,而其母親則酷愛文學,十分幸運的是海明威繼承了乃父乃母的全部雙發優勢,進而成為美國乃至世界文壇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標準硬漢。影片《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對待小鎮上的人是極為謙卑的,但是,在更加強大的自然面前,老人是完全無所畏懼的,這與影片開端處的獅子意象極為吻合,這種意象是現代影視藝術中的絕佳創意,在西方宗教中常將擊敗獅子等猛獸作為英雄、勇敢、救世主的意象加以崇拜。事實上,原著作者海明威不僅捕獵過獅子,而且還曾經孤身一人成功獵殺過雄獅,同時,老人的名字圣地亞哥,也與古巴的第一首都、英雄城市同名,這些背景元素都在單一畫面的主題表達過程中起到了畫龍點睛式的作用。
(二)簡單敘事中的精神力量
《老人與海》《人生禮贊》和《麥田里的守望者》是最能夠代表美國精神的三部文學作品,《老人與海》與另外兩部有所不同之處在于,《老人與海》以最簡單的情節詮釋出了最為強烈的英雄情懷,雖無朗費羅般的喟嘆,但是影片中的激情卻絲毫不減;雖無塞林格式的天馬行空,但是卻完全無損于影片中英雄情懷的展現。[3]事實上,《老人與海》中的英雄情懷已經成為了海明威的一種內心獨白。《老人與海》故事情節雖然非常簡單,然而其影視意蘊卻極為豐富,《老人與海》就影片標題的對比意象而言,人類,何況還是一位老人,在大海面前是絕對弱勢的,然而正是在強弱對比如此強烈的場景之中,影片為老人提供了精神發揮張力的巨大空間,如同他的巨大的直接對手――那條馬林巨魚一樣,這就給了單一畫面感下的影片主題詮釋提供了超越文本、超越影像的精神延展的巨大力量。
(三)簡單敘事中的深刻內涵
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絕望就更是一種罪過,在影片的結尾處,老人最后一次夢見了獅子,這種奇異的夢境完成了對主題的完美詮釋,獅子顯然不是美國或美國精神的象征,獅子反而是對古巴以及古巴人民斗爭的一種充分肯定,獅子是威武不屈、孔武有力、尊嚴力量的象征,征服了自然的老人所夢見的獅子是其夢境中的寵物,透過老人的夢境為觀眾留下了反思的巨大空間,而影片中由單一畫面感所描繪的每一段時空都將成為視覺記憶中的永恒瞬間與時間碎片,而這每一個畫面同時也為老人披上了無冕的迷彩。[4]在影片的視覺創意下,觀眾將永遠也忘不了,在水天相接的無垠大海上,老人望著海水的自信而又愜意的微笑,是啊,老人對海的愛太深,而時間則太淺,有的時候,生活的確總是會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后來,那些屢受傷害的地方反而變得無比堅強。
結語
影片《老人與海》中的圣地亞哥是孤獨的,飄泊在大海上的孤獨則更是一種無憑無依的孤獨,正如影片中的單一畫面一樣,在將孤獨投影到觀眾心中的同時,觀眾也透過老人與海的互動沖突過程,看到了老人的無與倫比的勇毅堅韌,海明威以其自身的硬漢形象為觀眾帶來了超越自然、超越強權,以及超越觀感的硬漢。《老人與海》一片的單一畫面感充分詮釋了影視藝術之中的大道至簡,雖然大海上的鏡頭只是單一的畫面語言,但卻完全不影響其中的每一個畫面都成為永恒的瞬間。
參考文獻:
[1]Hediger,Ryan.Hunting,Fishing,and the Cramp of Ethics in Ernest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Green Hills of Africa,and Under Kilimanjaro.Hem-ingway Review,2008:11-12.
[2](美)海明威(ErnestHemingway).老人與海[M].吳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5-26.
享譽世界的美國作家海明威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老人與海》幫助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小說凸顯出來的文學價值和生態觀念為文學評論家和讀者提供良好的鑒賞基礎。以往對于《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的研究只局限于對大海的象征以及老人的硬漢精神等層面上,完全忽略了以大海為自然代表的生態意識問題。本文從小說情節出發剖析作者海明威的生態觀,提出作品中在對待自然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上的差異觀念,而人與自然共生、互生的情況似乎并不樂觀,工業社會的發展歷程和人類中心主義者的廣泛加入使得生態系統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性和穩定性。海明威童年的經歷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而他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所基于的生態位并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觀念,還是停留在原始社會的叢林法則上。只有人類意識到自然環境對自身的重要性以及采取限度獲取和保護的措施,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一、自然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完美統一
工業社會在不斷前進的歷程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隨著人類欲望的膨脹,從大自然中獲得更多資源的行為越來越激烈,對大自然實施百分之百的控制似乎成為輕而易舉的工作,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使得這一切行為成為大自然對人類無聲的報復。自然所帶來的外在價值是一系列人類中心主義者最為看重的一點,但是人類真正意義上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卻在不斷退減。實際上自然并不會受人類任何的主觀意愿而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自然所凸顯出來的內在價值是由這種實質性所賦予的。有關生態哲學家曾經闡述過自然的實質,它是對其內在和外在價值的協調統一。真正剖析自然的內在價值,它擁有固定的機制和規律,和人類所賦予的意志不會發生任何的粘連關系。自然生命所帶來的生生不息正是對其內在價值的凸顯,人類的文明或多或少會出現野蠻、貪婪的一面,當我們開始對自然界的其他生命開始漠視時,那么這種統一和諧的局面將會打破。
小說《老人與海》講述了老人對廣闊大海的尊敬之情,海明威并沒有將大海作為一種地理形態而賦予簡單的描寫,他眼中的大海就如同親和而耀眼的美麗女性一般,人類與大海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和微妙。老人開始并沒有秉承人類中心主義的原則,而是一直對大海懷著無盡的尊重。當大海如同一個鮮活的形象存在于老人心目中時,這種感情便變得更加深厚和堅固,它超乎于任何被人類控制的自然景物。大海所帶來的無盡財富中包括老人所需要的大魚,它能夠給老人帶去實際的經濟回報,所以大海和他之間所謂的堅固感情開始變得不堪一擊,老人觀念里面自然價值的內在和外在并不相同,而他所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便是自然的最大存在價值。大海里面各式各樣的生物實際上都有自我恢復和生長的周期,而老人并沒有清晰地意識到這點,海洋吸引著他不斷航行。老人對待困難和大海的勇氣與執著完全來源于生活和經濟對他的壓迫。貧困的生活使得老人出海捕魚,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就是他奮斗的理由。海明威在描寫老人為了保住大馬林魚而和鯊魚之間的激烈場面運用了大量的片段。表面上老人為了保住捕獲的魚而誓死抗爭,但是他的內心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斗爭。工業社會所覆蓋的人類中心主義者中老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他們所塑造出來的價值評估系統開始發生著變化,當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被強制性分離時,自然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成為驅動人類追求外在價值的不竭動力。從內在開始審視老人的所作所為以后不難發現,老人對待自然的方式并沒有發自內心的尊重,當自身需求出現危機時,他會毫無猶豫地做出野蠻式的掠奪行為。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宇宙提供給了自然衍生的環境,這種關系使得生態系統的變化更加有規律,追求生態平衡是宇宙萬物的必經之路。在生物中人類是作為重要的一員應該維持和自然共生和互生的和諧關系,使得整個宇宙萬物生生不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更應該意識到其他生命所擁有的基本權利。在生態平衡觀念的影響下,人類應該停止對自然的大規模掠奪,充分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創造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
老人在小說《老人與海》里面只是一個典型代表,作者將自然濃縮為大海及其里面的生物。大海對于人類而言就是無盡的財富和生活的保障,甚至于說人類離開海洋將無法生存。老人通過捕魚來維持基本的生活,然后他卻經歷了84天都沒有捕到任何魚類的困境,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再次出海。當捕到一只巨大的馬林魚時他興奮至極,因為這將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老人所居住的房屋是用沙灘上的椰子殼建造而成的,他依靠魚餌和漁舟來維持生計,從廣義來說是自然提供了生存的條件給老人,從狹義來說老人就是依靠大海來保證衣食住行。從小說中可以很明確地知道老人和大海的關系不是對等平衡的,大海一直給予老人生活所需物質,但是老人卻沒有對大海有任何回報和貢獻。環境阻力所帶來的困難更是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長期以來形成的平衡局面。近海區域的過度捕撈使得老人要到更遠海域去尋找魚類,但是海洋恢復的過程卻漫長而艱難,但是以老人為代表的人類卻為海洋帶去更大的環境阻力。作品《老人與海》完整地凸顯了生態平衡遭遇巨大困境的問題,老人的失敗經歷實際上是無數人類中心主義者所遭遇的。人類應該意識到自然或海洋只能提供我們有限的資源,而我們務必要保證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三、家庭教育與自然的融合
海明威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使得他獲取了更多的創作源泉,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惡劣影響使得他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來解脫人生。海明威對周圍事物的判斷通常是根據個人經歷來完成的,他記憶中最深、最濃重的一段就是和家人生活在密歇根北部半島的經歷,在島上的小木屋上他學會了父親教他的狩獵和捕魚技術。所以說獵人的準則深深埋藏在海明威心中。海明威的父親在捕獵方面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雖然他還是一名教師。但是他對待孩子的方式是蠻橫而粗暴的,海明威和兄弟姐妹們都需要熟練地掌握捕獵技術,對于任何獵物也得完全吃掉。如果他們不按照父親的意愿去實行將遭受嚴重的責罰。正是因為父親所教授的這種對待自然的方式,使得海明威在之后的創作中貫穿了這些思想和觀念。作品中的主人公必須依靠捕殺獵物而生存,而將獵物作為盤中餐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原始社會,人類就是依靠捕獵來維持生命,然后那時候的人類必須遵循優勝劣汰的準則,那只是歷史發展的過渡期,但是發展至今的人類和原始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對待宇宙的一切事物時人類會有善惡之分,同時要考慮到和周圍環境的統一和諧問題,而不是像原始人那樣僅考慮生存問題。叢林法則只適合于自然界的獸類。如果人類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和掠奪會加快很多動物的滅絕速度,物種數量的減少務必會引起自然的失衡局面。人類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這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所造成的自然破壞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人類對于自身的行為應該開始有更清楚的認識并采取防治的措施。當整個地球只剩下滿目瘡痍的自然和人類這一種生物時,人類所存在的時間也會劇減。海明威在創作《老人與海》時受到了很多自身生態位的影響,他傳統的生態觀和童年的經歷及家庭環境有著重要的關系,閱讀作品《老人與海》可以發現其獨特的生存之道。
四、結語
現代社會的生態觀相比于20世紀以前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變,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單體現在其社會實質和精神內涵等方面上,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出來的生態問題對歷史或現代社會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文藝批評家在審讀文學作品時會深入挖掘其潛在的生態意識。作品《老人與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從小說的情節和文字上可以知道作者將大海的內在和外在價值完全分離了。主人公老人依靠大海的生物而生存,這也是他所看到的外在價值,而關乎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內在價值卻全然不顧。以大海為代表的自然環境提供了許多資源給老人,老人認為這種給予是理所當然的并且絲毫不考慮資源使用度的問題,使得生態環境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局面。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已經深藏于海明威的觀念里,他對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優良互動并不關注。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物質需求越來越多,而這種物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向自然索取的基礎上,生態危機問題開始進入人類的視野,人類的生存和自然環境的維護成為整個地球共同關注的焦點。正是因為文學作品中所凸顯出來的問題才使得人類更早地覺醒過來,對于自然內在和外在價值的統一更加關注,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前提下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
[參考文獻]
[1] 楊敏.解讀《老人與海》中的生態主義文學觀[J].作家,2011(12).
[2] 黃淑瓊,姚達婷.超越悲劇的哲思——《老人與海》中的生態意識[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
[3] 陳春生.人與自然的和諧:《老人與海》的生態倫理讀解[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0(03).
[4] 高青.海明威自然觀的雙重性及其悖論——生態批評視域中的《老人與海》[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4).
在青島,這片美麗的海域,揮竿垂綸也是非常棒的選擇。早就想出來過過癮了,借來朋友的釣魚船,我們啟航,向那熟悉的大海駛去。
看著海岸線漸漸地模糊起來,我無比興奮著,這個時候的我,最喜歡看浩瀚的大海,還有那翱翔的海鷗,它們蜻蜓點水般躍過海面,給人的感覺是那樣的靈動,朋友把船開足了馬力,向著那蔚藍的海域飛去。
我站在船艙里,心中卻想象海浪“輕拂”過我的身體,海風穿過我的發間,微微的向往,使我激動不已。
這次出海,我的目標是海鱸。我喜歡路亞釣,在國內剛興起的既環保又時尚的釣法,特別對于我這樣的女孩子來說,不用去摸那些“臟兮兮”的餌料,這是我最喜歡的釣法了。
拋錨后,我們一行馬上開始張羅裝備,開始釣魚。為了玩得盡興,同伴向海里打了很多窩料,而我拿出海鱸的真愛和魷魚型的路亞,調整好漁輪,向我們的窩點拋去。好久沒有甩竿了,第一竿以失敗告終。收回來后。放松了一下心情,再次拋出,不錯,我滿意的慢慢往回收線,一加速,一急停間,動作盡量均勻,讓假餌在水中的運動盡量逼真。再次收回來后,我發現我的獵物們好像改變了“飲食習慣”。路亞釣就是這樣,只能慢慢來了。
許久后,竿子傳來一頓一頓的力道,已經上鉤了。我差點叫起來,馬上握緊竿子,慢慢搖動漁輪,線緩緩地回到漁輪上,一會,魚似乎向外沖去,我怕魚跑了,還是放了點線,給它一個洄游的空間,等它的力道小了很多后,又慢慢把它往船邊拉。費了好一會。我才把那纏人的家伙制服。是一條七星鱸,大概1千克,不錯,我告訴自己繼續努力。
朋友那邊不斷傳來喜訊,我也跟著興奮。可是畢竟是女孩子,沒幾下,手臂就開始酸了,想著反正活魚艙里已經有魚了,就坐在船邊欣賞起無邊無際的大海。
看著身邊的朋友,依舊為了魚獲奮戰著。天空漸漸陰了下來,風浪即起之時,我大聲呼喊:“下雨啦!起風啦!收竿回家了!”沖進船艙,回頭卻發現他們還在“奮斗”,呈現在我眼中的那份歡愉,那份激情,使我眼前開始模糊地出現一個影像:一片暗濤洶涌的大海,一艘船漂在那種濃重到近乎墨色的大海上,船頭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依稀可見的四個字――超越極限,一個老人家,正在辛苦地與無比巨大的馬林魚對峙著……
思緒已然到了古巴,那個遙遠的國度。一個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后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于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
寒風、老人、餓鯊、搏斗不時的輪回交錯……
老人與鯊魚搶奪著大馬林魚。這是一場殊死搏斗,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個碩大的魚頭。
朋友的尖叫把我從思緒中拉回。原來他釣上了一條小的鱸魚,正喊著叫我給他拍照。
拍完照,我不禁想,在大海上釣魚,很多人想要的是魚?還是與魚搏斗的過程?《老人與海》,世界為之感動,感動于老人與大馬林魚的搏斗,更感動于與大海斗爭的老人。海明威為什么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并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后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被鯊魚“搶劫”后的殘骸,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
從讀完《老人與海》開始,我就感覺有一種隱隱的沖動堵在胸口,卻無從辨認它的構成元素,也無法為它找到釋放的出口。最終得到的卻只是些零散的思想碎片,就讓我將它們一一羅列吧。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古巴老漁夫圣地亞哥在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上一條大馬哈魚,但魚實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并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后回到岸上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有人說,《老人與海》的故事是一曲英雄主義的贊歌,作者借它道出了全書的主題---“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
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誠然,小說中,作者借地亞哥的言行舉止體現了對英雄主義的歌頌,比如圣地亞哥不懼挫折,永不言敗的精神(undefeated spirit),比如他與大馬哈魚的殊死搏斗,比如他對偉大的迪馬喬(DiMaggio)的狂熱崇拜。可是到了小說的結局,老人通過搏斗所得到的結果被鯊魚搶劫一空,只留給他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從老人的話語中我只能感受到消極,無奈和落寞的凄涼,這樣的情節安排,還能說作者僅僅是在歌頌英雄主義的偉大嗎?這是否可以看作對英雄主義的某種反思?書中的英雄主義始于驚嘆號,卻終止于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我看來,《老人與海》的故事是一場老人命運使然的悲劇,而悲劇的根源也許正是所謂的英雄主義。書中寫到,圣地亞哥把大海看作自己的家,他對大海懷著原始,樸素而深沉的愛,他不僅僅是一個以打漁為生的漁人,而且是一個把自己的生命與大海相系的老人。他熱愛海里的每一條魚,每一朵浪花,甚至對海上的飛鳥都有一種出于愛的同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海不僅僅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靈魂的棲息之所。在沒有捕到魚的八十四天里,他是愉快而不屑認輸的,即便生活再困苦窘迫,他也從不絕望,而是滿懷信心地去面對。然而,在出海的第八十五天,當那條十八英尺長的大馬哈魚出現點燃老人征服的欲望時,他就開始一步步走進自己導演的悲劇。
在與大馬哈魚搏斗的過程中,老人的心態是復雜的。他對大魚是有感情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懷有同情的惻隱之心。可是出于職業習慣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殺死大魚---“我跟你奉陪到死。因為當漁夫正是我生來該干的行當。”兩種彼此矛盾的心態源于圣地亞哥一人---一種出于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則是人的社會性。所以,在與大魚搏斗的過程中,老人的內心深處正與自己進行著更加激烈和殘酷的心理斗爭。當然,隨著故事的發展,老人戰勝大魚,這在更深層次上暗示著人的社會性最終征服了本性。
此時,雖然老人在體力,精神和心理上都受到極大折磨,但他終究依靠他的力量戰勝了大魚。可以說,作者對英雄主義的渲染在此時到達了一個高點。然而故事并沒有到此結束,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作者開始了對英雄主義的反思。大魚的腥味引來成群鯊魚的攻擊,老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戰利品,開始了與鯊魚群的新一輪殊死搏斗,悲劇就此發展到。此時,老人的信心已不像之前與大魚搏斗時那樣堅定,他不斷重復著這樣一句話“我出海太遠了。我把你和我都毀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鯊魚的不斷侵襲,老人最終選擇了放棄——“僅僅希望能夠平安地回到岸上,回到家里,美美地睡上一覺,和孩子聊會兒天。”那么,他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戰利品而與鯊魚搏斗嗎?恐怕不盡如此,他的目的還在于通過捕到大魚證明自己的能力,回擊人們對于他的種種質疑。公共輿論是每個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都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那么,作者是借此歌頌英雄主義的偉大,還是暗含有某種諷喻的意味呢?我認為是后者。老人以生命為代價,去換取英雄主義的實現,只不過是為了滿足得到社會認可的虛榮心。這是英雄主義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那么,小說究竟涵蓋著怎樣的主題呢?根據弗洛伊德關于夢的闡釋,一個人的夢境反映的往往是他在潛意識里所處的真實心理狀態。或許我們可以從老人的夢里尋找一些關于小說主題的線索。小說中,作者關于老人的夢有這樣的描述:“Hts in the dusk and he loved them as he loved the boy…”人們普遍認為老人夢中的獅子。為什么出現在老人夢里的獅子像小貓一樣嬉笑打鬧呢?實際上,作者通過老人的夢在暗示讀者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英
[關鍵詞] 電影《老人與海》;老人精神;中美對照
電影《老人與海》是以海明威的小說作為主要題材,海明威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文章風格以硬漢精神著稱,在纏綿病榻之時他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留著殘破的身軀聽天由命,不論是從小說中還是從現實生活中他對硬漢的執著有著切實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美國民眾的精神生活。作為電影的主人公桑迪亞哥,人到暮年但依舊保持著堅強和強硬,當他第85天出海時臉上依然保持著微笑,樂觀地欣賞了海上的景色,他與大馬林魚的搏斗也向周邊的人們證明了他的尊嚴和勇氣。一個執拗的老人有著大無畏的精神,寧愿被毀滅也不愿被打敗的信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電影《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被多次拍攝成電影,其中最精彩的一部當屬美國彼得·維爾德擔任編劇,斯賓塞·屈塞扮演的桑迪亞哥,該部電影一經上映就獲得了奧斯卡多個獎項。盡管海明威本人并不認同斯賓塞·屈塞,但斯賓塞·屈塞確實演繹出了桑迪亞哥的孤獨與堅毅,而斯賓塞·屈塞也因這部作品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影片講述了一個常年居住在海邊的孤獨老人,他依靠打魚為生但卻多日沒有收獲,現實的殘酷并沒有擊退他捕魚的決心,在第85天他將捕魚地點投向了人煙稀少的墨西哥海灣,多日的等待終于讓他捕獲到了一條前所未見的大馬林魚,在降服大馬林魚的同時桑迪亞哥也被弄得精疲力竭,正當他返航之際他受到了一大群鯊魚的攻擊,船上可用的武器僅有舵把和木棍,殊死搏斗就此展開,盡管老人最終安全回到了地面,但他捕獲的大馬林魚也只剩下一堆骨架。老人雖然失敗了,但他在與鯊魚的戰斗過程中表現出了超常的勇氣和毅力,因而他在精神上是勝利的。影片中體現的永不屈服也反映了作者的真實想法,桑迪亞哥的形象全面闡述了硬漢精神,展現了桑迪亞哥對人生和命運的看法。著名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曾稱贊《老人與海》是20世紀最好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對美國文學和20世紀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細細品味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作品中蘊涵的英雄主義和硬漢精神,而這也完全符合作者海明威的初衷。
二、中美老人精神的電影折射
《老人與海》這部電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勇敢堅毅永不言敗的老人形象,84天的一無所獲也沒能消滅他出海的決心,盡管最后收獲的只是一堆骨架,但他在搏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令人驚嘆,同時也是這部作品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在前84天老人一無所獲時他并沒有露出悲傷的情緒,而在第85天捕獲大馬林魚時它也沒有欣喜若狂,當他遇到鯊魚的攻擊時他無所畏懼,這不喜不悲不懼之色倒與中國的傳統精神有幾分相似,似乎正合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淡然。
(一)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
船隨波逐流,老人在船上開始回憶過去,他想起與黑人比臂力的那場比賽,整整一天誰也沒贏過誰,為了盡早結束這場比賽,他使出全力最終贏得了比賽。連續84天未捕到魚,桑迪亞哥一點都不感到悲傷,直到第85天出海他依然悠閑地欣賞著海上的景色,彩霞、飛鳥、日出、日落……這美輪美奐的景色很難與桑迪亞哥的現狀聯系到一起。陽光散落在海面上反射著細碎五彩的光芒,飛鳥翱翔于天際,樹搖曳著苗條的身姿,光影與海水交織著如同一串晶瑩的音符在桑迪亞哥的靈魂中跳躍,空靈的音樂讓老人陷入了遐想。面對如此困境老人依舊不屈不撓,靠自己的雙手搏斗,這與中國的傳統精神似乎不謀而合,中華寶典《易經》記載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自強不息承載一切事物。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而關于自強不息的警句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大多數都來源于儒家思想。隨著時間的洗禮,這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越發受到了重視,而桑迪亞哥表現出來的這種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正存在著相似之處。
(二)追求自信自立的浩然正氣
西方文化中多摻雜對上帝的信仰,這是導致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出現本質區別的原因,中國文化講究自信和對自我的肯定,因此在中國人看來,人是與天地共同存在的,這三者之間并沒有高低等級之分,人可以參悟天地萬物變化之道,這不僅需要一定的智慧,更多的是那份自信和自立。“當仁不讓于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和“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等詞句都體現了中國人對自我的肯定。《老人與海》中的桑迪亞哥,連續84天一無所獲,在旁人眼中這個孤獨的老人是可憐的,小男孩的陪伴讓老人更加堅定,他一次又一次踏上捕魚之旅,盡管大海沒有給老人更多的收獲,但老人并不討厭海,蔚藍的海是老人的依靠也是他的愛好,他出海不只是捕魚那么簡單,更多時候他只是為了跟大海更接近。巨大的馬林魚激發了桑迪亞哥征服它的決心,即使有一大群鯊魚圍攻他,他也沒有放棄馬林魚的打算,只是有戰略性地瞄準鯊魚拼死搏斗,豐富的捕魚經驗讓他利用了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東西,他自制了漁叉,并且用這支漁叉擊敗了兇猛的鯊魚,他的反擊也很具戰略性,在兇險的時候鎮定自若瞄準鯊魚的要害部位用力一扎,受傷的鯊魚惶恐而逃,而老人的沉著冷靜、堅毅勇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電影畫面伴隨著輕揚的音樂將觀眾帶入了美輪美奐的海面,桑迪亞哥硬漢的形象與這柔和的景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一位老人他經歷了人生一切苦難和艱辛,但他依然保持著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勇敢堅毅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大海和鯊魚就像生命中不可預知的磨難,你永遠不知道它會在什么時候出現,會讓你的生活發生什么樣的改變,而在老人的搏斗過程中就體現了老人身上那股自立自信的浩然正氣,他在困境中的堅韌讓硬漢形象瞬間變得高大,同時這也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自信自立精神的追求,老人永不言敗的精神為觀眾完美地展現了“壓力下的風度”。
(三)嚴于律己、修養不止的精神
對于修身養性、嚴于律己中國傳統文化留下了許多名言警句,“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論語》,這句話在律己警句中應用得最多,流傳范圍最廣,它強調自身反省的重要性,同時也闡述了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另外還有“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句話也是強調修身律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不會惹來無端的麻煩,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對于修身律己的重視,而修養至善也是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境界。我國唐代有一位著名的禪師,他德行深厚,80歲時還不忘訪師問道以提高自身修養。桑迪亞哥相對于年輕時候來說也是不服輸的,年輕時候為了扳手勁消耗了整整一天,面對黑人勁敵相對瘦弱的他也未曾想過退卻,這股不服輸的勁頭到暮年仍舊保留著,面對比自己漁船還大的馬林魚老人無所懼色,兇惡的鯊魚和惡劣的環境都沒能擊退老人,他像個孤獨的勇士用堅定不移的信念投入斗爭。事實證明,自身修養的提高是值得推崇的,同時它也反映了中國社會優美的人文精神,而這種精神在電影《老人與海》中也得到了詮釋。電影中的桑迪亞哥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在未知的環境中努力奮斗,對于這位老人觀眾給予了無上的敬意。他的行動向觀眾證明了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就有自己的限度,而隨著生活一次又一次的磨煉這種限度被無盡延伸,當老人在與大馬林魚、鯊魚搏斗之前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備這種能力,而當他安全回到地面,我們得知了人體的極限是無窮的,只要努力了一切都有可能,老人在影片中有一句簡短的臺詞“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簡單的一句話讓老人的形象瞬間變得高大,而對于自身修養的提升使得中美文化在《老人與海》中有了契合。
《老人與海》這部電影的背景只有藍天大海,而人物則只有老人和鯊魚,盡管大馬林魚是老人的對手,但老人卻把它當成了自己的摯友。常年漂泊在海上的他是孤獨的,多次出海沒有收獲,上帝成了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而大馬林魚的出現使得他的生活有了一絲改變,因而他把大馬林魚當成了他的朋友,對于朋友的渴望使得他下定決心與鯊魚殊死搏斗,因而當他面對被鯊魚啃食殆盡的白骨時,他感到了一絲絕望,失敗的滋味從心底冒出,84天毫無收獲都沒見他這么氣餒,大海依舊如此,但他的心態卻有了悄悄的變化,他對年輕生命的向往讓他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因而日復一日的出海捕魚只為填補心中的那份孤獨。嚴于律己、修養不止的精神與中國文化出現了重疊和不謀而合之處。
三、結 語
大多數讀者和觀眾的目光都集中在《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中透露的人生哲學觀、重壓下的風度以及女性的缺席上,鮮少有人關注過這個孤獨老人的內心想法以及這個形象存在的另一種意義。1958年美國拍攝的《老人與海》這個電影版本,不僅保留了原作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和調整,這部影片讓我在看到桑迪亞哥堅韌勇敢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老人對于愛的渴望。藝術永無止境,只有不斷的追求才能使它更加卓越,美國版的《老人與海》喚起了觀眾對老人的關注,老人拼搏勇敢的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他的孤獨。這位年邁的老人在生活中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自信自立的浩然正氣與中國傳統精神存在著許多不謀而合之處,而桑迪亞哥嚴于律己、修養不止的精神也讓我們看到了中美老人精神的相似之處,老人同樣需要愛,老人都需要社會和親人的關注,在孤獨的歲月中老人只有通過拼搏去贏得更多目光,這就是美國版影片《老人與海》對老人另一面的闡述。
[參考文獻]
[1]黎明.經典的意義:再析電影《老人與海》的主題精神[J].電影文學,2008(17).
[2]李曉輝.人類拼搏精神的真實寫照——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03).
[3]覃承華.電影《老人與海》中的獅子意象分析[J].電影文學,2008(16).
[關鍵詞]老人與海 張力 超越 救贖
一、引言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于1951年旅居古巴時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這部作品堪稱其巔峰之作,是硬漢作家海明威一生頑強拼搏、堅忍不拔的冒險精神的真實寫照及其對建立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倫理關系的思索和探尋。小說于1952年一經出版,便接連為作者贏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壇的歷史地位。《老人與海》講述了一位名叫圣地亞哥的古巴老漁夫,他住在海邊的小窩棚里,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最近他時運不濟,一連84天出海一無所獲,連唯一陪伴他左右的小男孩馬諾林也迫于父母的壓力離開了他,但不屈不撓的老漁夫圣地亞哥還是出海了,而這一次,第85天,他卻奇跡般地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條體型龐大的馬林魚拼命掙扎,將老漁夫和他的漁船拖到了大海的深處,在經歷了三天三夜的殊死較量之后,圣地亞哥終于將馬林魚殺死并捕獲,可就在返航的途中,馬林魚血腥的尸體卻又招來了無數鯊魚的搶噬,雖經老漁夫拼盡全力與鯊魚搏斗,最后老漁夫帶回海港的仍僅剩大馬林魚的一副骨架。
二、老人、馬諾林與雄獅―自我的召喚與復歸
小說一開篇,主人公圣地亞哥便處于一種悲慘凄涼的生活處境中,被孤獨疏離和衰老陳腐這兩把無形枷鎖牢牢地困在厄運之中而無法自拔。一方面,現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已悄然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在老人所在的位于古巴東南部的科布萊小鎮上,年輕漁夫早已開始使用現代化的機動汽艇進行捕魚,這種機械化捕撈方式可以讓“在海上幾乎是瞎子”的青年漁夫屢屢“交上好運”[1]4,也使得遵循傳統捕魚方式的老人在墨西哥灣近海幾乎無魚可打,從而屢屢陷入生存危機、信任危機和傳統信仰危機當中,屬于老人的“時代已經過去,堅忍是他無奈中最好的選擇,他已經徹底毀了,但他并不服輸。”[2]18事實上,因衰老體弱而導致的必然衰敗和死亡才是老人圣地亞哥的最大的敵人,也是老人在完成“赴遠海捕魚”這一自我救贖行為中亟待克服的最大障礙;此外,老人圣地亞哥的社會生活環境也幾近與世隔絕,老人“海水一般藍”的雙眼和對故鄉西屬加那利群島的魂牽夢繞揭示出他西班牙裔古巴移民的“外來”社會文化身份,在科布萊小鎮上“不少漁夫拿老人開玩笑!老人并不生氣,另外一些上了些年紀的漁夫望著他!卻感到難受"[1]2,而對于老人來說,“周遭幾乎所有人要么是報紙上的人名,要么是模糊的回憶,要么是在來去漁船的路上偶遇的某人而已。”[3]老人過著鰥寡獨居的生活,早年喪偶,無兒無女,只有小男孩馬諾林伴其左右,也是他與社會現實生活聯結的唯一紐帶。小男孩馬諾林五歲起就跟隨老人一起出海,是老人的愛徒、助手和伙伴,更是老人唯一的靈魂伴侶和精神支柱,老人生命中的“鹽”,“那孩子使我活得下去!”老人想:"這一點我不能騙自己”[1]67。當老人連續84天出海一無所獲,備受冷眼和嘲弄時,小男孩雖然迫于父命,不得不暫時離開老人,但他內心對老人仍舊滿懷信心,在他看來,老人仍是那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兒”,那位“頂呱呱的漁夫”[1]12。在老人不得不遠離人類社會,被迫獨自一人出海去面對命運和自然的巨大挑戰的整個過程中,老人曾三次夢到獅子,九次呼喚小男孩馬諾林的存在。小男孩和獅子這對意象在老人腦海中既相互對立,又交相輝映,潛移默化中傳神地勾勒出老人在海上所經歷的人性的轉化、復歸及超越的全過程。孤身置身于茫茫的大海,失去了小男孩的陪伴,老人的社會性也逐漸開始向動物性轉化,他“記不起他是什么時候開始學會自言自語的了。”"大概是在那孩子離開了他,他獨自待著時才開始自言自語的。不過他記不清了。”[1]23接著,在遠離人世的自然界,他開始將天上的飛鳥視為自己的同伴,這樣他就“有一個朋友在身邊”,“夜間,兩條海豚游到小船邊來,老人聽見它們翻騰和噴水的聲音!”“它們都是好樣的,"他說:“它們嬉耍,打鬧,相親相愛!它們是我們的兄弟,就像飛魚一樣!”[1]29老人相信他有與海龜“同樣的一顆心臟,”并且“手腳也和他們一樣。”[1]22而老人夢境中獅子的意象更是將老人的動物性轉化過程推向了極致,在出海前的頭一天晚上,老人第一次夢到獅子:“他不再夢見風暴,不再夢見婦女們,不再夢見偉大的事件,不再夢見大魚,不再夢打架,不再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妻子,他如今只夢見一些地方和海灘上的獅子。”[1]13獅子是百獸之王,野性力量的象征。按照弗洛伊德釋夢理論,“當一個人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某種愿望時,都有可能借助夢表現出來,夢是潛意識不由自主的活動顯現。”也是一個人“欲望的滿足。”[4]65此刻,夢見獅子是老人渴望成為雄獅般王者的表征,也是他對現實生活中挫敗感的補償。當老人在海上和大馬林魚殊死搏斗之際,老人又一次夢到了獅子,“他夢見那道長長的黃色海灘,看見第一頭獅子在傍晚時分來到海灘上,接著其他獅子也來了,于是他把下巴擱在船頭的木板上,船拋下了錨停泊在那里,晚風吹向海面!他等著看有沒有更多的獅子來,感到很快樂。"[1]51此刻,處于迷幻狀態的老人早已完全幻化為雄獅,老人就是雄獅,雄獅就是老人,在遠離人類文明的自然界,只有雄獅才是最強的捕食者,才能在這場與大馬林魚充滿野性力量的惡斗中取勝。在這次三天兩夜的捕魚歷程中,小男孩馬諾林是在老人腦海中反復浮現的另一個重要意象,小男孩的意象不僅象征著人類朝氣蓬勃的青春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象征著對人性中聰明睿智、樂觀包容和互助博愛等普世社會價值的弘揚與傳承。如果老人圣地亞哥夢獅子被視為其向動物性轉化的過程,那么老人在海上對小男孩馬諾林發自靈魂的反復召喚則應被視為其向人性的超越和復歸。在與大馬林魚和鯊魚孤獨抗爭的整個過程中,老人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喚著小男孩馬諾林,他反復發出這樣的感慨:“但愿那孩子在這兒就好了!”[1]27-52這不僅體現出老人對孩子的思念,體現出了老人對小男孩所代表的朝氣與旺盛生命力的渴求,更體現出了老人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抗爭中人性所彰顯的智慧、樂觀、自信和博愛互助精神的渴望。如果說夢到雄獅是老人希望按照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去征服和捕殺獵物,那么呼喚小男孩則表現了老人用青春戰勝老朽、用智慧戰勝混亂、用人性壓倒獸性的祈望。于是,老人終于用“比自己更為強大的自己”[1]39,"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加上他剛才鼓起的勇氣”[1]59,最終戰勝了對手,捕獲了夢寐以求的獵物大馬林魚,但也正是因為老人實在“走得太遠,”[1]74接踵而來的“鯊魚”吞噬了一切,而老人拖著疲憊蒼老的身軀和僅存的魚骨艱難地駛回港灣,向著“擔心他的小男孩。。。老漁夫。。。還有不少別的人”[1]73的最后復歸不僅象征著老人生命價值的薪火相傳、代代延續,更象征著人類社會對唇齒相依、同舟共濟的博愛互助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三、結語
海明威曾這樣評價《老人與海》:“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將它們塑造得足夠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著許多東西。”[5]160半個多世紀以來,無數專家和學者對這部頗具“復雜性與多義性”[6]的小說從各個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精辟的解讀。而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通過其塑造的一系列意蘊豐富的意象:老人、大海、馬林魚、鯊魚、小男孩馬諾林和獅子等,透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一層層復雜的對立而又統一的緊張張力關系,在為讀者帶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體驗的同時,深刻地表達出作者對人類生命本質和人類命運救贖的理性探索和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美)海明威著,黃源深譯.老人與海[M].江蘇南京: 譯林出版社,2008年
[2]Green, Gregor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Nietzsche, the Lions and the ‘the Will to Power.’” Hemmingway Notes 5.1 (1979)
[3]William E. Cain. “Death Sentences: Rereading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Sewanee Review (1983)
[4](奧)弗洛伊德著,周艷紅,胡惠君譯.夢的解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5]吳然.海明威評傳[M].陜西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精神是打不敗的——《老人與海》與我
我與《老人與海》的初次謀面是在一個小書店里。書店名字沒記住,只記得它和整整齊齊的書擺在一起。在琳瑯滿目的書目中,我看到《老人與海》,便拿起翻看,誰知頓生喜愛之情。也許是封面設計得精美,也許是書名給人一絲遐想……在爸爸的催促聲中,我放下它,離開了那家書店。此后,我常常幻想書帶有童話色彩,也許是受到《金魚與與漁夫》短文的影響。由于課業重,我一直沒能認真地閱讀這部世界名著。如今,被文理學院錄取,學院開出的書目竟有《老人與海》,我便“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細細品味書的精神之華。
我一口氣通讀全文,感受頗深。首先回顧一下老人與海的故事吧:老漁夫桑提亞哥年輕時是十分出色的漁夫,那時的他強健有力,曾和一個黑人彪漢比賽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還是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對手。到了老年,他的精力和反應都不如從前。老婆死后,他孤獨地住在海邊簡陋的小茅棚里,只有一個叫曼諾林的小男孩親近他,崇拜他。但是,老人的“硬漢”精神絲毫沒有衰減,他仍然熱愛壘球、仍然會夢見雄獅——他力量無比,精神不屈!他一連84天出海打魚都一無所獲。漁民們都說他交了霉運,連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標志著老打敗仗的旗幟”。可是第85天的早上,他又頑強的駕船出海了:他要到深海里去打大魚。這一次,他真的遇上了比他的船還要大的魚。他對這條大魚充滿贊意,同時更激起了他的挑戰決心。大魚當然不肯輕易屈服:他時而與老人默默對峙,時而把船拖向深海,時而圍著船打轉,時而掀起巨浪要打翻船……奮戰持續兩晝夜。在這期間,老人時不時地和大海、魚、鳥對話,不斷地想起那小男孩,或者回憶往事。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信念,終于使他挺過來,征服了那個龐然大物。不幸的事,就在老人要把大魚拖回時,遭到鯊魚屢次襲擊,它們爭著撕咬老人的戰利品。筋疲力盡的桑提亞哥雖然竭盡全力與鯊魚搏斗,但那條大魚仍舊被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托回岸后,老人自問是什么打敗了他,答案竟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遠了。”(老人的哲學思想:不用客觀為自己開脫,而是從自身找原因。“認識自己”的警鐘難道不應在全人類腦際回想嗎?)晚上,老人睡著了,小男孩在身旁守護著他。那一晚,她又夢見了獅子……直至死去.
老人終究要倒下,這是自然衰亡的法則;老人的精神不倒,身軀倒下了,豎起的是豐碑。這是人類不屈,永遠向前的法則。
文章短小精悍,卻讓讀者認識了一位以打魚為生,勇敢、頑強、智慧的“硬漢”,以及同他一起經歷以海為伴,以魚為友艱苦充實的打魚生活歷程。作者以簡潔含蓄的語言在一個短小故事里卻蘊藏深刻嚴肅的哲理意義。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掉,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兩句給我的印象極深,感觸極大。
是的,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人是生命組織中最高奇跡,是宇宙萬物的“王者”,是一切有機體中最具意識的。成千上億的人,全都有各自的生活、奮斗、快樂、憂愁、痛苦的經歷;全都有各自的劣質需要丟掉,全都要為各自的生存而奮斗。在艱苦斗爭中,人類不斷磨練自己,挑戰自己,最終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精神長城。因為精神是智慧、勇氣、意志的凝結。正如故事中的主人翁,他是一個在重壓下仍然保持優雅風度的老人,是一個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的勇者。他對打魚生活的熱愛,對大海的那份特殊感情,不正是我們應該對待每一份工作和每一個環境的心智激情嗎。給我們以無窮的精神力量,無比的生活激情。我想,這就是作者海明威給讀者的精神奉獻和思想啟迪吧!
有如此之作,作者一定不同凡響。查閱有關資料得知: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附近的橡樹園鎮。當醫生的父親和當音樂教師的母親從小就培養了他的文學、藝術和體育素質。幾經戰爭的洗禮,他完成了思想上和創作上的轉折,又經十幾年奔波于世界各地,豐富的閱歷,開闊的視野使他對人生有了更為深刻地認識。《老人于海》是他晚年的一部中篇力作。作品的誕生頗富戲劇性,但最終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并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這當之無愧!
縱觀全文,段落簡短明快,語言凝練深沉,耐人尋味。“冰山在海里移動,它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這就是海明威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也正是《老人與海》的藝術價值所在。整部小說以攝像機般的寫實手法記下了老人捕魚的全過程,再加上恰到好處的象征和內心獨白,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海明威“冰山”式獨特的美感。
這種“冰山”式深刻、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值得細細體會,認真揣摩的,更值得學習運用。一支好畫筆往往可以繪出絢麗多彩的世界;一副好藥往往可以治愈深陷病痛的垂危之人;一本好書同樣可以為迷惘、墮落、消沉的人療傷。《老人與海》就是這樣一部好書,它告訴人們什么叫做永不放棄,什么叫做堅忍不拔,什么叫做精神是打不敗的;它讓我對執著的硬漢,和魯迅筆下的民族脊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教會我怎樣去磨練人生,實現價值!
關鍵詞:海明威;《老人與海》;生態批評;生態思想
注:安陽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業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ASCX/2016-Z104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著名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等。1930年,海明威在乘船出海的途中遇到了暴風雨,富恩特斯碰巧路過救了海明威一命,之后他們時常一起出海捕魚。海明威將富恩特斯的經歷寫成了《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距其問世已經過了60多年,但現在人們談起這部作品還津津樂道,更有很多學者試著用近代提出的各種不同思想去解讀這部作品。
一、生態文學批評
生態批評作為一種全新的批評體系,它以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和相互間的聯系為最大價值,質疑人類權利,以“自然”為中心,竭力挖掘文學所忽略的自然生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首先進行工業革命,卻也最早品嘗到了工業化帶來的惡果,此時一些學者把生態問題引入文學研究領域,嘗試用一種新的視角來解讀文學。美國生態批評元老謝里爾?格洛特費爾蒂認為:“生態批評是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關系的研究,所有的生態批評仍然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人類文化與物質世界相互關聯,文化影響物質世界,同時也受到物質世界的影響。”[1]
二、海明威的生態思想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生態意識的文學家,他對自然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既想通過征服自然來證明自我的能力,又是如此的敬畏自然。
(一)《老人與海》中體現的自然生態
1.人與自然的交流
《老人與海》中對自然的描寫甚多,我們能感受到獨特的海洋環境,老人依賴海洋,他在大海上捕魚,他的幸福感就來自于他在海洋上得到的滿足感,老人覺得自己和海洋不是敵人,而是親密的好朋友,她是溫和的,就算有時候她發怒了,變得粗暴,也是不得已的。至此,是老人與自然的交流,也代表著人類與自然的交流,老人的活動都是在海上進行的,這恰恰暗示了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是一個整體,人類應該熱愛大自然,好好保護她,因為我們的生存離不開她。
2.人與自然的交鋒
但同時,人與自然的交鋒也存在,在《老人與海》中,人類中心主義表現得非常突出 :“人”與“自然”的對立是構成故事的動機和基線,這一層次的關鍵是顯示了殺戮和斗爭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海水里,海母被海龜吃掉,而至弱的海母也能噴射毒汁捕獲自己的戰利品;海面上,老人捕R林魚,鯊魚撕咬老人的捕獲品,老人盡全力搏斗。
作者通過老人與大自然中存在的馬林魚和鯊魚的搏斗,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系是對立的,總要想著征服對方,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所以說人類與自然的沖鋒一直都存在,而且根深蒂固。
(二)《老人與海》中體現的人的精神生態
1. 樂觀的精神
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就有對老人的住所的描寫:“The shack was made of the tough budshields of the royal palm which are called guano and in it there was a bed, a table, one chair, and a place on the dirt floor to cook with charcoal......”[2]老人的生活狀態展現在我們眼前,艱難困苦,幸運的是有個孩子陪著他,孩子會配合老人的幽默,和老人開一些玩笑,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安慰著,以至于讓生活沒有那么的乏味和艱難,他們都有非常樂觀的精神。
“‘What do you have to eat?’
‘A plot of yellow rice with fish. Do you want some?’”
老人和孩子是忘年交,雖然其他人都嘲笑老人捕不到魚,但是孩子覺得老人是最棒的漁夫,他們都覺得捕魚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給自己精神上的安慰,是一種精神寄托,把捕魚當做一種事業,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從而忘了生活中孤獨和困苦。“If the boy were here he could rub it for me and loosen it down from the forearm, he thought. But it will loosen up.”[2]可見老人是多么的渴望和孩子說說話,只要和孩子在一起,他就覺得沒有那么孤獨。
2. 硬漢精神
圣地亞戈老人的硬漢精神滲透在細節中,一句話,甚至一個動作,他對孩子說“‘I think perhaps I can too. But I try not to borrow. First you borrow. Then you beg.’”[2]硬漢精神不僅僅是外在的不怕苦,更是精神上對人格與尊嚴的重視,在這里,老人認為借錢下一步就要討飯,可見尊嚴被他看的有多重要,他不愿意向任何人低頭,即使在將要失敗的時候,他的骨子里仍有倔強,不服輸的精神。他認為人類就應該是不會被打敗的,是勇敢無畏的。
老人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左手不斷地抽筋,但是他就算肉體上再痛苦也不在心里痛,他不承認這個痛,他會在心理上讓自己感到很舒服,盡管這是相對的。“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字里行間無不透漏出硬漢精神,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敗的失敗者”,他的硬漢形象永遠的定格在人們心中。
三、結論
海明威在小說《老人與海》中表現出了一種深層次的生態思想,重新審視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在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從生態批評視域下重新解讀海明威及其作品《老人與海》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要重新構建一種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合理有計劃的利用自然資源,最后我們才有可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一、海明威與《老人與海》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是美國杰出的小說家,《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是其典型代表作。海明威憑借《老人與海》斬獲了多項文學獎,在1953年獲得了普利策獎,并在第二年又憑借這部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身處古巴時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故事圍繞老漁夫在海上的生活經歷,講述老漁夫在克制住了大魚后,在返航過程中又遭遇了鯊魚的襲擊,于是老漁夫又與鯊魚進行了激烈而又驚險的戰斗。小說中涉及多個文學形象,例如老人、鯊魚等,這些文學形象在海明威筆下都富有強烈的象征性意味,象征手法也在小說中得到了鮮明的展現。他用大馬林魚象征理想以及人類作為一個生命體而無法逃避的欲望糾纏;而鯊魚則象征逃脫不了的悲慘命運;大海象征了風云變幻的整個人類社會;獅子則象征了果敢英勇,消滅罪惡,創造美好的未來;主人公桑地亞哥是整個人類社會中的硬漢代表,他具有不服輸和勇于抗爭的精神,而他在捕魚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危險遭遇象征著人類與自然厄運之間的對抗,他的失敗收場則意味著人類無論做出怎樣的努力都難以逃脫自然命運的鉗制。海明威曾說,這個故事可以被無限地延伸為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關于小漁村、人物性格等都可以展開細致的描寫,但是很顯然他并沒有這樣做,他的這種簡略的創作手法被稱為“冰山”。他經常根據冰山原理去設計小說中的矛盾和情節描寫,他正是要通過這種簡單的故事描寫與自己、也與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就好像是在述說一個寓言故事,抑或者是一個啞謎,但都需要讀者去深入地探析全文,從而挖掘出文本中蘊涵的價值。這部意涵淺顯的中篇小說在不同的讀者面前也會產生多種反射,站在不同的視角也能挖掘出不同的結論,得到不同的人生啟示,總結出不同的象征意涵。盡管海明威曾經說過最不喜歡采用象征手法來創作,認為大海無論怎么變都是大海,孩子終究是孩子,但其實他真正想要說明的是,《老人與海》中他著力于刻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實的孩子,這些象征物象都是真正的,沒有參入任何雜質。
二、象征內涵
美國作家海明威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象征派作家,他只是在文學創作中采用了象征手法。事實上,象征派和采用象征手法來創作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象征派作家在文學創作中主要以象征為主,并不僅僅是單一的采用象征手法。象征派作家也經常采用象征的手段來凸顯主題內涵,而采用象征手法來創作的作家只是利用這一手段來進一步地挖掘主題。簡單地說,以象征手法作為寫作策略的作家只是運用了“象征手法”來作為小說內涵的補充和深化,但也許小說中并不僅僅采用這一手段。象征是作為一種事物或者定義的集中代表,只要能表現出某一種事物或者思想的特定符號都可以稱之為“象征”。它包含的事物十分的廣泛,具有豐富而又深遠的意涵。它往往是借助某一意象來引發讀者的情感認同和思想共鳴,并促使文學作品飽含了永恒的藝術價值和魅力。海明威在小說《老人與海》中采用象征手法來完成主題的構建,很顯然他是屬于后者。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敘述了老漁夫已經有84天沒有捕獲任何一條魚,與他做伴的小孩曼諾林在第40天的時候離開了,但老漁夫在第85天意外地捕獲了一條珍貴的魚。就在他返航的途中遇到了鯊魚,而這條珍貴的魚也被鯊魚搶奪,最后只剩下一堆骨頭。此時的老漁夫已經無法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勞動成果,只有那魚骨頭能說明他的驚險遭遇。海明威采用象征手法進一步剖析了這個故事中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關系。
三、《老人與海》象征手法的多重運用
(一) 老人的象征
小說《老人與海》深刻地描寫了老人具體采用什么手段與鯊魚展開激烈的戰斗,并凸顯出人類在遇到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小說中為讀者展現出來的是一個充滿自信、果敢的老人形象,但是細細地品讀文本也能挖掘出老人作為一個象征意象蘊涵了深刻的哲理,他象征著一種頑強和堅忍的精神意志。小說中描寫到老人每取得微薄的勝利都需要付出幾倍的慘痛努力,以至于他最后陷入難以收拾的慘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雖然失敗了也可以稱為勝利者。因為在他身上,無論是面臨了怎樣艱難的處境,他都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自然進行抗爭。但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硬漢精神的老漁夫,也要面對自己的年老,所以他也不免會感到力不從心,或許他隨時都可能死亡。在他的整個生命中,他沒有顯露出任何一點畏懼感,特別是在他與鯊魚交戰時說出的鼓勵自己的話語,更是鮮明地展示出他堅韌頑強的斗爭精神。
(二)大海的象征
在《老人與海》中,大海是老漁夫進行捕魚的主要場所,也是與鯊魚展開斗爭的基地。在小說中,海明威并沒有過多地對大海進行描寫,而是通過老人的回憶等形式來展現出一個富含主觀色彩的大海。在大海中也埋藏了激烈的斗爭,如鯊魚吃海龜等循環下去,但就是這樣一個適者生存的大海世界中隱藏了種種預料不到的危機。所以大海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也象征著等級制度,可以說,美國社會中幾乎沒有公平,而是強調等級。只要有權就能頤指氣使,而底下的平民只能受盡侮辱和剝削,就如同小說中描寫到的老人與大海之間的搏斗,意味著美國等級的劇烈差別。
(三)鯊魚的象征
《老人與海》中描寫的鯊魚則象征著殘酷和邪惡,老漁夫與鯊魚進行的三天三夜的搏斗過程就象征著人類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雙手來獲得幸福的生活,暗喻人類在心中對于未來寄予了希望和憧憬,而幸福的獲得必須與邪惡力量進行激烈的斗爭才能如愿以償。小說中設置的鯊魚是海明威特意設計的一個具有象征性的角色,老人把馬林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珍貴,但是鯊魚突然出現搶奪了馬林魚,甚至把馬林魚吃掉了,致使馬林魚最后只剩下了骨頭。鯊魚還不斷地侵襲老漁夫,經過長時間的搏斗,老漁夫最后還是把鯊魚殺掉了。鯊魚無疑代表了邪惡,它們的生活法則就是對他人的幸福進行殘酷的掠奪,而老人則作為守護幸福的象征,正邪兩方展開了相互的對抗,而要獲得幸福就必須要打敗邪惡。
(四)骨架的象征
小說中描寫到的馬林魚的骨架象征著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斗志,它是老漁夫獲得精神支撐的一個代表。當老漁夫在持續了84天都沒有捕獲到魚的時候,他仍然沒有氣餒,而是毅然地選擇繼續出海。小說中也描寫了老漁夫和馬林魚之間的激烈斗爭,經過了一番生死搏斗,老人終于如愿地得到了馬林魚,但是在他返航的途中卻遭到了鯊魚的侵襲,于是他為了保護自己得之不易的勝利果實,與鯊魚進行了長時間的較量,但最后馬林魚還是逃脫不了被吃的下場,剩下的只有骨架,而這一堆骨架卻無法證明老人的勝利,但是卻依然成為了老人精神世界的象征,代表了老人對自然的生死搏斗,甚至是失敗后對死亡所展開的對抗。
(五)標題的象征
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生動地展現了老人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中與大海之間的對抗。事實上,這個標題中的“老人”并不是一個獨有的象征體,他代表了與漁夫同一類別的人類及其堅韌的精神品質。這一類人不會向命運低頭,盡管面對自然界中的艱難困境,也要保持抗爭的勇氣和信念。雖然代表勝利的馬林魚最后只殘留下了一堆骨頭,但是在這場人類與自然的生死抗爭中,老人所宣揚的人類堅毅品質和高昂的精神在文本中得到深刻而又飽滿的展現,因此,《老人與海》這個標題的意義是真正地把人類和自然實現了緊密的聯系,同時也彰顯出人類不放棄、不服輸的精神價值,這一可貴的人類精神在文本中得到了肯定和贊揚。
四、結 語
海明威無疑是美國現代的一位杰出的小說家,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是他老年時期所創作的,也是最受矚目的一部小說,它雖然是一部中篇小說。但卻包含了海明威的整個文學創作思想,具有深遠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內涵。小說創作的背景處于美國的戰后時期,當時的美國人民已經忽視了自我奮斗的價值追求,處在和平時期的美國社會中充斥著腐朽、墮落的風氣。而海明威則深刻地意識到人生中最為可貴的應該是勇于追求的這個過程,每個人最后的結果都是一樣,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于過程,所以他在小說作品中總是賦予他者一種敢于挑戰的勇氣和決定。小說《老人與海》充分地展現出象征手法的具體運用,并對老人、大海、鯊魚等象征蘊涵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后人也能不斷地從這部小說中摘選有效的價值思想。
[參考文獻]
[1] 楊秋喜.淺析海明威《老人與海》的象征手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04).
[2] 任燕燕.淺析《老人與海》中象征手法的運用[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9(02).
[3] 劉建芳,李紹杰,毛海濤.硬漢與基督――《老人與海》的象征意義分析[J].時代文學(雙月版),2010(10).
[4] 章志紅.現實與理想――試析《老人與海》的象征主義手法[J].作家,2011(12).
老人與海讀后感范文精選【1】
昆明市有一道特殊的風景:每年冬天都會有成群的海鷗飛來過冬,而每年冬天的每一天都陪伴海鷗的是一位名叫吳慶恒的老人。
《老人與海鷗》的主要內容是一位老人每年冬天do風雨無阻的到翠湖公園去喂海鷗,視海鷗為兒女,給他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殘疾的海鷗。老人與海鷗結下了深情厚誼,突然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衣天使。
老人舍不得為自己花一分錢,唯一的奢侈品是兩毛錢一包的香煙,而為了海鷗,不惜花錢,自己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不愿做公交車。老人很喜歡海鷗,視他們為兒女,用親昵的變了調的話叫海鷗。老人和海鷗相處的時間很長,他們之間配合的十分默契,老人只要一呼換海鷗,海鷗就立刻飛來,老人還能認出每一只海鷗。
老人死后海鷗們回味著老人對他們的情
善良的老人,純潔的海鷗,彼此之間用真情譜寫了一曲愛的贊歌。讓我們領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來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動人!他提醒大家,要與大自然做朋友,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老人與海讀后感范文精選【2】
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后,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后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群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愿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里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于現狀,而是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著小漁船游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桿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在讀到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群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并最終趕走了這群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的時候,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最后,小說以一個少年看到老漁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再次描寫了這條魚的巨大,說明老漁夫所克服的困難之大,非比尋常。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斗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于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老人與海讀后感范文精選【3】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
《老人與海》是一個海明威寫的小故事,在這個小故事里,卻蘊含了我們多年后還能一品再品的大道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老人與海暑假讀后感心得2021模板5篇,歡迎大家來閱讀。
老人與海暑假讀后感心得1重溫了一遍《老人與海》,平添了幾分感慨,對人生的真諦多了些追問。
整個故事敘述的就是關于一個遭遇命運捉弄的古巴老漁民-圣地亞哥的故事,故事中還有關愛他的一個男孩。
老漁民年輕過,愛過、出眾過、幸運過,歲月帶走了主人公飽滿健碩的肌膚,卻無法帶走他英武的體格,帶不走他內心的高貴,更帶不走他的勇猛頑強。鎮上小男孩對他的深情和關愛,這人間寶貴的真情是老漁夫挑戰生命極限生存下來的精神支柱。
交上背運的老漁民在近海一直無法捕到魚,于是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決定勇敢地獨自一人去更遠的海域捕魚。歷經了常人無法容忍的千難萬險,老漁民不斷地挑戰自己身心的極限,終于捕獲了一條巨大的“登多索鯊”-他有生以來見過的一條。
他這么喜愛這條魚,覺得他們之間有那么多的相像。“它是靠吃活魚維持生命。它不是食腐動物,也不像有些鯊魚那樣,只知道游來游去滿足食欲。它是美麗而崇高的,見什么都不怕。”這些話勾勒出老漁夫所欣賞的為人準則:光明、磊落、英勇和高貴。
正如老漁民所想的:每樣東西都殺死別的東西,不過方式不同罷了。捕魚養活了老漁民,同樣也快把他害死了。現在,我們人類大量地開發自然資源,假若我們不帶著對自然的愛任意開采,結果會不會也害死我們人類自己呢?
老漁民的所作所為不正代表了人類在自然界的行為嗎?他所思所想也不正是我們人類精神經常所至的嗎?
雖然,最后人們能看到的只是那登多索鯊魚的大尾巴直豎在小船船梢的后邊,魚赤露的脊骨像一條白線,還有帶著突出的長嘴的黑糊糊的腦袋,而在這頭尾之間卻一無所有。但是,人們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這條魚的偉岸和捕魚者的力量,令明者震撼!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最后說的這句話富含哲理。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這些不能被打敗的是勇氣,這些不能被征服的是高貴。更令人深省的是:那男孩使得老人活得下來!“愛”是人類生存下去動力!
老人與海暑假讀后感心得2《老人與海》是新課標推薦給學生的必讀書之一,很長一段時間我無法對它喜歡起來,曾今在班里讀過幾頁,面對學生淡淡的反應,讓我一度覺得這本書無法欣賞,一本連我自己都無法讀出味道的書要讀給學生聽,學生自然不會買我的帳,讀過幾頁之后這本書很自然的被我打入了冷宮。
救它出冷宮的是黃黃的書簽上的一句話“海明威,美國作家因《老人與海》一書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很驚訝,這樣一本薄薄的書為什么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一時興起百度了一下,找到了很多關于這本書的一些簡介和價值剖析以及其他人的一些讀后感,漸漸地我也產生了讀讀的這本書的欲望,于是有了我與這本書的二次會面。
借助他人的閱讀提示和一探究竟的心情花了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有三點至今在腦海里回蕩:
一、桑迪亞哥太強大了。他,一無所有,窮,年老,身體不好。但是卻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八十七天沒有抓到魚,仍然堅持出海,仍然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抓到一條大魚讓漁村里的人大吃一驚,八十七天他承受的是怎樣的壓力啊?我想到了我們的公開課,如果我八十七節課都沒有上好,我敢開公開課嗎?我的內心還會有那種自信和熱情嗎?恐怕都怕了吧。
二、很善良的故事。小男孩很善良,雖然家人的逼迫使得他不得不離開老人的漁船,但是他從未放棄關心老人,照顧老人的生活,陪他說話,為他擔心,老人歸海后小男孩紅著雙眼堅決的說“誰也不許打擾他。”不禁讓我眼淚盈眶,那是真正的疼愛呀,有愛再簡短的話都充滿力量。老人也是善良的,他很窮,但是他記得每一個對他好的人,捕魚歸來,身體都還沒恢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分那條大魚,分給曾今幫助過他的每一個人,感恩和善良亦是一種偉大的人格,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
三、一種偉大的力量。老人與大魚搏斗讓我們看到的不是人與動物的廝殺,不是血腥的場面,看到的只是一種英雄之間惺惺相惜的疼,老人和大魚都是英雄,老人要殺死大魚,但他斗的是智慧,他尊重自己的對手。還記得老人曾說過一句話:“在大海里沒有誰是真正孤單的。”海的寬廣無垠也孕育了無限的孤單寂寞,我想只有真正懂得他的人才能在寂寞的海面上唱出歡欣的歌吧。在這本書里人、動物和大自然是融為一體的,桑迪亞哥用智慧和毅力征服了大海,也征服了讀他的人。
倘若細細品味,這本書里很多的句子都會給人以無限的啟發,值得再讀。
老人與海暑假讀后感心得3前些天,我讀完了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
在這部小說中,我非常佩服老漁夫的意志,老漁夫讓我懂得了一個人必需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老人與海》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這條大魚周旋了幾天后,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后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群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愿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里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很多魚,但他沒有安于現狀,而是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我們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群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并最終趕走了這群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老人與海》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斗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于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老人與海暑假讀后感心得4《老人與海》是我喜愛的一本書,書中蘊含的精神使我深有感觸,這一次我又把這本書閱讀了一遍,我每次讀它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道理。
《老人與海》的作者是海明威,他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和智慧打造了這本名著,描繪了一個叫桑迪亞哥的老漁民經歷的滄桑歲月。桑迪亞哥居住在一個處在海邊一個小房子里,他過著與世隔絕、貧困的艱苦生活,而且在這里他總是伴著孤火度過每一夜。就在這里這個老漁民非常無助,整整84天都一無所獲,雖然這很令人失望,但他并沒有泄氣。次日,他依舊很開心的來到大海的懷抱中。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終于不到了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勝利的血腥味把海中霸王——鯊魚給招來了,這些不請自到的“海賊”把馬林魚的肉吃了個精光,桑迪亞哥只得到了一副骨架,可他感覺到自己依舊成功了......桑迪亞哥不管是失敗還是受傷,他總是懷著樂觀的心去取得勝利。
讀著桑迪亞哥的故事,我想到了語文書中厄運打不垮信念的史學家談遷、想到了不怕嘲笑、勇于實驗的富蘭克林,想到了不屈不撓、獻身科學研究的諾貝爾,還有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他們在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之前都歷經磨難和挫折,正如課文《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中告訴我們的一樣:“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
讀著桑迪亞哥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有一回,班級舉行班委會改選,看著那么多同學勇敢地走上講臺,大聲地演講,我卻害怕得邁不出腿、張不開嘴,回家后卻又后悔得直哭。因為怯懦,我失去了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
現在讀著桑迪亞哥的故事,我再次想到了老師曾經說過的話:“只要為理想努力過,不管有沒有成功,至少你把生命的意義融入了其中,你就是一個成功的人。”是的,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我應該像桑迪亞哥那樣永遠不要市區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不要市區對夢想的追求。我相信,只要學習桑迪亞哥老人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我一定會是生活的強者!
老人與海暑假讀后感心得5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通過閱讀《老人與海》這部小說,從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識,也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并且有著非常多的感悟與收獲。
通過這本書我感悟到了愛心,圣地亞哥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讓我感受到了一顆如水晶般晶瑩剔透的心靈,這體現在了他對于對手鯊魚的欣賞,與大馬林魚之間惺惺相惜,以及他對小鳥的細語溫存,都體現出了他那心靈的純凈,以及對生命的尊重。作為一個硬漢形象的他,卻有著如此的愛心,著實令我震驚。作為學生的我,也應該做到這一點,做一個心中充滿陽光的人,在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積極的人。
通過這本書我感悟到了我需要堅強,圣地亞哥是一個頑強的人。漁船上那破爛不堪的帆布,就如同一面飽經風霜的旗幟,象征著頑強與堅韌。即使很多天都一無所獲,但是他“不拋棄不放棄”,不僅依然堅持著沒出去捕魚,而且還要去遠海捕撈大魚。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去借鑒。在學習中經常會有解不開的難題消磨著我學習的意志,經常會有請君入甕的陷阱阻擋著我前進的腳步,通過圣地亞哥的經歷,我明白了唯有這堅持不懈的奮斗,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寶。
不僅如此,我更體會到了精神的力量。“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這句話便是《老人與海》的核心,是這本書想要揭示的精神主旨。單純從功利角度來看,圣地亞哥并不是一個勝利者,即便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一副光禿禿的骨架并不會給他的生活帶來任何有價值的變化。但是在作者的筆下圣地亞哥就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的精神是永恒的,即便是生活的再艱難,也永遠不會向命運低頭,這樣的精神比一切的物質都要更加的可貴。
【關鍵詞】 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評定量表;輕度認知功能損害;心理測量學
中圖分類號:R74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06-0425-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09
輕度認知功能損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指介于正常衰老和癡呆之間的一種認知功能損害狀態。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老年期癡呆最主要的類型,一旦發生,常不可逆轉[1]。MCI作為癡呆的亞臨床的前期狀態,近年來受到極大關注[2]。將MCI從正常衰老與輕度癡呆中區分開來是MCI研究的重點與難點之一。阿爾茨海默病評定量表認知分量表(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3]是目前運用最廣泛的AD認知功能評價工具之一,該量表的中文翻譯本由王華麗等人在前期已完成,對該量表的區分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效能有較肯定的評價[4-5]。國外對ADAS-Cog區分MCI能力的研究結果很不一致,ADAS-Cog中文版則缺乏類似探討[6-8]。本研究比較MCI、正常對照、輕度AD三組老人的ADAS-Cog得分情況,探討ADAS-Cog中文版區分MCI的能力。
1 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來源于2004年6月-2008年6月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記憶障礙門診就診的老人,以及上海市第一福利院與上海黃浦區外灘街道居住的老人。輕度AD老人入組標準:①按《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version.DSM-Ⅳ)[9]診斷為“很可能AD”(Probable AD);②臨床癡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10]評分為1分。MCI老人入組標準:參照Peterson等提出的診斷標準[11],并且符合以下條件①主訴有記憶障礙,病程大于3個月;②生活能力與社會功能無明顯受損,CDR為0.5分;③簡明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12]得分,文盲為15~19分、小學程度18~22分、中學或以上22~28分;④無腦梗死灶或活動性腦血管病臨床依據。正常對照老人入組標準:①自訴無明顯記憶障礙;②MMSE得分文盲≥20分,小學程度≥23分,中學或以上≥28分;③CDR評分為0分。
共入組130例,其中MCI組40例,輕度AD組40例,正常對照組50例。所有受試者均在入組前由本人或法定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工具
1.2.1阿爾茨海默病評定量表認知部分(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5]
由Rosen 和Mohs編制[13]。該量表對AD的嚴重度的評價受到較廣泛認可。ADAS-Cog分12個條目,即語詞回憶、命名、執行指令、結構性練習、意向性練習、定向力、詞語辨認、回憶測驗指令、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找詞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和注意力。從記憶、語言、操作能力和注意力4個方面評估認知能力。評分范圍為0~75分,分數越高認知受損越重。
1.2.2MMSE[12]
由Folstein編制,是目前國內外最具影響的認知缺損篩選工具之一。張明園修訂后做過大規模測試,劃分了與文化相關的癡呆分界值。即文盲≤17分,小學≤19分,中學及以上≤23分[14]。
1.2.3CDR[10]
由Morris 編制。對老年人(主要針對癡呆患者)認知功能和社會生活功能損害的嚴重程度進行臨床分級。采用半定式訪談受試者和知情照料者獲得信息。評估受試者記憶、定向、解決問題、社交事務、家庭生活與生活自理6方面的表現。按嚴重程度分5個等級:0表示健康,0.5表示可疑癡呆,1表示輕度癡呆,2表示中度癡呆,3分為重度癡呆。
1.3研究方法
所有參加研究的神經心理評估研究者均在研究前接受統一培訓,且達到一致性標準。約半年重復培訓并獲得一致性結果。研究開展后加入的研究者,經過下一周期的培訓后再參加神經心理評估工作。CDR量表及所有受試者的最終診斷由另外一名主治或副主任醫師評價并決定,診斷有疑問者由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兩名醫師商討最終決定。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統計軟件包進行相關統計。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正常組與MCI、MCI與AD組受試者的年齡與受教育年限。采用卡方檢驗比較正常組與MCI、MCI與AD組受試者的性別分布。采用GLM分析ADAS-Cog評分的影響因素。由于ADAS-Cog總分與各項目分均非正態分布,檢驗方差不齊。故采用非差數獨立樣本Mann-Whitney U檢驗兩兩比較正常組與MCI、MCI與AD組受試者的ADAS-Cog總分與12項目分。采用ROC計算曲線下面積。顯著性標準為P
2 結 果
2.1三組間人口學資料與簡明智力狀態檢查量表總分比較
年齡與性別分布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受教育年限三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兩比較顯示,對照組年限高于MCI組和輕度AD組。MMSE總分三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得分高于MCI組和輕度AD組,MCI組得分高于輕度AD組(表1)。
2.2ADAS-Cog評分影響因素分析
以ADAS-Cog總分為因變量,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CDR評分為自變量,進行GLM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對ADAS-Cog總分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F=0.04,1.40,1.12,P均>0.05),僅CDR評分越高,ADAS-Cog總分也相應更高,達到統計學意義(F=22.82,P
2.3三組間ADAS-Cog總分與各條目分比較
ADAS-Cog總分與各條目分除物體命名外,三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兩兩比較顯示,MCI組的單詞回憶、意向性練習、定向力、單詞辨認、語言表達、找詞能力、語言理解項得分與總分均低于輕度AD組(P
2.4ADAS-Cog對MCI與輕度AD、MCI與正常老人的區分度
采用ROC曲線分析ADAS-Cog總分與各條目分區分MCI的能力,結果顯示,MCI與輕度AD比較時,ADAS-Cog總分與定向力項目區分兩者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最大(圖1)。ADAS-Cog總分的AUC為781,敏感度為85.0%,特異度為60.0%。定向力項目的AUC值為0.775,敏感度為85.0%。特異度為62.5%。
MCI與正常老人比較時,ADAS-Cog總分與回憶測驗指令項的AUC最大(圖2)。
ADAS-Cog總分的AUC值為0.719,敏感度為70.0%,特異度為66.0%。回憶測驗指令項目區分MCI的ACU值為0.712,敏感度為70.0%。特異度為66.0%。
3 討 論
ADAS-Cog針對AD患者的認知損害特點設計,目前廣泛應用于AD患者認知損害縱向觀察和AD藥物療效研究[15-16],近年來,ADAS-Cog推廣應用于MCI[6]。從認知能力與受損的嚴重程度的角度,可將所有老人分為成功老齡、常態老人、MCI、輕度癡呆、中度癡呆與重度癡呆。MCI介于常態老人與輕度癡呆之間,因此,評估神經心理測評工具區分MCI的能力,應從MCI與常態老人、MCI與輕度癡呆這二方面考慮。由于ADAS-Cog針對的AD患者,本研究選擇MCI患者與AD、MCI與正常老人作為研究對象。
受教育程度對神經心理測評工具的影響一直受到重視[17]。ADAS-Cog作為認知損害的神經心理測評工具,受試者的受教育水平對評分是否存在影響是必須考慮的因素。王華麗等的前期研究結果認為ADAS-Cog評分不受教育水平的影響[4-5],而大樣本研究后,認為輕度AD患者ADAS-Cog評分與受教育年限無關,健康老年人群與中度AD患者則有關[8]。Doraiswamy等研究了444例AD患者的ADAS-Cog評分,將受教育程度劃分為低于高中、高中、大學、研究生4組,認為高中以下的患者與受過高中教育以上的患者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且低教育水平的患者在6個月后評分增加更快(顯示病情惡化程度更快)[17]。本研究樣本較小,研究對象接近王華麗等研究者的受試人群,所得結果也相似。因此,我們支持國內多數學者的意見,認為采用ADAS-Cog中文版評估中國老年人認知損害的變化時,受教育因素的影響不能說沒有,但相對較弱。
AD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因此,年齡對ADAS-Cog評分的影響也有報道。如Graham等研究認為在常態老人中,年齡影響ADAS-Cog評分結果,年齡越大,錯誤的機會更多[16],該研究未將AD患者納入分析。而納入AD患者的其他研究則顯示,年齡對ADAS-Cog評分的影響不明顯[3-5]。本研究的結果支持這一點。
ADAS-Cog一直被認為具有“天花板效應”,也就是說,對于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ADAS-Cog的評估不敏感。而Pyo等經過比較MCI與正常老人、MCI與輕度AD的ADAS-Cog評分認為, ADAS-Cog能很好地將MCI從正常老人與輕度AD患者中區分出來[7],且ADAS-Cog總分的區分能力最好。本研究部分支持Pyo的結果。MCI與輕度AD比較時,ADAS-Cog總分與大多數項目分均顯示兩組有差異。MCI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時,ADAS-Cog總分與回憶測驗指令項目兩組也顯示出差異。不過,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比較而言,ADAS-Cog 將MCI從輕度AD區分的能力相對較好,MCI與正常對照老人的區分并不理想。從ROC曲線分析的結果更證實了這一點。結合MCI的疾病特點與目前的診斷水平,AUC值至少應在0.80值以上,特異度與敏感度均達到85%以上時,其區分度尚可接受。因此,我們認為,盡管MCI的ADAS-Cog評分與正常對照組、輕度AD老人相比存在統計學上顯著性差異,但其區分能力并不十分理想,將MCI從正常老人區分時尤其如此。本研究結果不推薦采用ADAS-Cog 篩選MCI。
MCI與其他兩組比較的結果還顯示,物體命名與結構性練習兩個項目對于MCI的區分能力較差,定向力區分MCI與AD、回憶測驗指令項目區分MCI與正常老人相對較好。郭起浩等研究結果也顯示了ADAS-Cog各項目對認知受損階段區分能力的不一致性[18]。有學者認為應該修訂ADAS-Cog的原始得分,按各項目的權重比例重新計算以更準確反應受試者的認知受損程度與所處階段[19],也許不失為一個好的主意。
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MCI患者、正常老人和輕度AD患者以ADAS-cog評分為基礎的縱向變化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Taupin P.Adult neurogenesis,neural stem cells and Alzh-ermer' s disease:developments,limitations,problems and promises[J]. Curr Alzheimer Res,2009,6(6):461-470.
[2]Snitz BE,O' Meara ES,Carlson MC,et al.Ginkgo biloba for preventing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trial[J]. JAMA,2009,302(24):2663-2670.
[3]Zec RF,Landreth ES,Vicari SK,et al.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A subtest analysis[J].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1992,6 a:164-181.
[4]Wang HL,Yu X,Li S,et al,The Cognitive Subscale of 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 in Staging of Alzheimer Disease[J]. Alzheimer Dis Assoc Diisord,2004,18(4):231-235.
[5]于欣,王華麗,李淑然,等.ADAS-Cog中文版區分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能力[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31-33.
[6]Benge JF,Balsis S,Geraci L,et al.How well do the ADAS-cog and its subscales measur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Alzheimer' s disease?[J].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9,28(1):63-69.
[7]Pyo G,Elble RJ,Ala T,Markwell SJ.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uncertain/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on the 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J]. Alzheimer Dis Assoc Dosord,2006,20(1):16-22.
[8]王華麗,于欣,陳玉芳,等.北京城郊老人阿爾茨海默病評定量表認知部分中文版評分分布模式研究[J]. 中華神經科雜志,2009,42(5):310-313.
[9]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 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10]Morris JC.The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current version and scoring rules[J]. Neurology,1993,43(11):2412-2414.
[11]Petersen RC,Doody R.Kurz A,et a1.Current concept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Arch Neurol,2001,58(2):1985-1992.
[12]Folstein MF,Folstein SE,McHugh PR.Mini-mental state: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J]. J Psychiatr Res,1975,12:189-198.
[13]Rosen WG,Mohs RC,Davis KL.A new rating scale for Alzheimer' s disease[J]. Am J Psychiatry,1984,141:1356-1364.
[14]張明園.精神科量表評定手冊[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65-167.
[15]Doraiswamy PM,Kaiser L,Bieber F,et al.The Alzheimer' s Desease Assessment Scale:Evaluation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Pattern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s of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 s Disease[J].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2001,15(4):174-183.
[16]Graham DP,Cully JA,Snow AL,et al.The 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normative data for oldercontrols[J].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2004,18(4):236-240.
[17]Doraiswamy PM,Krishen A,Stallone F,et al.Cognitive performance on the 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effect of education[J]. Neurology,1995,45:1980-1984.
[18]郭起浩,王蓓,洪震,等.ADAS評估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3,3(4):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