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科技期刊管理辦法

科技期刊管理辦法

時間:2023-05-31 08:55: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期刊管理辦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期刊讀者利用的層次結構

圖書館的期刊讀者,根據他們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一般性利用和參考性利用兩大類型。一般性利用是指讀者對期刊內容上沒有專深的要求,主要利用的是新聞熱點、文化休閑、保健娛樂一類的普通刊物;而參考性利用是指讀者對期刊的內容有特指的需求,主要利用的是專業知識信息,財經數據,科研動態等方面的專業性期刊。從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來看,一般性利用是求新求快,參考性利用是求準求全。期刊分層次優化管理模式,就是從讀者的這兩大需求層次著手,使一般性期刊能夠短平快地第一時間為讀者利用,使參考性期刊準而全地被讀者完整利用。

2期刊傳統管理模式的局限

對于普通紙質期刊的管理,圖書館傳統的模式是通過待現刊到館的期數累計到一定數量時,才把期刊裝訂成冊,再外借流通的模式來進行管理的。這樣一來,新刊僅供閱覽不能夠及時外借是常態。利用時間差大,是這種管理的最大局限。期刊的出版周期性眾所周知,按圖書館紙質期刊傳統的管理模式,以周刊為例,一般是等某刊累積到4期再裝訂成一冊才能夠讓讀者外借,從下架到裝訂成冊供讀者利用流通,中位時間差在30-35天左右。這種明顯的時間差短板,是存在著結構性的不足和明顯缺陷的。紙質期刊不能及時發揮獨有的便攜性質,不能讓讀者第一時間自由外借,是這種落后管理模式的結果。此外,對于專業紙質期刊的管理來說,如何保證讀者完整利用,使滿足讀者參考性需求達到準和全的標準,還是有要改進的空間的。

3期刊分層優化管理模式的優勢

分層次優化管理紙質期刊的模式,就是在縮短讀者利用的時間差上加以突破,讓一般性利用的求新求快得以滿足。同時,在保障特指期刊的整體利用上,以先提供及時的閱覽,待一定周期后再提供多集成冊的外借的過度性階梯管理,就可滿足參考性利用的求準求全的整體利用。

3.1期刊分層次優化管理模式

期刊分層次優化管理模式,就是依據讀者需求層的區別,分別將圖書館所有期刊分為快速流通本現刊和階梯式流通合訂本過刊兩條線來集中管理的優化管理模式。具體的管理方法是:(1)把本館定位為快速流通品種的所有的紙質現刊,每到館一期新刊(含復本),就第一時間即到即編,及時按期錄入館藏系統單冊給號,供讀者單冊流通利用。(2)把定位為本館階梯式流通品種的所有紙質過刊,先將每種期刊按出版時順的卷期號集中排架,供閉架閱覽,待約定的閉架閱覽周期到期后,再下架裝訂成冊為合訂本過刊,而后合訂本過刊按冊錄入館藏系統,一冊一號,最后提供多集整冊的外借。

3.2期刊分層次優化管理模式的依據

分層次優化管理紙質期刊,就是本著以人為本,藏為人用,用戶至上的現代圖書館精神,以后臺管理為前臺服務的理念,來拓展圖書館紙質期刊的管理的。這個優化管理模式,突破性地以每期新刊為單位,即到即編,單冊處理,及時上架流通的優化過程,就是依據讀者一般性利用求新求快的特點來實現期刊的時效價值的。而相對于讀者參考性的利用來說,為保證文獻知識的傳承和完整,采取先及時閱覽后累積多期成冊再外借的階梯式管理模式,是依據滿足讀者參考性利用求準求全的特征來實現期刊的整體利用價值的。

3.3期刊分層優化管理模式的優勢

第2篇

【關鍵詞】中國期刊;演變;特征

【中圖分類號】G231 【文獻標識碼】A

從1978年至2005年,中國期刊的總數從1978年的930種,發展為9000多種,增長了近10倍,超過了我國報紙、電臺和電視臺數目的總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期刊的發展見證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的過程,折射了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理念的提高、轉折和變化。

在市場化的程度方面,中國期刊中除了約有3000種由行政部門直接掌管,且基本上是通過行政手段公費訂閱之外,另約有3000種是由教育、文化、科研等部門經辦的專業期刊,它們基本上也是由公費維持或扶持。也就是說,迄今為止,真正、或部分進入市場的期刊約為3000種左右。

就目前的態勢而言,中國期刊管理部門的職能和地位比較特殊,它(們)要監督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行,制定與之相關的具體條文,掌握政策方面逐步放開的節奏和空間,還要針對原有的基點、長期的傳統和新的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協調與處理行政性保護與市場競爭之間的關系。本文以近10年左右的時間為維度,以改革開放和國外期刊業的各種影響為背景,側重于幾個方面,對中國期刊管理的動態演變問題做一闡述和分析。

中國期刊的管理方式、機構與形態和中國期刊本身的性質密切相關。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相對于過去的意識形態工具,中國期刊越來越能夠享有一定的自和經濟自由度,在定位上,期刊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社會支持系統,而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形態,賦予更加重要社會功能的獨立產業體系”。(張伯海,2000)

另一方面,盡管內容和手段已隨著時代的變化增加了新的內容,但中國期刊整體上仍然屬于“管制色彩”比較濃厚的“特殊行業”,管理機構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非常重要??枌嵭袊栏窨刂?,期刊的內容、人事、增刊、更名、擴大等事項都必須經過管理部門的審批。

中國期刊的管理方式還是遵循“系統分口管理”與“歸口管理”的原則,這一原則清楚地界定了中國期刊的管理機構、或執行單位,即:“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各派、人民團體和地方各系統對自己及所屬單位辦的期刊應當認真負責;各期刊還應當接受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管理?!贝颂幍摹靶侣劤霭嫘姓芾聿块T”包括地方和中央兩級組織,地方機構通常稱作“新聞出版局”,中央機構原為“新聞出版署”,現為“新聞出版總署”。

“新聞出版總署”作為國務院的下屬機構,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包括期刊在內的出版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它們一般使用“條例”、“管理辦法”或“暫行規定”、“通知”等名稱,在類別上屬于“部門規章”,在法律效應方面,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出版行政法規的細化、具體化和補充?!?/p>

自上世紀90年代中至2005年,以國務院為領導、新聞出版總署為具體職能部門、其它有關部門為聯合及配合單位的期刊管理機構在更新觀念,順應體制變化的基礎上,主要圍繞“結構性調整”的任務,對中國期刊進行管理和實施影響。

從大的方面來看,“結構性調整”包括幾層含義:

一是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各行政系統上下層疊辦刊,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廳局交叉重復辦刊等。90年代中期,開始了三年左右的期刊業治散治亂的工作,至1998年底,全國共壓縮正式期刊四百余種,占全國期刊總數的5.4%;原有內部期刊一萬多種,壓縮量占90%以上。三年左右的治散治亂取得的是“階段性的后果”,――此類評價充分體現出治散治亂的長期性。2003年7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臺《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發行實施細則》,進一步重申:報刊治理的主要范圍是:各級黨的機關和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等主管主辦的報刊,省級和省級以下行業組織主管主辦的報刊,以及利用職權攤派發行報刊的各種行為。這個規定及后來的實施過程說明,在結構性調整中,機關刊物和行業刊物的改革與轉軌仍然是中國期刊新世紀的一個重點。

二是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問題。

“自1998年以來,期刊紛紛‘變臉’,但大多擠向面向市場的大眾期刊以求快速增長,造成新的結構性重復,有關部門本出于結構性調整的主觀愿望與良好動機,但由于刊社對市場變化與趨勢把握不夠及時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盲目辦刊盲目改刊,這是‘新’問題?!?李頻,2003: 63)

這一層含義涉及新型的、或過渡型的結構調整。在現有的情況下,管理機構經常采用許可證制度,來對此進行限制。在一般情況下,創辦新的期刊必須有主管部門認定的主辦單位和上級主管部門,刊號制度作為必要的管理手段,顯然在短時期內不可能放開。1999年10月12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進一步加強期刊刊期變更審批管理的通知》,針對當時有少數期刊出版單位違反管理規定,通過增加刊期的方式出版多種期刊版本的情況,指出這實際上屬于以一個刊號變相出版另外的期刊,是“亂增刊期,一號多刊”。根據這一通知,總署對“一號多刊”的違規出版問題進一步加強了管理。

三是趨向建設性的結構調整。

這樣的建設一方面是規模發展,即走期刊集團化的道路:2002年1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國首家、也是目前惟一的一家期刊集團――由《家庭》雜志組建的家庭期刊集團正式在廣州成立,標志著繼報業步入集團化發展之后,中國期刊業也走向規模競爭。

另一方面則是用組織的力量、政策的力量、專業的力量以及集團本身的力量培育中國的名刊大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2001年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建立中國期刊方陣,即在當時的8000多種期刊中選擇10%-20%來形成方陣的最初基礎;再從中選擇出約百種期刊來做得更強,最終選擇幾個在相應領域排名可望進入世界前50名的期刊,積極推動其做大做強?!保R愛軍,2005:184)

在許多場合下,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問題都牽涉到開放程度的“快”與“慢”,同時也牽涉到管理方面的雙重矛盾。正是在這一點上,“管理滯后”的批評時常出現,而這樣的批評背后隱藏的擔憂是:管理層原有的計劃經濟的觀念、意識和做法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所提出的各種需要。“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我們在傳媒管理方面對于‘自由的泛濫’和‘無知的自由’比較警惕,但對于‘自由的繁榮’和‘管制的約束’往往較為忽略”(秦朔,2003:265),這樣的看法表明,業界人士總是希望改革的步伐再快一些,期刊本身所享有的自再多一些,

當然,面對中國期刊市場化程度不高的情況,建設性的政策、帶有扶持目的的規劃有其重要意義。在國外期刊真正獲準進入中國市場之前,中國需要在宏觀調控的引導下,加快發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捌诳疥嚒敝械摹爸醒肫诳焙汀皩W術期刊”入選率較高,“學術期刊”中的“科技期刊”入選率較高,“非學術期刊”中產生極大影響的生活類、財經類期刊入選率較高(張新華,2004:158);入選標準都與發行量、辦刊水平和影響力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都是既有的名刊受到重視和扶持的理由,也包含著沖破中國期刊原來整體格局的明顯意圖。

與之相關,隨著境外期刊的大舉進入和國內期刊產業化政策的逐步確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要建立中國自己的大刊名刊,實現當時新聞出版總署提出的“創出10至20個有世界影響的名牌期刊”的目標,管理層次提供的政策扶持和保護只是一個基礎,真正的影響力在于通過市場競爭實現變革和轉型,“如果不進行市場化的轉型,就談不上真正的影響力?!保R愛軍,2005:184)就此而言,建設性的策略同時具有引導機關刊物和行業刊物進行改革、實現轉軌的導向意識。

相當程度上,近年來中國期刊管理的動態演變受制于內部與外部的種種因素的影響。就內部而言,中國期刊的發展有過長時間的凋零時期,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轉軌;面對變幻莫測的局勢,社會生活的豐富樣態,人們不但需要捕捉信息,更需要理解信息,需要觀念的改變,需要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的能力,需要在大眾興趣之外,尋求符合個性的讀物,這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動了現代期刊在中國的發展。

國外發達國家的期刊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市場化和商品化程度已趨于成熟,在美國這個期刊大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修改法律來體現。原則上每個人都可以辦雜志,只要花些錢去州里注冊一個公司即可;市場超出了其他力量,成為決定期刊生存與否、暢銷與否的因素,如,1999年,“美國倒閉了900家雜志,又新出了幾百家雜志(平均每周10份以上)。同是名人雜志,ABC電視網的大牌節目主持人溫弗利參與的《OMagazine》熱銷不已,而前總統喬治?肯尼迪的侄子參與的《George》已經倒閉。”(秦朔,2003:256)

西方市場化成熟的另一個標志是相對飽和。在期刊這一媒體領域中,“任何一個新加入的成員或競爭對手都能夠通過吸引市場中還沒有被其他雜志所占有的那一部分讀者而順利闖入。”(約瑟夫?斯特勞巴哈, 2002: 71-72) 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雜志專業化、類型化運動在新世紀發展成為又一輪細分化浪潮,并且隨著期刊業的集中與擴張,將全球市場作為了爭奪的對象。

“近年來,西方傳媒巨頭和各類大刊通過多種形式加快了向海外擴張的步伐。經過十年左右的征戰,東歐的多數雜志已經處于西方傳媒集團的控制之中。隨后,擴張的目標又轉向亞洲,尤其是轉向中國。短短幾年,資金注入、版權合作和等成為熱點,而一些具有國際影響的著名刊物也都以不同形式登陸中國?!保ㄒ髸匀? 2005)國外期刊的滲透、進入、熟悉、融合的過程,與中國期刊內在發展需求和動力匯合在一起,從不同角度影響著中國期刊管理體制及相關規則發生逐漸的松動和變化。

中國期刊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管理和控制比較嚴格,期刊必須接受來自政府的調控,乃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長期以來,可行與不可行,可為與不可為,能做與不能做,能通融與不能通融,“雷池”內外,涇渭分明。但是近幾年來,在管理方面和實際操作方面出現了一些“模糊”地帶,甚至是“令行不止”的地帶,它們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中國期刊管理動態演變的復雜性。

第一,關于“異地辦刊”的管理問題。

在經濟體制改革、機構改革的背景下,相當一部分的期刊變更登記地,而且大多是由文化欠發達的城市流向文化發達城市。此外,還有已經獲得刊號的雜志社改變辦公地點的情況。如山西刊號的《銀行家》將雜志社設在了北京?!啊逗{商情》是廈門經濟特區研究所主辦的一本雜志,后來廈門信達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將其推向市場,并將辦公地點從廈門搬到了北京?!保▽O燕君,2003: 185)這些都屬于“跨地區、跨部門辦刊”之列,與新聞出版署頒布的“期刊管理暫行規定”中的“編輯部須與主辦單位或承辦單位同地”有明顯不符之處,但已經進入操作之中,被業界認為是“政府主管部門實際上的許可”問題。

異地辦刊的原因之一在于現代期刊與城市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大眾期刊是城市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高度發達的城市文化是繁榮大眾期刊文化的重要條件之一。西方發達國家的期刊業作為現代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電影、音樂、圖書等一樣,集中在像紐約、巴黎、米蘭或者東京那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而在中國,目前已經大致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為核心,并向周邊中小城市及發達鄉鎮輻射的期刊區域市場。

另一方面,異地辦刊也與中國出版發行領域逐步地打破地域界限的現實有關。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做出了分幾個階段放開出版物發行的承諾,即:頭兩年放開零售,第三年放開批發,到2006年取消各種限制。2004年新的《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進一步明確規定:賦予發行單位總發行權可不經過省局,而直接由總署審批。對此,新聞出版總署管理層的解釋是:“過去傳統上是一個地區一個發行單位,容易形成地區封鎖,因此我們批準的企業至少要在12個以上的省市設立發行網絡,要求它有全國發行這個計劃,強化了跨地區的概念,因為對于流通領域來說,規模和范圍越大效益越好,跨國就更好?!边@也是打破地區封鎖與行業壟斷的舉措,市場統一開放、包括期刊在內的發行大流通勢必會對跨地域期刊的出版帶來影響。

第二,關于外刊的中文版管理問題。

關于境外雜志的中文版,有兩種說法,一是“迄今為止,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尚未批準過一家境外雜志的中文版”[5];另一是“中國大陸正式批準的外刊中文版只有1989年創刊的《商業周刊》一家”??傮w上,中國政府期刊管理機構的明確態度是:目前不允許國外雜志在內地出版、發行中文版。

2003年年底,針對媒體競相報道的美國三家著名期刊――《新聞周刊》、《福布斯》和《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上半年登陸中國的事件,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對外合作交流司官員表示:我國現行政策法規不允許外國期刊在內地出版、發行中文版;外刊進入中國內地的主要正規途徑是中外期刊版權合作的方式。

也正是這位官員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中國大陸正式批準的外刊中文版只有1989年創刊的《商業周刊》一家,其余的外刊中文版出版、發行地均在香港、臺灣。這些雜志流入大陸的方式除了贈送以外,也可以通過出版物進出口公司、郵局訂購獲取,或在銷售數量有一定限制的涉外賓館飯店中購買。在“今后是否有可能批準中文版在內地發行”的問題上,政府管理機構的態度是:就目前而言,我國現行政策法規不允許外國期刊在內地出版、發行中文版;就未來而言,則涉及到政策能否進一步開放的問題。

盡管中國政府在規范外刊進入的途徑方面態度明朗,強調不允許外國期刊在內地出版和發

行中文版,但是近兩年來境外期刊通過靈活的合作方式,還是在不斷變相推出中文版本的內容產品。如:日本專業建筑期刊“a+u”進入的方式就很有代表性:通過本地的建筑資訊公司引進版權,與國內出版社合作出版雜志的中文專輯,后者為雙月刊,其名沿用“a+u”期刊的名稱,內容同步譯自原版。因而,一般讀者都將之視為“a+u”的中文版。

在以這樣的方式實現資本和業務滲入的境外期刊中,時尚類期刊和科技類期刊最為引人注目,多家國際著名期刊爭先進入同一領域的現象并非罕見。比如在建筑專業咨詢領域,“a+u”進入之前,另一本德國建筑雜志《細部》(DETALL)也發行了所謂的中文版。

對此,期刊的合作雙方具有共同利益:外方得以嘗試涉足內容制作;中方則可以利用國際知名的期刊品牌吸引更多的廣告客戶。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國外期刊結合國內政策逐步進入中國的趨勢不可逆轉,但在當下時期的這種“球”的做法為中國期刊管理部門設置了特殊的難題。

第三,關于發行量認證的管理問題。

中國期刊發行量的認證,歷來是一個敏感問題。2003年11月,國際著名的媒體發行認證公司Business of Performing Audit(簡稱BPA),在北京正式與泛華東方傳媒顧問有限公司簽約,授權其國內發行認證業務。有評論稱:“這標志著BPA發行認證正式落地中國,今后中國的報刊媒體在中國本土就能接受國際化的正規認證服務?!?/p>

然而,這一機構的權威性和合法性受到了質疑。結癥在于:由一家企業來主持報刊發行量的認證,這特別是在中國現有的條件下可否行之有效?而政府機構則從管理的角度對此進行了斷然否定,明確的說法是這樣:“目前一些境外發行量稽查機構未經中國政府同意便在中國開展業務,這是不符合中國法律與政策要求的?!督y計法》規定,境外組織、個人在我國境內進行統計活動,須事先依照規定報請審批?!?/p>

盡管如此,此類“禁令”在國內期刊界并沒有得到完全的回應,BPA的權威仍然具有某種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目前進入中國的一些國際大刊的“所謂”中文版都以通過BPA的認證來顯示其獨特性,如時代-華納出版的《時代文摘》、《財富》等等。國內出版的航空期刊《國際航空》較早標有“由BPA國際公司審計”的字樣。2004年4月,《中國國家地理》也在當月期刊的版權頁上,印有了“BPA International Membership Applied for February 2004(本刊于今年2月進入BPA發行認證)”的醒目、但含義卻不甚明顯的字樣。與之相關,國外權威機構的權威性在中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其本身及其被使用過程的含糊與“”是顯而易見的。

圍繞這一問題,政府管理部門并非純然以否定的方式履行職能。2005年4月底,國內第一家從事出版物發行量調查統計和認證的機構――國新出版物發行數據調查中心――在北京成立。該中心為非贏利性的中介組織,業務由新聞出版總署主管??偸鹗痖L石宗源在揭牌儀式上說,“中心”的成立,既是我國出版物專業化發行認證事業的一個起點,也是整個出版產業規范化經營的一個進步。“對此,廣大新聞出版單位、廣告經營機構和廣告投放企業期盼已久,新聞出版總署也已籌劃多時。”

無論如何,這一機構在相當程度上仍然屬于中國期刊“歸口”管理原則的一部分,從無到有,從有到真正發揮作用,到由政府行政管理向真正意義上“中介組織機構”過渡,仍有許多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值得探討。

中國期刊必須接受來自政府方面的調控,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政府對期刊內容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導和具體規定的約束。面對境外期刊和資本的進入,中國政府對文化安全高度重視,強調“在文化企業的劃分上就有不同的領域、環節、地區的嚴格界限,不是隨便開放的,如在黨報、黨刊、在意識形態屬性很強的社會科學領域出版方面、在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上,嚴格限制非國有資本進入;在有些出版環節上只允許國內的民營資本進入,不允許外資進入;在資本構成上限定為國有控股或主體控股,等等……?!保▽O悅等, 2005: 5)就期刊而言,這種對于“文化安全高度重視”相當程度上就體現在對于有關刊物內容的制作以及人事的安排方面。

中國期刊管理機構對于業外資本的介入實行差別融資的政策,內容也是針對不同的期刊實行區別對待,但實際操作上并非鐵板一塊。相比于西方,中國的新聞體制迥然不同,但各類刊物受到控制的程度也有差異。與黨刊密切相關的時政類刊物尤其既是一種稀缺資源,同時也是一種控制較緊的資源。它們中的相當部分為非市場類的刊物,在中國期刊的結構調整中被寄予厚望,但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轉軌與轉型的迫切性。

例如,《望》是中國最大的新聞社――新華社――創辦的一份周刊,屬于典型的黨刊,其核心優勢在于新華社的權威性和豐富的新聞資源。在中國期刊的結構性建設中,“中央的意圖是把《望》辦成世界一流的新聞周刊,向《時代》靠齊?!保R愛軍,2005: 192)但隨著時間的演進,與非市場化連在一起的公費訂閱等等成為制約它擴大真正影響力的因素。最終,《望》通過在上海創辦一本市場化的新聞周刊――《望東方周刊》――來嘗試解決這一矛盾,后者不僅又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異地辦刊”的例子,而且是黨刊的國有資本與業外資本相結合的一次實驗,在人事和管理上也引入了新的機制:“新華社很大程度上還是吃大鍋飯,但是《望東方周刊》是非?;畹挠萌藱C制,人員可以自由來往。……它的管理辦法也非常新,用董事會來管理這個機構?!保R愛軍,2005: 194)

意識形態屬性不是那么明顯的刊物,在內容與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則走得更遠。特別是在中外期刊版權合作模式建立之后,政府的有關指導和規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并出現相應的變化。

隨著中國入世步伐的加快和成為現實,分銷領域開放了,而出版領域對外商仍然是禁止的,也就是說,外國出版機構還不能到中國來直接辦刊物,外國期刊也不允許到中國來辦中文版。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種嘗試性的做法,政府機構允許中外期刊采取版權合作的模式,允許有自己品牌的中文期刊購買外刊圖文資料翻譯后出版;在管理上,新聞出版總署則在引用外刊資料比重方面有硬性的規定,如時尚類雜志控制在50%以內,而科技類雜志因其對當代中國的特殊意義則被規定在60%至70%,甚至更高。

迄今為止,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已批準了幾十家期刊的中外版權合作,這也是現今外國期刊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唯一正規途徑。正是圍繞版權合作的模式,比較集中地表現出內容指導和約束方面的松動,也使得期刊內容的管理有了新的含義和復雜性。

中國傳媒政策環境寬松了,外國機構迫不及待地嘗試涉足內容業務,并根據各自的情況引入不同的經營模式。如,法國樺榭菲力柏契集團麾下的《世界時裝之苑》與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版權合作曾被認為是“歷史性的突破”,合作進展的過程也相應于中國管理政策而經歷過巨大的變化:在合作之初,外方僅僅負責海外廣告的銷售和內容的提供,中方出版社負責海外內容的選

擇、編輯、發行和廣告內容的審查等?!暗请S著時間的推移,樺榭在國內注冊了自己的廣告公司和發行公司,包括主編在內的所有編輯人員都由樺榭招聘和支付工資,每個月樺榭還有負責編輯內容的國際總監到國內直接進行指導,中方出版社僅僅履行對內容和廣告的終審,只要不違反國內的法律和政策,就予以通過。如此一來,樺榭實際上完全控制了《世界時裝之苑》的全部運營,并且將這一模式推廣到所有它在中國出版的雜志中。”(范萱怡, 2005)

期刊內容制作一直是國外傳媒集團頗感興趣的領域。貝塔斯曼較早以圖書出版為優勢,在沒有出版權的情況下,用“書友會”的形式叩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并以“賣書”、而不是“出書”為基礎,悄然地在中國全面地展開出版、音樂娛樂、電視、報刊雜志等業務?!?000年1月,貝塔斯曼集團中以雜志出版著稱的古納亞爾公司開始向上??萍汲霭嫔缣峁盾嚸浴冯s志的內容,并進入發行。2001年,貝塔斯曼開始與國內的幾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出版物上赫然寫著‘貝塔斯曼文化實業公司合作出版’?!保ǜ哒駨姡?003:275)

在期刊領域,堅守和強調對于特殊陣地的管理一直是不變的方向,但無論是樺榭的模式、貝塔斯曼的模式,還是其他類型的變化,都與目前中國期刊內容管理的范圍有逾越之處,它們滲透性地、潛在地發揮作用,在促進中國政策進一步走向開放的同時,也對作為中國期刊管理之最核心部分的內容和人事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從根本上,這也是發行領域和出版領域、期刊產業鏈條的上游和下游之間矛盾的表現,并且與中國當代傳媒的整體改革的步伐相呼應:2004年11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的44號令開始實施,允許外資進入節目制作領域,像維亞康姆這樣的全球最大的傳媒娛樂集團之一,走的是與貝塔斯曼不同的進入路徑,在將其內容產品打入上海等地的同時,也加快了與內地媒體合作的步伐。相比之下,政府在影視的內容制作方面的管制更松,動作更大,因此或多或少地決定了維亞康姆之不同于貝塔斯曼的進入路徑。另一方面,相對寬松的影視內容的管制政策雖然不能替代期刊方面的管理,但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構成了中國期刊改革背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勢必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包括期刊在內的其他媒介形態的內容管理方面的改革。

2005年8月,為了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國務院做出了十條決定,其中心內容是在有關法律 法規的制約下,繼續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向公有資本的開放,“決定”涉及到此類公有資本進入的領域、范圍、 形式、合法權益等方面,并要求文化部、廣電部、新聞出版總署等機構具體制定實施的辦法,

與期刊管理直接相關的是,非公有資本對于期刊的分銷、印刷、發行、廣告的介入進一步得到了認可,同時加強監管,明確指出公有資本的控股額必須在51%以上,非公有資本不得從事刊物的進口業務,不得經營報刊版面,不得進入國有文物博物館,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富宁县| 香港 | 方山县| 宜川县| 古交市| 新巴尔虎右旗| 沙湾县| 中超| 白银市| 东乌珠穆沁旗| 涞源县| 呼伦贝尔市| 高平市| 隆化县| 丹凤县| 达州市| 成都市| 定远县| 巴林右旗| 家居| 宁乡县| 宁波市| 玉田县| 周至县| 平乐县| 南安市| 屏东市| 阆中市| 龙泉市| 彰化市| 象州县| 闸北区| 绥德县| 方山县| 谷城县| 门头沟区| 九寨沟县| 上饶市| 绥德县| 长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