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

時間:2023-05-30 10:56: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古漢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古漢語

第1篇

關鍵詞:中古漢語;感嘆句;感嘆詞

中圖分類號:H14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170-02

中古時期,嘆詞表示感嘆語氣的形式主要有:單音節、雙音節和三音節三種,至于三音節以上的,則為嘆詞連用。單音節嘆詞有:吁、咄、N、噫、惡、嘻和噓;多音節嘆詞有:於戲、嗚呼、嗟夫、嗟乎、噫吁健⑽睪羿。其中,“N”、 “噓”和“嗟夫”為新產生的嘆詞,“噫吁健幣約啊拔睪羿”為新的嘆詞組合。

一、中古漢語單音節嘆詞表達的感嘆句

(一)“吁”表達的感嘆句

中古時期的“吁”表贊嘆、贊美的,如:

1、帝曰:“吁! 博物之士,至于此乎!”(《搜神記》193)表示感慨的,如:

2、先生曰:“吁!子來前!”(《古文觀止》P492)

總體而言,中古時期的“吁”表感嘆的使用頻率較上古時期有所降低,表達的情感范圍也變得狹窄。

(二)“咄”表達的感嘆句

中古時期的“咄”多表示呵斥,如:

3、其時張令妻正拜堂次,使者高聲作色:“咄!這府君,因何娶他生人婦為妻,太一極怒,令我取你頭來!”(《敦煌變文校注?葉凈能詩》)

4、師曰:“咄!出去!”(《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祖堂集》P495)

5、其夫拍手笑言:“咄!我定得餅,不復與爾。”(《百喻經譯注》P183)“咄”表達的情感很強烈,斥責之態,溢于言表。

(三)“N”表達的感嘆句

聲。在筆者參閱的中古語料范圍內,僅有一例:

6、良久,于室隅間有所中,便聞之聲,曰:“N!N!宜死。”(《搜神記》264)

(四)“噫”表達的感嘆句

中古時期,“噫”主要表示嘆息,如

7、王曰:“噫!其自有公論。”(《世說新語?品藻第九》15)

8、師便拍掌:“噫!我當初悔不向伊道末后一句。”(《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祖堂集》P516)

9、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能從而求之?(《古文觀止》P467)

也有表示驚異的,如:

10、妻亦應聲驚曰:“噫!人射汝。”(《搜神記》320)

(五)“惡”表達的感嘆句

中古時期的諸多語料中,僅發現一例,表示“驚訝”:

11、殷曰:“惡!”(《世說新語?文學第四》26)

(六)“嘻”表達的感嘆句

中古漢語中,沒有發現“嘻”作為嘆詞表示贊嘆的用例,而是作為狀語,同樣表示贊嘆,如:

12、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戒也。(《古文觀止 下》P583)

表示嘆息的,如:

13、嘻!吾操鏝以入富貴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古文觀止》P496)

14、芝曰:“嘻!吾違物之性,其將死矣。”俄而卒。(《宋書?卷三十四》664)

(七)“噓”表達的感嘆句

“噓”,嘆詞,表示提醒或制止。

15、師云:“噓!”(《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祖堂集》P517)

二、中古漢語多音節嘆詞表達的感嘆句

(一)“於戲”表達的感嘆句

上古漢語中有“於”表達的感嘆句,如:

16、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史記 五帝本紀》P39)

17、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史記 夏本紀》P79)上古亦有“於乎”的用例,如:

18、武王曰:“於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史記 宋微子世家》P1611)

中古時期,就本文所查閱的語料中,未發現有“於”、“於乎”、“於呼”的用例,僅有“於戲”的用例,如:

19、大祚告窮,天祿永終。於戲!王其允執其中,敬遵典訓,副率土之嘉愿,恢洪業于無窮,時膺休佑,以答三靈之眷望。(《宋書?卷二》32)

20、於戲!王公群后,百辟卿士,靖康厥職,帥意無怠,以永天休。(《宋書?卷十四》)

(二)“嗚呼”表達的感嘆句

中古時期,“嗚呼”大多表示悲傷,如:

21、之悲不得言,直視良久,乃長嘆曰:“嗚呼!”自此一不復及、(《宋書?卷四十八》940)

22、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古文觀止》P425)

也有表示慨嘆的,如:

23、嗚呼!嗚呼!故語有之曰,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宋書?卷四十三》880)

24、嗚呼,六代傳言,今在韶州。四輩學徒,空游嵩領。可謂魚游于水,布網于高山。(《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神會語錄》P65)

少數表示贊美的,如:

25、其文曰:“嗚呼!積善之墓。”(《大唐新語》165)

中古沒有“嗚乎”的用例,僅有一例“烏乎”的用例:

26、歲月不安居,烏乎我皇考!《宋書 卷二十二》P417)

(三)“嗟乎/嗟夫”表達的感嘆句

上古漢語中,“嗟”可以單獨使用表示感嘆,如:

27、堯曰:“嗟!四岳。”(《史記 五帝本紀》P21)

28、舜曰:“嗟!”(《史記 五帝本紀》P39)

發展到中古時期,“嗟”單獨表示感嘆的用例已經很少見,和句子融合在一起表示感嘆的,如:

29、嗟城中如流魚,誰能復顧室家!(《宋書?卷二十二》430)

中古時期,“嗟乎”的使用頻率已經很低,為數不多的幾個用例僅存在于《敦煌變文校注》和《古文觀止》中,如:

30、嗟乎!「永別「翡翠之寶帳,長居突厥之穹廬。(《敦煌變文校注?王昭君變文》)

31、嗟乎!身歿於藩里,魂兮豈忘京都。空留一V齊天地,岸兀青山萬載孤。(《敦煌變文校注?王昭君變文》)

32、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古文觀止》P463)

3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文觀止》P484)

“嗟夫”在中古時期基本不使用,僅見一例:

34、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古文觀止》P464)

(四)“噫吁健北澩锏母刑揪洌

蜀地方言,表示驚異或慨嘆,中古漢語中用例非常少,如:

35、噫吁劍∥:醺咴眨∈竦樂難,難于上青天!(《李白集》50)

(五)“嗚呼噫嘻”表達的感嘆句

中古漢語中,“嗚呼”和“噫嘻”連用,表示贊嘆的,如:

36、嗚呼噫嘻!存漢室者昭軍(君),亡桀紂者妲己!(《敦煌變文校注?王昭君變文》)

37、奇兵有異于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嗚呼噫嘻!(《古文觀止》P455)

表示慨嘆的,如:

38、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古文觀止》P458)

中古時期,嘆詞主要表達的情感有:贊美、悲傷、嘆息、、驚訝、嘆息、感慨、贊嘆等。各類感嘆詞所表達的情感類型各有異同,但較上古而言,此時期感嘆詞的情感表達范圍已經大大縮小,對語境的依賴性也有所降低。上古時期,感嘆詞是表達感嘆句最常用的表達手段之一,而發展到中古時期,感嘆詞的數量不但較少,使用頻率也大幅降低。

參考文獻:

[1]胡明揚.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J].中國語文,1981(5).

[2]劉寧生.嘆詞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1987(3).

[3]馬建忠.馬氏文通[M].商務印書館,1983.

[4]杜道流.現代漢語感嘆句研究[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5]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光盤版.

[6]高名凱.漢語語法論[M].商務印書館,1986.

第2篇

關鍵詞: 常用詞 櫛 歷時演變 共時分布 中古漢語

1.引言

櫛是中國發飾之一,在中國出現的歷史至少已有6000年①,是人們自古至今仍在使用的日常器用物品,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櫛”屬于詞匯史意義上的“常用詞”②。起初,以“櫛”表示梳子、篦子等梳發用具總稱,不分齒粗細疏密。后在梳、篦之間有了區分,齒大而粗疏的叫“梳”,齒小而細密的叫“篦”。現今,“梳”與“篦”已取代“櫛”成為表達“櫛發用具”義的常用稱呼。本文探討中古漢語時期“梳”、“篦”對“櫛”的多對一更替式演變③。關于中古漢語的斷代問題,本文采納王云路在《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綜述》中的觀點,把中古漢語暫定為東漢魏晉南北朝隋④。

本文把常用詞“櫛”在中古漢語時期的歷時演變和共時分布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對常用詞“櫛”在中古漢語時期的更替演變予以歸納總結。王力先生有言“例不十,法不立”,漢語史的論文更重視例證。即使具有普遍意義的常用詞匯是不受文學樣式限制的⑤,文本查找統計的38篇文獻語料⑥也力求面廣,類別多樣,包含傳世文獻、漢譯佛典、出土文書,并對語料中“櫛”“梳”“篦”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制出圖表。本文所得結論與郭曉妮推定隋唐時期“梳”替換了“其齒大而粗的‘櫛’”⑦有一定出入。

2.歷時演變

據前人考證,先秦文獻中只有“櫛”,而“梳”始見于東漢,“篦”的出現時間亦當不晚于西漢⑧。無論時間考證是否確切,至少在中古漢語時期,“櫛”“梳”“篦”皆已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梳”“篦”二字,是現當代統一使用的規范漢字。古文獻中常借“疏”表“梳”,借“比”、“枇”“蓖”或“”表“篦”,本文在表格中已標注。

表1是考察文獻后得出的“櫛”“梳”“篦”在中古漢語各時期的使用情況,反映出“櫛”的歷時演變軌跡。

2.1東漢

《太平經》出現于東漢時期,它保存了許多東漢口語,是研究東漢乃至整個中古時期文獻語言的重要語料⑨。據表1,“櫛”“梳”“篦”在《太平經》中都各自出現2次,“櫛”在先秦至西漢時期的絕對優勢被打破。例如:

(1)夫古者圣賢之設作梳與枇,以備頭發亂而有虱也。夫人生而不櫛,頭亂不可復理,蟣虱不可復得困;乃后求索南山善木及象骨奇物可中櫛者,使良工治之,發已亂不可復理,頭中之虱,不可勝數,共食人,頭皆生瘡矣;然后得梳與枇,已窮矣。(《太平經合校?不用大言無效訣第一百一十》)

值得注意的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謂:“櫛,梳比之總名也。從木節聲。”“櫛”表示“櫛發用具”的總稱,卻是用“梳比”進行解釋,推測東漢時期“梳”“篦”可能在口語中使用更加頻繁。

2.2三國

三國時期,據表1可見“櫛”出現在文獻中的次數多于“梳”“篦”。如《魏詩》中“櫛”出現了4次,而“梳”、“篦”皆不見蹤影。但“櫛”更多的是以組合關系出現,如“巾櫛”“櫛風沐雨”這類詞,“梳”與“篦”則多以“櫛發用具”義單獨使用。例如:

(2)帝敕近臣主巾櫛者。(《六度集經(八七)?摩調王經》)

(3)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三?徐干〈室思詩〉》)

(4)當是之時,四海蕩覆,天下分崩,武王親衣甲而冠伲沐雨而櫛風,為民請命。(《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5)載馳載驅,沐雨櫛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四?曹丕?〈黎陽作詩三首〉》)

(6)白發隨櫛墮,未寒思厚衣。(《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三?阮r》)

(7)(管輅)先說雞子,后道蠶蛹。遂一一名之,惟到梳為枇耳。(《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8)其行來渡海詣中國,恒使一人不梳頭,不去蟣虱。(《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2.3晉朝

晉朝時,“梳”“篦”的使用次數增加,甚至后秦僧人翻譯的《十誦律》使用了19次“梳”7次“篦”(見表1)。這一方面與“梳”“篦”在口語中的活躍有關,另一方面即是詞性影響。“梳”“篦”都可作動詞用,表示“梳頭”“篦垢”等動作,例如:

(9)又當洗仁足,為其梳頭髻。(《生經?佛說野雞經第六》)

(10)比丘不得以梳梳頭,若梳頭者突吉羅。(《十誦律》卷第三十七)

(11)王妝梳,忽見玉,驚愕悲喜。(《搜神記》卷十六)

(12)宿昔不梳頭,絲發被兩肩。(《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十九?子夜歌四十二首》)

(13)故木梳一枚。(《吐魯番出土文書?冊一?阿斯塔那一號墓文書?西涼建初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

(14)除缽、小缽、半缽、鍵C、小鍵C、剃頭刀、鉗鑷、截爪刀、針刀子、戶鉤、曲戶鉤、剃刀匣、刮污篦、灌鼻筒、熨斗、香爐、熏缽、鉤衣鉤、壁上鉤、匕缽u、禪鎮。(《十誦律》卷第二十八)

“櫛”卻仍多以組合關系出現,大大限制了使用。除“巾櫛”“櫛風沐雨”外,《晉書》中見“櫛比”“櫛沐”等詞。例如:

(15)或穹隆恢廓,或櫛比針列。(《晉書?列傳第六》)

(16)闡不櫛沐,不婚宦,絕酒肉,垂二十年,鄉親稱之。(《晉書?列傳第六十二?文苑》)

(17)回頭批櫛脫,轉覺薄志疏。(《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十九?子夜歌四十二首》)

2.4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篦”幾乎不見于文獻,“櫛”與“梳”在文獻中使用次數相當,同義競爭。但“櫛”往往出現在史書中,帶有古語詞性質,例如:

(18)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宋書?列傳第三十六》)

(19)高祖出征,世宗入朝,必久留后宮,親視櫛沐,母導隆備。(《魏書?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20)沐雪款千門,櫛風朝萬戶。(《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十四?裴子野?上朝值雪詩》)

(21)于是昭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洛陽伽藍記?序》)

(22)鐵鏡、巾箱、櫛枇、手巾、刀子一具。(《吐魯番出土文書?冊二?阿斯塔那一六九號墓文書?高昌建昌四年(公元五五八年)張孝章隨葬衣物疏》)

(23)謂之密疏謂櫛。(《吐魯番出土文書?冊五?阿斯塔那三三七號墓文書?高昌延昌八年(公元五六八年)寫〈急就章〉古注本》)

“梳”卻普遍存在各類別文獻中,有取代之勢。例如:

(24)若比丘尼莊嚴女人波逸提。莊嚴者,為其梳頭乃至插一華,著一釧,一一波逸提。(《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四)

(25)義熙七年,東陽費道斯新娶得婦,相愛,婦梳頭,道斯戲以銀釵著戶閣頭。(《幽明錄》)

(26)桓詣謝,值謝梳頭,遽取衣幘。(《世說新語?中卷下?贊譽第八》)

(27)掃靜能為世宗典櫛梳,義恭善執衣服,并以巧便,旦夕居中,愛幸相侔,官敘不異。(《魏書?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28)初,妻皇甫氏被掠,賜中官為婢,皇甫遂乃詐癡,不能梳沐。(《魏書?列傳第四十九》)

(29)從今一梳罷,無復更縈時。(《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十八?劉孝威?和定襄侯初笄詩》)

(30)畫眉千度拭,梳頭百遍撩。(《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周詩三?庾信?夢入堂內詩》)

(31)雁牙梳一具。(《吐魯番出土文書?冊二?阿斯塔那一六九號墓文書?高昌延昌十六年(公元五七六年)信女某甲隨葬衣物疏》)

《齊民要術》是農學名著,保存了很多南北朝時期的俚俗口語,對于方言研究和漢魏六朝的語言研究都極有參考價值⑩,該書全部使用“梳”,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口語中“梳”對“櫛”的取代而獲得的優勢地位。例如:

(32)豬肉法(七):凈@豬訖,更以熱湯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梳洗令凈。(《齊民要術?蒸法第七十七》)

(33)筆法:韋仲將《筆方》曰:「先次以鐵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蓋使不髯。茹訖,各別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齊毫鋒端,本各作扁,極令均調平好,用衣羊青毛――縮羊青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齊民要術?筆墨第九十一》)

插梳一度是審美裝飾。根據考古發現,兩周至秦漢時期,插梳之習并不流行;直至晉代,插梳之習逐漸風行,到了唐宋時期,更是盛極一時。2001年在陜西咸陽發掘了一座十六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陶俑,其中女侍傭與女樂傭腦后均插著木梳???。從南北朝詩歌中多見婦女梳發挽髻的形象,從側面印證“梳”在日常生活中比“櫛”更為人們所接受與應用。例如:

(34)金錢買含笑,銀G影梳頭。(《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二十五?蕭繹?草名詩》)

(35)梳飾多今世,衣著一時新。(《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二十六?徐君茜?初春攜內人行戲詩》)

(36)樓中結梳罷,提筐候早期。(《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陳詩二?顧野王?羅敷行)

(37)羅敷妝粉能佳麗,鏡前新梳倭墮髻。(《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陳詩二?徐伯陽?日出東南隅行》)

(38)春樓髻梳罷,南陌競相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陳詩四?陳叔寶?采桑》)

2.5隋朝

隋朝時,書面語中使用“櫛”“梳”的次數再次接近,《諸病源候論》中的“櫛”明顯有例用作動詞,與“梳”表動詞義相同,二者表“櫛發用具”義的名詞稱呼都減少。例如:

(39)《養生方?真誥》云∶櫛頭理發,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櫛,更番用之。(《諸病源候論?風濕候》)

(40)欲理發,向王地,既櫛發之始,叩齒九通而微咒。(《諸病源候論?須發禿落候》)

(41)當數易櫛,櫛之取多,不得使痛。亦可令待者櫛。(《諸病源候論?須發禿落候》)

(42)或如梳,或如手,錐刺不痛。(《諸病源候論?諸癩候》)

(43)若言語思慮則勞神,梳頭澡洗則勞力。(《諸病源候論?傷寒勞復候》)

(44)千過梳頭,頭不白。(《諸病源候論?白發候》)

(45)針千枚,梳具。(《吐魯番出土文書?冊四?阿斯塔那五一七號墓文書?高昌延昌三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缺名隨葬衣物疏》)

(46)鏡、楊梳五枚。(《吐魯番出土文書?冊三?阿斯塔那四八號墓文書?高昌義和四年(公元六一七年)六月缺名隨葬衣物疏》)

表1 歷時演變

注:“櫛”、“梳”、“篦”三詞在某篇文獻語料中出現次數均為0,本文表格未予列出。

通過表1的歷時演變分析,得出:整個中古漢語時期“梳”“篦”并沒有完全取代“櫛”,即使在南北朝“梳”在口頭語中對“櫛”有一定的取代,但“櫛”通過自身的發展仍是富有活力的詞。

3.共時分布

丁喜霞在《漢語常用詞的演變模式初探》中強調加強對于常用詞隱性的分布的演變研究。文章指出在同一個歷史平面上,一個概念域中的成員作為基本同義的語義單位,相互之間在語義和組合關系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各自占有一塊覆蓋域,從而形成一種互補關系???。在梳理常用詞“櫛”中古漢語時期的歷時演變軌跡時,對“櫛”“梳”“篦”三者的組合關系有一定涉及。

表2是中古漢語時期“櫛”“梳”“篦”三者的共時分布情況,綜合比較后可得:“梳”在口語化程度較高的漢譯佛典中使用較多,“櫛”多見于文學、史書中,“篦”常作“枇”。

結合表1分析,“櫛發用具”這一概念域下,“櫛”、“梳”、“篦”三者都是其成員。“櫛”先秦以來就保持名詞義,是“櫛發用具”總稱,見例句(1)、(6)、(23)。在例句(2)、(3)中“巾櫛”,至例句(18)中的“衣櫛蕭然”,“櫛”也常組“巾櫛”“衣櫛”等詞,表首服。與此同時,“櫛”的動詞義也在逐漸增強,從例句(4)、(5)中的“櫛風沐雨”發展到例句(15)、(21)中的“櫛比”,至例句(39)、(40)、(41)中的“櫛發”,語義不斷豐富。隋朝醫書《諸病源候論》中“櫛”使用次數比“梳”高。

“梳”更多在口語中使用,即使出現在文獻中,多是口語化程度較高的漢譯佛典及南北朝詩歌。“梳”在南北朝出現頻率更高,曾取代“櫛”。“梳”在三國時期已經具有動、名詞性,例句(7)與(8),同是《三國志》中的文本,一作名詞“梳”,一作動詞“梳頭”。因為“櫛”常以組合關系形式出現,限制其自由使用,又“梳”具有動詞義,這都使“梳”被使用得更加頻繁,見例句(8)-(12),(28)-(30)等。

“篦”,對其解釋不見于《說文解字》,在各篇文獻語料中也出現較少,卻在晉朝《十誦律》中出現7次(見表1)。此外,“篦”多作“枇”,以“櫛枇”、“梳枇”等詞語出現,見例句(7)、(22)。

表2 共時分布

通過表1、表2的分析,“櫛”多見于文學、史書中,動詞詞性不斷加強,語義不斷豐富;“梳”在口語化程度較高的漢譯佛典中使用較多;“篦”常作“枇”,常見于“櫛枇”“梳枇”等語匯中。

4.結語

除傳世文獻外,本文也對《吐魯番出土文書》進行了考察。該文書時間跨度為前涼升平十一年(三六七年)到唐大歷四年(七六九年),本文選取其中符合中古漢語時期的墓葬文書進行統計分析,實例已放置在各個年代時期。通過考察,發現文書中皆有“櫛”“梳”“篦”的使用,其中“梳”出現次數最多,有12次,見于“隨葬衣物疏”,這與梳子是故去之人生前用品,用來辟邪祈佑標識身份有關;“櫛”出現2次,“篦”以“櫛枇”出現1次,見圖表。吐魯番出土文書的考察,與傳世文獻、漢譯佛典統計分析結果大體一致,中古漢語時期“梳”“篦”并沒有全面完成對“櫛”的取代。三者此消彼長,處于競爭之中。

本文對常用詞“櫛”在中古漢語時期的更替演變予以了初步探討,得出整個中古漢語時期“梳”、“篦”并沒有完全取代“櫛”,即使在南北朝“梳”在口頭語中對“櫛”有一定的取代,但“櫛”通過自身的發展仍是富有活力的詞;“梳”在口語化程度較高的漢譯佛典中使用較多;“櫛”多見于文學、史書中,自身動詞詞性不斷加強;“篦”常作“枇”,常見于“櫛枇”“梳枇”等語匯中。所得結論與郭曉妮推定隋唐時期“梳”替換了“其齒大而粗的‘櫛’”有一定出入。

注釋:

①楊晶.中華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13.

②丁喜霞.關于“常用詞演變研究”命題的思考[J].語言研究,2013(3):29.

③丁喜霞.漢語常用詞的演變模式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21.

④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綜述[J].古漢語研究,2003(2):70.

⑤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綜述[J].古漢語研究,2003(2):71.

⑥38篇文獻語料為:《修行本起經》、《雜譬喻經》、《漢武故事》、《漢詩》、《太平經》、《六度集經》、《列異傳》、《三國志》、《魏詩》、《生經》、《十誦律》、《搜神記》、《裴子語林》、《郭子》、《晉書》、《晉詩》、《王羲之雜帖》、《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賢愚經》、《雜寶藏經》、《百喻經》、《幽明錄》、《觀世音應驗記》、《異苑》、《世說新語》、《宋書》、《魏書》、《宋詩》、《齊詩》、《梁詩》、《北周詩》、《陳詩》、《齊民要術》、《水經注》、《洛陽伽藍記》、《顏氏家訓》、《諸病源候論》和《吐魯番出土文書》。

⑦郭曉妮.“梳”、“篦”對“櫛”的歷史替換考[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459.

⑧郭曉妮.“梳”、“篦”對“櫛”的歷史替換考[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459-460.

⑨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43.

⑩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99.

???楊晶.中華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189.

???丁喜霞.漢語常用詞的演變模式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22.

參考文獻:

[1]楊晶.中華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13,189.

[2]丁喜霞.關于“常用詞演變研究”命題的思考[J].語言研究,2013,33(3):25-32.

[3]丁喜霞.漢語常用詞的演變模式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2):115-124.

[4]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綜述[J].古漢語研究,2003(2):70-76.

[5]郭曉妮.“梳”、“篦”對“櫛”的歷時替換考[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7(4):459-465.

[6]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張永言,汪維輝.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J].中國語文,1995(6):401-413.

[8]汪維輝.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J].南開語言學刊,2007(1):88-94.

[9]董志翹.漢語史論文寫作漫議[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23(2):65-70.

[10]楊明澤,葉桂郴.常用詞“櫛”、“梳”之演變研究[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398-400.

[11]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第3篇

摘 要: 高誘三書注異讀音注反映了語詞的語法形態,表現為異讀區分致使非致使、自主非自主、及物不及物、動詞施與指向、完成未完成、詞性轉化等功能。從高誘音注異讀語法規律看,上古漢語中確實存在著形態音變現象。

中圖分類號: H11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6-0029-07

高誘,東漢涿郡(今河北涿縣)人,著名訓詁大家。現存三書注《呂氏春秋》、《淮南子》、《戰國策》多集中于詞義訓釋,但也不乏語詞讀音注釋。這類音注據我們統計共有386條①,其中反映異讀的音注雖然不多,但有限的材料本身仍說明了上古時期存在形態音變現象。沈建民提到,隨著漢語形態音變的逐漸消失,很多異讀材料難以揭示早期的形態語法規律〔1〕。于是有許多學者對把異讀看成形態音變表示質疑,認為異讀只是一種詞匯現象或語義現象,也有學者把它看作音變構詞的手段。我們贊成沈先生的觀點,認為從語音變化的角度看,大多數異讀仍應看作形態音變的反映。本文將從高誘音注異讀現象入手,對語詞的形態音變規律試作探討。

一、高誘音注異讀反映的一些形態現象 1.異讀區分動詞致使和非致使

王力認為一般非致使動詞讀濁音,致使動詞讀清音〔2〕。周法高認為輔音清濁交替具有區分上古漢語自動詞、使動詞語法意義變化的功能〔3〕。包擬古認識到上古漢語可能有*s前綴,此前綴有致使意義的痕跡〔4〕。潘悟云、梅祖麟同意輔音清濁交替是上古漢語動詞非致使和致使的構成形式,梅氏同時提出*s語素是一個致使化前綴〔5~6〕。舒志武提出致使化是*s前綴的重要構形功能之一〔7〕。梅祖麟舉8例說明上古漢語*s語素的致使義〔8〕。鄭張尚芳認為上古漢語*s是表使動式的詞頭〔9〕。潘悟云舉11例論證*s的前綴致使義〔10〕。Pulleyblank提出前綴*在上古漢語中為非致使動詞前綴〔11〕,其后Baxter、龔煌城、沙加爾等學者紛紛吸收這一觀點,對前綴*展開討論〔12~14〕。金理新在評定前人例證的同時,補充了大量例子對*s前綴的致使功能、*前綴的非致使功能做了充分說明〔15〕。高誘音注異讀材料區分動詞致使和非致使關系正是通過前綴*s、*交替實現的,其中前綴*s表示致使義,前綴*表示非致使義。

包擬古列舉了以母和書母交替構成的同族詞〔4〕,大體就是非致使、致使動詞的關系。舉例子五對,即施/施、豫/舒、夷/矢、繹/釋、逸/失。潘悟云采納了其中的“施/施”作為非致使、致使動詞配對的例子〔10〕。

《淮南子·俶真訓》:“嗜欲連于物,聰明誘于外,而性命失其得。施及周室之衰。”高注:施,讀難易之易也。

施:《廣韻》式支切,施設,亦姓。/施智切,易曰:云行雨施。/以豉切。

劉 芹 高誘音注異讀反映的語法形態規律探賾據高誘音注,施當讀中古“以豉切”,上古音為*dar②,表示非致使義“延也”;而施在中古讀“式支切”,上古音為*sthar時,則表致使義“使延”,可見兩音有語法區別。根據文義,顯然“施”為自動詞;根據語法結構,“施”后不帶賓語帶補語,無致使對象。所以“施”為非致使動詞,高誘為“施”所注讀音與其語義、語法皆合。“施”字的這種語法形態音變在先秦文獻中不乏其例,如《莊子·人間世》:“哀樂不易施乎前。”“集釋:施,讀為移。”〔16〕“施”表示“延也”義,為非致使動詞。又如《國風·周南·兔罝》:“肅肅兔罝,施于中林。”〔17〕施,式支切,上古音*sthar,表示“使延”義,為致使動詞。

2.異讀區分動詞自主和非自主

金鵬指出,藏語自主、非自主動詞與語法結構有重大關系〔18〕。馬慶株參考藏語動詞的自主和非自主劃分法,得出了現代漢語動詞也分自主和非自主的結論〔19〕。金理新認為上古漢語更像藏語,除詞匯手段(筆者注:即不同的詞交替)外,還有相當多的動詞是通過語音屈折表現自主和非自主差別的〔15〕,語音表現的手段有輔音清濁交替及*s、*后綴轉換。高誘音注異讀反映的動詞自主、非自主變化是通過后綴*s、*交替完成的。其中,后綴*s表示非自主義,后綴*表示自主義。例如:

a.《淮南子·俶真訓》:“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優游,抱德煬和,而萬物雜累焉。”高注:煬,炙也。煬,讀供養之養。

b.《淮南子·精神訓》:“是故無所甚疏,而無所甚親,抱德煬和,以順于天。”高注:煬,炙也。讀供養之養。

養:《廣韻》余兩切,育也。/余亮切,供養。

《群經音辨》:“上育下曰養,余兩切,書政在養民;下奉上曰養,余亮切。”

供養,指對長者或尊者必須做的動作行為,是說話者主觀無法控制的,中古音余亮切,上古音*jaηs,表示非自主義。轉化為自主動詞后,中古讀余兩切,上古音*jaη,表示“養育”之養,動作行為是說話者主觀可以控制的,即說話者可以選擇養或不養的行為。高誘音注旨在說明其時的常用字“養”已有兩讀,有語法形態變化。“養育”之養的動作說話者可以主觀控制,表示自主語法意義。為了反映“養”字的語法形態變化,作音時特別注明“供養”之養。

“養”之兩讀語法區別,文獻多見。《尚書·大禹謨》:“政在養民。”〔17〕上養下,動作主觀可控,為自主動詞。讀如常用音,即上古音*jaη。《左傳·文公十八年》:“如孝子之養父母也。”《釋文》:“之養,餘亮反。”〔17〕“養父母”為下養上,動作主觀非可控,為非自主動詞,上古音*jaηs。

3.異讀區分動詞及物和不及物

19世紀末,德國康拉迪認為中國語動詞有及物和不及物的形態分別,由聲母清濁交替實現③。此后,Maspero〔20〕、Schuessler〔21〕、Pulleyblank〔11〕等都認為及物、不及物動詞清濁交替是上古漢語顯著的形態現象。Pulleyblank同時指出不及物動詞的濁輔音聲母來自及物動詞附加*前綴,這個*前綴導致詞根輔音聲母濁化,后來演變成濁輔音聲母。這一觀點后為Baxter〔12〕吸收。周祖謨〔22〕、周法高〔3〕、王力〔23〕、黃坤堯〔24〕對上古漢語不及物、及物動詞語詞形式之別都有認識。綜上,上古漢語實現及物、不及物動詞之間轉換的方式除了聲母清濁交替外就是附加詞綴或詞綴替換。高誘音注異讀對動詞及物、不及物語法意義的轉換是由后綴交替實現的,表現為后綴*s表示動詞及物性,后綴*表示動詞不及物性。例:

《淮南子·說林訓》:“漁者走淵,木者走山。”高注:走,讀奏記之奏。

走:《廣韻》子茍切,趨也。/則候切,《釋名》曰疾趨曰走。

走,據高誘音注,中古讀則候切,上古音*tjos,表示及物動詞。高注的目的是為了跟中古子茍切、上古音*tjo的“走”區別,他明確指出“走山”的“走”是及物動詞。“走”之不及物動詞用例見《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走。”〔17〕“走”為不及物動詞,中古讀子茍切,上古音*tjo。“走”之兩讀語法意義有區別,語音形態亦隨之不同。

a.《呂氏春秋·季夏紀·季夏》:“是月也,令漁師,伐蛟取鼉,升龜取黿。”高注:漁師,掌魚官也。漁讀若“相語”之語。

b.《呂氏春秋·季冬紀·季冬》:“是月也,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高注:漁讀如《論語》之語。

c.《淮南子·原道訓》:“釣于河濱,朞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高注:漁,讀告語。

d.《淮南子·時則訓》:“乃命漁人,伐蛟取鼉,登龜取黿。”高注:漁人,掌漁官。漁,讀若“相語”之語也。

e.《淮南子·時則訓》:“命漁師始漁。”高注:漁,讀《論語》之語。

f.《淮南子·說林訓》:“漁者走淵,木者走山。”高注:漁,讀《論語》之語。

語:《廣韻》魚巨切,《說文》論也。/牛倨切,說也,告也。

高誘為“漁”注音時明確指出為“‘相語’之語、告語、《論語》之語”等,旨在說明“語”字兩讀,當區別開來。文中幾例注音同為去聲,“語”上古音*dηas,表示及物動詞;轉化為不及物動詞后,中古讀魚巨切,上古音*dηa。高誘時代的“語”字有語法形態音變,故高注時對此常用字以“相語”、“告語”、“《論語》之語”等限定“語”字讀音。

“語”之語法音變,文獻習見。如《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言”〔17〕,“語”為不及物動詞,上古音*dηa。《論語·陽貨》:“居,吾語女。”《釋文》:“吾語:魚據反。”〔17〕“語”后帶賓語“女”,為及物動詞,上古音*dηa。

《淮南子·時則訓》:“陶氣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高注:齊,讀齊和之齊也。

齊:《廣韻》徂奚切,整也,中也,莊也,好也,疾也,等也。/在詣切,火齊似云母重沓而開,色黃赤,似金出日南,又齊和。

齊,據高注中古當讀在詣切,上古音*djirs,表示及物義;轉化為不及物動詞后,中古讀音為徂奚切,上古音*djir。兩音語法意義有別,“齊”系一常用詞,高誘為其注音,其時“齊”字具語法形態音變。

4.異讀區分動詞施與指向

梅祖麟把有施與指向特性的動詞稱作內向動詞和外向動詞,并用“買、賣”這樣的例子作了說明〔25〕。周法高將這一類型的詞義轉變叫“主動被動關系之轉變”。金理新首次提出“動詞施與指向”這一語法概念,認為后綴*s有動詞施與指向的功能,并用大量例證作了有力論述,其中就有“遺、告”〔15〕。高誘音注異讀表現動詞施與指向變化的手段是附加后綴*s。例:

《淮南子·覽冥訓》:“猨狖顛蹶而失木枝。”高注:狖,讀中山人相遺物之遺。

遺:《廣韻》以追切,失也,亡也,贈也,加也。/以醉切,贈也。

高注特別指明“中山人相遺物”,意在說明“遺”不只一讀。注文中“遺”當讀中古以醉切,上古音*gjurs,表示動作有一個施與指向。上古漢語詞匯系統中意義為“施與”的語詞,在語音形式的選擇上有一個共同點,即聲調同是中古漢語的去聲,此點金理新有詳細論述。對于一個動詞需要突出其動作施與指向時,就會附加一個表示施與指向的動詞后綴*s。如贈,中古音昨亙切,上古音*tjes,《說文》:“贈,玩好相送也”;賜,中古音斯義切,上古音*stigs,《說文》:“賜,與也”;貸,他代切,上古音*thegs,《說文》:“貸,施也”等。

《淮南子·泛論訓》:“乾鵠知來而不知往。”高注:鵠,讀告退之告。

告:《廣韻》古到切,報也。/古沃切,告上曰告,發下曰誥。

“告退”之告意在點明告字不只一讀。注中“告退”之告當讀中古古沃切,上古音*kug,表示“報告”義,動作由下對上,卑者對尊者完成;中古音古報切,上古音*kugs則表示上對下,尊者對卑者的動作,動作突出施與指向,語音形式上附加有后綴*s。

5.異讀區分動詞完成體與未完成體

沃爾芬登認為動轉化s后綴來自于藏語動詞完成體后綴s〔26〕,這一觀點為許多學者接受,如白保羅、馬提索夫等。梅祖麟通過對藏語名詞后綴s來源的分析,似乎認為上古漢語名詞*s后綴跟動詞完成體有關〔25〕。潘悟云肯定了*s后綴是上古漢語的一個既事式后綴〔10〕。黃坤堯認為上古漢語動詞有完成和未完成的區別〔24〕。吳安其專文討論了上古漢語完成體〔27〕。諸家用于討論上古漢語完成體后綴*s的例證并不豐富。金理新認為上古漢語動詞有現時式和既事式之分,他舉了上古漢語大量*s后綴動詞表完成體的例子,同時給出了上古漢語未完成體后綴*形式的諸多例證〔15〕。所舉例中有轉引周法高采自《群經音辨》的例字“過”,新增例字“解”、“易”、“重”。高誘音注異讀材料表現上古漢語動詞完成式、現在式語法意義變化是由后綴交替實現的,即后綴*s表示動詞完成式,后綴*表示動詞現時式。例見下:

《淮南子·覽冥訓》:“故不招指,不咄叱,過歸鴈于碣石。”高注:過讀責過之過。

過:《廣韻》古禾切,經也。/古臥切,誤也,越也,責也,度也。

過,高注“讀‘責過’之過”,中古讀古臥切,上古音*kors,表示動詞完成式,義為“過越”;而中古音古禾切,上古音*kor一讀表示動詞現時式,義為“經過”,兩音語法意義分別清楚。此處高注表明其有明顯的語法概念區別。

經典中對“過”字兩義分別清楚,《釋文》為其作注87次,其中見紐去聲17次,見紐平聲49次,兼注21次。兼注原因在于各家對兩詞意義辨別不清,因為隨著上古漢語形態的消失,六朝人想要清楚分別兩音之間的差別確實不容易。但兩音這百分之七十多的井然分界,確實又說明它們之間存在區別。這一區別正是動詞既時式、動詞完成式之間的分別。具體例證詳劉芹《經典釋文“過”字音義辨析》一文〔28〕,此不贅論。

a.《淮南子·原道訓》:“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高注:解,達也。解,讀解故之解也。

b.《淮南子·修務訓》:“以身解于陽盱之河。”高注:解,讀解除之解。

解:《廣韻》佳買切,講也,說也,脫也,散也。/胡買切,曉也。/古隘切,除也。/胡懈切,曲解。

解,高注“讀‘解故’之解”對應中古音佳買切,上古音*kli,表示動詞的現時式(即現在時);“讀‘解除’之解”對應中古音古隘切,上古音*klis,表示動詞的完成式。兩讀音異義別,前者表示一種動作行為,后者則表示這種動作行為完成后的一種結果或狀態,語法意義不同,其形態也相應發生變化。

文獻中“解”字以異讀區別動詞現時式、完成式的例子比比皆是。《禮記·曲禮上》:“解屨不敢當階。”〔17〕“解”為動詞現時式,表示動作現時的狀態“正在解除”義。《莊子·人間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釋文》:“解,徐古賣反,又佳買反,注同,向古懈反。”〔16〕根據文義,“解”作“已解除”義解,陸氏以徐古賣反為首音,亦取此義為先。“解”表示“已解除”義,強調動作完成,表示動詞完成式,語音與動詞現時式之“解”自當分別。

a.《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土》:“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高注:易,治也。易讀如“易綱”之易也。

b.《淮南子·俶真訓》:“莫窺形于生鐵,而窺于明鏡者,以覩其易也。”高注:易,讀河間易縣之易。

c.《淮南子·俶真訓》:“嗜欲連于物,聰明誘于外,而性命失其得。施及周室之衰。”高注:施,讀難易之易也。

易:《廣韻》以豉切,難易也,簡易也,又禮云:易墓非古也。易謂芟除草木。/羊益切,變易,又始也,改也,奪也,轉也。

易,高注“讀如‘易綱’之易”及“讀‘河間易縣’之易”。還有一例出現在“施”的注音字中,即“施,讀‘難易’之易也”。“河間易縣”系一專名,此專名音讀為中古音羊益切,上古音*dig,被注音字“易”文義為“變易”,為動詞未完成體。“易綱”之易及“難易”之易中古當音以豉切,上古音*digs,表示動詞的一種完成體形式,與其由之轉變而來的未完成體形式即既事式的“易”相區別。高誘“易”字二音分別井然,語法概念清晰。

“易”之兩讀語法區別,文獻多見。《莊子·駢拇》:“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16〕此易為“變易”之易,中古入聲,上古音*dig。物變則易為而不變則難為,“易”通過附加后綴*s派生出“難易”之“易”。《莊子·人間世》:“有而為之,其易邪。”《釋文》:“易,以豉反,后皆同。向、崔云:‘輕易也。’”〔16〕表示形容詞“容易”義,中古去聲,上古音*digs。

《呂氏春秋·開春論·審為》:“不能自勝而強不縱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高注:重讀“復重”之重。

重:《廣韻》直容切,復也,迭也。/直隴切,多也,厚也,善也,慎也。/直用切,更為也。

重,據高誘音注中古當音直用切,上古音*rdoηs,表示動詞的完成式,其由之轉變而來的動詞既事式中古讀直容切,上古音*rdoη。“重”之兩義分別,語音亦自分別。“重”去聲,副詞。此副詞系為動詞動作完成后呈現的一種狀態,故由動詞轉化而來的副詞歸為動詞完成體一類。《莊子·讓王》:“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釋文》:重,直用反〔16〕。《呂氏春秋》文與此文相類,“重傷”之重高注“復重”之重,音與《釋文》同,語法意義表示動詞的完成體。

6.異讀表示詞性轉化

古人沒有名詞、動詞及虛詞這些語法術語,但在他們的語感中對詞性的辨認還是相當明確的。《經典釋文·序錄》云:“夫質有精麤,謂之好、惡(并如字);心有愛憎,稱為好、惡(上呼報反,下烏路反)。當體即云名譽(音預),論情則曰毀譽(音余)……如、而靡異,邪(不定之詞)、也(助句之詞)弗殊。莫辯復(扶又反,重也)、復(音服,反也),寧論過(古禾反,經過)、過(古臥反,超過)。”〔29〕《經典釋文》用對這類字的異讀說明古人有語法詞性區分。

周祖謨把因詞性不同而變調者分為七類〔22〕。王力認為凡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去聲;凡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去聲〔23〕。總之,轉化出來的一般都變為去聲。黃坤堯將陸德明《釋文》異讀分為五項,其中有區別詞性的異讀〔24〕。金理新在“聲母清濁交替”一章涉及語詞異讀跟詞性之間的關系,詳細討論了輔音清濁交替跟名詞、動詞之間詞性轉換的關系。他在“后綴s”一章中論述了上古漢語后綴s(中古去聲來源)具有名謂化、動轉化、動詞完成體及其它語法功能;在其它前綴、后綴章節多次涉及名謂化功能,即名詞實現向動詞轉化的語音形態變化〔15〕。沈建民提到《經典釋文》異讀反映的形態時,其中一條即詞性轉化〔1〕。

綜合各家觀點,去聲異讀具有轉化詞性的功能。對于去聲來自上古漢語s韻尾各家基本達成一致意見,而這正好說明*s后綴具有區別詞性的功能。

《淮南子·本經訓》:“有不行王道者,暴虐萬民,爭地侵壤,亂政犯禁,召之不至,令之不行……”高注:言不行上令者。行,讀行馬之行。

行:《廣韻》戶庚切,行步也。/下孟切,景跡。

行,據高誘音注中古當讀戶庚切,上古音*gla,表示動詞;轉化為名詞后,上古音*glas,中古讀下孟切。

《淮南子·時則訓》:“天子乃儺,以御秋氣。”高注:儺,讀躁難之難。

難:《廣韻》那干切,艱也,不易稱也。/奴案切,患也。

難:出現于高注“儺,讀‘躁難’之難”。“躁難”之難當讀中古奴案切,上古音*naans,表示名詞;其由動詞轉化而來,中古音那干切,上古音*naan(據潘悟云上古音體系)。高注說明高音中“難”字有兩讀,具有區別詞性的語法意義,故出注時特別指明“躁難”之難。

《淮南子·俶真訓》:“至伏羲氏,其昧昧芒芒然,吟得懷和,被施頗烈,而知乃始昧昧晽晽……”高注:被,讀光被四表之被也。

被:《廣韻》皮彼切,寢衣也。/平義切,被,服也,覆也。書曰光被四表。

被,據高誘音注中古當讀平義切,上古音*bals,表示動詞;轉化為名詞后,中古讀皮彼切,上古音*bal(據潘悟云上古音體系)。高注旨在說明文中為動詞“被”,表義“服也,覆也”。

正如王力所言,“凡動詞或形容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去聲”。金理新將上古漢語名詞變動詞的實現手段概括為輔音清濁交替、附加前綴、附加*s后綴,同時并存輔音清濁交替或附加前綴。

《淮南子·泛論訓》:“當此之時,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髪,以勞天下之民……”高注:勞,讀勞勑之勞。

勞:《廣韻》魯刀切,倦也,勤也,病也。/郎到切,勞慰。

勞,據高誘音注當讀中古郎到切,上古音*raaws,表示動詞;而中古魯刀切,上古音*raaw(據潘悟云上古音體系),表示名詞,兩者詞性的區別是通過附加*s后綴來實現的。高注指明文中“勞”義當為動詞義,表示“勞慰”,并通過音注反映了“勞”字的語法意義,可見高誘音注中無時不滲透著強烈的語法概念意識。

漁,中古韻書注音只有一讀,而高誘不厭其煩為其注音6次,且用有異讀之語詞“語”為其注音,指明它在文中讀音當為去聲,而《廣韻》僅收其平聲一讀。漁,《說文》解為“捕魚也”,動詞。探其源,本字當為“魚”。據孫玉文研究,“漁”字是由“魚”變調構詞產生的,在漢代讀為去聲〔30〕。他從六朝經師音注推斷至晚六朝后期“漁”已讀成平聲,至唐代“漁”只能讀平聲,注去聲只是“合韻”。《廣韻》不論捕魚的“漁”寫成什么,都遵從后代讀法,注成平聲。可見,高誘音注無疑保留了古讀,其音注的目的當是為了區別語詞的語法意義,辨別詞性。

二、高誘音注異讀與形態的關系 潘悟云指出以下幾種語音交替現象反映了形態音變:(1)韻尾相同而主元音相近的韻母之間的交替,即清儒所說的旁轉。(2)主元音相同而韻尾部位相同的韻母之間的交替,即清儒所說的對轉。(3)同部位的塞音,包括清濁和送氣不送氣之間的交替。(4)流音之間的交替。(5)同部位鼻音之間的交替。(6)詞根加前綴音或加后綴音。(7)詞根聲母和元音之間加中綴。(8)長短元音之間的交替。(9)小舌塞音和舌根塞音之間的交替。(10)帶次要音節的詞和不帶次要音節的詞之間的交替〔31〕。從對高誘不多的音注異讀材料分析來看,有兩點結論可以得到肯定:

1.上古漢語無疑是存在形態變化的

從高誘音注異讀材料來看,我們可確定以下幾種語音現象與形態有關:(1)前綴*s與前綴*之間的交替。(2)前綴*s與無s前綴之間的交替。(3)后綴*s與后綴*之間的交替。(4)后綴*s與無s韻尾之間的交替。(5)去聲與其他三聲之間的交替。

高誘音注異讀主要涉及的構詞詞綴有前綴*s、前綴*、后綴*s、后綴*。通過前文分析,我們可將各類詞綴的構詞功能概括如下,即:

前綴*s是一個致使動詞前綴,具有致使功能。與之相對的是前綴*,是一個非致使動詞前綴,具有非致使功能。兩前綴常常通過語音交替實現語詞致使功能、非致使功能的語法意義轉換。

后綴*s語法功能較多,有表示非自主動詞、及物動詞、動詞完成式、施與指向功能及動轉化與名謂化功能。其中動轉化、名謂化功能并不沖突,對此金理新已有詳細論證〔15〕,茲不贅述。后綴*與后綴*s相對,具有表示非自主動詞、不及物動詞、動詞現時式功能。在這三類語法意義上,兩后綴有交替關系。

2.異讀與形態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

潘悟云認為,古代漢語隨著形態的消失,異讀大部分也消失了〔5〕。形態與異讀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確實,高誘音注中的“漁”字在高誘時代當還有兩讀,可到了中古,從韻書中保存的資料看就沒有異讀了,這跟它區別語法意義的形態音變消失不無關系。可見,語音的日趨簡化導致異讀無法存在,上古漢語的形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就隨之消失。可以說,語詞異讀與語法形態兩者之間存在著相生相滅的關系。

(感謝馮蒸教授、金理新教授的指導,感謝匿名審稿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文中錯漏部分概由作者自負。)

參考文獻:

〔1〕沈建民.《經典釋文》音切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193,197.

〔2〕王 力.古漢語非使動詞和使動詞的配對〔C〕∥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85.

〔3〕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M〕.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1962:80,77.

〔4〕包擬古.原始漢語與漢藏語〔M〕.潘悟云,馮 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33,33.

〔5〕潘悟云.諧聲現象的重新解釋〔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87,(4):59,59.

〔6〕梅祖麟.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63.

〔7〕舒志武.上古漢語s前綴功能探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88,(6):98-105.

〔8〕梅祖麟.上古漢語*s前綴的構詞功能〔C〕∥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23-51.

〔9〕鄭張尚芳.上古漢語的s頭〔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0,(4):10-19.

〔10〕潘悟云.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1,(2):48-57.

〔11〕Pulleyblank,Edwin.Some New Hypotheses Connerning Word Families in Old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73,(1):111-125,111-125.

〔12〕William H.Baxter.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M〕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Berlin,1992:218-220,218.

〔13〕龔煌城. 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J〕.語言暨語言學,2000,1(2):51-62.

〔14〕沙加爾.上古漢語詞根〔M〕.龔群虎,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3-88.

〔15〕金理新.上古漢語形態研究〔M〕.安徽:黃山書社,2006:288,371,360,321,17,293-320.

〔16〕郭慶藩.莊子集釋〔C〕∥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61:156,156,323,146,980.

〔17〕阮 元.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0:288,135,1865,2666,2495,2525,1240.

〔18〕金 鵬.藏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34.

〔19〕馬慶株.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馬慶株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60-191.

〔20〕Maspero,H. Préfixes et dériveation en chinois archaque〔J〕.Mem. Soc. Ling.de Paris,1930,(23):313-327.

〔21〕Axel Schuessler. What Are Cognates and What Are Variants in Chinese Word Families?〔C〕∥何大安.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225-245.

〔22〕周祖謨.問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6:101,93.

〔23〕王 力.漢語滋生詞的語法分析〔J〕.語言學論叢,1980,(6):6,3.

〔24〕黃坤堯.音義闡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16,23.

〔25〕梅祖麟.四聲別義中的時間層次〔J〕.中國語文,1980,(6):427-433,427-433.

〔26〕Stuart N.Wolfenden.Outlines of TibetoBurman Linguistic Morphology〔M〕.London:Royal Asiatic Society,1929:58.

〔27〕吳安其.漢藏語的使動和完成體前綴的殘存與同源的動詞詞根〔J〕.民族語文,1997,(6):21-32.

〔28〕劉 芹.《經典釋文》“過”字音義辨析〔M〕.語文學刊,2009,(5B):165-167.

〔29〕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3.

〔30〕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98.

第4篇

發福蝶的意思是花蝴蝶,這是福建話。福建話一般指閩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或被稱為漢藏語系漢語閩方言,總體使用人口超過七千萬人,主要分布于福建。

閩語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上古時期吳語和楚語的詞匯也有留存,后來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時期,先后由中原移民帶來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中原漢語因素,逐漸形成定型的系統。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關鍵字:古漢語;同義詞;研究

同義詞現象普遍應用于世界各種語言。生活中表達同一種意思時,常常會使用幾個不同的詞語,這樣做有時是因為所處壞境不同,有時是因為說話人身份立場不同,有時是為了表達不同的情感。漢語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考究的語言之一,同義詞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發展,時至今日,異常豐富。同時,關于漢語同義詞的研究也日益全面深入,作為詞匯學界的研究熱點,長久以來,成果豐厚。古漢語同義詞研究是漢語同義詞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漢語詞匯史的研究具有巨大影響。自先秦古人注意到同義詞現象起,幾千年來,文人學者從不同角度切入,陸續進行研究。

一 、古人對古漢語同義詞的認識

(一)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同義詞現象。自先秦起,同義詞便頻繁出現在諸多文獻中。但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處于萌芽狀態,人們只是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語言現象,但并沒有進行系統深入的科學總結,只是一種模糊的認識。

如《莊子·外篇·知北游》:“周、偏、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日伐,無日侵,輕日襲。”又《文公七年》:“兵作于內為亂,于外日寇。”;《文公三年》:“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又《襄公四年》:“訪問于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諫,咨難為謀。”《禮記·曲禮》:“天子死日崩,諸侯日芫,大夫日卒,士日不祿,庶人日死。”《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樸。”

(二)古代辭書、字書中的同義詞現象。“同義為訓”是古人重要的釋義方法,在諸多辭書、字書中幾乎隨處可見。1.辭書方面。以我國現存最早的語文辭書《爾雅》為例。有學者統計,僅《釋話》、《釋言》、《釋話》三部分已收有578組同義詞,涉及2028個單詞。如《爾雅·釋天》:“載,歲也。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載。”另,魏初張揖《廣雅》僅《釋話》部分收錄504組同義詞,每組數十詞。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郝鼓行《爾雅義疏》和洪亮吉《比雅》尤其注重同義詞辨析。2.字書方面。以文字學奠基之作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例。《說文》一書中,同部首按詞義排序,常把同義詞排在一起,大量采用了互訓的訓釋方法,同義詞之間相互釋義,間或還作有簡要的辨析。如《說文》:“走,趨也”;“宮,室也”;“堂,殿也”。

(三)古代注疏中的同義詞現象。同樣,“同義為訓”的訓釋方法也被前人廣泛應用于各文獻典籍注疏中。如《詩·大雅·公劉》:“于聚于囊。”毛傳:“小日囊,大日囊。”又:“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毛傳:“直言日言,論難日語。”《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鄭玄注:“同門日朋,同志日友。’《離騷》:“卜石概不難夫離別兮,傷靈惰之數化。”王逸注:“近日離,遠日別。”《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宋代邢昌疏云:“此對文爾。散則草亦名華。”古人在同義詞方面的探索雖然雜亂無章,有時用于概括詞義,有時用于隨文釋義,探源溯流也多半一帶而過,廣度不夠、深度有限。但這種探討畢竟發出了漢語同義詞研究的先聲,給我們后世的研究以很多啟發。

二、 今人對古漢語同義詞的研究

(一) 確定標準。學界先后有學者提出“意義同、近”說,“概念同一”說,“對象同一”說、“義位同一”說,爭論不休。

如王寧《訓詁學原理》 所言:“聲音沒有淵源而意義局部相近的詞叫同義詞。同義詞必定不同源。兩個詞只要有一個義項的義值相近,就可稱為在這個意義上的同義詞。”

鄭振峰根據這一理論,提出古漢語同義詞界定應遵守以下幾點: 1. 同義詞之間沒有語音淵源;2. 同義詞是一個義項相同、相近,不是所有義項都相同、相近;3. 上位義與下位義一般不構成同義詞;4. 注意區分同義詞和近義詞。

(二) 確定方法。目前學界總體而言大致有三種確定方法:1.替換法。如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所言 :“不能因為兩個詞在某一句子中可以互相替代而意義不變,就說這兩個詞是同義詞。必須是兩個詞在多數常見的場合都能互相替代才是同義詞”。2. 雙重印證法。如周文德《同義詞研究》所言:(一)從經典文獻原文中找依據,確定專書同義關系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據就是專書的原文。這是本證。(二)利用訓詁材料對從文獻經典原文中考察出的同義詞進行驗證。這是他證。3. 義素分析法。這種方法多應用于現代漢語同義詞,在古漢語同義詞判定中并不適用于所有情況,但仍不失為一種輔助方法,在特定情況下幫助確定同義詞。

(三) 同義詞辨析。如鄭振峰《關于古漢語同義詞研究的幾個問題》所論,將古漢語同義詞辨析大致分為五類方法: 探求本義分析法;引申義列分析法;詞源意義分析法;反義詞分析法;語言環境分析法。鄭認為以往的古漢語同義詞辨析一味搬用現代漢語同義詞辨析的方法,只是具體操作有“微殊”的做法并不妥當。應當吸收現代漢語同義詞辨析中的合理成分。有的雖然立足于古漢語特點進行同義詞辨析,但僅列舉諸如“本義不同”、“引申義不同”等相異之處,這種以整個詞為辨析單位的方法也是欠妥的。

(四) 同義詞發展史研究。如王鳳陽《古辭辨》、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洪成玉等《古漢語同義詞辨析》、劉燕文《先秦四組動詞同義詞辨析》等。宏觀上能夠用歷史的眼光去描述、探究古漢語同義詞,但歷代研究的意識還很模糊。優點是資料豐富, 研究深入,辨析細致,有助于閱讀古代典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明確理論指導,在同義詞的界定、范圍的確定等反面有待商榷。

又如向熹的《簡明漢語史》中編《漢語詞匯史》,撰有“上古漢語同義詞的發展”、“中古漢語同義詞的發展”、“代漢語同義詞的發展”三節。科學的研究方法、明確的時代觀念,但因為缺乏專書研究成果,致使這樣的斷代研究只能處于起步階段。

(五) 專書語料研究。如馮蒸《說文同義詞研究》、宋永培《對反義同義同源關系的表述與探討》、郭在貽《與漢語詞匯研究》等,研究對象明確專一,有助于人們精準地吸收了解傳統同義詞研究的成果。又如向熹《詩經語言研究》、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魏達純《同義詞語研究》、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沈林《單音節實詞同義詞群研究》等,以各個時代的典型語料為研究對象做窮極性研究,進行不同程度的分析比較,有助于古漢語同義詞的斷代與歷代研究。

三、結語

古漢語同義詞研究在20世紀上半葉前一直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并不科學成熟,但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近50年來,古漢語同義詞研究進入了語言學范疇,這一時期研究的主要特點是有明確、系統的理論作指導。這些研究成果為詞匯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漢)許慎. 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 1963.

[2](唐)陸德明. 經典釋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第6篇

關鍵詞:《南齊書》 雙音形容詞 聯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朝代的不斷更迭,文化也有了相應的發展,且南北文化、民族文化不斷沖擊融合,使得這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反映在漢語中,則呈現出新的詞匯不斷出現、詞匯雙音化加劇的趨勢。蕭子顯的《南齊書》就是該時期成就較高的一部史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語言學價值,是我們研究中古漢語的重要語料。本文擬從并列式雙音形容詞入手,分析詞的語義、詞性構成及詞序問題。

一、聯合式雙音形容詞語義分析

復合式雙音形容詞包括聯合式、偏正式、支配式、主謂式。在《南齊書》中,聯合式雙音形容詞一共有488個,我們從語義上把聯合式雙音形容詞分為三種:同義聯合(55個),類義聯合(398個),對義聯合(35個)。其所占比例情況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類義聯合式形容詞在聯合雙音形容詞中所占比例最大,對義聯合與同義聯合則明顯匱乏,這也反映出了在雙音化過程中,構詞的主要方式是類義聯合。下面分別舉例分析:

(一)同義聯合

張永言(1982)給同義詞下的定義是:“同義詞就是語音不同、具有一個或幾個類似意義的詞。這些意義表現同一個概念,但在補充意義、風格特征、感彩以及用法(包括跟其他詞的搭配關系)上則可能有所不同。”蔣紹愚(2007)認為:“所謂‘同義’,是指一個或幾個義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個義位都相同。”由此,我們把兩個語素在意義上相同但詞的附屬意義如感彩、詞義輕重、范圍大小等方面并不一定相同的詞稱為同義聯合式雙音形容詞。

1.驍勇

(1)盤龍驍勇,獨冠三軍,匈奴之憚飛將,曾不若也。壯矣哉!(《列傳第十·呂安國(全景文) 周山圖 周盤龍 王廣之 》)

驍,《廣雅·釋詁二》:“驍,健也。”《玉篇·馬部》:“驍,勇急捷也。”《廣韻·蕭韻》:“驍,驍武也。”《史記·韓長孺列傳》:“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裴駟集解引張晏曰:“驍,勇也。”

勇,《廣韻·腫韻》:“勇,猛也。”《莊子·盜跖》:“勇悍果敢,聚衆率兵,此下德也。”三國魏曹植《白馬篇》:“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大詞典》對“驍勇”解釋為“猶勇猛”。且“驍”可以用“勇”來訓,二者皆表示“勇猛,有勇力”之義,故屬于同義聯合。

2.高危

(2)蕃輔貴盛,地實高危,持滿戒盈,鮮能全德。(《列傳第三·豫章文獻王》)

高,《說文》:“高,崇也,象臺觀高之形。從冂、口,與倉舍同義。”孔廣居《說文疑疑》:“象樓臺層疊形,冂象上屋,冂象下屋,口象上下層之戶牖也。”

危,《說文·危部》:“危,在高而懼也。”本義是因位高而恐懼。《大詞典》對“高危”的解釋為“位高勢危”。但《大字典》“危”的第4條:高;高處。《莊子·盜跖》:“廣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陸德明釋文:“危冠,李云:‘危,高也。’”

“危”有“高”義,“高危”實為同義連用,危、高可以互訓。如“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魏徵《薦太宗十思疏》)故“高危”屬于同義聯合。

同義聯合的形容詞在《南齊書》中占有一定分量,但依然無法跟類義聯合相比。這類詞在上古漢語中就有出現,中古漢語繼承這種構詞方式,對豐富漢語詞匯有極重要作用。

(二)類義聯合

屬于同一類性質的兩個構詞語素,其語素義不完全相同,但有部分義素重合的詞的形式屬于類義聯合。這類詞在《南齊書》中占有極高比例,可能由于其構詞要求相對寬泛,故能產性高。

1.丑猥

(3)自丁荼毒以來,妓妾已多分張,所余丑猥數人,皆不似事。(《列傳第十九·蕭景先 蕭赤斧(子穎胄)》)

丑,《說文》:“丑,可惡也。從鬼,酉聲。”段玉裁注:“非真鬼也。以可惡,故從鬼。”本義指“可惡”,后引申為“樣子難看”。《玉篇·酉部》:“丑,兒惡。”《楚辭·九章·橘頌》:“紛媼宜修,绔而不丑兮。”

猥,《說文》:“猥,犬吠聲。從犬,畏聲。”本義為“犬吠聲”后引申為“鄙陋”。《廣韻·賄韻》:“猥,鄙也。”《抱樸子·外篇·百里》:“庸猥之徒,器小志近。”《顏氏家訓·風操》:“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

在這里,“丑”指“樣子難看,惹人厭惡”;“猥”指“鄙陋”,多形容人鄙猥。二者皆表示對人的一種負面評價,只是從外貌和品格兩方面分別評判,故屬于類義聯合。

2.清干

(4)晏啟曰:“鸞清干有余,然不諳百氏,恐不可居此職。”(《列傳第二十三·王晏 蕭諶 蕭坦之 江祏》)

清,《說文》:“清,腋也,澂水之兒。從水青聲。”由“水清澈”引申出“高潔、卓越”。《晉書·劉輿傳》:“廣時稱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劉輿長才,裴邈清才。’”

干,才能;才干。《集韻·翰韻》:“干,能事也。”《后漢書·景丹傳》:“丹以言語為固德侯相,有干事稱。”《三國志·吳志·胡綜傳》:“(子)迚平和有文干,天紀中為中書令。”

“清”在中古時期是重要的品評人物形容詞,它與許多詞組合,如“清恬”“清虛”“清貞”等,多表示與“濁”相對,超脫世俗、潔身自好。“干”指有才能,也經常與別的詞組合,如“果干”。“清干”一詞也并非“清”和“干”的簡單相加,而是融合為一個意義,在這個意義中表示一種集才能與高潔于一體的品性。

(三)對義聯合

對義聯合,顧名思義,即由兩個相對或者相反的語素構成的一種雙音詞。這種詞在《南齊書》中一共35個,所占比例甚少。我們發現,對義聯合式雙音形容詞慢慢地從詞組向詞的方向轉變,如“貴賤”“輕重”“遠近”“大小”“勞逸”等。

1.昏明

(5)夫昏明相襲,晷景之恒度;春秋遞運,時歲之常序。(《本紀第一·高帝上》 )

昏明,《大詞典》解釋: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晝。《列子·周穆王》:“昏明之分察,故一晝一夜。”《文選·劉琨》:“昏明迭用,否泰相濟。”李善注:“昏明謂晝夜也。”屬于對義聯合。

2.多闕

(6)江左草創,舊章多闕,宋氏因循,未能反古。(《志第一·禮上》)

闕,《玉篇·門部》:“闕,少也。”《集韻·月韻》:“闕,乏也。”《呂氏春秋·任數》:“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識甚闕。”高誘注:“闕,短。”闕,“少”義,與“多”組成對義聯合。

以上是從語義方面來探討《南齊書》形容詞中的聯合式雙音形容詞的。中古時期詞匯大量增加,雙音化加劇,與同義、類義、對義聯合式構詞法是分不開的。

二、聯合式雙音形容詞詞性構成分析

從詞性構成角度來分析聯合式雙音形容詞就是把構成雙音形容詞語素的詞性與該雙音形容詞來比較,在聯合式雙音形容詞中,詞性構成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形+形形

驍果

(7)恭祖者,慧景宗人,驍果便馬槊,氣力絕人。(《列傳第三十二·裴叔業 崔慧景 張欣泰》)

(二)動+動形

猜忌

(8)帝性猜忌,體肥憎風,夏月常著皮小衣,拜左右二人為司風令史。(《列傳第三十四·良政》)

(三)形+名形

清才

(9)思曼廉靜,自絕風埃;游心爻系,物允清才。(《列傳第十四·王僧虔 張緒》)

(四)形+動形

愧懼

(10)但所獻輕陋,愧懼唯深。(《列傳第三十九·蠻·東南夷》)

(五)動+形形

欺猾

(11)凡預衣冠,荷恩盛世,多以暗緩貽愆,少為欺猾入罪。(《列傳第二十一·武十七王》)

由上可知,構成雙音形容詞的詞性與雙音詞詞性基本一致,以“形+形”為最多,是聯合式雙音形容詞的主要構詞方式。

三、聯合式雙音形容詞詞序分析

早期單音詞在構成雙音詞時并不穩定,因而會出現一部分同素逆序詞,《南齊書》中也出現了這類形容詞。如“窮困、困窮” “ 短長、長短” “遠近、近遠 ”等。

(12)事曝遠近,使融依源據答。(《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

(13)每一事之發,彌晨方辦,粗計近遠,率遣一部,職散人領。(《列傳第二十一·武十七王》)

同素逆序詞是自上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詞匯形式,也是一種構詞方式。從張巍的博士論文《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演變研究》中得到的數據顯示:中古漢語時期,同素逆序詞的數量明顯增多,有些流傳下來繼續使用,有些已經消失,這也符合詞匯的演變規律。

四、聯合式雙音形容詞特點

1.《南齊書》中聯合式雙音形容詞占復音形容詞的比例很大,是復音詞構成的主要方式,其中類義聯合是聯合式雙音詞的主要構成方式。

2.詞性構成相對豐富,但個別形式如“形+名形”類構詞方式就少有流傳至今的,如“清才”在今天就很少用來評價人物。

3.構成聯合雙音詞的兩個詞素并不穩定,在古漢語中多將表“小、劣、弱、兇”等義的語素放在前面,如“小大”“賤貴”“短長”等;今則反之,如“大小”“遠近”等。

參考文獻:

[1]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張永言.詞匯學簡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

[3]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第7篇

犀利哥中的犀利是表示厲害,高明的意思,犀利原本是廣東話,是表示由衷的贊嘆,廣東話一般指粵語,俗稱“白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中的一種漢語方言。

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志性的文化識別之一。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中古漢語特征。擁有完善的文字系統,可以完全使用漢字書寫。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古文在這里就是古代漢語的簡稱,也就是白話文改革前中國社會所使用的語言。高中古文的學習一直是學生最頭疼的內容。由于古文詞匯與現代漢語詞匯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在語法和含義上區別也非常明顯,詞匯含義眾多,閱讀習慣也不一樣,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往往會感覺晦澀難懂、不易掌握。因此,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將學習的古文知識匯總一下,分清知識的重點與難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

一、高中古文學習的重點內容

高中古文學習中的重點內容,也就是高中古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內容,包括詩、賦、散文這三個方面。因為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這三類文學體裁的成就最高,而這也是高考中最常見的考察內容。如2003年高考就考察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詩歌中的一些名言名句,也是高考中的重點內容。因此,把這三個部分學習當作高中古文學習的重點內容一點也不為過。

1.詩歌的學習。詩歌是學生最早接觸的古文形式,在小學課本里就有《鵝》。進入高中學習以前,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就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幾十首詩歌,可以說詩歌的掌握比詞、賦、曲、散文等古文學習掌握得要好很多。但是,高中學習階段要求學會分析、理解詩歌的內容,欣賞、學習詩歌的精妙之處。因此,學生要想真正體會到其中的韻味,理解詩歌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世界和內容,就只有加強詩歌的閱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必拘泥于課本,而應該把閱讀的內容放在課外,這也符合近年高考命題的趨勢。學生通過加強詩歌閱讀,可以增強語感,通過閱讀把握詩歌內容的規律和要點。當然,閱讀也不是胡亂閱讀的,而應盡量以名家的作品為主。

2. 散文的學習。散文并不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文學形式,但卻是高中學習的重點內容,因為散文在唐宋興起以后,代表了中國古文向白話文發展的過程。散文的學習內容可以說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唐宋家中,尤其是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人為主。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多讀、多體會散文,思考作者在寫散文時的心情,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對于散文的學習,學生不必計較枝枝末末,而應以理解文章的內容為主,至于散文中的各種語法知識,則不必過于重視。

3. 賦的學習。賦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雖然沒有詩的成就高,但它卻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運用修辭手法最多的一種文學形式,是中國古代文學中表現力最強的文學形式。賦應該是高中古文學習的重點內容,因為它是之后很多古代文學形式的淵源,如詩、詞、曲等,這些古代文學形式的一些寫作手法、修辭的運用等都來源于賦。因此,如果掌握了賦的知識,就很容易進入到詩歌、詞、曲的學習中了。但賦的篇幅比較大,語言表現形式更是復雜多樣,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且一首賦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賦與賦之間很多內容都是相似的,所以只需掌握很少的篇幅即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找一些名篇進行學習,如曹植的《洛神賦》、左思的《三都賦》,等等。

二、高中古文學習的難點內容

1.實詞的學習。在實詞的學習中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內容:

(1) 古今異義詞的掌握。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只有一個含義,也就說是特指的,意思比現代漢語中的意思要小得多,如“河”就專門指黃河,“關”也就是指現在的嘉峪關,“山”就是指太行山。如古代的“山東”意思不是山東省,而是太行山以東的意思。有的詞的含義則比現在多,如“妻子”在古代是妻和子兩個人的意思,現代則單指丈夫的配偶。這些古今異義詞在古代漢語中比較少,學生可以收集整理一下,以便于系統地掌握。

第9篇

關鍵詞:古漢語詞匯;組詞;語境;文化意義

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靈活地使用多種技巧,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掌握知識。陳靜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之同義詞辨析與教學方法研究》中提到教學對策時認為應該“著重辨析語素意義、注重詞語搭配、巧設語境、精講多練結合中國文化知識。”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展開論述。

一、組詞搭配

在講述一個新詞時,組詞搭配是擴大學生詞匯量的基本手段,這種方法不僅對中國人而且對二語學習者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例如,在講述“作”這個詞匯時,可以先從它的基本意義著手進行組詞再加以引申:由“起”可組詞“振作”,由“做某事”可組詞“作孽”“作惡”“作樂”等,引申出制作、創作、佳作等;同時強調詞組的搭配:振作起來、作客他鄉、尋歡作樂、作惡多端等,只有正確的組詞、準確的詞組搭配,才能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詞匯量。

二、語境釋義

對外漢語教學中古漢語詞匯教學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對詞匯進行解釋,相同的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也會有不同的釋義,同時也有不同的現代漢語詞匯。如:“故”1.原因。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如“無故缺勤”“不知何故”2.,事故。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如“變故”3.舊的,歷史悠久的。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如“故址”“故鄉”4.故意。如成語“明知故犯”“故作鎮靜”此外,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人們的基本認知來整體把握詞的意義。從該詞的基本意義出發,逐漸深入。如“木”1.樹木;2.木頭;3.棺材;4.質樸;5.反應遲鈍;6.麻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幫助學生了解“木”的基本意思,樹木,可組詞匯“伐木”“果木”“獨木不成林”等;其次再從它的本義著手,樹木砍掉之后就變成了木頭“棗木”“檀香木”;如果用砍下來的樹木做成棺材,就成了“棺木”“行將就木”;將這種狀態用到人身上,就是“木訥”“木頭木腦”;若是由于一個人長時間地保持一個動作或經歷一種情景,那他的身體的該部位就“麻木”了或者他的精神狀態處在了一種麻木的狀態。這樣,逐漸逐漸幫助學生建立他的詞義系統,有助于學生理解力和記憶性的增強,也有助于學生詞匯量的擴大,也達到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

三、文化意義的滲透

在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中,古代漢語詞匯承擔起漢文化載體的功能。所以在詞匯教學中,文化意義的滲透必不可少,這也有助于留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文化和語言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有理論家把文化和語言的關系比做根和葉:只有根深深地植入土壤,葉子才能繁茂生長。留學生要想熟練地掌握中國的語言,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滲透中華文化。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John.H.Schumann提出了“文化適應模式”,其核心內容是:“第二語言習得只是文化適應的一部分,學習者始終處于從不適應過渡到適應的連續統中,學習者對目的語群體的文化適應程度將決定其習得目的語的水平。”在Schumann看來,唯有通過提高學習者的文化適應程度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由此可見,文化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緊密結合漢語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民族的文化與中華文化進行對比,這樣也有助于學習者對漢文化的理解與記憶。此外,很多四字成語如“程門立雪”、“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背后都有故事以及深刻的寓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穿插,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題相關的音樂、視頻等,還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教學教具如生詞卡等,以幫助學生記憶。

四、結語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語言也隨之不斷發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在強調詞匯原本意義即靜態意義的同時,也必須強調詞匯的時代性即詞匯的動態的發展,只有真正地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系統地把握詞匯的語義系統。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詞匯教學的方法、技巧還處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我在本文中提到的相關方法和技巧僅希望能對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有一點幫助。

參考文獻:

[1]白雪.對外漢語中高級階段詞匯教學法探討[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06).

[2]方永斌.漢語詞匯性質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12).

[3]方艷.論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詞義解釋技巧[J].文教資料,2008,(04).

[4]高惠敏.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漢語詞匯教學探討[J].海外華文教育,2001,(01).

[5]高黎明.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D].河南大學,2014.

第10篇

漢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漢字載錄的,漢字讓日本人和他們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漢字具有很強的表意映像能力。人們看到漢字,會因腦神經閃電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義,這是假名及拼音所無法比擬與抗征的。在特殊的場合、特殊的狀況下,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日本人看到用漢字書寫的日本天皇的大名時,情緒就會立刻激昂起來,產生讓人們克服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日本的同音詞太多,約占日語詞匯的36.4%,同樣的讀音,往往可以寫成幾十個漢字,例如讀作“告”.的漢字就有“輝、聆、規、紀、著、攝、氛、樓、器、期、基、木、榭、黃、奇、己、鬼、食、季、生、忌、喜、祈、旗、耙、軌、氛、希、既、葵、掩、窺、企、危、伎、嬉、岐、雀、揮、機、棋、毅、案、徽”等幾十種寫法,如果不用漢字,就會混淆不清,難辯詞義和句義,發生不可避免的錯譯和誤會。因此,可以說漢字是治愈同音字的最佳有效的良藥。

漢字是具有音、形、義的表意文字,用它記錄的句子,克服了用假名記錄句子的冗長,且難于理解的弊端,使用漢字進行記錄,極為簡潔精密,常常只從字義或字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如“再石”這個詞,漢字有“馥、冤、看、替,軾”等多種寫法,而每一種寫法都表現著思想上的細微差異,這正是漢字文化的精華所在。它可以按照我們表達的實際需要來選擇和使用適當的漢字。這是表音文字的假名所無法達到和無法滿足的。

漢字具有很強的造詞能力,幾乎每一個漢字都可以作為日語詞匯的構成詞,例如漢語中的公園、地鐵、銀行等等,都是日本人創造的。據統計,現代日語中,漢語詞匯約占47.5%,幾乎達到日語總詞匯的半數。使用漢字,可以使文章簡練明確,內涵豐富,耐人尋味。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西洋科學大量涌入日本,在翻譯或介紹西洋科學、藝術上的一些新詞語時,富于創造和模仿的日本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們,正是利用漢字的這種特殊功能,圓滿地完成了與之最相適應的新詞語的創造性的翻譯。得到了社會和人民的贊賞與好評。

二、漢字對中日語言交流所做的貢獻

在中日語言長期的交流、借鑒、引進的過程中,中日相互通用的文字——漢字,使漢語和日語之間產生了一些相互影響,這是眾所周知的。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古漢語(連同中國的文字——漢字)傳入日本后,對日語在文字、語音、匯等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在文字方面

(1)奠定了平、片假名產生的文字基礎。據文獻記載,日本原本是沒有文字的,漢字傳入日本以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用近似于古漢語的讀音來讀漢字的。后來經過種種摸索,產生了音、訓兼借的“萬葉假名”。在此基礎上終于創造出了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并逐漸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文章書寫方式——漢字假名混寫體。

(2)提供了創造“國字”的依據。在不斷的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為了表達日本特有的事物,聰明的日本人利用漢字的“六書”造字法,發明創造出了日本獨有的“國字”。漢字不僅是日本文字的母體,而且也是日本文字主要的構成部分。

(3)為吸引外來語提供了便利。由漢字慢慢演變的日本平、片假名的創造和使用,又為近代吸引大量的外來語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在語音方面

漢字的傳入,給日語增加了新的音節,充實了日語的語音系統。

(1)撥音的產生:古日語中沒有撥音“忘”,漢字傳入日本時,帶去了鼻音。為發出這一原來沒有的音,日本人經過反復嘗試,最后終于創造出了能替代漢語鼻音的日語撥音“忘”來了。

(2)促音的產生:中古漢語曾有入聲,傳入日本時,日本人根據促音的特點,創造出了摹仿中古漢語入聲的促音。后來,促音又廣泛用于和語,它的主要作用是“音變”和加強語氣。促音的產生使日語語音更加豐富且有力。

(3)拗音的產生:在奈良時代的日語音韻體系中,拗音僅限“勸”行和“b”行。引入漢字時,為準確發出漢語音而出現各行拗音,并作為普通的日語發音固定下來。因此,現在日語中大量的拗音也是漢語對日語影響的結果。另外,還有日語中的濁音、半濁音以及音變等等現象,也都是受漢語的影響。總之,漢字的傳入,充實了日語的原有的語音系統,對日語的音韻體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在詞匯方面

漢字的傳入,增加了日語的詞匯量,豐富了日語的表達能力。

(1)彌補了日語抽象名詞貧乏的不足。和語中,表達抽象概念的名詞以及有關星座、人體內部臟官的詞匯很少,漢語的傳入給日語增加了詞匯,特別是彌補了用和語詞無法表達的抽象概念詞匯的不足,如“忠、孝、禮、德、百、千、萬”等。

(2)對日語的詞匯結構也產生了影響。學習日語的人都知道,日語的詞序是賓、補在前,動詞在后,這與漢語恰恰相反。比如:“雨爾降局”是中文“降雨”的意思;“山憶登石”是中文“登山”的意思;“本卷靛老”是中文“讀書”的意思。日本人在接受漢語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吸收了漢語語法的詞序,創造出了反映近、現代文明生活的新詞語。如:“凳雷、人學、肚草、肚軍”等等。這些詞語的產生,充分說明了日本人的某些語啟‘習慣的深層已經漢語化了。不過,日本人畢竟是日本人,再長一點的詞語就不這樣說了。如只能說“勝草禁止”“輸人制限”,而不說“禁止勝草”“制限翰入”。

三、日語對漢語的影響

與漢語對日語的影響來比,日語對漢語的影響就顯得微乎其微了。古漢語傳入日本,對日本的文字、語音、詞匯等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另一方面,近些年來,日語對漢語在單詞引進方面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自古以來,多半是日本從中國學到漢字文化,而如今中國把日語中利用漢字標記的意譯詞、自造詞及古代漢語外來詞搬到漢語中來,其實這主要是指日語中的漢語詞,其造詞結構和構詞形式與漢語相同,中國在學習和引進日本先進科學技術、管理方法等的同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日本的語言文化帶入了中國。在中文報刊廣告上經常會見到“日本料理、新發賣、景氣、公害、新干線”等詞語。還有中文常見的“理發、公園、銀行、哲學、憲法”等詞語都是由日本人創造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還用古漢語中某些現成語詞經過改造,去意譯歐美語詞或表達日本自創的概念。這些詞再回到中國,就猶如游子歸故里一般,是詞匯中的“回歸詞”。如:“革命”一詞就是日本人在翻譯英文“revolution”一詞時,借用《易經》中“湯武革命”一詞衍變而成的;“生產”一詞,日本人意譯英語“production”時,是借用《史記•高祖本紀》中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中的“生產”一詞衍變而成的等等。

日語對漢語的影響,其實就是日本人利用漢語的特點,運用漢字,以漢語(或古漢語)為文化基礎,對漢字進行反吸收、反歸納、與反總結的結果。日語的這種利用漢字而翻譯成的西方語言,從狹義的民族心理上看,是不可接受的,然而,從民族進步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舉雙手贊同它。

漢字促進了中日兩國語言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日本文化中有相當比例是由中國輸入或接受中國文化而發展起來的。而如今漢字的倒灌,這種現象絲毫不會影響這批漢字詞在中國文化中的實質作用。其本質是西方科學與文化的融入,這種東、西方科學與文化的交融,促進了世界民族的進步與發展,是華夏民族走向世界,走向先進行列的必要條件。完成這一重任的恰恰是漢字。因此漢字有功于世界語言的交融。有功于中國,有功于漢語。為華夏兒女向世界人民弘揚漢字文化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

第11篇

【關鍵詞】信宜話;己;代詞

一、前言

信宜縣地處粵西山區,信宜話屬于粵方言系統的一種次方言。與粵方言代表語廣州話相比,在語音、語法和詞匯方面必然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但因交通阻隔、社會人文的關系,造成了信宜話獨具的地方特色。

二、信宜話中的“己”

羅康寧先生在《信宜方言志》中我們指出:個只[k?蘅33tsek55]這個、己[kei35]這兒、個己[k?蘅33kei35]這里,這會兒等等。在信宜話里,表示“這”的有“個”和“己”,但表示“這兒”或者“這里”的只有“己”這一個用法,而“個”是可以用來修飾量詞的。

先考察“己”本身的用法,《漢語大字典》釋“己”為:(一)《廣韻》居理切,上止見。之部。①天干第六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②代詞。表示第一人稱。自己,本身。③紀別,識別。后作“紀”。④同“其”,語氣詞。

古代文獻中“己”的用例有。

《儀禮?士昏禮》:“宗子無父母命之,親皆沒,己躬命之。”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資治通鑒》:“己之心不能治而以考人之跡。”

《國語?晉語》:“君不度而賀大國之襲,于己也何瘳?”

《說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歐陽文忠公文集奏議》:“忘身殉國,非為己利。”

《嘉佑集》:“若未眾人政出于他人而懼其害己。”

上述例子中,“己”都表“自己、自身、自己的”意思。符合《漢語大字典》中的第二個義項。再來看“己”作為天干的用例。

《春秋左傳》:“秋七月,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春秋公羊傳?隱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何以書?”

《爾雅?釋天》:“大歲在甲曰閼逢,……,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

《前漢紀?卷十》:“五年春,正月己巳,朔日有蝕文。”

《歐陽文忠公文集奏議》:“己卯,至岳州,夷陵縣吏來接,泊城外。”

以上用例是“己”在天干義項中的運用。

由此可知:“己”大部分用例可以分兩部分,一部分的“己”作為“自己、自身、自己的”人稱代詞,另一部分的“己”是作用以紀年月日的天干來記事。那為何“己”可用來做指示代詞了呢?

三、關于“己”的各種觀點

在與“己”相關的幾個義項中,可看出“己”本來就帶有指示的性質,能夠表自己、本身。《說文》:“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許慎對“己”的理解是對人自身的描寫,隱含對己身的指代。《說文解字系傳》對“己”的解釋:“萬物與陰陽之氣藏則歸土曲田包含,像人腹圜曲也,人腹中夾也。’”而許多字典辭書都沿用了《爾雅》中“己”的解釋:“己,居喜切。己身也。太歲在己曰屠維。”說明“己”表本身的意思得到了大眾認可,所以會出現在文人和國家經常作為規范的字書當中。“己”本意指自己,后來會不會因詞義范圍的擴大,而順帶指自己周圍的事物呢?這個意思會不會在信宜方言中加以使用,從而超越了第一人稱的局限,而向近指代詞發展呢?我們不否認有這個可能,畢竟在信宜方言當中確有用“己”近指的用法。熙先生《語法講義》認為,“這兒”、“那兒”是處所詞,因為它們都有替代作用,所以又都是代詞。因而,信宜話里表“這里”的“己”也有代詞的用法,并且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

《漢語方言大詞典》釋“己”為:①他。贛語。湖南耒陽[t?揶i41]我冒看見~/~不肯來。②這。粵語。廣東信宜[kei35]~個星期。③幾,多么。粵語。廣東廣州。木魚書《劉辰采藥》:“遠見水連天一色,瀑布橫飛~自由。”④給。冀魯官話。《醒世姻緣傳》第七回:“這是什么賤物兒,~他個!”⑤是。吳語。浙江金華。

因此,“己”不僅在信宜話中做代詞用,在湖南方言中可以,只是一個指示代詞,另一個為人稱代詞。“己”在各地方言中誕生出各種用法,這點毋庸置疑。

信宜話的“己”可表示近指,指自己附近的地方,可以手指地,可指自己身處的這一邊的同一個方向,類似廣州話的“呢度”,與普通話中的“這里”相當。但不能指與自己相反的方向,這就是信宜話中近指代詞的獨特之處。一般當地人都會說“在己”、“在己邊”、“己個月”、“己噓”等等,“己”在方言中充當賓語的角色。在古代漢語中,“己”除了可以作賓語之外,還可以作主語或定語,但不可以作狀語。馬建忠《馬氏文通》中注釋:“己”字則主焉,賓焉,偏焉,亦常而已。如:《孟公下》:“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作主語)《左昭》:“己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作主語)《孟嘗君列傳》中的“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作賓語);疾之。”《孟子?滕文公》:“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曰。”(作定語)而信宜話的“己”也繼承了古漢語的這種用法,不可作狀語,但可作主語、定語、賓語。如:

“己”做主語:

己就是某某屋企。(這就是某某的家。)

己茅乜問題了。(這里沒什么問題了。)

“己”做定語:

己個星期好得閑。(這個星期很有空。)

己家噶魚好好食。(這家的魚很好吃。)

“己”作賓語:

某某屋企就在己。(某某的家就在這里。)

噶件事就在己解決。(這件事就在這里解決。)

因為信宜話的“己”本就代表了“這”或“這個”的意思,是指示代詞,本就是體詞性的,不可以作狀語。如作狀語,就不符合當地方言習慣,說出的話就不成話。如,

*我己知啊?

*我己走啊?

為什么“己”會有指示代詞一類的用法呢?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指出,“己”是來自中古的“之”[i?藜]韻字。即是說“己”是來源于“之”字,“之”本就是指示代詞的作用,而“己”的這種指代本身的用法不僅是從中古就開始有(可參考秦漢時期的文獻)。古代漢語有一種詞類轉變現象,就是指示代詞的轉化。段德森先生的《古漢語指示代詞的轉化》中明確提出古漢語指示代詞可以轉化為其他代詞和非代詞。其中說指示代詞可以轉化為人稱代詞。“之”、“其”原本都是指示代詞,后來轉化做人稱代詞。并且指示代詞本身也有轉化。由此可推想,人稱代詞也可以有轉化為指示代詞的傾向。“己”屬于“之”韻,“之”原本是指示代詞,而承繼“之”發展的“己”自然也可以有從人稱代詞發展出指示代詞的條件,這并非完全沒有可能的。

四、結語

造成“方言異語”的現象有很多可能性,一方面是其自身功能本質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它在上下文中所處的語法位置。詞由一個意義引申為另一個意義,往往因為兩個意義所反映的事物存在著相似的特征或一定的聯系。“己”的己身代詞的用法可能在不知哪個時代開始就有了兼類詞的作用,最后這種用法被使用各種方言的人民延續下來,而這種近指代詞的用法不僅見存于信宜話中,它的其他用法也繼續存留在其他方言里,有待未來的有識之士深層挖掘。

【參考文獻】

[1]羅康寧.信宜方言志[M].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3]北京書同文數字化技術有限公司.四部叢刊[Z].上海商務印書館,1992.

[4]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0.

[5]翰堂典籍數據庫.

[6]郭璞.爾雅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7]熙.語法講義[M].商務印書館,2011.

[8]馬建忠.馬氏文通[M].商務印書館,2008.

第12篇

【關鍵詞】翻譯 詞的兼類 詞類活用 名詞動用 訓詁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3-02

筆者在工作中發現,很多中學語文教師在古詩文翻譯中經常出現一些知識性錯誤,而且這些錯誤還驚人的一致,并且與市面上流行的、學生集體使用的教輔資料也驚人的一致,問題可謂很嚴重。筆者列舉了其中的一些典型錯誤,并對錯誤原因進行了分析,希望引起某些同行的注意。

一、把詞的兼類現象誤解成了詞類活用

下面9個例句中的加點詞都是典型的兼類詞,在例句中都是動詞,可是很多教師和市面上幾乎所有教輔資料都理解成了詞類活用。

1.冬雷震震夏雨雪。(《上邪》)

誤:名詞用作動詞,落下。

正:動詞,下雨。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誤:名詞用作動詞,擊鼓進攻。

正:動詞,擊鼓。

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誤:名詞用作動詞,栽種。

正:動詞,栽種。

4.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誤:名詞用作動詞,穿衣。

正:動詞,穿衣。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誤:名詞用作動詞,稱王。

正:動詞,稱王,統治天下。

6.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誤:名詞用作動詞,用刀殺。

正:動詞,殺。

7.范增數目項王。(《史記?鴻門宴》)

誤:名詞用作動詞,以目示意。

正:動詞,用目示意。

8.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韓愈《師說》)

誤:名詞用作動詞,學習。

正:動詞,學習。

9.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誤:數詞用作動詞,統一。

正:動詞,統一。

10.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杜牧《阿房宮賦》)

誤:名詞用作動詞,歌唱。

正:動詞,歌唱。

11.深山中則四月花。(《夢溪筆談?采草藥》)

誤:名詞用作動詞,開花。

正:動詞,開花。

12.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歸有光《項脊軒志》)

誤:名詞用作動詞,哺乳。

正:動詞,哺乳,喂奶。

13.買五人之而函之。(張溥《五人墓碑記》)

誤:名詞用作動詞,用木匣裝。

正:動詞,用匣子裝。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知識性錯誤呢?原因是部分教師缺乏基本的古漢語常識,沒有弄懂古漢語語法,并且不愿翻閱古漢語工具書。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如《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水"本是名詞,但在這里臨時改變詞性充當動詞,作謂語,翻譯成"游泳"。詞類活用主要有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等。現代漢語里也有這種活用現象,如"鐵了心""比阿Q還阿Q"。

詞的兼類是指某些詞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詞的功能和意義的語言現象。也就是說,兼類詞在不同的場合(不是同時)具備(不是臨時)不同詞類的特點。兼類詞多表現為兼屬動詞和名詞、兼屬名詞和形容詞、兼屬動詞和形容詞等。這種現象在各種語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兼類從本質上說屬于語義引申,是通過對一個已有的語言符號的意義進行擴展,從而表示與其相關的另一個意義。兼類提高了語言符號的使用效率,也使語言符號更易掌握。上文13個例句所涉及到的13個詞都是典型的兼類詞。

詞的兼類和活用區別明顯。前者詞義是持久的,使用范圍普遍,使用頻率較高、穩定性強;后者詞義是臨時的,使用范圍是特定的,使用頻率較低。

下面我們選擇幾例進行分析。

參考資料:

[1]郭錫良等主編.《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1999年1月第1版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东辽县| 南靖县| 洞口县| 基隆市| 嵊州市| 佛坪县| 广平县| 西青区| 顺平县| 河间市| 微博| 搜索| 简阳市| 贵州省| 建始县| 邵东县| 根河市| 娱乐| 宝鸡市| 定安县| 洛宁县| 桦南县| 大石桥市| 房山区| 佛坪县| 常山县| 临漳县| 广水市| 呼伦贝尔市| 吴旗县| 清丰县| 清徐县| 通江县| 普兰店市| 黄陵县| 建昌县| 灵山县| 东港市| 西乡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