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牛津小學英語

牛津小學英語

時間:2023-05-30 10:56: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牛津小學英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時代背景;教學要求;遵循原則;具體措施

一、小學閱讀教學的時代背景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誤認為英語閱讀,這不是小學英語老師所考慮的,小學英語老師似乎沒有多少發言權。而恰恰相反,隨著小學英語教育的發展,英語閱讀部分在小學學習階段的重要性日益突現。經過我區幾所實驗學校的嘗試,結果來看,接受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學生的語感,口語表達和英語作文以及詞匯量都比其他沒有經過訓練的學生高。因此,我覺得小學英語教師值得探索英語閱讀教學,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沒想象中的難。

二、小學閱讀教學的要求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不能一蹴而就,日常教學中要重視英語閱讀教學,明確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部分。激發學生閱讀英語的興趣和動機,滿足他們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我們根據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制定了符合學生不同認知水平的閱讀教學的要求,具體如下:

1.初級階段:圖片輔助或提供注釋,理解單詞及簡單的句子。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

2.發展階段:通過上下文,猜測單詞在句中的含義。對非重要的單詞跳過。讓學生明白在閱讀中遇到生詞很自然,做到不懼,敢讀下去。

3.提高階段: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養成用英語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小學閱讀教學的遵循原則

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的英語知識水平進行閱讀教學,我們遵循以下原則:

1.閱讀教學中的趣味性。內容生動的閱讀材料會吸引學生興趣,使他們在一種輕松的狀態下習得知識。如我區有一位英語教師在上4AP22的內容時,她把課文中簡單的句子加以整理,并添加了一些生動的單詞和句子,使它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樣一個改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她讓學生讀故事想結局,學生們居然能說出6-7種不同的結局。

2.閱讀教學要求的循序性。閱讀教學既要防止閱讀語言過難,又要避免內容流于簡單。過難或過易的閱讀材料都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材料的選編應難易適度,循序漸進,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結合,重視復現注重運用。

3.閱讀教學中閱讀材料題材的多樣性,如可以選擇貼近生活的材料:學校、家庭、朋友、動物、植物等。閱讀材料體裁的多樣性,可以選擇片段、故事、對話、童謠等,不拘形式。總之,選材的多樣性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也利于開闊學生眼界,避免閱讀教學的模式。

小學閱讀教學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來實施,以下為筆者對閱讀課模式作出的嘗試。閱讀教學模式一般可分為三步:整體呈現、課文理解、鞏固活用。

第一步為專題呈現(Presentation)。這是知識的輸入階段。在這教學過程中,老師引導的重點在于讓學生對于課文形成一個初步的之的概念,吸引學生對于接下來學習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采用掛圖、簡筆畫或者聽錄音的形式,把故事大概呈現在學生眼前。變化的語調或者夸張的動作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新單詞及新語言點。教師還可以在介紹課文時有意識的暫停,讓學生對故事的后續發展進行猜測,一方面造成一種懸念刺激了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鼓勵他們發展想象力和初步的創作意識。

第二步為理解內容(Comprehension)。這同樣是輸入階段,是由感知到理解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初步理解課文后,教師可以用一系列簡短的問題來幫助并且檢查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程度。這部分的問題應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較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學生回答的正確與否直接反映了是否看懂了課文文章。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重溫課文的中心句型。而另一層次的問題,則是要求學生能運用新詞和新語言點,結合課文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進行作答。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就同一現象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學生則借此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印象,為接下來的表演等做鋪墊。

第2篇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實施之我見

從20__年9月開始,我校三年級由原來的《小學新標準英語》教材,改為江蘇版的《牛津小學英語》。該教材的主要特點是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體系,設計和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樣、情景真實、語言自然、趣味性強的語言實踐活動,并強調整合優化,突出整體感悟。教材脈絡比較清晰,功能與結構相結合,既注意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又照顧語言的系統性。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和理論學習,對本教材的實施上有一些建議,謹請各位同行指正。一、目標要高。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是一個系列,每級教材間都有較大的跨度,教材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起始階段如果對學生要求過低的話,會直接影響以后的學習。如三年級英語教材對學生的要求較低,教參的要求是默寫字母、掌握少量的單詞、背誦課文等,但事實上,僅落實這些要求的話,學生往往只能根據課文圖片讀出句子,而不知道組成句子的每個單詞的意思,認和讀存在著明顯的脫節現象,不利于今后的學習。因此,在教學時,可把教參要求定為學習的最低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四會掌握單詞。要做到看到單詞,即能正確讀出,并知道它的中文意思。這樣,才能為四年級的學習降低難度。不用擔心學習是否能掌握,事實上只要循序漸進,教法得當,大多數學生是能完成這個要求的。

二、教法要新。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比較靈活,給了教師較大的自主空間。教學時要求老師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及自己的教學特點,重新組合教材,才能與教材相適應,發揮應有的教學效果。

三、措施要實。

1、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可提供真實自然的交際情境,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于學生正確模仿,直接理解所學英語,強化記憶,促進學生用英語思維,培養他們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因此,充分的課前準備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言語實踐活動中來,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2、在課堂教學中,對于語言點的訓練,一定要扎實、到位,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點,減少學習英語的困難。教學時,要提綱契領地將教學重點融于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在活動中練習,直到學生熟練掌握。一般活動可按以下步驟進行:情景演示、情景操練、小組演練、實際運用及拓展等過程。這四個過程實際上是新知識的呈現、練習、交流及活用的過程,是學習語言至運用語言的過程,比較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

3、情感激勵對英語學習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擅用鼓勵性的語言尤其是對低、中年級的學生。

4、對于一些英語學習的后進生,需要實施一定的幫助。目前一個老師通常要教四個班的學生,僅靠老師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引導學生在集體中自我提高、整體提高,成功的教師是一位好的引導者。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集合的力量,幫助學生在集合中學習、成長。如將班中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競爭、比賽等方法,激起學生的上進心和好勝心,使每位組員將提高整個小組的英語能力作為小組共同努力的目標。這們,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

【關鍵詞】牛津小學英語;整體性;英語教學;英語能力

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英語能力培養的整體性,防止“思維斷線”

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受到功利主義、應試教育等思想的影響和壓力,往往只注重學生英語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對學生英語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的培養,出現了“斷章取義”的教學現象,這是要不得的。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小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和升學,更多是為了學習一門外語,掌握與他人交流的語言工具。因此,牛津小學英語的編寫、推廣的主旨之一就是整體性的教學,尤其是要注重對小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的整體性。

如,在牛津小學英語的教材編寫中,始終是按照“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的四步原則進行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教材的實用性和整體性,便于教師著力于學生整體英語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新形勢下的牛津小學英語教學,應該摒棄那些急功近利的教學思路和模式,按照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實踐策略,突出學生學習、思考和應用的整體性。在牛津小學英語的教學中,防止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應用出現斷層、不均衡,更應該突出整體教學的重點,幫助小學生不僅要實現對教材知識的完整理解和記憶,同時要學會運用牛津小學英語的精神舉一反三,開展實踐應用活動。

二、注重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知識傳授的整體性,讓教學實現“融會貫通”

牛津小學英語是按照我國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結合國際上最科學的英語教學模式,編寫的實用性極強的小學英語教材,其不僅通過了教育部門相關審核和認證,而且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小學生的選擇。在牛津小學英語的系列教材中,一共分為12冊,共計116個單元,其中包括新授單元92個和復習單元24個。在教材的內容方面,涉及到日常生活、學校生活、家庭活動、體育活動、課外娛樂、個人情況等多個話題……其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十分豐富。所以,在牛津小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整體教材的大綱和內容,運用研究和總結的手段對教材進行剖析,便于教學工作的整體性把握。

如,在供小學一年級下學期使用的教材中,主要涉及到26個英語字母和39個英語單詞的教學,這需要教師的格外關注,要達到承上啟下的教學目的。換言之,教學既要考慮到與二年級教材的內容關聯,就要照顧到三年級的教材內容承接。所以,教師應該把握良好的整體性教材運用原則,充分考慮前后教材的關聯,實現教學的“融會貫通”。只有把握好教材內容的整體性,才能讓學生的知識接收更加系統化、科學化,也會為以后他們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三、要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主戰場”, 牛津小學英語教學同樣如此。因此,教師想方設法的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是最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高低,也是維系教學整體性和連貫性的關鍵環節。試想,如果課堂教學不能穩定、均衡、科學的傳授牛津小學英語的教材內容和精神,出現曲折和斷節,那么教學的質量也很難得以提高。

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必須要從學生本身入手。首先,要提升課堂英語教學的活躍度,凝造良好的課題氣氛,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自覺的喜歡上牛津小學英語。其次,教師應該主動和學生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現課堂教學的和諧、融洽。例如,在進行某知識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巧設英語情境,引入合適的英語話題,讓全體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題的討論、交流中來,實現課堂氣氛的活躍。其實,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其目的都是使課堂成為一個整體,實現牛津小學英語教學的整體化。

總之,牛津小學英語的整體性教學,既不是教師單獨努力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學生一方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它需要師生、學校、家長等各方的共同協調、努力。我也相信,只要堅持整體性教學的正確思路,并加以科學教學策略的落實,牛津小學英語的教學一定可以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許延紅.論整體性英語教學——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09(02).

[2]王麗春,秦丹丹.例談《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優化使用[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0(02).

[3]何榮娟.初探故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1).

第4篇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對小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語言特征、認知規律等,通過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提高教學有效性。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樹立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資源,以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模仿、交流、實踐的機會。當前,評價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標準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掌握學習能力的過程,提高語言運用水平,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發揮英語的應用價值。以下結合本人實際教學經驗,對牛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出幾點個人淺見: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由于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而教師在課堂創設和諧的環境氛圍,既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可引導他們加強對英語學習的認知與感悟。因此,創設有效的課堂情境,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首先,給學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臺,確保他們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情境下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性作用。其次,提高環境氛圍的友好性,學生之間開展廣泛的交流與溝通,做到取長補短,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度。再次,鼓勵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展開激烈討論,既有相互學習,又有激烈競爭,實現共同進步。

例如:在學習“3A Unit 7 It’s nice”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幫助他們愛上學英語、學會學英語。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在教室內播放英文歌曲《Apple Sweet》,同時可引導學生跟著樂曲的節奏做動作,激發學生的熱情,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其次,當學生已經進入到真實的情境中,我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用手中的筆畫出T-shirt、Skirt等衣服的圖像,在學生自己動手畫畫的過程中,再進入下一個文本情境中。再次,當學生完成獨立閱讀環節之后,對其中涉及的核心詞匯、短語等進行判別,如nice、It’s smart……等。最后,針對學生找出的核心短語進行句型練習、對話練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才能保持持久的動力,并為此不懈努力,直到實現目標。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中,興趣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但是從以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學的內容與方法比較單一,學生興趣點不高。因此,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將課堂教學內容活靈活現地呈送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看、聽、讀等多重感受,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例如:在牛津小學英語的3A第二單元中,學習與“顏色”相關的單詞,可進行“識別顏色卡”的游戲。在課堂中,我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拿出課前準備的各種顏色的小卡片,當我拿出一種顏色的卡片,哪組同學回答出正確答案,該小組可計1分,最后評判哪一小組獲得分數最多即獲勝方。將競爭引入到課堂中,與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他們參與游戲的熱情高漲。當我拿出綠色卡片并提問:“who can say what color is it?”一些膽子大、競爭性強的同學大聲喊道:“green!”我第二次拿出了橙色的卡片并提問:“who can say what color is it?Please raise your hand!”當學生踴躍地舉起手之后,我選擇了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他雖然聲音很小,但是正確的說出來:“orange!”我點頭示意,并說:“very good!”這時他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并且在后面的游戲中積極舉手發言,期待更好地表現自己。

三、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

由于語言學習的特殊性,只有做到聽說讀寫多方面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掌握要點,提高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牛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

一方面,鼓勵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幫助他們樹立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收獲快樂、提升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模仿單詞發音的能力比較強,但是認讀水平普遍偏弱。由于英語也具有“拼音文字”的性質,其讀音和拼寫存有一定關系,因此很多單詞可以通過觀察其拼寫的類型分辨讀音。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格外關注學生對單詞讀音、拼寫規律的掌握,只有幫助他們掌握拼讀規律,才能具備終身學習能力。以“book”和“look”兩個單詞為例,二者除了首字母以外,其他的形式、發音等都相同。通過總結規律,讓學生獲得拼讀能力,獲取自我學習的本領,體會成功的快樂。另一方面,由于小學生樂于表現自我,因此在課堂中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活動,激發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在每節課前讓學生進行“Lecture before the lesson”或者讓學生做一回小老師,給他們更多表現的機會,既可活躍課堂氛圍,也可在自我鍛煉中提升學習英語的信心。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開展牛津小學英語教學活動,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語言認知規律的基礎上,以教材文本為出發點,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認知英語、了解英語,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欲望,同時提高跨文化學習的意識,更好地滿足語言學習要求,實現素質教育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第5篇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37-01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益處,還得靠教師的善于運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不是為了教材而教學生,而是為了學生而使用教材。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性使用《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本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取舍,為學生“量身定做”教學內容

牛津教材集知識、趣味、實踐于一體,有很強的優越性。但由于地區和學生個別情況不同,教材的普遍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何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利用教材,使教材真正的為學生服務,而不是教材牽著學生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立足學生的現實水平,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量身定做”教學內容。

例如在3B第四單元中在教學數字時,內容比較單調枯燥,且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早已掌握。因此在教學的開始環節我讓學生欣賞“Ten little Indians”這首歌,通過歌曲不僅使學生學到了許多課外詞匯,還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在鞏固階段,我要求學生將課前收集好的有關數字的資料拿出來和全班同學交流,有的收集了電話號碼,有的收集了車牌號、門牌號等等,教室里的氣氛異常活躍。在反思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這一課的知識掌握較為扎實,鞏固階段的信息交流使學生相互之間學到了不同的知識,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同時也讓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材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而學生的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盡力改變教材單一化的現象,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靈活運用教材,使教材服務于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材。

二、巧妙拓展,增強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決定是否增加準備性的步驟以擴展教學活動,從而降低活動難度;或者延伸原有的活動,為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視野,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應進一步豐富英語的文化積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語文化背景資料。

1.在3A、3B教材中

在“Colors”單元,教材出示了“white,black,green,red,orange,brown,yellow, blue ”等常用顏色單詞,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顏色單詞向學生滲透相關的英語國家文化的知識:如white在西方國家是“圣潔、高貴”的象征,而在中國則意味著“疾病、死亡”;不少顏色單詞同時還是人的姓氏,像white(懷特)、brown(布朗)、green(格林)。在“animals”單元,讓學生了解 “dog”在外國被視為與人一樣尊貴的動物;因而有“love me, love my dog”之說,而“dragon”在中國被認為是吉祥之物,但在外國卻是邪惡的化身。

2.在4A、4B教材中

在講解器官的單詞后,適當引入有關的諺語或俚語,如green eye表示某人得了紅眼病,嫉妒別人,而green hand表示新手。

3.在5A、5B教材中

學習了subjects 后,要求學生結合實際,說說和學科有關部門的活動,以此激發其學好英語的興趣。在學了“left,right”后,告訴學生這是體育口令的“一、二、一”。在學了“before ,after”后,擴展“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he day after tomorrow ”然后讓值日生每天匯報,加強了before, after的重現率,增強英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4.在6A、6B教材中

在Holidays單元,可以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如西方的Christmas與中國的Spring Festival的對比,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展開討論。

在某些教材中,教學活動的難度過高或過低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學生情況擴展活動的步驟,增加幾個準備性或提示性的步驟,或對原有的活動進行延伸。

三、溝通讀寫,提高學生的英語讀寫興趣

古語有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時代英語報》,晚上收看CCTV的希望英語頻道,并做好詞句摘抄工作;在英語活動課上組織學生觀看英語動畫片或英語電影,從而將英語課堂衍生到孩子們的生活中。不僅如此,我還要求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聯系實際,做做“小練筆”。

例如,在學了5A Unit 2 A new house 時,我要求學生來寫寫自己的house;在教學5B Unit 3 Hobbies 時,讓學生也來模仿課文介紹自己的Hobbies;學了6B Unit5 The seasons 后,讓學生來介紹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天氣情況。這一寫的過程,實際是學生活學活用語言知識和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進行創新運用的過程。

實踐證明,這種源自于教材資源的英語小練筆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個體差異,發展個性,極大地開發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形成了開放性的學習意識,讓越來越多的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四、聯系生活,讓教學與學生實際接軌

第6篇

一、 創設模擬情景,整體導入教學內容

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各板塊教學都應體現整體教學理念,不論是有一個完整的情節的A板塊,著重詞匯教學的B版塊,突出主要句型教學的C、D版塊,還是強調綜合能力提升的E、F、G、H版塊,教師教學時都要從讓學生整體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入手,創設整體情景,導入教學內容,用話題這一主線把對話中的語言知識點串連起來。如果教師每引出一個新的語言點就創設一個情景,情景太多太散了,則不僅會破壞語言情景的整體性,使語言知識顯得支離破碎,而且也容易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機械枯燥。

如在教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8 Open Day E、F、G版塊時,我采用了整體教學的理念設計教學,以本單元的重點“there be結構”為綱展開設計,用謎語的方式整體呈現Reading room, Music room, Teachers’ office, English club這四個屬于同一類別的詞匯。然后由整體到部分,逐個板塊教學,巧妙地將書本上的E、F、G版塊內容悄悄地“藏匿”其中,或改變形式,或拓寬內容,或提升能力,豐滿流暢、樸素精到!

二、 疏通語言難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A部分課文是一個單元教學的重點,必須花時間教,在教學課文之前一定要幫助學生掌握其中的重點句式及詞匯,疏通課文中的語言難點,并加以一定的情景操練,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在課文教學時,教師要先設計一個整體的教學構思,將教學內容設置在一定的教學情景中,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做到在情景中呈現、講解和操練重點句式、詞匯,與此同時又要將課文中相關內容滲透進去,并作一定的拓展,從而避免句式和詞匯教學的機械操練,豐富語言知識,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使句式和詞匯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得以運用與拓展,課文中的難點得以解決。

三、 提出相關問題,整體理解課文

新課程指出:“每篇語篇都是聽說訓練的好材料。”在語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整體感知和理解課文內容,運用多媒體課件,將視聽教學結合起來,然后教師呈現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問題,便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抓住有用信息,抓住主要信息,使學生能聽、會聽語篇,提高聽的能力。同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提高學生說的能力。

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么多問題學生即使在聽時聽懂了,但在聽后面的內容、捕捉有用信息時,往往會將前面的忘記,很難記住全部的信息,因此,我常常讓學生在紙上記下相關有用信息,培養良好的聽力習慣。

四、 構建展示平臺,整體輸出語言

在語言輸出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表演課文或根據本課所學語言點,自編自演,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語言能力的“舞臺”,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體驗獲得語言的成就感,促進他們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教師還可以復述、講述為訓練手段,培養學生逐步掌握使用目的語交流的技能。在大量真實的語音材料的輸入和老師的適當指導下,學生全方位地理解語言材料,用自己的語言來歸納、總結、整理新知識,完成知識結構的重組,這樣語言運用能力自然會提高,語感也會隨之形成和優化。這也是英語教學注意整體性的又一大優勢。

五、 加強寫作訓練,整體運用語言

第7篇

一、引起學生對教材的注意

根據心理學特點,人們對新事物或變化中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會對它特別感興趣。要使學生

充分利用教材就必須讓學生注意教材,對教材上的內容感興趣。教學中,我們利用教材上的熱點(敏感點)出現或變化,來刺激學生的神經元,讓學生引起注意。例如,5B Unit10 中的插圖,是一副十分美麗的圖畫,讓學生處身于大自然中,學生感到新鮮,容易一起注意。教師還可以利用圖中的小昆蟲來增加動感和趣味性。

二、激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

根據心理學理論,我們知道任何發生變化的事物都會一起人們不同程度的注意,但注意是短暫的,無意的。要使學生對教材的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必須在學生產生短暫無意注意的時候,激起對教材的興趣。如何使學生對教材產生興趣呢?

1. 應用舉例。在學生無意注意產生的同時,教師適時地一些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應用事例,喚起學生的求知和嘗試沖動。例如,高年級學生對香港警匪片中的“Yes, sir”“Yes, Madam”最熟悉。因此,在教學5B Unit6 A PE lesson時,教師可先說”Yes, Sir”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尋求什么場合什么時候使用“Yes, sir.”。這時,他們就會自覺地從教材中去尋找。

2. 設置疑問。這是常用方法,可分為:

(1)課前設置疑問。就是在對話開始前,設置疑問,存下懸念。這種方法對話中有很多出,他們均位于每篇對話的開頭。

(2)借用單元題目,引發學生急于知道結果的強烈心情。例如,5B中10個單元就有8個可作為問題。如Unit4 An English Friend教師可設問:Whose friend is English? Is the English friend a boy or a girl?等等。同樣4B 中的Unit6 Let’s go by taxi.和6B中的Unit 1 Who's younger?等。

三、指導學生利用教材上的內容

在學生對教材產生興趣,有一種使用教材尋求知識的沖動后,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進行指導,讓學生使用教材,用好教材。具體做法是:

1. 充分利用課中插圖。英語教材上的插圖很多,而且反映了本科的主要信息。因此,根據課中插圖所反映的情景,知道學生看明圖意,化解課文中的難點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朗讀、理解、背誦均離不開插圖的提示。

2. 充分利用課后《補充習題》的內容。在《補充習題》上附著每課的練習題,它是用來讓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學習效果的。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可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明確目的,知道自己學習這課要達到什么程度,學習些什么內容。同時對預習、復習、理解課中內容及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都有很大的幫助。

3. 充分利用課文錄音。英語教材的另一個特點是每課均配有朗讀錄音帶。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錄音,來訓練學生的語音語調。有了錄音帶學生能獨立地利用教材進行朗讀訓練,而且語音語調正確,語句感彩豐富。

4. 充分利用分單元詞匯表。英語教材后面有兩張詞匯表,其中一張是根據課本上單詞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的。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詞匯表中詞匯按序排列的特點來閱讀和熟記課文。

四、指導學生歸納教材上的知識

學習的目的是運用。因此,知識點要經常性地分析與歸納。平時經常指導學生善于發現要點、難點、疑點,并對這三點加以分析,歸納出有規律性的東西來,這樣才能到達舉一反三的效果,才能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才能起到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平時常采用:

1. 順求法。根據教材中的編排體系進行歸納。即第一次遇到則做記號,第二次遇到抄錄比較,第三次遇到則尋求相同之處,第四次遇到則分析特點,第五次遇到則歸納總結。例如,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的English,England,Chinese,China等的教學。第一次出現是在3A Unit11 A boy and a girl中I’m an English girl.和I’m a Chinese boy.第二次出現是在3B Unit 1 My school bag 中的What’s this in English?和What’s that in English?教學中幫學生把上面幾句抄錄在一起,并作比較。第三次出現是在4A Unit4 I like…中的What’s this in English?和What’s that in English?第四次是在5B Unit 1 A new term中We have Chinese, English, Maths and Science.這里出現的Chinese 和English為科目名稱。第五次出現是在5B Unit3 Hobbies中,I like collecting Chinese stamps.到此,再進入到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的學習,則歸納總結出國名、語言及國籍的形容詞。

2. 逆求法。當發現問題時,回憶以前學過知識中的相關內容,并匯總后分析總結。

3. 討論法。即當一位同學發現問題,則其他同學充分利用手種的教材,一起來尋找出現的知識點,一同分析歸納總結。

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創新地運用知識

教材上的內容會讀會背還不能說達到了教學的目的,教材僅是一個范例,積極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上的內容,開拓創新,最終達到脫離教材進入實際應用,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常采用下列方法來使學生逐步擺脫教材。

1. 仿造法:即根據教材上的句子、對話或課文,學生進行替換練習或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仿造對話課文。平時我們常采用替換練習來訓練學生對句子結構的熟練,使學生適應不同情況下的句子內涵。也可采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模仿教材上的對話來進行pairwork等形式,訓練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例如,4A Unit6 Whose gloves? 學生可根據課堂中的實際情況相互模仿練習。

還可采用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模仿教材上的課文,寫短文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 特例法:借用課文中的某張插圖,進行看圖說話;借用課中出現的短語,進行供材寫作;借用課中或課后的詞匯,用所給的詞匯寫一段話。例如,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F部分的插圖和提示信息,依照本單元E部分的課文進行看圖說話等。

3. 創意法:即把所學對話或課文中的場景、內容、人物、體裁等的某些方面進行改變,讓學生創出新的對話或短文來。例如,對照5B Unit8 At the weekends,創出介紹自己的周末活動或創出了解朋友的周末活動的對話。

第8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整體教學;高效課堂;認知規律

整體教學法就是教師向學生提供學習方法和工具,引導學生進行有序、自主、高效的自主學習和探索。其指導思想是立足學生的發展規律,以構建同學們的認知結構為核心目標,以教師的啟發、點撥與質疑為激活方式,讓同學們在充分的體驗過程中遷移知識,內化能力。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周邊缺乏相應的語言環境,如果學生總是處于一種“撥一下,轉一下”的“要我學”的學習模式,那肯定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鑒于此,筆者集合一線教學經驗,對如何通過整體教學來實現小學英語高效課堂進行探索與研究。

一、小學英語整體教學原則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廣,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就小學英語教學而言,我們不但要考慮到語言知識到能力的轉化規律,還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這就需要通過整體教學的三大優勢“模型化、層次化、生活化”,通過模型化的試例讓學生切入英語知識學習;然后通過層層引導,讓同學們拾級而上,舉一反三,遷移知識,生成能力;生活化的練習讓知識切近生活,讓英語練習和運用無處不在,可以隨時隨地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英語能力。整體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考慮到語言形成的基本規律:從初期的模仿,到深入探究,再到練習實踐,進行逐步完善,不僅要實現語言知識的傳授,還要通過語言技能的練習,全面提升學生英語素養,為以后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整體教學三大優勢在小學英語中的發揮與應用

1.從模型開始,找準切入點

模仿是學習的基本手段,嬰兒的語言就是從模仿開始的。小學英語是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培養語感之始,這個階段我們就要以教材為藍本,找到契合學生英語認知的模型也就是切入點,這樣才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驅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比如,學習譯林版牛津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時,我們就要找到學生的興趣切入點,讓大家圍繞“football match”展開討論,然后用英語分享出來;找到知識模型進行學習探索,同學們在分享過程中要注意運用新學的詞匯和句型進行交流嘗試。

實際上,語言學習初期的句式模型切入比較重要,需要我們把握學生的認知結構對知識點進行相關問題的設計和分析,這樣才能把握重點,將教材的知識點融入其中。

2.分層次漸進,理清教學順序

整體教學也要有合理有效的教學順序,基本來講內容如下:第一步,創設語言情境。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理清文章的主要脈絡。如聽課文錄音,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進入一個真實地道的語境,建立聲音與意義的聯系;第二步,整體把握“整體教學法”主張在語篇教學中,教師就應先引導學生去把握語篇這個整體,如課文細節、詞匯等;同時,教師應圍繞語篇這個整體來同時展開聽、說、讀、寫相互結合的教學活動;第三步,要進行問題探究,當然這種探究是整體性提出的,解決可以分步驟解決,要保證問題的漸進性。例如:牛津小學英語4B Let’s go by taxi.對第一幅圖片的歸納,老師指著圖片設問:“Who?(Nancy and David).Where are they going?(go to the theatre) . How to get there?(By bus)”

如此設置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給足學生自信和進步的階梯,逐漸完善學生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語言能力。

3.貼近生活練習,遷移語言能力

常言道:知識來源于生活。語言與生活息息相關,為了彌補生活中英語環境的缺失,我們必須強調以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練習,這樣才能實現隨時隨地提升語言能力,有效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如:教學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4時,筆者就針對“birthday”進行了切近生活的語言練習鼓勵,讓同學們通過相互問答“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s on...“Do you usually have a birthday party?”來掌握相關對話模式,然后倡導大家在課下進行積極的口語實踐與練習,鼓勵大家抓住生活契機隨時隨地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

上文是筆者在多年的一線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對牛津小學英語實施整齊教學的嘗試與探究。總而言之,整體教學法契合了語言初期學習的特點和學情,它要求我們在把握學生認知規律和語言知識學習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初期模仿、分層探索和實踐練習,以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最終達成三維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盧應泉.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9).

第9篇

一、創設交際情境,優化口語課堂

1.利用教室創設情景,讓學生想說

學生只有在真實中才能自如地交際,創設的情景要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促進語言交際運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4B Buying fruit一課時,可把教室變成商店,把它劃分成幾個“商業區”。Introduce: This is stationery market /toys/ food /drinks/ fruits market...鼓勵學生用手中的“錢”到不同的市場去購物,并通過適時的比賽,使學生始終保持強烈的興趣和信心,敢于參與語言實踐。

2.利用游戲創設情景,讓學生樂說

游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 4 Halloween時,我給學生設計這樣的游戲來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其參與體驗。How to play“trick or treat”?告訴學生先要敲門(knock at the door),然后大聲叫喊“trick or treat”(shout“trick or treat”),接著問同學:Shall we play the game“trick or treat”?學生熱情很高,大聲回答:“Yes!”在老師一聲命令“Let’s go”下,同學們挨家挨戶地敲門,邊敲邊喊“trick or treat”。全體同學都參與進去,人人參與,人人開口。

二、激發學習興趣,設計多樣課堂

歌德曾說:“沒有興趣則沒有記憶。”為了更好地進行口語交際,不僅要講究一定的藝術方法,更應選擇多變的訓練形式。

1.引導學生用英語提問,開展“說”的訓練

鼓勵學生用英語提問是培養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多提一些有新意的思考性問題;多給學生鼓勵和肯定,少一些批評和指責。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7 A busy day 時,讓學生看圖上的第一個場景用已學的句型進行提問:“What’s the time?Who’s the boy? Who’s the woman? What’s David doing?”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2.建立“英語角”,利用情景對話加強“說”的訓練

情景對話是人們在特定情景中交流思想的一種言語行為,如教材中購物、打電話、看病,談論天氣等。如筆者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時,將“做家務”“做作業”的情景集合于一個“打電話”的教學情景之中,學生們非常感興趣,趁著這股熱情,讓學生們展開自己的活動——make a telephone call,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創設互動交際的氛圍,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3.角色扮演,鞏固“說”的訓練

小學英語教材圖文并茂,情景交融,很適合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筆者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6 A PE lesson一課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教師把學生分成四組,并讓每組選派一名學生扮演體育教師發指令,其他學生根據指令做動作操練四個場景內容,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進行角色轉換,體驗成功。

三、鼓勵學以致用,延伸語言課堂

第10篇

[關鍵詞] 小學英語 教材 問卷 維度

本文主要就新課程標準視角下的各版本小學英語教材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以提高師生認識和使用教材的水平,并向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城鄉小學及教材編寫單位提供改進建議。本次調查的主要方式是在贛州34所中小學大面積發放調查問卷及進行課堂觀察、訪談等,了解學生對教材的看法和態度,其中,對部分初一學生發放問卷是考慮到他們在結束了整個小學的英語課程后可能對小學英語教材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一、調查分析的小學英語教材種類

在調查的34所贛州各中小學中,共有五種不同版本的小學英語教材被使用,現對這五種小學英語教材做簡要的介紹。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PEP)》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與加拿大LingoMedia國際集團合作編寫的一套全新的小學英語教材,2003年出版。整套教材共8冊,每學期一冊,供小學3~6年級的學生使用。

2.小學《新標準英語》是由外研社和英國麥克米倫公司聯合編著的一套小學英語教材,2004年出版。整套教材共8冊,每學期一冊,供小學3~6年級的學生使用。

3.《新版小學英語》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新加坡泛太平洋出版有限公司在原教材《小學英語》(NewPrimaryEnglishforChina)的基礎上,重新編寫的一套小學英語教材,2002出版。全套教材共八冊,每學期一冊,供小學3―6年級的學生使用。

4.上海教育出版社編著的《牛津英語》是上海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委員會和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在牛津英語教材(EnglishFirst),(OnTarget)和(OxfordEnglish)的基礎上合作改編的一套教材,1999年出版。教材共八冊,供小學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的學校使用。

5.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與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小學英語教材,2001出版。整套教材共八冊,每冊教材分為六個單元。

二、對各版本教材使用現狀的問卷調查

筆者主要在贛州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小學對教師和學生進行了大規模的問卷調查,考慮到小學生對教材的認識有可能不夠深刻和全面,還在個別初中進行了問卷調查,為的是得到更加全面、客觀的數據。調查在贛州城鄉34所小學、初中進行,樣本為贛州城鄉34所小學和初中的學生,最后進入統計分析的有效樣本總數為256名。

按照《英語課程標準》對教材的的設計要求,調查問卷以總體印象、知識與科學性、思想品德與文化內涵、認知與心理規律、編制技巧與工藝水平等五個維度為出發點,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設計。

表1從不同角度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了匯總,給出了學生對各版本教材的總體評價情況,其中對教材看法欄目下的知識、文化、規律、編制、特色各列的數據分別是學生對被評教材在知識與科學性、思想品德與文化內涵、認知與心理規律、編制技巧、特色等5個維度的評分,最低為1分,最高為5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生評價越高;總分列的數據為各維度得分之算術和,最高為25分。

從表1可以看出,贛州城鄉各小學對五套小學英語教材的評價均為良好,教材印象算術平均分為3.37,廣大師生對各版本教材的認可度處在中上水平,各套教材在不同的方面,各有長短。

在知識與科學性維度維度中,五套教材的平均分為3.78,各版本教材所得的多是良好的評價,說明教材在對知識內容的選擇、組織合理,指導思想先進,內容科學性、發展性較好,師生滿意度較高。在思想品德與文化內涵維度中,五套教材的平均分為3.52,為所有維度中得分偏低的項目,說明師生對教材中體現的思想意識培養、道德品質塑造、各種文化的融匯等方面還有更高的期待,教材在這個項目的設計上可以再做努力,讓師生更加地接受和認可。在認知與心理規律維度中,五套教材的平均分為3.67,各版本教材所得的多是良好的評價,說明各教材各章節、單元規劃較合理,重點、難度把握得當,讓學生有學習興趣,并能循序漸進地進行英語學習。在編制技巧維度中,五套教材的平均分為3.85,為所有維度中得分最高的項目。各版本教材得分均較高。說明各出版社在教材的基本編寫、印刷上都做得較好,對教材各種成分的安排及區分均較明確,師生滿意度高。在特色等維度的評分中,五套教材的平均分為3.74,每套教材在此項得分相對其它項來說標準差較小,說明廣大師生認為各版本教材均有較明顯的特色。

三、對各版本小學英語教材進行問卷調查的結論及建議

對一套教材要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需要有對教材本身的大量分析以及對使用情況進行跟蹤調查。本文對各版本教材的使用現狀總結只是根據教材在贛州地區各小學的使用現狀中反饋的數據進行的,反應的是教材在贛州地區使用情況的一個側面,且不同地區的使用群體對同一套教材的評價也是有差異的。本文并不是對教材的整體進行分析和評價。

調查中,廣大師生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PEP小學英語》印象較好,這套教材在贛州地區小學的選用率也比較高,進行問卷調查的34所學校有20所選用過此套教材。從各維度分析結果來看,《PEP小學英語》各項設計均較合理,標準差小,沒有明顯的缺陷,是一套很全面的、廣受歡迎的教材。其中編制技巧維度是此套教材在調查中得分最高的一項,也是這個調查維度中五套教材得分最高的一套,說明《英語(新標準)》文字流暢,插圖生動,章節清楚,各成分區分明確,版面美觀,編排科學合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小學《英語(新標準)》也是一套選用率較高的小學英語教材,進行問卷調查的34所學校有15所選用過此套教材。師生對此套教材的印象較好,從各維度的分析結果來看,小學《英語(新標準)》標準差較大,即教材在各維度的評價結果有較大起伏。在知識與科學性得分4.25,為此維度五套教材中得分最高的一套,說明該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安排上科學合理,被廣大學生的接受和認可。編制技巧和特色維度中,教材的評價得分均在4分左右,得分較高且均勻。思想品德與文化內涵維度是此套教材在調查中得分較低的一項,教材在這個項目的設計上可以再做努力,讓師生更加地接受和認可。

進行問卷調查的34所學校有13所選用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小學英語》,師生在此套教材總體印象上的給分相對不是很高,各分析維度分值的標準差較小,得分無很大的起伏,說明這是一套比較均勻、全面的教材。在編制技巧和特色這兩個維度中,其它幾套教材相對來說獲得了更高的得分,這也意味《新版小學英語》可以這兩個項目上再做努力。此外,調查中學生多次提到課文中有些意思不好理解,出版社可就此提議做一定的了解和分析。

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牛津英語》是一套在發達地區使用率較高的教材,但在贛州地區的選用率相對較低,調查的34所學校有5所選用過此套教材。師生對此套教材的印象屬中上水平,從各維度來看,《牛津英語》標準差較大,即教材在各維度的評價結果有較大起伏。按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編制技巧、認知與心理規律、特色、思想品德與文化內涵、知識與科學性維度。思想品德與文化內涵和知識與科學性維度是此套教材在調查中得分較低的兩項,也是同緯度中得分較低的教材。調查中學生也多次反映此套教材難度較大,不易吸收。出版社可以在這兩個項目的設計、安排上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做出一些調整,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孩子對英語學習的不同定位和要求。編制技巧維度是此套教材在調查中得分最高的一項,為4分,說明《牛津英語》編排科學合理。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小學《英語》在贛州地區的選用率相對來說較低,調查的34所學校有6所選用過此套教材。師生對此套教材的印象屬中上水平,從各維度的分析結果來看,各分析維度分值的標準差較小,得分無很大的起伏,教材在在知識與科學性、編制技巧、特色維度中,教材的評價得分均在中上水平且較均勻,說明這是一套比較全面的教材。在思想品德與文化內涵和認知與心理規律這兩個維度中,其它四套教材相對來說獲得了更高的得分,這也意味《新版小學英語》可以這兩個項目上再做努力。此外,調查中學生多次提到單詞難度過大,出版社可就這個提議做一定的了解和分析。

第11篇

變換材料:學會聽的方法

聽,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言語技能,也是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保障。如何讓學生想聽、會聽,是擺在英語老師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講故事來教學英語,這樣可以抓住兒童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為了能夠聽懂內容,就會自覺地、專注地、持久地去聽。當他聽懂時,會顯現出滿足感,并為下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埋下伏筆。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變換著聽老師、錄音、同學、其他音頻材料的范讀,教者需要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及時糾正自己的發音。例如:在教學牛津版譯林英語5B Unit4 《A PE lesson》中sit/stand up/down等單詞時,設計創設一節體育課的情境,講述Jim和他的伙伴們在體育課上發生的故事,在故事中蘊含所有的肢體動作,學生結合動畫和國片通過“傾聽”就完全掌握單詞的意義和構成,學起來輕松有趣。

創造改編:展示說的風采

小學英語課堂應該有效地培養兒童語言技能。學生在經歷過“聽”的知識體驗后,通過自身的理解消化,“說”便會水到渠成了。如何引導學生完成說的任務呢?教師可以采取創編故事的辦法,創造學生說的情境,讓他們能夠充分展示說的風采。例如:在教學牛津版譯林英語6B Unit5 seasons單元版塊時,在將本單元的句型教完以后,筆者利用多媒體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對文本中的故事內容進行適當地改編。學生續編或是創編故事,就是對知識進行提煉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進行口語、單詞、句型的練習,將聽到的、學習到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嘴巴表達出來,既能培養學生聆聽、理解、判斷的能力,又能促進學生表達的能力,讓聽和說有機結合,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素材整合:激發讀的欲望

英語課堂閱讀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多元化的閱讀方法,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共鳴,讓孩子們和作者一起同喜共悲。這樣的閱讀才會真正有效,才能讓學生產生喜歡讀、愿意讀、自主讀的欲望。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認真整合素材,精心設計閱讀教學環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和豐富的情感投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通過范讀、練讀、指名讀、小組讀、角色讀、表演讀等形式,靈活高效地進行文本閱讀,進而通過閱讀來正確了解文本內容、培養語言能力、豐富情感思維。朗讀素材的選擇應由易到難,可以是一兩句話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以前學過的短文對話,還可以是教師自編的英語小故事。當學生有了閱讀自覺的興趣后,他們便不會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真正變成“我要讀”和“自主學”。

范例引路:提高寫的能力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無意”“下意”的言行舉止都可能會成為其仿效的范例。如何利用好這個切入點來促進學生寫活訓練的質量呢?模仿范例寫句子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范例引路的方法,讓學生按照“換關鍵詞寫話仿寫話看圖寫活編寫小故事”的模進方式進行寫話訓練。這種模進訓練要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創編要求,教師創編的故事必須短小精練,便于學生學習和模仿。例如:在教學牛津版譯林英語4A at the snack bar時,筆者在班級創設了超市情境,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寫超市購物的小故事。學了4B unit5 seasons后,筆者出示春、更、秋、冬四個季節名稱,要求學生寫出在不同的季節里你和朋友一起頑皮的小故事。當筆者在批閱時,驚奇地發現它們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樣完美。學生的思維有別于老師的想法,學生的寫話各具特點,筆者從中體會到和學生心靈溝通的樂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拓展,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重組并構:開展演的活動

第12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口語交際;敢說;樂說;會說

中圖分類號:G421;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5-0042-0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的最本質功能就是社會交際功能,必須充分重視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一、鼓勵引導,讓學生敢說

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多引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大膽、自信地敢于開口說英語。比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 8 Open day E部分對話時,英語教師可以拿支鉛筆邊看邊引導學生觀察:“Can you find anything?”學生各自拿出鉛筆忙開了,都瞪大眼睛只看不敢說。這時,班長小佳舉手發言:“There are some words. SHANGHAI. CHINA.”教師為班長的大膽表達而高興,順勢向學生介紹班長的鉛筆是中國上海制造的。教師的鼓勵引導,班長的示范,使得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用英語相互對話,大膽交流。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樂說

語言交際是在一定情境中進行的,沒有情境的語言交際活動是難以實現的。在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要精心創設各種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樂于表達。

(1)創生活情境。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為學生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說的興趣,而且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比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A教材 Unit 1 I like dogs時,創設和學生一起去動物園參觀的情境,同學們佩戴頭飾、模仿情境表演操練動物類單詞以及句型I like …;教學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時,創設生日party聚會,一起動手制作水果沙拉;教學Unit 3 How many時,帶領學生走進數學王國,描述自己的房間和教室。這些活動情境都緊密聯系生活,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2)創游戲情境。游戲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比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3A英文字母時,設計找朋友(字母大小寫配對)、找出字母的左鄰右舍游戲;在單詞教學時,設計猜謎游戲,猜猜盒子里裝的是什么,還有做動作猜單詞游戲。在進行英語游戲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樂于表達,大大提高了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3)創競賽情境。在小組競賽活動中,每位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學生好勝心強,都爭著為小組做貢獻。學生在競賽過程中操練和鞏固所學英語知識,學會團結協作,相互交流。

(4)創故事情境。故事因其內容的豐富性、情節的生動性,對學生具有一種普遍的吸引力。比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A Unit 6 At the snack bar時,可借助毛毛蟲蛻變記的故事進行英語口語訓練。I like eating. Caterpillar likes eating,too. He’s hungry. What did he eat?學生說了許多已經學過的食品類詞語,教師則順勢新授sandwich,noodles,a glass of milk。在故事情境中,學生興趣盎然,樂于交際。

三、利用資源,讓學生會說

除了利用好英語教材外,圖片、實物甚至教學中巧設的錯誤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說”的素材。

(1)利用圖片。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圖片誘發學生說英語的欲望,達到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能力。在教英語對話“Can you see…”“What can you see…”時,可在教室四周預先貼上動物類單詞如狗、貓、熊貓、老虎等各種圖片。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看圖說話:Hi! Can you see a picture over there?學生看了圖片回答Yes,I can.教師指著其中一幅圖片繼續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學生根據圖片回答,并進行相應的句型替換練習。利用圖片進行操練,既低碳又省時,還培養了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2)借助實物。實物具體直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在英語課上,運用實物,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覺自愿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3)巧借“錯誤”。布魯納曾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是教學的財富。”因此,英語教師要善待“錯誤”,并巧借“錯誤”,引導學生進行英語口語交際。比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第2單元時,教師一邊敲敲腿,一邊疲憊地說:“I feel tired.”英語課代表發言:“I can get a chair for you.”在她的啟發下,有的學生說:“I can get a sweater for you.”這時,一位女生激動地站起來指出錯誤:tired是累的,累了給sweater(毛衣)是錯的。于是,教師巧借學生的錯誤,順勢引出正確對話。A:How do you feel now?B:I feel cold. I can get a sweater for you.然后,進行替換練習。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不拘泥于書本,說出很多有別于書本的對話。

四、結束語

基于上面的論述,不難發現,語言知識只有通過交際活動才能被理解、吸收、貯存,并不斷豐富和自由應用。只有多鼓勵引導,才能讓學生敢說;多創設情境,才能讓學生樂說;多利用資源,才能讓學生會說。

參考文獻: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金沙县| 富裕县| 卢龙县| 筠连县| 麻阳| 临西县| 阿拉善左旗| 台安县| 安阳市| 宜章县| 建水县| 香格里拉县| 江源县| 繁峙县| 南和县| 宜章县| 秦皇岛市| 新泰市| 滨州市| 巴南区| 广灵县| 通河县| 公主岭市| 安宁市| 宜宾县| 长岭县| 梁河县| 宣恩县| 鄂伦春自治旗| 南和县| 八宿县| 高州市| 邵武市| 大渡口区| 南京市| 韶山市| 册亨县| 云霄县| 五指山市| 扬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