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谷雨古詩

谷雨古詩

時間:2023-05-30 10:56: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谷雨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谷雨古詩

第1篇

關鍵詞:初中地理;地理教學;味精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9-050-1

一、古詩詞中的地理知識

人教版初中地理是素質教育階段培養學生關注自然、社會、人文、世界、宇宙的基礎課程,其內容雖然以基礎為主,但涉及自然、社會、民俗、天文等多門學科知識,跨度大,對于剛開始真正接觸地理的初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而且地理特征范圍廣大,如氣候、水文、地形、人文(人口、經濟等)特征等,這些特征都是和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千百年來,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勞動人們正是根據身邊的地理環境進行生產、勞動,并從中總結出一些氣候諺語以及創作出許多優秀的和地理相關的古詩詞,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說的是內蒙古高原的地理特征;“雷打谷雨前,洼地不收田。雷打谷雨后,洼地種黃豆”說的是氣候和人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體現出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等,這些古詩詞和民間諺語中包含著非常豐富有趣的地理知識,對這些古詩詞進行充分利用,不僅將枯燥的地理知識通俗化、有趣化,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且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下面就結合古詩詞開展地理教學進行探討。

二、結合古詩詞學習氣候知識

地理氣候學習是地理這一學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知識點,氣候與人類息息相關,千百年來,氣候對人類生活生產、社會歷史進步產生深遠影響,我國從古到今大量古詩詞反映出不同地域、海拔的氣候現象來。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講自然帶的垂直地帶性和植被的垂直變化時,老師可以引用這一詩詞講解,氣溫和海拔有關,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廬山大林寺的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之間,它比人間(九江市的平地)要低大概6℃,因此山上桃花開放的時間要比山下的桃花晚一個月左右,而這正是這種自然垂直地帶性導致氣溫的垂直變化所造成的。又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其中巴山也就是在四川盆地內,其夜雨頻率大,主要是由于盆地內空氣潮濕,天空云層厚,白天云層反射太陽輻射,云下難以增溫,溫差不明顯,空氣對流難度大,而夜間云層上部冷卻快,下部大氣逆輻射強烈,上下部溫差較大,大氣更易于產生對流運動,從而形成降水,因此這里晚上降雨比較多。

三、結合古詩詞學習水文知識

水是生命之源,不同地域的水文特征具有非常明顯的差別,劉禹錫《浪淘沙》中“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描寫的是蜿蜒千里的黃河帶著萬里泥沙,氣勢磅礴地從天邊滾滾向東奔流,道出了黃河含沙量之大,有“一碗黃河水半碗沙”之說,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從中也可以引出進一步思考,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在歷史上曾經河水清澈、植被豐茂,千百年來的植被破壞、開墾等導致黃土高原荒漠化加劇,黃河含沙量越來越多,綠色植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黃沙滾滾,從而向我們提出了該如何治理黃河,保護我們的母親河,讓她重新煥發光彩。又如我們知道水能資源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水量(大)、峽谷河道、落差(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為準),李白著名詩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既是對廬山壯觀瀑布的描寫,又可以從中體會到瀑布蘊藏著非常巨大的水能資源,有待于我們去進一步開發利用。

四、結合古詩詞學習天體運動知識

在向學生講述地球自轉周期時,筆者引用《送瘟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一詩詞揭示了地球自西向東轉現象。但如何能做到“日行八萬里”,通過結合地理課本可知,只有在赤道點上,隨著地球自轉一周,方可在宇宙空間中運行“八萬里”——也就是赤道周長,并由此可算出在赤道上地球自轉的線速度以及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赤道地區自轉的線速度為:40000千米÷24小時≈1670千米/小時(八萬里即四萬千米)。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1°(以人教版地理教材為準)。由于赤道是地球最大的一個圓,因此地球上大圓每1弧線的長度約為111千米(球的大圓指通過球心的截面與球面的相交線)。又如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中“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狽兇。”這里描述的是月食情況,“完完”也就是月圓的樣子。由于每月農歷十五,太陽、地球和月亮處在同一直線上,地球剛好在太陽和月亮之間,有可能部分或者全部擋住太陽投到月球上的光線,從而產生月食現象。而在農歷初一,則可能產生日食現象,由于古時天文科技不發達,因此將月食或日食的天文現象歸結為某種兇兆的預示(天狗吞日)。

第2篇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春雨

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初夏(陸游)

梅子生仁已帶酸,楝花墮地尚微寒。

室無長物惟空榻,頭不加巾但小冠。

蠶簇倚墻絲盎起,稻秧經雨水陂寬。

效原清潤身差健,剩欲閑游一跨鞍。

漁父詞/漁父(蒲壽宬)

巖下無心云自飛。塘邊足雨水初肥。龜曳尾,綠毛衣。荷盤無數爾安歸。

野步(齊己)

城里無閑處,卻尋城外行。田園經雨水,鄉國憶桑耕。

傍澗蕨薇老,隔村岡隴橫。何窮此心興,時復鷓鴣聲。

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蘇軾)

風轉鳴空穴,泉幽瀉石門。

虛心聞地籟,妄意覓桃源。

過客詩難好,居僧語不繁。

歸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園。

山前雨水隔塵凡,山上仙風舞檜杉。

細細龍鱗生亂石,團團羊角轉空巖。

馮夷窟宅非梁棟,御寇車輿謝轡銜。

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

入塞(王安石)

荒云涼雨水悠悠,

鞍馬東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數行淚,

回身卻望塞南流!

還獄(文天祥)

人情感故物,百年多離憂。

桑下住三宿,應者猶遲留。

矧茲方丈室,屏居二春秋。

夜眠與晝坐,隤乎安楚囚。

自罹大雨水,圜土俱湯舟。

此身委傳舍,遷徒無定謀。

去之已旬月,宮室重綢繆。

今夕果何夕,復此搔白頭。

恍如流浪人,一旦歸舊游。

故家不可復,故國已成丘。

對此重回首,汪然涕泗流。

人生如空花,隨風任飄浮。

松風閣次韻(王冕)

金雞峰下松風閣,記得前年五月登。

得興不辭行曲折,乘涼直上最高層。

石林過雨水爭出,溪谷轉風云亂騰。

休問當時有王謝,風流何似竹間僧?

春寒(王冕)

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輪蹄。

濕氣連山暗,孤梅近竹低。

林空饑鳥集,城冷野狐啼。

回首關河道,風塵道路迷。

減字木蘭花(劉辰翁)

無燈可看。雨水從教正月半。

探繭推盤。探得千秋字字看。

第3篇

1、世界上許多國家過母親節,但母親節的日期不盡相同:美國、意大利等國都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法國的母親節是5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泰國的母親節是8月12日。有人提議我國也應該設立自己的母親節,以提醒人們不忘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1)假如我國的母親節已經確立,請仿照示例(200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的句式,為我國首屆母親節擬定一個宣傳主題。示例:營造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

如:弘揚孝道熱愛母親

(2)假如從下面的候選人中推舉—人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你推舉誰?寫出理由。

候選人:孟母(孟子的母親)岳母(岳飛的母親)冰心

推舉岳母;理由:她教育孩子要精忠報國,將孩子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之材,是位善教的母親,應該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

(3)假如你在母親節這一天給母親洗一次腳,請寫出給母親洗腳前想說的話。

親愛的媽媽,您給予我太多太多無私的愛,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感謝您。請讓我為您洗一次腳吧,當作我對您的一點點回報。

2、《獻給母親的歌》

(1)請寫出有關母愛的俗語和古詩各一句。

兒行千里母擔憂;養兒方知父母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請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一句感謝母親的話。

媽媽,你的愛像陽光,給了我一生的溫暖,謝謝您,媽媽。

為了讓天底下的母愛得到最理智的回報,請你為母親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一條建議。

請不要溺愛孩子,須知嬌子如殺子。

3、5月11日是母親節,班里準備在這天召開班會,班會的主題是“感謝母親”。請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務。

(1)老師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這樣一份調查結果統計表: 項目 小學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親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學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①用簡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注母親生日和關注同學生日的學生越來越多,但初中生對母親生日的關注率遠遠小于對同學生日的關注率。

②作為初中生的我們,請根據表格內容,談談你的感受:

我們重視與同學的友誼,更要重視我們自己的母親。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學說一句祝福母親的話,并準備編輯成冊,請你為這個冊子設計一個好聽的名字。

母愛如水;媽媽,我愛你。

二、《尋覓春天的蹤跡》

1、請寫出24節氣中春季的6個節氣,并解釋“驚蟄”的含義。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2、請寫出有關春天的農諺。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則病人少。 立春天氣晴,百事好收成

3、請寫學習過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句。

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孟浩然《詠柳》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

4、請寫出表現春天的成語。(三個以上)

春暖花開、春色滿園、花香鳥語、萬紫千紅。

三、《科海泛舟》

1、 閱讀下面材料后請寫出你的觀點,要求言之有理。

(1) 現代科技正在飛速的發展之中,人類用科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登上月球,克隆羊,信息時代,人類總是在不斷嘗試著新的東西。

(2)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不斷深入,有關克隆的話題不斷升溫,還出現了相關的影片如《侏羅紀公元》、《勇闖克隆島》等。

觀點:科技是把雙刃劍,人們要合理利用,才能使其造福人類。

2、仔細觀察下列標識,填寫說明內容。

為了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回應2004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國家環保總局首次推出世界環境日中國標識。標識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積藍色,主體部分由四個圖形組成。其中A酷似 ,象征海洋;B似魚又似鳥,象征;C像;D像,象征海洋資源的珍貴。

四、《到民間采風去》

1、請寫出你搜集的也是你最喜歡的民間諺語2則。

2、請在課文《吆喝》、《俗世奇人》中找出帶有地方特色的語言,并說一說寫作中使用方言的好處。

①北京方言:如描寫吆喝的語句。

②天津方言:如“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

③好處:體現地方色彩,增強語言真實感。更突出人物性格。

3、中國的節日蘊藏著許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節日,感受其中的豐富多彩。某班準備就“節日文化”為話題,組織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全班都積極參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具體工作。

(1)你的任務是寫一條富有感染力的鮮活標語:了解節日文化,生活絢麗多彩

(2)活動中有一個調查的環節,你的調查專題是:端午節的節日文化

(3)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某一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寓意。

(4)活動中因喜歡什么節日文化發生了矛盾,于是展開了一場辯論。

①喜歡西洋節日文化。理由是:西洋文化新穎.有趣。

②喜歡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理由是: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作為中國人,有義務喜歡與了解民族傳統文化。

五、《古詩苑漫步》

1、班上準備舉行一次古代風流人物詩歌朗誦會,要求每位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文,認真準備,力求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誦,從中感受風流人物的情懷。

(1)假如你是節目主持人,請你為這次活動設計一個精彩的開場白。

(2)你一定也精心準備了自己要朗誦的詩文,請你把它推薦給大家,并說說你推薦的理由。我推薦的詩文:我推薦的理由:

六、《背起行囊走四方》

1、請寫出河南一處旅游勝地、名勝古跡的名稱,并指出其出名之處。

少林寺。天下武術的發源地。

第4篇

“桃林紅染李花飛,溪柳人家燕子隨。古樟蔭旁童姥語,菜花深處小鋤歸。”說的是小村晴日,開春人家。“布谷聲聲新雨茶,云風吹落到田家。山林流水播春霧,壟上犁人耕落花。”這是新茶初摘,谷雨春忙時節。若到初夏,則見“白鷺清江榕影蔥,肥田綠雨幾蓑風。云山腳下圍屋女,閑摘南坡梅子紅”,儼然是一片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宋詞風景。“幾畝荷塘輕柳風,蛙聲清遠稻香濃。農家瓜地豐收早,笑擔斜陽歸路紅。”轉眼已到柳風禾浪、十里瓜香的夏收時節。而“竹影連江蘆葦洲,牧童笛子水風樓。船家女子輕篙落,驚起平沙幾羽鷗。”說的又是一番漁舟唱晚、江岸人家的水鄉景致。“山野晨曦映瓦房,滿園紅柿掛秋霜。農家笑透橙林路,鮮果誰能勝我鄉?”恰是一片臍橙初摘、紅柿盈筐的絢爛晚秋。“一車煙雨半山云,十里梯田過水村。客醉鄉情何怨酒?豐年笑語滿湖春。”恰是冬閑山農的歡聲笑語時節。

客家村林山云繞,其瀲滟的風光表情又豈是我這幾首蹩腳古詩所能表達透徹?無論碧波萬頃的陡水湖、滿山綠竹的溝谷雨林、仙風道骨的漢仙巖,還是草木蒼茫的南嶺、武夷山和羅霄山脈,風光迤邐的贛江、珠江與閩江……拋開這些負氧離子濃度高的風景名勝,隨便攥一把客家生活史,會發現他們舉手投足、每個日子、每個角落縫隙都飽含著水分和葉綠素。

“酒盡君莫沽,壺傾我當發,城市多囂塵,還山弄明月。”老兄,酒別再舀了,這壺光底我得走。城市囂塵滾滾,我要回山中搗弄那輪明月去。早在贛南第一個政權建立之前,這首《木客詩》就出現在贛南文學史的扉頁里。雖然至今人們對該詩的版權以及木客的原始身份莫衷一是,有人說是秦始皇為建阿房宮派往南國而逃亡的伐木者,有人說是隨屠睢、任囂50萬大軍進戍嶺南的伐木筑路工……但無論何種技術工種,始終都掩藏不了他們入駐閩粵贛邊區伐木為生的客居先民身份。“城市多囂塵,還山弄明月。”能吟出這樣詩句,木客,至少不僅僅是個荒蠻的山林土著吧!

“客家”的概念及種種框范其實都是因人設定的。闖關東,走西口……同系為客天涯的中原漢人,他們為何就不是另一種語系版本的“客家”?中國內陸間互相武力征服的結果,是大規模人口的逃亡性遷徙,隨之引爆勞動力、生產技術、文化意識的一次次征服與遷徙。但不管人群流向何處,相對歷朝活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閩粵贛邊區背水環山,廣大未開發的處女山區就像個綠色的母宮,是漢人南流的上佳收容所,也是播遷海外的內陸腹地。

“回峰亂嶂郁參差,云外高人世得知。誰向空中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等到宋朝東坡大人路過贛南,這里早已一代一代地吸納了篳路藍縷一路南遷的中原漢人。他們在這里落地生根,反客為主,他鄉變故鄉,直把一片森林莽莽的荒蠻山土,攪拌得煙火十足風情萬種。當千百年后,有人用“客家”這個飽含漢人血緣地理的詞匯,將他們及其流播海內外的后裔注在中國詞典里,那些木客們,只能云外高人一般,斷斷續續在山林野史里流浪漂泊。但他們山林為居的情懷,以及木質般的喉音,連同飄散在山林里的晨曦暮靄,卻母乳般在客家人身上沉淀下來,漂洗了刀耕火種的山歌日子。“哎呀嘞――打著山歌過橫排,橫排路上石崖崖。走了幾多石子路哎,不知走爛幾多爛草嘍鞋……”歌聲和著沉重的勞動號子,帶著森林的野性和粗糲,穿山越嶺,叩問天荒地老的人類時空。

對于遭受兵荒離亂的中原流民,萬里山林是最好的隔離帶和防護色。他們一旦遁入深山,就如萬千雨滴潛入大海。我們難以想象那一夜間蘑菇般從山坡野谷冒出來的棚寮客,如何睜大警惕而新奇的眼睛,小心熱烈地掃描周邊陌生的一切――這里的花草如此葳蕤,這里河汊如此清亮,這里的林霧如此纏綿,這里的蛇蟲如此詭異……風一程,雨一程,直到外面戰火平息,一顆忐忑的心才戰戰兢兢放了下來,姑且安好祖宗牌位吧!開山辟田,養畜耕種,數年的墾荒勞作后,蓬垢黃瘦的臉終于慢慢明亮滋潤起來。緩緩神,舒口氣,站在長風浩蕩的南方金色禾田里,仰望藍天大雁流云,理一理補丁累疊的葛襟,以及被南方雨水漂黑了的發須,深秋的陽光泅著千山落葉瓢潑而下――北方是回不去了,且自安下心來,在這山林水澤落地生根吧!鑿山造屋的宏偉計劃便油然而生。選一個林山環繞的風水寶地,采石伐木,或池塘小院,或竹籬曬場,或土樓圍屋,或九廳十八井……他們將中原的古代塢堡,和山林土著的勾欄建筑雜交融合,按照“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或一倍或數倍地復制在南國青山綠水大背景里,配上亞熱帶雨林獨特的鳥獸蟲魚花圖案,成就了客家人獨特的風水建筑格局和民居版本。

或許你對他們憨頭耷腦的黑瓦土墻不以為然。然而,只要將眼睛再往正堂門楣上稍稍一瞥,便立刻覺出了它中原文化的富麗古雅和盎然詩意。家家戶戶的門楣上,竟然都墨書著一方字匾或題詞――張姓的“金鑒家風”,李氏的“太白遺風”,朱家的“紫陽世澤”,陳屋的“文范遺風”,黃氏的“叔度高風”,郭家的“汾陽流芳”……這些濃縮了先祖道德精華和理想人格的門楣題詞,是他們的族史,是宗源,是族望,更是家風,是姓氏安身立命引以為自豪的根,是對子孫綿延的鞭策與瞻望。它高掛在房屋額門上,如一枚熠熠族徽,驕傲地昭示南國萬里湖澤山野,無論如何僻處山林之遠,他們,依舊頂天立地于華夏文明中心。

客家人對山林的敬惜,幾乎近于遠祖崇拜。后山是風水藏蓄福地,除了廣植林木,任何人指甲都不能彈它一下。木梓林結籽榨油,不是自然枯死,是斷不會斫來當柴燒的。樟樹雖然清香好燒,卻是祖宗留下的風水樹,除了香燭祭拜,誰也不敢動它一個指頭。松樹、杉樹水桶般粗,留著做梁柱、壽木或者打門窗、衣櫥,用來當柴火燒,簡直就是敗家子。婦女們上山取柴,常常舉根長長的鐮桿,單挑那高樹大木鉤些枯枝椏下來,再割些蘆箕斑茅擔回去。有時蘆箕中夾生著樹秧子,鐮刀就要繞過去,一不小心割斷了,得默念土地老爺,求他老人家寬恕。砍樹條子和割樹秧子的人是造孽,要打短命的。傳說如哪個后生伢子不信邪,一刀砍了社官前的樹條子,不暴病身亡,也得生場大病躺個十天半月,社官老爺是沒什么情面可講的。客家人認定,自己和大自然是一種孫祖孝順關系,那些精心看護的山林,是取之不盡的寶庫。

若以五行來劃分性格,我以為客家人是屬木的。經過南國千百年的山林氤氳和陽光氧化,他們的毛孔和細胞液里,吸附了豐富旺盛的“葉綠素”。作家江子說,這里的每一片山、每一片水、每一株植物、每一個眼神無不長得淋漓酣暢而透明,只要踏上它,就一定會被它強大的氣場所感染和吸附。沒錯,這里山多田少,水湍地薄。山嶂包圍下,紅艷濕粘的酸性土壤,間歇式的雨水,南北氣流回旋交接的盆地式形勢養育了這里獨特的人文地理。這里的土山敦厚而倔強,這里的溪汊浚急而清亮,這里的季風潮濕而回轉,這里的云霧綿薄而多變,這里的崖石粗糲而堅峭,這里的草木豐茂而駁雜,這里的鄉村狹長而寧靜,這里的人任氣而硬頸,這里的口音跌伏而綿蕩,這里的采茶戲淺白而熱辣,這里的口味咸辣而悠長。

秀潤的南國叢林,賦予客家人透亮的眼神和韌勁、硬扎的性格。這些來自中原的漢人,何時收斂了自己粗獷的脾性?何時放低了自己高亢的喉音?然而,中原崇宗尚祖、勤儉持家、耕讀為樂的儒家基因,卻如種子一般深植于南方熱土。他們愛山,堅韌磐實,隱忍厚重;他們愛水,水是生命的波瀾;他們愛樹,樹是他們靈魂的巢穴。在這山山水水的林壑溝谷里,他們打魚耕田,砍柴伐木,而把豪情和熱度釀成一壇壇醇厚的客家米酒,平時封壇扎口,一旦開啟,則甘烈濃郁,溫韌勁道。

仔細回望客家人的血緣版圖,會發現,他們無論從哪里出發,去往何地,其實都是帶了一棵樹上路的。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這樣傳遍大江南北婦孺皆知的歌謠背后究竟折射著怎樣豐富深厚的歷史表情和文化記憶?時間模糊了原相,拋開那些發黃的故紙和干枯的數字吧,無須考據北方漢人的祖根系于山洪洞大槐樹,還是南方客家人的祖根系于寧化石壁村。世事無法推演,歷經千百年的歲月烽火與歷史跌宕,萬物早已枯榮消漲,有多少文案譜牒能經受起時光淹埋和涂改?唯有一棵樹,能夠穿越漫長的物理時空,始終盤扎在輾轉他鄉千百年的族群記憶里,從黃河,到長江;從江西,到閩粵,到湘桂,沿途播種在華夏各個山隘碼頭路口,一直到南國,乃至東南亞各地……成為無數華夏兒女魂牽夢繞的故鄉。與其說“大槐樹”“石壁村” 是個具象的族群遷徙始發地,不如說是枚抽象的巨大“故鄉”胎記,深深烙在中華民族的播衍譜系里。

為什么每到一個客家村落,總會見一顆巨大老樟或古榕立于村口?

900多年前的大宋,蘇軾有位叫王鞏(字定國)的好友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遷到嶺南荒僻之地賓州。他的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元豐六年(1083年),王鞏北歸,喚柔奴出來為東坡大人勸酒。

第5篇

關鍵詞:名山寺院;中國名茶;經濟特點;文化現象

中圖分類號:F06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115-02

我國有一句俗話,叫“名山名寺出名茶”。“名山名寺出名茶”,既是寺院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所致,更是寺院特殊的社會經濟條件使然。

一、寺院名茶生產的經濟背景

1.寺院土地豐富。土地資源豐富,是寺院名茶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寺院一般廣占良田沃土,他們或由國家賜予,或由貴族官僚“布施”,或由寺院兼并掠奪細民而來。而寺院往往是敕建,由國家供給一切費用。據唐均田令規定,僧受田二十畝、尼二十畝,老年僧尼退田轉充常住田。宋代寺田的主要來源,包括皇室的敕賜、信眾的施舍、自身開墾、出錢購買、侵占官私土地等多種方式,即土地擴充途徑更多,方式方法更靈活。以福州為例,北宋中期寺田約占民田的三分之一,南宋中期約占五分之一(不包括山地園林在內)[1]。正是在獲得大量寺田的基礎上,宋代寺院普遍建立起自己的莊園,一些寺田的莊園經濟相當可觀。

2.寺院勞力充足。勞動力豐富,這是寺院名茶經濟發展的條件。關于寺院勞力的來源,首先是寺院僧尼,其中主要是下層僧尼。這些人大多為逃避國家課役的民眾,他們原可不參與生產,但是受寺院大土地所有者的統治,下層僧尼也便成了寺院莊園的勞動力。其次是寺院依附民,他們中大多為避役而投靠寺院,自愿成為寺院的佃戶。再次是寺奴,即由國家賜與重民犯,這些人毫無疑問處于寺院最底層,擔負寺內和寺院莊園繁重的生產勞動。

3.寺院僧尼嗜茗。寺院的發展擴大了僧眾的規模,如始建于唐朝的余杭徑山寺鼎盛時期殿宇樓閣林立,僧眾可達三千,就是一個突出的事例[2]。對于寺院僧尼來說,一方面,他們所持淡泊的人生態度,抑欲忌葷,提倡素食,清淡茶湯無疑是其最佳飲品。另一方面,寺院僧尼重視坐禪修行,息心靜坐,禪思悟道,通常坐禪長達數日,以追求超塵脫世、得道成功的境界等。

4.寺院茗茶饋贈。我國自古以來寺院香火旺盛,進山香客常會絡繹不絕,向香客們施于茶水,也便成了寺院的一項義務。清代《余杭縣志》載:“徑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之以饋人……。”[2]在一些大的寺院,還設有專職的施茶僧,為進山的香客布施茶水。不僅如此,寺院僧尼往往也將本寺院的名茶交流到外地寺院或其他地方,加強與外面的聯絡與聯系。

二、寺院的名茶生產與生活

據四川地方志記載,西漢時甘露禪師吳理真,曾結廬于四川蒙山,親植茶樹成為佛教僧徒最早的記載[3]。而名茶入詩則始于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五言古詩《答族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堪稱最早的詠名茶詩。從此名茶如雨后春筍,于全國各地的寺院競相產生,寺院名茶的生產與生活也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1.創制名茶充滿艱辛。最初的名茶創制總是充滿了艱辛。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25―200年),佛教傳入我國,當時梵宮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侶云集,攀危巖,冒飛泉,競采野茶以充饑渴。名寺亦于白云深處劈巖削谷,栽種茶樹焙制茶葉,名云霧茶。”又據《新廬山志》載:“山僧或尋采入林者,所獲不過三數兩。”[4]這說明江西“廬山云霧”名茶,最初不僅是由寺僧創制的,而且創制艱難,數量不多。應該說,各地名山寶剎創制出的名茶大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2.一座寺院一只名茶。在我國,絕大多數寺院生產一種名茶,且品質各異、風格獨特。如四川甘露寺蒙山茶,湖北玉泉寺仙人掌茶,云南感通寺感通茶,福建武夷寺巖茶,江蘇洞庭水月院碧螺春茶,浙江杭州法境寺香林茶、龍井寺龍井茶、余杭徑山寺徑山茶、天臺山國清寺華頂茶、景寧惠明寺惠明茶、臨安禪源寺天目青頂茶、普陀寺佛茶等。南方凡名山寺院適宜茶樹生長發育的地方,往往是寺必有茶,有茶就有名茶。因而,一座寺院就相當于一個名茶研制、生產以及傳播中心。

3.強烈的質量品牌意識。寺院名茶生產的質量意識,一是體現在創制的過程中;一是體現在長期的維護上。呂巖《大云寺茶詩》中,描寫大云寺茶的制作是“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3],說明寺院名茶的創制與生產是頗花功夫的,精細加工、質量上乘,如華頂云霧茶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漿”之美譽。不僅如此,維護名茶質量的長期穩定也是寺院一大特點,以浙江余杭的徑山茶為例,始載于唐,聞名于宋,宋朝的翰林學士葉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說:“錢塘、徑山產茶質優異”;《續余杭縣志》記載:“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及裹山塢出產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2]又如普陀佛茶歷史悠久,明代史書就有記載,清代被列為貢品,1915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二等獎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上名茶品牌意識最強的地方應該就是寺院。

4.飲用名茶既是生活又是制度。在寺院,“飯后三碗茶”被視為“和尚家風”,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靈》卷二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教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飲用名茶是禪寺制度之一,其表現為寺中設有“茶堂”,有“茶頭”專管茶水,按時擊“茶鼓”如今僧眾飲茶。宋林逋《西湖春日》云:“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茶鼓就是設置于佛寺法堂西北角,為如今眾僧飲茶用的一種法器[3]。宋時徑山寺內盛行“茶宴”,茶宴乃是徑山僧侶以茶論道的一種“清規”,也是古剎以茶代酒宴請上賓的一種儀式。茶宴在布置潔凈典雅的明月堂舉行,室內張掛名人字畫,擺設時新鮮花,并有專用茶具。據傳其程式為:獻茶、聞香、觀色、品味、論茶、交談等六項依次進行[3]。

三、名茶在推動寺院事業發展中的作用

1.促進了佛教事業。佛教講究坐禪,坐禪是指修習者端身正坐而入禪定,是佛教僧人的基本修行方法。佛教對坐禪方法有嚴格規定,要求坐禪者必須息心靜慮,節制飲食,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臥床睡眠。于是既能提神醒腦、又能清性修行的茶就成為僧人坐禪時必不可少的飲料,飲茶有助于參禪、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為僧人所認可。所以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中有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4]可見,茶為禪用,具有協助修行的功能,有利于發展佛教事業。

2.擴大了佛教影響。在我國,名茶與佛教相聯系,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不受其影響。隋文帝楊堅(541―604年)常勤于政務,自奉甚儉,茶卻也侍于左右。據《隋史》記載,某夜,文帝做了個噩夢,夢見有位神人把他的頭骨給換了,夢醒以后便一直頭痛。后來遇一僧人,告訴他說:“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見效。又據《南史•齊本紀上》記載,齊武帝蕭賾在死前的遺詔里說:“我死之后,在我的靈前千萬不要用犧牲來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餅、茶酒和果脯就可以了。”[5]人們大多認為齊武帝以茶作為祭品,是受僧人法瑤的影響和出于其佛教徒的身份,表示一種對簡樸的推崇,即使在祭品中也“忌葷”。可見這些皇帝受佛教的影響,其中名茶起了很大作用。

3.推動了佛事交流。寺院生產的名茶,多有作為贈品的。特別是寺院僧人云游四方,常常帶上自制的名茶,通過贈送他人,加強了寺院系統內外的交往,這對于增進友誼、交流法事,擴大寺院的影響無疑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湖北當陽玉泉寺的僧人中孚禪師,曾云游南京,遇其族叔李白,將親手制作的玉泉仙人掌茶贈與李白,李白隨即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這在當時無疑是對寺院最好的宣傳,通過仙人掌茶擴大了當陽玉泉寺的影響。這首詩既為我國第一首以名茶為題的茶詩,也成為以名茶為媒介佛事對外交流的重要歷史資料。

4.深化了佛學事理。千百年來,飲茶之所以能與佛禪形成深厚聯系,達到彼此相融一體的境界,在于僧侶認為茶有“三德”,一是用以坐禪,可以清心滌慮,徹底不眠;二是能助消化,輕神氣;三是“不發”,即能抑制欲[2]。所以,飲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最宜參禪拜佛。同時,由于寺院普遍推行茶飲,因而形成了“茶禪一味”。唐朝著名詩僧皎然幼年出家,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有“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的詩句[6],他認為飲茶能達悟,能得到佛的保佑。當代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詩云:“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在佛家弟子看來,名茶品飲是參禪的前奏,參禪是名茶品飲的目的,二位一體,水融,共同促進人的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

參考文獻:

[1]黃敏枝.宋代佛教經濟史論集社會[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52.

[2]云峰.品茶地圖[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05:14-31.

[3]王鎮恒,王廣智.中國名茶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33-699.

[4]許云峰,劉向陽.茶韻禪風[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05:23,6-7.

[5]沈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國古代茶葉全書[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10.

[6]蔡鎮楚,施兆鵬.中國名家茶詩[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0.

Famous Tea Economy and Culture in China’s Fane

GONG Yong-xin

(Yicha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Yichang 443000,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高唐县| 卢氏县| 洪江市| 凤山市| 筠连县| 信阳市| 曲阜市| 宁晋县| 偏关县| 西丰县| 乌拉特中旗| 江源县| 凉山| 乐东| 黄大仙区| 乌拉特前旗| 萍乡市| 莆田市| 淳安县| 响水县| 阿荣旗| 桃园市| 镇康县| 花垣县| 金门县| 勃利县| 本溪| 甘洛县| 当阳市| 铁岭县| 彭山县| 钦州市| 葫芦岛市| 富源县| 万安县| 宁河县| 岑溪市| 鄂尔多斯市| 甘德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