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5: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不孝有三,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譯為: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后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后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2、原文出處: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p>
(來源:文章屋網 )
三長兩短:“三長兩短”通常用來指意外災禍,民間多作“遇難”“死亡”等諱詞。
《禮記·檀弓上》有如下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薄肮资?,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s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并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漢時呼衽為小要也?!?/p>
用現代話作一簡要解釋: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3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縫合處,此處指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榜拧迸c“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發展到后來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叭L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現代漢語中也經常使用。
不孝有三:在中國禮儀里,所謂“不孝有三”是指:阿諛屈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出自:趙岐《孟子注》)意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最大的不孝了。
三姑六婆:三姑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為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雙臂雙腿,“五體投地”的五體是加上“頭”;五谷:一說是黍、稷、麥、菽、稻。還有一種說法是黍、稷、麥、菽、麻。
五毒俱全:蛇、蝎、蜈蚣、壁虎、蟾蜍5種動物為五毒;人的5毒是吃、喝、、賭、抽。
五光十色:五光:紅黃藍白黑;十色: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外加一個透明色。
六親不認:歷史上“六親”有特定的內容,其代表性的說法有3種:
一據《左傳》說,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
二據《老子》說,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
三據《漢書》說,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后人比較贊同第三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是最親近的。
七情六欲:一般來說,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中醫指的是:喜怒憂思悲驚恐。六欲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
佛家的“七情六欲”是指:、形貌欲、威儀欲、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
胡說八道:原指“胡人”到內地講解佛經。
胡,中國古代對西、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胡說∶胡人說講。
八道:不信佛的人認為,胡人講解佛經是荒誕之言。
胡人講解佛經八圣道在詞語上可簡作“胡說八道”。故后世以胡說、胡說八道、一派胡言等詞語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沒有根據的說法。
十惡不赦:魏晉南北朝時期,歷代都進行了法律法典的編纂,而在這些法律法典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魏時的《魏律》,北朝時的《齊律》,據說“十惡”最早就出現在《齊律》中,當時稱為“重罪十條”。
對于劉蘭芝這一典型形象,游國恩先生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是這樣概括的:聰明美麗、勤勞能干、純潔大方、當機立斷、永不向壓迫者向惡勢力示弱;中科院文研所的《中國文學史》寫道:善良、勤勞、能干、美麗、有教養。其它文學史及賞析《孔雀東南飛》的文章,對劉蘭芝的性格特點的分析,幾乎無什么差異。但是,很多賞析文章和文學史對蘭芝何以被休卻眾說不一。
要知道蘭芝被遣的真正原因,就得分析蘭芝的性格,蘭芝生長的生活環境――娘家,是性格形成的場所;婆家,是展示她性格特點的地方。當然環境含自然的與社會的。
劉蘭芝出身于一個有教養、知書達禮的家庭?!笆芸椝?,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闭捎诼斆髂芨?,美麗勤勞,才會被作為小吏的焦仲卿及焦母看上;也才會在被遣之后有人再次上門求婚。
蘭芝到了婆家后,身份地位與家里截然不同了。既做妻子又當兒媳婦,既做嫂子又當勞動力。聰明美麗、能干而有教養的蘭芝是怎樣演好她的不同角色的呢?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晝夜勤作息,伶聘縈苦辛?!边€能說蘭芝不勤勞嗎?
。詩中雖然未直接寫劉蘭芝怎樣孝敬婆婆,但從劉蘭芝的家庭教養、從劉蘭芝被婆婆攆走離開時還要與婆婆打招呼,甚至還言辭懇切的說“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等情況來分析,說劉蘭芝對婆婆不孝順是不能讓人相信的。再說,婆婆想遣她,她不等遣而自走,順也。
最后看她與小姑子的關系?!俺跗呒跋戮?,嬉戲莫相忘”一句,便可以推知她們平時姑嫂關系是怎樣和睦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對家庭,蘭芝可謂勤;對丈夫,可謂忠;對婆婆,可謂孝;對姑子,可謂和。僅此四點,便足以證明,蘭芝不愧在娘家時是一位好姑娘,而嫁到婆家后,也是一位好勞力,一位好媳婦,一位好妻子,一位好嫂嫂。
蘭芝卻認為自己“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從古代封建禮教的情況看,兒媳婦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惹婆婆的,更何況是出身于知書達禮之家的蘭芝又怎么敢呢?
而蘭芝的丈夫焦仲卿卻是與母親據理力爭:“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共事=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盡管兒子與兒媳恩愛無比,但焦母何嘗聽得進半句去!
焦母是決心下定了!
既然蘭芝是一位無可指責的婦女,那為什么會遭到同是婦女的焦母的萬般指責,堅決遣走呢?這就是問題至關重要的地方了。
“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既然結婚幾年了,為何不見孩子?按照中國的傳統,結婚后作為婆婆的想早日報孫子的心是很切的。但蘭芝并未替焦家生有一男半女!
這也正是焦母最大的苦衷。她一心一意要有孫子來延續焦家的香火,但幾年來卻不見一絲一毫的動靜,她的心能不焦慮嗎?她不明說蘭芝沒有生孩子,也是明智的,原因不一定在蘭芝身上。萬一出在兒子身上呢?所以,就只好先攆蘭芝,再請媒說“可憐體無比”的賢淑女秦羅敷去。焦母的口氣之堅決,毫無商量之余地:“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
至于遣去蘭芝后另娶別的女人會不會生孩子,焦母也顧不上,只有等娶來慢慢看。
古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焦母的遣蘭芝,不知是否由此而得出。游國恩先生的文學史寫道:焦仲卿“是非分明,忠于愛情,始終站在蘭芝一邊,不為母親的威迫利誘所動搖,并不顧母親的孤單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罪名,終于走上以死殉情的徹底反抗的道路。”這里所談及的是焦仲卿不顧背“不孝”的黑鍋,而并不是指劉蘭芝,也不能說是蘭芝的無后。
焦母之遣蘭芝,就是因為蘭芝沒有生娃娃。是沒有,不能說不會!不生娃娃的婦人,就是在時至今日的“文明”時代、“文明”社會,還好象被人輕視,更何況在古代呢?
中國封建社會的休妻,可以說是橫暴專斷的。雖然橫暴專斷,但也有一些規紀,就是哪種情況下才會被休,否則,隨便亂休也是會受到人們指責的。
形成于漢代的“七出”和“三不出”,就是關于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休妻,在什么情況下即使可以休也不能休的條款。劉蘭芝被休不是受丈夫,而是受婆婆的害。我們可以先考察一下有關“七出”與“三不出”的具體內容:
“七出”:
一、“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边@里所說的父母,是指丈夫的父母,意味不孝順父母的妻子,就該休去。因為不聽公婆使喚的媳婦,違背了封建家庭禮教對婦德的起碼要求。
二、“無子,為其絕后也?!痹诜饨ㄗ诜ㄖ频纳鐣?,娶妻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其次才是服侍公婆。婦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義。無子而休妻。是最好的理由。
三、“,為其亂族也。”所謂亂族,也就是玷污了丈夫家庭血統的純正。這一條,對于宗法觀念牢固的人來說,是不能容忍的罪惡。
四、“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眿D女如果身患有惡疾,不但不能服侍公婆、伺候丈夫、恪盡婦職,反而要夫家人照料他。而特別是患有傳染病者,還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疾D女是不允許在祠堂祭祀祖先時手持祭器的。這種婦女是夫家的額外負擔。當然會被休。
六、“盜竊,為其反義也?!庇型当I習慣的婦女,會給家庭帶來災難。偷別人的東西,辱沒夫家門庭;偷夫家的東西給娘家或者私藏,將使家財窮竭。如此婦人,當休。
作為妻子,只要具備以上七條中的任意一條,就勢在必休了。
我們現在可以將劉蘭芝的情況分別來對照這七條,不難得出結論:無子,為其絕后也。劉蘭芝不會生娃娃!因為娶妻的主要作用在于傳宗接代,而劉蘭芝卻做不到,被休也就是情理中的事。
古代社會為了防止男方家亂休妻。在“七出”之外,又作出了“三不出”的規定,即該休的妻子在三種特殊情況下也不能被休掉,這不管她是具備“七出”中的一條或同時具備幾條。
“三不出”為:
一、“有所娶,無所歸,不去?!逼拮蛹捱^來以后,娘家遭不幸,父母俱亡,兄弟無存,休去后無家可歸,就不能休。
,二、“與更三年喪,不去?!惫潘懒?,妻子正在為之守三年之喪,喪服在身,不能休。否則,服喪之禮不全,有辱先人。
三、“前貧賤,后富貴,不去?!蹦屑胰⑵迺r家境貧寒,限于財力和地位,一般只能與中等家庭結婚,后來夫家富貴發跡了,最容易嫌棄貧賤,攀附高門。這時,也不能休。
再從劉蘭芝的情況看,都不和于“三不出”的規定。亦是勢在必休。
也許有人認為,男人娶的第一個女人使男家斷了“香火”時,最好的辦法是給男人娶偏房,而決非因此而休去原配。但是,從古代的情形看,娶多個妻妾者大有人在,但有多少是無錢無勢者?“而從周代之后,妻為聘娶,妾為買賣。漢代以后,妾的買賣在被禁止之列。自唐以來,中央政府明文規定,買賣他人為妻妾者一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被處以極刑?!弊鳛樾±舻慕怪偾?,自然可以娶得起或者買得起偏房或曰妾,但他怎么敢違抗法令去娶或者去買呢?他畢竟是一個小吏呀!
作者:陳茂存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宗接代,可見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意識,流傳亦久,并且深根蒂固。不管城市還是農村,這種思想將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為了生一個兒子,某校長大人可以拋妻棄女,然后另取一妻,以求得生一子的機會。為了生一個兒子,連生幾女送人也在所不惜。為了生一個兒子,連生幾女慘遭親生父母殺害,這樣的事已經屢見不鮮。古人云:“虎毒不食子?!倍耍B自己的親生女兒都殺害,可見人之心毒勝于猛虎毒蛇。計劃生育本來是好事,而為了生一個兒子,連生幾女慘遭親生父母殺害的悲劇則不斷上演。我們深入基層工作,常常能聽到為了生一個兒子,連生幾女慘遭親生父母殺害的事情發生。我每聽到這樣的事時,總感到一陣陣的揪心,難過。他們的父母怎么就忍心殺掉自己的孩子?這真是難于想象,這真是人類的悲哀!人類,何等殘忍!人類不但自相殘殺,而且連自己的親生女兒都不放過。
在農村的有些地方,為了生一個兒子,連生幾女慘遭親生父母殺害的事已經成為屢見不怪了,似乎那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他們的同情心早已經消失了,良知早已經泯滅了,或者還稍有良知的人也變得麻木不仁了。如今,天理何在?良心何在?
聽說古人治療麻木不仁使用針灸砭石;而今人們的良知麻木不仁,又該怎樣治療呢?敬請高人指示!
或許,如今世界還存在有些良知的人吧?如果有,那么大家應該聯起手來,想辦法救救這些無辜的苦命孩子!
孩子是無罪的,有罪的應該是其父母!
如今有些父母心狠如此,無怪乎兒女不孝!造孽??!難道生得兒子,就一定靠得住么?
某老師有一男一女,兒子吸毒了,養老送終還都得靠女兒。臨終時,他深有體悟的道:“我命中注定享女兒的?!?。就連詩人李白也早有先見之明,他在詩中寫道:“早知生男惡,不如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兒子和女兒,要享誰的福,還不一定呢!天下的父母阿,應該學會用一顆平等之心來看待自己的兒子和女兒!
殘害自己的女兒,終會遭報應的。你不相信報應么?那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有良心的父母,有良心的所有人士,求你們能不能想想辦法,救救這些無辜的孩子?
——孩子是無罪的,救救孩子!
《千與千尋》觀后感作文200字(一)
這是2001年上映的宮崎駿動畫片,現在2015年才想去看。有點遲啊。但也彌補這一空白。第一次看宮崎駿的動畫片是《龍貓》,那么《千與千尋》可以算是第二部了。《千》的故事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剛開始看片子時,被日本片的鬼魅氣氛嚇到,我不喜歡看日本片,所以這里出現的日本扇子,日本曲子,還有奇奇怪怪的角色,讓我感到有些恐懼。神出鬼沒的無臉男,我聯想到《午夜兇鈴》。啊!但是,也被唯美的圖畫緊湊的故事情節吸引。
人一旦貪戀,就會變成豬。思想滯后,不思進取,貪圖享樂就會變成任由宰割的豬。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有錯的時候。所以,要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是自己的父母親,也不能一味盲目地相信,他們一樣是人,他們一樣有缺點,當你看到父輩淪落的時候,你要勇于去解救他們!這讓我想起了我們中國“不孝有三”中的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我在片中深深的體會。 《千與千尋》觀后感作文200字(二)
《千與千尋》是一部好笑、幽默,讓人感動的動漫電影。
千尋和她的爸爸媽媽走進了“會說話的房子”里,爸爸媽媽吃了沒人管理的食物,變成了兩只豬。正當千尋疑惑不解的時候,被一位叫白龍的少年,叫著往回趕。
千尋無力地叫喊著,無奈之下,只好留在“湯屋”里打工,她在打工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如湯婆婆嚇唬千尋要把她變成豬;洗澡管理員不給千尋浴牌。
其中無臉男是一個好人,它幫千尋拿到了浴牌,之后因為環境污染,也變成壞人。這也讓我明白了:跟好人就好,跟壞人就壞。正好與千萬買鄰相同。
故事的最后,千尋幫助白龍找回了名字。并且救回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偟恼f結局是美好的,可整部電影片亦可以教會我們很多。
這部電影它警惕著我們,萬事不能忘本,忘記了就再也記不起來了。
《千與千尋》觀后感作文200字(三)
在暑假剛剛開始的這周,我觀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千與千尋》,它主要講了:千尋和父母誤入了一個異常詭異的古鎮,父母按捺不住食物的誘惑,根本不在乎食物的主人不在這里,拿起食物就吃,最后變成了豬,處在被宰殺的危險境地。白龍告訴千尋,這里是神靈住的地方,白龍還告訴千尋,他有辦法救出她的爸媽。最后在千尋不斷地努力下,終于救出了自己因貪吃而被湯婆婆變成豬的爸媽,也終于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這部電影是日本作家宮崎駿想象的一部電影,它讓我們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不要退縮,只有勇敢的面對,才會有所成功。它還告訴我們,人不能不勞而獲,如同千尋的父母因貪圖美食而落得悲慘境地。
在所有角色中,我最敬佩的人物當然是千尋了,我被她那種為救出父母、不畏艱險、勇敢、自信、睿智的精神所折服,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 《千與千尋》觀后感作文200字(四)
打開電視,突然想到了《千與千尋》,想再看一次,它曾經溫暖過一個夏季。宮崎駿的作品總是讓人沉迷,《千與千尋》是我了解宮崎駿的開始。
――本報記者 張建設
日本科技企業集體衰退,分析師和媒體開始窮追猛打,探究其失的根源。美國CNET網站發文稱,日本科技公司的衰退源自“日式傲慢+島國思維”。該網站進一步概括了日本科技企業的六宗罪:堅持增量式而非變革式的創新,日本式的傲慢,錯過PC革命,為制造而制造,從未重視軟件,島國思維。
蘋果和亞馬遜是當紅的兩家科技企業,分析師和媒體爭相吹捧。《福布斯》刊文贊許:蘋果和亞馬遜的成功在于其打破了核心競爭力的理念。
這是“事后諸葛亮式”的評論,這是“成王寇”的慣性思維。企業的戰略與策略,經營的成與得失,從來都不是評論家一家之言能囊括的。只有放在時間縱軸上去判斷、去品評,才能意會其中的要義。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是長青基業演進的基本規律。Gartner提出的“炒作周期”(Hype Cycle)理論認為,一個有生命力的產業大致需要經歷萌芽期、過熱期、低谷期、復蘇期和成熟期五個階段。這一理論建議,面對產業發展周期律,企業應該堅守兩個原則:勿以“時髦”而加入,勿以“過錯”而錯過。
短命企業無緣接受周期律的考驗,長壽企業必然經歷創立、成長、低落、成熟的“折磨”。蘋果就是這樣,自20世紀70年代成立以來,蘋果不乏事業的巔峰。借MAC抗爭惠普和IBM,借iPod超越索尼,如今iPad、iPhone幾乎席卷全球。巔峰過后,蘋果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機。日本科技企業也一樣。有二戰后的低迷和現如今的群體性虧損,也有彩色電視機稱霸全球和大規模并購歐美企業的輝煌。
低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低谷期迷失方向,可怕的是在期被沖昏頭腦。對技術的執著,對文化的虔誠,是日本科技企業的共同特征,也是其每次都能從危急中走出的原動力。
除此之外,日本企業家還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是共識性領導方式。企業長期戰略和經營方針最忌朝令夕改,見異思遷;最大的忌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套班子一戰略。共識性領導方式保持了經營理念的堅定性。
其次是發達的公司間關系網絡。日本科技企業不僅在內部推行產業鏈垂直整合,偏好對高增長行業的多元化投資,而且與銀行、供應商、相關領域的企業以及政府存在較為復雜的關系網絡。這也是日本企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根源所在。
山里有個偏僻的山村,因為村里大數人姓李.所以便叫李家村.李家村是個特殊的村.它分為東西兩部分,中間有座小山.從部分到另一部分要走一千多米的山路.這小山也將變得特殊,南端異常的陡峭,而北端卻緩緩地延伸開去,一起延伸到一條約兩米左右寬通往城鎮的泥路.而李美麗便是這奇怪山村村長的女兒.
這一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美麗要坐上花轎出嫁了,新郎卻是西邊比她要小四歲的小男孩.就在這一天,美麗的弟弟也要城婚,而新郎卻是他未來姐夫的姐姐.這是特殊的一天,兩樁婚事也是特殊的,村里人聚在一起紛紛說:"值得,值得."他們為什么要說"值得"因為,兩樁婚事合起來便是一筆交易!只有交易場上的人才這么說.
村長的親家姓陳,在西邊村.陳老也有兩個孩子,他的長女跟美麗一樣,聰慧漂亮;而他的小兒子也跟美麗的弟弟相似,陳老的獨生子一出生便少桓黿胖?一個手指而且跛腳,美麗的弟弟則是傻呆呆的,生活不能自理,聽說是出生在地上,而正值深秋,地上凍,于是便發燒燒壞了腦袋,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李老與陳老要是不能為自己的獨生子找個媳婦以傳宗接代,那便是對祖宗的不敬,而他的兒子也已經十五歲了,所以便焦急萬分.終于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在昏昏的油燈下,二老碰頭了,他們達成協議分別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對方的兒子,然后便長舒一口氣,握握手,笑一笑,各自離開了.
在這特殊的一天,雙方的轎子早早的已經在對方門前恭候了,敲鑼打鼓,鼓瑟吹笙.兩位新娘紅色裹身,纖纖細步,坐上花轎.
兩頂轎子在小山中相遇了!兩票面 轎子繞著對方轉了一圈,然后惜惜相別.突然李美麗的轎停下了,陳美麗的轎子也停下了.李美麗對轎頭說:"我肚子痛,鬧得急了,要去那邊方便一下."轎頭不答應,因為陳老特地吩咐過.見陳美麗過來講了一句:"我和你一起去."轎頭見陳美麗也這樣說也就答應了.李美麗陳美麗走向山林中,將裹身的紅衣扔在樹上,向山的北邊歡快地奔去.路邊的花兒為她們熱情綻放,樹上夏蟲為她們傾情狂歡,陽光為她們更加明亮.
轎頭們等不及了,他們闖進山林到處找尋,卻一陣風起,飄起的紅衣像面紅旗.
陳美麗李美麗歡快地奔到了城里.城里卻讓她們迷失方向,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已經是下午了,她們想找到工作,要自主獨立地生活.她們要去縫紉,卻在幾百米外便看到招聘牌:"禁招女工,她們要去做保姆,那家里的主婦說:"女人當勤儉持家,夙興夜寐地在家里干活."
已經天黑了,李美麗陳美麗只得回家,天空星星點點,從月宮中傳出仙子凄美的凱歌.李美麗陳美麗都累得摔倒了,躺在了草地上,然后便一發不可收拾了,石子兒當睡枕,樹葉兒當睡被,美麗仰望星空,她們希望從山林里的深處能有一個人騎著嘶嘶鳴叫的白馬,噠噠奔來,飄著鮮紅旗幟,贈于她們權杖與佩劍.....
同學們熱烈討論。有人說當然先救母親,正是報效老人養育之恩的關鍵時刻。有人說救孩子最要緊,孩子代表希望與未來……
女教師皺起眉,大聲責問:“居然無人愿意救太太,為什么?”
同學們面面相覷。
女教師侃侃而談:“我認為,應該先救太太。因為母親年事已高,臨近走完人生之旅;幼兒尚小,不足以感受巨大的痛苦。妻子與你共同經歷這場災難后,會更加相依為命、患難與共,你們將來還會有孩子的?!?/p>
顯然,在家庭成員的次序劃分上,中西差異盡顯無疑。在中國,父母在家庭中是理所當然的一家之主;排在第二位的是子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然后,兄弟如手足,最后輪到夫妻關系,妻子是客人,相敬如賓就好。在西方,家庭的編排順序是:夫妻兒女、父母、兄弟姐妹。按《圣經》的說法,神創造了男女,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太太組成家庭。
我聽很多中國女人說,她們喜歡和美國男人在一起,因為“感覺好”。美國男人從不吝惜夸獎女人,幾乎天天有甜言蜜語。
上世紀80年代初,好萊塢影星格里高里?派克訪華時,在晚宴上遇見中國影星王曉棠。當王曉棠展示自己扮演漁家老太時穿粗布衣搖漁船的劇照時,派克夸獎年過半百的王曉棠很美。事后,王曉棠感嘆,派克贊美滿頭銀發、皺紋累累的老太婆,絕對是一種高層次美的定義。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男士,會自然而然表現出尊重女人的風度。這里所指的風度,并非是幫女人開門、披外套之類,而是懂得尊重和欣賞女性內在的價值。與之對比,我不止一次聽中國男人說,如果你想追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首先要打消她的驕傲。中國男人對自己的妻子,往往是“批判、批判、再批判”,美其名曰“為你好”。中國丈夫不太喜歡給太太送花,理由是“我給你更實際的東西”。
在美國的中國男人,經常抱怨現在有愛心又賢惠的妻子越來越難找?!坝袗坌摹?,就是徹底奉獻;“賢惠”,不過是逆來順受,心甘情愿地操勞。在美國,徹底奉獻的中國女人少了,中國男人只好回國找新娘,用綠卡換取暫時順從。
除了長相,中國男人的另一條求偶標準就是很在乎年齡。20歲到30歲之間的男人,往往要求女方比他小1歲到5歲。30歲到40歲的男人,要求女方比他小5歲到15歲。
為了揭示作品“反母慈子孝”這種寫法隱含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從當代批評方法中較有影響的深層心理分析理論中借鑒有益營養,進行新的探討。
文藝理論認為“文藝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這當然首先肯定了文學對生活的反映屬性。但從生活到作品,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直接映照過程。期間包含復雜的中介過程——首先是創作主題的心靈(創作個性、世界觀、心理體驗方式、審美意識等)。其次是創作形式(符號及其系統即語言\話語、審美慣例、藝術手法、體裁等)。庸俗社會學批評往往忽視這些中介,將他們視作透明的工具,平面的鏡子。因而機械反映論的所謂“批評”往往把作品內容只看作是所反映的生活內容,進而又把生活內容局限為人物的行為、性格出現的特定社會條件、社會事件,以此作為闡述分析作品的全部依據。實際上心靈、形式等中介并非透明,它們都在“反映”過程中發生能動的、特殊的作用。現代批評出于反對實證式批評的目的,分別從心理學、語言學、闡釋學角度切入文學,取得了豐碩成果。這里我們從心理學批評切入。
現代心理學批評不僅承認文學是一種“心靈表現”,更認為文學是一種心靈的“探秘”。人的心靈固然來自客觀的社會歷史存在,但它畢竟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復雜深邃的世界。文學認為“人學”要探究人性系統中這一特殊的世界——透過個性的心理世界發現社會的文化心理,展示其內在沖突與發展變化。這里,我們有必要借鑒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論的某些成果。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文藝思想的核心是“無意識”,無意識也叫下意識或潛意識。弗洛伊德認為顯意識與潛意識處于永恒的沖突狀態。具體體現為本我(深層的生命本能力量)與超我(社會的禮俗、理性法則)在自我(本我與超我之間調停平衡的中介)上的沖突。
人是社會的產物,“社會關系的總和”意味著人性不僅是個統一體,也是個矛盾體。人的心理世界中既存在強大的理性價值意志,也存在著強大的感性生命欲求,既存在受當時社會影響制約的政治、階級、倫理等方面的顯性意識,也存在受歷史、種族的文化心理影響浸染的潛意識,既存在群體規范,又存在個體體驗。這些矛盾對立因素構成人性、人格的內在張力。當對立因素處于平衡時,人格呈現某種穩定狀態。當一方壓倒另一方時,人格呈現或過于委頓或過于狂放的偏執狀態。當雙方劇烈沖突時,人格則呈現反常、分裂、騷動不寧、浮躁不定、非邏輯的矛盾狀態。后兩種情況往往是文學關注的主要對象。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中內在沖突是永恒的,雖然通過壓抑、轉移、升華可以緩解、釋放沖突所郁結的心理能量,但決不能平息這種沖突。以這種觀點來看《孔雀東南飛》中“反母慈子孝”,我們可以發現所謂“慈孝”不過是矛盾的平衡狀態,是暫時的,而“反母慈子孝”才是經常的,本質的狀態。人類普遍存在的“戀母”(父)妒父(母)情結在西方文學中主要體現為“”的文學母題,在中國則主要體現為“孝”這種文學母題?!靶?、慈”不過是性禁忌——生命本能禁忌的轉化形式。中國傳統文化極力標榜包括“慈孝”在內的種種倫理道德觀念,其實正從另一方面表明這種文化實際上無法化解其本身的內在矛盾,不得不用“綱?!边@種強大的力量壓抑人性的合理舒張。這種以“善”行惡的方式具有巨大的欺騙性,因而使被壓抑者不但不能自覺反抗,而且還不自覺地進行了自我壓抑。這實際上非常殘酷。“禮不下庶人”,市民階層因其社會地位卑下,處于邊緣人的地位,所以還能有某種“反抗”的可能,但也必須承受“惡”名,女性在這種地位上承受的負荷更重。《孔雀東南飛》揭開了這幕悲劇確實令人震驚,發人深省。下面我們試從母/子兩方面剖析一下。
首先:我們看潛意識與顯意識也即人的生命欲求與理性價值的沖突在焦母身上產生的扭曲。
從文中所給信息我們可以看出,焦母與仲卿相依為命,一個人含辛茹苦地將仲卿拉扯成人,從理性價值角度看,她理應希望兒子娶妻生子,過幸福生活,所以為仲卿娶了“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且“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的劉蘭芝??蓮臐撘庾R(即生命欲求)角度看,焦母在仲卿身上不僅傾注了自己作為母親的一腔慈愛,更將仲卿作為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內容,生存下去的理由,甚至生命支柱,可以夸張地說,在仲卿日益長大成人時,焦母在其身上幻化出了自己丈夫的影子,認為仲卿就是自己生活的“伴侶”,而劉蘭芝的出現,無形之中從自己身邊奪走了這個“伴侶”,使焦母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在理性價值與感性生命欲求的爭斗中,顯然后者占了上風,她開始百般刁難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希望借此遣走劉蘭芝,達到“獨占”仲卿的目的。但這種潛意識心理顯然與“慈母”形象相悖,于是不得不以“東家有賢女,自名奉羅敷,可憐體無此,阿母為汝求”為冠冕堂皇之借口,展現自己的“慈母”形象,其實,無論哪個“賢女”嫁入焦家,命運都當與蘭芝相同。于是,這個感性生命欲求大于理性價值的焦母在后人眼中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悍母。
其次:我們再看理性價值與感性生命欲求的沖突在仲卿身上產生的扭曲。
仲卿依賴于母親的養育而長大成人,從理性價值角度講,他應“孝”字當頭,一切惟母命是從,讓母親安享晚年,即使發生了母親刁難蘭芝,要遣蘭芝回娘家的事情,仲卿也應順從母命,做一個“孝子”。最初,仲卿確實做到了,雖然從感性生命欲求角度看,他自認為“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但在理性價值與感性生命欲求的沖突中,前者占了上風,于是,發生了二人大路口話別的場景。
但那時的仲卿心懷一線希望,把蘭芝回家作為權宜之計,希望有朝一日說服焦母,再迎娶蘭芝回來,而當蘭芝再嫁的消息傳來,這一希望破滅。從感性生命欲求角度看,仲卿享受母親的慈愛已有數十載,在很大程度上已視為理所當然,而與蘭芝的感情雖只“共事二三年”,但這種新鮮情感的注入,勢必壓倒了母愛親情,于是,他不顧“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理性價值,“自掛東南枝”,“令母在后單”,做了一個“不孝子”。他的悲劇結局說明了在這兩者的斗爭中要想做到均衡調停是何其艱難。
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一種規范的母親模型,要求母親須識大禮、明大義、溫柔、忍耐、恪守婦道,民間流傳下來的也都是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的故事。這些故事無疑在逐漸累積造就一種潛意識的神話,活生生的,多樣的,有七情六欲的母親被固定在一個框架里,成了被神秘光圈所籠罩的完人。于是,人們用這一固定模式去衡量所有時代的母親,合則為慈母,不合則為悍母、,做母親的女性們也不自覺地按這一標準去努力,去迎合人們的心理。于是,現實人生中的母親們在理想的光環與現實生活中被擠壓,被扭曲,被異化。一旦不符合這種“慈母”模型,不僅社會而且母親本人也把自己打入另冊。
作為兒女,似乎就應該為在“慈母”的管轄下老老實實,恪守服從尊長,服從專制秩序,用以報答母親的慈愛,只有作到了“孝”字當頭,才能符合社會的習慣心理,才能被統治秩序所接納,甚至奉為楷模。這也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所積淀“子”的形象。兒女們也被千百年來的習慣傳統文化所熏陶,把自己的母親與“神話“中的“慈母”相對照,一旦發現二者有巨大差距后,馬上從理想的王國跌入深淵,于是把這種情感落差發泄在母親身上,以種種神圣的名義心誅口伐。發生在仲卿身上的就是這種悲劇。
真不知道怎么評價我的美國朋友凱茜。她知識面廣,為人謙和,掙錢不多卻比較慷慨。她嗜書成性,談吐不凡,人人喜歡和她聊天??墒怯屑聞P茜與眾不同:中年的她好不容易結了婚以后,卻一直沒有孩子。
幾年過去了,凱茜的肚皮還是沒有一點動靜。
原先以為她不能生,悄悄幫她留心過治療不孕癥的新信息。
一天,我手里捏著新信息,對她旁敲側擊:“什么時候要孩子啊?”“這比結婚更要慎重了?!蔽以絾枺瑒P茜口氣越堅定:“你說世上什么事最復雜最不容易?造宇宙飛船?去火星定居?錯了,造人最不容易(那時還沒聽說克隆這碼事)。所以要不要孩子,比任何一件事都重大,比結婚本身更重大。因為其他的事,多半是‘事關自己’,做錯了選擇,自己受著,或者是兩個大人忍受著,活該倒霉。可制造一個生命,關系到別人,那個人又根本沒有權利為自己的存在做選擇。”心想,凱茜你恐怕書讀得太多了。天下哪個女人不能做母親呢?不愿做母親的女人,又哪能算個真正的女人呢!可是接著凱茜向我敞開心扉,讓我不知如何招架:“我好像不怎么喜歡小孩兒?!彼捯怀隹冢也铧c沒撲上去捂她的嘴。這要是讓周圍人聽到,那鄙夷憎惡的目光,就是站在她身邊的我也受不住哇。她知道不知道,一個不喜歡孩子的女人,不是母夜叉,也是“一百零一只多米尼狗”中的惡女人,從此就不再用談什么形象問題了。
凱茜渾然不知,繼續她的竹筒倒豆子:“不那么喜歡小孩兒,也不是什么罪惡。人們生來各有習好和天賦的特長,就像有人投籃準、有人心算強。在美國,要想學幼兒教育、幼兒心理(哦,就是我們所說的幼師),本身還要經過心理測驗。不少人都不適合這個職業呢。”聽她的口氣,不喜歡小孩,像是不能吃酸喝辣那么簡單,可以諒解接受。
和凱茜分手后,我搬到芝加哥郊外的一座小城。鄰居女主人是個家庭婦女,當我帶著女兒跨進她家時,才發現那里“別有洞天”:只見三個兩歲到七歲之間的小男孩,圍著橫在客廳中央的花色沙發,如小老鼠一般翻上竄下,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客廳的地毯被凌亂的物品、玩具遮得不露真面目,桌上攤滿了吃了一半的微波爐食品盒。女主人半歉半怨地說:“早上這些小家伙一醒我就開始頭痛,一直頭痛到他們累極了睡過去。”和她當鄰居的那一年,她家的小男孩們,輪著患流感、得猩紅熱、出麻疹,還有幾次是摔破頭、折了手臂。每次女主人抱著呼天搶地的孩子直奔急診,我就幫著照料另外兩個男孩。她家后來又添了一個冷凍箱,里面裝了更多的速食包裝、微波爐食品。看女主人那副疲憊無奈的樣子,我不由地想起了凱茜所說的“造人不易”。
由此想來,更覺得愿意做母親的女人之堅強偉大。孩子們沒有選擇要到這個世界上來,是父母按自己的意愿把他制造出來了,所以做父母的就得為他的成長負起全部的責任。不想要孩子就是不想負責任啦。所以,不愿意做母親的人,就是一種不愿負責任的自私。
“什么叫負責任?”凱茜后來聽了不依,“我的表妹剛結婚,就宣布要4個孩子。那樣一嚷,就是負責任啦?她想都沒想過那是怎樣一個終生的付出,也沒有權衡過自己的能力,經濟上的、體力性格上的?!眲P茜覺得好多母親要孩子是為了滿足自己,雖然這種滿足不是通常的那種物質上的自私,但并沒有非常明智的考慮:自己是否性格上、認知上、客觀環境上都具備良好的條件呢?甚至遺傳上的缺陷也很重要,大部分癲癇病的后裔,長大以后還是一樣的一頭栽地、口吐白沫,鮮有成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她說看到那么多孩子們生活得不幸福,就很感慨,不明白為什么要把那些不幸的孩子帶到世界上來。何況我們這個世界,目前最不缺的就是人呢?哺乳動物中,人的數量遙遙領先,人是那樣一種精貴智慧的生靈,又不是螞蟻或是海帶。凱茜歷來反對那些條件不好的未婚媽媽,只憑著一時溢出母性,堅持生下孩子―――不是每一面“愛”的旗幟下,就一定有好的結果的。
凱茜又說:其實,每個做父母的,當初誰沒有良好的心愿?可是等孩子們長大了,父母們發現,孩子的幸福與平安,不是一個良好的心愿就可以定論的,多少父母的良好心愿最后只不過換來了一頭過早的白發。美國人將這件事叫做“lifetimecommitment”。既然是“終生的職責”,就不是一廂情愿的事了,而是綜合條件的選擇?!芭欢?,為什么如今還有那么多人,不明白人的生命之珍貴,在生孩子前不做細致的考慮?”后來我才聽說,凱茜腦子里某個神經部位有個腫瘤,壓迫著她很痛苦,一直也治不好。她最怕吵鬧,有時還會莫名地心情煩躁,也許因為這個,她不怎么喜歡小孩。另外,經濟因素和她的遺傳性肥胖癥,大概也為她不要孩子增加了一個砝碼。這就是她說的:“真正的負責任,就是放棄自己負擔不起的東西?!庇质菐讉€年頭劃過去了,凱茜轉眼就要到四十大關,看來她不要孩子,已經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我能說什么呢?反正,我到現在還是沒敢告訴她,我們中國有一句名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睕Q定不告訴她了。也許有朝一日那句名言會改成:“不孝之最,亂生為大。”怎么評價凱茜?無論哪個時代,“賢妻良母”都是對一個女人的最高評價。我遺憾,凱茜她此生肯定得不到這個最高評價了??墒?,她的確是理智的、誠實的。
一、求子習俗
傳統社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觀念的影響及農耕社會勞動力的需要,生兒育子成為社會重要的道德評價標志。納西族先民有著悠久的生殖崇拜歷史,直到近代仍有保留著求子習俗。通常是到象征男女生殖器的石頭處進行祭祀儀式。麗江山區一帶也有到山上向“術”神(自然神)求子的習俗。夫妻雙雙背著祭物前往祭術處。男的背簍上插有各種竹、木等小棍,女的背著家中代表祖先神的石頭。麗江大研鎮北門坡也有一個形似男性生殖器的石柱,過去不孕婦女常到此處求子祭拜,祭拜時在上面抹上酥油以示虔誠,故當地人又稱其石為“毛朱此”,即吃油鬼。
二、孕期習俗
在麗江地區,產婦臨產前要請東巴前來家中舉行小祭風儀式,其目的是驅趕鬼怪對產婦及即將誕生的嬰兒的侵擾,確保母子安全健康。這一儀式比較簡單,僅殺兩只雞為祭品。東巴在該儀式上祝誦曰:“這家主人,今年恰逢好時好歲,鬼怪必將前來作祟,達勒阿薩命、毒鬼與仄鬼,都會前來擋生路,都會前來破壞好時與好歲……快把他們驅趕盡!”
在生產前一個月,主人就要煮好一至二壇米酒,備足二三百個雞蛋,養好一二十只母雞,儲備百余斤大米及十余塊紅糖,但不能提前備置嬰兒衣物,只能準備好一些尿布片。
三、誕生習俗
嬰兒出生后,在家中產房門上插一青刺果枝,有的掛一塊犁,民間以此為避鬼驅穢之物。第一個來家的人稱為頭客,必須先喝一瓢冷水。主人把水遞給頭客。然后說道:“干干凈凈,清清白白”??腿撕韧晁螅蛑魅速R喜:“水,干干凈凈一碗;孩子,清清白白一個!”爾后在廚房里喝一碗紅糖煮的荷包雞蛋。第七天就把嬰兒頭發剃掉,并由紅布包起來放入母親的衣柜底。起名是在滿月前取好。一般由外公取名,稱為“名索”即求名。孩子父親抱著大公雞到岳父家中,畢恭畢敬地遞到岳父手中,請求賜名。岳父問了孩子的出生時刻、祖上三代的名字后,就拿出十二塊小木牌(上繪有東巴象形字的十二生肖)開始算名字。這個儀式稱為“東巴斗名字”(斗為“拼湊”之義。)名字取好后,在滿月待客時寫在紅紙上。貼于正屋前庭的東墻上。
四、命名禮習俗
嬰兒生下來后的第七天,就要請東巴舉行洗禮、起名。給孩子起名時要以巴格圖(東巴法師占卦時用的青蛙八卦圖)來推算,外公不會此法,就得請村中東巴。
請來的東巴要念誦東巴經《阿美如魯盤》(適齡產婦書)《古吃徐呂》(洗頭卜書)《青蛙書》、《阿美如魯盤》:根據產婦年齡所在方位及嬰兒生屬取名。
取得名字后,主人家中長者高喊一聲新取的名字,產婦替嬰兒答應:“哦喂哎……說出一句難得的話,得了一個美好的名字。愿我兒安康幸福!”命名那天產婦的母親要向骨親、肉親送禮。命名時骨肉兩親都要到場。
向大神獻熟食品:把煮熟的食品放在院中的供桌上,每人拿一柱香立前,嬰兒父親以銅瓢打臘湯除穢后,長者向大神獻食:在一片瓦上燒上青柏枝,嬰兒父將每樣食物取少許放在瓦片中,并點九位大神的名字,眾人齊拜。
用飯前在火塘上方向家神、勝利神、五位灶神及祖先供熟食。先讓產婦吃飯。后讓來送禮的人吃羊油雞蛋蜂蜜米酒湯。隨后給客人待飯。命名禮結束。
五、滿月客
納西語稱為“開余”,在嬰兒生下后滿一個月時舉行的慶祝宴席活動。滿月客宴席上紅糖雞蛋湯是必備的食物。內親外親都要前來祝賀,所賀禮品除了嬰兒所需的衣物。玩具外。還要送上米、蛋、紅糖等物。嬰兒的外婆要三天前先來慰問祝賀,必帶上小孩所需要的衣物及補給孕婦的食品。
滿月客中還要公布嬰兒的名字,有的由家中長者或干爹當場宣布,然后眾人齊聲朝嬰兒喊其名,由嬰兒父母代其回答。麗江壩區則寫在一張紅紙上。貼在正房前庭的墻壁上,書寫樣式為:
祖父賜孫乳名日
×××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
易養易育
爾壽爾康
以最小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潤是“生意”的目標和本質,也是人的天性之一。盡管當初老板們立志做強做大的主要動機,也許就是讓自己或者自己的女人好生孩子、生好孩子,可現在,他看到屬下逐漸隆起的肚子,就本能地看到受損的效率和利益;問題一旦與效益瓜葛上,他從神情到良心可就都堂而皇之振振有辭了。
我的想法一向悲觀:如果不仰仗老板的仁慈,女白領們在自身權益上的麻煩實在未有窮期;而且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那些為保護弱者制訂的條文,往往只能證實而不能改善弱者的處境,甚至更讓人沮喪――可能就是將弱者指派和圈封在弱者位置上的標志而已,針對女性的法律尤其如此。因此我們只好以“山不就我我就山”的態度,在女性錯過最佳生育年齡的問題上,從當事人自身角度來反省,會發現在“不愿意”和“不敢要”的背后還有更復雜的情況:可能有的人不敢要,怕孩子影響到位子,但她不愿示弱,又討厭那種泛濫的同情,干脆就說不愿意;也可能有些人真的是不想要,但家人、朋友、同事若知道你故意不生孩子,任誰也不會善罷甘休,在各種各樣的游說面前,以“不敢要”這個非常氣短的理由來搪塞的也大有人在;還有許多的姐姐妹妹思來想去,翻來覆去,也沒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敢還是不愿,外界的干擾太大,不同的說法太多,弄得自己完全失去了準心。
我不是白領,但沒要孩子。以我個人體驗,覺得還有比孩子和位子的矛盾更尖銳復雜的困擾。十幾年來,我搜索枯腸地回應著形形的關懷和質詢?,F在我只能承認自私。就算是一個自私的人吧,她因為不要孩子所承受的壓力與一個因為懷孕而成為“史上最貴清潔工”的壓力至少是不相上下的,而且更持久。過了四十以后,我那老娘不再嘮叨著要我生孩子了,她在這個問題上終于徹底沉默,是緣于她慢慢地意識到,我沒有孩子極有可能是前世造孽的報應,她除了在眾鄉親面前沒面子,還得時時對她的女婿我的伴侶心懷愧疚、察言觀色;她還經常為我那似乎注定了的凄涼晚景而偷偷抹淚。更有甚者,現在老人家求神拜佛不再是求外孫了,而是替我告解贖罪。這一切,使我在完全不同的層面上體會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含義。
這些題外話可以幫助我表明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孩子和位子都可以要,也可以選擇其一,但無論哪種選擇都要承受壓力。
如果你想要孩子或者覺得必須要孩子,你得準備經受考驗。物種、民族、社會要延續它的生民、傳承它的文明,就得營造適宜生生不息的氛圍,不過,即便我們是萬物的靈長,要形成那種理性而又人性的社會氣候也是難上加難的,比如,我們能指望普通人的觀念變革到這樣的地步嗎:對一個女人要不要孩子的態度,就像對待一個女大學生選擇讀法律系還是生物系一樣?所以,在要孩子還是要位子的問題上,一般人只能抱以無為而無不為的態度。而對于那些確定要當母親的白領來說,需要的卻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她必須為個人的處境奮斗,但這種個人奮斗應該被賦予一種崇高的色彩,以使她們的底氣和信心更足。換句話說,任何一個未來的母親都是要承受壓力的,但這種承受絕不應該是逆來順受、忍氣吞聲,而應是主動出擊。首先她自己要具備這樣一種意識,準媽媽們不可置疑地是在為人類的延續和社會的和諧貢獻力量,對她們的重視、保護和禮遇只是常規而已。個人的畏懼常常成為陳規陋習和邪惡勢力的幫兇,當一個女人把法律武器、政府機構和社會輿論都調動了,她以弱者的身份勝出的機會是很大的。而且,事實上這樣的女性大多前途無量,所以我不妨表達一下更為遠大的期待:有那么一天,她也成了老板或者公司領導,那個時候,她一定不會將自己今天承受的痛苦和壓力加在另一個女人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