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5: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記敘文500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這天夜晚,我路過石壕村,投宿在了一戶人家里。深夜時,聽見外面有人敲門,而且還大聲呼喊著。聲音吵醒了我,我知道,這是為了應安史之亂的戰急來抓人去服役的。這戶人家的老頭兒馬上翻墻而去,動作非常熟練。我想要出門去看,卻被這家的老婦人擋住。她搖了搖頭,隨即滿面悲傷地一個人走了出去。我旁邊,她的兒媳正在瑟瑟發抖,眼神空洞無神。而她懷中的孩子正天真地看著我們。
突然,門外傳來幾聲怒吼,聽聲音是那官吏,而且是兩個。老婦悲苦的哭聲又傳進我們的耳朵,振人心扉。但兩個官吏聽不見似的,怒吼聲蓋過了哭聲。
老婦這時抽泣著對官吏說:“我們家中僅有的三個男人都去守鄴城了。前段時間大兒子捎信回來,那兩個兒子,他們,他們已經……死了……我現在也只是茍且活著罷了,是為了不辜負死者的期望啊!”可官吏不聽她的話,又發出了那讓人厭惡的兇狠語氣:“你以為我們信么?走,進去搜搜!”說完,他們就要往里走。
老婦急忙用她那雙細弱的胳膊擋住兩個兇狠的官吏,一滴淚落在了其中一人的手上。老婦清楚地看見了他臉上的刀疤顫動了一下,我能感覺到,因為此時我正緊張地倚在門后注視著這一切。
(未完待續)
一、中學作文教學現狀面面觀
隨意翻閱學生作文,能發現不少的問題:東拼西湊,不知所云,胡亂編造,千人一面。在當前新課改推進的今天,自然會不可思議,然而語文教師卻心知肚明。作文教學的嚴重偏差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教學中存在的嚴峻問題。不少語文教師缺少課改意識,作文指導理念過于機械,教師還是執行一條龍服務:出題―講授―學生寫作―批改―評講。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性把握不夠透徹,設計作文訓練有隨意性或者單純按照教科書不間斷地布置作文練習,缺乏計劃性、整體性、階梯性,一個題目往往被初中生在三年學習中重復翻抄,《我的老師》能寫若干遍。長期以往,教師疲于作文教學,學生總是被動應付,同時寫作思路陷入了教師設計的框架。學生喪失的是獨立作文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
二、教師樹立正確的作文指導觀
語文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一個不讀書、不會寫作、不熱愛生活的教師怎么可能指導學生寫好作文?語文教師應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能夠廣泛地吸收多元文化知識,以豐富的見識學識駕馭寫作教學。
語文教師應具備高品位的美學素養,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引導學生品味美、欣賞美,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充分激發寫作欲望。語文教師要分層、分階段加強寫作訓練,要讓學生感受到收獲寫作快樂的愉悅感,要讓學生不斷地在寫作實踐中獲得寫作技巧,提高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語文教師要具備健康的人格素養,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接納學生的思想觀點,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肯定學生寫作中的閃光點和獨特性,在作文指導和教學中更多地運用贊美之詞,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的真情實感得到認同。只有這樣的語文老師,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寫作,才能使新課改的作文教學目標得到落實。
三、中學作文梯度訓練設計基本方略
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作文教學的基礎性作用,中學作文教學應從7至9年級實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訓練,體現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簡單到復雜,由單純向深刻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訓練層次。作文梯度訓練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的結構水平,采取與之相應的訓練方法,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種寫作教學方法。比如觀察能力分為有目的、有序、抓特征、有分析、調動多種感官、講究方法等層次;記敘能力可以分為齊備六要素、明確中心、敘事完整、層次清楚、詳略得當、過渡自然等層次;也有文從字順、嚴謹認真、干凈整潔等層次;還有寫經歷的事,寫身邊的事、人、景、物,表達有情感體驗,規定時間完成等層次。
從整體目標訓練角度看,初一年級加強記敘文訓練,重視觀察能力訓練;初二年級加強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訓練,重視聯想和想象能力訓練;初三年級加強記敘文、議論文、散文、小說訓練,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訓練。
從具體目標寫作要求講,初一年級要求所寫內容文通字順、有真情實感,45分鐘500字;初二年級要求文通字順、有真情實感、條理清楚,45分鐘寫600字;初三年級要求文通字順、有真情實感、結構清晰、語言生動,45分鐘700字。
從寫作訓練技巧上談,初一年級重在記敘文的題目、開頭、中間、結尾;順敘、倒敘、插敘;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畫龍點睛;首尾照應;一線穿珠。初二年級重在說明文的題目、開頭、中間、結尾;說明順序、方法、語言;場面描寫;以小見大;鏡頭剪輯;散文的寫法;烘托藝術;鋪墊蓄勢。初三年級重在議論文的題目、開頭、中間、結尾;論點、論據、論證;小說的寫法;景物描寫;時空交織;欲揚先抑;詩歌的寫法;一波三折;巧設懸念。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特別強調“符合文體要求”。不少考生寫議論文時,大都寫成了“觀點+一兩個具體描述的故事+結論”的三體合一的“雜文”――既像記敘文又像議論文,使文體走了樣,成了《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的四類文。究其原因,是“敘例”不當,誤把“敘例”當“記敘”。
比如以下作文片段:
一對母女在一個小米線館里吃飯,母親對女兒說:“我生病了,在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現在能不能去你家休養一段時間,我也可以幫你照顧孩子。”哪知道,這個女兒竟然兩眼一瞪惡狠狠對母親說:“去我家?你自己沒有家啊!還幫我照顧小孩,孩子前幾次感冒都是你傳染的。想都別想,吃完飯,趕緊回老家去,別在這給我丟人。”母女矛盾,也漸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并沒有人站出來幫助那位母親。盡管母親再三哀求,換來的都是女兒的惡言相向。隨著事情激烈的發展,終于一位熱心人打破了這陷入僵局的氣氛:“她是你母親啊,你怎么可以這么對待她?我作為外人,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那個女兒并沒有因此收斂,反復地重復著:“吃完飯就回老家,別賴在我這,凈給我丟人。”沒有吃幾口,那個女兒就離開了。狠心地丟下老人和未付帳的菜單。這時,剛才那位好心人走到了老人的身邊,安慰她不要傷心,并且陸陸續續地有人走過來安慰老人。那好心人還為老人付了菜錢,并提出送她回家。
當我看到那對母女爭執時,我很想看到能有一位熱心人勇敢地站出來,幫助老奶奶,終于在一段沉默后,那位女士勇敢地站出來,讓我看到了人間還是有溫情存在的,她像一道曙光,劈開了陰霾,送來了溫暖,直至人心。盡管一些“扶不扶”事件、“小悅悅”事件,讓人感到淡漠、失望,但我們要堅信人間溫情仍然存在。
這位學生敘例時,缺乏論證意識,洋洋灑灑地把事情的全部經過描寫了一遍,占用了很大篇幅。不是記敘文,也不像議論文。語言拉沓重復,重點不突出,議論和敘述主次顛倒,削減了事例的論證力量。
二、明確要求
議論文與記敘文的“敘例”不同。記敘文“敘例”講究生動、具體,以情動人,以形象感人;議論文“敘例”具有論證,是運用現有的材料正確可靠地論證中心論點。它沒有敘寫事物、塑造形象的任務,所以不必像記敘文那樣具體翔實。重在事實的列舉,講究以理服人,“敘例”是為了“說理”;雖不排除生動形象,但更要求簡練概括。
議論文“敘例”,注意“一要三不要”:①不要詳盡的故事情節,②不要具體的場景描寫,③不要生動的人物形象,④要概述事例的基本過程。
上面文段中母女在飯館吃飯的事例,可以修改成以下片段:
一對母女在米線館吃飯,母親因為剛出院,請求在女兒家住一段時間。女兒堅決不同意,反而罵母親丟人現眼。一位女士實在看不下去了,批評那位女兒不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女兒見此,飯錢都不付,撂下母親,自己先走了。女士走到老人身邊,安慰她不要難過,還為老人付了飯錢,送她回家。近年來的“扶不扶”事件、“小悅悅”等事件,曾使我對周圍充滿了失望,但今天我看到的這一幕情景,像一道曙光,驅散了我心中的陰霾,送來了溫暖,使我相信人間溫情依舊,陌生人之間的關愛仍在。
三、指導方法
搜集到寫作素材后,我們不能把素材原封不動地照抄到作文中。要根據作文主旨及行文結構的需要對素材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由原始的素材變成符合文章論證需要的論證說理的論據。那么,素材的加工、敘述有哪些方法呢?
(一)裁剪壓縮――舍棄與論點無關的內容。
根據論點的需要,對材料進行加工改造:變具體記敘為概括敘述;對材料壓縮精減,舍棄與論點無關的內容,使材料緊扣作文論點。
[原素材]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一個小男孩為貪圖涼快,決定去自家房子后面的深水潭中游泳。他一頭扎進了水里,絲毫沒有意識到,一只美洲鱷也正在朝岸邊游來。小男孩的母親當時在屋子里透過窗子向外看著,發現那只美洲鱷正向她的孩子步步逼近。她極度驚恐起來,一邊迅速奔向水潭,一邊聲嘶力竭地朝自己的孩子呼喊著。
聽到她的呼喊,小男孩才猛然意識到了危險,立即掉頭向岸邊的母親游去。可這時已經無濟于事。他的手勉強剛夠到他的母親,鱷魚就已經接觸到了他。母親在岸上拼命地拽緊兒子的手臂,而此時美洲鱷也死死地咬住孩子的腿不放。為了爭奪小男孩,母親和鱷魚之間展開了一場讓人難以置信的拔河較量。美洲鱷的力氣顯然要比母親強大得多,但是母親挽救兒子的堅定信念讓她無論如何也絕不放手。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一位農夫恰巧駕車經過,一聽到孩子母親的尖叫便飛速從卡車上跳下,瞄準鱷魚并開槍將其射殺。
小男孩居然存活了下來。鱷魚兇狠的襲擊在他的腿上刻下了觸目驚心的傷痕。他的雙臂上也留下了深深的抓痕,那是在生死關頭母親為了牢牢抓住摯愛的兒子,以至于手指甲都掐入了兒子的肉中所留下的。
應該說,選擇這個事例的確能證明“母愛的力量”。但事例中的許多內容與論點無關,如,小男孩游泳、母親呼喊、農夫開槍等,“敘例”時應毫不可惜地舍去;母子與美洲鱷較量的生動形象的描述,也宜簡練概括。
[素材應用]一個小男孩在自家房子后面的深水潭中游泳,卻不曾注意到鱷魚正向他逼近。當小男孩聽到附近母親的呼喊,立即掉頭向岸邊游。可就在男孩快上岸的那一刻,鱷魚也咬住到了他。為了爭奪小男孩,母親和鱷魚之間展開了一場讓人難以置信的拔河較量。母親在岸上拼命地拽緊兒子的手臂,美洲鱷也死死地咬住孩子的腿不放。美洲鱷的力氣要比母親大得多,但是母親挽救兒子的堅定信念讓她無論如何也絕不放手。母親牢牢抓住生死關頭的兒子,以至于手指甲都嵌入了兒子的手臂中。母愛的偉大力量終于戰勝了死神,孩子得救了。
(二)挖掘增補――豐富最能證明論點的內容。
因為有的材料不能直接證明論點,為了更準確、更充分地證明論點,還必須根據需要,將事例中隱藏的東西挖掘出來,增補一些與論點相近甚至相同的詞句,突出與論點中的關鍵詞有關的內容。
[原素材]2012年11月16日,5名男孩被發現死于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街頭垃圾箱內,經當地公安部門調查,在發現小孩死亡的垃圾箱內有木炭生火取暖的痕跡。5名男孩是因在垃圾箱內生火取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5名男孩,年齡均在10歲左右,為流浪兒童。事后,畢節七星關區兩名副區長被停職檢查,另有多名官員被免職。2012年12月19日,貴州省七星關區的垃圾箱噴上了“嚴禁人畜入內,違者責任自負”12個大字,再度引發網友熱議。
[素材應用]
1.“反思自我”話題。
如果用這則素材寫“反思自我”的作文,就要從畢節市某區政府不知“反思自我”的角度引用這則素材,分析這則素材時,字里行間強調“反思”;“5名男孩,年齡均在10歲左右,為流浪兒童”等無關的內容就可以舍去,男孩死亡的原因等信息也應一筆帶過。這樣我們就可以量身定做成:
2012年的冬天,貴州省畢節市,5名躲在垃圾箱內生火取暖的流浪男孩,隨著火的熄滅再也不會感到寒冷。對5個孩子的意外死亡,政府部門還是做出了相關的處理,包括畢節市的相關領導受到停職、免職處分,包括在某區的垃圾箱噴上“嚴禁人畜入內,違者責任自負”的字樣。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只能讓民眾看到一個不懂自我反省,只知推卸責任的區政府。悲劇已經釀成,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反思自我:在救助流浪兒童的問題上,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2.“人心冷漠”話題。
如果用這則素材寫“人心冷漠”的作文,我們可以從“流浪兒童”談起,增補以下內容:
畢節市的5個“街面上”的流浪兒童,流浪在外,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來去無蹤,有目擊者注意到,這五名孩子事發前曾在垃圾箱旁的拆遷工地搭起塑料帳篷,在里面居住多日。出事前三四天,5個孩子蓬頭垢面在工地上,用爛木材烤火,還有人見過5個孩子在百米外的菜場找吃的。這么多目擊者卻無一人在事發前向警方、街道、民政局等部門反映過孩子的情況;這么多過往行人卻無一人有所行動,將他們送去救助站或者聯系救助站。這是人心的冷漠,人世的失聰,社會的失靈。
3.“制度保障”話題。
如果用這則素材寫“制度保障”的作文,又怎么處理加工呢?這則材料表面看似與“制度”無關,但只要考慮由“兒童得不到救濟”轉到“如何保障”的問題,便可以轉到“制度”的話題上來。如此,我們就可以進行以下加工:
2012年11月,貴州省畢節市5個流浪兒童因在垃圾箱內生火取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事后,畢節市多名官員被停職、免職。一個月后,畢節某區的垃圾箱噴上了“嚴禁人畜入內,違者責任自負”的字樣。對5個孩子的意外死亡,政府部門雖然做出了相關的處理,但是,這絕非解決問題的全部。解救失蹤、拐賣、乞討和流浪兒童,是一個需要政府、法律制度及非政府組織等聯合應對的公共問題。只有建立健全流浪兒童救助體系,才能在制度上保障兒童的生存權。
四、練習鞏固
請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材料后面的兩個問題。
[原素材]2015年11月,有媒體對武漢5所高校500名90后大學生調查后發現,近七成學生認為自己寫不好漢字,而六成學生認為寫不好字無所謂。其中83.2%的學生認為是電腦、手機等工具的使用,使大家容易提筆忘字,更談不上書寫工整了。
不過,在社會上仍然有許多人為這種自然而然的社會發展現象而憂心忡忡。如果將那些對大學生“不會寫字”感到憂慮的人做一下梳理,應該可以涇渭分明地劃出“鴻溝”來。70后及以前的人群應該比80后人群更為此而感到憂慮,90后人群則比80后人群更漠然視之。
之所以如此,從心理學角度看,就在于不同年代的人群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交流方式和價值標準不同。70后及以前的人群,從小就學習用筆寫字,直到成年。80后大多數在成年之前就接觸電腦,在網吧里揮霍青春,在許多80后看來是一種青春的常態。對90后人群來說他們基本上是伴隨著電腦、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普及同步成長起來的,而隨身帶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則幾乎成為毫無用途的累贅。
討論:
1.從上面的素材可以提煉出哪些觀點呢?
參考觀點:
①要與時俱進,不要杞人憂天。
②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
2.請運用“裁剪壓縮法”和“挖掘增補法”敘述材料,以你提煉的觀點寫一個議論段。
參考:
[素材應用]
與時俱進,不要杞人憂天。
學生習作片段一:
2015年11月,有媒體對武漢5所高校500名90后大學生調查后發現,近七成學生認為自己寫不好漢字,而六成學生認為寫不好字無所謂。其中83.2%的學生認為是電腦、手機等工具的使用,使大家容易提筆忘字,更談不上書寫工整了。的確,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普及,人們用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久而久之,漢字書寫水平越來越差。這種現象已引起越來越多的國人的擔憂。其實,這種擔憂完全沒有必要,它與百年前為年輕人寫不好毛筆字而憂心忡忡是同一個道理。從前輩的立場來看是“退化”,從新生代的角度來看是常態。時代在進步,社會在變化,我們的觀念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因傳統而抱殘守缺。
學生習作片段二:
2015年11月,有媒體對武漢5所高校500名90后大學生調查后發現,近七成學生認為自己寫不好漢字,而成學生認為寫不好字無所謂。其中83.2%的學生認為是電腦、手機等工具的使用,使大家容易提筆忘字,更談不上書寫工整了。這種現象已經引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擔憂。文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由漢字發展出的書法,又形成了一種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是中國特有的。在現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國的書法水平下降,對文字的感知、欣賞能力也在下降,這對提高人才素質、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極為不利。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事例敘述的要求與方法,即敘述事例要高度概括,簡明扼要,而且要緊扣觀點,使得事例與觀點緊密相聯。而用“剪裁舍棄法”和“挖掘增補法”就能幫我們達到以上要求,而且學會這兩種方法,還能幫我們做到一材多用。
【關鍵詞】安徽高考英語;閱讀理解測試;內容效度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6-0103-0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語言測試的主要指標,效度指:一個測試能夠測出預定要測量事物的程度,內容效度是指考試的題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代表所要測量的目標。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在內容效度研究方面內容呈多樣化趨勢,影響較大的有:楊惠中和Weir對大學英語四六級從結構、內容、預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鄒申對TEM考試效度的歷時研究等。
高考是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國家級教育考試之一,據筆者對文獻檢索,發現近幾年關于安徽高考英語閱讀測試內容效度的系統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從語篇輸入和讀者預期回答兩大方面進行分析,依據語言測試效度理論,結合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說明等來驗證其內容效度,旨在為今后的試題設計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參考借鑒。
一、內容效度驗證依據和標準的建立
1.內容效度的驗證依據。本文將依據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檢驗其內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安徽卷)、《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它們共同規定了高考英語閱讀測試的考查內容、閱讀的語篇特征。與以上三項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內容效度越好。
(2)語言學和語言測試中的有關閱讀理論。這些理論解釋了閱讀及閱讀測試的本質和內在規律,一個有良好閱讀效度的閱讀測試,也一定是建立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之上的。
(3)關于閱讀測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對高考英語全國卷閱讀測試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語全國卷試題,經過長期的積淀,已經非常成熟、穩定。
2.內容效度標準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測試任務特征框架,該框架把測試方法分為五個層面:測試環境、測試說明、測試輸入信息、輸入信息的預期回答、輸入和回答的關系。這個框架的提出為其后各種測試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據。筆者在此任務框架的基礎上,結合安徽省高考英語閱讀理解試題的命題要求及受試者特點,將從語篇輸入和受試者的預期回答兩方面來研究,具體見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語閱讀內容效度實證分析
依據上述內容效度驗證依據和標準,筆者對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語試卷閱讀部分的材料從題材、體裁、文章長度、閱讀速率及閱讀微技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驗證。
1.文章題材。題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話題領域,在閱讀測試中,輸入的話題對考生的表現有很大的影響。閱讀文章題材分布的得當與否不僅影響試題的偏頗性,而且關系到試題效度的高低。同時,《考試說明》中要求考生讀懂熟悉的有關日常生活話題的簡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說明、廣告以及書、報中關于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章。《教學大綱》要求讀懂有關任務傳記、故事、記敘文、科普小品和有關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等內容的材料以及簡單的應用文。此外,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考生應該熟悉涉及社會、校園生活、科技、歷史等24類話題。為此,筆者對近三年的閱讀材料的題材做了統計。
從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語閱讀材料文章題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環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話題,題材分布廣泛。其次,選材貼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關于生活中的習慣和建議,2014年A篇的智能機器人等為學生提供學習、生活上的服務,兼具知識性和時代性。同時,題材的選擇契合了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理念,不僅選取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選用了西方社會歷史文化的文章,體現了語言學習的本質。考生在閱讀過程中拓展了視野,增加了知識,又了解了歷史文化,實現了閱讀測試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語閱讀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題要求,題材深淺有度,安排較合理。
2.文章體裁。體裁涉及到篇章組織的文體特點,不同體裁的文章會對受試者的理解會產生影響。文章的體裁大致可以分為四類:記敘文、描寫文、說明文、議論文,純粹的描寫文非常少見。同時,《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要求高中畢業生能夠識別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及讀懂簡單的應用文。因此,筆者將文體劃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四類。以下是筆者按此四類對高考閱讀材料的體裁進行統計。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語閱讀體裁主要以說明文和議論文為主,說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較符合《考試大綱》的要求。其中,記敘文和說明文的比例比前幾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中對閱讀技能教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閱讀策略;培養語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講,說明文信息量較大,議論文論點鮮明,有利于考查學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斷能力及邏輯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對應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雖然說明文和記敘文能夠較好地考查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為了全面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筆者認為,加強對應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長度。閱讀長度得當與否是考查考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語考試對閱讀材料長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來考查學生不同的閱讀技能。比如,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主要考查學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對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學生推理判斷等邏輯思維能力。文章長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總詞數,這里我們按單詞數來表征文章長度,同時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漢語注釋。下表是對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語閱讀材料長度的統計。
《考試說明》對閱讀量的要求做了明確的闡述,在2005~2008年說明中要求對所提供的文章長度不少于1000詞,而自2009年新課改起考試說明規定閱讀文章長度不少于1200詞。按照五篇文章計算,每篇文章的閱讀量至少應該控制在200~240詞左右。此外,韓寶成提出閱讀文章的單篇長度在200~500詞以內比較恰當。據此對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閱讀部分總的閱讀量大致在2000~2200之間,2013和2014年的閱讀量基本持平,總體上來說閱讀量有上升趨勢。據筆者推斷今后的高考英語閱讀量應該是上升趨勢,這也符合課程標準上對課外閱讀量加大的要求。
4.閱讀速度。閱讀速度常被視為衡量閱讀者閱讀水平的參考性指數,在安徽省高考英語中,自2009年起,《考試說明》要求考生應在規定的35分鐘內完成閱讀量不少于1200詞的文章。給定的35分鐘包括閱讀文章及回答問題的時間,按照楊惠中和Weir給出的1U0.75的時間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閱讀文章的時間為20分鐘,而答題時間為15分鐘。依據此時間分配,筆者分別通過計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閱讀速度。結果如下:
從表5可以看出,文章閱讀速度基本在60詞/分鐘至80詞/分鐘范圍內,三年的平均文章閱讀速度為71.3詞/分鐘。總體閱讀速度基本上在50~70詞/分鐘之間,體現出較好的穩定性。在閱讀速度上,課程標準指出在文章生詞率少于3%的情況下,基本閱讀速度應達到50~70詞/分鐘。而較高要求應達到70~80詞/分鐘。可見近三年文章閱讀速度是處在較高要求的水平上,總體閱讀速度達到了基本要求。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筆者認為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加強對學生閱讀速度的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5.閱讀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語篇內容,對閱讀測試內容效度的驗證要從讀者的預期回答方面進行研究,這里的預期回答指得是學生處理閱讀材料的微技能。楊惠中指出閱讀測試內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連續幾年試題是否覆蓋了對全部或大部分閱讀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試說明》明確列出了六種閱讀微技能:理解主旨要義;理解文中具體信息;推斷生詞詞義;做出判斷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結構;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對閱讀微技能統計分析不僅有助于了解試題的不同層次技能的分布特點,而且有助于優化和調控試題的內容效度。下面是筆者對近三年閱讀微技能考點的統計,結果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閱讀理解試題總體上涵蓋了《考試說明》中對閱讀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對文章結構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沒有考此類型的題目。而近些年對“理解具體信息”和“判斷推理”兩類技能的試題考查力度大大加強,占了整個試題的75%。其中判斷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義”、“作者觀點態度”題占56.6%。可見,閱讀測試是以中等難度的試題為主體,兼顧對高難度試題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難度試題”為主的命題思路。縱觀近些年的高考英語閱讀試題不難發現,理解文章具體細節信息題一直是獨占鰲頭,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迅速定位和正確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時,鑒于“判斷推理”類題目量加大和對閱讀能力要求的提高,筆者建議中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訓練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三、對閱讀教學的反撥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語閱讀測試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從語篇輸入和讀者預期回答的角度對閱讀測試進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雖然如此,筆者認為還有三點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閱讀理解體裁需要完善。在現代信息社會中,英語的交際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應用形式也越發豐富,因此,高考英語閱讀測試應當適當增加對應用文的考查。縱觀近些年的高考閱讀材料,筆者發現以說明文最多,其次是議論文,而應用文則是鳳毛麟角,因此,筆者建議今后可以適當增加應用文的篇幅,以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全面發展。
第二,注重語篇教學。據筆者了解到,現在很多中學都是把高考作為指揮棒,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考試,教師們上課的重點還是集中于語法和詞匯的枯燥教學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語教學的“費時低效”現象。由于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教學應該注重語篇教學,創造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
第三,拓寬英語學習渠道,豐富英語學習資源。基于高考閱讀題材的廣泛性、生活化和時代化,筆者認為英語課堂教學必須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語學習的一個范本。教師有必要對教材材料進行全新地解讀。另外,教師必須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并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如讓學生閱讀英語報刊、英文簡寫本經典小說,充分利用因特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測試與教學密不可分,本文對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語閱讀理解內容效度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其中的優點及不足之處,并給出對閱讀教學的建議,希望后來的廣大研究者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對英語閱讀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劉潤清,韓寶成.外語測試和它的方法(修訂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楊惠中,Weir.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關鍵詞] 語文教學 中小學 教學改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綜合性學習(三)”中要求:“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我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遵照“課標”要求,有目的地安排訓練時間,有意識地創造訓練情景,指導學生開展應用文訓練。引導學生按照生活實踐的需要、言語交際的需要寫應需之文,這樣訓練有助于克服作文教學脫離現實生活言語、交際需要的實際和文學化的弊端,讓學生掌握現實生活言語交際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表達能力,以適應現在和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我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基本上是這樣組織訓練的。
一、訓練寫通知
第一步:創設情境。組織學生請體育教師安排一次模擬奧運火炬傳遞,安排確定后,我把這個消息告訴學生,同學們聽到消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步,激發動機。“同學們:奧運會在中國召開,是中華名族百年期盼,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火炬傳遞不是一個人、一個小團體的喜事,在我校,就是全校的大喜事。”第三步,下達任務。現在,你就是校長,或者是校辦室主任,請你任選一個名義,寫一份通知,告訴同學們這次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要求和注意事項。第四步,反饋評議。由于情景可感,要求具體,同學們都寫出了較規范的通知。我請大家用正確的語氣讀出自己寫的通知,大家評議、修改、訂正。第五步,小結。老師強調通知對象、內容、主體和格式。這次綜合性學習可就圓滿完成了。
二、訓練寫借條
我有意識組織一些全班性的活動,所用衣服、資料、道具都是需要自己借的,我讓同學們根據自己所借的東西,打好借條自己去借。寫好后,我讓同學們一念一說:即:念,念給大家聽,讓同學們評價修改;說:說格式,說寫借條的注意事項。這樣訓練一次寫借條,全班都會寫這種應用文了。
三、訓練寫請帖
我們組織一次班級綜合活動,我提議同學們邀請有關任課教師來指導,還邀請其他班級有關班干部來參加,需要同學們自己制作請帖,寫上請柬,由老師檢查看誰寫得最好,寫得最正確。老師審定后,再發出去。同時,給同學們一個課外作業:查閱并走訪社會,了解不同的事情,對不同的邀請對象練習請貼的不同寫法。
四、訓練寫感謝信
在一次活動中,得到不少老師及其他年級學生的支持和幫助,從禮儀出發,需要感謝別人。而感謝的方式最好是文字語言,這個文字語言就是感謝信。于是我與學生討論怎么寫感謝信,在老師和同學們的討論中,同學們寫出了充滿真情實感、格式完全正確的感謝信。
五、訓練做會議記錄
班上每周都要開班會,我把設計好了的會議記錄紙發給大家,讓每個學生都做好會議記錄。會議結束20分鐘后統一交給我進行講評。告訴學生梳理會議記錄的幾個必要要素,即會議標題、時間、地點、參加人(到會領導、與會人員)、會議程序、講話摘要、會議決議等幾個方面應該齊全。學生可以訓練多次,從格式到內容,從書寫到速度進行全面訓練,經過5~6次的訓練,就會練出一個合格的會議記錄高手。
六、訓練采寫地方風物傳說和民間故事
我喜歡組織學生講家鄉的民間故事和地方風物傳說。比如:采訪記錄學校所在地八廟村曾經建立廣城縣的傳說、忘夫寨的傳說、韓剝皮的故事等等。把這些傳說、故事經過文字加工潤色,就成了文學作品;打印成冊,就是我們的作品。故事傳說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容易喚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因此,同學們寫起來洋洋灑灑,文筆流暢,鍛煉了同學們有話則長,暢所欲言的寫作能力。
七、訓練繪制線路圖和寫線路說明
學生開運動會,要組織游行,我與體育教師結合,把游行的路線、隊列的組織告訴我們班級,我要求同學們主動承擔這次游行線路的設計說明的工作,設計好后全班討論,選出最好的設計說明,公布出去,為全校學生服務,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成就感。
八、訓練寫觀察日記
我指導學生寫作文,不是先布置習作任務,而是先對寫作對象做多角度細致的觀察。對于人物,重點觀察面部特征、氣質特征、語言特征、行為特征;對景物,重點觀察景點特點、物象、狀態、色彩,自己的感覺。在觀察細致后,學生感到非寫不可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寫。講評時,把重點放在觀察的深度上,表達的具體上。這樣訓練出來的寫作風格,就不會再是千人一面、空洞無物的文風了。
九、訓練口頭作文
勞動技能課上,我又和勞技課教師結合開展作文訓練。要求同學們記住操作過程,操作完成后,用介紹信語言對技術的操作作詳細說明。要求說原材料、說過程、說特點。一個同學是這樣介紹的:“我們做拔絲土豆,首先準備的原材料是:土豆500克,去皮、漂凈,100克菜籽油,20克生粉,100克面粉。操作過程:先把土豆切成小塊,蘸上干面粉,再用生姜掛糊;再把菜籽油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將土豆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接著鍋底留少許油,放入白糖,摻200克開水,把白糖熬至淺黃色時,倒入土豆塊離火翻炒,使白糖全部包裹在土豆塊上,即可裝盤。這道菜的特點是:脆、香、甜。”
十、訓練寫記敘文
記敘是表達的基礎,記事、記人都少不了記述型表達。因此我把記敘文訓練作為每時每刻都要抓的事情。在有廣泛的觀察筆記的基礎上,同學們根據需要在文章中加上時間、地點、人物,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交代清楚,基本上就是好文章。
我充分運用綜合性學習對學生進行應用文訓練,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特別是為學生創設了言語交際的情景,讓學生親身體會到作文的價值,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真正感到作文是生活實際的需要,不是一種學習負擔,而是必須掌握的基本表達技能,必須自主學習、自主練習、自主提高、自主實踐,自主掃清工作、交際、生活、學習中的表達障礙,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 和學新.試論表達的教育學意義及其實現[J].教育研究,2006.
[2]石磊.“皮格馬利翁效應”與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J].理論導刊,2007.
一、 學生駕馭寫作內容的能力
寫作教學的目標首先培養學生駕馭寫作內容的能力,要讓學生明確寫什么,解決有內容可寫的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對寫作的內容目標有明確的闡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內容目標直指作文寫作的關鍵,要求作文教學中教師能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的目的和對象,正確引導學生發掘自身及周邊生活的寫作素材,注重自身獨特體驗,寫出自己;也對學生寫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摒棄胡編亂造,從鮮活的生活中取材,真正做到寫“真”文,做“真”人。它要求教師能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發現,能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感受和認識,“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在表達時力求不落俗套,力求有創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這一內容目標規定了作文寫作的內容應當源于學生生活,來自于對自己、自然、社會等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思考中,抒發真情實感,而不是虛構內容,抒發虛假情感,從而摒棄寫“假”文、做“假”人的不良寫作風氣。
二、學生駕馭寫作方法和語言文字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既要求學生掌握駕馭寫作內容的能力,也對學生駕馭寫作方法和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
1.培養學生選擇合適的文體進行寫作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的應用文。”此目標即要求學生能根據表達中心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文體進行寫作,掌握常用文體的寫作能力。初中作文教學階段中需要落實上述能力的訓練步驟,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不同學年階段對記敘文性文章的寫作訓練都不能放松,要訓練學生寫出復雜記敘性文章的能力,為學生發展提供良好的寫作基礎。
2.培養學生獨立寫作的能力
教師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最終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寫作,掌握獨立寫作的能力,為未來的發展服務。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提高獨立寫作的能力。”“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它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作文寫作各個環節進行指導、訓練,讓學生掌握素材搜集、立意構思、起草提綱、加工修改、自我修改、互改互評等寫作技巧,從而讓學生掌握各種寫作方法,提高其獨立寫文章的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讓學生在寫作中學會準確運用標點符號,輔助文章表情達意。
3.培養學生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的能力
作文寫作離不開表達方式的正確運用,“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尤為重要,因而在作文教學的目標中需要訓練學生學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的能力,讓學生明確文體與表達方式的關系,從而讓學生學會正確選擇表達方式,為寫作服務。
4.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文章結構的能力
寫文章離不開合理安排文章結構,學生要學會“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合理安排寫作內容的先后順序、詳略,條理清楚地表情達意的技巧。
5.培養學生掌握縮寫、擴寫、改寫等寫作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這一目標明確了學生需要掌握縮寫、擴寫、改寫等寫作方法。教師需要在寫作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習作及閱讀文章進行扎實地訓練。
三、學生的寫作數量與寫作速度
實例分析:
片段(1)
The great ship, “Titanic” (泰坦尼克號), set off forAmerica in April 1912 on its first trip.It was carrying morethan 2,000 people.The “Titanic”was the largest and finest ship at that time.People thought it was safe to be on the ship because it had16 compartments(密封艙)with it. Even if(即使是)4 of thosewere b roken,it would still be able to stay on the sea.Four days later,when the “Titanic” was crossing the sea,the man on watch suddenly saw a v ery large iceberg ahead. Thegreat ship turned quickly on time,but before long there was asound from below.The captain went down to see what was thematter.To his surprise,he found the sh ip was sinking fastbecause 5 compartments had been broken! Hundreds of peoplejumped out i nto the water.As there were not enough lifeboats,about 1,500 lives were lost.
解答下面各題:
(1 )The great ship, “Titanic ”set off from Englandto______.
A.Australia B.the USA C.Arabia D.Europe
(2)People then thought it was safe to be on the ship because__________.
A.it had 16 compartments
B.it had more lifeboats than other ships
C.it could not sink even if 4 compartments wore broken
D.both A and C
(3)The ship was hit_______.
A.when it started to cross the sea
B.when a very large iceberg was suddenly seen ahead
C.soon after it turned quickly on time
D.soon after it had crossed the sea
(4)About 1,500 people were dead because________.
A.the ship was the largest and finest
B.4 of those compartments were broken
C.hundreds of people jumped out into the water
D.there were not enough lifeboats
分析與答案:利用倒讀的方法,我們可以從(1)到(4)中迅速了解到the ship “Titanic”從英國航行到某地去,為什么那么多人喪生等。在閱讀短文時,很快就能抓住有關信息,輕而易舉地找出正確答案(分別是 B、D、C、D)。
片段(2)
James Watt(詹姆斯?瓦特)and the Kettle(水壺)
James Watt was an English boy.He liked to ask questionsand was always thinking hard.One day he was sitting in the kitchen(廚房)with hisgrandmother.There he saw a kettle on the stove(爐子)。Soon steam began to rise out of the kettle, and the lidwas shaking. “Grandma,what's in the kettle?”he asked.“Water,my child.Nothing but water.”“But I know there is something else.It pushes the lid up.”“Oh,that's only steam.”“How does the steam get under the lid?”“It comes from the hot water.” The boy said to himself.“The steam must be very strong. Itcan push things.If there is more water,the steam will be muchstronger.” Many years later James Watt tried hard and succeeded inmaking steam work for people. He gave the world its firststeam engine(發動機).
解答下列各題:
(1)James Watt was from_________.
A.America B.Australia
C.England D.Germany
(2)There was________on the stove.
A.a basin B.a kettle C.a jar D.a pan
(3)Grandma told little Watt why the lid of the kettle wasup and down.It was because________ ___.
A.the stream pushed it B.the boy moved it
C.the lid moved itself D.someone came and did it
(4)Many years later Watt invented________.
A.the first sewing machine B.the first computer
C.the first bike D.the first steam engine
分析與答案:
(1)選C。短文中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詹姆斯?瓦特是個英國人。
(2)選B。答案A是盆,C是個罐子,D則是平底鍋,根據短文只能選B。
(3)選A。短文中的奶奶告訴瓦特蒸汽來自熱水。壺蓋的上下波動的力既不是瓦特做的,也不是有人進來動的,更不可能是壺蓋自己產生的力動的。
(4)選D。瓦特發明的是蒸汽機,所以我們要選擇D答案。
幾點體會:
1.解題時不要邊看問題邊從文中查找答案,因為用這種方法難以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對于深層理解的文章。應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 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2.要注意找出主題句,利用主題句來查找有關信息。一般說來,論述性較強的文章或說明文,每一段或相關的幾段里總有一句話是主題句。讀了主題句后,便能知道這一段大致的中心內容。
3.對于一般不影響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詞,可以放過去。遇到重要生詞時,可以采取根據上下文來猜詞或根據構詞法來猜詞等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
4.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后讀題目,然后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學生采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后讀短文,最后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時間。
作為小學生,必須依法接受九年制義務制教育,還要為今后的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快速成文”恰恰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僅對語文科目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間接地促進各科學習。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快速成文”一舉數得,應抓好,抓早。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快速成文”呢?
一、做好整體規劃,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小語教學大綱》對各年段的作文教學提出明確要求,為此,“快速成文”可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低年級)以激發興趣、培養習慣為主,突出“快速”,兼顧準確。
2.培養階段。(中年級)“快速”與準確并重“逐步減少修改,快速成文”初見端倪。
3.提高階段。(高年級)突出落筆準確,寫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力爭寫出水平較高的記敘文。“快速成文”基本成型。
二、從激發寫作興趣入手
寫作沒有興趣不成,“快速成文”更是如此。于是我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經常給他們講曹植七步成詩等中外名人軼事,以典型引路。堅持與學生同堂練筆,身體力行,感染和帶動學生。每次習作都要比快比好,選出佳作,當眾宣讀,或刊登在板報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興趣一上來,自然有言可發。但教學中,要讓學生避免像“走家”、“帶晌”之類方言、口語出現在習作中。
三、教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及習慣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比較持久的知覺,是知覺的高級形態。童年期兒童觀察有以下特點:(一)觀察的目的性有時候不太明確,常觀察事物(現象)的表面、細節部分,而忽略主要的、本質方面。(二)觀察比較籠統而不精確。(三)觀察缺乏系統性和順序性。
針對上述特點,我采用實地觀察,現場“寫生”,開展活動等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觀察的機會,進行現場指導,使學生在觀察中逐步學會觀察,提高觀察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多留心周圍的事物,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隨時隨地寫出來,堅持寫好日記,養成勤觀察,勤練筆的好習慣,積累寫作素材。
四、培養想象能力,尤其是再造想象與創造想象能力
童年期兒童進入學校后,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擴大與豐富,隨著思維的發展,想象有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再造想象發展更為迅速。但是想象也有不精確、不完整、不符合現實,到精確性、完整性、和現實性方面發展。這正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良機。
于是我們從閱讀教學抓起,利用課文插圖、教學掛圖或投影、配樂朗讀等教學手段,調動多種感官,使看、聽、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做到看字聽音立見其形,并能將靜止的畫面迅速地轉化成運動的、連續的場面。
其次,恰當引導,讓孩子們在想象的王國里翱翔。
另外,下筆前引導將觀察所得迅速重現,睹其物、聞其聲、嗅其味,自覺不自覺地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再訓練到位,定會下筆千言,一蹴而就。
五、努力創造寫作氛圍,激發寫作動機
初學寫作的小學生,不會寫、不愛寫。許多耳聞目睹的人物、景物和事物充耳不聞、過目不留,提起筆來,滿腦空空,無從下筆。因此創造寫作氛圍,激發寫作動機至關重要。
1.實地觀察,激情蓄勢。走進大自然,培養感情,陶冶情操,激發寫作欲望,這是課堂教學無法做到的。例如進行以春、秋天景色為內容的說寫教學時,走出校門,采一束野花,拾幾片落葉,孩子們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而且親手抓到了春天和秋天,怎能不心情激動。他們恨不得立刻將所見所聞及心中的激情表達出來,此時進行“快速成文”,自然水到渠成。
2.把握良機,充分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無意注意是一種事先沒有什么目的,也不需經過什么意志努力而由事物本身特點而引起的注意。它在兒童的學習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對于“快速成文”作用更為明顯。例如,一次作文講評課即將結束,從門口爬進一只大老鼠。有人發現了,教室里立刻亂成了一鍋粥。我趁機一聲令下,和孩子們打起老鼠來。緊接著動筆寫,當場宣讀。寫前雖未做任何指導,可普遍寫的既快又好,甚至連打死老鼠時打了幾棒子這樣的細節都寫的清清楚楚。
3.培養真實善感。文貴有情。離開情,文章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培養學生多情善感,善于激起感情的波瀾,讓感情的潮水從心中向外奔涌,筆下才會千言萬語,才會妙筆生花。古人游覽名山大川,詩性大發,即興賦詩,其中不乏絕世之作,這是最好的佐證。
下面我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為例,談談如何在文本閱讀教學中充分喚起、激發、調動、培養、提升學生的想象力。
一.課前導讀:參悟文本課題,喚起學生想象思維
課文標題是整篇文章的靈魂,是文章主旨折射的窗口。教師在組織學生進入文本解讀之前,引導學生針對課文標題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合情合理的推測、想象、質疑、釋疑,這可以有效喚起、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并要引導學生進入“思騖八極,心游萬仞”般豐富的想象境界。
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參悟文題,引發學生豐富想象與聯想:1.請猜猜在口袋了裝滿了昆蟲的這個人是誰?2.這個人為什么要在口袋了裝滿了昆蟲而不是裝滿了日常用品或者學習用品?其舉動說明了什么?
學生在文本閱讀之前肯定不知道課文的內容,見到教師的預設題目便會開動腦筋,進行一系列的思考、猜測、相互交流印證等思維活動。在引導學生通過對上述問題進行一番思考、想象等思維活動后,他們得出一系列正確抑或錯誤的答案,教師進行言簡意賅的點撥:欲知正確答案,請細讀深品課文。如此,在上課不僅有效激活了課堂氛圍,還有效激發了學生急于學習課文、努力思考問題、展開豐富想象并急于尋求正確答案的強烈興趣,這為培養、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閱讀教學:細讀旁批,豐富學生想象能力
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順利走進文本、潛心鉆研文本和進行師生互動、生本互動、生生互動的閱讀審美過程,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和審美趣味去認知、揣摩、體味、思考、感悟文本意蘊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文本中的人物進行真摯懇切的心靈碰撞、情感交流、思想溝通的思維過程。在此過程中,想象具備著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多維度、多層面、多視角體味文本內蘊、感知人物形象、與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情感產生妙不可言的情感共鳴等諸多作用。課堂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緊扣課文內容設計適量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聯想力,從而達到引導學生將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學習與運用高效結合等教學目的。
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或者小組討論,取得了極好的豐富學生想象力之教學效果:1.細讀課文,仔細揣摩文中三個人物對待昆蟲的不同態度,相互間對話時的神態、語氣、心理活動、肢體動作等,然后進行有表情的角色朗讀或者換位朗讀。2.把上述想象和朗讀實踐得來的理解與感悟用批注的形式寫在課文相關的語句旁邊,然后與同學互相交流,并隨時準備接受老師的抽查。
三.讀后練習:讀寫結合,升華學生想象能力
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的文本閱讀,其終極目標并不僅限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多維解讀與審美體驗,還在于學以致用: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對文本進行二度創作或者學習、模仿;借鑒文本完整的故事情節、巧妙構思、精美語言、人物形象等諸多元素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或者仿寫訓練、創新寫作訓練等。
教學完《裝滿昆蟲的衣袋》后,為了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思維能力,我緊扣課文內容設計如下練習:
1.口語訓練。其一,引導學生在忠實于原文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采用改換敘述人稱、變換文體、變換角色等方式相互復述課文故事情節,當然,在復述的過程中要突出記敘文的六個要素。其二,引導學生想象:假如法布爾就在自己的面前,自己會對法布爾說些什么?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初中畢業時在“聽”方面達到: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談話,并能從中提取信息和觀點;能借助語境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聽懂接近正常語速的故事和記敘文。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初中學生語言基礎知識不扎實,未能掌握正確的聽力理解技巧,聽前準備不充分,做聽力訓練時有厭煩、畏難情緒。并且有不少英語教師的課堂聽力教學基本上以“走過場”的形式進行。許多教師認為,聽力教學既費時又沒有明顯收效,因此基本上采用機械地“讀題――聽錄音――呈現答案”的模式,結果是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而且使很多學生對聽力訓練失去了興趣,繼而對英語失去興趣。
因此,我們英語課題組初中八年級英語聽力課堂中對學生聽力問題行為進行了一項調查,以期了解學生聽力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探討如何提高八年級英語聽力教學的效率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式: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本校八年級10個班的學生。
調查時間:2014年4月。
調查說明:本次問卷采用匿名調查,問卷包括學生聽力課堂表現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評價兩方面內容,采用隨堂調查的方式,共發放和回收問卷500份。
三、八年級英語聽力課中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學生方面的原因
1、學生的知識障礙:聽力是聽和理解的過程,也是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聽的過程中,學生要運用已有的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化背景知識進行理解,而由于這些基礎知識不扎實,使他們在聽時造成概念模糊,或理解錯誤,形成障礙。
(1)語音不規范。由于學生一部分來自農村,小學時沒有學過英語,而我們的初中教材又是針對小學有三年英語學習基礎的學生而編寫的,因此初一的英語教學任務特別重:既要完成音標、字母的基礎教學,又要完成將近14個模塊的教學任務。為了趕進度,很多老師忽視了音標這一關,大多數學生不知道單詞拼寫跟發音間的聯系,而是死記硬背,就這樣記了又忘。
(2)詞匯量小。《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掌握2000英語單詞和一定數量詞組對于初等難度的聽力材料是基本夠用的。但是許多學生并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導致聽力基礎不扎實。
(3)語法功底淺。聽音時,一句話或一個詞匯往往在耳邊一晃而過,為了聽懂后面的內容,聽者必須努力使自己的理解與所聽材料的信息傳遞同步進行。這就需要對語法知識特別熟悉。而學生對語法往往掌握不太熟悉,對簡單結構的句子比較容易理解,對結構復雜的句子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就有一定困難。
2、學生的技能障礙:未能掌握正確的聽力理解技巧。
(1)聽力開始前,未做好預習工作。部分老師缺乏這樣的意識,因此學生也沒有這樣的技巧。
(2)缺乏推測能力。推測能力是學生根據自己學過的語言知識和邏輯思維對所聽材料的上下文詞匯和語言含義進行判斷的能力。推測能力不強,難以疏通上下文,是中學生聽力理解的又一障礙。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1、教師觀念上的缺陷:許多教師認為,聽力教學既費時又沒有明顯收效,所以他們不屑在聽力活動上花時間進行備課。不管聽力材料是否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是否對其熟悉,都以“讀題――聽錄音――呈現答案”的模式進行聽力教學,不做任何鋪墊,結果是苦了教師又難為了學生,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而且使很多學生對聽力訓練失去了興趣,繼而對英語失去興趣。
2、教師本身知識匱乏:部分教師自己對聽力材料的背景知識不甚了解,因此也無從為學生提供背景知識,無法從這個方面為學生的聽力活動降低難度。有時就忽略這部分聽力活動的教學。
四、矯正聽力課中學生問題行為的策略:
(一)扎實語言基礎,是提高聽力水平的前提。
1、培養學生結合音標讀單詞和記單詞的好習慣。
雖然有些學生已經養成了死記硬背甚至用漢語標注的習慣,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必須矯正這種錯誤的做法。教學每個單詞時,先整體跟讀單詞,使學生對單詞的重音、次重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后分音節對音標進行拼讀,使學生把字母組合和字母與音標聯系起來,形成結合音標讀單詞、記單詞的好習慣。雖然這會花費一定的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對學生的聽力、詞匯記憶都大有裨益。
2、重視學生把握句子語音語調的能力。
針對課本模塊的交際功能,語音部分要求學生重復練習,掌握交際對話中的語調。但很多老師都只注重對對話本身的理解,忽視這一部分的落實。為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我們必須重視這一活動的落實。這樣有助于他們理解聽力材料。
(二)在聽力訓練中滲透和培養學生的聽力技巧。
1、聽力開始前,做好預習工作。
在進行教材中的聽力活動前,要根據聽力題目、內容、圖片等推測聽力內容,增加背景知識,做好預習工作。在進行考試中的聽力題前,更要快速瀏覽聽力材料的備選答案,對即將出現的材料做出大概的判斷。
2、注意同音異義詞的辨別。
英語中有很多同音異義詞,這些詞讀音完全相同,但是意義卻相去甚遠,這就需要學生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正確的詞義。
(三)改進的方法:
1、提高教師水平與能力,教師應該真正地重視聽力教學,把聽力訓練落到實處,可以多研讀一些新的教學理念,轉變思想,少些急功近利(唯分數論);多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為學生的終身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注重學習方法與技能;以練促學。聽力活動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聽力活動不能太難。教師必須把握好聽力活動的難度,使其呈階梯式遞進,形成有效偽聽力任務鏈。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斷地訓練學生的聽力方法和技巧,解決初中生聽力困難問題的措施推行刻不容緩。在進行聽力訓練時,不同的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方法:加強英語聽力訓練能幫助學生在無意識中學到語言,既能擴大知識面,又能鞏固所學語言知識。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聽力,才能真正地學好外語。要幫助學生改變學習策略、改變老師教學方法、降低教材聽力材料難度等方面下手,師生共同努力,用我們的耐心、細心、恒心,使學生能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聽力活動,使我們的聽力課堂更有趣,更有效。
參考資料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呢?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關鍵。在新課標下,時間緊任務重,特別英語詞匯量大,短語、句型、語法項目繁多,僅僅靠課堂四十五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要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充分預習、積極投入課堂和及時復習練習。
一、良好的預習習慣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高中英語新課標要求學生掌握3000―4500個單詞和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課前朗讀與識記是預習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簡單的預習方式,因此它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適用于各個年級、各類課型的預習。學生通過反復拼讀而記住所學生詞,通過多次試讀而達到能流暢朗讀所學句型和課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課文內容。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如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做些聽力模仿練習,如字母、音標的讀音,單詞的拼讀、連讀、失去爆破、升降調、意群及停頓等練習。在課文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聽課文錄音大致了解課文的內容,增強語感。而且通過聽課文的改寫、縮寫和內容簡介等錄音,學生在預習新課的同時又能提高聽力水平。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掌握文章的基本類型,熟悉和掌握文章的基本結構。如果熟悉相關文章的結構,那么就能夠提綱挈領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例如:記敘文預習重點注意主要人物的言行,事件的起因、時間、地點。學生可通過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經過理解人或事物的意義。議論文預習重點捕捉作者的觀點,閱讀時注意力應集中在首尾段,注意分清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充分預習,能大大提高聽課效率,并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二、良好的聽課習慣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學生要提高聽課效率,首先,養成認真記筆記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記筆記的過程就是對信息篩選、濃縮的過程,有利于鍛煉思維,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筆記內容要注意重點、難點、疑點、新觀點,學生上課要做好筆記,必須全神貫注地聽教師講課,要了解哪些是重點、難點,哪些要做筆記,哪些可以當堂消化吸收。做筆記要做到眼、腦、手并用,避免上課分心、開小差,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積極的狀態,從而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另外,課堂筆記使學生復習時能找到重點、難點,復習起來有的放矢,避免復習的盲目性。
學生還要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特別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合作學習不僅是有效學習的手段,而且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一個人的成功經驗多半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合作能力,為此教師的著眼點應重點放在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極佳的學習方式,它能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共同提高。
三、課后及時復習練習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課后復習是學習的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知識的鞏固加深要靠及時復習,課后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復習要求,基礎較差的同學以課本為主,加強基礎知識如單詞、詞組、句子的復習;基礎較好的同學應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后復述課文、根據課文內容自編對話、利用句型組織造句或寫些簡單的短文。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根據高中學生的交際需求和認知發展水平,高中英語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高中階段聽、說、讀、寫的訓練應該立足于學生對這幾個方面的發展需求。因此,課后加強閱讀訓練尤為重要。為此,精讀篇目,教師要指導學生細讀短文,抓住時、地、人、事,結合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測詞句的意義,推理文章隱含的意思。做題時,可以指導學生先看文后的題目選項,使學生對所考查的內容心中有數,從而正確地做出選擇和判斷。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積極聽課習慣和及時復習練習習慣是缺一不可的,這些是他們高考必勝的法寶,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一、充滿哲理思辨:閱讀技能培養新設計
在閱讀認知過程中,要進行文字辨認、詞義理解、句子加工、篇章分析等各種技能活動。閱讀技能的培養途徑、方法和手段,需要用哲學的眼光來審視,才能改變閱讀教學中常常把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訓練誤認為技能培養的狀況。洪編教材,針對語文閱讀教學缺少整體閱讀思想的指導、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痼疾,采用“單元合成,整體訓練”的編寫體系,在整合優化教學內容的同時,構建了閱讀技能的培養體系。
1.在語文技能協調發展中優化閱讀技能的培養
洪編教材改變過去諸多教材以單一內容為主線的編選體系,洪宗禮把它概括為“一本書,一串珠,一條線”。“一本書”是說把聽、說、讀、寫有機地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結構的教學體系。“一串珠”表示教材每個單元像珠子一樣,都是聽說讀寫思的“集成塊”。“一條線”是說單元相互連貫,教材是聽說讀寫思訓練的多股交織的“集合體”。在整套教材、單冊課本、教學單元乃至單篇課文中,都能將讀、寫、說、綜合實踐以及有關知識巧妙地融為一體,用閱讀來帶動寫作、口語交際和語文實踐等活動,同時又以寫促讀、以說促讀,優化閱讀技能的培養。
2.在教材結構元素中突出閱讀技能的培養
洪編教材結構包含范文系統、知識系統、助讀系統和作業系統等四個系統。其范文系統多用主題合成單元,如“之歌”、“至愛親情”、“金色年華”、“民俗風情”等,有助于學生對同類題材作品的理解、體驗和感悟,對朗讀、誦讀和速讀等閱讀技能的培養不無益處。知識系統融入單元前的導讀、課文后的探究練習、專題學習及附錄當中,知識的積累引導閱讀、促進閱讀,促進閱讀技能的訓練。助讀系統,課文的注腳、富有啟發性的讀中評注、九年級上下兩冊中十一個單元的“學會讀書”系列所介紹的讀書技法和策略,對閱讀技能培養有著直接的幫助。作業系統,整套教材每篇課文的作業,都有閱讀技能訓練的因素,很多閱讀技能訓練還明確了訓練方法和要求。
3.在教學關系的辯證處理中促進閱讀技能的培養
洪編教材試圖對語文教學作全方位、多側面的研究,對語文教學中的諸多矛盾關系作辯證分析。例如:教材閱讀技能的培養,在單元編排中都有分與合的問題。從分的角度看,單元內的講讀、扶讀、自讀,構成了一個從“教”到“不用教”的上升螺旋。從合的角度看,每個單元螺旋都是一個多種閱讀技能的“集成塊”。再如:從度與量的把握來看閱讀技能的培養,教學內容和技能訓練必須適合青少年的認知規律、年齡特征和思維狀況,不能脫離學生實際需要和可能。教育學家凱洛夫提出量力性原則,贊可夫提出高難度的原則。單元內精讀、略讀、誦讀三類課文的選擇難度遞減,既注意量力,又注意難度,能夠讓學生達到“最近發展區”,使學生通過閱讀技能的提升逐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促進閱讀技能的培養。
二、觀照閱讀方略:閱讀技能培養新范例
閱讀技能是閱讀方法論的重要內容,可分為普通閱讀技能和專業閱讀技能。普通閱讀技能適用于各種閱讀材料,它包括基本的閱讀技能(精讀和評讀)、常用的閱讀技能(略讀和瀏覽)、高效的閱讀技能(默讀和速讀)、突破性的閱讀技能(問讀和查讀)等等。培養普通閱讀技能通常采取篩選信息、概括信息、猜測閱讀、比較閱讀、對話閱讀、整體閱讀等策略。洪編教材中普通閱讀技能培養有著清晰的思路,共設計了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技能訓練點35個,解決了閱讀訓練序列問題。
1.教材的知識系統提示閱讀技能的養成方法
洪編教材在七、八年級作業練習中在分散介紹閱讀要求、強化閱讀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集中安排十一個單元,突出閱讀學知識介紹和閱讀技能訓練,成為“學會閱讀”系列單元,作為九年級學習的重要內容。九年級下冊五個單元“學會閱讀”系列較詳細地介紹了普通閱讀技能培養方法。從信息獲取方式角度看,有默讀、略讀、精讀、速讀等方法;從信息反饋策略角度看,有質疑閱讀、感悟閱讀等方法,既有顯示思維流向的“發問”,又有反映語言再現能力的“復述”;從信息處理形式角度看,有圈點、批注、提要、撰寫心得等多種方法;從信息儲存途徑角度看,有熟讀成誦和摘記卡片等形式。
2.教材的范文系統引導閱讀技能的培養路徑
范文系統循環編選教讀、扶讀、自讀課文,精選和編配一定數量的扶讀課文,作為閱讀學習過程中由教讀到自讀的中介,助以讀中提示,為教讀的“舉一”過渡到自讀的“反三”架設橋梁,這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洪編教材“單元合成”在扶讀課文編排上注意選文的特殊要求,其內容比教讀課文略淺,但又比自讀課文稍深;語言表達形式上與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有明顯的類似處。扶讀課文的讀中提示多采用評點式和鑒賞式,把課文的重點內容、語言知識、篇章結構等分析過程都展示給學生。教師引導學生自覺地借助扶讀課文的助讀系統,根據讀中提示“尋文覓路”,從接受教師的啟發逐步過渡到獨立的自主閱讀。
3.從閱讀的質和量上保證閱讀技能的目標達成
洪編教材除介紹“走進圖書館”、“網上閱讀交流”、語文實踐活動等課外閱讀學習方式外,還重點安排了“名著推薦與閱讀”。名著薦讀將整本書的閱讀引入課堂,打破歷來課堂上讀單篇文章的慣例,擴大了語文學習資源,逐步培養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能力。洪宗禮主編的《語文讀本》倡導“高級閱讀”,即閱讀文本所反映的水平要高于閱讀者的水平,因為學生閱讀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水平如果同他們現實的生存狀況基本接近,從某種意義上看,只是一種“同級閱讀”。從閱讀技能訓練角度看,則近乎機械的重復訓練。《語文讀本》內容,有的與課文內容相聯系,有的與課文某些寫作方法有共同點,有的選用課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聯系起來,用課外閱讀加深和補充課內的閱讀。
三、呈現人文色彩:閱讀技能培養新藍本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閱讀不僅要具備普通閱讀技能,還要有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能夠體驗文本情感的專業閱讀技能,如朗讀與誦讀、悟讀與賞讀、用讀與寫讀等等。語文的特殊性決定了要有適用于專業閱讀技能的培養策略,如感知積累以培養語感的閱讀策略、喚情融情以體驗情感的閱讀策略、引發審美以欣賞意境的閱讀策略等等。洪編教材課文的助讀提示、作業的閱讀要求、單元后的誦讀欣賞、專題中的閱讀訓練、語文閱讀實踐活動以及“學會閱讀”系列,既注意技能訓練材料的人文性,又重視閱讀技能培養的可操作性,為學生語文閱讀技能培養指引了一條富有人文色彩的綠色通道。
1.用教材助讀系統指導語文閱讀技能的培養
洪編教材每個單元前都有助讀內容,多數課文還有讀中提示,為閱讀技能的培養提供了明確到位且有針對性的指導。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會讀書”告訴我們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要“吟哦諷誦而后得之”。吟哦諷誦,就是要放聲讀,讀得正確、流暢,讀出文章味道,培養良好的語感。再如七年級下冊課文《月跡》、八年級上冊課文《蘇州園林》、九年級下冊課文《出師表》等,都加注了讀中提示,便于學生閱讀過程中進行信息反饋。教材還專門設計一個單元——九年級上冊自由讀寫單元,讓學生仿照“讀中提示”范例,自己編寫“讀中提示”,訓練對讀物進行圈點批注的閱讀技能。
2.用教材作業系統明確語文閱讀技能的訓練要求
洪編教材的作業練習形成了有利于指導學生學習的綜合訓練序列。練習中對閱讀技能的要求很清楚,便于學生明確訓練目標。初中六冊語文課本共有35個單元,每個單元后面都編配了誦讀欣賞內容,有33個單元的課文后面安排了練習;課文156篇,其中有146課安排了練習。在146課的練習中,共有練習題569道,其中除去閱讀思考、理解課文內容的題目外,有閱讀技能要求的題目共有122道,這當中要求朗讀的有29道,要求誦讀的有17道,要求背誦的有45道,要求速讀的有2道。這些題目中,幾乎涉及了各種閱讀技能的練習。其中積累性背誦的段篇已超過50,如果加上每個單元后的誦讀欣賞內容,背誦篇目不低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朗讀、誦讀等訓練有助于學生感語、品味、鑒賞能力的培養,在積淀語感過程中體驗人文情懷。
3.用語文專題和實踐活動培養語文閱讀技能
洪編教材中編排語文專題共10個、語文實踐活動12次、綜合學習與探究11次。專題學最后一個是初中語文學習情況調查,其他都是用閱讀來拓寬學生知識面,養成獲取信息的閱讀技能內容。專題學習分閱讀參考、思索質疑、討論研究三個欄目,如七年級上冊的專題《狼》。這一專題設計好就好在把讀、寫、聽、說、思糅合在一起,把“讀”放在第一位。了解認識“狼”靠文章選讀,比較分析“狼”要拓展閱讀,評點欣賞“狼”的形象則離不開搜索閱讀。有關“狼”信息的獲取過程實際上就是閱讀技能訓練和閱讀策略運用的過程。這里不但要閱讀教材,還要查閱相關的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瀏覽網絡信息;不但有精讀、默讀、略讀、速讀、疑讀、查讀的練習,還有悟讀、賞讀、用讀、寫讀等等的練習。這是語文閱讀技能的綜合應用。
七、八年級的語文實踐安排,近一半活動與閱讀技能是直接相關的。如“走進圖書館”、“網上讀寫與交流”離不開閱讀技能的應用,而“賽詩會”等活動則是語文閱讀技能展示和提升的大好機會。九年級的綜合學習與探究強調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如主動搜集信息去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積極為解決問題去整理資料,占有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觀點。所以說,綜合學習與探究是閱讀技能形成、應用和提升的重要演練場。
四、關注文體特征:閱讀技能培養新嘗試
文體是文字作品反映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具體樣式。正確解讀文本的方法需要注意文體特征的規定性,需要隨文體的不同來選擇閱讀方法、調整閱讀策略。洪編教材有關文體常識分散于讀中提示、課后作文練習以及綜合學習與探究中,應用文示例等內容安排在附錄里,這與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不同。“語文版”國標本按文體組織單元,進行各類文體的閱讀技巧訓練。從整套洪編教材看,文體意識主要是通過以寫促讀、讀中評注來培養的,教材對文體閱讀技能培養作了有益嘗試。
1.洪編教材不同文體課文的編配及分布
從單元編排體例上看,七、八年級大多用主題來統帥課文合成單元,九年級則以閱讀技法為主合成單元,單元內的文體意識不很明顯。但從整套教材的閱讀技能培養看,文體意識還是有所體現的,同類文體的閱讀技能相對集中地訓練:寫實作品在前三個學期側重記敘文、說明文,后三個學期側重議論文;文學作品選文占66%,七、八年級側重散文、詩歌,九年級加強了小說、增加了戲劇。
2.用誦讀欣賞和課文評注加強文學作品的閱讀
“誦讀欣賞”是洪編教材單元合成中的固定部分。全套教材35個單元,有35次誦讀欣賞,有利于誦讀習慣的養成,也有利于這種閱讀技能持之以恒地訓練。誦讀欣賞的內容有97段(首),包括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獨白、對聯、警語等等,其中古詩詞有38首。這些不同文學體裁作品的誦讀,有助于學生在誦讀中感知不同文體的差異。
課文評注,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注讀。整套教材的示范注讀,每冊兩課,共有12課,對經典散文、短篇小說和詩歌標注讀中提示。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還示范說明不同文體閱讀技巧,從而幫助培養閱讀技能。如對朱自清《春》、《綠》、《背影》的評注,對寫景散文和寫人散文的敘寫順序、層次和表達意圖、表達方法、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都作了提示。再如對魯迅作品《孔乙己》和《故鄉》的評注,扣住小說的特點,抓住細節對人物的肖像刻畫、心理描寫、動作和語言的敘述進行了分析,對小說中情節的深刻含義以及環境描寫所預示的變化也作了提示。教材對賀敬之和徐志摩的現代詩歌的評注,也緊扣文體特征,對詩歌《回延安》和《再別康橋》中詞語的錘煉、詩句的節奏、情感的表達、想象的再現、意象的概括、修辭的手法等等都作了賞析。
3.用以寫促讀的方法增強語文閱讀中的文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