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我國的四大盆地

我國的四大盆地

時間:2023-05-30 10:55: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我國的四大盆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柴達木盆地

2、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曾屬中國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3、柴達木盆地曾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地勢最高的盆地。柴達木不僅是鹽的世界,而且還有豐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種金屬礦藏,如冷湖的石油、魚卡的煤、錫鐵山的鉛鋅礦等都很有名。所以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的美稱。

4、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以干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自東南部的200毫米遞減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30-40%,最小可低于5%。

5、柴達木盆地自然景觀為干旱荒漠,主要土類為鹽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后者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澤土一般均有鹽漬化現象。

6、柴達木盆地不僅是中國鹽礦之最,也是世界鹽礦之最,因此,柴達木盆地又稱為“鹽的世界”。

而近年來隨著人類腳步的不斷發展導致柴達木盆地受到破壞,所以,我國采取大量的措施來恢復生態。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美國西部工業區的(電子,飛機制造等)工業比較發達。

南美洲沒有寒帶的(氣候類型)

南美洲東部平原和高原(相間排列)

密西西比河流經(一個國家)

澳大利亞沿南回歸線,從東到西,植被為森林,草原,荒漠

南極(企鵝)是特有動物,它是一種不會飛的鳥類

夏至日我國白晝最短的地方在(曾母暗沙)

我國緯度位置最南面的省(海南)

北回歸線從東向西穿過的我國省級行政區是(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東北地區)

我國的僑鄉主要分布在(粵,閩)

渤海和黃海的海底全部是(大陸架)

云貴高源(喀斯特地形分布廣泛)

我國四大盆地中,緯度的是(準噶爾盆地)

我國三大平原基本連成一體(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

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是(青藏高原)

第3篇

學習地理,地圖不但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是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來源。所以說,地圖與地理學是分不開的,它不是簡單的學習工具,而是構成地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地理教材文字內容最好的說明和補充。地圖給人的特殊感受,在很多方面優越于自然語言,在傳播空間信息方面,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地圖。因此地圖教學是地理課的核心內容。

一、以圖導課,增強直觀印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知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地理教學也應遵循這一規律。例如,教學《中國的地形》一章,導課時,教師用地圖展示氣勢磅礴的青藏高原(堪稱世界的屋脊),魚米之鄉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遼闊富饒的內蒙古大草原,號稱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遼東丘陵和地勢險峻的天山等。通過這幾幅實物地圖的展示,學生頭腦中留下了非常直觀的地形景象,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感嘆“我國地形這么復雜多樣”,還有學生則贊嘆“江山如此多嬌”。教師接著總結:“是的,我們的江山是非常秀美的,我國地形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國地形的概況。”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對中國地形的直觀印象,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操,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以圖釋圖,轉變思維方式

思維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學校教育的一個中心目標就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教材中有一些復雜而抽象的地圖,利用它解決實際問題時,大部分中學生感覺比較困難,如果教師能及時引導學生轉變思維方式,那么肯定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講授《時區和日界線圖》時,可讓學生做例題:莫斯科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精彩的中俄籃球比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鐘?大部分學生一看見有關時區的問題就發懵,要是能跨學科轉換,改變思維方式,把這種地圖化繁為簡,用數軸表示,0時區為中心,東時區為正數在標有數軸方向的一端,西時區為負數在相反的一端,再明確兩個地點所屬時區,然后轉化為相應的整數,這道實際應用題很快變成了整數內的簡單加減法。莫斯科在東三區的時間標3,北京在東八區的時間標8,數軸右邊的數減去左邊的數為時差(8-3=5),已知左邊求右邊加上時差,相反減時差(下午3點用24時記為15點15+5=20),這道題答案為晚上8點。又如,例題:家住廣州的一位同學,要給在紐約某研究所訪問的父親打電話,要電話到研究所辦公室的時間,選擇在廣州中午2點,這合適嗎?為什么?同樣如法炮制。這樣做情趣盎然,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繪圖小結,簡明扼要

填圖、繪圖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但不少學生卻視為地理學習的一大難點。教師如果能在授新課后繪圖小結,把所學內容落實到地圖上,并指導學生填圖,繪制直觀、簡明的地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攻破難關,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繪圖能力。如在總結《中國地形》一章時,教師繪制一幅中國輪廓圖,在圖中適當的位置填上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脈等。這樣不僅起到了小結的作用,還為學生做了繪圖的表率,學生也跟著模仿,培養了學生的繪圖能力。地圖能獲取信息,也容納很多信息。地圖是信息的載體,把一節課的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就實現了知識由繁化簡的過程。

四、使用多媒體,方便地圖教學

根據地理的學科特點,地圖使用頻率高而且變化大,使用CAI地圖切換非常方便,只須鼠標輕輕一點,所需地圖就映入眼簾,課堂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比如《中國地形概況》一章,教師用17張地圖,就把中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脈展現得很清晰。倘若按傳統教學,光變換教學掛圖,就浪費半節課時間,更何況有的學校還沒有教學掛圖。CAI的另一優點是變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好”和“樂”指的就是興趣。學習活動是一項緊張、艱苦而枯燥的活動。因此,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教學中呈現的刺激物新穎、強烈、多變,能引起學生長時間的興趣和注意力。如在講臺灣省時,利用多媒體CAI進行動態模擬,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學生邊觀察、邊操作、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了學生的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例如,在講火燒寮成為我國“雨極”的成因時,教師先用動態箭頭顯示該地的冬季風不斷從東北海洋吹來,夏季風不斷從東南海洋吹來,加上有一股強大的暖流經過,來讓學生推斷出這里空氣的水汽含量多,然后再顯示出該地區的地形圖、地形雨形成模式圖,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火燒寮會成為我國的“雨極”。

總之,應用地圖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容量和課堂效率,這是地圖在教學中的最大優勢。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貫穿于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練習從多層次、多角度引導學生用圖來解決地理問題,促進其心理地圖的形成。經過長期的積累,學生頭腦中逐步樹立起地理事物直觀、立體的形象,“死”圖變“活”圖,識圖能力才能提高。地理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運用簡圖來說明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養成讀圖、析圖、繪圖、用圖的習慣。這對減輕學生負擔,夯實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地圖教學,學生能學到終身受用的地理知識及地圖知識。

第4篇

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智利 智利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為于安第斯山脈的西部。智利這個國家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它的海岸線總長已經達到了1萬千米,南北的長度達到了4352千米,而東西的寬度最寬的也僅僅只有362.3千米,最窄的只有96.8千米。在地圖上看智利,就像是一支又瘦又長的毛筆一樣,被稱為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擁有超豐富的自然資源 智利不僅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也是一個自然資源很豐富的國家,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漁業資源、銅礦資源等等。16世紀的時候智利發現了金礦,17世紀的時候則是發現了銀礦,而18世紀的時候發現了銅礦。智利的硝石與銅礦在智利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智利是世界上產銅和出口銅最多的一個國家,被稱之為銅礦王國。而且智利是世界上唯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

智利,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南美洲國家 在1970年,這個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智利與我國建交了,它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南美洲國家。而且智利也是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地位、與中國簽署雙邊貿易的國家。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發展順利,雙方高層接觸頻繁,經貿合作日益擴大,在國家多變領域保持良好合作。

點擊查看智利葡萄園

智利是葡萄酒的天堂 因為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所以受東部的安第斯山脈和西面太平洋的影響,氣候復雜并且多樣,使得智利的氣候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但也是因為智利的氣候多樣,對普通園的生長很有幫助,為普葡萄的生長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幾乎每個地方都能夠找到青翠的葡萄園。

智利是全世界極少數未遭根瘤蚜蟲災害的葡萄酒產區之一,地理環境造就的天然屏障,使得外來物種和病蟲害很難進入這個國度,因此,智利也保留了許多老藤的葡萄樹藤。

本文已完,閱讀推薦:

世界上最長的海溝,秘魯-智利海溝(全長5900千米)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被稱為南美洲脊梁(全長8600千米)

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伏加爾河(全長3692千米/138萬平方千米)

中國四大盆地,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好似一個巨大的碗口

第5篇

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充分體現出活動教學的思想,皮亞杰因為主張活動教學而對口授法、直觀教學法以及程序教學法持有批判的態度,他認為這些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與活動教學相對立。概括來說,活動教學法認為,兒童與成人社會不是“一種單方面的關系”,而是“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兒童不應該被灌輸現成的知識,而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親身體驗去完成正當的行動。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活動教學日益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

二、“活動”欄目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現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除了課文系統,還有“閱讀材料”和“活動”兩大欄目,其中,“活動”欄目在整個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在“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中,共有“活動”欄目35個,共計51頁,占全書109頁中的47%,其中一節教學內容中的“活動”項目更是多達4個,可見其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性。“活動”欄目以教材為載體,大量穿插于課文之中,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視野,培養創新思維,又可以加強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幫助教師退出課堂“主宰”的位置,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此外,教師能夠結合“活動”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三、“活動”欄目教學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功能

(一)類型多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按照不同的分類依據,我們可以將“活動”劃分為多種類型。多種多樣的“活動”欄目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課文中,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給枯燥的課堂平添幾抹亮麗的色彩。由于初中生邏輯思維的發展程度還不完善,對于某些抽象事物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運用語言傳遞信息,則可能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民族”一課為例,該內容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我國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并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特點等;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前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可以通過教師的講授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后半部分教學目標若仍然通過教師告知給學生,則學生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學習內容,難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此時,教師可以采取教材中第17頁的“活動”欄目來開展教學,采用PPT展示圖像和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呈現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學習知識,并且印象深刻。

(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通常采用考試的方式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內容。但是,初中地理課程每周的教學時間只有2課時,若教師在課堂中花費大量時間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導致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活動”欄目能夠幫助中學地理教師解決這個難題,既可以鞏固學生之前所學的知識,又可以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師的講授內容。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地形和地勢”為例,本節內容中包含許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包括識記位于階梯分界處的山脈名稱與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以及三大平原的名稱。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在教師講授中記不住相關內容,影響了教學效果;此時,若教師借助教材第28頁的“活動”欄目開展教學,則會顯著增強教學效果,該“活動”要求學生參照前文在圖上填出我國地勢階梯分界線的主要山脈名稱,將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及三大盆地的名稱填入表中,如此一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以鞏固所學知識,既強化了記憶,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新課標提出“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需要運用地理視角來看待問題,因此,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有效開展“活動”欄目就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內容時,學生因為剛剛接觸地理學科而感到陌生,不知如何學習,此時,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活動”欄目開展教學工作,第5頁的活動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按照書中的步驟制作地球儀,既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四、“活動”欄目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實施策略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活動”欄目不重視從筆者所在的實習學校來看,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授課過程以課文內容為核心,“活動”欄目的開展視課堂教學時間而定,有時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教師會直接省略這一部分教學或者布置為課后作業,由學生在課后自行學習。但是,“活動”欄目中的某些問題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完成。2.活動教學形式單調開展“活動”欄目的目的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思維和視野、增加實踐能力,但是,一些教師在實施過程中為了活動而活動,偏離了“活動”欄目最初設定的教學目標;一些教師在帶領學生完成“活動”欄目的過程中,只是采取單一的“師問生答”形式,教師在提問幾個學生之后進行簡單的總結性陳述;還有一些教師為了完成“活動”欄目的教學任務,直接將答案告知給學生,讓學生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旨在應付考試。上述“活動”欄目的開展形式與新課改的初衷相背離,難以達到“活動”欄目的教學效果。3.學生對“活動”欄目的認識上有偏差學生對于“活動”欄目的認識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生習慣于接受講授型知識,而不太接受探究型知識,以至于一部分學生認為“活動”欄目是可有可無的教學部分,在學習過程中敷衍了事,沒有充分認識到“活動”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二)“活動”欄目的實施策略與建議

1.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教師應該從教材解讀和新課改理念的認識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欄目的開展應該以新課改理念為基準;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要將自己的角色從領導者轉變為引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伙伴。2.創設情境,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根據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理念,初中階段需要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聯系生活實際,既組織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知識傳遞出地理思想,又創設適當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熱情。例如,教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形和地勢”內容時,由于本節內容的知識點繁多,需要學生熟悉各個階梯地形與分布其上的眾多山脈。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情境,并編寫一段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即:我國西高東部低,地勢大致呈階梯;一級海拔超四千,青藏高原是屋脊;一千兩千是二級,寬廣高原和盆地;平原丘陵是三級,海拔低于五百米;昆侖祁連橫斷山,一二階梯要記全;大興太行巫雪峰,二三階梯分得清。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既培養了學習興趣,又能熟記知識點,學習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還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有朝氣。3.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態度影響學習效果,如果學生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則很難學好地理。由于初中生還處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狀態,易受他人的影響,需要教師多培養一些正確、積極的學習態度,并使他們了解到“活動”欄目在教材中的重要性,進而轉變學習態度,增強學習效果。此外,學生能夠在地理教師的引領下進入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通過“做中學”積極探索“活動”欄目中的每一個問題,鍛煉了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

五、結語

第6篇

知識的確是天空中偉大的太陽,它那萬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中地理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知識1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oE),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oN),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撾、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市、自治縣、自治州)和鄉(鎮、民族鄉)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于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初中地理知識2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略強,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農村人口比重大,占57%,城鎮人口比重小,只有43%.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6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初中地理知識3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征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回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于濕潤空氣深人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樂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位于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松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布最闊、最深厚的地區;水上流失嚴重;千溝萬壑.云貴高原巖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于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巖,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于創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周圍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人云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初中地理知識4氣候

1.: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征,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臺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3.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兩大主要特征.季風氣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風,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

季風和季風的形成: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海陸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習慣上把我國境內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季風區;把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非季風區.其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的地區為季風區.

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風.位置,指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季風,指冬季風和夏季風的影響.

5.氣候的優缺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第7篇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亞洲氣候的主要牲是(復雜我樣,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最南部的大高原是(德干高原)

位于南海和孟加拉灣之間的大半島是(中南半島)

世界面積的湖泊是(里海)

日本四大島嶼中,面積的是(本洲島)

東亞各國都受(季風影響)

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和中南半島南部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即位于河口三角洲,又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的是(仰光)

印度的主要家作物有(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南亞的三個臨海國家分別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中亞)是世界三大產棉基地之一

(卡拉庫姆沙漠)位于中亞西南部

北回歸線經過亞洲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西亞)是日本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地區

在非洲四大河流中,水能最豐富的是(剛果河)

非洲大陸沒有(溫帶)的氣候類型

尼羅河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來自于尼羅河的定期(泛濫)

非洲是(咖啡,棗椰,油棕和香蕉的故鄉)

(埃及)隔蘇伊士運河與亞洲接壤

波德平源波關起伏的主要原因是(冰川作用的結果)

歐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夏季所溫高,降水量(少)

俄羅斯臨近國內油田 的是(烏拉爾工業區)

北美洲影響面積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中美洲(墨西哥以南,哥倫比亞經北)

北美洲(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為土著居民

美國主要出口的農產品(小麥,大豆,玉米,棉花)

美國乳畜業分布在五大湖區附近的原因之一是靠近(工業城市消費地)

美國西部工業區的(電子,飛機制造等)工業比較發達。

南美洲沒有寒帶的(氣候類型)

南美洲東部平原和高原(相間排列)

密西西比河流經(一個國家)

澳大利亞沿南回歸線,從東到西,植被為森林,草原,荒漠

南極(企鵝)是特有動物,它是一種不會飛的鳥類

夏至日我國白晝最短的地方在(曾母暗沙)

我國緯度位置最南面的省(海南)

北回歸線從東向西穿過的我國省級行政區是(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東北地區)

我國的僑鄉主要分布在(粵,閩)

渤海和黃海的海底全部是(大陸架)

云貴高源(喀斯特地形分布廣泛)

我國四大盆地中,緯度的是(準噶爾盆地)

我國三大平原基本連成一體(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

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是(青藏高原)

內蒙古高原位于(中溫帶)

跨熱帶和亞熱帶的省(云南)

我國所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多北少,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

(西藏)跨類干渴地區

(黃河)水位季節變化大,汛期短

受地勢影響,我國外流河多(從西向東)流入海洋

(重慶,武漢,上海)位于長江干流有主要支流江入,且至少有兩條鐵路線經過港口

長江和黃河干流都流經的(青,川)

(黃河)上游多峽谷,水能資源豐富,泥沙主要來自中游的黃土高原

我國通航里和僅次于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的河流是(珠江)

現在,京杭運河北段航利小,南段大,中間的分界點是(濟寧)

我國目前沒有鐵路的省(西藏)

隴海鐵路與寶成,焦柳,京廣,京滬四條鐵路的交會點依次是(寶雞,洛陽,鄭州,徐州)

秦嶺主要地理意義是(北方與南方,溫帶與亞熱帶分界)

導致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沙質地表多大風天氣,持續干旱時間較長)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導致河床抬升,增加防洪難度。造成當地土地貧瘠,農業低產)

我國天然氣(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我國水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是(西南地區)

海洋漁業主要集中(大陸駕海域)

導致海洋污染的污染物約大部分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過程,(主要是由于人類的活動造成)

西部地區的優勢(后備土地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豐富,旅游資源豐富)

香港對外貿易比澳門發達的最主要原因是(香港有可以停泊海洋巨輪的天然深水灣)

香港和澳門都比較發大(成衣玩具制造,旅游業)

臺灣(北回歸線橫貫臺灣島的中部略偏南,位于亞熱帶和熱帶)

臺灣(甘蔗,菠蘿,稻米,樟腦)

我國土地自然生產力的地區差異(顯著)

反映一個國家水資源豐富或貧乏程度的主要指標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我國的林區是(東北林區)

我國礦產(許多礦產的伴生礦多,分選冶煉困難,地區分布不均)

貢國能源能(自給)

世界上經濟發達,石油資源豐富便需要進口石油的國家是(美國)

美國產量約占世界二分為一的是(玉米)

目前世界缺糧最嚴重的地區是(中非,西非)

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是(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

世界糧食問題的實質是(世界各地生產力水平不平衡,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

決定美國硅谷布局(知識和技術)

東北半球人口過一億的是(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日本)

我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最多的是(遼寧)

巴西建新首都巴西利亞,考慮的最主要的方面是(首都的政治職能)

隨著社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反作用在(逐漸減小)

人工環境(蘇州園林,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地方病的發生是由于(某些地區水土中缺少或多了人體需要的化學元素)

第8篇

一、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讓全體學生指圖回答問題,做到邊說邊指,手口相應,把書本知識一一落實在圖上,做到圖文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這樣,枯燥的地理知識才能具體化、趣味化,培養學生運用地圖掌握地理知識的技能。如講《黃土高原》這課時,應充分利用中國地形圖和政區圖,引導學生在地形圖上找出太行山、秦嶺、長城等的位置,并在圖上勾畫出黃土高原的范圍,對照政區圖,明確黃土高原包括的省區。再讓學生指圖說出黃土高原的范圍和包括的省區。這樣學生不僅很快歸納出黃土高原的范圍,包括的省區,還掌握了教材的內在聯系。通過大量的指圖回答,培養了學生讀圖和用圖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勾畫地圖的能力

能力的培養,是眼、腦、手多種感官的密切協作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指一指,畫一畫,可以加深對地理事物的印象。如我在講我國山脈分布規律和河流時,我就邊講邊繪,學生邊聽邊繪。將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在我國空白地圖上先勾畫出來,再將我國主要的大江大河勾勒出來,最后將我國的主要地形: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一幅學生自制的簡易中國地形圖就有學生自己完成了。這樣不僅能使各種地理事物在學生頭腦中打下深刻烙印,還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為今后學習各種地理知識奠定了基礎。

三、熟悉記憶地圖的能力

中國政區圖是中國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想讓學生記住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就要逐步在分區各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比較法,啟發學生從省區的特征進行辨認,方法有以下三種。

(1)從省區輪廓酷似的形象辨認。用地理輪廓圖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想象能力,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東省好似臥著的駱駝,黑龍江省好似小天鵝,青海省象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象姐妹等等。

(2)從省區的大、小上來辨認。如較大的省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自治區等,較小的省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臺灣省、海南省等。

(3)動手拼圖,反復辨認。學生經常看中國政區圖,往往不能把全國34個省區記住,如果讓學生利用輔助教材“中國政區拼圖”,反復練習,并舉行拼圖比賽,不需多久,學生就能記住各省區的形狀。這樣把需要記住的材料變成學生活動和思考的直接對象,讓多種感官參加識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還有助于提高學生記憶效果。

第9篇

懶于思索,不愿意鉆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用一個詞來稱呼,就是"愚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11.中國的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半球看,中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中國位于北半球,從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國優越的地理位置

(1)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

(2)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于亞歐大陸大的東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臨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的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3.中國的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4.中國四至:

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N)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73°E)。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N)

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陸上鄰國14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14個陸上鄰國分別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

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

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5.我國瀕臨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臺灣海峽屬東海

6.我國共有34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

5個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最小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廣東省。

中國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級行政單位:西藏自治區。

中國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最西端的省份分別為黑龍江省、海南省、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各省市輪廓圖及省會城市所在位置請參見課本圖1,7)

7、我國總人口為13.41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國策:計劃生育)。

8、我國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9、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壯族人數最多(約1600萬人)。

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云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我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有9個,分別是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

我國人口的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

10、我國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要求:少生、優生、晚婚、晚育。

11、人口增長過多產生的負面影響:人均糧食、布匹減少,醫院就醫困難,給國家、學校、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我國資源總量多,但人均少。

12、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東多西少,以黑河——騰沖一線為界

造成這種分布特點的原因:

(1)自然原因:東部耕地多,氣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

(2)社會經濟方面:東部工商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城鎮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業、交通運輸業落后,城鎮少;

(3)開發歷史原因:東部開發較早,西部開發較晚。

13、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其余55個民族,稱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數民族中人口超過500萬的有9個,(記憶口訣:西北蒙、回、維,東北滿族鄉,西南苗、彝、壯,土家、藏族廣)

14、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

15、漢族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分布相對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

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6、少數民族風情:(

蒙古 )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 )族的潑水節、孔雀舞,(藏族 )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 )族的長鼓舞等。

17、個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大雜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進各民族經濟的共同繁榮;

“小聚居”有利于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的文化傳統。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2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自西向東:一、二、三。

(課本圖2.2,圖2.3)

2、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3、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4、冬季風寒冷干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5、黃河發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

黃河流經省份共有8個(自西向東):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最終流入渤海。

6、長江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脈。

它是我國最長、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中國第一大水電站三峽電站就位于長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長江流經的省份(自西向東):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云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最終流入東海。

7、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8、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9、中國最大淡水湖泊:鄱陽湖(江西省)。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達木盆地(青海)、準噶爾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13、中國各大山脈走向課本圖P26圖2.6。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31、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屬可再生資源。

(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總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屬非可再生資源。

(石油、礦產資源等)

3、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等。

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各類土地所占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內陸地區。

5、土地國家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6、中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我國的水資源總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7、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資源的97%,淡水資源僅占2.5%。

在地球全部的淡水資源中,只有0.3%人類可直接使用。冰川、深層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資源的98%。其中大部分淡水資源分布在冰川及兩級地區。

8、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配很不均勻。

從時間分配看,夏季我國降水集中,冬春季則降水少;從空間分配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的有效辦法。(南水北調工程,引黃濟青工程,引灤濟津工程)。(我國降水量800mm分界線和一月份0℃等溫線位于秦嶺—淮河一線)。

9、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41、交通運輸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又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2、鐵路線、公路線、航線以及航空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網絡密度大,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絡密度較小。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

3、四大米市: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4、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全長19千米,1984年建成。

5、主要鐵路干線分布。

參見課本P91圖4.6。

幾個重要城市:

北京(京哈線、京九線、京滬線、京廣線、京包線、京通線起點)。

蘭州(隴海線、蘭新線、包蘭線、蘭西線交匯處)。

鄭州(隴海線、京廣線交匯處)。

徐州(隴海線、京滬線交匯處)。

株洲(浙贛線、京廣線交匯處)。

南昌(浙贛線、京九線交匯處)。

上海(京滬線、滬杭線交匯處)。

6、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通常使用航空運輸。

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采用公路運輸。

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多采用鐵路運輸(沿海沿河城市也可使用海上運輸或河道運輸)。

7、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農業。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南稻北麥)、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棉花(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8、工業生產主要是從自然界取得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9、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10、輕重工業區別:輕工業主要為生產日用品、玩具、文教用品等,重工業主要為加工工業、資源開采及冶煉、機械制造、農藥化肥、修理工業等產業。

11、中國四大工業基地

遼中南工業區(主要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本溪、遼陽、撫順,是我國的一個老工業基地),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礦、石油、鐵。(重工業)

京津唐工業區(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唐山)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鐵礦石。(高新技術產業)

滬寧杭工業區(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無錫)。

珠三角工業區(主要城市有廣州、深圳、中山、珠海)(輕工業)。

12、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占的比重大;銷售收入中,用于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換代快。

1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14、中國第一個高

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位于北京海淀區的中關村。

學好初中地理的方法1、要熟悉地理課本中的基本概念

要想了解所學地理知識,必須要從基本概念入手,如果什么是地勢、什么是地形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能了解后續所講的知識呢?因此,弄清概念,才能學好地理。

2、理清知識脈絡

其實,地理難就難在不同地方的氣候、環境、人文都不一樣,需要同學們區別對待;而這也恰恰是地理簡單的一面,只要我們理清地理要素有哪些,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就能理清知識脈絡,進而形成知識網。

3、學會歸納總結

①找出知識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征,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第10篇

一、趣味記憶法。在講西亞的“五海三洲兩洋”的分布圖時,可讓學生把西亞中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狀,再通過胳膊肘這一輪廓引出西亞四周所環繞的“五海”:胳膊肘下方是阿拉伯海,外側是紅海,肩膀臨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方有個拇指形狀的半島,半島上方為黑海,再往內陸深入,就是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了。這樣透過饒有趣味的比喻,就把幾個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確切位置就可很快的記住、記牢。

二、形象聯想記憶法。是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借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既有利于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加深記憶。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可與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聯系起來,“三橫”表示三山即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即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從而總結出新疆的地形特點是“三山夾兩盆”。又如仔細觀察中國政區圖不難發現各省市政區的輪廓,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物很相似,黑龍江好像一只美麗的天鵝站在東北角上,廣東省的輪廓像一個大象鼻子,云南省的輪廓像一只開屏的孔雀,黑龍江省的輪廓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天鵝,山西省像平行四邊形,臺灣省似紡錘,甘肅像啞鈴,陜西省像跪著的兵馬傭,……黃河像一個大的“幾”字形,長江像個英文字母“W”等,形象記憶不僅使呆板的政區輪廓圖變得生動有趣,樂于記憶,還能使你不斷有新發現。

三、比較記憶法。將一些相近而又不相同的地理知識加以比較,找出它們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尤其要抓住本質上的差異性,以免記憶混淆。世界的幾大著名河流的流向和入海,就可通過對比讓學生記憶深刻,非洲的尼羅河是從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從西向東流入大西洋,中國的長江是從西向東流入太平洋,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是從北向南流入墨西哥灣,非洲的剛果河是從東向西流入幾內亞灣,等等。另外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特別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很多地理知識都可以對比記憶,加深學生印象。

四、因果記憶法。記憶地理相關問題時,要注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間的內在聯系。比如日本工業分布主要是沿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一帶,俄羅斯的工業就不是沿海而是接近煤礦和鐵礦產地,是因為日本工業所需的很多原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而工業產品又大多出口國外,工業沿海分布可以節省運費,增加經濟效益,而俄羅斯煤鐵資源豐富,煤和鐵的原料重量遠遠多于產成品重量,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可以節省運輸成本,這樣找到工業分布的原因,就知道結果的差異了。

五、歸納記憶法。就是通過對地理知識的分類和整理,把知識聯系在一起,形成知識結構,以便記憶的方法,它使分散的趨于集中,零碎的組成系統,雜亂無章的變得有條不紊。例如,要記住我國的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的特點,可歸納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類型多樣,分布不均,再記住它們不同的特點,就可以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的特點全掌握了。如我國有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歸納后可知它是我國一月份0°C等溫線通過的地方,是800mm00MM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是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是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分界線,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線,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再比如,可以把世界之最集中在一起記憶,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印象,如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海拔最低的大洲,面積最大的大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最大的淡水湖,最大的咸水湖;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最大的沙漠;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最小的國家等等。

六、理解記憶法。是針對該記的知識,先分析其原因,是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影響氣候的因素,其中有“地形因素”就可用此法記憶,通過分析同緯度的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氣溫的差別,可知海拔高氣溫低,理解后方可記憶。

七、串聯字頭記憶法。是在記憶一組知識時,把字頭排成一段文字,再配以諧音和聯想,從而記住此內容。例如我國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名字很難記,如果這樣按字頭排成“壯滿回,苗維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瑤朝鮮白哈黎,哈薩克族和傣族”。再如,記憶東亞五國名稱“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蒙古”,可記作“中日寒潮猛”,由此還可以聯想到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又如,記憶東南亞陸上五國及其首都名稱,可記作“綿羊(緬甸仰光)老象(老撾萬象)越河(越南河內)――前進(柬埔寨金邊)太慢(泰國曼谷)”。

八、重復記憶法。根據心理學中講到的遺忘規律,知識要及時必要的重復幾次記憶,這樣才能提高記憶效率。具體做法是,新課內容完畢后,留點時間給學生識記,加強同學們的瞬時記憶,下節課上課前提問,把存在的問題再點播。其后一個周再重復提問一次,講完一章內容后,再把知識內容串一遍,再重復記憶一次,這樣反復記憶,遺忘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九、表格記憶法。就是把內容容易混淆的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列表進行對比而加深理解記憶的一種方法。它用精煉醒目的文字,把冗長的文字敘述簡化,使條理清晰,能對比掌握有關地理知識。比如秦嶺――淮河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其南北兩側的地理事物有很大差別,從一月平均氣溫、所處的溫度帶、年降水量、所處的干濕地區、耕地類型、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人民主食、傳統民居、傳統交通工具武術特長等等,就可以采用這個方法。

十一、謎語記憶法。是通過猜謎來幫助記憶,可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開發同學們的思維和想象力。如風平浪靜――寧波,船出長江口――上海,銀河渡口――天津,千里戈壁――長沙,天無三日晴――貴陽,夸夸其談――海口,等等。

第11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情境教學;地圖教學

一、地理的重要性

1.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

地理在對于學生的知識豐富程度是不可缺少的,你可以不知道對化學成分的分析,可以不知道物理的勻變速直線運動過程的計算,但不能不知道關于東南西北,關于七大洲、四大洋等等的地理知識。地理知識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環境總會略懂一二,如:南方多雨、北方干旱等,這些在生活過程中所實踐到的地理知識總能讓我們第一時間反應過來,但如果發生災害,我們應該如何預測、如何加以防范,這個時候就需要充分發揮地理知識,讓我們可以有效地控制災情的發生,減少財產的流失。因此,地理知識是人類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知識。

2.教學情境的運用

在教師授教高中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僅用語言與文字的授教不能讓學生充分地了解高中地理知識,也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積極提高對教學情境的運用。在針對背負沉重的學習壓力的高中學生,教師可以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授教、輕松的教學環境,來引導學生在放松的同時產生對高中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去探索和感悟新的問題答案。如:在《宇宙與地球》這一課上,教師可以從學生對西方十二星座的熟悉程度的了解上,用像“大家知道自己是什么星座的嗎”類似的問題來讓學生自主回答,調動學生回答的熱情,再用“知道星座是什么組成的”來一步步帶領學生從恒星出發,以點到面逐步理解天體系統總領全文,從而讓學生發揮思維的空間,利用多媒體,播放星空投影,在播放的過程中逐步讓學生進行理解。進一步對學生講解關于太陽、月亮、地球等知識,加以延伸。最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加深印象。這樣,學生在調動起熱情的同時,也能在一種寬松、愉悅、互助的教學情境中引發對高中地理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習的進度及對知識的理解。

二、提高地理教學中地圖的學習

高中地理學科是我們在對地理學科的基礎認識上加以了解,繼續深入的階段,它主要由面到點逐步教授對于地球環境到現代經濟發展環境的延伸變化。在教師教授高中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地圖對于學生理解地理知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學生如何從抽象化的概念具體化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學生對于地圖的使用、地圖與課文的結合都不懂得怎樣去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如何使用地圖的基礎上結合課文,使學生在對地理知識的空間信息傳遞上,系統化地有效歸納學習零星的地理知識。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對圖形輪廓、形狀觀察上加以引導,尋找其好記明顯的特征、再根據所觀察到的形狀特征讓學生把圖形記住。

其次,讓學生對其形狀特征加深印象,讀出所觀察到圖形的特征重點,并牢記,這些關鍵的地方往往就能成為所分析圖形的“切入點”。

再次,以某些相似的圖形結合,如:“折線圖、圓柱圖、讓學生對圖形的相似性上有機地聯系起來,做出比較,總結出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而讓學生掌握類似圖形的辨別方法及理解方法。

最后,引導學生,學習繪制地圖及有關簡圖,如:海陸分布圖、自然分布圖、地理成因圖、統計圖等。學生也能通過自己動手,加深對地圖的了解,有效提高繪圖的基本技能。

只有學生懂得了怎樣使用地圖,才能更好地對地理的分析,讓地圖發揮作用。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地圖對教材進行講解,學生就能更好更容易地接受,同時又能牢固地記在腦海中。

三、情境教學與地圖教學相結合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只有有效利用情境的融入,結合地圖的講解,學生才能更加容易地接受地理知識。地理的任何一幅地圖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地圖的繪制都是通過對環境的明顯特征抽象概括地描繪出來,它十分鮮明地突出了地形的結構與凹凸有致的地理環境,以呈階梯狀的模式點明了其特點、特征。如:山河分布示意圖,它就是以呈階梯狀的形式,明確地突出了山川河流的分布,及其陸地高矮等特點,也從中標注了河流的流向等特征。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地圖的運用是離不開的,教師利用地圖結合課文的方式,形象地說明其地理環境,在重點處加以標注,學生則能更輕松地掌握學習要點。如:在講解中國地形時,教師用掛圖及課本的插圖緊密配合,可以從材料中指出中國地形的多種特點,像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先從教學掛圖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地理環境及其名稱位置,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插圖和注釋,對其特征做出總結,像“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它黑土廣布、低地多沼澤”“我們如果在那里生存會怎樣”等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帶動學生融入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去感悟新知,再由點到面的講解中國地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把原有的知識展開延伸,得以擴展。這樣學生就能愉悅、輕松地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更敏銳地觀察地理環境的位置,對其一目了然,而且能從中更好地掌握并汲取地理知識。

綜上所述,要想教好高中地理知識,只有利用情境及地圖相結合,讓學生對高中地理、地圖有一個清晰明確地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對教材進行延伸,令學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朱炎鴻.關于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使用[J].考試周刊,2010.

第12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區域地理;教學模式;地圖;考點

高三地理主觀題解法知識精講根據近年問答題的設問,一般有以下類型:特征問題;成因問題;分布規律;評價問題;判斷問題;區位問題。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必要工具。學生在中學地理課程的學習中,無時不刻不在與地圖打交道。從看圖到用圖到畫圖,要求逐漸提高,讓學生由易而難的進行練習,對讀圖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一、地形圖與高中地理教學整合

在這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學生對地圖的理解,對各個區域地圖輪廓的掌握,在這里面要分為幾個階段來教學。地圖與地理是相互依存的,地圖是地理信息直觀化、形象化和具體化的表現手段,也是地理學科教學的重要工具。與其它學科相比,地理學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運用圖表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也奠定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位,學好地圖用好地圖則也就成為學習地理的法寶。縱觀歷年地理高考試題,在客觀題上面,起碼有一大部分有相應的地圖與題目相適應。非客觀題方面每道題都有地圖,而且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地圖,一道題就可以有多幅地圖與之配合。從命題看可以說是“無圖不成題”。這些都表明地圖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需要掌握的圖:氣候圖,植被圖,洋流圖,全球大氣環流圖,板塊圖。在課外我們還要自己學習: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圖,中國鐵路圖,世界重要地形、重要國家、重要海峽等輪廓!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養成一良好的用圖習慣;并經常對地理位置進行閱讀,地理位置包括地理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經濟地理位置,時不時需要同學畫一畫,加深記憶。

二、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

區域地理的知識點很多,首先把亞洲劃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劃分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和東部,北美洲和南美洲,澳大利亞,自然環境:首先要記憶每塊區域的位置范圍、輪廓、地形、山地、氣候特征、江湖;還有自然環境,經濟方面的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科技,資源,相鄰國家,交通,人口等方面的知識點。我們國家的地理知識點更是多且復雜,每個省的輪廓需要特殊記憶,即省會及位置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港澳是特別行政區;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內蒙古(平坦),黃土(黃土),云貴(崎嶇);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準噶爾(最北),柴達木(最高),四川盆地;我國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等很多基本的考點。

三、區域地理的考查特點

考察對整塊區域的判定,即看到一塊區域的地圖,腦海中就能立馬反應出這塊區域的大致位置區域。然后進行設問,比如給你一條河流,根據經緯度判斷出它是在哪個洲、哪個國家、哪條河等一步一步地推算出。在地理的試題中,要根據所給地圖的所有信息來推斷,有些地圖上標識很明顯,如地圖上直接標出的經緯度,從這里,它不但標出地圖上的區域在哪里,還給了一個信息,就是方向。在沒有經緯度的部分政區圖、要注意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很多同學對這方面都會粗心,但是老師或者出題人喜歡在文字方面直接告訴一些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所以學生不僅要注意地圖,也要關注文字信息。區域地理還喜歡考察區域的比較與分析,特別是考察有些相似區域,比較是一種多層次、多形式的認識活動。如中國的遼東南工業區和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之間的區位條件,即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衰落原因,即環境、能源、水源、結、新技術方面;新興發展,即產業調整,等方面的比較,這些資料在地圖、試圖、圖表、文字等方面的信息可能不會很全面,需要學生根據經驗作答。根據多年高考的試題分析,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征的比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

四、結論

高中區域地理的知識點很多,相比較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區域地理也是老師花費時間講解最多的,學生在這方面要多花時間弄懂每一塊區域,并了解每塊區域的特點,這方面有很多,如地形、氣候、水文等,老師也要深淺適度,應以課標為依據,難易有別,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研究,認真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實現教學活動的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君.《淺談如何構建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M].《2014年6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4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安多县| 科技| 济南市| 秦皇岛市| 宁乡县| 哈密市| 抚顺县| 荔波县| 蓝田县| 额敏县| 巨鹿县| 休宁县| 乐清市| 温州市| 梅州市| 吉水县| 平山县| 宜黄县| 依安县| 竹北市| 平武县| 喜德县| 临桂县| 三原县| 乐山市| 钦州市| 萍乡市| 北辰区| 田林县| 定南县| 神农架林区| 虎林市| 任丘市| 衡山县| 威海市| 板桥市| 正镶白旗| 通化市| 灵台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