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4: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世說新語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世說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敘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向來被視為魏晉「志人小說的典范。在世說新語以前,也曾出現過不少軼事小說。
今天所見的世說新語雖然已失去原來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說中,世說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內容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被推為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承先啟后,不可忽視的地位。日記寒假日記我對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說,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后來有一次,兩人曾經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
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而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華歆為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將對我的為人處世有一定的幫助,我現在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還是要學習這些道理的。
精選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787個字)
精選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暑假我接觸到了《世說新語》這本書,里面都是一則則小古文。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幾則我最喜歡的小古文: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陳紀的兒子陳群很有才華,與陳諶的兒子都說自己的父親厲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結論。于是就去問陳寔,陳寔說:“元方作為哥哥,不要難為弟弟。季方作為弟弟,不要難為哥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地里鋤菜,見到地上有塊金子,管寧照樣舉起鋤頭把金子當作小石頭,而華歆是撿起來然后再扔掉。兩個人以前同坐過一張席子讀書,外面有官員駕著車通過,管寧似乎沒有察覺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讀書。而華歆卻興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于是,管寧割斷席子說:“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讀到這里仿佛眼前都能出現管寧氣憤的樣子,割席分作的典故就出自這里。
還有一則故事是: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歲時,曾經與很多小孩子玩。他們看到馬路上有一棵李樹,李樹上結滿了果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孩子們都去搶李子,只有王戎一個人沒有去。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王戎說:“馬路上人這么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個人嘗了以后發現果真是這樣。王戎小小年紀真是洞察入微,無比聰慧。
我們要做知識分子,不要做知道分子。
1.去年暑假,冠云與家人到大陸旅行,回來之后沖洗照片,赫然發現一張不可能拍到的靈異照片,這張照片的景象應該是:
(A)四面荷花三面柳 (B)綠樹村邊合(C)古道西風瘦馬 (D)三更畫舫穿藕花
2.在《中國歷代女作家》這本書里,“找不到”哪位女作家的相關作品?
(A)李清照(B)劉俠(C)潘希珍(D)彭端淑
3.老師要每位同學選讀一本小說,開學后上臺發表讀書心得。請問下列哪一位同學的報告,不但讓一旁的老師聽了搖頭,還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A)《論語》讀后感 (B)《三國演義》讀后感(C)《老人與海》讀后感 (D)《世說新語》讀后感
4.為了自然科報告的需要,婉容上《鳥類百科大全》網站搜尋資料。請問她所打的四組關鍵詞中,哪一個是查詢不到內容的?
(A)鴻鵠(B)鴻儒(C)鴟梟(D)昏鴉
5.蘇軾與好友張懷民夜游承天寺,請問他們不可能看到什么景象?
(A)小齋幽敞明朱曦(B)提燈的螢火蟲(C)在松針稀疏處閃爍的小鎮燈火(D)慈烏夜啼
6.晉宏所做的動作里,哪一個沒有“拍”的意思?
(A)打球(B)打寒噤(C)打人(D)打蚊子
7.做下列哪個動作時,左手和右手并不會交疊相碰?
(A)“攀”上月臺(B)為子“祈禱”(C)“撫掌”而笑(D)“揖”讓而升
8.下面哪種行為沒有違反交通規則?
(A)橋下之人犯蹕(B)朱自清的父親穿越火車鐵軌(C)小明的爸爸酒后駕車(D)徐志摩騎自行車追逐夕陽
9.全校的大掃除時間,由下列4個人打掃的態度,可看出誰的個性最急躁?
(A)玉芳好整以暇地整理工具箱(B)啟惠慢條斯理地掃著走廊(C)佑橙氣急敗壞地刷著廁所地板(D)建青從容不迫地擦著窗戶
10.為了幫同學復習期末考,老師在黑板上寫出幾個生難字詞要大家齊聲朗讀,請問下列哪個詞語讓不太會發卷舌音的思源感到很困擾?
(A)滑稽(B)佝僂(C)強聒(D)容赦
11.為更加了解小令、中調、長調在字數上的相關規定,佳燕依照國文老師的推薦,到圖書館借《草堂詩余》這本書來當參考。請問佳燕應該往哪一類的書架上去找,才能找到這本書?
(A)近體詩(B)詞(C)曲(D)新詩
12.慧禪創作了一首五言絕句投稿《東峰青年》,已知稿費是以每字5元來計算,請問慧禪一共可以獲得多少稿費?
(A)100元(B)140元(C)200元(D)280元
13.信廷決定上高中后一定要加入學校最熱門的國樂社。請問他在社團里,可以學到哪一種樂器的演奏技巧?
(A)胡琴(B)鋼琴(C)小提琴(D)風琴
14.當賀毅寫國文作業時,因為懶得翻課本,就直接拿有德的簿子來抄。在糊里糊涂照抄的情況下,請問下列哪一句話抄錯了?
(A)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B)別號冰果室主人(C)曾參與(D)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與學者
15.下列哪組服飾和配件,最有可能是古代女子的打扮?
(A)玄端章甫(B)羽扇綸巾(C)拖鞋汗衫(D)云鬟花黃
16.就你對孔子的認識,你認為他的星座應該是屬于:
(A)爭強好勝,表現欲強的白羊座
(B)優柔寡斷,多愁善感的金牛座(C)公正無私,博愛仁慈的天秤座(D)處處桃花,風流文雅的射手座
正確答案:
1.D,因為其他都是正常現象。
2.D,他是男的。
3. A,能把《論語》當小說讀的學生,應該向他膜拜,而不是搖頭。
4. B,鴻儒是指學識淵博的學者。
5. A,曦者,日光也。
6. B,雖然有時A和C也不用拍。
7. A。
8. D,在高速公路上騎就會了。
9. C。
10. D,試試看,真的很難念。
11. B。
12. A,5言×4句×5元=100元。
13. A,認為BCD是國樂的請舉手,教室后面有墻壁,手放下后自己去撞。
14.B,有人念到大學了還會把飲冰室記成冰果室,所以不怪賀毅。
論文摘要:婦女的文學批評在魏晉南北朝進入了初創時期。首要表征在于從“人物藻鑒”發展為專門的文學批評,并出現了如《與妹劉氏書》等一批論著。特征之二是確立了一種明顯具有女性特征的批評范式“以詩論詩,卒章見志”:東晉才女謝道韞以其形象化的批評方式深遠地影響了時人及后人;早見于《詩經》的“卒章見志”在這一時期有了質的飛躍,兩相結合,成為了一種時代風尚。
經歷了從先秦至兩漢的漫長濫殤階段之后,婦女的文學批評在魏晉南北朝進入了初創時期,特征有二:其一,“文學批評”在“人物藻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初期帶有較多的“人物藻鑒”的痕跡,后期則轉向專門的“文學批評”,出現了如《與妹劉氏書》、《答程駿表上(慶國頌)令》、《答程均表上(得一頌)令》等一批論著;其二,確立了一種明顯具有女性特征的批評范式——“以詩論詩,卒章見志。”
一、從“人物藻鑒”到“文學批評”
縱觀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文學批評,其中夾雜著相當多的“人物藻鑒”,更確切地說,“文學批評”就是在“人物藻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具體發展過程來看,則大約經歷了一個從“純粹的人物藻鑒”到“在人物品評中包含對被品評者文學成就的評價”再到“專以文學批評為宗附帶藻鑒人物”直至最終獨立為專門的“文學批評”的過程。
漢末以降,女學漸衰,惟晉代稍隆,六朝婦女能文者多出縉紳之家,尤以兩晉為最,如:晉左思妹左?薄⑿話倉杜?壞黎埂⑽勒古?李澹黃氡?彰帽?鈮停渙毫跣⒋旅昧趿鈰檔齲喚猿鯀粕鷸?遙?癰感質芤擔?⒂脅琶??藻鑒人物的風氣既在社會廣為流傳,受父兄影響,女子也多有浸染,如:韓氏之觀狐趙,鐘琰之相兵兒,衛鑠之贊曦之,道韞之嘆王郎……眼觀口贊之外,更有一些婦女干脆書之文字:左?庇小睹祥鵡岡蕖返仁?嗥?賾諳透救說腦藪牽?跎苤?小督?⑺獺貳ⅰ鍍裟竿可剿獺罰?鍇磧小豆?鋟蛉誦蛟蕖菲渲械餒??叩筆糇?保??蟾攀塹諞晃蛔ㄊ氯宋鍥菲賴吶?裕?醋髁恕凍哺富蒎?蕖貳ⅰ隊菟炊??蕖貳ⅰ噸芐?踅?笤蕖返仁?嗥?藪牽?糜詬杷獺⑵蘭圩怨牌??賾脅諾碌拿??K淙換?舊鮮譴擁賴碌慕嵌茸叛郟???園噫兼ニ?鰲骯?們?欏鋇鈉蘭廴匆丫?緩筧聳幼髁宋難??饋G迦寺疥圃諂浼?嫉摹獨???率?省分釁纜郯噫兼ナ彼檔劍骸吧?鼓蕉?宦叮?乖諞盅鎦?洹=?蠊篋?左??稱其(班婕妤)恭讓謙虛,可謂知己。”這雖然說的是人品與文品之間的關系,但顯然更多是從文學的角度著眼的。
左?敝?螅???釵?忻?摹案九?寮?鋇筆簟凹媚崧哿郊腋盡薄<媚崾?湫彰??淥檔靡員4婺嗽謨謁?畚???醬蟛排?盒壞黎購駝判??謾4聳鋁郊?凇妒浪敵掠錚?玩隆泛汀督?椋?壞黎勾?罰?雜幸焱?G罷呶?
謝遏絕重其姊,張玄常稱其妹,欲以敵之。有濟尼者,并游張、謝二家。人間其優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晉書》記載略有出入:
初,同郡張玄妹亦有才質,適于顧氏,玄每稱之,以敵道韞。有濟尼者游于二家,或問之。濟尼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世說》的記載中,濟尼所論基本上仍屬“人物藻鑒”,《晉書》則明確指出濟尼所論實為“才質”,這實際上已經是后世所謂的“作者論”了。謝、張皆文學名家,王、顧二婦又俱有才名,遏、玄各稱其親,不知孰勝,在盛行人物品評的時代中,難免有好事者想弄個清楚明白。問及游于兩家的濟尼,高下立判:張玄妹可以算作“閨房之秀”,謝道韞卻不僅為女界之雄,甚至還超出了一般的男子。“林下風氣”之贊已經把她和“竹林七賢”并列了起來,可謂評價甚高。
如果說左?敝?薷?嗟厥粲凇叭宋鐫寮?保?媚嶂?劭?忌婕岸員黃菲勒呶難С刪偷鈉蘭郟??妓?拐咝煸迤蕹率系摹隊朊昧跏鮮欏吩蠆徽鄄豢鄣廝閌侵泄?糯?九??鈐丶?囊黃?顯緄奈難??雷?郟
伏見偉方所作《先君誄》,其述詠勛德,則仁風靡墜;其言情訴哀,則孝心以敘,自非挺生之才,孰能克隆聿修若斯者乎?執詠反復,觸言流淚,感賴交集,悲慰并至。元方偉方,并年少而有盛才,文辭富艷,冠于此世。竊不自量,有疑一言,略陳所懷,庶備起予。先君既體弘仁義,又動則圣檢;奉親極孝,事君盡忠;行已也恭,養民也惠,可謂立德立功,示民軌儀者也。但道長祚短,時乏識真,榮位未登,高志不遂,本不標方外跡也。老莊者,絕圣去智、渾齊萬物、等貴賤、忘哀樂,非經典所貴,非名教所取,何必輒引以為喻耶?可共詳之。文章從評論妹妹陳?(偉方)的《祭父文》人手,先是高度贊揚劉氏誄文的文學成就,“其述詠勛德,則仁風靡墜;其言情訴哀,則孝心以敘”,發出“自非挺生之才,孰能克隆聿修若斯者乎”的感嘆;然后詳細描述自己“執詠反復,觸言流淚,感賴交集,悲慰并至”的讀后感,對誄文的情感力量作了生動刻畫;最后論及父親的生平行事“體弘仁義,又動則圣檢;奉親極孝,事君盡忠;行已也恭,養民也惠,可謂立德立功,示民軌儀者也”,指出誄文動輒以老莊為喻的特點,質疑其不合“經典”與“名教”。可謂“專以文學批評為宗附帶藻鑒人物”式的“文學批評”。撇開陳氏和劉氏對老莊思想認識上的差異不論,應該說,前述三點都頗為中肯,達到了相當的理論高度。晉代婦女能有這樣精彩的批評文字,實屬難能可貴。
南朝婦女善辨已然不爭,而北朝亦有婦人能論,北魏文成文明馮后即為代表。據《魏書》記載,馮后“性聰達,自人宮掖,粗學書計。及登尊極,省決萬機……以高祖富于春秋,乃作《勸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誥》十八篇”。這又是一個聰敏博學的多產作家,《魏書》以其文多不載,故而散佚。馮后文論見于答程郡的兩篇《令》文:
省詩表,聞之。歌頌宗祖之功德可爾,當世之言,何其過也。所箴下章,戢之不忘。(《答程駿表上(慶國頌)令》)
省表并頌十篇,聞之。鑒戒既備,良用欽?。養老乞言,其斯之謂。(《答程均表上(得一頌)令》)
在前后相趁的兩篇《令》文中,馮后表達了一個觀點:“頌”之為體,若用于“歌頌宗祖之功德”,則不妨盡量夸張;但如若用于“當世”,則不能太“過”。這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把握“頌”體在“頌祖”與“當世”上的分寸。馮后之前,已有批評者涉及了“頌”體,如:《荀子·儒效》以為‘《頌》之所以為至者,取事而通之也”;《詩大序》給“頌”下定義為“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陸機《文賦》分文體為十類,認為“頌”的特點是“優游以彬蔚”……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到了“頌”這種文體的某個方面,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馮后的頌論則是在“頌”體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出現了期待解決的新問題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頌”最早是用于祭祖的,有所謂“取事而通之也”、“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頌”在社會生活中的用途也越來越廣,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頌”,如:東漢以前有周公“哲人之頌”、左丘“變體野誦”、三間“細物之頌”、秦政“矜德之頌”、惠景“述容之頌”;至東京一代則有班傅之“變為序引”,馬融之“雅而似賦”,崔(瑗)蔡(邕)之“致美于序,而簡約乎篇”,摯虞之“雜以風雅,而不變旨趣”;以及魏晉有所謂“末代訛體”之“雜頌”。
在這個“雜頌”盛行的時代,馮后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如何把握“頌祖”之別“當世”的分寸問題。通過回答程駿所上表《慶國頌》和《得一頌》,馮后指出,“頌”用于“頌祖”和用于“當世”是有所分別的:“美盛德之形容”的“頌”盡可“敷寫似賦”、“敬慎如銘”,怎么樣贊頌都不過分。但是,當其用于“當世”用于慶國時,還是應該有所收斂、言稱其事,否則只會給人留下“何其過也”的不良印象。當然,如果已經“鑒戒既備”,只是“良用欽?”,那么也是可以容忍的。應該說,這一見解頗為深刻,達到了相當的理論高度。后來劉勰撰《文心雕龍·頌贊》亦稱:“容德底頌,勛業垂贊。鏤影摘聲,文理有爛。年跡愈遠,音徽如旦。降及品物,炫辭作甑。”觀其論,與馮后之《令》何其相似!我們不能肯定劉勰一定受了馮后的影響,但至少可以確定這一點:對在“雜頌”時代如何把握作“頌”的分寸這一問題,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上都名不見經傳的北魏文成文明馮后先于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享有盛譽的劉勰,明確地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伴隨著這些專門批評論著的出現,魏晉南北朝婦女的文學批評徹底脫離了“人物藻鑒”,而呈現出自主自覺發展的欣欣向榮景象。至此,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婦女的文學批評作為一個整體已初具規模,此后則伴隨著文學史和整個文學批評史而發展,并以其獨有的女性視角構成了對男性批評的有力補充。
二、“以詩論詩,卒章見志”的女性批評范式的確立
從體式上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文學批評的重要特征在于確立了一種女性批評范式:“以詩論詩,卒章見志”。這既不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先秦詩歌中常見的“卒章見志”,也不等同于后世的“論詩詩”,而是一種以“詩”的面目出現于文末的“片言只語”式的批評。其確立大約是經過了“卒章見志”和“以詩論詩”兩個獨立的階段,最后合成為一種在文學批評史上頗為獨特的批評范式。
先說“以詩論詩”。
東晉“以一句詩名千古”的才女謝道韞不僅對文學有著獨到的見解,還以其形象化的批評方式深遠地影響了時人及后人,成為“以詩論詩,卒章見志”批評范式的一個源頭。身為東晉著名文學世家謝氏集團的一員,謝道韞受家學浸染,對文學頗有領悟,并以其獨樹一幟的見解為后世所稱道。據《世說新語,文學隊《晉書·列女傳》記載:
謝公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吁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叔父安嘗問:“《毛詩》何句最佳?”道韞稱:“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謂有雅人深致。
《詩經》三百篇,佳句比比皆是,謝安以命世大臣的經學視野選出了《大雅·抑)中的“吁謨定命,遠猷辰告”;謝玄則從文學欣賞的角度挑中了《小雅·采薇》中既是景語又是情語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唯獨謝道韞撿選了出自《大雅·燕民》的“作者尹吉甫對自身詩作柔和動聽、清美感人風格的自贊和寄寓情懷、撫慰人心寫詩目的的申述”,與叔父、兄弟的見解均不相同,足見眼光獨到。謝安稱贊侄女“有雅人深致”,即是對她能夠窺見詩歌的作用和藝術力量的高度贊賞。所謂“雅人深致”,當即《詩序》中的“主文而譎諫”。雖然這一思想并不新鮮,但稱道《詩經》中不可多得的詩論卻隱隱透露出謝道韞喜好批評的嗜尚。從謝道韞生平行事來看,她是雅擅辯論的:其人倫風鑒則有“王郎之嘆”;文學批評則有“《毛詩》佳句”;名理清談則有“柳、謝之辨”、“步帳解圍”等;也因此才榮膺了“聰識有才辨”的斷語。
不僅喜好批評,謝道韞還擅用形象化的文字進行批評,著名者即是被后人往往視作了詩歌的“詠雪聯句”。此事兩見于《世說新語·言語》和《晉書·列女傳》,以《世說新語》為較詳: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所謂“詠絮之才”即從此出。一直以來,人們都把它視作詩歌、名之為“詠雪聯句”而大加贊賞,更津津樂道于謝道韞詩才勝過謝朗;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這句詩其實也是謝道韞從女性視角出發對堂兄謝朗觀察到的落雪形象所作的文學批評。因為首先,謝道韞和謝朗的差別不僅僅在于表面上的才思敏捷與否,實際上更是一個男女兩性觀察角度不同的問題。宋人陳善《捫虱新話》卷三曾說:“撒鹽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風起,此鵝毛雪也,然當時但以道韞之語為工。予謂《詩》云:‘相彼雨雪,先集為霰’,霰即今所謂米雪耳。乃知謝氏二句,當各有謂,固未可優劣論也。”此論經常被人忽視,其實書載“俄而雪驟”,既說“俄而”,可知曾有一段米雪時間,故謝朗所說不謬。更何況下雪時如果雪很大,雪粒下降的速度就快,從男性的觀察視角來看,一般會更加注重雪下落的力度,因而出現“撒鹽空中”這樣的比喻絲毫不奇怪。但身為一個小女孩,謝道韞從女性注重柔美的視角所觀察到的飛雪形象就有所不同:雪花一片一片地從空中落下,又被風吹起,旋轉、沉浮,就像同樣因為被風吹起而在空中旋轉、沉浮的柳絮那樣自由自在而又輕靈地飛舞,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圖畫啊。由飄揚的雪到飛舞的花,再到同樣潔白、輕靈的柳絮,這在女性的聯想空間中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情。于是“未若柳絮因風起”脫口而出。《晉書》記載“安大悅”,謝安乃至以后的文學批評家對這一句如此欣賞,除了詩句本身的新奇可愛,除了謝道韞以年幼而才思如此敏捷讓人不禁心生愛憐;實在也包含了這些男性對來自另一個性別眼中不同于一般男性落雪思維的飛雪形象的認同。自此以后,把“飛雪”比作“飛絮”就成為了詠雪詩中的一種經典比喻,而這種比喻最初當是來自于女性的觀察和體驗的。
其次,謝安、謝道韞、謝朗是在“內集”的時候遇到“雪驟下”這一事件的。作為東晉著名的一個文學世家,謝氏集團的“內集”除了具備一般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走訪、噓寒問暖的功能;更重要的還在于互通有無、交流思想,對文學現象和文學觀念自發地做出評論并加以傳播,所謂“與兒女講論文義”是也。“詠絮之才”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謝安問:“(大雪紛紛下),像什么?”這是文學大家在考較自家子弟。謝朗率爾回答:“‘在天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比喻了”,名門子弟的風范一目了然。而謝道韞從女性視角出發,對這種比喻有所不滿,于是不甘示弱,立即指出“(空中撒鹽)不如柳絮因風而起”。可見,謝道韞存心用“柳絮因風”的飛雪形象批評謝朗“撒鹽空中”的落雪形象,“柳絮因風”不僅是一句詩中“名句”,也是一句以“詩”的面目出現的文學批評,“未若”一詞的使用更加充分地表明了這一點。據此,筆者認為在形象優美的詩句之外,把“未若柳絮因風起”視作東晉才女謝道韞從女性視角出發對其堂兄謝朗觀察到的落雪形象所作的文學批評似乎也頗為適宜。
再說“卒章見志”。
所謂“卒章見志”,即在文的末尾表明自己的寫作動機,這在先秦詩歌中并不少見。但在婦女的文學批評中,尤其是進入了初創期的魏晉南北朝,這種“卒章見志”發生了質的飛躍,在交待寫作動機之外還反映對文學本質的認識。譬如,左?本馱諂淞絞資?襯┪脖澩锪恕靶醋髂宋?聳闈欏鋇墓鄣悖
亂曰:骨肉至親,化為他人,永長辭兮!慘愴愁悲,夢想魂歸,見所思兮。驚寤號眺,心不自聊,泣漣湎兮。援筆抒情,涕淚增零,訴斯詩兮!(《離思賦》)
自我去膝下,倏忽逾再期。邈邈浸彌遠,拜奉將何時?披省所賜告,尋玩悼離詞。仿佛想容儀,唏噓不自持。何時當奉面,娛目于詩書。何以訴辛苦?告情于文辭。(《感離詩》)這兩篇文字都寫于左?比牘??螅?獨胨幾場肥鞘苴??鰨?陡欣朧?肥譴鸚炙肌對?謾分?鰲K淙恍醋鞅塵安灰唬??捎詼際鞘惴⒗胨賈?椋??幣蚨?諏狡?煌?奈淖幟┪脖澩锪送??囊桓齬鄣悖骸霸?適闈欏薄4酉惹匭砟路蛉俗芙岢齦九?醋韉男睦砘?啤芭?由蘋場笨?跡?九?奈難Ъ拔難??讕橢饕?刈擰爸髑欏鋇囊宦齜⒄梗喊噫兼ヌ邐頡凹胰朔蚋盡敝?椋?嗾迅鋅?澳焉峁釋痢敝?椋?撕笸瞥紜笆ト酥?欏薄5攪艘怨刈⑷氳納??咎邐?卣韉摹叭說淖躍酢鋇氖貝???痹蠆皇?幣說刂苯鈾擔盒醋髂宋?恕笆闈欏薄
左?筆?⒏持小白湔錄?盡鋇吶?婪椒ǎ?肷鮮魴壞黎埂耙允?凼?鋇男蝸蠡?難??酪壞┙岷希?蕓煬統晌?恢址縞校?傭?妨⒘艘恢置饗躍哂信?蘊卣韉吶?婪妒劍骸耙允?凼??湔錄?盡薄4蟾糯酉惹乜?跡?九?拖不對謔?鬧杏謾白湔錄?盡鋇姆絞嚼捶⒈砦難Ъ?猓?┤紓何號??獺陡皰稹罰?粕街?鰲棟彩饋罰?嗾研頌盡熬?印薄??階?弊鰲獨胨肌肥?場⒌黎褂健傲?躋蚍紜保?庖患記殺淶貿墑炱鵠礎;蛐磧忠蛭?蟆⑿晃牟琶??皇保?胄忝?掄?刃Х攏??蚜街址絞膠隙??唬?傭?鉤閃艘恢中碌吶?婪妒健W蟆⑿煌?焙鴕院螅?庖慌?婪絞鉸偶?諏??九?奈穆壑小K?怯械氖閾醋約旱男醋鞫?????姆摺⒓幕車雀星椋?紓航??秈?卦?昶蘩釷稀兜躪?猩⑽摹罰骸傲募姆哂謁拐攏?伎犢??湃弧!苯?躒崞尥踣恐?痘乘幾場貳爸卷痦鴝?凍郟??胨級?匱省1寺蹺鋃?埔疲?巫鈾賈?研?聊臨翰以寄懷,悵辭鄙而增結。”
有的反思古人作詩的方法,如:晉散騎常侍傅統妻辛蕭《芍藥花頌》:“惟昔風人,抗茲榮華。聊用興思,染翰作歌。”晉王劭之《春花賦》:“詩人詠以托諷,良喻美而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