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朱自清春

朱自清春

時間:2023-05-30 10:54: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朱自清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2、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3、“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4、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5、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6、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1、擬人: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2、排比: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3、回環: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4、比喻連用: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引用:“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6、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為通過對季節描寫來傳遞情感的作品,它們類似的結構及抒發出的迥異的情感值得我們玩味揣摩。

我們先以朱自清的《春》為例來分析它的結構。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作者先用“盼望著,盼望著……”奠定了自己的感情基調,渲染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接著又對春天的各種景物進行細致的臨摹;最后通過對春天的贊美來表現自己的喜愛之情。全文形成了“盼春-畫春-贊春”這樣三段式的結構。

而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開頭用“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也是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接著也是對秋進行細致描繪;最后表達自己對秋的眷戀之情。形成了“向往秋天-描繪秋天-眷戀秋天”三段式的結構。

對比如下:

盼春-畫春-贊春

向往秋天-描繪秋天-眷戀秋天

在寫法上,兩位散文大師為了更好地抒懷,在對季節的臨摹中都選用了最具季節特征的景物。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具體描繪了5種最能體現春意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春天人們的活動,分別形成了五幅優美的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也具體臨摹了最具秋天特征的五幅圖畫:早晨所見畫、槐花落蕊圖、秋蟬殘聲圖、秋雨圖、果樹奇景圖。

對比如下:

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早晨所見畫-槐花落蕊圖-秋蟬殘聲圖-秋雨圖-果樹奇景圖。

《春》和《故都的秋》在結構和寫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文中抒發的情感卻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這也許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有關。

古人早抒發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悅,也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嘆與惆悵。作為文人的朱自清和郁達夫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古人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春》中用“盼望著,盼望著……”為開頭,這就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充滿希望、明快而喜悅的。朱自清先生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暖色調的詞,如:“朗潤、紅、粉、繁花嫩葉、呼朋引伴、熱鬧……”這些詞語的運用,給人以熱烈和歡愉的感受,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而在《故都的秋》中卻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開頭,奠定的基調是深沉、悲涼和寂寥的。在行文中使用的詞也都是冷色調的,如:“一椽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清閑、落寞、衰弱……”這些詞的運用足以讓讀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

第4篇

1、代表作品:《春》、《綠》、《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歐游雜記》、《倫敦雜記》《語文拾零》、《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 等。

2、《春》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3、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里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

4、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1、《難老泉》,作者 :吳伯蕭;

2、《荷塘月色》,作者 :朱自清;

3、《白楊禮贊》,作者 :茅盾;

4、《春》,作者 :朱自清;

5、《海燕》,作者 :高爾基;

6、《土地》,作者 :秦牧 ;

7、《背影》,作者 :朱自清;

8、《秋天的懷念》,作者 :史鐵生;

9、《一日的春光》,作者 :冰心;

第6篇

她不是他的結發妻子,卻為他養大了前妻留下的6個子女;他們經媒妁之言相識,卻譜寫了一曲浪漫清新如荷塘清風的愛之戀曲;他的一生,因為有了她才完滿。然而天妒良才,那個昏暗錯亂的年代,還是早早奪走了他才華橫溢的生命,也奪走了那一段幸福美滿的姻緣。

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絕美國援助面粉的宣言上簽名。一個多月后,他因胃潰瘍穿孔住進了醫院,想不到手術后引起并發癥,竟結束了他才華橫溢的一生,一代文學大師就那樣匆匆而去。

那一年,他剛剛50歲,她才45歲。

他去世,她收拾起悲傷,帶著他們的9個子女孤獨地走過42年,把他們一一培養成人。42年后,她安詳離世。

那一只小箱子,是他生前用過的。他走后,她一直小心地珍藏,卻從來沒在子女們面前開啟。那保存完好的75封書信,是她辭世7年后,她的子女在搬家時意外發現的。紙張已泛黃,卻都保存完好。

這是75封愛的書信,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如癡如醉的愛情表白,一個女人孤獨又沉默地守著它們走了大半生。朱自清寫給妻子陳竹隱的愛情書簡,向世人洞開了文學大師一段動人心魄的愛情往事。

認識陳竹隱的時候,朱自清的生活正是混亂不堪。那時,朱自清的結發妻子武仲謙已病逝一年多,給他留下6個孩子,最大的也不過10歲,最小的女兒尚在襁褓中。一個靠教書養家的窮教授,要照顧身邊的6個稚子,那份艱難可想而知。朋友們看不下去,勸朱自清續弦,卻每每被朱自清拒絕。在朱自清的心里,雖然與亡妻是包辦婚姻,可數年的相守,一餐一飯里積下的深情,也足讓多情善感的朱自清念念不忘。

朱自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朋友拉著去與陳竹隱相見的。他們誆他說去酒樓會一位朋友,他便欣欣然跟著前往。后來成為他的妻子的陳竹隱在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黃色綢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顯得文雅正派,但腳上卻穿著一雙老式的雙梁鞋,顯得有些土氣。回到宿舍,我的同學廖書筠笑著說:‘哎呀,穿一雙雙梁鞋,土氣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

然而,那雙土氣的雙梁鞋,并沒有為朱自清的形象打折,陳竹隱決意與他交往下去。初次見面,陳竹隱也給朱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皙的面龐,短短的頭發,落落大方的談吐,與逝去的前妻不同,陳竹隱似一株清新的荷,帶給朱自清完全不同的感受。

陳竹隱,這個比朱自清小了5歲的女子,雖然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又早早經歷了喪父喪母之痛,卻堅忍好學,自四川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又只身前往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讀書。陳竹隱聰穎好學,她學國畫,學昆曲,在這兩方面有著很深的藝術造詣。再加上她性格開朗大方,在朱自清面前有少女的羞澀,又有女兒般的頑癡,他們很快就墜入愛河。30年代北京的電影院,雖然沒有上海街頭電影院的奢華,卻也是年輕男女談戀愛的好去處。相約一起去吃飯,看電影,他們開始了頻頻的約會,也開始了頻繁的書信來往。

細細研讀那些愛情書簡,不難發現,在他們的書信中,隨著二人感情的發展升溫,他們對彼此的稱呼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第一封信里,朱自清稱陳竹隱為“竹隱女士”,落款為“朱自清”;一周后的第二封信里,他稱她為“竹隱弟”,落款成了“自清”;在他們的第五封信里,先前的“竹隱弟”已變為更親切的“隱弟”,“自清”只余一個“清”字……再以后,他在給她的信里,稱呼不斷變來變去:“隱: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時的霞彩似的⋯⋯”“親愛的寶妹:我生平沒有嘗過這種滋味,很害怕真的會整個兒變成你的俘虜呢。”……由最初的“女士”到“親愛的寶妹”,他們的愛情也由最初月下朦朧嬌羞的荷慢慢綻放在朗朗的晴空下。

彼時,已是心心相系的戀人,只是誰也沒有勇氣提出結婚二字。一個二十幾歲的青春少女,還來不及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與溫馨,就要成為6個孩子的母親。那副擔子,她可承受得起?那棵愛情樹,又能否在那煙火日子里常青下去?她還是猶豫了。

那年寒假,她開始刻意地躲他,可卻躲不開牽掛與相思。等她再次捧讀他的信,聽他在信上講他的思念之苦,說他的胃又開始疼痛。她的心,輕輕地疼了。他在信上痛苦地寫:“竹隱,這個名字幾乎費了我這個假期中所有獨處的時間。我不能念出,整個人看報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個能鎮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現在是怎樣的擾亂啊。”

再不管那么多身前身后事,她如一只勇敢的飛蛾,撲向那團燃得正烈的愛情火。她接受了他,也接受了他6個年幼的孩子。1932年,朱自清與陳竹隱在上海杏花村酒樓舉行婚禮。那時,他們剛好相識兩周年。

此后,他們的生活就是另一幅畫卷。婚后的陳竹隱,幾乎完全放棄了自己的藝術夢想,畫筆塵封,昆曲高擱,她把所有的心思,撲在了那個家上。家里人口多,單憑朱自清教書著書的收入來維系,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陳竹隱卻從來沒有埋怨過,為了湊足給孩子請家庭教師的錢,她甚至悄悄跑到醫院去賣過幾次血。

第7篇

1、近春園:原是清咸豐皇帝的舊居,又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原址。近春園的前身是康熙是“熙春園”的中心地帶。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近春園內所有房屋被化為灰燼,淪為“荒島”,前后達一百二十余年。到1979年,荒島才被修復。

2、水木清華:是清華園內最引人入勝的一處勝景,地處工字廳后門外。四時變幻的林山,環瓏著一泓秀水,山林之間掩映著兩座玲瓏典雅的古亭,正額“水木清華”四字,莊美挺秀。

3、荷塘夜色: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勝的景色在近春園一帶。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近春園內所有房屋被化為灰燼,淪為“荒島”,前后達一百二十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變,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門到這一帶散步,以其精妙的構思和生花之筆寫下名文《荷塘月色》。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關鍵詞】 朱自清 寫景散文 修辭美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6(b)-0191-02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筆細描,委婉含蓄;或粗筆勾勒,飽含至情;或細細道來,自然淳樸;或面敘家常,風趣間出。總之,“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尤其是他早期的寫景抒情散文,更是筆中有畫,文里含情,被譽為現代“白話美術文的模范”。他善于用“縝密漂亮”的筆法,描寫“滿貯著詩意”的散文,勾勒鮮明生動的形象,表現純正質樸的情思。他的散文,不愧為中國現代散文藝苑中的奇葩。

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所以能取得這樣高的藝術成就,成為讀者久誦不厭的美文佳作,這是與他善于調動嫻熟的語言藝術技巧,恰當使用各種修辭手法,表現其至情,從而使作品產生耐人玩味的修辭美感分不開的。

大致說來,朱自清寫景散文的修辭美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形象美感;(2)音樂美感;(3)畫面美感;(4)情韻美感。

1 形象美感,是朱自清寫景散文最明顯的修辭美感

在他的寫景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給我們勾畫出一系列鮮明生動的美的形象:幽深靜謐的“荷塘”,心醉神迷的“梅雨潭”,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以及充滿生氣、花枝招展的“春”姑娘,這些無不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我們知道,文學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語言表現出來的,作家要塑造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必須對語言進行藝術的加工錘煉,以最準確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態。散文是文學中最講究語言錘煉的文學體裁之一。可以說,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的魅力。從這個角度說,“散文是語言的藝術,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語言藝術大師。”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語言大師,他十分講究語言的錘煉,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一旦經過他筆爐的加工,也會變得鮮活起來。讀他的作品,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經過他語言的修飾潤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有時微風過來,用纖手挽著那影子,它便裊裊的成了一個軟弧;但他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服服帖帖的縮回來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雙不可知的巧手,要將這些影子織成一個幻網。——微風想奪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白水祭》)

風本是無形的,影子也不可捉摸,但作者卻把風吹飛煙所形成的飄忽不定的樣子,說成是微風“用手挽著影子”,把風停煙聚說成是手一松,“像橡皮帶兒似的”“服服帖帖的縮回來”,或者是另有雙巧手,“要將這些影子織成一個幻網”。作者用“挽”“縮”“織”“奪”等動詞,將無形的東西有形化,將無情的事物擬人化,這就維妙維肖地描繪了又薄又細的瀑布被微風吹起的奇異景象,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

2 音樂美感,是朱自清寫景散文的又一修辭美感

“散文是心靈的歌。”朱自清寫景散文的語言,有一種聲情并茂的音樂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調整琴弦那樣,善于對語言進行加工潤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語言的勻齊和諧的詩意,讀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體舒暢。朱自清寫景散文的音樂美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疊音詞的運用,突出了詞語的意義,加強了對事物的形象描繪。

在我國古代的詩詞曲賦中,疊詞這種修辭手法用得極為普遍,朱自清繼承了這一修辭傳統,把它用于現代白話散文的寫作中。他的散文,由于大量運用疊字疊詞,語言顯得活潑生動,韻味無窮。如:“夜幕垂垂地下來,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里映出那輻射著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又如何載得起呀!”(《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垂垂”表示幕色漸漸降臨的過程;“黃黃”形容燈光透過玻璃所呈現出的清淡、暈眩的色彩;“黯黯”表明夜色籠罩下的秦淮水色的幽深、濃密;“縷縷”形容微波起伏的情狀。這四個疊音詞的運用,不僅把夜幕方垂時,秦淮河燈光水色的朦朧美景描畫了出來,而且增添了一種舒緩的語氣,讀起來音調和諧,瑯瑯上口。

(二)雙聲疊韻詞的運用,形成了他散文語言舒疾相間,高低錯落的回環美。

雙聲疊韻是漢語特有的一種利用語音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形式。他在創作實踐中,巧妙地運用一些雙聲疊韻詞,形成了他散文語言的音樂美。請看下面的句子:

(1)在圣馬克方場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蕩漾著。……中國人到此,仿佛江南的水鄉。(《威尼斯》)

(2)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3)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月色》)

(4)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綠》)

(1)、(3)句中的“仿佛”、“參差”、“斑駁”都是雙聲詞;(2)、(4)句中的“蒼茫”、“晶瑩”都是疊韻詞。利用特殊的語音關系,朱自清將之用于作品中,使文章的語調顯得委婉通脫,清麗自然。

(三)輕聲和兒化詞的運用,使語言活潑輕快,婉轉流暢

第9篇

【摘要】 朱自清的散文真摯、深厚、清幽,文體完美,蘊涵著濃濃的人文氣息。從《荷塘月色》一文可以體悟到其中的女性情節。

【關鍵詞】 《荷塘月色》 體悟 女性情節

【中圖分類號】 G6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b)-0191-01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深受讀者喜愛,成為久誦不厭的美文。葉紹均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稱朱自清散文真摯、深厚、清幽,并視為“文體的完美”。不僅如此,愚以為朱自清的散文還有女性的情結。在此,筆者以《荷塘月色》一文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悟。

《荷塘月色》表面上寫荷塘之景,而實際上處處在狀女性之貌。作者把荷葉、荷花、荷香、葉子和花的顫動以及葉子的風致等等組合在一起作為美女的象征。作者將露出水面很高的荷葉比作的裙,以女性的衣著“亭亭的裙”狀寫了荷葉的特點,出水的荷葉在月光下竟有這樣舞姿翩躚的亭亭的綠色的裙!我們不得不佩服朱自清用“亭亭的裙”來描寫荷葉的美的高超筆力。“荷花象出浴的美人”,作者用擬人化的比喻給我們一個感覺,那就是一個剛出浴的美人就站在面前,身上似乎掛著水珠,冒著熱氣;但作者偏偏讓你看不真切,給美人蒙上一層薄紗,似現忽現,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朦朧的美人形象。荷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遠處飄來的悠揚、清甜的歌聲,使我們感覺到美人的悅耳醉人的歌喉在月夜下幽雅淡遠。荷葉的顫動是美人的舞蹈,荷葉的浮動是美人的風致。作者在這里通過嗅覺、視覺、聽覺的交織運用,傳神地描繪出一位婷婷玉立、風姿綽約、婀娜多姿、輕盈嬌美、脈脈含情的美人形象。

作者在描繪美人的同時,還有意給女性披上一層朦朧的霧紗,令人遐思。“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本來就有一種夢幻的朦朧美,而清霧就使這種朦朧更加朦朧;加之空中有云,月光不能朗照,并有樹的掩映,就使荷花更具朦朧性。即使作者在寫荷塘四周楊柳的高高低低,象煙霧一樣和遠山的隱隱約約的朦朧,也使我們感到了幻夢的女性美。

除此之外,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遣詞也與女性關聯。“點綴的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作者運用“裊娜”、“羞澀”這原本形容女性嬌美的詞語,來狀寫荷花的情態,讓人羨慕而又撩人情思。“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的”常用來形容女性的深情,用“脈脈”一詞將水女性化,活靈活現。“彎彎的楊柳的倩影”,用“倩影”一詞將楊柳女性化,似乎一個脈脈含情、柔和風情的美人就在眼前。“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個“畫”字仿佛有一雙無形的手正在展紙揮墨描繪一位美麗的少女,表現出作者對女性的欣賞。

如果說以上分析表現作者對女性的尊崇和熱愛是間接的,那么,文中開頭和結尾便是直接表現對女性的尊崇和熱愛。如文章開頭“我悄悄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生怕驚動了愛妻;文末“輕輕地推門進去”,仍然怕驚動熟睡的愛妻。作者引用的《采蓮賦》,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蓮嬌蓮嫩,采蓮女兒亦是蓮臉生春,好生動人。這顯然表現出作者對女性的喜愛和對她們美好生活的向往。引用的《西洲曲》,通過對少女們蕩著小船唱著艷歌的“風流”和“蓮花過人頭”的美艷“嬉游”,也直接表現對女性美的欣賞和追求。

朱自清為什么對女性有如此執著的欣賞和追求呢?這不得不追溯到作者的生活世界中去。“自古揚州出美女”。 在揚州這塊豐潤的土地上,自古以來誕生了無數著名的美人兒,如史冊上第一位記載姓名的“和親公主” 劉細君、漢成帝劉驁最寵幸的皇后趙飛燕、堪稱中國第一女丞相的上官婉兒、元雜劇大家關漢卿的紅顏知己朱簾秀,另外還有馮小青、方婉儀、李端端、李翠娥等等,數不勝數。在文學作品中,更隨時可見揚州美女的身影,如馮夢龍筆下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瓊花仙子、芍藥女等,而最著名的當屬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刻畫的揚州姑娘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林黛玉的形象,正是揚州美女的真實寫照。 正因如此,揚州的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坡、歐陽修等流連于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而朱自清從小生活在這里,這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于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對女性美的向往與追求。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朱自清對美女的欣賞和贊美是十分自然的。

朱自清是個“歡喜女人的人”。他說,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塊軟鐵;為了一個虛構的或實際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兩點鐘,乃至想了一兩個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他所追尋、所發現的女人都是“藝術的女人”,朱自清是以藝術的眼光去欣賞和贊美女性的。因為他認為,在所有人性之美中唯有女性的溫柔、甜美、純情、忠貞、愛憐、深邃之美才能訴之心靈。他在《女人》一文中說道:“我以為藝術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溫柔空氣;使人聽著簫管的悠揚,如嗅著玫瑰花的芬芳,如躺著在天鵝絨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煙的輕,籠罩著我們,我們怎能不歡喜贊嘆呢?”朱自清以審視藝術女性的高尚情趣和經驗感知、觀照美麗的自然風物,觀念意識取得了與自然美相適應的心理節奏和情緒,在尊崇女性的前提下,真誠地贊美女性,欣賞女性。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奇葩,文中既是對荷塘及月色的細膩描繪,又是對女性美的工筆刻畫。我們在欣賞荷塘美景時,何嘗不又是在欣賞一軸美麗的女性畫卷呢?

第10篇

一、 文中有畫

蘇軾有語:“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②作者通過詩畫釋放心靈,抒感讓讀者與之產生共鳴。品味《春》這篇散文中的詩化語言,我們同樣能從中感受到畫家的筆觸,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繪畫美”。

(一) 色澤美。色彩,是構成繪畫的主要元素。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僅有著春天特有的姹紫嫣紅,還閃動著春天亮麗的光澤。

綠色,是春天的主色調:“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僅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綠色是無法體現大自然的五彩繽紛的,文中還出現了各種艷麗的色彩:“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綠色大背景之下,綴上紅色、粉色、白色、黃色,畫面更加美艷,令人賞心悅目。

在這幅色彩艷麗的“春景圖”中,我們還能透過形象的語言感受到春天亮麗的光澤。如:“山朗潤起來了”“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句中形象化的詞語“朗潤”“像眼睛”“像星星”的比喻、“綠得發亮”“青得逼你的眼”的感受,無不向我們展示著鮮亮潤澤的圖畫美。

(二) 層次美。層次,是體現畫面尤其是山水畫意境的基本表現形式,畫家為了增強畫面的層次感,需要對景物的安排、色彩的對比進行反復的渲染、調整,以達到氣勢磅礴、色彩飽滿的藝術效果。本文則以多彩的語言形式去描繪和展示景物的層次。

文中描寫“春草圖”時,先是從面上展現――“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到處一片綠意盎然的美景,形成春天特有的大的背景;在這樣一個滿眼綠色的大背景之中,孩子們“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別有一番情趣,春天的活力倍增。

再如描寫“春雨圖”時,從“人家屋頂上”寫到“小路上”“石橋邊”再到“地里”,由近到遠,層次更加分明,內涵更加豐富,雨中美景躍然紙上。

(三) 動態美。描寫景物不能等同于景物的寫生,寫生繪其形狀、光影,卻無動態;景物卻是有生命力的,有著他們特有的活力,于是在文中展現出其動態美更能令讀者感受到自然的樂趣。

朱自清在描寫的幾幅圖畫中,通過極為精練的語言向讀者展示著這種動態美。“春草”是從土里偷偷地“鉆”出來;“春花”是“趕趟兒”的,引得“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春風”“混著青草味兒”“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春雨”是“密密地斜織著”“籠著一層薄煙”;“春天的人兒”也是“趕趟兒似的”,“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一切都“生長著”,“笑著,走著”,“領著我們上前去”,洋溢著春天的勃勃生機。

二、 畫中有韻

正如朱自清本人所說:“韻是一種復沓,可以幫助情感的強調和意義的集中。”③在《春》一文中,作者著重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春早人勤”等五幅圖畫,每幅圖畫都展示了語言音韻本身的魅力,使讀者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音樂美”。

(一) 疊詞讀出聲韻。文中多處使用疊詞,這些疊詞的使用既繪色,又摹聲,使描繪的景物更加富有藝術魅力;同時還顯現出和諧的聲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

比如描繪“春草圖”中一連串的疊詞“偷偷地”“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其中有形容詞的疊用,也有副詞的疊用,讀者在誦讀之中既感受到小草的俏皮可愛、柔嫩舒適,又滿足于一種聲韻和諧的音樂享受。

(二) 助詞補綴音律。本文通篇句末多用助詞,可讀輕聲,緩緩吐出,猶如音樂中用于調節樂感節奏的休止符,在補綴音律的同時,有助于情感抒發的延續綿長。

全文句末助詞以“著”“了”“的”居多,一共有十二個“著”、十一個“了”、十四個“的”,再配上全文合計十三個“兒化”,使得誦讀本文時語氣更加舒緩,情感更加熨帖,讀者的那種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從而很容易與作者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鳴。

(三) 短句跳躍節奏。本文多處使用短句,品讀時猶如吟誦文質兼美的散文詩,字里行間跳躍著強烈的節奏感,在帶給讀者聽覺享受的同時,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春草圖”中這樣寫道:“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讀起來短促有力,跳躍著生命的節奏,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春花圖”中“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更能激起讀者的進取競爭欲望;“春雨圖”中“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把我們帶進了詩意化的蒙蒙細雨中,極富浪漫情調;“春早人勤圖”中“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為我們展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更孕育著一種生命的希望。

(四) “句讀”強化樂感。古時稱文詞停頓的地方叫做句或讀。連稱句讀時,句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段落。誦讀《春》一文時,當然不需要像古人的“明句讀”,但對于一些較長的句子,如果我們嘗試著用古人的“明句讀”方法去誦讀,同樣會強化樂感,帶給我們“音樂美”的享受。

比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讀起來節奏感特強,似乎眼前就浮現出“成千成百的蜜蜂”“飛來飛去的蝴蝶”;“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讀起來抑揚頓挫,仿佛耳畔就回響著“鳥兒”那“宛轉的曲子”,還不時地應和著“輕風流水”那泠泠淙淙的天籟之音。

三、 韻中有意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家往往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在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傾注自己的情感。閱讀此類作品時要透過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品讀出作者著力描繪景物的弦外之音,深入到作品豐蘊的意境之中,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春》這篇散文的寫作時間大致在1928年至1937年之間,此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邊任教邊研究學問,工作的順利、家庭生活的和諧,使得他的心境較為平靜恬淡,滿目的春光把他帶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字里行間飽含了作家對美好人生美好人格的追求。因此,在欣賞《春》一文繪畫美、音樂美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其蘊含的意境美。

(一) 熱愛自然與熱愛生命。通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在描述春天美景的幾幅圖畫中,作者處處流露著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在對自然美景的描述中,蘊含著對生命的熱愛。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這些句子中,“鉆”“鬧”“眨”“靜默”等詞語的準確使用,賦予了大自然萬物以生命靈性的同時,更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再如文中描寫“春風圖”,作者先巧妙化用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古人稱早春的風為“楊柳風”,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寫出春風的溫暖宜人;在此基礎上更是妙筆生花,為了體現春風的和煦,一個形象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將這種情調推至,既體現了熱愛自然的情緒,更升華了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 自然美與人格美。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周文先生說:“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慘淡經營詩的意境,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兩者交融起來,創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④在《春》這篇散文中,同樣體現了作者朱自清的人格操守和審美理想,做到了自然美與人格美的有機融合。

比如在“春雨圖”中這樣寫道:“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既向我們展示了雨中人們辛勤勞作的情景,又蘊含了人們珍惜“貴如油”的春雨而不敢懈怠的情趣。

再如寫“春早人勤”:“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時間,有的是希望。”我們不難發現,在作者朱自清“春意盎然”的筆下,人們的身體是健康的,精神是飽滿的,心態是積極的,人格是美好的。

文末的一組排比句更是將這種自然美與人格美的結合推向完美,推向極致: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品讀著這些詩化的語言,我們感覺到作者朱自清對大自然的贊頌是真摯的,是虔誠的,我們感覺到他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投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去追求自己積極崇高的人格美。

【注釋】

①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② 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關煙雨圖〉》。

③ 朱自清:《新詩雜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第11篇

關鍵詞: 朱自清;散文;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9—0175—01

一、注重“眼”的安設,構思縝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藝術魅力,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設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構才會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荷塘月色》一開篇就“揭全文之旨”——“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接著,作品寫小路的“靜”,寫月色朦朧的“靜”,反襯自己的“心里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又以聯想到江南采蓮的舊俗。梁元帝的《采蓮賦》和《西洲曲》關于采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最后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點明題旨:“我和父親不相見已有兩年,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圍繞“背影”對各種材料進行適當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遠及近,回敘父子奔喪時的相聚,細數父愛的種種表現,定下深情懷念的基調。接下來寫父親“終于不放心”,親自“送我上車”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對子的摯愛之情。這些簡煉的敘述,為即將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鋪墊和蓄勢。再接著對父親買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寫渲染,一方面極寫父親行動的艱難,真切地表現父對子的深情關懷。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動情,表現了父對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親老境的凄涼頹唐及始終惦念兒孫的厚愛。并通過讀信時的心境描寫,讓“背影”第四次出現,首尾呼應,感情回蕩。

二、追求逼真的藝術境界

朱自清的散文,無論是記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能描繪逼真,表現作者的真情。在閱讀朱自清的散文時,這一點是要認真理會的。我們以《溫州的蹤跡》中的《綠》為例,說明作者是怎樣追求那“逼真”的藝術境界的。全文只四個自然段,首尾各一句為一段,點題和照應,做到了首尾圓合,結構緊湊。中間兩段文字,是順著第二次到仙巖時觀察梅雨潭的足跡寫的。層次井然,觀察細膩,景物描寫達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寫山巖、梅雨瀑和梅雨亭,“走到山邊”,先聽到聲音,再看“一帶白而發亮的水”,是梅雨瀑。到了梅雨亭上,正對著瀑布,山巖、瀑布、亭臺、草叢、潭水便盡收眼底了。作者寫踞于巖上的梅雨亭,薄陰天氣的巖面與草叢,直沖而下的瀑布,流水撞擊巖上的飛花碎玉,紛紛落下的如白梅、似楊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這里的筆筆文字,都是實地靜觀的所得,沒有夸張和雕琢,如同一筆筆的寫生畫,讀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它是寫實之作。然后,作者寫梅雨潭的綠色,是全文的最生動逼真之處。奇異的綠色招引著游人,“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過了一個石穹門,到了潭邊。望著這一碧潭水,作者展開奇異的妄想:潭水象一張極大的鋪著的荷葉,想張開兩臂抱住它。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這動人的綠色,使讀者來把握這醉人的綠;然后用見過的種種綠相比較,認為它不淡、不濃、不明、不暗 ,梅雨潭的綠真是恰到好處了。最后,作者又展開聯想,極寫這綠色的鮮潤醉人,為她命名為“女兒綠”。作者對綠色潭水的描寫,能融情入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表現出自然景色的勃勃生機。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語言藝術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基調是樸素的,有一種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辭,語言優美,用字遣詞功夫頗深,如《荷塘月色》中用“瀉”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態,用“浮”形容薄薄的霧氣輕盈的情態,準確而傳神。同時,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聽覺印象的“渺茫的歌聲”比喻嗅覺印象“縷縷清香”作通感修辭,用聽覺印象的“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比喻視覺印象的“光與影”。作通感修辭,文中還有了不少疊詞,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隱隱約約”等,使行文氣勢悠揚婉轉,舒徐不迫,富于音樂的旋律美、詩意美,再如《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第12篇

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中,共舉行了13個專場,總成交率為87.26%,總成交額為24.65億港元,超過拍賣前19億港元的估價。2012年中國嘉德春拍在5月15日落下帷幕,總成交金額為20.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秋拍39億元的成交額減少了46.6%,在上拍量、成交量、專場數等方面都有所下降。

進入6月,繼中國嘉德之后,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等大拍賣會將陸續展開,人們對拍場的基本共識是供給量減少了、規模壓縮了、持幣觀望情緒增強了。即使如此,在這個“進退維谷”的拍賣季,仍有不少藝術拍品過關斬將,成為高價成交的拍賣明星,給市場帶來一抹亮色。

天價汝窯宋瓷最耀眼

拍品名稱: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成交價格:2.0786億港元

拍賣時間:2012年4月4日

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

在今年蘇富比名為“天青寶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專場中,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億港元高價成交,一舉刷新宋瓷的世界拍賣紀錄。天價寶貝最終由匿名買家電話競得,超過拍賣前估價的3倍。據悉,此件青釉葵花洗是距今約900年的汝窯燒制的、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在上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它是英國知名中國古陶瓷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藏品。

點評: 天價宋瓷是個孤立事件,并不能代表整個市場的趨勢。宋瓷存世極為稀少,珍罕拍品見一次少一次,藏家都是抱著“這次不買,不知何時再見到”的心態去競拍。

齊白石最得意

拍品名稱:齊白石《溪橋柳岸 海棠秀石》金箋山水花卉屏風

成交價格:7010萬港元

拍賣時間:2012年4月3日

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

在香港蘇富比2012春拍中國書畫專場中,共有342件中國書畫精品上拍,其中不乏來自日本私人珍藏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畫作,以及征自北美的傅抱石、張大千代表作。全場最高成交拍品為齊白石《溪橋柳岸 海棠秀石》金箋山水花卉屏風一對,以7010萬港元的高價成交,超過估價3倍之多。此幅作品寫于齊白石揚名東瀛之時,畫成后,被日本藏家妥善保存數十載。此幅雙金屏風分繪山水、花卉,應在華日籍獸醫渡邊滿太郎所請而創作,實屬難得之精品。

點評:齊白石作品中的精品永遠是市場最認的“硬通貨”,近幾年來,其市場漲幅最明顯,而跌幅目前還沒有數據顯示。

張曉剛最驚險

拍品名稱:張曉剛《血緣-大家庭·全家福2號》

成交價格:5218萬港幣

拍賣時間:2012年4月2日

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

蘇富比歷來被稱為“張曉剛”控,此次春拍本場共推出了張曉剛的6幅拍品。雖然本場拍賣的“狀元”被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全家福2號》以5218萬港幣成交價拿下,但其余幾張拍品卻表現平平,他的《血緣系列》及《血緣系列·男孩》分別以150萬港幣和320萬港幣落槌,業界人士唏噓不已。今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沒有了尤倫斯專場,更多轉為對藝術經典作品的推薦,張曉剛的此張《全家福2號》便是被寄予了厚望的重量級作品。

點評: 聽人說, 拿一件張曉剛作品,找一個藏家容易,找10個藏家非常困難。看來,此話是對的,藏家太小眾,決定了他在調整期的上拍有點驚險。

李可染最大牌

拍品名稱:李可染《韶山》

成交價格:1.24億元

拍賣時間:2012年5月12日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

在中國嘉德近現代及當代書畫部分中,李可染革命圣地山水巔峰巨制《韶山》以1.24億元成交,創出今春拍賣場首個高價,也刷新畫家拍場成交紀錄。在中國嘉德2010秋拍中,李可染《》曾以1.0752億元成交,創出當時中國近現代書畫紀錄。此幅《韶山》創作于1974年,是李可染同類題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141.5×243.1cm),該作品曾在1996以154萬人民幣成交,16年后再現中國嘉德,上漲高達80倍。

點評:這廂剛創紀錄,保利又重磅推出李可染巨作《萬山紅遍》,其估價就高達2.8億元,是中國拍賣有史以來估價最高的藝術品。它會不會成為今年春拍的近現代最貴單品呢?拭目以待吧。

沈堯伊最贏家

拍品名稱:沈堯伊《革命理想高于天》

成交價格:4025萬元

拍賣時間: 2012年5月12日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

2012年嘉德春拍“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中,紅色經典巨制——沈堯伊《革命理想高于天》從850萬元起拍,最終以4025萬元被現場買家競得,該價格也創造了畫家本人畫作最高拍賣紀錄。《革命理想高于天》篇幅巨大(185×375cm),創作于1975至1976年。畫家沈堯伊創作此畫時,正值青壯年時期,據畫家親述,出于對于精神的無限向往和崇拜,1975年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題材的創作,并用3個月的時間,重新走了一趟路,歸來后即創作了這幅油畫。

點評:專業人士說,此類作品的圖像意義與題材價值遠遠超過了其在藝術處理上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追捧的是紅色經典,其濃厚的歷史背景是它勝出的關鍵。

明代紫檀筆筒最傳奇

拍品名稱:明 周制 魚龍海獸紫檀筆筒

成交價格:5520萬元拍賣時間: 2012年5月12日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

在中國嘉德春拍專場“翦淞閣 文房寶玩”中,一件明代“周制”魚龍海獸紫檀筆筒以5520萬元的價格,刷新了木制筆筒的最高價。此件筆筒曾為王世襄先生舊藏,幾經周折,回歸王老手中。1987年,王世襄參與《中國美術全集》編纂工作,將筆筒收入《竹木牙角》卷,為明代木雕增添重要實例,并多次于著錄提及此筆筒,如《王世襄自選集》、《自珍集:儷松居長物志》等,其身世赫赫,堪稱傳奇。

點評:據悉,此筆筒身價相當于同場拍賣中,一件黃花梨與一件紫檀兩件“大塊頭”成交價的總和。王世襄老先生眼光了得,經他之手的古董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

朱自清最一哥

拍品名稱:朱自清《楷書七言詩》

成交價格:161萬元

拍賣時間: 2012年5月15日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源县| 平安县| 余江县| 商城县| 青阳县| 巫山县| 庆安县| 罗山县| 贵港市| 延边| 石林| 兴和县| 齐齐哈尔市| 兴海县| 嘉义县| 东宁县| 福州市| 东安县| 三台县| 湖口县| 嘉祥县| 闽清县| 内丘县| 霸州市| 黔东| 镇巴县| 彝良县| 思南县| 商丘市| 凤阳县| 朝阳县| 图木舒克市| 长岛县| 姜堰市| 乌鲁木齐市| 钦州市| 锡林浩特市| 黔东| 炎陵县| 巴林左旗|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