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4: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黃帝內經食療養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醫 哲學思想 體育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 養生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58-04
中國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管子》提出“食莫若無飽”的節適有度的原則。《論語》中提出“知者樂,仁者壽”的觀念;《老子》提出“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觀念;《莊子》提出“無用”的養生觀;《黃帝內經》提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原則;華佗發明“五禽戲”……中國的養生文化博大精深。
1 中醫藥食同源的思想與養生
“藥食同源”,又稱“醫食同源”,是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思想,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不僅可以飽腹,也可以治病。
王學泰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指出“中國古代醫學源于飲食,神話傳說中神農氏不僅是教人種莊稼、樹百谷的農業之神,而且還是醫藥的發明者,是華夏民族的藥王”[1]。中國古代神話如《搜神記》《淮南子》記載了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的神話。另外,《山海經》也有柢山“有魚焉……食之無腫疾”、另有青丘山 “多赤p……食之不疥”的傳說。從這些神話和傳說,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戰勝疾病的樂觀精神和樸素的食療觀。
中國歷史進入文明時代之后,祖先們在與自然界的較量中積累了豐富的食療養生經驗,并將這些經驗通過典籍的形式記錄并傳承到后代。《周禮》總結:“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甘滑(《周禮?天官?食醫》)”,這些養生直到今天還備受推崇。《黃帝內經》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黃帝內經素問?藏氣發時論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是中國傳統飲食結構,古人主張通過日常飲食提高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被后人稱為“藥王”的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所以提倡“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的治病原則。孫思邈的著作為食療學奠定了基礎,此后歷代皆有食療專著,如唐代孟詵《食療本草》、唐代昝殷《食醫金鑒》、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金代李杲《食物本草》、元朝吳瑞《日用本草》、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明朝盧和《食用本草》、明朝寧原《食鑒本草》、清代章穆《調疾飲食辨》等。
到了近代,人們把這種將傳統醫學知識和烹飪經驗結合的一種食物賦予新的名字――藥膳,將食療養生提高到新的高度。藥膳是食物學、藥物學、營養學的有機結合和實際應用。中國藥膳以中醫理論原則為依據,使用可食用、無毒、能補、 無相反作用的中藥,配合普通食物,通過烹制,使之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且有延年益壽、健體強身和祛病功能的膳食[2]。藥膳既是中醫中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是中國烹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使其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近年來,我國的藥膳得到長足發展,不僅在菜肴里廣泛應用,而且延伸到各種酒類、糕點、糖果、小吃中。各地藥膳餐廳也相繼開設。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進展,1995年在北京成立中國藥膳研究會,開展藥膳理論與實踐研究,并組織編寫出版藥膳專著,如《中華精品藥膳》《美味藥食譜》《中國藥膳理論與實踐》《中國藥膳辨病治療學》等。2016年2月22日,國務院印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了“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重大任務,包括藥膳在內的各種中醫養生文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是一種提前預防疾病的觀點。但如果“夫病巳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得病了之后再治療無異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鑄煉兵器。這種“未雨綢繆”的思想早在《詩經》里就出現過了,“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詩經?豳風?鴟^》)”。具體到日常飲食起居,則要順應一年四季時節,春天要“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天要“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冬天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春夏秋冬,順應四時,或早起或早睡,去寒就溫,清肺氣,養精蓄銳,修養身心,以治“未病”。
要治未病,除了調和平常飲食起居之外,德行的修養和內心的寧靜也很重要,《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記載“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德行修養能讓內心寧靜,從而百病不生、無禍亂災害,所以養性則能治“未病”。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治未病”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醫院設置了“治未病科室”,解決人們的亞健康問題。所謂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準[3]。為了讓人們更好認識亞健康、解決亞健康問題,中華醫藥學會出版了《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這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亞健康研究及干預的文件。
3 中國古代文化與養生
3.1 飲食節制與養生
古人講究飲食要有節制,不能暴飲暴食,否則對身體有害。《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開篇即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長命百歲之人都順應規律、節制飲食、作息規律,若沒有節制、不講作息,則會“半百而衰也”。
到了明清時期,茶療之風盛行。“茶療的內容、應用范圍、制作方法等,不斷有所發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療方被一一推出。如至今仍在廣泛習用的‘午時茶’、‘天中茶’、‘枸杞茶’、‘八仙茶’、‘姜茶’、‘五虎茶’、‘川芎茶調散’、‘蓮花峰茶’、‘川芎茶’、‘仙藥茶’、‘珍珠茶’等等,均系出自明清時代,而茶療的應用范圍幾乎遍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內傷各科及養生保健等[17]”。這一時期,記載茶療的醫書也頗多,如李時珍《本草綱目》、陸樹聲《茶寮記》、高濂《遵生八{》。另外,清朝宮廷“代茶飲”也十分盛行,陳可翼等所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18]記錄當時有15方之多。
到了近現代,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和藥用價值不斷被發現、被應用,茶療趨于成熟。近年來,各種各樣的茶療方應時而出,如防治肝炎的 “綠茶丸”、治療胃病的“舒胃茶”、治療糖尿病的“宋茶”、治療感冒的 “銀翹茶”、治療頭痛的“天麻茶”、“決明茶”、治療咽喉炎的“潤喉茶”用于減肥的“烏龍減肥茶”等。除了大量茶療方的開發,茶膳也得到發展。所謂茶膳,即用茶入饌,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為菜肴、面點、粥品、湯羹之類的食品。近年來,茶膳的種類越來越多,郭志剛等[18]統計,目前包括傳統茶膳在內的茶菜肴、茶面點、茶粥羹等近200種之多 。
6 中國藥酒與養生
酒與藥物的結合是中醫防病治病、養生保健方面的一大創舉。 藥酒是中國養生文化不可缺少的。所謂藥酒,是選配適當中藥,經過必要的加工,用度數適宜的白酒或黃酒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體。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篇,論述了酒與治病的關系。醪醴,即酒,“必以稻米,炊之稻薪”。酒是用整的稻米作原料,堅勁的稻桿做燃料釀造而成,醪是濁酒,醴是甜酒。最初釀造的酒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治病養生的,“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漢書?食貨志》也說:“酒,諸藥之長也。”名醫華佗曾用酒充服用“麻沸散”,用以“刳破背腹”等外科手術,《三國志》卷二九《華佗傳》中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有中有“關云長刮骨療毒”的故事,在名醫華佗為其刮骨療傷時,關云長談笑自如、喝酒吃肉。在古代沒有麻醉劑的條件下,酒能起到部分麻醉的作用。酒的藥用,《神農本草?序錄》也有記載:“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在實際操作中,我國先人就發現有些藥適合用水煮,有些藥適合用酒浸漬,有些藥適合用膏煎。
到了明清時代,中國藥酒得到長足發展 。明朝李時珍幾乎是“百病用酒”,其著作《本草綱目》用了大量篇幅,列舉了數百種病癥的主治藥。另外,“明代宮廷則建有御酒房,專造各種名酒,尚有‘御制藥酒五味湯、真珠紅、長春酒’……當時,民間作坊也有不少藥酒制作出售,如惹苗酒、羊羔酒。還有一些都是人們自釀自飲,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營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陽的酒……其中有不少就是藥酒”。“清代,遠在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師為最’之說,當時出現了一類藥酒店用‘燒酒以蒸成’的各色藥酒。因以花果所釀,故此類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 、茵陳露、山植露、蓮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藥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壽延齡’之功……當時在清宮佳釀中,也有一定數量的藥酒,如夜合枝酒,即為清宮御制之一大藥酒[20]”。
近年來,隨著醫藥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養生的重視,藥酒釀造不僅繼承了傳統的制作經驗,還吸收了現代科學技術,藥酒的生產更加合理科學,藥酒使用范圍更加廣闊。如用于治療風寒感冒的“糯米釀酒”、“姜蒜檸檬酒”;用于治療風熱感冒的“桑菊酒”、“蔓荊子酒”;用于治療咳嗽的“桑白皮酒”、“雪梨酒”;用于治療哮喘的“紅葵酒”、“小葉杜鵑酒”;用于治療汗癥的“黃芪補氣酒”、“四味當歸酒”;用于胃痛的“丁香煮酒”、“山楂桂圓酒”;用于治療便秘的“三黃酒”、“蜂蜜酒”等等。
7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養生文化博大精深。要把握中國的飲食文化必須從修身養性、中醫思想、體育保健、飲食起居等方面著手,既不能忽略歷史進程,又必須把握時代脈搏。
參考文獻:
[1]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105.
[2] 楊洋.食藥同功――藥膳的起源與發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3):17.
[3] 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
[4] 曹順慶.中華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5.
[5] 曹順慶.中華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7-18.
[6] 游建西.論老莊養生哲學[J].宗教學研究,2006(1):17―21.
[7]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10.
[8] 任俊,等.冥想使人變得平和――人們對正、負性情緒圖片的情緒反應可因冥想訓練而降低[J].心理學報,2012(10):65-74.
[9] 梁恩貴、魏燕利.五禽戲之文獻傳存與功法流變新考[J].道教研究,2012(2):84-89.
[10] 包來發.八段錦簡史[J].中醫文獻雜志,2001(2):37-39.
[11] 周偉良.《易筋經》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內容流變[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45.
[12] 朱毅,等.五禽戲早期干預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6):109-112.
[13] 伍艷明,等.八段錦養生法對糖尿病前期的干預作用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5-8.
[14] 龔利,等.推拿功法易筋經對老年骨骼肌減少癥患者等速肌力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9-62.
[15] 孫林峰,等.養生功六字訣調治腰痛病原理淺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5(3):75-77.
[16] 伍仁福.中國茶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5.
[17] 伍仁福.中國茶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9.
[18] 陳可冀.慈禧光緒醫方選議[M].上海:中華書局,1981:11.
[19] 郭志剛,等.香茗入饌亦佳饈――古今茶膳飲食文化研究[J].飲食文化研究,2006(3):110.
[20] 陳煜.中國藥酒的起源和發展[J].江西中醫藥,1994(2):48-49.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徐州“易牙菜館”來了兩位舉止非凡的客人,執意要幾樣地方高檔古典菜。廚師使用現成的烏雞配薏米燉之成羹作一主菜。薏米、烏雞都是藥用之物,做成后不但色形俱佳,而且營養豐富,具有食療作用。端菜上桌,客人品嘗后頓覺鮮香異常,問其菜名。答曰:“雛羹”。上首的一位客人靈機一動,脫口而出上句:“奚烏一雞羹傳世”,下首的一位應聲接下句:“竹金戔 鏗調鼎”。這兩句是以“雞、”兩字拆拼成文的。原來,上首坐的是乾隆皇帝,下首坐的是才子紀曉嵐。這樣,“天下第一羹”算是皇封,此后聞名全國。
現代的“中華名小吃”湯就是從雛羹演變而成的。 湯與雛羹不同之處是把稷米換成麥仁,加豬元骨、豬蹄膀、母雞熬至雞酥肉爛、控出汁。與傳統雛羹相比,湯汁更加濃肥,口味醇厚,營養豐富,滋補功效更強。彭城名人張紹堂先生品嘗了雛羹,即興賦詩云:“屈原《天問》留遺篇,雛羹源流四千年,宇內烹調始彭祖,發揚光大代有傳”。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就提出“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并強調“醫食同源”、“醫膳同功”。采用食物調養脾胃之氣,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內容。一直被廣泛提倡的“滋補養生膳”就是根據人體健康狀況,用包括蔬菜、谷物、肉類在內的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人體營養的平衡。中國古時就有“以食代藥”的主張,提出“藥補不如食補”,應根據食物的性味,搭配出具有“食療養生”功效的膳食。經科學分析, 湯的配料(面粉、母雞、豬蹄膀、豬元骨、小麥、大蔥、生姜、八角、花椒、胡椒、味精、香油、鹽等)和制作均對人類食療養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完全符合中醫養生學和現代營養學的基本原理。《本草拾遺》中提到:“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小麥所含碳水化合物約75 %,蛋白質約占10 %,是人體補充熱量和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本草再新》把它的功能歸納為四種:養心、益腎、和血、健脾”。《醫林纂要》也概括了它的四大用途: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對于更年期婦女,食用末制的小麥還能緩解更年期綜合征。
母雞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被稱為“能量之源”。它更是憑借其高蛋白、低脂肪等特點贏得了人們青睞,對脾胃氣虛引起的乏力,胃脘陰痛,產后乳少以及頭暈患者具有很好的調補作用,是陰血患者、產婦、年老體弱及久病體虛者的首選補品。豬蹄膀也稱豬肘,味甘、咸,性平。有和血脈、潤肌膚、填腎精、健腰腳的作用。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質,可使皮膚豐滿、潤澤,是增強體質的養生佳品。豬元骨煮湯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這是由于人體骨骼中的紅、白細胞等都是在骨髓中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機體的老化,骨髓制造紅、白細胞的功能逐漸衰退,骨髓功能降低將直接影響到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而元骨湯中含有的膠原蛋白正好能增強人體制造血細胞的能力。所以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喝元骨湯加以調理,可以減緩骨骼老化;另外,元骨湯還有利于青少年的骨骼生長。豬元骨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更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無機鹽,最為可貴的是,元骨湯的營養成分特別易被人體所消化吸收。
現代營養學強調膳食中食物的合理搭配,充分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蛋白質是生命的最重要物質。湯在制作中,雞肉、豬肉、小麥等通過互補作用進一步提高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 湯不僅配料、制法合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滋補作用非常明顯,尤其適合于作為早點飲用,可使人精力充沛,提高一整天的工作與學習效率。
“天下第一羹”,當之無愧!
湯
原料:豬元骨 1 500 g,豬蹄膀 1 000 g,光母雞 1 000 g,麥仁 500 g,元茴 20 g,花椒 20 g,桂皮 20 g,陳皮20 g,胡椒粉50 g,味精100 g,蔥白500 g,生姜250 g,香油100 g,精面粉2 000 g,精鹽200 g。
[關鍵詞] 健康養老;老年人;藥膳保健;課程設置;職業工種
[中圖分類號] R7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學[1]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將藥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據藥食同源,養醫同理的原則寓醫藥于食。早在《黃帝內經》[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療本草》等經典醫書中就有關于藥膳的記載。現代社會我們充分運用藥膳食療幫助老人健脾補腎,益氣養血,達到陰陽平衡,延年益壽的目的。
1 社會老齡化現狀
我國從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幾年老齡化發展更為迅速,呈現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的特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針對社會老齡化到來及存在的問題,國家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發展醫療服務,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等。隨著國家對養老行業的日益重視,健康養老產業將是未來中國的朝陽產業,藥膳保健是健康養老的一種重要途徑。
2 發展老年人藥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體體質特點
現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體質特點主要表現為虛、濕、瘀、郁。虛是老年體質的共性,是體質變化規律的自然體現,表現在臟腑經絡功能減退、氣血津液減少,機體內環境穩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濕體質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中年以后脾胃漸衰,運化機能減弱、氣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謝失調體內痰濕開始逐漸蓄積,而后天失于調攝,也導致這一病理性體質的形成。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結構中動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顯著增加,維生素和纖維素相對減少,而動物蛋白和脂肪皆屬于肥甘厚膩之品,大量攝食肥甘厚膩,則易聚濕生痰,形成痰濕體質。老年人精神氣血漸次日衰,營衛氣血運行滯澀緩慢,容易出現血瘀證,加之老年人由于體弱多病或者離退休綜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情感低落、抑郁。
針對老年人的這些體質特點中醫認為培木、固元、調和氣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則。
2.2 發展適合老年人養生保健的藥膳
用藥膳的方法來補虛抗衰老[4-5],強身益壽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針對老年人的體質特征,推廣適合老年人養生保健功能的藥膳,主推滋補類藥膳。老年補益藥膳[6]可細分為補陰、補陽、補氣、補血、氣血雙補的藥膳,此外滋陰潤燥類、祛濕化痰類,行氣化瘀類、健脾益腎、益智健腦類藥膳也是老年人經常選用的藥膳。老人藥膳藥材方面要注意選擇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過于偏寒、偏熱、首選平補之劑。
推廣適合老年人的藥膳形態[7]。老年人藥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應做成軟食、糕點、飲料等,如粥食類。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類藥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選。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麥面粉等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藥性平和的藥物,加工而成,如芡實蓮子山藥粥,芡實黑米粥、黃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齒功能退化,一些松軟的低糖糕點特別適合他們。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蓮子桂花糕[8]。菜肴類藥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為主,避免炸、烤、燒,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鱸魚、山藥蒸排骨等。
3 老年藥膳的推廣
3.1 發展專業醫療機構的藥膳服務更具有專業的指導性
藥膳保健是基于中醫藥理論基礎上的人體食療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醫院或中醫保健院或綜合性醫院的中醫保健科,開展藥膳的保健研究更有專業指導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醫院成功開展了藥膳研發工作,以院內的老中醫的學術專長為核心,藥劑科、營養科的相關人員組成藥膳保健服務團隊,開發出補氣安神的靈芝飲品、胃炎藥膳饅頭、八珍藥膳等[9-10]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福州市還有十幾所綜合性醫院,如福建省立醫院、福建協和醫院、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均有設置健康體檢中心。應將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體檢有機結合,以健康體檢中心為平臺,開展老年群體的體質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檔案,根據不同體質推薦不同的藥膳食療方案,并跟蹤記錄藥膳食療效果。
3.2 發展各級社區養老機構、健康管理機構的老年藥膳服務
本課題組的老師們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軍門社區、福州洋頭口社區開展老年藥膳服務調研,調查群體年齡為50~90歲之間的老年人共415名。調查方式參考有關文獻[11-13]采用隨機調查問卷,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表,內容包括藥膳保健知識現狀、藥膳保健需求、藥膳類型選擇等,調查情況如下。見表1。
調查表明老年人對藥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別對菜肴類和粥品糕點類的藥膳接受度很高。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老年人對藥膳保健知識獲取的途徑大多為網絡媒體,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在各級社區、養老院推廣保健藥膳,憑借比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務系統,研究基于中醫體質辨識的藥膳信息化,根據老人個體年齡、性別、體質、地域等不同,通過計算機采集相應數據,分析這些數據并推薦不同的藥膳食療方案[14]。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藥膳養生技術包括藥膳藥材的功效介紹、藥膳制作的技術及藥膳養生知識等養生內容的社會共享,提升藥膳保健知識推廣的深度和廣度。
4 專業藥膳人才的培養
藥膳行業覆蓋面廣,人員結構復雜,現在仍未形成可持續性發展的機制。藥膳跨學科的特點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既具有深厚的中t藥學專門知識,熟悉藥膳配方理論又有烹飪專業的技藝,保證藥膳服務準確到位。目前藥膳學作為中醫學科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支,基礎研究仍較為薄弱,相關的研究停留在藥膳食品組成的介紹,藥膳加工制作過程的講解,對其蘊含的中醫理論知識、組方配伍規律、藥物性能等內容缺乏思考歸納,這樣很難滿足藥膳學科的全面系統發展,藥膳學至今未形成獨立學科面向社會招生培養,作者調查了福建省內的中醫藥及食品類高職高專院校設置藥膳相關課程的具體情況。見表2。
調查結果為醫藥類高職高專學校藥膳營養學理論教學一般僅作為選修課,而不是專業必修課,食品烹飪類專業的學生教學重點為烹飪技巧,缺乏系統的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因此藥膳營養學必須脫離中醫藥或烹飪學單一學科的束縛,加強系統性研究,進一步促進學科的分化與獨立發展,為社會培養專門從事藥膳研究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本課題的老師在福州老年大學開展藥膳培訓服務,根據老年人特點設置不同模塊的藥膳課程,受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為高職院校專業藥膳人才的培養提供很好的思路。見表3。
5 相關職能部門設置藥膳指導師與制作師工種
據調查目前尚無國家職能部門認定的與藥膳直接相關的正式職業工種。建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盡快設置藥膳制作師、藥膳指導師等新的職業工種,規范行業準入制度,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借鑒醫藥經營企業的從業人員的資格準入,自國家人事部、國家醫藥管理局頒布了《執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及《藥品經營企業藥品經營管理規范》以來,醫藥從業人員的素質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藥安全[15]。因此有關職能部門應考慮設置藥膳指導師與制作師工種,并進行藥膳從業人員的資格準入管理,以及藥膳從事機構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5.1 制定藥膳指導師或藥膳制作師持證上崗制度
有關職能部門應考慮在醫院營養科、康復保健科、中醫治未病科及社區保健衛生服務中心和各類健康管理公司等機構設置藥膳指導師或藥膳制作師,并進行持證上崗,從而大力促進藥膳師的職業化發展。
5.2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職業準入條件
5.2.1 從學歷、專業和從業年限等方面規范提升入職標準 借鑒《執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中規定藥學(中藥學)專業大專生畢業5年、本科生畢業3年才可以報考執業藥師,藥膳師也可以考慮在準入條件中設置專業要求為大學專科(或大學專科以上)中藥專業或者中醫專業或者健康管理專業,從業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資格考試科目 依據藥膳學跨學科的特點,設置考試科目可以包括中藥學、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藥膳學、烹飪學。并依據藥膳師技能結構比重設置各科目的考試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繼續教育制度 可借鑒執業藥師執業注冊的繼續教育制度,制定職業藥膳師的繼續教育制度,規定每年或每兩年進行專業的繼續教育,不斷學習藥膳研究的前沿知識包括藥膳制作的工藝改進、藥膳新品種的研發等內容。
總的來說,在健康養老產業中發展老年藥膳養生是新興產業,有著自身獨特的產業特征和文化底蘊。加快發展老年藥膳養生對提升我國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銘泉.中華藥膳綱目[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舉,郭永昌.《黃帝內經》藥膳理論和應用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2012,18(11):1185-1190.
[3] 秦彥,梅曉云.老年人體質特點與老年病關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131-134.
[4] 施洪飛,項平.補益類藥膳食療方配方規律與烹飪特點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4):215-218.
[5] 劉冬菊.正確應用養生益壽的中藥[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528-529.
[6] 黃志信.藥膳對亞健康狀態之應用研究[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31-41.
[7] 王靖博.藥膳食療劑型淺議[J].國醫論壇,2014,29(1):65-66.
[8] 文穎娟,鄧中甲.中藥葛根功效探微[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172-174.
[9] 黃秋云,徐君,潘鴻貞.老年公寓中推廣應用的藥膳研究[J].醫藥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鴻貞,黃秋云.養生保健藥膳應用思路與實踐探討[J].中醫藥通報,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39-45.
[12] 黃俗常.福建地區藥膳的發展[J].中國醫藥科學,2014,4(21):163-176.
[13] 范文昌,葛虹.廣東藥膳調查統計與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6):2-4.
大體來說,中國烹飪中的養生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食物結構說。我們是一個重整體、喜綜合的民族,善于從宏觀上認識問題,我們的先輩很早就認為,人若想健康長壽,在飲食上一定要有一個科學實用的整體結構,也就是說要有一個相對固定合理的飲食習慣。
過去我們的食物結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谷物和熟食為主。從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進入農耕社會,人們的飲食開始以谷物為主。春秋戰國以后,小麥成為北方的主糧,而稻米則在南方一花獨秀,歷經數千年,其主糧地位也一直未變。
(二)素食為主,肉食為輔。《黃帝內經?素問》很早就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科學飲食結構,而谷、果、菜均為植物性食物。正是這種以糧食為主,輔以適量的肉食、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雜食型的食物結構,體現了中國烹飪中養生思想的精華。
(三)講究五味調和。“調味”是中國烹飪中的核心之一,注重五味平和而勿使過偏是我國飲食結構的一大特點。《呂覽?本味篇》說:“甘而不濃,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是從滋味出發,強調調味品應當適量。而忽思慧進一步從健康原則考慮,指出:“五味調和,飲食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為益。”他說:“多食鹽,骨氣勞短,肺氣折。”所以鹽不可多吃。又說:“肝病禁食辛”,就更有意義。
總之,由于各地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的不同,人們對飲食所要求的味就有所不同。黃河流域的人民普遍喜愛腌制食品,口味較重;而長江流域的人民崇尚“大苦咸酸、辛甘行些”來調和五味,有所謂“北人嗜蔥蒜、蜀湘嗜酸辣、粵人嗜淡食、江浙嗜糖食”之說,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我國的魯、川、粵、蘇四大菜系。
到了近、現代,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專家在對我國古代的飲食結構進行去粗取精的基礎上,又融和現代烹飪學、營養學、食品學、保健醫學等學科的知識,制定出我國的膳食“金字塔”――這一科學的“飲食結構”模式,來指導居民的一日三餐。其主要內容為,每人每天攝取的食物由多到少分為五層,由下至上第一層是谷類食物(如米、面、玉米等),應該吃得最多;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要吃得較為多一些;第三層由肉、蛋、家禽、魚構成,每天要吃得適量;第四層是奶類和豆類,適可而止;第五層是油和糖,屬于應吃得最少的一類。五層堆壘起來,就形成了上尖下闊的“金字塔”。
“飲食結構”說,是一種科學合理的養生觀念,它從整體上把握和認識了人體健康與飲食習慣的關系,為烹飪中的菜肴制作、筵席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但由于其模糊綜合的特點,缺乏對具體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系統科學的發展。
二、膳食平衡說。與西方哲學更多地強調矛盾斗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不同,中國哲學更多地強調矛盾和諧。因此,中國傳統哲學中雖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卻往往以矛盾的調和為終點,較多地注意了統一的一面。
在中國傳統烹飪文化中,矛盾和諧的思維方式很多,形成了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對偶結構,如調和、搭配、合一、名實、內外等等。而平衡膳食說,就是這一文化的集中體現。古人很早就言“飲食有節,身必無災”,但科學全面地定義平衡膳食的概念,則是現代營養學誕生后的事。而中國烹飪中的“膳食平衡說”主要包括以下六大平衡關系:
(一)主副食的平衡。主副食比例適當是保證營養平衡的前提。孔子所言的“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即所食動物性食物不應超過植物性食物。現在有人崇尚西方多食肉,少吃糧食的飲食結構,這一觀點極不合理。
(二)食物雜與精的平衡。人體需要的營養是多方面的,從人類進化史看,必須有眾多來源的食物才能滿足營養的需要。著名的營養學家李瑞芬教授曾談到,為保持身體健康,每天應吃25-30種不同的食物,可謂雜矣。由于微量元素等微營養素只能從外界攝取,體內不能自身合成產生,因此雜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膳食的酸堿平衡。食物一般分為酸堿兩種,瓜果、蔬菜屬堿性食品,富含蛋白質的雞、鴨、魚、肉類等屬于酸性食品。在日常生活中應掌握好膳食的酸堿平衡,兩者不可偏頗;只有平衡方可益補得當。
(四)膳食的冷熱平衡。“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指出了膳食的冷熱平衡原則。“食宜暖”,生冷、涼食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微則為咳、甚則為泄,體虛胃寒的人,特別是老人和兒童,夏日更應謹慎。反之,飲食也不可太熱,否則易傷胃脘、咽喉。華北地區食管癌高發區居民就有喜歡滾開水、熱粥的習慣。孫思邈在《千金冀方》中的論述我們應當借鑒:“熱食傷胃,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
(五)膳食寒、熱、溫、涼四性的平衡。食物同中藥一樣,也有寒、熱、溫、涼四性之分。如綠豆性寒,清熱止渴;羊肉性熱,補虛祛寒。西瓜則有“天生白虎湯”之譽,適用于發熱、口渴。人們喜歡夏天喝綠豆湯、茶,并以西瓜為餐后水果;冬天則愛食涮羊肉,正是基于對這些食物功效的了解。
我國的烹飪傳統中,也十分重視食性的平衡,吃寒性的食物時必須搭配些熱性食物,如螃蟹屬寒性,生姜屬熱性,吃螃蟹時要佐以姜末等。破壞食物的四性平衡自然有損于健康。
(六)膳食五味的平衡。我國烹飪理論主張菜肴的五味要配合得當――五味調和,不可偏嗜。在日常膳食中,五味的平衡,可增進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則會帶來弊端。如酸味可增進食欲、健脾胃,且能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但過食酸味會使消化功能紊亂。甜食有補氣血、解除肌肉緊張和解毒之功效,但食糖過多則影響食欲。所以,《內經》主張“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得緊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膳食平衡說”是一種科學辨證的理論,體現了我國烹飪博大的特點,且在具體實踐中,推動了我國烹飪在原料選擇、配菜規律、烹調方法、菜肴創新等多方面的進步。
三、飲食宜忌說。飲食宜忌說體現了中國烹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大智慧,其最顯著的特點是整體認識觀和辨證烹飪觀。整體認識觀說明了我們的先輩很早就認識到烹飪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它、發展它,才能更好地讓它服務于大眾。其有兩層內涵:
第一層是指人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各個組織器官之間在結構上是緊密聯系的,在功能活動上是緊密協調的,在病理變化上是相互影響的。絕不可只觀局部,不重整體。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烹飪時必須有大局觀,要從多個層次、多個方面思考去設計飲食,應突破傳統的色、香、味、形、器的標準,應“以人為本”,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進行適宜的烹制。
第二層是說人與自然界同為一個整體,人體的內環境時時受到外界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這又叫做“天人相應”觀。具體地說,烹飪應從春夏秋冬四季氣候、東南西北地理變化以及生存條件狀況、飲食風俗習慣等多因素考慮,因時因地制宜地進行操作。比如炎夏之際,宜服食清涼、生津、止渴、除煩、解暑的菜點,忌吃溫熱上火、辛辣肥膩、香辣損陰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宜多吃溫補助陽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溫暖,南方天熱,宜吃清淡。這些都是飲食宜忌說的具體實例。
而辨證烹飪論,是指進行烹飪時既要了解原料的性能,又要考慮就餐對象的身體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烹調方法和口味特點。舉例來說,最常見的感冒患者,若屬風寒感冒,則宜吃些辛溫散寒的生姜、蔥白、紅塘、紫蘇等食物,烹制上應用煮、燴等以水為主要傳熱介質的技法,而忌用以油為主要傳熱介質的技法;而屬風熱感冒時,則適宜吃些綠豆、薄荷、金銀花等涼性食品,烹調技法的選擇應以保持本味為主。
“飲食宜忌說”大大加深了我們對一些烹飪原料的認識,對豐富菜肴的制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以臟補臟”說,直接推動了以動物內臟為主要原料菜肴的興盛。近幾年走紅的“全腎宴”、“全鞭席”和各類雜碎小吃的風行就是很好的明證。
唐代醫學家兼養生學家孫思邈,在長期實踐中,創立了“以臟補臟”和“以臟治臟”的理論。例如,腎住骨,他就利用羊骨粥來治療腎虛怕冷。肝開竅明目,他又發明了以羊肝來治療夜盲雀目。這些方法都大大增強了中國烹飪中菜肴的科學性。發展到現在,“以臟補臟”理論和現代烹飪技術的結合面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入,已成為菜肴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例如,采用新鮮或冷凍的健康牛羊豬肝臟烹制而成的各種“肝臟菜”,已成為肝病和各類貧血病患者的搶手菜。新近推出的,用豬、牛、羊的胎盤烹制而成的菜肴,也深受神經衰弱、發育不良者的喜愛。
第二方面:“發物”忌口說。這一學說為中國烹飪“用料廣泛”這一特點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使其在選料中作到了“博中有精、寬中有窄”,體現了較強的科學辨證性。
所謂“發物”,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其容易誘發舊病,加重新病。常見的有鵝肉、鵝蛋、豬頭肉、鯉魚、杏子、李子以及蔥蒜之類辛辣刺激性的調味品等。特別是患有瘡瘍腫毒或慢性濕疹皮炎之類皮膚病人以及過敏性疾病患者,發物忌口更顯重要。
“發物”忌口說加深了我們對一些食物性能的認識,豐富、拓寬了烹飪的理論范圍,給我國烹飪的科學化提供了有益的養分。
但是,飲食的宜與忌也只是相對的,并不是說宜食之物就可以大飽口福,狂飲暴食,也應適當節制。正如晉代養生學家葛洪所說:“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忌食之物,也非點滴不可沾唇,絕對禁止入口,只是少吃或暫緩食用而已。
四、醫食同源說。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就曾說:“……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孫思邈在《千金食治》中也指出:“夫為醫者,當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于醫食同源,食物與藥物不可分,我國很早就有記載和說明。
“醫食同源說”為中國烹飪的發展開拓了巨大的空間,烹飪學與中醫學的融合互補,也大大豐富了中國烹飪的科學內涵。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藥物,藥物也作食用,食物也有性味歸經之分,有著良好的療養效果,所以,醫家和烹飪工作者也常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同藥物等同起來,把配置一盤菜當做開一藥方看待。例如,牛肉作為食品,能補脾胃,益氣血,人們在實踐中就把牛肉的功效與中藥黃芪劃了等號。
明白了“食物同源”的道理,就可加深人們對食性的進一步理解,進而從多個角度去烹制菜肴、開發新菜。這幾年興起的各種藥膳火鍋、藥膳滋補湯、藥膳菜肴等,既滿足了消費者營養保健的需要,又興旺了餐飲市場,大大推動了中國烹飪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食藥同源說”的精華是從中醫的角度用中醫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烹飪學,主要內涵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食物的性味。性味是食物性能最重要的部分。性,也稱四性,即寒、涼、溫、熱。實際上是寒熱兩個方面的性質。確定事物“性”的依據和藥物是相似的,是從食物作用與機體所發生的反應中概括出來的,與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一般而言,有清熱瀉火、解毒安神等作用的食物,其性質是寒涼的,如西瓜、苦瓜、蘿卜、紫菜等。反之,有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的食物是溫熱的,如姜、蔥、蒜、辣椒、羊肉等。食物中過于寒涼或溫熱的較少。一些食物寒熱性質不明顯,也可稱為平性。
烹飪中的味也和藥物一樣,主要有酸、辛、苦、甘、咸五味。《黃帝內經》中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它們進哪一臟,就對哪一臟發揮作用。一般說來,酸味有斂汗、止瀉等作用,如梅子;苦味有清熱下火等作用,如苦瓜;甘味有補虛和中的作用,如南瓜、大棗。所以調味理論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之說。而醋的酸、香料的辛、鹽的咸,也都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有調滋味、增食欲的作用。
(二)食物的歸經。食物的歸經是指食物主要對人體某經(臟腑及其經絡)或某幾經產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他經作用較小或沒有作用。它是根據食物被食用后反應出來的效果,并結合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特點概括得來的。
歸經和性味一樣,只是食物性能的一個側面,必須把它們相互結合起來看,才能比較完整地認識一種食物的性能。在選擇烹飪原料,特別是進行藥膳配方時,應特別注意這一點。
(三)食物的配伍。食物的配伍在烹飪中相當于配菜,主要是為了增強食物的食療效果和可食性。根據食療的具體情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相須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相互配合,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強原有食療功效和可食性。如菠菜豬肝湯,菠菜與豬肝均能養肝明目,相互配伍可增強這一功效,長于治療肝虛目昏和夜盲癥。
2.相畏相殺。當兩種食物同用時,一種食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種食物降低或消除。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前者對后者來說是相畏,而后者對前者來說是相殺。這一點在調味過程和配菜過程中應注意。
3.相惡。兩種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牽制,而使原有功能降低甚至喪失。產生這種配伍關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類溫補氣血的食物,再食綠豆、鮮蘿卜、西瓜等,前者的溫補作用就會相應減弱。當然,在日常飲食中,這類典型不協調的食物,同時出現在食譜里的情況很少,我們在設計套餐和筵席時稍加注意即可。
【摘要】 現代醫學中的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因其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特有的時代性,被稱為“世紀病”[1],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灰色狀態”、“潛病狀態”等的稱謂。亞健康在現代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亞健康狀態是許多種證候的綜合表現。祖國醫學從《內經》即建立了治未病的重要理念,對亞健康研究具有深刻影響。在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中藥調理和生活方式干預、體質篩檢、情志療法、針灸、推拿及食療等中醫手段對亞健康狀態的養生調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亞健康 中醫 應用概況 中藥調理 生活方式 情志療法 針灸推拿 養生調治
1 影響因素
翻閱古代醫籍,中醫雖然沒有亞健康這一稱謂,但其卻是內傷雜病范疇中許多證候的表現。中醫認為健康是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亞健康和疾病都屬于人體的陰陽失衡。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的原因。
1.1 心理失衡中醫認為“百病皆生于氣,萬事勞其行,百憂撼其心”。社會的競爭,角色緊張,角色沖突,心理沖突,若不能妥善解決,便會造成挫折和心理應激。許多研究表明,未解決的心理沖突是健康的大敵,復雜的各種關系,使人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也會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1.2 現代人的三高(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結構(膏梁厚味)往往營養配給不均衡,且食品中人工添加劑過多,人工飼養動物成熟期短、營養成分偏缺,造成人體攝入的營養成分缺乏和營養失衡,肥胖癥增多,機體的代謝功能出現紊亂。
1.3 環境惡化,中醫學早就提出“天人相應”學說,十分重視生活環境對健康長壽的影響。現代工業的污染、車輛增多、人口增長、裝修的污染,噪音干擾,空調的使用,使人類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產生諸多不良影響,使人煩躁、心情郁悶。
1.4 節律紊亂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即“生物鐘”,它維持著生命運動過程、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若“以妄為常,以酒為漿,醉以入房,晝夜顛倒,饑飽失常,逆時而作,放縱生活”,就會破壞這種節律,影響正常的機體運行。
1.5 動靜失度肢體及臟器組織的活動應遵循生命的自然規律,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生命在于運動,亦需要靜養,它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強身健體要具有針對性,每個人在不同時期,身體的客觀情況都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如果鍛煉不當,也會損壞人體健康。
1.6 亂用藥品亂用藥物只會對機體產生危害,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稍感疲勞,就大量濫用補藥,稍有小恙,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人為地造成機體功能失調。
1.7 七情內傷過喜傷心,暴怒傷肝,憂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人之精氣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則油易干;神太用,則精氣易衰,心理失衡,外傷勞損、過度等都可成為臟器功能失調的誘發原因和過度狀態,使機體處于亞健康狀態。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在防治亞健康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2 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養生調治方法
亞健康狀態表現的主要癥狀是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現的,因此主要從平衡陰陽及調理臟腑為出發點。其治療方法多種多樣,特別是整體治療和因人而異的個體化治療更具特色。
1.1 整體觀對亞健康調治的指導作用中醫學重視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情志活動對人體臟腑的影響,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中醫藥擅長調節人體機能狀態以維護內外環境及身心的平衡,從而達到有效干預亞健康的目的。以往中醫證的許多研究都證實,中醫藥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可以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而起作用。
2.2 辨證論治對亞健康干預的指導作用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中醫治病,既著眼于“病”的異同,更著眼于“證”的區別。“證”是一種狀態,有輕度心身失調的亞健康狀態、疾病前的潛臨床亞健康狀態,又有疾病恢復期的后臨床亞健康狀態[2]。亞健康狀態可以是許多種證候的表現,其在西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將亞健康的中醫常見證型概括為肝氣郁結、肝郁脾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肺脾氣虛、脾虛濕阻、肝郁化火及痰熱內擾8種。
1.3 中藥調理法關于中藥調理亞健康的臨床報導很多,且療效都很明顯。如葉子[3]用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亞健康狀態的典型表現,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毒副反應,治療后理化檢查均有明顯改善。溫茂興[4]用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具有亞健康疲勞典型表現的66名患者。服藥平均40d后疲乏無力、精神不振、虛煩失眠、胃納不佳等典型癥狀明顯改善。趙永華等[5]運用頤年降壓飲治療亞健康(早期原發性高血壓病)效果明顯。
1.4 非藥物療法 ①病理性體質的篩檢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病理性體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不同體質的人對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樣,王琦[6]主持的“中醫痰濕(肥胖)體質的基礎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肥胖人痰濕體質患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的機會遠大于非痰濕型體質。因此,積極改善特殊體質,阻止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就成為亞健康病因預防措施的核心。通過篩檢,可以從人群中找出病理性體質之人進行病因預防。 ② 情志療法 中醫的情志療法在醫史上不乏記載。中醫認為情志不調能導致氣機紊亂,而“百病皆生于氣”,所以情志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不但說明了保持良好心態對健康的重要性,還明確指出了心理調整的關鍵是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心理療法主要包括移情療法、易性療法、以情勝情療法和情境療法等[7]。
③針灸療法 關于針灸調理亞健康行之有效的報導也較多。如安麗萍等[8]采用毫針、七星針及耳穴壓丸的組合針法應用于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人群200例,并與自我保健按摩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組80例進行同期對比觀察。其患者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頭暈、耳鳴、失眠等癥狀,其毫針針刺主穴為腹三針(中脘、天樞、氣海)、體三針(內關、足三里、三陰交)、頭三針(本神、百會、安眠穴),梅花針取華佗夾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兩側叩刺,耳穴取神門、交感、腎上腺、皮質下雙側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貼附按壓。結果在規定療程中,200例癥狀完全消失,總有效率達100%。周震等[9]應用賀氏“強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膽俞)治療亞健康狀態6例,以達祛瘀生新,補虛瀉實的作用,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石學敏[10]針刺治療亞急性原發高血壓病,原則:活血散風,平肝降逆。取穴:人迎,合谷,太沖,曲池,足三里。人迎施用捻轉補法,合谷,太沖,施用捻轉瀉法,曲池,足三里,施用捻轉補法。結果,證實了針刺治療本病具有效果迅捷、穩定、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吳煥林等[11]針刺太沖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治療方法:針刺雙側太沖穴,每日一次,連續七日為一個療程。手法以瀉法為主。治療結果顯示:針刺太沖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具有良好的及時效應。
④ 推拿療法 推拿是療效確切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方法 ,其在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康復治療中效果尤為明顯。推拿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調整經絡系統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從而消除亞健康患者的種種不適癥狀[12]。如黃鐵銀等[13]運用一指禪推法、揉、抹、按、捏、擦、滾、拿、搓等9種手法,分別在臥位、俯臥位、正坐位對以容易疲乏、食少、納呆和睡眠欠佳為主要表現的亞健康患者60例進行全身推拿調理,收到良好療效。謝慧君等[14]則提出了應該采用辨證論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來調治亞健康狀態。 ⑤ 體育療法傳統的體育療法如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調節精神、改善機能、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延年益壽、減緩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國志魏書方技傳》中華佗所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⑥ 其他 樹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預防亞健康的根本方法。中醫自古就強調食療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李爽姿等[15]認為中醫“寓治于食”的食療養生營養方法對保健強身、促進亞健康態向健康態轉化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此外,臨床報導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措施還有五音療法、刮痧、走罐及導引等。綜上所述,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形式多樣、療效顯著,且隨著實踐的深入,其療效標準將更加客觀化、其辨證體系將更加完整規范。可以預知,中醫在亞健康狀態的研究領域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3 結語
總之,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生老病死,雖然不可抗拒,但我們應該主動地適應自然的規律,增強體質,在未病時應養身健體,在欲病時早期防治,進一步提高我們的生命質量。亞健康狀態是新世紀人類醫學的重大命題,較為普遍的亞健康狀態亟待日益受到重視,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和心身醫學及其純自然的藥物療法、非藥物治療方法等,在診斷、預防、治療亞健康狀態方面有著豐富多彩的理論和方法,是中醫學對未來世界人類健康作出貢獻的重要領域。
參考文獻
[1] 張路星,朱耀平.解讀亞健康[J].湖北體育科技,2005,24(4):457
[2] 王艷君,胡朝陽.從亞健康看中醫診療現代化發展趨向[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4):1-4.
[3] 葉 子.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醫,2004,36(7):62.
[4] 溫茂興.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亞健康疲勞[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6,13(1):31-32.
[5] 趙永華等. 頤年降壓飲治療早期原發高血壓患者40例臨床觀察. 中醫雜志,2009,9, 798.
[6] 王 琦.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2):1-4.
[7] 張孝娟,嚴 燦,高 敏.中醫藥與心理應激亞健康狀態的調節[J].中醫雜志,2002,43(9):647-648.
李振華,1924年出生,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1943年起從事中醫藥工作,從醫60余載,是全國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2009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評選為全國首屆國醫大師。
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身材高大,氣宇軒昂,雖近90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面色紅潤,思維敏捷。作為著名的中醫脾胃病專家,李振華根據自己畢生行醫的經驗,總結出“與四時節氣協調,與天和;情志安寧,與氣血和;動靜合一,形神合一,與自身和;飲食有節,與脾胃和;益腎固精,全真養形,與神和。”的“五和養生”理論。
順應四時與天和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養生觀,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李振華教授指出,大自然有“風寒暑濕燥火”6種氣候變化,人要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無論是飲食還是穿衣服、體育鍛煉等,都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否則就會生病。
《黃帝內經》說到一年四季有變化,人們的作息也要與之相適應。春天,萬物從沉睡中蘇醒,開始萌發,生機盎然。人也應該緩過神來,晚睡晚起,多在戶外活動,以舒展一冬沒有活動的筋骨,活絡氣血,排出冬天積郁在體內的濁氣。夏季到了,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生物盡力吸收陽光、水分,制造自身所需要的各種養分。人們也和隨著晝長夜短而晚睡早起,相應調整勞作時間。秋高氣爽,天高云淡,雖然秋風爽人,但也隱含著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殺機。為了預防這些疾病,最好爬山登峰,居高遠眺,不僅考驗呼吸道,也鍛煉心臟功能。嚴酷的冬季,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動物多蟄伏,或減少運動量。人們宜早睡晚起,深居簡出,多曬太陽。
總之,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改變,人也要順應四時調養生息,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養生道理。
動腦動手 形神受益
李振華認為,健康需要活動,但必須適當,不可勞倦過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他多年來的活動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堅持不懈;二是堅持門診看病,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內心無比欣慰,也有益于腦力活動,一舉多得。三是在帶徒弟和傳承學術經驗中,他感受到為中醫藥事業培養人才的責任感,內心充實和滿足,同時也啟發他經常思考問題,增強了思維分析能力,加上常與青年人相處,增加了活力,振奮了精神。四是練習書法,他以練習楷書為主,一筆一劃,一絲不茍,使人心靜、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動了肢體,達到情志安寧,形神受益。
中醫一貫強調“養生之要,首在養心”,但這個“心”具體怎么養,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李振華教授倡議每個人都應該找到一種既動手又動腦的愛好養生法,這樣才能保持對生活的興趣,進而使身心健康。
揉搓經穴 養生防病
李振華非常重視經穴,常以指代針揉搓經穴養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時,常用手指揉搓百會穴及頭面部,以促進頭面部血液循環;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補腎、強心、健腦;揉搓聽宮、耳門、顱息等穴以助聽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強視力;揉搓迎香、風池穴以防感冒;指壓足三里、內關、中脘、氣海等穴,以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每個穴位揉搓按壓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壓150次。他還時常叩叩牙齒,以便強齒和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他說,通過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壓,確實收到了行氣血、調營衛、益心腦、防外邪、強耳目的效果。
飲食有節 定時定量定性
李振華的飲食有三個原則:定時、定量、定性。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堅持每日三餐按時就餐;定量是三餐不過飽,以八成飽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細糧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適為準。他愛吃面條,尤其愛吃稀軟的帶湯水的面條,面條可用細糧也可用雜面,再放些青菜之類,既有營養又易于消化。他常囑咐病人注意食療,如晚餐喝粥適當加入紅棗、薏苡仁、核桃仁、山藥等以增強脾胃功能,還要結合大便情況對飲食進行調整,以保持大便通暢,每日一次。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李振華說,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強修養、愛好廣泛、寬宏大量、不記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靜志安,樂觀寬宏。情志安寧,氣血通暢,人就健康長壽。正如《內經》所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謙虛地說,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這確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必做又較難做到的。
李振華深刻體會到中醫養生學的博大精深與科學實用,他將自己的養生經驗總結為以下幾句話:“與四時節氣協調,與天和;情志安寧,與氣血和;動靜合一,形神合一,與自身和;飲食有節,與脾胃和;益腎固精,全真養形,與神和。”他說,養生貴在力行,持之以恒,就會壽而康,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
健康新知
多曬太陽可防近視
近日,法國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不應把近視歸咎于基因或閱讀、寫作等,其實是缺乏陽光照射所致。接觸陽光可刺激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可避免眼軸變長,防止進入眼睛的光線焦點扭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摩根表示,“明亮的光線可刺激多巴胺的釋放,這樣就可預防近視。”
研究人員強調,大部分人的近視因素都來自環境而非基因,這了50年前基因導致近視的論點。只要多曬太陽,“書呆子”就不存在患近視的危險。
每天4杯水防糖尿病
法國一項最新研究稱,每天喝水4杯(227克/杯)可防止高血糖癥。而每天喝水不足2杯則會增加該病危險。
新研究分析同時考慮到性別、年齡、運動情況、啤酒、甜飲料及紅酒等其他高血糖風險因素。雖然沒有證明喝水不足與高血糖癥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研究的確發現,喝水較多的確會降低患高血糖風險,并且不能用甜飲料取代飲水,否則容易導致肥胖癥和血糖失控。另外,有血糖偏高傾向的人要盡量控制飲酒量。
夫妻感情好,大腦衰老慢
老化作為正常的生理現象無法避免,但瑞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夫妻關系和睦親愛有助延緩大腦老化。
瑞典于默奧大學的尼貝爾格博士表示,雖然人上年紀后記憶力會普遍衰退,但仍有很多老年人保持著一個年輕的大腦,究其原因,這些老年人并不是擁有高深的學問或從事高難度的工作,而在于其夫妻關系和睦,相親相愛。尼貝爾格博士稱,夫妻在精神和肉體上都保持和諧關系,對大腦是很好的保養。這一新理論,對傳統的大腦老化研究形成了沖擊。
哭15分鐘易得胃病
適當哭泣有益健康,哭泣過度則有害身心。美國明尼蘇達州神經病學家和眼淚研究專家威廉?H?弗雷博士經過15年的研究發現,85%的女性和73%的男性哭泣后悲傷和憤怒得到明顯緩解,壓力大大減輕。但弗雷博士還發現,如果悲傷和憤怒情緒得到發泄后仍哭泣,就會傷身體。哭泣超過15分鐘,容易導致胃病。胃腸消化功能對情緒極度反應特別敏感,所以哭泣太久,會直接影響到胃腸功能,導致胃酸分泌減少,消化減慢,影響食欲,甚至誘發多種胃病。
炁醫古療:同炁相求 同聲相應
人物簡介
李劍文,炁醫身心靈療法創始人,中醫能量身心調理師,五行匯養生會所醫學專家。李先生自少習武,師從武術名家“中華武林百杰”少林梅山派掌門人宴西征,畢業于長春中醫學院,精于跌打損傷、扭傷、陳積傷等各種內、外傷的調治。后師從當代中醫針灸泰斗周楣生教授,專修醫道的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的整體養生觀。十年磨一劍,與同門羅延博教授共同創立了炁醫身心靈整合療法,從人的身體、情緒及靈魂等各個層面對生命進行了解、體證,從實證實修中開辟出一條中西結合,最終回歸中華文明之源的完美醫道養生之路。
炁,生命之本源
什么是炁?炁是生命的本源,炁者,水上之無相物也。于血脈,行經絡,與地脈,生五行。儒家稱之為浩然正氣,佛家稱之為真如,道家稱之為元神,醫家稱之真氣等等,由于歷史時期不同,諸家稱謂也不相同,但說的都是人的生命能量。
“炁”,分為“先天之炁”與“后天之氣”兩種。先天之炁,即為內炁,亦為元精。后天之氣,乃為呼吸之氣。 “先天之炁”,又稱為先天真一之炁,是指在天地產生之先,混沌未開、陰陽末判之時,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的原始之炁,稱為先天一炁。
炁,也是中醫理論的物質基礎,中醫認為,炁在肉體生命產生的同時,開始凝聚在肉體之中,充溢在肉體內部,使生命產生并成型,而炁的運轉使生命持續。在自然界的物質中,只有炁是隨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它是客觀存在的,卻只能用心靈和意志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既存在于自然之中,也存在于人體之中。
炁之三寶:真精 真氣 真神
天上三寶日月星,地上三寶水火風,人身三寶神氣精,三寶充盈身康寧。先天、后天兩套系統,同時在人身并存,同時在發揮著各自的功能作用。先天系統在人身上看不見、摸不著,如先天元炁的真神、真氣、真精,其無形無相、無影無蹤,卻主宰著人的一切生命活動和命運。如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就說的是先天系統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不是后天系統的人力、物力所能改變得了的。
炁醫所說的神氣精,指的就是真神、真氣、真精,此三者都呈炁態,因其是先天之物,所以無形無象無影無蹤,摸不著、看不見,分不開、辨不清,神即是氣、氣就是精,三者實為一體——即先天元炁。由于先天元炁隱寓在人身內而發揮著靈和能的不同功能作用。
同炁相求 炁醫整合療法原理
《易?乾》云:“同聲相應,同炁相求。”同炁相求者,是為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炁類。炁醫整合療法與其他中醫理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般的中醫理療只是患者被動地接受醫師的治療,而炁醫整合療法,炁醫醫師與患者之間必須同炁相求,同聲相應,相融互通,共同完成治療。
老子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人的形,從人體上而言,剛出生的時候是柔軟的,死亡就僵硬了。人如果哪個部位有病,就是內在七情之炁固著了或是外在邪炁侵入,它就僵硬了,已經死了,那個部位就一定剛強。
炁醫整合療法,除了傳承了數千年的中醫學推拿手法,更重要的是炁醫師自身的能量——陽炁充足,自身正炁、感知能量敏銳,能夠調動“炁”和“神”, 將自身正炁注入患者體內,同炁相求,轉變患者本身“炁”在體內的流向,使它從舊有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并大大提高患者體內炁的流動幅度,共同針對僵硬的病灶,讓它柔軟的下來,病就痊愈了。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炁醫臟腑推拿,正是炁醫調理師以純正的炁調整人身背部一身之陽氣;腹部四海:髓海——寧神開竅、氣海——暢胸快膈、水谷之海——健運脾胃、元氣之海——培補元氣,四海升平,五臟六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食療養生
食療去火也要對癥
進入夏季,暑熱會引發口干、無力、暈倒等中暑癥狀;而一些自身抵抗力較差的人甚至會經常感到頭沉頭痛、食欲不振等。人體自身臟腑機能失常,導致上火,不同臟器的上火原因和癥狀不盡相同。而“五味入五臟,五色入五臟”,五臟的上火也需要對應的食療方法來解決。
1.口干口苦,肝火。肝主疏泄,由于外界刺激、睡眠不足或過量食用辛辣食物等原因,易導致頭暈脹痛、眼睛發紅、口干口苦、脾氣急躁、易怒等肝火癥狀。可以吃芹菜,喝茶、夏枯草茶等來緩解。
2.牙疼口臭,胃火。胃主消化,主要癥狀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喉嚨疼痛、便秘、胃口不好等,可以喝金銀花茶、綠豆粥以及服用黃連、黃芪等藥物。
3.失眠多夢,心火。心主神明,心情焦躁或勞累過度等原因易導致心火,癥狀一般為失眠多夢、心悸、煩躁、口舌生瘡等。專家提示,可以用蓮子心泡水喝,以解心火。
4.干咳痰黃,肺火。肺主呼吸,肺火多為濕熱,表現為干咳、痰黃、脈跳過快等癥狀,可以用雪梨煮水,起到生津、潤燥、清熱潤肺等功效。
5.便秘盜汗,腎火。由腎陰虛引起的陰虛火旺、便秘、晚上盜汗等,也是腎火的表現。專家建議,去腎火應以滋陰為主,可以服枸杞子、白芍等達到補益腎陰的功效。
5種食物可消炎
研究發現,心臟病、癌癥、關節痛、過敏、消化道等疾病的根源之一就是體內炎癥,而飲食抗炎對預防疾病至關重要。以下小編就為您推薦具有消炎效果的5種食物。
三文魚 | 三文魚富含的歐米伽3脂肪酸消炎效果可與阿司匹林等抗炎藥相當。建議每周吃2-3次三文魚。核桃和雞蛋也含歐米伽3脂肪酸。
豆類 | 豆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保持血糖穩定,減少體內炎癥反應。建議每周吃一天素食,特別多吃豆類。
漿果 | 漿果富含抗氧化劑,有助于抗擊炎癥。其他彩色果蔬也要多吃。
綠茶 | 綠茶含大量抗氧化劑,可有效減輕炎癥,建議每天喝3-4杯。
燕麥 | 燕麥等全谷食物不僅富含能抗炎的硒等重要營養素,而且還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建議每天吃燕麥或全谷面包。
多吃點黑能控糖
正確飲食是有效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關鍵。據最新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應該多吃點黑色食物。
黑巧克力 | 黑巧克力比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黃烷醇含量更高,常吃黑巧克力有助于降低血壓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進而起到防止糖尿病的作用。
紫甘藍 | 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纖維素等有利于促進代謝,增強免疫力。維生素B和C有助緩解糖尿病并發癥,減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腎病危害。紫甘藍中的丙醇二酸還可有效阻止糖在人體內轉化為脂肪。
黑豆 | 黑豆中淀粉含量少,纖維素多,優質植物油脂和蛋白質含量豐富,還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低尿糖水平。
肉桂 | 肉桂具有降血糖的功效。糖尿病患者每天吃半茶匙肉桂就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烏雞 | 自古就有“藥雞”之稱的烏雞富含有極高滋補藥用價值的黑色素,是低脂肪低糖高蛋白的堿性食品。
黑木耳 |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其中所含甘露聚糖、木糖和膳食纖維有助于減少人體血糖波動,調節胰島素分泌,是糖尿病患者的好食物。
香菇和黑芝麻 | 香菇和黑芝麻富含硒,而硒有與胰島素相同的調節糖代謝的生理活性,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癥狀。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糖友應多吃可降低血糖水平的高纖維飲食。很多黑色食物中就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比如,李子、烏梅和紫菜等。有益糖尿病患者的其他黑色食物還包括普洱茶、紫米、板栗、海參、海帶等。
長壽有方
摟個抱枕睡得香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睡眠上,但很多老人卻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眠、睡眠質量不高的問題,常常一覺醒來,不但沒解乏還覺得特別累,脖子肩膀哪兒都疼。
有些老人睡覺時有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把手臂枕在腦袋下面,雙膝弓起彎曲。專家表示,老人這樣睡覺會使全身的肌肉緊張,氣血流通不暢,呼吸緊迫,以至難以入睡,即使入睡后也會多夢易醒。建議老人睡眠姿勢應以“臥如弓”為標準,尤其以左側臥為最佳。因為這樣有利于人體放松全身的肌肉組織,消除疲勞,幫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腸方向推動,還能避免心臟受壓。不過也要注意適當調整睡姿,如果左側臥過久,可調整為仰臥。
另外,睡眠不好的老年朋友不要一味求助睡眠藥物,還是應從日常習慣、睡眠條件和一些小細節上下功夫。除了睡前減少劇烈運動、熱水泡腳等方式,自己動手量身定做一個舒心的抱枕,也可以有效改善睡眠不足,提高睡眠質量。
方法很簡單,用棉布縫制一個長約1米、直徑約35厘米的布口袋,用棉絮或海綿填充好,做成一個橢圓形的抱枕。睡覺時選擇側臥姿勢,兩只胳膊抱住抱枕,長枕下部可墊在大腿下面。如此一來,肩關節可充分拉開,減輕上肢關節的“晨僵”現象,長期堅持,可以伸展身體和關節。另外,您也可以在商場直接購買抱枕,但注意最好選購純棉材質并注意定期清洗。
老年人多做柔韌操護腰背
人上了年紀,彎腰撿東西、系鞋帶都頗為吃力。稍有姿勢不當或者外傷,就容易造成背部肌肉的拉傷和疼痛。平日如果能做一些鍛煉背部柔韌性的體操動作,并長期堅持,就能避免這些損傷。
1.屈膝平臥,雙手把一側膝蓋輕壓向胸部,使背部有拉伸感,但以不覺疼痛為度,保持30秒后放松,兩側交替做。
2.屈膝而臥,腹部用力收緊,抬起臀部,腰背離地,保持30秒后放下。
3.屈膝而臥,雙手在腦后交叉抱頭,頭部用力向上抬起,到肩部離地,保持10秒后放松,像做仰臥起坐的樣子。
最后,給老年朋友提幾點運動建議:練習時,應保持均勻呼吸,采取從慢到深的呼吸方式,切忌呼吸不暢或憋氣。每個動作需要感覺到肌肉被拉伸,但不要伸拉過度;每個動作后都應放松伸展過的部位,等肌肉緩和再做伸展。每周進行三四次的訓練較為適宜。柔韌性練習可在健身活動前或后進行,健身前做有助于熱身,防止受傷;健身后做有助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勞。
天熱,在家鍛煉耳鼻口
天氣逐漸炎熱,外出鍛煉要時刻防范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以老人不妨在家鍛煉耳鼻口,一方面可達到加速血液循環,散發熱氣的功效,另一方面也鍛煉五臟六腑,延緩衰老。
中醫學認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耳部推拿能疏通全身經絡,增強代謝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鼻推拿保健具有促進鼻腔生理功能、防止鼻黏膜老化,及調整全身氣血、增強抗病能力、防止感冒的作用;叩齒攪舌則有助健腦,并且使牙齒堅固,進而保障老人的咀嚼功能。
鍛煉耳鼻口,可采用以下方法:
搓耳 | 雙手掌輕握雙耳廓,先向腦后搓1分鐘,再向面部搓1分鐘,使耳廓皮膚略有潮紅,局部有熱感為度,每日早、晚各1次,搓后頓有神志清爽、容光煥發的效果。
捏耳 | 運用拇指、食指輕巧而有節奏地捏壓耳垂的正中區域,每日2-3次,每次1分鐘,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既美容,又能增添雙目的神采。
揉鼻 | 兩手指揉鼻翼旁1分鐘。
推鼻 | 手指自鼻尖向上沿鼻梁正中推至印堂,反復10余次。
叩齒 | 牙齒要平正,叩擊要有力,要能清楚地聽到牙齒的撞擊聲,1分鐘左右即可。
攪舌 | 上下唇輕閉,用舌尖舔抹牙齒內外,順時針、逆時針都要做到,先齒內,再齒外。
男性保健
老煙民需注意4種癌變信號
1.老煙民如果突然出現關節疼痛,且吃藥難以鎮痛,可能跟肺癌有關系。因為肺癌癌細胞會分泌一種物質使關節疼痛。
2.聲音突然沙啞,也可能是肺癌。
3.如果一個人突發咳嗽,治療兩至三周都沒有好轉,應考慮肺部是否有問題。如果咳嗽有血絲,更要高度警惕。
4.老煙民多少會有咳嗽的習慣,但如果咳嗽突然變得頻繁,且帶有一些金屬聲音,痰很難咳出來,也可能是肺部病變的前兆。
男人在清晨易暴露的疾病
經研究證實,在清晨,許多疾病都會在這時出現獨特的癥狀,平時一向強壯的男人也不例外。提前認識了解這些征兆和疾病的表現,就能及時發現潛在疾病,對癥治療。
1.早醒:有些人在早晨4、5點鐘即從睡夢中醒來,醒后疲乏無力,難以再入睡。這種表現臨床上稱之為早醒失眠。臨床觀察,早醒失眠主要見于各類抑郁癥和精神心理障礙病人,尤其抑郁癥患者多見。有一些老年人出現心理障礙的最早癥狀就是早醒失眠,并伴有煩躁不安癥狀,嚴重的會導致輕度精神障礙,老年性癡呆也與其有一定關聯。所以,老年人早醒失眠不容忽視,更不應視為正常現象。
2.頭暈:正常情況下,早晨起來時應該感覺頭腦清醒。如果晨起后頭腦昏昏沉沉的,或者有頭暈現象,患者可能有頸椎骨質增生,壓迫頸椎動脈,影響大腦血液供應。另外,人在血黏度增高時血流減慢,血氧含量下降以致大腦供血供氧受到不良影響,而血黏度的高峰值一般在早晨出現。所以早晨頭暈、頭昏者有可能患有頸椎病或患有高黏血癥。
3.浮腫:一般健康人在早晨醒后也可能出現輕度的浮腫,但起床活動后浮腫現象應在20分鐘之內徹底消失。如果在清醒后,頭面部仍有明顯浮腫,特別是眼瞼浮腫,是提示患者有腎病或心臟病,有此癥狀者應到醫院檢查一下腎臟及心臟的情況。
4.晨僵:晨僵是指清晨醒后,感覺全身關節、肌肉僵硬,活動受限。在活動后,關節和肌肉才逐漸伸展開來。一般來說,中老年人如果有明顯的晨僵,且全身關節活動不靈活,就說明可能患有類風濕、風濕、骨質增生等疾病;一些有過敏疾病的患者,如多形紅斑、皮肌炎、硬皮病等,也會出現明顯的晨僵現象。
5.饑餓:有些人在凌晨4、5點鐘醒來后感到饑餓難忍,心慌不適,還伴有疲憊無力,如果吃一些食物后,癥狀可以有所緩解。但仍可有口干舌燥,想喝水的念頭,這些癥狀又在吃早飯后逐漸消失。這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現。如果已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凌晨出現上述癥狀,說明服藥方法和用藥劑量不妥。
經常運動可防止男性腎虛
腎虛給不少男性朋友帶來困擾,給男性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經常運動可以防止男性腎虛,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防止腎虛的小運動。
1.每日搓腳心:將兩手對掌搓熱后,以左手擦右腳心,以右手擦左腳心的方式,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搓300下左右即可。
2.每日做縮肛運動:全身都放松,自然呼吸;呼氣時,做縮肛的動作,吸氣時進行放松,如此反應30次即可。
3.每日進行腰部按摩:兩手掌對搓,搓至手心微熱后,分別放于腰的兩側,手掌向皮膚,上下按摩腰部,當感到有熱感為止。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00下左右即可。
4.每日打太極:練習太極拳,也能很好地預防腎虛,最好在清晨在空氣清新的公園內、樹下、水邊進行。
女性保健
女人按摩5特區排毒又養生
俗話說“排毒排得好,女人不容易老”,小編支教如何按摩5特區幫助女人排毒養顏。
特區一:腹臍 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臍部是養生專家很重視的保健“要塞”,中醫稱腹中央肚臍為“神闕”。對腹臍部按揉刺激、調理,可益肺固腎,安神寧心,舒肝利膽,通利三焦,防病健體。另外,揉腹對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肥胖癥等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保健方法:兩手重疊,按于肚臍,適度用力,同時保持呼吸自然,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對于平日缺乏鍛煉的人群,建議養成在閑暇時間或散步的時候雙手掌交替拍打(頻率為每秒鐘一次)中下腹部20分鐘,有促進腹部新陳代謝的作用。
特區二:耳部 健腎壯腰、養生延年
中醫講腎開竅于耳,經常搓耳廓能起到健腎壯腰、養生延年的作用。
保健方法:提拉耳垂。雙手食指放耳屏內側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內向外提拉,手法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為限,每次3-5分鐘。
手摩耳輪。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
提拉耳尖。用雙手拇、食指夾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等功效。
特區三:前胸 增強心肺功能
一個人免疫功能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胸腺素濃度的高低,對胸腺予以調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強身延年。
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適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來回摩擦50次;換左手用同樣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對著胸部中間上下來回摩擦50次;還可用兩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細胞處于活躍狀態,增強心肺功能。
特區四:背部 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常對背部經絡和肌肉進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經絡,安心安神,幫助預防感冒,另外,搓擦背部對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保健方法:在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錘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頸部);或采取背部按摩理療如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
特區五:脊柱 促進消化,預防脊柱常見病
現在約有70%的人因平時缺乏對脊柱特區的正確保健而使之產生了病變。脊柱特區有四個生理彎曲,最易發生病變的有頸部(頸椎病)和腰部彎曲(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
保健方法:女性厭食、偏食可以沿脊柱兩側夾脊穴按摩。每天晚上對脊柱進行按摩理療、刮痧、走火罐、輕輕拍打。
在脊柱特區進行針刺、中醫蜂療及艾灸,對脊柱各段脊髓分出的神經疼痛及強直性脊柱炎有治療效果。
女性裸睡可治療痛經
女性裸睡有利于神經的調節,有利于增強適應和免疫能力,可以有效達到治療痛經的目的。
專家表示,女性痛經有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對于繼發性痛經需要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治療原發病。而對于女性原發性痛經需要自己日常的保養保健。而且原發性痛經的女性多數是由于經期心理緊張導致疼痛的。裸睡可以有效的緩解緊張的情緒,特別是腹部內臟神經系統方面的緊張狀態容易得到消除,帶給女性舒適,因此可以有效緩解緊張情緒,防治痛經問題。
另外,裸睡的時候身體自由度很大,肌肉能有效放松,對治療緊張性疾病的療效極高,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使痛經問題得到很大的改善。并且,裸睡能起到一定的美容和減肥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裸睡的時候一定要在一個相對隱秘、獨立的環境,而且居室環境要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安靜舒適,注意保暖,避免不當的裸睡環境反而引起的反效果,加重痛經問題。
體育保健
田世江教太極(二)
田世江
說到混元太極拳,一定要先講到纏絲,纏絲和螺旋是分不開的,螺旋和纏繞是混元太極的特點,在行拳走架中處處看到纏絲勁、整體的螺旋纏繞、縱放曲伸,可以用24個字來概括:旋臂轉膀、旋腰轉脊、旋胯轉臂、旋胯轉踝、旋田轉丹、旋關轉竅。
首先講旋臂轉膀:從中指的中沖穴,到肩膀根部的肩井穴稱為臂膀,其中從肩井到肩髃穴為膀,從肩髃穴到中沖穴為臂,無論是行拳走架、推手較技還是螺旋纏繞,肩膀上的動作表現都是最多和最完美的。推手時的采勁拿勁,掌根的聽勁肘的化勁,都把纏絲螺旋勁表現得十分得當。所以,在練習纏絲時就應該十分認真,舍得時間。
當然,旋臂轉膀多指意念上的形式,動作上無論如何也不能像蠶蛹殼一樣的纏繞,有時候旋過去多少,還要轉回來多少,練習時要重在螺旋,意在纏絲。
旋臂轉膀,有向內和向外,向內纏絲是由小指的少澤穴引領手臂、肩膀,向內螺旋丹田向里收勁。向外則相反。由大指的少商穴引領掌、臂、肩井向外螺旋,丹田向外充展。
腕關節上的纏絲勁比手指上更明顯,威力也更強,既要有采納的勁,還要有解擒拿的螺旋勁,肘勁在肩膀的帶動下螺旋發放、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向上有挑勁、向下有砸勁、左右有切勁。可見寧可挨十手、也不挨一肘是真實的。肘勁是肩膀通過腰肌的螺旋,腳下的移動,帶脈的旋轉產生的,前后肩靠、迎門靠、單肩靠等靠勁也是不可忽視的。
旋腰轉脊:說到腰,一定要對腰椎有所了解,其中勁椎七節、胸椎十二節,去掉骶骨和尾骨,腰椎也只有五節,一共二十六節,全稱叫脊柱。勁椎最薄弱,其次就是腰椎,因為幾乎承受身體總重量的60%,所以最容易受到傷害,有十個正骨九個腰傷的概念。如果沒有丹田做支撐帶脈的協助,旋腰轉脊談何容易。它不但要承受身體的大部分重量,還要調整下盤的穩定性。行拳走架時還要移動、跳越,特別是旋轉時,對腰部的椎體是最大的磨練,一不小心就會受到傷害,幾天甚至幾個月都不會復原。腰是一身之主宰,無論練習什么拳術,首先對腰部要倍加重視。混元太極對旋腰的要求是極高的,是要通過意念引領丹田的內動,帶動脈的協調,雙腎抽換。體要松靜,身要中正,根據身體狀態、功夫深淺來決定腰部的螺旋程度,不要強行而為之。
旋胯轉臂:正常情況下股骨頭也就是環跳穴,正好在身高的中間部位。旋胯就是股骨頭的旋轉,因為它在身體的中間部位,所以旋胯時容易失去平衡。單做旋胯時,另一只腳的腳趾有抓地之感,氣沉足底膝蓋微彎,用另一條腿的膝部帶動胯、臂向里,向外螺旋旋轉。
旋胯轉踝:旋膝是由轉踝來帶的練習。向里旋時由氣喘穴向內旋轉90度,向外旋轉時在原來的基礎上外轉180度。行拳走架、調整身位和角度,腳是很少離開地面的。一般情況下都是腳踝站穩后膝和小腿垂直地面,然后移動身位。
旋田轉丹:丹和田是兩個地方,丹指的是氣海穴,田指的是腹腔的膈。單純的田是不會旋轉的,只是在意念的引領下用氣海穴帶動帶脈和腹腔的動作,稱為旋田轉丹,但它的作用極大,沒有丹田鼓蕩腰脊就會失去作用,就像哈哈大笑時,無法舉起重物。有道是:有心酸真氣,意在纏螺旋。
旋關轉竅:身體所有的骨骼接頭稱為節竅,在節竅的作用下,渾身的骨骼才不會粘黏在一起,旋關轉竅就是在意念的引導,氣血的催動下作螺旋纏繞動作。混元太極最突出的特點:固身上下纏螺旋,節節放松,節節貫穿。
過去練習太極拳,注重于實戰。現在更在意的是生活質量、健康程度。纏絲功法不單純是一種功法,它還能讓身體上的各個關節、得到養護,關節液得到充填,使關節更富有活力,尤其對現代十分流行的勁椎病腰椎和膝關節炎、有著很好康復和預防作用,比如肩周炎會在3-4個月得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