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6: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師說作者,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提一 (16)班 張龍
鐵錘捶蛋錘不碎
鐵錘錘蛋錘不碎?你一定不會相信吧!
今天老師一開始上課,給我們拿來一個袋子,老師說:“你們猜猜這里面是什么。”蘋果、游戲機、錘子、雞蛋。”同學們議論紛紛的說著,這 時 老師發(fā)話了,說那里面的是雞蛋和錘子,這時我們想有什么用了?我們看見屏幕上寫著九個字。“鐵錘錘不碎。”這時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說著,老師說:“不信你們就來實驗一下。”
這 時 老師請了一位同學,他神情自若的走了上去,拿著錘子,老師說:“你要聽我的口令才能不碎同,如果你不聽這個雞蛋它馬上就會碎。” “好。”那位同學說道。
1、2、3等一下等一下,老師說,這個時候,全班的同學都掃興的看著老師,老師說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位同學的表情變化。只見那位同學一開始高高的舉起錘子,激動的看著老師,可老師一句話讓我們掃興到了極點,“好那馬上開始,1、2、3,再等一下,再等一下。”老師又說道,我們又一次掃興的看著老師,真希望時間快一點兒過去,這 時 老師說,你們在看一下他的動作,只見它雙腳拉開,就好像盤古開天一般。“好開始”。這時的教室靜的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這時我們看見的只是錘子完好無損,可是雞蛋不幸的碎了,那真是四分五裂、皮開肉綻,老師騙人,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說著,這個時候我們把疑惑不解的目光投 向了 老師。老師說:“我沒有騙人,誰來說一下。”這時一個同學舉起了手說:“老師沒有騙人,他說的是錘子不碎。”我明白了,我們是中了老師的文字陷阱,中國的文字有多種意思有多種意思。
從這一節(jié)課使我知道了,文字不一定只有一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語言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真有意思呀!
老師點評:
作者能靈活準確的運用恰當詞匯表現(xiàn)人物一舉一動,突出了重點。作者善于把握細節(jié),做得很好!
“母后這是什么意思啊!”大公主(天合)
“這就說,你們要去尋找真真正正的友誼,天香,你有什么看法嗎?”女王
“我沒什么意見,只是……”天香(二公主)
“那好了,先送你們?nèi)W校,看你們能找到真摯的友誼嗎。”女王說。
===============================上學了=====================
護發(fā)把倆位公主送到了不同學校,大公主去了蘇格蘭學校。二公主去了愛雪百合X(第二所的意思)學校,二公主來到教室發(fā)生了驚人的一目,(作者∶咋的了!
二公主∶沒啥。作者∶暈……~~)
原來教室里只有三位女生,可能是因為她們來得太早嚇到天香了。
“你好啊!你是新來的嗎?”三位女生異口同聲地說。
“是的,我的確是新來的,我叫百合天香。”天香回答道。
“哦,我是靜兒。”第一位女生說。
“我是蓮兒。”又一位女生說。
“我是春兒。”最后一位女生說。
=============================上課了!=======================
新來了一位老師,名叫甜純。
甜老師說∶“今天來了位新同學,她叫天香。”(老師好多嘴哦!)
“天香同學你和蓮兒坐吧。”甜老師說。“嗯。”天香說。
(讀者∶這個班級有男生嗎?
作者∶沒有,都是女生。
讀者∶那就奇怪了。
作者∶暈…~~)
(天合∶怎么還沒到我啊!
作者∶還沒到,你滾邊去。
天合:我三腳,五棒。把作者踢出去了。
今天是小主人新聞學校開學后的第一節(jié)課,給我們講課的是一個年輕又漂亮的劉佳音老師。她非常活潑,也是一位可愛的大姐姐,我很喜歡她。
一上課,她讓我們選班長,我左看看,右看看,沒有一個同學舉手。老師也覺得很奇怪。我想了想,勇敢地舉起了手,老師說:“唐睿琪已經(jīng)舉手了,還有誰?”等了半天還是沒人舉。老師說:“好,沒人競選,那就是唐睿琪,同學們有意見嗎?”有幾個調(diào)皮的男生說:“有”。老師又說:“那好,你們來競選吧?”話音剛落,他們?nèi)缢虻那炎硬恢暎野蛋蹈吲d,這也來的太容易了吧?昨天競選失敗,沒想到今天卻輕而易舉地當上了小主人新聞學校的班長,我心里終于找到了一種平衡。
鄭重聲明:本文系作者獨家授權,版權歸作者及作文庫所有,任何媒體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在基礎教育中,每門課程都有其獨當之任。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就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語文人”。語文教學只有把握了語文課程的本質(zhì)特點,明確了語文課程的獨特任務,才能夠讓語文之美如潺潺溪水一樣沁入學生的心田,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智慧。
語文姓“語”,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要通過語言,且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夠得以實現(xiàn)。因此,語文教學要有強烈的語言意識,要抓住文本的語言這個核心來展開教學對話。語言是“言”與“意”的統(tǒng)一體,換言之,文本的語言總是采用一定的形式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nèi)容的,語言形式是語言內(nèi)容的載體。而以語言學習為核心的語文課程不僅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更要關注語言表達的形式,揣摩品味這個“意”是如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讓學生言意兼得,獲得語言智慧的滋養(yǎng)。我以為,彰顯這種獨特之美,在語文教學時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幾個點:
其一,關注語言的音、形、義。要引導學生在揣摩語言的音、形、義,品味語言的色、香、味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音韻之美、形體之美和意蘊之美,體會語言背后所蘊含著的情趣、意趣和理趣。比如,教學《孔子游春》時,一位教師把生字新詞用投影出示出來,先讓學生讀給同桌的同學聽,接著引導學生交流:這些字詞中,在字音字形方面,你覺得有沒有什么特別需要提醒大家的?一位學生說:“鑿”字“業(yè)”的下面不是一個“羊”,而是“羊”去掉一橫。老師說:對,《說文解字》中說這叫“缺橫羊”。又一位學生說:“飄逸”的“逸”上面是一個“兔”,不是“免”。老師說:你猜猜,為什么是“兔”?學生說:可能是兔子跑得比較快,而且又是“走之底”。老師說:咱們中國的漢字就是這么有意境,見其形就能知其意。從這個體認生字的教學場景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漢字的獨特之美給學生帶來的審美體驗和文化熏陶,是多么的醇厚而又綿長。
其二,關注文本的用詞造句、語言風格。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語義,揣摩語用的過程中,能夠從語言表達的形式中領悟到語言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情味,探尋和發(fā)現(xiàn)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比如,《趕海》這篇課文,語言活潑俏皮,尤其是語氣詞的妙用,使課文妙趣橫生,情趣盎然。一位教師在教學《趕海》時,先引導學生抓住“嘿”“哎”“咦”“哦”等語氣詞,并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體會趕海的情趣。這樣教學,文本語言的和諧之美,就會自然而然地流瀉到學生心靈深處。
其三,關注文本的“文質(zhì)”“情采”。要引導學生在掂量語言的輕重,觸摸語言的剛柔的過程中,體味語言的質(zhì)地、情味、分寸和美感。一字一句總關情。語言其實是作者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現(xiàn)。比如,《珍珠鳥》的開篇:“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這里作者為什么要把“真好”前置,而不放在句后?這需要細細琢磨,才能夠感悟出其中情韻和作者的匠心。這樣的琢磨,這樣的掂量,文本語言的張力之美,就會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
其四,關注文本的布局謀篇。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感悟語言的過程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比如,《水》這篇課文,作者是以“有水之樂”來反襯“缺水之苦”來構思謀篇的。其實,作者身處極度缺水之地,飽嘗了“缺水之苦”,然而,在文中,作者卻不惜筆墨地描寫了雨中洗澡之樂和一勺水為四兄弟解暑納涼之樂,并且兩次寫到了母親的“笑”。作者這樣謀篇布局就是為了表達這樣的寫作意圖:“不僅是教育人們愛惜水資源,更是告訴人們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下都要樂觀、向上。”教學中,如果能有意識地關注這個特點,適時地啟發(fā)、點撥,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在觸摸語言、整體感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文章在表達上的秘妙。
言意兼得,是語文課程的獨特使命,是語文課程性質(zhì)之使然。用語文的這種獨特之美,抹亮學生的生命底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幸福地成長為具有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語文人”。這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師的神圣職責!
好的文言文教學,學生得到的絕不僅僅是“文”的熏陶或“言”的理解,而是這兩者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水融,在情感的把握中掌握知識,在知識的學習中傳承文明,最終使學生能夠輕松地學習文言文,而不是視為畏途。
一、誦讀是溝通“文”與“言”的橋梁
文言文語言凝練,文氣貫通,適合誦讀。古人讀書大都使用這個方法,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就再現(xiàn)了那人聲鼎沸的誦讀情景。當然我們現(xiàn)在不倡導這種和尚念經(jīng)的讀書方法,一讀可以讀半天,讀到可以溜號兒,今天的學生畢竟與舊時代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科目截然不同。但是作為語文,沒有“讀”的功夫就沒有基本的感悟。關鍵看老師怎么引導學生的讀。
《六國論》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目,文章義正辭嚴,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
1.文章共五段,哪段表明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學生在瀏覽之后很快得出結論――最后一段。
2.讀一讀,看看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樣的?
在學生的自我感受閱讀和齊讀之后,有了這樣的體會,“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不賂而勝之之勢”,這句意在激勵。“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句則意在警告,以此警戒當時的北宋統(tǒng)治者。
3.怎樣讀出這種感情?
激勵的語句應讀得慢但卻昂揚,而警告的含義則要通過緩慢而悲涼的語氣表達出來。
當老師進行了這樣的誦讀指導和示范閱讀之后,在師生共同的誦讀體驗和實踐中,文意不言自明。由此便過渡到第一段的閱讀,并在中心論點的解析中擴展到其他段落。老師或讀或問,學生或思或答,既有方法的指導,又有情感的熏陶,更有知識的落實,整個課堂文氣彌漫,意興盎然。
通過誦讀,可以品味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文脈。正是在這樣大量的誦讀實踐中,學生文言文的語感得到了培養(yǎng)。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舍得時間讓學生讀,很多的“言”的問題是在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解決的。
二、理解是因“文”悟“言”的鑰匙
現(xiàn)代文言文的教學當然不同于古代的教學,它更需要學生邊讀邊理解邊記憶,對于一些重點的文言現(xiàn)象,又必須在理解全句全段甚至全篇的基礎上才能有更準確的理解,而非死記硬背。
比如《師說》第二段的教學,不妨重點抓住三組對比來展開。
1.首先找到第二段的三組對比。
古圣與今愚、愛子與于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2.這三組對比作者用來論述什么觀點呢?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作者用三組對比闡述六類人對待從師的態(tài)度,其結果是怎樣的?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在這樣的三種結果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變化?
作者的感情是越來越激動的。
5.從哪里表現(xiàn)出這種激動?
“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見其明也”和“其可怪也歟”。
從這三組對比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批判的對象從“今之眾人”到“于其身也”,再到“士大夫之族”,可以說,批判的矛頭所指,范圍越來越小,地位卻越來越高,力度也越來越強,感情當然越來越激動。
在這過程中,看“其”字的用法,“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表示推測,姑且是不確定。而“吾未見其明也”是明顯的陳述句,表達作者對他們的態(tài)度和做法的否定。到了“其可怪也歟”中,作者是驚訝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怪現(xiàn)象,很明顯的一個反問語氣。很顯然,除第二個“其”是個代詞,其他的兩個則是副詞。
在這樣的閱讀理解中,本段的重要內(nèi)容解決了,同時還可以帶動本段其他的“其”字的用法的理解,再加上對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的最后一句“吾其還也”中的“其”的婉商語氣以及《伶官傳序》中“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中的祈使語氣的復習,“其”這個虛詞作為副詞的幾個義項就全面了。
文言虛詞是文言文的重點內(nèi)容,但虛詞只有在運用中才有意義,孤立地講虛詞的用法毫無意義,而在這樣的對文章的理解中,虛詞這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文化的解讀串起“文”與“言”
文言文不僅包含著作者的情感,還承載著文化,學習文言文當然要學點兒文化,這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還以《師說》為例,《師說》一定繞不開一個“師”字,對于這個詞語,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個詞語簡單地處理和解釋,更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入手。
1.師有“經(jīng)師”和“人師”,那么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是什么師呢?
當然是人師。所謂人師,是“智如泉涌,行可為表儀者”,所以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求。這是作為名詞的“師”,那么文中其他的“師”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吾師道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吾從而師之”等等,這些“師”,或用作動詞,或詞類活用,雖詞意豐富,但并不難理解。
這樣一來,既使學生準確地掌握了這個詞語,同時又由這個詞語拓展開去,加強了對老師的含義的理解,對學生的思想的形成也是有好處的。
2.在此基礎上,可以增加這樣的練習:“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是士大夫之族對從師的態(tài)度,很顯然,這是一個省略句,如果把成分補充完全應該怎么樣?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學生補充出來――以位卑者為師則足羞,以官盛者為師則近諛。這時便具備了文言文的語感,不斷積累和強化,閱讀文言文的語感自然就形成了。
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曾說過:語感是文言文“言”的最高層面。語感一旦形成,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就具備了。而這語感又是在這語言的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
四、作業(yè)是“文”與“言”的落實和補充
教師講過的知識如果不落實,就還不能算是學生的東西,當然也就更不能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這時,作業(yè)就顯得很重要了。作業(yè)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在課后留作業(yè),其實作業(yè)還可以留在課前。對于文言文教學,課前作業(yè)的確是有其優(yōu)勢和獨到之處的。
在《師說》的教學中,在第一課時可以預留這樣的作業(yè):
1.找出你認為文章中最容易錯的五個詞;
2.找出課文中能作為高考試題的五個句子,并圈出考點;
3.為《師說》設計一個板書。
這些作業(yè)的布置,極富有彈性,同時又把課文的學習與高考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自己找這樣的知識點,最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高考考點的敏銳的感知能力。經(jīng)過不斷的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文言文便會敏感起來。
第二課時后,可以留這樣的作業(yè):
1.背誦《師說》;
2.聯(lián)系《師說》,抄錄有關學風問題的困惑,并寫出自己的感悟;
3.整理“師”和“道”兩個詞語,還有《師說》中的重要語句四個。
現(xiàn)在,很多老師忽略作業(yè)這個環(huán)節(jié),其實,只完成練習冊是不夠的,作業(yè)仍然是聯(lián)系新舊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文言文教學的作業(yè)仍然需要扣緊“文”與“言”。這既是課堂內(nèi)容的復習,又是課外知識的遷移,更是一種拓展與升華。這樣課內(nèi)課外的結合,才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韓愈的《師說》中,有這樣一段話:“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在這段話中,韓愈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圣人無常師。”并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之事以論證之。
按常理,提出觀點之后,繼而應該列舉事實論據(jù),以論證所提出的觀點。也就是說,韓愈提出觀點“圣人無常師”之后,列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個事實論據(jù)的目的,自然在于論證“圣人無常師”這個觀點。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韓愈并沒有緊緊沿著這個論證思路往下走,接著的闡述竟然偏離了“圣人無常師”這個觀點,另起爐灶,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然后,順理成章地接著說:“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并且,又令人奇怪的是,接下來,思路又回到了“圣人無常師”上來了,他說,“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p>
再接著,又非常奇怪地回到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上來了。他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如此,這短短的一段話,似乎不斷交織著兩個觀點:一是圣人無常師。二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二者的側重與聯(lián)系
一代文章宗師韓愈的論述文章,無不思維縝密,闡述嚴謹,怎么可能在這樣語意緊密聯(lián)系,邏輯前后相關的一段話中,出現(xiàn)了兩個觀點“交織而下”的情況呢?
我以為,無須為尊者諱,如此“交織而下”,實不應該。
不過,我們今天深入分析原因,則也可獲得許多。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這二個觀點,各有其側重點,又有其聯(lián)系點。分析如下:
(一)整體?個體
所謂“圣人無常師”者,是就“師”的整體情況而言,指“師”的數(shù)量多,不固定,不唯一。
比如,“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者就有四人。
比如,“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逼洹叭恕闭撸褪窃S多人的意思。
而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者,就最有可能是就“師”的個體情況而言,指“師”的個體學術水平并不一定全都勝過學生,因為“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所以,緊接著這句話,便引出了結尾,“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其中,既表達了對李蟠“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的熱情褒揚,也隱隱表露了雖然如此而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決心。因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二)優(yōu)勢?劣勢
所謂“圣人無常師”者,是從肯定“師”的優(yōu)勢方面著眼,肯定了每位“師”都有著各自的長處,肯定了每位“師”都有值得學生學習的地方,所以,應該向每位“師”學習,所以說,“圣人無常師。”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薄?/p>
而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者,是從“師”的劣勢方面著眼,因為“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對于學生而言,每位“師”在某些方面有著優(yōu)勢,而在某些方面則完全有可能存在不足,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尤其不能以此作為拒絕向他人虛心學習的理由,相反,則應虛心好學,以能者為師,博采眾長,廣泛學習。所以說,“圣人無常師”;所以說,“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薄?/p>
為什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綜上所述,韓愈在《師說》中的這一段話,的確存在“交織而下”的問題,盡管由于種種原因。
《師說》一文的主旨,在于“力復師道,提倡從師”。但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一句的出現(xiàn),的確顯得突兀,乃至于對文章主旨構成侵犯。
其實,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韓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根本目的,絕非意在討論“師”與“弟子”之孰賢孰能,絕非鼓勵學生不必迷信老師,也不在于證明“學生完全可以超越老師”。而是為了服務于這段話的中心論點:“圣人無常師”,“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币簿褪菫椤稁熣f》文章主旨服務,希望大家虛心好學,以能者為師,博采眾長,轉益多師。
韓愈《師說》一文,多從分析現(xiàn)象,批判錯誤入手,直接立論卻少;但是,“立在其中”。
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必須從師。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所以,必須從師。
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以,必須從師。
最后,水到渠成。韓愈終于給出了從師的建議:“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引經(jīng)據(jù)典,字里行間自然真誠地表露了敢為人師的態(tài)度;同時,也有力地反駁了各種的譏諷與攻擊。
結語
由此可見,《師說》中的這一段話,其實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圣人無常師”,而貌似“交織而下”的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者,只是為論證“圣人無常師”而衍生的副產(chǎn)品而已。
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告誡我們: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
練在學生表達的興奮點上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通過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于文本中出現(xiàn)的精彩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嚼”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在學生交流的興奮點上,巧妙地設計練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如人教版六上《山中訪友》的第五段,作者用第二人稱的寫法,很親切地與山里的朋友打招呼,同時運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間的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表達方式的獨特,正是語言學習的“練點”。可以這樣巧設讀寫并行:第一步,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朗讀,在讀中感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情誼。作者覺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讓我們跟山中的朋友熱切地打招呼:師引讀――同桌對讀――把文章排成詩歌的形式,配樂齊讀。第二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特點。即“作者是怎樣描寫自己與山中的朋友的情誼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擬人與排比的表達效果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本段稱呼那些朋友都用“你”,讓人感覺特別親切。第三步,進行遷移片段訓練。教師說:“除了文中描寫的這些,還會有誰?”出示清涼的山泉、汩汩的溪流。接著,老師說:“還有很多很多,誰愿意像作者這樣也跟他們熱切地打招呼?你想跟誰?是蝴蝶?是野花?還是其他的?”然后,教師大屏幕出示句子,讓學生練說:“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 )的蝴蝶!你 ,你好,( )的野花!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學生們在課堂里交流地興致盎然,此時提醒學生像作者一樣用筆寫下來,一次隨機的課堂練筆就練在了學生表達的興奮點上。
學生作文摘記:“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色彩斑斕的蝴蝶,你嬌小美麗的身軀在空中有節(jié)奏地扭動著,如同一位披著彩衣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真美!你好,五顏六色的野花,你燦爛的笑容,縷縷芬芳,讓我忘記了一天的煩惱!你好,湛藍的天空,你一望無際,猶如浩瀚的大海,到底蘊藏著多少奧秘呢?你好,婀娜多姿的柳樹,你甩著綠色的秀發(fā),在湖邊盡情地舞蹈,使我陶醉其中……”
練在學生的情感觸發(fā)點上
在閱讀教學中,積極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文中與學生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就能讓學生的心與文字直接對話,聆聽文字的呼吸,從而能夠達成深刻思維、細膩情感與敏銳語感的共生共存。此時,在學生的情感觸發(fā)點上進行語言教學實踐活動――讀寫并行,能有效促進學生積累與運用語言,還豐富了學生的情感。
如人教版語文六上《窮人》一文細致地刻畫了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教學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咀嚼文本的語言形式,學習作者如何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然后進行語言遷移訓練,讓學生像作者那樣,把經(jīng)歷過的一次“忐忑不安”寫下來,注意標點的使用。適時遷移仿寫,既積累詞語,又讓語言得到訓練,讓孩子學會細致地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教學片段如下:第一步,桑娜收養(yǎng)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后,心里是――(忐忑不安)。第二步,數(shù)一數(shù),畫一畫,桑娜想到了哪幾件事?第三步,如果按照先后順序應該怎樣排列這幾件事?第四步,為什么課文不按這樣的順序來寫呢?按事情的先后順序改寫這一段話,讓學生比較是否更合乎邏輯了。教師說:“與原文比較,文學大師為什么沒有按這樣的思維習慣來寫呢?”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忐忑不安”的特點――人物的思維很亂,是沒有條理的,即省略號的表達效果。第五步,進行遷移片段訓練。教師說:“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這種‘忐忑不安’的經(jīng)歷呢?像作者這樣,把你經(jīng)歷過的一次‘忐忑不安’寫下來,要注意標點的使用。”然后學生練筆。
學生作文摘記:“咳,昨天的電視太好看了,看得我都忘了寫作業(yè),這可是我第一次沒寫作業(yè)呀!叮鈴鈴,上課了,向來嚴厲的林老師出現(xiàn)在教室門口,面無表情地掃視著教室,好像是在窺視誰沒寫作業(yè)。坐在位置上的我忐忑不安:老師會不會發(fā)現(xiàn)……老師問起這件事我該怎么說……就說……哎,不行!老師會狠狠地批評我的……早知道沒完成作業(yè)這么難受,我就不看電視了!后來,課堂上老師講什么我一句也沒有聽進去。”
練在學生漫無邊際的想象里
讀寫并行,還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想象挖掘,借助形象顯化語文,讓學生在漫無邊際的想象里練筆,讀寫聯(lián)動互促。如六年級上冊的第三課《草蟲的村落》圍繞課后思考題,引導學生讀文找畫面“追隨著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蟲的村落’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畫面?”在找畫面、品畫面中,在學生感受到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的基礎上,老師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漫無邊際地想象,并設計“練筆”:跟隨作者繼續(xù)在草蟲的村落里游歷,以“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學習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段話。課堂片段如下:
師:文中草蟲們的生活有趣嗎?想不想跟隨作者到草蟲的村落里去游歷一番?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你心中的世界里自由飛翔。想象著,想象著:我們的身子在縮小,在縮小……我們也變成了一只可愛的小甲蟲,追隨著甲蟲們的腳步穿過細密的草莖組成的茂盛森林,到了這神奇的草蟲的世界。聽!(多媒體播放應景音樂)草蟲們在寒暄,在攀談,在演奏。看!那兒有俏麗的小圓蟲,還有粗壯的黑甲蟲,還有遠方來客大蜥蜴呢!蟲兒們正在熱火朝天地生活著、工作著,我們看見了許多許多……
師:都看見什么了?把眼睛睜開,趕緊拿起筆把看見的情景寫下來
(生寫,教師巡視)
師:你們跟著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學生作文摘記:“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瞧,許多小甲蟲在草叢里玩捉迷藏。有的躲在巖石后面,有的藏在草莖下,還有的藏在樹葉大傘下。哎呀,一只小甲蟲被捉到了,大家都咧開嘴笑了,多開心呀!我還看見天空飛來一只麻雀,降落在草蟲村落里,麻雀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它們向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但一點兒也不害怕。對視良久后,它們開始友好地攀談,不知它們津津樂道的是什么,但可以感覺得出它們已成為好朋友。麻雀身上坐著幾只可愛的小甲蟲,哦,它們要麻雀帶著它們一起飛上天空,感受飛行的快樂呢!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
人人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今天老師說我們還有第二雙“眼睛”,我想那是什么呢?所以我疑惑不解。老師讓我們猜,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有人說是大腦,有人說是耳朵,到底是什么呢?老師說做一個試驗就知道了,老師讓一位同學面向黑板,我們熱火朝天的拍手、拍桌子,讓那位同學猜,她仿佛看出來有一半同學拍手。一半同學拍桌子,現(xiàn)在我和知道了耳朵就是第二雙“眼睛”呀!我們都恍然大悟。
這節(jié)課我又學會了耳朵的構造,有外耳、中耳和內(nèi)耳,我們用肉眼只能看到外耳,看不見中耳和內(nèi)耳。
外耳有:耳廓,像一個c、一個3、一條小船和月亮;耳道,像賽車跑道、有趣的迷宮、蛇和繩子;耳垂輕拂渺渺,像香甜可口的棉花糖、像雪白的棉花,很舒適、舒服,也很柔軟。
耳朵的功能是聽,我們接下來就聽一段音樂,第一次我們把耳朵堵住,聲音好象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來模糊不清。第二次我們把手放下聽,這次聽的聲音就很大,看來耳朵的學問可真多呀!
耳朵不但引起我無窮的瑕想,還有很多學問呢。
老師點評:通過這堂課的認真學習,讓你懂得了耳朵的構造、功能,通過這次試驗的形式,這會使你印象更加深刻!
鄭重聲明:本文系作者獨家授權,版權歸作者及作文庫所有,任何媒體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自從認識白云飄飄網(wǎng)以來,感覺自己的寫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
題目,越來越覺得現(xiàn)在寫作文,題目越來越難起,或許是因為現(xiàn)在初中的應試作文和課堂作文都是命題作文的原因吧!又或許,自己私人事了白云飄飄網(wǎng),也開始學會了用隨感這么一個敷衍的詞來代表其他我根本就想不起來的題目吧!
結構,曾經(jīng),喜歡運用一些比較新穎的結構,因為我記得老師說過,如果是沒有好的內(nèi)容,那么新穎的結構也是一種提分的好方法!因此,自己較為喜歡用蒙太奇式,喜歡用小標題,但如今,漸漸地,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好少用這樣的結構了!感覺用這樣的結構寫出來給你自己的感覺就是一種空虛。或許是自己練習的還不夠吧!
內(nèi)容,記得小學的時候,即使很反駁那些虛擬的故事,把自己置身于較為凄慘的身世里面,然后來獲取讀者的同情,讓讀者痛哭流涕,但是,現(xiàn)在的自己,仍舊是討厭,卻也不再干過那些違心的文章!記得初中的老師說,語文作文其實不需要多么真實,有的時候需要撒些謊,因為查卷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娶你家查戶口!當時很多同學都反對老師這樣的說法,都反駁老師說,作文應該求真實才是,老師卻說,我們這個時候,每天都在重復著同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做題做題,能有什么閱歷,寫不出多么真實的好文章!當時同學們也是感覺老師說的在理!但是,自己卻也不喜歡那樣子。記得在學校寫作文的時候,最喜歡互換作文看了,那個時候,經(jīng)常看完會聽到那句話,是真的嗎?我也格外喜歡這句話,喜歡問作者那是真實的故事嗎?
或許吧,現(xiàn)在或許已經(jīng)沒有了那么多的感人的故事,在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也實在是太少!有些時候也是需要自己腦補的!
不知是該慶幸自己這樣的改變呢,還是?是該慶幸自己漸漸地喪失了那種看到文章就能想到標題的能力,還是該慶幸,自己學會了看到題目,就能想到文章?自己是該慶幸,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做那些違心的事情了,還是該慶幸自己的作文并沒有那么感人?是該慶幸自己自己漸漸地用上了自己喜歡的結構,而不是用那些自己根本就不熟練的結構 ?還是該嘆惋自己為什么沒有好好地練其他的結構!
1、有一個人是園丁,也是母親,她辛勤的哺育著我們,她就是我們班的班主任—李老師。
2、我們班的李老師可漂亮啦,她長發(fā)披肩,一雙清澈而明凈,閃爍著智慧的眼睛,好像總能看透我們的心思。我特別佩服她那張嘴,只要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古今中外,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她都能侃侃而談,我最喜歡李老師給我們范讀課文,那聲情并茂地朗讀把我們都帶入了文章,和作者同喜同悲。
3、李老師也非常有愛心,去年我得病了,一學期沒去上學,媽媽怕我學習跟不上,就跟老師說了,李老師二話沒說,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到我家給我補課。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的教我,給我講解,讓我明白,使我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這學期開學,老師怕我身體吃不消,照顧我讓我每天都上半天學,在學校里老師也不讓我下樓,每天都關懷問候我身體狀況,在我的心中李老師就像媽媽一樣—溫柔,慈祥。
4、如果說花兒感謝陽光,是因為陽光哺育它成長;雄鷹感謝藍天,是因為藍天讓它自由。那么老師,我要感謝您,是因為您傳授我知識,教我做人的道理,作為您的學生,我感謝您為我們無私地奉獻出青春,在這里我想對李老師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我們永遠愛您。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你玩過猜字謎嗎?我玩過,相信大家也一定玩過,在家里,我可是大名鼎鼎的猜謎語大王,平時我猜的百分百的對,感覺猜謎語簡直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當聽到張老師說這節(jié)課猜字謎的時候,我恨不得馬上就開始猜字謎比賽,當然,比賽比賽,不能少的就是規(guī)則,規(guī)則是:老師給五分鐘的時間,全部猜對的同學就是我們猜謎語的冠軍,并能得到七仔貼畫一個,我很有把握當冠軍。
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三條謎語,我看見同學們的有抓耳撓腮,像一只小猴子;有的用手托著下巴,像一位思考者;還的有用本堵住紙,防止別看自己的。而我很容易地就猜出了前兩個,可第三個我怎么也猜不出來,我看看這個字,不像,看看那個字,也不像,可馬上就要交紙條了,我怎么也想不出來,我不想放棄參賽的機會,于是,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來,我想:瞎貓碰見死耗子了,瞎亂胡猜吧,但是,我怎么也想不到是什么字,時間不等人,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但我總覺得只過1分鐘,最后我寫了一個“桌”字,然后忐忑不安的交到了張老師的手中。
要開始公布答案了,第一第二個我全都答對了,當老師說第三個答案的時候,我這才恍然大悟,噢!原來是“捉”字呀!用提手旁代替了手字,提手旁加上足字就成了捉字了。
這節(jié)課我知道了猜字謎語還要多多動一動腦筋,只有多多的動腦筋才能答的答案最接近正確的答案。
老師點評:文章結構完整,脈絡清晰,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形象,字跡工整,著重寫了自己游戲中的心理活動,而且還從中悟出了道理,這一點很重要,繼續(xù)努力!
鄭重聲明:本文系作者獨家授權,版權歸作者及作文庫所有,任何媒體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點評人:吳曉婷(小學高級教師)
星期五下午,蔡老師說要跟我們玩一個有趣的游戲。我們
(的)
好奇心馬上被吊了起來,迫不及待地叫老師開始游戲。
(
這里的心理活動寫得好,寫出了自己的期待。
)
老師說:“不急,不急,先做好游戲前的準備。”
首先
(說完)
,老師
(便)
把我們分成四個大組,接著告訴我們這個游戲的名稱:傳口令。一聽是傳口令游戲,同學們更加激動,有的大聲歡呼;有的瘋狂地拍著桌子;有的在吹口哨。老師讓我們安靜,給我們講了游戲規(guī)則:“先把一個口令告訴每一組第一排的‘龍頭’,再由他繞‘S’形的路線傳給下一位,傳口令的同學要伏在另一個人的耳邊悄聲說。再由‘龍尾’說出口令,說
的
(得)
又快又準的那一組獲勝。”我們聽著、聽著,不耐煩了,更加迫不及待地
讓
(要)
老師
(趕快)
開始游戲
了
。
(
簡要介紹游戲規(guī)則,也引發(fā)了讀者的好奇心,先透露出“趣味”來。
)
(一)
講完
了
規(guī)則,
來時
(老師便)
迅速地伏在各組的 “龍頭”耳邊,悄聲地說出口令。“開始!”老師一聲下令,“龍頭”一刻也不敢緩慢,生怕一慢,就被組員罵。
當一個人在傳給另一個人時,旁邊的人就一擁而上,都想聽見,聽不見的就在那直繞后腦勺。
四組全傳完了,每一組的“龍尾”報出口令時,大家都認真傾聽,教室里鴉雀無聲。聽了第四組的口令,大家捧腹大笑,笑得前仰后合,他們的口令是:媽媽媽媽干媽媽。(注:干:讀第三聲。)我心想:老師真可笑,怎么會說這種口令呢?
(整個游戲的過程敘述清楚,既別開生面又讓我們感受到現(xiàn)場熱烈的氣氛。“老師真可笑,怎么會說這種口令呢? ”這句心理描寫再次向讀者釋放出游戲的吸引力。)
面對這五花八門的口令,老師要宣布正確口令了,大家深吸了一口涼氣,豎起耳朵
:
(,)
“正確口令是:‘媽媽趕馬馬慢,媽媽罵馬。’”被第一組說中了,他們高興
的
(得)
又蹦又跳,其他三組個個垂頭喪氣。
(然而,不久)
在
第一組組員
高興不久后
(便“樂極生悲”)
,老師判他們犯規(guī),各組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
一頭霧水,
老師告訴我們:“一組‘龍頭’在‘龍尾’支支吾吾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時,跑去告訴‘龍尾’正確口令了。”“哦。”我們恍然大悟,都幸災樂禍;他們則重演剛才我們的表情:垂頭喪氣的。
(
游戲參與者的神情可謂千姿百態(tài),作者為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個多么生動的情境啊!但“一組‘龍頭’在‘龍尾’支支吾吾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時,跑去告訴‘龍尾’正確口令了。”這句表意不完整,是誰“跑去告訴”才導致法規(gu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