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6: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的大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綜合卷-北師大版(含答案)
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
1.比一比。哪種電視機比較便宜?(
)
A.
B.
2.3462讀作(
)。
A.三千六百四十二
B.三千四百六十二
C.四千三百二十六
D.二千六百四十三
3.陽光小學二年級有109人,三年級有193人,這兩個年級大約有(
)人。
A.320
B.300
C.220
4.“876>8764”,在里最大能填(
)。
A.4
B.5
C.7
D.9
5.小紅、小芳和小蘭進行跳繩比賽,她們跳了100、112、135下,小紅說:“我跳的不是最高”。小芳說:“我剛好跳到100下”。小蘭跳了(
)下。
A.100
B.112
C.135
二.判斷題(共5題,共10分)
1.結算203+396時,把203看成200,396看成400,估算結果是600。(
)
2.和是1000的兩個數,一定是500加500。
(
)
3.503-199的結果大約是400。(
)
4.130分=1元3角。
(
)
5.芳芳和明明在散步,芳芳走了380步,明明走了368步,芳芳一定比明明走的路多。
(
)
三.填空題(共5題,共29分)
1.5304里面有________個千、________個百和________個一;6007里面有________個千和________個一;7400
中的“4”表示________個________。
2.根據數的組成寫出下列各數。
(1)9個百、4個十、5個一________
(2)5個百和3個十________
(3)3個百和8個十________
(4)7個百和2個一________
3.王阿姨去超市打算購買兩件商品,這兩件商品的價格分別為124元和29元,請你幫王阿姨估算一下,帶_______元比較合適。
4.填寫下列空格。
(1)865是一個________位數。最高位是________位,它是由________個百、________個十和________個一組成的。
(2)一個數由6個百、7個十和3個一組成,這個數是________。
(3)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829=800+________+________
436=400+________+________
690=________+________
56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8、2、4、0這四個數字中任意選三個數字組成的三位數中,差值最小是________,差值最大是________。
四.計算題(共1題,共8分)
1.口算。
50+80=_______
500+500=_______
460-60=_______
800-600=_______
5×7=_______
500+50=_______
60+40=_______
72÷9=_______
五.作圖題(共1題,共8分)
1.請把含義相同的用線連起來。
760
七百零六
6個百和7個一
607
六百七十
7個百和6個一
670
七百六十
6個百和7個十
706
六百零七
7個百和6個十
六.解答題(共5題,共23分)
1.書店有書9000本,第一天賣了2000本,第二天賣了1500本,還剩下多少本?
2.小明身高166厘米,小東身高176厘米,小莉身高152厘米,他們誰最高?
3.一本《新華字典》厚5厘米,100本厚500厘米,多少本厚10000厘米?
4.寫一寫。
(1)一個一個地數,寫出1000前面的五個數。
(2)十個十個地數,寫出698后面的五個數。
5.一臺空調扇332元,一臺護眼燈153元.小紅的爸爸要買這兩種商品,他帶了480元錢,夠嗎?估一估,寫出過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2.B
3.B
4.D
5.C
二.判斷題
1.√
2.×
3.×
4.√
5.×
三.填空題
1.5;3;4;6;7;4;百
2.(1)945
(2)530
(3)380(4)702
3.160
4.(1)三;百;8;6;5(2)673(3)20;9;30;6;600;90;500;60;7
5.0
四.計算題
1.130;1000;400;200;35;550;100;8
五.作圖題
1.如圖:
六.解答題
1.解:9000-2000-1500=5500(本)
答:還剩下5500本。
2.答:176﹥
166
﹥
152,所以小東最高。
3.答:2000本厚10000厘米。
4.(1)999、998、997、996、995;(2)708、718、728、738、748。
5.解:332+153
≈330+150
=480(元)
大數據是以數據容量為計量的一種全新的數據表達方式,容量大是其主要的發展特點,從目前對大數據的研究來看,大數據時代的“3V理論”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認同,即大數據應該具有“Volume”、“Velocity”以及“Variety”都較大的基本特征。這些基本特征是影響大數據在實際應用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從目前的信息發展來看,大數據的存在對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應用提供了一定的數據處理支撐以及內容優化方式,隨著軟件技術數據規模的增大,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的要求提升是大數據時代的重要表現特征。目前,對大數據的“大”尚無統一標準,通常數據量大于10TB到1PB。現階段,大數據相關的重要技術包括分類分析、機器學習、遺傳算法等。信息時展中對大數據的應用十分廣泛。軟件技術是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支撐經過延伸和發展逐漸應用于現代化社會的重要技術,當今社會正在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與傳統的手工生產模式相比,軟件技術能夠與生產模式相結合提高經濟發展效率,為社會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在生產領域的發展階段,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發展目的的生產運營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不同程度的將生產過程與軟件化技術相結合,大數據時代的背景發展為軟件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了一定的數據基礎,同時兩者的有效結合發展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下各領域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創造了更多的條件。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對軟件技術的發展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和實踐意義。
2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軟件技術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起源于美國,隨后對其廣泛的研究在世界各國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的計算機軟件技術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逐漸轉變,以軟件技術為基礎的生產生活工作已經逐漸應用開來,一方面不僅增強了經濟效益,同時也為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目前經濟社會的轉型方向來看,以軟件技術為基礎的智能化生產方式和技術是當前社會生產的重要發展方式。伴隨著大數據研究的不斷加深應用個,商業領域和生產領域等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發展領域已經將軟件技術作為主要的應用,其在各行業領域的受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從目前的應用狀況來看,以政府機構、企業公司以及教育行業等為主要應用領域的機構紛紛構建數據信息庫,加大了日常工作中的數據保存、分析以及儲存等工作的扶持力度與重視程度,同時也增強了社會公共資源在人們生活中的使用效率,隨著大數據在社會中的逐漸深入應用,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數據分析工作,數據處理工作等已經成為主要的工作內容以及發展方向。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發展和應用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生活超市中,超市可以利用顧客的消費記錄,購買記錄以及消費能力、潛在購買意向等多方面的數據利用軟件技術進行詳細化的處理與分析,通過意向購買產品來增強商品的銷售額以及企業的經濟效益,這種在數據庫中通過海量的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分析以及匯總工作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在發展中的經濟效益,并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指向。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掀起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浪潮,增進了軟件技術在生活中的發展和應用,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3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技術分析
3.1云儲存技術
大數據的技術特點主要特點在儲存容量上,因此,云儲存技術作為軟件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多個存儲單元同時運行的,能夠實現多種功能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中的聯合協同工作,利用數據庫的分析與整合資源,實現儲存管理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技術。不僅能夠有效的提升存儲的效率,還能夠實現負載均衡以及故障冗余等多項功能,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還有效減少了資源的浪費。云儲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大數據發展背景下計算機發展的有效提升,他不僅增強了對數據的處理和優化保護,還促進了數據處理中的有效整合與高效存儲,為用戶帶來便捷的使用體驗的同時還增強了數據的支撐功能,是對大數據進行合理分類和有效規整的重要軟件技術。
3.2虛擬化技術
軟件技術中的虛擬化指的是對資源的一種管理技術,是將計算機里面的實體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抽象轉化,打破實體結構空間的不可分割障礙,促進用戶在使用互聯網計算機的時候能夠對不同形態的資源進行合理的有效利用,在提高數據信息的處理效率的同時,還能夠增強對資源利用的靈活程度,提高企業和機構對數據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虛擬化技術在大數據平臺的應用能夠實現兩者的高效有機融合,在虛擬化不斷完善自身的結構和功能的同時,也為其他技術的優化和提升創造了優質的發展條件,實現了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技術的高效發展和合理利用。
3.3信息保護技術
大數據發展時代下軟件技術的應用是以信息資源和數據的有效整合為基礎展開的,不同的組織機構都有其獨特的數據資源以及整合路徑,在進行資源整合與利用的過程中,互聯網環境中的安全隱患會給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安全管理帶來一定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以信息安全保護為目的的軟件技術應運而生。對數據資源的收集與整合工作能夠有效實現對機構的發展特點以及未來變化趨勢的有效預測,數據的分析與保護便顯得尤其重要,利用軟件技術實現對信息資源和數據的有效保護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的公平競爭,在經濟轉型社會中實現和諧發展。互聯網平臺的自由和開放的特征為各種病毒和木馬提供了合理的傳播平臺,大數據的處理和應用是以互聯網為基礎來展開的,因此,信息安全技術在大數據環境下的有效應用能夠保障互聯網平臺的安全發展。
4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技術在社會中的具體應用研究
4.1商業化應用
軟件技術在商業領域的發展應用以及以軟件技術為主要商業化發展方向的行業領域的發展都在飛速發展,可以看出,軟件技術的應用于發展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有效轉型以及經濟結構的合理轉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方面,軟件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促進商業領域的高效管理與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商業化競爭力,另一方面,軟件技術還為生產行業的技術化生產提供了有效的生產途徑,強化了生產過程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以軟件技術為商業化的發展方向更是從根本上促進了計算機軟件的結構化創新,從軟件的設計到軟件的應用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資源的整合發展,提升了不同企業在資源化競爭中的有效競爭力,在促進信息的歸納整合與分析的同時,還增強了計算機軟件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與高效利用。例如,以大數據發展背景下軟件技術為基礎的網絡商鋪的應用,以信息安全技術為服務支撐的網絡公司的發展以及以云儲存技術為發展方向的互聯網軟件的廣泛推廣與應用,不僅增強了經濟發展下的社會效益,還能夠促進人們對資源的便捷利用與有效整合,提高了對數據的利用效率,發展了經濟結構,促進了水效益的提升。
4.2教學化應用
軟件技術在教育方向的發展應用是重要的著力點,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關鍵途徑,軟件技術的應用是提升教學效率,增強教學途徑與方式的重要發展方向,再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現階段信息數字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能夠有效避免傳統教學方式下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增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感知力與知識的整合過程,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教學對象的學習效率和興趣程度。軟件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幫助教學主體對教學資源進行結構整合與資源利用,還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由抽象到具體的合理轉變,幫助學生懟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理解和有效的消化,從而提高教育教學中的效率。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技術的應用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分析發現不同學生在學習階段的閃光點與學習弱點,進而實現教師在教學階段的針對化輔導,在促進教學手段提升的同時還增強了教學效果,促進了教育內容向數據資源的有效轉化,實現了學習資源的多向高效利用。
4.3通信化應用
通信領域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支持,借助于IBMSPSS軟件的預測和分析,能夠充分地提升對各種商業信息的分析準確性,進而減少沒必要的信息損失。在通信化領域利用軟件技術對顧客的行為進行精準化的數據分析與合理化的預測,能夠促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問題的有效分析和反饋,從某種角度來看,通信行業與軟件行業是相輔相成的,通信行業的數據量相對龐大,將軟件技術與其進行結合能夠實現對消費者客戶信息的有效分析,不僅能夠對消費喜好與購買能力進行分析,還能夠對未來的購買方向進行精準預測,通過這些數據信息將客戶進行合理的定位,能夠促進企業發展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發展。例如,在通信行業以客戶在流量的使用情況以及消費情況為數據進行分析,能夠精準得出不同消費人群在套餐方面的使用情況,進而通信企業可以根據消費情況推出不同類型的消費套餐供客戶選擇,在提高服務精準化的同時還增強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經濟社會的高效轉型。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技術的應用在增強企業的發展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提高了服務質量的精準化程度,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綜上所述,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技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促進了軟件技術的不斷優化提升,軟件技術在企業行業的發展應用促進了經濟結構有效轉型發展,但同時,應當充分認識當今社會發展下計算機軟件技術面臨的挑戰和難題,并在未來的發展中不但優化提升,促進經濟社會轉型與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技術的高效協同發展。
[1]胡聲艷.試談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應用[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8,401(11):106-107+118.
[2]向羽.計算機軟件技術在大數據時代的應用探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22):78-78.
[3]周子玉.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探究[J].電腦迷,2018,No.97(06):199.
【關鍵詞】大數據應用分析
當今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數據量正在以爆炸的方式迅猛增長,數據憑借其千變萬化的社會表現形式影響著國家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的轉變,標志著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通常我們所說的大數據是在數據增長迅速的背景下出現的,數據增長的速度難以使用現有的數據信息管理工具進行存儲、共享、分析、可視化等操作,數據量的快速增長已經不能用傳統的衡量單位來測定,因此人們形象的將此稱為大數據。
一、大數據的基本特征分析
從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勢來說,數字化、信息化程度逐漸加深,大數據已經進入到社會各個部門、組織日常管理的過程之中。大數據與一般數據相比,除了具備傳統數據所具有的的一般性特點之外,大數據還具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性質。
1、數據量龐大。龐大的數據量是大數據最首要、最突出的特點,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量不再是以MB、GB為存儲單位,而是以更大的PB、ZB作為存儲單位。調查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社會上每天會產生大約2.5EB量的數據,這個數據量是過去40個月所產生數據量的兩倍。換句話說,國家管理、企業經營都處在龐大的數據量包圍下,這是大數據時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即是數據代表了國家管理、企業經營的各種業務活動。
2、數據增長速度快、變化性強。大數據時代下,國家管理、企業經營的數據處理都面臨越來越多的難題與挑戰,數據產生、更新的速度十分驚人。與20年前整個互聯網每秒鐘產生的數據量還要多,可以看出數據量增長速度逐漸加快,數據的變化性越來越強。數據增長速度的加快,也提高了對數據處理速度和處理質量的要求,特別是在當前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數據產生速度的加快甚至比數據自身的產生對于社會的影響更巨大。從某種角度來說,在大數據處理分析中取得的優勢地位,能夠幫助國家、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占據更多的話語權。
3、大數據的綜合性、多樣化。大數據的綜合性、多樣化主要表現在數據表現形式的多樣化與復雜化,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進一步推進,新的數據來源和數據形式也不斷出現。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呈現出一種非結構化,是指多樣化的數據結構中,傳統的數據庫很難對大量、繁雜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分析。
二、大數據的應用
大數據時代下,不管是企業經營、國家發展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管理需要存儲和處理的數據量巨大,數據來源和數據結構較為復雜,給大數據的實際應用過程帶來了挑戰。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社會經濟活動實現了數字化、信息化管理。在這樣的社會趨勢下,數據生成的自動化以及數據生成的速度加快,數據量也隨之迅速增加。下面就大數據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進行詳細分析。
將大數據應用于企業管理之中,與現代化企業經營發展的內部管理機制相結合,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供應商或者客戶產生的大量與企業產品和服務相關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可以更加系統的掌握消費者所關心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問題,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產品服務策略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整理可以幫助企業制定最佳經營戰略,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但是前提必須是大數據來源的可靠性、數據質量的高質量和真實性。只有從高質量的大數據中分析、處理得出的最終經營決策才能真正符合市場和客戶的實際需求,才能將大數據的效用發揮到最大,使企業做出更加敏捷的經營戰略決策,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大數據并不僅僅指數據處理量、存儲量的巨大,更代表著數據潛在價值的價值巨大。科學合理的將大數據分析應用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能夠給企業提供更多增強自身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機會,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潛在商業價值。
綜合來說,大數據在企業戰略決策的制定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單純的數據量的積累不會對企業產生任何的益處,只有建立適當的分析應用機制,對大數據進行有效的深加工,發現隱含在大數據之中的信息加以利用,才能將大數據的效用發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宗威.大數據時代下數據質量的挑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3(9)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美術教育;創新發展
大數據時代的特點是與電子社交網站以及網絡圖像圖庫有著緊密的聯系。盡管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不了解大數據這個名詞,但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在大范圍的被大數據影響著,只要是與互聯網息息相關的,而且,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已經沉迷于大數據時代下的互聯網網站,其中包括微信、新浪微博、知乎、豆瓣等等。大數據時代與傳統的印刷時代相比,在視覺圖像的傳輸等多個方面有著極其大的優勢。在對視覺藝術品的作者創作意圖、情感、形式特點等多個方面進行解讀、鑒賞、分析,然后進行語言講述時,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圖像傳播為這種文化傳播形態的轉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一、大數據時代給美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人工智能以及移動學習等領域的高普及度和快速進步,同時也給教育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是與飛速發展的時代同步前進。但教育行業的現狀是,教育系統仍然是按照傳統模式的教育范式,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打上時代的烙印,也沒有產生足夠深遠的影響。找到一種與時展同步前進的正確教育思想,才能使現代教育有更深的影響力,培養出與時俱進,技能豐富的新時代人才。學習與創新技能、數字素養技能、生活和職業技能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提出的挑戰所必須掌握運用的技能。美術教育對幫助學生掌握這些技能有特殊的貢獻,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教育政策趨勢更多的“以證據為本”,通過多維度、多層次、多群體、多因素的巨型數據,來總結藝術教育如何決策。大數據時代下的美術教育在重塑學習概念的同時,也在重塑教育,“如何學”以及“學什么”在私人訂制的個性化教學方式方法應用下,給美術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方向。
二、大數據時代下美術教育的特點
人們對于信息傳播形態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科技不斷發展推動下得以改變,大數據時代豐富的圖像對人們的生活、學習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產生了各種改變。語言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通信系統,口頭以及書面語言、圖像、公式、符號、聲音、手勢、圖表、文物等多種通訊類型成為傳遞信息的方式。視覺文化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對現代人使用圖像技能有了新的要求,無論在改變學習環境還是工作場所方面,美術素養對新的能力的掌握都有巨大的推進作用。美術教育促進學生學習和創新技能的發展。美術與科學、數學以及哲學、文學有著不同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礎,學校的美術教育范疇廣闊,包括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以及新媒體藝術等多個方面,各樣式的工具、技術以及過程也在其中。美術教育通過提供多種富含背景和多感官的指令來更好地幫助大腦進行學習和記憶,在與文字、數字、聲音等各種資源與圖像信息的解讀、傳遞、創造進行交互時,提供了創意、想象、思考、情感以及觀念上的思維方式。美術教育拓展了學生的數字素養技能。世界各地的美術圖像信息在性能高超的互聯網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課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樹立了全球意識,更加富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藝術門類在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下產生,那就是新媒體藝術,它不但要求學生具有更高的美術素養,同時還需要較高的媒體素養,在對學生數字素養技能的取用、理解和創造環節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攝影、攝像、計算機繪畫、計算機設計、視覺筆記、動畫。小電影的解讀與創作等都是美術教育新媒體藝術單元的內容。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活與職業技能。大數據時代需要學生更多的跨學科協作的發揮創意,通過設計諸如“變舊為新”這樣的美術教育課程議題,提高學生對全腦思維的鍛煉,對創造能力的提升,增強自身的綜合素養。
三、大數據時代下美術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美術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面臨了新的挑戰。文化多元化的表現已經越來越明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近十年使很多國家在視覺文化方面產生了重大的轉型變革,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視覺文化的轉型主要表現在:首先,對創作對象的思考以及對觀念藝術的關注成為了創意的重點;其次,獨特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包括攝影、電影以及印刷媒體等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第三,傳統的意識形式越來越多地與數字技術領域產生合作,并催生了類似電子創意這樣的領域;第四,對視覺文化的審美理想越來越以國家為基礎,審美興趣也更多地加入了對土著傳統藝術和工藝的元素;最后,社會文化的融合使得美術行業的已經也產生了變化,融合方式諸如全球性的文化以及體育運動,難民的數量增加以及移民現象的增多等。美術教育工作者要主動迎接大數據時代的挑戰。美術教師要在傳達課本課程上的教學內容之外,把目標更多地放在深度學習上,包括材料的教學,美術學習的方式方法,教學變化趨勢等,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構建多元化的教育氛圍,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必備的美術素養。
四、結語
大數據時代在“互聯網”到“互聯網+”的轉變過程中對美術教育有更多的要求,除了發展學生的個人素養以及培養造型的感覺與技能之外,要更多地注重塑造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為社會更多地貢獻意識能力,美術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要有更多的教學內容,更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孔新苗.關于大數據時代美術教育的三點思考[J].美育學刊,2016(1):62-65.
[2]錢初熹.大數據時代的創意美術教育———大數據時代美術教育的創新發展[J].美育學刊,2016(1):49-54.
[3]李靜.基于大數據思維的我國美術教師教育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美育學刊,2016(6):46-52.
“第十一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暨設備博覽會信息網絡安全高層論壇”近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成功召開。本次論壇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主辦,杭州安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承辦,旨在研討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新態勢。本次論壇圍繞“智慧城市與信息安全”這一主題,探討信息網絡安全發展趨勢,交流我國網絡信息安全存在的“網絡威脅多元化、病毒傳播形式多樣、全社會網絡信息安全意識薄弱”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副處長張光明在論壇上發表了致辭。張光明在致辭中表示,在過去兩年中,網絡安全事業迎來了產業的春天。多個智慧行業,包括智慧政務、智慧金融、智慧環保等行業,都已經逐步在基礎設施搭建初期便融入網絡安全的頂層設計。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保安全,是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方針。
工業信息安全感知與評估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博士李俊做了題為“智慧城市重要控制系統在線安全監測”的主題演講。李俊在演講中表示,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控制系統的滲透,越來越多的智慧城市業務系統接入互聯網;智慧城市控制系統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網絡安全風險,應加強防護;通過在線安全監測可及時發現存在網絡安全風險的智慧城市控制系統。
國家信息中心處長呂欣做了題為“智慧城市網絡安全框架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主題演講。呂欣在演講中表示,智慧城市安全保障目標是要保證城市網絡基礎設施安全、城市公共管理與數據庫安全、城市建設管理安全和智慧管理與服務安全,保障重要數據資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可控性與抗抵賴性,保護個人信息,確保智慧城市網絡和信息可管、可控、可信。在智慧城市總體構架的每一個層級,都面臨眾多的安全威脅。
中國科學院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翟起濱做了題為“智慧城市下的數據隱私問題”的主題演講。翟起濱在演講中表示,在智慧城市生活中,直覺空間中的一切幾乎都被表示成忠實的數據形式(大數據),它們被映入網絡空間后成為物聯網的形態。人們生活中的許多活動方式都受益于準確數據的科學安排,人們享受到生活的便利。然而,智慧城市所提供的許多準確數據都來源于數據挖掘,監視變得無處不在,人們幾乎沒有隱私可言。為了修補隱私權的喪失,最近美國政府給出了新的政策主張,發揮行業自律作用,構建起較為完善且獨具特色的大數據環境下的隱私保護體系。
安恒信息副總裁馮旭杭做了題為“智慧城市大數據安全應用”的主題演講。馮旭杭在演講中表示,大數據技術正在成為信息安全領域里一種主流的分析方法和技術思路。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安全類大數據不僅反映了資產的安全屬性,同樣可以反哺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
北京世紀速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經理曹煬做了題為“電子簽名在智慧城市的應用”的主題演講。
杭州安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方區技術總監林明峰做了題為“面向信息安全的大數據分析技術”的主題演講。林明峰在演講中通過對電子政務云安全體系架構的解析,介紹了當前云安全架構發展趨勢和具體演進方向。他還提到,政務云基礎設施安全程度一致,但遷入的各類政務應用安全程度不一,程度較低的應用有可能被入侵,影響云內部其他應用安全。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 高校計算機教學 教學效益 有效措施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已經普及于各行各業中,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種情形下,各大高校也紛紛開展了計算機教學課程,以滿足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隨著移動終端的興起,朋友圈、微信@種通信網絡占據了人們生活中的大量信息,大數據時代的信息能量不可小覷。目前,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以大數據背景為向導的高校計算機教學,應當改變傳統的計算機教學模式,創新計算機教學手段,以滿足大數據時代下的要求,保障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
一、大數據背景特點及其影響
大數據下的數據信息量十分龐大,在進行數據分析的時候通常采用可視化展現方法,或是用戶層展現,也就是說大數據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在大數據背景下的計算機學習具有人性化。大數據背景對高校計算機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促使計算機教學內容發生改變,更注重大數據分析、處理等內容的教學。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體現的是一種個性化教學。
二、現階段高校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其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計算機教學過于重視對學生的理論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計算機理論知識部分的教學內容占絕大部分,而計算機實踐教學的課時則比較少,以致于學生缺乏實際的操作能力,僅僅掌握了計算機的基礎知識部分,卻未能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在進行高校計算機考核的時候,也只是對學生的計算機理論知識進行考核,未能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有效的考核,難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第二,高校計算機教學的教學資源不夠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比較慢,未能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來為學生展開課堂教學,導致計算機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高校計算機教師隊伍還有待進一步壯大,教師未能有效平衡教學和科研工作。
三、大數據背景下提升高校計算機教學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開拓新的教學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教學應遵循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開拓全新的教學渠道,以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來開展計算機教學活動。教師除了要注重計算機課堂教學之外,還應當適當的去了解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并根據其專業特點來實施相對應的計算機教學。可以在高校中組織學生講座,建立網絡交流平臺,以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在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講解基礎上,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可通過教學實訓來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可組織一些計算機比賽活動,既能以此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還能夠對學生的計算機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基于大數據背景,高校計算機教學不可只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教學,而是應當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學手段,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創造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網易公開課、微課程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積累計算機知識,學習自主創新。
(二)國內外教學結合,創新學生思維能力
大數據背景下的計算機教學,需要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計算機的實際操作,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能夠從認識計算機系統到發現和創新計算機知識。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教師可以結合國內外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方法,堅持現代化教學理念,實施創新培養教學模式,以為社會提供更多具有創造力的計算機人才。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保障高校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教師教學隊伍質量
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計算機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其需要一批強大的教師隊伍。高校計算機教師,應當兼具教學和科研,將二者相結合,既要重視教學的現代化方式,又要通過科研來不斷地提高自身水平,制定符合大數據背景下的計算機教學模式。新時期下,作為一名高校計算機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大數據分析能力,要能充分的應用大數據。
四、結語
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需要長時期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傳統的高校計算機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社會對計算機教育的要求,必須予以改善。以大數據背景為向導的高校計算機教學,注重對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培養,強調創新性,以培養與時俱進的優秀的計算機人才,使其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充分應用所學知識,采用計算思維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推動我過高校計算機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生.試論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創新教學策略[J].才智,2016,(33).
[2]劉輝.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高校計算機教學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33).
[3]閆秋玲,楊愛梅,司海芳.大數據時代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電腦,2016,(07).
9月17日下午,由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主辦、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廣東通信職業教育集團協辦的“互聯網+,創領未來”系列論壇之“互聯網+IT技術創新與實踐”主題演講如期舉行。論壇邀請了理工大學博導劉鵬教授、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行業應用研發中心鐘致民總經理及國內大型電商技術總監等專家,為來自IT行業、運營商企業、政府單位的嘉賓及校友代表共同分享了大數據帶來的變革與發展,引發了與會者對大數據時代行業發展熱點的探討與遐想。
劉鵬教授表示:“大數據已成為一種自然資源,未來誰擁有大數據誰就擁有礦山,就擁有財富。”在演講中,他從衣食住行等角度列舉了互聯網帶來人們的變化,詳細分析了大數據、云計算的深刻內涵,深入闡述了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在互聯網+的應用實踐。他指出,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經濟將被互聯網“掠奪”,軟件將“吞蝕”整個世界,互聯網公司大數據運營化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在智能化的生活需求和人類生活的信息化發展下,未來制造業要的不是石油,大數據是最大的能源,而因為大數據,人類擁有第二人生勢在必然。
鐘致民總經理從運營商的角度向大家剖析了互聯網與通信行業發展的密切關系,強調了企業也需要虛擬化,需要第二人生。通過對數據的剖析,說明了目前我國互聯網技術亟需提高改進。鐘總分享了金泰陽紙箱的定制方案、海爾“四網融合”等案例,闡述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中國電信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他指出,從公眾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市場潛力巨大,大數據猶如深海,需要各行業、各產業的共同創造與挖潛,中國電信志在成為“互聯網+產業”態圈的營造者,幫助大量的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推動企業依靠互聯網不斷發展壯大。
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正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國內著名電商公司技術總監凌剛在論壇上為大家簡要介紹了電子商務系統地技術特征以及系統的構成,剖析了傳統技術方案存在的主要問題。他指出,今天的電商早已不是狹義的電腦加商鋪的傳統概念,而是無處不在且縱橫交錯在人們生活中每個角落的“互聯網+”的全新理念,分享了電商企業面對“互聯網+”新挑戰的技術策略,對目前電子商務系統的改進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論壇設計了與會者與三位特邀嘉賓的互動對話環節,現場觀眾踴躍向三位嘉賓提問,對大數據時代下高校的改革與發展、運營商在物聯網下的應對措施等進行了探討。論壇在熱烈而融洽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本刊記者 賴俊辰 特約通訊員 陳冬杏
一、在生活中啟蒙數感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數學又源于現實生活。重視從生活中培養學生數的意識,使學生養成主動地從生活中事物的數量上去觀察、分析數的習慣,體會數的產生與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去試著感知、發現,主動地探索。要在生活中啟蒙數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如,北師大一冊(上)《我們的校園》一課中把許多的生活情景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數一數各種事物的數量,1只小免、2棵小樹……,從而引出1-10這十個數;并讓學生在校園中找一找10以內的數,再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學校有1個操場、2排樹、3幢樓、4棵枇杷樹……;最后舉例說明,生活中你還接觸了哪些10以內的數(1張桌子、2臺電視機、3口人……)?既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向兒童展示數的來源。這樣,在學生體驗說數、找數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數的概念的理解,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價值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啟蒙了學生幼小心靈中良好的數感。
二、在活動中體驗數感
兒童的年齡特點就是愛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為此,教師要創設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以下活動,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感知,形成表象,進一步形成數感。
比如,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時,由學生創設的活動情境引入:小明和小紅去商場買東西,買一個書包花去28元,又買了一個文具盒花去5元錢。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然后嘗試解答其中的一個數學問題:買書包和文具盒共花去多少錢?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真實的購物活動情景,使學生激起深入探索的欲望,避免了學習計算的枯燥乏味。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而且還能在數學活動中強化學生對數感的體驗。
又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組織數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11~20各數都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感知十是計數單位。而教學“9加幾”時,在學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礎上,請學生用“放進1湊成10”的操作活動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直觀了解“湊十”的過程。接著,組織“擺一擺、算一算、圈一圈”等活動,邊實際操作邊進行計算,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數的變化,悟出新的計算方法。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等實踐活動,把數感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活動中,可使學生加深對數感的體驗,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三、在估算中形成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可見,估算是使學生形成數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內容為題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逐漸在估算中形成數感。
例如,在教學“數豆子”一課后,告訴學生估算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瞧!你家的客廳真大啊,有3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氣太熱了,有37度了”,“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概有80米”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用計算,用估算就可以告訴人們一些數學信息,從而建立數感。
又如,在進行估算的教學時,請學生估算一下,一行書上有多少個字?一頁書有多少字?如果一個班是20人,3個班是多少人?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于幾個一份。當學生把一份的數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并感受到大數相當于幾個一份。體會了大數的多少,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數,特別是較大的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時,能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系,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數感就在估算中漸漸形成了。
四、在表達中發展數感
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鑒,體會數可以用來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促進數感的發展。
例如,教學“比一比”時,我們可以創設比高矮的情境。如“老師比我高,我比老師矮。”有的學生會說:“我長大了會比老師高。”還有的學生說:“我比小紅高,又比小平矮。”有的說:“青青身高60厘米,我比青青少10厘米。”通過師生精彩的交流,學生能體驗“高矮”的含義,并能用發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變化,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數感在交流、表達中得以進一步的發展。
五、在解決問題中提升數感
為了能更好地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數感,在新課程教學中要一直堅持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興趣化、生活化。為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
如,教學“分類”后,要求學生利用星期天跟著媽媽去逛超市,并觀察超市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再布置“做一次小管家”的課外作業,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書包、書柜、房間整理好,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自然就把分類的知識運用其中了。在學習“6的加法”后,要求學生回家找一些加起來等于6的生活中的事例,于是學生就會找出“自己和爸爸媽媽三個人加起來共有6只手、6條腿、6只眼睛、6只耳朵;吃飯時,學生還會發現一家三口用6根筷子等等”。學生通過說一說、找一找等活動發現很多生活中與之有關的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教學才有利于學生把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學生的數感自然得到了提升。
【關鍵詞】 生活;數學;數感
學生形成數感是極其重要的. 因為數感是形成數量推理的概念性基礎. 數感對估算策略也是相當重要的. 而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對現實中的數敏感性不強. 如問三年級的學生:“在420元中可以提出多少張十元鈔票?”結果,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正確回答,當再問他們:“420中有多少個十?”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回答. 那么,一個數學老師應該如何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的數感呢?下面談談我對培養學生數感的一些體會與思考.
一、 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培養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發現和探索,讓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多地接觸和經歷有關生活情境和實例,在現實背景下感受體驗,從而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的概念,建立數感.
例如教學長度單位時,讓學生到操場上去走一走、跑一跑、測一測、量一量,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實際距離;教學重量單位時,讓學生到菜場去稱一稱、掂一掂各種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克、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實際重量等. 這些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不僅可以獲得數感的啟蒙,還能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又如認識了100以內的數,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兩位數,學生必須留意并細心觀察、記錄才能完成這一任務. 學生發現的結果是令人驚喜的,如:媽媽買回來12個蘋果;我家的門牌號碼是16號;今天是11日,昨天是10日,明天是12日;今天的氣溫是16~26攝氏度;手機號碼有11個數字等. 數既可以表示一個數量,也表示一個序數,還可以表示一個范圍和編號. 學生對數的理解大大豐富了,學會了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這樣既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又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當學生開始會用數學的眼光量化看世界時,應該說他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數感了.
二、在估算、比較的過程中培養數感
在具體的情境中理清數的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等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
例如在進行大數目估算的教學時,我請學生們試著估算一下一杯黃豆有多少顆,一摞紙有多少張,全校有多少名學生,體育館有多少個座位,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于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 學生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數感得到培養.
三、在設計情境中培養數感
現實生活是兒童學習的源泉,課堂教學是獲得能力的主要陣地. 教師應該抓住教學中的一切契機,設計情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有意識地讓學生把實際問題與數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例如教學“萬以內的數比較大小”,提供兩條信息:江都影劇院的座位是1229個,體育場的座位有3300個,哪個地方的座位多?當學生比較完兩個數的大小時,教師可以緊緊抓住這兩個數,問學生:你進入江都影劇院和進入體育場的時候有什么不同的感覺?如果我們全校師生要租其中一個地方(全校1121人),租哪個比較合適?這樣就能把兩條信息轉化成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關系,并再次轉化成數學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怎樣用數學的方法來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處理有關的問題.
四、在練習中培養數感
必要的科學性練習是學生形成數感的重要途徑,可經常將相同、相似、相異的內容放在一起,讓學生細心比比、看看、想想,領悟其中的聯系及區別,在比較中提高對易混淆知識的辨別能力. 如教學“100以內的數比較大小”后安排56 > 5,48 < 8, < 這些練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學生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需要師生共同努力的過程. 我想,只要教師能抓住日常學習中的一切契機,從中滲透、強化對數感的培養,在細水長流的訓練中,數感自然就會慢慢地建立、加強起來.
【參考文獻】
[1]季建榮.聯系生活 培養數感[J].小學時代(教師版),2009(02).
[2]潘正茂.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的初探[J].文理導航(下旬),2011(05).
——亞伯拉罕林肯
有一部影片叫《預見未來》,影片中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男主角能夠預測未來2分鐘內的人和事,從而根據預測做出最優決策。這種神奇的超能力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當我們跨進大數據時代時,幻想竟能變成現實。我們甚至能預測兩小時、兩天,甚至兩年后的未來。
你也許聽說過“不是隨機樣本,而是所有數據”“不是因果聯系,而是相關關系”;你也許聽說過,大數據可以發現甚至預防大規模的瘟疫,大數據可以發現并改良事故多發道路……但你總覺得大數據是云端的宏觀之事,與你腳踏實地的生活里的微觀細節沒有太大關系。實則不然。
我們來看四個大數據的應用——
以前,你一年開36天車,你的鄰居一年開365天車,但是你們每年付的保險費用都是10000元。保險公司因無法確認你的使用頻率而只能對所有人開一口價。但是在汽車上裝上傳感器后,可以根據出行的頻率來計算保險費,此時你的保險費也許是2000元,而你的鄰居是20000元。
衣服的標簽將會進化成一個電子識別碼。當你將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衣服同時扔進洗衣機的時候,洗衣機就會提醒“深色衣服請與淺色衣服分開”。當你將一件西服扔進洗衣機的時候,它會提醒你西服是不能洗衣機洗的,并告訴你只要按下確定鍵,最近的干洗店能在10分鐘內過來取件。
你在北京,想要吃一頭在潮州散步的牛,可能只需要等待24小時。你在上海,想要吃一籃吐魯番枝頭長大的葡萄,可能也只需等待24小時。預測式購物能實現用戶還沒下單,產品就已在附近。這并不是對“你”的猜測,而是對城市所有“你們”的分析。而誰說收益頗大的不是“你”呢?
你不用再費心去搜索金融產品的瑣碎信息,不用去分析它的特性是否符合你的需求,能夠呈現在你眼前的就是你最需要的產品。因為你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哪怕是汽車的違章罰單都出賣了你的性格,讓程序分析出你的金融習慣,甚至可以為你量身定制私人金融消費。
海量化:在數據界,有一個類似“摩爾定律”的規律——每隔18個月人類的信息量將會增加一倍,我們處于信息嚴重過剩,嚴重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時代。
流動性:你在連鎖咖啡店多撕開的一包白砂糖,可能會影響到全球各門店咖啡的口味。互聯網使得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小數據都被納入全球的大數據里,且它的價值并不會因為被使用而減少,相反,它通過不斷地重復使用而碰撞出更高的價值。
真實性:每一個數據看上去十分瑣碎,但它都可以構成某一個數據體系中被利用的真實數據。數據本身的價值,是它所有能夠產生的可能選擇的價值的總和。
非結構化:大數據弱化了因果關系,可以挖掘出不同要素之間的非結構化關系。去年德國7:1大勝巴西,與今年你手中的這支股票暴漲了150%究竟有什么關系?這是大數據能解讀的蝴蝶效應。這是即將顛覆我們生活的并列思維。
讓所有的中國人都牽腸掛肚的蘆山地震,新聞報道用一組組翔實的數據給出了受災和救災情況.
一、 新聞報道中的數據,告訴了我們什么
通過以上這一則新聞報道,我們能得到關于此次地震的哪些信息呢?
首先,數據告訴了我們此次地震的一些基本信息: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震中位置以及震級的強弱.透過這些數據,不難讓我們作出以下比較:從汶川到玉樹,再到雅安,三次地震有兩次發生在了四川省內,看來四川省是地震高發區.
其次,我們更為關心的是:如此嚴重的地震到底造成了多少人員傷亡呢?同樣,數據告訴我們:在地震發生的5天時間內,經過多方的共同努力,此次的傷亡數并不太多,這也讓許多中國人感到欣慰!與汶川地震的傷亡數比較,看來我們已經學會了面對災難如何理智地救災,把損失減小再減小.中國人民是智慧的,更是勇敢的,也是堅強的!
最后,地震后的情況和救災工作的進展也是我們所關注的:會不會有余震,會不會有疫情,受災民眾的生活能得到保障嗎?數據告訴了我們余震的次數以及震級,為了保障災民的生活,需要多少帳篷、日常生活用品,都一一列出數據.
一則簡短的新聞,幾個平凡的數據,卻給了我們如此多的信息,讓我們可以了解發生在千里之外的事件.看來,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數據了.
二、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進步離不開數據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的信息化進程開始從“信息時代”步入“大數據時代”.信息化產物――數據成為了一種新的資源.各國在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經濟貿易增長、產業創新升級等各方面對數據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大,對數據資源的占有和利用已經成為決定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2011年上半年,以國際數據公司(IDC)和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為主導的多個美國咨詢公司了兩個關于大數據的前瞻性研究報告.其中,由美國易安信公司(EMC)贊助的題為《從混亂中挖掘價值》的IDC“數字宇宙”研究結果表明,2011年的信息創造和復制總量超過了1.8ZB,在短短5年內增長了9倍,并且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達到令人恐怖的35ZB的數據量.而MGI的報告《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領域》認為,如今的數據時時刻刻都在源源不斷地滲入全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數據正日益成為與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源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
數據中存在的價值早已被人們發現.在1958年,IBM公司就提出了基于數據分析挖掘的商業智能概念,將企業中的數據轉化為知識,幫助企業做出有效的決策.但這種企業級、小規模數據挖掘產生的效益并不足以讓人們認識到數據的巨大潛能.而如今,各類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以及由鍵盤、傳感器、攝像頭等采集的數據呈現出指數式增長態勢,不僅導致了對大數據存儲和分析的巨大市場需求,也帶動了數據密集產業的發展.據MGI測算,美國醫療行業的大數據每年可以創造3000億美元的價值――比西班牙每年醫療投入的兩倍還多;歐洲公共管理部門的大數據每年則有相當于2500億歐元的價值――比希臘的GDP還高……
大數據創造的價值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在商業界,谷歌、亞馬遜等跨國企業掌握了大量的全球個人用戶數據,以此推出多種服務,擴大收益.在科學界,微軟的科學家們系統介紹了科學研究“第四范式”(paradigm,前三范式分別為理論、實驗和計算)――利用大數據分析去發現未知規則,例如采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對包括約30萬名患者的數萬個數據點進行分析挖掘研究,以準確預測一名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在出院后的30天內是否會再次入院.在公共管理方面,美國紐約市政府收集了市民求助熱線311電話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數據分析來發現問題,并據此采取措施管理城市.
三、 培養數據分析意識,讓數據服務于生活
或許你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不從事與統計相關的行業,還需要去收集和分析數據嗎?報刊、電視、廣播、圖書、互聯網等許多方面都會給我們提供數據,并做了一定的分析,我們只要留意一下就行了.這確實是一個真實的情況,隨便打開一份報紙,人們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統計數據,以及由此做出的一系列解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和解釋都是可信的嗎?統計常常被用來錯誤地表示某些信息,這就需要你作出理智的選擇和分析.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展,大數據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大數據系統的廣泛應用在給我們對信息分析方面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的安全隱患。這些安全隱患不僅極大的影響著大數據體系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給使用大數據體系的人們帶來了嚴重的侵害和威脅。本文注重分析了母愛前大數據體系所面臨的安全隱患,以及通過哪些技術能夠更好的解決目前信息安全的問題。
【關鍵詞】大數據 安全體系 隱私保護
一、大數據體系存在的安全隱患
1、容易受到黑客、病毒的攻擊。由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種事務的運行都離不開互聯網,因此網絡黑客由此誕生。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使網絡黑客有了新的攻擊目標,因為大數據中的數據系統的信息更有價值,數據鏈也更大。而且目前大數據信息系統的架構方式是外部數據與內部數據并行并發的存儲和傳輸方式,因此數據的隱秘性較差,對進入系統的用戶沒有篩查過程,因此也是黑客的侵入更加簡單。這就造成了大數據系統中的重要信息非常容易被泄露,對相關企業和個人造成嚴重的利益侵害。
2、大數據體系中信息資源極易外泄。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大數據系統也很容易造成信息資源的外泄。由于大量的信息數據存儲在大數據體系當中,加之大數據體系的安全機制不健全,很容易造成信息資源的外泄。而這種信息外泄會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比如我們平時在網購中留下了了自己的瀏覽商品的痕跡,那么你會發現在你瀏覽網頁時彈出的各種廣告都是與你最近瀏覽的商品相關的產品,這就是一種信息資源的外泄。信息資源的外泄不僅會使我們的生活受到各種垃圾信息的騷擾,更嚴重的會造成經濟的巨大損失。
3、大數據體系中網絡漏洞多。網絡漏洞是造成信息安全問題的最重要隱私,網絡漏洞包括協議漏洞、運行漏洞以及軟件漏洞,這些漏洞都存在與大數據體系當中。大數據體系中的協議漏洞由與互聯網通信協議不夠完善而導致的信息安全隱患,TCP/IP協議就是比較常見的網絡協議安全隱患。運行漏洞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員在運用系統時出現了錯誤或者管理欠完善的問題。軟件漏洞主要體現在主要是由于網絡系統在設計過程中出現了編程錯誤或者功能設置不全的問題。
二、大數據系統中能夠運用的安全保護技術
1、基于大數據的分析技術。在大數據體系的運行過程中,可以通過大數據自身的分析技術,形成PDRR模式,從而自動掃描系統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安全威脅。目前已經有如微軟等企業開始研發這種安全功能,這種安全功能可以嵌入到大數據系統之中,從而使企業能夠自己檢測系統中的外部威脅,以及內部的安全漏洞,在發現問題之后及時的對漏洞進行修補,完善自身的數據體系。
2、基于大數據的認證技術。針對大數據系統在身份認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的保護大數據體系的安全性,要從身份認證方面加以改善。一般的身份認證都是在用戶端進行的,通過用戶輸入個人的信息,系統進行認證,吻合則可以進入系統。但是這種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弊端,主要體現在第一黑客為了能夠進入系統首先會通過釣魚等方式對用戶的身份進行盜取,這樣一來系統就無法辨別用戶的真實身份。另一方面,在一般的認證過程中嵌入更多的安全功能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用戶的操作愈加繁瑣。比如為了能使進入系統的密碼信息不會被盜取,因此系統會強制用戶設置非常復雜不便記憶的密碼,除此之外還會要求用戶攜帶外置的安全終端。這種方式無疑給用戶帶來了很多的負擔。因此,新型的安全認證技術往往采用了生物科學的方式,利用人體特殊的生理特點進行認證,比如人臉識別或者指紋識別等等,這種人體生物層面的加密方式無法通過數據來傳輸,因此就能大大降低。此外,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的行為特點,采納用戶行為的數據進行分析,也可以用來作為系統認證的方式。
3、基于大數據的數據真實性分析。基于大數據的數據真實性分析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更好的篩出垃圾信息。我們都知道,很多病毒是通過垃圾信息傳遞的,因此對垃圾信息的防控對于系統的信息安全來說至關重要。一方面可以大大減少垃圾信息對系統功能的占用,提高信息辨識的準確程度。另一方面,在進行大數據分析時,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可以發現更多具有新特征的垃圾信息。然而該技術仍然面臨一些困難,主要是虛假信息的定義、分析模型的構建等。
4、大數據系統新型化的安全服務方法。上述所說的這些技術都是基于大數據功能下的安全保障方法,隨著大數據系統的逐漸完善以及安全性的全面提高。對于大數據技術供應商來說,安全保障將成為最重要的服務項目之一。大數據體系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基于安全基礎之上的,因此說,為企業和用戶定制符合自身需要和特色的安全保障措施和技術并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成為了未來大數據服務的主流趨勢。在未來,以底層大數據服務為基礎,各個企業之間組成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信息安全服務體系,總體上形成信息安全產業界的良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