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6: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技術創新的主要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類發展和科學技術演變的歷程表明,重大的歷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進步都與思維創新、方法創新和工具創新密切相關。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創新實踐表明,其中善于學習和運用先進的“創新方法和技巧”,對提升企業的創新效率和效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創新能力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發改委、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共同開展了系列創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龍江、四川、江蘇等省開展技術創新方法試點。創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從源頭上激勵企業創新活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企業技術創新方法工作在當今中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企業技術創新方法的開展和技術創新方法試點省份的推廣運用,對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總結成敗得失,明確改進方向無疑是一個最佳途徑。通過對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評估,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并對整個企業績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回顧
近年來,技術創新能力的評估指標體系日趨豐富。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中國內外一般遵循OECD(經濟與合作組織)所規定的《奧斯陸手冊》,手冊主要評估分析企業創新過程中的七個不同部分:創新目的、促進或阻礙創新的因素、創新數目、創新的新穎性和性質、創新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創新的擴散以及專門問題如專利等。
對技術創新能力評估研究較早的Steele教授,曾經用核對表的形式對R&D活動進行了評估。
Barton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術的人創新管理、技術系統、管理系統的能力及企業價值觀組成。
Ransley和Rogers對企業的最佳R&D實踐進行了研究總結,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應考慮的7個方面:技術策略、項目的選擇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識、技術轉移和人員。
這些指標雖然對企業技術創新評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較粗略,而且是針對國家和企業創新能力的,不太適合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的評估,對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的評估指標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國內關于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主要集中在技術創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許慶瑞、傅家驥、魏江、項保華、王偉強、李廉水和關士續等。目前國內對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技術創新能力評估和技術創新績效評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較多。
我國著名技術創新研究專家傅家驥先生按照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性質和基本過程、成功企業技術創新給予的啟示、企業技術創新調查和分析的結果把技術創新能力分解為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傾向、技術創新研究開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等幾方面,然后分別從這幾方面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估。
吳運建、吳建中、周良毅從投入產出、知識的產生和交流、商業化以及分類測度四個角度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評估。
魏江、郭斌、許慶瑞對技術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區分并建立了相應的指標體系,通過與行業先進水平進行比較來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學將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產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投入能力、營銷能力、財務能力和產出能力等7個方面,對應于每個能力,分別設計了7個指標體系,共40個分指標,同時對每個分指標的內涵給予了設計說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從技術積累、R&D投入、生產消化新技術、銷售新產品能力等4方面選取了10項指標,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評估。
上述研究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的成效評估少之甚少。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紀中心“技術創新方法輔助創新體系和推廣機制研究、培訓教材開發及成效評估”課題,構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及成效評估的完善提供支撐。
三、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評估指標是評估系統總體目標的具體標志,要對企業技術創新方法引用成效進行評估,必須確定評估內容及各個影響因素。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評估指標體系是評估企業技術創新成效的基礎和依據,它通過一系列科學系統的指標衡量企業創新績效情況,是整個評估工作的核心。
(一)評估內容
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評估的對象當然是應用了技術創新方法的各類企業。在評估企業技術創新行為過程中,應明確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的成效,分析企業技術創新方法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競爭力提升和經營業績的作用機制,發現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的優勢及不足,在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當中主要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
(二)構建原則
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成效評估是一個復雜系統的評價問題,在本質上是對“科技一經濟一社會”這一復雜系統運行機制和內部規律的深刻反映。評估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需要一套較好的指標。指標的選取、指標的數量、指標中主觀與客觀指標的比例,都會影響到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具體說,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科學性原則。指標選取的科學性是指該指標具有穩健有效的特點,能夠對成效的評估起到支持作用,數據的來源權威可信,指標本身與評估對象的關聯度大,敏感性強,指標體系的層次清晰。
第二,系統性原則。企業技術創新方法評估指標應從系統的角度,全面、綜合地反映被評估對象的整體情況,抓住主要信息,從企業自主創新的總目標出發,進行系統分解,逐層建立一個各有側重、相互聯系、系統集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從而保證評估的全面性與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則。指標的建立應該充分考慮數據獲取的難易程度、成本及質量的可靠性,盡量選取較為容易、獲取成本低且質量可靠的指標。并且在考慮數據獲得的難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時,還要保證可以有效進行量化分析計算。
第四,平衡性原則。為體現企業應用創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標體系要兼顧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的結合,用絕對指標反映總量、 規模,相對指標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指標相結合,以綜合反映技術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創新管理指標與創新效益指標的結合,以綜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標體系
本指標在分析國內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技術創新目標,參考相關文獻資料和成功經驗,構建了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評估指標體系。
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由兩級構成,一級指標有技術產出、經濟產出、研發效率、創新管理水平4個,二級指標共有17個具體指標,見表1:
在整個指標體系中,將企業技術創新成效分解為技術產出、經濟產出、研發效率、創新管理水平四個方面,以此作為企業應用技術創新方法成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現對這四個方面說明如下:
第一,技術產出。企業生產運營的主要任務是盡可能的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于新產品和新工藝的開發,找到一條符合本企業實際的投入盡可能少、獲得盡可能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可靠途徑,以保證企業目標的順利完成及實現。技術的先進程度,包括發明專利或關鍵技術的突破,都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成效有重要影響。
第二,經濟產出。沒有需求的技術沒有生命力,經濟產出反映的是社會接受企業創新產品的能力,體現著企業技術創新產品的市場開拓和市場占有。企業創新活動的經濟產出是企業各類資源投入轉化的價值形態,通過技術創新把生產出來的新產品或新工藝推向市場,以收回企業投入,并取得相應的社會經濟效益,這也是企業技術創新市場競爭力的現實體現。
第三,研發效率。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企業生產研發的效率有所提高,從而使企業技術創新實施過程的品質得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效率既是創新實施的表征和結果,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客觀尺度和主觀實力,體現創新實施的水平、質量以及競爭能力。企業技術研發效率主要從項目研發周期、成果轉化、單位R&D投入的專利產出數量等方面來衡量。
第四,創新管理水平。技術創新離不開管理,創新管理是技術創新活動的基本保證。創新管理水平表現為企業發現和評價創新機會,組織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技術創新成效顯著的企業應具有明確而實際的創新戰略和有效的創新研發機制。在本評估指標體系中,創新管理水平的各項指標幾乎都為主觀指標,采用1-5量表實現量化評價操作。
四、總結與討論
總的來說,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估指標,目前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測度指標,對于這個領域也比較成熟,但是對于企業應用技術創新方法成效評估指標的探討卻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構造了企業應用技術創新方法成效評估指標體系,具有如下突出特點:
第一,在評估原則上,除遵循一般指標體系設計過程中所遵循的原則外,突出遵循系統性、可操作性、導向性和利于間接績效評價等原則。
第二,在評價體系內容上,基本涵蓋企業應用技術創新方法成效評估的各個方面,一級指標包括技術產出、經濟產出、研發效率、創新管理水平4個方面,二級指標再細化共17個具體指標。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Y=L∕[1+A?exp(-B·t)])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t為時間自變量,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這樣,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其中,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避免了其缺點,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帶有主觀性,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1)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2)經濟效果;(3)社會效果;(4)風險性,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
估方法,均處于研究之中,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2)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1)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2)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1)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3)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
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先從某一行業出發,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然后,逐步擴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證研究,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同時,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所以,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2003.07-2003.09:完成論文開題。
2003.09-2003.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傅家驥、仝允桓等.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02]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04]趙志、陳邦設等.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00/2.
[05]王亞民、朱榮林.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風險投資.2002/6
[06]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控制與決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國際商務研究.2002/5
[08]陳勁、龔焱等.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中國軟科學.2001/1.pp86-88
[09]嚴太華、張龍.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經濟問題.2002/1
[10]蘇永江、李湛.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學術研究.2001/4
<11>孫冰.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2/4
關鍵詞: 正泰集團 技術創新 問題 對策
本文《正泰集團技術創新問題與對策研究》在闡述了技術創新等有關理論的基礎上,從分析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入手,以實踐和理論的視角對企業技術創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簡要介紹了正泰集團的企業文化、技術創新現狀及企業技術創新的模式特點,剖析了正泰集團未能規避和適應不健全的技術創新法制環境、技術創新融資困難、技術創新激勵不到位、對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差、企業不善于利用外部技術來源等問題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動民營企業正泰技術創新需規避和適應技術創新的法制環境、拓寬融資渠道解決技術創新融資困難問題、建立對企業內部創新人員的有效激勵制度、加強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以及加強與外部技術主體的合作等相應對策。
第1章 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發展迅速,主要經濟指標都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并逐漸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營企業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何建立完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予以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研究和探討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有關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1.2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對企業技術創新等相關理論知識了解、掌握的基礎上,通過對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現狀的相關調查資料研究,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客觀必然性。結合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的現狀,指出了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了推動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的對策。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調查和文獻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于各種學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能形成關于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觀察和訪問;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 企業技術創新有關理論概述
2.1企業技術創新的涵義及內容
2.1.1 創新的涵義及內容
創新(Innovation)一詞,來源于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經濟發展理論》(TheTheory ofEconomicDevelopment)。約.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業家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通過引入生產系統以獲得‘超額利潤’的過程”的創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創新”或“新組合”,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開發新產品,開發市場上從未出現過的產品,或者是生產的產品有了本質上的改變;采用新工藝,首次采用新的生產方法,新方法是技術發展的推動和市場需求拉動的結果,具有質變性質,或者是對原有生產工藝的改進,新改進是經常發生的、漸進的量變過程;利用新資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開拓新市場,開辟從未進入過的市場,或者將原有的市場細化,即用產品的多品種市場取代單一品種的市場;確立新的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也稱為組織創新,即改變企業組織結構和變革資產形態。
2.1.2 企業技術創新的涵義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視角不同,有關技術創新的定義總體上可概括為三個
方面。從經濟學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是在企業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技術創新的結果將直接影響成本、價格與利潤,因而側重于分析技術創新的經濟后果;從技術學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是在技術原理不變的情況下技術形態的轉化過程,是從發明技術向構想技術、設計技術、試制與試驗技術、生產技術、產業技術不斷轉化的過程,因而側重于分析技術創新的技術發展過程;從管理學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產經營系統的過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個善于接受創新的組織結構,使勞動者能在組織內自覺地從事創新活動,因而特別側重于分析技術創新諸階段的組織與管理。結合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角,企業技術創新的涵義可概括為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的盈利機會,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引入新產品或新工藝,通過建立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生產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達到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最終目標的活動。
2.1.3 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容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就必須順應甚至引導社會技術的進步,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一定的技術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來實現的,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要素的創新、要素組合方法的創新和產品的創新三個方面。
(1)要素創新
企業的生產過程是一定的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手段作用于勞動對象使之改變物理、化學形式或性質的過程,參與這一過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設備以及企業員工等三類。材料創新,材料是構成產品的物質基礎,材料費用在產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品的質量。設備創新,設備是現代企業進行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進行設備創新,有利于改善企業產品的質量,減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節省活勞動的使用。人事創新,任何生產手段都需要依靠人來操作和利用,企業在增加新設備、使用新材料的同時,還需不斷提高人的素質。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 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 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 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 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 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 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 Y=L∕[1+A?exp(-B·t)] )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 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 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 t為時間自變量, 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 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 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 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 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 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 這樣, 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 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 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 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 其中, 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 避免了其缺點, 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 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 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 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 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 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 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 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 往往帶有主觀性,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 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 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一、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文獻回顧
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一直是近年來現代經濟社會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技術創新理論最早是由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的,弗里曼(Freeman)在此基礎上對技術創新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索洛(So-low)將技術進步從生產函數中分離出來,構建了“技術決定增長模型”,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丹尼森(Denison)考察了美國的經濟,創新性地提出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理論;羅默(Romer)的知識驅動模型重新解釋了經濟增長的源泉,認為是由內生技術進步帶來的;庫茲涅茨(Kuznets)將知識引入到經濟增長中來,認為知識存量的增長得益于技術創新。國內許多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分別運用不同的計量方法闡述二者的關系。劉和東運用動態分析方法,揭示了我國技術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均衡關系;郭新力運用回歸分析方法,研究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貢獻度;范柏乃等人利用廣義差分法進行回歸,揭示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十分明確的單向因果關系;朱學新等人采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對中國科技投入的經濟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洪名勇構建計量模型,將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理論整合為一個分析框架,從新的視角研究我國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各地區經濟增長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創新。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
(一)初步建立技術創新指標體系要分析技術創新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首先必須正確判斷技術創新的能力。由于技術創新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線性模式,而是一個涉及多環節、多方面的復雜活動,因此,技術創新指標體系是由一系列能夠表示技術創新水平的指標構成,它反映了技術創新活動的不同側面。本文采用計量模型確定技術創新的能力,并用于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的實證研究。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分別為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產出和技術創新環境三個部分。技術創新投入是指在技術創新活動中投入的各種要素,是技術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它制約著技術創新產出,直接對技術創新能力產生影響。技術創新投入主要包括資金投入和人員投入兩個方面,下設5個評價指標。技術創新產出是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結果,它反映技術創新活動取得的技術成果,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知識產出和產品產出三個方面,下設5個評價指標。技術創新的客觀環境對技術創新起到很大的作用,長期影響著技術創新的能力。有利的創新環境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促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技術創新環境可以從技術環境、市場環境和教育環境三方面考慮,下設5個評價指標。這三部分雖然在整個技術創新體系中具有獨立的功能,但是互相之間又存在著統一的邏輯關系?;诖罅课墨I的基礎上,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則,本文把技術創新投入子系統、技術創新產出子系統和技術創新環境子系統作為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下設8個二級指標,15個三級指標,建立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詳見表1。
(二)指標數據的收據與處理本文選取2001-2012年的年度數據來評價技術創新的綜合能力。表1中各評價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以及各大科技網站。盡管指標體系中的每個指標都是正向指標,但各指標間的量綱仍存在著差異。為排除不同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將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經過處理后的數據剔除了單位不一致因素,數量級相同并且所有處理后的數據均值為0、方差為1,且服從正態分布。本文利用SPSS軟件,實現了數據的標準化處理,結果見表2。
三、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技術創新能力綜合分析本部分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技術創新綜合能力進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旨在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原始數據的多個指標變量轉化為幾個相互獨立的綜合指標,既減少了指標選擇的工作量,又可以消除評估指標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選擇主成分時應保證特征根的累積貢獻率足夠大,最大程度解釋分析對象,確保綜合評估結果的準確性。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顯著性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大,說明提取主成分的可能性很大,滿足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條件。將處理好的標準化數據作為分析依據,利用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結果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前兩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99.267%,表明這兩個主成分基本上包含了原始數據的全部信息。因此,選取fl和f2為主成分,代表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中的15個指標。對上述提取兩個主成分建立初始因子載荷矩陣,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以每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占所提取主成分總的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計算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模型。
(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本部分是將代表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指標X與代表經濟增長的核心指標Y建立回歸分析模型,研究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進一步探討技術創新綜合得分與評價體系內各項指標的關系,分析在推動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同指標的貢獻程度,對促進經濟增長提出相應的建議。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有很多,GDP通常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為了剔除人口規模變化造成的影響,本文選用人均GDP衡量經濟增長狀況,用Y表示。2001-2012年我國人均GDP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后的結果見表5。根據表4和表5,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技術創新綜合能力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相同發展趨勢。繪制散點圖并進行相關性檢驗,表明技術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水平存在著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通過SPSS軟件對X和Y進行線性回歸的結果如表6所示。因此,經濟增長水平對技術創新能力綜合得分的回歸方程為:Y=1.020X-28.651將回歸方程和技術創新能力計算公式聯立得到的回歸方程為:
(三)結論1.技術創新能力呈現逐步提升趨勢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測度,2001-2012年期間我國技術創新綜合能力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10至2012年間的提升幅度最大,由此說明技術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且趨于穩定。2.技術創新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通過實證研究分析,技術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水平的回歸模型,技術創新能力和經濟增長水平存在正的回歸系數,并呈現趨同現象,說明技術創新可以帶來積極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的增長。3.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有待加強采用計量模型做簡單的一次回歸,結果表明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度偏小。由此可以表明,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傳導機制存在一定阻滯,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這一障礙,發揮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李朝洪李侃蔚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統計學碩士生
近年來,創新及創業的發展受到高度關注。從大學生創業“50萬元以下的注冊資本可分期到位”到國家及各省市級創業扶持政策層層推出,全民創業已成為必然趨勢。對于企業的科技創新,國家了各種優惠政策進行鼓勵,如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減免,研發支出加計費用化等,都大力促進了科技創新的發展。技術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然而如何確定能夠帶來符合期望產出的有效投入成為企業不得不解決的難題。通過進行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能夠更好地判斷出何為有效的投入、何為無效的浪費,從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業現狀的戰略。在系統的技術創新績效評價體系下,企業才能較為準確地評估創新績效,這極大地幫助了企業提高創新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也有助于企業選取合適的經營戰略和有效的資源配置?,F如今,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在評價內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財務指標,還引入了大量的非財務指標,但由于非財務指標在定量化過程中摻雜了過多的主觀性因素,可能導致技術創新績效評價偏差、企業自我定位不準確等問題。財務評價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基礎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動的。因此基于財務視角來研究技術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對準確把握和客觀評價技術創新有著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從財務視角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方法進行系統的綜述。
二、技術創新績效評價的內涵
(一)技術創新。創新一詞來源于ShcumpeetrJ.A.的《經濟發展理論》,此書在1934年譯成英文時,首次使用了“創新”(Innovation)一詞。之后Shcumpeetr提出創新概念是指在生產體系中將生產條件和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從而獲得潛在的利潤。對于技術創新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較多爭議。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MueserR.在搜集大量相關論文并進行較系統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個較為簡潔準確的表述:當一種新思想和非連續的技術活動,經過一段時間后,發展到實際和成功應用的程序,就是技術創新,即技術創新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
(二)績效評價。據財政部統計評價司的闡述,所謂企業績效評價,是指在特定的指標體系下,通過數理統計和運籌學的相關原理,在統一的標準下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形成對企業一定時期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的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判。
(三)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該概念在國內外目前還未有較為規范的說法。較多學者將技術創新績效的理解分為兩部分,一為技術創新投入產出效率,二為技術創新活動的產出結果(包括其影響)上。Hagedoorn和Cloodt(2003)認為從狹義上理解創新績效即為發明創造引入市場的程度,從廣義上來理解是指從概念生成一直到將發明創造引入市場全過程所取得的發明、技術以及創新三方面的績效。高建(2004)認為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效率、產出的成果及其對商業成功的貢獻即為技術創新績效,包括技術創新產出績效和技術創新過程績效。其中“產出績效”表現為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給企業帶來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效益和影響,“過程績效”表現為企業技術創新過程執行的質量,它是通過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的變量來反映,并且認為企業較高的技術創新績效應該是在產出和過程兩個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現。本文提到的技術創新績效即是基于高建所提出的觀點,即該績效包含技術創新產出績效和過程績效。
三、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方法綜述
現今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績效評價的方法眾多,常用方法主要分為四種: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運用DEA方法、灰色評價法。因子分析法是搜集一定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通過少量、相關性較低的指標整合數據信息。該方法主要的特點為通過降維簡化數量較大的指標并消除本身變量之間較強的相關性,從而形成較為客觀、方便、有效的評價結果。但對于企業而言,該方法需要收集的數據較多,故可行性不強。模糊綜合評價法是通過模糊數學的方法,將一些邊界不清的因素進行量化,并通過“最大隸屬度”的原則來進行評價。這種方法中專家顯得尤為重要。專家的意見構造成判斷矩陣,從而確定相應指標的權重,形成評價結果。其最大的弊端是具有較大的主觀性。運用DEA方法是運用線性規劃計算所有決策單元,然后根據其相對位置來判斷各自效率,從而確定績效。在處理復雜系統時該種方法具有相對優勢,而且其不受計量單位影響,可用單一綜合指標來評價績效情況。對于DEA方法而言,要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則需決策單元的數目達到其指標個數的三倍以上才具有參考價值,而且該方法的應用程度相對復雜,使得其在評價時有一定的難度。灰色評價法是以灰色系統的理論為基礎,對預先設定的評價對象進行某一階段所處狀態的評價。相比于其他評價方法,灰色評價法更具有實用價值,是由于其主要采用非統計方法,使得在數據量較少、條件不滿足統計要求時,還可用該法進行評價。該種方法也可處理機制相對復雜、層次相對較多、對于定量角度建立精確的模型系統有一定難度的情況。但由于數量指標均是由相關人士進行打分,因此具有較大的主觀性。相對于模糊綜合評價法和灰色評價法而言,因子分析法、DEA評價方法采用真實數據或是特殊算法來代替人為主觀成分,故評價結果更為客觀。但前期準備的工作量也相對較大,在評價實施過程中具有一定難度。財務視角的評價方法包含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進行評價的多個角度,如產出視角、過程視角,但往往這些視角的評價結果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情況,上述四種方法則通過相應計算方法將多個指標匯總成最終的評價結果,較為客觀、準確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評價結果。
四、基于財務視角的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方法
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對企業戰略選擇、資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一直廣受企業界和學術界的關注,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不斷地完善這一理論體系,但由于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復雜性,增加了該領域的研究難度,學術界仍未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形成統一的標準。本文就企業實際中采用的創新績效評價方法進行匯總。
(一)基于結果的財務視角評價。1.新(改進)產品銷售收入?,F階段進行績效評價時應用財務指標較多,因其定量方法較為準確,對績效的評價更接近真實情況。其中企業進行產出績效評價時最為常用的財務指標為新產品銷售收入。與之相關的財務指標有新(改進)產品的利潤率。新(改進)產品的利潤率即為新產品實現的利潤占當年企業總利潤的比重。利潤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相應時期的利潤水平,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從橫向、縱向比較其經營管理水平。該類財務指標是從新(改進)產品的經濟效益方面評價其產出績效。2.新(改進)產品的銷售率。新(改進)產品銷售收入與新(改進)產品銷售率不具有相關性,故可作為技術創新產出績效的評價指標。其產品銷售率即為報告期新(性能具有重大改進和提高)產品的銷售收入與同期企業銷售總收入之比,反映了新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可用于分析新產品產銷銜接情況,研究新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程度。3.新(改進)產品市場占有率。在進行技術創新的產出績效評價時,企業常常使用新(改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來反映其直接經濟效果。市場占有率即為企業新(改進)產品銷售收入占市場同類產品銷售總額的比重。該指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改進)產品在市場的滲透能力,從而反映出企業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地位。4.專利申請數。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出績效也可從技術效益角度來進行測評,專利申請數則是技術效益的主要指標之一。專利申請數是指當年申請專利的數量(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時期人們從事科學技術發明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部分專利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其企業形象、企業品牌以及市場地位。專利數據比較容易獲取,較長時間內專利標準也較為客觀,且專利發明活動與創新直接相關,因而專利申請數是衡量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出績效相對可靠的指標。
(二)基于過程的財務視角評價。1.投資報酬率。也稱為“投資的獲利能力”,指通過投資而返回的價值,從側面反映了技術創新的使用效果。2.研銷比率。行動產生結果,結果反映行動。企業技術創新行為與結果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進行過程績效評價時,研銷比率則是一個較為直接的評價指標。研銷比率是指當年技術研發投入的費用占企業總銷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業對研發新技術產品的重視程度及技術創新和轉化能力。研銷比率有助于企業判斷新產品研發投入的必要性,并據此調整下一步的創新投入及經營戰略。3.成本變化率。部分企業在對技術創新過程績效評價的時候,引進了成本變化率這一指標。成本變化率通常指本年銷售成本與上年同期銷售成本之差除以上年銷售成本。該比率考慮到銷售成本增減的變化,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成果對成本的影響。以上過程性或產出性指標經過量化,均能客觀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但因多數指標基于財務報表得出,只是對歷史財務結果的描述,使得評價后得到的數據大多是對創新活動成果的評價,而缺少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前瞻性預測、發展空間估測以及發展方向估計。此外,上述常用評價方法中,影響指標變動的因素并不唯一,即除技術創新影響變動外,還存在其他影響因素。在實際應用中,應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進行調整。如專利申請數,企業應剔除未引發技術創新的專利,且對于企業有市場前景的發明但并不注重申請專利的企業,應將該指標剔除或是降低其在評價指標中的權重。
五、結束語
關鍵詞:軟件外包;技術創新;系統動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8-0007-03
0 引言
我國的軟件外包一直以來從價值鏈視角被看作一個相對比較低端的行業,由于國際發包商一般不會將最核心的產品外包出去,僅將“邊緣“技術部分外包,因此缺乏技術創新的源動力。實際外包過程中,有些項目具有一定的技術預言性,需要視顧客需求而定,世界上大多數外包咨詢公司也可能沒有做過,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針對技術領域的創新。因此,有必要對軟件外包企業技術特征和技術創新內涵進行分析。
通過國內外文獻的檢索和研究發現,國內外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視角各有不同,大致從技術管理、市場、政府政策制度、技術能力、網絡能力這幾個方面來研究,但針對軟件外包的技術創新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在對軟件外包企業技術特征和技術創新內涵進行分析基礎上,結合已有的企業技術創新研究成果,探討影響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的要素及各要素間的動態行為對企業持續創新的影響。
1 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分析
1.1 軟件外包企業中的技術特征分析 哈佛商學院教授Christensen[1](1996)認為技術是企業將勞動里、資金、源材料和信息轉化為產品或服務的一系列方法。這一定義說明“技術”的廣義性,即不僅僅局限于制造職能和科學開發部門,整個企業的價值鏈都存在廣泛的技術。斯坦福商學院教授羅伯特·A.伯格曼[2](2000)認為技術主要指用于產品和服務的開發、生產和交付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技巧和手藝。這一定義說明“技術”的狹義性。
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從其狹義特征分析,主要體現在軟件的生產方面,是軟件系統開發方法和應用技術,即整個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中使用的信息系統規劃技術、信息系統分析技術、軟件設計技術、軟件實施技術和測試技術,從應用技術的結構化程度來看,呈現出結構化從低至高的特征,從企業價值鏈屬性來看,則相反地呈現出由高至低的特征,如圖1所示。
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從其廣義特征分析,主要表現在企業管理和商務運營兩個方面,即商務項目承接活動、項目技術管理活動和售后服務活動中體現出的一系列方法、技術和技巧。
1.2 軟件外包企業的技術創新范疇分析 熊彼特(J.A.Schumpeter)20世紀初首次提出“創新”的含義,并列舉了技術創新的具體表現形式,但對技術創新并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至90年代,技術創新經歷了開發性研究、系統研究和綜合研究三個階段[3],學者們普遍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僅是獲得研究與開發成果,而是實現研究成果的商業化,但對定義的廣義性和狹義性方面存在爭論。狹義的定義僅限于與產品直接有關的技術活動,而廣義的定義則將非技術性創新也包括在技術創性活動范圍之內,如人才管理創新、組織創新、營銷活動創新等。
形成狹義和廣義的定義的范圍爭論,其本質是技術狹義性和廣義性在創新活動領域的具體表現,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的縱深程度決定的。從軟件外包企業的主營業務來看,是通過技術性產品來獲取利潤,項目開發方法、技術和項目管理技術是企業的“生產性”技術,是企業存在的前提和基礎。為使企業能持續性成長,市場開發技術、人力資源培養技術以及組織管理技術是企業的“運營性”技術,因此軟件外包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指以狹義的技術創新活動為主,廣義的技術創新活動為輔的技術創新系統。
2 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
2.1 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性特征 技術創新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它不僅是由多個影響技術創新的變量因素構成,同時還是一個具有動態復雜性的由各種相互影響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各種關聯關系的集合整體。主要的系統性特征:①技術創新系統的整體涌現性。動態行為特性是系統所有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系統的整體行為,是企業系統整體涌現性的一種。如果將技術創新系統分解開,這種整體行為特性就不復存在了。②技術創新系統的開放性。軟件外包企業是知識型企業,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知識型企業要受到技術、市場、產業和社會等各方面環境的影響,需要不斷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實現快速成長。技術創新是知識型企業的重要活動,這就決定了技術創新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系統,該系統應及時掌握外部環境信息,并從企業外部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各項資源。③技術創新系統的自適應性。軟件外包企業必須了解知識型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化需求,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主動地對自身系統進行修正,技術創新系統中的個體學習與組織學習能力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提高,使知識型企業在發展中不斷調整自身成長狀況以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或利益。④技術創新系統的耗散性[5]。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非線性相互作用會給系統的變化帶來關聯放大效應。知識型企業由于自身成長的不穩定性,更容易產生由于某一系統關鍵要素的變化而對整個系統產生的加速放大效應。如知識型企業中出現關鍵知識員工流失或核心技術泄密等問題,則會帶來企業快速衰敗的危險。因此,在技術創新活動的子系統中過程中都潛伏著這種放大效應,處理不當就會給企業成長帶來危機。
2.2 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要素動態因果關系 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技術創新的原動力是企業家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6][7],在充分考慮國內外技術信息的前提下,企業家根據企業技術創新的商業化程度,規劃技術創新戰略;在技術管理的體制下,科技人才在技術學習、技術吸收的基礎上利用現有技術設備、技術手段完成技術創新過程。企業家創新意愿受到企業利潤、市場潛在需求、R&D費用、技術差距和優惠政策個因素的制約。當企業技術創新導致企業利潤增加或減少時,政府優惠政策的具體落實情況和競爭壓力的存在,使企業家創新意愿也會增加或減少,從而調整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形成一個增長的正反饋回路,構成企業持續創性的路徑依賴。與此同時,由于技術持續創新過程中難度的加大會導致R&D費用的增加,市場潛在需求的減少以及企業與國內外技術水平差距太大會降低業家創新意愿,形成一個負反饋回路,該路徑依賴可能回導致企業持續創新的終結,也可能對正反饋增長回路起到積極的穩定作用,以保證技術創新活動的有效性。通過上述分析,可構建軟件外包企業具體的因果關系循環圖[8],如圖2所示。
3 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學模型
由上述因果關系循環圖,適當引入技術創新活動所需其他變量,可建立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學流圖,如圖3所示。本系統動力學模型主要分為三個子系統;企業家創新動力子系統和技術創新運營子系統、技術創新企業成長動力子系統。企業家創新動力子系統主要由促進和阻礙企業家意愿的主要因素構成;技術創新運營子系統反映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過程中技術人員、研發資金、人才政策、技術設備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技術創新企業成長動力子系統反應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對企業商業化的貢獻程度。
4 模型仿真及結果分析
4.1 模型的有效性檢驗 本文利用Vensim軟件,使用西安軟件園某大型軟件外包企業近5年由于開發過程改進和中間件開發等技術創新活動產生的利潤值,以2005年的數據為起點,回測2006-2010年技術創新活動產生的利潤值,并與歷史數據相比較,同時調整模型部分結構和參數,具體結果見表1。從整體看,平均誤差率為3.4567%,小于10%,說明被優化的模型擬合度較好,具備政策實驗的功能。
4.2 外包企業技術創新系統主要因素敏感性分析 經反復模擬,確定技術創新驅動模式和技術人員激勵方式為企業政策的敏感性因素。技術創新驅動模式分別為市場驅動、技術驅動和政府驅動,仿真的結果見圖4。圖中可以看出,企業有原先的政府驅動創新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時,可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而基于技術導向的創新驅動力并沒有產生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原因在于軟件外包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是基于模仿性產品創新和漸近性的開發工藝創新,而這兩類創新有利于滿足發包商的產品需求和低成本接包兩個方面。
企業技術人員激勵政策按時間分為短期(一年)、中期(一年至三年)和長期(三年以上),模擬的結果見圖5。圖5中可以看出,企業有原先的中長期激勵政策轉變為短期激勵政策時可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具體的說是提高基于模仿性產品創新和漸近性的開發工藝創新的水平。
4.3 縮小技術差距的可能性預測 在企業原有的條件和即定假設條件下,從圖6中可以看到,若要將技術差距縮減為零,需要45年時間,即2045年,將企業技術人員的激勵政策改為中短期激勵,并將創新驅動力轉變為技術驅動和政府優惠政策驅動相結合,技術差距為零的時間大約在2034年,將減少10年左右;可見,縮小技術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需要較長期的持續創新。
4.4 企業家創新意愿與企業技術水平增長的動態分析 企業家創新意愿是企業創新系統因果關系中的核心因素,是企業技術水平增長的源動力。兩者的關系如圖7。企業家創新意愿受到企業利潤、市場潛在需求、R&D費用、技術差距和優惠政策多個因素的制約,波動較大,而企業技術水平則呈現出穩定的增長態勢。由于企業前期投入較多的研發經費,企業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企業利潤增長緩慢,企業家創新意愿處于較低水平,在企業由于技術創新帶來穩定的利潤增長后,企業家創新意愿強烈增長,并保持較高水平,后期由于企業規模的擴大,贏利渠道的增多會使創新意愿強度有所下降,但企業技術水平會呈現慣性提高的趨勢。
5 結論
通過對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動力機制的分析和仿真,得到以下結論:
影響技術創新的企業政策因素較多,其中技術創新驅動模式和技術人員激勵方式為企業政策敏感性因素,通過企業政策調節,可加速企業技術創新水平。
①縮小技術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國外技術增長率基本保持穩定增長前提下,需要企業長期的持續創新才有可能,企業敏感性政策的調節,可以縮短縮小技術差距所需時間。
②企業家創新動力子系統是整個企業創新系統的核心。在技術創新運營子系統正常運行以及技術創新商業化利潤有效的前提下,影響企業家創新意愿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相互制約,即正反饋回路的持續增長和負反饋回路的有效調節,最終會保持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穩定增長。同時,仿真結果也表明企業家創新意愿的主觀強度應高于企業技術水平增加的強度,即強烈的創新意愿是企業持續創新的能動性前提。
③本文所構建的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動力學模型,由于數據源選擇的局限性,雖然不能完全反映軟件外包企業技術創新的準確情況,但為企業優化技術創新管理政策和預測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Joseph L. Bower.用戶力量、戰略投資與領先公司的失敗[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97-218.
[2]羅伯特·A.伯格曼.技術與創新的戰略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劉紹堅.軟件外包技術外溢與能力提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曲明軍.知識型企業成長系統的分析設計與評價研究[D].山東大學 2007,12.
[6]陳功玉,鄧曉嵐.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內部因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2):89-93.
一、課題開題報告含義與作用
開題報告, 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后,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 批準的選題計劃。 它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 展研究等問題, 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發展等。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 研究的地位和價值, 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我們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這在第一部分已經談到。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 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七)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專長。主要看參加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怎么樣。如果參加人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 這個課題就無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無法批準立項。
(八)現有基礎。主要是人員基礎和物質基礎。很多課題對人員和設備方面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條件都沒有,這個課題同樣不能立項。
(九)經費估算。就是課題在哪些方面要用錢,用多少錢,怎么管理等。
三、開題報告論證的主要內容
1、審定課題名稱。一是看名稱表述是否準確、規范。準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研究的對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要規范、科學,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稱是否簡潔,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如:“應用信息技術構建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網絡環境下高中英語聽讀教學對學生文化素養提高和學習策略形成之影響”、“借助信息技術,變革學習方式”、“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師生幸福成長”。
2、尋找研究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充分、貼切、準確,不要貼標簽,拉大旗,喊口號。
3、分析研究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實際。
4、查清研究現狀——單位的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國內的研究現狀;國外的研究現狀。用書檢和網檢的方法。
5、論證研究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
6、闡述研究意義——有現實意義;有歷史意義;有實踐意義;有方法論意義。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對關鍵詞、關聯詞的概念、意義、本質、聯系進行闡述。
8、完善研究設計。確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設;確定研究目標;提出研究措施;落實研究內容;提供研究方法;劃分研究階段;落實研究人員;預測研究成果效應;建立研究組織;規劃研究管理;分析規劃研究的保障。
四、開題論證的方法以綜合評價為主:一是課題單位的自我論證評價;二是同行的論證評價;三是科研管理部門的論證評價。由預審、初審、學術評審、綜合評審四個階段組成。預審與初審可在開題前后的時間里進行。 重點側重在課題選擇和課題計劃的制訂上。學術評審與綜合評審要貫穿于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重點放在計劃實施與成果的預期鑒定上。
五 、開題報告的寫作
(一)開題報告的組成。三個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次要部分:標題、署名、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1、課題名稱。題目必須與內容一致。確切、中肯、具體、鮮明、簡練、醒目。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2、署名。在題目的下面,必須簽署課題研究單位,一般不寫撰寫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負責。
3、開題報告可以不寫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4、前言。前言是開題報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應說清楚課題選題、立項、批準的過程,以及開題前的準備、開題緣由、開題意義,開題前所進行的調查情況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并實事求是,要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不要面面俱到,不著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占報告的主要篇幅,它是報告的主體。正文部分必須對再次論證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包括研究前的觀察、測試、調查、分析、學習,材料形成的觀點和理論。如調查的問題、現狀和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正文部分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 它體現了課題組的水平, 同時也可以看出今后課題研究的狀態和水平。撰寫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同樣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認真對材料進行分析、 綜合、 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組織,最后得出正確的觀點。可采用圖表來集中反映數據,要注意少而精,數據必須準確無誤。正文部分要層次清楚,觀點鮮明,邏輯性強,大標題涵蓋小標題,小標題服務于到標題,標題統帥內容,內容說明標題。
(1)課題、問題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 C、問題的研究現狀:國內的、國外的,省市縣內外的研究的,單位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進行了那些研究? D、問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對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包括對本校、本地區的教育工作實際存在的問題)或回答教育理論問題有什么意義?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會有什么貢獻? E、問題研究的意義: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方法論意義。以上幾點要求做到:少而精;針對問題;能指導操作;表述簡明、準確,有具體貫徹要點,涵蓋子課題,能理解把握。
(2)課題的界定:對課題題目的界定;對條件詞、關鍵詞的界定,包括內涵與外延。
(3)改革的主張、研究設計。 A、研究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學的、政治理論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B、研究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分目標,目標要實在,要可行。和內容。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后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了。相對于 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么,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 C、研究的具體內容。內容要緊扣課題的目標來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則與策略:方法、原則與策略的理論支撐;方法、原則與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則與策略的活動性。課題研究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敘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樣做” 。 E、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至什么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預測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么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件、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G、有效的組織保障: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踏實實去干。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H、其他保障:如課題組活動時間;學習什么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6、簡短的結語。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度和決心。
7、可以寫上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梢允琼撃┳?腳注,在本頁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內注(行內夾注)和書后注四種。 開題報告也可以有“致謝” 。對于曾經指導、參加過選題、論證,或對此工作提供建議或便利條件,而又沒有在課題組的同志,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開題會上,有關專家必須詳細審查開題報告,向研究者提問質疑。但開題會不同于成果鑒定 會,更主要的應該是完善方案。在確定研究有明顯價值的前提下, 論證雙方應全力討論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專家審查的內容包括:1、選題是否當,是否符合立項條件;2、課題論證是否充分;3、負責人的素質或水平是否能承擔此課題;4、課題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當;5、資料準備如何;6、最終成果預測如何;7、是否具備完成本課題所 需的其他條件;8、經過比較,本課題是否有更合適的承擔人;9、其他原因(加以說明) 。
開題報告范文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 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 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 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 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 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 Y=L?M[1+A?exp(-B·t)] )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 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 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 t為時間自變量, 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 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 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 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 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 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 這樣, 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 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 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 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 其中, 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 避免了其缺點, 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 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 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 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 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 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 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 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 往往帶有主觀性,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 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 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 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1) 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 (2) 經濟效果; (3) 社會效果; (4) 風險性, 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 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 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 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 同時, 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 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 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 均處于研究之中, 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 (2) 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 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 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 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 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 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 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 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 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 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 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 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 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 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 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 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 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 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 (1) 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 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 (2) 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 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 (1) 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 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 (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 (3) 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 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 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 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 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 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 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 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 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 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 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 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 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 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 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 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 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 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 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 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 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 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 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 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 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 先從某一行業出發, 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 然后, 逐步擴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 進行實證研究, 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 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 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 同時, 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 所以,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 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 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xxxx.07-xxxx.09:完成論文開題。
xxxx.09-xxxx.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xxxx.11-xxxx.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xxxx.01-xxxx.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xxxx.03-xxxx.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xxxx.04-xxxx.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關鍵詞]中國技術創新理論 研究前沿 共詞分析 可視化 知識圖譜
[分類號]N99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第一步,選取國際上被美國ISI(科學情報研究所)的SCI、SSCI數據庫(科學引文索引、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10個技術創新創新理論研究方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見表1)。
第二步,從SCI、SSCI中下載2001―2005年間英語語言的文章3 066篇,提取3 233個關鍵詞,依出現頻次的高低提取186個關鍵詞。
第三步,確定國內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期刊。首先,在中國全文數據庫中,輸入關鍵詞“技術創新”,搜索登載“技術創新”方面文章居多的期刊(2001―2005年);其次,在第一步的基礎上,統計出的期刊,同時被CSSCI收入及包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指定的管理類、經濟類、科學學期刊范圍內,或只包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指定的管理類、經濟類、科學學期刊范圍內的期刊(見表2)。
第四步,利用CSSCI數據庫,將由表1所示期刊中得到的關鍵詞,對應地輸入所得到的中文期刊中,最后得到純文本格式的文章共有41 869篇(次)。
1.2 研究方法
從下載的41 869篇次的文章中,提取關鍵詞26 083個,出現總頻次為134 925次,平均每個關鍵詞出現5,17次。同時提取出現頻次為112次以上關鍵詞97個,其出現總頻次為23 775,占出現總頻次的17.6%,平均每個關鍵詞出現245.1次。由平均出現頻次可知,97個高頻關鍵詞基本上代表了當今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前沿。
運用科學計量學方法,通過自編軟件,對出現頻次居前97位高頻關鍵詞(見文后附表)進行共詞分析,生成共詞矩陣,然后利用SPSS軟件,進行多維尺度分析、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別繪制以高頻關鍵詞為內容的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前沿知識圖譜。
2 前沿圖譜與研究領域
2.1 多維尺度分析與聚類分析
從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前沿的高頻關鍵詞知識圖譜(圖1),可以看出由高頻關鍵詞聚類而成的8個前沿知識群。這8個前沿知識群亦是當代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前沿的8個前沿學術領域。
從這8個前沿知識群所構成的前沿研究領域頻次居于前列的關鍵詞(見表3)與其他高頻關鍵詞(見附表),可以了解當代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前沿的基本內涵。
從知識圖譜中各知識群的分布態勢來看,知識群1、2、3處于核心知識“地帶”,其中,知識群1與知識群2的知識含量最大,占據著主導之地位,知識群3發揮著“橋梁”的功能;知識群4、5、6、7、8雖然規模較小,但是,它們卻聚集在一起,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
?知識群1中,“技術創新”、“知識管理”、“信息技術”、“戰略聯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人力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核心能力”、“人力資本”、“產品創新”、“評價指標”、“績效評價”、“人力資源”、“信息系統”、“風險管理”、“知識共享”、“全球化”、“網絡經濟”、“互聯網”、“學習型組織”、“競爭戰略”等關鍵詞高頻出現,這表明該知識群主要關注在全球化與網絡經濟的背景下,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圍繞技術創新的主線,以產品創新為核心,集中于基于知識共享的企業知識管理、戰略聯盟的建立、人力資本開發與人力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企業文化的建設、電子商務的發展、技術創新績效的評價等領域。
?知識群2中,“企業”、“風險投資”、“經濟增長”、“跨國公司”、“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制度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創新”、“R&D”、“激勵機制”、“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國有企業”、“資源配置”、“實證分析”、“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科技政策”、“基礎研究”、“中國企業”、“信息不對稱”、“企業家”、“市場結構”、“組織創新”、“科學哲學”、“評價方法”、“企業創新”、“層次分析法”、“合作創新”、“國際創新系統”、“技術能力”等關鍵詞高頻出現,這表明該知識群首先著眼于企業的有關問題,包括跨國公司、中國企業中的國有企業、中小企業中的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激勵機制及R&D的關系,企業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風險投資、知識產權的關系,企業家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地位與作用。其次,立足國家創新系統的視角,涉及區域經濟發展中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市場結構與信息不對稱的關系、企業創新與合作創新的關系等問題。再者,科學哲學的視角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反思,技術創新的有關評價方法,特別是層次分析法的運用,也是該知識群的―個研究亮點。
?知識群3中,“企業管理”、“供應鏈”、“戰略管理”、“組織學習”、“WTO”、“知識經濟”、“高新技術企業”、“產業集群”、“企業競爭力”、“組織結構”、“項目管理”、“企業戰略”、“創新能力”、“信息化”、“制造業”、“高技術企業”等關鍵詞高頻出現,表明該知識群的注意力集中在WTO、知識經濟與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從企業戰略的角度,加強企業管理,這涉及到戰略管理、組織學習、組織結構、項目管理等內容。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產業集群、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尤受矚目。
?知識群4中,“上市公司”、“綜合評價”、“國際競爭力”、“技術創新能力”等關鍵詞高頻出現,表明該知識群主要集中在有關上市公司的綜合評價、國際競爭力與技術創新能力等問題上。
?知識群5中,“公司治理”、“股票市場”、“證券市場”、“高新技術”、“資本市場”、“實證研究”等關鍵詞高頻出現,表明該知識群主要聚焦在高新技術公司的公司治理及其與資本市場中的股票市場、證券市場等方面。
?知識群6中,“科學技術”、“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等關鍵詞高頻出現,表明該知識群主要集聚在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及其評價等領域。
?知識群7中,“管理模式”、“企業績效”、“經濟全球化”等關鍵詞高頻出現,表明該知識群主要集中于
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企業的管理模式與其績效的關系問題。
?知識群8中,“企業信息化”、“科研管理”等關鍵詞高頻出現,這表明企業的科研管理與企業信息化存在一定的關系,即某種程度而言,企業信息化為企業良好的科研管理創造條件,而企業有效的科研管理可以促進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與建設。
2.2 因子分析
在高頻關鍵詞的多維尺度分析、聚類分析基礎上,再利用因子分析對研究前沿進行進一步的論證,以利于解釋。根據因子分析的結果,得到累計方差貢獻率占71.599%的前8位主成分,如表4所示:
考察高頻關鍵詞因子分析中的原始特征值與方差貢獻率可知:
在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前沿中,最為活躍的研究前沿是知識群1,這表示企業技術創新中的知識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的建設,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信息技術的創新與產業化,極為引人注目。第二活躍的研究前沿是以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的風險投資、制度創新、知識創新、R&D管理、跨國公司的管理等為主導的知識群2,這說明在國家創新系統的維度下,區域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企業創新的核心――技術創新的復雜性等問題,已引起學界的高度關注。知識群3是居于第三活躍的地位,亦即高新技術企業的戰略管理、組織學習及供應鏈管理、產業集群、制造業的創新能力等呈熱點趨勢。其中,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的發展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與地位,已取得普遍的共識與肯定。這三個知識群在知識圖譜中占據的地帶最為“龐大”,知識含量也最為可觀,知識群1與知識群2引領著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的前行,知識群3則在其中起著一定程度的“貫通”作用。
知識群4、5、6、7、8在知識圖譜中,雖占據的位置有些“偏僻”,學術活躍性偏弱,但其在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中,所占分量不可小視,對整體研究的進展,發揮著積極的促進與完善作用。
3 結論與展望
Abstract: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s th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and the important standard of measuring 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of operating mechanism. It reflects the leve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a reg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paper determines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pita GDP structure coefficient matrix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Cross efficiency matrix are obtained through measur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by applic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matrix of cross efficiency model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our country in 2009, finally use entropy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and the final efficienc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30 regions all have room to improve efficiency, this method can fully sort all areas and conforms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an the traditional kind and aggressive than cross efficiency method.
關鍵詞: 技術創新效率;數據包絡分析;交叉效率;系數矩陣;熵權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cross efficiency;coefficient matrix;entropy weight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0-0016-03
0 引言
技術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之一,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在區域競爭中顯示出了日益強勁的作用。技術創新在提高生產率和創造新興產業方面起到了根本作用,成為影響區域產業升級和結構轉換的核心因素。區域技術創新效率和能力已成為衡量區域經濟是否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如何提升區域技術效率成為區域關注的重點,這就需要對區域效率進行測度并通過橫向對比為提升效率提供基礎。對區域進行技術創新效率評價,可以判斷區域發展過程中資源是否合理利用,資源配置是否合理等問題,據此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對于提升技術投入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提高區域的科技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理論角度對技術創新效率進行評價成為研究熱點,如何選擇一種有效的評價方法對區域技術創新效率進行評價,從而制定出適合各區域的發展戰略以提高區域經濟效益成為了關鍵問題。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技術創新的要求也不同,從形態的角度是模仿創新、自主創新;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在初級發展階段可能傾向于模仿創新,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開始注重自主創新;在降低成本階段注重工藝創新,在差異化發展階段注重產品創新。我國區域間差異很大,創新的取向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技術創新效率評價時需要充分考慮這種差異。既有的技術效率評價方法包括DEA,SFA和綜合評價方法等。本文將對DEA方法進行分析,常見的用于評級技術創新效率的DEA模型包括BCC、CCR和交叉效率模型,由于BCC、CCR方法得到的結果不唯一,所以很多人引進了交叉效率模型,通過構造算法實現競爭和合作關系的效率計算,但是所有區域間的競爭和合作關系只能以一種形態存在,本文將計算通過構造區域間的發展的相似系數體現區域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區域間的發展階段相似,其所處的階段越接近其評價取向一致,更多的體現為合作關系,反之體現為競爭關系。本文立足于DEA方法,通過引入基于GDP構造的關聯系數矩陣改進DEA交叉效率模型,將系數矩陣與交叉效率相結合,實現對不同發展階段和區域間競爭和過關系的體現,并通過橫向對比提出不同區域的技術創新效率提升策略。
1 相關研究綜述
國內外很多學者基于投入產出的思想對區域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研究,主要的方法包括SFA和DEA等。因為相對于基于參數方法SFA,DEA方法無須估計投入產出的生產函數,避免了因錯誤的函數形式帶來的問題和避開了參數估計的嚴格假設,同時其結果不僅能判斷被評價對象效率的相對有效性,還可對非有效的決策單元給出改進方向,因此DEA方法相對應用更多。
Li, S. J.等(2007)以2005年的30個地區和34個制造業子行業的數據為基礎建立了兩階段超效率DEA模型進行了技術創新效率評價[1]。Liu, J.(2009)采用C2R模型和超效率模型對中國東部11個省市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除上海等7個省市DEA有效外其他地區應通過聯合輸入和產出來提高技術創新效率[2]。Hu, X. M.(2010)利用DEA—tobit兩步法計算了1997~2004年中國各地區的技術創新效率,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東部區域創新效率明顯高,其總行業結構和企業規模是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3]。Chen, H. M.等(2010)將主成分分析與DEA相結合對中國各區域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度,結果發現大部分區域的技術創新效率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4]。
針對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研究,國內學者越來越重視。張江雪、朱磊將DEA模型分為四個階段,對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企業工業進行技術創新效率測度,結果表明將環境因素去除后總體上會提高全國企業工業技術創新效率值[5]。馮纓等應用DEA-BCC模型從兩個角度對江蘇省企業整體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度,預算高技術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值[6]。李博等應用Super-DEA模型對我國30各地區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度,通過面板門限回歸模型預測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并確定其與技術創新效率之間的非線性關系[7]。錢燕云考慮技術創新效率和有效性的問題并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用數據包絡分析對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和有效性進行測評,為指導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模式提供參考[8]。郭思亮等應用數據包絡分析對山東省各地市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度,分析結果表明山東省各地區沒有技術創新效率達到1的,并分析了影響技術創新發展水平的因素[9]。張沛東應用序列數據包絡分析和面把數據模型對天津市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這種影響因素對與技術復雜的企業影響作用較大[10]。王俊峰等對我國工業行業的細分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驗證,并得出影響技術進步程度和技術創新效率的因素,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11]。
本文借鑒以上文獻所用的方法模型,綜合既有文獻指標體系,結合我國各省市實際情況建立適宜的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并將考慮區域差異的競合關系系數矩陣引入到DEA交叉效率模型中對2009年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度??梢猿浞值乜紤]區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避免了傳統交叉效率模型一邊倒的缺陷。
2 技術創新指標體系
技術創新理論是20世紀初由熊彼特首先提出的,隨著對其研究的深入,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在當今社會越發凸顯。能否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增強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能否在競爭環境下屹立不倒的關鍵因素。技術創新效率是指由技術創新過程中多投入和多產出之間的轉化效率,因此首先要確定技術創新過程中產出項和投入項包含哪些;由于企業主要是技術創新的載體,因此技術創新主要是由企業完成的。
本文選用劉志英(2011)的技術創新指標體系[12],即技術創新投入指標為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以上企業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和技術流入合同金額。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人員全時當量表示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財力和人力,用來衡量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技術合同流入額表示企業向外部學習的能力,通過向其它企業學習來提高自身技術創新效率的指標。
技術創新產出指標包括高技術產品產值、新產品產值和出口額。前兩項是衡量企業研發新產品和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的重要指標,出口額是衡量企業產品對外出口的能力,代表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 模型與方法
3.1 傳統DEA模型 在傳統的CCR模型的基礎上,Sexton(1986)首次提出了交叉效率評價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將交叉效率方法的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可以有效的消除傳統CCR方法單純依靠自評體系來對決策單元進行評價的缺陷。該方法自提出后,就被廣泛地應用到決策單元(DMU)的評價排序中。不失一般性,設DMUj的輸入向量為Xj=(x1j,x2j,…,xmj),輸出向量為Yj=(y1j,y2j,…,ysj),j=1,2,…,n。表示一共有n個DMU,每個DMU有m個輸入指標和s個輸出指標。?棕1,?棕2,…,?棕m和?滋1,?滋2,…,?滋s分別表示DMU輸入和輸出指標對應的權向量?;谝陨霞僭O得到傳統CCR模型(1)。其中?茲dd表示DMUd的自評效率值。
max■?滋ryrd=?茲dd
s.t.■?滋ryrj-■?棕ixij?燮0,j=1,2,…,n
■?棕ixij=1
?棕i?滋r?叟0,i=1,2,…,m,r=1,2,…,s(1)
在模型(1)的基礎上,同時為了避免權重最優解不唯一,研究人員引進兩種相反的交叉效率模型。一種為“仁慈型”策略,來計算滿足使得所有其它DMU的效率值最大的“仁慈型”交叉效率評價值:
max■?滋ryrk=?茲dk
s.t.■?滋ryr-■?棕ixij?燮0,j=1,2,…,n
?茲dd■?滋ryrd-■?棕ixid=0(2)
■?棕ixik=1
?棕i,?滋r?叟0,i=1,2,…,m,r=1,2,…,s
另一種為“進取型”策略,即在保證各DMU自評效率值不變情況下,選擇使其他DMU交叉效率值最小的權重。進取型交叉效率模型只需把模型(2)中目標改為最小化。
3.2 引進系數矩陣的交叉效率模型 交叉效率模型使其它DMU的效率值要么都最大,要么都最小,很顯然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情況是兩種極端。測度區域技術效率時,由于不同區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其在指標權重選擇上即存在競爭關系又存在合作關系,階段相近的傾向于合作關系,階段差異大的傾向于競爭關系。因此本文在交叉效率的第二階段引入系數矩陣(n階方陣),體現不同DMU之間的競合關系,1表示純合作、-1表示純競爭,在-1和1之間的數表示DMU之間表示部分傾向于合作程度。
根據錢納里的發展階段模型,度量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是人均GDP,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不同地區人均GDP相近程度越高表明地區間經濟結構體系越相近,因此它們在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指標權重體系越相近,因此它們處于合作關系,反之亦然。構造方法步驟如下:
步驟1:根據不同地區的人均GDP,生成一個n階方陣A,其中A中元素aij表示DMUi和DMUj人均GDP相減的絕對值。如果aij=0,取aij=0.001。
aij=GDPi-GDPj
步驟2:計算方陣A中每列元素的和,用它們分別除以對應列上的不同元素,計算得到的值再除以n-1生成矩陣B。
bij=■ j=1,2,…,n
步驟3:將矩陣B中的元素和1比較,若bij大于1,則取bij=1。若bij小于1,則取值不變。則生成新的矩陣C,即為系數矩陣。
對于系數矩陣C我們可以這樣理解,1-cij表示DMUi和DMUj之間的競爭關系,cij表示DMUi和DMUj之間的合作關系?;谝陨闲畔嬙煲M系數矩陣的交叉效率模型如下所示:
max cdk■?滋ryrk-(1-cdk)■?滋ryrk
s.t.■?滋ryr-■?棕ixij?燮0,j=1,2,…,n
?茲dd■?滋ryrd-■?棕ixid=0
■?棕ixik=1(3)
?棕i,?滋r?叟0,i=1,2,…,m,r=1,2,…,s
通過該方法,計算得到新的交叉效率矩陣,在計算DMU最終效率時,傳統做法是求平均,這樣處理問題雖然很便利,但是其沒有充分利用各決策單元所提供的評價值信息,不能有效區分決策單元之間的影響能力。因此可以通過引入熵權來確定交叉效率矩陣中不同評價值的影響因子。如果決策單元j對所有決策單元的評價值之間差距越小,則它所提供的有用信息越小,因此該決策單元的影響因子pj越小。熵值法公式如下:
Ej=-K■gijlngij,j=1,2,…,n(4)
其中,gij=hij/■hij,K=1/1nn。hij為交叉效率矩陣中的元素。則第j個決策單元的影響因子定義為:
pj=(1-Ej)/(n-■Ej)(5)
最后計算每個DMU的效率值?棕j=p*?茲jj,其中p=[p1,p2,…,pn],?茲jj為交叉效率矩陣。
4 實證結果
通過以上方法計算我國30個地區技術創新效率,指標數據均來自于《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表1信息技術創新效率較高的地區是江蘇、廣東、吉林和天津,說明這些地區技術創新資源投入利用率較高。處于效率值低端的地區是青海、甘肅、新疆和黑龍江,這些地區技術創新效率嚴重偏低,說明它們的資源利用率遠遠沒有達到平均水平,有很大的效率提升空間。從表中可以看出30各地區的技術創新效率都沒有達到1的,這說明所有地區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江蘇省效率排名第一,可以作為其它地區的效率基準。
5 結論
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首次應用人均GDP構造區域間競合關系矩陣并將它應用于DEA交叉效率模型中。該DEA模型充分考慮了區域間的競合關系,克服了傳統交叉效率方法決策單元要么全是競爭關系,要么全是合作關系,應用到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評價中更符合實際。應用熵值法確定交叉效率矩陣中決策單元權重是本文另一創新點,克服了傳統交叉效率方法無法區分決策單元之間的影響能力的缺陷。本文實證結果表明,大部分區域的技術創新效率值在進取型效率值和仁慈型效率值之間,充分說明了該方法有很強的有效性和實際性。全部30個區域技術創新新效率都有提升空間,進一步分析表明理清技術創新過程運行機理是解釋各地區技術創新差異的關鍵,也是需要緊迫研究的方向所在。
參考文獻:
[1]Li SJ, Song H. DEA model application on evalu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for regions or manufacturing sectors[M]. Marrickville: Orient Acad Forum, 2007.
[2]Liu J, Fu LP, Soc IC.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Study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 Evaluation Mode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alysis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Eastern China[M]. 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 2009.
[3]Hu XM. Study on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Discrepancy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M]. Wuhan: Wuhan Univ. Technology Press, 2010.
[4]Chen HM, Wu ZY, Jin W. Evaluation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DEA. In: Zuo DW, Guo H, Xu HL, Su C, Liu CJ, Jin W, eds. Advances in Func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Stafa-Zurich: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td; 2010: 378-82.
[5]張江雪, 朱磊. 基于綠色增長的我國各地區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2, 2(12): 113-124.
[6]馮纓, 騰家佳.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0, 1(7): 107-112.
[7]李博,李啟航.經濟發展、所有制結構與技術創新效率[J]. 中國科技論壇,2012,3(3):29-35.
[8]錢燕云.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和有效性的DEA綜合評價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4,1(18):106-111.
[9]郭思亮,李海濤.區域技術創新效率比較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30(2):140-143.
[10]張沛東.生產業對天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3(12):84-86.
【關鍵詞】突破性技術創新;隱性知識;樣機
1.漸進性技術創新與突破性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依據技術創新活動過程中的技術邊話強度和對象,可以將技術創新分為漸進性技術創新和突破性技術創新。
1.1漸進性技術創新的概念
漸進性技術創新是指持續的、不斷積累的局部貨改良性創新活動,它是對現有技術小的改善或者簡單的調整,是一種較低層次的創新。這種創新涉及的變化是在現有技術和生產能力上的變化,并且與現在的市場與顧客群的變化相聯系,即在現有市場為現有技術提供新的特征、利益和改進。(1)在目前產業技術方式和技術制度下進行的創新;(2)是按主流客戶要求對現有產品或工藝進行的改進。
1.2突破性技術創新的概念
突破性技術創新是較高層次的創新,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賦予了不同的內涵,統一突破性創新的定義比較困難。但是不同角度的定義卻存在著相同之處(1)與技術不確定有關;(2)與新市場有關,并經常改變目前市場規則和競爭格局;(3)常常摧毀舊的產業,發生產業更替;(4)建立在新的技術知識原理上,對公司知識基礎有很大影響。
無論內部開發還是外部產生,它改變了公司的技術過程,并且創造了新的行業、產品或市場。我們可以這樣定義:突破性技術創新是能使產品成本、產品性能等主要指標發生實質性改變、創造新市場、具有改寫市場游戲規則、競爭態勢等潛能,甚至導致產業更替的創新類型。
2.知識的分類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就是能夠用言語表述的、可交流的、且能用正式的、系統的結構化的方法進行轉移與交流的、大眾化的信息,如組織的程序、規則、科學方程式、手冊等。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是隱晦的,非常規的知識形式,所以并不被我們所感知。隱性知識是個人化和非正式的,因其根植于行動,程序,承諾,價值觀和情感等。或者說,隱性知識是不可編碼的,不能通過“語言”來交流,需要共同的經歷,通過觀察和模仿來溝通。
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是互補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也就意味著這兩種知識類型都需要知識的創造。沒有隱性知識輔助的顯性知識重要意義便會稀釋。知識的創造需要顯性和隱性知識的相互作用而不能依賴其其獨立發揮作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能夠相互轉化、動態循環、并產生新的知識。很多研究已表明,在顯性知識被其他競爭對手識別的情況下,公司只有通過評估其隱性知識來獲取其競爭優勢。隱性知識能夠創造出其他相關者的學習曲線,提供未來成功企業的競爭優勢。
3.突破性技術創新隱性知識的類型與結構
隱性知識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每一種都會為創新提供獨一無二的優勢。隱性知識識別的最直接方法是對隱性知識進行分類。對隱性知識分類有助于研究不同類型隱性知識識別和獲取的方法,對企業隱性知識的識別與獲取效率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從認知角度看,企業突破性技術創新活動中所利用的隱性知識,按所依附的對象可以分為員工、團隊、組織、組織外部四類。
第一、員工個體隱性知識。個人擁有的隱性知識對突破性創新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技能隱性知識和認知隱性知識,技能隱性知識指的是技能或是具體的“訣竅”,而認知隱性知識指的是根深蒂固的模式、信念和習慣性思維方式。第二、團隊層面隱性知識。安德魯認為隱性知識不僅置于個人之中,而且還置于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之中,表明了隱性知識集體性的一面。第三、企業層面的隱性知識。個人和集體都可以擁有隱性知識。企業隱性知識是個體、團隊和從企業外部獲取的各種知識轉化、整合形成的,其知識特質不同于單個個體或團隊,如企業層次的企業文化、價值體系、企業慣例、共同愿景等,以及企業層次的訣竅、經驗和協作能力等。第四、組織外部的隱性知識。企業外部的消費者、合作者等的隱性知識常常是企業突破性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外部隱性知識經由企業不同層次的知識主體獲取掌握,最終轉化為企業內部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
4.隱性知識在突破性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作用
4.1突破性技術創新過程模型
技術創新的模型并不唯一,一些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創造出技術創新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有:
Rajiv S. Narvekar & Karuna Jain 技術創新過程模型。
Narvekar & Jain(2006)提出了技術創新過程的基本框架。該框架提出了一個交互的三階段創新過程:構思、醞釀和論證。過程的輸入指的是內部研發(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顧客反饋(相關資本)或偶然事件產生的觸機,同時,創新所涉及個體的直覺屬性和組織的吸收能力對創新過程的產出有一定的影響。比較典型的是,創新過程的產出指的是一項專利權、一種新產品或一種新的過程。
4.2隱性知識在突破性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作用
從技術創新的視角來看,技術創新是企業重要的知識創造活動,與隱性知識緊密相連。在突破性技術創新活動過程中,企業創新活動過程一般表現為企業內部隱性、顯性知識與企業外部顯性、隱性知識轉移和顯性一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在知識轉移與轉化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知識,促進企業突破性技術創新產生。
4.2.1即興創作階段
即興創作階段是突破性創新的起始階段。大量關于模糊前端的研究主要圍繞機會識別、概念產生、概念評價等。漸進性創新創新構想一般來自企業與顧客的互動,成熟企業突破性創新構想與來自對大量不同技術等信息的個體領悟與綜合更密切相關。突破性創新構想的開發需要潛在新技術必須具有商業潛力。同時,由于突破性創新項目的高度不確定性特點也使得該階段對技術發展路徑進行構思并確定這條發展路徑能使企業成為產業領導者是很困難的。主要難度是由于想法與想法啟動之間存在很大缺口,而且,在研究的大多數案例中,盡管技術人員能夠掌握突破性創新的基礎技術,但他們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來識別創新產生的商業機會。
4.2.2實驗階段(樣機階段)
無論是漸進性還是突破性技術創新,實驗階段(或者為產品模型形成階段)都是其研發活動的核心。漸進性創新在該階段目的是通過樣機消除目前技術存在的非重要的不完善之處,突破性創新在該階段的目的是用樣機作為市場(或企業內部)接受新技術的機制。樣機有實體與虛擬兩種類型,虛擬樣機更適用于突破性潛力的評價。領先用戶通過實際使用新產品,獲得對新產品的認識,這種認識既有隱性知識、也有顯性知識;研發企業通過與用戶的交流溝通與互動,獲得用戶的隱性需要和難以表達的想法,在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基礎上,有效進行企業各層面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移和轉換,在新的層次上形成新的具體的研發內容和方案,形成新的產品和知識。
4.2.3商業化階段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occupied sizable propor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having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composition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Keyword :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ment Products innovation Serve innovation The craft innov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企業是現代社會的細胞,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而占企業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則是這一主體中最活躍、最富有活力的組成部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技術創新成果,而且,中小企業文化及其培育出來的企業家精神和風險意識,已經成為現代文明和市場經濟的精髓,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中小企業,就沒有市場經濟。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作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對于一個國家維持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和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這一大背景下。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措施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及其技術創新活動。
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概述
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術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還可能遠遠超出一般人的預料。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僅在數量上占有相當的份額,而且其創新的水平和影響也并不亞于大企業,中小企業創造了許多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工業創新成果。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大企業既有相似之處,也有獨特之處,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其技術創新過程中面臨著許多不利因素。
(1)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類型
由于中小企業所處行業、技術水平、規模、發展環境以及企業體制等呈現無限的多樣性,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技術也必然表現出不同的類型,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新的類型也將更加豐富多彩。
u
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是指中小企業在產品的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對其自身生產或經營的產品所從事的改進、提高或發明的創新活動。它可分為重要創新和漸進創新兩類。一般說來,重要創新對企業的發展影響較大,漸進創新對企業的影響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較難以實現,投入也大;后者較易做到。
u
服務創新
服務創新是近些年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興起的結果,它既包括新構思、新設想轉變成新的或者改進的服務,又包括改變現有的組織機構推出新的服務,目前興起的網絡服務是服務創新的成功例證。由于服務創新投入較小,而且市場需求變化快,因而是最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技術創新類型之一。
u
工藝創新
工藝創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進的生產方法,從而改進現有產品的生產或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由于工藝創新對開發新產品、改進原有產品以及提高原有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亞于產品創新,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工藝創新是漸進的,投入大小和難度都比較適合中小企業的特點,因而也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
產品(服務)創新和工藝創新之間常?;ハ嘤绊?、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并與中小企業的直接經營活動密切相關,因而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
(2)研究與開發
中小企業研究與開發活動可以分為自身的研究開發和合作研究開發兩種類型。其中自身的研究開發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對企業的要求比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礎(包括人力資源和資金支持等)較好的企業,但提高自身的研究與開發能力應該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開發包括中小企業與大學、研究開發機構以及大企業等的合作,對于缺乏信息、人才、技術等的中小企業來說,合作研究開發活動更加合適和普遍。統計資料顯示,在依靠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幫忙,以及利用各種公共資源方面,中小企業表現出更大的效率和熱情。另外,積極參與政府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也是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歐盟中小企業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導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到歐盟的研究與開發計劃的框架之中。今后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小企業將越來越多地參與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活動。
二、政府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和影響
盡管政府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程度與方式還有很多爭論,但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考慮到中小企業在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面對的種種不利的因素,政府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1)政府扶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業在現代社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處于不平等的市場競爭條件下,而且市場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調節存在著明顯的缺陷,種種都迫切需要政府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植?,F在很多國家政府都已經把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作為維持本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
府扶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原則
由于國情不同,各國政府所采取的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各國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應遵循下述一些基本原則。
u
政策性扶持為主的原則
u
公平與公證的原則
u
公開原則
u
分類指導的原則
u
直接支持方式和間接支持方式相結合的原則
(2)
政府扶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式
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是多種多樣的,范圍也是相當廣泛,加之國情不同,因而,各國政府扶植中小企業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各國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植方式大致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u
法律規范
u
組織管理
u
政策指導
u
財稅經融支持
u
提供信息、技術、人才培訓等服務
u
實施具體的科技計劃
三、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
中國是一個中小企業眾多的國家,中小企業占全部企業數的99%以上,且大多數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其中鄉鎮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的迅猛發展,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成果,同時,他們對于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統計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對中國中小企業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一項調查分析顯示,在所調查的1051家企業中(其中大企業229個,中小企業797個),通過技術創新,有93.2%的企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增加了產品品種,有96.7%的企業提高了經濟效益,96%的企業擴大了市場,91.5%的企業提高了產品的質量,88%的企業提高了產量,77%的企業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業降低了能耗。不久前,由農業部、國家科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同進行的鄉鎮企業技術創新調研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4530家企業中,70.7%的企業有技術創新活動,34.4%的企業從事了研究與開發活動,22%的企業有研究活動與開發機構。鄉鎮企業技術創新經費住處主要用于購買機器設備,占技術創新總支出的73.4%,用于購買技術的費用僅占9.3%。調研結果還表明,鄉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是市場需求,創新的主要目標是開拓新市場;在影響創新活動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資金缺乏、技術人才短缺的市場信息不足。
四、新事物-----綠色技術創新
綠色技術創新起步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得到人們的認同和推行。綠色技術創新是既要社會經濟發展又要保護環境不受污染的產物。對綠色技術的研究經歷了末端工藝、無廢工藝、廢物最少化、清潔技術、污染預防五個階段。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了綠色技術的概念,概括地說,綠色技術是指能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和節約原材料與能源使用的技術、工藝或者產品的總稱。它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綠色產品創新,指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產品。另一類是綠色工藝創新,指能減少廢氣污染物的生產和排放,降低工業活動對環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的工藝技術。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只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化解這個危機。作為可持續發展主體的企業在充分認識到減少環境污染、節約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后,應及時把綠色技術創新提到日程上來,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盡管中小企業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目前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的努力,從而使技術創新理論不斷深化,是之成為中小企業更好地發展的武器。最后,我引用薩繆爾森(Samuelson,P.A.)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創新與市場力量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許多大廠商對研究與創新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使得那些相冊地摧毀大廠商的人或宣稱大就是絕對的壞的人舉棋不定。同時,小企業或個人也做出了某些最有革命性的突破。為了促進迅速的創新,一個國家應該允許各種不同的方法與組織并存?!?/p>
參考文獻
劉東 杜占元:《中小企業與技術創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6月
萬興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