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現代詩人

現代詩人

時間:2023-05-30 10:46: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現代詩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代詩人

第1篇

關鍵詞:現代詩人 落泊 孤獨 堅守

詩歌是人類抒感的一種方式。某些特殊的時代,還一度出現詩歌的空前繁榮,像古希臘的荷馬時代,中國的唐宋王朝。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詩歌始終與人的生活同在,并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不斷地演進、變化和發展。19世紀末,西方世界興起了,象征主義、印象主義等文藝思潮;到20世紀初,表現主義、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又盛行一時,西方現代派詩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產生和發展起來,成為當今世界詩歌的主流。受西方文藝浪潮的影響,我國現代派詩歌肇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李金發的象征派,戴望舒等人的“現代”派;進而到四十年代的“九葉派”,六、七十年代的“朦朧派”、八、九十年代的“先鋒派”以及以紀弦為代表的臺灣“現代派”,演繹成中國新詩史的風景線。讓我們始料未及的是,一度音程嘹亮的中國現代詩,隨著20世紀的結束新世紀的到來而不再嘹亮,它的聲音越來越喑啞、怪異,以至被鋪天而來的物質的聲浪所覆蓋。

和海子一同湮沒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朦朧詩、先鋒詩可謂代表了中國新詩的主體風貌,詩壇一度呈現出熱熱鬧鬧的景象。但是,隨著海子、顧城們的決絕而去,中國現代詩也好像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出現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局面。中國文學(含新詩)讀者面日益萎縮,在社會層面上越來越邊緣化,正急劇地淡出人們的視野。有人甚至評價說“新詩時代已經終結”。

被稱為“麥地詩人”的海子,以其短暫的一生充當“麥田守望詩者”,用麥地意象編制他內心隱秘的痛楚和理性的花環,用近乎悲憫的聲音表達對于土地的關懷。他站在孤獨的夜里凝視著大宇宙,因悲憫而悲情,又因悲情而悲憫,于是從靈魂深處滋生出詩人的“棄世”之想。或許正是這樣,“生命個體最輝煌光芒的頂點,在于個體生命的消失”,因之他毅然選擇了“形而上死”的方式。“先一鋒”就這樣殞落了,口中念叨了數聲《亞洲銅》。有人這樣哲學而詩意地描述“海子死了”的意義:“海子是農業文明的殉葬者,而技術文明的象征物一火車,碾過他的身體,他從技術文明與工業文明交叉的迷霧中返回了闊別已久的家園。”

海子選擇從堅硬而冰涼的鐵軌上去了,留給我們幾大捆麥子。當我們目睹著金黃麥穗的時候,我們分明聽到一個聲音在天空回蕩:姐姐,今晚我在德令哈/我兩手空空……

對于海子而言,獨對那個血色黃昏是不需要勇氣的,因為他有的是信念和絕望。他要用靈魂的飛升來完成他生命的詩行。他做到了,盡管這最后的詩章運筆過于冷酷。(這一決絕的行動完全出自詩人個體的動因,卻連帶得“先鋒”詩歌群體分崩離析)有關“麥子”的詩歌漸漸稀少,代之以后現代的“語言斷裂”。

有人認為中國新詩作者的主體成員是直接小農和變相小農的文化代表,這種說法未免編頗,但從某種角度來說也不無道理。就中國當代詩歌而言,不能用這種觀念來框注詩人的品味和盤識,而只能從敘述話語的層面進行詮釋。有關麥地,有關農業,有關家同,它只是一個角度,一個切入點。先鋒詩人們正是從這個人口進入詩歌的世界,經過理性與情感的雙重陣痛而分娩出打上鮮明時代烙印的現代派詩歌。一時之間,逼入我們視野的都是麥子的光芒。“麥地在山丘下一望無際/我們在山岳上穿起裸麥的衣裳/迎著地球走下斜坡/我們如此貼近麥地”(駱一禾《麥地》)。“麥地/別人看見你/覺得你溫暖、美麗/我則站在你痛苦質問的中心/被你灼傷/我站在太陽痛苦的芒上”(海子《答復》)。這里,“麥子”在詩人的眼睛中不只是麥子,它是一個超越了凡俗心態的新的境界,寄托了詩人所特有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遺憾的是,麥子的光芒閃耀的時間太短暫了,隨著海子、駱一禾等“先鋒”者的沉落,急速地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進入永恒塵封的歲月。

“先鋒”走了,“后現代”來了,只是“麥子”的光芒已然黯淡。

暗夜里飄忽的孤獨

在人們看來,詩人總是高昂著頭顱,一邊拉動著他們手中的那架“豎琴”,站在某個高度莊嚴地抒情。在民間,詩人們癡迷地結成各種群團,打出各種各樣的旗號,為維護各自的主張而喋喋不休。這些現象給我們的感覺是:詩壇還是挺熱鬧的。

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因為我們的社會已不再純真,詩人們只好抱成一團。他們自己寫作,自己閱讀,自我欣賞,全然不管外在世界的感覺。他們浮游于物欲橫流的時代,若明若暗,若隱若現。他們述說著,聲音很大,甚至有點兒歇斯底里,像一些神經過敏者,但是,更多的人們卻什么也沒聽見――因為他們沒有預備這只欣賞的耳朵。

詩陷入某種尷尬之中,詩人則站在尷尬的原點。

在時代風潮中,在生存維艱的現實前,詩人們垂下了高傲的頭。

詩人們在黑暗中抒情,抒情的詩人像一座孤島。他們從嚎叫到悲泣,在物質主義的夾縫中。盡管他們姿態很優雅,時而發出一兩聲美妙的聲音,卻不被世人理會。而音樂卻流行開來,那些流行的音樂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浸。到處是城市戀曲和鄉村小調,純粹的詩歌遭遇掠奪,并被漠視、轟趕和驅逐。

詩歌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生活。

而詩歌自己進行著拯救。海子站在曠野上痛切地呼喊,汪國真在膚淺的真理上天真地彈唱,顧城獨立大海的一角絕望地獨白。而這一切努力相對于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都顯得太渺小,他們的努力拯救不了詩歌。現代人的心態浮躁,理想和信仰一同幻滅了,太多的人道德淪喪人格缺失感情蒼白,他又何來詩歌的耳朵,又如何不失聰于純粹的文學?

先鋒離去了,后現代進入。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詩人們用精神構筑了一只詩歌的魔方,誘使后現代們進入,于是詩人們像幽靈一樣游走在詩的迷宮,像蠶兒一樣結成一顆顆的繭。其結果是呈現在世人面前的詩歌,幻化成語詞的惡意組合、荒謬的聯想與嫁接,噩夢般的囈語以及無關痛癢無病的文字游戲。詩歌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參考、情感的寄托、希望與夢想的存取所。

詩歌何以被主流生活所拒絕?是世人背離了詩歌,還是詩歌背離了世人?或許,是詩人背離了詩歌,而詩歌背離了生活。

終結或復興

隨著信息速度的加快與物質主義的泛濫,時尚文化的時代到來了。那砦休閑的、快餐的、娛樂的、煽情的“新文化糕點”紛紛擠上現代人的餐桌。君不見在哪個書店書攤里不是充滯著知音家庭、傾情講述、明星隱私,還夾雜著哈利波特式的玄幻 或厲鬼?曾經散居在報刊雜志上的詩歌你還能讀到幾行?還有哪一種詩歌雜志被堂而皇之地掛在書架上?若說主情而精短的詩歌,該是最有理由成為人們的文化快餐了,何以卻游離于流行文化元素之外,遠離現代人的視線?是我們的詩歌作為一個生命體行將萎縮并消亡了嗎?

詩歌是人類情感的產物,永居人類精神之巔。只要人類還在這浩淼宇宙中生息繁衍,詩歌就會伴隨著人類的生活,成為人們思想情感的重要佐料。

詩歌不會從我們的生活中終結,某種特定形態的詩歌卻可能從我們的生活中終結和消失。或許當今的某些詩歌正呈現出這樣的形態:它扮著古怪的臉譜,以晦澀滑稽的聲音繼續著無望的,沉迷于詩人個體而非公眾的情緒,自鳴得意地組合著漢語詞匯,以詩的形式排列并予以發表,很難想象這種完全個人化的古怪的扮相會讓世人心甘情愿的接收,此類詩歌的面目不嚇倒讀者才怪呢。

我們不能不為中國今日之“現代詩”的走向擔憂,因為今天的一些詩人們把荒誕離奇的手法當作高明的創意,他們大多藏身于陰影之中,淺唱低吟,無異于讓自己迷失于幽暗之中,他們彼此孤芳自賞,卻無視大眾的審美情趣。他們決意要與讀者捉迷藏,不是公眾看不到他們,而是他們主動撤離出人們的視線。他們的態度與他們的創作產生了一種離心力,不難想象,這種離心力越大,詩人們就越有被拋離生活圓心的可能。試觀今日之詩壇,有多少詩人還在搖旗吶喊,又有多少詩人偃旗息鼓轉投別的懷抱了。

第2篇

一、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解讀程式化現象的存在

雖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素質教育的廣泛普及,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由于長期應試教育思維的觀念禁錮著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因此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給學生灌輸一些固定的、程式化的答題模式,而并未真正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自身對詩歌的主動體驗。在蘇教版的高中語文現代詩歌中,部分教師鐘情于向學生介紹作者生平、詩歌流派等表面知識,對詩歌中詩人的情感也從應試答題的角度指導學生,大大降低了詩歌教學的有效性。

(二)解讀隨意化現象的存在

雖然對現代詩歌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的獨立體驗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可有效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但是在這里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所謂個性化閱讀并不是鼓勵學生對詩歌進行隨意解讀,而應該立足于文本和詩人的自身經歷進行科學的解讀,最大程度的尊重詩歌文本的客觀性,繼而在此基礎上根據讀者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進行重新構造。然而,脫離文本進行隨意解讀的詩歌閱讀活動仍然廣泛存在,嚴重束縛著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文本細讀法和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聯系

(一)文本細讀的概念

何為文本細讀?顧名思義,文本細讀就是對文本進行細致的、充分的閱讀,但是并不意味著將每個字詞放在顯微鏡下進行仔細的檢查,而是要以語言為基本點,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采取科學的方法,通過創建特定的語境,從而有助于學生鑒賞能力和欣賞能力的提高。將文本細讀法應用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中來,應該更強調其包容性,始終以文本的語言為出發點,在對文本進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

(二)文本細讀和現代詩歌問題的內在聯系

之所以在蘇教版的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文本細讀法,是因為蘇教版教材中所選取的現代詩歌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對于這些經典的作品,就應該對其文本進行細致充分的閱讀,才能讓學生真正從中獲取文學審美價值,提高文學修養。首先,現代詩歌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如在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文中,詩人就透過精煉優美的文字傳達出對祖國的真摯情感。其次,現代詩歌所具有的高度凝練性也需要對其采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如在艾青的《北方》一文中,作者就是將自己的情感凝練為優美的語言,但與此同時,必然會造成情節的跳躍,而這正是現代詩歌的特征。

三、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現代詩歌結構的細讀

在進行現代詩歌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要對詩歌的結構進行基本的了解,如果缺乏對詩歌整體的把握,將會很難深入到詩歌文本中去。要對詩歌的文本結構進行細讀,實際上就是要把握好詩歌閱讀的節奏和旋律的關系,這兩者之間既是約束和奔放的協調,又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因此在對現代詩歌進行細讀的過程中,應該把讀放在重要的地位,盡可能的把握好節奏和旋律。首先就是要找準詩歌的感情基調,其次要感受詩歌內在的韻律起伏。如在食指的《相信未來》一文中,整篇文章都是高昂向上的,不屈不撓的,應該在朗讀的過程中,以一種激昂明快的旋律進行閱讀。但與此同時,由于該篇詩歌的整體情感比較積極,所以要處理好情感和節奏的關系,在文章最后可進行情感總爆發,使整個閱讀過程有一氣呵成之感,給自身和別人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

(二)現代詩歌語言的細讀

在蘇教版高中語文的現代詩歌中,都是以較高的文學價值和獨特的人文價值選入其中的,詩歌語言自然是極其精煉優美的,同時具有就較強的張力,不僅對所寫的事物進行描述,還能創造出新的形象,最終達到人與物的有機融合。因此,我們教師在對現代詩歌進行文本細讀的過程中,要對其中的語言進行仔細的閱讀,反復品味,有時一個簡單的詞語和句子就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含義。如馮至的《別離》一文,其中透露出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對人世間美好友情的歌頌,通過“揮手”、“遼闊”等詞語表達出了友情的價值,傳達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轉第24頁)

(上接第23頁)

(三)現代詩歌意境的細讀

我們在前面提到,在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都是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優秀現代詩歌作品,而優秀的詩歌,總是能夠傳達出一定的藝術意境,可以說是按照一定的美學規律,將一系列的詩歌意象進行整合,從而構成一個藝術整體的過程。因此,在運用文本細讀法進行現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對個別的詞語和句子進行推敲,還應該在最大程度上對詩歌所營造的意象進行探析,從而真正領略到詩歌的魅力。

四、以蘇教版中的《北方》為例對文本細讀法進行探析

在對艾青的《北方》這一現代詩歌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教學目標,筆者把該詩歌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了解詩人和詩歌創作的背景,進而從整個詩歌的意象出發,深刻把握詩歌的意境,并能夠體會到詩人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愛國情懷。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就可以運用文本細讀法對該詩歌進行具體的教學。首先應該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對詩歌內容有一個總體的了解,進而教師可以讓學生推薦一位朗讀水平高的學生進行誦讀,有助于學生在對文章的細讀中體會作者情感。其次,要帶領學生對詩歌的語言細節進行分析,例如在詩歌的第四小節中,詩人艾青三次重復了“我愛這悲哀的國土”,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思考詩人重復該句話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感悟到詩人的強烈意志和由內心深處激發出來的對祖國最熾熱的愛。最后,通過指導學生對詩歌中的意象進行分析,如“暗淡的灰黃”、“孤單的行人”等,讓學生在對意象的理解中深刻感悟詩人的內心情感,進而升華主題。

第3篇

一、 發現現代詩歌的音韻美

雖然許多現代詩歌不大講究押韻,但是毫無疑義押韻的現代詩歌,讀起來在聽覺上更具美感,而蘇教版小語教材所選用的現代詩歌,無一例外都是講究押韻的。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常會引導學生去找出每一行詩句的韻腳和押韻的字。比如《水鄉歌》:“水鄉什么多?/水多。/千條渠,萬條河/池塘一個連一個/處處綠水蕩青波。在學生都能背誦、能理解詩歌內容和感受作者情感之后,我讓學生分別圈畫出“多”“波”等字,然后,讓他們再讀詩歌,重點關注圈下來的這些字,說說聽起來動聽悅耳嗎?

讓學生體會到現代詩歌押韻所帶來的美感,當然不是僅僅靠一兩首詩歌的教學就能完成的,還要向學生多提供一些押韻的詩歌,當然包括古體詩歌。只有誦讀多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獨特的音韻美感才能得到熏陶,才可能產生熱愛現代詩歌的情感。

二、 讀出現代詩歌的節奏美

現代詩歌特殊的表達方式,有強烈的節奏感,詩歌的節奏美由此體現。教學中,沒有必要對學生講解這些理論,而是結合具體的詩句一起“敲打”詩歌的節奏。《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文中有這樣的詩句:“讓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蒼勁。/用絢麗的色彩/去描繪果園的豐收,沃野的耕耘。”在教學時,這種節奏感只有通過朗讀來呈現和感悟,如果學生對節奏的把握還不夠的話,這時候就需要通過教師的示范誦讀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先范讀,再讓學生充分朗讀,讓詩句抑揚頓挫和跌宕起伏的節奏感在學生的頭腦中得到強化,并逐漸內化為學生心靈的節拍。

三、 再現現代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現代詩歌的靈魂所在,每一首現代詩歌都通過某些意向的疊加來表達特有的意境。在教學現代詩歌時,還不能僅僅依靠詩人所提供的文字符號,來獲得詩歌意境的體驗,還要搜索和挖掘隱藏在詩歌背后的、豐滿的、立體的信息資源,讀者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想象和補白,從而盡可能地再現和還原詩歌本身所要呈現的意境。《長城和運河》這首詩歌,以飽滿激昂的筆觸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和古代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而運河就在我們身邊,淮安是著名的運河之都,這樣,就讓學生對運河有了親切感。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追溯運河的起源,了解運河的發展歷史,體驗燦爛的運河文化,當學生獲得比較豐滿立體的意境體驗之后,再去誦讀這首詩歌,感受就會更加深刻了。

四、 感悟現代詩歌的修辭美

修辭是詩歌寫作的重要技巧,從古體詩歌到現代詩歌,比喻、排比、擬人、反復、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隨處可見。讀者徜徉于詩情畫意之中的同時,也不得不驚嘆于詩人運用修辭所帶來的精妙神奇的表達效果。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比比皆是,而通感、象征等手法也不少見。再如,《水鄉歌》中的“千只船,萬只駁/白帆片片像云朵/飄滿湖面飄滿河。”當然,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機械地向學生講解這些修辭手法的理論知識,而是應該讓學生感悟這些修辭的運用帶來的美感。

感悟詩人運用的修辭手法對表情達意的作用,是現代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還需要學生憑借積累感悟,這樣,學生對現代詩歌中的修辭的作用才能心領神會,領會到修辭所創造的美,學生也會從中學習到如何用恰當的形式去表達美。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淮陰實驗小學)

第4篇

【關鍵詞】現代詩歌;現狀、成因分析; 方法探究

一、初中生學習現代詩歌的現狀及成因

筆者曾對某中學初三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初中學生絕大多數是喜歡現代詩歌的;現代詩歌優美的意境、飽滿的情感對學生富有吸引力;學生認同學習現代詩歌有助于美好性情的養成;但是學生課余卻很少主動誦讀現代詩歌;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自己能張口說出的現代詩句。

結合問卷中學生給教師的建議來看,筆者分析認為,目前初中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現狀,還沒有很好地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分析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中考這一“指揮棒”的影響,使現代詩歌處境尷尬

翻看一下歷年中考試卷,很少有涉及現代詩歌內容的。在緊跟中考導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師很難把現代詩歌教學落到實處,忽視了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無法有效彰顯現代詩歌的美,更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感悟、鑒賞能力,尤其是在一些相對較弱的農村學校。

(二)選編教材的現代詩歌文本內容缺乏時代感

很多語文教師又沒有對課堂內容進行適時適當的延伸拓展,語文課本似乎是中學生了解現代詩的唯一途徑,從而造成除了從課本上學到的為數不多的幾首現代詩歌外,學生們基本上再也說不出其他的現象。當然選入文本的這些詩歌都是中國現代以來很好的作品,但有限的篇數,還是限制了學生的閱讀廣度。

(三)語文教師對現代詩歌教學的認知有待改進

一些初中語文教師對《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沒有足夠重視。對現代詩歌缺乏足夠深入的研究,并且閱讀的現代詩歌作品數量有限,導致教師文學素養相對不足。沒有能夠讓學生充分領悟詩歌的意境韻味,沒有能夠通過引領感悟的方式展示詩歌的美,導致學生對現代詩歌學習缺乏興趣,不能很好地完成大綱要求。

二、現代詩歌教學新實踐

初中語文教師針對當下新形勢,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現狀和要求,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應積極探究現代詩歌教學的新模式,讓學生學有所得,實實在在得到高尚情操與文學素養的熏陶,打開現代詩歌的一片新天地。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多維度調動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喜歡現代詩歌,自然要投其所好,采用一些方法,激發他們對現代詩歌的興趣。

1.讓學生為現代詩歌選擇朗誦的背景音樂

詩歌是詩人用文字構建的擁有音樂感的意境。詩由歌起,歌由意生。語文教師要把脈學生生命的律動,他們愛唱愛跳,愛新奇的東西,現代詩歌是詩!是音樂!是舞蹈!那就把詩歌交給學生自己玩吧!

學習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時,學生有的配阿炳的《二泉映月》,有的配電視劇《士兵突擊》主題曲,有的用純鋼琴音樂《TEARS――眼淚》,比較效果之后,學生最后一直認為小提琴《沉思》既不過于激昂又不過于憂傷,更適合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如此一番比較,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高了,喚起對詩歌的向往和追求。

2.從普通話版到方言版誦讀現代詩歌

詩有最精粹的語言,是文學的經典。如何讀詩?才能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領悟詩歌哲理呢?單一的誦讀模式,程式化的朗讀指導,學生習以為常,詩歌教學不妨來點“麻辣燙”。班級的學生大都來自不同省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言朗讀歌詩,呈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讓詩歌教學課堂充滿情趣,不同的鄉土文化在課堂形成碰撞,詩歌語言悄然發出新芽。

(二)立足單元整體教學,聯讀優秀現代詩作

1.上好單元小結課

讓學生在比較中品評詩歌,不同時代,不同思想情感,學生把學習體驗提升到語言表達高度。認識詩歌的視角多樣化了,視野就會越廣闊。學生內心世界是躍動的,眼中的世界也滿是詩的元素。

2.對現代詩歌拓展聯讀

學習現代詩歌單元,引入《雨巷》《致橡樹》《再別康橋》等優秀詩作。通過一些撼人心魄的詩句,讓學生心靈躍動起來,既是從內容上吸取個性思想的滋養,又是從形式上學習時代句子的創新。學生心靈就會開出自我的花朵。

(三)由仿現代詩歌到詩歌創作

詩歌與生活、生命聯系緊密,初中生有著懵懂豐富的情感,就其天性來說每個學生都可能成為詩人,教材中選錄的現代詩歌篇目大多文質兼美,是學生仿寫的最好范本,模仿的目的不是機械移用,而是站在名家經典的肩膀上,激發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創作熱情。從模仿到創作,學生完成了對現代詩歌認識質的飛躍,就會把寫詩當成一種生命能量的釋放。

語文教師不一定是詩人,但應該具備詩人的氣質和情懷,這種氣質和情懷表現在:讓你的學生愛上詩!你的課堂要多角度呈現詩歌的魅力,帶給學生詩歌的感動,慢慢浸潤在文學氣息之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5篇

要理解穆旦這首《春》,首先必須掌握“他”和兩個“你”所稱代的內容:“他”承前,指的是“綠草”;第一個“你”為啟后,代“花朵”;第二個“你”,沒有具體所指,用以啟迪讀者。在這里,詩人用全知視角寫“他”,寫“他”與“你”的關系,既展示自然春天的美好,又具“滿園春色盡在眼底”的氣勢。

在現代詩歌中,人稱代詞往往有獨特的意義。它最能體現詩人獨具的匠心,也是讀者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現就以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材的課文為例,簡述各類人稱代詞在詩中的重要作用。

1.第一人稱:“我”在現代詩歌里出現頻率較高。跟小說不同,它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情感的寄托物。它有時以己代物,有時以物喻己,直抒胸臆,直接表達詩人情感。

郭沫若的《天狗》:“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宇宙的一切來吞了”。由第一人稱“我”來代表天狗。通過“我”具有的強烈自我意識的大膽宣泄,以排山倒海之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具有徹底破壞和大膽創造特點的崇尚個性解放的五四精神。

昌耀的《河床》:“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我是滋潤的河床。我是干枯的河床。我是浩蕩的河床”,“我堅實寬厚、壯闊。我是發育完備的雄性美/我創造。我須臾不停地/向東方大海排泄我那不竭的精力”,“我在每一個瞬間都表現為大千眾相/我是屈曲的峰巒。是下陷的斷層。是切開的地峽”等, 都用第一人稱的口吻為河床代言。這樣既消弭了河床與讀者之間的隔膜;又賦予河床以象征意義。在這里,所有的形象特征既是河床的,又是遠遠大于河床的,詩人從中滲進了不屈不撓的人類精神,以此達到河床與詩人、物我同一的境界。

2.第二人稱:現代詩歌中“你”、“你們”的出現,往往與抒情主人公構成對話情景,便于抒情主人公向對方的感情傾訴。

杜運燮《井》:“我是靜默。幾片草葉/小小的天空飄幾朵浮云/便是我完整和諧的世界。”詩歌開頭以第一人稱“我”自述形式來表現井的品格。可到了第二節:“是你們在饑渴的時候/離開了溫暖,前來淘汲/才瞥見你們滿面的煩憂。”引進了一個“你們”。 這里的“你們”,是指來井邊取水的人們,他們因“饑渴”“前來淘汲”。通過“我”與“你們”的對話,凸顯“井”的獻身精神以及高潔、自持的品性。

何其芳《預言》:“一定要走嗎,請等我與你同行/我的足知道每條平安的路徑/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再給你,再給你手的溫存/當夜的濃黑遮斷了我們/你可以轉眼地望著我的眼睛。”“你”是詩人心中“年輕的神”,傾慕的對象,整首詩通過抒情主人公對“你” 的感情的傾訴,完成一次由期盼、接待、挽留、懇求同行到絕望的感情歷程。“你”在完成了抒情主人公的一次愛情纏綿同時,也讓讀者對“你”的美好形象傾慕不已。

3.第三人稱:在小說或散文中,“他(它)”作為作者全知視角敘述角度出現,能客觀全面地展現社會生活。在現代詩歌中,“他(它)”也是作為詩人客觀觀察物的身份在詩中出現。然而詩中的 “他(它)”面上冷靜,內則波濤洶涌,更含蓄地傾注詩人的感情

牛漢《半棵樹》:“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電/從樹尖到樹根/齊楂楂劈掉了半邊。”“人們說/雷電還要來劈它/因為它還是那么直那么高/雷電從遠遠的天邊盯住了它。”詩人以第三人稱“它”來稱代“半棵樹”,用白描手法來表現樹的殘缺;客觀再現遭摧殘、迫害的“半棵樹”形象。語句看似平靜,實則沉郁頓挫。“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用“它”也更能表現作者對 “半棵樹” 倔強性格的景仰之情。在詩人筆下,“它”成了那些桀驁不馴的生命象征,堅持秉守正道與自覺維護尊嚴的知識分子的象征。

臧克家《老馬》:“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里咽,眼前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用“它”稱代“老馬”。八句詩,詩人連用四個“它”,刻畫老馬的一俯一仰,形象地展示了老馬苦不堪言的悲慘處境。老馬被迫馱著難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的形象,如在眼前,揮之不去。在這里,第三人稱“它”的巧妙運用,達到了其他人稱所不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明確各類人稱代詞的特點,并能根據詩歌意境體會人稱代詞的妙處;從而深刻準確地解讀詩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王榮生《外國小說欣賞教學設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6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061-001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自埤城中心小學搞詩詞特色研究以來,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很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和研究,卻對現代詩的教學比較忽略,認為現代詩淺顯易懂,只要讓學生讀通會背就可以了,忽略了這一文學樣式。對于小學現代詩教學,我的感悟主要有:朗誦,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品味,走近詩人內心深處;模仿,彰顯學生自主創造力;積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一、加強朗讀訓練,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朗誦是詩歌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誦也適合他們的口味,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可以根據詩歌的不同風格,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教師范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學,邊讀邊思,得到科學而有效的訓練。由于小學課本中的現代詩內容淺顯,行文流暢,韻律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誦讀成為現代詩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通過反復自讀,基本能理解詩歌大意,詩人主要表達的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完成與文本的對話。 1.學生聽讀,創設氛圍,初步感知

創設良好的詩歌的氛圍是詩歌教學的前提。這可根據不同的詩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詩導入、歌曲聯想等都是不錯的方法。讓學生聽聽錄音范讀,或教師親自范讀,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輕松活潑還是激憤昂揚,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聲的齊讀。

2.自由朗讀,個體感悟,體驗情感

學生對詩的內容、基調有了大概了解后,讓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讀,根據自己對詩意的理解邊讀邊拿筆標注重讀音節及節拍的劃分,即節奏的劃分。請幾位學生根據他們劃分的節奏試讀,并要他們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從中感悟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必強求一致。

3.高聲誦讀,抒感,完成審美創造

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讀,合作讀,已對詩歌有個完整粗淺的把握,與文本有了如此親切自然的接觸,多少有了些共鳴,這時再要求學生大聲的讀,讀出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自己與作者情感共鳴,讀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實現審美再創造。

二、品味,走近詩人內心世界

現代詩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誦讀的層面上,引導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情,貼著詩人的心來想,反復推敲咀嚼賞析字句,探究體味關鍵字句中蘊含的豐富內容,生動形象的畫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進詩歌的境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品味難解字詞句。詩的語言精煉、濃縮、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力。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例如《老師,您好!》中“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編織理想的絲線:笑語盈盈,那是甘露灑向茁壯的新苗。”這句詩中大量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要引導學生體味春蠶、新苗指的誰,和老師、學生有什么相似點。理想的絲線、甘露又是指的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抓住詩歌的意象。詩人往往通過構建獨特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一首詩也就是一個有機組合的意象系統。可以這樣說,意象既是構建詩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區別詩與非詩的基本特征。沒有了意象,詩就成了直白與說明,換言之也就不能稱之為詩了。從某種意識上講,意象就是詩歌看得見的靈魂,抓住一首詩的意象,就等于獲得解讀該詩的一把金鑰匙。作家要表現的思想,抒發的感情,在詩中往往通過一些具體的事物來表現,這些具體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這一點,有助于我們快速了解詩人要表達的情感。

3.賞析寫作技法、修辭手法的運用。詩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含蓄美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了增強表達效果,詩歌中常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通過誦讀,讓學生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三、模仿,彰顯學生自主創造力

模仿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可就例句進行延續性仿寫,可就例詩進行整段仿寫。仿寫時要注意借助聯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生活體驗。現代詩以優美凝練的語言,巧妙完整的結構,充沛強烈的感情吸引著學生們,學生在欣賞這些優美詩歌的同時,難免有抒發內心美好感情的動機,教師在教學時要創造情境激發學生創作。如學完《老師,您好》后,讓學生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每個學生寫一首贊美感激老師的詩送給自己的老師。不管他們的語言多么稚嫩,都體現了他們美好感情的抒發創造。當然,教學中要把現代詩的一些結構方法逐步教給學生,讓他們仿寫。如《我們愛你啊,中國》第2至6節以“我們愛你――”為主線統領全詩,句式工整,從不同角度表達對祖國的愛。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結構方法,仿寫一到兩節。

第7篇

誦讀教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需要長久的學習和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學生誦讀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并需認真實施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現代詩歌節律明顯、抑揚頓挫、句式自由流暢,學生更容易入情朗誦。為了探究閱讀教學中現代詩歌朗誦教學的模式和方法,筆者在所教班級講授了一堂現代詩歌朗誦課,現將課堂設計和課堂實錄總結如下:

【活動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現代詩歌。

2.感受現代詩歌的音韻美和建筑美。

3.培養學生閱讀現代詩歌的興趣。

【活動要求】

1.朗誦范圍:《現代文誦讀(下)》附錄25首現代詩、學生原創作品。

2.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由組合,每個小組安排一個主持人。

3.自備音樂,鼓勵多種形式朗誦。

【評價環節】

各小組點評,教師總結c評,評出優秀朗誦小組。

【課堂實錄】

組別:一組,個人朗誦。

所選詩歌:原創《我多想》

教師評價:你如高貴的花朵,一枝獨放卻芳香滿園。

組別:二組,小組合作。

所選詩歌:徐志摩《再別康橋》和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穿插朗誦;個人朗誦:葉芝《當你老了》。

教師評價:兩首詩,兩個人,卻有著難忘的情;一個男人發出的深沉的呼喚。

組別:三組,小組合作。

所選詩歌:舒婷《會唱歌的鳶尾花》。

教師評價:四個飄在天空中的音符,真美啊!

組別:四組,小組合作。

所選詩歌:戴望舒《雨巷》。

教師評價:四個丁香般的姑娘,美妙的聲音在雨巷里回蕩。

組別:五組,個人朗誦。

所選詩歌:原創《未知》、原創《不知何時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師評價:青春如夢,你正青春,你正美麗綻放;青春就是經歷,青春,我們有夢。

組別:六組,小組合作。

所選詩歌:鄭愁予《錯誤》。

教師評價:你們都是噠噠的馬蹄聲,在我生命中走過。

組別:七組,小組合作。

所選詩歌: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教師評價:祖國,我們的歸宿,深情的朗誦獻給我們深愛的祖國。

組別:八組,小組合作。

所選詩歌:戴望舒《雨巷》。教師評價:希望你們也能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以上是這次課的課堂設計和課堂實錄。本次朗誦會旨在鼓勵學生欣賞現代詩歌,讓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下發出自己的感慨。當然,在教學設計上還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首先,一節課時間過短,學生雖按組別逐個朗誦,但仍有大部分學生的原創作品未能得以展示。其次,評價機制不健全,沒有設置小組評價。第三,沒有小組間的相互借鑒環節,往往出現很多學生情有余而技巧不足的現象。有鑒于此,今后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現代詩歌朗誦教學。

一、整體感悟內容,體味詩歌意蘊

朗讀不能只作為初步感知課文的工具,朗讀應該貫穿現代詩歌教學始終。初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先讓學生粗略地默讀課文,稍作準備,再來朗讀,在分析詩歌思想內涵,表現手法之后,再鞏固朗讀,這樣對學生體味詩歌內涵很有幫助。

二、感情需完全投入,漸入佳境

詩歌朗誦本就是一個感情充分投入的過程,情感是詩人創作的出發點,是溝通詩作、詩人、讀者、聽者之間的精神紐帶。在詩歌朗誦活動中投入的情感可細分幾個層面:一是對讀詩有神圣感,這是崇高的精神活動,先要沉靜下來,凈化一下心靈;二是對詩人有親近感,通過朗讀走近詩人,仰慕詩人心靈境界;三是對詩作產生共鳴,消除與詩作的情感、時代隔閡。

三、注重節奏,感受詩歌音韻美

每一首詩歌,都有各自的韻律。抑揚頓挫的朗誦不但使人產生情感共鳴,還能讓人體驗現代詩歌的音韻美。朗誦的節奏大致有語調輕重、語音高低、節奏快慢、氣息強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語音高低和節奏快慢。把握好了這些,詩歌朗誦的藝術效果也就自然產生。

反復地誦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詩歌情感的感悟。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即使當時沒有足夠的能力鑒賞,但只要堅持誦讀,閱讀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總有一天會心領神會。

第8篇

中西文化都有“意象”一詞,并在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科中有著廣泛的用途。歸納起來有心理意象、內心意象、泛化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審美范疇。即為表象之意,可以理解為象征。朱光潛根據這個概念的希臘文本義,翻譯為“審美意象”,并把它界定為一種理性本文由收集整理觀念的最完滿的感性形象的顯現。顯然,作家、藝術家追求的已不是普通的觀念意象,而是它的高級形態——審美意象。

審美意象的本質特征是哲理性,正如中國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達“至理”的手段一樣。20世紀現代派文學和藝術的許多流派也以表達哲理和觀念作為他們創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審美理想。特別是在“五四”新詩創作的初期,為了反對詩的概念化和抽象化,著名學者就指出意象強化的意見。意在創造一種“鮮明撲人的影像”。他指出“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在腦子里發生一種或許多種明顯逼人的影像。”他所說的“影像”即為“意象”的意思。其中“意象”的意思,一是指詩的具體寫法產生的審美效果。二是詩歌本體的形象所具有的隱藏性。具有獨立象征的價值,超出了一般形象化所傳達的效果。

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象征派的產生才真正自覺地將詩的意象觀念與西方的象征詩學范疇聯系起來。

20世紀三十年代,現代派詩人對新詩意象的探索,更加自覺地將法國象征派與意象詩運動的“意象”結合起來,使之進入現代詩學的美學范疇,并賦予這個范疇以新的內涵。戴望舒指出,詩應當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用巧妙的筆觸描繪出來。這就包含了創造意象以表達情緒的內涵,但沒有明確意象的范疇。將美國意象派詩介紹到中國并以自己的實踐躬行倡導中國意象派詩的是施蟄存。他先是在《現代》雜志上發表了一組意象抒情詩,接著又譯介了美國意象派女詩人陶立德爾、史考德、羅慧兒等三人的作品。施蟄存的創作和譯介激起了意象派詩歌的創作熱潮。中國詩歌明確了“意象”作為一個獨立的審美范疇融進了現代詩學。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現代詩歌的自身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很強的理性思考時代。

戴望舒譯注的法國新俄詩人高力里的論著時說,據他們的意見,意象應該算是一切真正的詩的基礎,而詩人的意象老是從自然界和農民的生活中借來的。而徐遲則更多地關注了美國龐德等詩人的介紹和城市生活中的意象構造,并努力實踐。從而促進了三十年代現代派

城市詩的崛起。

從20世紀三十年代的現代派詩的譯介和探索研究,一些詩人和理論家在建設詩歌意象的新詩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給意象創造問題以新的詮釋的是李健吾,他的價值在于他對意象創造的貢獻。他對詩歌意象的幽深、含蓄與晦澀的追求,企望從意象的聯結,完成詩的“使命”。以“意象”為新詩創造的“首務”是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所追求的一種詩意境界。他們所表現的是人生微妙的剎那。運用許多意象,去喚起一個完美的想象世界,這些詩人將意象創造的途徑、意象內涵與象征的關系融合起來,

用自己的藝術創造使意象產生了全新的藝術效果。正是這些詩人的實踐,確定了象征意象的創造在新詩現代主義脈系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紀四十年代后期,“中國新詩”派的詩人,強化了他們象征意象重新構建的自覺意識,把“現實、象征、玄學”結合起來,使詩歌意象的象征性質和審美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實踐了一種新的意象的創建原則。這種原則包括四個方面:

一、意象創造的間接性原則

追求“詩之藝術特質”,強調意境創造、意象形成等因素在詩歌創作中的價值意義,在感覺傳達的“暗示性”與“間接性”的“感性革命”的鏈條上,確定了意象和比喻的“特殊構造法則”。

二、意象創造的一致性原則

所謂的一致性即指象征意象與它所象征的意義之間融合為一。無論是托物抒情,主觀突出的意象,或是間接抒情客觀暗示的意象,都應該是一種詩歌“內在精神的感應與融合”。意象與意義不可分離。

三、意象創造的沉潛性原則

追求意象的創造中,潛在意識的內在心靈活動起很大作用。戴望舒就認為,詩是一個人在夢中泄露自己的潛意識,是隱秘的靈魂。在詩歌創作中自覺地將潛意識引入到意象的創造中,使意象創造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四、意象創造的雕塑性原則

第9篇

關鍵詞:高中現代詩歌教學 反思 建議和體悟

20世紀八十年代以“朦朧詩”為代表的現代詩歌曾經在中國掀起一場全民讀詩、寫詩的浪潮。是現代詩歌點燃了人民心中久已凝固的對美、愛、真誠、理想的追求。無獨有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方紛紛伸出援手,這其中就包括詩歌這一人類的精神援手。“悲憤出詩人,災難發詩情”,一時間詩人寫的詩在四處傳誦,詩歌的報紙、刊物和書籍也都把視線聚焦災區人民。詩歌成為中華民族人性提升的又一推手。可見,詩歌在這個曾經的詩歌大國有多大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在詩歌普及的最前沿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舉步維艱。由于缺乏足夠的訓練,語文教師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遇到很多困惑,又因為教材中現代詩歌的篇目很少,許多語文老師對寥寥幾首現代詩歌常常簡化處理。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于現代詩歌的普及、詩歌人才的培養、中國現代詩歌水平的提高都是件令人揪心的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本文試圖在新課程的視野中窺視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建議。

一、對新課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我歸納起來,它有三個特點:

1.重體驗。所謂“體驗”,簡而言之是指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事物。傳統教育中,片面放大教育者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活動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在個人既有的遺傳素質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揮個性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的主體性特征,活動有利于個體潛能的發揮。,在這個越發重視人才創造能力的新世紀,體驗教育無疑是提高學生創造興趣和創造能力的好理念。而體驗教育的核心是情感,這正是新課程理念下整個語文教學應該改進的地方。

2.重對話。概括起來。語文教學中的對話包括文本與人的對話、人與人的對話,文本和人的對話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大塊,人與人的對話又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兩種。對話,是一種交流;對話,是一種互動;對話,更是一種創造。只有在互動中才能充分調動人的主體性。才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語言素質的提高。這其中文本與人的對話是基礎,人與人的對話是闡發和升華。新課程重對話。在語文教學中就體現為更加重視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成為師生充分互動、充滿活力的場所。

3.重人文。新課程重人文在語文教材上有集中的體現。在《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一書中,介紹教科書體例結構時有如下描述:“教科書編寫以專題為基本結構單位,旨在突出綜合整體的恩想,專題名稱旨在對內容起標識性作用。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0個專題。”①語文教材打破按文體編排的體例,改以人文主題為編排體例,是一個創新,對提高學生整體的人文素質大有裨益,避免教育培養出的只是具備一些語文知識的半成品,仔細審視一下過往的語文教育,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多嗎?所以,使學生的學習既能掌握語文的工具功能,又發揮語文的人文性,這是語文課改為我們指的一條路,也是學生完滿人格建構的保障。

二、對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反思

1.注重傳授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詩歌被教師肢解成段、句直到詞,扎扎實實的吃透詩歌的每一個意象成了詩歌教學的終極追求,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揮下,教師把詩歌課變成了一成不變的詩歌的注釋游戲,學習者的審美主體地位被完全置之一邊。事實上,要感受詩歌的魅力,必須去激發閱讀者作為審美主體的積極性,也就是產生一種發自內心地對詩歌美的愛和迷戀。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西班牙著名詩人洛爾迦(1898-1936)的詩,“在遠方,大海笑盈盈。浪是牙齒,厭是嘴唇”(《海水謠》);“綠啊,我多么愛你這綠色,綠的風,綠的樹枝。/船在海上,/馬在山中,影子裹著她的腰,/她在露臺上做夢……”我就此迷上了洛爾迦的詩。這樣的詩,具有什么意義?它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美”,我也因為這種詩歌的美記住了詩歌。我們教詩,就是要喚起學生的審美直覺和審美感受力,如果學生學習詩歌只記住了詩歌《再別康橋》里面涉及的幾個意象,那《再別康橋》的語言的美感和和諧的韻律又會被讀者丟到哪里呢?我們應該相信審美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教育”,不過是“開啟”或“蒙發”。

2.注重詩歌的思想性,忽略了詩歌的情感性。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通病”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意義,忽視并脫離了“語文”本身的教育目標。更有甚者,在多年來的慣性作用下,許多人依然習慣于把文學教學、詩歌教學政治化、意識形態化。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但它的藝術生命力已超越了具體時空。它揭示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以及帶有歷史縱深感的悲劇性情感。其中的“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黎明的渴望。但有些教參上的理解就過“實”,認為這句詩“可看做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征”。這樣的解釋就大大局限并削減了這首詩的意義。盡管詩人對解放區確實懷有一種向往之心。但詩歌就是詩歌,不能等同于政治圖解的文字。

詩歌除了情感什么都不是,這樣的說法有些絕對,但卻道出詩歌的一個本質特點,它是情感的文字載體。如新課程所選的穆旦的《春》、舒婷的《神女峰》、馮至的《蛇》是對愛情的抒發,而昌耀的《河床》、洛夫的《邊界望鄉》、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是對大地、祖國、母親的依戀和熱愛,即使郭沫若的《天狗》也充斥著激情和變革的動力,任何詩歌都不能跳出情感的圈子。所以在語文詩歌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實現詩歌教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3.詩歌觀念落后,解讀方法單一,忽略了詩歌的多維解讀。詩歌的解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的事,但現在的教師解讀方法普遍單一,和教師以往的知識結構、師范教育的偏差和視野狹窄有關。現代詩歌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從19世紀古典主義詩歌,到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到現在后現代詩歌,詩歌的方法和理念突飛猛進。就在國內,詩歌以朦朧詩為現代詩歌的發軔。80年代后朦隴詩的崛起,非非主義的崛起,各種詩歌民刊的流行,到第三條道路,或者詩歌、北回歸線詩歌、自行車詩歌等詩歌文流的此起彼伏,現代詩歌在理念和方法是有了長足進步。而反觀我們的教師,忙于應試教育而無暇顧及現代詩歌運動,更不用說必要的文學創作,這就給教師教學現代詩歌帶來很多現實的困難,這一切也不

能都怪老師,都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惹的禍。 傳統詩歌講意境、講氣和術、講情景交融、講詩言志,而現代詩歌涉及的范圍更廣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入詩。口語、書面語都可入詩,通感、矛盾修辭、反諷都可入詩,詩歌的隱喻、嬗變、悖論、解構、復沓、幻想、戲仿、博弈、荒誕、極簡等一些新的寫法層出不窮。這需要所有語文老師努力學習,也需要教育培訓部門加強研究和培訓。而同一首詩以往教師的解讀往往限于教參和教輔資料,這勢必造成教法的單一,解讀詩歌方式的單一,比如詩歌《再別康橋》,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康橋”被解釋成“大自然”和“母校”的象征,然而只要深入閱讀詩歌,我們會發現“康橋”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母校了,它的美,也不是一般意義的美。詩人在這里,已經把康橋當作自己靈魂的一個棲息地了,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甚至我們再深入理解,康橋是西方文化的一個象征,作者對這種以英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既有留戀,又有對故園文化的思念,所以他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一整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4.詩歌教學可持續性差,忽略了從學生興趣人手,培養讀詩和寫詩的習慣。詩歌也需要可持續的發展,這發展的源頭就是寫作,任何一個寫過詩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記住詩,不管他以后生活中需不需要詩。詩歌只要寫過,就已經流進你的血液里了,是洗不掉的。所以我教詩歌。首先要求學生試著寫寫詩,有了這一次初啼,他們就能理解詩歌了,知道寫詩也是件不難的事,這種體驗很重要,為什么呢?因為以往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把學生和詩歌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使學生覺得詩歌遙不可及,不僅老師覺得詩歌難,學生更覺得詩歌拒人于千里之外,要想讓他們覺得詩歌可親可敬可愛,絕對不可能。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寫詩,走出這一步,一切就事半功倍了,不是嗎?我現在教的高一的兩個班,就有很多學生在寫詩,有的寫古詩,有的寫現代詩,個個樂此不疲。一個喜歡詩歌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人。我會繼續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去傳播詩,傳播美的藝術。

三、一些建議和體悟

1.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多讀詩歌,中國是個詩歌大國,無論傳統詩歌和現代詩歌都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去尋找您喜歡的詩歌。使自己對詩歌產生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詩歌有興趣。

2.讀讀詩歌的理論文章,這些東西在許多的文學刊物上找得到。用新的詩歌觀來指引你教學的方向,肯定會更讓您教得更放心。

3.自己也試著寫寫詩,對您理解詩歌會有幫助的,對您去給學生做示范也絕對有好處。

4.詩歌需要激情和想象力,要使您的課堂充滿詩意,無形中去感染學生欣賞詩歌的熱情,欣賞文學作品的想象力。

5.鼓勵學生寫詩,不管他初學詩歌寫得如何的微不足道,開始得多么困難,用鼓勵的話去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詩歌的種子是否生根發芽在你的一念之間。

6.讀詩寫詩這些年,我越發感覺到詩歌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它使我有一個可以抒情的窗口,也使我的審美熱情不斷。創造激情噴發,詩歌是我的好朋友,也希望它能成為所有語文老師的朋友。

參考文獻:

[1]《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第10篇

關鍵詞: 新課程 現代詩賞析課 “五字”策略

現代詩,是詩歌家族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著熠熠的光輝,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青人的鐘愛,北京高考甚至把總理的《仰望天空》轉變成題目,使現代詩的熱度又升高了。但在功利思想彌漫的今天,我們面對現代詩賞析教學時,卻有些許無奈,幾多尷尬不能言說。那么,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呢?我認為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看――觸發幽幽情愫

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較為廣泛的運用,使教育最優化目標的實現變得越來越近。運用多媒體技術使現代詩賞析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認知和感知的形象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現代詩鑒賞的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如教學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一詩時,學第一節時展示多媒體讓學生觀看“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在觀看過程中學生深深震撼,觸摸到作者的心靈。

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只是做主觀分析講授,就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本詩內容,更難以感悟到本詩的優美意境,且學習效率較低,學習目標不易實現。以信息技術作輔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所學教材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詩情畫意之中,對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造力,提高鑒賞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積極創設視聽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使師生仿佛身臨其境,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聽――沉浸渺渺意境

名家朗誦是學習與模仿的典范,他們或渾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優美的音色,抑揚頓挫的聲調與節奏,生動地再現了詩歌高低起伏的思想感情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優美感人的朗讀,營造了優美的藝術氛圍,使學生自然地沉浸在詩歌的意境之中。如學習《啊,船長,我的船長喲》一課,讓學生在紀云梅的課文朗誦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飛翔,學生自然會感受到詩人用航船戰勝驚濤駭浪到達港口象征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的勝利結束,以領航的船長象征林肯總統的偉大作用,在航船到達港口時,船長卻倒下了,具體可感地表現了詩歌的悲壯的情感。這樣使欣賞課程真正成為圖、文、聲并茂的整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對這首詞印象很深,也背得很熟。

三、讀――挖掘雋永內涵

詩的韻味是讀出來的,賞析現代詩,要含英咀華,品味其中的美。古人說:“讀書切戒在匆忙,涵泳功夫興味長。”語文學習的傳統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涵詠”,而美讀與朗誦恰恰是“涵詠”之重要一法。含蓄精練的詩歌,只有通過反復不斷的美讀與朗誦,仔細認真的涵詠,才能進入詩歌的意境,體會到詩歌的意境美。如教艾青的《北方》時,我請學生上臺朗讀。學生朗讀時輔以飽含感情的表情、動作,讀得凝重而真切感人。學生有真正置身于詩境中的實感,詩人和學生之間沒有任何的隔閡,完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形成了心靈的對話。學生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遠的苦難與土地的蒼茫所帶來的令靈魂驚醒的沉重感。這樣的朗讀把學生攜入愛國主義感情的濃烈氛圍中。

四、畫――放飛想象翅膀

人們常用“詩情畫意”來表達最美的情感和意蘊。優美的詩歌總是具有詩情畫意的。特別是聞一多等現代詩人更是融畫于詩中。因此,教學詩歌,就是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和想象詩歌的詩情畫意,并把自己融入到詩歌的詩情畫意之中,進而體會詩歌的畫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因此我們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用手中的筆把詩歌所表現的畫面簡單地畫出來,進而將自己化為詩人,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充分體會詩歌的詩情畫意。

例如,教學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一詩時,就可以讓學生畫出“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意象,讓學生畫出對詩的理解,學生在對畫面的觀感中,就比較容易進入詩歌的境界之中。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摯情感。

五、寫――觸摸詩的門扉

現代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語言新穎、凝練,學生學習了現代詩,賞析了詩歌,有了讀詩的獨特體驗和興趣,就會萌發寫詩的沖動。教師在現代詩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指導學生做好寫詩的嘗試,鼓勵學生大膽仿寫詩歌。如下面是學生學完現代詩單元后寫的《拾憶》:時光匆匆、人已遠去。\消失在人海斑斕處。\但那青春的笑聲回蕩在耳邊不曾遠去,\我泛起淡淡的笑聲,\但憂傷不是笑聲。\我忘了是哪一年,\在哪一面墻刻下你們的名字。\還記得?我們曾經的誓言,\我們誓言一直當兄弟。\再回首,往事如煙,\但依然記得你們的笑臉,\你們熟悉而又遠去的聲音。

筆觸雖略顯稚拙,但激情滿懷、真摯動人。因此,在現代詩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現代詩這一特點,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仿寫,如此既培養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觀千劍然后識器,操千曲然后曉聲”,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讀、多畫、多寫,以提高他們的現代詩鑒賞能力,這也是現代詩鑒賞教學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1]謝龍新.課程背景下現代詩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知識窗(教師版),2010,(06).

第11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詩詞;意境美;美育原則

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學生們通過學習,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從中得到鼓舞,奮發向上。《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形成良好的語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應該通過自己的文學積累和審美體驗來影響學生,讓學生去接觸美,發現美,從而欣賞美和領悟美。以便使其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體會到最廣博、最深厚的詩詞韻味并印象深刻。

一、把握現代詩詞的主旨

抓住主旨,就能便于理解,加深對作品內涵的把握。例如教學《在希望的田野上》時,第一段寫“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這段中,作者通過描寫“炊煙”、“住房”、“小河”、“冬麥”、“高粱”、“荷塘”等一系列的意象,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隨風而動的“炊煙”、“小河”、“冬麥”、“高粱”等與靜止不動的“住房”、“荷塘”等相結合,組成了一個整體的田野印象,“希望”也就通過反映農村的變化,農民逐步富裕,村莊逐漸興旺等體現出來。通過意象的分析,重點詞語的剖解,我們可以準確的把握到詩詞的主旨,從而理解作者心中的情感。

二、體會現代詩詞的意境

詩詞的寫作都圍繞著意境展開。現代詩詞中當然也有其自己的意境。同樣,如果不能引導學生體會其意境,是無法使學生理解詩詞的情感表達的。意境能夠產生“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審美魅力。因此,引導學生去體會品味詩詞意境,才能使學生入情入境,感受詩詞營造的曼妙美麗世界。

三、升華現代詩歌的情感

相對于古代詩詞教學,現代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直被忽視。有的語文教師認為,現代詩詞沒有格律又缺乏韻味,沒什么教頭。再加上中考試題中涉及很少,這也就造成了現代詩詞教學多流于形式的狀態。其實,我們應明確,現代詩詞也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價值,教師需立足其意,從審美角度出發,帶領學生接觸現代詩詞的美,并進行深度的感悟和理解。

現代詩詞的寫作,秉承了古代詩詞的含蓄特點。往往是有話不直說,有情不直抒,而是通過一些情境的描寫進行婉轉曲折的表達。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好好把握詩詞意境,感知詩詞情感,并升華感情。教學冰心《紙船》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緊扣“紙船”這一個意象,引導學生去品味詩人滲透在“紙船”中的濃厚感情。詩人通過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紙船越多,情感越濃。通過“不灰心”、“每天”、“總希望”等詞語,可以看出詩人對母親思念情感的執著與強烈。通過“留”到“疊”再到“拋”這一系列的連貫動作,也細膩地表達了游子對于母親的思念與眷戀,而這一切的思念都將寄托于“紙船”。我們通過領悟情感,把握“紙船”意象后的深刻寓意,體味要表達的深刻主題,使情感得到升華。

(1)美讀品情。

美讀不但能了解作者說些什么,更能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無論興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要做到美讀,需要做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把詩詞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中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如《回延安》的蕩氣回腸,《再別康橋》的婉轉悠揚,完全可以通過范讀來引導學生進入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境界,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2)美景引情。

古詩詞寫作的藝術,就在于詩人常常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創造出情境交融的美好境界。例如教學的《沁園春?雪》,這首詩的上闋一共描繪了五個畫面,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這些美麗的畫面,形象生動地再現詩歌中的美景,并讓學生們選擇一個最吸引你的畫面,從描繪的形象性、語言運用的生動性、準確性等方面來賞析。

(3)美樂導情。

詩詞與音樂相伴,優美的曲調能創造出特定的情境,利于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氛圍。因此,教師可以在古詩詞教學中伴以優美的音樂。例如在學習歌詞《我的中國心》(黃),《在希望的田野上》(曉光),《黃河頌》(光未然)的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切景的情感音樂,輕柔婉轉,讓學生沉浸于美妙的氛圍里,體驗詩歌中的情感,情感是詩詞的生命和靈魂,詩人通常就是借詩言志。詩詞中短短的幾行幾句,卻飽含了豐富的感情,或愛或恨,或喜或憂,都表達的淋漓盡致。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詩詞的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來進行整體的審美體驗,感受其情感表達,陶冶情操。

四、結束語

詩詞蘊含美,其深廣的意蘊和精湛的藝術絕非瀏覽一兩次便能領悟。只有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更能體味到詩詞所要表達的強烈而真摯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美育原則的教學體現,讓學生真正的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參考文獻】

[1]吳宏慧,開發想象力 品味詩境美[J];中學語文;2010年06期

[2]董占榮,著一“品”字 境界全出――詩歌教學淺談[J];中學語文;2010年06期

第12篇

關鍵詞:玄學詩;艾略特;詩歌;影響

中圖分類號:I1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6—0103—02

一、引言

“玄學詩”一詞統指17世紀英國一些深受約翰·鄧恩(John Donne,1572-1631)影響的詩人的詩歌作品。約翰·鄧恩是17世紀英國“玄學詩派”的代表人物,玄學派詩人一反伊麗莎白時期傳統的愛情詩歌特點,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不同于新古典主義詩歌的是,玄學詩中的意象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提取,詩歌的形式經常以作者同愛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進行爭論的方式存在。因玄學詩怪誕奇詭,不合傳統,不入俗流,故長期得不到應有的評價。直到20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受到著名詩人T.S.艾略特的極力推崇,其地位日益上升。王紅海、劉立軍的《20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的復興》,從玄學詩歌的歷史背景和藝術魅力以及新批評派的影響等三個方面,對玄學派詩歌在20世紀復興的根源加以探究。魏霞的《由解讀艾略特的荒原意識》,分析了艾略特的《荒原》除了將象征主義詩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將一戰后西方現代社會的萎縮價值真實表現了出來,試圖從解讀《荒原》中的象征意象入手,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識中既絕望又關注的復雜內涵,以及對其人生價值取向的重要影響。本論文將T.S.艾略特具體詩歌特點與玄學詩歌特點比照分析,試圖更好地讓讀者了解玄學詩對艾略特詩歌的深刻影響。

二、玄學詩歌特點

以約翰·鄧恩為代表的英國17世紀玄學派詩歌以“夸喻”(metaphysical conceit)的使用引世人矚目。“玄學詩人”一詞首次由Samuel Johnson使用,他說:“玄學詩人是有學問的詩人,而向世人展示他們的學問是他們全部的努力所在”。關于玄學詩歌,Johnson說:“玄學詩將最不相關聯的思想強迫聯系在一起。”

玄學詩所使用的夸喻與驚世象征,被包裹在新穎原創且富有挑戰意味的語言結構中,主題大都深奧難懂,采用奇特的推理形式,環環相扣。鄧恩在詩歌《跳蚤》中運用了一系列復雜怪異之事來引誘一位女子的愛。“It sucked me first,and now sucks thee. 先是咬了我,然后又嚙你。And in this flea, our two bloods mingled be. This flea is you and I, and this our marriage bed, and marriage temple is. 于是我們倆的血液混在了這只跳蚤里。” 這的確看似一種高度復雜的勸說方式,但又極具邏輯性:因為它吸了“我和你的血”,兩個人的血由此交融在一起,所以“這跳蚤便成了締結愛情的床”。詩歌結尾處竟有了理性思辯下的斷言:這位女子與詩人交媾的損失和殺死跳蚤的損失沒什么分別,“Just so much honor, when thou yieldst to me, Will waste.”。鄧恩的語言與行文并無“詩意”,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被生拉硬扯到一起,確有做作之嫌。但這正是玄思妙想的特質所在:兩個不相干之物通過令人費解的比喻放在一起,“heterogeneous ideas are yoked together”。這種極端的技巧使讀者耳目一新。

三、艾略特詩歌中玄學詩特點的體現

1.因絕望懷疑而產生的消極悲觀情緒的宣泄

在玄學詩歌中,詩人主要關注了人們在中的悲觀、懷疑、探索和個人拯救,這表明科學的進步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傳統。約翰·鄧恩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社會政治極度動蕩的時代。他的家庭信仰天主教,而天主教徒和清教徒在當時都由于新教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鎮壓。因此鄧恩看到的未來充滿了悲觀和絕望。為了在社會中站穩腳跟,他不得不違心地依附英國國教會的權勢階層,這必然導致他悲觀絕望的人生態度。他的這些情緒特點,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他所創作的玄學詩歌中。而這與T·S·艾略特詩歌《荒原》中描寫的現代人形象如出一轍,在現代人生存的荒原世界里,精神崩潰,消極面對人生,幻想破滅,個個垂頭喪氣。懷疑和悲觀是以艾略特為代表的現代詩人通過詩歌傳達出的情緒的突出特點,表明了現代人所遭遇的精神危機。

2.運用象征、隱含意象和夸張的比喻(conceit)

現代詩人與玄學詩人共同使用的文體手段包括象征、隱含意象以及夸張的比喻。正如T·S·艾略特指出的那樣,玄學詩歌是將理智與情感融合的產物,遠遠超越了前一個時期的抒情詩歌的層面。詼諧的詩句、夸喻、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具體事物,這些都是玄學詩的特點,同時也體現了艾略特詩歌中描寫的現代人的復雜的感情和不安的情緒。艾略特在其詩歌《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以這樣的場景開篇,“Let us go then, you and I, / When the evening is spread out against the sky / Like a patient etherized upon a table; 那么我們走吧,你我兩個人,正當天空慢慢鋪展著黃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術桌上。”將“黃昏”比作“病人”,這與約翰·鄧恩的將“跳蚤”比作“婚床”真可謂異曲同工。

3.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運用以及對詩人內心世界的分析

約翰·鄧恩在他的Break of Day中采用的寫作手法與現代時期的意識流寫作手法完全吻合:時間順序被打亂顛倒,現實世界與夢想世界融為一體,一切都是轉瞬即逝的個體意識的存在: “TIS true, 'tis day ; what though it be? / O, wilt thou therefore rise from me? / Why should we rise because 'tis light? / Did we lie down because 'twas night? / Love, which in spite of darkness brought us hither, / Should in despite of light keep us together.”對內心世界的揭示是現代文學的典型特征,而這也正是鄧恩詩歌的突出特點。讀者在品讀他的詩作時,不知不覺地就進入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運用具體意象將抽象概念傳達出來,約翰·鄧恩的詩歌表達了人類自我意識的復蘇與覺醒,而這恰恰就是艾略特詩歌關注的焦點。

四、結語

詩人也好,讀者也罷,凡是對現代詩歌感興趣的,他們都會感覺自己更貼近17世紀而非19世紀。而17世紀的那些讓他們感到親切的品質特點,無一例外地在玄學詩歌中得到了體現。約翰·鄧恩對人性、宗教、愛情以及死亡的探索以及他的人生思考,都賦予他的詩作以獨特性,而這些獨特性對現代詩人艾略特的詩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鄧恩的詩歌將理智與情感融為一體,在詩歌體裁、詩歌意象、詩歌結構以及修辭手段上,都與以艾略特為代表的現代詩人的詩歌緊密相連。

[參考文獻]

[1]王海紅,劉立軍. 二十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的復興 [J].河北學刊,2007 (11).

[2]魏霞.由《荒原》解讀艾略特的荒原意識[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4(增刊).

[3]Parfitt, George. English Poetry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M]. London: Longman,1992.

[4]吳偉仁.英國文學史及選讀學習指南(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德市| 天门市| 鄱阳县| 綦江县| 额济纳旗| 奇台县| 平遥县| 靖江市| 莱阳市| 玛多县| 茶陵县| 保山市| 晴隆县| 平乐县| 和田县| 溧阳市| 庄河市| 台中市| 修文县| 高密市| 东乡| 河东区| 安多县| 南岸区| 红安县| 同江市| 墨竹工卡县| 桐梓县| 海淀区| 柳州市| 涞水县| 格尔木市| 黔江区| 丰台区| 建瓯市| 长治县| 花莲市| 怀集县| 朝阳县| 乐都县|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