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時間:2023-05-30 10:46: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第1篇

/

關鍵詞 “拼圖法” 同組異塊 異塊復組 異塊復組 分工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工作之余,筆者閱讀了最近的暢銷書――《正能量》。學習到德克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阿倫森發明的一種新學習方法叫做“拼圖法”,他以此成功幫助當地一所學校解決了校內的不同種族學生之間存在的懷疑以及不信賴,并培養了學生自信。于是,筆者思考并嘗試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實際生物課堂教學中,嘗試是否能通過這種方法,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提高學習能力,并意識到學生間合作的重要性。

1 “拼圖法”的由來

德克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在實地考察當地幾所學校的現狀后,發現大部分學校在學生之間營造了一種激烈的競爭氣氛。教師不自覺地鼓勵班級學生互相競爭,以取得好成績。但是阿倫森注意到讓男孩子們通過合作時可以取得的巨大成功。讓同組的孩子進行一致的團隊活動,當行動一致時,也能夠幫助人們的關系密切起來。由此,阿倫森發明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被稱為“拼圖法”。

2 課堂“拼圖”三階段

筆者嘗試在生物學的課堂教學中,運用這種“拼圖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體會到相互之間的分工合作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并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自信,提高學習能力。以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3章第2節“細胞中系統的分工合作――細胞器”為例,基本的活動分三個階段:

“同組異塊”:首先,讓學生每5~6人一小組,確保每個組中學生學習能力各異。然后,將課程內容分成不同的“板塊”。如:以每個細胞器為一個“板塊”,即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等。小組中每個學生只需要學習其中的一個部分,通過閱讀課本及資料,自主學習各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分布特點、作用功能。

“同塊異組”:一段時間后,在學生獲取各自“板塊”相關信息和知識之后,重新安排學生分組,讓之前學習同一內容的學生們坐在一起。新組中,每個成員都要說說他們學到了什么,并通過相互討論與互助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比如說,其中的一個小組中,學生們會分享他們對葉綠體的認識,而另一組則討論線粒體的形態結構、分布和作用功能。每個新的小組總結整理,共同學習交流的成果,可以表格形式體現,為后一階段的合作學習準備盡可能詳細的知識材料。

“異塊復組”:討論結束后,學生們回到原來的組中,向本組學生展示自己的所學。由于每個人自學內容不同,又經過與同學習本塊內容的學生的討論完善,再向本組學生展示時,相當于一個“小老師”,分享別人的學習成果時,又是一名學習者,在此過程中還有了雙重體驗。每個人只有完整的與別人分享了所學知識,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這個階段結束后,每個小組可以得到以下表格。

下課前,教師組織一次小測驗,讓學生以此了解自己學到了什么,沒學到什么。

3 “拼圖”的拼接粘合――分工合作

“拼圖法”的三個階段通過同板塊的學生的總結和各組學生的逐步合作,學生學習到了幾種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分布特點以及功能作用。“拼圖”初步完成,那么這個拼圖如何能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則需要初步拼接“拼圖”的每一位成員,進一步分工合作起來。先找到“同塊”的“戰友”,根據自己板塊細胞器的功能,再去聯系其他板塊的伙伴,將彼此的功能串聯起來,使得全班學生共同合作完成一條“生產線”――細胞系統分工合作的實例之一(圖1)。

這樣可以讓學生理解在活細胞完成各種生命活動的過程中,各種細胞器之間是密切聯系的。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體會到相互之間的分工合作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4 “拼圖”沒有邊界

“細胞中系統的分工合作――細胞器”是作為運用“拼圖法”的課例之一。“拼圖法”還可以用于其他內容的課堂教學,如“ATP的主要來源――呼吸作用”,將呼吸作用分類分階段進行“板塊”分解,再拼接。“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中,將光合作用的不同階段以及影響光合作用的不同因素,進行內容分割。每一個章節可以運用“拼圖法”學習拼接成“小節拼圖”,而不同章節之間也可以進行再次拼接。如:植物體內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連接起來,即可相互連接,又可相互影響。這樣兩個“小節拼圖”又可以拼接成一個“大拼圖”。日積月累,此法可以幫學生把每個時間段所學,每本課本所學聯系在一起,形成更為完整的“拼圖”。

第2篇

關鍵詞:生物教學;個體差異;分層作業;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5-0101

高中教師面對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生,應該“將學生差異當作教育資源”,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能力。作業的布置更要注意學生能力水平的差異,做到作業布置具有針對性,進而提高課后練習的有效性。這就要求教師對分層次作業有一定的認識和探索。在這里,筆者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在具體實施時的粗淺體會和看法。

一、在生物教學中實施作業分層的必要性

傳統教學理念下的作業布置存在弊端。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絕大多數是“一刀切”,并且存在著隨意、重復、繁瑣等現象,嚴重制約學生的發散思維,加重學生學業負擔,隨著學科難度加深,使學生失去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在生物學科上不會有很好的發展。這些問題是需要教師關注并切實解決的。

學生的智力、能力和知識基礎存在著客觀差異。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共同的特點,但其學習目的與動機、學習習慣與方法、智力水平與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統一的作業布置,不利于優差生通過作業練習,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承認差異,關注差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實施因材施教。

二、作業分層設計的原則

分層作業,是指優化的彈性作業結構,它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層次進行分類,目的是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生物分層作業內容既有與教材內容相聯系的,也有脫離教材貼近生活的,既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有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圍繞作業量和作業難度兩個方面進行分層設計。“學困生(C組)”增加基礎知識的作業量,減少有難度知識的作業量,使“學困生”牢記解題思路;“中等生(B組)”可塑性較大,教師在對這類學生布置作業時,要注意使他們在確保完成基礎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完成發展目標,拓寬解題思路。“優等生(A組)”減少對基礎性知識的練習量,做一些融綜合性、靈活性于一體的高智力題,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加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從而實現創造目標。

三、作業分層設計的案例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分層作業設計

基礎題:(C組必做題B組選3題)

1. 玉米的葉肉細胞里具有色素的一組細胞器是( )

A. 線粒體和高爾基體 B. 葉綠體和中心體

C. 核糖體和液泡 D. 液泡和葉綠體

2. 春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地下根毛細胞,下列結構中均不能觀察到的是( )

A. 液泡和中心體 B. 高爾基體和核糖體

C. 葉綠體和中心體 D. 液泡和內質網

3. 對細胞能量轉換有重要意義的一組細胞器是( )

A. 中心體和核糖體 B. 內質網和高爾基體

C. 葉綠體和線粒體 D. 液泡和葉綠體

4. 下列細胞中,含線粒體最多的是( )

A. 心肌細胞 B. 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C. 皮膚表皮細胞 D. 藍藻

5. 在細胞其中具有膜結構的有:_________。不具膜結構的有:_________ 。主要存在于動物細胞中的:_________。 主要存在植物細胞中的:_________ 動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_________ 。植物特有的:_________ 。

提高題:(A組選做3題,B組選2題,C組選1題)

6. 下列細胞的各種結構中,具有由磷脂和蛋白質構成的結構膜的一組是( )

①細胞膜②線粒體③高爾基體④中心體⑤染色體⑥核膜⑦內質網⑧核糖體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⑧⑥⑦

C. ①④⑥⑦⑧ D. ①②④⑤⑦

7. 不在內質網上合成或加工的生物分子是( )

A. 抗體 B. 膽固醇 C. 維生素 D. 核酸

8. 右邊模式圖表示幾種細胞器,據圖回答(只填標號)

(1)在不同生物中功能不同的細胞器是_________,抗體是在_________中合成的。

(2)在酶的參與下,為進行多種化學合成有機物創作有利條件的細胞器是_________ 。

(3)從化學反應來看,互為相反的兩個反應過程的細胞器是

_________ 。

(4)高等植物沒有的細胞器是_________。

(5)不含磷脂分子的細胞器是_________。

(6)與胰島素合成有關的細胞器有_________。

9.下圖甲為人體內某種細胞物質的合成和轉運過程,膜外顆粒狀物質為抗體。圖乙表示抗體合成與分泌過程中細胞內幾種膜結構表面積的變化。據圖回答:

(1)抗體的化學本質是__________________ ,合成場所是[③]__________________ ,加工分泌的過程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⑥⑦,這一過程說明細胞內的各種膜在_________ 和_________上是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構成了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2)有人把膜結構組成的[⑥]_________ 比喻為深海中的潛艇,在細胞中穿梭往來,繁忙地運輸著“貨物”,而[④]_________ 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用。

(3)若圖乙表示的是細胞膜、內質網膜和高爾基體膜的面積變化,則①③分別表示的結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題:(A組必做,BC選1題)

10. 某研究小組對分別取自4種不同生物的部分細胞進行分析,獲得的結果如下(“+”表示有,“-”表示無),據表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生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由于沒有線粒體,因此不能進行有氧呼吸

B. 乙生物一定是真核生物,但不可能是植物

C. 丙生物由于沒有葉綠體,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D. 丁生物一定是綠色開花植物

11. 收集資料談談自己對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認識。

四、實施作業分層的注意事項

為了使分層作業的要求能夠真正促進各層次學生取得應有的進步,在實施該環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 作業分層實施需要防止某些學生將此當成不做作業或少做作業的借口;2. 分層作業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在作業中證明自己的能力,教師要對學生作業的積極表現及時地給予肯定評價,以激發學生更加努力學習的熱情;3. 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要及時地幫助解決。解決問題時還可以發揮學習小組成員間的協助作用,這樣既可減輕教師的負擔,也有助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第3篇

知識是青年人的最佳的榮譽,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窮人最寶貴的財產,富人最珍貴的裝飾品。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識1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

主要特征: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

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

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

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

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

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設計與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識2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3、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4、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1、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3、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氨基酸結構的特點:

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5、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1、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1、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

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1、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2、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識3第一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1、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2、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3、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1、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

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2、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3、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

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堿、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

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識4第一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磷脂 蛋白質 糖類

二、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三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相關概念: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3、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三、離子和小分子物質主要以被動運輸(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識5第一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相關概念: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3、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4、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1、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4、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

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2、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3、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第二節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ATP的結構簡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化學性質不穩定,在水解時,由于高能磷酸鍵的斷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與ADP的轉化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

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過程(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五、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六、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通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

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4、CO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

1、作物栽培時,要有適當措施保證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第4篇

一、結構教學,培養自主學習

我們過去的教學中,上課都是以老師講為主,學生聽課為輔.現在我們都在追求更好的教學模式,可見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存在一定問題.自主學習是一種新興的很多教育者在倡導的學習方式,學生將取代老師的主置,可以自主地規劃時間并進行學習.而知識結構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一定的整體意識,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使得自主學習的效率更高.對于生物這門前后知識聯系緊密的學科,運用知識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是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講授“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這一節時,我突發奇想地做了一個實驗.把班里的學生平均分成兩組,這兩組學生各方面相差無幾.第一組學生按照正常的模式進行授課,我來講他們聽,最后10分鐘對這節課講授的內容進行一個小測驗;第二組學生在上課的前10分鐘我讓他們自己列出這一節的知識結構,中間20分鐘由我來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最后的10分鐘同樣用來作這節課的課堂測驗.兩組學生采用不一樣的學習方法,用同樣的卷子來進行測試,結果卻相差甚遠.雖然第一組學生也在認真的聽課并且做了課堂記錄,但是第一組的成績和第二組的相比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TP9GH10.TIF,BP#]

所謂自主學習,主要是引導學生自我進行思考,在沒有人講授的前提下,自覺地提出問題并思考.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比老師講授的方式接受知識的效率更高.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才是學習的最大樂趣.這樣的自主學習模式,才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從而更加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運用知識結構進行教學的方式不僅適用于高中生物的教學,而且有著明顯的優勢.

二、結構教學,習題舉一反三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經說過:“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筆者體會到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當學生拿到一道陌生的題目時,首先要做的是對題目進行分析,讓知識點在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圖形,再以這個知識點為中心進行思維發散,找到與所選題目考查點相吻合的.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那舉一反三也就不成問題了.

如下題: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組成生物體的所有化學元素可以分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B.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不僅大體種類相同,而且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含量也基本相同

C.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都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D.碳是組成玉米和人的最基本元素

做這道題目時,腦中應該有一幅這樣的知識結構圖.

[JZ][HT6]不同種生物體中化學元素的組成特點

[JB({]C、H、O、N四種元素含量最多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元素含量差異很大[JB)]

有了這個知識結構圖,這時再來解這道題目就很簡單了,顯然B中所說得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不同生物體內含量也基本相同的說法是錯誤的.所以可輕松得出這道題目的正確答案是B.

有了上一道題目的基礎之后,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有了初步的理解,但還不是完全的透徹,下面我們再來看這道題目: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O是組成細胞的各種元素中的最基本元素,其他還有C、H、N等

B.小鼠和花生細胞內的化學元素在種類和含量上基本相同

C.很多生物化學反應會生成水,水是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D細胞中所有化合物的組成元素是碳

同樣,考察知識點類似,運用上面的結構圖,可以看出A、B、D均是不正確的,B選項與上一道題目的B選項犯了同樣的錯誤,所以這道題目的正確答案應該是C.

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把瑣碎的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整理成這樣的知識結構,教授給學生,從而達到很好的舉一反三的學習目標,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時間利用率,又能讓學生輕松接觸更多的題目,真正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

三、結構教學,加強鞏固記憶

國外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親身調研發現了記憶曲線規律,通過這條曲線,人們知道,遺忘是學習結束后會立即開始的,且在最初有最大程度的記憶衰減,所以知識學習萬不可抱著“我現在記住了,以后就不會忘了”這種心態.即使現在記住了日后不復習還是會忘.通過結構教學,可以在學生腦海里搭建知識的組合框架,從而大大降低知識的遺忘可能.

例如,在復習“真核生物細胞器的比較”這個知識點時,因為這個知識點比較復雜,容易記混亂,所以我列出了一個表格如下,來方便學生的記憶:

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按照知識結構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講授,引導學生按照結構圖的形式進行知識的記憶,講課結束后,按照結構圖的內容,對學生列舉例題進行當堂測驗,活學活用,達到對學生的記憶進行加強鞏固的目的.通過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學生在復習時按照結構圖便可以清晰的記憶各細胞器的區別與聯系,并將這種學習方法應用在其他章節的復習過程中.學生運用運用知識結構來進行復習記憶,搭建每一章知識的結構框架,將瑣碎的知識變成一個整體的系統,既利于學生整理,又利于記憶,還能提高解題速度,達到更好、更快、更高的學習目標.

第5篇

關鍵詞:注意 有意注意 無意注意

注意,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大家正在開討論會,忽然一個人推門進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轉過頭去看他,這就是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種有自覺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我正在專心看書,聽見別人談到使我感到興趣的問題,我的注意就不由自主地轉向他們的談話內容,這是無意注意。如果當時我想到必須堅持學習,經過一定的努力,仍舊把注意集中到書上,這就是有意注意。這是一種主動的、服從于一定目的要求的注意。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運用注意規律進行教學,對于有效地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

1.無意注意的應用

在生物教學中會涉及許多有關細胞的結構,動植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以及生命的本質,遺傳和變異,基因工程,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等等,這些內容都會引起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新穎感。生物教師應該應用生物科學內在的新穎性作為教學策略,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1.1 直觀的教具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示、投影儀等教具來組織內容,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事物。例如:在學習《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這一節課時,可以展示細胞整體縱剖模型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熱情。然后在學習過程中,逐一展示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細胞器模型,如綠色扁平橢球形的葉綠體、短棒狀的線粒體、折疊網狀的內質網等等,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立體動態效果圖,從而加深印象。

1.2 生動的語言

在教學時,利用生動的比喻,動聽的語言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時,將載體蛋白比喻為運輸貨物的船,將跨膜運動的離子、小分子比喻為被運輸的貨物,將順濃度梯度和逆濃度梯度比喻為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學生豐富了想象力,在學不厭、習不乏的過程中,集中了注意力,不知不覺地提高生物知識的運用能力。

教師在講課時,音調的變化及講話快慢節奏的變化也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的應用

每節課都有相應的學習目標,學生不可能整節課保持緊張興奮狀態,課堂教學節奏有張有弛,才能充分調節學生注意,適應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

2.1 課前明確學習目的

在講授新教材的時候,要向學生說清楚學習的目的任務,包括每一章每一節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向學生指出學習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并把通過學習要解決的問題列出來,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對沒有直接興趣的內容集中注意力。

2.2 課堂適當引導

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精心設疑,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上新課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時,展示人工的無蛋白質的脂雙層膜對不同分子的通透性,提問:“氨基酸、葡萄糖是人體所需要的物質,但是為什么卻無法通過人工合成的脂雙層膜呢?”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聯系已有知識生物膜的組成成分來回答。

2.3 興趣的培養

教師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是未來世紀的前沿科學,與我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從而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為了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可以把智力活動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這是保持有意注意的一種好方法。

3.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結合

在教學中,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往往是相互穿插,互相結合的。僅僅利用無意注意,學生是不可能系統掌握知識和技能,要達到學習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意注意。但反過來說,如果僅僅利用有意注意,用填鴨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很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需要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結合。

第6篇

人類社會正處在跨世紀的新時代,各國的競爭最終會落實到人才競爭,落實到人的素質的競爭,21世紀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的人才,而具創造力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左右大腦的結合,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的左右兩半球在功能上有著高度分工,左腦擅長于語言和邏輯思維,而右腦則擅長于形象思維,左右大腦在創造性活動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傳統的教育偏重于邏輯和語言訓練,重視了發揮左腦的作用,而忽略了右腦的訓練與開發。這種重邏輯輕形象的教育模式,正是造成傳統教育中“高分低能”現象的直接原因。要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起決定作用的不僅來自左腦提供的學習能力,而且來自右腦提供的創造能力,單方向發展左腦或右腦都難以達到培養目標。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應提倡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并重,實現左右腦機能的互補。以下簡要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

興趣和動機是學習的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產生真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會克服學習中的種種困難,以堅強的毅力去發奮學習。實踐證明,只有使學生在歡快愉悅的心理狀態下,其左右腦的思維才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引人入勝的講述、談話、創設問題的情景、有趣的演示和實驗,饒有興趣的活動和游戲等都能有效的誘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如講“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這一節時,一般規律是,光合作用在白天隨光照強度增強而加強;但在夏季中午12時,此時光照最強,而光合作用的強度反而下降,這是為什么?通過這一問,沉悶的課堂氣氛自然會活躍起來,這樣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和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

二、充分進行多媒體教學

采用圖象、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CAI課件等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已經成為現代化教學的常用模式。教學手段的新穎性、多樣性和趣味性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它還可以引起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相互轉化,使學習變得自然,為掌握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所以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多媒體的組合教學,結合教學實際,加速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如在“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教學中,可動畫顯示細胞內與之有關的結構,解讀DNA信息的過程(即DNAmRNA),讓學生學習“轉錄”過程所需的條件(模板、原料、能量、酶)。然后,動畫顯示mRNA的移動、與核糖體的結合及翻譯蛋白質的過程,讓學生學習“翻譯”過程所需的條件(模板、原料、能量、酶)。并了解“轉錄”和“翻譯”的區別與聯系(如場所的不同等),使學生掌握不易觀察到的生命現象,把右腦的直覺與左腦的語言邏輯概念結合起來,對“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過程、條件、意義等知識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此,教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組合教學手段,能把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虛為實,變抽象為具體,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且學生通過對大量具體材料的觀察、對比、分析、綜合,有利于對比較復雜抽象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抽象概括的能力,以視聽為主題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形象,輔之語言的有機配合,使學生的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有利于左右腦的相互促進,兩種思維的互補,對輸入的知識信息記憶長久而牢固。

三、開發形象思維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大腦功能認識的局限,使傳統教法忽略了對右腦的開發,從而導致形象思維的發展受阻滯,大大的限制了大腦的潛能發揮。教學實踐表明,由于忽視了形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使學科知識的理解過程脫離了學科思維方式的特點,使知識難以理解。為了培養更聰明和富有創造力的新一代,不可忽視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形象思維進行開發。可參考以下做法:

(一)、情景教學

結合教材,創設多種情景。通過生動而富有情趣的語言,把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思維調節到最積極的狀態,以此引發學生進行想象,如在講“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時,巧妙的設計問題引入并加以形象的比喻:植物的葉子像龐大的“工廠”,葉肉細胞是“車間”,正利用現代化太陽能系統接收的光能做動力,推動葉綠體“機器”運轉,將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源源不斷地加工成產品——有機物和氧氣,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然后引導學生設法聯想,最終在學生的右腦中就會自然而然的浮現出一幅光合作用的景觀圖。

(二)、直觀教學

為了揭示矛盾,激發思維,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學中要善于使用直觀教具,通過直觀的作用形成表象,結合教師生動的描述,引發學生展開想象,從宏觀到微觀、從靜態到動態,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如在講“細胞器——細胞內的分工合作”時,可利用真核細胞結構模型進行觀察,然后結合課后作業“模型構建——嘗試制作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讓學生在了解了真核細胞結構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制作一個細胞三維結構模型,并和教材中加以比照。這樣讓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使學生在右腦的感性認識輸入到左腦思考整理并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了思維能力。

四、開展生物繪圖

繪制生物圖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空間認識能力,促進學生右腦智力的開發。生物繪圖將原來抽象、枯燥的表達變成具體可觀的演示,使之貯存和濃縮了大量的時空信息以一種易為學生接受的圖象語言注入右腦,活躍了大腦的思維。生物繪圖與美術繪圖有根本的區別,如“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觀察時用左眼朝目鏡里注視,辨認細胞形態、染色體的數目、形態、行為及紡錘體等,并進行不同細胞、不同分裂時期間的比較。這樣刺激活化了右腦,右腦就會開動起來。同時右眼睜開,觀察著圖紙,把觀察到的物像在圖紙上繪出。繪圖時先考慮圖形定位布局,用鉛筆勾畫輪廓,再整形落實,繪好后,在圖的右邊引出水平線標注結構的名稱。經過顯微鏡的觀察和繪圖,學生最終能形成立體觀念,起到動腦、練腦的作用,會使形象深深的印在大腦的記憶中。

五、開放實驗室,培養形象思維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動手能力,培養以想象為主的形象思維。但傳統教學只重視理論的講述,而忽略了實驗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思維僵化,創造能力受制約。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培養合格的人才,筆者提出開放實驗室,大力開展實驗教學,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具體做法如下:

(一)、每周除課外活動外,定期開放實驗室。

(二)、實驗室要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專門負責。

(三)、老師設計題目、實驗步驟,學生準備儀器,動手做,分析實驗結果。

(四)、教師出題,學生設計步驟,分析結果。

通過各種不同層次的實驗,老師評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形象思維,并通過開放實驗室,鞏固了課堂學習的知識。此外,利用開放實驗室所提供的儀器,可布置學生動手操作課外作業,同時指導學生寫出科技小論文,進行評比,將實踐提高上升到理論。

第7篇

【關 鍵 詞】 新課程;直觀教學法;高中生物;實踐運用

【作者簡介】 鄒守爍,安徽省無為中學教師,主要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

一、《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解讀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包括四個方面: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其中的“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指:生物學來源于自然和社會,生物學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揭示生命本質和生命活動規律,提高人們解決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中面臨的問題,提高人們應對自然現象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學課程就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養成關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的習慣。

二、直觀教學法的再認識

早在17世紀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為教師們指出了一條教學上的“金科玉律”,即“在可能的范圍以內,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地放到感覺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都應該放到視覺的跟前, 一切聽得見的東西都應該到聽覺的跟前。”

直觀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也就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親身實踐或觀察具體的事物、現象以及教師運用語言的形象描繪,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取主動表象,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過程。因而從這個角度看,直觀教學法也是符合新課改“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基本理念。

三、直觀教學法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1. 實物直觀。第一,創造條件,進行演示實驗直觀。如學習“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時,演示“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速率”實驗,學生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三個試管中的氣泡數依次增多,插入帶火頭的衛生香后,第一支衛生香火頭毫無變化,第二支試管內衛生香火頭明顯變亮,第三支試管內的衛生香立刻復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該節知識的建構提供了生動的感性素材。

第二,攜帶教具,進行實體模型直觀。如學習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時,帶上葉綠體和線粒體等模型給學生依次傳遞觀看,學生興趣昂然,面帶喜悅之色:有的邊撫摸邊觀察,有的拿在手中掂量掂量,有的模仿橄欖球運動員抱橄欖球的動作,有的把線粒體模型對著自己的腳比劃一下,做個穿鞋的動作……筆者微笑著看著他們,知道他們以各自的理解方式找到了建構新知識的節點。

第三,自己動手,制作自制教具直觀。如學習染色體結構時,筆者自己動手制了如下教具:剪取2段長20公分的紅色電線,用一團黃色橡皮泥或口香糖將2段電線的中部粘在一起,擺成“×”。該教具簡單實用:電線內的鐵絲代表DNA,電線外部的膠皮代表蛋白質,整個教具代表復制和螺旋化后的表染色體,橡皮泥代表著絲點……這樣還順帶突破了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這一難點。

第四,精選課件,進行多媒體直觀。如學習有絲分裂時,展示有絲分裂全過程的FLASH動畫課件,學生就可以認真觀察宏觀視角下的DNA復制、染色質螺旋化、紡錘體形成等等。

2. 語言直觀。 語言是人類的交流主要的媒介,相比以上的實物直觀,語言直觀雖然直觀性較小但使用時更方便、簡單,不受某些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且一定程度上帶有幽默詼諧感,所以語言直觀也是使用得更常見、更廣泛的直觀教學法之一。

(1)抽象的數據具體化。如在學習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時,教材中有這樣一個數據,人體即使在安靜狀態下,24小時體內也有40公斤的ATP發生轉化。學生能明白ATP的轉化比較多,但印象不是太深刻,理解也不太深入,與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系不緊。教師可以把這個數據用語言直觀化加工:40公斤什么概念,在座的女同學一般都沒有這么重,如果人體內儲存了這么多的ATP那就不是人,是一堆ATP了。

同樣,在學習1克菠菜葉中的類囊體的總面積竟達60平米時,教師可以用直觀的語言這樣表達:中餐時某個同學在食堂里只買了一兩菠菜,那么他吃下去的類囊體面積大約多少平米?約3000平米。大約是我們所在教室面積的幾倍?50到60倍。

(2)微觀的過程形象化 。如學習減數分裂時,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的行為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這樣直觀化(把同源染色體比喻成小姊妹):小姊妹手拉手(聯會),并肩向著赤道走(排列),到了赤道又分手(分離)。

(3)生疏的概念熟悉化。如在學習雜交實驗時,有正交和反交的概念,只需要學生理解即可,無需記憶。教師可以這樣直觀表述:如果把一個雙眼皮的男人和一個單眼皮的女人結婚說成“正交”,那么反交就是“一個單眼皮的男人和一個雙眼皮的女人結婚”。

(4)純記憶內容諧音化。如學習必需氨基酸種類時,教師可以把10種必需氨基酸(含2種半必需氨基酸)編成一句諧音順口溜:(盡)量(租)借一本淡色書來。

(5)深奧的內容淺顯化。如在學習人體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氨基酸后,按照自己的遺傳信息指導自身的蛋白質合成。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過程,教師可以這樣直觀表述:“通俗的說,人吃豬肉,長人肉,不會長豬肉的。”

(6)嚴肅的內容詼諧化。如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時,教材中有“物質跨膜運輸特點的資料分析:水稻多吸收硅離子,番茄多吸收鈣離子的原因。科學嚴肅的解釋是,直接原因是根細胞膜上的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植物細胞的遺傳物質不同。學生在理解根本原因是有點抽象模糊,教師不妨改編《大話西游》中的一句臺詞幽默一下:根本原因是水稻像水稻它“媽”,番茄像番茄它 “媽”!

3. 構建數學模型直觀。數學模型就是用字母、數字、圖表、圖像、框圖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描述客觀實物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的數學結構表達式。

如在學習孟德爾第二遺傳規律時,計算如下問題:“若一對夫婦生下一個多指孩子的概率是1/2,生下一個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1/4,問他們生下一個兩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多少?生下一個只患一種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生下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多少?”。筆者帶領學生建構如下圖的數學模型:

該模型的整個方框代表1,大圈代表生下患多指孩子的概率(1/2),小圈代表生下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則兩病兼患的概率為兩圈相交的面積,即1/8;生下一正常孩子的概率為方框內、圈外的面積,即1-(1/2+1/4-1/8);生下一個只患一種疾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2+1/4-2×(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桐柏县| 蕲春县| 上犹县| 汉源县| 寻乌县| 华容县| 沅江市| 新邵县| 株洲县| 红原县| 鹰潭市| 南城县| 和平县| 澄江县| 阜康市| 洛浦县| 康定县| 登封市| 射阳县| 阳城县| 陆良县| 高唐县| 东台市| 饶阳县| 康定县| 永济市| 那曲县| 永新县| 洛扎县| 密山市| 彰化市| 临武县| 桦甸市| 麻栗坡县| 随州市| 沈阳市| 曲靖市| 黄骅市| 自贡市|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