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5: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外國詩歌大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淡化“功利性”,強化“廣博性”
不少中學生閱讀的功利性太強。我常問學生:你們閱讀課外書的目的是什么?他們的回答十有八九是為了學習作文的寫法。在這種目標的誘導下學生們讀得最多的是作文選之類的讀物,諸如《中學生優秀作文選》《作文大全》《作文選刊》《優秀作文》……以作文選為主要課外讀物,就如同長期以方便面為主食,必然造成營養不良。學生在這種閱讀背景下進行寫作訓練,最多不過像在浴盆里學游泳,終究寫不出“大氣”的文章,對其語文素養的形成很不利。基于以上認識,我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對學生的閱讀內容做了適當調控,使學生跳出功利性閱讀的誤區和以作文選為主的狹窄讀書范圍,要像蜜蜂采蜜那樣廣泛博覽。具體做法如下:
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告訴學生讀書不只是為了寫作,即使學習寫作,只讀作文選,你寫出的文章在選材、立意、謀篇布局上永遠是“學生腔”,難有創新。要想寫好作文,就要廣博地閱讀小說、散文、詩歌、寓言、童話、科普小品……只有廣博地閱讀,博采眾長,寫作時才能縱橫捭闔、融會貫通、聯想豐富、游刃有余。
2.量體裁衣,幫助學生選擇適當的讀物。讀物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與人性中最基本的最普通的情感息息相通,與學生的思維及心理特點相適應。剛剛由小學升入七年級的學生仍愛幻想,這就意味著他們仍愛讀帶幻想的故事,如童話、科幻小說等;好奇又是他們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薦他們讀一些探險和探秘的故事,如《西游記》《魯濱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到了八年級,學生們的思維已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想發展,特別是八年級下學期及九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已占較大比例,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水準已有較大發展,對事物的認識水平也有較大提高。此階段可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千古傳誦的經典美文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羊脂球》等,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班級與班級、小組與小組、學生與學生經常交換讀物,使閱讀資源共享。這樣,學生就可能讀到種類繁多的好書,視野更為開闊。
二、力求組織形式既豐富多彩又富有實效,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七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太集中,維持對某一事物的熱情時間較短。因此,豐富多彩又具有實效的組織形式會更利于幫助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注意力。
1.小組競賽。在課外閱讀組織指導中可嘗試讓學生自己選擇閱讀伙伴,并組建課外閱讀小組,利用每周的閱讀自習課或午休時間,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展閱讀或交流,并進行多種形式的評比,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這種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競賽不僅引發了同學間的良性競爭,還有利于同組成員間的相互鼓勵,維持對課外閱讀的長久興趣,使“讀好書,好讀書”在班級蔚然成風。
2.自讀自悟。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種組織形式。有部分學生讀書只是應付差事,導致學生對所讀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讀而不思則罔”。如果選擇讀物不當,還會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產生誤導。因此,教者在給學生充分自主、自由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適時監控和正確引導。
3.選取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的文學作品。由于電影電視的普及,影視劇成為熱門話題,中學生無法拒絕影視作品對他們的影響。及時介紹學生閱讀被搬上影視舞臺的文學原著,會使學生閱讀興趣增強,理解也會更形象、更生動。
4.成果展示。只有盡量為學生提供展示他們閱讀成果的舞臺,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激勵學生多讀書。因此,我們常開展“手抄報比賽”“古詩朗誦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樹立自信、培養興趣。
三、把課外時間交給學生
許多學生有課外閱讀的愿望,但大量的課外作業吞噬了學生的課余時間,無暇顧及課外閱讀。因此,盡量少留書面作業,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如每周固定一節課作為課外閱讀指導課,專門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并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或讀書競賽活動。
四、書本未翻,筆墨先行
摘要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英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其主要成就是創造了“性格與環境”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丹麥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認為哈代的眾多作品都著眼于“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影響因素,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關注了“種族(家族)、社會”對人物性格的種種制約。應當說,哈代是文學理論“種族、社會與環境”的偉大實踐者,是現實主義創作的中流基石。本文擬從哈代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劇根源分析其悲劇觀的形成和其悲劇的表現形式,闡述其悲劇意識的發展過程,進而展示哈代對世界文學的偉大貢獻。
關鍵詞:哈代 《德伯家的苔絲》 性格與環境 悲劇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A
一 小說的悲劇及悲劇人物
100多年來,托馬斯?哈代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小說中的主人公們的命運悲劇曾對社會秩序和信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世界范圍的讀者和研究者心目中,哈代是一顆璀璨耀眼的明星,充滿了無數的神秘色彩。對哈代的研究,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已開始,綿延了近一個世紀。盡管各國哈代研究專家曾從不同的視角對哈代及其作品進行了探討,但至今,哈代仍然是一個述說不盡的研究課題。《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性格與環境小說中最重要的作品。本文擬從《德伯家的苔絲》入手,通過共時和歷時的方法,論證主人公的悲劇根源;運用順序的方式闡述作者悲劇意識的發展過程,努力展示哈代對世界文學的偉大貢獻――性格與環境小說的經典建構。
19世紀后期,英國農民階層的瓦解過程已達到其最后和悲劇的階段。隨著資本主義農業的擴張,小私有者和古老的自耕農階級,連帶著他們傳統的獨立性以及他們自己的純樸文化都行將消失。而這一切一直都是他們的驕傲,是根深蒂固的,因而它的毀滅必然是痛苦和悲慘的。哈代在對現實社會進行控訴和批判的時候,看到了農民的貧困是歷史的必然,但他不知道他們該怎樣擺脫不幸的生活,所以在其作品中常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悲觀情緒。而他這種來自批判主題的悲觀思想,與其小說中的人物的不幸經歷相結合,就轉生出了“性格與環境小說”的悲劇主題。
丹麥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Georg Brandes,1842-1927)在大量通讀了19世紀英國文壇上的作品后,對歐洲文流做了精辟論述。他認為眾多作品都著眼于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影響因素,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關注了種族(家族)、社會對人物性格的種種制約。《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女主人公苔絲就是那個時代的典型代表。她的悲劇故事,也是千百萬被侮辱和受苦難的農民的故事。小說最后寫道,16個警察前來逮捕苔絲,以警察的形式代表的社會親自出面對反抗者進行干涉和報復,這就揭示了苔絲的毀滅不僅是資產階級經濟關系引起的惡果,而且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造成的罪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作品記錄了當時從根本上改變了英國生活的歷史性大變革對英國農村的沖擊。而產生這種沖擊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隨著連接美國東海岸與中西部的鐵路于1870年前后完成后,英國農業發生了迅速和決定性的衰落;另一個原因雖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從長遠來說,其影響更為深遠,那就是農業中的工業革命。所以苔絲的個人悲劇是與歷史和時代的悲劇不可分割的。更進一步講,人物形象經歷的重重磨難、作品的悲劇效果的加劇,不能離開作者對偶然和巧合事件的“特定環境的”安排。小說中的兩封信――苔絲婚前向安吉爾坦白身世的信和她在棱窟槐寫的信,兩次都未能順利到達安吉爾之手,這雖都出于偶然,卻在決定她命運的緊要關頭起了壞作用;還有當安吉爾拋棄苔絲獨自前往巴西后,走投無路的苔絲再次遇到亞歷克等等。種族、社會、環境影響并制約著人物的性格,而人物性格在特定環境中形成和變化。哈代正是憑借他那敏銳的目光,把握住時代的特征,采集現實中的典型事例,并運用獨特的藝術手法,展示出了社會變革中的層層畫面,揭示了其中蘊涵著的無可挽回的悲劇主題。
家庭因素所造成的苔絲的命運悲劇也不容忽視。從她在小說中露面的時候起,她的頭上就懸著一柄德莫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苔絲的父親是個懶散無能、虛榮愚昧而且好酒貪杯的小販,母親則是個淺薄庸俗不諳世事的大娃娃,也是一腦子虛榮。兩個無能的父母卻有著七個孩子,沉重的家庭負擔隨時都可能落到苔絲頭上。偏偏苔絲又深情地愛著幾個弟妹,不忍心看他們受苦。這個形勢就決定了苔絲的命運,她的悲劇遲早是會發生的,只是表現的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然而,這悲劇的諸多要素最終還是要歸結到苔絲的性格悲劇。她是因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而遭到厄運的。她太純潔、太善良、太勇于作自我犧牲了。這樣一個純潔的、美麗的靈魂,卻被資產階級社會視為傷風敗俗的女人,警戒的典型,受到無情的冷遇和殘酷的傷害。苔絲本是受害者,可是卻被虛偽陳腐的世俗偏見看成是一個奸罪人。純潔和善良變成不幸的代名詞。這真是莫大的不公。
歸根結蒂,悲劇是性格與環境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的結果。環境影響著性格,性格同時反作用于環境。家庭的貧困、舊的社會道德觀念的頑固等,從根本上決定了苔絲悲劇的不可避免。
二 哈代悲劇意識的表現
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是個悲劇故事,而哈代將作品創作定為悲劇格調在西方文學史上不是偶然的。悲劇意識在西方文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哈代的悲劇小說在形式和內蘊上都不知不覺地繼承和發展了這種悲劇思想。
首先,哈代悲劇觀的形成與他的藝術觀一樣,也是錯綜復雜的。對他影響最大的則是他本人的生活經歷,還有英國社會現實生活的、時代的政治氣候和環境的影響;古典文學,特別是古典悲劇的影響。
哈代最初從人自身的沖突中尋找悲劇的根源。他認為人的激情、偏見、野心、欲望等都是悲劇的因素。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哈姆雷特、奧瑟羅、麥克白、李爾王等,都因為不能避免由上述個人因素導致的一系列災難而毀滅了自己。在哈代的作品中,一些悲劇人物,像苔絲、安吉爾等,也因為不能克服自身的、偏見、固執、追求、向往,從而造成了悲劇性的結局。從哈代的一系列小說可以看出,小說中遭受最大痛苦的正是追求自己的愿望或堅持自己固有觀念最為狂熱和執拗的人物;反之,能克制、消除偏見和沒有野心的人們,最容易獲得幸福。在《德伯家的苔絲》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命運思想的痕跡,他往往不能從理論上做出正確的解釋,只認為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預先決定了人物的災難和死亡。哈代極力尋找他的主人公悲劇的第一原因,往往在相信天命和否定天命之間游移不定。
其次,在悲劇的表現形式上,隨著哈代觀察和理解生活的深入,他以極其敏銳的洞察力發現由于資本主義的出現,由于利己主義、貧窮、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了高貴的小人物的不幸。而古希臘悲劇常常是根據劇中的一個主要人物的名字命名的。它非常重視男主人公的地位和作用。因為男性比較容易展現剛毅而又悲戚的劇情,而英雄人物的悲劇更能打動人心。即使是女性為主角的也必須具有男性所具備的氣質。英國戲劇權威威尼克爾指出:
“一切偉大的悲劇的主要人物只能是一個男人,如麥克白,或是美狄亞那樣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在其氣質中,有一種堅毅的品格和嚴峻的目的,而這兩者通常與典型的女性是聯系不到一起的。”
在這些具有男性氣質和特征的人物身上,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人物的悲劇命運和痛苦遭遇,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的災難是社會和民族的不幸,也使自己體會到命運捉弄人的無奈。所以希臘悲劇專門關注君王、高貴人物或英雄。哈代的后三部小說也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但他們的身份卻有了實質上的變化。作者選擇的人物都是普通的大眾。擠奶女工苔絲、打草工亨查爾和石匠裘德成了他所塑造的悲劇主人公。而苔絲也和美狄亞一樣有著堅毅的品格和嚴峻的目的。她在殺死亞歷克后強調自己的正義目的,凸現了一個弱女子的堅毅的品格,從而使這個形象獲得了悲劇意義。但是苔絲自身的溫柔、天真的性格所經歷的世俗的不幸更易于引起同情和憐憫。
哈代一直被認為是個悲觀主義者,是個陰郁沉悶的作家。他所展示的人生圖畫確實并不叫人樂觀,其小說世界里的人們總是在難以擺脫的羅網里絕望掙扎,他們的理想和追求總是被無情的力量所毀滅。《德伯家的苔絲》里有不少超自然的東西。它們是圍繞著苔絲出現的,給讀者帶來某些聯想。如苔絲試穿婚服時在她心理泛起的《兒童與絲袍》的不祥民謠;苔絲舉行完婚禮回到奶場時那“主兇”的午后雞叫;新婚之夜守在新房門口那兩幅猙獰的杜伯維爾家的婦女畫像,也許正因為如此,有人說哈代是宿命論者。
但這卻是一個誤會,是把哈代對苔絲的負疚心理的描寫當作了哈代的思想。苔絲所生活的農村是個閉塞的、充滿種種迷信思想和迷信心理的社會,苔絲的母親那本《算命大全》便是一個象征。總之,哈代的作品里盡管有許多含宿命意義的東西,卻只起著烘托氣氛、增加色彩、刻畫人物、加深主題的作用,而不能說明哈代是個宿命論者或有宿命論思想。
當我們終于仔細考慮我們對作品整體的印象的時候,其效果是令人信服和滿意的。我們從那里已經擺脫了生活所強加于我們的羈絆和猥瑣情感,我們的想象力已經得到了擴展和提高;我們的幽默已經被誘發出笑聲;我們已經深深地吮吸進大地之美。我們還被迫進入一個憂傷、沉思的精靈陰影之中,這精靈即使在最悲傷的情緒之中,仍懷著威嚴的正義感;即使在被惹惱火了的時候,也決不喪失其對男男女女的苦難所表示的深切的愛。這樣,哈代所給予我們的不止是某一時間和某一地點生活的副本,還是以一種強有力的印象、一種深沉而有詩意的天賦、一顆溫柔而富有人性的靈魂出現的對世界和人類命運的幻景。
參考文獻:
[1] A?凱特爾:《哈代:〈德伯家的苔絲〉》,陳燾宇編:《哈代創作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2] W?特倫特:《托馬斯?哈代的長篇小說》,陳燾宇編:《哈代創作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3] 蘇聯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編:《英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4] 申曉義、任曉敏:《荒原上的鐘聲――試論哈代的命運觀念》,《河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5] W?豪威爾斯:《悲劇的》,陳燾宇編:《哈代創作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6] 哈代:《威塞克斯小說詩歌總集序》,《文藝理論譯叢》(3),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版。
[7] F.E.Hardy,The Life of Thomas Hardy,Macmillan,London,1972,p.154.
[8] F.R.Southerington,Hardy’s Vision of Man,London,1971,p.21.
[9] D?戴維森:《哈代小說的傳統基礎》,陳燾宇編:《哈代創作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10] T.Hardy,preface to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Bantam Books,1982.
[11] F.E.Hardy,The Life of Thomas Hardy,Macmillan,London,1972,p.32.
[12 The Pastoral Mode,Ball&Hyman,London,P.128.
[13] Irving Howe,Thomas Hardy,Macmillan,New York,1985,p.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