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4: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楚門的世界影評,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時至今日,西方精神分析學在電影研究上的應(yīng)用越來越普遍,拉康的鏡像理論作為西方精神分析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對電影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楚門的世界》是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于1998 年制作的一部電影,講述的是楚門從出生就被收養(yǎng)到30多歲一直生活在一個虛構(gòu)的世界的荒誕故事。而《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執(zhí)導的第一部英語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天才鋼琴師1900生于船、長于船、死于船的充滿傳奇的一生。
拉康的鏡像理論是西方精神分析學的重要學派,而電影是人類認識自我的活動的鏡像。因此,拉康的鏡像理論對電影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對電影《海上鋼琴師》和《楚門的世界》的人物成長過程分析,可以看到拉康鏡像理論的“印記”。
二、前鏡像時期——混沌的自己
嬰兒在剛出生時是一個混沌的狀態(tài),拉康將其稱為“前鏡像階段”,這一時期的嬰兒對“他者”是沒有意識的,出于身體本能的需要,嬰兒所渴望的是僅僅只是最低層次的需求。
本文所提到的兩部影片中的主人公,雖然這兩個孤兒來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未來也將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但對于剛剛出生的他們而言,食物、溫暖、母愛這些最低層次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的存在是清澈無暇的,他們的生命中還沒有出現(xiàn)“他者”。然而,既然生命中還沒有出現(xiàn)“他者”的存在,那么是否在前鏡像時期中,“他者”就不會對“自我”造成影響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無法避免地進入了現(xiàn)實所形成的“他者”狀態(tài)中。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家庭、成長生活的環(huán)境,但這些因素伴隨并影響我們的成長。
對于《楚門的世界》的主人公而言,自打出生就脫離了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其他普通的嬰兒不同,對楚門影響最大的“他者”并非他的親生父母,而是導演克里斯托弗。劇組幾乎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世界,小到每天的日出日落,大到各種天氣季節(jié)的悄然變化都有著精密的電腦程序進行控制。
這是楚門所選擇的生活嗎?當然不是。但當他還是個嬰兒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成為了銀幕上的主角,楚門像是導演手中的一粒棋子,任其擺布,縱一生。
在拉康的鏡像理論中,這些只是楚門成長過程的“小他者”,從更宏觀的方面來看,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文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電視臺需要新鮮有趣的形式來博得觀眾的喜愛。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下,才有了楚門離奇的遭遇。由此可見,宏觀上塑造楚門的“大他者”,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社會利益關(guān)系和大眾心理需求。[2]
相對于楚門而言,《海上鋼琴師》中的主人公1900的出生背景也許顯得簡單許多。19世紀末期,美國工業(yè)化進程高速發(fā)展,大批的歐洲移民來到美國尋求財富與自由。1900便出生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他的父母親也被卷入這場狂熱的浪潮中,而諷刺的是,當他們拋棄自己孩子的時候,卻正好將他拋入了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成長空間,一個和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的非常態(tài)的“他者”狀態(tài)中。
·外國電影評論李幸,姚國軍:在“他者”中尋找真實的自我 楚門也好,1900也罷,他們的命運從一出生就注定了這般非常態(tài)。不管是“大他者”的宏觀影響還是“小他者”的主觀塑造,在他們還沒有任何意識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被剝奪了選擇的權(quán)利。這樣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被“他者”影像所覆蓋。
三、鏡像時期——鏡像的依戀
鏡像時期,嬰兒對鏡子中的反應(yīng)慢慢從零碎變?yōu)檎w,這使得他們感到輕松感到快樂,將自己完全置于這個剛剛認識的“他者”之中。
導演克里斯托弗給了他的小演員“楚門”(TRUEMAN)這個名字,意為真實的人。但諷刺的是,從楚門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自我就是不真實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自我逐漸和克里斯托弗為他設(shè)定的角色融為一體。但為什么楚門至今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呢?“我們都樂意接受擺在我們面前的現(xiàn)實,原因就是這樣簡單。”這是導演克里斯托弗給出的答案。也正因為這種欣然接受的態(tài)度,楚門將克里斯托弗給予他的并不真實的家庭、社會和生活環(huán)境等等他者內(nèi)化,最終塑造了這樣一個自我,就像嬰兒對鏡中自我的認同。
而對于《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而言,他所依戀的鏡像來源于他的黑人養(yǎng)父丹尼。丹尼告訴他“媽媽是這世界上最好的馬”,孤兒院是“那些沒有孩子的大人的監(jiān)獄”,這些善意的謊言幾乎伴隨了1900的一生,帶給了1900獨立與自信的堅強性格。
1900沒有家庭的羈絆,因此他是自由的,是無拘無束的,這樣的觀念一直影響并指引著1900。在他所依戀的鏡像中,大海給予了他生命,在這個巨大的搖籃里,他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他不會離棄大海,如同嬰兒離不開母親。這位年輕的鋼琴師終其一生,都幾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四、后鏡像時期——命運的抉擇
當嬰兒18個月左右大的時候,就基本到了后鏡像時期。嬰兒開始有了自我映像,對鏡像這個概念也逐漸趨于認同。“他者”的影像與真正的自我慢慢融合甚至達到統(tǒng)一。
回顧兩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楚門站在海景鎮(zhèn)出口的階梯上的情景與1900駐足輪船懸梯的一幕是多么的相似。他們兩人擁有著相似的出生背景,幾乎都生活在一個某種意義上與世隔絕的空間。而當他們在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終于有機會能夠接觸外界的時候,一個選擇離開,另外一個卻選擇了留下。雖然故事的結(jié)局不同,但卻仿佛體現(xiàn)著共同的價值主題:對自我的堅持、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命運的掌控。
楚門生活在海景鎮(zhèn)這個巨大的攝影棚,在導演的控制下,楚門被壓抑被束縛被掌控。但楚門也有他的理想與追求,因而想方設(shè)法去沖破這個虛擬的“他者”世界。盡管克里斯托弗告訴楚門,外面的世界有著太多的危險,但這依舊無法阻擋楚門躍動的心,他勇敢地去尋找愛情尋找自由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自我。
雖然1900和楚門一樣都是為了追尋自由,但他們對自由的定義卻又是截然不同的。“鋼琴僅有有限的88個琴鍵,但由它演奏出的音樂是無限的。” 1900選擇了弗吉尼亞號這個比楚門生活的海景鎮(zhèn)還要狹小的空間去演繹自己的傳奇。
“連綿不絕的城市什么都有,只是沒有盡頭。”1900不愿被城市中對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壓抑自我,任何名譽、財富都無法取代音樂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面對未知的世界,1900選擇了放棄,選擇了“拒絕上岸”,將自己的命運和一片海一條船緊緊相連,最終消失在永恒。1900的孤獨與純潔向我們展現(xiàn)了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自己看得見的夢想,在無盡的“他者”影像下讓真正的自我和心靈獲取完全的自由。
楚門選擇了離開,1900選擇了留守,前者更多的是勇氣,后者更多的是堅定。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追尋自由的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楚門身邊巨大的密不透風的謊言網(wǎng)和導演克里斯托弗狠心的阻攔,1900面臨的愛情的美好召喚、唱片公司的利益誘惑,還有朋友的善意勸說,這些“他者”無時不刻試圖左右著他們的抉擇,但他們終究不為所動,懷揣著自己內(nèi)心堅定的信念,對自由對理想無畏的追求,穿越層層障礙,最終在“他者”中尋找到了真實的自我,找到了自己最終的歸宿。
參考文獻:
[關(guān)鍵詞]鋼琴;電影配樂;作品;分析;應(yīng)用
電影配樂藝術(shù)隨著電影藝術(shù)的蓬勃發(fā)展,已漸漸被人們所熟知。觀眾的欣賞水平、鑒賞能力也越來越高。眾多配樂大師用他們的才華和智慧為我們帶來一次又一次的視聽震撼。在電影作品中,配樂師完全是無名英雄。他們不能像畫面中的人或物那樣,鮮活地出現(xiàn)在眼前,但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卻在人們的心間流淌。這種音樂在心中的記憶更加深刻,推動情節(jié)的進程,烘托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幫助我們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
一、電影中耳熟能詳?shù)匿撉偾?/p>
對鋼琴的熱愛還表現(xiàn)在學習演奏鋼琴者眾多。學會演奏一項樂器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文化追求之一。很多國家在基礎(chǔ)教育中就有演奏樂器這一項。這使鋼琴曲目的普及程度較高,人們對鋼琴曲目的認識、理解和熟悉程度是所有器樂中最高的。
在電影中運用鋼琴曲目來做為背景配樂,可以選擇的空間非常大,而且觀眾較熟悉,容易產(chǎn)生強烈共鳴。很多導演在自己的作品中,將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與鋼琴曲目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充分利用,使其成為電影故事發(fā)展的一個良好背景,使觀眾視聽感受強烈。2003年榮獲多項奧斯卡獎的電影《鋼琴家》,這部電影融入多位音樂大師的鋼琴作品,如肖邦的大量作品,奏鳴曲、夜曲、圓舞曲、協(xié)奏曲、幻想曲等。經(jīng)典科幻驚悚片《變臉》中有肖邦的《第15前奏曲——雨點》;《美麗心靈》中莫扎特的《第11鋼琴奏鳴曲》;《永恒的愛人》中貝多芬《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樂圣柴可夫斯基》中柴可夫斯基的《第1鋼琴協(xié)奏曲》;《閃亮的風采》中肖邦的《降A(chǔ)大調(diào)第六波蘭舞曲》;《致命報酬》中肖邦的《圓舞曲——小步舞曲》;《羅絲瑪麗的嬰兒》中貝多芬的《致愛麗絲》;《十一羅漢》中德彪西的《月光曲》;《楚門的世界》中肖邦的《第1鋼琴協(xié)奏曲》;莫扎特的《第11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莫扎特的《回旋曲土耳其風格的小快板》;《小迷糊當大兵》中肖邦的《升C小調(diào)圓舞曲》;《艾爾維拉?麥迪根》中莫扎特的《第21鋼琴協(xié)奏曲》。
電影中的文藝片對鋼琴音樂的運用更為精妙,注重人物內(nèi)心的變化,對故事進程的推動作用,烘托情緒效果等。2004年出品的由邁克?尼克爾斯指導的電影《偷心》,在表現(xiàn)人與人感情問題上,主人公有一段經(jīng)典對白,這段對白犀利地指出了電影的核心思想,在這段對白中,電影配樂運用了莫扎特的歌劇《女人心》的音樂作為襯托,極其符合當時的主人公表達的意境,音樂與電影配合緊密,音樂性強。
電影中的紀錄片也是對電影配樂十分重視。紀錄片對鋼琴作品的選擇上更注重音樂風格與影片的相互配合。戰(zhàn)爭題材的影片,往往選擇進行曲等激昂有力的作品。人物題材的影片,根據(jù)敘述的事件來進行配合。歷史題材的影片,選擇古典鋼琴曲目的居多。紀錄片作為電影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電影音樂方面可發(fā)揮的空間更大,對影片的烘托作用也更強烈。
二、以知名鋼琴曲作家為題材的電影作品
在鋼琴藝術(shù)發(fā)展中,很多音樂家的名字是不能忘懷的,比如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沃爾夫?qū)?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等。
世界著名的鋼琴作曲家因其偉大的藝術(shù)作品而流芳百世。正是出于對這些藝術(shù)家的喜愛,電影人將作曲家的生平搬上銀幕。電影《莫扎特》在第57屆奧斯卡獎上獲得8項金獎,成為電影史上的一部備受矚目的經(jīng)典作品。其他表現(xiàn)音樂家生平的電影作品也同樣受到了觀眾的熱愛,很多片子已經(jīng)年代久遠,但是仍然有很多鐘愛他們的觀眾。而且還有很多作品幾經(jīng)重拍,來滿足現(xiàn)代觀眾的需要。
(一)《莫扎特傳》
《莫扎特傳》是音樂家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影評人稱:“這是一部人物傳記的頂峰之作,深刻洞悉人性,成為轟動世界的第一流視聽享受音樂片。”這部作品獲獎無數(shù)?!赌貍鳌愤@部電影將音樂神童莫扎特短暫而又傳奇的一生全面展現(xiàn)給觀眾,影片中對各種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刻感人。將莫扎特對音樂的摯愛,心無旁騖專心寫作,與平庸嫉妒善用權(quán)術(shù)的薩利埃里形成鮮明對比。影片的故事發(fā)展都沉浸在莫扎特優(yōu)美的音樂當中,其中莫扎特在薩利埃里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中,莫扎特的三段鋼琴演奏精彩至極。影片中多處回旋著莫扎特的鋼琴作品,第10小夜曲、G大調(diào)鋼琴變奏曲、第10鋼琴協(xié)奏曲、第22鋼琴協(xié)奏曲、第20鋼琴協(xié)奏曲、安魂曲、《魔笛》序曲、《唐璜》序曲等等??催^這部電影,我們對莫扎特的音樂更加著迷,對他的英年早逝唏噓不已。這部作品是后人對莫扎特音樂成就的總結(jié),也是在向這位天才音樂家致敬。
(二)《貝多芬偉大的愛情生活》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這位一生坎坷,耳朵失聰?shù)囊魳芳遥朔俗陨淼囊磺欣щy,堅持他所鐘愛的音樂事業(yè)。他一共創(chuàng)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等各種風格音樂作品,藝術(shù)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被尊稱為樂圣。
張瑜,“中國表演藝術(shù)家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影協(xié)第五屆理事。她比三十年前更加纖塵不染,美若初蓮……
在銀幕上與青春“結(jié)緣”
五月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北京電視臺的演播廳見到了久違的張瑜。其實對面的演播廳里,就是時下炙手可熱的縱貫線組合在同時錄制節(jié)目,但我還是毅然走進了張瑜老師的節(jié)目現(xiàn)場,真的想看看當年那個身材嬌小、眼神充滿童真、笑容嬌燦如花的張瑜是什么樣子。
演播廳里已坐滿了張瑜的影迷,令我詫異的是他們竟然都是年輕人!算來自己的年紀應(yīng)該在張瑜的影迷中算是“年輕”了,但眼前一張張期盼、真摯的臉,讓我對即將登場的張瑜充滿了幻想和期待,站在舞臺上的她將是什么樣子呢?畢竟歲月的車轍已經(jīng)過去了三十年,但她卻青春依舊。
恍惚間節(jié)目已經(jīng)錄制完畢,所幸我和張瑜老師約定了下一次的見面。
周末的北京依舊車流涌動,已經(jīng)很早出門了,但游車河的感覺依然還是讓人擔心遲到。由于張瑜的行程非常緊密,我恐怕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采訪時間,對于我這個“話嘮”型的人來講,簡直是種折磨與考驗!何況張瑜的“江湖地位”,足以有讓我花更長的時間去掏挖獨家猛料的資格!
索菲特酒店的大堂里,忐忑的我拉著女兒的手,見到了久違的張瑜老師。雖然只是小小的“平媒”訪談,但張瑜卻做了精心的準備,剛剛做完的發(fā)型清爽、高貴、典雅、靈動,面部的妝容更是淡雅如蓮,親和溫婉,眼神充滿溫暖與平和。身上淡淡的粉紅色絨衫使人忘卻了北京已是初秋的時節(jié),窄長的卡其休閑裹裙讓我覺得張瑜親和如鄰。
坐在寬大沙發(fā)中的張瑜和我記憶中的她差別甚小,除了眉宇間淡淡的歲月的交匯,你找不到一點歲月的痕跡在她溫和的臉上。剛剛受邀到廬山參加完國際交流活動的她,臉上看不出一絲的疲憊。得知采訪的大概流程和意圖后,張瑜主動提出先行拍照,嚴謹風格卓然呈現(xiàn)。
《春苗》這部久遠的電影是我最早對于張瑜老師的印象,除了主題歌,除了主演李秀明,當年小小的我硬是記住了張瑜――這個美麗的名字。于是我們開始一起梳理張瑜老師曾經(jīng)的青春、銀幕之路,一起再次步過歲月的“小街”,找尋來時的印記。
當年,剛滿十七歲的張瑜被上海電影制片廠果斷招入,家人極力的反對!除了年紀太小,家人放心不下外,重要的是未完成的學業(yè),張瑜說當年自己也非常的猶豫不決!自己是個喜歡念書的人,但電影廠方面表現(xiàn)出的誠意讓她和家人都難以拒絕。就這樣,祖籍山東卻生長在上海這個大都市的張瑜,走進了中國最大的電影制片廠,也注定了她將要走過的輝煌。
一部部片子里,觀眾都記住了那張永遠純凈的臉,不是主角,但劃過你視線的她總是如初荷般嬌媚、執(zhí)著,靜靜的演繹著一個個小小的美麗角色,使你不能忽略她的存在與美好。動蕩的年代成就的是國人沉寂的心、孤寥的情。直到“春天的故事”唱響國疆,中國的大銀幕也迎來了真正的春天。張瑜老師下一個角色的出現(xiàn),給國人復蘇的心、寡淡的情揭開了厚重的苫布!整個電影界為之振臂高呼,全中國的觀眾起立鼓掌,很多老藝術(shù)家、觀眾,更是淚瑩于心。
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廬山戀》,那個美麗的角色叫――周筠!!
“吉尼斯之吻”的回憶
《廬山戀》,一部仿若風光片的電影,一個海外游子對祖國河山的擁抱,一個少女對愛情的期待,一對戀人對青春的詮釋……這些不都足以概括影片的成就,它最大的成就,是那個記入中國電影史冊的“驚世之吻”!!這小小的、輕輕一吻,看似輕描淡寫、水到渠成,沒有絲毫的做作與矯情,卻開拓了一個時代的來臨,推啟了用電影藝術(shù)還原本真生活和本真情感的大門。然而這幾秒鐘的震撼,背后卻有著鮮為人知的波折。
原本《廬山戀》的劇本并沒有讓人覺得會成為驚世之作,在女主角的甄選上也是頗費了一番周折。如今依然沒有淡出人們視線的宮雪花其實是當時劇組的首選演員,但當時上影廠的廠長徐桑楚老師覺得張瑜才是合適的人選,于是找來《啊,搖籃》的片段,讓導演黃祖模看。導演覺得宮雪花的五官和眼神有那股“洋氣”勁兒,張瑜的氣質(zhì)明顯過于清純,怕是不適合海外游子重歸故土的氣質(zhì)。但徐桑楚廠長就是覺得張瑜合適,他說:海外歸來不一定就要“洋味十足”,拍攝背景選在廬山,宮雪花的面容不錯,但眼神中天生的“媚”與影片唯美的背景有點沖撞,或許張瑜的“純凈”更能體現(xiàn)祖國河山壯麗與重生。
黃導演聽從了徐桑楚廠長的建議,讓張瑜上妝試鏡,就這樣,當年還有著小小嬰兒肥臉龐的張瑜,披著長長的烏發(fā),踏著廬山的煙云,和郭凱敏一起在鏡頭下演繹了風清云淡的赤子之戀!劇本中并沒有“吻”戲,拍攝過程中導演突發(fā)奇想,要演員進入“更高的境界”,吻下去――這可嚇壞了在場的所有人!要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不只是嘗試,而是一種開拓,一種冒險,一種未知……誰也不知道后果會是什么!
張瑜一直稱自己是很“乖”的演員,這一次顛覆歷史的成功也得益于她的“乖”。作為女主角的她,本就沒想到這個角色會屬于自己,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影片拍攝的整個過程中她始終準備著自己被換掉!在片場她想的最多的就是,既然來了,就好好演,演出自己最本色的一面,反正指不定什么時候自己就會被換掉,還不如靜下心去演自己內(nèi)心的那個角色,也就沒什么負擔和遺憾了。正是這種心無所求的心態(tài),讓張瑜的表演第一次進入了最天然的狀態(tài)!對于被突然增加的“吻”戲,沒有太大的抵觸,用她自己的話講:“那時候就知道要聽話,畢竟自己不是學表演專業(yè)出身,聽指揮是必要的,自己能盡量去體現(xiàn)導演和編劇的意圖才是最重要的。”雖然那時的張瑜已經(jīng)開始參與劇組的專業(yè)討論和劇本分析,但個性謙遜的她還是“乖乖”的好演員。
一個簡單的“乖”字,戰(zhàn)勝了女演員慣有的矜持和尷尬,成就了一個銀幕上的歷史時刻!當《廬山戀》在全國開始放映,掌聲和共鳴如潮水般涌向各大媒體、涌向行業(yè)內(nèi)部的回流、涌向爆滿的觀眾席!觀眾用最熱烈的掌聲,向中國電影致敬!
伴隨著“中國電影第一吻”的誕生,業(yè)界最大的嘩然出現(xiàn)在當年百花獎的影后評選上。當時沒有拉票會、網(wǎng)絡(luò)投票、電話投票、短信投票……有的只是刊登在《大眾電影》雜志上占據(jù)三分之一頁面大小的一張黑白選票,要觀眾填好并剪下來,裝進信封、貼上八分錢的郵票,才能寄往百花獎組委會,而且――復印無效!盡管如此,也沒有擋住全國觀眾的熱情。觀眾們擠進郵局購買大量的《大眾電影》去填寫選票!盛況的“空前”不亞于當年搶購稀缺商品,讓人瞠目結(jié)舌。
一張張選票被信封包裹著,用碩大的麻袋裝載,堆積到評委會的辦公室。一封封拆啟選票,一張張選票進行按候選人進行分類,計數(shù)統(tǒng)計……所有這些全部是手工作業(yè)!126萬票!請記住這個數(shù)字,這就是《廬山戀》里“周筠”的得票數(shù)!!試想下126萬張選票堆積的場面吧,是實實在在的126萬張手寫選票,除了張瑜當仁不讓、毫無懸念的當選為當屆中國電影百花獎外,這一數(shù)字被記入了世界吉尼斯“票選”記錄,迄今無人超越!除了這126萬對于周筠角色的承認,還有高達76萬票是投給《巴山夜雨》里的劉文英的,加起來,這屆百花獎全部票數(shù)的近90%被張瑜一人坐擁!
這在當時的電影界絕對是前無古人的,至于是不是后有來者,我們可以參見著名訪談主持人魯豫的話:“張瑜的126萬票不同于現(xiàn)在任何一種娛樂票選的意義,即便是時下全國最有名氣的選秀冠軍也不能有如此的榮譽,因為當時條件的限制,使得126萬這個數(shù)字完全是紙質(zhì)選票的形式存在的,完全不包含虛擬渠道的票數(shù),這種客觀的存在是無法超越的!”
選票的傳奇數(shù)字造就的不僅僅是中國首屆百花獎的影后,更大的意義在于造就了中國第一個可以稱之為“偶像”的藝人,“偶像”一詞從此流傳在街頭坊間――我想,早已作古的詞人柳永作為“最古老的偶像”一定也會笑對此景吧……時代的進步需要偶像,需要偶像與擁躉的互動,這種互動其實是一種彼此間的認可和支撐,是一種良性的溝通形式,它會促進文化的進步和發(fā)展。
126萬張選票、票選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國電影第一吻、中國第一對銀幕情侶偶像……這些都以它的不可超越而載入了中國電影史。談到這些過往的榮譽,張瑜只是淡淡地說:“其實也沒什么,只是在恰當?shù)臅r候拍了一部還算合適的電影,簡單講,《廬山戀》是一部天時、地利、人和的作品。沒有驚天動地的精彩,卻促動了時代的變遷?!?/p>
二十三歲的張瑜,憑借《廬山戀》和《巴山夜雨》兩部影片,同一年里囊獲了第四屆百花獎、首屆金雞獎(兩部片子均得獎)、文化部政府獎(即現(xiàn)在的華表獎)、文匯獎四個影后頭銜,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大滿貫影后!如此殊榮讓無數(shù)的業(yè)內(nèi)人士興奮、慨嘆、側(cè)目。
充滿青春氣息的張瑜,用自己的真摯、自己的青春,為中國電影的青春獻上了深深的一吻,這一吻深深的印記在國人的電影史上。它宣告著,中國不僅要在經(jīng)濟上敞開國門,吐故納新,在情感上也更加懂得宣泄與表達。長達十年的黑白灰藍時代不再復返,國人的情感生活也是繽紛絢麗、躍動精彩的!它讓老外們知道:中國人的生活也很有味道!
讓青春更加“豐滿”
然而就在事業(yè)剛剛完全步入正軌時候,八五年,張瑜卻悄然離開了國人的視線,遠渡重洋到美國去學習。而且一走就是六年,直到九三年才真正回到國內(nèi)(期間受邀在臺灣參與影視劇的拍攝),而此時,張瑜已經(jīng)擁有了電影制片專業(yè)的碩士學位。
講到在海外的學習經(jīng)歷,張瑜說其實自己一直是個不討厭學習的孩子,喜歡念書的那種感覺。過早的成為了一位職業(yè)演員,許多該學的東西都沒有學。但作為一個專業(yè)演員,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是不行的,對角色的揣摩和演繹都會有障礙。為了使自己的內(nèi)涵、自己的青春更加“豐滿”,張瑜依然走出了國門,去梳理自己的羽翼。出去讀書肯定會錯過不少拍片子的機會,開始學習時也是有浮躁情緒的,但很快那種情緒就淡化了,她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非常愛讀書,于是漫長的求學過程中,愣是推掉了美方幾次不錯的片約機會,安安靜靜的讀完了全部的課程。
回國后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張瑜大膽展示的試水片《太陽有耳》!這部張瑜首次參與制作的影片,雖然沒有在國內(nèi)達到想要的效果,但卻走出國門,在德國柏林拿到了尊貴的最佳導演銀熊獎和影評人最佳故事片獎。雖然在效益上沒能達到預期,但在藝術(shù)上張瑜知道,自己沒有錯,自己的八年沒有白白付出。這是她最大的欣慰。而且她并沒有被嚇到,她知道有時候經(jīng)濟和藝術(shù)本身就是一對矛盾。但如何很好的去結(jié)合她有足夠的信心。與此同時,她著手開始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太陽系列”?!短柣稹肥撬牡诙俊疤枴逼3死^續(xù)擔任制片人與女主角外,還參與了導演工作。影片推出后,在全國國產(chǎn)影片研討會上引起矚目。
作為給中國電影百年誕辰的獻禮,張瑜拍攝了紀錄片《中國電影在上?!?片中匯集了各個時代中國電影人在電影藝術(shù)上的心路歷程。2005年是張瑜的本命年,也正是中國電影百年之際她重返電影,參與投資,拍攝了影片《魯迅》并出演魯迅的妻子許廣平。同年張瑜還深情演繹了2005年感動中國第一人的主旋律影片《任長霞》?!度伍L霞》與《魯迅》分別榮獲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和劇本文學獎。
《春苗》中的蓮蓮 、《連心壩》中的秀梅、《青春》中的金阿燕、《啊!搖籃》中的梁燕、《廬山戀》中的周筠、《巴山夜雨》中的劉文英、《知音》中的小鳳仙、《小街》中的俞、《小金魚》中的謝小英、《明姑娘》中的葉明明 、《雷雨》中的四鳳、《太陽有耳》中的油油、《魯迅》中的許廣平、《任長霞》中的任長霞 、《大道如天》中的江如蘭、《天地告白》中的晨楓、《八十一格》中的莫知秋......數(shù)不清的角色留在我們的記憶里。
國內(nèi)的電影業(yè)發(fā)展迅速,張瑜是個不多產(chǎn)的演員,多年過去,她的眼神更加理性,角色沉穩(wěn)有度,不變的是清澈!你永遠可以在她的眼神中感覺到清澈。
繼續(xù)與青春“約會”
總給人纖弱、嬌小感覺的張瑜,在08年初愣是得到了一個強勢的別稱“張大膽兒”!張瑜再次做了史無前例的嘗試,首執(zhí)導筒的張瑜選擇了時下很少有人觸碰的青春題材進行投資,講述當代大學生擇業(yè)題材的影片《81格》在張瑜的掌舵中應(yīng)運而生!這部影片中張瑜集制片人、導演、主演(片中莫知秋教授的飾演者)于一身。之所以得到“張大膽兒”的大名,不僅因為題材的“不商業(yè)”,更在于她在影片中啟用的演員,除了女主角外,全部是初涉銀幕的年輕人,沒有絲毫的經(jīng)驗!“好男”選秀出身的王睿如果因為學過表演還能讓張瑜比較“省心”的話,那么“快男”選秀出身的阿穆隆就著實讓張瑜有了“崩潰”的感覺。然而就是這些“生瓜蛋兒”,在張瑜老師手把手的教授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著。阿穆隆更在很多場合談到,張瑜給了他母親般的感覺,鏡頭下觀眾看到眼睛濕潤的阿穆隆,想到的是張瑜對影壇新人的用心栽培。
問到她會不會因為《81格》使用新人的艱辛而放棄再度與新人合作的念頭,張瑜坦然地說:“誰沒有當新人的時候啊?總要有人給他們機會。如果有合適的好劇本,我還會用新人,也許沒有用老演員那么順手,但給予他們機會也算是對這個行業(yè)的一種促動吧。成長是需要幫助和時間、機會的?!?/p>
今年,張瑜老師已經(jīng)有了金雞獎評委的身份,我真的很想聽聽老師對自己的一個定位,張瑜笑笑說:“很多人讓我寫本書,寫寫《廬山戀》什么的。我跟他們講,還不是時候,我還沒有資格去為自己著書立傳。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演員,能夠演百姓們認可、喜歡的角色是我的榮幸,非常感謝那么多領(lǐng)導的關(guān)心和培養(yǎng)。我不太喜歡被動的感覺,喜歡自己去面對問題。很多人說我固執(zhí),其實在面對困難和問題的時候,如果沒有那么點固執(zhí)的心態(tài),怎么能堅持下來?這么多年,我一直跟自己說要堅持,因為生活不會因為你的妥協(xié)而憐憫你,積極的心態(tài)讓人覺得永遠有希望,太陽永遠會在明天再次升起。
因為有幸扮演電影《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一角,樂平伯伯和我父子般的友情超過了半個世紀。解放前因生活貧寒他患過肺結(jié)核,解放后治愈了。 “”后,老病根逐漸成了肺氣腫,加上糖尿病,身體每況愈下,本來紅潤的臉逐漸消瘦。我經(jīng)常去看望他。樂平伯伯全家九口人,伯母姓馮名雛音,盡管因嚴重糖尿病人過分肥胖,但她十分能干,思路敏捷,條理清楚,樂平伯伯的大小事情全由她安排。在她枕頭下放著三個筆記本,一個記事,另兩本分別記市內(nèi)外通訊地址,把伯伯的衣食住行及社會活動安排記錄得井井有條。伯母每次見到我總喜歡說: “這么多年了,龍基總來看望我們,就像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樂平伯伯一共有七個子女;大女兒娓娓,小名;二女兒曉曉,小名小??;老三是兒子融融,因為長得虎背熊腰,所以小名叫熊熊;老四是女兒,因為嫌生的多了,便取名朵朵,小名多多。當時是人多熱氣高的時代,所以多多后面又多了三個弟弟建軍、蘇軍、慰軍。因為娓娓比我小一歲,所以小時候,他們都叫我三毛哥哥。
樂平伯伯去世后,他的子女們將伯伯七十多年來在各地報刊雜志上所發(fā)表的漫畫都分別整理成冊,并將《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等作品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各種不同的文字出版發(fā)行,受到了全世界兒童的喜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關(guān)三毛的連環(huán)畫始終能保持暢銷。
這些年來,伯伯的子女們每年春節(jié)都要聚在一起吃一頓全家團圓飯,包括我們夫婦和編外兒女們,大家盡管都已六七十歲了,但在一起的歡快和友愛、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如同當年。
1948年至1949年,在我從試鏡到拍電影《三毛流浪記》的整個過程中,樂平伯伯都常和我在一起,他還不時送我他畫的三毛漫畫。他曾多次給我講述他畫流浪兒三毛的最初沖動:那是在1947年初的一個寒冷的夜晚,刺骨的北風呼呼地吹,挾著鵝毛大雪把上海染成一片銀色,屋頂上積著厚厚的雪,樹上掛滿銀白的雪,馬路已經(jīng)被茫茫冰雪所罩,分不出車人行道。樂平伯伯在一條弄堂口,看到三個10歲左右的流浪兒。他們用破麻袋緊裹著身體,赤著一雙腳,緊緊圍抱著一只白天烘山芋的爐子,他們不停地踏著腳,鼓著凍紅的腮幫吹著即將熄滅的火,一個勁地吹呀吹呀,就靠那一點兒火星取暖。樂平伯伯是沒有能力幫助他們的,那時這種景象比比皆是。那時,伯伯居住在嘉興,到上海是借住在他堂弟家。第二天一早,他又走過那條弄堂,他看見兩具已經(jīng)凍僵了的小尸體依然伏在爐旁,他們的小手還伸在早已熄滅的爐壁里……樂平伯伯久久地站立在那里,望著那凄涼的景象,他的腦海中顯現(xiàn)出三毛的形象。就這樣,他開始了《三毛流浪記》的創(chuàng)作,在上海《大公報》上連載。每次樂平伯伯總是含著淚講述,我總是流著淚聽。
伯伯在1948年初將《三毛流浪記》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后,因時局關(guān)系就撤離了上海;陳白塵伯伯代為修改一遍后又匆匆離滬。后來由李天濟叔叔修改定稿。樂平伯伯很贊賞這個電影劇本。
本來計劃由陳鯉庭伯伯擔任這部電影的導演,因為當時他執(zhí)導的電影《麗人行》還沒有停機,還因他自己感覺對兒童影片不十分熟悉,所以就請當時他的助手趙明和剛從演劇隊來的嚴恭兩位青年擔任導演。
鯉庭伯伯把尋找三毛演員的任務(wù)交給嚴恭,他一連找了幾個月也沒有結(jié)果。其中有一次,別人介紹他去看演員,他走進一幢洋房,只見一桌豐盛的菜肴,一個老板和幾房太太領(lǐng)出一個胖小子要扮演三毛,嚇得他連飯都沒有吃就走掉了。
一天嚴恭叔叔路過昆侖電影公司門口,看見我和兩個大孩子趴在地上打彈子。當時我才8歲,剛拍完石揮叔叔導演的電影《母親》,母親由秦怡阿姨扮演,我演他兒子。偏偏打彈子我贏了,而兩個大孩子欺負我小,輸了不給我彈子。我急了,不管自己勢單力薄,論理不成便掄起拳頭就打,結(jié)果是我一個小的戰(zhàn)勝了兩個大的孩子,把彈子拿到了手。這引起了嚴恭叔叔的興趣,他細看我大腦門、細細的脖子、大眼睛,加上那股倔犟的勁頭,真有幾分像漫畫上的三毛。
為了讓當時昆侖公司藝委會的。鄭君里、陳鯉庭、史東山、蔡楚生、沈浮伯伯們審定,趙明和嚴恭叔叔想讓我外形更貼近人物,便給我剃光了頭發(fā)。開始我死活不干,兩位叔叔好說歹說我才勉強剃了。他們按圖索驥――按漫畫三毛的造型給我化妝,讓我披著破麻袋,赤著雙腳。污著臉試鏡頭。
想不到,試片放映了兩遍后,所有的伯伯叔叔,包括電影公司老板都認可了:“這就是三毛!”樂平伯伯高興地講: “這就是我想象中的三毛形象。”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看漫畫《三毛流浪記》,十分同情三毛的遭遇,更喜愛他那正直善良、倔強機智、活潑聰明的性格。而且我也有許多類似三毛的苦難經(jīng)歷。我知道餓得吐青黃水(膽汁)的滋味,睡過稻草當墊被的床鋪,小時候父母也曾準備把我送給別人……所以在我參加拍攝的十余部電影中,最喜歡三毛這個角色。拍《三毛流浪記》時,我感到像在生活中一樣,一點也不陌生。三毛是舊中國千千萬萬窮苦兒童的典型、縮影,其中也有我的影子,我覺得三毛是我,我就是三毛。
電影開拍前我就和趙明、嚴恭叔叔一起住到中電二廠(現(xiàn)大木橋)一間不大的房間里。因為我小時候十分頑皮,又不容易受拘束,所以我們還簽訂了一份“合同”,他們一本正經(jīng)地簽名蓋章,而我當時沒有圖章就簽名按了手印,約法三章,約束我按時作息,遵紀守法,認真專注地進行拍攝工作,“合同”就貼在我床邊的墻壁上。樂平伯伯經(jīng)常在那間小屋給我講他的漫畫三毛的故事。
趙明叔叔1960年擔任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副校長,兼導演系主任,我在電影文學系讀書,成了他的學生。他對我講,拍三毛時想不到那個“合同”還真起作用,而且合作得很好,基本上沒有出過什么問題。當然,偶然的例外也在所難免。嚴恭叔叔前些年就告訴過我,有一次,攝影棚都已經(jīng)做好一切準備,擺好了鏡頭位置,布好光,準備開拍了,我卻不見了。急得在場的人都團團轉(zhuǎn),到處找我,好不容易在場地的一個角落,看見我一門心思在尋找什么。那時我最喜歡的玩具之一是自己用火柴盒做的汽車、沙發(fā)。我用了七個空火柴盒子做了一個寫字桌,藏在那里,那天突然找不到了,我正在發(fā)急。趙明叔叔馬上叫人買了一大包火柴給我,我把火柴統(tǒng)統(tǒng)倒掉,拿著一包空火柴盒子,就高高興興地去拍戲了。一邊拍戲,一邊我還和他們?nèi)ネ鉃┡盼蹨吓钥戳骼藘旱摹霸⑺?,到蘇
州河畔和小乞丐一起搬運糧車,一道搶飯店拿出來的剩飯,并和許多流浪兒童交了朋友,我熟悉了他們的苦難身世和辛酸經(jīng)歷,我同情他們,也更熱愛他們了。我在肇家浜河畔看到過船民那連狗都不如的生活,我忘不了有多少人是住在用廢舊自行車鋼圈搭起來的“滾地龍”里,“房”不足自行車的鋼圈高(因為一半是埋在地里當墻基),睡覺時得鉆進鉆出。
為了像三毛一樣赤腳走路,開始我是穿著襪子走,電影正式開拍后我已習慣光著腳滿地跑了。在拍電影過程中,我一直是赤腳生活的。記得電影拍完后,媽媽爸爸特意給我買了一雙新皮鞋,那是我生平第一雙皮鞋,可我就是不肯穿,還是赤腳舒服,自由自在。
在拍三毛喝糨糊一場戲時,樂平伯伯廁的三毛喝糨糊后來肚子痛的漫畫給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盡管我知道給我喝的是藕粉,可真要我捧起又臟又破的糨糊桶喝,我是不肯的,怕肚子痛。于是導演帶頭先喝,我才試著用嘴抿一抿,實在不像餓慌了的樣子。中午,講好不給我吃午飯,下午要我進攝影棚自己找東西吃,于是就出現(xiàn)了小三毛搶糨糊桶猛喝的鏡頭。等鏡頭拍完了,他們也沒能從我手上把糨糊桶搶下來,因為加糖的藕粉太好喝了。
三毛的造型是按照樂平伯伯漫畫設(shè)計的,那蒜頭似的圓鼻子是用泡泡糖做的。而那三根毛,其實是用外面粘著毛絨的三根銅絲貼在橡皮膏上,然后再貼到我的光頭上造成的“三撮毛”。為了貼住這三根毛,化妝師辛漢文伯伯每天總是親自給我剃頭,還要用剃刀刮頭,那把剃刀在我頭頂心上來回刮,我實在吃不消了,頭來回扭動,他用手打了一下我的頭,順口道: “小赤佬,頭勿要亂動!”我本來就不情愿,便立即回過頭頂了一句:“你是――老赤佬!”結(jié)果雙方很認真地大吵了一場。當時的情形,便在電影中再現(xiàn)了出來,就是三毛被富人買去當義子,領(lǐng)著流浪兒們大鬧命名宴會后,三毛和貴婦對吵的場面和對話。
電影《三毛流浪記》的場景,大約四分之二三是在實地現(xiàn)場拍攝的。在人群熙熙攘攘的外灘,流浪兒有的奔跑著賣報,有的在撿香煙頭;在四川北路橋頭,流浪兒爭搶著推三輪車上坡過橋,向坐車人討幾個小錢;風雪嚴寒的冬天,樹都包上了稻草,而衣不蔽體、饑寒交迫的流浪兒們,夜晚無家可歸。天天都有凍死、餓死、病死的孩子……這一場場、~幕幕活生生的景象和漫畫融為一體,在我眼中、在銀幕上、在拍攝過程里,我對當時不公平的黑暗世界,產(chǎn)生了和三毛一樣的不滿情緒,播下了與三毛一樣反抗的種子。
在電影中有一場“豪門大宴會”的戲,布置富麗,場面豪華,其實那并不是實景,而是在中電二廠攝影棚里搭的布景。頂是一個玲瓏的小模型,通過攝影技術(shù)把小頂和大廳銜接成一個完美的整體。
眾多男女貴賓都是著名的大明星客串演出,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空前的。因為場面宏大,一連拍了一個星期,每天為接送全體女明星到美發(fā)廳做頭發(fā),就用了五輛轎車。這些大明星中有上官云珠和她的女兒姚姚、中叔皇、壬靜安、朱莎、朱琳、沙莉、林子丹、金淑之、吳茵、林默予、奇夢石、徐曼、徐緩、袁蓉、孫道臨、高正、郭玲、黃溫如、梁明、許蘭、章曼、張邵、張婉、張逸生、傅惠珍、張慶芬、程夢蓮、農(nóng)中南、汪漪、熊偉、蘇英、蘇茵、蘇曼意、譚云等阿姨叔叔們?!∑渲羞€有沈浮、高依云,應(yīng)云衛(wèi)、程夢蓮,魏鶴齡、袁蓉,項、阮斐和新婚不久的趙丹、黃宗英,凌之浩、沙莉,刁光覃、朱琳共七對夫婦參加。
參加宴會的服飾都是各人自己設(shè)計的新奇時裝,顯示出當年的窮奢豪華氣象。
扮演小學看門人的是刁光覃。警察是石炎,小老大是丁然。爺叔是關(guān)宏達,阿姨是黃晨,貴夫是杜雷。貴婦是林榛,男仆薛敏,家庭教師莫愁,瘌痢頭是孟樹范,小牛是王公序,老樂師是我爸爸王云階。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樂平伯伯經(jīng)常在攝影棚,時而是名觀眾,默默站立在一旁觀看,時而又是一位編導,在現(xiàn)場指導啟發(fā)。其中許多時光是和我一起度過的。當時的電影雜談《青春電影》記者給我拍照時,就是樂平伯伯陪伴著我,一起選了一堆圓木做背景,拍了不少照片。他還把自己的一頂法蘭西帽給我戴。那張照片成了《青春電影》的封面。
1949qz9月,當上海六大電影院同時首輪上映《三毛流浪記》時,發(fā)起了義賣活動,樂平伯伯畫了六幅三毛漫畫印成賀卡,我和大明星們一起在電影院門口簽名義賣。
1958年和1980年,全國兩次重新拷貝發(fā)行電影《三毛流浪記》,不久香港和東南亞將電影配成粵語片,收到很好效果,樂平伯伯十分高興。1981年,我?guī)鹤油趼迫タ赐?,他望著曼淦笑瞇瞇地對我講: “長得太像你小時候了?!彼褎傇侔娴摹度骼擞洝?、《三毛從軍記》送給我,還不顧手指顫抖,花了許多時間畫了一幅彩色三毛送給我,題為:“龍基弟留念辛酉年初夏張樂平畫”,還蓋了一顆紅印章。這幅畫我托人裱好一直掛在家中墻上。
特別令樂平伯伯興奮的是,當他從國外記者口中知道i981年5月21日至22日,在戛納電影節(jié)期間舉辦了中國電影日,放映了《三毛流浪記》等四部電影后,巴黎六家電影院繼續(xù)放映《三毛流浪記》,連演六十天,接著8月份兩家影院又上演了一個月。《三毛流浪記》轟動了巴黎,電視臺播放了預告片,巴黎的餐館、咖啡館前張貼了大幅海報。影片受到了法國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各家報刊紛紛刊登介紹文章和影評,稱“影片堪與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或布努埃爾的《被遺忘的人》相媲美”。樂平伯伯還拉著我和港臺記者一起在大海報下合影。這部電影還獲得1983年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資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獎,1984年意大利第14屆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jié)榮譽獎,2005年紀念中國電影誕辰100周年,評為“中國電影百年百部經(jīng)典銀幕形象”之一、“我最喜愛的百部中國電影”2_--,并于2009年9月9日第十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上榮獲“建國六十周年兒童電影經(jīng)典形象獎”。
1982年,樂平伯伯邀請我出席在上海美術(shù)館舉辦的“張樂平美術(shù)作品展”的開幕式。我和伯伯、伯母一起仔細欣賞全部作品,樂平伯伯還不時告訴我作品的構(gòu)思和意圖。當時樂平伯伯已年過七十,可那精神、那風貌似同青年?!?1985年在上海市少年宮,我和樂平伯伯談起往事,談到漫畫和電影的再版、重映和評論,聽了著名動畫藝術(shù)家阿達談連續(xù)動畫片《三毛流浪記》各集的設(shè)想和構(gòu)思??上r隔不久,突然聽到阿達因病離開我們的消息,樂平伯伯和我都為失去這樣一位大師和摯友而悲痛。于是那部動畫片成為了永遠沒有完結(jié)的作品。
20世紀90年代初的幾年,樂平伯伯總有一半時間要在華東醫(yī)院度過,我經(jīng)常看望他老人家。一次我去病房,見床空著,我便一間一間尋找過去,后來在電視室里找到了他。他穿著病號服,坐在一把藤椅上,雙手托著頭全神貫注地看著電視新聞。我站在旁邊凝望很久,他那神態(tài),不像是一位老者,而像一個天真兒童。
1987年的春天,樂平伯伯興致很高地讓我扶著他從華東醫(yī)院的一樓走到四樓,他把掛在每層樓梯口,他畫的三毛漫畫指給我看,告訴我每張畫的神態(tài)區(qū)別。他最滿意二樓那張,于是拉著我在那張畫前合了影。
在我的日記本里,還保存著樂平伯伯畫的兩個三毛頭像。那天,他剛喝過二兩白酒,心情很好,他隨手拿過一張紙,教我怎樣畫三毛的輪廓,三根毛應(yīng)該如何用筆,著力點在什么地方。他一邊在紙上畫一邊對我說: “龍基,你不要看三毛就這么幾筆幾劃,其實每一筆、每一劃都充滿了三毛的喜怒哀樂。”畫著畫著他手又抖了起來,他對我說,等他手好一些,畫一張我的肖像素描。后來他又提過很多次,總因手抖沒有如愿。1991年底我去醫(yī)院看望伯伯時,他還沒有忘記這件事,他對我說:“過幾天我身體好些,回家去住,我給你畫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