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4: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岳廟導游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靈隱寺旁的飛來峰,也是杭州的名勝,是靈隱地區的主要風景點。明人袁宏道曾盛贊:“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山高168米。飛來峰是我國南方古代古窟藝術重要地區之一。在青林洞、洞、龍泓洞、射陽洞以及沿溪澗的懸崖峭壁上,有五代至宋、元年間的石刻造像345尊。
其中的西方三圣像(五代)、盧舍那佛會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剛手菩薩、多聞天王、男相觀音(均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那喜笑顏開、袒腹露胸的彌勒佛。這是飛來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為宋代造像藝術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飛來峰過去72洞,但因年代久遠,多數已湮沒。現在僅存的幾個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最南端的一個大洞叫青林洞,洞內有石床、手掌印,傳說石床為“濟公床”,后掌印為 “濟公手掌印”。
在射旭洞內,往洞頂上看,可見到洞頂微露一線天光,這就是“一線天”勝跡。
魯迅祖居導游詞 ·寧波市導游詞 ·杭州市導游詞 ·大慈巖導游詞 ·岳廟導游詞
飛來峰景區還開辟了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集萃園塑造了代表不同地區、各個年代的佛像近萬尊。如四川大足石刻、樂山大佛、安岳臥佛、甘肅麥積山石窟、山西云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等石窟造像。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要去參觀的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我首先介紹一下咸亨酒店的來龍去脈。清光緒甲午年間(1894年),都昌坊口張馬橋堍,周家新臺門對面,有一爿“咸亨酒店”,它坐南朝北,單間門面。酒店由魯迅的幾個本家聯合經營,魯迅的族叔周仲翔主持店務,雇有一個伙計和一個學徒,賣酒兼買醬油。“咸亨”二字最早見于《易經?坤卦》“品物咸亨”句中,“咸亨”的“咸”,是都、皆的意思,“亨”是通達的意思,合起來就是萬事吉利,財運亨通。盡管店名取得很吉利,但因經營不善,只開了兩三年,就關門大吉了。
咸亨酒店的格局和舊時紹興別的小酒店完全一樣。當街一個曲尺形大大柜臺,直柜臺靠店堂里面一端放著一些瓷彩瓶,瓶中裝著燒酒,上貼玫瑰燒、五加皮等字,因怕酒香散逸,故用藍布包著小沙袋蓋住瓶口。臨街橫柜臺上置有柵欄,欄內擺著用以下酒的菜肴,俗稱“過酒坯”,如茴香豆、花生、豆腐干、糟雞、扎肉之類。柜臺下放著紹興名酒元紅、加飯、善釀、雪香的老酒壇,上面壓著沙袋,壇邊擱著酒吊、漏斗好竄筒等舀酒、溫酒工具。入冬以后,柜臺里預備著熱水,用馬口鐵制成的竄筒“溫酒”。店內放有幾張板桌條凳,供主顧坐著喝酒。
當時來咸亨酒店喝酒的主顧不多,大多是在柜臺外站著喝酒的“短衣幫”。有身份的主顧都跑到西首的“德興酒店”去了。德興酒店為謝姓所開,生意不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也常去那兒喝酒。來咸亨酒店喝酒的一位特別的“長衫主顧”,是一個人稱“孟夫子”的人。他是周家的鄰居,屢試不第,窮愁潦倒,嗜酒如命,早年曾在新臺門周氏私塾里幫助抄寫書牘。有一次,“孟夫子”溜到別人家書房里去偷書,被人抓獲,他卻辯解“竊書不能算偷”,結果被打折了腿,只能用薄包墊著坐在地上,靠雙手支撐著挪動身子行走。魯迅就是以“孟夫子”為生活原型,溶入了魯迅所熟悉的舊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塑造了“孔乙己”這以藝術形象的。
各位游客,舊時的咸亨酒店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1981年9月,為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有關部門在魯迅路中段重建了一家具有紹興地方傳統特色的“咸亨酒店”。
現在的咸亨酒店,是一家三開門面的酒店,店門屋檐下懸掛著一塊書有店號的橫匾,柜臺的青龍牌上直書“太白遺風”四個大字。店堂內垂掛著一副由著名畫家方增先畫的孔乙己立像;還有一副對聯云:“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為著名作家李準所撰;另有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于是之的墨寶:“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滿座;化三千,士七十,玉壺生春。”1987年后,酒店又進行了擴建裝修,增添了鑒湖春、咸亨樓好女兒春等包廂、雅座,每日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曲尺形的柜臺,樸拙的陶制酒壇,馬口鐵制的竄筒,醇香的加飯酒,入味的茴香豆……這一切常常會使中外賓客會議起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時代。
隨著咸亨酒店聲譽日隆,八方客至,游人如織,酒店先后榮獲原國內貿易部授予的“中華老字號”及浙江省著名商標等稱號,原有的營業場地已遠遠滿足不了絡繹不絕的中外賓客。1998年3月,一座按三星級標準建造的12000平方米的新樓喜迎賓客。今日的酒店已擁有各位客房66間、餐位1000個,設有土特產商場、旅游公司、票務中心、咸亨大舞臺、美容美發廳好商務中心,成為集傳統風格與時代特色于一店,融名城、名士、名酒風情于一體的江南名店。同時,酒店還立足紹興,面向全國,走出國門。咸亨酒店的北京分號、南京分號等已經開張營業,咸亨服務商標已在10多個國家好地區注冊。
魯迅祖居導游詞 ·寧波市導游詞 ·杭州市導游詞 ·大慈巖導游詞 ·岳廟導游詞
咸亨,是一家名店,也是一個品牌,更是一種文化。“咸亨”的與眾不同,正在于她有著魯迅作品的影響和魅力,有著鮮明的傳統風格,有著獨特的區域文化特色。咸亨酒店是獨具特色的越都舊顏和源遠流長的紹興酒文化的典型代表。
各位游客,我的介紹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張仲景名璣,生于150年,卒于219年,正處于中國東漢末年這一動亂的歷史時期。他在繼承前人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勇于實踐,潛心于中醫藥的研究,終于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熔理法方藥為一爐,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人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書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張仲景因此被后世醫家稱為"醫圣",后人在其家鄉南陽修建祠廟以祭祀。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紀念張仲景的專祠――醫圣祠。
各位請看。這便是具有漢代建筑風格的醫圣祠大門,郭沫若先生1959年12月題寫的"醫圣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大門前這一對炮樓式的建筑稱為"子母門闕",高的為母闕,低的為子闕,其形象如同一位母親懷抱一嬰兒。在中國漢代的建筑群中,時常可以見到這種建筑物,一可以起"瞭望哨"的作用,二可以作"烽火臺",三起裝飾作用。大門上的這對青銅制品稱為"鋪首銜環"其虎嘴中叨一圓環,它象征著威嚴和雄偉。這對"鋪首銜環"重約三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鋪首銜環"。
大家請看,門庭內的這塊巨大石屏,是一塊完整的石料制成的,長高各為3.5米,重達6噸,是中國當代碑林一絕。石屏正面雕刻的是已故名醫黃竹齋先生撰寫的《張仲景傳》,它生動地描述了張仲景輝煌的一生和對中國中醫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兩側的對聯是中國有名的老中醫任應秋教授題寫的,上聯是:"陰陽有三,辯病還須辯證"。"陰陽有三"是指三陰(少陰、太陰、闕陰)和三陽(少陽、太陽、陽明)。"辯病還須辯證"是說要想治好病人的病癥,必須要依據張仲景的"辯證論治"學說,也就是根據病人得病的時間、地點,結合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對癥下藥。下聯是:"醫相無二,活國在于活人"。意思是說:"醫生和治理國家的宰相沒有區別,醫生治人,宰相治國,然而要把國家治理好的根本目的在于讓人民健康、安樂、生活美滿。"
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序》。在序言中,張仲景說明了自已走上醫學道路的原因。他寫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以來,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者十居其七"。東漢末年瘟疫的大流行,百姓因得不到治療而大批死去,這種凄慘的局面和仲景家族自身的遭遇,促使他立志學醫,走上了救民于水火的艱難道路。
我們現在看到的四個塑像,分別是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四位大醫學家的塑像。這位是醫和,醫和是春秋時期秦國的名.醫,距今有2700多年,那時他認為疾病不是鬼神作祟,而是大自然的變化作用于人體引起的,醫和后面的為王叔和,他是魏晉時期的醫學家,距今lOOO多年。他精研醫學,重視診脈,著成《脈經》一書、同時,他搜集、整理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使其得以流傳至今。左邊的這兩個塑像,前面的是華倫,后面是李時珍。華佗和仲景是同時代的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兒、婦、針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他在世界上首創使用麻沸散(酒內浸入麻醉類草藥),進行腹腔手術。他還依照虎、熊、猿、鹿、鳥的形體動作,創"五禽戲",用以強健身體,治療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李時珍是明朝醫學家,距今470多年,他花費27年時間,寫成了《本草綱目》一書,近200萬字,該書總結了中國幾千年的藥物治療經驗,把藥物學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后來該書傳人日本、朝鮮、越南,17~18世紀傳人歐洲,對世界醫藥學和生物學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下面請大家繼續隨我參觀"張仲景史畫"部分,"張仲景史畫"是一套反映張仲景生平事跡的繪畫。這一套繪畫共二十四幅,采用了漢代畫像石刻的淺浮雕手法,顯得古樸凝重。因張仲景是東漢人,所以設計者張一平先生采用了漢代造型藝術,更符合兩漢的時代特色。大家可以按順序欣賞。下面的這些書法,是歷代名人對張仲景的評贊。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百壽亭"和"百壽圖",它們是中國歷代書法名家的手跡。這是"張仲景敬仰之碑"。
我們現在去瞻仰張仲景墓祠。這兩座仿漢建筑叫"春臺亭"和"秋風閣"。《春秋》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書,是由孔子撰寫的,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醫學春秋之稱,故修建"春臺亭"和"秋風閣"以紀念。
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張仲景的墳墓,此墓始建于何時,已無確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所立的。仲景墓是仿漢墓式樣,墓的四角各有一個羊頭,在中國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義的兩個字,象征著吉祥(如"美"和"善"都以羊為字頭)。墓頂的蓮花座,象征著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醫德醫風。
朱仙鎮導游詞 ·中岳廟導游詞 ·岳飛廟導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
現在我們進入正殿。正殿塑著仲景老師手拿卷宗的塑像。這些匣額是歷代名士贈送的。兩側房內陳列的是《張仲景史畫》原稿。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樹叫"凌霄花樹",也就是"紫葳"。它八月份開花,花朵呈喇叭型,異常嬌麗,此花可入藥,有止血化淤,調節經絡的作用。
這是西偏房,總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這些是在重修醫圣祠時,整理出的文物。這是"下水管道",它說明在漢代,城市的通水設施已經很完備了。這是"鐵斧",是熬制中藥用的容器。這是"陶井圈",建在水并的上邊,可以防止井水被弄臟。這是"藥白",是搗藥用的。
根據張仲景坐堂行醫的故事,前幾年,塑造了一組蠟像,群眾陳列于行方齋中。
請看,這是張仲景的太守府,他在公堂上為黎民百姓診治疾病。兩側的圖案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四方之神,即:"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這便是智圓齋,里面陳列著中外古今各個時期的《傷寒雜病論》版本。其中最古的版本是宋朝的版本,但現在已經散入日本。本館現存最古的版本是明朝時的版本。
[關鍵詞]民俗事象;翻譯生態環境;適應;選擇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9-010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51 [本刊網址]http:∥
引言
中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吸引外國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因此,外語導游工作往往涉及民俗事象的現場介紹和講解。作為翻譯(interpretation)的一種特殊形式,跨文化民俗講解不僅關乎當地旅游產品的品牌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所以,從外宣角度研究導游對民俗事象的跨文化講解,頗具實踐意義。綜觀國內文獻,近十年民俗翻譯研究數量漸增,但基于外宣的討論并不多見,且多聚焦于語言的轉換問題,而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作為翻譯主體的行為,尚未給予深究。為此,本文試圖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譯適應選擇論”為基礎,參考劉雅峰博士對該理論的應用研究成果,論證民俗事象的跨文化講解,本質上是導游在“民俗事象跨文化講解生態環境”中,適應環境并作出優化選擇的過程,其目的是產出符合游客需求與外宣需要的、高質量的跨文化民俗講解文本。
一、跨文化民俗講解的外宣翻譯特征
(一)對外宣傳與外宣翻譯
對外宣傳,簡稱“外宣”,是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有著特殊本土意義的概念。其中,“宣傳”一詞系指“傳播者為了實現某個目的,通過傳播媒介公開地傳播信息符號對廣大人群進行態度影響和意見控制的過程。”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學者們傾向于從傳播學角度詮釋對外宣傳。他們認為,對外宣傳事實上就是文化信息的國際(對外)傳播行為,即“在國家之間、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個人和組織之間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溝通。”當然,外宣并非單純的信息傳遞,而是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和傾向性。在中國語境中,這種目的性和傾向性,對于涉及外宣工作的人員來說,意味著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改變目前中國文化在話語權上相對弱勢的國際生存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宣翻譯的實質就是“譯有所為”,即以譯品為媒介,發揮譯者的能動作用,揭示中國文化的真實內涵,展現其中的人文精神,使文化背景迥異的國外受眾加深和擴大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糾正他們由于無知或有意歪曲而造成的文化偏見,從而樹立中國正確的國際形象。
(二)跨文化民俗講解的外宣翻譯特征
盡管外語導游的講解從表面上看并非針對特定文本的翻譯,但由于其講解內容基于大腦中的知識草案(通常表現為事先存在的中文導游詞),因此,就信息的語際轉換以及導游作為意義中介者的作用而言,p它顯然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翻譯活動。其外宣特征則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講解文本的宣傳性特征。導游向游客提供民俗信息,目的是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去觀賞、體驗和思考。根據紐馬克的文本功能分類,導游語篇顯然是一種以呼喚功能為主的文本,體現了宣傳類文本的最顯著特征。(2)信息傳播對象的文化異質性特征。講解的目標受眾是國外游客。他們擁有與中國人相去甚遠的文化圖式系統(schemata),而體現于民俗中的兩種圖式系統之間的差異,正是他們游覽時的興趣所在,也是他們解讀和評價中國文化的出發點。(3)信息傳播主體的文化代表性特征。民俗體現了一個群體的文化身份。通過民俗,人們可以了解這個文化群體的性格與所思所想。與此同時,人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主要通過個體實現。作為文化使者的導游,往往會被外國游客看做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他對民俗的詮釋和翻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游客對中國文化的觀感與態度。
二、翻譯適應選擇論與外宣翻譯生態環境
胡庚申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翻譯適應選擇論”,將譯者納入具有“適者生存”特征的“翻譯生態環境”,從認知角度考察其作為翻譯主體在文本轉換過程中的適應與選擇行為。所謂“翻譯生態環境”,系指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構成的互聯互動的整體。翻譯本質上是譯者在語言、社會和交際等多個維度上,有選擇地適應于這一生態環境,對譯品進行優化選擇與操縱,從而保證其生存、生效。劉雅峰博士將該理論引入外宣翻譯的過程研究,提出外宣翻譯是譯者適應“外宣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外宣翻譯生態環境”是一個以文化全球化為背景、以外宣為導向、以譯者為中心的生態環境。在此環境中,譯者面對文化全球化、外宣翻譯目的、原文、原語、譯語、讀者等所呈現的“世界”,有意識地進行適應程度的選擇以及最終行文的選擇,從而產出“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本。
翻譯適應選擇論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外宣翻譯生態環境”,體現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譯的實際;它們提出的譯者中心觀和“譯有所為”的翻譯目的觀,在承認環境制約的同時,凸顯了譯者的認知心理及其主觀能動性在譯品形成中的主導作用。而多維度的適應選擇原則,不僅為解釋翻譯行為提供了合理的觀測點,而且為譯品的產出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三、民俗事象跨文化講解生態環境
導游的民俗講解,基于具體的民俗事象。所謂民俗事象,是民俗事物的外在形態或民俗活動的表現形式,往往與信仰等心理因素互為表里。其表現形式有語言、行為、實物、行為+語言、實物+語言等。在游覽過程中,外語導游在現場以特定的民俗事象為話題,向外國游客翻譯介紹相關的文化信息。如上所述,這是一項外宣特征鮮明的活動。因此,對其過程的描寫,理應放在外宣翻譯這個大的生態環境中展開。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導游講解所特有的交際語境和民俗事象的時空差異,又使該活動具備自身的特殊性和翻譯關注點。為此,我們嘗試構建“民俗事象跨文化講解生態環境”并提出以下觀點:民俗事象的跨文化講解,是一個以文化全球化為背景、以外宣為導向、以導游為中心的文化信息交流過程。該過程的發生與發展,始終表現為導游對“民俗事象跨文化講解生態環境”的適應并據此做出優化選擇,直至產出符合游客需求與外宣需要的、高質量的跨文化民俗講解文本。具體而言,導游的講解過程可表達為:導游的適應(對文化全球化、外宣翻譯目的、民俗事象的語境與文化信息、原語、譯語、游客等所呈現的“世界”,即民俗事象跨文化講解生態環境的“適應”)+導游的選擇(導游對民俗事象跨文化講解生態環境適應程度的“選擇”與對講解文本最終行文的“選擇”)。
四、導游的適應與選擇
在“民俗事象跨文化講解生態環境”中,導游的適應和選擇,顯然是在認真審視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所做出的綜合考量。
(一)文化全球化與外宣翻譯目的
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和互補,不斷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國界并在人類的評判和取舍中獲得認同,從而轉變為人類共享資源的過程。其目的是推動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促進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導游在中國被賦予的文化使者身份,又使其承擔著與其他外宣工作者目的相同的文化傳播任務,即揭示中國文化的真實內涵,展現其中的人文精神,使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理解與認同。顯然,對于涉及文化信息跨境傳播的民俗講解來說,文化全球化和外宣翻譯的現實要求,無疑是導游在“民俗事象跨文化講解生態環境”中,尋求自身及其講解文本的生存之道(即做出選擇)時,必須考慮并加以適應的基本要素。在此過程中,導游將不可避免地面對講解文本中文化身份的存留問題。我們認為,將其簡單歸結為歸化與異化間非此即彼的選擇問題,并不可取也不明智。畢竟,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同質化和異樣化并存的進程,它既強調文化間的共情,也鼓勵文化個性的彰顯。不過,考慮到目前中國文化所處的相對弱勢地位,應特別注意文本中文化身份的呈現必須以理解與認同為前提。換句話說,導游對民俗的講解,應表現為基于共性的個性表達,即以中國聲音詮釋譯語文化所認同或理解的知識、信仰與價值觀。唯其如此,民俗的文化信息才能被譯語文化接受,并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將“魚躍龍門”的故事詮釋為“獲取功名”,恐難在西方文化中引起共鳴;但將其解讀為“直面逆境,實現人生價值”,卻易得到廣泛認同。而對各種清明祭祀活動,則可以訴諸“緬懷逝者”這一普世的人類情感,并結合游客的宗教背景做出相應的介紹。以“紙錢”為例,當導游面對來自英語文化的游客時,不妨將其稱作“money for aftedife”并補充解釋:“In ancienttimes,Chinese people believed the Otherworld the dead lived inwas a material one.To assure their dead beloveds enouh money fora comfortable aftedife.they devdoped a custom of burning mocknotes before the tomb of the beloved.This traditional ritual is stillcarried out by people in many rural parts of China for their belov-eds’memory.在這里,導游一方面借用西方人熟悉的Other-world和aftedife,將兩種文化中關于亡靈世界的認知相聯系,使游客易于理解;另一方面點出了中國人對冥界的獨特想象“amaterial one”以及他們對逝去親人的懷念與關切之情,這樣,money for aftedife的存在對于游客來說,就顯得極其自然了。
(二)民俗事象的語境與文化信息
民俗事象通過對語辭或實物的修辭化運用,表達特定的民俗主旨。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人口廣布,各地的民俗事象千差萬別。不過,長期以來相對統一的歷史文化進程,又使這些種類繁多的民俗事象蘊含著相近的文化信息,傳遞著基本一致的信仰和價值觀。換句話說,民俗事象在多數情況下是中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與精神需求在特定區域內的表現形態。從這一點看,外宣視角下的民俗講解,本質上是以區域性的民俗事象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傳播。它要求導游在講解過程中,善于把握并順應民俗事象所提供的語境,選擇相應的切入點來詮釋其中的文化信息,使之既不失地域風格,又從整體上展現中國文化的內涵。請看下例:
In this temple sits a statue of Yuefei.an ancient general wholived around 900 years ago.The locals worship him because hefought against invaders for the benefits of the people and his motherland.In China,it is a custom for people to set up temples or holdceremonies on particular days to pay their homage to heroes likeYuefei,who,as Confucianism defined,are brave,benevolent,righteous and loyal to the country.
在中文導游詞中,關于岳廟以及民間祭祀岳飛的介紹,通常著重于岳飛“精忠報國”的抗金史。然而,這些有關王朝更迭的敘述,對于普通的英美游客來說,由于缺乏相關知識而興趣不大。因此,導游并未照搬中文講解中的敘事內容和敘事方式,而是立足語境,從民間祭祀的角度重點介紹了兩個方面的文化信息:(1)中國民間存在著英雄崇拜現象;(2)中國人的英雄概念,源自儒家思想的“忠義”觀與“家國”情懷。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導游對“忠”的詮釋,已超越了傳統的忠君思想,而指向現代意義上對國家的忠誠。由此可見,導游對民俗事象的詮釋,還須適應其中的文化信息隨時代變遷而發生的變化。
(三)原語與譯語
不同的文化往往形成不同的世界映象或圖式系統,并具體地反映到語言的使用上。因此,用一種文化的語言再現另一種文化中的事物與現象時,就應該充分考慮譯語的語言形式在語篇和詞匯層面上的意義承載能力與承載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俗事象的跨文化講解,顯然是一個極為艱難的語言選擇過程:導游必須同時適應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文化世界,才能產出“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講解文本,使其既能最大程度地傳達出民俗事象在原語環境中的風格、主旨與文化意義,又能幫助游客在其圖式系統中找到有助于正確理解該民俗事象的最佳關聯成分。然而,在現實的講解工作中,這一點往往被導游忽視。筆者在武夷山游覽時,曾聽到導游將當地民俗故事中的兩個人物:“大王”和“玉女”,分別譯作“the King”和“JadeLady”。姑且不論“大王”(傳說中一位勇敢、勤勞的年青部落首領)是否可理解為西方文化中雄踞一方的君主,單就“JadeLady”這一譯名而言,就使得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讓來自英語文化的游客感到啼笑皆非。因為,Jade lady一詞在英語中往往表示“女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