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時間:2023-05-30 10:44: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關端午節的習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2019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一

活動時間:20xx年5月27日

活動地點:二年級二班教室

活動人員:全體師生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動前準備: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三、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2、端午說由來

(1)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紀念屈原,紀念孝女曹娥,紀念伍子胥,來源于百越民族節日祭

(2)端午講故事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小結。

3、端午話習俗

(1)賽龍舟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2)話粽子

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

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同學們介紹一下自己所知道的不同的粽子。

4.、端午賽詩會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其中主要是屈原的。

5、談感受,激感

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6、總結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但這個節日卻始終傳承了下來。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咱們悠久的歷史,還有那些跟端午有關的人們——屈原、曹娥、伍子胥,還有中的歷史上的百越民族。

經過今次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在以后的學習中一如既往的努力學習。

2019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二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動前準備: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三、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2、端午說由來

(1)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紀念屈原,紀念孝女曹娥,紀念伍子胥,

(2)端午講故事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小結。

3、端午話習俗

(1)賽龍舟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2)話粽子

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

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同學們介紹一下自己所知道的不同的粽子。

4.、端午賽詩會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其中主要是屈原的。

5、談感受,激感

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第2篇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活動方案(一)

活動一:屈原的故事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①人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呢?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么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活動二:童謠《拍手歌》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

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

2.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指端午節,人們都會有些什么活動?

(2)欣賞童謠《拍手歌》,理解主要內容。

指①在這首童謠里,你聽到了什么?②你有什么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了解拍手游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游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指①這首童謠的名字叫什么?為什么叫《拍手歌》?②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3.遷移端午經驗,嘗試續編童謠。(如: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4.記錄并欣賞幼兒創編的童謠。

活動三:觀看賽龍舟

主要涉及領域:社會

活動目標:

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風俗習慣,感受競賽活動的熱鬧氣氛。

活動準備:

了解本地舉辦賽龍舟的活動情況。

活動建議:

1.與組織賽龍舟活動的有關單位聯系,確定參觀地點及時間。

2.請家長帶幼兒前往參觀,觀察龍舟的外形特征及賽龍舟時人們的動作表現,感受競賽的熱烈氣氛。

3.引導幼兒交流賽龍舟的場面以及自己觀看賽龍舟時的心情和感受。

活動四:美麗的龍舟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畫、撕、剪、貼等多種方式和同伴共同裝飾美麗的龍舟。

2.樂意和同伴共同協商,分工裝飾龍舟,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有參觀賽龍舟活動的相關經驗。

2.賽龍舟的照片、未裝飾的龍舟、彩紙、筆、剪刀、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1.觀察端午節龍舟比賽的照片,回憶龍舟的外形特征,激發裝飾龍舟的興趣。

指你看到的龍舟是什么樣的?上面有什么?

2.觀察龍舟,討論裝飾龍舟的方法,激發合作裝飾的興趣。

指①龍舟上缺少什么?怎樣才能把龍舟裝飾得漂亮呢?②你準備裝飾龍舟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材料?

3.分組協商、分工裝飾龍舟。(觀察幼兒合作情況,并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指導。)

4.舉辦美麗的龍舟展,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活動五:龍舟競賽

主要涉及領域:健康

活動目標:

1.嘗試模仿劃龍舟動作,兩兩合作協調向前快跑。

2.積極參加競賽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皮筋龍舟若干。

活動過程:

1.模仿賽龍舟的動作(劃船、打鼓、擦汗等)。

2.游戲:《劃龍舟》。

(1)討論兩兩合作劃龍舟的方法。

指兩人一組怎樣能把龍舟劃得又快又好?

(2)自由結伴嘗試合作劃龍舟。

(3)劃龍舟比賽(分組接力比賽)。

3.聽音樂做全身放松動作。

活動六:我愛吃粽子

主要涉及領域:科學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品嘗中發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2.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粽子,包粽子的材料(米、粽葉、棉線等)。

活動過程:

1.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種類的多樣。

指你帶來的是什么粽子?它是什么形狀、什么口味的?

2.觀看包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討論、認識包粽子的材料。

指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嗎?(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并加以認識。)

(2)觀看老師(或家長)包粽子、煮粽子的過程。

3.品嘗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活動七:端午節親子活動

主要涉及領域:綜合

活動目標:

通過唱唱、跳跳、講講、嘗嘗等活動,進一步體驗教師、幼兒、家長共同過端午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碟片、歌曲磁帶、表演材料等。

2.邀請幼兒家長參加活動。

3.各種端午美食(粽子、綠豆糕、鴨蛋等)。

活動建議:

1.開展家長、幼兒互動式智力競賽,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指端午節是哪一天?人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為什么要過端午節?

2.幼兒節目表演。

3.家長、幼兒的親子游戲(如:包粽子比賽等)。

4.端午節美食自助餐活動。

(2)童謠《拍手歌》參見蓋國梁:《節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第96頁。

(3)歌曲《包粽子》參見許卓婭主編:《韻律活動》,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81頁。

(4)自制香包的步驟。

①在紙上畫出想做的香包形狀(心形、葉形、三角形等)。

②剪裁出相應的紙樣。

③按照紙樣剪出兩面布形。

④正面對正面,對好縫合,注意留一開口。

⑤將縫好的立體翻出正面。

⑥由開口處放入干花、艾草等。

⑦將口縫合,綁上繩結。

⑧根據自己的意愿裝飾香包。

(5)折紙粽的步驟(如圖所示)。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活動方案(二)

(一)活動要求:

1.引導幼兒模擬構造龍舟,學習結構物體的基本特征與某些細微部分的建構方法。

2.引導幼兒欣賞和評價自己和別人的作品,與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二)活動準備:

1.準備花片、積塑、各種玩具。

2.組織幼兒參觀龍舟的畫展。

(三)活動過程:

1.結合端午節的劃龍舟比賽,引導幼兒根椐自己的已有經驗說一說龍舟的基本特征(幼兒也可自由討論)。

2.引導幼兒想想用什么玩具拼插龍舟?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拼插龍舟的三角形船頭、還有龍的形態,特別是龍頭的建構。

3.幼兒分組制作龍舟,采用各種已學的技能進行拼插。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拼插龍頭,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拼插龍舟的龍頭。

4.啟發幼兒可大膽設計不同的龍舟,裝飾龍舟的外形。

5.將幼兒自己制作的龍舟放在活動室的周圍,并讓幼兒互相參觀、交流、評評誰的龍舟最有特色、最有創新。

活動反饋:

1、幼兒對建構活動有濃厚興趣,他們喜歡各種結構材料,尤其是花片、積塑。在拼插物體造型時,在顏色搭配、牢固程度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幼兒在拼插龍舟時,特別是龍舟的龍頭拼插的比較難,所以在活動中我重點引導幼兒如何拼插龍頭或是引導幼兒用其它的辦法來解決如:用紙張畫出龍頭來,然后貼在積塑上等等。也有一部分幼兒拼插好龍舟后自己坐在龍舟上劃龍舟玩的很開心。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活動方案(三)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①人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呢?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么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童謠《拍手歌》(語言)

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活動準備: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指端午節,人們都會有些什么活動?

(2)欣賞童謠《拍手歌》,理解主要內容。

指①在這首童謠里,你聽到了什么?②你有什么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了解拍手游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游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指①這首童謠的名字叫什么?為什么叫《拍手歌》?②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第3篇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同學們對端午節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掛香包、看劃龍船,從來沒有深入去認識端午節,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的去認識端午節。整個活動設計先從端午佳節的習俗切入,讓學生去尋找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動手做香包,以及認識端午節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進而讓學生在吃粽子之余,關心一下自己,如何讓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劃龍船之余,也能體會一下團體同心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賽龍舟錄像 各種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 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活動過程:

一、全體立正、各小隊整隊

二、各小隊長向中隊長報告人數,中隊長向中隊輔導員報告人數

三、出旗、奏樂、敬禮

四、唱隊歌

五、主題活動開始:

(一)端午奇緣話習俗。(可以通過上網、查閱書籍等方式了解。)

學生暢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關的知識和風俗都可以說,以幸大轉盤的形式隨機上臺介紹,也可回答下面的問題。

1、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2、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學生生動地講述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各種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來學生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的習俗。(班上7位外來學生)

(三)做香袋比賽。

(主持人):同學們,佩香袋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掛上了媽媽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樂滋滋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做香袋,看誰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將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給媽媽或長輩。

活動前準備: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

2、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3、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動物形等。

4、剪下相對的兩片。

5、做法:

(1)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2)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藥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將最后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學生動手做香包,然后進行評比。

(四)與詩共舞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端午節也是什么節?不知道吧,告訴大家端午節也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下面請各小隊表演詩朗誦。

(每一小隊自行準備,形式可以自主創設)

(五)觀看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同學們,你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龍舟競渡不單是傳統慶祝活動,也是一項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

龍舟競渡可說是端午節的。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 。現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像,想談談自己的想法嗎?

隊員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輔導員講話:

同學們,今天的活動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們表示祝賀。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老師相信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會過得特別有意思。到時候我們再一起來包粽子,表達一份我們對屈原的懷念。

七、呼號。

第4篇

內容簡介:端午節臨近,粽子火速走俏。可是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呢?這關系到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端午節又名“粽子節”,這就是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的一個原因;至于其他原因,我們從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講起。

粽子,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更是深受大眾喜歡的一樣食物。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的口味和風格也千差萬別。北方的粽子多是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南方粽子則個頭較大,正面方形(金字塔),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狀如錐子。但是不管如何,說明天南海北都是有吃粽子的習俗的。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之一

相傳,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了屈原而流傳下來的。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為免讓魚蝦損傷屈原軀體,老百姓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后,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后來的粽子。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之二

蘇州、嘉興等吳地人民則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在蘇州,流傳著劃龍舟、包粽子這些習俗源于紀念“象天法地”筑蘇州城的伍子胥。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殺、投尸胥江后。民間有傳吳地百姓為保護伍子胥的尸體不被魚蝦啃食而將粽子擲于江中。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之三

另外,端午節還有曹娥救父之說。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之四

除此之外,也有人主張五月五端午節與介子推有關。還有的說是為了祭祀先祖。類似傳說五花八門。端午節的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祀神儀式,后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節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第5篇

端午節就到了,怎么能錯過這么好的活動交流溝通時機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物業公司端午節活動方案,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物業公司端午節活動方案1

為了更好地發掘、傳承和創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使之與現代社會相融合,唱響"我們的節日"主題,給古老的節日注入新的因子,讓小區居民以貼近現實和現代的方式來過好端午節,近而引導小區居民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小區的凝聚力,我小區特組織如下活動。

一、立夏居干與養老院老人一起包餃子

時間:6月_日;

地點:__養老院;

參加人員:小區居委會干部。

活動目的:6月_日正好是端午,__有立夏碰蛋、吃蛋的習俗,以寓意不疰夏。__養老院現有20多位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為了讓老人們在敬老院也能享受到天倫之樂,安度盛夏,小區居委會干部利用中午時間,到養老院,與老人們一起包餃子、斗蛋、吃蛋。

二、骨健康知識講座

時間:6月_日;

地點:居委會;

參加人員:小區老年居民;

活動目的:健康的身體來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健康知識引導。為了讓小區老年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邀請骨健康專家來小區上骨健康知識講座。

三、包粽子比賽

時間:20__年6月_日;

地點:居委會;

參加人員:小區居民;

比賽細則:

1.每位參賽者包2斤糯米,比時間、質量、外觀、口味。

2.米、蘆葉居委會準備,盆、勺子等輔助工具自帶。

3.粽子口味自定,輔料諸如紅棗、紅豆自帶。

4.最后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鼓勵獎若干名。

5.包好的粽子送給小區孤寡聞老人,低保戶。

活動目的:通過比賽,既讓大家繼承傳統習俗,了解端午節的知識,又增進小區與居民之間的感情。把粽子送給小區孤寡聞老人,低保戶把傳統節日的意義又進行了深化,以此來增加小區的凝聚力。

物業公司端午節活動方案2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自20__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在我國民間,端午節有很多習俗,要吃粽子、掛香袋、系長命五彩線、房前屋后掛上象征祝福的葫蘆、艾蒿、柳枝等。今年端午節,社區將開展一些列慶祝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活動目的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通過開展一些列既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又體現時代特色的富有創意的趣味活動來吸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不但能達到活躍身心、聯絡鄰里感情、增強社區凝聚力的作用,更能寓教于樂,增進大家對端午節傳統文化的了解,深刻體驗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歷史意義,從而使民族精神得以傳承。

二、活動主題

“品味端午,傳承文明”——端午節系列趣味大賽。

三、活動時間

端午節前夕。

四、活動地點

__超市門口。

五、活動內容

(一)“包粽子、獻愛心”比賽

在活動當天舉辦包粽子比賽,社區干部和居民齊參與,以拉近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距離,增進鄰里感情。在活動結束后,將包好的棕子送給轄區孤寡、空巢及殘疾家庭。

參與對象:社區干部和社區居民。

活動方式:

1.在5分鐘之內,看哪位參賽者的棕子包得又快又好。

2.由居民代表評出前三名及最上鏡“棕子獎”。

3.向得獎者頒發相應“禮品”。

4.凡參加比賽者都送一份紀念品。

5.比賽結束后,將所完成的棕子送給轄區孤寡老人、高齡老人及殘疾人。

(二)端午飄香、釣香粽比賽

社區居民分小組參加比賽,按照游戲規則在規定的時間內釣粽子,每人限釣一次,獎品即所釣得的“粽子”。

參與對象:社區居民。

(三)蛋體彩繪

參加活動的居民或小朋友每人持一個鴨蛋,自由發揮,在蛋殼上現場作畫,一展身手,最終由居民評委評選出前六名,頒發獎品。

(四)趣味有獎知識競賽

設置有關端午節的來歷、習俗方面的題目,邀請居民參與答題,答對者獲得禮品一份。

物業公司端午節活動方案3

端午節做為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我們一定要將它在青年的下一代好好的繼續傳承下。

一、活動時間

6月_日上午;

二、活動地點

___社區;

三、活動目的

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參與端午節的一些慶祝活動。同時,通過端午節來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促進鄰里和睦。

四、活動主題

艾香端午鄰里和。

五、活動內容

(一)“話端午”演講、展覽活動

1.設置一個主席臺,由故事員或朗誦員站在主席臺上發表演講或朗誦。

要求每人講述一個與端午有關的故事或習俗。(發揮居民特長,講講他們眼中的端午,有助于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日有更多感性的了解,更加熱愛如今的美好生活。)

2.開展端午知識展覽,設置關于端午節的展板不少于1塊,掛圖不少于10張,圖書不少于50本;

邀請故事員講關于“端午節”的2-3個故事。

(二)“傳統廚藝+詩藝”比拼

由參賽者自己準備材料,要求每人制作一道與端午傳統習俗有關的菜肴(本地菜肴、外地菜肴均可),不僅要求菜的色香味俱佳,而且制作者要說出菜所代表的意義,并朗誦一首與端午有關的詩,詩可以是古詩,也可以是現代詩,可以是名家之作,也可以現場自己即興創作。(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吃有關,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國通行的習俗,一般人對此也比較熟悉。但端午節在吃方面還有很多的習俗,而且各地也會有差異,除了__端午的“五紅”之外,其他地區也都有傳統菜肴,如__吃大蒜蛋、吃薄煎餅等。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本活動不僅要做出美味的菜肴,而且要讓每一道菜都帶上端午的色彩、詩意的色彩。評判的標準也必須兩者兼顧。)

(三)端午三創“衛生”大賽

設計若干“衛生包干區”,按照參賽人數多少規定由一人或多人承包區內衛生。要求區內物品整潔,無灰塵,無蚊蠅蟲蟻。準備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若干,清掃完畢后,要求參賽者從綠色植物中準確挑選出艾葉,并插于所打掃衛生區內。(“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家家都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激濁除腐,殺菌防病。艾蒿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如今的年輕人一般對傳統習俗了解較少,此活動不僅能讓年輕一代積極參與家庭事務,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責任,而且也有助于他們了解傳統風俗和自然植物,促進正在進行的三創活動。)

(四)傳授“制香囊手藝”

給每位選手分發一塊色彩鮮艷的絲布、一根可以掛在脖子上的細帶子、一張小紙條、一支筆、一些香藥、一付針線,若無香藥也可以綠豆或花生代替。每位選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紙條上寫下祝福和許愿的話,縫于香囊內。要求針腳工整,外形美觀。香囊制作完畢后,可以自帶,也可以送給他人。(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玲瓏可愛。本不僅讓居民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內放入祝福或許愿的小紙條,既滿足了小孩喜歡動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

(五)包粽子比賽

先由老師介紹包粽子的技巧,再給每位選手分發粽葉、糯米等食材制作粽子,評比出誰包得、最多。(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活動,但年青一代很大部分已經不會包了,這樣的傳統技藝一定要傳承下去。)

六、獎品端午節送艾草

各個活動評出前三名,獎勵粽子一個或咸鴨蛋一個加艾葉一把。

其他參與者均為鼓勵獎,給參與活動的每一位選手免費發放艾草,每人限領一份,體現“重在參與,重在開心”的活動原則。

第6篇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同學們對端午節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掛香包、看劃龍船,從來沒有深入去認識端午節,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的去認識端午節。整個活動設計先從端午佳節的習俗切入,讓學生去尋找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動手做香包,以及認識端午節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進而讓學生在吃粽子之余,關心一下自己,如何讓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劃龍船之余,也能體會一下團體同心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賽龍舟錄像各種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活動過程:

一、全體立正、各小隊整隊

二、各小隊長向中隊長報告人數,中隊長向中隊輔導員報告人數

三、出旗、奏樂、敬禮

四、唱隊歌

五、主題活動開始:

(一)端午奇緣話習俗(可以通過上網、查閱書籍等方式了解。)

具體內容如下:

1、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2、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學生生動地講述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各種起源故事附后)

(二)做香袋比賽

(主持人):同學們,佩香袋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掛上了媽媽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樂滋滋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做香袋,看誰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

2.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3.做法:

(1)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動物形等。

(2)剪下相對的兩片

(3)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4)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藥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將最后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學生動手做香包,然后進行評比。

(三)與詩共舞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端午節也是什么節?不知道吧,告訴大家端午節也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下面請各小隊表演詩朗誦。

第一小隊:女生小組朗誦。

第二小隊:配樂朗誦。

第三小隊:小隊齊誦。

第四小隊:男女朗誦。

(詩歌內容附后)

(四)觀看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同學們,你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龍舟競渡不單是傳統慶祝活動,也是一項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龍舟競渡可說是端午節的。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現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像,想談談自己的想法嗎?

隊員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輔導員講話:

同學們,今天的活動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們表示祝賀。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老師相信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會過得特別有意思。到時候我們再一起暢談節后的感受。

七、呼號

八、退旗、奏樂、敬禮

九、活動結束

附活動資料:

1、故事概況。

①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②曹娥尋父尸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兩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人群而祭之。

③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④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后,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并于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此后人們于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4、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同學們交流從各種渠道了解的有關于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附:習俗的傳說。

①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

②喝雄黃

因端午節后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后,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③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④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⑤劃龍船競賽

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舉辦劃龍船比賽,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于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劃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⑥游百病

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⑦佩香袋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玲瓏奪目。

2、詩歌內容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徒欲卻蛟龍。沅湘碧潭水,

楚人哀不容。未泯生前恨,應自照千峰。

何嘗奈讒謗,而追沒後蹤。

已酉端午午日處州禁競渡

貝瓊湯顯祖

風雨端陽生晦冥,獨寫菖蒲竹葉杯,

汨羅無處吊英靈。蓬城芳草踏初回。

海榴花發應相笑,情知不向甌江死,

酒淵明亦獨醒。舟楫何勞吊屈來。

午日觀競渡五日(選一)

邊貢陳子龍

共駭群龍水上游,吳天五月水悠悠,

不知原是木蘭舟。極目煙云靜不收。

云旗獵獵翻青漢,拾翠有人盧女艷,

雷鼓嘈嘈殷碧流。弄潮幾部阿童游。

屈子冤魂終古在,珠簾枕簟芙蓉浦,

楚鄉遺俗至今留。畫槳琴箏笮艋舟。

第7篇

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線之俗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或為文身遺俗,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端午節五彩繩的由來,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端午節五彩繩的由來端午節系五彩線,是古老習俗。五彩線是端午節吉祥物兼飾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仲夏端午飛龍在天,龍氣(陽氣)旺盛,百邪皆避,端午日是辟陰邪的吉祥日子,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辟邪習俗,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是端午辟邪習俗之一。五色絲線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或為上古時代南方古越人的文身之俗,據《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又《淮南子》載:“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中國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這習俗自漢代時已流傳到北方中原各地,在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中記載說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這些習俗傳到后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端午節掛艾葉的意義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傳統文化知識: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風土記》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節,又名重五、重午。因“五”為陽數,又名端陽。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它是紀念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_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的由來,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則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

端午習俗活動發端于南宋時期,至明清時達到鼎盛。據《嘉興府志》記載: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煙雨樓,龍舟競渡掀起。除了南湖群龍飛百舸爭流的龍舟競渡外,民間還流行插“健符”、祭嫘祖、懸鐘馗、跳鐘馗舞、關帝畫像、寫“王”字、送百蟲、吃粽子等,豐富多彩民俗活動形成嘉興端午節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線。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粽子最初是民間普通食品,吃粽子并不固定在端午,但是后來由于紀念屈原,才使得端午節吃粽子成為中華民族世代沿襲的習俗,也使得小小的粽子具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古時每逢端陽,人必食粽。唐明皇曾御筆親書“四時花意巧,九子粽爭新”贊粽,詩人鄭谷有“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之句譽粽,這說明當時上自朝廷,下至民間,食粽已是很普遍的事。吃粽子原本簡單,但經這么詠唱,頓覺濃情異趣大增,意韻余味綿長。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傳統食俗。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粽子味道各異,但是大家公認的美味就是的“五芳齋”粽子。五芳齋號稱“江南粽子大王”,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美、咸甜適中而著稱。

端午節的粽子真是讓人驚訝不已,蘆葦的長葉,江南的糯米,還有蜜制的大棗。包制成一只只粽子,開水一煮,葦葉清爽的香氣,糯米濃膩的粘香,還有蜜棗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樣的享受啊。什么樣的人會有如此的妙構,讓千古的人們都為之沉醉。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玲瓏奪目。

每到端午節來臨前幾天,大人們便會給孩子們準備各式各樣的女紅飾物,有各色彩線擰成的“花花繩”,有繡了“五毒”的肚兜兒,看的是五彩絲線做的“香囊”,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據說戴了可以辟邪。伴隨著這些形形,玲瓏可愛的飾物的,是一個白娘子與許仙的美麗故事。孩子們喜歡上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生怕這樣的“辟邪物”會將白娘子給“辟”了去。大人們總是解釋說,白娘子是千年修煉,這些物件是降不住她的。大人們又拿了雄黃酒要在孩子的耳朵上搽,許多孩子說啥也不肯涂雄黃,他們知道白娘子最怕雄黃了,他們真心喜歡那個“棄黃冠攜青妹佩劍云游……

賽龍舟源于戰國時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并驅散江中之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初期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貴州苗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包括臺灣、香港,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因而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把屈原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作品引以為民族的光榮。詩人節之倡設,實與整個社會有關。詩的社會固不必人人吟詩,個個度曲,旨在能明辨是非,能以誠相見,有良好的風尚。

第8篇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萌芽于先秦時期,漢代,作為節日正式形成,只是此時節日流行的名稱是五月五日。

關于五月五日的起源,民間有許多說法,其中最為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傳說楚國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于每年此時舉行各種活動,遂形成端午節。此外還有“效仿勾踐操演水師說”、“紀念伍子胥說”等說法。但學者多認為這些說法是五月五日成為節日后,人們為了解釋其節俗活動所作的附會,其真正的起源還是應與五月的氣候以及五月被視為惡月的觀念有關。

五月,是夏至所在的月份。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光照最長的日子,按照中國陰陽學說,就是陽氣最盛、陰氣最弱、陰陽最為失調的時間,即最為不吉的“惡月”。事實上,五月天氣炎熱,暑毒盛行,蛇蟲出沒,瘟疫多發,也的確是人們在一年中生活極為不適、生存受到極大威脅的月份。在這樣的時間里,以順天應時為生活原則的人們便會采取種種措施以規避或抗爭大自然強加給自己的難題。一方面,人們在這一時段,會保持身心的安定,禁絕各種,尤其是;行政事務亦采取“無為”的治理方式,如《禮記?月令》所說:是月(指仲夏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另一方面又衍生出很多方法蠲除毒氣,保護自身,如蘭湯沐浴等。

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五月五日已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節日。唐代以降,端午節取代五月五日成為更為流行的節日名稱,伴隨著人們生存技術的提高和娛樂風氣的盛行,它由原來的惡月惡日轉變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并成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中華民國時期,曾改端午節為夏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端午節進人民間傳統節日系統,2007年,則重新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在2000多年的傳承中,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共同創造了五彩繽紛的習俗活動:講傳說,吃粽子,喝艾酒、雄黃酒、菖蒲酒,掛艾蒿、菖蒲,佩戴香囊,纏五色線,穿五毒衣,戴五時花,焚避瘟丹,貼天師符,采集百藥,走馬,射柳,斗草,龍舟競渡,迎女兒,看老師等等。然而,作為一個播布廣泛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不同的地方所展現的并非上述習俗的集合,而是一個既有差別又有一定同一性的文化圖景。有關嘉興端午節的一組文章以及其他地方端午習俗的文章,揭示了這一點。

端午節無疑是變化的,不僅節俗變,節俗主題變,節日名稱變,節日的播布空間也在變化。然而,這些變化并沒有導致端午節的消失,相反,這些變化活躍了端午的生命力。端午節是流動的傳統!這個節日,經由歷代民俗主體的實踐,憑借它不斷被賦予的文化價值和生活意義,跨越時空,從先秦時期一直走到現在,從一國所有發展到多國共享。

當下,端午節面臨著新的生存境遇,在應該用怎樣的眼光看待這一多國共享的流動的傳統,又如何使其在當揮作用等方面,蕭放、苑利、劉曉峰也在他們的文章中進行了側重不同的思考。

第9篇

幼兒園慶祝端午節活動方案(1)

一、背景材料: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幼兒園慶祝端午節活動方案(2)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第10篇

采擷艾葉掛門前,避邪驅蚊過夏天。香甜粽子端桌上,甜甜蜜蜜共團圓。馥郁醇酒共舉杯,端午佳節樂開懷!祝愿好朋友端午節快樂,甜甜蜜蜜,團團圓圓!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0端午節的心得500字作文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2020端午節的心得500字作文范文一

有一個傳統的說法,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也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還有的說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五花八門的說法就越來越多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唱著這段民間的兒歌,我走進了鄉村,我走進了端午節。

還記得小的時候,我和媽媽來到了奶奶家,看見奶奶一只手里拿著一塊花布頭,另一只手拿著一個像勺子一樣東西,把一些蒲公英、野和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和草。奶奶把花草舀出一勺放進花布頭里,再迅速地把花布頭包成三角形、正方形、六邊形……并遞給姑媽。姑媽穿針引線,縫好后,就找了兩根繩子,一根是紅色的,下面還有絲帶;另一根是彩色的。姑媽把彩色的繩子繞了一個圈,并用針把圈固定住,又把紅色的繩子穿過圓圈并打一個結,一個香包就做好了,不一會兒,一個個香包展現在我和媽媽面前。"哇!我要!要!"我伸手就要把香包拿過來,對奶奶說:“寶寶要包,寶寶要包!”奶奶把花布頭和木勺遞給了我,我把一勺放進花布頭里,然后把花布頭折成三角形,接著穿針引線,可做好的時候,卻活看像一個瘦干巴,簡直和奶奶做的沒法比。

媽媽接著說:“寶貝,加油!再做一個!”那時我明白了“驕兵必敗”的道理。我長大了,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沾沾自喜,我相信,通過一次次的努力,一個個香包會做的更好、更完美!

2020端午節的心得500字作文范文二

粽子香,花燈亮,迎來了美好。

一大早,我就聞聲起了床。原來是奶奶在包粽子。看著奶奶包,覺得好玩,于是我也照葫蘆畫瓢:先將粽葉卷成圓錐形,再把糯米放到圓錐里,撫平,然后裹起來,用繩子捆好,一個可愛的小粽子便誕生了!就在這時,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為了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向皇上提出要聯合楚國,一起對抗秦國的意見。但皇上不但反對,還貶去了他的官職。在農歷五月初五那天,秦軍攻破了城門,屈原便投了汨羅江。當地村民為了江里的魚咬屈大人,紛紛向江里投飯團。至今就演變為了粽子,而農歷五月初五那天,也就是端午節了。此時,粽香四溢,粽子蒸好了。餡兒里的紅豆,咬一口,心里也甜絲絲的!

吃完粽子,我走出門,發現門窗上都插著艾葉,這是為什么呢?

相傳,有一個神仙,認為世間的凡人都變壞了。可是有一天,他看見一位婦人,抱著大孩子,牽著小孩子,非常疑惑,便問那位婦人。那位婦人回答說:“這是我妯娌的孩子,這孩子父母雙亡。真可憐啊!”原來這世上還有好人!神仙告訴她,把艾葉插在門窗上,瘟神經過她家就不會有瘟疫了。婦人回家的路上,一傳十,十傳百,結果整個村子都安然無恙。沒想到這小小的艾葉,居然有這么大的功勞!

在我老家,還有游花燈的習俗。夜幕降臨的時候,一隊隊人舉著花燈,有的像繁星;有的像長龍;有的像笑臉……在星空下熠熠閃爍。

粽子香,花燈亮,送走了歡樂的端午節。

2020端午節的心得500字作文范文三

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子;初三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

唱著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么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對于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鐘,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棗子,家里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只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里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后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致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著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后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里,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2020端午節的心得500字作文范文四

我的故鄉是河南,但我從小就在德清這片土地上生長,這里記載著我美好的童年。德清是我的第二個故鄉,這里的習俗我也有所了解,接下來,我給你講講端午節的習俗吧!

在端午節這天,你走在德清的大街上,會發現有些人在自家的門檐上掛著一些像大蒜似的綠色植物。你一定會問了:“沒事干嘛在門檐上掛大蒜呢?”呵呵,這可不是大蒜,而是艾草。一些老人說,在端午節這天掛艾草,可以驅邪。迎面走來了一個小孩子,你一眼就會發現小孩子的臂膀上掛著香囊,據說可以保小孩子平安。

你來到我家,會發現我們全家人都在包粽子。粽子的品種多種多樣,按形狀分,有三角粽,斧頭粽,抱兒粽等;按餡料分,有豆沙粽,八寶粽,蛋黃粽,肉粽等,口味不同,各具特色。你知道粽子怎么包嗎?首先把新鮮而有綠油油的粽葉洗得干干凈凈,然后,用左手托著粽葉,右手輕輕地舀起糯米,并加上一些蜜棗或豆沙等,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幾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

端午節這天我們還要賽龍舟呢。你知道我們端午節這天為什么要賽龍舟呢?相傳起源于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被奸人所害,滿含冤屈投入汨羅江自殺。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仍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你看,你看,江上那里人聲鼎沸,肯定是在賽龍舟了。一艘艘龍舟在江上飛快地游著,像射出的箭一樣向前沖。龍舟上的人精神抖擻,奮力地劃槳,敲鼓的人用力的敲鼓,岸上的人都在為他們加油。那簡直是鑼鼓喧天,響徹云霄,熱鬧非凡。在端午節時我們還要吃"五黃",所謂“五黃”,就是指咸蛋,黃鱔,黃酒,黃魚,黃瓜,聽說吃這些可以驅邪。

這些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德清的習俗,不知你們家鄉的習俗是什么樣的?記得要告訴我哦!

2020端午節的心得500字作文范文五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人民的風俗習慣。粽子又叫角黍、筒棕。你知道嗎?端午節還有許多名稱呢!有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早上,媽媽準備了香噴噴的粽子。我問媽媽:“媽媽,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是的,自從屈原跳江以后,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把米和飯投到江里,讓魚和蝦吃。流傳到現在,改成了端午節要吃粽子。”“哦。”我點點頭。

吃完早飯,我和媽媽就高高興興地出門去了。我發現家家戶戶門前都放著艾葉和菖蒲。我問媽媽:“艾葉和菖蒲是干什么的?”媽媽說:“因為艾葉和菖蒲能發出一種香氣,可以用來驅蟲和避邪。”“媽媽,端午節還有什么風俗習慣?”“端午節還有賽龍舟這樣的風俗。賽龍舟也是與屈原有關。因為楚國人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后來為了紀念屈原,就把賽龍舟也作為了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中午,爸爸燒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媽媽告訴我:“中午吃飯要吃五黃的。”“什么?五環?奧運五環?”媽媽笑著說:“不是,是黃瓜、黃魚、黃酒、黃蜆、黃鱔,共有五種黃。”

晚上,我和姐姐、弟弟、姨媽、媽媽一起去福泰隆玩。媽媽說:“六一兒童節快到了,你們一人挑一樣玩具吧。”“耶!”我和弟弟興奮極了。我們東跑西跑,終于,我們都選中了一樣玩具:弟弟要的是電動吹泡機,我想要的是電子積木。媽媽同意了,我們高興極了。后來,我發現能抽獎或者拿一個環保袋。媽媽說就拿個環保袋吧,可是我想抽獎。媽媽說:“也好。”我抽到了一個高興獎和一個二等獎。高興獎是一瓶礦泉水,二等獎是一件衣服。

這一天,我真高興,更是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2020端午節的心得500字作文范文六

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

為什么端午節會在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過呢?那是因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他投江死亡的這日定為“端午日”。

在我國,端午節這天有很多的民間習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歡的習俗,這天,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粽子熟了,大家又會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噴美味的粽子香飄滿了屋;賽龍舟也是我國端午節傳統的節目,親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看,一艘龍舟快速的駛過來了,激起了江邊觀賽人的熱情,大家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鄉,每到端午節,每家每戶還會準備一些艾草,插在大門和窗戶上,我問奶奶“為什么要在門上插草呢?”奶奶說“這是咱這的習俗,插上艾草,蚊蟲蛇蟻就會遠離咱家,讓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家里有小孩的,還會給小孩的衣服上掛上做的“五毒葫蘆”,祈求保佑孩子健康。這些雖然只是一些習俗,但卻在我們家鄉形成了一種文化。

端午節雖然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增長了知識,愿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第11篇

一、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幼兒園會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包。

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圖片和資料。

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主題活動:

根據幼兒園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分別設計開展與節日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參考方案如下:

小班活動:我們一起過端午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

2、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3、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嘗嘗,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準備粽子、艾蒿等實物及端午的相關圖片和動畫。

(三)、活動過程:

1、學習童謠《五月五》

“五月五,是端陽;

插艾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

吃粽子,沾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2、通過區角環境創設的端午主題給幼兒講端午習俗

(1)掛艾葉(2)賽龍舟(3)吃粽子(4)佩香包(5)五彩繩……等,可配合圖片和動畫講解。

3.吃粽子

(1)出示粽子實物讓幼兒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2)老師撥開粽子讓幼兒了解粽子的組成并讓幼兒認識粽葉。

(3)將粽子分給幼兒品嘗,大家一起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總結:

總結端午節活動,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分享在幼兒園的端午活動內容。

中班活動:快樂端午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用彩紙、軟陶和繩子等自制"粽子",讓幼兒在動手過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3、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凈,培養良好的活動習慣。

(二)、活動準備:

彩紙、繩子、軟陶、裝制作完手工粽子的塑料盒或展示的紙盤、各種制作工具等輔助材料,準備粽子實物。

(三)、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粽子,讓幼兒觀察外形,激發興趣。

2、在老師引導下讓幼兒討論制作粽子的方法及要求。

3、通過示范操作后,分組制作。

4、完成的作品展示。

5、將實物粽子分給幼兒品嘗,大家一起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總結:

展示結束,老師對端午節進行概括總結,讓幼兒將手工作品帶回家與家長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

大班活動:我知道的端午節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2、引導幼兒用流暢的語言將自己知道的端午節的內容表述出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3、明確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感受節日的氛圍。

(二)、活動準備:

1、活動前要求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

3、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幾個粽子。

4、有關《屈原的故事》的書籍或視頻及圖片資料。

(三)、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圖片,播放視頻《屈原的故事》。

2、了解相關風俗活動

(1)出示香包,欣賞和了解民俗文化。

(2)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緊張、歡快的氣氛。

3、帶領幼兒做賽龍舟的游戲。

將幼兒分成四組,后面小朋友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上,聽到口令后,大家一起蹲著向前走,龍舟不能斷開,幾個小組還可以比賽。

4、大家分享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第12篇

一次是中韓端午之爭。2005年的11月24日,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消息傳出,國內輿論嘩然,中韓端午申遺之爭再次成為熱點。眾多國內人士撰文發表高論,或痛心疾首,感嘆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慶的申遺竟為異域韓國搶得先機;或條分縷析,論證中國的端午節慶與韓國“江陵端午祭”的異同……是是非非,林林總總,喧囂一時。

一次是端午節的“姓氏之爭”。與前一次“端午之爭”不同的是,端午節的“姓氏之爭”則是在國內不同地域間展開。2006年5月底,蘇州宣布,將在端午節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以宣傳端午節的“伍子胥起源說”。蘇州要用其建城鼻祖伍子胥為端午節起源說正名的做法引發一場關于端午節姓“屈”還是姓“伍”的爭論。

中韓端午之爭的是是非非自有博學之士去討論。我所關注的是,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的成功及由此引發的論爭,暴露出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挖掘與弘揚的軟肋。坐著談,自然有醒世之功,但與事所補不大;起來行,才能有所建樹,也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節姓“屈”還是姓“伍”之爭則傳遞區域利益與民族利益的不和諧之聲。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自古便有很多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紀念伍子胥說,不過是眾多關于端午節由來的說法之一。有關專家指出,伍子胥的一生,除了幫助吳王建立了蘇州城之外,其人生使命可歸結為兩個字:復仇――為自己的家族向楚國復仇。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節紀念誰,歷史早做出了選擇。雖然端午起源說有好幾個版本,但幾千年來,在端午節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習俗早已深入華夏炎黃子孫的心中。

端午節的“姓氏之爭”事關民族大義!應放棄無益的爭議,讓端午節回歸文化本位,傳承發揚端午文化,讓端午節重新成為凝聚中國人的強大精神支柱,而不再是政治經濟等的“附屬物”。

在國內除端午節的“姓氏之爭”外,還有有關端午節慶的地域之爭,諸如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等。屈原一生曾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跡,各地舉辦不同內容的紀念活動,本無可非議。而且,這些活動在一定意義上講,有助于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但我以為,在涉及民族大義時,必須擱置局部利益之爭。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可將傳統節慶當做“唐僧肉”而忽略了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第一要義。

屈原一生寫下《離騷》、《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詩歌。屈原詩歌表現出強烈愛國精神,具有巨大藝術魅力,是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中的瑰寶。一代偉人這樣評價屈原和他的詩:“我國是一個詩歌創作極為繁榮的國家,從古至今,詩詞曲賦作家如繁星麗天,而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其冠冕。”

屈原不僅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一個永不泯滅的詩魂,更以其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舍生取義的精神堪為萬世表率。在屈原身后,受其詩作及其高貴品質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端午文化河流,也成就了一個震古爍今的不朽的文化傳奇。

西漢司馬遷被處宮刑后,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來激勵自己,發奮寫作《史記》。北宋詩人張耒在詩中寫道“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元朝貝瓊的詩中有“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之名。明朝的邊貢在詩中用“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來追溯了楚鄉端午遺韻。在訪蘇旅途中對蘇聯翻譯、漢學家費德林談到屈原時說,“我們就生活在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上,我們是這位天才詩人的后代,我們對他的感情特別深切。”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中華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共識,這就賦予端午節愛國主義情結,既“端午情結”。

屈原一生及其詩中所體現出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主義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我艱”的深切關注民生的態度;“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悉苦而終窮”的對社會邪惡勢力的果決斗爭精神,已經烙印在了我們民族文化的靈魂深處。

從自然形態上來看,發源于江西省修水縣,往西流經湖南省平江縣、汨羅市至湘陰縣進入湘江的汨羅江,實在算不得什么名川大河。兩千年前,憤世嫉俗的屈原為洗去人們心中的“污垢”,不惜和流水共舞,了結了余生。屈原的縱身一躍賦予了汨羅江以經久不息的文化內涵。因此,全長只有253公里的汨羅江也成了流淌在中華子孫心中的精神之河。兩千年前,吞噬三閭大夫的滾滾江水沒有洗去楚人心中的“污垢”,卻洗滌了千百年來中華子孫的靈魂。曾說過,“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今天,在我看來,這杯“苦酒”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伽师县| 大悟县| 油尖旺区| 湖南省| 修文县| 金湖县| 自治县| 奎屯市| 开封市| 怀化市| 白玉县| 聂荣县| 镇坪县| 西贡区| 二手房| 云霄县| 神农架林区| 桃源县| 天全县| 湄潭县| 儋州市| 尤溪县| 汪清县| 怀柔区| 和政县| 夹江县| 乐陵市| 漠河县| 冀州市| 安塞县| 普定县| 晋中市| 合阳县| 舞阳县| 开原市| 玛纳斯县| 金沙县| 如皋市| 孟村| 河北省|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