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景觀節點

景觀節點

時間:2023-05-30 10:4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節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景觀節點

第1篇

關鍵詞:農業生態園區 景觀 節點 設計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多的在節假日期間到郊外觀光休閑,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綠色和美麗風景,所以生態農業園這個旅游項目受到了親睞。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業園區春筍般的出現,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個諺語在經濟競爭激烈的當下顯得有點無力,對農業園區周邊的配套綠化,尤其是入口節點的景觀設計已經顯得尤為必要。如何將道路轉入景區的門口景觀做好,使其可以呈現出獨有的特色,又能成為引導游客入內的重要標志,更好的發揮作用,是值得我們探討和學習的。本文結合上海金山區廊下生態農業園區的漕廊公路道路兩側景觀改造工程,進行實例分析。

1.0項目概況:

1.1 項目背景及建設必要性

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位于上海市金山區西南部,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較多,無霜期較長。自廊下鎮2003年8月31日與金山現代農業園區實行“鎮區合一”管理體制以來,已引進各類農業基地項目37個。廊下鎮同時也是金山現代農業園區之所在,是上海所有現代農業園區中唯一一家實行鎮區合一行政管理體制的園區,是金山旅游三大板塊之中部生態度假休閑游板塊的核心區。

由于廊下鎮很多旅游景點的入口都位于鎮內的高級公路漕廊公路上,為了更好的做亮農業旅游品牌,此次工程將對漕廊公路兩側綠地的重點地段進行改造設計,從而達到提高各個景點知名度,加強景點可識別性,打造了一個詩情畫意、世外桃源的新廊下。

1.2基地現狀

漕廊公路兩側原有綠化帶寬14m,綠化以喬灌草相結合的植物群落形式種植。

優點:(1)林緣線自然流暢,形成有韻律有節奏變化的的道路綠化;(2)喬灌草的復合結構起到了吸納廢氣、阻隔噪音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缺點:(1)原有綠化地勢平坦,缺少地形的起伏變化;(2)綠化空間缺少封閉與開放的對比,部分重要景點如中華村農家樂、碧林休閑度假村的入口處,隱蔽在道路綠化中,不利于提升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廊下現代農業園區旅游業的發展;而像漕廊公路靠近萬春苑的地段,則又需要有更茂密的植物種植,加強阻隔噪音美化圍墻外景觀的作用。

2.0設計原則

2.1景觀協調原則

漕廊公路兩側綠化建于2005年,兩側綠化較濃密,植物長勢較好,發揮一定的降噪音、滯塵的作用,景觀面貌較好。故在漕廊公路(金石公路至朱平公路段)調整時要考慮本次調整地段景觀與漕廊公路全線景觀格局的協調和呼應。2.2 經濟性原則

對萬春路、金石路等路口新增指示牌處,綠化進行局部調整,突出指示牌的指示功能,避免“喧賓奪主”,最大限度的減少資金的投入。對重點地段(如新天地、中華村農家樂以及廊下生態園等景點區域)進行重點設計,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3.0具體設計

本次漕廊公路兩側局部綠化改造工程方案設計,以聚焦廊下現代農業園區、打通透景線、擴大金山旅游三大板塊之中部生態度假休閑游板塊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目標。強化新天地、中華村農家樂、廊下生態園等旅游景點的指示牌和門頭景觀效果,突出門頭和指示牌的指示、宣傳效果,創造優美、舒適的農家樂休閑度假場所。同時,重視景觀與生態、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城市綠化形象中突出生態特色,尊重廊下文化背景和鄉土特色,根據所處地塊景點的特性進行節點的設計,有針對性,彰顯文化。

3.1景區入口景觀

主要針對幾處旅游重點景點在漕廊公路上的入口綠地改造,包括中華村農家樂、廊下新天地、廊下生態園、靈芝基地以及草莓基地幾個景點的入口。這幾個地塊的綠化郁閉度過高,遮擋道路沿線的景觀和出入口門頭,為方便來廊下旅游的游客,在原有綠化基礎上,靠近門頭區域以疏林草地通透的形式,展露各個旅游景點景觀,使過往車輛在看見出入口景觀門頭時有一定的安全停車視距,在發揮指示功能的同時,保證游客和過往行人的安全。

3.1.1中華村景區入口

中華村農家樂是錦江國際示范點,農家客房在保留了具有金山民居“白墻、黛瓦、觀音兜”原味風貌的同時,內部按照酒店標準進行了統一裝修,是上海郊區設施最為舒適的農家樂之一,有大灶菜飯、干燒咸菜蝦等特色農家菜。

中華村景區的入口就位于漕廊公路上,門頭是一個農村原味風貌的牌坊式建筑,入口兩側綠地寬度為12米到14米。原有綠化類似林帶式種植,遮擋透景視線,不能很好的烘托門頭的特色景觀。因此我們的改造是將兩側綠地與景區主題相結合,以農家樂為主題,選取各種果樹為主調樹種,運用瓜果陶罐、雞鴨鵝雕塑等小品有機結合綠化,營造一處生機盎然的農家樂景象。植物配置在滿足品種豐富,樹形優美,林冠線錯落等基礎上也注重對透景的要求,最大程度將特色門頭展現出來,同時景觀效果突出的植物配置也增強該綠地的引導作用,使景區入口從周邊綠化帶中脫穎而出。

3.1.2生態園景區入口

生態園是上海對外展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是金山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活動基地。園區集生產、加工、示范、推廣、科研、觀光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開發區,“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已經顯現。

生態園景區入口兩側原有綠地類似林帶性質,樹木濃密,影響園區優美的蓮花狀溫室建筑的展示,優化設計對兩側綠化做出較大調整,上層喬木選用大規則的無患子、櫸樹,在天際線的處理上作為建筑群的襯托,柔化建筑生硬的線條,中層種植桃樹、垂絲海棠等開花灌木,下層在靠近門口處布置花境,設計與生態園的學農活動結合,在綠化中安放一組以農活為主題的雕塑,進一步深化生態園的學農助農活動精神,營造了一處自然、生態、落英繽紛的景區門口景觀。該綠地施工前正值金山田野百花節開幕,生態園是主場地,應甲方要求,將門口中間11米寬綠地進行百花節的主題設計,將一個紅綠草做的花缽立于地形上,花溪經花缽口,從上往下傾倒出來,使得這里成為了花的世界。

3.1.3新天地景區入口

新天地景區的功能定位于“展示、品嘗、專賣”的展示中心,占地8000平米的梅花狀玻璃溫室,能容納1500人同時品嘗,有五個主題廳;另外有600畝香樟林、250畝的蔬果園,可新鮮采摘。該景區入口現在出入車輛和行人較少,與生態園是相通的,日后將變成主要出入口。現狀是門口有兩面大景墻,墻前雜草叢生,景觀欠佳。

改造設計對門口兩側的綠地改造充分利用文化石貼面的大景墻,使其成為門口景觀的一個大背景來進行植物的布置。設計對植物結構科學構建,形成層次與色彩的完美搭配。從兩側向門口方向,大喬木還是以比較稀疏的形式布置,以最大程度透景露景,中層種植桂花,石楠等常綠灌木,前方點綴櫻花,地中海莢蒾,錦帶花,花石榴等花灌木,下層考慮到日后養護和長期效果,則搭配開花地被鳶尾、地被菊、花葉蔓等。順著微地形,形成多樣的下層空間。門口景墻前在花境中放置一個牧童騎牛的主題雕塑,以常綠宿根花卉為主題的花境,多季花開不斷,以園林綠化中常用品種自由組合,結合紅花繼木球,胡頹子球、紅楓、獨本毛鵑等植物,錯落有致的植物景觀渾然一體,打造一處親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景區入口綠地景觀,實現對景區面貌的最佳展示和引人入勝的效果。

3.1.4草莓基地入口

金山草莓研發中心內擁有辦公室、會議室、優質農產品展示廳、草莓文化展示、游客接待處、餐館等,成為集草莓生產、科研、采摘、觀光、會務、餐飲于一身的綜合性現代化的示范基地。同時又為市民提供采摘、旅游、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原有綠地寬度在25-26米,但是地塊中間被一條排水溝分割開,綠化布置較凌亂。改造設計對該地塊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利用旁邊綠地排水溝和北面河流解決了綠地排水的問題,對該地塊增加土方,營造微地形,選用樹形較好的高挑落葉樹作為背景樹,前面搭配梅花、臘梅等開花植物,主要管花期為草莓采摘期,為該景區的游覽高峰期呈現最佳的景觀效果。考慮到與基地內部廣場上的大草莓雕塑相呼應,同時為了在漕廊公路上行駛的車輛能及早注意到景區,在入口兩側的綠地草坪上點綴了高度在80cm-150cm 的草莓雕塑若干個,增強概綠地的標志。

3.2公路路口景觀

3.2.1萬春路路口

該地塊綠化改造同樣以突出指示牌為目的,強化指示作用,植株配置上避免遮擋指示牌。

3.2.2金石公路路口

該路口植物配置以香樟、桂花和棕櫚三層復合結構形式為主,全部都是常綠樹種,過于郁閉、壓抑,作為進出廊下鎮的重要交通路口,路口的指示功能較弱。因此,本次改造,以喬木背景重心往后移,留出較大草坪空間,使金石公路上的視線向廊下鎮的方向聚焦,同時結合該地塊日后要做的標志性門頭建筑,搭配廊下吉祥物和果蔬雕塑,展示廊下的農業旅游特色,進而提高路口景觀的地域特征。

4.0結論

景區入口的節點設計對于提升景區形象,展現景區特色和主題,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需要立足景區游覽內容和地域文化,緊扣主題展開設計,使得景觀設計更好的服務于景區文化展示,同時結合入口設施,進行特色性設計,彰顯其特色和標志性作用,提升其功能性。

其次,景區門口的綠地設計還要考慮到日后的養護,農業園區一般在郊外,道路綠地的日常養護等級不高,因此入口節點的綠地植物配置,得選用應用廣泛,在當地長勢較好的植物品種,以保證景觀的長期效果。

通過結合廊下生態園的景觀節點改造設計的實例認識到:因地適宜,從景區的文化背景和旅游主題去把握農業生態園區景觀節點設計的思路和內容,同時注重各個景觀節點在整個農業園區里的風格上的統一,是我們做好農業園區景觀節點設計需要注意的方面。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文化生態與感知.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2]劉濱誼.人類聚居環境學引論.城市規劃匯刊,19962

[3](丹麥)楊▪蓋爾《交往與空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1

第2篇

關鍵詞:城市濱河區景觀;景觀規劃設計;整體性

1 城市濱河景觀概念

城市濱河區是指現代城市范圍內,水域與陸地相接的一定范圍內的區域,由于有自然景觀的優勢,濱河區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觀空間。濱河區景觀的規劃設計可有效改善城市濱水空間的人居環境,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活動空間,是近年來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熱點。

2 城市濱河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2.1 整體性

城市河流長度較長,流經城市區域廣闊,在規劃設計中難以面面俱到。需要從河流及其周邊情況入手,劃分和定位功能和區段,從而確定重要節點進行詳細打造。

2.2 文化性

河流所經過區域的文化是河流在該段的靈魂,是因地制宜規劃設計的體現。需要在概念階段進行捕捉,納入到規劃設計的全過程。

2.3 多角度

城市河流的景觀規劃設計,涉及多學科的研究,是一個融合生態、城市規劃、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研究,要求以多角度分析解讀,得出全面的規劃設計策略。

2.4 問題導向

在具體項目實踐中,客戶通常會對場地有具體的改造方向指示,分析潛在的問題。在現狀基地元素復雜多變的形勢下,總結歸納主要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建議,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也往往是項目表達的思路。常見的問題包括:視線、成本、歷史文化、意境等。

3 南京高淳石固河景觀規劃設計

石固河位于南京市高淳區,規劃設計河道長度約為9km,總面積640hm2,包括石固河及其兩側控制寬度約200m區域。研究內容包括:濱河景觀定位,重要景觀節點的確定以及節點設計。

3.1 項目背景介紹

石固河所在的高淳位于南京市最南端,有南京后花園之稱,是“世界慢城聯盟”授予的中國首個“國際慢城”。高淳坐擁先天的山湖資源,具有典型的江南生態特征。西部被固城湖、石臼湖環繞,水網密集。石固河是連通兩湖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一條城市中的河流。現狀用地主要為村莊建設用地以及包括水域、農田和其它非建設用地。圍繞石固河兩岸有多類型的文化,包括農漁文化、村落文化、民俗節慶文化和水利文化。

3.2 定位研究

高淳區城鄉總體規劃(2013~2030年)將高淳定位為歷史文化名城、蘇皖浙邊界中心城市、長三角旅游目的地。石固河全長12.6km,是整個中心城區重要的生態廊道,也是高淳未來城市中心區最具活力的休閑都市帶。整個區的空間發展格局以“一河兩岸”作為實現城市東進北拓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通過對周邊區域生態功能分析以及城市功能組團布局的研究,將基地所在的3km石固河定位為“生活交流、文化展示、旅游體驗、生態保育”于一體的“黃金水道”。3km景觀水道形成“一段黃金水道、兩側景觀串聯帶、三個景觀核心、四大功能分區”的景觀結構。

3.3 碼頭節點設計

本文僅對碼頭公園節點進行景觀設計研究。碼頭節點東至蕪太公路橋、西接大豐河、北臨雙湖壹號公館居住小區、南面姜家村。從現狀及規劃要求入手發現基地存在如下問題:(1)石固河在此段寬度較窄,未達到防洪排澇規劃要求的80m寬度,需要對河道進行拓寬。(2)兩岸分布有歷史文化遺址:五昌廟、凈行寺,需要在景觀設計中予以保留和利用。(3)基地西北側現存污水處理廠1座,對景觀造成負面影響,需采取一定解決措施。(4)蕪太公路橋是由東向西遠眺3km黃金水道的視點。目前,沒有吸引人的景觀存在,另外,基地北側已建成居住區與環境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居民緊鄰石固河這一景觀資源,卻沒有機會對其加以利用。除此之外,碼頭公園作為石固河北部門戶,如何確立其形象,凸顯當地的人文特征也是節點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方面。

3.4 設計策略

首先,改造堤壩,對河道進行拓寬。現狀河道寬度僅為15~20m。規劃的西石固河路穿越保護村落,將村落一分為二,建議向北改線,相應河道向南側拓寬至80m,以達到上位規劃防洪排澇的要求。其次,以“傳承歷史人文,融入當代生活”為原則,進行景觀節點的打造。具體設計內容包括:(1)以現存的凈行寺與五猖廟等文化遺產為依托,打造為游客和本土居民提供豐富多元的文化游覽體驗景觀。(2)打造石固河“河流門戶形象”,在蕪太公路入口建立頗具人文特色視覺印象的景觀節點,并形成直達高淳天地(碼頭節點以西重要節點)的視覺聯系。新建一座慢行橋,建立兩岸便捷慢行聯系的同時,橋梁本身也是可觀賞的景點。(3)為周邊住宅區居民提供日常與周末休憩生活的空間。打造的空間主要以廣場為主,其中,休閑漁人碼頭和歡迎廣場為主要大型活動場地。休閑漁人碼頭很好地解決了西石固河路與石固河之間的高差過渡,使游客在豐富高差變化和花團錦簇的環境中享受濱水游憩。歡迎廣場將雙湖壹號公館居住區、商業街、石固河東段3處地塊相結合,以清晰的導向性設計將周邊人流引導至東側河岸。(4)通過濱水慢行游徑的打造串聯兩岸節點,為雙湖壹號公館及周邊居民提供日常休憩生活空間。北側河岸休閑游憩活動場地包括:兒童樂園(在建)、遛鳥園、太極廣場、t望臺。游徑以連續的健身步道為主要形式,鼓勵居民前往河岸健走。在污水處理廠布置寬度至少為20m的香樟林帶,用以遮擋消極景觀和氣味。南側打造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游徑,對附近的姜家村旅游發展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

通過以上方面的設計考慮,解決了蕪太公路視野、整體標高過渡以及對本土人文進行展示的問題。

鋪裝設計強調整體性、流動性和本土文化感,尤其在歡迎廣場和漁人碼頭體現突出,建議采用透水混凝土、磚、木材為主要材料。標識系統強調引導性、標志性和本土特色,智慧科技、互動體驗性強。街道家具兼具本土與當代風格,尺度親切舒適,提供遮蔭,材料與色彩融入自然環境。照明設計考慮宜人的夜間氛圍與參與者體驗,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控制光污染與光逸散,節約能源。植栽設計應富于季相變化,以竹、梅、蘭等為骨干樹種,烘托人文氣息,提倡選用鄉土物種。

4 總結

濱河景觀是城市珍貴的資源,集生態廊道、生物棲息地、地域文化場所等多功能于一身。從城市規劃到景觀節點詳細設計是一脈相承的關系,融合整體性、生態性、文化性的景觀規劃設計,必將是可持續規劃設計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第3篇

關鍵詞:城市;遺址公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北京皇城根遺址公園建于明清北京城第二重城垣“東皇城根”遺址上,公園的設計主題為“綠色、人文”,其仿佛一道歷史長廊,傳承著古都北京的歷史文脈。并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完善市政交通的基礎上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為北京城市景觀增添了優美的一筆。

公園南起東長安街,北至平安大街,西鄰北河沿大街,東至東皇城根北街、南街,全長約2.8km,寬約29m,總面積7.5h㎡。

1背景分析

二十世紀末期,在皇城遺址處經考古研究發現了皇城墻的地基部分東皇城根(圖1-1)。自中華民國初年拆除后,皇城就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僅僅成為了城市的一段歷史。迫于皇城墻遺址保護的需要和建設皇城根遺址公園的重大意義,皇城根遺址公園的建設工作隨之展開。

2遺址保護方式的選擇

皇城根遺址地處北京城市中心,周圍居民繁多、商業密集,緊鄰北京旅游核心目的地,因此對于皇城根遺址的保護方式而言不宜建立博物館或整體隔離區進行保護。這些保護方式都不能很好地將遺址與城市有機地結合起來,且會對城市整體建設造成一定的影響。

因此建設城市遺址公園就成為了皇城根遺址保護的絕佳選擇。其優點很多,一方面可以對皇城根遺址進行合理有效地保護,又不會對城市交通、整體規劃造成影響;還能成為北京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組成部分,為市民的休閑娛樂活動提供適宜的場所,傳承歷史文化,展示歷史風貌,為周邊的王府井商業區提供園林休憩場所,讓人們能夠在體驗到商業發展所提供的生活便利時還能享受到城市公園的優美環境。

當人們走進公園時,可以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交流、散步、運動、玩耍,調動全身的器官來感受并獲取周圍的環境信息,從而得到身心的解放與精神的寄托。讓皇城根遺址公園向人們講述北京城市滄桑厚重的歷史,喚醒人們對皇城的記憶,增進人們對古都文化的理解,讓遺址的保護獲得新的生機(圖2-1,圖2-2)。

總之,將皇城根進行遺址公園建設保護不僅能夠對遺址本身進行保護,還能在生態、環境、市政、交通、文化等方面起到諸多作用。

圖1-1 皇城根遺址

圖2-1 皇城根遺址露天博物館式保護圖2-2 時空對話雕塑小品

3皇城根遺址公園景觀分析

北京皇城根遺址公園的景觀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將自然引入城市,以植物營造綠色景觀,改善城市中心地區的生態環境。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延續皇城文脈,營造獨特的人文環境。把握時代精神,以人為本,親近自然,即可游賞,又可對遺址進行合理保護。

3.1總體布局

公園總體布局采用多節點,路徑連通的的結構。建設有三級節點,其中一級節點為地安門大街節點、五四大街節點、東安門大街節點和南入口節點。二級節點為中法大學節點、東黃城根四合院節點,保留下來的老房子為補充節點。除了主要節點,每隔大約150米即有一處小廣場,為市民的各項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圖3-1)。

每個節點體現了不同的主題與文化內涵并有著不同的主題,通過采取不同的方法再現歷史遺存、創建新的景觀特色,強調歷史特征、城市文脈與皇城特色。

例如,南入口節點中天然的巨石加透空的北京皇城地圖(圖3-2),是該公園點睛之筆;東安門大街節點建有兩處露天皇城墻遺址展示的下沉廣場;五四大街節點“翻開歷史新的一頁”雕塑建于廣場上成為標志景觀(圖3-3);地安門大街節點復建了一段約30m長的皇城墻,強調皇城根遺址公園的歷史文化內涵。

圖3-2 皇城根遺址公園中不同樣式的廣場節

圖3-2 北京皇城地圖巨石 圖3-3 “翻開歷史新的一頁”雕塑

3.2功能分區

皇城根遺址公園其作為城市的綠色廊道,既體現了較好的生態效益,又為居民提供了便捷、舒適的開放式休閑空間。

由于該園狹長呈帶狀,且地處北京文化核心區,故不能直接按照片狀公園功能分區經驗進行規劃。因此該公園主要以多節點的形式對公園進行功能分區。

節點作為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空間、文化與精神的內容。北京皇城根遺址公園在節點處做了大手筆,將景觀設計與功能使用很好結合,從而形成多功能空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在林蔭較密集處放置較多板凳,供游人休息。

種植大量的喬灌木將公園與車行道路分割開,形成較為安靜、密閉、私密的空間,適合人們進行聊天、下棋等活動。

樹陣式種植下設坐凳、石桌、健身設施以及公用電話亭,不僅適合老年人活動,也適合兒童玩耍。

增加景觀小品與景觀雕塑,增強了公園的藝術水平。(圖3-4)

林蔭較處放置板凳 分隔林帶

圖水珠形雕塑貼近兒童玩耍文化性浮雕

圖3-4 皇城根遺址公園多功能空間形式

3.3景觀營造及設計手法

皇城根遺址公園是中西結合式園林景觀的典范,在景觀營造上不乏二者的結合,如在公園中既有皇城墻的遺址、傳統置石、四合院建筑,也有噴泉、跌水、樹陣廣場,并采用以自然式和規則式手法相結合的種植設計。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也要求了其景觀營造和設計手法,應當是更強調幾百年的文脈優勢并借鑒現代城市設計手法,使其與城市協調。要種植大量的植物、體現自然,把自然引進城市,對城市遺址進行公園式保護,并對皇城根遺址起到遺址緩沖區域的作用,極大豐富城市景觀。

1.對遺址進行景觀式保護

明清北京城第二重城垣“東皇城根”遺址現已挖掘出明皇城地基,因此在公園南端依城基高度做下沉廣場,廣場處做“金石圖”雕塑配以疊水景觀,并在遺址周圍的緩沖區域中栽

植大量的植物,建設各種景觀小品和雕塑,從而有效地通過景觀式的保護將遺址保護起來,形成獨特的遺址保護景觀。

2.運用隱喻手法體現皇城特色

地處古都北京且建于昔日皇城城墻遺址處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必然要展現皇城特色,這是由其雙重身份決定的。公園用紅墻、黃瓦、白欄桿、灰磚的色彩隱喻北京皇城,反復運用紅、黃、白、灰與園路鋪裝、植物色彩、景觀小品以及市政設施上。例如紅磚及灰磚鋪成的廣場,紅色與黃色的坐凳,甚至噴泉與植壇的邊緣都是采用紅色、黃色與白色。讓進入公園的游客直接感受到皇城的主題,并聯想到皇城的文脈。

并且公園中所種植的植物也以綠色、紅色、黃色與白色為主,將金葉女貞、紫葉小檗、檜柏等植物搭配種植形成彩色綠籬,以寓紅墻黃瓦(圖3-5)。

3.用象征手法體現文脈

象征手法是城市遺址公園設計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設計中所有的象征都必須符合遺址的歷史文化,而皇城原有的風貌以及“御河”為皇城根遺址公園提供了豐富的象征對象。

因此水就成為了皇城根遺址公園中的主要象征文脈,如利用斜坡做成循環式的噴泉、疊水,在帶狀綠地以點線結合的方式設計人工涌泉和水溪(圖3-6,圖3-7,圖3-8)。

總之,公園豐富、生動而且細致地用景觀的方式闡述歷史文化與人文特色,用景觀種植改善城市態環境,使其成為突出城市特色、傳承城市文脈、豐富公共活動的城市遺址公園。

3.4植物種植

皇城根遺址公園在景觀植物種植設計時,充分運用孤植、對植、列植、叢植、群植、林植、綠籬、花壇、花境等種植手法,綜合考慮到路兩邊的街景、建筑,從而使公園融入道路原有景觀,產生豐富、舒適的效果。

在全園的一條主線、三個段、四個結點中,一條主線為自然式種植為主,較多運用成叢、成群散植,減少規則行列式種植,避免形成規則感。但在節點及廣場上主要是進行疏林廣場式規則式綠化,可大大方便群眾的活動。

以北京鄉土樹種及皇家園林中的珍貴樹種作為主線的基調樹種,如國槐、銀杏、元寶楓、白皮松、油松、側柏、竹子等。配景中則有海棠、玉蘭、丁香、杏梅等。并種植新品種的花卉, 草坡則種植有綠色期較長的野牛草在廣場中。

公園植物種植中還營造了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觀,即“梅蘭春雨”“御泉夏爽”“銀楓秋色”“松竹冬翠”四季景觀。

圖3-5 紅、黃、白、綠色隱喻在景觀植物中的運用

圖3-6 曲水流觴景觀 圖3-7 循環式噴泉景觀 圖3-8 水渠景觀

第4篇

關鍵詞:穩定生態景觀;連續性景觀系統;節點;軸線;價值平衡

Abstract: Urban lakes shrinking, fragmentation, pollution, coastal vegetation is cut down, replaced by a variety of high-rise buildings along the landscape. Marginal line of the local natural disappearance of the lakes along the coast in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ast one is facing the demis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how to addres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kes, landscape and coastal architectural image? Lakes and how to continuously into pie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form a balanced outcome of the respective interest groups,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value of? Urban lake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images formed? Space how to organize a system of control, urban lake landscape and harmonious urban construction will be how to form? Sit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everal lakes in Wuhan City, the use of the enumeration method, induction and analysis can reveal: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need to share natural resources, the need to share to participate in the legal and policy support to build a beautiful homeland, requires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emselves participatio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y to achievement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image.Keywords: stability,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tinuity of landscape systems; node; axis; value of balance

中途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

縱覽武漢市沙湖、墨水湖、月湖、南湖、湯遜湖、野芷湖等湖泊景觀及沿岸景觀形態與建筑景觀形象和諧性而言,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由于各種原因,比如城市建設迫使湖泊面積逐漸縮小,湖泊生態濕地萎縮,甚至于消亡;湖泊沿岸生物景觀破碎化,綠色廊道局限于狹窄沿湖的線狀分布,致使湖泊景觀整體生態下降。沿湖沿岸的建筑因為過于臨湖而建,以及房地產的借湖炒作,蠶食了湖泊面積,侵害了生態廊道,占據了公共空間。臨湖沿岸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遮擋了沿湖的湖水風光,改變了城市的地方特色和風水,形成了一個僵硬的鋼筋混凝土天際線。自然風光、湖光山色、濕地植物、水鳥、動物等自然景觀逐漸稀缺,這種柔化與緩沖僵硬景觀的催化劑正在急速消失,城市湖泊景觀和建筑形象之和諧性將難以形成并持續發展。通過先前論文的闡述和筆者現場的考察,通過隱現法和系統的歸納方法,和諧性的形成,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整體生態景觀的形成

整體生態景觀,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考慮到植物、動物棲息繁殖的需要,在勻質的基礎條件下,景觀斑塊之間的連接以及物種動物的遷徙,不受侵擾,最佳的廊道形狀是接近圓形的,這樣面積足夠大,容易形成生態景觀。穩定生態景觀相對那種單純保護湖泊面積的大小,甚至于所形成的保護面積都失掉了。因此從動物的棲息、植物物種的傳播角度來說,我們的湖泊景觀不能僅僅局限于整個湖面所形成的水生態。湖周圍的自然環境、濕地本身具有環境功能,只有以廣泛的湖泊為中心,并擴展到廣大的湖岸及其陸地等形成的植物動物等綜合的自然景觀,才能形成延續的可持續性的生態景觀或者優美景觀,必須要有沿湖周圍一條寬廣的綠帶,形成綠色廊道系統。郊外湖泊至少保持600米的寬度,中心城區的湖泊沿岸的植物綠帶至少應有200米的寬度,而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湖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連續的連片整體的景觀,這就是整體生態景觀。整體生態景觀的形成,有利于當地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的形成。

2.連續性景觀系統的形成

連續性景觀系統,由于環湖景觀不僅是成片的整體景觀,而且也應該是連續的可以利用的景觀。這種利用和延續性是通過交通路徑,如棧橋綠道、汀步、步道等將成片的整體景觀串接起來,使得景觀可觀可游,可以娛樂,各種景觀節點,如廊、榭、亭、景觀盒、觀景臺等成為觀景的一個個轉折點。連續性景觀的形成是指各種自然性資源如植物、草地、樹林等形成的基質斑塊之間的距離不能太大,斑塊的形狀近似于圓形或接近于正多邊形,面積足夠大,首先各種植物能形成一個自然的群落系統,這樣有利于環境中自然的能量平衡、環境的更新和有毒污染的降解;其次有利于為動物提供棲息地。為了形成連續的景觀系統,并不是不利用自然,我們可以通過棧道、懸索橋之類的交通系統或者景觀盒,這樣架空或凌駕植物環境的上空,俯瞰或者身臨其境親近自然,既能觀賞景觀,又不給動植物的生境產生擾動。考察中,特別發現保護當地湖泊沿岸的大量的野生的植物林帶,對于生態性的整體維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連續性景觀系統有利于整體景觀的形成,保護景觀通過交通路徑串聯那些斷續的或破碎的小自然,是形成良性循環景觀生態的一種方式。連續性景觀系統形成有利于生物的遷徙與繁衍,有利于景觀優美。

3.節點的形成與有效利用

游人進入環湖沿岸,身處自然地理環境之中,感知自然物境,伴隨時間和場地變化而步移景異,心情也將格外不同。在沿湖的景觀環境中,湖面、環湖沿岸綠帶、住宅區建筑及其立面形象、街區景觀的分布,以湖心為中心波紋漣漪般向遠湖方向擴散。剖立面從湖心向四周逐漸遞進呈曲線狀上升。如果設計尊重自然,既可以保留湖光山色,又可以保持公共娛樂空間的存在,同時還增強了與建筑景觀之間的協調感。景觀中的各種路徑是聯系各自然綠帶或斑塊的紐帶。此時此刻鑲嵌在景觀中各路徑上的亭、臺、樓、榭、塔、橋、觀景臺、雕塑或者風水樹就成為景觀中重要的節點,獨特的當地地形和場地也成為一個個連接著自然的景觀帶的轉折或,即節點,它是游人游覽景觀時情趣的升華和景觀印象滯留痕跡所在。節點的安排與控制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的視覺距離為基準。一個地方經過多年的沉淀,一定會存在這種當地獨特的地標景觀或節點景觀,要充分利用,需要兼顧當地的地形、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這樣容易形成一個怡人的景觀環境。

4.景觀軸線的貫通與制控

在湖泊沿岸及其沿岸的建筑景觀中,由于湖泊的自然形狀曲折多變,沿湖的景觀在規劃布局的過程中,有湖面、綠帶、路徑、景觀節點、建筑等各類景觀,它們在景觀的規劃中,交織成網絡,由軸線貫通與制控。這根軸線有軸對稱的也有曲折環繞趨向一個方向的;有形的與隱形的軸線制控形式。由于自然景觀中湖面形狀是自然的有機形狀,這樣軸線容易表現為一種曲折的、不明顯的特點,常常是由幾條路徑曲折環繞,時而接近,時而遠離,趨向于一個或多個方向,并向著一個又一個的景觀節點交織匯聚,形成一個接一個的景觀,展現一幕又一幕的景觀空間。在沿湖沿岸的整體景觀中,可能存在軸對稱分布的景觀場所,也可能存在旋轉對稱的景觀空間場所,還可能存在自然式、軸對稱、旋轉對稱與混合的形式。總之,沿湖沿岸的景觀的空間的景觀軸線貫通與制控,表現為多樣與統一的形式,由序啟、升華、轉折、、降落和尾聲的變化與更迭形成空間,這就是整個空間形成和變化。這種制控往往由各種路徑,包括步道、棧道、綠道等來引導,各種景觀節點或者場景來串聯,逐漸變化,整體上由軸線空間貫通與制控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情景交融的景觀場景。

5.利益價值的平衡

由于湖泊沿岸景觀規劃,以及與沿湖沿岸建筑景觀形象等共同形成一個廣域浩大的景觀場景,這樣的規劃,常常成為政府或當地城市建設的重要規劃之一,如何形成一種公共性和公平性,同時兼顧各種群體利益,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和諧景觀環境與建筑形象之間的關系。因此,這不僅僅是一種規劃,而是不同的利益集團,個體工商業者以及各種群體之間的相互利益和關系。我們知道,沿湖沿岸濕地灘涂的范圍是維系湖泊自然生態的基礎,這種范圍被認為至少是沿湖600米寬度以上的自然帶,當然越寬生態效果和景觀視覺越好。沿湖由于獨特的景觀吸引,于是成為公共空間,娛樂空間的重要場所,也是廣大市民、游客重要的觀景、親水、娛樂、垂釣、陶冶情操的地方,但是房地產商、某些利益財團,國有企業甚至于軍事占領區等大單位,他們已經妨礙了沿湖沿岸的公共空間的貫通和連續。尤其是大企業、大財團或國家壟斷企業,不能只是攫取利潤,更應該投身于公共事業和社會福利,不能與平民爭利,要創造沿湖的公共空間,否則不利于民主政治和社會公平。否則,對于普通人來說,利用湖泊沿岸、享受自然生態景觀,這將是不可能的。因此城市規劃、建設規劃以及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等需要優先考慮湖泊沿岸整體生態景觀。公共綠地空間為廣大市民創造生活的享受、減緩工作的壓力和憂郁,為廣眾提供社會資源的便利。因此城市政府需要通過規劃,通過立法來控制各種利益集團獨占、侵蝕或毀滅社會公共資源的建設與規劃,保障廣大市民利益,遏制建筑垃圾填湖、侵占沿湖公共自然景觀資源等行為,形成景觀規劃的和諧與社會各階層利益尤其是與弱勢群體利益關系之間的平衡。盡管任何利益集團主體產業都有自己的土地產權,有自己的使用權利,以及各地產通過建筑圍墻或者侵吞沿岸、限制或隔離了湖泊景觀資源的公共的利用,并從侵蝕湖泊、填湖等各種方面,攫取各種收益,這樣影響了廣大市民的權利,甚至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由此可見,各種景觀設計及其規劃的結果是利益,與利益對應的主體是政策和政治,因此利益的平衡需要地方政策和法律充分體現民眾的意愿,接納普通民眾的參與,最終還需要通過政府制定法律并執行,這樣保護好湖泊沿岸景觀與城市建筑形象之間的和諧性才能有效形成。

6.結語

湖泊沿岸景觀要充分考慮景觀生態的連續性、可持續性,需要的是營造沿湖的整體生態景觀,而不是孤立的,孤寂的單一湖面。如果是這樣,就不能形成生態優美的湖泊景觀。城市湖泊沿岸建筑形象,以沿湖為中心,遮擋了沿湖的湖光山色景觀就不美;建筑沿湖岸的要低矮;遠離的,建筑應是高層或者逐漸抬高。沿湖沿岸只有形成連續的整片整體的自然生物群落,這樣人、建筑才會因為自然的存在,景觀才會美麗,生態才是可持續。根據以上的分析,城市沿岸湖泊景觀的和諧性以及與沿湖建筑景觀形象的和諧性,如果能夠有效形成,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景觀的連續性和湖泊沿岸整體景觀的形成是形成湖泊沿岸整體生態設施的基礎,這樣生物的多樣性才能得到維系;景觀節點的存在是組織和連接整體生態景觀以及景觀斑塊的重要紐帶,讓湖泊沿岸景觀既可利用,又得到保護,需要有立體空間景觀的架構,既有自然的喬木、灌木和草的立體結合,又有棧橋、景觀盒等人工構筑物的形成;軸線是顯性與隱性的交織,它是自然景觀和建成景觀之間的有效組織,游覽空間序列的展開和景觀情趣的產生,軸線是整體空間制控的脈絡;路徑和景觀節點共同織成景觀系統脈絡上的細節。湖泊沿岸建筑形象,需要層次性和節奏性的沿湖分布,與自然景觀有效結合,同時維護好地域風光;湖泊景觀與城市建筑形象的和諧性,就是建筑坐落在自然和諧的環境中,而不是純粹的混凝土的森林,實際上也是城市規劃的合理性,這個合理性也是城市各利益集團、個體利益特別是城市弱勢群體利益之間的較量。城市公平的形成,就是如何讓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公共空間,以及景觀基礎設施等,能否被廣大市民享受和利用,這將是現代民主、政治和法律的一種體現。因此湖泊沿岸景觀與城市建筑形象的和諧性,歸根結締,需要的是城市政府來制定政策、法律和規劃等產生的強制性的執行力來保障,這樣和諧性才能最后得以實施。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城市網絡;連接度;指數體系;寧鄉縣

1 引言

S著城市化進程以及工業的快速發展,景觀生態破碎化的問題日益嚴峻,隨之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諸如空間異質性單一、景觀格局割裂、生態調控能力逐漸減弱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區域生態規劃逐漸興起了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依托,令景觀生態各要素的總量、質量、比值以及時空關系達到最優化,使景觀生態中各資源組合在功能和結構上趨近最佳理想化,進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區域生態的穩定性。景觀連接度是目前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描述了景觀生態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態學過程中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緊密程度,其對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豐富景觀空間異質性和探索景觀空間格局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對于景觀生態學在現實規劃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城區現有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連接度評價分析,并利用所得出的結論以及存在的問題直接應用于進一步的規劃中,以期最大地優化寧鄉縣城區的景觀空間格局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 景觀連接度的概念與評價體系的構建

2.1 景觀連接度的概念

景觀連接度的概念最早由Merriam于1984年描述存在于景觀結構特征與物種運動行為間的相互聯系[1]。此后隨著景觀生態學理論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景觀連接度的概念也出現了眾多新的解釋。Taylor等從定量的角度為景觀連接度提出了便于描述和應用的概念,其認為景觀連接度是景觀生態促進或阻礙生物體或某種生態過程在源斑塊間運動的程度[2]。With等為景觀連接度提出了一個動態的概念,認為景觀連接度是生境斑塊間對斑塊的空間延展,生物體對景觀結構的變化所作出的反應的功能關系[3]。盡管以上各個概念在字面表達上并不相同,但都認為景觀連接度是對景觀空間結構單元要素相互之間的時空連續性的度量, 并側重反映景觀的功能, 屬于刻畫景觀生態過程的重要參數。因此,景觀連接度的本質是研究同類或異類斑塊之間在功能與生態過程上的有機聯系, 這種聯系不僅是動植物群體之間的有機交流, 也是景觀生態元素間直接的物質、能量交換和遷移[4]。

此外,可以總體將景觀連接度區分為結構連接度與功能連接度兩種類型。其中結構連接度是指,僅對景觀要素在空間結構上連續性進行研究, 而不考慮其生態學方面的景觀連接度;相反,功能連接度則從生態學要素(生物個體、種群、物種等)的角度出發, 綜合考慮到某一特定的生態過程的景觀連接度。對比這兩種類型,不難發現結構連接度往往更具有隨意性與操作難度低的特點, 通過衛星航拍或人類視覺感官直接觀察選定區域的景觀物理特性,如景觀斑塊的大小、形狀、位置,用各種指數來描述景觀的空間連續性,這種方法往往具有較低的生物相關性。而功能連接度則是基于物種所感應和反應的尺度著重表現生物及生態學過程的密切相關性,并表現出多維性。但由于功能連接度是在景觀結構特征基礎上結合生態要素的擴散行為, 并通過模型的建立來預測各生物物種在景觀中的連接度,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更為繁瑣與復雜[5]。

2.2 連接度評價體系的構建

2.2.1 節點與廊道

每2條或2條以上的廊道或邊線的連接點、交叉點以及單條廊道的端點即為節點。節點是各網絡類型連接結構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廊道是指在不同尺度下,與周圍景觀生態基質存在差異的線狀或帶狀的景觀生態要素,其作用主要為維持景觀連通性的作用。廊道與節點相互連接便形成了環繞各個景觀要素的網絡。此外,當景觀生態中的基質所環繞的景觀生態要素較大時,或者孔隙度較大,基質間便呈現出相互連接的帶狀,此時也便形成了廊道網絡[6]。

2.2.2 α、β、γ指數

α、β、γ指數是在拓撲空間的空間關系的基礎上運用到景觀生態學中的重要概念。其用來描述節點和節點間連線的空間關系,揭示了總體網絡情況。故選用其作為描述綠地網絡總體特征的載體。其中α指數主要描述網絡環路的情況即現有網絡中各節點間實際存在環路的程度,又稱環度;β指數主要反映一個節點以及其連線數量即與其他節點相互連接程度的指標,又稱線點率;γ指數主要反映網絡中實際存在的連線數與該網絡最理想的連線數的比值,又稱網絡連接度[7]。其各自的計算公式如下:

α=(L-V+1)/(2V-5)(1)

β=2L/V(2)

γ=L/Lmax=L/3(V-2)(3)

式中,L為空間中的連線數用城市網絡中斑塊與斑塊間功能性連線數替代,V為空間中的節點數用城市網絡中實際存在的綠地斑塊數替代。其中當α指數的值介于0~1間,越大表示網絡中存在越大的環路數;β指數的值范圍為0≤β≤6(V-2)/V且其值越大表示連接程度越高;γ指數的值介于0~1間,當一般取值為1/3

3 研究區域概況及數據來源

3.1 研究區域概況

寧鄉縣地處湘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地區,縣境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全境以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崗地和平原。此次研究區域為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于《寧鄉縣城總體規劃(2000~2020)》(2014修訂)中確定的縣域為345.97 km2范圍,本次研究的重點為中心城區。寧鄉縣中心城區的總面積為30 km2,現狀人口為28.26萬人。現狀綠地面積為12.86 km2,包括公園綠地1.48 km2、生產綠地0.66 km2、防護綠地1.45 km2、附屬綠地4.28 km2、其他綠地4.99 km2。其中公園綠地占寧鄉縣建成區的城市建設用地的4.94%,且人均公園綠地僅為5.25 m2。因此,可以看出寧鄉縣城區目前公園綠地總量與人均綠地占有量都嚴重不足,并且公園服務半徑不夠,現狀公園的利用率不高。

研究區域目前主要由大小河道21條,其中主要的水系有:溈水河、平水河、歷經河、朝陽溪、化龍溪、東溈溪、經開溪、民兵渠等。區域內的降雨量由北向南,由西向東逐漸減少。整體水網大致形成北中南三帶、各水系皆匯聚于中心帶溈水河,北南兩帶在縣域外同樣匯入溈水河后接入湘江。此外區域內的水網在灌溉高峰期存在枯水的現象。且朝陽溪、化龍溪、東溈溪、經開溪的城區段部分都已被封蓋處理,平水河與歷經河為滿足灌溉的需求都已進行渠化,溈水河的城區段為滿足防洪需求都已將兩岸采用水泥堤岸進行硬化。由于缺乏與其他景觀生態要素的相互聯系,使得區域內的水網內的水環境并不理想,其中溈水中溶解氮、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氦氮總量都已超標。故研究區域內迫切需要通過景觀生態或其他的手段進行水質的提高。

研究區域的道路網絡密度以溈水河為分界線,呈現河西尚可、河東較低。由此可以發現,河西片區為寧鄉縣中心城區的現狀重心,但根據寧鄉縣未來的規劃,經濟重心將會移至河東片區(圖1)。

3.2 研究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的數據來源基于寧鄉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中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基礎上,結合軟件Google earth的衛星地圖以及現場的調查進行修正后,通過軟件CAD進行數據的矢量化轉換,從而為進一步的寧鄉縣景觀連接度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并繪制綠地、水系、道路網絡現狀圖(圖1)。此外,現狀圖中的城市道路網絡選取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以及寬在20 m以上抑或雙向車道在4道以上的道路,并沒有包含小區內的人行道或村組路等其他路網。現狀圖中的水系網絡選取區域性連通河流與主要干渠,在強調河流的功能性與完整性的基礎上,將研究區域內小于1 km的水溪或面積在0.04 km2以下的非連通性水面進行排除。現狀圖中的綠地網路主要選取區域內等級在社區公園以上的開放性公園,以中心公園和帶狀綠地為基本骨架,進行繪制,不包括附屬綠地或其他綠地。

4 研究區域連接度評價

4.1 評價方法說明

研究主要依據現有的城市網絡分別對道路、水系、綠地的結構連接度進行α、β、γ指數進行計算。通過這些指數的計算得出寧鄉縣中心城區的城市網絡特征。根據以往對網絡統計的經驗來看,道路網絡一般具有較高的邊線數與較低的節點數;水系網絡一般具有較高的節點數與較低的邊線數;綠地網絡一般具有較低的節點數與較低的邊線數。

4.2 評價結果分析與應用

4.2.1 α指數分析

由表1可知,寧鄉縣中心城區道路網絡的α指滴0.48、水系網絡的α指數為0.09、綠地網絡的α指數為0.06(圖2、3)。因此可以得出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網絡的環狀連接水平屬于中等偏下水平,而水系網絡與綠地網絡的環狀連接水平極低,接近于沒有環狀連接。盡管結合水系多因重力因素呈現單向匯流的自然特征,但水系0.09的低α指數顯示規劃區域內的水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環狀網絡,使得區域內的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以及利用,這也是枯水問題的原因之一;研究區域內綠地的同樣只有0.06低α指數,因此研究區內的綠地網絡同樣沒有形成有效的環狀網絡,這導致研究區域內的綠地都屬于相互割裂狀態、景觀破碎的程度較為嚴重,需要完整的綠地系統規劃來幫助寧鄉縣構造健康的綠色骨架;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網絡相比較水系、綠地網絡,其環狀連接的水平較高,但仍然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結合現狀圖可以發現,寧鄉縣城區的河西片區的道路網絡較為完整,已經形成網絡,而河東部分的道路環狀連接水平較低,因此使總體道路α指數值偏低。

4.2.2 β指數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區域道路網絡的β指數為3.86,水系網絡的β指數為2.31,綠地網絡的β指數為2.14。其中道路的β指數顯示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節點間的連線較為豐富,表明研究區域內的各道路間擁有較高的相互連通率;水系的β指數的指數僅為2.31,表明研究區域內的面狀水域較為孤立,線狀水系間未能產生充分的有機聯系;綠地的β指數同樣只有2.14,明顯低于正常網絡的連接能力,研究區域內的綠地節點孤立化、平面化、點狀化的問題極其嚴重,在沒有有效廊道的連接的情況下,研究區域的綠地系統并不能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遷徙環境,使得寧鄉縣城區人與動物的相容度偏低。

4.2.3 γ指數分析

由表1可知,寧鄉縣中心城區道路網絡的γ指數為0.65、水系網絡的γ指數為0.40、綠地網絡的γ指數為0.38。因此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網絡的連接程度較好,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平面網絡連接系統;而水系網絡與綠地網絡的γ指數都接近于γ指數的底線1/3,根據水系的自然特點可以得出,研究區域內水系網絡為單純樹狀結構,而研究區域內的綠地系統連接程度較低,呈現出間斷式連接抑或無連接狀態。

4.3 基于連接度評價的城市網絡規劃

4.3.1 研究區域的連接度存在的問題

通過前文對研究區域內的城市網絡的α、β、γ指數分析,可以發現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網絡間的連接度較好,形成了一定的平面網絡規模,尤其是河西片區的道路連接狀況無論是連接效率還是連接程度抑或環狀網絡狀況都表現良好;而研究區域內的水系網絡存在面狀水域利用不充分,水系間的有機聯系較少,一條河道通常只有兩個節點,此外整個水系網絡缺少環狀網絡;研究區域內的綠地網絡的連接度問題較為嚴重,節點間不僅缺乏有效的廊道連接,并且節點的數量也較少。因此對于寧鄉縣這一中國百強縣來說,城市網絡的構建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①針對道路網絡應著重關注河東部分的道路網絡的構建,尤其在經濟重心東遷的前提下,構建河東連接率高、環狀網絡完整的道路系統顯的較為重要;②針對水網網絡應著重解決面狀水域連通性、水系間連接度的問題,此外思考水系環狀網絡建立的問題;③針對綠地網絡應著重解決綠地數量與質量偏低、綠地間的廊道建設、綠地網絡如何成環的問題[9]。

4.3.2 針對連接度結論及相關問題的解決對策與規劃

根據前文總結的研究區域所存在的連接度問題以及其他相關問題現提出如下解決方案:①針對道路網絡,通過對河東片區的村組道、其他2車道進行改造提質以增大道路網絡的連接邊線的數量及質量,此外通過對河東片區的路網進行成環狀打造,增加路網總體的環狀結構特性;②針對水系網絡,首先,確定“死水塘”的數量及位置分布并根據地形開挖渠道將干道的水系引入“死水塘”轉“死”為“活”;其次,在各河道流域范圍內尋找低洼地,建造新的蓄水塘,增加水系節點;其三,針對農業灌溉、生活用水以及生態用水建立不同的水系網絡,并相互進行有機的串聯;其四,針對城區溈水河的幾個支流進行清淤工作,以此增加節點間的連線質量且提高排澇效率;最后,根據研究區域內的地形條件,最大程度的環狀連接各水系網絡;③針對綠地網絡,第一步根據現場調查確定可利用綠地的數量、質量及位置分布,將可利用的綠地改造為開放性公共綠地增加綠地網絡的節點;此外在中心建成區利用符合綠化條件的道路網絡進行綠道的打造,并以每隔5 km改變不同的栽植方式[10],城區結合農田進行生態農田的改造,增加農田的灌木及喬木數量,以此作為生物移動的“踏腳石”系統且利用水系網絡打造綠帶以連接各節點。以此繪制平面規劃圖如圖4所示[11~14]。

4.3.3 對規劃方案的景觀生態連接度評價

基于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現狀的連接度評價所得出結論的基礎上,針對其所存在的景觀生態連接度的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并依據現狀的條件及調查資料進行了寧鄉縣中心城區景觀連接度提質規劃如圖4所示。并根據規劃圖得出道路網絡的α、β、γ指數值分別為:0.61、3.88、0.67;水系網絡α、β、γ指數值分別為:0.39、3.02、0.51;綠地網絡的α、β、γ指數值分別為:0.58、3.11、0.62。可以看出研究區域的景觀生態連接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綠地網絡,α、β、γ指數值都有很大的提升。而由于現狀地形的制約使得水系網絡的α、β、γ指數值并未提升至理想數值,但其連接度水平與質量仍然得到了一定改善[15,16]。

5 結語

通過對寧鄉縣規劃城區的連接度評價,可以看出研究區域現階段的連接度存在的問題較為嚴重,尤其是水系網絡與綠地網絡,存在節點數量少、連接程度低景觀破碎化嚴重、孤立性較強等問題。本文根據現狀條件,針對研究區域所存在的眾多連接度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從城市的大尺度格局進行了以改善研究區域連接度為目的的城市網絡劃,為今后進一步的城市生態網絡建設提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Merriam H G.Connectivity:a fundament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s.In:BrandtJ,AggerP,eds.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Seminaron 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cearch and Planning[D].Denmark: skilde University,1984.

[2]Taylor P D, Fahrig L, Henein K, et al.Connectivity is a vital element of landscape structure[J].Oikos, 1993, 68(3):571~573.

[3]With K A, Gardner R H, Turner M G.Landscape Connectivity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s in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J].Oikos, 1997, 78(2):151~169.

[4]武劍鋒, 曾輝, 劉雅琴. 深圳地區景觀生態連接度評估[J]. 生態學報,2008(4):1691~1701.

[5]王云才. 上海市城市景觀生態網絡連接度評價[J]. 地理研究,2009(2):284~292.

[6]富 偉,劉世梁,崔保山,等.景觀生態學中生態連接度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2009(11):6174~6182.

[7]吳昌廣,周志翔,王鵬程,等.景觀連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應用[J].生態學報,2010(7):1903~1910.

[8]劉世梁, 楊玨婕, 安 晨, 等. 基于景觀連接度的土地整理生態效應評價[J]. 生態學雜志, 2012(3): 689~695.

[9]張佳盈,單麗麗. 構建城市生態網絡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J]. 綠色科技,2014(2):14~17.

[10]黃明東. 城市綠道綠化的景觀性與功能性建設探討[J]. 綠色科技,2012(1):51~53.

[11]水 馨,李俊鋒.基于景觀生態指數下的城市綠道網絡規劃評價及優化研究:以潮州市為例[J].綠色科技,2016(14).

[12] 劉 琰.天水市綠道規劃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13] 劉海波.南京城市綠道布局與選線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3.

[14]李朦朦,吳遠翔. 城鄉綠道的功能性研究[J].綠色科技,2014(9).

第6篇

一、基本情況

沿黃半島景觀帶是以北環路、太陽路(州風景區園內東西干道)、黃河大堤、州大道、南環路為紐帶,串聯沿線分布的黃河公園、虢國博物館、州公園、天鵝湖濕地公園、文體中心、商務中心區、文化公園、百貨樓中心商業區等景觀節點而形成的城市景觀帶,長約15公里,穿越上村、向陽、南關等7個村莊,覆蓋城區大部分生態區。

二、功能定位

利用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生態資源,把城市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景觀距離拉近、連成一片,充分展示中心城市的優美生態環境、深厚文化底蘊和沿黃濕地景觀風貌,彰顯“城在水中、園在城中、景在園中、人在景中”的沿黃城市獨特魅力,把沿黃半島景觀帶打造成為集生態、文化、旅游等景觀于一體的旅游觀光帶。

三、建設任務及實施步驟

(一)建設任務

1.“兩路、兩園、一館”建設,即打通北環路、改造提升南環路;新建黃河公園、擴建文化公園;建設虢國博物館二期工程。

2.改造提升州公園、天鵝湖濕地公園;

3.改造提升沿黃半島景觀帶沿線的其它景觀。

(二)實施步驟

沿黃半島景觀帶建設計劃用3年時間分步實施。

1.年底前,完成沿黃半島景觀帶重要景觀節點的規劃、設計等相關內容以及征地、拆遷等基礎工作;啟動“兩路”(南環路、北環路)建設。

2.年,建成“兩路”;完成“兩園”(黃河公園、文化公園)主體工程;完成州公園、天鵝湖城市濕地公園和景觀帶沿線其它景觀的改造提升;啟動虢國博物館二期工程。

3.年底前,完成虢國博物館二期工程及沿黃半島景觀帶所有掃尾工程。

四、工作措施

(一)健全組織領導

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成立以市委書記為政委,市長為指揮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為常務副指揮長,分管副市長為副指揮長,市政府有關部門、縣和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等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沿黃半島景觀帶建設指揮部。指揮部下設道路和文化公園建設辦公室、虢國博物館二期建設辦公室、黃河公園建設辦公室等3個辦公室,分別負責各自項目建設工作。

(二)明確責任分工

沿黃半島景觀帶建設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加快項目建設和審批辦理進度,共同推進工程建設。各成員單位主要職責分工如下:

1.市住房城建局負責打通北環路、改造提升南環路和擴建文化公園。

2.市林業園林局負責新建黃河公園,改造提升州公園、天鵝湖濕地公園。

3.市文化新聞出版局負責虢國博物館二期工程建設。

4.市發展改革委負責項目審批工作。

5.市財政局負責按時撥付財政支持資金。

6.市國土資源局負責辦理項目土地審批。

7.市環保局負責辦理項目環評審批。

8.市規劃城管執法局負責辦理項目規劃審批。

9.市交通運輸局負責州大道、迎賓大道及209國道城區段沿線景觀的改造提升。

10.市旅游局負責改造提升沿線旅游景點。

11.市黃河河務局負責辦理涉及黃河沿岸建設的相關審批手續。

12.縣和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負責轄區內的征地拆遷和維穩工作。

13.其他各成員單位要對照目標任務,積極配合,齊抓共管,推動項目加快實施。

(三)抓好規劃設計

1.沿黃半島景觀帶規劃設計。以彰顯特色、提升品位、建設標志性景觀、打造城市新形象為目標,邀請國內外知名規劃設計單位重點做好沿黃半島景觀帶上重要景觀節點的規劃設計,規劃設計要充分結合我市實際,彰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沿黃山水園林城市的鮮明特色。

2.各個景觀節點的規劃設計。沿黃半島景觀帶建設指揮部各辦公室要按照整體規劃設計,堅持以人為本、植物造景的理念,綜合考慮地貌、車流、人流和基礎服務設施等因素,做好各個景觀節點工程規劃設計工作。

(四)資金保障

1.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扶持資金;

2.市財政安排部分項目啟動資金;

3.市城建投資公司對“兩路”、“兩園”沿線土地采取資源配置、項目平衡等方法融資解決部分建設資金;

4.各節點工程建設責任單位自籌部分建設資金。

第7篇

關鍵詞:空間結構;鄰里空間;宜居;慢行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西山小城鎮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南,西山小城鎮著力于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住房品質,增強吸引力,使其成為老城區人口職能疏解和未來城市現代化過程中新功能聚集的主要載體。并利用周邊的自然景觀資源,結合周邊工業園區的產業優勢,挖掘地塊的潛在價值,創造綠色生態的景觀環境,提供現代舒適的生活方式,帶動當地人文氛圍和居住品質的有效提升。

一、空間結構復合性

西山小城鎮規劃采用解構的手法,把傳統思想完全融合到現代城市布局中。里坊相當于鄰里單元,市坊相當于商務區,內城相當于慢行系統,外廓相當于休閑公園。

小城鎮規劃公共中心和公共副中心南北相連。六個鄰里中心均質分布,“9”字型環城生態綠帶。小城鎮的公共副中心,大型體育公園和公共建筑群內部圍合而成的公共活動空間。

小城鎮的公共中心以行政管理、商業商務、文化教育、商住綜合、休閑活動等小城鎮主要公共服務功能為主。塑造有充分步行聯系的群組式商務辦公建筑群、商業建筑群和總部辦公建筑群;打造景觀性開放公共空間,凸顯地標建筑西山錦繡大廈及周邊大型公共建筑等。核心區中部通過濱水休閑帶打造核心區公共景觀,濱水休閑景觀帶東西兩側各以大型開放綠地收尾,形成“啞鈴”狀綠化景觀結構,核心區兩側公共建筑集合酒店、商貿、行政、辦公、文化、體育等多種功能,輻射小城鎮周邊區域,核心區提倡地塊的復合功能,地上與地下統一開發,形成具有活力的區域公共活動中心。

二、鄰里空間多元化

(一)現代風貌居住區

現代風貌居住區主要分布在核心區兩側及公共副中心北側的住宅建筑群。兼顧核心區和公共副中心的高層、小高層空間形象,打造現代風貌的居住組團,配合區域內部現代商業休閑街的設計,增強地區活力。

(二)生態風貌居住區

生態風貌居住區主要分布在胡楊路以南、101省道以北、蟠桃路和銀杏路。自由的道路交通組織,圍合式的開敞空間,充滿活力的建筑的自由分布組合,提供多樣化的居住生活空間。

(三)傳統風貌居住區

傳統風貌居住區主要分布在現代風貌居住區的住宅建筑群。建筑以中國傳統風格為主,包括坡屋頂、磚雕、院墻等傳統設計元素,與周邊環境緊密契合,營造出宜人適居的居住環境。

南北兩大社區規劃三個大型新城公園,一處結合總部辦公區設置,一處結合公共活動中心的開敞空間綜合設置,一處為大型體育公園。公園不僅是小城鎮的生態綠化核心,提供開闊的視覺景觀享受,亦是促進人們積極參與娛樂、休閑及運動的設施和場所。

各居住組團內部為居民提供的鄰里公共綠地,為人們平日的生活交往和鄰里聚會創造舒適優美的活動平臺,并成為具有小城鎮特色的安逸生活的環境標志。

在地塊中部布置小城鎮公共活動中心、總部辦公、研發創新為主導功能作為小城鎮發展核心;以生活功能為主導,集各類社區服務功能為一體,構建宜居生活新構架;同時以大型公共服務功能為主導,面向烏魯木齊主城區和周邊區域,提供特色的郊區休閑服務,盤活西山小城鎮活力。

三、景觀構架滲透化

(一)景觀結構

綜合考慮小城鎮與周邊區域的空間關系,結合內部功能結構,核心區綜合綠地公園滲透入各個居住風貌區內部,透入和“9”字型環城生態綠帶相連形成多層級的景觀體系,并體現自然環境與現代都市交融的城市景觀意向。

(二)景觀節點

1.標志性景觀節點

南北兩處標志性景觀節點,包括西山錦繡大廈、商務區建筑群、星級酒店、行政辦公中心、文體中心等,分別結合綠地廣場、公共建筑等,以建筑景觀為特色,塑造富有活力與魅力的景觀區域。

2.一般景觀節點

小城鎮的6個鄰里中心建筑群以及總部研發建筑群作為一般景觀節點控制,規劃建議將其作為有別于普通建筑開發的建筑景觀區域加以特別規劃設計,在鄰里環境氛圍中塑造較為突出的景觀風貌。規劃沿小城鎮設置“9”字型的環城公園,環城公園不僅對周邊工業園區進行有效阻隔,更是小城鎮將周邊綠化生態空間的匯集和放大。人們可以置身其中,選擇漫步、慢跑和單車等休閑活動方式。

(三)景觀軸線和界面

錦繡大道,通過對錦繡大道的景觀資源分析,在重點考慮標志性景觀節點風貌的同時,同時注重南北側入口節點的風貌展示和北側山體景觀的協調。

景觀控制界面指聯系各景觀節點沿城市道路作為特色景觀對外展示的主要界面,在建筑群體立面、天際輪廓線、綠化種植等方面作重點處理。而在北部公共活動中心和南部公共活動副中心兩處則作為重要景觀控制區域。其中北部公共活動中心是最為重要的開放空間,是小城鎮的地標性區域,也是小城鎮商業購物文化休閑等功能的集中地。

小城鎮南側和西側為西繞城高速公路,有上百米的綠化隔離帶,北側是大片的生態綠化,南側為連片的農田,因此規劃致力于體現和發揮周邊天然的綠色特質,將區域的綠化系統包圍并滲透至小城鎮。從空間結構、鄰里空間和景觀構架三個層面來論述小城鎮的復合性實踐。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校園文脈寓教于景

近些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實施,為中國教育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由此也引發了發展校園建設的熱潮。本文就近年設計的兩所中學環境景觀,探索能夠在滿足校園教學要求的同時,如何延續校園文脈,突出校園特色,設計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景觀型中學校園。

成都武侯中學

風格定位

武侯高級中學位于成都市武侯區,占地160畝。該校是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素質教育有一定影響力的學校。根據學校的功能和背景,將學校景觀設計的風格定位于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現代新興科技的組合,在保證校園面積的同時,豐富植物的配置,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形成張弛有序的豐富空間環境。

景觀軸線

根據學校的現有布局,整個學校景觀沿兩個景觀軸線展開。由學校大門至行政綜合樓為歷史文化軸;由學生宿舍到體育場為科技發展軸。各景觀點均沿兩軸展開設計。

景觀分區

整個校園分為四個景觀區:教育文化區、生活休閑區、植物苑區、體育運動區。教育文化區與生活休閑區是學校景觀設計的重點區域,在功能和植物上更加豐富了學校的現在環境。

景觀節點

“林間碑傳”:位于歷史文化軸上的“林間碑傳”景點靜靜地躺在林間的步行道旁,嵌入地面的青銅板上刻有古人的文稿,體現校園悠久的歷史文脈,穿行于曲徑貫穿其間,使人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

“林間碑傳”景觀節點 “靜思空間”景觀節點

“靜思空間”:相互穿插的半圍合的景墻將該區域相對隔離校園中,安靜的小環境留給學生自習、思索空間,同時體現“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風格,讓景點充滿了文化的感染力。

“科技之路”:雕刻著中外科學家頭像的雕塑,分布在科技發展軸上的綜合樓前,行走其間讓人回顧科學道路的過去,激勵奮發學習的激情。

“智慧之眼”:地面鋪裝整體造型似電子旋轉的軌跡,體現高新的現代科技,圖案又型似探索知識的眼睛。充分體現了學校辦學宗旨和校園文化。

二、重慶育才經開中學

1、設計方法及理念:

整個景觀設計將校園分為三個景觀分區:文化教育區、體育活動區和生活服務區,以展示校園生活的不同的景觀設計內容。同時,三個景觀分區中各個景觀節點沿著文化景觀軸和活力景觀軸這兩條軸線展開。利用對景、借景、框景等手法,展現不同的景觀形象。

2、景觀節點:

“銀杏映秋”:高大的銀杏樹沿學林大道排列,將校外的喧鬧隔開。樹影婆娑,映襯一旁的綜合樓,使人心情頓感校園的幽雅和寧靜。

景觀分區圖景觀軸線圖

“探索之眸”:綜合樓門前的小廣場是文化教育區的設計重點,廣場四角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立體雕塑,四個青銅雕塑各自高約三米,以生動形象的造型傳達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廣場正中地面鋪裝以抽象的圖案和材質、色彩的變化表現出探索知識“探索之眸”。景觀雕塑小品和鋪裝材質相結合,不但突出表現了景觀設計的效果,而且在景觀意境和校園建筑間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智慧之泉”:景觀位于教學大樓的正前方,景觀以矩形水池和多個小型涌泉為主體,配以木制平臺和花池,造型雅致。在不經意間又將景觀小品的“意”和建筑的“型”完美融合。

景觀局部效果圖1 景觀局部效果圖2

“五彩花陣”、“夢想之翼”:教學樓旁由多種時令鮮花組成的“五彩花陣”和紙飛機造型的“夢想之翼”提供給學生休憩的場所,也許兒時的夢想就會在這兒起飛。

“生活服務區”景觀由“古樹映石”、“紫藤廊架”、“讀書空間”等幾組景觀小品構成,每個景觀小品都和生活區的各棟建筑物相輔相成,使景觀和建筑相互呼應。

三、小結

這兩個景觀工程設計是我們對中學校園景觀設計的一次探索和嘗試,在設計中我們認識到校園景觀的功能不僅僅是為教學活動提供物質環境,它更具備激發好奇心,尤如一個無聲的課堂,在這里,一花一草一木一景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高度的啟迪感。它所營造的校園氛圍才具有真正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內涵。

中學校園環境景觀,它是充滿知識和趣味、積極向上的室外大課堂。它應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使它既有視覺效果,又會使置身于此環境中的人產生心理聯想;中學校園環境景觀應寓教于景、寓教于綠,它對學生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9篇

【關鍵詞】行洪,水體自凈能力,生態治理,人水和諧

一、廣場東溝整治的必要性

濟南以泉多而聞名,泉水是濟南市的重要水源和旅游資源。整潔秀美的河道環境能充分體現泉水的價值。濟南主城區的河流主要有廣場東溝、廣場西溝、興濟河、工商河等65條河道,均排入小清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濟南市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河道整治的力度未能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河道斷面窄,河內淤積嚴重,部分河道未砌護岸,不能滿足河道防洪的要求,給防汛造成極大的壓力,河流的景觀功能、休閑娛樂功能、生態功能和運輸功能等遭到嚴重影響]。河道整治勢在必行,廣場東溝是其中重要的整治河道之一。

廣場東溝位于濟南南部,北靠金雞嶺,東臨西姑山。周邊用地以高檔居住社區與學院為主。由于該段河道位于濟南市城區的上游,南北高差92米,現狀坡度大,水流急,給下游城區的防洪設施造成極大的壓力。另外,水質差、河道淤積、河道景觀與周邊不協調等問題突出。根據周邊用地規劃情況,未來河道周邊人氣將劇增,對河道的環境景觀要求將會大大提高,河道生態治理迫在眉睫。

二、廣場東溝整治設計思路

針對廣場東溝存在的河道內垃圾、防洪、水質污染、擋墻危舊、生態差的問題,根據提出的廣場東溝生態治理的目標,對防洪工程、景觀工程等進行設計。

1、治理目標

對河道排污口實施截污,同時完善河道周邊雨污水管網,確保雨污分流。

清除河道淤泥及垃圾等雜物,修砌護岸,打通瓶頸,確保行洪暢通和河道清潔。

建設古坊及攔水壩,確保行洪,保證河道下游城區安全。

引水補源,確保河道水景觀。

沿河適當造景綠化,節點生態治理,打造沿河宜居環境帶,帶動周邊的發展。

2、設計范圍

本次研究范圍南起金雞嶺,北至經十路,全長4.2公里。

3、設計原則

(1)依據濟南市排水規劃,改善廣場東溝河道的環境質量,力求獲得最大的社會、環境、經濟效益。

(2)依據工程學、景觀學、生態學多學科支持,進行河道環境的總體改造,建設濱水綠帶,打造城市濱水景觀帶。

(3)景觀方案順應城市發展需求,并遵循“美觀實用、經濟合理、管理簡單”的原則。

(4)河道景觀工程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積極穩妥地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建立一種低能耗的河道水質管理模式。

4、設計內容

針對廣場東溝現狀情況及存在問題,主要考慮防洪工程、景觀工程設計。

4.1防洪工程

廣場東溝隸屬西濼河河系,執行五十年一遇標準,入南圩子壕河口流量為137m3/s。根據《濟南市城市防洪規劃報告》(08年版),采用匯流計算的方法,計算廣場東溝防洪數據,主要進行谷坊及攔水壩設計研究。

谷坊及攔水壩的作用:起到緩蓄、消峰、防洪的作用,有效地減輕山洪對下游城市的威脅;同時,洪水中挾帶的泥砂在谷坊前沉積下來,水流從溢流口溢出后集中進行消能;由于降低了流速和沖刷能力,從而防止了溝底下切和溝壁坍塌,有效地減小了山洪的破壞力和含砂量。

4.2景觀工程設計

廣場東溝景觀工程范圍南起舜耕路橋北至經十路橋,全長780米,本段河道設計的主要內容為木棧道建設、河道綠化和局部節點設計三方面。

4.2.1木棧道設計

根據廣場東溝現狀,為給市民提供休閑的場所,設計考慮在馬鞍山路至經十一路之間設置木棧道。木棧道上部使用50*50塑木龍骨支撐,高度為6cm。上鋪5cm塑木板,下部為10cm水泥板結構。

4.2.2綠化設計

1、設計構思:增加河道內水生植物栽植,強化沿線節點、綠地的綠量,豐富季相景觀。

(1)河道種植槽的水生植物栽植由豐富多樣的鄉土水生和濕地植物構成。

(2)沿線擋墻上栽植薔薇以及迎春弱化河道的硬質感,單位入口等節點形成組團綠化,點植景石、景觀樹,形成視線焦點。

(3)濱河綠地保留現狀喬木,局部補種,加大綠量。下方增加地被花卉,豐富季相景觀。

2、綠化配植設計:

根據植物的色彩、尺度、質感、季相變化以及生態習性,喬、灌、草有機搭配,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創造舒適宜人的四時綠化景觀。

擋墻處種植薔薇、迎春,通過懸垂枝條弱化岸線;河道內可保持景觀水位的位置,選用黃菖蒲、千屈菜、水蔥、睡蓮等形成濱水植物景觀;河道內季節性區域,選擇千屈菜、蘆葦、紅蓼等,同時保證旱雨兩季的景觀效果;沿線綠化以雪松、銀杏等喬木為主體樹種,種植銀杏、紅葉李、紅楓、花石榴等植物,搭配大花金雞菊、三七景天等宿根花卉形成濱水綠地景觀[33]。

3、植物栽植原則:

(1)功能性原則:

根據不同的場地功能,在不影響建筑采光和通風的前提下,提供多層次的植物景觀,滿足視覺功能要求的同時,提供良好的遮蔭效果。

(2)生態性原則:

根據不同樹種的生態習性,合理搭配,將喜陽、耐旱樹種栽植于高處,耐蔭樹種適當栽植于林下。

(3)藝術性原則:

栽植過程中把握"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原則,使植物景觀富有情趣。

(4)施工中可根據實際購買情況及地物位置對苗木進行適當調整或避讓[34]。

4.2.3電視臺主入口節點設計

電視臺沿河橋下停車場嚴重阻礙了河道行洪斷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取消此處停車場,同時,為了滿足濟南電視臺主入口的景觀需求特改造為景觀節點。

本處節點占地120 m2,以臺階、花池座椅、特色鋪裝以及木棧臺圍合而成,正中心花池位置,以植物扎花的手法制作濟南電視臺臺標,沿河木棧臺距景觀水位約0.5 m,臨橋位置設置山石壩,山石、跌水、木棧臺以及水生植物交相輝映,相互依襯,組成一幅特色畫卷。

第10篇

關鍵詞: 房地產景觀;成本控制;設計;招采;施工

一、規劃設計階段:合理定位,合理設計

景觀設計需要在項目定位下進行,根據樓盤影響定位在市場選擇競品,可參照競品項目確定本項目景觀設計定位。設計階段控制要點如下:

1.設計標準化。 定位標準化,景觀定位明確后應對設計等級檔次,明確每個檔次景觀設計的內容標準,明確相應的配置標準;工藝節點標準化,即可降低施工難度,又可節約工程成本。

2.合理確定軟硬景比例。 結合項目定位合理確定軟硬景比例。重慶某房地產企業旗下住宅項目軟硬景比例為7:3,商業綜合體軟硬景比例為2:8。不一樣的客戶群,設計景觀效果不同。

3.合理選擇植物,巧妙搭配植被及密度。 喬木成本高,因此要合理選擇種類和規格;灌木花卉可選擇可多用色葉喬灌木或變色喬灌木,減少更換和維護成本;地被植物中草坪成本較低,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可適量加大草坪種植面積。

4.設計應區分重點和非重點區域,應有不同的設計標準。 設計應重點打造客戶關注度高的區域,比如項目展示區、小區入口、人行系統,重點區域應適度提高設計標準,適度加大成本投入,取得較高的客戶滿意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招采階段:合作、自產雙管齊下

招采作為房地產成本控制的一個重要階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控:

1.進行戰略采購,選擇優秀合作方。 集團或公司層面招采確定戰略合作伙伴,保證施工效果,減少索賠風險。對名貴苗木采用甲供,建立苗圃或選擇合作苗圃,保證苗木供應的質量和數量。

2.投標報價。 招標應結合設計圖紙編制完善清單和材料表,針對施工單位回標價格,對材料價格和各清單項價格進行分析,并與企業數據庫和市場價進行對比分析,對不合理不平衡報價項目通過詢標進行調整,對設計選型較高的材料和做法可以進行替換優化,保證中標價格合理可控。

3.材料選型。 研發設計部門在招標中應結合項目營銷定位和圖紙對材料進行選型,選擇與項目定位匹配的材料和品牌,重點區域可適當提高選型檔次,適當提高投入換取更高的客戶滿意度。在材料選型上應結合當地市場進行選擇,選用性價比高的材料。硬景上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選擇本地生產的材料,材料厚度不宜過厚。軟景植物的選擇上,盡量減少成本較高的名貴苗木的投入,宜就近選擇苗圃,并注意減少反季節栽植成本。總之,材料成本合理的投入并保證景觀在競品項目中具有競爭性。

三、施工階段:施工工藝標準化,嚴控設計變更

施工階段成本控制,要重視圖紙交底,要有效控制簽證和變更,避免增加無效成本。

1.進行施工圖紙交底。 招標完成施工單位進場后,由建設單位組織各方進行圖紙會審交底,參會人員包括:建設單位、設計院、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相關專業負責人。圖紙交底目的在于:找出圖紙缺項漏項部分;各專業之間溝通,減少相關專業施工上的盲點,減少開洞補洞等無效工作;相關單位之間明確施工邊界,避免施工時產生有爭議的工程量。施工交底會議記錄將是工程結算的依據之一,應作好記錄,建設單位做好內部審批。

2.嚴格執行設計變更審批程序。 施工過程中,因為各方面原因,需要變更設計。設計變更應經過內部審批后實施,注意審批時間節點,保證審批時間不影響工程進度,保證審批達到有效控制成本。同時應警惕惡意變更,減少施工單位借機索取大額簽證或索賠。

3.工藝節點標準化 。建設單位應沉淀成熟的施工工藝節點,并將施工工藝進行標準化,設計院設計圖紙時選擇標準化的工藝作為做法,施工單位按圖紙進行施工。工藝節點標準化應兼顧施工和經濟性。

四、總結

景觀效果和成本高低是景觀工程的兩個重要評價指標,需要在客戶滿意度和成本支出中選擇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不剝離成本單獨評論景觀效果、談論設計方案,也不能不講景觀效果一味追求低成本。項目規劃階段就為景觀做好定位;材料采購工作為設計和施工做了重要的銜接,也是成本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施工和后期養護工作都多角度為景觀效果的展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因此,房地產景觀成本的成功把控需要公司上下全體努力。 (作者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第11篇

在山東濟菏高速公路沿線互通區景觀設計中考慮到山東濟菏高速是途徑山東西部地區很多縣市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在景觀設計時應把沿線各縣市的地方特色突出集中的表現出來以使其成為展現山東西部地區最靚麗的“名片”,使其成為齊魯大地歷史文化深厚積淀的縮影,而展開設計思路。

1.別具一格之文化長卷齊魯文化景觀長廊

1.1為了打造獨具特色高速公路互通區景觀設計,突出齊魯大地歷史文化深厚積淀和近代改革開放山東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現山東地塊地域性的特色,促進沿途旅游資源的開發;此次7個互通區景觀設計以“和諧山東、綠色山東”為主題,創造“車在畫中行”的良好行車環境,同時舒緩司乘人員視覺疲勞,以“文化景觀為主,綠化為輔”的設計思路展開,以弘揚齊魯文化,美化濟菏高速為目的。運用幾種代表齊魯歷史文化、具有山東特色的文化符號為過渡將各個內容相串連。體現厚重的歷史文化感、積極向上的精神,通過在重點景點建立雕塑、壁畫和標志性組合景觀,以加強深化、升華景點的文化主題。使之成為一道線型、蘊含跳躍性的藝術思考的優美景觀風景線。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化為這延續千米的齊魯風情圖,在中外旅客心中緩緩流淌……

1.2在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到高速公路的行車特點。當人們從出發點到目的地,經過許多路段,從開始到結束,必然給人一種整體的印象。由于人們在高速路上是處于運動狀態的,考慮到速度的因素,高速公路景觀是連續的視覺畫面的有序展示,所以我們充分考慮動態視覺藝術,設計為一個動態的景觀序列布局,整個道路景觀形成一個統一體,構筑一個完好的景觀布局。其間既有變化,又有統一、協調;既有平緩,又有波折起伏,直至等特征。景觀節奏和韻律,以及景觀元素的尺度、間隙、色彩、造型等充分根據動態視覺特征進行設計和布置,以便給司機、乘客創造一個良好的視覺立體空間。

2.齊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人文發達,民間藝術瑰寶豐盈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2.1齊魯文化,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在當今時代,齊魯文化之精髓同樣對我們有借鑒意義――體現在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上,改革開放的今天“山東要走向世界,世界需要山東”,把先進的文化思想和藝術形式相結合,同時搞好物質文明建設,創造和諧山東。利用文化的引導,創造富含地域文化的景觀環境,為駕乘人員提供了解歷史、具有審美體驗和導向意義的文化信息。

2.2齊魯文化經歷著歲月的滄桑并不斷發展,其中儒家思想影響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她的六德(智、信、圣、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等思想在不斷的發展。以齊魯文化為主脈貫穿7個互通區景觀節點。內容分為魯文化(3、4、5節點)、齊文化(1、2節點)、齊文化和魯文化交融發展(6、7)三個版塊,共由剪影、雕塑(刻)、綠化、水景等表現形式組成 。(結合當地文化、旅游資源、地形地貌等特征)具體到各個節點設計中.

3.1:胡同店(長清歸德鎮)因與濟南大學城毗鄰,著重表達她勇于革新、開放的學術氛圍,這也是齊文化的精髓表現。還是濟菏高速的山東段的起始點,應用大的體快表現她的開放、氣勢。另外長清本地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靈巖寺等古跡,南接泰山。結合用地現狀多平地,無水流,可用本地石材,和植物用暗喻的手法來具體表現。

3.2胡林(長清孝里鎮)因有齊長城遺址,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修筑的軍事防護體系,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旅游價值。可用浮雕的形式來表現有氣魄的軍魂。

3.3孝直(平陰縣)“禮”字在《荀子大略》里這樣記載:“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在這里可以看出它有著王者的風范。發展到現在它已經有了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等新的用法和解釋。

3.4東平 (泰安) “謙”字是勸誡人們虛心好學,進取向上。論語有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本地有東平湖、臘山旅游資源,東平八景中的摩崖石刻極富盛名,另外歷史上鮑叔牙和管仲的識人薦賢的故事以及柳下惠的智退齊軍的典故都發生在這里。而這些本地傳說故事則可以表現儒家思想的“謙”。

3.5梁山(濟寧)“義”字在論語中只是六藝里面的一部分。結合當地水滸的民間故事和現場條件濕地,用水景表現為主。梁山是《水滸》故事的淵源所在,以此名揚海內,水滸故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的“義”。

3.6鄆城(菏澤)在儒家文化主線中,鄆城體現的是“仁”的主題,主要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濕地景觀的營造,實現“天人合一”的思想。面積較大的匝道內為主要景觀。用植物與水體相結合,營造層次豐富的濕地景觀。雕塑并非面向一個方向,考慮到互通立交橋景觀視線的特殊性,雕塑采用環繞的形式布置,其中雕塑與植物相互錯落,互相掩映。

3.7王官屯(菏澤巨野)菏澤牡丹舉世聞名,象征富貴吉祥。作為濟廣高速山東段的起始點或結尾點,理應有他的盛世景象,另外菏澤自古地理位置重要,用當地工筆牡丹的表現形式作為景觀節點的創作素材。

4.展現千年歷史畫卷互通立交匝道區是濟菏高速公路線性景觀的一個亮點,就像鑲嵌在項鏈上的鉆石,對于提高整個高速公路的景觀效果至關重要。設計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綜合審視。

4.1綠化方面:以安全、實用、美觀為宗旨,保證互通立交橋的使用功能和交通安全,綠化設計在互通區匝道上下口的重點部分起到一定的交通導向性。

4.2生態建設:尊重自然,生態要求,彌補和修復因主體建設所造成的影響和破壞。

4.3視覺特征:體現景觀的大尺度、大色塊、大效果,用紅、橙、白、綠色明亮的色彩來緩解司機的視覺疲勞。

4.4文化景觀:結合并展示沿線的地域文化,尊重民俗、民風,弘揚齊魯盛世文化,成為司機與乘客的視覺興奮點,同時起到互通區節點的標志性。

4.5開拓創新:開拓藝術、創新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道路景觀的美學效應和藝術魅力,開發景觀資源。

5.結束語

第12篇

1引言

為了貫徹十六大關于經濟特區要在體制創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時也為了加快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的重大戰略步驟實施,廈門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進行新的行政區劃調整,設立翔安區。在新修編的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空間拓展時序安排上,翔安區的發展設計是:翔安區作為廈門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輔城,遠景發展為城市副中心。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入調整,翔安區已進入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區域生態系統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正處在全方位的改造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面臨著更多壓力和挑戰。如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維護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是促進翔安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廈門市開拓城市發展空間、建設生態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生態安全格局問題辨識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脅翔安區生態安全的問題包括:

首先,林地和農業用地不斷減少,使這兩種組分所擔負的生態功能被削弱。隨著城市化過程,自然和農業用地類型向建設用地轉移的趨勢仍將延續,生態穩定性維護用地總量不足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區域生態系統就會變成一個穩定性維護機制非常脆弱的系統。

第二,城鎮建設用地的持續擴張,區域交通系統的發展,形成了大量線型景觀,建成區逐漸連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態空間,導致了區域景觀破碎化趨勢,影響到了區域生態穩定性。就目前發展趨勢看,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干擾改造活動還會繼續下去,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區域的植被覆蓋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觀組分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受到阻礙,降低自然生態系統對區域生態安全性的維護功能。

第三,養殖業的舊有規模,使得濱海灘涂和淺海水域集中分布區分隔,降低了自然濕地景觀的連通性和整體性,顯著增加了海岸帶生態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現代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原有的安靜的田園氣氛被徹底打破。大量土地被開發利用,致使綠色空間不斷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損失嚴重,形成了上述各種生態安全問題,再加上各種污染物質的排放,全區環境的舒適性和美學價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隨著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進行,未來翔安區的經濟和社會也會以超常的速度發展,對于區域生態系統的改造也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強度和幅度。這會使本區在進行土地開發建設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態可行性論證,建設的同時又大都沒有考慮必要的生態恢復和補償建設,如此的強度和速度致使其對局部生態系統的影響己經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態系統往往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態,生態安全性極低。

3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資源基礎分析

安全格局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狀況和現狀景觀組成及空間布局的基礎上。生態景觀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現狀分布是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區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帶、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水體廊道、小的塊狀綠地等人為廊道。它們構成了區域性與局部人工環境的保護體系與保護屏障,是區域生態安全的前提條件。

3.1植被帶

全區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內的五塊地區,即東北部的溪園內區、大帽山林場區以及東部的白云飛-鋤山林區、鴻漸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圍地區土地開發活動的蠶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區逐漸被道路或城鎮建設用地所隔斷,呈孤島狀分布。林地的覆蓋率偏低,樹種單調,林相結構單一,缺乏觀賞價值。

3.2土地資源

翔安區仍有大量適建用地可供城市發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區內目前仍存在著一定規模的農田,其面積占總面積的44%,從空間分布上看,全區農業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區已隨著城鎮建設用地的擴張而逐漸縮小。翔安的工業用地分布比較散亂,存在規模小、土地浪費嚴重的現象。翔安區的灘涂資源豐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區南部,沿著海岸分布大量的養殖池塘,近些年來鹽田也不斷轉為他用。

3.3綠地

城區目前公共綠地嚴重缺乏,無成規模的社區綠地及街頭綠地。

3.4水庫坑塘

區內僅有曾溪水庫和古宅水庫等小型水庫,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滿足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從長遠來看,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區發展的制約因素。區內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擾影響及自然因素影響,不穩定而變化明顯。東坑灣已經成為區內最大的人工圍堰內灣水域,作為區域開發的重點,應對東坑灣進行大規模的水域環境整治工程。

3.5河流水系

區內較大的河流為九溪,它作為翔安難得的生態開敞空間,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和價值。多年來九溪水質污染嚴重,農業、養殖業等侵占河道現象明顯;河流的連續性較差,河流的保護寬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陸交界帶的自然生態過程被破壞。

3.6交通道路

交通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路網結構不成系統。整個區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設中。

4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策略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是區域生態安全網絡的建設過程,加強生態安全關鍵點和關鍵地區的建設,在生態節點與節點之間應形成生態走廊,使得一定區域的生態戰略點之間保持良好的結構和功能聯結,從而為研究區域的城市化過程建立維護城市人居環境、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安全的有效生態網絡。網絡通常由廊道、節點、廊道效應區組成。

4.1區域關鍵地段的辨識和生態建設

所謂關鍵地段,是指這些維持景觀的連續性具有戰略意義或者瓶頸作用的景觀地段。通過這些關鍵地段的景觀保護和建設,有效提高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類為保護生態系統所付出的經濟代價降到最低。通過生態健康格局評價,來辨識整個區域的關鍵區。

4.1.1生態健康關鍵區

①翔安東北溪園內-大帽山林區、白云飛林場、香山風景旅游區:在這些區域植被集中覆蓋區,要嚴格約束其內部的開發活動,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壞和損失。

②曾溪水庫、古宅水庫:它們是翔安區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蓋度,發揮涵養水源的作用。

4.1.2生態亞健康關鍵區

翔安區發展的空間結構為“一心、五片”組團式的城市空間結構、“十字形”軸線分布的產業空間結構(“一心”指城市中心區,“五片”指新圩農業保護片區、馬巷工貿片區、東坑灣高檔居住片區、劉五店-澳頭港口物流園區、大嶝-蓮河對臺特色產業園區)。分布格局正好處于目前生態亞健康狀態區域。這些生態亞健康狀態的點和局部,包括:

①崎頭-下潭尾-瓊頭地段、下后濱,澳頭,蓮河等濱海岸段:這些岸段目前以水產養殖功能為主,今后應對養殖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規范養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復沿海防護林和紅樹林等植被來改善和恢復岸線的自然屬性。

②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組團。

通過合理的規劃手段,約束未來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方向和空間分布,對城市建設區形成良好的分割。盡量利用現有的生態基礎建立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園地和農田等生態空間構架這樣一些組團隔離帶。在適合地段引入適量的綠地類型景觀。注重居住區和工業園區的綠化,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城市景觀形象。通過建成區內部的土地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增加開放空間和綠地覆蓋。要合理選擇持久、穩定存在的林種、樹種,一般以鄉土植被為宜。

4.2生態節點建設

生態節點又稱踏腳石(steppingstone),是整個區域生態體系或者景觀格局中,一些面積較小但至關重要的區域。這些節點一方面形成區域安全網絡的關鍵保護點,對區域生態安全起著控制點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改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具有重要價值。

①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節點。農業面對快速擴展城區空間的壓力,農業土地資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農田,一則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再則可與城市綠化隔離帶相結合,成為城市綠色的開敞空間,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②東坑灣水域、澳頭灘涂節點,這些區域作為重要的濕地鳥類物種棲息地加以保護。

③鱷魚嶼、劉五店海域,作為重要海洋珍稀物種中華白海豚和文昌魚的棲息地保護區。

④下譚尾、九溪入海口的紅樹林恢復區,作為重要生態系統恢復區加以保護,防止填海造地等開發活動對其破壞。

⑤區域內面積大于1km2的坑塘水體。

⑥生態廊道網絡的節點,主要指生態空間網絡系統的交叉點處形成的生態節點,特別是大型立交橋周邊地區形成的綠化空間節點,也包括與綠色通道相連的公園、濕地等;

⑦建成區內獨立的開敞空間,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區內集中分布區的大型城市公園或綠化廣場。這些節點也是區域生態安全網絡建設的有益補充。

區域生態節點的保護和建設,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區域生態空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有助于區域植被覆蓋度的增加,有效地約束城市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展,減少局部地段的景觀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生態廊道的建設

自然生境之間的生態連通性是衡量區域生態穩定性的重要指標,而生態廊道則是實現和維持生態連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結構是影響廊道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河流廊道還是道路廊道,都應該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出發點,植物的配置以鄉土樹種為主,最好是將周圍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結構之中,在樹種搭配上喬、灌木結合,使廊道結構趨向于自然狀態或者半自然狀態。

4.3.1河流廊道的建設

針對九溪展開生態與景觀綜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護自然形成的淺灘、沼地;

②滿足物種棲息地的多樣性植被群落;

③水質治理,嚴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建設生態駁岸,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間的交換與調節,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

⑤劃定河岸兩側100m范圍為河流的緩沖區,限制人類活動;河岸兩側30m內的范圍作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寬度,其范圍內必須保證良好的植被覆蓋度,保持和恢復生態群落的完整性。

4.3.2交通廊道的建設

交通廊道對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或者特定區域來說,是一種干擾型的廊道,在廊道設置方面,要有意識地減少這些干擾,盡可能避開生態系統完整且脆弱的區域;盡量避開野生動物的生態廊道,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在道路兩旁建設一定寬度的綠色植被廊道。

4.4區域安全格局的生態網絡及其建設

4.4.1生態網絡構架

整體生態空間格局的連續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網絡的增加被認為是提升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生態價值較適宜的方法。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在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評價和趨勢分析基礎上,加強生態安全關鍵點和關鍵地區的建設,在生態節點與節點之間形成生態紐帶,使一定區域的生態戰略點之間保持必要的聯結,從而形成區域生態安全網絡。就翔安區而言,就是利用組團分隔帶、山地林地和濱海自然保護區,形成相互聯系的生態空間構架,以增強防災(臺風、蟲災)、消除熱島效應、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功能。

因此,合理組合全區現有的以生物生產過程為主的生態系統類型,并結合上述關鍵點與關鍵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和改造,建設具有區域意義的大型生態軸線,實現對全區現有以及未來城市建成區的有效生態分隔。生態軸線的具體構成如下:

①溪園內-大帽山林場-白云飛軸線;

②澳頭-劉五店-鱷魚嶼濱海灘涂軸線;

③小嶝-大嶝-澳頭淺海灘涂軸線;

④香山-東坑灣軸線;

⑤九溪及其生態緩沖區軸線。

4.4.2區域生態軸建設

山地林區軸線是生態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對于維護全區生態穩定性具有其他景觀類型無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組分結構和功能,建立未來景觀舒適性。增加各生境斑塊的完整性和連接度,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過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將自然引入城區。

對于濱海灘涂淺海軸線,應科學確定岸線和海域功能分區,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總體效益最優化。盡可能保留和恢復自然景觀和自然生態岸線,如珍稀海洋物種棲息地和紅樹林、灘涂濕地等特殊生境。控制海域污染,適合地段恢復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

以九溪兩側綠帶為豎軸,以香山-東坑灣綠化滲透空間為橫軸,構成翔安城區十字形的綠化主軸。

5結語

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是將景觀生態學原理和規律比較合理地運用于實踐。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規范無序的超強度的城市建設行為,使其對區域的生態安全不致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以經濟和高效的景觀要素的配置狀態,使自然空間與城市空間各得其所,相互協調,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實現區域經濟、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從翔安區目前的景觀組分比例和空間分布形勢來看,基于現存的生態景觀,以有限的土地資源來進行安全格局的構建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海灣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總體生態安全水平下降的趨勢,最終實現區域生態安全狀況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陳鵬.基于遙感和GIS的景觀尺度的區域生態健康評價——以海灣城市新區為例[J].環境科學學報,2007,27(10):1744-1752.

[2]陳志鴻,陳鵬.廈門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述[J].廈門科技,2005,(4):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北区| 纳雍县| 濮阳市| 长子县| 额敏县| 电白县| 伽师县| 赞皇县| 清徐县| 调兵山市| 瑞金市| 胶州市| 鄱阳县| 惠东县| 靖安县| 宿迁市| 德清县| 青田县| 棋牌| 乌苏市| 渝中区| 阿克陶县| 西贡区| 嘉峪关市| 麟游县| 锦屏县| 隆回县| 莆田市| 鄂伦春自治旗| 河南省| 花垣县| 浦江县| 岗巴县| 东安县| 灵璧县| 桑日县| 昌乐县| 大名县| 宣汉县| 泰兴市|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