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介紹一種事物

介紹一種事物

時間:2023-05-30 10:44: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介紹一種事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介紹一種事物

第1篇

1、我的寫字臺上,有盞精致的小臺燈。臺燈有一尺多高,看上去真是玲瓏雅致,美觀大方。 這是爸爸出差時買回來的。它的燈座是綠色的,接近燈座凸起的地方,鑿了一個圓洞,電線就從這兒穿進去。燈頭,燈桿粗細適中,色彩調和雅致,造型雍容大方。

2、燈桿上雕刻著兩條魚,上面的一條魚,眼睛望著遠處,像是在看著什么東西,思考著什么問題;下面一條魚,眼睛望著它的伙伴,好像在問:“你看見什么,能告訴我嗎?”小臺燈發出美妙的、柔和的綠色光線。燈罩邊上有如用綢子扎過的花邊,罩面上有四幅優美的圖畫,其中一幅是翠竹。竹節粗壯,葉綠枝繁,讓人一看頓時覺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3、其他三幅是花鳥畫,這些花姿態美麗,鮮艷奪目,為臺燈增添了不少色彩。 這盞小臺燈靜靜地蹲在寫字臺上,為我們照明。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關鍵詞】說明文;對象;順序;方法;語言

說明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是一種常見的文體,也是一種較為重要的文體。它既不像記敘文那樣重在記敘、描寫和抒情,也不像議論文那樣,重在闡明主張,批駁謬論,它更強調科學性、客觀性,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傾向。它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是對客觀事物的性狀、特點、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學的說明。那么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同學們怎么樣才能把它寫好呢?我根據自己日常的教學實踐經驗積累,把它歸納為“四抓”。

一、抓說明對象

所謂抓對象,就是要抓住說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個性)。事物的特征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顯性特征,如事物的顏色、質地、空間位置、形狀、溫度等;二是內隱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變化過程、內部結構、習性、性能、風格等方面。如:《中國石拱橋》在介紹趙州橋時不但介紹了他的地理位置、雄偉的外觀,而且還詳細的介紹了它的構造原理以及它的歷史價值。這樣就把趙州橋的特征介紹的比較全面,也使讀者對這座古橋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可如何才能掌握事物的這些特征呢?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對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而且還要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的掌握事物的特征。

二、抓說明順序

我們平時做什么事情都要求有條理,當然寫說明文也不例外。所謂說明有條理,就是行文線索要清楚、層次要分明。作者要清楚說明具體事物時是按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內到外還是由主到次的順序寫,不能想到哪里寫到哪里。這樣才能使讀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關系。所謂合理的說明順序是指能充分表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順序,也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事物規律的順序。

常見的說明順序主要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寫作說明文時,往往以一種順序為主,當然在具體運用的時候,有時會出現幾種說明順序交叉使用的現象。如《中國石拱橋》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時間順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體、先整體后局部的邏輯順序進行說明。文章先談世界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再概括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情況,接著以趙州橋、盧溝橋為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最后總說我國石拱橋有光輝成就的原因,以及社會主義時期石拱橋的發展。這樣寫既介紹了我國石拱橋的特征又符合了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由此可見我們在考慮運用何種說明順序時,既要注意客觀事物本身的特點,又要遵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使說明文寫的更好。

三、抓說明方法

自古以來,人們做事情總喜歡講究方法,因為方法得當可以使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寫文章也不例外。在寫說明文時,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不僅能把事物說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讀者理解,而且它也是衡量說明文寫作水平的重要標志。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

以《中國石拱橋》為例,比如要說明石拱橋的外形,作者就說“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通過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讀者的眼前就能呈現出石拱橋的形狀了。再如,要說明趙州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就說“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幾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通過列數據就很好的證明了它的古老與堅固。再如在寫盧溝橋的獅子時,作者寫道“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就通過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把這些石獅子寫的栩栩如生,同時也說明了盧溝橋形式優美這一特點。

從上面的例子可見:要寫好說明文,說明方法的得當運用確實很重要,因此我們在寫作中要根據要求靈活的運用。

四、抓說明語言

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準確、簡潔、通俗。

語言準確:準確性是說明事物的先決條件,說明文的語言要不得半點的夸張,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說明文語言準確,并非一定得用確數,也可以用約數。比如“大約”“左右”“可能”“估計”,這些詞語也同樣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比如《中國石拱橋》在寫趙州橋的修建年代時就寫“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因為趙州橋建造的確切年代已無從知曉,所以作者雖用了“左右”但是更體現出他在尊重事實,給我們的信息也反而更準確。

再如,作者在寫道我們石拱橋悠久的歷史時說“《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文字中雖用了表示約數的“大約,可能”,但是反而更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3篇

為了說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須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等。閱讀說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說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樣的說明方法,說明什么對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說明方法是通過怎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這樣分析才透徹、扎實。學會辨析一般性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與作用,首先要了解一般性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及其特點。

1、舉例子。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說明文的事例,是用來介紹知識的。運用舉事例的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適量性。

2、列數字。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采用列數據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并力求近似。

3、打比方。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說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同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4、作比較。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作比較的時候,可以是同類相比,也可以是異類相比,可以對事物進行“橫比”,也可以對事物進行“縱比”。

5、分類別。將被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分類別是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的重要方法。

6、下定義。下定義是一種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征作概括說明的方法。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下定義”必須抓住被定義事物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多采用判斷單句的形式。根據材料下定義,既能考要信息的篩選能力,又能考查合理排序、簡潔表達等語言能力。

7、作詮釋。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做作詮釋。下定義和作詮釋兩種說明方法,都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語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區分呢?一般來說,“是”字兩邊的話能夠互換,就是定義;如果不能互換,就是詮釋。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這句話,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是人”,意思不變。“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種固態降水物”這句話,如果改為“云中形成的固態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別,前一句是定義說明,后一句是詮釋說明。

典例分析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泥灘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總稱,包括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紅樹、海欖雌、海桑、紅茄冬等。適宜生長在風平浪靜、淤泥深層的海灘、濕地或河口地區。紅樹林四季常綠,因其樹皮中含有一種稱為“單子”的化學物質而顯紅色,故稱為“紅樹林”。

紅樹林與其他類型的樹林相比,有許多獨特之處。為了適應鹽分高的海洋環境,葉片上有排鹽孔,能把吸入體內的海水鹽分有效排出,其功能類似于人皮膚上的汗毛孔。另外,紅樹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氣不良,所以大多發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狀萬千。最為奇特的是紅樹林的繁殖為“胎生”方式,種子在母樹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樹上萌發成芽,然后隨同果實一起墜海,數小時內即可扎根成長為獨立植株。紅樹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這些支柱根多在樹干基部生出,逐漸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縱橫交錯、抵抗風浪的弓形支架。

以紅樹林為中心的海洋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通過食物鏈維持自身的生態平衡。紅樹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養料而生存,其樹葉、樹枝是魚蝦的食物,鳥類又以魚蝦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將植物、動物的遺體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土壤中。

紅樹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以海南島的紅樹林為例,該系統內有鳥類114種(占全島的40%以上)、昆蟲100多種、水生動物100多種、平均每公頃每年可產魚、蝦、蟹等海產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萬畝紅樹養萬人”的說法。可作鞣料和染料;有些紅樹植物木質堅硬,耐腐蝕,是建筑物和船舶的優質用材。某些紅樹植物還可入藥,能治療淋巴結核、皮膚病、癌癥等。

紅樹林還有很高的環保價值。紅樹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風,抵制海浪侵襲,保護農田和村鎮,被譽為“天然的海防衛士”。同時,紅樹林根系發達,枝葉繁茂,還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凈化海水。另外,紅樹林還有較高的生態學研究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由于紅樹林的生長環境特殊,所以種類相對貧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屬、81種,大致可分為兩類:東方型,分布在亞洲、大洋洲和非洲東海岸,種類較為豐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島和非洲西海岸,種類相對貧乏。我國的紅樹林共有13科、24種,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島最為豐富,其面積占全國的70%以上。

(節選自蘇宗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態系統》)

1.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紹了哪三個方面的內容?

2.根據第二段內容,概括紅樹林的生物特點。

3.依據第三段文字,簡要說明紅樹林與海底土壤之間的關系。

4.第四段畫線的句子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選自2009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卷)

解析

第1題,此題考查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解答時要研讀第一段文字,然后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三句話分別介紹的內容。參考答案:解釋什么是紅樹林,介紹其生長環境,說明其得名原因。

第2題,此題要求概括紅樹林的生物特點。仔細閱讀第二段,可以發現這段是按照先總后分的結構形式寫的,進而思考在這段中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紅樹林的“獨特之處”。 參考答案:葉片上有排鹽孔;大多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以“胎生”方式繁殖;有密集的支柱根。

第4篇

【關鍵詞】英語 修辭 教學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修辭作為英語的藝術魅力的表現手法之一,在初中教學中雖不是重點,但若能恰當運用,將修辭穿插于教學中,必能引人入勝,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現將幾個較為常見的修辭現象介紹如下:

一、Simile明喻

是常用like或as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是兩種基本不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辭手段,表達方式為A像B。如:

1.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我的心就像一只歌唱的小鳥。

2.This dictionary is as broad as the sea.這本詞典像海洋一樣博大寬廣。

二、Metaphor隱喻

和明喻是不同的,是一種進行隱藏比較的修辭手段。隱喻又稱為暗喻,是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表達方式為A是B。如:

1.Time is money. 時間就是金錢。

2.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個鐵石心腸的女人。

三、Synecdoche提喻

也稱舉隅法,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現的各種對應的現象來表現該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段。如:

1.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他是本世紀的牛頓。(以個體代整個類,即以Newton表示scientist科學家)

2.Outside, there is a sea of faces. 外面街上,是人的海洋。(以人體的局部代全體,即以faces表示people)

四、Pun雙關

是指用同音異義或多義的詞,一語雙關,使語言產生詼諧幽默的效果。如:

1.He is not a grave man until he is a brave man.其中的grave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嚴肅的”(形容詞),一個是“墳墓”(名詞),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不是一個嚴肅的人,除非他躺到墳墓里,才能嚴肅起來。

2.The pray for you today and prey on you tomorrow.其中的pray(祈禱)和prey(捕食),發音相同,外形相似。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今天為你祈禱,明天就會加害于你。

五、Personification擬人

這種修辭手法是把人類的特點、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加強了生動趣味性。如:

1.The wind singing to wake up the sleeping earth.風兒輕輕唱著歌,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2.Autumn a steady pace slowly came to us.秋天邁著沉穩的腳步款款地向我們走來。

六、Hyperbole夸張

運用豐富的想象、過激的言詞,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縮小,以達到強調的效果。如:

1.My blood froze. 我的血液都凝固了。

2.Thank you a thousand. 千恩萬謝。

七、Onomatopoeia擬聲

是模仿自然界中非語言的聲音,其發音和所描寫的事物聲音相似,使語音顯得生動,富有表現力。如:

1.Her heart went pit?鄄a?鄄pat. 她的心撲通撲通地跳。

2.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他的肚子空空如也,咕嚕咕嚕地叫。

八、Rhetorical repetition疊言

這種修辭手法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中,將相同的結構,相同意義的詞組成的句子重疊使用,以增強語氣和氣量。如:

1.It must be created by the blood and the work of all of us who believe in the future, who believe in man and his glorious man?鄄made destiny. 它必須用我們這些對于未來、對于人類以及人類自己創造的偉大命運具有信心的人的鮮血和汗水去創造。

2.Because good technique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means more quickly?鄄cured patients, less pain, less discomfort, less death, less disease and less deformity. 因為優良的醫療技術和外科手術意味著更快地治療病人,更少痛苦,更少死亡,更少疾病和更少殘廢。

九、Irony諷刺

是指是含蓄的褒義詞來表示其反面的意義,從而達到使本義更加幽默,更加諷刺的效果。如:

Well, of course, I kne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啊,當然,我知道像你這樣的先生只帶大票子。(店員這句話意在諷刺這位穿著破爛的顧客:像你這樣的人怎么會有大票子呢?名為“gentlemen”,實則“large notes”而已)

其實英語的修辭方法還有很多,以上所介紹的九種在初中英語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學中雖不要求講得很深,但給學生作較為淺顯的介紹,將修辭所帶來的幽默詼諧用于活躍課堂氛圍,對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還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茅云飛.初中英語修辭教學的探討[J].華章,2001(7):181.

第5篇

關鍵詞:事理說明文 邏輯順序

事物說明文重在介紹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說明文則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質。所謂“事理”,就是與事物有關的某種道理。如何寫好事理說明文呢?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握好事理的說明對象

首先要弄清是寫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弄清說明對象可以從審題入手。如《中國石拱橋》,從題目可以看出,它要介紹的對象是中國的石拱橋,并不需要我們闡明什么深刻道理,只需將它們的特點說明即可,是事物說明文。而《奇妙的克隆》從標題可以知道,文章必須給我們講解清楚克隆技術的本質及克隆技術的發展和將帶來的影響幾個問題。它向我們闡明的是一種事理,是事理說明文。

確定中心思想時,要注意以下三點:首先是正確,即解說的事物本質及規律性要有科學的根據,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其次是深刻,即說明事物要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反映事物內部的規律性。要使讀者不僅了解事物“是這樣的”,而且要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第三是集中,即重點突出,中心明確。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豐富的,但在確定中心時不能沒有重點,沒有中心,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都講得不深不透,反而會把中心思想給湮沒了。

二、掌握說明的邏輯順序

事理說明文,按照事物內部的聯系和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來安排材料,可以用邏輯順序。因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由整體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所以在寫事理說明文時,我們必須將文章思路與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保持一致,才能適應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賞習慣。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的結構順序是: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是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組織全文的。在寫作時,究竟使用哪種說明順序,主要是根據說明對象的自身規律和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來確定,沒有固定的格式。

三、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

1.列數字。用準確的數據說明事物的某些方面,這種方法叫列數字。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面對這樣的天文數字,人們豈能無動于衷?”(《生物入侵者》)這里的數據具體說明了“生物入侵者”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

2.舉例子。舉出實例進行說明,使內容具體化,叫舉例子。《大自然的語言》第五段從反面舉例子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如1962年北京的物候比1961年遲10天左右,但農業生產仍是按往年的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

3.分類別。把被說明對象按一定的標準分成不同的類別,逐類加以說明,叫分類別。如《大自然的語言》,在講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時,就從緯度、經度、高下等方面進行分類說明。

4.作比較。就是通過比較說明事物和事理。例如《奇妙的克隆》中“克隆鯽魚出世前后”的1、2段就對中外科學實驗進行了比較,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

5.打比方。利用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之間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打比方。如“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運動。”(《恐龍無處不在》)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說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四、使用準確的說明語言

第6篇

比喻,增加語言形象美

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使事物形象、生動起來。在習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刻畫得更細致,如一位同學寫的片段:

“弟弟的手可真怪,瞧,剛剛還像膠筍般白嫩,一轉眼,就成了幾根小炭棒,”

用“膠筍”來比喻“弟弟的手”,寫出了小手的白嫩,用“炭棒”來比喻“弟弟的手”,突出小手的臟,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小弟弟的可愛,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擬人,散發話言靈性美

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當作人,寫成和人一樣有感情、有語言、有動作。這樣一來,本來不具生命或不具思想的物就如同一個個人物鮮活起來。擬人手法的運用會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具體,既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的某個特點,語言也會更具靈性美。

那擬人手法如何運片于作文當巾呢?其實很簡單,就像電話故事、動畫片一樣,石頭能說話,小樹會爭論,花兒會比美……只要你把事物!與作人,給它說話、吃飯、唱歌的本領,ij=:它們也有喜怒和哀樂,擬人手法就用了, 如有個同學寫他家的小烏龜:

“早上,我去看小烏龜,只見它蹬了蹬小腿,又伸了伸脖子,做起了健美操,一邊做一邊打著哈欠,愜意極了”

讀完這個片段,你是不是覺得這只邊打哈欠邊做操的小烏龜可愛至極呢?這就要歸功于擬人手法的運用。

排比,彰顯語言結構美

所謂排比,即用三個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詞組或句子并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一位同學的作文這樣寫道:

“我喜歡笑,因為我很幸福,若你問我幸福是什么?我會說:‘幸福是爸爸嚴厲的目光,幸福是媽媽溫柔的叮囑:幸福是老師諄諄的教誨,幸福是我現在的擁有。

這個排比句,寫出了作者對幸福的理解,讀來瑯瑯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同時也彰顯語言的結構美。

第7篇

同學們在小學階段就接觸過說明文,那么,什么是說明文呢?我們又該怎么寫好說明文呢?說明文,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它是對客觀事物的性狀、特點、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學的說明。說明文既不像記敘文那樣重在記敘、描寫和抒情,也不像議論文那樣,重在闡明主張,批駁謬論。說明文通過說明客觀事物,使人增長知識和技能。說明的目的就是要讓人接受,而枯燥乏味、條理不清的文章,怎么能讓人提起閱讀的興趣呢?所以,寫說明文除基本要求如準確、簡明外,還要講究生動形象。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不少同學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認為寫說明文應該不帶任何感彩。其實不然,如果你能把說明對象當作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去對待,你介紹它,就猶如介紹你的一個朋友一樣,你說,這樣去寫文章,你還會感到困難嗎?

所以,我們要寫好說明文,必須首先從感情上入手。對說明對象賦予自己強烈的情感,這樣,讀者讀來就會感覺親切,仿佛是在聽一位陌生朋友的自我介紹。其次,就是要把自己擬物化,即自己在寫說明文時不要把自己當作常規的“人”,而要把自己當作被說明的對象的“物”,并以物為角色,體會一下它們的特征有些什么優勢,體會一下它們假設要自我介紹該如何找到突破口。最后,我們還需要講究說明的“藝術”,如采用合適的說明順序、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等。在教材中,我們已經學習并掌握了不少說明方法,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說明的語言上進行挖掘,比如在記敘文寫作中經常用到的記敘、描寫和抒情,其實也可以用在寫說明文上。當然,說明中的生動形象與記敘、抒情中的生動形象是有原則區別的,記敘文的生動形象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目的是要通過生動的形象去感染、影響讀者的思想感情。而說明文的生動形象只是為了把說明對象描述得更通俗、更淺顯、更容易懂。我們要在文章中體現我們的思想感情,但表達思想感情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目的是讓讀者看得更明白,更愛看。

初學說明文寫作的同學往往比較容易犯兩個錯誤:一是對說明對象的特性把握不準確,說明目的不明確,缺乏對事物需要說明的方面進行認真全面的思考。具體表現是,對事物的某方面進行說明的時候,文章沒有緊緊圍繞該方面的特征來寫,致使這方面的特征不清晰,不突出。二是對事物的特征說明不清楚,主要體現在說明順序不清晰,說明方法不恰當。有的同學在說明事物特性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會不講究說明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幾個方面放在一起說,或者事物的一個方面還沒說清楚又去說另一個方面,結果使得哪一個方面也沒有說清楚。想要寫好說明文,同學們要牢記五點:第一,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第二,要選好說明角度;第三,合理安排說明順序;第四,恰當地使用各種說明方法;第五,運用準確、簡明、生動的語言說明。

第8篇

1.辨析說明對象及特征

(2012?甘肅蘭州) 給本文擬寫一個能顯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的標題。

①2011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昆蟲學家希恩等人通過全球頂級學術雜志《科學》,向全世界公布了一個重大發現――和人類一樣,紙巢蜂能夠認識同伴的臉孔!

②在自然界,數只紙巢蜂的蜂后時常共同建立巢穴,它們通過比武來確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時,紙巢蜂必須要記住那些比試過的同伴,以避免反復爭斗。為確定它們確實是依靠記憶同伴的面容來對此進行分辨,科學家設計了一個有岔路的帶電迷宮,一邊是沒有電的安全區,另一邊則為通電道路,岔路用紙質的蜂臉圖片作為路標。試驗結果顯示,紙巢蜂能夠識別這種路標,當代表“有電”的蜂臉出現時,紙巢蜂都會避開這條路,并選擇走向“沒電”的蜂臉道路。

③其實不僅是紙巢蜂,螞蟻中有一種厚結猛蟻也能互相識別,并且認得巢穴中的每一個成員。不過,這種情況只出現在成員比較少的群體中,如果蟻巢成員數量太多,它們就認不過來啦。過去,如果昆蟲稍微表現出學習或者智力傾向,滿臉嚴肅的專家們立刻就會糾正說這是一種本能。因為,昆蟲的大腦好比針尖大小,和我們的人腦相差太遠。“15年前,如果有人說昆蟲能夠識別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認為是瘋了!”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動物行為學家拉爾斯教授這樣評價道。

④無獨有偶,2010年10月,法國圖盧茲大學的行為學家奧若瑞等人訓練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們也使用分叉的迷宮來做實驗,并將繪制有位置的簡單圖像展示給蜜蜂,蜜蜂只有飛到正確的位置才能獲得蜂蜜作為獎勵,如果飛錯了則會受到一些懲罰性刺激。經過訓練,蜜蜂迅速完成了學習,它們不僅能分辨出圖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能從混合圖像中找出學過的圖像,甚至能夠理解一些和原來不同的圖像,可謂戰績驚人!

⑤而這些小生靈給我們帶來的震撼還遠不止這些。數年前,有人曾飼養并觀察黃獠蟻的行為。這是一種利用絲黏合樹葉做巢的樹棲螞蟻,上千年來廣東的果農都用它們來獵殺柑橘害蟲。當時,他們將黃獠蟻的巢穴從樹上摘下來,因為怕它們逃逸,還特意用一個大號魚缸裝滿水,做了一個孤島把巢放上去。為了美觀,人們還在水中養了些很小的熱帶魚。隨后怪事便發生了,這些小小的熱帶魚莫名其妙地少了許多!這讓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⑥終于,人們從黃獠蟻的巢中找到了小魚的尸體,揭開了謎底。原來,樹棲的黃獠蟻很快適應了魚缸的環境,這些原本是樹上的獵手竟然搞起了漁民的營生,它們將不經意間游到島邊的小魚拖上岸來吃掉了!這真的是單純的本能嗎?我無法確定。但是,如果將我們放在孤島上,估計也會是同樣的做法吧?

⑦盡管,我們在內心不斷地告訴自己,只有像人腦這樣“規模”的腦才算得上是聰明的,昆蟲應該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當代昆蟲行為學的研究正在一點點挑戰我們這些大腦智慧生物的心理極限:一些昆蟲能夠將物品分類,一些昆蟲能夠數數,還有一些昆蟲甚至能夠記住人臉!

說明文一般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以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的特征;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抽象事理,以使讀者明白這個事理。把握說明對象的方法有:①看標題;②看首尾段;③看關鍵詞句,如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④逐段分析內容,然后歸納小結。

所謂特征是這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說明白這一事物或事理的獨特之處。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構造(內外),形態(大小、長短等),性質(硬、軟、冷、熱等),變化(動、靜、快、慢),成因(簡單、復雜),功用(廣狹、正反)等等方面。

①能識別同伴臉孔的紙巢蜂。②能認識同伴、分辨方向、適應環境的昆蟲。

本文介紹了紙巢蜂、厚結猛蟻、蜜蜂、黃獠蟻等昆蟲的特別之處,并不是具體介紹某一種昆蟲的特性,所以本文的說明對象應是“昆蟲”。錯例中對這類昆蟲的特征的概括并不準確,錯例①只是概括了紙巢蜂的特別之處,錯例②雖然說出了文中列舉昆蟲的具體特征,但是并沒有概括出這類昆蟲的一般特征。另外作為標題也不夠簡潔。本文屬于事理說明文,我們可以根據最后一段得知昆蟲并不是愚蠢和低劣的這一事理,從而得出本文說明對象的特征是“有智力或學習傾向”。

①昆蟲并不弱智。 ②昆蟲是有智力的。

2.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2?河南)第④段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寫出兩種并分析其作用。

④在低海拔地區,盡管條件優越,但岳樺競爭不過云杉、冷杉等,只呈零星分布。隨著海拔的升高,岳樺越來越占據優勢地位,并在海拔1700米、2100米處形成東亞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岳樺林帶,幾乎為純林。當海拔高于2100米,由于受風、雪等因素的影響,岳樺以斑塊狀分布于高山苔原帶。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釋明白,就要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

(1)舉例子: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的……特點,便于讀者理解。

(2)分類別:條理清晰地說明了……。

(3)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的……特點,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數字:科學準確地說明了……的……特點 。

(5)作比較:通過比較突出了……的……特點。

(6)下定義:完整、科學、準確地說明……的本質特點,使之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

(7)畫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

(8)引資料:增強文章說服力。

這類題的答題格式一般是:本句(段)用了……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具體直觀/深入淺出/科學準確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征)。

舉例子和列數字,具體形象,科學準確。

首先,說明方法判斷有誤,選段列舉云杉、冷杉等例子是為了與岳樺進行比較,說明在低海拔地區岳樺生長不占優勢。其次沒有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①作比較。把岳樺與云杉、冷杉等進行比較,突出說明在低海拔地區岳樺生長不占優勢。②列數字。用“1700米、2100米”準確地說明適合岳樺生長的海拔高度。③摹狀貌。用“斑塊狀”形象地說明岳樺在高山苔原帶的分布狀態。(答出任意兩種即可)

3.把握說明文的順序

(2012?四川成都)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其分寫的部分能否調換順序?請結合原文分析作答。

椅子改變中國文化

②首先是對房屋的建筑結構及其內部布局產生影響。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們坐姿低矮,窗戶的位置也相應較矮,椅子的出現使窗戶的位置明顯升高。同時,椅子的出現也對房屋內部布局產生了較大影響。傳統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間盡量空闊,以供人們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現后,人們就不需要為席地而坐預留太大的空間,家具的數量也因此增加起來。

③椅子的出現還影響了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椅子出現后,人們坐姿明顯升高,自然而然出現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應運而生,逐漸成為人們最主要的吃飯、看書的家具。這些高足家具的出現,還引起了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變。到了宋代,很難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盤、杯等用具都變得玲瓏精巧。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比如,人們進餐方式的變化,以前人們圍坐在一起進餐很困難,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現后,人們開始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吃飯,分餐制也隨之變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現更為重要的是強化了國人心中的皇權意識。椅子出現之前,人們在正式場合必須跽坐。皇帝和群臣議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時,皇帝其實也基本是跪著的。這種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間的關系,那時的君臣關系更像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那時的“跪”沒有低下的含義,而是一種恭敬虔誠的表現。椅子出現之后,“跪”的意義與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臨下,臣民們則跪拜在地上,這種禮節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國人,使國人潛移默化地奴顏婢膝起來,進而更加強化了國人心中皇權至上的意識。

⑤可能有人奇怪,歐洲人也“跪”,為什么沒有出現奴化的現象呢?因為歐洲人的禮儀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雙膝跪下,對任何人都不用雙膝跪下,就算見了本國的君主,也只是單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國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禮儀,不光用于君臣之間,還廣泛用于下級與上級之間、百姓與官員之間。可見,“跪”在我國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現后,這種不平等性就逐漸顯現出來,強化了國人的奴化心理。

有條理地說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紹清楚。常見的說明順序有:①時間順序――即以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后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②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或由遠及近地依次進行說明,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征,多用來說明建筑物。③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內部聯系包括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并列關系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等等。介紹高科技產品或說明事物間的聯系的,多用邏輯順序。

不能,因為分寫部分的內容先說明了椅子對房屋的建筑結構及其內部布局產生影響,再說明了椅子的出現對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的影響。段落之間有著內在的順序,所以不能調換。

只是分層概括了段意,沒有說出具體的說明順序。

不能,因為分寫部分的內容采用了邏輯順序,作者先說椅子的出現對房屋的建筑結構所產生的影響,再說到對人們生活習俗和心理的影響,這是由具體到抽象的說明順序。

4.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2012?重慶)聯系上下文,請你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和作用。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壞血酸,它就會抑制這一轉化過程的發生,從而降低亞硝酸鹽“可能”的致癌風險。

(2)這些脫氧抗壞血酸并不甘于“敗家”,會去奪取別人的氫原子來重建家園。

有營養的食品添加劑

④抗壞血酸的作用不僅于此。人們在熟肉制品中經常會加入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有兩種作用:一是與肌紅蛋白反應,使之呈現誘人的紅色;二是抑制細菌生長,實現防腐功能。加入抗壞血酸,可以促進前一個反應的進行,從而加快“發色”的過程。許多人認為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其實,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當它與肉中的氨基酸反應,生成的亞硝胺才是一種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壞血酸,它就會抑制這一轉化過程的發生,從而降低亞硝酸鹽“可能”的致癌風險。在不需要亞硝酸鹽的肉類食品中,有時也會加入抗壞血酸。因為肉中油脂氧化會釋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壞血酸,它就會搶先消耗周圍的氧氣,從而保護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鮮”。

⑤抗壞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脫氧抗壞血酸。這些脫氧抗壞血酸并不甘于“敗家”,會去奪取別人的氫原子來重建家園。人們利用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壞血酸,改善面團性能,增加面團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膠蛋白,其中有許多巰(qiú)基――就是帶著一個氫原子的硫原子,脫氧抗壞血酸會掠奪其氫原子。當我們揉面時,巰基中的氫原子就會被脫氧抗壞血酸奪走,剩下的硫原子就會兩兩相連,形成所謂的二硫鍵。當大量的二硫鍵形成,面團中的谷膠蛋白就形成一個巨大的網絡,從而增強其筋道。

說明文的語言以準確為其基本特征,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修飾和限制性的詞語,都要求準確無誤。解答這類題首先要解釋字面意思,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體說明作用,如“××”詞修飾或限制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其次要說明這類詞在說明文中的一般作用,如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等。

有時作者為了讓說明文更能吸引讀者,在文中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和修辭方法,這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解答時要扣住文中運用修辭手法、說明方法或運用其他表達方式的句子,結合語境加以分析。

(1)“可能”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敗家”一詞表達生動形象。

只寫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套話,籠而統之,缺少對詞語的解釋和作用的分析,沒有結合原句具體分析。

(1)“可能”表不確定性,說明了亞硝酸鹽本身并不致癌,只有當它與肉中的氨基酸反應生成亞硝胺時,才有致癌的風險。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敗家”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抗壞血酸很容易被氧化,從而生成一種物質――脫氧抗壞血酸。

5.探究材料鏈接題

(2012?浙江衢州)結合文章內容和鏈接材料,分析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錯誤。

【案例回放】王阿姨出現了頭痛、發燒等癥狀,經醫生檢查,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因為家里還有阿莫西林和頭孢氨芐膠囊,她就自行服用了這些藥。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藥成了當務之急。抗生素只對細菌引發的病癥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要嚴遵醫囑:不能同時服用幾種抗生素類藥物;不能隨意改變服藥時間,間隔太近會引發腸胃不適,間隔太久則藥物對細菌的抵抗力會減弱。

【鏈接材料】

感冒是常見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細菌性的,還有更復雜的。病毒是形態最小、結構最簡單的一類微生物。人類傳染病中的80%是由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材料鏈接題是說明文閱讀考查的經典考題,材料內容通常是對原文內容的補充、印證、拓展。判斷材料與原文的關系時,首先要準確概括材料內容,然后在原文中尋找與之照應的句子和內容,建立材料與文章之間的聯系。

①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識,盲目依賴抗生素,這就加速了體內耐藥菌的增長。②沒能嚴遵醫囑。

第9篇

內容摘要:下定義和作詮釋是說明類文章中常見的說明方法,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本文從內容、格式、語言等三個方面,對其作了詳細區別,以幫助學生切實辨別與使用。

關鍵詞:說明 下定義 作詮釋 內容 格式 語言

說明文是與記敘文、議論文并列的三大文體之一,也是中學階段重點學習的文體之一,理應受到足夠的重視。下定義和作詮釋是說明類文章中常見的說明方法,可以說不了解這兩種說明方法,就無法學好說明文。但是下定義和作詮釋又偏偏有不少相似之處,所以在閱讀與寫作中常常有人會把它們認錯或用錯。因此,教學中,應認真仔細地加以區別,以幫助學生切實辨別下定義與作詮釋。

所謂下定義,就是用簡短明確的語句揭示出概念的內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點或本質的一種邏輯方法。所謂作詮釋,就是從一個側面就概念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質和特點進行適當解說。要區別這兩種說明方法,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從內容上區別。下定義是一種嚴謹的說明方法,它必須對概念的全部內涵加以揭示,以保障讀者對該概念有個完整準確的把握;而作詮釋則是一種相對靈活的說明方法,它一般只是揭示概念的部分內涵,讓讀者對該概念有個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即可。如《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書目》中對“書目”這個概念,進行了這樣的說明:“書目是一種記錄書名著者出版和收藏情況、按照一定的順序編排、供人們查找的工具書。”這段話從內容、編排方式、用途和性質四方面對書目的全部內涵作了揭示,非常嚴謹全面,用的是下定義的方法,讀者根據這個定義對“書目”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如果只需對書目部分內涵加以揭示,那就可以從許多方面去說明,如可以說“書目是一種工具書”,還可以說“書目是用以記錄書名著者出版和收藏情況的”等等,這都只是作詮釋,讓讀者從某個方面去了解“書目”這個概念。

二.從格式上區別。下定義比較嚴格固定,作詮釋比較靈活隨意。下定義常用的格式是“甲是(什么樣的)乙”。其中“甲”是被定義的種概念,“乙”則是能包容“甲”這一類事物的一個屬概念,包括種差和鄰近屬概念。所謂“種差”是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所獨有的屬性。所謂“鄰近屬概念”是指包含被定義者的最小的屬概念。例如,民歌是直接表現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勞動人民創作的詩歌。在這個定義中,“詩歌”是鄰近屬概念。“直接表現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勞動人民創作的”是民歌和其他詩歌的本質差別,即種差。再如“書目(甲)是(什么樣)的工具書(乙)”,“泥石流(甲)是(什么樣的)流動漿體(乙)”。要使“是”的前后對等,“乙”前一定要有限制性語言,以揭示甲的特征,將甲與其他同屬乙的事物區別開。如前文對“書目”下定義,一定要指出“書目”是什么樣的工具書。作詮釋,則沒有這么嚴格的格式要求,它只是根據寫文章的需要,對概念某一方面的特征進行說明即可,至于句式特點因文而異,機動靈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定義不能比喻,雖然比喻也 構成了“甲是(什么樣的)乙”的格式。因為定義應該提示概念的內涵,用比喻涌過到這個目的。如“書目就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知識就是力量”“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雖然都構成了下定義的格式,而且很形象,但“鑰匙”“力量”“工程師”都是喻體,而不是鄰近屬概念,不能反映被定義概念的本質,因此不屬于下定義。

三.從語言上區別。下定義必須簡練概括,作詮釋可以詳細具體。有時根據需要,在作詮釋時也可能涉及概念的全部內涵,但其語言表述一定比下定義詳盡、通俗,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中對“泥石流”作詮釋:“在一些山區的溝谷中,由于地表徑流對山坡和溝床不斷地沖蝕掏挖,山體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來的大量的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被水流挾帶攪拌,變成粘稠的漿體,在重力和慣性的作用下急速奔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泥石流。”這里用了96個字,如若改用下定義法,只用40多字就夠了。

至于何時用下定義,何時用作詮釋,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首先要注意文體。在一般說明文、特別是科技說明文中,要對一個概念(事物)作科學的、全面的、準確的介紹,一般用下定義的方法;而在一般文體中則只需用作詮釋的方法。因科學考察報告《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屬于記敘性說明文,所以文中對“流石流”的解說選用了作詮釋的方法,而沒有用下定義的方法。其次要看客觀需要。如果文中只需說明或強調某事物的某種特征,則只需作詮釋而不需下定義而旁及該事物的其他特征。如果文中需要對事物作具體、形象的介紹,也不必為下定義的格式所限,只管作詮釋便是。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實驗學校)

第10篇

一、鎖定說明對象

說明文從說明對象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四類:建筑物、自然現象和科學技術、生物、序言。通常情況下,建筑物的說明要點包括名稱、方位、規模、布局、結構、歷史變革、價值等;自然現象和科學技術的說明要點是分類、形態、形成過程、特征、性質、發展變化、益害或用途等;生物的說明要點是產地、類屬、形態、習性、特征、飼養或培育、益害等;序言的說明要點是寫作意圖、寫作過程、內容介紹、作品特點、社會意義的評價等。應當說明的是文章對各個要點的說明并不是等量齊觀的。文章從一定的目的出發,對一個事物或事理的說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們理解“說明對象”的概念既應該宏觀把握,又應該微觀分析。

《鯉魚》一課介紹了鯉魚的體形特點、外部結構、輔助運動器官鰭的作用、輔助呼吸器官鰾的作用、感覺器官眼、耳的功用,另外還簡明扼要地說明了鯉魚的生活習性和繁衍生長的狀況,隨后介紹了判斷鯉魚年齡的簡便的方法,最后以鯉魚有觸須和變色的異常性,推測了人們把它當作神物的原因。文章的說明對象是鯉魚,“體形特點”、“外部結構”等這些說明要點與“鯉魚”這一說明對象的關系是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研究說明對象不僅要研究整體的說明對象,更應該注重說明要點,這是作為“小”的說明對象出現的,對“小”的說明對象的說明才構成了對整個事物的完整介紹。例如,法國法布爾《蟋蟀》一文第八自然段“蟋蟀的右鞘翅除了裹住側面的皺襞外,幾乎全部覆蓋在左鞘翅上,這與我們所見到的綠蚱蜢、螽斯、距螽以及它們的近親完全相反。“蟋蟀是右撇子”這一段的說明對象既不是蟋蟀,也不足右鞘翅,更不是左鞘翅,而是皺襞。

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第五自然段,“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紅星、松樹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著牡丹花、荷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征著英雄們品質高尚、純潔,表示全國人民對他們的永遠的懷念和敬仰。碑頂是民族傳統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這部分的說明對象分別是裝飾花紋、花圈、碑頂及它們的象征意義。

二、說明對象的特征

鎖定說明對象是分析說明對象特征的基礎,這里涉及到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和一個事物區別另一個事物特征的問題。《松鼠》中說明對象是松鼠,它的總體特征是漂亮、馴良、乖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說明對象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它的總體特征是巍峨、雄偉、莊嚴。首先,文章寫作的要點都是緊緊圍繞著這一總體特征而展開的;其次,總體特征不是這一事物區別另外一個事物的標志。廣州紀念碑同樣巍峨,同樣雄偉,同樣莊嚴,而鄰居家的看家狗也同樣漂亮,同樣馴良,同樣乖巧。一模一樣的建筑物的區別可能只是位置和建造的時間不同。因此,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要從分析文章“小”的說明對象入手。例如:“碑身四周繞著雙層漢白玉欄桿,欄桿的形狀和天安門前的玉帶橋的漢白玉欄桿一樣,美觀樸素,潔白耀眼……”這里的說明對象是“紀念碑周圍的漢白玉欄桿”,它的特征是“美觀樸素,潔白耀眼”。在這里,作者用“天安門前的玉帶橋的漢白玉欄桿”同所要說明的對象作比較,這表明“天安門前的玉帶橋的漢白玉欄桿”也有“美觀樸素,潔白耀眼”的特點。分析一個事物以及一個事物的特征,它體現在每一個組成整個說明對象的“小”的說明對象的“小”的特征上面,這些“小”的特征的總和體是獨一無二的。

三、理清說明對象之間的關系是判斷說明順序的基礎

說明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指說明對象的空間發生了轉移和變化。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偉的人民大會堂》等。邏輯是人們的思維規律,以人們認識事物、思考問題的規律為序,就是邏輯順序。比如襪子通常情況下是穿在腳上的,假如有人偏偏戴在頭上,人們便覺得別扭。這就是不符合邏輯。周建人的《蜘蛛》一文以一則“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的謎語引出說明對象。然后用六個自然段介紹了蜘蛛的捕食、身體結構、生活中對蛛絲的利用、科研中對蛛絲的利用,最后簡略介紹了不織網的蜘蛛。首先,我們把文章分成兩部分,即織網的蜘蛛和不織網的蜘蛛,前者是作者重點介紹的,后者是作者次要介紹的。所以文章從整體上采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邏輯順序。其次,前半部分的捕食與織網、身體結構以及人們對蛛絲的利用三者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捕食是現象,身體結構是本質,這里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介紹捕食的呢?作者分了五種情況,所根據的是蜘蛛捕食對象的難易程度,順序井然。

四、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是檢驗說明文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

實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才能清楚地說明對象的特征,運用千變萬化的語言和各式各樣的說明方法的唯一目的就是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因此,對說明文語言和說明方法的運用是否恰當的唯一判斷標準就是它是否說清楚了說明對象的特征。

說明文語言的特點體現在文章的語句是怎樣運用限制、概括等手段來修飾中心詞語的。如果站在語法的角度上,就是著重分析句子結構中的定語、狀語和補語。三者又以定語和狀語為主。例如:“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座紀念碑……”,“最大”一詞準確地說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規模大。“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鎦金字整齊地排列著,這是親自起草、親筆書寫的碑文……”,“親自”和“親筆”二詞準確地強調了碑文的價值高。

第11篇

與記敘文有順敘、倒敘、插敘等敘述順序相似,說明文也有說明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都采用了邏輯順序,它們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點,接著以具體事例或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故宮博物院》按照空間順序來介紹,沿著游覽參觀路線,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有主有次地介紹故宮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以《中國石拱橋》為例,分析邏輯順序:

一、由一般到特殊(具體)。如從石拱橋的一般特點(概括)、我國石拱橋的特點(概括)說到趙州橋、盧溝橋的特點(具體)。

二、由整體到局部。如介紹趙州橋時先說“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這是整體的介紹,再說“……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為局部的說明。

三、由先到后。如由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橋”說起,依次說到建于公元605年左右的趙州橋、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的盧溝橋及建于1961年的長江大橋。這同時又是按時間順序來說明的。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分析空間順序:

本文著眼于縱貫紫禁城的中軸線,以天安門為起點,穿端門,進午門,過漢白玉石橋,來到前三殿并依次作了介紹,順帶說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說完“前朝”,然后繼續向北,介紹了位于中軸線上的“內廷”建筑。最后,出順貞門到神武門而離開故宮。

本文空間順序的特點鮮明:

一、描寫建筑物時觀察點不同。(1)移步換景,就是隨著觀察者的走動變換描寫的對象。如作者按參觀所走的路線,由外入內,沿著故宮的中軸線,從南到北,以中間帶兩邊,寫來井然有序,條理分明。(2)定點觀察,就是觀察者站在固定的位置朝不同的方向看。如:“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

二、介紹行蹤變化時善于使用一些特定的詞語。如“從……往里,沿著……穿過……到……”“走進……”“進了……就到……”“從……出……就到……”等。

三、交代各個建筑物位置時運用方位詞。如“北面”“中心”“中軸線上”“后面”“往北”等。

說明生產技術、產品制作、工作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可采用時間順序。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如建筑物等),常用空間順序。不管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器物等,還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都適用于以邏輯順序來說明。

【延伸練習】

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

在湖泊和海洋里,當藻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這樣漫無節制地繁殖起來的時候,就形成了紅潮。紅潮來時,因藻類生長吸收了太多的氧氣,致使當地的水域嚴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紅潮還會在水中釋放出神經毒素,使與之接觸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疾病,甚至患上癌癥。

一直以來,人們都對紅潮束手無策,大家所能做的,只是聽天由命,按事物發展盛極必衰的規律,耐心等待著紅潮自己消失;但現在,科學家終于找到了一種消除紅潮的辦法――用超聲波消除藻類。

藻類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會沉到水底,是因為它們身體里含有一種浮力細胞,里面含有氮氣氣泡,它們就像藻類與生俱來的“救生圈”,靠著這些氣泡的浮力,能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而人們就抓住了藻類的這一特點,用特定頻率的超聲波引起浮力細胞里的氣泡共振。當共振達到一定強度,氣泡就會把細胞脹破,使得藻類失去浮力的支撐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陽光,藻類在水下很快就會死亡。

最近,一個英國研究小組利用三種不同頻率的超聲波對項圈藻進行了測試。他們發現,盡管三種頻率的超聲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頻率接近1兆赫的超聲波。這個頻率剛好是項圈藻中浮力細胞的共振頻率。

不同種類的水藻,因為大小不等,它們的共振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這項技術可以有效地去除某一種類的水藻。

由于高頻率超聲波在水中傳播時,會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聲波作用范圍半徑只有20米,所以這項技術在小范圍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動輒方圓千米的大海里更為實用。

第12篇

一談到說明文,師生都感到郁悶不堪。因為說明文沒有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沒有流光溢彩的具體畫面,沒有觸動心靈的個人情愫。有的只是枯燥難懂的專業術語,云里霧里的天文數字,毫無生氣與活力的平實言語。所以,遇到說明文單元,教師們總是暈頭轉向,無所適從。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通過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結構、類別、關系、功能、制作方法、發展過程和事理,使讀者了解某一實物或明了某一事理,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提到說明文,就是說明對象、對象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知識點,毫無文學性可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這樣就導致學生在答題時許多地方都不規范,處處扣分也很難避免。借此,在說明文教學中,談幾點自我的教學見解,與大方之家共勉。

1.講解說明文的基礎理論知識

1、說明文的定義;2、說明文的目的;3、說明文的分類;4、說明順序;5、說明方法及其作用;6、說明文的語言特點;7、說明對象及其特征;8、說明文結構;9、中心句與支撐句。通過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學生基本掌握了什么是說明文和說明文的相關理論知識。

2.利用課文中所涉題型有效進行說明文閱讀實際訓練

說明文閱讀答題的技巧性還是相當強的,只要把答題方法的共性告訴學生,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大部分學生都可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我先通過一些具體的練習題,讓學生討論歸納答題技巧的共性。然后把答題技巧的共性總結出來,印發給學生進行讀記,學生讀記好后,再配合一些題目訓練一下就好了,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列舉一些我給學生印發的答題共性:

2.1 說明順序是說明文考試的知識點之一,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1、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后,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筑物或實體)。例如《核舟記》,在開頭總說之后,便依中艙、船頭、船背一個個部位次第說來,頭緒清晰。《看云識天氣》則根據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從上到下逐層說明,有條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態變化與天氣陰晴雨雪的關系。 2、邏輯順序(先結果后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例如《萬紫千紅的花》,說明了花的特征、花色和昆蟲的關系,花和人們的關系,這種先后順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安排的。又如《大自然的語言》,按“緯度”、“經度”、“高下”、“古今”的次序來說明物候現象出現的因素,按照的便是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3、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以時間的先后為序,介紹了我國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從書籍的雛形———甲骨文一直到現在縮微圖書。

2.2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2、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3、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4、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5、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7、畫圖表: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8、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9、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10、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2.3 體味說明語言,概括語言特點。常見題型有如下兩種:1、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①“ⅩⅩⅩⅩ”詞好在哪里?②句中加點詞“ⅩⅩⅩⅩ”能否去掉,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2、分析、體味語言。說明文中文句的理解與品位主要有兩種題型:①請找出一句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科學性的句子來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答題時語言要規范。①“ⅩⅩⅩⅩ”詞好在哪里?——答題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詞,生動(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符合實際,具有科學性)。②句中加點詞“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換,為什么?——{答題三步走:A.表態。明確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換”;B.結合語境結實該詞;C.與改換的詞或去掉加點詞后的語義進行比較,扣住說明文語言特點——“準確”。}答題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詞,生動地說明了……,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去掉(或更換)就沒有這種效果了。②不能,刪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ⅩⅩⅩⅩ”詞,準確地說明了……。

2.4 說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 “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并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只要把握以上幾點,學生會認真參與到說明文課堂里來的,從而提高自己說明文的閱讀與寫作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2-08-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霞浦县| 保靖县| 乾安县| 社旗县| 庆云县| 岚皋县| 隆昌县| 尼木县| 泽库县| 长泰县| 横峰县| 内黄县| 湖南省| 青川县| 揭西县| 巴青县| 荔浦县| 徐州市| 阜宁县| 黑龙江省| 安丘市| 垣曲县| 宝坻区| 中西区| 昌江| 辛集市| 屏山县| 桂东县| 泾源县| 彰化市| 开平市| 巴南区| 庐江县| 宁河县| 谷城县| 峡江县| 定州市| 马尔康县| 苍溪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