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4: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雪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麥垛]
又是一個冬天了
麥秸兒一家團圓
風來了,最多
眨眨眼,不用穿棉
頭發都一亂不亂
麥秸柔軟
可以作被蓋
還有麻雀做伴
不愁天凍地寒
年年的麥垛高高
糧倉才滿
小麻雀和老農民
才能好好地過個年
[蘆葦]
還沒有下雪
蘆葦的頭發全白了
只有我知道
你其實是個孤兒
結實頑皮,還罵過鐮刀
也更有我知道
夏天的時候
你站在水里摸魚
還和青蛙吵架
姐姐又在秋天出嫁
別愁了,讓我帶你回家吧
要不,你還會挨冰雹的打
[雪花]
冬天里,總是
有一些新鮮的事物
給光溜溜的枝丫帶來生機
日漸堅硬的冬天
一次次砸破河面的薄冰
大朵小朵的棉花
無人紡織卻簌簌落下
想起以前就是如此
陽光如織,那時
我們還互不相識
看!雪花的那張臉
使勁地想
她怎么就忽地不見了
讓我們依附著逝去的低色
把冬天越走越短!
[日子已是很老很老了]
日子已是很老很老了,老得月亮已搬進水鄉,江南落盡殘荷
失語的歲月在岸邊矜持,距我不過是一望的平米
八月桂樹人間該有多少事發生,日子陷落綠樹松針
清泉石上流,已收不到李白的月光
那些遠方的河流,也在這時拐了個彎,山也一樣
初雪大概就是從那里走出來的,只是你聽不到它任何的響聲
就像山坡上的那棵苦楝樹,望著村莊的炊煙
――遠遠地,你聽不到她任何的聲響,但日子聽得見
那些斑駁籬落的對望,像是匆匆來演亦莊亦諧的戲文
每一節,都是山路曲折的人生劇情
有的時候人們已不敢舉步;怕踩傷山;踩傷石頭的神經;
也怕踩傷自己――一個甲子,淺淺的道行
即使舉步的人們,也只是踩在一條不能直走的山路上
望得見這頭卻望不見那頭!山里僅有的一塊平地,險要眩目
背起行囊的時候,月亮――這位村子里最年長的送行者
就會把它那彎彎的根,有意地給你伸出來幾支。
然后又深刻地扎進山里,那種迷人的手勢千里之外也能看得見
也能把你的小魂,在異鄉一塊殘月的陰影里,勾住
遇上一個蒼老的季節還鄉,它的指縫間就會有一片片葉子
自然地落下,將你思想深處的一個要害,狠狠打痛
即使再強悍的男人在倔強地和它比蠻勁,都會敗下陣來
甚至連糧食也沒有力氣,吆喝著,翻一個身!
選個有陽光的日子,在庭院里劈柴
一生的工作也從此開始,劈劈啪啪
大斧子映亮了屋檐,雪在遠山上閃光,像是惟一值得信賴的事物
叮叮當當一陣亂響,等老祖母們的廚房里涌出蒸汽
人們停下手拭一下汗打量:整齊的劈柴流著橙黃芬芳的樹液
越過這些柴堆,便看見山上的白雪
沒等上目光、雷、陽光和舊事開始呢喃,如潮的新年就趕來湊熱鬧
老祖母們便開始張羅著人們張貼起年畫,把大大的福字貼倒
再一一貼住:關羽張飛秦瓊敬德,麻姑觀音嫦娥王母
大紅大綠貼滿庭院,他們看著人們人們看著他們
有一驚一乍的爆竹聲傳來,老祖母蹣跚走過,人與神都流淚了
有的時候日子像一匹老馬,在一抹殘霞和遍地黃花的曠闊處穿行
低下頭,咀嚼青草,聞一聞大地芬芳
有時日子很會累,人也是,它便開始安頓那群趕路的人們
只需要片刻的寧靜,他們就做著風雨兼程的夢
在日子的徒徙中,人們躺下了又不甘寂寞
他們還是要起身的,請別把泥土蓋得太沉!
因為跋涉,腳下硬繭層層;除了征塵,背上行囊空空
馬的鼻息悠遠而溫和地覆蓋著大地,一呼一吸
馬奔向遠方,鏗鏘有力的四蹄,使大地飛揚
從前,此刻,聆聽急促的馬蹄聲,時遠時近
如今,已不知過完了多少個秋天
而人們正在那匹馬的鼻息里,埋著頭,把生活搬運回家。
作者言
“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我想再也沒別的什么詩句能比這更準確地表達出我內心的情愫。
我的寫作,或詩歌總是離不開故里,每每要寫下點東西的時候,首先想到的總會是故里,還有故里的故事。父輩們每日都會在那里不停地耕作忙碌,從一年的開始,或_一年的結尾,就像是在不停地裝訂一本史詩,重彩的日子已掛滿歲月的枝頭,仿佛史詩鏗鏘的韻腳。詩歌的起點總是從一個春天開始,秋天自然是另一個段落,一字一字地書寫。
“詩家清景在新春,楊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這是唐代詩人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賞春應趁早,此時一陽初復,萬象更新,草木蘊勢待發,正是一年中最有生機的時節,踏青覓詩,此時最佳。
春天最先開放的就是迎春花了,山嶺坡頭或者路邊田埂,不經意間就會有一叢叢鵝黃映入眼簾,似乎在告訴人們:春天已經到來了。
于是采摘了兩三枝迎春花,用作午間茶席上的花供。花瓶用這尊青瓷纏枝小瓶,配著藤黃迎春花瓣,簡潔而雅致。茶碗用這款美濃燒“櫻”茶盞,最能傳達茶人喜悅心情。盞墊用這塊鳳凰牡丹錦墊,用來襯托“櫻”茶盞最為貼切。煮水則用這款龍文堂云紋老鐵壺,很有些松風檜雨的氣勢呢。
窗外水仙花漸次開放,雖然錯過了春節花時,卻恰好應了初春景致。
在我國,茶席花供由來已久。屢見于歷代詩詞歌賦中,如《詩經》中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藺兮”(《詩經?鄭風》)的詩句。南北朝陸凱《贈范嘩》五言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代張祜《穆護砂》樂府歌辭: “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折花當驛路,寄與隴頭人。”以及薛濤《酬辛員外折花見遺》七言詩: “青鳥東飛正落梅,銜花滿口下瑤臺。一枝為授殷勤意,把向風前旋旋開”等。
宋詞中則有姜夔《暗香》: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無名氏《滿江紅?梅》: “笑去年,攜酒折花時。君應識”等。到了宋代。插花藝術已很流行,與焚香、掛畫、點茶并列,稱作“四般雅事”,是文人大夫和才子佳人的書齋雅供日常功課。從花品選擇到花器品鑒,都有一定規矩。
明代袁中郎著述《瓶史》,對歷代插花藝術進行總結,并提出相應規則。譬如在《瓶史?清賞》條中說:“茗賞者上也,談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夫賞花有地有時,不得其時而漫然命客,皆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霽,宜新月,宜暖房。溫花宜晴日,宜輕寒,宜華堂。暑花宜雨后,宜快風,宜佳木蔭,宜竹下。宜水閣。涼花宜爽月,宜夕陽,宜空階,宜苔徑,宜古藤石邊。”袁氏《瓶史》在當時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到書畫作品。如仇十父《漢宮春曉圖》、《人物故事圖》冊頁,陳洪綬《清供圖》、《仕女圖》等,里面都有關于折花、插花場景描寫。到了清末民初。傳統花藝漸趨沒落,到了建國后,遂成絕響。
所幸袁氏《瓶史》后來流傳東瀛,形成日本花道,至今為世界所承認。中郎在天之靈,也許會得到些許慰藉吧。
去年看了一部名為《山櫻》的日本影片,劇中有女主人公折花、插花一節戲。首先讓她小妹找來了相應的花八(即花瓶),然后開始修剪枝葉。她的母親聞聲也過來了,并提出了修剪意見。晚上父親來到茶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一尊櫻花,他欣賞良久,神情頗為感動。劇中插花器具以及環境設置等,都有一種古雅的美,近似于宋詞和明曲的風韻,顯然是受到了袁宏道《瓶史》的影響。
這些年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歸復,茶道和插花藝術也逐漸受到人們關注,但無論茶品、花品取舍,還是茶器、花器品鑒,都是一門相當精深的學問,除了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更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和雅致的人文情懷,否則,很容易流入低俗。日本茶道宗匠利休居士在論及茶室插花時曾說:茶室里的鮮花要如同綻放在原野中一樣。這就是有名的“利休七則”。這些心得之語,或許值得我們借鑒。
茶席布置完畢,開始沖瀹茶湯。
水是自來水,貯放于水缶中一晝夜后取用。燒水用日本老鐵壺,據說可以軟化水質,在云貴高原和北方很適用。水聲近三沸時提銚離火,沖燙茶碗畢,開始備茶、投茶。
茶為陜南著名茶品――午子綠茶,雖然是去歲春茶,因為保鮮良好,和新茶略無二致。先將適量茶葉投入茶碗,沖入約五分之一開水,輕輕旋轉茶碗,使茶葉充分浸潤,接著沖入開水至六分滿,靜置約半分鐘,一碗茶湯就沖瀹好了。首先禮佛,然后啜飲。茶湯入口,甘滑鮮爽,清香滿口,依稀能感受到春天的氤氯氣息。
一、兩者生平簡介
宋徽宗趙佶和南唐后主李煜都是十分惹人注目的君王,同時是兩位故事性很強的人物,他們雖在政治上并無所作為,但在藝術的造詣上卻是高山仰止的。宋徽宗,名趙佶,其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并于元符三年即皇帝位,是為北宋第八任皇帝。據《宋史.徽宗本記》中云:“徽宗.神宗第十一子也,母曰欽慈皇后陳氏。元豐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宮中。”宋鄧椿在《畫繼》中對于宋徽宗藝術才能有如下判斷,從中可窺見其藝術成就之高,其云:“徽宗皇帝,天縱將圣,藝極于神。”南唐后主李煜,史稱李后主,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繼位。李煜在藝術上極具才能,其醉心翰墨,詩書畫樣樣精通且深諳音律。可以這樣說,宋徽宗與李后主二者均是馳騁藝壇倜儻風流的強者,國家政治上的弱者。
二、書畫風格之比較
1、書法風格之比較
宋徽宗“瘦金體”作為其獨特書風,有其自身的特殊筆墨表現方式,總體來說風格清新健雅、風骨遒勁,中宮收緊而四維開張。宋徽宗傳世作品繁雜且大都夾雜與書畫題跋之中,通過對其傳世作品和書論的分析,后世大體認為宋徽宗書法應是初學薛稷、薛曜二兄弟,進而又汲取黃庭堅之書法營養。宋代蔡在《鐵圍山叢談》中有曰:“(徽宗)初與王晉卿詵、宗室趙大年令穰往來。二人者,皆喜作文詞,妙圖畫,而大年又善黃庭堅。故陵作庭堅書體,后自成一法也。時亦就端邸(即端王府)內知客吳元瑜弄丹青。元瑜者,畫學崔白,書學薛稷,而青出于藍者也。后人不知,往往謂佑陵畫本崔白,書學薛稷,凡斯失其源派矣。”另外,明代陶宗儀也在《書史會要》中曰:“(徽宗)萬幾之余,翰墨不倦。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要是意度天成,非可陳跡求也。”但是,是否就可以認為宋徽宗書法只是單單吸取這三者呢?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眾所周知,褚遂良楷書助筋骨,歐陽詢楷書重瘦硬,這恰如宋徽宗“瘦金體”總體的健雅遒勁風格一致。所以說包括褚遂良、歐陽詢他們的書法在一定意義上,應該都是對宋徽宗“瘦金體”的形成起推波助瀾作用的。況且,我們也不能忽視在思想層面上,諸如宋徽宗信奉的道家思想、文人情懷等對于“瘦金體”的理論的指導作用。所以,宋徽宗“瘦金體”是雜糅各家,取眾人之所長而形成的。李后主的書法如其詩詞一樣透露著清新婉約的氣息,他不喜歡字,說其如田間老漢略顯粗魯。只可惜如今,李后主書法真跡已不多見,且鮮有人知。后世一般認為,今藏于博物館內的南唐畫家趙干《江行初雪圖》上的標題也被認為是李后主之真跡。李后主書法初學柳公權,進而學習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陸彥之等人,最后溯源魏晉書法大家鐘繇、衛鑠、王羲之。應該說李后主對于魏晉時期的書法最為推崇,也對此朝書法鉆研用功最多,其摹仿程度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此種說法在《天祿識余》中就可佐證,其曰:“《筆陣圖》乃羊欣作,李后主續之,今陜西石刻,李后主書之,以為王羲之,誤矣。”另外,李后主與宋徽宗一樣,不僅僅致力于對古法孜孜以求的學習,更是更注重自身書法風格的創新。以陽剛華麗、古樸頓挫的“錯金刀”之法最為其代表。李后主“錯金刀”之用筆是利用其手部的顫筆技巧,使其線條成蒼勁頓挫之狀。宋陶谷撰《清異錄》中曰:“后主善書,作顫筆曲狀,猶如寒松霜竹。”而關于李后主書法的結體和布局,在《皇宋書錄》中張舜民曾跋李后主曰:“江南后主書雜說數千言,及德慶堂題榜,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針釘,似非筆力所為,歐陽永叔謂顏魯公書正直方正,似其為人,若似書觀,后主可不謂直倔強丈夫哉。”
2、繪畫風格之比較
宋徽宗同時癡迷于繪畫,尤其是工筆花鳥畫。在后世的眼中,宋徽宗甚至是達到了“藝極于神”的地步,對其推崇者代不乏人。南宋張在《畫錄廣遺》中曰:“(徽宗)用意兼有顧、陸、曹、吳、荊、關、李、范之長;花竹翎毛,專徐熙、黃筌父子之美寫江鄉動植之物,無不臻妙。”可見,宋徽宗繪畫以其天縱之姿,同其書法取法之策相同,同樣是雜糅各家之長,然后自出機,將自然之趣與精工筆法、雅致的色彩相融合。鄧白在《趙佶》中對宋徽宗花鳥畫有一段評價,其曰:“趙佶的花鳥作品,以極其嚴肅的態度,觀察周密,重視形似。賦采華而不俗,重而不板。用筆挺秀靈活,與它的瘦金書法有共同特色。從畫面上流露出來一種富麗氣氛,一望而知是吸收了黃筌父子的風格,而又有所發展,造型更加生動,構圖也更簡練。一幅之中極少有多余的筆墨,而豐神飄逸,氣韻高妙,表現出花和鳥德精神特質,給人以優美高貴和愉快的感受,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鄧白對于宋徽宗花鳥畫作品的認識可謂是高屋建瓴般的,其分析徽宗作品往往是用筆精細,勾線力道十足且氣韻高雅,這與其“瘦金體”清勁高妙的氣韻風格確有共同之處。誠然如此,宋徽宗書法與繪畫確實是相互汲取營養,同時又都重視筋骨、氣韻,都喜歡去追求一種清新雅致的風貌。李煜李后主同趙佶宋徽宗一樣,都是藝術全才,詩詞、書法、繪畫已是皆臻妙絕的境界,同時兩者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除了其自身敏銳的藝術感知外,應還與其特殊皇家身份有直接關系。關于李后主繪畫,在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就有記載:“后主,才識請瞻。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木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金陵王相家有家禽,花木、李忠武家有竹枝圖,皆為稀世之物。”可見,李后主的繪畫之法在其朝代就十分推崇,其繪畫成就同樣影響深遠。李后主、宋徽宗之于繪畫取法,是不可避免受到其自身書法的影響的。宋徽宗勾線之法應與其“瘦金體”有所關聯,而李后主繪畫之法也應與其書法中“金錯刀”“、鐵鉤鎖”有關。在《豫章黃先生文集》中就有一則記載李后主作竹之法,其中涉及此說法,其云:“世傳艱難李主作竹,自根至梢,極小者,一一勾勒,謂之鐵鉤鎖,自云,惟柳公權有此筆法。”總而論之,李后主的繪畫風格應該是重自然率真之神韻、注重筋骨線條之勾勒,可惜李煜沒有繪畫作品傳于后世,饒有遺憾。
三、詩詞風格之比較
宋徽宗趙佶本人的學術思想上有明顯的文人價值取向,這種泛文人化的價值取向不僅表現在其書法、繪畫之中,在其詩詞創作中也有所體現。鄧白在《趙佶》一文中曾這樣評價其詩才:“至于趙佶的詩才,為他的書畫所掩,不以詩名世。然從他的題畫詩中,不論五絕或七律,都流麗清新,格律謹嚴,顯示了宋詩的本色足見他詩、書、畫可稱‘三絕’,非附庸風雅者可比。”宋徽宗趙佶資質聰慧,不僅體現在書畫方面,詩詞領域也造詣頗深。如《徽宗詩集》后記中云:“徽宗聰敏,實由天縱,特非帝王之材略。無論詩文詞賦,為藝苑英才所不及”有此可見,宋徽宗不僅工于丹青之法,同時在詩詞上也卓有建樹,其詩詞風格大多文人一路,被金人囚禁期間也曾作過些許凄涼、婉約的詩句《,宴山亭》《、醉落魄》都是出于這位皇家才子。現如今其詩詞之作大都被諸如《,二家宮詞》卷上(宋徽宗)、近人曹元忠所輯《宋徽宗詞》所收錄。李后主李煜,其詩詞實乃五代之冠。其性格特點也如同宋徽宗一樣,他也是位情感豐沛、醉心于藝術的天子。其詩詞大體以時間為節點,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前期風格大多柔美嫵媚、充滿糜爛的宮廷氣息;后期風格隨著其人生軌跡跌宕,轉而題材豐富、風格清新、感情真摯而深遠。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也曾提到:“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從這個意義是是否可以說,李煜是日后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詩人的先行者,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其詩詞代表作,如《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相見歡》等,現今見《新五代史》卷六二,錄有《南唐二主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