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3: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溫庭筠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溫庭筠 《上裴相公啟》 上啟時間 啟主
《上裴相公啟》是溫庭筠參加進士試前行卷的書信。對啟主“裴相公”及上啟時間,學界頗有爭議,莫衷一是。引起分歧的關鍵是對啟文中“旅游淮上”的事件及時間的看法不同。要考訂上啟的時間,進而考訂啟主“裴相公”的真正所指,需要先弄清啟文中“旅游淮上”的時間。
一、“旅游淮上”事件及時間考
1.“旅游淮上”事件考。細繹史籍可知,溫庭筠“旅游淮上”的經歷不止一次,因而需先弄清啟中的“旅游淮上”具體指哪次事件。
《玉泉子》對溫庭筠的“旅游淮上”有較明確的記載:
溫庭筠有辭賦盛名,初將從鄉里舉,客游江淮間。揚子留后姚勖厚遺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錢帛多為狎邪所費:勖大怒,笞且逐之。以故庭筠不中第。
其他史籍中對此亦有相關記載:
吳興沈徽云:“溫舅(指溫庭筠)曾于江淮為親表槚楚,由是改名焉。”[1]90咸通中,失意歸江東,路由廣陵,心怨令狐绹在位時不為成名。既至,與新進少年狂游狹邪,久不刺謁。又乞索于揚子院,醉而犯夜,為虞侯所擊,敗面折齒。……庭筠自至長安,致書公卿間雪冤。[2]5079
徐商鎮襄陽,署巡官,不得志,去歸江東。令狐绹方鎮淮南,庭筠怨居中不為助力,過府不肯謁。乞錢揚子院,夜醉,為邏卒擊折其齒,……事聞京師,庭筠遍見公卿,言為吏誣染。[3]3787
上述是目前可看到的與“旅游淮上”相關的記載,由此可推斷出溫庭筠“旅游淮上”僅有兩次。一次是庭筠少年時,將應京兆試前不久,為時任揚子留后的親表姚勖所笞逐。《玉泉子》、《北夢瑣言》所載當指此事。另一次是咸通中,當是庭筠中老年時①,過廣陵,為虞侯(邏卒)所辱。兩唐書所載即是。這兩次“旅游淮上”后的遭遇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在揚州“受辱”,都為此背負惡名,之后都致書公卿,以求雪冤。不同之處有三:一是施辱者不同,一為親表姚勖,一為低級官吏虞侯。二是受辱時庭筠的年齡不同,一為少年時,一為中晚年時。三是受辱的后果不同,一是科舉仕進之途受阻,一是惡名傳遍京城。這些異同之處易導致學界對“旅游淮上”受辱事件產生不同的理解,夏承燾、[4]409顧學頡[5]認為是指咸通中在淮南令狐绹指使虞侯折辱之事;牟懷川、[6]劉學鍇[7]38則認為是指受姚勖笞逐之事。
據啟文可推見:“旅游淮上”當是指溫庭筠早年為姚勖“笞逐”之事,而非指中晚年遭受虞侯“敗面折齒”之事。理由如下。
其一,從其身世經歷的先后順序看。在啟中溫庭筠敘述了他“旅游淮上”之前的身世、經歷:出身顯赫家庭,曾占籍“遼西”,游學“稷下”。這些顯然是溫庭筠早年的行跡。“俄屬羈孤牽軫”,即不久突遭某種變故,可能是父親亡故,或者收養人亡故。父死為“孤”,啟中屢次出現帶“孤”的詞語絕非偶然。這種變故使得溫庭筠落于“處默無衾,徒然夜嘆;修齡絕米,安事晨炊”這樣一種衣食無著的境地。之后,他就“既而(馬上)羈齒侯門,旅游淮上”了。而他之所以會做出“旅游淮上”的決定,極可能是因為他的親表姚勖在揚州任鹽鐵官。溫庭筠早有盛名,姚勖出于親表關系及愛才心理,可能曾邀溫庭筠前往揚州,這從姚勖在溫庭筠“客游江淮間”時的舉動“厚遺之”也可見一二。而在咸通中歸江東前的溫庭筠已近老年,且已于數年前以被貶的名義釋褐,之前他不大可能還有游學“稷下”的舉動,那時的詩文中亦不見其遭遇某種重大變故的記述,那段時間他是在襄陽入幕于徐商,后又閑居于江陵。咸通前后的經歷與啟文中的“羈孤牽軫”、“直視孤危”之語不符。此外,溫庭筠“旅游淮上”后,即“投書自達,懷刺求知”。而咸通中令狐绹鎮淮南時,庭筠怨其居中時不為助力,過府不肯謁,故不曾有“投書自達,懷刺求知”之舉。
其二,從其“旅游淮上”的目的看。溫庭筠此行是由于“將從鄉里舉”故“客游江淮間”的。此行的目的很明確,即尋找仕進的機會。而咸通中,“失意歸江東”的溫庭筠的舉動卻是:與新進少年狂游狹邪,至揚子院乞錢而犯夜,過令狐绹的府地卻不肯拜謁,這些行為和啟文中的“投書自達,懷刺求知”毫不相干,他此次到揚州不過是路過而已。此外,早在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夙著雄名,早隨計吏”的溫庭筠即被貶為隨縣尉,[8]實際上是以鄉貢進士的身份釋褐,此后便無須行卷了,其啟中應不再會出現“謹以文、賦、詩各一卷率以抱獻”之語了。
其三,從施辱者的身份看。啟文中有“杜摯相傾,臧倉見嫉。守土者以忘情積惡,當權者以承意中傷。直視孤危,橫相陵阻”等敘述施辱者情況及受辱原因的語句。夏承燾認為“守土者”指巡夜的虞侯,“當權者”指令狐绹。牟懷川則根據啟中杜摯、臧倉之典認為這兩者皆指宦官勢力。“守土者”指地方長官,虞侯乃巡夜的低級官吏,稱其為“守土者”似不大妥。此外,溫庭筠此次路經揚州,并無明確的求仕目的,故“絕飛馳之途”的說法無從談起,而且此時的庭筠已近老境、飽經滄桑,難以會有年少時的“飛馳”的想法了。至于杜摯、臧倉之典在這里的使用,究竟是出于他們的身份還是他們的行為?如果只因為臧倉是宦官,杜摯是和宦官甘龍一同破壞商鞅變法的秦國大臣,就由此斷定他們是指宦官勢力,證據似乎亦不夠充分。細繹啟文可推見,“守土者”當是和溫庭筠家有舊交情、對溫庭筠的家事有一定了解的人。因為嫉恨等原因,這位“守土者”忘記舊日的交情,對庭筠施以不友善的惡行,致使他背負惡名。而與之有關系的“當權者”則無視溫庭筠這種“孤危”的狀況,又對其科考施加不良影響,即“絕飛馳之路”。由此,可以考訂“守土者”應指庭筠的表親、曾任揚子留后的姚勖,而非令狐绹。
溫庭筠“旅游淮上”時被姚勖“笞逐”的經歷在溫詩中亦有敘述,詩中所述與《上裴相公啟》中的“旅游淮上”前后的經歷甚為吻合。作于開成五年(公元840年)的《開成五年,以抱疾郊野,不得與鄉計偕至王府。將議遐適,隆冬自傷,因書懷奉寄殿院徐侍御,察院陳、李二侍御,回中蘇端公,戶縣韋少府,兼呈袁郊、苗紳、李逸三友人一百韻》(以下簡稱《百韻》)一詩的開頭即有“頑童逃廣柳”之句。[9]119溫庭筠在回憶自己早年的讀書、宦游經歷時又云:“適欲群英集,將期善價沽。葉龍圖夭矯,燕鼠笑胡廬。賦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誣。”前兩句當指溫庭筠準備應考之事,和《玉泉子》所載的“初從鄉里舉”相吻合。后四句則指應考前受到誣陷,即指“旅游淮上”受姚勖笞逐之事。“葉龍”當指姚勖,溫庭筠認為他表面愛才,但實際上并非真的愛才,僅僅因為年少的溫庭筠“人之常情”的宴游行為,姚勖就“大怒”,甚至“笞逐”溫庭筠。姚勖前后反差甚大的舉動令溫庭筠“寒心”,認為自己是被姚勖欺騙了。因為姚勖的身份地位及和自己的親表關系,庭筠不便明言,故以此典隱晦道出。之后,溫庭筠就“文囿陪多士,神州試大巫”了,即受京兆府薦送,參加科舉考試了。
據上述可知,溫庭筠啟文中的“旅游淮上”應指庭筠早年之事,當在開成五年之前。至于此次“旅游淮上”的具體時間,還須分別考訂姚勖任揚子留后的時間和溫庭筠應京兆試的時間。
2.姚勖任“揚子留后”時間考。溫庭筠“旅游淮上”為姚勖笞逐時,姚勖時任揚子留后。揚子留后即鹽鐵轉運在揚州之分設機構,說明姚勖在“笞逐”溫庭筠時應為鹽鐵官。
對于姚勖的仕歷,牟懷川考之較詳。他由上述記載推斷,姚勖為揚子留后而知揚子院在開成四年(公元839年)五月“佐鹽鐵使務”之前,亦必在“知河陰院”以前,姚勖任揚子留后應在太和中后期至開成四年間,溫庭筠被笞逐亦當在這一期間。考慮到姚勖開成四年五月已治河陰有相當時間,笞逐庭筠后也未必馬上離任,而溫庭筠也是在江淮一些時日后才受笞逐的,如此推算估計,溫庭筠“旅游淮上”約在太和、開成之交。此說比較可信。
3.“旅游淮上”后受京兆舉薦應進士試時間考。太和中后期至開成四年間,關于溫庭筠應進士試之事,兩唐書均未載。黃坤堯認為溫庭筠曾于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受地方舉薦到尚書省應進士試,[10]38不過他未曾論證。溫庭筠的《百韻》詩中對此有明確記載。此詩的詩題即已言明,開成五年秋本已被京兆舉薦應進士試,但因病“不得與鄉計偕至王府”,此行未果。《百韻》詩在“對雖希鼓瑟,名亦濫吁竽”句下有自注云:“予去秋試京兆薦,名居其副。”可見庭筠于開成四年秋亦為京兆府舉薦應進士試。溫庭筠曾于開成四年、五年連續兩年受京兆府舉薦參加進士試,據詩中所述可知,兩次應試正是他“旅游淮上”被姚勖笞逐后發生的。其中開成五年秋那次因“抱疾”而未成行。那么開成四年秋的應試是有記載的溫庭筠最初的一次科舉考試嗎?
在《感舊陳情五十韻,謝淮南李仆射》(后簡稱《感舊》)詩中亦有關于受舉薦參加進士試的敘述:“未知魚躍地,空愧鹿鳴篇。稷下期方至,漳濱病未痊。”“漳濱病未痊”原注云: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顧學頡據《百韻》及《感舊》兩詩的自注認為這里的“二年”必指開成二年,而非咸通二年。此說甚是。由此可推知,早在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溫庭筠就已被薦,“試有司”了,只是由于“抱疾”未成行而已,那么庭筠“旅游淮上”后受地方舉薦應進士試當在此年。
唐代的進士、明經試一般即在正二月舉行,各地最遲將舉子于十月送到京都[11]52。溫庭筠“旅游淮上”是在其“少年時”、“初將從鄉里舉”之前,那么此處的“鄉里舉”應是指參加開成二年正二月的進士試前的地方考試,即“赴鄉薦試有司”中的“鄉薦”,由于舉子須于八月行鄉飲酒,故地方考試的時間為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八月之前。溫庭筠應當在開成元年五六月之前從揚州回到隸屬京兆府的故鄉鄠縣②,參加縣、州兩級考試。考慮其從揚州歸故鄉的路途亦需花費一定的時間,“旅游淮上”的時間至遲當在開成元年年初。
二、上啟時間考辨
溫庭筠“旅游淮上”的時間至遲當在開成元年年初,又據《玉泉子》及啟文的敘述可知,揚州被笞逐嚴重影響了溫庭筠的仕進之路,極可能使其無法參加開成二年的進士試。由此,溫庭筠投書“裴相公”尋求幫助,希望洗去冤屈,以免影響以后的仕進。因此,上啟的時間應在開成二年科舉試前,舉子們舉送京都后,即開成元年年末。目前關于上啟時間的三種看法,分別存在一些疑點,下面分別對此進行辨析。
關于夏承燾的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說。此說的疑點有三:一是似乎未考慮到溫庭筠淮南受辱其實有兩次,未曾進行論證即把溫庭筠“旅游淮上”受辱事件和《舊唐書》所記“致書公卿間雪冤”之事聯系在一起。二是咸通四年時的溫庭筠已釋褐,不必再投書行卷了。三是若上啟時間為咸通四年,“裴相公”只能是裴休。但裴休大中十年既已罷相,至咸通四年時已近十年,姑且不論稱謂有何不妥,不知此時他是否尚有“懸解”之力以語救困濟厄呢?而且裴休此年似已去世,《舊唐書》云:“咸通初,入為戶部尚書,累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師,卒。”
關于劉學鍇的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說。劉學鍇認為庭筠此啟上于“旅游淮上”之后十七年(公元835—852年)[7]40。若如劉學鍇所言,這與庭筠上啟“裴相公”尋求雪冤的目的不符,事隔十七年方才尋求雪冤不大合乎人之常情,啟文開頭的“斯則沒為癘氣,來撓至平;敷作冤聲,將垂不極”則不知該如何解釋了。未細繹啟文的文義,僅以裴休任職的時間來推斷溫庭筠上啟的時間,此說亦難以令人信服。
關于牟懷川的開成四年首春說。對于此種說法,劉學鍇已指出其不妥之處,他認為自開成三年(公元838年)以來,度已年高衰病,溫庭筠不大可能于度衰病時上啟求助,且以文、賦、詩各一卷抱獻。此時上啟有悖人之常情。[13]此說甚是。
如前所述,溫庭筠“旅游淮上”的時間至遲當在開成元年年初。據《玉泉子》及啟文的記載可知,揚州被“笞逐”影響了溫庭筠的科舉之路,極可能使得他未能參加開成二年年初進行的進士試。于是,溫庭筠為洗冤和今后仕進的考慮,投書“裴相公”求助。因此,上啟的時間應在舉子們赴京應進士試后不久,即開成元年年末。
三、啟主“裴相公”考辨
溫庭筠上啟的時間應在開成元年年末,這段時間可稱“裴相公”者,只有裴度一人。劉學鍇對裴度說持有異議,主要的理由是認為此啟的題目中對啟主的稱謂不符合唐人重官職的習俗。[13]
唐人在稱謂上是有重官職的習俗,這不假,但在其他唐代詩人的詩題中有不少在裴度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封晉國公后仍稱呼裴度為“裴相公”的情況,現舉例如下:
白居易的《宿裴相公興化池亭》。《白居易年譜》系此詩于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白居易的《酬裴相公見寄二絕》,此詩當為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將罷刑部侍郎時所作。劉禹錫的《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雙鶴》。其中有“經年留滯清洛苑”的詩句,亦當太和三年白居易將罷刑部侍郎時為所作。張籍的《送裴相公赴鎮太原》。詩云“盛德雄名遠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維。銜恩暫遣分龍節,署敕還同在鳳池。天子親臨樓上送,朝官齊出道旁辭。明年塞北清蕃落,應建生祠請立碑。”當為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所作,時裴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2]4421。
裴度于太和八年(公元833年)三月“以山南東道節度使充東都留守,依前守司徒、兼侍中”。白居易等人的詩題中稱裴度為“裴侍中”者,皆為太和八年三月后所作,如:白居易的《夜宴醉后留獻裴侍中》、《集賢池答侍中問》,劉禹錫的《奉和裴侍中將赴漢南留別座上諸公》等[16]343。
此外,在唐文題目中也有一些裴度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封晉國公后仍稱呼裴度為“裴相公”的情況。
《劉賓客文集》卷十五中有《代裴相公辭官表》一文。其中的“裴相公”即裴度。此文云:臣犬馬之齒,六十有七,壽雖不長,亦不為短。為忝公臺近十五年,皆由際會非以才進。懼官謗以招國刑,今被病得死,保其始終為幸甚。
裴度卒于開成四年三月四日,時年七十五歲,[2]4433依此類推,裴度六十七歲那年即太和六年(公元831年),此時的裴度“自見功高位極,不能無慮,稍詭跡避禍”,故有此辭官之舉。
由上舉各例可知,唐人在稱謂上是有重官職的習俗,但并非絕對嚴格,也存在一些例外。溫庭筠詩題中未出現稱呼裴度為“裴相公”的情況,和其詩文散佚嚴重有一定關系,若僅根據溫庭筠啟文題目中的稱謂就斷定“裴相公”不可能是裴度,理由似乎不是很充分。
此外,由于上啟的時間尚待考定,開成四年首春只是一種看法,其實上啟的時間應該再早二三年,所以劉文所言“不應直到開成四年首春所上之啟仍只稱‘裴相公’”的說法亦難以成立。
溫詩《中書令裴公挽歌二首》亦透露出溫庭筠和裴度的交游情況及曾為裴度薦舉的情況。其前一首詩云:“銘勒燕然暮,碑沉漢水春。從今虛醉飽,無復污車茵。”“從今虛醉飽”二句使用了漢相丙吉不責罰因醉而污車茵(車上的席墊)的官吏的故事,據此可知,溫庭筠與裴度相識,曾參與裴度宴游。宴游當在溫庭筠“少年”之時,因年歲尚幼,故在與裴度宴游的當時名流的詩集中難覓其名。宴游與“旅游淮上”可能同為溫庭筠早年的經歷,兩事相隔時間不會遠,這也是溫庭筠上啟于裴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后一首詩云:“空嗟薦賢路,芳草滿燕臺”溫庭筠于開成四年秋,“試京兆薦,名居其副”,“空嗟薦賢路”很可能即指此事。
綜上所述,溫庭筠《上裴相公啟》一文中的“旅游淮上”應發生于開成元年年初,系庭筠早年的行跡,溫庭筠上此啟的時間應在當年年末,啟主是舉薦過溫庭筠的一代名相裴度。
注釋:
①溫庭筠的生年,史書未載,目前有三種說法;“元和”說、“貞元”說、“長慶”說。最早為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最晚為長慶元年(公元824年)。詳情參見王麗娜.溫庭筠生平事跡考辨.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2).
②關于溫庭筠的寄籍,史書未載,詳情參見王麗娜.溫庭筠生平事跡考辨.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2).
參考文獻:
[1]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劉煦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顧學頡.溫庭筠交游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5).
[6]牟懷川.溫庭筠生年新證[J].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84,(1).
[7]劉學鍇.溫庭筠傳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8]梁超然.溫庭筠考略[J].漳州師院學報,1994,(3).
[9]溫庭筠著.曾益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黃坤堯.溫庭筠[M].臺北:臺北國家出版社,1984.
[11]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溫庭筠是晚唐時期的著名詞人,初期詞風的開拓者和文人詞的開山鼻祖,他一生創作了近七十首詞,其中大部分都是“閨情”、“閨怨”之作,沉浸在一種兒女情長,紅香翠軟的氛圍之中 。下面本文就其作品的分析,來揭示一下其作品的特點。
一、哀怨的愛情主題
溫庭筠的大部分詩作都屬于“閨情”、“閨怨”之作。在收集他作品的《花間集》之中,寫的幾乎全是男女的相思離別,凄涼怨恨。
我們來看看他的一首詞:“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女冠子》其一)詞中的開頭“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居然是如此平淡隨意的句子,而且一開篇直接就從去年跳到今年,有一個時空的跨越。接著點明是“別君時”,原來是一對情侶分別的日子。這個“君”是男方還是女方并不清楚。但接下來就有分曉了:“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這寫的是一個女孩子臨別時的表情。她忍住淚水低下了頭,含著一絲羞澀半斂眉頭。這個動作是一剎那間的,卻讓人記了整整一年,以致在回憶時還歷歷在目。顯然,這首詞應是詞人對自己過去戀人的懷念。接下來就直抒情懷:“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哪知道一別之后就從此音塵相隔,再想見面已不知何時,想起臨別時你的模樣令人魂斷心碎,只有在夢里才時時與你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對你的懷念,對自己孤苦處境的悲哀,除了天邊的月亮,沒人知曉。讀畢全詞后仔細回味,這劈頭一句“四月十七”看似漫不經意,其實細品后才覺出是從詞人內心深處爆發出來的真情:這個非節非假的普通日子,是這位詞人和少女很難忘記的時刻,是只屬于兩個有情人的私人時間記憶。所以詞人才記得如此清晰,在詞中一開始就點了出來。與這個時間點相伴而來的就是當時兩人臨別的表情。這顯然是伴隨著時間記憶的具體情感內容。在時間記憶的背后,就是當時那女孩子最打動詞人的那種情感流露。也就是說,正是當時女孩子“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這樣的真情流露,才讓詞人在今天這分別一周年的特殊日子耿耿難眠,憂思難忘,感到了一種無法排解的憂傷。
當然,這種哀怨的主題不僅僅體現在這部作品中,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菩薩蠻》《更漏子》《河瀆神》《歸國謠》《定西番》等,雖然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份各異,但其哀怨的愛情主題是同一的。
二、含蓄蘊籍的朦朧美
哀怨感傷的詩歌主題導致了溫庭筠在創作之中表現出了含蓄蘊籍的朦朧美。
溫庭筠在作品中表現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國詩歌陰柔美的極致。溫庭筠的《菩薩蠻》:“水晶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表層看這是一首描繪女性獨處深閨時幽怨心理的詞。前兩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閨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繪出了主人公的與嫵媚。但第三四句卻突兀其來令人費解,歷來讓人們爭論不休。有的由前兩句中“暖香”、“鴛鴦錦”的溫馨場面推測認為是由實境轉入夢境的。也有的認為是室內寫到室外,由近景拉開成遠景,由觀賞性的描繪變為開闊性的視野。其實夢境也罷,遠景也罷,怕是除了溫庭筠本人以外無人能說得出此處的真正含義所在了。溫詞中的這種多元化趨向,提供了多種審美與理解的可能。造成了這種朦朧含蓄、包蘊層深的效果。
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含蓄朦朧的特色同樣體現了出來。如溫詞中《荷葉杯》其二“鏡水夜來秋月如雪。采蓮時。”兩情相悅時的歡暢時光已逝,正如蓮花的凋殘,如今只剩孤獨之身腸斷惆悵。但這惆悵連同回憶的美麗都如鏡花水月一般撲朔迷離,只留下一個美麗的水邊倩影久久縈繞心頭。溫庭筠在他的詞中煞費苦心地動用想象勾勒,為我們描繪出一幕幕感傷曖昧之景,但女主人公卻始終如霧中花一般朦朧飄忽,可望而不可及。
總之,溫庭筠通過意象的組合跳躍,使詞言少義豐,達到了一種幽約深隱的境界,在我國文學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
(1)《知音吟》宋邵雍
仲尼始可言無意,孟子方能不動心。
莫向山中尋白玉,但於身上覔黃金。
山中白玉有時得,身上黃金無處尋。
我輩何人敢稱會,安知世上無知音。
(2)《贈知音》唐溫庭筠
翠羽花冠碧樹雞,未明先向短墻啼。
窗間謝女青蛾斂,門外蕭郎白馬嘶。
星漢漸移庭竹影,露珠猶綴野花迷。
景陽宮里鐘初動,不語垂鞭上柳堤。
2、關于知音的名言名句:
(1)人與人的友誼,把多數人的心靈結合在一起,由于這種可貴的聯系,是溫柔甜蜜的。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1)斜暉脈脈( )
(2)錦帽貂裘( )
(3)舴艋舟( )
2.解釋下列黑體字的意思。
(1)千騎卷平岡( )
(2)也擬泛輕舟( )
(3)馬作的盧飛快( )
(4)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
3.文學常識填空。
(1)溫庭筠,原名 ,字飛卿。晚唐時
詞派的重要詞人。
(2)范仲淹,字希文, (朝代)
家、 家。
(3)蘇軾,字子瞻,號 ,北宋 家。
(4)李清照,號 ,宋代著名女詞人,是
派代表人物。
(5)辛棄疾,字幼安,號 ,南宋
詞人,是 派代表人物。
二、課內閱讀
(一)閱讀溫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罷》,回答下列問題。
4.詞中,女子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5.“過盡千帆皆不是”中的“盡”能否改為“境”?為什么?
(二)閱讀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回答下列問題。
6.上闋寫景,突出了“異”字。這個“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7.說說你對“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句的理解。
(三)閱讀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回答下列問題。
8.“老夫聊發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詞中有什么作用?
9.這首詞用了哪三個典故?用典有什么好處?
(四)閱讀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回答下列問題。
10.“沙場秋點兵”中“秋”字起什么作用?
11.說說你對“可憐白發生”的理解。
(五)閱讀李清照的《武陵春》,回答下列問題。
1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3.說說你對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理解。
三、課外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下列問題。
訴衷情
[南宋]陸 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14.這首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15.“當年萬里覓封侯”一句中的“覓封侯”用得好,試簡析其妙處。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下列問題。
采桑子
[北宋]晏 殊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16.這首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溫庭筠;《菩薩蠻》;新解
【作者簡介】韓寶江,博士后、副研究員,學術研究領域涉及教育、文學、美學、文化、藝術。現任職于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從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及相關學術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教育部規劃課題“地方課程規劃與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階段性成果。
高二語文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選入了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代表詞作《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對于詞中“小山重疊”的理解向來紛紜。
溫庭筠(約812―866),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才思敏捷,詩詞兼工,《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溫庭筠貌丑,然而“才思艷麗,工于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場中號“溫八叉”。溫氏恃才狂放而為權貴所忌,開成四年(839)近四十歲時開始應舉卻屢試不第,咸通六年(865)出任國子助教,世稱“溫助教”。次年主國子監試,“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觸怒權貴遭貶方城尉,抑郁而終。溫庭筠與李商隱、段成式號稱“三才”,三人皆以駢文綺麗著稱,又都排行十六,詩文號“三十六體”。
作為晚唐著名文人,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他善于以富有特征的景物構成藝術境界來表現人物的情思。重含蓄的表現風格比較適合于篇幅短小的詞調,耐人尋味卻往往不夠明朗。致力于字句的修飾和聲律的諧協,使得詞在文采展現和聲情并茂的感染力效果上得到了加強。溫庭筠以其杰出的意境創造才能,奠定了詞的美感特質與藝術特征,其唯美主義的綺艷詞風對晚唐五代詞人產生了深遠影響。詞這種文學形式,自溫庭筠起真正獲得了文人群體的重視,經過了五代與宋代廣大詞人的相繼推進,詞最終得以在中國古代文壇上綻放出了絢麗的芳顏,蔚為大觀,從而擁有了遲來的、本該屬于自己的榮譽和地位。
清代常州詞派開山張惠言編輯《詞選》時錄入溫庭筠詞《菩薩蠻》14 首、《更漏子》3 首、《夢江南》1 首,占入選詞作總數的 15%。后蜀趙崇祚《花間集》首刊溫詞最多達 66 首,占全集收詞總數的 13% ,足見對溫庭筠的推崇。歷代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
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
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己揭響入云,可謂極兩者之能事。皋文曰:“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醞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
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類不出乎綺怨。
庭筠工于造語,極為綺靡。
有以麗密勝者,有以清雅勝者。
溫庭筠詞多寫婦女生活閨情,較少政治內容,極盡“艷麗”,故尊他為“花間鼻祖”,溫氏在詞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舊唐書》本傳中載:“初至京師,士人翕然推重。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公卿無賴子弟,裴誠、令狐縞之徒,相與蒲飲,酣醉終日,由是累年不第。”張惠言《詞選序》里又盛推溫八叉“最高”、“其言深麗閎美”。
簡析溫庭筠的《菩薩蠻》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歷來對“小山”一句的解釋紛紜不休,多是說屏風上畫的重山在晨光輝映下明滅閃爍。針對“小山”所指,清人許昂霄在《詞綜偶評》中說:“小山蓋指屏山而言。”俞平伯解析:“小山,屏山也,其另一首‘枕上屏山掩’可證。”認為指大理石屏風上的石紋,劉永濟繼承此說。唐圭璋認為指繡屏,夏承燾主張指眉型款式之一的小山眉,周振甫先生支持此說。沈從文認為溫詞此句“即對于當時婦女發間金背小梳而詠”。當代學者多有撰文對此句含義做深入探討者。
筆者認為單從字面講,“小山重疊金明滅”可以有兩種均可圓通的理解。
其一,作品通篇描寫女子晨起梳洗打扮一節,筆觸理應針對顏面、發髻等特定的部位,則“小山”一句當不必與屏風、枕關聯。“金”可以指古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也稱“鵝黃”、“鴉黃”、“約黃”、“貼黃”。女性以黃色顏料染畫于額間,還有粘貼法,用膠水把黃色材料剪制成的星、月、花、鳥等形狀的薄片飾物粘貼于額上,又稱“花黃”、“花鈿”。“花鈿”是唐代西域地區流行的婦女面飾,在眉目之間飾有金、銀、羽翠制成的五彩花子。貴族婦女多涂胭脂、抹鉛粉、貼花鈿,唐西州張雄夫婦墓中出土的女舞俑豐頤花鈿,吐峪溝出土的殘絹畫上的婦女額頰間貼有“靨子”。“明滅”可以表現女子眉間“花鈿”一類的飾物光澤閃爍,也可以推想昨日點涂的色料或者粘貼的花鈿夜里部分掉落后的斑駁之狀,還可以把“明滅”視為偏義復詞,這里顯然側重于“滅”的暗淡褪色之狀。
“小山”當指女性眉型,一則距離、方位上緊靠“花黃”前額,一則次句將涉及“鬢云”。如果指發髻則與次句在描寫對象上就會出現重復贅述,在這樣字數有限的篇幅里,溫氏似不致出現此類疏漏。唐代張泌《妝樓記》:“明皇幸蜀,令畫工作十眉圖,橫云、斜月皆其名。”明代楊慎《丹鉛續錄?十眉圖》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至于眉的“重疊”并不難理解,古詩詞例句實不鮮見,“一弄醒心弦,情在兩山斜疊”“多少相思,皺成眉上千疊”“緩歌處、眉山怨疊”。眉的“重疊”似還與西域風俗有淵源,20世紀出土于新疆吐峪溝的胡服婦女絹畫,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的弈棋仕女圖,吐魯番阿斯塔那張禮臣墓的舞樂圖屏足可以證明,唐時婦女確有把眉毛畫成上下多條重疊的眉式。其實“重疊”之“疊”字,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古人有“花袍白馬不歸來,濃蛾疊柳香唇醉”、“蛾疊柳臉紅蓮”之句,正此之謂。另外,還可以理解為描眉色料一夜被不慎拂拭而成的模糊之狀。
所謂“逆敘”,是指通篇始終把時間順序整個顛倒過來,對人、事、物由今及古、由后漸先、由近漸遠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一詞,描述了女子懶起、畫眉、梳洗、簪花、照鏡、更衣的過程,時間上看不出有什么倒序,不知張氏“節節逆敘”之說淵源何處。統觀全詞意,諛之則為盛年獨處,顧影自憐。抑之則侈陳服飾,搔首弄姿。“初服”之意,蒙所不解。 的確,張惠言所說的詞中蘊涵“離騷初服之意”,實在缺乏可資支持的有力證據。末章后張氏以“青瑣”“金堂”“故國吳宮”為例,得出“略露寓意”的判斷結論,似也不足以服眾。
“青瑣”也作“青鎖”“青F”,①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借指宮廷:“出草苗,起林藪,御青瑣,入金墉者,無日不有。”②泛指豪華富麗的房屋建筑:“黃扉藹藹,青瑣沉沉,有若張公之萬戶千門。”③指刻鏤成格的窗戶,喻指籬笆:“休將薜荔為青瑣,好與玫瑰作近鄰。”
“金堂”,①指金飾的堂屋,神仙居處:“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於山頂。”②泛指華麗宏偉之堂:“金堂玉戶,絲哇管語。”
“故國”,①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國:“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②祖國、本國、舊都:“見故國之旗鼓,感乎生于疇日。”③指故鄉、家鄉:“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④指舊地、古戰場:“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吳宮”,指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或者三國時期東吳君主的宮殿。范成大《吳郡志》明載:梧桐園,在吳宮,本吳王夫差園也。一名琴川,語云“梧宮秋,吳王愁”。吳王夫差時有童謠“梧桐秋,吳王愁”,“干戈動,桐葉冷,吳王醒未醒?寒鴉唱,梧葉秋,吳王愁更愁”,后來“吳宮”一詞幾乎成為愁緒的代名詞了。
1、莫道弦歌愁遠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 王昌齡
2、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李白
3、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思念的詩句《鳳求凰.琴歌》
4、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楊柳枝》--- 溫庭筠
5、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李白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張九齡
7、怕相思,已思相,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俞彥
8、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 --- 葉夢得
9、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0、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燈秋 --- 陸游
11、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 徐再思 ( 思念 )
12、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 唐溫如
13、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
14、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晏殊《清平樂二首其二 》
15、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曾幾
16、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 秦觀
17、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虞美人》--- 納蘭性德
18、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無題六首其三》--- 李商隱
19、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玉樓春》--- 周邦彥
20、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 蘇軾
21、對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西鄉心 --- 盧綸
22、他生莫作有情癡,人間無地著相思。《減字浣溪沙》---況周頤
23、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 杜牧
24、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月滿西樓》--- 李清照
25、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寄人》--- 張泌
26、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玉樓春》--- 晏殊
窗外的雨又開始飄灑了起來,我已經記不得這是入秋以來的第幾場雨了。
在這樣一個個秋雨纏綿的日子,夜色如墨之際,泡一壺香茶,氤氳在那一陣陣雨打殘荷的光影里,手捧一卷唐詩,和那些千百年前的詩人們一起沐浴在飄在唐朝的雨聲里,該是何等的浪漫和愜意。
靜夜溫柔,聽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悱惻和李商隱的纏綿情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夜雨寄北》是我最喜歡的詩歌。在蜀地淅淅瀝瀝的雨聲里,詩人思念如池水般盈盈上漲,想起兩人共剪西窗燭火的歡愛,如今何等的孤獨和凄涼,這發自詩人心底的聲音,不知千里之外的她能否聽得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臺灣歌手齊秦正是受了這首詩的啟發,創作了《大約在冬季》,一時間紅遍了整個亞洲。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這是詩神白居易《秋雨夜眠》的句子。同樣是秋雨冰涼,但對于白居易來說,心境就要平和許多了。瞧,盡管是一場雨來一場寒,不過對于這位整日倚紅擁翠,不時“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在口的詩人來言,能“睡美雨聲中”就不足為奇了,翌日,滿目“霜葉滿階紅”,秋雨聲儼然成為了詩人耳旁的小夜曲,心境何樣自若安詳。
“秋風秋雨愁煞人。”對于秋來說,更多是帶給人蕭瑟之感,凋敝之境。文思超群的溫庭筠因恃才不羈,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終生不得志,郁郁在懷,在《更漏子》這闋詞里,尤為突出。“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這一聲嘆息,可謂撕心裂肺的痛。冰冷的雨滴不像是落在梧桐葉上,而是砸碎在人的心里,令人不免頓生傷感。而這首詞和宋代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相映成趣,構成了梧桐秋雨的“雙壁”,嘆為觀止!
“詩佛”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其詩歌創設的意境優美,詩情畫意常躍然紙上。他在《山居秋暝》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該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是我國山水田園詩歌的經典之作。“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他這首《欒家瀨》的小詩勾勒了颯颯秋雨中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景,一場秋雨,使溪水才流得更急,濺起跳珠驚動了白鷺,白鷺受驚而飛,飛而復下。詩人通過“白鷺驚復下”的一場虛驚來反襯欒家瀨的安寧和靜穆。所有景語皆情語,這一份恬淡的心情,正是當時剛走出政治漩渦的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細數起來,唐代的詩人們創作關于秋雨的詩歌可謂不計其數,或哀傷,或喜悅,或空靈,或寧靜,或恬淡,行走在唐詩的秋雨中,任思緒飄灑,頓覺自己也“詩意”了許多。 雨一直下!這樣的雨聲,這樣的雨霧,有了詩人們的描繪,雋永而生動!
據考證,追星族的閃亮登場可追溯到唐朝。
一個名叫魏萬的年輕人為了一睹詩仙李白的風采,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下開始,鍥而不舍地追蹤偶像的蹤跡。歷時半年,跋涉三千里,終于在揚州風塵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級詩人張籍。張籍相當單純地相信“吃什么補什么”,他將杜甫的詩集焚燒成灰燼,加入膏蜜,像喝補藥一樣。每頓必飲,并且發下誓言:“喝下他的詩啊,讓我的肝腸從此改換!”
在名家輩出的盛唐詩壇,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聞名。他曾被貶謫到龍標(今湖南黔陽),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跟隨的老仆人需沿路撿拾落葉枯枝當柴燒。但他詩名滿天下,經常有人在路邊跪拜,向他求詩。
和王昌齡一樣,賈島也是位苦命詩人,但他身后不乏眾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詩人李洞:李洞“酷慕賈島”,他的頭巾上佩戴刻有賈島頭像的銅片,他的手中持有一串為賈島祈福的念珠。每聽說有人喜歡賈島,他必親手抄錄賈島的詩相贈,還叮嚀再三,“此無異佛經,歸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瘋狂。
荊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熱迷戀白居易的詩歌,“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凡三十余處”,連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詩句,且配了圖畫,圖文并茂。
如此體無完膚的瘋狂,被人稱為“白舍人行詩圖”,“若人問之,悉能反手指其去處。沾沾自喜”。
當時連唐宣宗都寫詩贊白居易,詩日:“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長恨歌》還流傳到了日本,受到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愛。
說起來,白居易還是李商隱的“粉絲”。《唐才子傳》記載,白居易晚年居家中,很喜歡李商隱的詩文,他常說:“我死之后,來世能做李商隱的兒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過幾年。李商隱果然得了一個兒子,他也不客氣,把這個兒子取名叫“白老”。可惜此兒智商不高,長大之后更無半點詩情。溫庭筠就跟這個愚鈍的小子開玩笑:“讓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沒了他嗎?”
若說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學偶像,那么坡無疑是宋朝的知名品牌。
坡的詩文影響之大,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視為經典加以模仿。
例如與他相關的幾道美食,“東坡肉”,“東坡餅”、“東坡魚”一直流傳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壺傳統的江蘇宜興小住,隨即便出現了流行全國的“東坡壺”,甚至他所戴的那種高簡短檐帽,都被士大夫爭相效仿,稱為“子瞻帽”。
【關鍵詞】劉禹錫;竹枝詞;民歌
可以這樣說,中唐詩歌是唐詩發展中繼盛唐之后的又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的詩人名家輩出:韓愈、孟郊一派通過奇思幻想,用僻字造奇韻,打造出一種宏偉奇崛的風格;而白居易、元稹詩派卻是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詩風迎得世人的交口稱贊;李賀獨辟蹊徑,新穎詭異、精辟含蓄是他的詩句帶給我們的印象。面對上述三大詩派,劉禹錫沒有盲目趨同,他從不為世人所恥的民歌中汲取營養,憑借其自身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勤奮的藝術實踐,在文人詩和民歌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始終保持自己獨立的藝術品格,最終成為與韓孟派、元白派、李賀派相抗衡的一支異軍。
如果說夔州三年是劉禹錫民歌體樂府詩的收獲期的話,那么朗州、連州的歲月則是他重要的奠基期。朗州位于沅湘之濱,民歌相當盛行,歷經千年未見衰弱,雖然當地竹枝“詞語塵下,音韻鄙俚”,但其內容清新,格調激揚,旋律輕快,這一切吸引了正處于探求中詩人的目光。在博采眾收的基礎上,他開始嘗試民歌體樂府詩的創作。寫于這時期的《采菱行》初步顯示了作者學習民歌的成效,他在《采菱行》的序中寫道:
“武陵素嗜芰菱。歲秋矣,有女郎盛游于白馬湖,薄言采之,歸以御客。古有采菱曲,罕傳其詞,故賦之以佾采詩者。”劉禹錫寫的《竹枝詞》共兩組。一組是九首,另一組為二首,合起來正好十一首,篇篇都是佳作。
《竹枝詞》的內容特色在于它鮮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劉禹錫是幸運的,他以其敏銳的思辨能力,致力于描寫巴蜀下層人民的勞動場景、巴蜀風情與民俗,不僅形式上具有創新意義,而且在取材也有新穎獨到之處,從而使詩歌在反映社會現實和表現生活水平的廣度與深度上有所突破。也許我們能夠這樣說,從陶淵明之后,唯有他能將下層勞動人民平凡的春種秋收作為樂于駕馭的題材。讀著他的《竹枝詞》,恍如自己已身臨巴蜀山水之間。在此,詩人尤其擅長對生活中的某個場面進行描寫,從而將一幅幅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勞動的畫面展示出來。如《竹枝詞九首》之九: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這里,詩人以“銀釧金釵”來代婦女,“長刀短笠”來代勞作中的男子,生動形象,也反映了當地的人情、服飾等特征,從而賦予全詩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烈的異鄉情調。其中的“燒畬”場面尤其值得我們去仔細回味,劉禹錫在另一首叫《畬田行》的詩中具體細致地描繪了巴蜀人民的這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情景。
何處好畬田,團團縵山腹。
鉆龜得雨卦,上山燒臥木。
驚麏走且顧,群雉聲咿喔。
紅焰遠成霞,輕煤飛入郭。
風引上高岑,獵獵度青林。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復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
夜色不見山,孤明星漢間。
如星復如月,俱逐曉風滅。
本從敲石光,遂至烘天熱。
下種暖灰中,乘陽拆牙孽。
蒼蒼一雨后,苕穎如云發。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關心。
由來得地勢,徑寸有余金。
紅艷成霞、鬼驚蛟駭、火光明滅、如星如月。多壯觀的一幅燒山開荒勞動場景。劉禹錫只用區區二十幾個字,便將當時巴蜀人民的生產情況在詩中完整地體現出來了。身為夔州刺史,他能主動深入山區,了解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使自己的詩歌創作取得一定的成就,正應了“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這句話。又如《竹枝詞九首》之一: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陌上動鄉情。
“白帝城”在夔州城東,“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曰白帝城。”《正德夔州府志》“白鹽山”則在夔州城東,由于“色若白鹽”故而得其美名。作者把當地的古跡、名勝順手拈來放在自己詩中,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其次,《竹枝詞》十一首中,作者在很多方面都將他的筆伸向下層人民細膩的情感世界,他或者從正面描寫或者從側面襯托,把他們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愛情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將男女間的愛情作為題材寫入詩中加以描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佐證。但像劉禹錫那樣能夠沖破正統的儒家詩教觀念束縛,把筆大膽伸向戀情領域,并情不自禁地在詩中對愛情加以謳歌,細膩而又婉轉傳達出男女雙方在戀愛過程中所經歷的歡樂,痛苦以及種種“欲說還休”的微妙心理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他對傳統愛情的主題進行了深化。如《竹枝詞九首》之四: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里刻畫了一個初戀女郎在江邊聽到請人唱歌時那種乍喜還疑的復雜心情和聰明可愛的性格,劉禹錫抓住眼前“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景物,融入詩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用天氣的“晴”與“不晴”來諧對方的“有情”和“無情”,兩種本不相干的事物作者此,巧妙地將它們統一起來,使之成為有機融合的一個藝術整體。整首詩清新、向上、自然、健康、活潑,充滿著生活情趣。詩人在刻畫熱戀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時,采取一種似露非露,欲吞還吐的抒情方式,表現她們欲喜還憂的特定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劉禹錫在某些吟詠風情的詩中,也將自己的身世之感寄寓其中。在這些詩中,描寫的景物所觸發出來的情感,筆者認為是詩人自己的情感。如《竹枝詞九首》之六、七:
城西門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這首詩中,作者有借失意女子的口吻來澆己心中塊壘之嫌,劉禹錫由滟滪堆的堅不可摧想人心的見異思遷、喜怒無常之態。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因為愛情失意而由愛生恨的怨婦的內心獨白,也可看作是詩人自己由于政治上受打擊,遠大的政治抱負難以實現所發出來的人生憤慨。詩人宦海為官多年,對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有深刻的體念,他懊惱那些沒有廉恥之心、趨炎附勢的得志小人對他的排擠,也長恨那些目不識珠、掌握著用人職權的庸人,詩人借詩中抒情主人公之口來為自己鳴內心的不平。
劉禹錫的《竹枝詞》在當時受人喜歡,晚唐詩人溫庭筠是這樣來形容劉詩的流傳之廣的:“京口貴公子,襄陽諸女兒,折花兼踏月,多唱柳郎詞。”(溫庭筠《秘書劉尚節挽歌詞》) 京口和襄陽都非劉禹錫為官之地,可見,他的詩是多么受人喜歡。群眾是最好的評論家,他們對劉禹錫詩歌的熱愛就是劉禹錫努力向民歌學習的最好獎賞。確實,當時文學唯有和民間詩歌血肉相連地密切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掌握語言的藝術。這也算得上是劉禹錫在《竹枝詞》創作中提供給我們的經驗和啟示。
參考文獻:
一、考察學情,發現問題
高三語文復習課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所以我們的課堂必須是基于學情分析的語文課堂。只有尋找到學生合理的學習起點,關注學生即時的學習狀態,我們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幫助他們提高。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身上往往有這樣幾個通病:
(一)審題問題,忽視題目的指向性
審題不當導致誤答的情況在作答詩歌鑒賞題時猶為突出。比如在高三開始訓練之初,學生往往會注意不到“哪些手法”和“哪種手法”的區別。而在江蘇省的高考試題中,試題往往具有比較明確的指向性,能夠幫助學生找到答題的方向,給學生一些提示。如2010年的高考題王昌齡的《送魏二》一詩,第三題的題目為“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境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題干中引用了陸時雍的詩評,而實際上“代為之思”就蘊含了答案“設想”這層意思,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其情更遠”,則涉及到了表達的效果,用這種手法表達的情感更深。又如2009年的江蘇高考題岳飛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第三題“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題干中的“變化”二字提示了我們思想感情至少有兩種,答題時要注意將詞中不同時間段的不同情感概括出來。
(二)概念術語混淆,造成答題有誤
盡管在高一高二,老師在教學中對一些概念和術語已經有所滲透,但是筆者發現,對這些概念和術語學生在實際答題時還存在著混淆的情況。比如“表達技巧”和“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的概念,這是必須要幫學生區分清楚的問題。“表達技巧”是一個大概念,它包括了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語言特點和結構特點等多方面。“表現手法”可包含“修辭手法”,江蘇省高考考綱里涉及到的常見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七種。2009年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的第一題問的是“‘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011年的《春日憶李白》第二題問到“‘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如概念混淆會造成此類題型答題錯誤。此外,不少學生對“襯托”和“對比”,“借代”和“比喻”這幾組具體手法之間的區別還存在混淆,需要教師結合具體詩歌指導他們加以辨析。
(三)對詩歌內容不理解,讀不懂詩歌
詩歌是一種“生命的感發”,是作者用來抒泄自己心中情感的一種方式。因為學生和作者所處時代境遇不同,受到自身閱歷的限制,再加上作者對詩歌內容進行了藝術的修飾,學生讀到一首詩歌時往往會茫然無措,無法理解詩歌的內容。如2012年的江蘇省高考題,溫庭筠的《夢江南》這首詞刻畫了一個滿懷深情期盼丈夫歸來的思婦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現了詩人對不幸婦女的同情。同時也寄寓著詩人遭受統治階級排擠,不受重用的悲涼心情,也是感慨懷才不遇的作品。而有不少學生沒能看出溫庭筠是通過塑造一位思婦的形象來抒寫情感,導致答題錯誤。
二、方法點撥,強化訓練
基于學生學情,根據他們的具體學習狀況,我們必須制定針對性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高三詩歌鑒賞復習課效率。
(一)吃透考點,明確教學目標
考綱中對詩歌鑒賞題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評價鑒賞的要求: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我們在講解詩歌時,可以據此制定出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或從形象入手,或從語言入手,或從表達技巧入手,來理解作品內容,把握詩詞的情感。如溫庭筠的《夢江南》一詞,我們就可以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理解詞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2.把握詩歌的情感。通過復習課教學目標的制定,給學生清晰的復習指向,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網絡,理清知識間的邏輯聯系。
(二)強化主題,分類梳理
任何能力的培養都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知識儲備之上的,若沒有較充實的知識儲備,鑒賞詩歌就會像無源之水一樣面臨枯竭。“汝果欲‘賞’詩,功夫在詩外”,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詩歌按主題分類梳理,深化對詩歌不同主題的認識,讓學生讀詩歌能有初步的整體感知。按主題,詩歌通常可以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軍旅詩、詠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羈旅思鄉詩、贈友送別詩和閨怨詩等類型。如2009年的高考題《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是軍旅邊塞詩,2010年的高考題《送魏二》、2011年的高考題《春日憶李白》都屬于贈友送別詩,2012年的高考題《夢江南》則是一首閨怨詩。
(三)抓關鍵詞,把握作者的情感
詩歌中常常有些詞是能直接反映作者心情的,如悲、喜、怒、嘆、愁、孤、痛、驚等。抓住這些詞就能初步把握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就能更快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如《送魏二》一詩標題中的“送”,詩歌中“醉別江樓橘柚香”的“別”,“江風引雨入舟涼”的“涼”,“憶君遙在瀟湘月”的“憶”,“愁聽清猿夢里長”的“愁”。詩中句句都有關鍵詞語,能幫助我們來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上,在指導學生解讀詩歌時,不妨從這些關鍵詞入手。
(四)舉一反三,規范答題
要使高三復習課更高效,我們還需要舉一反三,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培養規范答題的技巧。比如2012年《夢江南》第三題“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局”,答案為“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無邊無際,以碧云搖曳表現心緒的不寧,以碧云斜落表現心情的低沉”。2009年《送魏二》的第二題“一、二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說明”。答案為“惜別知音,借酒澆愁;凄凄風雨烘托悲涼的心情”。這兩道題目屬于同一類題型,答案都包含了三層:手法、詩句內容、表達效果。將同一類型的題目放在一起比較,能夠幫助學生搭建起思維的鏈接,提升思維的品質,同時也能總結出規范答題的經驗,使學生對考試題型印象更深刻。
(五)講練結合,精選習題
“梳洗罷,獨依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洲。”溫庭筠的這首詞寫絕了天下閨中思婦的神韻。自古以來,多少癡情女子在苦苦等待中流干眼淚,耗盡終生。“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同樣風流的柳永也為這紅顏閨淚嘆息不已。過盡千帆,苦盼歸舟,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的淚水一滴滴落在琵琶上,那情景美得令人心碎。“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是嫁給商人的悲哀。那重利輕別離的商人,不知道他們在商場上打滾時正在失去很多最珍貴的東西,包括愛情。他們不懂真的不懂;若有伊人相伴,只羨鴛鴦不羨仙!
但,生離已恨,死別更苦。那種痛苦,讓孟女三天三夜,哭倒長城。“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形成人世間最可怕的悲哀。秋風吹不盡,總是那牽腸掛肚的玉關情。前方流血成海水,不知閨中有人望穿云和月。唉!打不完的仗,征不完的兵,武皇開邊意未已。戰場上萬骨已枯,只留下村口河邊柳村下的有塊塊望夫石。
千年的紅淚,只為一生的相思。一句很美很美的承諾,換來無窮無盡的淚水。佳人的每一滴紅淚,都化成一句美麗的詩,永遠留在塵世間。那化詩的紅淚,是織女對牛郎的依戀,是白娘子對許仙的愛慕,是七仙女對董永的癡迷……
問時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宮,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作者:閆 平
我認為一首好詩就是一杯好茶,濃縮了詩情畫意,飽含著聲色香味,風光無限,意味無窮。然而喝茶前需要浸泡,只有充分浸泡過的茶葉才會搖曳生姿、清香四溢、回味無窮。品詩亦是如此,只有充分翻譯過的詩歌才能盡現其畫面美、意境美、情感美。
所以,翻譯在古詩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一、翻譯有助于領略古代詩歌的畫面美、意境美
許多詩句呈現給我們的就是一組簡單的詞語,幾個簡單的意象,彼此之間似乎沒有任何聯系。但是經過翻譯,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躍然于眼前,且意象與意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協調。
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翻譯以后:殘月高懸,雄雞清聲;茅房客舍,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誰料,板橋橫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盡得“早”之風流韻味。
二、翻譯有助于體味詩歌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
古詩的語言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例如唐代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表面看去,這似乎只是一首表達新嫁娘將要拜見公婆的忐忑心理的詩,但是結合詩歌的題目與古代科舉考試的歷史背景,我們卻只能把它翻譯成“臨到要考試了,我生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我此刻的心情就像作為新娘子不知道打扮得入不入時,能否討得公婆的歡心一樣忐忑不安。”
朱慶馀呈獻的這首詩獲得了張籍明確的回答。在《酬朱慶馀》中,他寫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典菱歌敵萬金。”相對于贈詩的內容,答詩的翻譯則: “你猶如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贊賞,完全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在對這一贈一答詩歌的翻譯中,詩歌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與情感盡顯無遺。
在詩歌的翻譯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與想象,既追憶過去又展望未來,既懷念歷史又遙想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