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7: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蒼術的作用與功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蒼術可用于治療脾失健運而導致的脘腹脹悶、嘔吐食少、舌苔白膩等癥。
2、還可以治療痹癥。蒼術還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
3、蒼術還可以明目,蒼術中含有維生素A樣的物質,可以治療夜盲癥,眼目昏澀等癥狀。
4、但是蒼術不建議多用,建議服用劑量在9克以下,以防止出現中毒。
(來源:文章屋網 )
糖尿病藥對是一些中醫臨床大家在長期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最后升華而成的寶貴用藥經驗。被許多醫家廣泛應用于臨床,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臨床應用心得總結如下,望同道斧正。
對藥舉隅
玄參配蒼術:此藥對為施今墨經驗。施老認為蒼術有斂脾精、止漏濁之功,雖性燥,但與玄參伍用,以玄參之潤制蒼術之燥,以蒼術之溫燥制玄參之滯膩,一潤一燥,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達建中宮,止漏濁,瀉陰火,降血糖之目的。對脾腎不足,濕熱阻滯的糖尿病效佳。
黃芪配黃精:此藥對為呂仁和經驗。黃芪偏于健脾益氣,黃精重于補腎養陰,二藥伍用,氣陰兩益,脾腎雙補,具有健脾補腎,益氣生津之功效,臨床適用于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丹參配葛根:此藥對為祝諶予經驗。中醫常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說法,由此可見一斑。丹參既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又可養血安神;葛根輕揚升發,生津止渴,濡潤筋脈。兩藥參合,相互促進,活血化瘀作用明顯增強,從而達到降低血糖之目的。臨床適用于有瘀血證候的糖尿病及其并發癥。
玄參配葛根:此藥對為趙進喜經驗。玄參滋陰降火,涼血解毒,除煩止渴;葛根輕揚升發,生津止渴,舒筋活脈。兩藥相合,共達滋陰清熱,生津止渴之功效。臨床適用于陰虛內熱,熱盛津傷型糖尿病。
黃芪配生地:此藥對為祝諶予經驗。黃芪甘溫補氣升陽,利水消腫,偏于健脾益氣;生地甘苦而寒,善涼血清熱滋陰。二藥伍用,一陰一陽,陰陽相合,共達健脾補腎,益氣生津之功效,臨床適用于氣陰兩虛,陰陽俱虛型糖尿病。
應用心得
針對性強:糖尿病藥對是在謹守病機和因證施治原則指導下配伍而成,每個藥對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如黃芪――黃精藥對對應氣陰兩虛證候,石膏――知母藥對對應內熱證候,玄參――生地藥對對應陰虛證候,丹參――葛根藥對對應瘀血證候,玄參――蒼術藥對對應陰虛、濕熱證候等。臨床上出現相應證候就可以應用相應藥對,可謂有的放矢。
配伍嚴謹:糖尿病藥對的配伍非常嚴謹,藥物配伍的依據是藥物功效、四氣五味和治則治法。這些藥對或氣血配對,或寒熱搭配,或補瀉同施,或潤燥互補,或酸甘相合,或相須為用。每個藥對的配伍都各有側重,各有所長,臨證中應用這些配伍嚴謹的藥對,不僅效果理想,而且也能讓我們走捷徑。
變化靈活:糖尿病藥對不同于單味藥和復方,它們是固定的優化藥物組合,或源于消渴方劑的核心配伍,或為現代醫家創新的經驗總結。臨床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隨證應用一個藥對、兩個藥對或多個藥對,使療效得到加強,也可隨病情的好轉或證候的消失減少藥對的應用,可見其靈活性之大,充分體現了辨證用藥,對癥下藥的原則。
[關鍵詞]蒼術;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研究進展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ses the result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Atractylodes Radix. The chemistry components isolated from Atractylodes Radix are mainly sesquiterpenoids, enediynes, triterpenoids, aromatic glycosides, and etc. Pharmac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Atractylodes Radix has inhibition of gastric acid secretion, promoting gastrointestinal movement and gastric emptying, hpyerglycemic,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and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etc. This article hopefull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tractylodes Radix.
[Key words]Atractylodes lancea; chemical compositions; biological activities; advances
doi:10.4268/cjcmm20162104
蒼術為菊科植物茅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或北蒼術A.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莖[1] 。除此以外地方習用品中尚有朝鮮蒼術A. koreana(Nakai) Kitamura.和關蒼術A. japonica Koidz.ex Kitam.[2]。蒼術初以“術”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效。迄今為止,蒼術中化學成分類型主要為倍半萜類、烯炔類、三萜及甾體類、芳香苷類等;藥理活性研究表明這些成分具有保肝、抗菌、抗病毒、抗腫瘤、中樞抑制及促進胃腸道蠕動、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3-4]。蒼術中揮發性成分已報道的有200多種,其結構主要通過氣質聯用技術結合數據庫予以鑒定,關于這類成分已有較為詳細的相關綜述[5-6],故本文對揮發油類成分不做重點介紹。
1 化學成分
1.1 倍半萜及其苷類化合物
倍半萜(sesquiterpenes)是指分子中含15個碳原子的天然萜類化合物。倍半萜類化合物分布較廣,在木蘭目Magnoliales、蕓香目Rutales、山茱萸目Cornales及菊目Asterales植物中最S富。在植物體內常以醇、酮、內酯等等形式存在于揮發油中,是揮發油中高沸點部分的主要組成部分。多具有較強的香氣和生物活性。
1.1.1 愈創木烷型倍半萜及其苷類
1.1.1.1 愈創木烷型倍半萜類 愈創木烷型倍半萜類化合物是較早從蒼術屬植物中提取分離鑒定出的化合物,屬于由五元環與七元環駢合而成的芳香骨架類化合物――類的衍生物。Wang H X等[7]從蒼術中得到如下幾種愈創木烷型倍半萜類(1~5),并通過細胞毒性實驗證實化合物(1,2,4)對P388和A549細胞無細胞毒活性,見圖1,表1。
1.1.1.2 愈創木烷型倍半萜苷類 Junuchi Kitajima等[8-10]從蒼術、關蒼術等根莖中分得多種水溶性愈創木烷型倍半萜苷類,并對其化合物(6~16)結構進行了解析,其中化合物(12)首次從蒼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7,13)首次從關蒼術中分離得到,見圖2,表2。
1.1.2 桉葉烷型倍半萜及其苷類
1.1.2.1 桉葉烷型倍半萜類 Wang H X 等[7]從蒼術中分離并鑒定了化合物17~19,Duan J A等[12]對化合物20進行了結構解析,Katsuya等[13]采用圓二色譜法確定了化合物
21,23的絕對構型。
Yoichiro Nakai等[14]研究發現蒼術中蒼術酮(28)對患皮膚癌小鼠有抗腫瘤活性。Marion Resch等[15]發現化合物蒼術酮具有5-脂肪氧化酶抑制活性。He Meng等[16]首次從蒼術中分離得到白術內酯Ⅱ(30),并對其結構進行了解析。Kim Hyun-Kyung等[17]發現首次從白術中分離出白術內酯Ⅲ(31),并發現白術內酯Ⅲ和蒼術酮均具有殺螨活性,見圖3,表3。
1.1.2.2 桉葉烷型倍半萜苷類 Junuchi KitajimaI等[8-9]從蒼術中分離出一系列桉葉烷型倍半萜苷類化合物,并對化合物(33~42)的化學結構進行了分析,其中化合物(33,34,36)首次從蒼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出,見圖4,表4。
1.2 烯炔及其苷類化合物
烯炔類化合物除同時具有不飽和三鍵和雙鍵,有時還含有醇、酮、酸、酯或苯、呋喃等官能團,使三鍵和雙鍵變得相對穩定,因而能用常規的植化技術進行提取、分離和檢測鑒定[19]。Junichi Kitajima等[8,10]首次從蒼術的水溶性成分中得到2種烯炔衍生苷(60, 61),并根據其質譜圖和核磁共振波譜圖分析確定了其骨架結構,見圖5,表5。
1.3 三萜和甾體類化合物
蒼術中的三萜皂苷類主要有四環三萜和五環三萜,四環三萜。Duan J A等[12]從茅蒼術中分離得到6種三萜類化合物(85~90),并分析了其化學結構,見圖6,表6。
1.4 芳香苷類化合物
有文獻報道苯醇苷類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保肝、強心、抗輻射、抗腫瘤、增強記憶、免疫調節等作用[27]。Junichi Kitajima等[9-10]從蒼術中分離得到化合物(92~100),并對其結構進行了分析,見圖7,表7。
1.5 其他類化合物
除上述化合物外,蒼術還含有蛇床子素(101)、呋喃甲醛(106)、氨基酸(103,105)、香豆素衍生物(107)、單帖苷等其他水溶性化合物[9-12,15-16,28-29]。Jin-ao Duan等[13]首次從蒼術中分離得到化合物(102),并通過細胞毒性實驗證明其對HCT-116 和 MKN-45細胞具有細胞毒性見圖8,表8。
2 蒼術的藥理活性
2.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中國古代醫家認為蒼術可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等,現代研究則發現蒼術有保護腸道、促進腸道運動的功效。蒼術具有抗腹瀉和抗炎作用。抗炎是蒼術抗腹瀉的機理[30]。蒼術正丁醇提取液有廣譜的抗潰瘍作用(應激性大鼠潰瘍模型),并能抑制蛋白酶活性和胃酸排除量[31]。蒼術水煎劑對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和黏膜病變為主要因素的潰瘍有療效[32]。Yu K W等[33]發現蒼術提取物中的多糖類成分能有效調節腸道免疫系統。王金華等[34]研究發現β-桉葉醇在胃腸運動功能正常或低下時,能促進胃腸運動,又在脾虛泄瀉或胃腸功能呈現亢進時,則顯示出明顯的抑制作用。蒼術的乙醇提取物可以提高胃動激素和胃酸分泌素的水平,抑制生長素抑制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促進胃排空[3]。Yu Y等[35]研究發現蒼術和麩炒蒼術均具有抗胃潰瘍的活性,麩炒蒼術的抗胃潰瘍活性強于蒼術。并推斷蒼術抗胃潰瘍活性可能與抗炎特性以及其可以抑制IL-8,IL-6和PGE2的合成,胃保護作用可能通過上調產生上表皮生長素和TFF2實現。
2.2 降血糖作用
茅蒼術多糖對正常小鼠血糖有短暫的降低作用,對采用四氧嘧啶誘導的高血糖小鼠模型有良好的預防治療作用[36]。Chohachi Konno等[37]從實驗中研究出腹腔注射給藥時,蒼術多糖A,B,C對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具有劑量依賴性,蒼術多糖A可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蒼術提取液可抑制小腸蔗糖酶對蔗糖的水解,可用于減少糖尿病患者對葡萄糖的吸收[38]。
2.3 π難管系統作用
陳洪源等[39]測試出經過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萃取后的蒼術殘渣對血管緊張素抑制酶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進而起到降血壓的作用。朱惠京等[40]研究發現關蒼術的正丁醇提取物對大鼠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所導致的心律失常有改善作用,且能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的血漿SOD活性,降低了心肌梗塞的范圍。蒼術酮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壓病藥物,在治療過程中的特點體現為:用藥后不僅使血壓逐步下降到正常水平,并且在停藥后出現的血壓穩定期與治療時間成正比[41]。李魯欽等[42]研究表明復方中(與獨活聯合使用時)蒼術對痰濕引起的高血壓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4 抗菌消炎作用
蒼術中的揮發油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機制與抑制組織中的PGE2生成有關[43]。常溫下保存時,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蒼術揮發油抗炎作用增強[44]。尹秀芝等[45]對蒼術的萃取物進行了系統的多梯度體驗外抑菌實驗,結果顯示蒼術對15種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效果優于土槿皮、元柏等中藥。王興旺等[46]發現蒼術提取液可以起到雞大腸桿菌耐藥質粒消除劑的作用。肖洋等[47]發現蒼術提取液對銅綠假單胞菌R質粒體內外均有消除作用,且體內消除作用強于體外。蒼術水提物具有抗念珠感染的活性,口服給藥140 mg?kg-1?d-1可顯著延長念珠菌感染小鼠的壽命[48]。Seung-Ⅱ Jeong等[18]發現化合物(68)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物活性。Chen Yanjun等[23]發現化合物(47,58,72~75,78,79,83~84)具有抗埃希氏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白色念珠菌活性。 許立等研究發現[49]蒼術膠囊有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能增加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增強小鼠遲發性超敏反應和血清溶血素含量,及免疫器官質量;能對杭二甲苯所致耳廓腫脹、抑制肉芽的增生。
2.5 保肝作用
北蒼術水提液和揮發油成分均具有保肝作用,水提液作用較揮發油作用差,其中的多糖部位可能是蒼術水提液發揮保肝作用的主要部位[50]。生蒼術和麩炒蒼術揮發油部位均具有保肝活性,麩炒蒼術揮發油部位的保肝作用強于生蒼術[51]。Hwang J M等[52]還發現蒼術中的蒼術酮還有保肝作用。
2.6 對神經系統作用
毛蒼術揮發油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53]。有研究指出,β-桉葉醇和蒼術醇是蒼術的鎮痛作用有效成分,并且β-桉葉醇還有降低骨骼肌乙酰膽堿受體敏感性的作用[54]。KIMura M等[55]經過實驗發現β桉葉醇能阻斷小鼠骨骼肌神經肌接頭上的N受體離子通道,影響通道的打開和關閉,從而加速N受體脫敏。β-桉葉醇能夠通過降低重復性刺激引起的乙酰膽堿的再生釋放對抗新斯的明誘導的神經肌肉障礙,還能增強神經肌肉麻醉阻斷作用[55-56]。
2.7 抗腫瘤活性
Tullayakorn P等[57]研究發現蒼術醇提物對患膽管癌的倉鼠具有腫瘤抑制作用,并評價了蒼術醇提物治療膽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蒼術的甲醇提取物還具有抗皮膚癌活性[14]。Mahavorasirikul W等[58]發現北蒼術的乙醇提取物對人的膽管癌細胞具有細胞毒性,其IC50=24.09 mg?L-1,此外還具有抗血管形成和抗細胞入侵的作用。
2.8 其他作用
研究發現蒼術的丙酮提取物能夠明顯的延長氰化鉀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表明蒼術丙酮提取物有較強的抗缺氧能力,進一步研究表明蒼術的抗缺氧主要活性成分為β-桉葉醇[59]。蒼術酮是蒼術所含的最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有利尿作用[60]。Satoh K等[61]通過研究發現蒼術通過抑制Na+, K+-ATO酶的活性,從而阻止水和Na+在腎臟的重吸收產生利尿作用。Marion Resch等[15]發現化合物(57)和(58)均具有5-脂肪氧化酶和環氧化酶活性。含有蒼術的風濕康在類風濕治療中具有清熱除濕、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風濕康與甲氨喋呤聯合使用時,對活動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顯著療效 [62]。
3 結語和展望
目前對蒼術中倍半萜及其苷類、烯炔類成分的報道較多,這兩類成分在菊科植物中較為常見,烯炔類成分在紅花中報道較多,這類成分是植物與昆蟲長期協同進化形成的具有抵御昆蟲侵食使用的重要次生代謝產物,而三萜和甾體類類成分在蒼術中報道較少。現代研究證明蒼術具有抗炎、降血糖、抗缺氧、抗菌、抗病毒、保肝、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作用等。蒼術化學成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對其各類主要成分的相應藥理活性研究還不夠深入,對其有效成分作用機制的研究更少。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為蒼術的資源開發和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中國藥典.一部[S]. 2015: 161.
[2]謝宗萬.中藥品種理論與應用[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29.
[3]Kimura Y, Sumiyoshi M. Effects of anAtractylodes lancea rhizome extract and a volatile componentβ-eudesmol o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mice[J]. J Ethnopharmacol, 2012, 141(1): 530.
[4]Koonrungsesomboon N, Na-Bangchang K, Karbwang J. Therapeutic potenti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J]. Asian Pac J Trop Med, 2014, 7(6): 421.
[5]羌研. 茅蒼術揮發油成分及藥理活性綜述[J].江蘇農業科學,2016, 44(3):28.
[6]趙春穎,毛曉霞. 北蒼術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10, 27(3): 309.
[7]Wang H X, Liu C M, Liu Q .Three types of sesquiterpenes from rhizomes ofAtractylodes lancea[J]. Phytochemistry, 2008, 69: 2088.
[8]Kitajima J, Kamoshita A, Ishikawa T. Glycosides ofAtractylodes lancea [J]. Chem Pharm Bull, 2003, 51(6): 673.
[9]Kitajima J, Kamoshita A, Ishikawa T. Glycosides ofAtractylodes japonica[J]. Chem Pharm Bull, 2003, 51(2): 152.
[10]Kitajima J, Kamoshita A, Ishikawa T. Glycosides ofAtractylodes ovata[J]. Chem Pharm Bull, 2003, 51(9): 1106.
[11]陳軍. 茅蒼術和白芷化學成分的研究[D].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2007.
[12]Duan J, Wang Y, Qian S H. A new cytotoxic prenylated dihydrobenzofuran derivative and other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hizomes ofAtractylodes lancea DC [J]. Arch Pharm Res, 2008, 31(8): 965.
[13]Katsuya E, Hiroshi H. Sesquiterpenoids, LIV: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eudesma-4(14), 7(11)-dien-10-one[J]. Bull Chem Soc Jpn, 1979, 52(8): 2439.
[14]Yu S, Yasukawa K, Takido M. Atractylodis Rhizoma extract and its component, atractylon, inhibit tumor promotion in mouse skin two-stage carcinogenesis[J]. Phytomedicine, 1994, 1(1): 55.
[15]Resch M, Steige A, Chen Z L. 5-Lipoxygenase and cyclooxygenase-1 inhibitory active compounds fromAtractylodes lancea[J]. J Nat Prod, 1998, 61(3): 347.
[16]Meng H, Li G, Dai R.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J]. Biochem Syst Ecol, 2010, 38: 1220.
[17]Kim H K, Yun Y K, Ahn Y J. Toxicity of atractylon and atractylenolide Ⅲ identified inAtractylodes ovata rhizome toDermatophagoides farinaeand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J].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15): 6027.
[18]Jeong S I, Kim S Y, Kim S J.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phytochemicals isolated fromAtractylodes japonica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 Molecules, 2010, 15: 7395.
[19]w秀梅,胡人杰. 天然炔類化合物的研究現況[J]. 天津藥學,2007,19(1): 60.
[20]趙晉, 鄧金寶, 黎雄,等. 蒼術聚炔類化學成分研究[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5, 26(4): 525.
[21]Kano Y, Komatsu K, Saito K. A new polyacetylene compound from Atractylodes Rhizome[J]. Chem Pharm Bull, 1989, 37(1): 193.
[22]Nakai Y, Sakakibara I, Hirakura K. A new acetylenic compound from the Rhizomes ofAtractylodes chinensis and its absolute configuration[J]. Chem Pharm Bull, 2005, 53(12): 1580.
[23]Chen Y, Wu Y, Wang H, et al. A new 9-nor-atractylodin fromAtractylodes lancea and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atractylodin derivatives[J]. Fitoterapia, 2012, 83(1): 199.
[24]Resch M, Heilmann J, Steigel A, et al. Further phenols and polyacetylenes from the rhizomes ofAtractylodes lanceaand their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J]. Plant Med, 2001, 67(5): 437.
[25]Lehner M, Steige A, Bauer R. Diacetoxy substituted polyacetylenes fromAtractylodes lancea[J]. Phytochemistry, 1997, 46(6): 1023.
[26]Kano Y, Sakura T, Komatsu K. Polyacetylene compounds from Atractylodes Rhizome[J]. Chem Pharm Bull, 1990, 38(4): 1082.
[27]宋光西,馬玲云,魏鋒,等. 苯乙醇苷的分布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亞太傳統醫藥,2011, 7(4): 169.
[28]Hashimoto T, Noma Y, Kato S,et al. Biotransformation of hinesol isolated from the crude drugAtractylodes iancea byAspergillus niger andAspergillus cellulosae[J]. Chem Pharm Bull, 1999, 47(5): 716.
[29]李霞,王金輝.北蒼術化學成分的研究Ⅰ[J]. 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2, 19(3): 178.
[30]張明發,沈雅琴,朱自平,等.蒼術抗腹瀉和抗炎作用研究[J]. 中國藥房,2000, 11(3): 109.
[31]樸世浩,樸惠善. 關蒼術正丁醇萃取物的抗潰瘍作用研究[J]. 中草藥,1996, 27: 13.
[32]Kiso Y, Tohkin M, Hikino H. Antihepatotoxic principles of Atractylodes Rhizomes[J]. J Nat Prod, 1983, 46(5): 651.
[33]Yu Kwang-Won.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modulating polysaccharides from rhizomes ofAtractylodes lancea[J]. Plant Med,1998, 64: 714.
[34]王金華,薛寶云,梁愛華,等. 蒼術有效成分β-桉葉醇對小鼠小腸推進功能的影響[J]. 中藥學雜志,2002, 37(4): 266.
[35]Yu Y, Jia T Z, Cai Q,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anti-ulcer activity between the crude and bran-processedAtractylodes lancea in the rat model of gastric ulcer induced by acetic acid[J]. J Ethnopharmacol, 2015, 160: 211.
[36]段國鋒,歐陽臻,樊一橋,等. 茅蒼術多糖防治小鼠高血糖的驗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 6: 1211.
[37]Chohachi Yutaka.Isolation and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atractans A, B and C, glycans ofAtractylodes japonica rhizomes[J].Plant Med, 1985, 35(2): 102.
[38]劉曉雯,劉克武,江琰,等. 部分中藥材及調味料對小腸蔗糖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3, 24(5): 229.
[39]陳洪源,明智強,李學剛,等. 蒼術提取物對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抑制活性[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8, 25(4): 420.
[40]朱惠京,紅英,馬玉蓮,等. 關蒼術正丁醇萃取物對大鼠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00, 7(3): 173.
[41]董大京,劉蘭祥,張健,等. 蒼術酮對高血壓的療效[J]. 河北醫學,1997, 3(4): 63.
[42]李魯欽.基于數據挖掘的張雜⒔淌謚瘟聘哐壓病經驗研究[D].石家莊: 河北醫科大學,2014.
[43]李宇馨,李瑞海.蒼術揮發油抗炎活性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 15(2): 71.
[44]鄧時貴,胡學軍,李偉英,等.(茅)蒼術揮發油主要化學成分的穩定性及其抗炎作用的初步比較[J].遼寧中藥雜志,2008, 35(11): 1733.
[45]尹秀芝,浦卓,王冰梅. 中藥蒼術抗真菌作用的研究及臨床觀察[J]. 北華大學學報,2000, 1(6): 492.
[46]王興旺,胡勇,宋偉舟,等. 蒼術對雞大腸桿菌耐藥質粒消除作用的研究[J]. 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 20(2): 123.
[47]肖洋,張凌贏,華芳,等. 蒼術提取液對銅綠假單胞菌R質粒體內外消除作用的實驗研究[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 22: 216.
[48]Inagaki N, Komatsu Y, Sasaki H, et al. Acidic polysaccharides from rhizomes ofAtractylodes lancea as protective principle in candida-infected mice[J]. Plant Med, 2001, 67(5): 428.
[49]許立,倪正,方泰惠,等.蒼術膠囊抗炎免疫作用研究[J]. 陜西中醫,2005, 26(7): 719.
[50]塔西斯,張潔,杭永付,等.北蒼術炮制前后水提液和多糖部位保肝作用比較研究[J].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1, 25(3): 45.
[51]沙多依,杭永付,宋菲,等.北蒼術炮制前后揮發油部位保肝作用比較研究[J].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0, 24(4): 41.
[52]Hwang J M, Tseng T H, Hsieh Y,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atractylon on ter-butyl htdroperoxide induced DNA damage and hepatic toxicity in rat hepatocytes[J]. Arch Toxicol, 1996, 70(10): 640.
[53]山原條二,g田災助,G忠人,等. 生aの生物活性成分にvする研究.Xのa理學的品質評[J]. 藥學雜志,1977, 97(8): 873.
[54]周德文,周立勇. 術類的藥理和藥效[J]. 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1996, 11(3): 121.
[55]Kimara M, Nojima H, Muroi M, et al. Mechanism of the blocking action of beta-eudesmol on th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channel in mouse skeletal muscles[J]. Neuropharmacology, 1991, 30(8): 853.
[56]Nojima H, Kimural,Kimura M. Blocking action of succinyl-choline with beta-eudesmol on acetylcholine-activated channel activity at endplates of single muscle cells ofmice[J]. Brain Res, 1992, 575(2): 337.
[57]Plengsuriyakarn T, Matsuda N, Karbwang J, et al. Anticancer activity of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in a hamster model and application of PET-CT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progression of cholangiocarcinoma[J]. Asian Pac J Cancer P, 2015, 16(15): 6279.
[58]Mahavorasirikul W, Viyanant V, Chaijaroenkul W, et al. Cytotoxic activity of Thai medicinal plants against human cholangiocarcinoma, laryngeal and hepatocarcinoma cellsin vitro[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0, 10(1): 1.
[59]李育浩,山原l二. 蒼術的抗缺氧作用及其活性成分[J]. 中藥材,1991, 14(6): 41.
[60]劉國生,孫備,明亮,等. 蒼術揮發油與水溶性成分的主要藥理作用比較[J].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3, 38(2): 124.
關鍵詞:白術;炮制方法;藥理作用
白術是菊科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主要產地為湖南、安徽與浙江,其性溫、甘、味苦,有著燥濕利水、健脾益氣、安胎、止汗之功效。主治由于運化失常、脾氣虛弱引起的倦怠乏力、脘腹脹滿、痰飲水腫、胎動不安、自汗等癥狀。白術的臨床應用范圍十分的廣泛,有關研究顯示,目前我國白術制劑已經超過了500種,遠遠超過了黨參、黃芪、人參制劑的數量,已經成為我國配方頻度最高的中藥。
1白術的常見炮制方式
對于白術的炮制,最早在《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中就有所記載,在此之后,又出現了土炒、麩炒等多種多樣的炮制方式,據文獻考證,白術的常見炮制方式有清炒白術、白術炭、醋白術、生白術、米泔白術、麩炒白術、土白術、焦白術等等,炮制品種與炮制方法創造了新的記錄。在時代的變遷之下,現階段常見的白術炮制法有生白術、土白術、炒白術、麩白術幾種。具體炮制方法如下:
生白術:取白術,除去雜質,使用清水洗凈、大小分開,浸泡12~24 h,待6、7成熟之后,悶潤24~32 h,保持內部與外部濕度的相同,完成后,切厚片,烘干或者曬干備用。
土白術:取適量伏龍肝細粉(每100 Kg白術片取30 Kg伏龍肝細粉),將其放置在熱鍋中,使用中火煎炒,加入白術片,炒至表面有土色、取出后,篩選晾曬。
炒白術:將蜜炙麩皮置入鍋中(每100kg白術片取10kg蜜炙麩皮),冒煙后在其中加入白術片,待變為焦黃色有香氣溢出之后,將去取出,篩選晾涼。
麩炒白術:將麩皮置于鍋中(每100kg白術片取10kg麩皮),加入鍋中翻炒,冒煙后加白術片,用文火將其炒制為黃棕色,取出,篩選晾涼。
2白術不同炮制方法對于化學成分的影響分析
白術中約含有1.4%的揮發油,這些揮發油的主要成分是蒼術醇與蒼術酮,蒼術酮含量為32%~61%[1],其余含量較高的有y0欖香烯、石竹烯、吉馬烯β、11-二烯等,從白術中分離出來的內酯成分有雙白術內酯、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4,15環氧羧基白術內酯等等,除了這些成分植物,還有大量的白術三醇、谷氨酸、多糖成分等物質[2]。
李偉[3]等對于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出的白術揮發油含量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炮制之后,白術揮發油含量都所有下降,含量從大到小分別為生白術、蜜炙麩炒白術、麩白術、土白術、焦白術。童靜玲[4]對于生白術、麩炒輕品、麩炒焦品、炒白術、麩炒黃品的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與白術內酯III含量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白術內酯I的含量從大到小分別為麩炒黃品、麩炒輕品、麩炒焦品、炒白術、生白術,在白術內酯II的含量方面,幾種炮制方法的含量基本相同,麩炒焦品、麩炒黃品、炒白術中含量相對升高;麩炒黃品中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與白術內酯III含量是最高的。萬麗[5]對于清炒白術、生白術、土白術、麩白術中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與白術內酯III的含量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顯示,在經過炮制之后,白術內酯含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其中,白術內酯II含量降低,白術內酯III含量增加。
有關研究顯示[6],在不同的波長中,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白術內酯III與蒼術酮轉化樣品在HPLC色譜環境下存在時間吸收峰,蒼術酮能夠在一定的環境下轉化成為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與白術內酯III;白術內酯III在加熱因素的影響之下也能夠轉化成為白術內酯II,因此,炮制之后白術內酯II的含量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白術不同炮制方法對于其藥理作用的影響
臨床藥理學顯示,白術具有抗衰老、抗腫瘤、抗炎、調節免疫、調節胃腸道、鎮靜、擴張血管的效用,白術揮發油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增長,提升人體機體免疫效果。有關研究顯示,雙白術內酯對于豚鼠離體心房肌有著負性頻率與負性肌力的效用,其中,白術多糖可以顯著提升SD大鼠外周血白細胞、血清溶菌酶的含量,提升NBT陽性率,繼而實現增加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ASANO S[7]等對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I的活性成分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白術內酯I可以有效提升人體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有著調節腸道功能以及促進腸胃吸收的功效。張印的研究顯示,白術生品和炮制品對小腸運動的影響功效是不同的,與炮制品相比而言,生品促進小腸蠕動的效果更加的明顯,因此,生白術多用于便秘的治療,而炒白術則多用作泄瀉的治療。郝延軍在此基礎上結合中醫理論提出,白術內酯可以顯著提升唾液淀粉酶活性,白術內酯III影響不大,白術內酯I則能夠顯著提升尿淀粉酶活性,因此,白術內酯I是白術的有效成分。
4結論
傳統觀念認為,炮制白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其中的揮發油含量,達到緩和藥性與降低燥性的效果,并有效提升白術的補脾止瀉與健脾和胃效果,截止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針對白術的炮制方法、藥理作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該種研究主要集中在白術內酯與蒼術酮成分的研究上,很多有針對多糖成分的研究。在未來階段下,應該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深化對于白術不同炮制方式對于白術藥理作用影響的研究,讓白術能夠得到更加廣泛的使用。
參考文獻:
[1]段啟,許冬謹,謝晨.HPLC法測定白術不同炮制品中白術內酯Ⅰ、Ⅱ、Ⅲ[J].中草藥,2008,(09).
[2]宿廷敏,王敏娟,阮時寶.白術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2) .
[3]李偉,文紅梅,張愛華,等.白術質量標準研究Ⅰ--HPLC法測定2種白術內酯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2001,(03).
[4]童靜玲,胡敏.不同炮制方法對黃連的影響及其炮制品的辨證應用[J].海峽藥學,2010,(10).
[5]萬麗,劉瑋琦,杜江,等.不同產地白術的多糖含量測定[J].世界科學技術,2003,(02).
我患慢性胃炎兩年多,經中西醫治療基本治愈。近兩個月口中苦澀味逐漸加重,清晨起床后尤其明顯。取扁豆25克,大棗20克,陳皮、白芍各5克。將扁豆、大棗洗凈,與白芍、陳皮同放入沙鍋中,加水1000毫升,用文火煎煮至500毫升,稍冷后服用。在此期間,我注意不吃辛辣食物,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連服了10天后,口中苦澀味漸去。
廣西靈川陳燕炳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中醫認為,口苦多見于膽道或胃炎急性發作期;口澀是指舌頭少津干澀,且伴有味覺降低之表現,多與脾虛胃弱有關。
上方中,扁豆性平、味甘淡,是健脾化濕良藥,治療脾虛濕盛所引起的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癥效果不錯;陳皮辛散通溫,能理氣降逆、調中開胃、燥濕化痰,主治胸膈滿悶、不思飲食等;大棗味甘,可補中益氣、養血補虛,主治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大棗配陳皮,治慢性胃炎、胃痛嘔吐有較好療效;白芍味酸性微寒,能養陰柔肝,與大棗同用,酸甘可緩中止痛,適用于血虛陰虛之胸腹脅肋疼痛(如慢性膽囊炎、膽結石等)。而陳皮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白芍有解痙、鎮痛功效。諸味合用具有健脾益胃、化滯祛濕、理氣止痛功效,此方對慢性胃炎、慢性膽道疾病引起的口舌苦澀癥狀有一定療效,可試服。
韭菜粥治尿頻
大米100克,新鮮韭菜60克,熟油、鹽適量。先用適量水將大米煮成粥,再取新鮮的韭菜洗凈切成段倒入粥內,并放入適量的熟油、鹽同煮,約5分鐘后盛起,待不燙時食用。每日食2~3次可治療尿頻。
安徽安慶曾李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炎癥刺激、非炎癥刺激(如尿路結石、異物等)、精神因素、妊娠期子宮壓迫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尿頻。中醫則認為,尿頻多與腎陽虛、腎氣固攝無力有關,并與脾虛氣弱、血行淤滯有聯系。
韭菜粥治尿頻在古方中多有記載,民間也比較常用。中醫認為,韭菜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腎溫陽、益肝健胃、行氣理血、潤腸通便功效,可治療陽痿、遺精、多尿、腰膝酸軟冷痛以及婦女赤白帶下等。粥中韭菜溫陽補腎、固攝膀胱,故能止尿頻;大米能益氣養胃,稍加鹽可以益腎補腎(注意:咸入腎,但過多則反傷腎)。韭菜粥具有振奮腎陽、暖胃健胃、活血作用,可用于小兒腎氣不足,老人因腎氣虛衰所引起的尿頻、遺尿,對腎陽虛引起的遺精也一定療效。
禁忌:腎陰虛、陰虛火旺者(主要表現為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遺精、口干咽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面部潮紅、尿黃便秘,后5項是區別腎陰虛與腎陽虛的要點)不宜服用韭菜粥。
桃仁雞蛋治關節疼痛
外敷桃仁雞蛋糊對關節疼痛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具體制作方法如下:桃仁、白芥子各6克,雞蛋1個。將桃仁、白芥子研成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痛處,3~4小時即能止痛。但應注意不要久敷。
四川成都冉英華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關節疼痛多因風、寒、濕邪侵入,導致肌肉、骨節氣滯痰凝、經絡痞塞、血脈運行不暢而引起。
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利氣祛痰、散寒除濕、通絡止痛功效,治療因痰飲(編者注:指留在胸腹部的液體,其中濃者為痰,清者為飲)流注經絡,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麻木;桃仁性平,味苦,有活血化淤、潤腸通便之功,可用于各種淤血證、腸燥便秘、腸癰等,外用對跌打損傷、新舊軟組織挫傷、炎性包塊等有較佳療效。
藥理研究表明,白芥子外用能擴張小血管,改善微循環,對風濕性關節疼痛有效;桃仁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軟組織腫脹,也有較強止痛作用;白芥子刺激性較強,以蛋清調合能減輕其對皮膚的刺激,而蛋清生用可解毒,遇熱則能“拔寒”。3味合用共同發揮除寒去濕、破淤散結、通經活絡作用。故此方對類風關節炎、骨質增生、扭傷等引起的關節疼痛,能起到一定的止痛、消腫作用。但皮膚過敏者慎用。
知柏蒼術丸治不孕
知柏、蒼術、香附各15克,陳皮、白茯苓各20克,枳殼、半夏、南星、炙甘草各10克,做成丸狀,配合生姜汁服用。此方可治療不孕。
江蘇南京張曉華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上方為一劑燥濕祛痰方,可用于治療“痰濕不孕”。中醫認為,女性長期脾陽虛,不能充分發揮運化功能,易使濕氣聚于中焦,蘊結生痰。或者身體肥胖,加之飲食不當(如喜歡吃油膩食物等),也易促使痰濕內生。痰濕久蘊不除,會損傷沖任二脈,使經血不暢,細胞經絡閉阻,最終導致不孕。
上方中,知母味甘性寒,能滋腎潤燥、清熱瀉火;黃柏味苦,性寒堅陰,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蒼術性溫燥,能祛風燥濕、健脾止瀉,以截生痰之源;香附辛香走竄,可疏肝氣,利三焦,祛痰除濕;陳皮味辛、苦,性溫,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枳殼味苦辛,能通降,理氣導滯,化痰消積;半夏味辛性溫,可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南星(制)味苦辛,性溫燥,可燥濕化痰;白茯苓味甘性平,能健脾刺濕;姜汁能溫中祛痰;甘草則能健脾益氣,調和諸藥。方中藥物多性溫多燥,加知柏(知母、黃柏)能滋陰降火,可制約溫燥太過而傷陰。諸藥配合能共同發揮理氣導滯、化痰祛濕、健脾益氣功效,此方適用于痰濕內阻引起的不孕癥。對痰濕引起的經少、閉經等也有一定療效。
[關鍵詞] 白術;炮制理論;減酮減燥;增酯增效
白術為菊科植物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性味甘、苦、溫,歸脾、胃經,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白術在臨床上常麩炒后入藥,其生制品功用不同,屬生熟異治之品。中醫傳統上認為生白術以燥濕健脾、利水消腫為主,麩炒后燥性緩和,借麩入中,增強健脾消食、和胃的作用。張仲巖在《修事指南》中提出“麩皮制去燥烈而和胃”,麩炒白術正是體現了“去燥烈而和胃”的作用。根據其炮制后既去燥性又健脾和胃的作用以及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變化[1],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麩炒白術“減酮減燥,增酯增效”的炮制理論[2],并進行了初步探索。為了進一步證明該理論的科學性,本文在原來研究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指標,進行深入研究。除研究白術麩炒前后活性成分白術內酯類、蒼術酮含量變化外,同時還考察了白術生制品對大鼠飲水量和排尿量的影響,測定了大黃所致的脾虛模型大鼠血清中4種胃腸激素[生長抑素(SS)、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腸肽(VIP)、P物質(SP)],2種神經遞質[膽堿酯酶(CHE)、一氧化氮(NO)]的含量變化,比較白術麩炒前后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深層次變化,力求進一步說明白術“減酮減燥,增酯增效”炮制理論的合理性。
1 材料
FA1004B電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KQ-250DB型數控超聲波清洗器(昆山是超聲儀器有限公司);日本島津LC-10ATVP液相色譜儀(SPD-10AVP檢測器,LC-10atvp泵,AT-330柱溫箱);N2000色譜數據工作站;METTLER AE240型1/10萬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Multiskan-MK3型酶標儀[賽默飛世爾(上海)儀器有限公司];SHA-C(7084)型恒溫振蕩器(常州國華電器有限公司);TGL-16C型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BS600電子天平(上海有聲衡器有限公司);代謝籠。
白術內酯Ⅰ(批號111127)、白術內酯Ⅱ(批號111127)、白術內酯Ⅲ(批號111127)均購自四川省維克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蒼術酮對照品為自制對照品,以上4種對照品經高效液相歸一化法測定純度均大于98%。甲醇為色譜純,水為純凈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11002;氫氯噻嗪,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批號120920。
酶聯免疫試劑測試試劑盒大鼠SS,GAS,VIP,SP,CHE,NO均購自美國RD公司。
試驗所用藥材均購自安徽濟人藥業有限公司,經遼寧中醫藥大學王冰教授鑒定為菊科植物白術A. macrocephala的根莖,批號120326;蓼科植物掌葉大黃Bheum palmatum的根莖,批號120326。麥麩為市售品。
雄性SD大鼠,體重180~220 g,由遼寧長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許可證號SCXK(遼)2010-0001。
2 方法
2.1 白術生品、麩炒品活性成分含量測定
2.1.1 白術麩炒品的制備 按照前期工作中考察的白術最佳麩炒工藝制備白術麩炒品,即投麩量10%,170 ℃,炒制2 min。
2.1.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白術內酯Ⅰ、白術內酯Ⅱ、白術內酯Ⅲ、蒼術酮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 mL含白術內酯Ⅰ0.256 mg、白術內酯Ⅱ 0.102 mg、白術內酯Ⅲ 0.216 mg、蒼術酮1.951 mg的對照品溶液。
2.1.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白術樣品適量,粉碎,過60目篩,精密稱定2.00 g,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0 mL,稱定質量,超聲30 min,放涼,稱重,用甲醇補足減失質量,搖勻,靜置,取上清液過0.45 μm濾膜,供測定。同法制備麩炒白術供試品并測定。
2.1.4 測定條件 Diamonsil C18色譜柱(4.6 mm×150 mm,5 μm),白術內酯Ⅰ、白術內酯Ⅱ、白術內酯Ⅲ的流動相為甲醇-水(60∶40),柱溫30 ℃,流速0.8 mL·min1,檢測波長0~35 min,220 nm,35 min后,276 nm,進樣量20 μL;蒼術酮的流動相為甲醇-水(95∶5),檢測波長220 nm,其他條件相同。
2.2 白術生品、麩炒品利尿實驗
2.2.1 白術混懸液的制備 將白術生品、麩炒品飲片粉碎,過120目篩,加入3倍體積純凈水制成含生藥0.3 g·mL-1的白術混懸液。
2.2.2 氫氯噻嗪溶液的制備 將藥片粉碎用純凈水溶解,制成質量濃度12.5 g·L-1的氫氯噻嗪溶液。
2.2.3 實驗動物的處理 取SD大鼠40只,隨機平均分成4組,空白對照組(a)、生品利尿組(b)、麩炒品利尿組(c)、氫氯噻嗪陽性藥組(d)。實驗前12 h禁食不禁水,將各組大鼠放入代謝籠中,記錄3 h的累積尿量,而后白術生、麩炒品組按0.02 mL·g1給予白術生、麩炒品混懸液,陽性藥組按0.02 mL·g1給予氫氯噻嗪溶液,空白組給予等體積的生理鹽水,給藥后立即將大鼠放回代謝籠,記錄3 h的累積尿量,以給藥后尿量減給藥前尿量,記錄為總尿量,重復3 d。
2.3 白術生品、麩炒品對脾虛大鼠血清中SS,GAS,VIP,SP,CHE,NO含量的影響
2.3.1 大黃水煎液的制備 取大黃生品飲片適量,加入10倍純凈水浸泡,文火煎煮2次,每次15 min,提取液合并過濾,濃縮成含生藥2 g·mL-1的大黃提取液。
2.3.2 白術混懸液的制備 同2.2.1項下方法。
2.3.3 炒麥麩水煎液的制備 取麥麩適量,按照前期工作中考察的白術最佳麩炒工藝制備炒麥麩,放冷后加入適當純凈水,煎煮1 h,濃縮制成質量分數為1 g·mL-1的炒麥麩水煎液。
2.3.4 莫沙必利溶液的制備 將藥片粉碎用純凈水溶解,制成質量分數0.1 g·L-1的莫沙必利溶液。
2.3.5 動物處理 取SD大鼠50只,隨機平均分成5組,空白對照組(A)、大黃模型組(B)、白術生品脾虛治療組(C)、麩炒白術脾虛治療組(D)、莫沙必利陽性藥組(E)。
2.3.6 脾虛模型的建立 模型組、治療組按0.02 mL·g1每日灌服大黃水煎液,空白組給予同體積生理鹽水,各組隔天給食。14 d后給藥各組動物均出現便溏、納呆、少動、毛發枯澀、消瘦為主的“脾虛”癥狀[3-4]。
2.3.7 模型動物的治療 脾虛模型復制成功后,各組處理如下:白術治療組用白術混懸液按0.02 mL·g1(約4 mL),治療時間為1周;空白對照組灌服同體積生理鹽水,脾虛模型組灌服同體積生理鹽水;陽性對照組用莫沙必利溶液按0.07 mL·g1(約1.4 mL)灌服。白術生品、麩炒治療組每天給藥2次,其余治療組每天給藥1次,連續給藥7 d,末次給藥前禁水24 h,用眼眶取血法取血2 mL,1萬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即為血清樣品,轉移至新EP管中,-20 ℃保存至測定。用ELISA試劑盒測定血清中SS,GAS,VIP,SP,CHE,NO的含量。實驗過程中記錄各組體重及進食量情況。
2.4 統計處理
所有數據經SPSS 19.0統計處理軟件處理,并以±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3 結果
3.1 白術炮制前后白術內酯Ⅰ,Ⅱ,Ⅲ,蒼術酮含量變化
白術經麩炒后,白術內酯Ⅱ、白術內酯Ⅲ含量均顯著升高,白術內酯Ⅰ含量升高極為顯著,而蒼術酮含量顯著降低,見表1。
3.2 白術生品、麩炒品對大鼠飲水量及尿量的影響
與空白組相比,麩炒品組大鼠在飲水量方面表現出顯著性差異,白術生品組表現出極顯著差異;與陽性藥組相比,麩炒品組大鼠在排尿量方面表現出顯著性差異,而與白術生品組無差異,見表2。
3.3 白術生品、麩炒品對脾虛大鼠體重及進食量的影響
分析造模第14天的體重和造模第10~14天的進食情況可知,在脾虛模型建立后,各組與空白組在體重和進食量方面均表現出顯著性差異,除空白組外各組均表現出便溏,少動,毛發枯澀,脫肛等脾虛癥狀。比較治療第5~7天的進食情況和治療第7天的體重情況可知,除模型組與空白組在體重與進食量方面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各組與空白組并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見表3。
3.4 白術生品、麩炒品對脾虛大鼠血清中SS,GAS,VIP,SP,CHE,NO含量的影響
ELISA法檢測各組大鼠血清中SS,GAS,VIP,SP,CHE,NO的含量。大鼠脾虛造模后,與空白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中SS,VIP含量顯著升高,GAS,SP,CHE,NO含量顯著降低;治療組大鼠與模型組相比,SS,VIP含量顯著降低,GAS,SP,CHE,NO含量顯著升高。白術生品組、麩炒品均能將脾虛大鼠血清中SS,GAS,VIP,SP,CHE,NO含量調節至正常鼠水平,麩炒品較生品表現更出色的調節效果,見表4。
4 討論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白術生用燥濕健脾,麩炒后燥濕作用減弱而健脾作用增強,前期研究提出白術炮制的理論為“減酮減燥,增酯增效”。通過試驗進行驗證,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蒼術酮結構不穩定可轉化為白術內酯類成分,在具氧加熱的條件下蒼術酮可轉化為白術內酯Ⅰ、白術內酯Ⅲ等成分[5],本次試驗中,白術經麩炒后蒼術酮含量顯著降低,白術內酯Ⅰ、白術內酯Ⅱ、白術內酯Ⅲ含量升高,其中以白術內酯Ⅰ的含量升高最為明顯,這一結果再次驗證了白術“減酮增酯”的炮制原理。試驗中采用的切換波長法同時測定白術內酯Ⅰ,Ⅱ,Ⅲ含量,經課題組成員驗證穩定快速適用。因白術內酯Ⅰ,Ⅲ檢測波長為220 nm,出峰時間分別為14,17 min左右,白術內酯Ⅱ的檢測波長為276 nm,出峰時間在35 min左右,所以前30 min檢測波長為220 nm,30 min后切換波長為276 nm對三者出峰并無影響,此含量測定方法實用可行。
燥性是中藥的重要藥性,但現代研究中少有學者用現代科學手段對中藥的燥性進行研究,中醫理論認為“燥勝則干”,一般具有燥濕、利濕等功效。生白術性燥而祛濕利水,麩炒后燥性減緩而健脾。就白術生、麩炒品對大鼠飲水量及排尿量試驗結果來看,白術生品在影響大鼠飲水量及排尿量表現出與“燥濕利水”功效相符的作用,麩炒品則未表現出如生品一般的利水作用。有研究認為,蒼術酮為白術的主要燥性成分之一[5],本次試驗中,白術經麩炒后蒼術酮含量下降極顯著,大鼠飲水量減少,且利水作用較生品減弱,這一結果再次驗證了白術“減酮減燥”的炮制原理。
脾虛證動物模型的研制始于1979年,其機制研究以脾主運化(胃腸功能、胃腸激素)脾主身之肌肉為主[6]。中藥常用大黃建立脾虛證模型,因其性味苦寒,多食傷脾胃陽氣。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大黃含蒽醌類衍生物,其中游離型蒽醌可導致腹瀉、胃腸道缺血炎癥等癥狀,而模型多表現為以大便溏瀉、食欲減退、肌瘦無力、毛發枯澀為主的“脾虛”癥狀。
在造模過程中,各組與空白組在體重與進食量方面表現出十分顯著的差異性,加之觀察大鼠在造模過程中表現出的癥狀與文獻報道相似,說明脾虛模型復制成功。通過治療后比較各組大鼠體重與進食量,除模型組與空白組在體重與進食量方面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各組與空白組并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說明白術生品、麩炒品對脾虛大鼠有著良好的治療作用。
試驗中脾虛模型組血清中SS,VIP升高,是因為大黃通過抑制基礎胃酸、胃蛋白酶、胰液的分泌作用[7-8],抑制膽囊濃縮和收縮功能[9],抑制胃排空及小腸對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的吸收[10]從而導致胃腸蠕動減弱,排空能力受阻,最終致消化與吸收能力障礙,表現出飲食減少、體質下降等癥狀。麩炒白術品組大鼠血清中SS,VIP含量較模型組顯著降低,白術生品組與模型組相比并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說明麩炒白術品較生品能更好的降低脾虛大鼠血清中SS,VIP,促進胃排空,興奮回腸和膽囊收縮,促進胃腸蠕動,調節消化液分泌,進而緩解脾虛癥狀。
試驗中脾虛模型組血清中GAS,SP,CHE,NO含量與空白組相比均有顯著性變化,GAS含量減低可導致基礎胃酸及高峰算排除量降低[11],SP,CHE含量降低乙酰膽堿酯酶作用減弱,刺激5-羥色胺神經元釋放組胺[12],導致胃蛋白酶和內因子分泌減少,NO減少致使胃腸黏膜分泌加行,平滑肌收縮幅度減弱 [13],以上4種激素含量的降低會導致食物稀化,出現泄瀉,便溏等脾虛癥狀[14]。本試驗中,白術生品組和麩炒白術組大鼠GAS,SP,CHE,NO含量較模型組均顯著升高,且以上4指標水平麩炒品組高于白術生品組。這說明白術麩炒品較生品能更好的促進脾虛大鼠胃泌素、P物質、膽堿酯酶、一氧化氮分泌,從而改善黏膜局部供血[15-16]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酸分泌、胃腸蠕動,進而緩解以泄瀉為表證的脾虛癥狀。
本文從白術麩炒前后化學成分變化,生品、麩炒品對正常大鼠飲水量和尿量的影響,對脾虛大鼠4種胃腸激素,2種神經遞質在血清中含量影響3方面進行考察。將蒼術酮含量變化與對飲水量、尿量的影響相結合,印證了白術“減酮減燥”的炮制理論;將白術內酯Ⅰ,Ⅱ,Ⅲ含量變化與對脾虛大鼠4種胃腸激素,2種神經遞質在血清中含量影響結合,印證了白術“增酯增效”的炮制理論,將二者結合,進一步證實了白術“減酮減燥,增酯增效”炮制理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容穗華,林海,高妮. 白術炮制工藝及炮制原理的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1, 36(8): 1001.
[2] 郝延軍.白術的炮制原理研究[D]. 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06.
[3] 閻玥,謝鳴,高秀蘭,等.疏肝健脾方對肝郁脾虛證模型大鼠外觀表征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 16(4):84.
[4] 孔令彪,江琪,董明霞,等.中醫脾虛證研究的現狀和展望[J].北京中醫藥,2008,27(9): 738.
[5] 王小芳,王芳,張亞環,等.白術揮發油中蒼術酮氧化反應的動力學[J].應用化學,2007,24(3):301.
[6] 陳家旭.中醫脾虛證研究的進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1995,1(3):59.
[7] Amato A, Baldassano S, Serio R, et al.Glucagon-like prptide-2 relaxs mouse stomach through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lease[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9, 296(3): G678.
[8] Burgoyne R D, Morgan A.Secretory granule exocytosis[J].Physiol Rev, 2003, 83(2): 581.
[9] 庚瑋,朱連啟.賈寶海,等.脾陽虛患者膽囊收纏功能的觀察[J].天津中醫,1989,2(2): 19.
[10] Gerich J E, Patton G S.Somatostetin:physiology and clinical appilcations[J].Med Clin North Am,1978, 62(2):375.
[11] 王兆清,程一欽,吳索駒,等.“脾”與胃酸分泌功能的初探——附341例分析[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4(1):36.
[12] Grady J G. Fulminant hepatit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J].J Viral Hepatitis, 2000, 7(suppl 1):9.
[13] 賈波,李曉紅,梁煜,等.白術茯苓湯對脾虛大鼠胃腸激素的影響[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4):47.
[14] Wanitschke R,Goerg K J, Loew D.Diferenital therapy of constipation——a review[J].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3, 41: 14.
[15] Takenchi K, Kato S, Takchara K, et al.Role of nitric oxide in mucosal blood flow response and the healing of HCL-induced lesions in the rat stomach[J].Digestion,1997, 58: 19.
[16] 岳鑫鳳.消化性潰瘍與一氧化氮的關系研究述略[J].中醫藥學刊,2004,22(11):2159.
Verification of processing theory of "reducing ketone and dryness, and
increasing ester and effect" for bran-fried atractylodes
ZHAO Wen-long1, WU Hui1, SHAN Guo-shun1, JIA Tian-zhu1,2*
(1. College of Pharmacy, Liaoning Univers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lian 116600, China;
2. Liaoning Provinci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Proces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lian 116600, China)
[Abstract] We previously proposed the processing theory of "reducing ketone and dryness, and increasing ester and effect" for bran-fried atractylodes, and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To further verify the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we determined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atractylenolide I, II, III and atractylon in atractylodes after and before being fried with bran,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raw and bran-fried atractylodes on the water intake and urination in rat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raw and bran-fried atractylodes on the content of four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and two neurotransmitters in serum was observed in an attempt to verify the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the processing theory of "reducing ketone and dryness, and increasing ester and effect" for bran-fried atractylodes.
1、功效作用:清肝潛陽:用于腎陰素虧、水不涵木引起的肝陽上亢,癥見頭脹痛,眩暈,耳鳴,易怒,失眠者,常與牡蠣、白芍、生地、女貞子、、牛膝同用。
2、清肝明目:用于目生翳障、青盲、雀目及肝熱目疾,可與、谷精草、桑葉、蒼術、荊芥、旋覆花、木賊、枸杞子、蛇蛻等同用,如石決明散。
3.清肺祛熱:用于肺結核骨蒸潮熱,可與地骨皮、女貞子、青蒿等同用。
(來源:文章屋網 )
冰片 又稱龍腦、梅片,味辛、苦,性微寒。此藥使皮膚有涼爽的感覺,對于熱性皮疹有良好的止癢作用。配成散劑時,可先加數滴乙醇,研勻后再加其他藥物。亦可配成1%~2%洗劑、酊劑。還可配成乳劑、軟膏、糊膏、油膏,配制時先用液體石蠟研磨溶化,然后加入。
松香 是甘溫藥,有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于濕疹、慢性皮炎等。研末撒敷或調敷患處。
薄荷 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止癢作用。可煎水外洗,亦可取鮮薄荷葉,揉搓后局部搽拭。
蛇床子 性溫,味辛、苦,具有燥濕祛風、殺蟲止癢作用。常用于治瘙癢、女性陰癢、陰囊濕疹、滴蟲性陰道炎等。多煎湯熏洗或研末調敷。
地膚子 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功效。用于陰道瘙癢、濕疹及蕁麻疹等。一般煎湯熏洗。
川椒(花椒) 辛熱藥,有溫通止癢作用。一般屬風寒性瘙癢性皮膚病均可應用。常與艾葉合用煎湯外洗。
苦參 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功效。煎湯外洗用于治療濕疹、瘙癢病等。
蒼術 性溫,味辛苦,具有祛風燥濕止癢作用。煎湯外洗或研末配膏外用,可用于濕疹、皮炎糜爛滲出期及其他瘙癢性皮膚病。
百部 味甘苦性微溫,具有殺蟲止癢作用。常用于疥瘡、皮膚癬菌病、蟯蟲病及虱病等。可用酒泡配成酊劑或水煎劑外洗,亦可研末或煎煮濃縮再配成軟膏劑外用。
【關鍵詞】 關節炎,類風濕;痹寧膠囊;脾虛濕勝、風邪阻絡證;療效分析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屬于中醫“痹證”“痹”“骨痹”范疇。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功能下降,病變呈慢性、持續性、易反復發作,是造成人類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痹寧膠囊為中藥制劑,具有健脾勝濕、祛風通絡的功效,適用于中醫辨證為脾虛濕勝、風邪阻絡的痹病。本研究觀察痹寧膠囊治療脾虛濕勝、風邪阻絡型RA的療效,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在陜西省人民醫院就診的門診和住院患者8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6例,對照組22例。治療組男10例,女56例,年齡(49.52±11.20)歲,病程(77.19±81.97)月;對照組男4例,女18例,年齡(49.96±10.75)歲,病程(62.42±56.47)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風濕病診斷指南》[1] 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脾虛濕勝、風邪阻絡型)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的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在18~65歲;②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脾虛濕勝、風邪阻絡型診斷標準;③同意接受檢查及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腦、腎、內分泌系統、造血系統疾病者;②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⑤合并精神疾病或嚴重神經官能癥者;⑥不能表達主觀不適癥者;⑦研究者認為不宜入選者。
2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痹寧膠囊(成都芝芝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為臨床三類新藥,主要由薏苡仁、川芎、蒼術、當歸、黨參、細辛、黃芪、威靈仙等藥物組成。生產批號051201)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對照組給予風濕圣藥膠囊(吉林省輝南天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主要由土茯苓、桃仁、玉竹、五味子、黃柏、防風、羌活、獨活、防己、威靈仙、蠶砂、桂枝、當歸、紅花、人參、青風藤、穿山龍等藥物組成。國藥準字Z22025525,生產批號060201)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兩組均治療8周。
2.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雙盲、陽性藥物對照的研究設計。
2.3 觀察指標
2.3.1 安全性觀察指標 ①一般體檢項目:血壓、心率、脈搏、呼吸、身高、體重等;②血、尿、大便常規檢查,治療前后各檢查并記錄1次;③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檢查,治療前后各檢查記錄1次;④不良反應觀察。
2.3.2 療效性觀察指標 ①主癥、次癥、舌脈變化情況;②主要相關體征:關節壓痛數、關節(以雙側近端指間、掌指、腕、肘、肩、膝關節,共計28個關節計算)腫脹數、關節功能、上午雙手平均握力( mmHg)、晨僵、疼痛10 cm水平視力對照表(VAS) 測試(每2周做1次);③X線骨質改變(雙手正位片);④類風濕因子(RF)檢測;⑤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
2.4 療效評價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標準[2]。①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75%,血沉及C-反應蛋白正常或明顯改善或接近正常;②進步: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50%,血沉及C-反應蛋白有改善;③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血沉及C-反應蛋白有改善或無改善;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
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治療前后的變化采用t檢驗,Wilcoxon秩和檢驗進行比較。各次就診的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3 結 果
3.1 兩組患者西醫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66例,顯效13例,進步26例,有效2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2.43%。對照組22例,顯效1例,進步7例,有效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72.7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66例,顯效20例,有效4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90%。對照組22例,顯效2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72.70%。試驗組與對照組等級綜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主要癥狀、體征均有所改善。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數、上午雙手平均握力(mmH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關節腫脹數、VAS疼痛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RF、ESR、CRP均有所下降,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5 安全性評價 本臨床觀察中未出現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的明顯差異;治療組中有1例出現外陰輕度發熱的癥狀,1天后自行消失,與用藥無關。說明藥物安全性好。
4 討 論
RA屬于中醫“痹證”“痹”“骨痹”的范疇。《素問痹論》曰:“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運化失常,引起濕邪內聚、痰瘀互結,筋脈失養,則關節不利,是引起痹證的內因;風、寒、濕、熱之邪侵入筋脈,是外因,正虛復感外邪而致痹。治療上采用健脾勝濕、祛風通絡的治則。
痹寧膠囊主要由薏苡仁、川芎、蒼術、當歸、黨參、細辛、黃芪、威靈仙等藥物組成,方中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濕;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黃芪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細辛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水。組方具有健脾勝濕、祛風通絡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結果證明,本方中藥物還具有鎮痛、抗炎等作用。高嵐等[3]發現薏苡仁湯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棉球性肉芽腫及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殼腫脹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薏苡仁中的有效成分薏苡素,具有溫和的鎮痛抗炎作用[4];薏苡仁油具有鎮痛作用,并對疼痛相關細胞因子產生影響[5]。蒼術具有抗炎作用,關蒼術乙酸乙酯提取物對二甲苯、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殼腫脹,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足腫脹,小鼠棉球肉芽腫及大鼠佐劑關節炎等急性、慢性及免疫性炎癥模型都有模型抑制作用。另外,關蒼術中的芹烷二烯酮、蒼術烯內酯Ⅰ有毛細管透過性亢進的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蒼術烯內酯Ⅱ也具有抗炎活性 [6]。現代藥理研究證明[7],黃芪能促進體液免疫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刺激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吞噬, 并能促進自然殺傷細胞的功能延長組織細胞在體內的存活,對機體免疫系統有廣泛影響,具有明顯促進細胞免疫活性的作用;黨參中的蒼術內酯Ⅲ具有明顯的抗炎活性[8];細辛屬植物,對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腫脹以及對二甲苯所致耳殼炎癥,均有明顯的抗炎和鎮痛作用;威靈仙顯著提高痛閾值,表現出顯著的鎮痛作用 [9],威靈仙的有效成分威靈仙總皂甙通過抑制T淋巴細胞的過度增殖,抑制細胞因子和前列腺素E2來發揮治療RA的作用[10]。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8周的治療中,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西醫臨床、中醫證候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提示痹寧膠囊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主要癥狀、體征,對治療脾虛濕勝、風邪阻絡型RA具有顯著的療效。
5 參考文獻
[1] 劉江,肖靜,尹智功,等.化痰活血通絡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2,33(8):999-1001.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6-119.
[3] 高嵐,張仲一,張莉,等. 薏苡仁湯鎮痛消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4(1):17-19.
[4] 張明發,沈雅琴,朱自平,等.薏苡仁鎮痛抗炎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J].基層中醫藥雜志,1998,12( 2):36-39.
[5] 譚煌英,李園,于莉莉,等.康萊特對大鼠的鎮痛作用及其對促炎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7,13(2):152-155.
[6] 趙愛梅.蒼術的藥理作用研究[J].光明中醫,2009,24(1):181.
[7] 殷靜先.黃芪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研究,1998,9(3):230.
[8] 王潔,鄧長泉,石磊,等.黨參的現代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1):279-281.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有統計顯示它在一般人群中的出現率約為50%,另外該病具有反復發作的臨床特點,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療該病和減少該病復發一直是臨床醫務工作者的一個探索熱點。廣東省中醫院黃春林教授是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對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經驗頗豐,筆者從師三年,獲益匪淺。筆者將所學黃教授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方法運用臨床,療效顯著,筆者現將自己對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及體會介紹簡單如下:
一 分型論治
慢性胃炎病程纏綿,病情容易反復,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一般根據主要臨床表現的不同,可分別將本病歸屬于祖國醫學的“胃脘痛”、“胃痞”、“胃緩”、“噪雜”等范疇[1]。該病本病病位在胃,發病與肝脾有直接相關。飲食不節、痰濕內阻、情志失調、脾胃虛寒、脾虛氣滯、胃陰不足等是該病臨床常見的發病機制;筆者一般將本病分為以下證型進行施治:
1.飲食停滯:胃脘脹悶,隱痛,噯腐,進食加重,大便不暢,苔白膩,脈滑;治法:消食導滯;放藥:陳皮10、法夏10、茯苓15、神曲10、山楂15、麥芽15、連翹15、萊菔子10、蘇梗10、香附10、甘草5。
2.痰濕內阻:胃脘痞塞,滿悶不舒,頭目眩暈,惡心欲嘔,不思飲食,身重倦怠,苔膩,脈滑;治法:祛濕化痰;方藥:蒼術10、厚樸10、陳皮10、法夏10、茯苓15、枳殼10、桔梗10、旋覆花10、甘草5。
3.肝胃氣滯:胃脘脹痛,連及兩脅,噯氣頻作,情志不遂加重,苔薄白,脈弦;治法:疏肝行氣和胃;方藥:柴胡10、枳殼10、香附10、白芍15、青皮10、陳皮10、甘草5、佛手10、木香10(后下)、川芎10。
4.肝胃郁熱:胃脘灼痛,噪雜泛酸,口干,口苦,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滑;治法:疏肝泄熱和胃;方藥:陳皮10、青皮10、浙貝母10、丹皮10、白芍15、梔子10、黃連10、吳茱萸5。
5.脾胃虛寒:胃脘隱痛,喜暖喜按,四肢不溫,食少便溏,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脈細弱;治法:溫運脾陽;方藥:黃芪20、桂枝10、白芍20、生姜5、炙甘草5、大棗5枚、飴糖30(沖)、良姜5、姜半夏10。
6.脾胃氣虛:胃脘脹悶不舒,不欲食,喜溫,喜按,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治法:補氣健脾;方藥:黃芪15、黨參15、白術15、柴胡5、升麻5、陳皮10、砂仁10(后下)、茯苓15、炙甘草5。
7.胃陰不足:胃脘隱痛或灼熱,噪雜似饑,口干咽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陰養胃;方藥:沙參15、麥冬10、玉竹15、白芍10、甘草5、丹參10、百合15、佛手15、川楝子10、烏梅10。
二 治療體會
1.注重健脾氣、養胃陰
筆者認為脾胃氣虛和脾胃陰虛為慢性胃炎脾胃虛弱最為常見的兩種證型,在治療慢性胃炎脾胃虛弱患者時,筆者按照健脾氣和養胃陰的思路分別施治,受到良效。
脾胃氣虛臨床一般表現為納差、食欲不振、飯后胃脘飽脹、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脈沉細等,臨床多選用黨參、太子參、茯苓、白術、淮山、蓮子肉、大棗等具有健脾益氣功效的中藥。筆者臨床針對脾胃氣虛的患者一般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如黨參15、白術10、茯苓15、法夏10、木香(后下)10、砂仁10 、甘草5;如果胃寒之象明顯,如胃中冷痛,口淡,時吐清水,可酌情加入少量干姜、肉桂等溫熱之品;如果合并濕熱表現,如口苦、泛酸,胃脘噪雜,可加川連、黃芩等品,用量宜小。
脾胃陰虛臨床一般表現為胃脘隱痛、灼熱、口干咽燥、大便干、舌紅少津、脈沉細等,臨床多選用西洋參、太子參、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百合等具有滋陰養胃功效的中藥。筆者臨床針對該類患者一般以益胃湯加減治療:如沙參15、麥冬10、玉竹15、生地10、扁豆20、淮山20;如果泛酸較多,可加海螵蛸、煅牡蠣;如果合并濕熱表現,可加入川連。
2. 強調理氣和開胃中藥聯用
脾主運化和升清降濁,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慢性胃炎患者因為脾胃受損,水谷運化、受納等功能異常,患者臨床多存在納呆、不思飲食,或胃脘痞悶、飯后尤甚,或食物不化、噯腐泛酸,這些臨床癥狀嚴重的困擾者患者;因此,筆者在臨床施治療時,慢性胃炎的各種類型都加入1-2味理氣中藥和2-3種開胃中藥,這些中藥現代研究已證實其在調節胃腸動力和促進消化功能方面的確切作用[2],理氣中藥常用的如:木香、砂仁、佛手、藿香、枳殼等,開胃中藥常用的如:谷芽、麥芽、山楂、神曲、萊菔子、雞內金等。
3. 借鑒中藥現代研究成果
隨著現代中醫藥研究的開展,中藥治療脾胃病的相關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如黨參、茯苓、蒼術、法夏、大黃、山梔子、吳茱萸等中藥被證實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黨參、蒼術、白及、良姜、珍珠層粉等中藥被證實可促進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從而起到加強胃粘膜保護的作用;多種具有清熱利濕消炎作用的中藥被證實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如:黃連、黃芩、蒲公英、青天葵、連翹、地榆、苦參等。筆者在臨床中,常將以上成果運用于臨床,皆收到了更好療效。使辨證用藥更加準確、更加有效。
三 結語
總之,筆者認為治療慢性胃炎,準確辯證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關鍵,抓住主證,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選加辨病治療中藥,中西結合,傳統中醫藥和現代中醫藥結合,在臨床能收到更好治療效果。今后筆者將對本病的中醫治療繼續做出積極探索。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中醫 反復發作 盆腔炎 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1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116-01
盆腔炎指的是女性子宮及生殖道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所發生的一種炎性反應,其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在急性發作期治療未愈,病情遷延即可發展為慢性盆腔炎[1]。對于慢性盆腔炎,臨床治療會更為緩慢、復雜。盆腔炎若治療不準確、及時,就容易導致反復發作,導致宮外孕、不孕、痛經、月經不調等后果[2]。我院針對盆腔炎反復發作患者,實施了中醫治療,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盆腔炎反復發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已婚女性,102例有過孕產史,年齡在25~36歲之間,平均為(31.2±3.5)歲,病程在2個月~5年之間,平均為(2.3±1.1)年。所有患者均因小腹部疼痛到院就診,其中62例伴有腰痛,痛經21例,白帶增多46例,月經失調36例,8例有宮外孕史。B超檢查結果顯示,20例可見輸卵管炎性反應,16例為卵巢囊腫,33例有炎性腫塊,50例有輸卵管增粗。隨機分為2組:中醫組(n=60)、西醫組(n=60),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靜脈滴注抗生素,同時結合應用刮治手術,治療時間為1個月,并囑患者注意日常飲食。
觀察組:采用中醫治療,方劑選用盆炎湯(自擬),該藥方組成為當歸、赤芍、紅花、延胡索各15g,丹參、川芎各12g,桃仁10g;加敗醬草、紅藤、川楝子各15g,莪術、肉桂、香附各12g,以理氣、溫經通脈、散結消腫;加蒼術、黃柏各15g,車前子、澤瀉各12g,石膏8g,以止痛、活血、散瘀。根據患者癥狀表現及嚴重程度,適當加減方中藥物劑量。每日2劑,持續治療1個月,日常注意飲食。
1.3 療效評價
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未發生不良反應;好轉:治療后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有不良反應,但癥狀輕微;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或有加重,不良反應嚴重。好轉率+治愈率=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處理研究數據,相關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或卡方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詳見表1。由表1可知,中醫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7%,顯著高于西醫組的80.0%,P
治療期間,西醫組有3例出現頭昏,4例出現胃腸道反應,1例精神恍惚,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8/60),中醫組無1例發生不良反應,中醫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西醫組,P
3 討論
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盆腔炎患者若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治療,容易導致炎癥反復發作,進而引發多種婦科疾病。盆腔炎的發病機制主要為女性生殖系統防御能力降低或被破壞,在機體抵抗力降低后,會有大量細菌侵入、繁殖,從而引發炎癥,造成盆腔炎[3]。現階段來看,臨床治療復發性盆腔炎,以西醫治療的起效最快,但其在遠期療效方面則欠佳[4]。近年來,有研究顯示,中醫治療復發性盆腔炎具有顯著的療效,其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日益廣泛。
在中醫理論中[5],復發性盆腔炎屬月經不調、帶下、瘕范疇,因濁邪蘊結胞宮、濕熱、濕性粘滯而致病情遷延難愈,再加上起居無節,致使腎陽受損,腎陽虛衰致寒凝血滯,久而成淤。血瘀為標、腎虛為本,二者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病情更為復雜。復發性盆腔炎的中醫治療,以活血化瘀、補腎助陽為主。
本次研究中,中醫組應用了自擬的盆炎湯,方由當歸、赤芍、紅花、延胡索、丹參、川芎、桃仁、敗醬草、紅藤、川楝子、莪術、肉桂、香附、蒼術、黃柏、車前子、澤瀉、石膏等組成。方中敗醬草與紅藤配伍,是為君藥,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之功效;當歸可調經止痛、活血養血;赤芍可散瘀止痛、清熱涼血;香附可行氣止痛;蒼術、黃柏、石膏、車前子、澤瀉具有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諸藥共奏活血散瘀、理氣止痛之功效。研究結果顯示:中醫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7%,顯著高于西醫組的80.0%,P
參考文獻
[1] 周明賢.盆腔炎反復發作的中醫治療探討[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9):11-11.
[2] 曾曉霞,劉可儀,黃宏軻等.從腎虛血瘀論治盆腔炎反復發作[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4):365-365.
[3] 李影.淺談中醫治療盆腔炎的臨床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2,(25):171.
中圖分類號:R8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6-0104-02
阿膠補血膏來源于中藥藥理與臨床。由黨參、阿膠、白術、枸杞子、黃芪、熟地黃組成。有補中益氣、滋陰補血之功效。主治久病體弱血虛,頭暈目眩,虛勞咳嗽,心悸健忘,產后虛損,婦女崩漏。
1 化學成分
1.1 皂苷類 大豆皂苷Ⅰ,黃芪苷Ⅰ、Ⅱ、Ⅵ。
1.2 糖類 黃芪多糖Ⅰ、Ⅱ、Ⅲ,菊糖,果糖,水蘇糖,棉子糖,葡萄糖。
1.3 黃酮類 芒柄花黃素,毛蕊異黃酮。
1.4 氨基酸類 天冬酰胺,刀豆氨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蘇氨酸,精氨酸,組氨酸,賴氨酸,胱氨酸,色氨酸。
1.5 無機成分 鐵、錳、鋅、銣。
1.6 甾醇類 α-菠菜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α-菠菜甾酮,豆甾酮。
1.7 生物堿及含氨類成分 膽堿,煙堿,甜菜堿,阿托品。
1.8 揮發性成分 己酸,庚酸,正酸,蒎烯,蒼術醇,蒼術酮,白術內酯Ⅰ、Ⅱ、Ⅲ。
1.9 三萜類 蒲公英萜醇,蒼術內酯Ⅱ、Ⅲ,黨參內酯。
1.10 無機元素 鐵、鋅、銅、錳。
1.11 維生素類 核黃素,煙酸,抗壞血酸。
1.12 環烯醚萜、單萜及其苷類 單密力特苷,地黃苷。
1.13 有機酸類 苯乙酸,肉桂酸,棕櫚酸。
2 藥理作用
2.1 抗疲勞
阿膠補血膏9g/kg給小鼠灌胃,每天一次,連續7天,可明顯延長小鼠的持續游泳時間,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
2.2 耐缺氧
阿膠補血膏9g/kg給小鼠灌胃,每天一次,連續5天,可明顯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2.3 耐寒冷
阿膠補血膏9g/kg給小鼠灌胃,每天一次,連續5天,可明顯提高小鼠的耐寒冷能力,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2.4 抗輻射
阿膠補血膏9g/kg給小鼠灌胃,每天一次,連續30天,對照組給同體積生理鹽水,阿膠補血膏組存活率是60%,生理鹽水對照組存活率是0%,統計學處理有非常顯著差異。
2.5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2.5.1 對小鼠免疫器官的影響:體重18g-22g小鼠,分別灌胃阿膠補血膏每日6g/kg和等體積的生理鹽水,連續8天。第9天處死小鼠,取脾臟和胸腺稱重。脾重(mg/10g體重,X±SD)生理鹽水組為(43.1±2.76),給藥組為(46.9±9.7),兩組無明顯差異;胸腺重(mg/10g體重,X±SD)生理鹽水組為(33.7±2.13),給藥組為(16.2±4.41),給藥組明顯低于生理鹽水組。
2.5.2 對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體重18g-22g小鼠,分別灌胃阿膠補血膏每日6g/kg和等體積的生理鹽水,連續7天。結果表明: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X±SD),生理鹽水組分別為(34.37±3.20)和(0.6±0.04);給藥組分(86.00±10.72)和(1.53±0.14),表明阿膠補血膏有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2.6 對凝血時間的影響
家兔分別灌胃阿膠補血膏每日3g/kg和等體積的生理鹽水,連續5天。結果玻片法和試管法測得的凝血時間生理鹽水組分別為(4.5±0.35)分鐘和(5.5±0.35)分鐘;給藥組分別為(3.0±0.35)分鐘和(3.5±0.35)分鐘,表明該膏有顯著的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
2.7 抗貧血
2.7.1 60Coγ射線加苯肼造成貧血:小鼠分別灌胃阿膠補血膏每日9g/kg和等體積的生理鹽水,連續9天。結果表明:阿膠補血膏對60Coγ射線照射后貧血小鼠的Hb、血細胞比容均有顯著增加。
2.7.2 失血性貧血:家兔分別灌胃阿膠補血膏每日3g/kg和等體積的生理鹽水,連續9天。結果表明:阿膠補血膏對失血造成貧血的家兔,有提高Hb、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作用[1]。
2.8 毒性試驗 最大耐受量試驗:阿膠補血膏每日給小鼠灌胃900g/kg,相當于臨床用量的1349倍,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