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7: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影馮志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觀《馮志遠》有感
每當我聽到馮志遠這個名字時,在我腦海的另一側便會走來一個雙目失明、衣著中山裝的學者老人,他,就是把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的一位人民教師——馮志遠。電影《馮志遠》的鏡頭一個個閃過我的眼前,于是,馮志遠這個優秀人民教師儉樸的、催人淚下的事跡就在我腦海里重新演繹,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下午,就發生在我身邊,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熱淚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電影《馮志遠》主要講了主人公——馮志遠放棄了上海的幸福生活,來到寧夏教書,這一教就是42年,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獻給了西部沙漠中的孩子們……
常言道“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我要說,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馮志遠老師是當代教師的楷模,民族復興的脊梁——
一、他是當代教師的楷模
馮志遠所在的中學條件非常簡陋,但他卻能憑借簡單的手段,創設魅力語文課堂。記得馮志遠在教《海燕》一課時,他讓學生分別扮演海燕與海鷗,鐵皮鼓動聲充當雷電,還請文老師用手風琴做伴奏。新奇的情景式課堂使同學們興趣盎然,邊遠地區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綠芽。馮老師用情景教學點燃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之火,我想,從后來他的學生多達一萬多人可以作為證明。
馮志遠用纖弱的身軀,支撐著頑強的教育信念。但由于長期的過度勞累以及生活條件的惡劣,他的視力急劇下降,終于有一天,他徹底瞎了!然而,他仍舊住在學校,只要孩子們需要,就義務為孩子們輔導,直到身患腦血栓,生活無法自理的那天……
這難道不是當代教師的楷模嗎?
二、他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脊梁
來到這所坐落于沙丘邊緣,因為自然災害,剛剛從一類降為二類的新創鄉村中學——鳴沙中學,面對著如此艱苦的工作環境,許多支教的年輕老師都悄悄地離開了學校,但馮志遠卻沒有走,并承擔了學校教語文、歷史、地理、俄語四門課的教學任務。他簡直成了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背著,背著……
42年的教育生涯彈指一揮間,年近古稀之年的馮老師身體越來越差,他不得不告別他心愛的講臺。我無法忘記的是那最后一節課。在會堂里,幾千名學生含淚聽完馮老師在寧夏的最后一堂課,他的語言、他的語調、他的深情向我們訴說,他依戀這片他一生教灌的土地,更依戀這里的千千萬萬個孩子。
[關鍵詞]社會進化;文明光譜;影片主題
縱觀第2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國際影展的全部27部影片,就主題來說,看似五花八門、千頭萬緒,然而如果將其歸結還原為時代生命的與涌動時,就會發現,它們是如此準確而清晰地呈現著不同社會、不同時代最尖銳的矛盾與對立以及人們最首選的生命沖動與精力投放。如果將目光聚焦在作為影展主體構成的18部較為嚴肅的、現實題材的創作,則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文明光譜――從落后到欠發達再到發達、從野蠻到較低的文明再到較高的文明的社會進化的光譜。如果借助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則幾乎可以如同讀出標尺上的刻度一樣準確地辨認出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文明進化水平,而不至于為各種夸張的宣傳和狂妄的自我表白所干擾與迷惑。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不僅指出了人類個體的需求構成是由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超越自我等不同層次的需求構成的,而且指出:作為人類的群體――一個國家或社會,其多數人的需求層次,是與其特定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的:在落后的、不發達地區,生理的和安全的需求成為社會主要的和首先的關注點,而在發達地區,尊重與自我實現等高級需求才可能構成首先的和主要的興奮中心。甚至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與不同時期,人們的需求層次也會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改變。這也就是說,社會的文明進化程度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人們的具體需求結構,當人們如“吃飽了撐得慌”般追求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甚至“匪夷所思”的東西時,不是因為他們天性就更優秀、更高貴或者更空虛、更無聊,而只是因為那些生存的、安全的、社交的需求已不成問題,說白了,還真的就是因為“吃飽了”于是而有了更多的“閑心”;反之,當人們總是更斤斤計較于眼前的蠅頭微利,幾不知靈魂、信仰為何物時,也并非這里的人們生就的低俗與鼠目寸光。當然,即使日久年深已經成了習慣乃至“傳統”與“特色”也絕不是什么偉大光榮的事,只不過是因為解決溫飽還是他們最重要的事情與最大的幸福。總之,看似個體生命需求的凡人瑣事,呈現出的卻是社會發展、文明進化程度的剛性條件與限制。簡單歸結一下就是,簡單低下的人生需求對應著社會文明的低水平,復雜高級的人生需求則意味著社會進化的更高的文明程度。凡此種種,本屆電影節國際影展影片均一一呈現,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次通觀全球大勢的好機會,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觀自照的絕佳視角。
委內瑞拉送展的《還鄉》、毛里求斯送展的《鄉情》、伊朗送展的《期盼》等影片構成第一階梯,主要反映的是人的生理與安全層面的生命需求。
影片《還鄉》表現的是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交界處的一個殘酷的故事。一個所謂的準軍事組織的瘋狂的土匪行徑,使十歲女孩舒立瓦拉背井離鄉,陷入超級流浪之中。那完全是一個血腥的、暴力的野蠻世界,生命幾乎沒有任何秩序性保證,舒立瓦拉的流浪也遠較三毛的流浪更加險象環生,不禁讓人想起“寧做太平犬,不為亂離人”的古訓。影片對此有近乎殘酷的直觀呈現。連同略顯粗糲的鏡頭與畫面,生動地再現了拉美世界未死方生亦新亦舊的進化現實。《鄉情》講述的可以說是一個“拆遷”的故事。正如送展影片附帶的簡短資料介紹的那樣:“隨著時代的變遷,毛里求斯的甘蔗軋糖廠關門,馬爾克和他的工友們面臨著下崗和動遷,如何維持生計成了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何謂生計問題?就是一日三餐的問題。片名定為《鄉情》更多地強調了“故土難離”的情感主題,然而更沉重也更具現實意義的無疑還是影片的“生計”主題。時代進化的腳步大概總難免會踩傷一些人,需要考慮的也許只是如何給予必要的補償,如何維護公平和正義。可能正是因為對情感主題的偏愛,影片未能更充分地展開這樣一個“生計”主題。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中國開發商的鏡像,是頗為值得認真對待并思考的。《期盼》以兩伊戰爭為背景,表現的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般的意境。兒子參戰去了,老母日思夜想、倚門而待,最后終于等到的卻只是兒子骨骸的一小部分。影片超越了戰爭本身的對錯,而極力凸顯慈母對兒子的期盼,在伊斯蘭文化的世界里已是清楚無誤的情感與立場的表白。片名叫《期盼》,期盼什么呢?當然是和平,是平安日子里的母子相守。作為伊朗人,做此想、有此作,不亦宜乎?
伊朗送展的《父親的自行車》和古巴送展的《與你同甘苦》構成第二階梯,表現的是較之基本的溫飽與安全略高一些的如面子、體面之類的生存需求。
《父親的自行車》是一部精致又溫馨的佳作。哈米德每天騎著父親留下的舊自行車上學,為此而受到同學的嘲笑。他一直渴望母親能給他買一輛新車,然而母親以微薄的收入尚無暇顧得上他的窘困。母子為此事有誤會和摩擦,而隨著哈米德的成長,他終于懂得了母親,也懂得了生活。《與你同甘苦》是根據古巴著名的同名舞臺劇改編的一部輕喜劇風格的影片,表現的是20世紀50年代哈瓦那一名高中歷史老師的家庭生活。妻子誤以為丈夫要漲工資,于是買了一直想買的電冰箱,結果工資未漲,不得不退還冰箱,同時又要死命維護自己的面子。從自行車到電冰箱都已不再是生活的最低必需品,而只是為了使生活更便捷、更舒適所需要的。有時更只是(已是)面子、尊嚴的需求。而這意味著人們已開始有了比吃飽、穿暖、活下去略高一些的期望了。看似微小的進步,即使煌煌華夏,就絕大多數人來講,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兒。
俄羅斯送展的《白色苔原》與韓國送展的《慶州》以及伊朗送展的《三魚圖》共同構成第三階梯,表現的是人的情感、社交類需求與追索。
《白色苔原》講的是遙遠的俄羅斯北方苔原地帶涅涅茨人的游牧生活。獨特的風光與民俗,讓人聯想到艾特瑪托夫的小說。然而,這風光也好,民俗也罷,都只是舞臺、背景,處于前景位置的始終是青年人的情感問題,是青年對于愛情、友情的選擇與忠誠。《三魚圖》表現的是伊朗上流家庭的生活。受到喪子打擊的埃爾罕被診斷患有腦瘤,手術則可能喪失記憶,而她又不愿失去對兒子的記憶。是否手術,使其陷入了兩難選擇。最后她在親情與愛情的力量鼓舞下,走上了手術臺。這當然是一種更加富貴化的、更加奢侈的情感訴求與寄托。
新西蘭送展的《錫安山》與奧地利送展的《屬于我們的生活》構成第四階梯,開始表現自由意志層面的追求。
《錫安山》可以認為講述的是一個關于“代溝”的故事。青年圖瑞是一個搖滾樂發燒友,在繁忙的農場工作之余,一直堅持著參加著名的鮑勃瑪利巡演的夢想,一有空閑就忙于和同伴進行訓練,為此與堅守傳統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父親處在了尖銳的矛盾之中。說是“代溝”片可以,看成是文化沖突片也沒錯,而問題的關鍵在于,無論如何,影片講的都是人們在衣食無憂之后,甚至也超越了一般的面子、尊嚴的問題之后的新企盼、新追求。也就是說,它是新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問題,已經是涉及自由意志與自我實現的東西。《屬于我們的生活》以一種更加另類、更加極端的方式,表現的同樣是生活方式的自由選擇以及個人自我實現的主題。菲利普與莎拉相識于網上,相約自殺,于是一起踏上了出游的旅途。顯而易見的是,他們之所以不想再活下去,絕不是因為沒有吃、沒有穿,也不大可能是因為受到了什么侮辱、失去了面子或尊嚴,雖不排除當事者個人的某種心理誤區,也不能不說這的確是一種極端乃至偏執的方式,但是,歸根結底,終究是屬于“不自由,毋寧死”的自我選擇。就這一點來說,也許這部影片的名字是起得最恰當的。
緊接著就該說說第14部影片――日本送展的《去看小洋蔥媽媽》了。它與阿根廷的《探戈的榮耀》有一點類似,也是講述對老年人特別是患病了的暮年老人的救治與關愛問題的。區別在于《去看小洋蔥媽媽》更直接、更正面地觀照和表現了這一主題。耄耋之年的三枝婆婆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癥,記憶日趨衰退,說東忘西、顛三倒四,直至分不清過去與現在。日本是較早進入老年社會的國家,也是較早直面老年人問題的社會。著名小說《恍惚的人》對此有更細膩也更嚴酷的表現。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老人問題,已不是一般的兒女是否孝敬父母以及如何撫養父母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在小說里還是在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里的老年人問題,都不是子女不撫養或撫養不起,而是別有繁難、別有苦痛的新問題。其中的許多問題及其解決都不是個人的道德修煉或家庭內部的努力所能應對的。這是人類的新問題,只不過是發達國家先行遭遇并開始認真面對了而已。
最后說一說第17部影片《狗眼看人間》和第18部影片《全權委托》。匈牙利德國瑞典合拍的《狗眼看人問》講述的是,由于政府偏愛純種狗,對雜種狗苛以重稅,導致人們紛紛遺棄雜種狗,而小女孩莉莉不愿看著自己的愛犬流離失所,極力抗爭的故事。有資料介紹說影片是從狗的視角看人性的冷漠,而本文要強調的則是影片具體題材正面表現的社會現實。放入前面展示的那個社會進步的文明序列,就會發現,它的位置就在《去看小洋蔥媽媽》的后面。它傳遞的信息是,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里,不僅老人和兒童將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與呵護,人們的善良與關愛已經推及動物甚至植物。對于只能在“坐穩了奴隸”與“想做奴隸而不得”之間盛衰興亡的民族來說,這是怎樣一個文明的落差呀!說來黃皮膚的孟軻倒真的很早就注意到動物的幸福與人的幸福的相關性,因而說過“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則無以保妻子”的話。然而,何以文明古國卻至今仍不免“易糞而食”“小悅悅慘劇”呢?波蘭送展的影片《全權委托》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些許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