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6: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雨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周南·桃夭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唐·宋之問《有所思》:“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幽閨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南陌青樓十二重,春風桃李為誰容 唐·賀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唐·王維《輞川別業》
桃花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唐·王維《田園樂》:“桃花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 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桃蹊李徑年雖古,梔子紅椒艷復殊 唐·杜甫《寒雨朝行視園樹》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唐·賈至《春思二首》
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珍瓏 唐·韓愈《題百葉桃花》
桃花亂落如紅雨 唐·李賀《將進酒》:“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p>
城邊流水桃花過,簾外春風杜若香 唐·劉禹錫《寄朗州溫右史曹長》
蕙蘭有恨枝尤綠,桃李無言花自紅 宋·歐陽修《舞春風》
鴨頭春水濃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臉 宋·蘇軾《送別詩》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宋·蘇軾《新城道中》
桃花香,李花香。淺白深紅,一一斗新妝。 宋·秦觀《江城子》
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樹下的小路?!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酚校骸疤依畈谎?,下自成蹊?!?宋·秦觀《望海潮》
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 宋·曾鞏《城南》
梅花落盡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葉夢得《虞美人》
桃初破兩三花,深淺散余霞 宋·李彌遜《訴衷情》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 宋·韓元吉《六州歌頭·桃花》
夾岸桃花蘸水開 宋·徐俯《春游湖》
桃花初也笑春風,及到離披將謝日,顏色逾紅 元·姚燧《浪淘沙》
柳葉亂飄千尺雨,桃花斜帶一路煙 清·吳偉業《鴛湖曲》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 唐·高蟾《上高侍郎》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 宋·秦觀《虞美人》
描寫櫻桃的名句
一樹櫻桃帶雨紅 南唐·馮延已《羅敷艷歌》:“惆悵墻東,一樹櫻桃帶雨紅?!?/p>
綠蔥蔥,幾顆櫻桃葉底紅 宋·趙彥端《豆葉黃》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宋·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宋·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p>
描寫杏花的詩句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 唐·杜牧《杏園》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隱《日日》
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 唐·溫庭筠《經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詩)
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唐·溫庭筠《菩薩蠻》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玉樓春》
風吹梅蕊鬧,雨紅杏花香 宋·晏殊《臨江仙》
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 宋·蘇軾《蝶戀花》
疏疏晴雨弄斜陽,憑欄久,墻外杏花香 宋·曹組《小重山》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墻斜露杏花梢 宋·張良臣《偶題》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釋志南《絕句》
滿階芳草綠,一片杏花香 宋·劉彤《臨江仙》
描寫梨花的詩句
岸葦新花白,山梨晚葉丹 唐·鄭幀侗嶠等曛莨慍擎洹
帶葉梨花獨送春
唐·杜牧《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高枝百舌猶欺鳥,帶葉梨花獨送春?!?/p>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唐·岑參《送楊子》
月朧朧,一樹梨花細雨中 宋·陳克《豆葉黃》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
描寫蘭花的詩句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戰國楚·屈原《九歌 禮魂》
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 宋·洪興祖《楚辭·九歌·禮魂》補注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怕端普唇
唐·
劉禹錫《和樂天白居易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
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宋·曹組的《卜算子·蘭》
描寫薔薇的詩句
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 南朝梁·柳惲《詠薔薇》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唐·李白《憶東山二首(其一)》:“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云還自散, 明月落誰家?!?/p>
不用鏡前空有淚,薔薇花謝即歸來 唐·杜牧《留贈》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宋·秦觀《春日》
描寫海棠花的詩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鹫占t妝,滿意留賓住 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后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彌遜《虞美人》
一、12首古詩詞理解性默寫
1詩人____________.在《觀滄?!芬辉娭校鑼懖菽揪吧木渥邮牵?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觀滄?!芬辉姷闹饕磉_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敘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觀滄?!分型ㄟ^豐富奇特的想象創造宏偉意境,抒發了作者寬廣胸懷和豪邁氣概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觀滄?!芬辉娭袑懘蠛K▌邮帲綅u高聳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觀滄?!分性敿殞懺娙艘姷降木跋蟮木渥邮牵篲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觀滄?!分忻鑼懺娙讼胂笾械木跋蟮木渥邮牵篲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詩人___________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借景抒情蘊含飄零之感、離別之恨、遷謫之遠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手法表達詩人對朋友深切關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詩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繪漲潮時水面寬闊,帆船順風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現時序變遷,新舊交替這一自然規律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游子思鄉情深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凈沙·秋思》中寫秋天農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凈沙·秋思》中不僅寫景,而且寫人,于暮色蒼茫中,烘托出一個騎著瘦馬、遠離家鄉、羈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凈沙·秋思》中點名主旨,寫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詩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現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詩中,點明遠游路線,抒發依依惜別之情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詩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表達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念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常被用來表達久別重逢,幸會難得的心情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詩人_________在《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寫自己對飽受戰爭憂患的人民等同情,對早日評定安史之亂等渴望等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詩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表現邊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表現征人滿懷愁緒,凝望故鄉,思念家鄉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詞》中能夠表現詩人________昂揚奮發的創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詞》中體現詩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獨創新視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詞》中運用鮮明的對比來表現作者觀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詩云:“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斷腸是秋天?!睒O言秋之悲涼,《秋詞》中與之情調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詩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將來與親友團聚、剪燭夜話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設想未來相逢景象,表達深沉離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蘊含宦途失意、羈旅他鄉,思鄉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涼蕭瑟的景色之中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詩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直接表達了自己雖然年老體弱,但仍想守衛邊疆,報效祖國的心愿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觸景生情,把現實與夢想自然地聯系起來以抒發強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關》表現作者___________渴望沖決落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論語》十二章
1.闡述學習與思考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記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舍棄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別人不了解自己時,誤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強調只要善于學習,到處都有老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從哪三個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庇纱宋覀兛梢月撓氲健墩撜Z》中孔子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論語》中表明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告誡我們要珍惜時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論語》中強調對學習的熱愛是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論語》中強調堅定信念,廣泛學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誡子書》諸葛亮
1.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主要闡述的觀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誡子書》中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誡子書》中闡述“學、才、志”關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誡子書》中闡釋過度享樂和急躁對人修身養性產生不利影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燈聯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聯想到街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寫作者堅信牛郎織女“定然在天街閑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積累拓展
天街夜色涼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爭將世上無期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隱《七夕》
摘要:《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生于積極攝取漢文化的平安時代,其作品中充分吸收了漢文學的精華,尤其是唐朝的詩歌文學,并融合了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學精神和趣味。本文將圍繞「桐壺、「葵這兩個章節中的男主人公“痛失愛人”后的場面,窺探一下作品中的唐詩文學的投影。
關鍵詞:源氏物語;長恨歌;白居易;劉禹錫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7—0120—02
眾所周知,《源氏物語》這篇巨作不僅吸收了日本古典文學的精華,同時也積極攝取了中國古典文學的養分,尤其是唐詩的引用更是在作品中比比皆是。關于《源氏物語》直譯引用白居易詩歌(以下簡稱“白詩”)篇數,各家統計都不盡相同,但就其明確引出詩句者而言,多達47篇,引用次數100余次。本文涉及的「桐壺章節中,白居易的《長恨歌》的大量直譯引用是其一大特點,而「葵章節中關于劉禹錫詩歌的吸收也尤其引人注目。
一、「桐壺卷中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投影
桐壺更衣由于其身份卑微,卻集皇帝的萬千寵愛于一身,由此遭到后宮妃嬪的嫉妒,成為眾矢之的。在這點上,可以看到桐壺帝對桐壺更衣的寵愛正如唐玄宗對楊貴妃的關系,即“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于一身”。因寵幸妃子激起了朝廷的公憤,這與《長恨歌》如出一轍,雖然桐壺更衣死于病患,與楊貴妃有所不同,但對男主人公桐壺帝失去其最愛桐壺更衣后的哀痛場面的描寫上可以說是對《長恨歌》的情節類似模仿和表現手法的踏襲,卷中所投影的白詩將兩部作品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如:
大液の芙蓉·未央の柳も、げに通ひたりし容貌を、唐めいたる裝ひはうるはしうこそあ
りけめ、なつかしうらうたげなりしを思し出づるに、花鳥の色にも音にもよそふべき方ぞ なき。朝夕の言種に、「翼をならべ、枝を交はさむと契らせたまひしに、かなはざりける命のほどぞ、盡きせず恨めしき。(桐壺·巻九)
“太液の芙蓉、未央の柳”為《長恨歌》中“太液芙蓉未央柳”的直譯引用。唐玄宗看到畫中的芙蓉和楊柳想起了楊貴妃,并借此慰藉失去愛人后的空虛的內心。紫式部將這一投影直接運用到了桐壺帝與桐壺更衣之間,桐壺帝效仿唐玄宗,通過屏風上的畫追憶逝去的愛人并由此得以慰藉。「翼をならべ、枝を交はさむ一句為意譯模仿,源自《長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一句。該句中出現的“天”和“地”、“比翼鳥”與“連理枝”均為自然景致,白居易通過對自然景致的描寫挖掘了唐玄宗對楊貴妃堅貞不渝的感情世界,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人物的內心感受極其富有感染力地抒發了出來。在這一場景的描寫上,紫式部充分領悟并借鑒了白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同時融合了日本文學中固有的“物哀”文學精神,將桐壺帝失去桐壺更衣后的悲痛、悔怨、無奈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之,《長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投影在《源氏物語》「桐壺卷里無處不清晰可見,但無論是白居易的《長恨歌》本身,還是本文涉及的受其影響頗深的《源氏物語》的「桐壺卷,作品的共通之處都是抒發了失去最愛后的男主人公的極度悲哀之情。通篇流淌的“愁”和“哀”的氛圍及男女主人公至死不移的愛情至今仍讓無數人為之惻隱與感動。
二、「葵卷中的“有所嗟”
繼桐壺帝之后將失去最愛后的“愁”與“哀”演繹到極致的便是光源氏了。光源氏“榮華如玉,蓋世無雙”,得到父皇的鐘愛,多才多藝,卻也是個拈花惹草的情種。他處處留情,為男女情愛所吸引卻又無法自拔,最終不得不面對和承受失去所愛之人所帶來的哀痛?!缚鹿澲校庠词习褜δ赣H桐壺更衣的思念之情轉接到對其后母藤壺更衣的愛戀上,卻在其二十歲時與左大臣長女葵共結連理??m為正妻,卻始終無法真心打動光源氏,雙方僅僅維持著相互牽絆的婚姻生活。直到葵懷孕后,夫妻關系剛剛看似有所緩和,葵卻在兒子夕霧出生不久為六條御息所的魂魄附體詛咒而急逝。失去妻子后的光源氏回想起自己過去的種種想法和行為,對逝去妻子感到無比的愧疚??冀K是光源氏的正妻,二人的關系曾一度得到改善,不能不說光源氏對于葵還是有一定的惜惜之情的。在描述光源氏追悼妻子,與中將唱和的場景描寫上引用和踏襲了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句,如:
時雨うちしてものあはれなる暮れつ方、中將の君、鈍色の直衣、指貫、薄らかに更衣して、(中略)風荒らかに吹き、時雨さとしたるほど、涙も爭ふ心地して、(源氏)「雨となり雲とやな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とうち獨りごちて、頬杖つきたまへる御様、(中將)「女にては、見棄てて亡くならむ魂必ずとまりなむかしと、色めかしき心地にうちまもられつつ、(中略)(葵·卷一〇〇)
其中,光源氏詠嘆的「雨となり雲とやな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和「女にては、見棄てて亡くならむ魂必ずとまりなむかし兩句為與白居易齊名的唐朝詩人劉禹錫痛失愛妻后,對妻子表達無限追思之情所寫的絕句《有所嗟 二首》(《全唐詩》)中的詩句。
有所嗟 二首
〔其一〕
庾令樓中初見時 庾令樓の中に初めて見し時
武昌春柳似腰支 武昌の春の柳は腰支に似たり
相逢相失兩如夢 相逢ふも相失ふも両ながら夢の如し
為雨為云今不知 雨と為り雲とや為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
〔其二〕
鄂渚濛濛煙雨微 鄂渚濛々として煙雨微なり
女郎魂逐暮云歸 女郎の魂は暮雲を逐うて帰る
只應長在漢陽渡 只応に長く漢陽の渡りに在るべし
化作鴛鴦一雙飛 化して鴛鴦と作り一隻にして飛ばむ
在單純追憶亡妻這點上,作者所引用的劉禹錫的詩句可以說是光源氏的內心情感的代言,盡管是對劉禹錫詩歌的直接引用,但由于場面背景的差異,主人公的心境感受卻有著微妙的不同。劉禹錫與妻子在漢陽相遇,隨后將妻子帶到長安生活,卻在長安與妻子長別。失去最愛的人,作者陷入無限悲痛之中。在詩中,作者將亡妻比喻成神女,“為雨為云今不知”,“女郎魂逐暮云歸”,只盼客死他鄉的亡妻的魂魄能夠回歸故鄉漢陽。而光源氏在追憶亡妻葵的場面中,天空下著小雨,火葬后的煙霧冉冉升起,變成云,然云又成雨落下,亡妻“為雨為云今不知”,而嘆息魂魄又將歸何處?從背景分析來看,可以說原詩句中作者的情感更加厚實,更具有目的性;「葵章節中的引用則更側重于與文中具體場景的呼應,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但無論是原詩句本身還是其在「葵章節中的投影,詩中所體現的與愛人生離死別后的哀愁之情在兩部作品中確是共通可見。
三、結束語
《源氏物語》之所以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成為日本古典文學頂峰的代表之作,可以說與其受到唐詩文學的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圍繞「桐壺、「葵這兩個章節中的男主人公“痛失愛人”后的場面,淺析了作品中的唐詩詩句的引用。文章中的唐詩投影遠不只此,在此暫且作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蘅塘退士編.章燮注疏.唐詩三百首[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2]葉建華.關于白居易《長恨歌》主題的探討[J].集寧師專學報,2000(03).
[3]邵毅平.中日文學關系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一)梅雨特征描述的細致化
到了宋代,由于南宋時期文化政治中心發生了南移,江南地區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這一時期的人們對于梅雨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也就有了更加豐富的文獻記載。陸佃在《埤雅》中對于梅雨的地理范圍、特征、發生和持續的時間等都做了詳細的描述。羅愿在《爾雅翼》中對梅雨的記載說其“連日不絕,衣物皆裛”,又說明了梅雨持續時間長、容易使衣物發霉的特征。地理環境能夠對人的心理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梅雨細密綿長的特征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敏感和消沉的情緒,而且梅雨天氣一般伴隨著高溫、無風,會使人感覺到濕熱、沉悶和壓抑。文學作品中也對此有著很多的描寫,如陸游在《枕上》中寫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浹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當少霽,南檐風佩已鏘然?!睂懗隽碎L時間的梅雨天氣下空氣濕度較大、萬物容易發霉的特征。
(二)梅雨內涵情感的豐富
潮濕悶熱的空氣容易使人心情壓抑、愁苦,而且淅瀝綿長的雨絲往往會觸動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寫道,“昏沉渾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飽含了濃濃的愁思,還有劉敞和袁燮的兩首《梅雨》詩,都寫出了梅雨所蘊涵的這一感情特點。雖然梅雨的持續時間長,然而梅雨中農人們卻可以借此時間暫將農事放下,享受一下難得的閑適和逍遙。宋代的文學作品里面有著很多這一類生活的描寫,比如袁燮筆下有“小小悶人人莫厭,解教禾稼勃然興”的詩句,表達了梅雨帶給人們的悠閑愜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經常賦予梅雨以“輕”“細”的特點,用“溟蒙”“處處”等詞語來描寫如煙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綱《梅雨》詩中寫道:“小麥青青梅正黃,連山霧雨濕溪鄉。輕絲裊裊搖空界,重滴涓涓響暮廊?!敝孛鑼懨酚甑目~緲、細密、輕柔的特征。還有趙師秀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把梅雨時節描寫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著如煙如霧、絲絲縷縷的自然狀態,與愛情的纏綿悱惻極為相似,因此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梅雨來比喻男女之間綿綿的情思。如晏殊的《鷓鴣天》、程垓的《憶秦娥》、向子諲《鷓鴣天》等詩詞,都抓住梅雨的纏綿、輕柔、無緒的特征,梅雨的這些特征像極了男女的離愁別恨,因此能夠恰當地把男女感情表現出來。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聯系
由于江南地區在宋代成為文人墨客聚集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而且描寫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文學意蘊和藝術美感的得到了突出,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緊密的聯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時節,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發文人的春愁和感嘆。梅雨意象的文學和情感內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豐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學象征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形成了如“煙雨江南”這一種意象的固定表達。
二、梅雨意象經典表述的形成
(一)“煙雨江南”經典表述的形成
自宋代以來的文學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為江南的標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著“江南雨,風送滿長川。碧瓦煙昏沈柳岸,紅綃香潤入梅天,飄灑正瀟然”的詩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無邊煙雨中,碧瓦、楊柳、紅墻相互掩映、若隱若現的場景,這是江南梅雨時節的典型寫照。元代《平江記事》中細致地描寫了梅雨對吳地居民生活的影響,這說明在元代,梅雨已經成為江南地區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從地理意義上看,說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從美學上來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優勢三個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強化,在人們的心理認知上,“煙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節的江南景色,如古詩中常用的“江南風物”“江南煙雨梅子肥”等詞句就說明了這一點。從實際生活來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茶葉出產自江南,而采茶的習俗和梅雨有著重要的關系,清代《續茶經》中關于梅茶的記載說明了這一點。古代作品中對于梅雨的描寫大多和江南有關,比如“迷蒙”“煙雨”“溟蒙”等詞語,而這些詞語正是如煙似霧的梅雨的真實寫照,這在雨的意象中是獨特和別有韻味的。
(二)蘇州的“煙雨江南”意象
明清以來,浙江、江蘇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經濟方面的優勢,不僅成為地理意義上的江南,也逐漸成為人們心理認知中的江南,因此蘇州也就逐漸成了煙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蘇州地處江南,由于其地勢較低,在梅雨的時節,池塘青草、樹木、山巒、黛瓦粉墻在迷蒙的煙雨中若隱若現,別有一番韻味。以清代王士禎的“詩地相肖”的文學理論來看,梅雨和蘇州正是絕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夢,滿天梅雨是蘇州”的詩句。
(三)明清時期“煙雨江南”表述的固化
在明清時期,“梅雨”和“江南”的經典意象表述組合已經逐漸固化,梅雨有著迷蒙如霧的狀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對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體現者。在明清時期,描寫江南的詩句中無不是這一點的突出體現。明代高啟的《梅雨》詩中有“江南煙雨苦冥蒙,梅實黃時正滿空”一句,寫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滿空、婉約纏綿之美。而“煙雨江南”這種極富詩意和離愁別緒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為明清文人常用來抒懷的意象,無論是詩句還是書畫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在明代《清河書畫舫》《續書畫題跋記》,清代《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畫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意象。
關 鍵 詞:李斯特 《旅游歲月》 詩境
曾有人認為李斯特的作品過于炫技,缺乏音樂內容。李斯特作為一個發展了鋼琴技巧的大師,不可否認,他的作品中凸顯出了高難度的技術,使得他一些作品難免招以炫技之嫌。然而李斯特也是非常強調音樂內容的重要性的一位作曲家,他主張音樂形式應與其相適應,表現音樂內容?!堵糜螝q月》是李斯特旅行年代中創作的優秀的鋼琴音詩,這部佳作共分三集,瑞士篇是他于1848—1854年創作的第一集,作品后來在魏瑪進行修定。在他最后的版本中,李斯特把技術上炫技的成分和過于狂熱的情緒進行了修改,對作品音樂內容進行了提純,使音樂內涵貫穿整部作品。作品在音樂形式上運用的筆墨不多,但運用了巧妙的手法,將浪漫主義音樂的內容表現到了極致。
《旅游歲月》(瑞士)表現的音樂內容是“自然”。作品對自然用雙重的視角去觀察:一是外界的自然;二是人內心的自然。李斯特在描寫客觀事物自然狀態的同時,隱藏著對人性內心世界最深層次的刻畫。在作品中充滿了李斯特對自然的激情,體現了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李斯特博愛的精神。
《旅行歲月》(瑞士)詩意的表現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不帶成見的寬廣的視野,在李斯特開放的頭腦里,表現了最廣泛的印象,幾乎一切都可以引起李斯特獨特的感受;二是在表現中帶有明顯的個人特色,表現了人文氣息,他從現實生活中汲取了大量養料:文學和視覺、詩意和現實主義、風光和民間素材、藍天和地獄、藝術和宗教、對自由的渴望、對個人的崇信和反思,這一切他都給予高度重視。作品盡可能避免可預測的成分,避免常規的道路,努力達到單純、高度統一的意境。它表現了李斯特旅行感受的多樣化和敏感性,這與后來斯特拉文斯基、畢加索等所反映的人格特征有某種接近和類似的地方,即非常重視印象感受。
在作品中,李斯特把對自然的感受用音樂語言記錄下來,在音樂形式上采用節制而巧妙的原則,絲毫不作無用的夸張。
1.以詩歌作序
李斯特為了更好地表現作品中的音樂內容,直接引用了拜倫、席勒、塞南古的詩句來作序。在《威廉泰爾教堂》中,李斯特在樂譜中寫下一句格言:“One for all, All for one”,①意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描寫革命英雄形象時,這句格言更讓我們體會到了革命團結的力量。在《在噴泉邊》中引用了席勒的詩句:“……年輕的充滿活力的大自然的游戲開始了……”②在《牧歌》中,為了表現輕快、幽雅、歡樂的氣氛,李斯特引用了拜倫的詩:“清晨的微笑驅逐了輕蔑的烏云”。③立即使牧民古樸的生活情景映入我們的眼簾。在《華倫斯達特湖畔》《暴風雨》中,以拜論詩句作序。為了增強詩境的表現,李斯特在《奧伯曼山谷》用了拜倫和塞南古兩人的詩句來作序,而在篇幅不大的《鄉愁》中,李斯特引用了塞南古長達近千字的散文來作序??梢娫诶钏固氐膭撟髦校貏e注重藝術門類的相通之處,善于借助文學藝術來增強詩境的表達,使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氣息,呈現出神圣、浪漫的詩境。這恰恰體現了李斯特創作中對音樂真諦的追求,以音樂表達為目的,采用了與之相適應的形式,將音樂內容表現得恰到好處而又淋漓盡致。
2.恰當的曲式結構
整套作品中,李斯特并沒有故意營造復雜的曲式,而且這部早期的作品總體上還是建立在傳統曲式框架的基礎上。而在一些地方,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為了表達標題音樂形象的需要,李斯特運用了一些不常規的手法。
第一首《威廉泰爾教堂》、第二首《華倫斯達特湖畔》、第五首《暴風雨》、第七首《牧歌》都采用了單三部的曲式;第四首《在噴泉邊》采用了帶有變奏性的單三部;第三首《田園》:變化反復非再現性單二部;第八首《鄉愁》:帶反復的單二部;第九首《日內瓦的鐘聲》:復二部;只有在第六首《奧伯曼山谷》中,為了奧伯曼山谷描寫體現出一種哲學性的思考,他采用了較為少用的四段式,最后將全曲推向。
3.豐富的調性
在這部作品音樂內容的表達中,調性無疑給作品帶來了豐富色彩的效果。從整套作品來看,為了表現不同的標題形象,九首作品大多使用了不同色彩的調性:《威廉泰爾教堂》使用了C大調、《田園》使用了E大調、《暴風雨》使用了c小調、《奧伯曼山谷》使用了G大調、《鄉愁》使用了e小調、《日內瓦鐘聲》使用了B大調,只有《華倫斯達特湖畔》《在噴泉邊》《牧歌》使用了共同的降A大調。因此,整套作品充滿了豐富的調性色彩。
從單個作品整體結構、段落來看,調性在作品中,猶如調色板調出的色彩,而色彩的變化推動了意境的轉換。例在《華倫斯達特湖畔》中,由A段的降A大調轉至中段E大調,似乎有一種抵達新意境的新鮮感?!侗╋L雨》中A段c小調轉入B段中升F大調隨后又轉入E大調,調性的轉變將暴風雨的力量不斷加強積累。《鄉愁》中A段在e小調,A1段轉入g小調上,推動鄉愁情緒的變化。在《奧伯曼山谷》中,可以看見作品在片段式的描寫之間調性的轉變,在每個段落出現時都能使聽者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第一段在G大調上出現,第二段在C大調中隱約進入,在G大調的第三段之后,E大調的第四段帶人進入更柔和、更抒情的篇章直至最后將情緒推至最。
還有樂句間的調性變化和樂句之中的調性變化,例如,《奧伯曼山谷》第1至第4小節,樂句從G大調進行到g小調,更富有變化、深沉的色彩。
4.色彩斑斕的和聲
李斯特對和聲的使用在音樂內容的表現中也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作品中,李斯特對和聲的總體要求是以音樂為主體,而采納和聲。在作品中,他采用了各種變化和弦、附加音和弦、外音和弦,這樣使得色彩更加豐富,情緒更加復雜,心理刻畫更加微妙,增加詩境的表現。例如,《華倫斯達特湖畔》從第53小節開始,降A大調屬和弦變化和弦的連接,在半音線條中柔和的進行。左手和弦分解的底音:G—升F—還原F—降F—E,右手的裝飾音:降B—還原A—降A,最后抵達屬和弦的相對穩定感,這使得我們仿佛看見了湖面上一層一層蕩漾開去的波暈,色調在朦朧的背景中柔化,產生了意猶未盡的感覺。再如《暴風雨》中,為了描寫暴風雨形象中轟隆愕人的雷鳴,李斯特多處使用外音和弦,使和聲色彩異常濃烈。
5.巧妙的織體
在這部作品中,李斯特在織體寫作上毫無浮夸的成分,織體所采用的形式都是建立在詩境表達的內容上。例如,《華倫斯達特湖畔》織體的寫作,左手一直保持和弦分解的先下行后上行的織體,右手始終采用波浪式的歌唱旋律音型。簡單的織體描繪出質樸的意境,不作不必要的音響處理和不必要的音域擴展?!锻柦烫谩分校适径尾捎弥胶拖乙粜蜑榭楏w,中段主要采用震音織體,再現段采用和弦分解為主要織體,簡潔而恰當的織體運用生動地刻畫出教堂的音樂形象。在《牧歌》《鄉愁》《日內瓦的鐘聲》等作品中,其織體運用經濟卻又將浪漫的詩境表現到極致的手法,不禁使我們為之折服。
根據音樂標題內容的需要,李斯特在織體上采用了一些十分簡潔而又巧妙有效的手法。
①聲部的互換
聲部的互換豐富了音樂內容的表現。例如,《威廉泰爾教堂》第21至38小節,教堂鐘聲這里在低聲部出現,豐富了教堂令人肅穆以及鐘聲莊嚴有力的形象。例如,《日內瓦鐘聲》第28至45小節,這里主旋律轉至低聲部柔和地出現,仿佛傍晚對遠處傳來鐘聲的呼應。再如,《暴風雨》中華彩段落:暴風雨的形象轉到低聲部,似乎雷聲在右手急風暴雨般的琶音背景下低吼等。
②大量震音的運用。在這部作品詩境的表現中,不同程度地采用震音,震音的使用描繪和烘托出氣氛。對于表現音樂形象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威廉泰爾教堂》第21至40小節,震音由鋼琴在很弱的力度中奏出,具有很強的描繪性,教堂空靈的背景栩栩如生。例如,《暴風雨》第61至64小節,震音很好地表現出暴風驟雨的氣勢。還有在《奧伯曼山谷》中,大篇幅的震音使用和不同力度的變化和音域的運用,將山谷起伏連綿變化無窮的現象刻畫得惟妙惟肖等。
③八度音程的使用。八度音程是極協和音程,具有空曠的音響效果,而且可以加深音的色彩濃度,在李斯特的許多作品中都運用了八度音程,在練習曲中由輝煌的八度技巧,在描寫宗教色彩作品中,運用了那種深沉、肅穆、濃重的八度,在這部描寫人和自然的作品中,李斯特對八度音程的運用增添了作品浪漫詩境的表達。
旋律中隱藏著的八度,例如《華倫斯達特湖畔》第5至12小節,優美歌唱的旋律有一種空靈的色彩,似乎天堂之音般的純凈,達到拜倫詩中與污濁世俗相對照的寓意。
和弦分解中隱藏的八度音程,例如《威廉泰爾教堂》第13小節,左手八度音程在分解和弦中達到了一種動力的效果。
連續八度音程的運用,例如《在噴泉邊》第41、42小節,右手連續的八度音程形象地描寫了噴泉水花四濺,晶瑩剔透的情景。
旋律的八度音程化:旋律的八度音程化是李斯特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看出旋律八度化帶來的濃重色彩的筆墨。在《暴風雨》中較多使用八度旋律,作品便具有了急風暴雨般濃烈的色彩,在《華倫斯達特湖畔》《日內瓦鐘聲》等作品中,旋律的八度音程化起到了一種優美、開闊、明亮的作用。
和弦中的八度音程:在和弦中的和弦外音更加增添了色彩的濃度,但是八度音程具有增強基本色彩濃度的作用。例如《暴風雨》第16、17小節,眾多和弦中包含的八度音程,達到了一種濃烈、厚重的效果。
在《旅游歲月》(瑞士)中,我們看到了李斯特詩境表現中對內容與形式的把握,在他大膽地運用形式去表達內容時,很難看到他過于浮夸的筆墨。從曲式方面看,他并沒有故意營造復雜的結構,在調性和和聲方面,他以音樂表達為目的,而不故弄玄虛。從織體看,他在很多方面都采用節制的原則,運用巧妙的手法和寥寥數筆,將一切都表現得精致而又淋漓盡致。
注釋:
①周小靜.鋼琴之王——李斯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60頁.
② Liszt.Années depélerinage.Edited by Imre Sulzok and Imre mez. Editio Music Budapest,1976.第15頁(陳沛譯).
③同②第46頁.
參考文獻:
[1]Liszt.Années depélerinage.Edited by Imre Sulzok and Imre mez[M].Editio Music Budapest,1976.
[2]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美)保羅·亨利·朗,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西方文明的音樂[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4](前蘇聯)米爾斯坦.李斯特青年時代藝術觀點形成的探索[J].音樂譯文Ⅲ,1980.
[5]索列爾金斯基.浪漫主義,一般美學和音樂美學[J].音樂譯文Ⅳ,1958.
[6](前蘇聯)E·魯切芙斯卡婭.詩歌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詩歌[J].外國音樂參考,1983.
[7](俄)亞科夫·米爾什坦.李斯特[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8]周小靜.鋼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佇立于茫茫天地之間,感受著匆匆歲月無情,如果說春天帶來的是生機,夏季帶來的是躁動,冬季帶來的是蕭索,那么秋天帶來的則是無奈了。喜歡一個人徜徉在落葉曼舞的小徑,或者是鋪滿青苔的空巷,任思緒被秋風漸吹漸遠,直到被若即若離的惆悵占個上峰,也只好隨宋玉同嘆一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了。
秋天里秋風瑟瑟,落葉紛紛。每次讀起古人的詩句,總是會被濃濃的悲秋情緒緊緊包裹,卻又不欲掙脫,獨自啜飲慢慢膨脹的憂郁與失落,
也不知這到底是“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呢,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個,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詩人曾留下過懷秋舒懷的詩句吧。
《詩經》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都是對秋發出的唏噓。范仲淹的“碧云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所繪景色清微淡遠之致,情與景交融,引人深傷。到后來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將此詞稍加引發,改為“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更是令人迷離惝恍、悵然若失?!岸嗲樽怨艂x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是柳永的嘆息,凄凄柳下,再會無期,能帶走的似乎只有滿懷的秋風。周邦彥的“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寫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無助。韋應物的《聞雁》:“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高齋聞雁來”寫的則是懷人思鄉的落寞情懷。相比以上對秋的無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盡顯了豪放詩人的本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總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涼,凄風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殘荷,雁鳴長空……然而換了不同的心境,詩句也會大不相同。劉禹錫就在秋風中找到了寄托,從感時傷懷中解脫了出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杜牧也在《長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風清云淡,別有洞天:“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關鍵詞:古詩;積累;寫作運用
如何幫助學生積累古詩,并將古詩運用到習作中呢?我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總結了從古詩積累到寫作運用的“三部曲”。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化整為零,豐富積累
1.開辟陣地,營造氛圍
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我在黑板左側開辟了“每周一詩”欄目,將每一周必須積累的古詩抄在這個欄目中。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黑板上的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重視;二是學生玩耍之余,抬眼一瞥,無意間誦讀,會加深對這首詩的印象。
此外,在教室的學習園地里貼一些后續要積累的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到新鮮,樂意主動去誦讀、記憶。通過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
2.精選古詩,靈活延伸
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但我發現,在“厚積”的過程中,尤其在新課程大力倡導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今天,有的教師一股腦地把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給學生,大量的積累材料使“亂花漸欲迷人眼”。沸沸揚揚的閱讀和背誦中,學生未必能收獲多多。有可能是打開積累本,積累在眼前,合上積累本,積累就為“0”。所以,要精選古詩文!我以新課標規定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為藍本,又在詩文海洋中精選了“季節詩”“壯志詩”“抒情詩”“思鄉詩”“愛國詩”等作為中高年段學生詩文積累的重點。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激活庫存,靈活運用
1.在閱讀情境中回憶
在小學教材中有不少課文與古詩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師可靈活借助其聯系點,引導學生回憶詩句。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調動學生的積累,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如,閱讀《第一次抱母親》時,引導學生回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閱讀《黃果樹瀑布》時,引導學生回憶“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課文情境與詩句的情境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課文情感與古詩情感相互促進,情意共生,更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和感悟課文內容。
2.在生活語境中運用
生活中許多情境與古詩描寫的內容、表達的情感相關聯,教師要善于捕捉其關聯點,有意為學生創設運用的語境。如,春天到了,百花爭艷,用一句古詩描寫校園的一角;中秋之際,用一句古詩來表達你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還可以創造與利用相關的語境,引導學生運用古詩。記得有一次早讀課進教室,我正要講古詩,發現黑板上還殘留著昨天寫的板書。于是,我開始找黑板擦,在教室里前前后后找了兩圈都沒找到,正當著急時,數學老師手拿黑板擦進來了,順手放在講臺上。我靈機一動,問道:“誰能用詩句形容一下剛才的整個過程?”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三、“巧引妙借厚底蘊,文有詩詞言自華”――沁入詩香,文采斐然
在積累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靈活運用相關詩句嵌入作文,給作文增輝添色。想讓學生習得引用古詩的方法,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片段練習,填寫詩句
先讓學生在片段練習中嘗試運用古詩。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片段,用填空的方式要求學生填入相關的詩句。
例如,春雨常常是歷代詩人們吟誦的對象?!罢匆掠麧裥踊ㄓ辏得娌缓畻盍L。”你像牛毛,像花針,伴著溫和的春風,打在身上將濕未濕。春雨,悄無聲息,細細密密。你如同甘甜的乳汁,滋潤著廣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
此類片段練習把現代文和古詩結合了起來,與我們的習作十分相似。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寫這樣的片段入手,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逐步領會引用古詩的方法。
2.課內作文,選用詩句
利用課文中的習作,在習作前提供與本次習作主題相關的詩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引用古詩句。如,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樹葉寫“秋天的樹葉”為例,要求學生在習作中或者引用親自實踐、觀察耐心的詩句,或者引用描寫秋天的詩句,并提供了兩組參考詩句。第一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薄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薄爸灰し蛏睿F杵磨成針?!钡?。第二組是:“停車坐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钡?。這樣提供詩句作為參考并加以選用,如同給了學生“一根拐杖”,讓他們嘗試著自己行走。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絕句》。
2、了解古詩大意,感受春天的美麗。
3、在更廣闊的誦讀中初步感受經典的魅力和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絕句》。
2、了解古詩大意,感受春天的美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孩子們,當我們想到最親愛的媽媽,我們不禁會想起古詩《游子吟》(學生有感情的背誦),想到滾滾奔流的長江,又會想到古詩《浪淘沙》(學生背誦)。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這節課讓我們再次來感受吧!
設計意圖:通過有感情的背誦上個單元學習的兩首古詩,進入詩詞學習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詩抒情的意境。
二、通讀
1、師:這是我國唐朝偉大詩人杜甫寫的詩《絕句》。與以往我們學習過的古詩詩題不同,絕句是詩歌的一種體裁,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
生:反復讀,將詩讀清爽、讀流利,讀出一定的節奏和韻律
師生對讀個別讀齊讀
設計意圖:了解絕句是詩歌體裁,把這首詩讀正確,讀流利。
2、整體感受詩歌
《絕句》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用一個詞來形容讀詩的感覺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師:杜甫的詩中有畫,讀一讀,結合課本插圖,看看詩中畫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風、花草、泥、燕子、沙、鴛鴦
師追問:分別來說一說,這些景物什么樣?
如(溫暖、柔和、明亮)的陽光(柔柔、溫暖、輕輕、輕柔)的春風
(五顏六色、各色各樣、火紅、金黃、雪白)的花(嫩綠、綠油油、嫩嫩)的草
這么美好的春*,詩中寫到:遲日江山( ),春風花草( )
師:詩中還有氣味呢,誰聞到了?
生:香讀出來
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麗如畫)。吸引小動物們也出來了?
學習三、四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生:讀以上兩句
師:詩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飛來飛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讀出來
詩句中一對鴛鴦在做什么?為什么睡得這么香甜?讀出來
師:這一飛一睡,一動一靜,讓這個春天充滿生機而又自然和諧。讀出來
喜歡這春*嗎?讀全詩
設計意圖:學生在讀詩、看課本插圖和結合生活實際的想象中,了解詩的大意,從色彩、味道、感覺、動作等方面感受詩中所寫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產生熱愛之情。
四、拓展
師:杜甫也因為喜歡這春*,寫了不少詩來贊美:
1、略讀兩首詩: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賞析要點:讀通,知道這首詩寫了花多的特點,了解后兩句的對仗寫法,感受春天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賞析要點:讀通,知道這首詩寫了春雨,感受春雨潤物無聲的美好。
2、欣賞吟誦調《春曉》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要點:了解吟誦調,感受春天的美好。
3、積累詩句:
1)葉紹翁《游園不值》中“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p>
2)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p>
4、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描寫春天的詩
一、修辭手法
古詩中最常見的修辭有四種:比喻、對比、擬人、夸張。教學時可重點介紹它們的作用。
1.比喻。詩歌中的比喻主要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生動,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用“白銀盤”比喻洞庭湖水光,用“青螺”比喻山色,寫出山水之美。二是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象。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用“一江春水”比喻“憂愁”,使得本來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
2.對比。對比可以使比較的雙方特點凸顯,從而使情感更鮮明,主題更深刻。有今昔對比,抒發今不如昔的感慨,如很多詠史詩;有空間對比,如吳融的“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便干”兩句,通過宮中與四郊氣候的對比,揭示統治者只顧自己享樂,不能體察民情的社會現實;有人與人的對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表現了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現實,抒發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憤慨;有人與物的對比,如杜審言的“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詩人拿自己和湘江水對比,表現了被貶南下的無奈;還有物與物之間的對比,蘇軾用“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
3.擬人。它的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突出事物的特點,表達作者喜愛之情,如韓愈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二句,寫出了春雪的活潑可愛。二是移情于物,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詩人的情感已轉移到花和鳥身上。
4.夸張。古詩的夸張主要通過夸大事物的特點來表達詩人的喜怒哀樂之情,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突出了詩人內心的哀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則表現了詩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誼。
二、表達方式
由于考試中基本不涉及說明、記敘和議論,因此這里主要介紹描寫和抒情。古詩中的描寫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結合。《李憑箜篌引》一詩就是采用以側面描寫為主,正面描寫為輔的方法。白居易的《夜雪》則完全采用側面描寫,從觸覺、視覺和聽覺三個角度對夜雪作了描繪。
2.動景和靜景的結合。很多詩在寫景時愛將動景與靜景結合起來。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一靜一動,互相映襯。劉的《雨后池上》一詩,前兩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極寫水面之靜,后兩句“東風忽起垂楊柳,更作荷心萬點聲”則以動襯靜。李白的“遙看瀑布掛前川”化動為靜;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則化靜為動。
3.遠景和近景的結合。詩人在寫景時,常既寫遠景又寫近景,使得畫面更加開闊,景物更有層次感。如張籍的《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詩的第二句寫的是近景,其余三句都是遠景。
4.實景和虛景的結合。虛實相生,是古詩寫景中的絕妙境界。因此,詩人在描寫實景的同時,常常會插入虛景。虛景主要有五種。一是印象之景,即過去存在、發生過,但現在已不復存在,如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燕”及“百姓家”是實景,而“舊時王謝堂”則已成過眼云煙,是虛景。二是不見之景,即因條件限制,目光無法觸及之景,如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枝紅杏”是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屬于實景,而“滿園春色”則由于圍墻的阻擋無法看到,是虛景。三是猜測之景,這種情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和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都是詩人猜測之情景,借助這樣的猜測想象,更加流露出詩人思家心切。四是假設之景,這種情景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是詩人主觀愿望,如柳宗元的“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五是夢幻之景,如蘇軾的“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古詩中的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常和議論結合在一起,一般在詩的后半部分及詞的下闕。這些句子常帶有嘆詞或“悲”“愁”“思”等體現詩人情感或心理活動的詞語。如“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物,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萬里悲秋常作客”“煙波江上使人愁”“低頭思故鄉”等詩句,都是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詩詞中非常普及,詩中寫景的句子,一般都用了這種手法。如李商隱的“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就是借景抒情的典型例子。托物言志主要用在詠物詩中,如張潛的《早梅》,詩人以梅自喻,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孤寂傲世、堅韌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
三、表現手法
側重介紹用典和襯托。
1.用典。古詩詞中引用的典故可分為字典、句典和事典三種。字典是指化用某個具有特定含義的字詞,如柳、杜鵑、梅花落等。韓琮的“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中的“暮云”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詩句“江東日暮云”,用來指友情。句典是指化用前人的詩句,如辛棄疾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事典是指在詩中化用故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的運用了五個典故,借這些史實,作者含蓄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感。使用典故,在文字上可以以少勝多,在表意上可以含蓄委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眺樓做官別校書叔云>>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唐.杜牧<<遣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貧女>>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唐.李商隱<<錦瑟>>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白居易<<長恨歌>>
8.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唐.白居易<<琵琶行>>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游<<書憤>>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煥<<涼州詞>>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陰>>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宋.李清照<<聲聲慢>>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宋.李清照<<一剪梅>>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宋.黃庭堅<<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描寫心情不好的句子
天若有情天易老,人若有情死得早
心情不好的詩句 形容心情不好的詩句 表達心情不好的詩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5.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一生惆悵情多少,月不常圓,春*易為老。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百年愁里過,萬感醉中來。
不是春來偏愛酒,應須得酒遣春愁。
愁絕桑陰春欲暮,一痕濃綠上眉端。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酒力不能久,愁恨無可醫。
老去漸知時態薄,愁來惟愿酒杯深。
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填新賦強說愁。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離愁漸行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是落紅帶愁流處,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
愁損翠黛雙眉,日日花闌獨憑。
春日釀成愁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
憶從前,一點東風,風隔著垂簾,眉兒愁苦。
江水添將愁更滿,茫茫直與長天遠。
.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誰尋。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獨自凄涼還自遣,自制離愁。
一片春愁,漸吹漸起,恰似春云。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地理知識與語文知識關系非常密切。學語文也在學地理。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寫在前面”告訴學生語文與地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語文教學中可以學到許多地理知識。
一、古詩詞中的地形描述
我國疆域遼闊,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描述各種地形的名家詩句數不勝數。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寫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寫出了廬山的雄奇秀麗?!半防沾ǎ幧较拢焖岂窂],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則生動描繪了陰山腳下河套平原的坦蕩遼闊和牛羊肥壯、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觀?!笆竦离y,難于上青天”則寫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嶇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視江如線,對面能說話,相會要一天”道出橫斷山區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種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殼運動的內力作用,也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是對流水侵蝕地貌的描繪。
二、古詩詞中的氣候
我國的自然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大江南北景觀各異。比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春風”就描述的是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從東南沿海吹來,由于路途遙遠,加之眾多山脈阻隔,使之不能到達我國內陸西北地區。“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則反映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于距離海洋較遠而形成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寫出了山地景觀的垂直變化。有時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解釋這種氣候的垂直變化?!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三種降水類型中對對流雨的形象寫照。“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表現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自西向東流,也可解釋海陸間的水循環規律,陸地徑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過大氣輸送到陸地上空,暗含水循環使得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再生和補充。
三、古詩詞中的水文知識
我國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L江、黃河、珠江、瀾滄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資源的形成需要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寫這方面的詩句也不少。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即是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又可以從中看到瀑布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俺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向我們展示了奔騰不息的長江流經三峽時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我們在體會大江東去,奔流入海,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歲月生,江水應春生”“絕岸愁傾履,輕舟故溯洄”等則展現了錢塘江洶涌澎湃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潮汐能量巨大,若能開發利用必將造福人類。
四、古詩詞與天體運動
關于天體運動,古詩詞中也多有體現,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說明地球自轉運動所引起的晝夜更替景象?!皠偙惶柺帐叭?,卻教明月送將來”則寫出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物向東,天物向西的視運動?!罢l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詩詞言清四季變化,萬物輪回?!扒G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边@首詩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氣特點表現得優美如畫。
五、古詩詞中的人文地理
詩中的世界是五彩繽紛,古樸典雅的,這個神奇的詩中世界總是令我流連忘返,我對它充滿了好奇,詩所能描寫的東西有很多,沒有界限,什么都能寫,瀑布、懸崖、林間小道等等。
但在這么多東西當中,我最喜歡春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寫出了春姑娘擁有靈巧的手,風便是春的手,一動一劃一碰柳樹就被裝飾好了。
春雨也很有意思,有許多描寫它的詩句,比如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這段詩是把春雨擬人化,寫它知道春天的植物生長需要雨水的滋潤,它便將下凡來,帶來了一場滋潤萬物的細雨,送來了陣陣清涼;還有“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的到來引起了一場綿綿細雨。她伴著朦朧的天際如一根根晶瑩剔透的銀線,把春天連到了大地,把春天連到了人間?!盁熕蹁N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贝禾斓挠晔请鼥V的,沒有暴風雨之前的烏云那么低沉,沒有大霧的那么迷茫,沒有閃電,也無雷聲。只是朦朧的天際迷亂著人的眼睛,只有晶瑩的露珠浸透著人的心,把春天的消息撒向人間……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寫出了春夜的寂靜,桂花在夜晚悄然無聲地慢慢凋謝,無處不讓人感到凄涼,無限的靜謐使春夜里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的。讀到“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我感覺到如月牙般的月亮升起來了,只只小鳥被皎潔的月光驚動,時不時還從深深的山澗中傳出陣陣清脆的鳥鳴,真是寧靜淡薄而富有優雅情致啊!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好日子探尋美景在泗水的湖濱,無限的風光景物煥然一新。輕易便能識得東風的妖面,滿眼的萬紫千紅都是芬芳的春天,韻味十足。
春,在我的詩歌旅途中,一路伴我相隨。它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啟蒙,我將一路走下去,直至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