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6: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天祥的名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名言名句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在議論文中既可作為論點,又可作為論據,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
名言名句作為中心論點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時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個論點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往往拖沓冗贅,詞不達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當的名言來替代,那就會進入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境界,給人一種“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受。 若把名言名句作為文章的題目,往往能夠開宗明義,統攝全篇。 例如:章炳元的《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一文,題目就是懷特黑德的名言,它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使文章顯得觀點鮮明,針對性強。好的題目能為寫好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作文的重要一環。
名言名句還可以作為分論點使用 。如去年的高考作文,有位考生擬定的題目是《移植記憶≠獲取能力》,在論述了“即使記憶真可移植,也只能是移植知識”之后,作者又靈活化用名句提出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分論點,論述移植記憶無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即便靠移植記憶得到了某些知識,也不可能提高素質。 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培養,不要妄想憑空“嫁接”!全文論述呈遞進關系,結構嚴謹,論點明確,說服力強,真正讓人領略到了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
在論述中引用名言名句作論據,效果顯著 。因為名言名句生動形象,言簡意賅,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一名句既可作為論點“近墨者黑”的有力論據,又能作為引子引出自己的議論、評價和感受,開拓思路,達到進一步論述的目的。如在論述“磨難,生活的饋贈”這一論點時,引用巴爾扎克的名言“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強者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這時,我們自然會從名言中汲取力量,悟出道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見解便接踵而至了。 此外,名言名句還是行文中的點綴,能使文章平添幾分亮麗的色彩 。如的《談骨氣》一文在引用文天祥的英雄事跡論述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骨氣的時候,引用了他的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有力表現了文天祥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要把碧血丹心奉獻給抗元復國事業的英雄氣概。因詩句極富感染力,而增強了文章的感彩。
對于名言名句,我們要注意積累和運用 。關鍵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隨手拈來,為我所用。 把名言名句作為論點使用時,一定要以準確為前提,不可勉強為之,以免立意失誤。 把名言名句當做論據使用時,則要求我們平時在這方面的儲備非常豐富,并且對其內涵把握得十分準確。這樣才有可能運用得當,妙筆生花。
1、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陸游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病栋遵R篇》
4、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豆茏印つ撩瘛?/p>
5、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
6、當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钕V?/p>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吨傺?/p>
8、精忠報國?!端问贰ぴ里w列傳》
9、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鄉……把它埋了,上頭種一棵蘋果樹,讓我最后報答家鄉的土地,報答父老鄉親?!?/p>
10、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虌?/p>
11、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宋之問
12、位卑不敢忘憂國。——陸游
13、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懹?/p>
14、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呛?/p>
15、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作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道?/p>
1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K軾
18、烈士之愛國也如家?!鸷椤侗阕印ね馄V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19、中國人搞出的理論,首先要為中國人服務?!獏侵偃A
20、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1、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22、祖國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命運!——常香玉
23、科學雖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他自己的國家--巴斯德
24、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蔡煊?/p>
25、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畎?/p>
26、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注視著祖國的事業。
27、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28、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懹?/p>
2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懹巍妒緝骸?/p>
3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p>
3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奶煜椤哆^零丁洋》
32、國恥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33、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堇^光
34、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35、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抉R遷
36、愛國如饑渴?!喙?/p>
37、臨患不忘國,忠也?!蹲髠鳌ふ压辍?/p>
38、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39、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岳飛
40、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抖Y記·儒行》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對翅膀,也許他會在你人生的道路上夭折,但是那是為了鋪墊你未來的輝煌。記得這曾是小時候媽媽教給我的第一句話.
書的殿堂是由媽媽給我推開。現在仿佛記得媽媽在教我那篇日記學者寫的兒歌“小豆豆,種地下”,耳畔偶爾會依稀想起那時對書的渴望,也大概是那時,我喜歡上了那些散發著油墨香氣的書和那些流垂千古的名言,在書中,我體會到李清照那“人比黃花般瘦”的悲涼;體會到蘇軾“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壯志凌云;更體會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至死不渝。
我翱翔在那保爾 柯察金的黑色天空中,陪他度過每一個悲涼的時刻,那一刻我們仿佛已化身書中一個小小的人物,哭聲、笑聲仿佛都是自己。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蔽艺f書是我夢想的翅膀,在飛行中不能夭折,就好像我不可一日無書一樣。
知識是財富,那么書籍就是一切財富的根源。就象馬克思說的“與其用華麗的外表裝飾自己,倒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他人的智慧,通過你的眼睛展現??墒牵阌袥]有想過有一天,你也可以向他們一樣自由翱翔在充溢書香的天空。
【評語】天空太大,心靈太虛,往往難以下筆。本文的可貴之處在于小作者巧妙地從童年讀書談起,以自己的閱讀經歷為依托,娓娓道來,入耳入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閱讀名著后的感悟,有自己的心得。實在佩服小作者的才氣和閱歷,沒有日常的厚積,哪有如此難得的薄發。
指導教師:于慶玉
一、挖掘詞句 情理并融
從語言文字入手,用風格獨特、耐人尋味的語言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古人云,“文以載道”或“文以明道”,“文道統一”。其實,這正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教師將知識的傳授與思想的教育,在教學中“天衣無縫”地予以結合,通過各種文章的閱讀與教學,從字里行間、人物言行、事件經過、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接受前途理想、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等教育,從而體現“文道統一”的實質。課堂教學中,如結合課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對學生及時予以啟發誘導,能收效顯著。
譬如教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只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點睛之句,便能讓學生讀懂寧死不屈、笑赴刑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愛國情懷和豪邁氣概!
二、分析人物 領悟真情
縱觀現行初中《語文》課本上的諸多人物形象,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物形象作為社會道德的化身,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通過對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及他們內心世界的剖析,挖掘他們身上所具備的高尚品質和可貴精神,可以潛移默化地凈化學生的靈魂,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和體驗“人物”的甜酸苦辣。
譬如,教讀王愿堅的小說《七根火柴》,作者以“火柴”為線索,對無名戰士的動作、神情作了形象生動的描述:“就在這一瞬間,他發現那個同志的臉色好像舒展開來,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顏色忽然不見了,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那同志合攏了夾著火柴的黨證,雙手捧起,像擎著一只貯滿水的碗一樣……兩眼直直地盯著盧進勇的臉?!苯虒W中,啟發學生仔細體會這個無名戰士忠誠的崇高品質,誰不為之動容,為之熱淚盈眶呢?這樣,讓這種人物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學生,“撞”開他們的心扉,占據他們的心靈,就能使他們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質,增強他們獻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及其文明古國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
三、品讀名句 感悟真諦
在教材中,有許多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寓含人生哲理的語句,大多都是偉人、名家思想品質的升華,言簡意豐,深刻雋永,具有異乎尋常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S秩绫?柯察金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等等。通過學習這些名言警句,使學生明白應當怎樣做人和如何敬業,才能找準理想與人生的最佳坐標。
四、發揮想象 體驗豪情
在教學中,誘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用祖國壯麗河山的自然美陶冶情操,領會意境。詩歌語言優美而凝練,往往一句詩就是一個特寫鏡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只有反復吟詠、想象,才能品味出其中的詩情畫意,感受其中獨特的意境美。如一代偉人的《沁園春?雪》中有這樣幾句:“望長城內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边@是描寫北國壯麗雄偉的雪景,意蘊豐富,氣勢磅礴。教讀時,要求學生思考文中的“望”字,寫的卻是超出視力所及的范圍。盡管作者的觀察點很高,但也無法望及“長城內外”和“大河上下”,顯然作者借助了想象。而且,原本靜止的“山”和“原”卻又“舞”又“馳”動了起來。作者為什么要這樣“以動襯靜、動靜結合”呢?通過討論分析,逐步引導學生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特色,使學生為祖國“江山如此多嬌”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
五、創設情境 情滿篇章
江南是煙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江南出芳草鮮花,出才子佳人,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輩出的地方。古往今來,這里孕育過諸多驍勇的斗士。那銳利的兵——劍,也是源于江南的吳越。是什么力量使得纏綿悱惻與凌厲強悍這兩種懸殊的氣質能夠天衣無縫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歷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讀《老子》,書中的一句名言讓我頓開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話,一語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與堅韌頑強的兩重性。江南是水鄉,河流縱橫,池湖密布。它們流淌在青山腳下,穿行于廣袤的田疇間,還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嗚的清泉——千百年來,是水,滋養著江南的風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獨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輕紗薄霧.隨風起舞,變幻無窮,滋潤得江南的景物風姿綽約,江南的人風情萬種。一曲《又唱江南》,濃縮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細雨裹著萬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風物,溫婉細膩,柔腸百轉。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橋邊蘇小小,還有西湖的斷橋.紹興的沈園,秦淮河上的桃葉渡……深受上天厚愛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諸多生命的足跡和美麗的傳說。就連江南人講話也是吳儂軟語,情真意切,唱起來就更讓人心旌搖動。那江南曲藝的代表蘇州評彈,唱詞娓娓如訴,弦樂清麗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純凈又韻味悠長,就連草木也會為之搖曳。
江南的水又時有“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勢。這堅韌而頑強的水,也涵養了江南風物和江南人的那種英豪之氣。江南大地布滿了崇山峻嶺。杭州的棲霞嶺,紹興的會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偉挺拔,占盡風云。那山間的飛瀑,山下的激湍,是養育大山的支支血脈。據說古代鑄劍,先是把劍放在火中煅燒,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幾經反復,才鑄成一把好劍。這種浸泡過劍的江南之水.千百年來也曾造就了諸多慷慨激昂之士。臥薪嘗膽的勾踐,竭忠盡智的岳飛,文武兼備的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眾多仁人志士用他們的鮮血與生命譜寫了一首首壯懷激烈的詩篇,他們的詩句至今讀來,仍洋溢著當年的鐵骨雄風。而持戟吶喊的魯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厲劍氣發揮到了極致。就連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潤澤下,也盡顯錚錚俠骨。明末的秦淮八艷是有力的佐證,清末的秋瑾則是最優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風物,江南的人。這種美是剛與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遠唱不完的歌,讓人細細地品味著她的如詩如畫和似水流年……
“遙遠的地方有一條江,它的名字就叫長江,世界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都是龍的傳人……”相信這首歌我們一定耳熟能詳,但我還是每一次聽到這首歌時,總是激情澎湃,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驕傲。千年前,一條巨龍從東方土地上升起,千百年的輝煌,千百年的劫數,千百年的傷疤,今天,千百年后的今天,讓我們共同期待巨龍的覺醒!
我想,世界上第一個下地直立的古猿一定來自中國;我想,世界上第一束火把一定是從中國冉冉升起;我想,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一定是中國字!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創造力,有思想的偉大民族。
人類真正征服海洋,是因為有中國的指南針;人類真正使文化普及,是因為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人類之所以攻破封建的堡壘,是因為中國的火藥!
我驕傲,我自豪,皆因我是中國人。
我想,中國人民定皆血氣方剛;我想,中國人民定皆頂天立地;我想,中國人民定皆智勇雙全;我想;中國人民定皆宅心仁厚。
中國人民愛國,愛家,為此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
曾記否,文天祥同國并存亡;曾記否,鄭成功收復臺灣,令中國人民揚眉吐氣;曾記否,鍘刀的底座已被鮮血染紅,無數仁人志士“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我驕傲,我自豪,皆因我是中國人。
黃河是我們的血脈,長城是我們的脊梁,申奧的成功讓世界重新審視中國。
黃色的土地給我的膚色打上了烙印,黑頭發,黑眼睛,向世界宣布:“我們是中國人!我們驕傲,我們自豪!”
看!新時代的火炬要在我們的手里傳承!中國復興的重任落在我們雙肩!未來出現在我們的雙哞!
小時候,大人們總是跟我講龍的傳說,如”畫龍點晴”、“葉公好龍”、“屠龍之技”……總是令我入了迷。心中的龍變得無所不能,威力無邊,龍能呼風喚雨、騰云駕霧,翻攪起四海云水……長大了,小時候腦海里清晰的龍變得模糊起來,直到現在學了一個單元的有關龍的知識,我才記起小時候對龍的無比崇敬,也知道了龍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上。
盡管龍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但它還是存在于我們的心目中,長江從三峽大壩上噴涌而下,那是龍在轟鳴;列車在京九線上呼嘯而過,那是龍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沖云霄,那是龍在飛騰……
龍的子孫萬”、“龍的傳人”,這表示了中國人對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他們因自己是龍的傳人而為整個中國感到自豪。愿意中國能像龍一樣騰空飛速前進!龍??!曾覺醒又沉睡的龍啊!定將再次覺醒在我們這一代!
A. 元宵 B.寒食 C.春節 D.中秋 E.重陽 F.端午
2.“錙銖必較”中的“錙”和“銖”作為重量單位,哪一個大?( )
A.錙大 B.銖大
3.請按順序排列以下各地支:( )
A.申 B.丑 C.午 D.亥 E.戌 F.子
4.《水滸傳》中的“滸”意思是“水邊”,對嗎?( )
A. 對 B.不對
5.一般兩個閏年之間相隔幾年?( )
A.2年 B.4年
6.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 )
A.漢語 B.英語
7.我國古時候稱經商為“端木生涯”,“端木”,指端木賜,他是孔子的弟子:( )
A.子路 B.子貢 C.子張
8.“八斗才”最早來形容誰文才橫溢?( )
A.曹沖 B.曹丕 C.曹植
9.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那么一更約為多長時間?( )
A.一個半小時 B.兩個小時 C.兩個半小時
10.溫室效應是空氣中的哪種氣體含量過高所造成的?(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11.享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譽的名山是:( )
A. 泰山 B.衡山 C.華山 D.嵩山 E.黃山
12.“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為了懷念哪一位歷史人物所寫的詩句?( )
A.項羽 B.關羽 C.諸葛亮 D.岳飛 E.文天祥
13.我國古代稱“弱冠”表示男子的年齡是:( )
A.14歲左右 B.16歲左右 C.18歲左右 D.20歲左右
14.有一份報紙,為了吸引廣大讀者訂閱,就在報紙上登載了一個廣告。廣告旁邊有一副對聯,這對聯是改動了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而成的。你能推斷出這副對聯被改動的是哪兩個字嗎?新對聯又換上了哪兩個字呢?
15.在下列作家與其作品、國名之間連線: 惠特曼 《約翰?克里斯朵夫》 俄國
羅曼?羅蘭 《浮士德》 德國
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美國
歌德 《草葉集選》 法國
親愛的讀者朋友,大語文知識競賽從本期開始了!這次競賽試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經哲的知識無所不包,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學生朋友的參與意識,并全面提升讀者朋友的“大語文”素養。具體參賽辦法如下:
自本期起,每期將刊登中學生“大語文知識競賽”試題和答題卡一份。你只需填好答案并剪下答題卡(復印無效),將答題卡貼在信封背面寄回大賽辦公室,隨信附50字左右簡介及照片一張,以便獲獎后刊出,每位參賽同學需另寄參賽費5.00元(截至次月15日止,以當地郵戳為準)。我們每期將在答對的讀者中以抽獎形式產生一名“每月一星”,獎品為《中學生規范詞典》一本和紀念證書。并將答案與獲獎名單于次期一同公布。我們會認真登記每位同學的來信,參加全年答題而未獲獎的同學,將會在明年初得到一份精美禮物。
我們的通訊地址是:北京朝內南小街51號《語文世界》“中學生大語文知識競賽”辦公室收 郵政編碼:100010 咨詢電話:010-85110029
1、信寄托情感,言表達歡樂,思念之情卻無法遮掩,唯獨在那月圓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2、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3、秋桂飄香時,秋色此正濃。秋波碧波蕩,秋月映蒼穹。
4、一輪圓月心中掛,一塊月餅嘴邊嘗,一方圓桌齊圍坐,一家團圓心中樂。
5、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6、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7、用玻璃蘸取月球土壤浸出液,放在PH試紙上,紙上隱現了父母的背影。
8、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9、人圓月圓心圓,人和家和國和。
10、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11、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畎住蛾P山月》
12、秋,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節;那豐碩的果實,每一個都滿載著勞動者辛勤的汗水;那隨風輕舞的楓葉呀,每一片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絕唱;風輕拂,星低訴,舉杯邀明月,遙寄相思贈嫦娥。
13、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15、唯到中秋節,人月兩團圓。
16、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17、品香甜的月餅,聊瑣碎的家常。望皎潔的明月,這便是中秋。
18、月餅合家團圓,月兔送吉祥,月圓人團圓事事圓滿。
19、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畎住鹅o夜思》
21、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虾迫弧肚锵孪掠袘?/p>
22、神州奮起,國家繁榮,山河壯麗,風調雨順,江山不老,祖國常春!此國慶佳節,祝愿祖國繁榮昌盛,也愿健康快樂伴你一生。
2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24、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新時代的少年,我們的成長,就是祖國的繁榮。愿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25、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6、小時候,中秋是一個月餅,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長大后,中秋是一杯濁酒,我泯一點,你泯一點;而現在,中秋是一輪圓月,我看一眼,你卻不在。
27、邀君共賞秋佳月,把酒共話當年時。
28、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奶煜椤痘囟崤e中秋請宴啟》
29、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30、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31、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獜埢脱浴吨鄞沃星铩?/p>
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3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34、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K軾《水調歌頭》
35、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3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輝增。
37、墨色沉,月花影,聽取月中嫦娥吟,看盡樹下水袖舞,賞析宮中笑花靨,嘗遍世間園月餅。
38、同一個世界,觀同一片晴空,賞同一輪滿月,擁同一個中秋。
39、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0、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1、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42、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半人間,家家團圓。
43、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总馈吨星锏菢峭隆?/p>
4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45、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嬋娟。
46、我們都是一塊拼圖,而主題則是團圓,而我們所拼成的圓圖名為——家庭。
4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48、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49、小時不識月,胡作白玉盤“何不做一輪皎月,與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50、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51、賞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鉛華,人團圓月下。
52、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K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53、慶國慶,齊歡樂,家要和,國要興,普天同慶。
54、送一個圓圓的餅,獻一顆圓圓的心,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個圓圓的夢。
55、香餅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56、如此皎潔月光。那些人,便住在這月亮之中,托起的是滿滿的故鄉,只望這中秋明月,許我無數牽掛。
57、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58、以真誠為半徑,以感激為圓心,畫中秋圓圓的祝福,贈與家人。
59、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60、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的意義
激發個人潛能、創造力和發掘個人??在動力為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要精神目的。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很難有人說清楚一個機體中蘊含著所燒潛能力量。當一個人的潛能得到科學合理的發揮、應用,便會得到驚人的效果。如高中歷史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西周歷史時,可給學生講解80多歲的姜子牙在溪邊直鉤垂釣遇到周文王的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時段的歷史狀況,并通過該故事讓學生奮發向上。除此之外,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魏晉這一階段的歷史時,指引學生背誦曹操的名言名句,進而無形中讓學生奮發向上,并在這種激勵下逐漸激發自身的創造力和潛能,使得自身得到健康的發展。
高中階段的學生處于一個累積知識和發育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高中生形成人生觀和性格的主要階段。針對該種現象的出現,一個人在高中階段便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如果歷史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歷史課程的時候,適當的穿插一些歷史故事及勵志史料,并通過古代名人將相的激勵,便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能力和學習品格。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西漢同匈奴戰爭這一階段的歷史事件時,可為學生講解蘇武牧羊的故事,這樣很好的培養學生民族榮譽感。教師在講解南宋滅亡這一階段的歷史事件時,為學生講解文天祥的英雄事跡,并指引學生背誦文天祥的經典詩句,有效的鼓舞學生。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關鍵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特別是愛國情懷,這些素材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資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這些教材,從而推進學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在高中歷史教材中,記錄著我國悠久歷史的發展過程,通過對不同歷史背景文化、事件進行組合、排序,可以極大的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在實際教學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歷史,并立足于國情,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世界觀的形成。
(二)重視教師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提高。
教師一生教書育人,用自己的行為影響了無以計數的學生,是祖國教育事?I的掌舵人。一個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人文品質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因此,應重視對教師人文科學和人文文化的培養和熏陶,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教書育人的價值。
(三)不斷發掘歷史教材中的閃光點。
高中歷史老師在日常備課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積極向上的人文素材,或者是以此為基礎進行延伸拓展,講述先進人物的人文精神,震撼和滋潤學生的心靈,對學生進行激勵和影響。例如,在學習的時候,向學生突出強調偉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而對歷史中的唯心主義,則應該采用公正、評判的態度來分析解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其中的利和弊。
(四)多種教育方式結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歷史老師可采用多種教育形式結合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興趣。例如,采用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演講、辯論等,或者是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參觀歷史博物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興趣,并在這一探索發現的過程中,給予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更加真切地領略其中的優秀人文精神,并不斷影響自身人文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五) 通過一些歷史人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師們想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借助一些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身上都發生了很多的故事,教師們可以借助這些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故事情境,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正視歷史人物,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人文精神,故事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能夠把學生快速地代入到教學當中,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假設教師們不借助歷史人物來幫助學生培養人文精神,而是一味地對學生說教,那么,學生就不會對教師的教學感興趣,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也不能夠達到教學目標。
(六)認真鉆研教材并充分發掘教材中蘊涵的人文精神
想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培養,就需要教師認真地鉆研教材,只有教師對教材的內容有一個詳細地理解,才能夠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夠做到詳略得當。教師不僅自己要認真閱讀教材,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去認真地閱讀教材,給學生灌輸再多的道理,學生不能夠理解和消化也是不夠的,因此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來閱讀知識、理解知識、消化知識。
(七)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容量之后,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師也要注意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這樣能夠保證教學的趣味性,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不能夠只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教學,書本上的知識都是比較淺顯的,要適時地給學生擴展一些課外知識,課外知識的擴展能夠讓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一個更準確地理解。
[關鍵詞] 課堂 思考 實踐 提升 受益
“學生是關鍵”這是一個教學共識。就語文教育教學,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然而,現實的語文教育教學仍是不太關注學習者,不了解、不“認識”學生,不在意學生心中所思所想,更不研究學生的學習認識和成長規律,這樣的教育顯然不是“從學生出發”的,更不是“以人為本”的。
新課程教學理念認為,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是可以點燃的“火把”,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任何課堂行為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只有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并在其中樂此不疲,教學才具有效性。那么,語文教學怎樣讓學生有所收獲,終身受益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求教于方家。
一、關注課堂中的“留白”藝術,讓學生做思考的實踐者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然而當前的語文課堂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太恰當的現象:一是教師提問之后立即讓學生進行交流,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在提問之后不斷給學生提示,使本來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提示”變成令人厭煩的“嘮叨”,干擾學生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的過程,擠兌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語文教學中的留白,就是讓課堂有相對適度的“休止”與“空白”,讓課堂出現一種靈敏的寂靜的氣氛,給學生營造一個鞏固品味、想像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心緒。師生研讀文章時會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必須給學生“留白”,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能越俎代庖,應將解決問題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耐心引導,等待學生通過認真的獨立思考、充分的交流探討進而展示智慧的結晶;而不是面對問題提出后一時無人回答的短暫沉默,就心急如焚自顧自地開展自我教學預設環節,居高臨下旁然無顧地自我解說。比如,教學《琵琶行(并序)》一文,在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筆者緊緊抓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為誰而泣”這一主問題組織教學,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去尋覓“泣”字背后蘊涵的豐富情感。有位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泣”字做了全方位的闡釋:“淚,是心靈最好的釋放。白居易用淚揮灑著心中的萬千思緒。感傷離別之淚為“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而流;孤寂凄涼之淚因“潯陽地僻無音樂,終年不聞絲竹聲”而流;哀怨愁苦之淚為“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而流;憐憫感動之淚為“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而流。淚,傾訴了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抒發了同病相憐的真摯情感。白居易的淚為琵琶女而流,為江山社稷而流,更為總結的人生而流?!?/p>
當學生能理解到這個層次,我想這比我們喋喋不休的講解要深刻得多。于此,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給學生“留白”,學生就會積極思考,教學就會得到升華。語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出來“悟”出來的。我們必須認識到,語文教師的“講”不等于學生的“學”,語文教師的“能”也難給予學生需要的“力”。只要我們注意課堂的留白,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的空間,因勢利導激發思考,少一些肢解與分析,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還是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的,甚至可以保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二、搭建學生有效思考的臺階,讓學生做思考的提升者
葉瀾也曾經指出:“一個真正關注人的發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和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和對及時反饋提出要求。這樣教學設計就會脫去僵死的外衣而顯露出生機?!边@樣看來,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讓學生真正成為了思考的實踐者,只是教學的第一步。而學生進行了怎樣的思考,思考是否具有深度與廣度,通過思考是否提升了自我的認知水平和思想水平,則是教學中有效思考的關鍵。學生的思考準確到位固然可嘉,但課堂中深入剖析文本、把握文章精髓的問題,也許大多停留在問題的表層而缺乏深入的本質剖析,也許僅具有創新思路而缺乏精準恰當的表達,這時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搭建有效思考的臺階,讓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提升。
而搭建有效思考的臺階,則需要教師督促自己課前萃取教材精義,通曉學生認知;幫扶學生課上解讀文本,感知文本精華;引導學生課下走入生活,感悟文本情懷。然后,結合學生實際認知起點,對教材作出符合學情的創造性的解讀,結合教學過程的精巧設計,將“教本”真正轉變為“學本”。 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候,筆者僅僅抓住“夜縋而出”中的“縋”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設計如下幾個問題:①“縋”是什么意思?學生結合注釋輕松完成,這是思考的起點。②“縋”的具體過程是什么?學生想象場面:準備繩索――把人栓牢――專人在高處抓住不放,把人安全放到地面。這個問題難度也不大,但學生通過推想使“縋”的過程具體化、形象化,為下面思維是深化打下基礎。③為什么要 “夜縋”④為什么要 “夜縋”?大部分同學從事理上推想,立即回答,為避人耳目。但這是簡單的推想。教師在此時要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使他們學會根據原文的已知信息和隱含信息對事物進行符合邏輯的判斷和推理。我借機引導學生結合原文中的“國危矣”解讀當時鄭國局勢千鈞一發的嚴峻性,結合“今急而求子”體會鄭國國君的極度無奈、無助和惶急的心情,推斷出“夜縋”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必然性。此時,我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和歸納的練習,把思維成果及時整理和鞏固:國都被圍,危如累卵;鄭國將亡,國君求賢;刻不容緩,老臣出山;孤注一擲,外交斡旋;夜縋秦營,鋌而走險;離間秦晉,紓解國難。事實上,第四問是個比較復雜的,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無論思維訓練上還是文章內容理解上都會有清晰的收獲。
以上這四個問題基本解決了文章主要內容的理解問題,“夜縋”的結果學生借助注釋大都能夠讀懂,后面的學習難點不多。但是核心人物燭之武的形象如何分析?我繼續設問,鼓勵學生在前幾個問題探討的基礎上解決這個教學難點。⑤“夜縋”的風險是什么?學生經簡單推想得出結論:會出現各種意外,包括生命危險。⑥燭之武顯然不適合“縋”,可他為什么還要冒生命危險夜“縋”?教師借此引導學生通過補充資料和原文推想燭之武的人生經歷,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得出結論:燭之武雖然受過國君的不公正對待,但是在鄭國危急存亡的歷史關頭,能夠舍身奮智,臨危紓難,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充分彰顯了他的寬恕情懷,他的大智大勇,他的忠君愛國。
選擇恰當的“契合點”,教學就有了抓手,就有了憑借。有了這個點,就能找出潛伏在文本中的一條線索,可以把文章內容全部貫穿起來,重點、難點一并解決,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訓練效率。
三、追求有效課堂教學,讓學生做終身受益者
相信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一節課聽下來,發現課堂設計別出心裁,令人嘆為觀止。但課終人散,只要稍加思考,若有所失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我們學生到底收獲了什么?讓人困惑。對此,于漪老師也曾表示出同樣的困惑:學生學到了什么?好像學了,又好像什么都沒學,花里胡哨一陣,沒在腦子里留下多少痕跡。這樣的課堂筆者以為是沒有多少實效的。
語文有效教學過程追求每節課都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有所收獲,分讓語文成為為學生發展奠基:一方面,學生在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言語技能的掌握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少知到多知;另一方面,學生豐富了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它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要學生在參與中,真正受益。如一位老師教學《指南錄后序》時,在追求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努力體現了對學生學習修養的培養,并把這種修養內化為精神情愫,外化為行動準則。教師在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課文的第五自然段之后,提出了如何看待文天祥的生死觀的問題,學生由文天祥歷數十八種險惡遭遇聯系到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認識到仁人志士對生死的處置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以家庭、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原則的。文天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早已是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不是要茍活,他完全是為了挽救民族的危難而不惜死中求生。讓學生明白于此,教師又給學生介紹了托爾斯泰的名言:“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么,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死。”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在死的終極考驗上,把握住思想的脈搏,才可以看出偉大和渺小、光榮和恥辱。更進一步的是,我還引導學生用人文精神來看生死觀,讓學生在討論后總結:直面生死,必須經得起考驗。作為新時代的有志青年,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主要包括:第一,必須理解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價值、珍愛生命的美麗;第二,必須明白生與死的關系,在生與死的對比中,獲得對于生命價值的啟示;第三,必須具有不怕死亡、戰勝自我、維護正義的精神準備和行動策略。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筆非常豐富的遺產,在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目的是將傳統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經濟社會創新型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歷史科學的傳統道德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學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歷史教學新課標規定的德育逐項任務,如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觀點和規律、歷史責任感的教育,最終應轉化、落實到學生的行為規范中去,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學習是為了借鑒、為了創新;借鑒歷史離不開評價歷史。歷史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評價歷史問題、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從而使學生自身受到啟迪、受到教育。尤其是通過學量的優秀歷史人物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使學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 歷史教學要通過講授歷史杰出人物和社會英雄的故事,致力于學生人格的塑造,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公民。歷史教學道德知識的教育,主要是借助歷史道德形象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規范、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等道德知識的教育,并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道德觀念與道德信念。中學歷史教學道德品質教育,主要是通過歷史的道德知識去教育學生。學生從這些人身上定會有所啟示和感悟,鏡鑒出許多做人的道理。
2. 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上以醒目的方式寫進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聯,通過名人故事的宣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名言、名句、名聯,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不僅概括了他們的道德觀念,而且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歷史教師要把這些內容作為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良好憑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實,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思。
3. 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典型人物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我國歷史上一向有愛國主義的傳統,這是一份極為珍貴的精神文明遺產。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感。也就是培養學生對于事物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看法,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識。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時代感。這種教育主要是提高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中國近代和現代這兩個階段的歷史,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通過這種講解,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發展是今天超過昨天,明天勝過今天,從而引起他們對祖國未來建設產生正確的認識,更好地擔負起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任,形成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再次,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教育關鍵就是培養學生對祖國前途充滿無限光明的信心。進行這種教育,可利用的歷史知識也是十分豐富的,我國的四大發明就是很好的內容,聽了這些講解后,學生就會情不自禁的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總之,歷史教學進行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范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有機地聯系起來,指導他們在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父母、同學、親友的關系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處事做人。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培養教育學生以史為鑒,明辨是非,習善成性,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先人在生活和實踐中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留下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內容,不僅包括浩瀚的史書典籍,而且有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等。尤其是歷史上的名人名言、詩詞曲賦、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充滿了豐富的智慧,蘊涵著深奧的哲理。如何讓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不僅是政治教師的責任,更是高中政治課教學的要求。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生活與哲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與大家交流共享。
一、巧用成語典故,激趣促思導之以行
我國古代成語典故豐富多彩、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閃爍著哲學思想的光芒,給人以啟迪和教益。在教學中巧用成語典故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促使學生思維方法、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意識的作用》一框時,引用了“畫餅充饑”“掩耳盜鈴”“望梅止渴”來說明意識雖然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但是不能夸大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道理。引用“按圖索驥”“鄭人買履”來說明一個人做事情、想問題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道理,而不能違背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學習《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時,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紙上談兵”“胸有成竹”等成語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道理。通過在教學中引用成語典故,既能增強課堂的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促進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學生經過自主學習思考得出結論,從而使教材中的哲學原理進入自己的思想深處,內化為學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評價事物,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二、引用名言警句,明理釋疑深化主題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軍事家等,他們在社會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留下了不少真知灼見、富含智慧、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在教學中適當引用名言警句,能說明和揭示哲學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又能把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形象;既有利于突出重點,又能深化主題。如在學習《哲學的基本問題》時,引用范縝的名言“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導入課題,在課堂上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認為先有“形”還是先有“神”?“形”和“神”關系如何?“形”和“神”關系問題的實質是什么?范縝的這句名言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得出結論:“形”指的是“肉體”,“神”指的是“精神”;先有“形”后有“神”;肉體存在則精神存在,肉體毀滅(不存在)則精神毀滅(不存在);“形”和“神”關系問題的實質就是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問題,也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即哲學的基本問題。范縝的這句名言說明存在(物質)決定思維(意識),先有存在(物質)后有思維(意識),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就是唯心主義。思維(意識)和存在(物質)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誰決定誰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這樣,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獲取新的感受、新的體驗,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加深了學生對哲學觀點和原理的理解。
三、引用古典詩詞,立疑激趣達成目標
古典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在教學中引用古典詩詞,不僅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能立疑激趣,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首先,新課導入時引用,能點擊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把他們帶入情境,使他們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地去探求新知。如學習《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時,我用多媒體播放自制的幻燈片“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些詩句分別體現了什么哲理?通過這樣導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提高教學效率。其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確立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三維目標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教學中引用古典詩詞,有利于三維目標的達成和實現。(1)在講授新課中引用古典詩詞,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哲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哲學原理比較抽象,而詩詞具有形象、生動、具體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用這些古典詩詞,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課堂教學變被動為主動。如在學習《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時,引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向學生發問,這些詩句體現了什么哲理?通過分析學生明白這些詩句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新課中引用古典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理解、自主探究能力。如學習《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時引用“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整體影響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等哲學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3)在新授課中引用古典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古典詩詞是文人情感的抒發和價值觀的體現,從我國古典詩詞寶庫中不難搜尋出給予我們正能量的經典詩詞。如在學習《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引用岳飛的《滿江紅》,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詩句來說明一個人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愛國精神,從詩中體味人生價值的實現。
總之,在教學中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教師的素養和能力要求更高,因而需要教師不斷學習,豐富自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掌握現代多媒體技術,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胸有成竹。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能運用自如,增強教學效果,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起到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省淮濱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