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帶動物的詩句

帶動物的詩句

時間:2023-05-30 10:36: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帶動物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帶動物的詩句

第1篇

關鍵詞: 《生活與哲學》課堂 教學語言 立足生活 引詩法 學習環境

《生活與哲學》是一門理論性及哲理性很強的課程,特別對涉世未深的高二學生來說學習起來難度較大。教師要把這門課程教好,如果采取從觀點到觀點、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論灌輸的教學方法,就絕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使哲學課上得生動而富有實效、活潑而又不古板呢?如何使抽象的哲學理論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知識呢?

一、潛心錘煉教學語言,用美的語言激勵人、感染人

哲學向我們展示了優美的生活畫卷,揭示了深刻的哲學道理,但由于認識上、思維上的差距,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晦澀難懂,若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則可以化平淡為神奇,變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變深刻為淺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教學語言運用得當,關系到師生關系的建立。課堂效率的提高,教師通過語言這一交際工具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言簡意賅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開啟心智,陶冶情操,引導學生進入瑰麗的知識殿堂。如在分析唯心主義世界觀時,可舉以下例子:貝克萊是英國的大主教,著名的哲學家,是一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他提出一個公式:“存在即被感知。”他曾說:“我說我書寫用的桌子存在,就是說我看見它,摸到它。”于是有人問:“貝克萊先生,按你這么說,當你站在懸崖邊時,面對著是峽谷,難道你只要閉上眼睛,世界上就沒有什么懸崖了嗎?”貝克萊說:“哦,不錯。”“那好,你就往前走吧。”在寓教于笑聲中,寓諷刺于笑聲中,使學生在笑聲中明白其中的道理,貝克萊唯心主義理論是愚蠢可笑的。

教師一定要努力提高語言的藝術修養,創造課堂教學的語言美,以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感染,增強《生活與哲學》課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二、課堂要立足實踐、立足生活

哲學的基本觀點是實踐的觀點,哲學源于生活,又用于指導生活。所以我在講課過程中就盡可能避免就理論講理論,避免給學生講大道理,而是嘗試利用學生的身邊小事,讓學生明白有關的哲學道理。多提一些應用型的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與應用能力。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是從感官開始的。”曾有人說:“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只是演示給我看,我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其中,我會明白。”學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學課,需要用感官感觸社會生活,通過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最終習得《生活與哲學》課的觀點、技能、方法、態度、價值觀。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采用切實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實境中感悟。要讓學生參與生活,對生活素材進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理論元素,在不斷反復詮釋生活現象、嘗試運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領悟理論價值,體味哲學的思辨之美。激勵學生學習,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講授《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時,創設了一系列貼近生活的問題。我這樣導入:“5.12”汶川大地震中,有頭豬被埋了36天。被挖出之后,見到主人時,聽說他還流下眼淚。被稱叫豬堅強。在這36天中,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頭豬會想些什么?有的學生說:要活下去。有的學生說:要吃東西。得到同學們五花八門的回答之后,我接著問:剛才這幾位同學的猜想都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學生說:這些都是動物本能的反映。這個時候,我緊扣教學內容,提出動物腦與人腦的關系,從而導入新課。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能夠在通常被認為是非常枯燥的《生活與哲學》課堂上牢牢地吸引學生,讓學生自覺地思考:除了人以外,其他動物有沒有意識?意識是不是人特有的?意識的本質是什么?可見,通過設置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有效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使用引詩法

引詩法就是教師運用一些傳誦千古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詩句來說明和揭示深刻的哲理。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是抽象思維,是高度概括的思想,而詩詞則往往用形象的思維、優美的語言來反映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學中適當引用一些詩句,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時,可引用“物興歇者自然”來說明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又如在講“新事物必定能夠戰勝舊事物”時,可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來說明;再如在講“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時可用“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來說明。總之,通過這些詩句的描繪和渲染,不僅可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而且可使晦澀的觀點變得淺顯易懂;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教學中善于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不僅可以成功變抽象為形象,而且可以增強思想感情表達的效果。

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師生之間應該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生的學習態度受教師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而不能生硬地強求甚至強迫學生去做這個、背那個。教師在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中應居于主導地位,理解學生,關心學生,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真正喜歡這個任課教師,從而帶動學生學習哲學課程,形成積極、主動、自愿的學習態度。其次,學校圖書館應該向學生開放,方便學生借閱圖書。一些除哲學教材之外的和哲學相關的書,應該齊全,特別是國內外哲學名著,讓學生做到泛讀和精度相結合,不僅開闊視野,擴大閱讀量,而且鍛煉思維,對哲學的理解深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要把枯燥無味的哲學課堂上好除了要求教師在教學語言、教學課堂設置、教學過程、教學環境上下工夫外,還有很多方式方法,需要教師多思考,多探索,雖然探索的道路還相當漫長,但我們始終應朝著一個目標努力,那就是:讓《生活與哲學》課堂變得“津津有味”。

參考文獻:

[1]徐貴權.走進高中新課改――政治教師必讀.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年第4、7、8、10期,2006,(9).

[3]朱家發.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和實踐.長沙:當代教育論壇,2009.

[4]李運忠.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上海:素質教育大參考,2009.

第2篇

孕育于長江中游的武漢飲食文化,幾千年來深受長江流域荊楚文化的影響,并憑借“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成為歷史上中國飲食文化融合和創新之地。南來北往的客商,不僅為武漢帶來了“南辣北咸”、“冬甜西酸”的各式口味,同時也引入巴蜀、吳越,乃至中原、粵桂等地飲食文化的精華,形成武漢地區水產為本,魚菜為主,口鮮味醇,南北皆宜的風味特色。雖然這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早已融入荊楚飲食風俗之中,鮮有專門的記載,但我們仍能從見證魏晉時期武漢飲食風俗的出土文物中尋找到一些傳承的脈絡。

一先秦時期,凝結楚文化精粹的《楚辭》記錄有大量的飲食資料,特別是在《楚辭•招魂》、《楚辭•大招》中對楚人的飲食結構和菜肴品種做過具體而集中的記載,其中肉食就達三十多種,除常見的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外,還有鯉、鯔(鯽魚)、鱉、鳧(野鴨)、豺、鵪鶉、鵠(天鵝)、鴻(大雁)等,這些水產飛禽都是北方菜肴中所罕見的1。同時,《楚辭》對膳肴的描述中還涉及了五味調和的問題、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南北風味差異等,為我們研究鄂菜系起源提供了最早的文字資料2。由此可見,原料豐富、味道多樣、融匯南北的鄂菜在先秦時期已初具雛形。魏晉以后,隨著南方門閥士族地主階層的出現,玄學興起,貴族士人從思想觀念上對儒家禮教有了一定程度的擺脫,掀起了一股放浪形骸、奢侈享樂之風,并由此形成了魏晉時期,乃至中國古代飲食文化追求美味佳肴、精工細作的風氣3。“求新求異、備極珍奇”是這時期飲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從九省通衢的武漢出土有大量魏晉時期明器動物俑中也可得到佐證。如武漢市黃陂區三國吳墓出土有一批青瓷穿山甲、青瓷豬,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晉墓出土有青瓷狗、青瓷猴俑等珍貴文物,盡管比實物小了許多,但個性鮮明,造型生動。特別是青瓷穿山甲(圖一),三角眼,耳前豎,嘴大張,長舌外伸,四肢呈爬行狀,尾巴下垂,嘴角刻劃有長須,背部刻劃有塊狀鱗甲4。通體施釉,釉色青中泛黃,釉面有細小開片,在同期墓葬中實屬罕見,自出土以來便引來眾多關注。“荊有云夢,犀兕麋鹿盈之,江、漢魚鱉黿鼉為天下饒。”(《戰國策•宋衛策》)直到漢代,江漢流域仍是林深草茂,和現在的大、小興安嶺一樣,許多珍禽野獸出沒其間。隨著人口的增加,大面積的農業開發,自然生態逐漸失去平衡。尤其是近千年來,野生獸類如犀牛、大象、猿猴等,就一直從中原向南方退卻,直至近幾個世紀,長江以南的大片地區,上述野獸大都早已絕跡,或瀕臨絕跡5。天然食庫的迅速萎縮,使自古嗜好野味佳肴的武漢老饕們,如今只能在粵菜中大快朵頤了。(粵菜以鮮活的野味為上饌,最推崇娃娃魚、穿山甲、果子貍、龜、蛇等。其中穿山甲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屬瀕危物種。)這些研究價值極高的動物明器,尤其是青瓷穿山甲,不僅從側面反映魏晉時期武漢地區動物匯聚、物產豐富的生態環境,更顯示了動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類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動物作為肉食資源的“食物鏈”關系),并為動物考古學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入居中原,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給人們的飲食生活注入了新的內容。當時,養羊業發展迅速,羊肉供應量居六畜之首。養豬業因氣候轉冷,由野外牧養轉向圍欄圈養,在人工喂養下,豬的品種和質量有所提高。養牛業發展亦較迅速,雖然歷代統治者均有禁令,不準濫殺耕牛,但權貴之家不受制約,依然“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牛肉成為當時僅次于羊肉、豬肉的肉食品種。魏晉以前,狗的主要產區在北方,關于北方屠狗食肉之風在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魏晉以后,屠狗食肉之風從中原擴展至長江流域,并由此帶動了南方養狗業的發展6,今天的湖北,在當時就是南方養狗屠狗的主要地區之一(《三國志•吳書》)。還是以武漢地區出土文物為例。如武漢市江夏區三國吳墓出土的青瓷塢堡、青瓷谷倉,青瓷碓房(糧食加工作坊)、成群奴仆、部曲、儀仗俑和車、牛、馬、狗、羊等青瓷模型明器,其中一間青瓷羊舍,為長方形屋舍,舍前開一門,舍內養有兩只羊。一架青瓷牛車,由車廂、車軸、車輪組成,配有兩頭挽車的青瓷黃牛,一頭膘肥體壯,一頭略顯瘦小,兩牛犄角向前,牛尾下垂,四足粗壯(圖二)。一組騎馬俑,只見武士頭戴高冠帽,身著鎧甲衣,跨在膘肥體壯的駿馬上,一手似持韁繩,一手似揚鞭催馬7。這一系列青瓷模型明器,個性鮮明,工藝精湛,不僅曲折反映了東吳莊園經濟興旺發達的史實,也為我們生動再現了當時士族門閥、豪強地主以稻米為主食,以羊、牛、狗等家畜為副食的飲食結構。

二武漢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農副產品、山珍野味、尤其是淡水魚鮮,其品種之多(武漢擁有魚類170多種,常用的就有50多種),產量之大、食用之廣為其他任何菜系所不及。如此豐富的食物原料,為武漢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武漢市武昌區吳墓出土有一件青瓷庖廚俑:只見廚師頭戴圓帽,身著長袍,神態自若,手法嫻熟,左手將一條鮮魚按在長條形案俎上,右手握著鋒利的菜刀細剖下去……庖廚手中的魚呈菱形,“頭小而體高,面扁而背厚”,為著名的武昌魚。據《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東吳孫皓欲遷都武昌,但吳國大官僚、地主、百姓不愿遠離他鄉,因此傳唱歌謠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段史實,從側面反映了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不僅武昌魚始有其名,而且其珍饈美味已經被人們贊賞。此外,唐宋詩人岑參、蘇軾、王安石等,都留有贊美武昌魚的詩句。至近代,“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更使得武昌魚名揚天下9。武漢民間素有“無魚不成席”之說,可見魚在武漢人的餐桌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武漢人不僅愛吃魚,而且會吃魚。據近人初步統計,僅魚的烹調方法就不下30余種,而魚類菜肴更是多達1000多種以上,尤其是產于長江中游的武昌魚,為南方著名的淡水魚種,古代民間就有蒸、煮、炙三種烹飪方法。尤其是“清蒸武昌魚”,是特別講究火候的菜肴,不及則生,過之則爛,沒有豐富的經驗是難以掌握的。由此反映了漢廚對火候的考究10。除此之外,古老的冷烹技法“膾”,在魏晉時期顯現出新的特點。中國有句成語叫“膾炙人口”,所謂“膾”,即將細切的肉蘸上調料生吃。晉人張協在《七命賦》中形容膾魚片如“秋蟬之翼”,由此可見刀工是檢驗廚師作膾水平的標志,必須是切得極薄極細才符合要求。先秦以來,就有膾法,如《論語》中記載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漢魏以后,隨著養魚業的發展,食膾之風更是廣為盛行,魚肉成為廚師做膾的主要原料,淡水魚、海魚等眾多魚種都被人們用來做膾11。武昌出土的這組東吳庖廚俑,據有的專家推測,表現的當是晉潘岳《西征賦》中描繪的“饔人縷切,鸞刀若飛。應仞落俎,霍霍霏霏”的廚師膾魚之法12。由上述一系列古老的烹魚技法,不難看出,魏晉時期武漢地區魚菜的烹飪風格,既有熱烹的楚鄉傳統,更有冷烹的時代特色,真可謂是繼承傳統,不斷創新。

三從“求新求異、備極珍奇”的烹飪原料,到“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烹飪風格,魏晉時期的漢味飲食文化,在繼承楚菜的基礎上,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出“求新求變”“、融匯貫通”的特色。今天,當武漢人還在為鄂菜知名度不高,是否應該改名為“楚菜”爭論不休時,上述這些凝聚千年前武漢飲食文化特色的青瓷器,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第3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歷史時期;西北地區;竹林分布

前言

我國西北地區按自然地理區域劃分,除今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外,還包括西半部與山西省。自七十年代以來,探討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動植物分布關系的著述很多,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西北地區竹林分布的關系進行探討,敬請諸方家指教。

一、仰韶溫暖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仰韶溫暖時期是我國全新世氣候最溫暖時期,距今約8000——3000年之間。仰韶中期(距今約5000年)西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較現代高2—3ºC,正月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5ºC。在黃河中游地區存在有大片竹林的分布。考古發現屬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有竹鼠的骨骼遺跡,竹鼠是專門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竹林中一種穴居性小型嚙齒動物,主要以竹筍、竹根或竹林下的其它草木植物為食。現在在西安地區這種動物已經不存在了,僅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的竹林中。甘肅天水市渭水支流藉河北岸的師趙村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第五期文化(距今5400年——4700年)出土可鑒定動物遺存1606件,其中就有竹鼠。竹鼠生活在渭水上游,表明當時生長著茂密的竹林,供竹鼠等動物生活。陜西漢中地區新石器時代龍崗遺址中有不少野豬、野牛、華麗黑鹿、水牛及大量竹子殘骸,說明距今7000—6500年間的漢中地區氣候十分溫暖,與西安半坡遺址的自然物候大致相當。從臨近地區的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考古發掘也說明,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黃河流域有大面積竹林的分布。

二、先秦時期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歷史學常將秦朝建立以前的夏商周時期稱為先秦時期。西北地區這時期氣候較現在溫暖,適宜于竹類的生長。從陜西臨近省份河南安陽地區的古代遺址——殷墟也可佐證。殷墟是殷代故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那里發掘出大量的古生物遺骸,其中有同西安半坡遺址相同的竹鼠等亞熱帶動物。殷商甲骨卜辭中有“箕”、“筐”、“笰”、“箙”、“簟”等竹部文字。說明陜西地區有竹林的分布。

隨著周朝的建立,國都設在鎬京(今西安附近),當時的官方文字先銘于青銅,后寫于竹簡。中國的許多方塊文字,用會意象形來表示,在那時已形成。方塊字中如衣服、帽子、器皿、書籍、家具、運動資料、建筑部分以及樂器等名稱,都以“竹”為頭,表示這些東西最初都是用竹做成的。由此可以想象到當時竹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曾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測,在周朝初期氣候溫暖,可使竹類在黃河流域的陜西地區廣泛生長。在周代成書的《詩經》中也有記述。如《詩•秦風•小戎》中云“竹閉緄縢”,反映了渭河與千河上游,今天水、隴縣一帶有竹林分布。到西、東周之交有竹制弓箭的記載。《山海經••五藏山經•西次二經》載:“高山,其木多梭,其草多竹。涇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渭”。涇水源出六盤山東南,高山即是六盤山,說明六盤山區在當時有竹林分布。《詩•小雅•斯干》曰:“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足見當時鎬京附近終南山(今秦嶺)北坡一帶,有不少竹林的分布。春秋時期董安修建晉陽城(今山西太原南)時,就使用了當地所產的大批竹材。從《詩•國風•秦風》詩句中“終南何有?有條有梅”也可以看出,梅樹和竹類當時在終南山分布的相當普遍。梅樹是亞熱帶植物,現今僅分布于淮河以南地區,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北地區的氣候之溫和。

三、秦漢魏晉六朝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秦漢時期實現了中國的完全統一,經濟文化達到了繁榮。這時期氣候較今溫暖濕潤,竺可楨先生認為“到了秦朝和前漢(公元前221—公元23年)氣候繼續溫和”,平均氣溫較今大約高1.5ºC左右。西漢時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描寫當時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時說:“蜀漢江陵千樹橘”、“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內中“渭川千畝竹”正是西漢時期關中地區自然景觀的一大特色。也反映出當時這一地區氣候較今溫暖濕潤,有類亞熱帶型。因此,西漢時期陜西的關中地區有大面積竹林分布。《漢書•東方朔傳》載東方朔以“有秔稻、粱粟、桑麻、竹箭之饒”,稱關中為“天下陸海之地”。《漢書•地理志》中稱“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陸海”,為“九州膏腴”之地。《史記》中司馬相如稱宜春宮(今西安市南)是“覽竹林之榛榛”。《漢書•揚雄傳》中揚雄曰:“望平樂,徑竹林”。張衡《西京賦》稱長安一帶的竹林分布是“篠簜敷衍,編町成篁,山谷原隰,泱漭無疆”。等等,均說明當時關中地區的竹林分布之廣。以至于西漢王朝在今周至和戶縣一帶的竹林,建立官竹園“竹圃”,并設官管理,稱司竹長丞。西漢末年,義軍首領霍鴻曾以該園為根據地,表明其竹林面積之大。由上所述,秦漢時期的亞熱帶植物的北界比現時推向北方。《后漢書•郭伋傳》載:“伋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于道次迎拜。”美稷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北緯39.6º)西北,長城以北,當時是否有竹則難以肯定,需要進一步考證。

到東漢時代即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于寒冷的趨勢。如《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成枯”。說明陜西渭河平原及函谷關以東地區的竹林大面積被凍死。到東漢后期,隨著寒冷程度的繼續加劇,竹子的生存和生長受到很大的威脅,竹子被凍死是很正常的。《后漢書•郎凱襄楷列傳》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冬大寒,城旁竹柏之葉有傷枯者”。《漢書•五行志》則載,延熹九年,天氣寒冷,使洛陽城“竹柏葉有傷者”。這種寒冷氣候直到公元第四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徐中舒先生曾經指出漢晉氣候不同,那時年平均溫度大約比現在低2—4ºC。使竹類失去了適宜生長的條件,關中地區大面積分布的竹林已經不復存在。

南北朝時期,氣候仍持續寒冷,年平均溫度比現在低1ºC以上。竹子因不適于嚴寒的天氣,從關中地區及臨近地區逐漸消失。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渭水》稱渭水流域的官竹園“竹圃”已廢置,原有的竹林已盡成“田墟”,僅留有竹圃一地名了。《水經注•淇水》說到“寇恂為河內,伐竹淇川,治矢百余萬以輸軍資”后指出:“今通望淇川,無復此物”。表明氣候的極度變化,使竹林在關中和中原地區已不能大面積分布。

四、宋元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北宋時期氣候開始轉寒,到十一世紀初,陜西關中地區已無梅樹。著名詩人蘇軾在他的詩中哀嘆梅在關中消失(“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杏》);王安石曾嘲笑北方人常將梅誤認為杏(《紅梅》詩有“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由此可見,宋代氣候已開始轉寒。但這種逐漸變冷的天氣對竹林分布影響不大。關中地區竹林仍很普遍,范圍益廣,從北宋蘇軾詩可看出,當時

竹林分布由盩厔、鄠縣,經武功縣,直到鳳翔原上;寶雞陽平以南也有竹林的大量分布。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在游鄠縣草堂寺作《詠草堂》詩注:“寺在竹之心,其竹蓋將十頃”。《太平寰宇記•鳳翔府•司竹監》載:“皇朝唯有鄠、盩厔一監,屬鳳翔。”可見其地仍有官辦的竹林園,蘇軾稱“官竹園十數里不絕”。據《孝肅包公奏議》稱,北宋司竹園一次供澶州(今河南濮陽)、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治河與修架浮橋用竹就達150萬竿以上。可以想見該園面積之大,產竹之多。山西中條山虞鄉(今運城)和芮城間的王官谷當時水源充足,是當時產竹區之一,宋代有“綠玉峽中噴白云,溉田澆竹滿平川”(清乾隆《蒲州府志·藝文》)詩句稱道。北宋時商洛山區的山間竹林也頗眾多,著名詩人王禹偁在《竹Liu》詩描述了商州一帶的竹林盛況:“商山多修篁,蒼翠連山谷”。

十二世紀初期,中國氣候加劇轉寒,金人侵入華北地區,北宋滅亡,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這時期,南方的太湖、蘇州附近的南運河,在冬天經常結冰、遍地皆雪。杭州在南宋時期(十二世紀),四月份的平均溫度比現在要冷1—2ºC。北方地區勢必更加寒冷,竹林的分布區自然南移。據《太平寰宇記》載,南宋初期只鳳翔府的司竹監依然保留,河內(今河南博愛、沁陽一帶)和西安的司竹監因無竹生產而被取消。十二世紀剛結束,氣候又開始變暖,繼續到十三世紀的后半葉(元朝初期)。元朝在西安和河內又重新設立管理官辦竹園的“司竹監”,但到十三世紀末又被停止了。這些都說明了氣候變化使陜甘地區的竹林分布面積在不斷地減少,竹林已失去了漢唐時代經濟作物的地位。

五、隋唐五代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重要的發展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中國氣候在第七世紀的中期變得和暖,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國都長安無雪、無冰。第八世紀初期,梅樹生長于皇宮,到第九世紀初西安南郊還種有梅花,柑桔也種植于長安。由于氣候轉暖,竹林的分布范圍再度北移。陜甘地區有大面積的竹林分布。《太平寰宇記》載,唐朝在京兆府(今陜西戶縣)、歧州(今陜西周至)和鳳翔(今陜西鳳翔)設有管理竹園的機構——“司竹監”。說明唐代關中有大面積竹林的經營。《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載隋末平陽公主起兵之初曾招降據有司竹園的何潘仁。司竹園中能屯駐兵馬,可見其范圍之大。《大唐六典•司農寺》載:“司竹監,今在京兆、鄠(今戶縣)、盩厔(今周至)”,上引宋之問文謂長安城南有“千畝竹林”,可知產竹地區的廣泛。唐王維描述其藍田輞川別業中竹景點“斤竹嶺”、“竹里館”。“斤竹嶺”因山嶺所種高大竹子而稱,“竹里館”是因在溪邊竹林中修建的建筑,說明藍田也有竹林的分布。渭水上游的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杜甫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該地所作的詩中有五首提到當地之竹。其中《石龕》、《鐵堂峽》、《秦州雜詩》等明確描述當時秦州山地及其東的鐵堂峽、東南的東柯谷等地多竹,是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唐《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甘州•張掖縣》提到蘭州西北祁連山東段,“多材木箭竿”,這種“箭竿”之竹可能就是高山竹種箭竹類、巴山木竹類。反映當時從蘭州向西北經烏鞘嶺沿祁連山到張掖一帶有竹林分布。

持續的天氣干旱對竹林分布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玉堂閑話》載,唐天復四年(公元904年)隴(指隴州)、褒(今分歸漢中市和勉縣)、梁(梁州)之境,數千里內大旱,這些地區山中的竹林皆開花結子,饑民采之舂米而食。反映了當地竹林頗多,面積較大。同時也說明了天氣持續干旱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六、明清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從十四世紀初的元末開始到二十世紀初的清末,我國的氣候進入了一個很長的寒冷期,歷經500余年。在這個期間的最溫暖時期,氣候也沒有達到漢唐期間的溫暖。漢唐時期梅樹生長遍布于黃河流域,已退至淮河流域。竹林在陜甘地區的分布也受到很大影響,十四世紀以后即明初以后,竹子在黃河以北不再作為經濟林木而培植了。歷代朝廷設立的官竹園亦被取消了。明清時期關中地區由于水濕條件較好,耐寒的剛竹類剛竹、斑竹、淡竹有零星分布。周至東的筠溪亭,康熙年間“茂林修竹”,縣東斑竹園之竹“其大如椽,其密如簀”,生長良好。清乾隆《鄠縣新志》載戶縣草堂寺一帶在北宋為千畝竹林,明正德十五年卻“根株盡矣”。明隆慶《華州志》稱州內“唐村地瘠民貧,率習為竹器之藝,已數百家”,想必其竹林不小。清康熙《續華州志》載州內劉氏園“多竹,竹歲入可數十千”。《華州鄉土志》載:“傍山(秦嶺)東西峪口多竹園,總計有二千畝。”又載:“太平河,州東郊,其源出太平峪五眼泉,北流經城內,其地竹園甚多。”反映出竹林分布與水源關系密切。清《重修輞川志》記載藍田輞川龍口竹園是:“西園流泉灌中,曲折北出,門前置小橋,園中修竹萬個,綠陰合圍。東園竹亦森列,泉低不可引溉。”清康熙《鳳翔府志》載:“明末張應福于鳳翔東湖,植竹萬竿。”這些竹林的規模已遠遠不及漢唐時代,且是長期進行引水灌溉、高度集約經營的結果。

山西中條山永濟的明代棲巖寺一帶是“竹聲清雜水聲寒”,至清代已是“竹千畝”;萬固寺一帶是“直排峰萬筍,況有竹千竿”。上文中提及的中條山虞鄉(今運城)王官谷在清代仍是多竹之地,號稱“修篁茂密,溪水暗流,撥竿尋徑,宛然陶公結廬處。”(清乾隆《虞鄉縣志》)說明水源是影響該地竹林分布的主要原因。

西北涇渭上游和北洛河上游也有竹林分布,明清文獻中有記載。清道光《蘭州府志》稱道光十二年(1832年)蘭州仍有竹生長。清《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平涼府部匯考》載六盤山西的靜寧縣和六盤山東的華亭縣有竹,《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西安府部匯考》載邠州(今彬縣)也有竹。可見隴東、六盤山一帶在明清時期仍有竹林分布。志載北洛河上游的陜北佳縣箭括塢,從明弘治到清嘉慶間“多產竹箭”。由于道光年間的極度嚴寒,該地竹林消失了。這些分布的竹林都是耐嚴寒的高山竹種,如箭竹類、箬竹類,而它們的經濟價值不大。

七、結束語

現代西北地區的竹林分布大致是起自甘肅東南部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帶,經六盤山南麓和千河上游,到渭河平原南部。主要有甘肅的天水,寧夏的隆德、涇源,陜西的隴縣、眉縣、周至、戶縣、藍田、華縣等地。竹林在溝谷、小平原等背風向陽、水源豐富處散布,呈不連續的斑點狀分布。

建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南竹北移活動。陜西秦嶺北麓的周至引種毛竹成功,形成了成片生長的毛竹林。蘭州大學先后從臨近地區引種剛竹、淡竹和毛竹,經7年培育已分布在校內各個景點,成為優良觀賞竹。今后西北地區發展竹林生產應充分利用本地區的鄉土竹種,選擇背風向陽、灌溉條件好的地方種竹,擴大竹林分布面積。

參考文獻:

[1]朱士光:《西北地區歷史時期生態環境變遷及其基本特征》,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3輯。

[2]龔高法等:《歷史時期我國氣候帶的變遷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載《歷史地理》第五輯。

[3]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載《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第4篇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上饒德興市交界處,為懷玉山脈主峰。因玉京、玉虛、 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它是中國第七個、江西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

我是一個愛旅行的人,有時候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是帶給心靈上的慰藉和震撼。所以,這次旅行注定也是不平凡的,它不單純是次長途試車,更像是帶領你去拾起自然帶給我們的靈感,去游歷時光交錯帶給大地的痕跡。

路尖上的中國—三清山的仙境

對于此次行程,我和同事都很興奮,一來江西是一個從未踏足過的地方,二來此行伴隨我們的坐駕是梅賽德斯-奔馳的新款M級越野車,自從2006年M級越野車進入中國以來,憑借著百年奔馳的品牌和科技,占據著豪華SUV市場的一席之地,如今當它的第三代朝我們駛來時,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全新感受呢?剛一出南昌機場,就看見一排嶄新的梅賽德斯-奔馳新款M級越野車整齊列隊地迎接我們到來,跟上一代相比,第三代M級可是有了個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改之前的圓潤風格,新ML350采用了AMG車身設計風格,用各種凌厲的線條勾勒出一副硬朗身姿,霸氣十足。標致性的C柱側窗與后風擋一體式設計,讓你很容易從茫茫車海中將它一眼認出。

驕陽似火的江西,容不得我在大太陽地底下再做仔細端詳,一頭就鉆進了車里,一股涼意撲面而來,空調實在是太給力了。分區調控的空調給前排乘客良好的照顧,而坐在后排的乘客也有獨立控制的空調出風口。坐在后排享受VIP待遇的我,發現ML350后排座椅的靠背居然可以調節,最多可以傾斜到18度,這可真夠體貼的,不過后排再增加一些娛樂系統就更完美了,這才讓豪華SUV更名副其實嘛。接下來到三清山的行程全是一馬平川的高速,趕緊選擇一個最舒適的乘坐角度,囑咐好同事好好開車,甜美地睡去了。等到醒來之時,已然到了三清山腳下。

對于三清山,真是了解不多,只是知道這里道教很是盛行。但聽當地人說,三清山的美在于云霧繚繞,在于怪石嶙峋。而此行之所以選擇三清山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這里的秀美,更是因為這里是梅賽德斯-奔馳“自然之道 奔馳之道”環境保護項目之一。對于頂著將近40度高溫一起造訪并要登頂三清山的我們來說,這可真是體力活。本以為一定會被暴曬成曬傷妝,卻沒有想到這三清山上居然格外涼爽,各種不知名的植被和花花草草掩映著三清山郁郁蔥蔥,還有那長得像各種動物或者仙人的石頭,感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其實三清山更多的時候總是會被籠罩在云霧之中,那時若站在山頂往下看,便有種夢幻的感覺,仿佛自己也是個仙人般。上山之前交給我們的任務是尋找‘M’元素,現在看來漫山遍野的“M”,你看遠處的層巒疊嶂,不就是一個個M串起來么?

路尖上的中國—闖入婺源的寧靜

從三清山上下來,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婺源。雖不是春日里滿眼鮮亮油菜花的季節,但在奔馳ML350的伴隨下能走遍那些雙腳無法企及的土地,也同樣讓人內心振奮。一路上依然是在高速上奔馳著,用心地感受ML350新一代BlueDIRECT燃油直噴6缸汽油發動機的爆發力,配合新型7G-TRONIC PLUS七速自動變速器,低速起步時雖不屬于迅猛派,但是當油門深踩,ML350的動力反應瞬間開始活潑起來,發動機的排氣聲浪也更加雄厚,如果換成手動換擋或者撥片換擋,動力提升更為迅猛,V6發動機帶動這頭2噸多重的車甚是游刃有余。高速上行駛,不管是加速還是變換車道,ML350給人的感覺是一直很平穩,循序漸進,再加上寬大舒服的座椅,這下換作同事酣然入睡了。一個人開車無聊,聽點兒小曲兒吧。打開扶手箱,將mp3/iPod或USB等與車載媒體接口連接, COMAND系統的音樂播放功能就會自動啟動。另外,高達10GB的存儲空間,讓你的音樂播不停。另外我還驚喜地發現,中央扶手箱的杯架居然是帶自動加熱和制冷的,趕緊冰上瓶飲料,冰涼一下吧。可惜的是,進口到國內的這款ML350的座椅只有加熱而沒有通風功能,真是小小遺憾。

夏日里的婺源沒有了金黃的油菜花的襯托,那些黑白色斑駁的房屋在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里顯得有幾分寧靜。我們開著車穿行于這山水村莊中,無論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是悠哉地泡在河里的水牛,都影響著我也變得安靜。在城市的水泥鋼筋森林里呆久了,有時會迷失在這種燈紅酒綠的喧囂之中,丟失了自己,倒不如在這樣的小山村里來得更真實。雖然這里很美,但是當看到被稱為各種“坑”的村子被圍墻圍起,收著高額的門票時,心里難免有一絲絲不爽。那種原始的,自然的,純真的東西就這么難尋找么?

路尖上的中國—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

從婺源到廬山的鄉村路和396個彎道的盤山路,讓我們終于有機會體驗4MATIC全時四驅系統的ML350的穩健。位于中央扶手區域的ON&OFFROAD多路況適應系統和底盤高度調節的兩個旋轉控制器,讓ML350從容地應對著各種路況。ON&OFFROAD多路況適應系統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只要簡單地旋轉按鈕,就可以根據不同的路面選擇不同的駕駛模式,ML 350都會對發動機、變速箱、AIR MATIC空氣懸掛、轉向系統等進行自動調節,而這些你都可以通過中控臺的顯示屏直觀的看到。盡管ML350擁有龐大的車身,但是得益于4MATIC全時四驅系統,在每個過彎的瞬間都變得輕松自如。全新升級的帶自適應減震系統的AIRMATIC空氣懸掛,無論低速行駛抑或激烈駕駛,始終保持著柔和響應,絕對是長途旅行必備之佳品。

說起廬山,我發現我熟記心中的詩句全是寫它的,什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真的來到廬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為什么這么多詩人都留戀于此。夏天的廬山絕對是避暑勝地,外面40度高溫,但在這里卻清爽宜人。難怪不管是蔣中正的美廬別墅,還是開會都選擇在廬山呢。廬山上居然有個鎮子,村民們在這里休養生息,幾度讓我疑惑我是在廬山上,還是廬山下,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間關系我們并沒有爬到山頂去看瀑布,但是來這里一定要去廬山電影院去看看當年的中國第一部吻戲《廬山戀》,這個電影院終年就播放這一場電影,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然后再喝上一杯廬山云霧茶,看著云海霧海從山下慢慢升起,也隨著這份恬適而放慢自己的腳步吧。

小貼士

“自然之道 奔馳之道”

第5篇

>> 有機雜合,和諧共生 有機共生的設計 有機栽培稻鴨共生 基地帶動三農和諧共生的有機農牧業園區建設 追尋“簡單”與“有效”的和諧共生 強化有效滲透 促進和諧共生 有機食品,倡導綠色和諧 師生有效互動,構建和諧共生美術課堂 和諧共生的城市 城市.自然.和諧.共生 和諧與共生 語境再現和諧共生 綠色中國 和諧共生 與鳥兒和諧共生 喚醒自主,共生和諧 和諧共生,演繹精彩 與自然和諧共生 蔚藍傳承 和諧共生 讀寫結合,和諧共生 和而不同 和諧共生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因此,只有消除全球化中的西方話語一元主宰局面,建立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才能維系世界文化生態平衡。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橋梁,則肩負著在全球意識背景下維護并促進文化多元發展的重任,必須從僅囿于字面形式的轉換逐步拓展為對文化內涵的能動性闡釋和傳遞。從事翻譯研究也應超越語言的界限, 從維護語言多元和文化多樣性、建設世界和平文化的高度思考翻譯的精神和使命。目前中國文化尚處于世界文化多元體系的邊緣,理應以積極的姿態參與世界整體文化建構,既要以開放的姿態和開闊的胸襟積極汲取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營養,又要將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及精神財富貢獻給世界文化生態。中國古典詩歌積淀著中華民族的心理、品格和智慧,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把中國古詩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達出去,使之成為世界共同財富?這是古詩翻譯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提出古詩英譯的生態翻譯取向,即通過雜合顯異的譯介途徑,使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譯語文化和諧共生,從而使世界文化生態圈保持繁榮昌盛。

二生態翻譯學對古詩英譯的啟示

生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 (《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近年來,“生態”一詞被不斷用于人文社科研究領域,轉義泛指自然健康、保持平衡與“和諧共生”的集合。

生態學意義上的共生就是多樣化和異質化的生物體在同一個生態環境中的和諧并存關系,即有機體之間的緊密聯合,這種聯合往往對每個有機體都是有益的。生物學意義上多樣性是指生命形態的豐富程度。當其中某個物種過于強大時,就會吞噬其他物種,致使其他物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從而破壞生物多樣性。同樣,就世界文化生態而言,作為有機體的各民族文化在整體文化生態場內應該以平等互融、共生共榮的方式和諧并存。如果某種或某些民族意識過強,就可能形成惡性膨脹的文化霸權意識,對其他民族進行侵略、改造或者歸化,從而損害文化多樣性,導致整個世界整體文化生態環境失衡。因此,對任何文化的狂熱追求都將成為破壞文化生態、造成世界文化生態災難的根源。

民族文化既具有獨立的內在價值,又必須依賴整體生態資源得以生存和發展,在與其他文化比較與互釋的基礎上凸現自身價值。正如任何低級生物體的出現或消亡都可能會帶來整個生物鏈的重組或斷裂,任何貌似弱小的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現實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須以健全的心態對待文化生態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解構霸權文化的權威性和普適性,尊重并重構各種異質文化的個性,在此基礎上,創造一種富有生命力的“世界文化”,從而建構豐富多彩的和諧文化生態環境。翻譯就是要促進異質文化間的互認、互補,使人類文化處于多元化的良性生存狀態。有學者提出,“全球化帶來的生態問題不僅涉及自然生態,而且涉及語言的生態。要想保持生態平衡,就有必要引入生態翻譯這一概念。”[1]生態翻譯就是“一種翻譯實踐,該實踐控制著弱勢語言的使用者和譯者,該譯什么,什么時候譯,怎么譯”。[2](P167)從這個角度來說,翻譯就是要促進語言和文化地位的平等,保持文化交流的平衡。肇始于中國的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是一種生態學途徑或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3]其基礎理論中提出的“譯有所為”,以及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原則之下的“三維”轉換翻譯方法,[4]對中國古詩英語譯介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譯者從事翻譯有其特定的主觀動因,作為由原作文本到譯作文本的重構者的譯者,他們所持據的文化理念及譯介宗旨直接影響譯文所產生的客觀效果。中國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反映,譯者在英譯中如果一味地就范于英語的表達方式, 就會產生文化歸化,使原有的中國文化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發生扭曲,淡化原有中國古典詩歌的人文思想色彩。如加布里埃爾?施瓦布(Gabriele Schwab)所言,“如果沒有對另一文化的全面了解,要進行閱讀就必需對異域文化他者進行某種‘種族中心主義’的翻譯,使之進入自己的言說方式。”[5](P11)因此,從文化維來說,譯者必須在承認和肯定不同民族文化價值的基礎上,重視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利哈喬夫的《文化權利宣言》指出“國家負有保存文化價值和文化本身的責任”[6](P478)。承認并尊重差異是保證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良往的必要條件。生態翻譯學就是強調用整體、和諧、平衡和相互聯系的觀點來認識翻譯問題。就古詩英譯而言,就是要強調對差異性和多元文化的尊重,關注中英兩種不同文化體系間的和諧與共生,以維護世界文化生態的平衡。下文擬從求異與雜合兩方面對生態翻譯觀進行闡釋。

三古詩英譯的求異原則

不同文化之間由于語言結構、文化源流以及思維方式不同,不可避免地具有異質性和差異性。“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文學翻譯,如何在跨越文化異質性的同時,充分展示文化相異性,并且表現出兼容并收的文化創造性,這是文學翻譯是否能擴展成為文化翻譯的關鍵。”[7](P115)在文化多元發展的今天, 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有責任展現而非遮掩不同的客觀存在。從生態翻譯視角來看,翻譯就是要通過傳達文化差異性,促進目的語文化和原語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識。中國古詩英譯的求異原則就是強調譯文在可理解性基礎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語言文化異質性,使譯文讀者在體驗差異性的同時體味原詩的藝術魅力,豐富譯語文化。

“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是個人和民族能夠表達并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的重要因素” http:///static/files/pact_to_protect_diversity.pdf。語言是表現思想內容和傳遞文化內涵的載體,句式結構是文化內涵的直接體現。中西詩歌無論在語言文字表達、詩行布局形式,還是詩意的凸現方式上,都具有明顯的差異。求異就是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將原作信息移至譯文中,包括不同的表述語言、表現形式和表達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揭示漢文化情感表達方式的獨特性, 激發讀者的新奇想象, 使其自覺感受原詩的意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實現文化精神的傳輸。

語言上的差異,如句法結構與修辭方面的差異,彰顯了文化的特異性,而文化多元性的創造是以文化的特殊性為基礎。因此,“翻譯必須依賴與譯入語文化不同的規范和資源”,[8](P28)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從而影響目的語文化。例如,“中國古典詩中語法的靈活性――不確切定位、關系疑決性、詞性模糊和多元功能”,便于讀者解讀時在物象和物象之間“自由浮動的空間”中進行“若即若離的指義活動”。[9]中國古詩這種語法關系的弱化特性,若移植到英語詩歌里,對英語詩歌偏重語法邏輯的傳統就會產生相應的影響。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譯介策略以及對于美國現代詩歌產生的深遠影響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譯著《神州集》中,龐德大膽擺脫英語固有的表達習慣和語法結構,有意識模仿中國古典詩歌文法模式和修辭藝術,有時甚至直接照搬源語形式,從中國詩歌中引進本土文化缺少和需要的東西。例如,他將李白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直譯為:“Drawing sword, cu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 Raise c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 這種“直搬中國句法”[10](P256)的譯詩雖然從某種程度上給譯入語讀者造成一時的理解困惑,然而,他引進的陌生化的句法形式給英詩創作吹進了一股改革的清風。

語句形式和意象組合方式所透出的氣息,是構成作品意義的有機成分,體現不同文化類型和精神取向對客觀事物不同的觀感態度。漢詩的意象是“在一種互立并存的空間關系之下,形成一種氣氛,一種環境,一種只喚起某種感受但不將之說明的境界”[11],這正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觀物方式。如果原詩這種異質特征在翻譯中得以保存,西方讀者就能更好領略到中華文化特有的詩情畫意。通過研究東方學者厄內斯特?費諾羅薩(Ernest Fenollosa, 1853-1908)的筆記,龐德深諳中國古詩通過意象并置直接體現事物之間復雜關系的奇妙手法,并將之運用到自己的翻譯實踐,在《神州集》中,大量使用意象并置的手法,如把“荒城空大漠”(李白《古風》其十四)譯成“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將“驚沙亂海日”(李白《古風》其六)的詩句譯為“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很明顯,龐德正是刻意打破西方嚴格的語法規范, 拒絕使用任何連詞來表明詩句中各個意象之間的關系,采用中國古詩中意象并置的手法,讓詩中每一個詞都創造出鮮明的意象,凸顯出真實事物的瞬間表現。雖然由于理解上的偏誤,對于他的譯文尚存爭議,然而,他通過意象并置所構造的畫面和意境卻很是傳神。尤其可貴的是,由于龐德的大力提倡,意象并置的技巧逐漸被西方詩人在創作中加以承襲。《神州集》也因此成為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大大地推動了意象派詩歌在西方的發展。龐德實際上是通過翻譯,有目的、有選擇性地吸取中國古詩中的精髓,為美國詩壇注入清新異樣的元素,極大地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

語言體現了文化傳遞性,在古詩英譯中盡可能采用保持原文差異性的做法,有助于打破漢英兩種文化之間交流不平等的態勢,擺脫英語文化審美觀、價值觀對漢英翻譯的制約,使中華民族文化精華更好更真實地呈現于人類文化之林。

四古詩英譯的雜合策略

“雜合”(hybrid)這一概念最初用于生物學領域,指“不同種、屬的兩種動物或植物的后代”,[12](P523)后來也逐漸為社會科學領域一些學科使用。在文學理論界,巴赫金在分析文學作品中的雜合化(hybridization)問題時,把“雜合化”界定為“單個語句界限之內、語句的范圍之內兩種社會語言的混合,兩種被時代、社會差別或其他因素分開的不同的語言意識之間的混合”,[13](P358)而在美國翻譯理論家羅賓遜看來,“雜合化”(hybridization)指的是“不同種族、種群、意識形態、文化和語言互相混合的過程”。[14](P118) 翻譯活動同時受兩種文化的制約,面對兩種迥異的語言規范、文化背景和敘述模式時,無論譯者如何努力,其譯文往往出現兩種語言文化的“雜合”現象。沙夫娜(Christina Schffner)和阿黛柏(Beverly Adab)提出“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譯文都是雜合體”。[15](P325)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翻譯是個“雜合的語言與文化認同過程(hybrid identification)”或 “不同文化的混合過程(mixing)”,而不是 “離散文化的整體交換(an interchange between discrete wholes)。”[16](P69)韓子滿把雜合的概念引入到中國的文學翻譯研究,在充分借鑒翻譯界及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英語文學漢譯中的雜合現象進行綜合的考察和分析,從多方面證明譯文雜合的普遍性。[17](P204)

近年來, “大多數后殖民寫作對后殖民文化的雜合性表示關注,并把這種雜合性看作是一種優點而不是弱點”[18](P183)。文努蒂認為,“在殖民和后殖民情境中,由翻譯釋放出來的雜合的確可以超越霸權主義的價值觀,使這些價值觀受各種地方變體的影響”[19](P178)。換言之,翻譯是一種文化間性(in-betweenness)的行為,這種間性不是簡單的將兩種文化或語言相加,而是在雜合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文化形式[20]。孫會軍等認為,“處于‘雜合’狀態的語言文化匯合了兩種語言、文化的特征,經過吸收與融合過程后,常會獲得一些本不曾具有的優點,實現對原來文化的優化與超越”[21]。以龐德的翻譯為例,《神州集》翻譯之所以被西方文化接納并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除了使用意象并置的異質手法外,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創造性雜合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龐德一方面盡可能保留原詩的意象與漢語句法結構,另一方面,又巧妙地采取適當的雜合策略,以便更好地再現原詩的意蘊和意境,更好地傳達原詩的文化精髓。我們不妨以李白《送友人》的譯文為例看看其雜合策略的運用。

原文: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龐德譯文: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在譯文第一、二行中,龐德既發揮了英語介詞和分詞短語的優勢,又擺脫英語句法結構的羈絆,將“青山(blue mountains)” “白水(white river)” 兩個意象并置突出;第三、四行添加了主語“we”,強調動作主體,拉近了詩人與讀者的距離;接下來兩句又模仿漢語詩歌的句法特點, 省去冠詞、動詞及連接詞,讓活生生的意象并列呈現在讀者面前,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最后兩句根據英語句法要求,借助代詞“who”“our”“we”和連接詞“as”,將人物時空關系交代清楚,避免英語讀者產生理解困惑。可以說,整首譯詩通過雜合處理,突破成規,標新立異,既直接傳譯出原詩的意象,又很好地再現了原詩的意境。正是因為龐德的良苦用心,《神州集》所譯介的中國古典詩歌才能為眾多的英語讀者所接受。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林語堂先生可謂是另一位值得稱道的“文化使者”。在對外“輸出”中國文化時,林語堂先生“兩腳踏中西文化”,將中華文化表達形式與譯語表達形式融合,以一種新語言形式進入譯語,從而提高了中華文化的生機與力量。他的譯介策略,開創了中西雜合互補的成功范例。且看他對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的翻譯,原詩為“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林語堂譯為:

The light of water sparkles on a sunny day,

And misty mountains lend excitement to the rain.

I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原詩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前兩句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和雨天的山色,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后兩句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拿西施來比西湖,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譯詩具有明顯的雜合痕跡,既保留了中國詩歌的結構,又采用了英語句式,節奏基本上是抑揚格五音步,尾韻為aaba,讀來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很好體現了原詩的形式美和音韻美,從意蘊上講,譯文盡量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尤其是對于中國“西子”這一文化意象的處理更是別出心裁,在直譯“West”的基礎上加上一個“Miss”,既傳達出原詩意象,又填補了譯文語境的文化空缺,讓西方讀者對這個中國古典美人增添了幾分熟悉和親近感,從而產生更進一步“認識”的好奇。于是,這位戴上了“Miss”帽子的“異質”的東方小姐便自然而然地從審美層面進入到西方人文思想建構中,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功能。如果簡單地將“西子”直接音譯為“Xi Zi”,譯文讀者將很難理解其中的文化涵義,即使用注釋來彌補,也會減少閱讀的,畢竟詩歌不是文化讀本。這正如孫藝風所說,“如果翻譯愿意做到表述充分,使他者性顯現于目的文本中,那么自我和他者的混合將在重寫文化政治交流的活動中,以更嬉戲式、更富創造性的形式相互對位。”[22]這種雜合的策略有助于中國文化借英語的“外殼”進入他鄉,與譯文讀者直接接觸,隨著英美人士對中國文化了解的增多, 他們的文化心態將變得更加寬容和開放, 更加正視并吸收中華文化的異質因素以便豐富自己的文化,而目的語讀者視野的變化又會進一步促進中國文化在異國文化交流中的深入。從生態翻譯視角看,借助于雜合的力量,可以保持語言的差異性和異質性,促使多元文化和諧共存,有助于改變文化失衡狀況。

五結語

多元性發展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文化角度來看, 翻譯的最終目的應是尋求不同文化間的共生與融合。翻譯使中外文化的銜接與交流出現優勢與活力。然而,中國文化在漢譯英中的傳播一直面臨著順應目的語文化的嚴峻挑戰。我們提倡生態翻譯取向就是要從傳承與建設中華文化的角度去審視漢譯英問題,通過張揚共生性和多樣性來否定強勢文化單一的文化取向和狹隘的民族意識,扭轉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勢。通過古典詩歌的對外譯介,把中華民族文化的“種子”向世界播撒,使世界整體文化結構更趨多樣化、立體化的同時,也進一步促使民族文化自身特質得以保持、發展和優化。

[參考文獻]

[1]祖利軍.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翻譯 [J].中國外語,2007,(6):89-92.

[2]Cronin, Michael.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第6篇

婺源的鄉村不同于北方建筑的紅墻紅瓦,簡潔的平房院落布局和棋盤般筆直的街道。在這里,更多的建筑是依水勢而成,房屋的整個走向,就是穿村而過溪水的形象。淡淡的炊煙、青青的梯田,暮色中斷斷續續的牧歌將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帶入到水墨幻境之中。

綠樹掩映下的潑墨山水

“郁郁層巒夾岸青,春溪流水去無聲。”走進婺源,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山水國畫。

婺源境內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平均氣溫16.7度,年降水量1847.9毫米。全縣林地面積370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1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婺源境內高峰百座,河流縱橫,奇峰、怪石、古木、飛瀑、驛道等,構成一幅幅纖巧秀美的山水畫卷。

婺源溪流密布,河流總長516.4公里,置身婺源,一個山環就是一個水面,一個水面即有一個山村,一個山村就有一座小橋,一座小橋即為一幅景色,即便是一條村邊小溪也清澈見底引人遐思。

清晨,青山掩映下的徽式村莊,遠遠看去,像浮在綠色海洋里的一片片落英。淡淡的炊煙把這里妝點得飄飄欲仙。細細品賞,村莊里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處于其中如同進入了陶淵明的“桃花源”之中。

徽派建筑是中國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筑實物中。婺源古村的建筑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縣城12公里。李坑村四面環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極有特色。村外兩條山溪在村中匯合為一條小河,溪河兩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上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橋和木橋。河水清澈見底,河邊用石板鋪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與古民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李坑村內有兩棵古樹:一為桂花樹,年代久遠,樹形龐大。胸徑粗達0.91米,高11米,至今每逢秋月,桂花開放,有香飄十里之說;另一為紫薇樹,生長在武狀元李知誠的故居后院內,樹齡五百余年。看似衰老不堪,樹干、樹枝幾乎枯萎,只靠樹皮吸收養分,但至今仍舊開花,且花期長達九十天。有詩贊嘆:“誰道花無百日紅,紫薇長放三月久”。

江灣位于婺源縣城東20公里,地處三山環抱的河谷地帶,東有靈山,南有攸山,北有后龍山,一條梨園河由東而西,呈S形從三山谷地中穿行,山水交融,給江灣平添了許多靈氣。

江灣人引以為驕傲的是后龍山,他們把本族的人丁興旺、英賢輩出歸功于后龍山的龍脈好,這種風水觀念自然不足為信。但江灣人在此觀念的作用下,創造了一個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的典范。自古以來,婺源江灣人不準任何人動后龍山上一草一木,古有“殺子封山”,今有“殺豬封山”。“殺子封山”,說的是十八世祖江紹武治理江灣鐵面無私,他兒子違規到后龍山砍柴,被護林人捉住,為殺一儆百,他將兒子綁起游街示眾,并將其處死。從此以后數百年間再沒有人敢上后龍山砍柴。后龍山的植被由此保護得十分完好。如今走進后龍山,就如同走進了原始森林,滿山古木,遮天蔽日,給依山而建的婺源江灣古村增添了不少神韻。

月亮灣坐落于秋口鎮金盤村附近,是縣城前往小橋流水人家的李坑和江灣的必經所在,距離縣城5公里左右。春天里,月亮灣周邊田野綻放著金燦燦的油菜花,粉墻黛瓦的古民居點綴其間,站在月亮灣附近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宛如一幅絕美的中國鄉村風景畫。

這里是攝友們鐘情神往的采風去處。若遇到煙雨天氣,月亮灣水霧蒸騰,有輕舟拂過水面,有如桃源仙境之感。每逢春暖花開時,月亮灣的優美風光都吸引著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因此月亮灣也被眾多攝影愛好者稱之為“最美的水中沙洲”。

在婺源,古樸的村鎮和華麗的春天并不矛盾。人們穿行在成片的金黃色油菜花間,總有一些淡淡的愁緒和憂傷涌上心頭,但隨之又會被金燦燦的美麗淹沒。倘若此時有一輛自行車,在田間享受慢下來的山水況味,那些婺源的細節就會進入眼簾。千年古樟樹一絲絲將根莖扎入土壤的耐心、田埂上默默獨行的蜥蜴、溪流中倒映的深深淺淺的綠,都像陽光、花香、清風、鳥鳴一樣,在大自然中被細心人感知著,而這也是婺源帶給人的另外一

種美。

千年凝聚的護綠之心

婺源,是理學大師朱熹和中華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曾出過550名進士。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西北的大鄣山,《山海經》稱之為三天子鄣,秦時,始皇帝將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其中“鄣郡”就是以大鄣山命名。東北的浙嶺山頭留有“吳楚分源”界碑。中部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樹16棵。千年的文化傳承和不斷深化的天人合一之心,使婺源的生態始終

良好。

作為全國惟一以縣為整體命名的國家3A級旅游區,婺源境內空氣、水質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生物多樣性,婺源境內現有木本物種1500多種,草本物種3500多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和樹種達80多種。其中有絕跡近一個世紀的世界瀕危珍稀鳥種黃喉噪鹛。婺源鴛鴦湖是亞洲最大的鴛鴦越冬棲息地,鴛鴦湖棲息鴛鴦最多時達2000多對。

長期以來,婺源堅持“以封為主,封、改、造相結合”,大力開展封山育林和造林綠化工程,做大森林資源,搶救性地保護了以天然常綠闊葉林為主的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文化與生態旅游業三大產業,追求綠色發展。他們加大環保力度,對原有污染型企業和耗材大、附加值低的企業實行關、停、并、轉,通過推進水資源保護和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實現了“戶保潔、組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一系列的舉措,讓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讓美麗鄉村永續發展。

在婺源,一群保護生態呵護環境的奉獻者成為了名人。

鄭磐基,婺源縣林業局一位年逾古稀的護鳥老人。對他來說,黃喉噪鹛不僅是國寶,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為尋找黃喉噪鹛,他用了整整4年時間,踏遍婺源的山山水水,2000年5月他向世界宣告瀕危珍稀鳥種黃喉噪鹛在婺源繁衍生息。之后幾年,他每天都抽出時間研究黃喉噪鹛的生活習性,并撰寫論文《婺源黃喉噪鹛保護小區建設與功能研究》,榮獲福特汽車環保獎自然環境保護項目一等獎。婺源縣還出現了一支王振飛領頭的義務護鳥隊,每到眾多攝友前往黃喉噪鹛繁殖地拍攝時,護鳥隊每天不間斷地輪流守候在必經路口,幾年來,他們平均義務守護達3000小時。

賦春鎮長溪村,有一位“一手拿鋤頭,一手拿鼠標”的農民戴向陽。他利用網絡宣傳家鄉、“叫賣”家鄉,一個人帶富了一個村。長溪村地處僻遠,交通不便,600多農戶守著微薄的土地靠傳統耕作過日子。2005年,戴向陽率先買來電腦,建起網站,每天上網用圖片、文字推介當地的風光與特產。如今,每年秋天楓葉紅時,游客絡繹不絕,最高峰超過4000人,帶動30多戶村民辦起農家樂增收致富。在春季,長溪村的春茶又吸引了眾多游客,由于地處深山集中了婺源自然生態的精華,所產的高山綠茶屬于沒有任何污染的有機云霧茶,所以會有很多游客到茶園中一邊學采茶,一邊呼吸大山中清新的空氣,別有一番

風味。

第7篇

一、爨陣八法

“爨陣八法”的烹飪之道,主要是“天灶,地灶,紅案,白案,生案,水案,涼菜案,配菜案”八法技術,且每一種技術都有相對應的廚行術語。廚房講究布局要合理,才能使工作協調方便,水案、配菜案靠近天灶,水案張發干貨及過油,換熱水方便。配菜師傅將配好的菜遞給天灶師傅烹調,速度快,效率高。紅案、白案要上蒸籠,靠近地灶最方便。古詩“天地分南北,生冷各西東。水配一天灶,紅白靠地鍋。”就是這個意思。爨陣八法對于初學者來說,即形象又生動,言簡意賅,易學好記。

(一)天灶

天灶布局一般以兩排相對,成井字形,這樣工作順手方便,速度快。天灶是廚房的龍頭,天灶一動,其他各部門都跟著忙起來,因此天灶的位置極其重要。烹飪中術語云:“井字布局宜四方,南出北應八面忙。龍頭一動作作起,虎尾一掃處處清。”天灶廚師要求動作靈活、敏捷,要對天灶每個火眼的作用、功能、火力的大小運用自如。古時在外支鍋造飯,用三塊大石頭對稱放置,上放容器,下面燒火,用來煮熟容器里的食物。這種原始火灶,經不斷改進,形成高爐灶。這種高爐灶是用土坯磊成的,后來也有用磚磊制,爐子呈圓形,肚大口小,下有爐條。過去遇到紅白事,廚師外出干活就不用備爐子,直接用一些磚,和一些泥,隨砌隨用,干完活一腳蹬倒,因此又叫“一腳蹬”。現在農村有時還用這種方法。

(二)地灶

地灶又稱地鍋、蒸鍋,分生蒸、熟蒸、清蒸、老蒸、嫩蒸、拍粉蒸、扒蒸、紅蒸等,對掌管地灶的蒸工要求極高,既要掌握地灶的習性、火候合理,運用時間適度,還要對其它各作了如指掌。地灶主要是為水案蒸發、生案蒸熟、紅案熘透、白案蒸制、天灶加熱、涼菜案制熟。在出菜的過程中,既要及時又要蒸熟餾透,是八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菜肴裝進籠屜,籠屜一層一層扣好,火焰旺,氣勢足。術語說得好:“地鍋功夫在蒸工,有酥講嫩定時間;但得肉酥魚鮮嫩,技法搶時應爭先;生蒸熟熘要準時,紅白兩案配合穩;原料以汽分大小,適度時宜出籠準。”

(三)涼菜案

涼菜案是制作冷菜的工種,把各種動植物性原料經過加工成形烹制成熟或腌制入味晾涼后裝盤。冷菜是筵席的開始,是開路先鋒,其主要方法有腌制、拌、熗及醬、鹵、熏、煮等熱制冷吃。冷菜“用料要全面,葷素宜相兼。量勻色有異,調味法善變”,要百菜百味,刀工細膩,拼擺整齊,色彩搭配協調,葷素搭配合理,形態飽滿,構思巧妙,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誘人食欲。正如術語所說“鸞刀穿梭快如飛,絲條塊片切一勻。擺盡人間大地物,巧奪天工繪彩云。”

(四)配菜案

配菜案是八作中的重要工種,配菜人要知識豐富,通曉各種動植物原料的品質、性能,分檔取料,做到物盡其用。配菜師傅要知識豐富,通嘵古今宴席的規格,合理配膳、科學配伍,常被尊為廚房的“主管師傅”。“五湖珍品握在手,四季時鮮運掌中。洞察天時知性能,運籌得當配有功。”這說明配菜師傅的重要性。配菜師傅要“配菜取料量材用,陪襯有色宜重形。切片有法齊而整,多樣菜品均不同。”配菜時要注意色彩、形狀的合理搭配,要“配形不宜亂,順色應改變”,如果“賓主不分清,配成也無功。”

(五)紅案

紅案又叫熟案,其主要工作是熟料扣碗,因其扣菜中紅菜居多,所以叫紅案。術語說:“紅案技術在扣擺,雞鴨魚肉熟出骨。原料面子要整齊,調味技法各有術。”“反扣鴨子正扣雞,魚塊仰扣肉順皮;野味剁條黿宜整,甜菜擺面果裝心”。是說鴨子從鴨背開刀剔凈骨,用胸脯作面子整扣碗中,加湯下調味蒸酥爛,因為用胸部作面子,謂之“反扣”;扣雞用雞的背部作面子,謂之“正扣”,然后放入調料,加雞湯、鹽上蒸籠,蒸至雞酥爛;瓦塊魚、虎頭魚等魚類都是皮朝下扣入碗中,此為“仰扣”;紅燒肘子、虎皮肉、米粉肉等都是皮朝下順擺,上桌時反扣過來,形態美觀;甲魚,因整只形狀美觀,所以扣碗應整扣,成菜美觀大方;扣八寶甜飯,要在碗底先擺上各種果脯,成美麗圖案,也可擺上吉祥圖案或文字,再放調過味的熟糯米上籠蒸透,翻扣盤中,上籠蒸熟。

(六)白案

白案,指的是面點廚師運用各種原料制作干、稀主食或花樣點心,以供筵席之用。“能掌古菽粉,善制四面珍;味適八方主,十指技藝深”。技藝高超的面點師能用各種五谷雜糧等原料制作不同形狀、不同風味的主食和點心。這些點心,葷素兼備,甜咸適口。“推扒折疊與包搟,蒸烤爐炸技藝全;甜咸葷素品味多,只在手法千萬變”。制作點心技法很多,和面要用推、扒、揉、搓等技法,才能使面團柔、軟、彈性好。包餡、搟皮,樣樣精通;蒸、烤、炸、煎烹調方法多樣,甜咸葷素品種眾多,這些方面關鍵在于手法的變化和技術的全面。白案師傅與配菜師傅要相互協作,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做好適合不同檔次、不同規格筵席要求的點心,增添筵席特色。

(七)生案

生案,即運用各種刀法,將原料加工成形以便于配菜,或直接交給天灶、地灶,由掌勺師傅上火烹制。生案加工生料,所以廚師首先要學會使用各種刀法。刀法是指行刀的各種技法。“降龍伏虎仙人路,懷中抱月除邪奸。”是說批刀的持刀方法和運用批刀批原料的過程。持刀的右手食指伸直,緊貼刀背,形如仙人指路,大拇指在刀上,中指在刀下捏住刀,無名指、小指握住刀把,左手四指稍微分開按住原料,右手從外向懷里一推一拉使刀運行,將原料批成片,兩只胳膊松肩曲肘,成圓形,好象懷中抱著圓月亮。“切前剁后片中間,劈砍靈活剔用尖。托刀削皮砸用背,八法用刀各不一。”是說一刀多用的方法。除刀工外,生案還要負責上漿、整雞及整魚出骨、烤鴨上叉等。總之,生案要會運用刀工處理原料,還要會其他技術,以便互相協作,提高工作效率。

(八)水案

水案是發制干貨原料的工種。由于很多原料特別是高檔原料,其季節性和區域性都比較強,產地和消費地相距甚遠,為了使山珍海味易于儲存和運輸,人們往往把這些原料制成干品,便于長久保存,使非產地的人們也能吃上山珍海味。干貨原料漲發方法多樣,有水發、油發、堿發、蒸發等,盡可能使干貨原料漲發到接近鮮品時的狀態,去除異味增加香味,便于烹調和食用。

二、徐州飲食文化的形成

(一)歷代名人雅士的詩文軼事,推動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形成

徐州號稱龍飛之地、將相之鄉,文人墨客、藝術大家,數不勝數。歷代名人雅士在徐州留下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飲食文化史料,這些為徐州飲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戰國時期,“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流落于徐州,求教彭祖的烹飪之道,其創制的“易牙五味雞”及用于齊桓公會諸侯的“八盤五簋”筵流傳至今。后人為紀念這位大師,歷代都有以易牙命名的飯莊。楚漢相爭,項羽稱霸都彭城,開國大典的“龍鳳宴”一時傳為佳話,后有人題詩云:“一餐龍鳳宴,嘗盡天下鮮;珍饈佳寰宇,疑是上九天”。劉邦討伐英布,回故里集名師、匯珍饈大宴百官百姓,擊筑作《大風歌》,名揚天下,后有人贊云:“集四海瓊漿高祖金樽于故土,會九州肴饌鏗膳秘以彭城。”可見筵席盛況;其“沛公狗肉”更是譽名全國。蘇軾不僅是位才華超群的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兼烹飪大師,他善于調味,精于食道,寫有《老饕賦》、《燉肉歌》等,自號老饕。在徐州任知府時,有“回贈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亦稱“東坡四珍”,寫有大量的飲食詩文。后有人題詩贊“東坡四珍”:“學士風流贊老饕,烹調有術自堪豪。四珍千載傳佳話,君子無由夸遠庖。”唐代名歌妓關盼盼,不僅能歌善舞,還擅長烹調,曾為大詩人白居易做過兩次令人贊嘆不已的佳肴,一道是“油淋魚鱗雞”,一道是“蔥燒孤雁”。徐州古跡“燕子樓”現在猶存,清末名人錢食芝曾題詩云:“千年故事已成古,名樓佳肴傳世人。”唐宋時期,韓愈好飲食,曾親自創制了不少名菜,如“愈炙魚”,在徐州廣為流傳。隨父來徐州的白居易,愛吃一種鴨子,因其字“樂天”故稱“樂天鴨子”。明朝劉伯溫三次來徐,對徐州名菜“炒苔菜莢”贊不絕口,相傳還曾親自指導廚師做了“南煎丸子”、“釀苦瓜”、“里脊苦瓜”、“蓮子苦瓜”、“野味三套”五個菜。從其著有的《多能鄙事》卷一至卷三的飲食部分,可見其對飲食極有研究。清光緒年間,徐州名人文蘭若,篤鐘于飲食文化,對烹飪頗有研究,有“文老饕”之稱,家傳有《大彭烹事錄》及《東坡食譜》(后毀于十年期間)。清末民初,徐州名人秀才錢食芝,不但常以詩書畫自娛,還對烹飪既有擅長又有研究,曾寫有“紅黍是好友,白魚我仇人;鮮莪長交往,狗肉冤更深”等詩文。徐州名菜“三軍占鰲頭”,就是抗日名將李宗仁在徐州指揮抗日時,徐州名廚胡德榮老前輩特意做的一道菜,寓意深刻,深受李宗仁的喜歡。名人在徐州,很多都與徐州菜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劉邦皇后呂雉的“牝雞抱蛋”;梁王朱溫的“獨占鰲頭”。這些名人雅士與徐州烹飪的不解之緣,無形中推動了徐州飲食文化的發展。

(二)獨特的地理環境,擴大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影響

徐州位于江蘇省的西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之地,處于華北平原的南部,黃淮平原上。京滬隴海鐵路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流過,黃河故道橫穿市區。作為交通要道,齊魯文化圈和吳越文化圈相交之處,千百年來南北方的交流使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特有的豪爽、熱情,也有著南方人特有的細膩,這是由歷史已久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底蘊所造成,也鑄就了徐州獨特的飲食文化風格。徐州周圍有山有水,古語云:“三片平原三片山,故黃河斜貫一高灘”。僅山就有50余座,水有故黃河、奎河、京杭大運河、云龍湖、微山湖、駱馬湖。夏季暖熱濕潤,高溫多雨,冬季干燥寒冷,雨量較少,全年光照充足,積溫高,降水較為充沛,水分資源比較豐實。這些氣候和地理環境為徐州地方飲食文化的特征提供了物質條件。由于徐州與山東毗鄰,受孔孟禮教遺風的影響較深,在徐州地方飲食文化中,飲食禮儀文化尤顯突出,來人接待、座位安排、敬酒敬茶禮節等都有一定的講究,這些禮儀文化,大大豐富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如徐州人喜食鯉魚,因鯉魚的“鯉”與“禮”諧音,“魚”與“余”諧音,在古代,徐州就有“鯉魚跳龍門”之說,民間有“無鯉不成席”的俗語,且魚菜上桌,魚頭必須要對著主賓或年長者;因“雞”與“吉”諧音,含有吉利的意思,因此徐州酒席中必不可缺少雞。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徐州地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其飲食文化也輻射到周邊地區,徐州周邊地區的一些飲食習慣、飲食習俗等大多與徐州接近或相同,在幾千年的飲食文明中,徐州與周邊地區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飲食特色,擴大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影響。

(三)特色突出的飲食習俗和民間風俗,奠定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基礎

徐州鄉土菜,量大實惠,重油、重鹽、重色,善用蔥、姜、蒜、香菜、小茴香等辛辣食物調味,口味多辛辣,制作上多簡潔方便。徐州人愛吃蟬、蠶蛹、豆蟲、蝎子等奇特食物,甚至連水中的雜草、難聞的臭椿豆都當成一種美食。徐州人喜食辛辣,愛吃蔥、姜、蒜、香菜、芥菜、茴香菜、辣椒等刺激味重的植物性食物,且特別喜愛生食,家庭中常制作“拌五毒”(青椒、大蔥、生姜、蒜瓣、香菜切絲同拌)來下飯,這大概和徐州人的性格有關。徐州一帶和山東南部一些地方,并沿著隴海線均屬“辣椒帶”,在一些涼拌菜中大多喜歡放一些香菜、蔥、姜、蒜泥、芥末等。家庭燒炒菜,也愛放辣椒,好像不帶辣味不刺激,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奇異的食風,如喜食麻辣兔頭、鹵羊耳、羊蹄、狗蹄等,這些都造就了徐州鄉土菜奇特的風味,也無形中增加了徐州鄉土菜的魅力。俗話說“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這是徐州周圍地區的真實寫照。徐州市轄邳州、新沂、睢寧、豐縣、沛縣五個市縣,各個市縣的鄉土菜也有區別,由于風俗習慣不同,因此,各地的鄉土菜在原料的選用和風味上也有所不同。徐州的“伏羊節”全國僅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羊肉系列菜更是枚不勝舉。“夏吃伏羊”、“冬至母雞湯”是徐州地區特有的民俗,不同節日和節氣,也有不同的飲食風俗,這種食俗與古代祭祀、中醫學理論、陰陽五行、節氣變化、民俗習慣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歷代流傳下來的名菜、名點和名宴,提升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

徐州菜點經過歷代流傳和創造,形成了系列名菜、名點。徐州菜作為江蘇菜的四大風味之一,其特點是:華而實、麗而潔;濃而不濁、淡而不薄;以鮮為主、兼蓄五味;擅長炸、烹、溜、燉、蒸、扣等技法,取料廣泛,注重食療。如“羊方藏魚”、“易牙五味雞”、“龍鳳會”、“冬瓜四靈”、“雪花八卦雞”、“養心鴨子”、“東坡肉”、“糖醋四孔鯉魚”、“蜜三刀”、“蜂糕”等等。這些名菜點是徐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徐州飲食的歷史和創造,是徐州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源。筵席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筵席的規格和組成可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也能窺視其地方食俗的一般規律,徐州古今筵席較多,很多地方資料均有記載,從這些筵席的規格、形式可以窺見徐州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狀況和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徐州古典宴席“龍鳳宴”相傳是西楚霸王項羽定都彭城舉行“開國大典”時,由虞姬娘娘親自設置的,取料嚴格,僅限于鱗羽兩族動物,沒有蔬菜,高貴典雅。“鳳鳴宴”與鹿鳴宴、鶴鳴宴齊名,取料于地方名產,兼以精工烹調,充分發揮地方名廚擅長的烹飪技藝。“宴”取意于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生的大中小三個不同時期,故又稱“三八宴”。道家“太極宴”包含著道家文化的深邃含意,與之相應的道家風味宴席還有“太虛宴”。“洞房宴”、“大十樣”、“水十樣”“八盤五簋宴”等是徐州傳統婚喪嫁娶筵席,豐盛簡單、實惠大方,體現了地方的日常飲食習俗。徐州筵席除上述外,還有大三滴、中三滴、小三滴、五吉筵、十全筵、狗全宴、菩提宴、五福面席、四四藥膳雞宴、六六藥膳雞宴、彭祖養生宴、彭祖百壽宴、沛公宴、高祖宴、素八珍、三八托葷宴、三五宴、八仙宴、四四宴、海參席、三湯五割宴、五菜平頭宴等,近年來還開發出了一些新的筵席,如彭祖營衛宴、鴻門宴、東坡宴等。

(五)特色鮮明的物產、特產,充實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內容

徐州物產豐實,為地方菜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蔬菜品種繁多,常年不斷青,一年四季有別。其中比較有名的土特產如銅山的韭黃、苔菜;邳州的苔干、辣椒、攪瓜、白果;新沂的板栗,駱馬湖的銀魚,沛縣微山湖的水藕、菱角;豐縣的牛蒡;徐州當地的青蘿卜等。野生蔬菜眾多,食用普遍,如薺菜、掃帚菜、馬蘭頭、枸杞頭、南瓜稍、馬齒莧、榆錢、槐花、山芋梗葉等。家畜、家禽飼養歷史悠久,且久負盛名,有豬、馬、羊、驢、牛、雞、鴨、狗、鵝等,清代《調鼎集》中就有“徐州風豬天下聞名”的記載。徐州原料歌云“東豬西羊青山雞”,“東豬”指銅山一帶飼養的豬,“西羊”是指豐縣的山羊,“青山雞”指銅山青山泉鄉一帶養的優良雞。另外,還有沛縣的家狗,邳州的家兔等均聞名全國,這都充分反映了徐州當地的肉品豐富優良。徐州境內有微山湖、駱馬湖、大運河、云龍湖等水域,水產品一年四季不斷,“微山湖的四孔鯉魚”天下聞名,1956年視察徐州時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駱馬湖有銀魚、青螺、青蝦,且一年四季有鯉魚、鰱魚、草魚、扁魚、桂魚、甲魚、鱔魚、青蝦、田螺、河蚌等應市。由于有山有水,故徐州野味眾多。最早記載的“雉羹”就是利用野雞制作而成。除此之外還有野鴨、刺猬、鵪鶉、斑鳩、麻雀、野鴿、野兔、獾狗等應市,鄉土菜中常用這些原料制作菜肴,如燒野雞、燉野鴨、野兔燒寬粉等,“野味五套”還是徐州的傳統名菜。其它各種原料制品豐富多彩,豆腐、腐乳、抽油、蘿卜榨菜、山楂糕以及家庭腌制的各種醬菜等,舉不勝舉。其中邳州八義集臭豆腐、睢寧的綠豆餅、徐州萬通釀造廠的青方和山楂糕等均為馳名全國的地方名產。眾多的地方名特副食品,也為徐州菜增加了獨特的風味,如徐州萬通釀造廠的醬油、米醋;睢寧古邳的甜油、抽油;新沂沙溝的小磨香油;邳州的大蒜、尖椒等,徐州的蘿卜榨菜、八義集的腐乳等也常用于菜肴的調味。徐州人民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不僅掌握了各種原料的特性和食用,創造出了眾多精品菜肴,還發明了多種制作方法,如腌制、風制、干制等,說明了徐州地區不僅物產豐實,而且對其使用,還有一整套經驗。這些物產為徐州菜的制作提供了物質保障。

(六)風味獨特的地方特色小吃,豐富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

風味小吃是指在口味上具有地方特殊風格的食物或食品的總稱。地方風味濃厚,往往選用地方特有原料、工藝及調味,既有地方的飲食習慣,又包含著地方的飲食風俗,具有明顯的地方飲食文化特征,能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的全貌,既可作為早點、宵夜的食物,又可作為筵席的菜點使用,特色分明,風味獨特,通過對地方風味小吃的品嘗,能了解當地的人情風貌。徐州是古代及現代的商賈云集之地,商業發展迅速,飲食業也是集百家之長,特別是風味小吃,具有濃厚的地方特征。如久負盛名的辣湯、饣它湯,由來已久,盛行于徐州一帶,他處均無;綠豆丸子湯(煮饃),是最大眾化的湯點;牛肉湯、羊肉湯常年應市,配以狀饃、燒餅,風味獨特;瑪糊、油茶鮮香味濃、營養豐富,具有食療作用;熱粥則粥味濃香,粘稠可口;豆腦更是鮮醇而嫩,辣而不烈,其它的還有“蛙魚”、“火燒”、“煎包”、“燴面”等等,風味獨特,別具一格。

(七)獨特的烹飪技法,增添了徐州飲食文化的亮點

徐州菜注重技法,善用蒸菜、地鍋、拔絲、熬、炒、煸等技法。蒸菜是徐州最常見的鄉土菜之一,一般選用新鮮的蔬菜,如芹菜葉、萵苣葉、掃帚菜、槐花、榆錢、春不老、蘿卜、胡蘿卜、茭白、牛蒡等,洗凈晾干后,拌以面粉,上籠蒸熟,食時拌以蒜泥、辣椒醬等,炒制也可。地鍋是過去農村省時省事的做法,現則流行于市肆,有些店鋪專賣地鍋,并且開店到南京、北京等地,極受歡迎。方法是把原料加工后放入鍋中與調料煸透,加水,鍋底燒木材,快出鍋時,鍋四周貼上面餅,又稱“老鱉溜河沿”,有飯有菜,過去農村忙時,為圖省事,多選用地鍋,原料可葷可素,實用大方。“拔絲”是徐州烹飪技法一大亮點,技術難度大、要求高,特別是喜宴中不可缺少的;“熬”法是徐州最常見的方法,相當于“燒”的技法,用于“熬”的菜肴很多;扣蒸也是徐州常用的技法之一,如“米粉肉”、“虎皮肉”、“肘子”、“三鮮”等。這些技法突出了徐州烹飪的技法特點,為徐州飲食文化增添了又一亮點。徐州飲食文化在4000多年的形成和發展中,除上述因素外,宗教飲食,特別是道家飲食也對徐州的飲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徐州的茶文化、酒文化等也對徐州飲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徐州飲食文化資源在其發展中不斷得到豐富壯大,形成了現在這種璀璨奪目的飲食文化狀態。

三、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特征

彭祖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烹飪術,導引術及房中術,尤其以養生而被歷代人們所奉承。因為彭祖制羹獻堯帝,因而有了以人名而命名的城市———彭城,也因為制羹獻堯,而被奉為烹飪行業的祖師爺,由此,在彭城產生了由人名而命名的風味菜點———彭祖菜,證明彭祖對世人的影響是大的,貢獻是突出的。過去徐州北門有一彭祖廟,殿廟有一巨鼎,殿內有“提雉烹羹”的壁畫。彭祖的影響至大,連后來的孔子對他也是推崇備至,孔子、荀子、呂不韋等先秦思想家都有關于彭祖的言論,《史記》等史書也有關于他的記載,道家更是把他奉為先驅和奠基人之一,許多道家典籍都有其養生理論。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夜,乘火車來到徐州,在接見徐州市領導干部時說:“徐州應是養生學的發祥地。堯時有位叫籛鏗的,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養生學家。堯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區周圉這塊地方,建立了大彭國。”“彭祖為開發這塊土地付出了極大的辛勞。他帶頭挖井,發明了烹調術,建筑城墻。傳說他活了八百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長壽之人,遺留下養生著作《彭祖經》。”他還說:“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莊子、茍子、呂不韋等都曾論述過他。《史記》中對他有記載,屈原詩歌中也提到過他。大概因為他名氣太大了,到了西漢,劉向在《列仙傅》中競把彭祖列入仙界。”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是以彭祖飲食內容為載體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文化現象,是徐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精神文明賴以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它與徐州的歷史、區域、經濟、民俗、物產、烹飪技法等密切聯系,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標志。徐州飲食文化的內容豐富,包括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烹飪原料文化、小吃文化、主食文化、菜肴文化(名菜、小吃、小菜)、面點(糕點)文化、早點文化、烹調技藝文化、日常食俗和節日食俗文化、食品文化、飲食禮儀文化、飲食器具文化、飲食方言文化、宴席文化、飲食養生文化、飲食詩文文化、名人飲食文化、餐飲經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因此,開發和研究徐州傳統飲食文化資源,能夠有效地促進徐州旅游和經濟的發展。在烹飪方面,彭祖為徐州的后人們留下了許多經典菜品,包括其傳人所創作的一些精品,至今仍在流傳。徐州歷史悠久,歷代文人輩出,有著燦爛的飲食文化。有人認為徐州菜就是彭祖菜,彭祖菜就代表徐州菜,徐州飲食文化就是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成然,二者有相關或很大關系,但絕不是一個概念。什么是彭祖菜?它包含的含義及范圍又是什么?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有什么特征?因人名而命名城市,又以人名命名的菜品流派并冠以文化范疇,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因此,要對徐州傳統飲食文化進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必須弄清彭祖菜的內涵,所涉及的范圍、內容,牽強附會、摸棱兩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現今社會里,如何鑒定為彭祖菜?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有何特征?徐州的地方菜是不是就是彭祖菜?地方菜和彭祖菜有什么區別?是我們研究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廣義的彭祖文化是指與彭祖有關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為滿足這種生活方式進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以及基于這些方式形成的心理和行為。其具體內容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彭祖物態文化,指與彭祖有關的遺跡、遺存;二是彭祖制度行為文化,指由彭祖或其后學所創造的系列“養生之術”,以及各種紀念彭祖的風俗習慣、行為禮儀、諺語故事等;三是彭祖精神心理文化,指人們在長期的養生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心理性格等。狹義的彭祖文化則是指彭祖開創、經后人完善的、以養生長壽為目的的、以摂養、導引、烹飪、房中等系列養生術為手段的生命哲學,以及對中國民族精神所產生的影響。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生活中相關的飲食活動、飲食思想,在長期的飲食活動中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彭祖因“雉羹”而被譽為廚行的祖師爺,作為烹飪鼻祖、烹調的創始人,歷代廚師頂禮膜拜、代代相傳,開創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先河,也形成了獨特的徐州傳統飲食文化。

(一)歷史悠久,輻射范圍大

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帝堯時期的彭祖飲食思想,也就是徐州傳統飲食文化形成的初期階段。彭祖善治羹獻堯帝,開創了人類飲食文化的開端,也使受封地彭城成為人類生產和飲食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歷經歷代的發展并得到了發揚光大。戰國時期,宋棄睢陽而都彭城(錢穆《戰國宋都彭城考》),當時彭城是“商賈云集,酒樓食肆,星羅群布”,飲食業發展繁榮;楚漢相爭,項羽都彭城,虞姬娘娘制作“龍鳳宴”,以示顯貴;劉邦得天下,定都西安,為取父悅,“東食西遷”,把豐沛飲食影響擴大;東晉時期,徐州曾南遷至京口(今鎮江)。由此可見,徐州傳統飲食文化在全國的影響之大。如前所述,徐州名人墨客輩出,留下了大量飲食文化歷史資料,徐州傳統飲食文化也隨之傳播開來。因此說,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是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淵源,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發展和壯大了徐州傳統飲食文化。

(二)取料廣泛,工藝獨特

徐州地理獨特,有山有水,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這為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徐州的飲食生活中,不僅有日常飼養的家畜、種植的蔬果、湖塘中的水鮮、山間的野味,還有一些特殊野草、野菜、動物等,聰明的徐州人把這些原料加工成各式各樣輔助食品,并把優質的食物培育成當地的名優特產。在徐州的漢畫像石中就有烹飪原料雞、魚、兔、雁、鹿等;有庖人憑案宰牲、燒火作菜等場面。在烹調技法上,善于煮、燉、炒、熬、煸、拔絲等技法,發明創造了地鍋這種既飯又菜的特殊技法,現已流傳全國。

(三)四季有別,個性突出

徐州飲食,四季有別,不同的季節其飲食品種更迭交替,順其自然,取料有方,講究順時而食,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飲食之道。但也有個性突出的地方,徐州人食羊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按照中醫學觀點,夏季天氣炎熱,羊肉溫補性強,不宜夏季食用,適宜冬季進補,而徐州吃伏羊的歷史卻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彭祖時期,彭祖的“羊方藏魚”從傳說中可以看出創制于夏季,這在全國絕無僅有,突出了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個性所在。

(四)口味以鮮為主,兼蓄五味

魚羊為鮮,說明彭祖注重調和滋味,達到身心愉悅,由此說明,彭祖善調五味,徐州菜就是繼承了彭祖菜這一特點,這與徐州菜的“鮮咸適度,以鮮咸為主,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淡而不薄、濃而不濁,風格淳樸,注重實惠,別具一格。其菜無論取料于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善用蔥姜蒜等辛辣刺激食物調味,鄉土菜則偏重于重油、重鹽、重辣”的特點是一脈相承的。

(五)內容豐富,注重飲食養生

徐州飲食文化中的彭祖菜,最大的特點是養生作用,因彭祖相傳活了800歲,這與他的飲食養生的觀點是不能分開的。如“彭祖選用云母作為食養原料制作“云母羹”,可謂別具一格,說明彭祖對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經驗。《本草綱目》云,云母有“冶身皮死肌、中風寒熱、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久服輕身延年。下氣堅肌,續絕補中,永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痢,久服悅澤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并說“久服云母”,能“顏色日少,長生神仙”。可見云母對延年益壽有一定的作用。“水晶餅”、“烏雞燉薏”等食養菜品對養生延年的療效,同樣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視。彭祖的養生延年經驗,后被歷代名人重視,并沿襲其法。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認的最老的壽星,因此。后人的長壽著作廣為流傳。以上可見,彭祖開創了中國食養的先河。其相傳弟子們制作的菜品類似的也很多。相傳易牙三訪彭城拜師,得到了彭祖直系傳人的真傳,后來為齊桓公九會諸侯制作了“八盤五簋”筵席,最后落腳徐州,開有“易牙閣飯莊”。后人有詩:“雍巫膳饌祖鏗,三訪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任司庖,八盤五簋宴王卿。”其養生的藥膳在彭祖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彭祖的直系傳人,從史記上無以考證,但從過去廚師的“行譜”中,及當時名人的詩句中可找些一般線索。康有為有詩云:“元明庖膳無宋法,今人學古有清風;彭城李翟祖篯鏗,異軍突起吐彩虹”,詩人提及的的李崔系康熙年間名廚,雖無直據可考,但也可參考為彭祖傳人是一代代傳下來的。

四、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和保護措施

(一)政府重視,明確目標,準確定位,挖掘和保護徐州傳統飲食文化

徐州飲食文化資源的開發,政府要占主導地位,要實施戰略工程,明確徐州飲食文化資源在徐州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促進其發展壯大,特別是在旅游窗口中發揮作用。近幾年,徐州政府在“彭祖文化節”、“伏羊節”等活動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但真正的對“彭祖飲食”、“伏羊節美食”等飲食文化的研究還沒達到一定的深度,在全國的影響還不大,這將需要政府重視,準確定位,相關配合,深入研究。如東坡飲食文化、楚漢飲食文化、金瓶梅飲食文化、道家飲食文化、地方名菜名點、風味小吃特產等要作為專項課題來研究,政府給予一定的研究經費,形成系統的、全面的飲食文化資源,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此外,還要有一定的部門來指導餐飲經營,把徐州的飲食文化引導到餐飲經營中,把徐州餐飲服務業與假日經濟、旅游經濟、食品加工等緊密結合,帶動徐州經濟的發展。

(二)挖掘和保護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突出文化展示,彰顯徐州城市文化底蘊

展示和整合徐州飲食文化資源,是擴大群眾對徐州飲食文化資源了解的重要途徑,徐州有如此眾多的飲食文化資源,人們了解甚少。因此,政府應做好展示和整合徐州飲食文化資源方面的工作,如在彭祖園文化景區建立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飲食文化長廊、刻篆飲食詩文碑林、開設彭祖飲食消費區;在漢文化景區開設兩漢飲食文化區;在珠山公園開設道家飲食文化區;在東坡廣場開設東坡及名人飲食文化區;在戶部山開設徐州古典飲食一條街、風味小吃一條街、名特產一條街等,把徐州的飲食文化融匯到旅游、休閑、娛樂等之中,把城市建設和美食街區相結合,展示徐州豐富的飲食文化,激起人們對徐州飲食文化的興趣,擴大群眾對徐州飲食文化資源的了解,提高飲食消費,把徐州的飲食文化資源轉變為生產力。

(三)挖掘和保護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提升徐州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

人們對美食的追求,是人類正常生理機能的體現。當食物已不再是簡單的品嘗和滿足食欲時,就必須要提高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只有提高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才能加深人們對飲食文化更深層次的認識。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激起了人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興趣,也使人們對飲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欲提高徐州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提高人們對徐州飲食文化的認識,應將繼承和創新、過去與現在、傳統與改革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徐州的飲食文化融匯到不同的層次和品位中,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布局,既要有現代高檔的餐飲消費場所,也要有濃郁文化氛圍的餐飲消費環境,既有大眾化的社會餐飲,也要有經濟實惠的特色飲食,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品位人群的需要。

(四)注重特色及品牌開發,突出特色塑造,打造徐州城市名片

研究和開發徐州飲食市場資源,應注重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風味飲食和特色產品的開發和研究,打造特色鮮明的徐州飲食品牌;利用現代的新技術、新工藝以及現代的科技手段,挖掘老產品,推出新產品,對一些老字號、品牌老店、名菜名點等應給予恢復,把重視老字號餐飲企業的發展,作為提升徐州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機,如徐州過去的“宴春園”、“宴霖園”、“功德林”、“慈航園”、“易亞閣”等傳統名店,它們都是徐州地方精神文化的重要財產;應不斷豐富特色小吃,利用品牌優勢,不僅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員,還要讓他們把飲食產品帶出去;把“打造餐飲品牌,營造美食氛圍”作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場運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擴大宣傳,提高服務質量,促進徐州飲食和旅游的結合

應不斷加強宣傳,通過各種比賽、美食節、旅游等活動,宣傳徐州的飲食文化。飲食市場的活躍程度,反映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飲食文化蘊藏在各種飲食活動中,這些活動,服務質量是關鍵,要從產品設計制作、產品包裝銷售、服務過程跟蹤、誠信經營程度、服務意識強弱、人員素質高低以及質量標準建設來控制和完善飲食市場的質量服務體系,才能使飲食市場獲得有效的、持續的發展。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旅游資源豐富,高速鐵路傍城而過,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方便快捷,人口流動量大,飲食與旅游應緊密結合,通過不斷宣傳徐州的飲食文化,推動徐州旅游業的發展。應把徐州的飲食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旅游飲食,把旅游的飲食需要融入到地方的飲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服務質量是關鍵。

(六)加強人才培養和對徐州飲食文化的研究,推動徐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徐州飲食文化資源豐富,在對徐州飲食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開發和研究中,人才是關鍵,要培養一支能挖掘和整理飲食文化資料的專業隊伍,把徐州飲食文化分門別類挖掘和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研究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研制和開發徐州飲食文化中的精品,把飲食文化應用到社會實際中去,把文化轉變為生產力。可以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專業人才,對職業教育學校給予政策和財力上的支持和扶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要提高餐飲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文化素質,培養適合現代經濟發展、既熟悉飲食文化又能熟練操作的技術人才,提高他們對徐州飲食文化的認識,提高徐州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使徐州飲食文化資源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徐州飲食文化研究會,已組織部分專家學者,著手整理“徐州飲食文化叢書”,該叢書將對徐州傳統飲食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分類、編輯出版。

(七)加強交流,通過各種美食文化節活動,弘揚徐州傳統飲食文化

要不斷加強地域和人員之間的交流,把“走出去、請進來”作為城市溝通、擴大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紐帶。近年來,杭幫菜、粵菜、淮揚菜、川菜等開設了不少餐飲企業,對我市餐飲業也有一定沖擊,但要合理的加強交流,利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這也是對徐州飲食文化的不斷補充;要加強外出學習,參加各種大賽,學習新的具有現念的飲食文化和餐飲管理經驗,來提高徐州飲食文化的內容;要加強學者對行業的指導,加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使從事餐飲行業的人員對徐州飲食文化有更高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更好地為地方發展服務。美食文化節是弘揚徐州飲食文化的重要途徑,徐州舉辦大型美食文化節活動較少,除了每年一度的“伏羊節”外,大型美食節幾乎沒有,一些餐飲企業為了宣傳和促銷,可以適時搞些小型美食節。作為中國烹飪的發祥地,烹飪鼻祖的誕生地,徐州有眾多的內容可以搞美食節活動,如“彭祖美食文化節”、“兩漢美食文化節”、各種節氣時令美食文化節等。我們要向盱眙龍蝦節那樣,把徐州的美食節做向全國,做向世界,要把徐州美食與文化有機結合,創意出既有美食享受、又有文化氛圍的各種活動,如廟會、廚師節等。這樣,才能吸引全國及世界各地人們的眼光,把徐州的飲食文化推向世界,提高徐州的聲譽,加快徐州的經濟發展。

(八)通過非遺申報,造就一批傳統飲食文化品牌的傳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水县| 中超| 延庆县| 简阳市| 南靖县| 许昌市| 汨罗市| 永清县| 肇州县| 济源市| 镇坪县| 鲜城| 房产| 北川| 马公市| 澳门| 隆回县| 海口市| 易门县| 盐亭县| 平乐县| 沈丘县| 三穗县| 夏津县| 连云港市| 灵璧县| 泽州县| 旬邑县| 南澳县| 鲁山县| 江源县| 台中县| 茂名市| 陆丰市| 观塘区| 呈贡县| 集贤县| 甘谷县| 蕉岭县| 莱阳市|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