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6: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材料積累
做生活的熱心人,勤觀察,多思考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感情。”生活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周圍新人、新事、新物,隨處可見。只要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和捕捉,善于思考和剪裁,作文新鮮材料就會滾滾而來。選擇材料還必須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如果不了解就要多去了解,多去認識。只有對事物有了深入的理解,才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關注時事,關注熱點,與時俱進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作文選材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踏準時代的節奏,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選出打動人心的材料。當別人趨之若鶩地去選擇那些古今中外的離人們遙遠的所謂的著名的材料時,不妨選取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身邊的平凡小事。這些事,學生非常熟悉,寫起來得心應手,寫出來能給人以親近感。面對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還要引導學生多了解時事,多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節目,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情感,磨練敏銳的觀察力,從而使自己善于從生活中積累一些與時俱進的材料。
材料篩選
著名畫家齊白石有句名言:“畫人所不畫,不畫人所畫。”繪畫要求選材創新,作文何嘗不是這樣。一般人的心理傾向是“喜新厭舊”,獨特的、鮮為人知的材料,能引人注目。不能老是用一些陳舊過時的材料。比如,一提起父母,就是“送我上學,接我放學”等;一提起教師,就是“帶病給我們上課,病倒了還想著學生”等;一提起助人,就是幫盲人過馬路,給別人補課等。這些材料本身并不是不好,只是一點新鮮感都沒有。對于材料的選擇要求真實、典型、力求新穎。
真實,就是說材料本身要符合生活本來的面目,能從本質上反映生活的真實情況。這里要強調指出的是,真實的材料是讓文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保證。如果材料不真實,胡編亂造,不僅文章的主旨得不到真正的體現,而且往往讓人讀來會感到不可信,甚至產生反感。
典型是指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它既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又能集中地表現文章的主題。圍繞主題選材不可能把與主題有關的材料都寫進去,必須精選典型的材料。如果不注意選擇典型材料,而是“是菜就往籃子里剜”,這樣非但不會把事物說清楚,反而會沖淡主題。
新穎就是新鮮有引力,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人無我有。在篩選材料時盡量選一些自己獨有的,為別人所不知的,才更有吸引力。2)人有我新。別人也有同樣的材料,寫作文時不妨有意避開這些材料,選擇那些人們不太熟悉或者鮮為人知的陌生材料。這樣就會使人產生新鮮感,從而激發起閱讀的興趣。3)人新我奇。當別人一窩蜂地從正面、從常規去使用材料時,不妨逆風而上,反其道而行之,運用逆向思維,從反面看常規,即顛倒一下觀察認識的角度,這樣就能避開俗套,其新奇之處一下子就顯露出來,于是文章有了脫“俗”之感。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掌握“選材”的“提升要訣”
在校園、家庭、社會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必然會看到和聽到許許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作文素材就會有很多。有些現象或變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關鍵深究下去,就會發掘出新穎的材料來,做到點石成金,把普通的材料提升為優秀的材料。
具體方法是認真思考,必須經過“選擇――放棄――再選擇”的反復選材過程。要放棄那些大路邊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發現、自己的特色。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是刻骨銘心的生活體驗,才會是妙趣橫生的優美故事,才會是震撼心靈的情感表現。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選材就是典型一例: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有浩如煙海的感人故事,怎樣才能提煉出最為感人的材料?作者是煞費苦心的,經過了無數次的“選擇――放棄――再選擇”,最終提煉出優秀的事例,成為人們學習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