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6: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依據當今社會人們普遍的生活方式,提出“碎片化”的概念。在碎片化背景下,移動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催生出“碎片化”應用。以某大學本科班級的全體學生為例,利用社會網絡分析從結構性,因素性,關聯性三個方面探究碎片化時代下群體之間的人際關系,結果顯示碎片化時代群體重聚現象顯著。
[關鍵詞]
碎片化;社會網絡分析;人際關系;重聚;群體
1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節奏也在日益加快,空間移動與轉換頻率的增加使得人們有限的時間被劃分的越來越細,呈現“碎片化”的特點[1]。移動互聯的的興起讓生活變得愈加便捷,“碎片化”應用充實了碎片化時間,即便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位置,群體間依舊可以相互聯系得以重聚。因此研究了碎片化時間與“碎片化”應用相結合,群體之間人際關系的變化。大學生是當代活躍度較高,創新意識較強的群體,本文旨在通過大學生這個典型群體從結構性、因素性、關聯性三個方面得出普遍規律。
2碎片化時代的概述
“碎片化”起初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的學術研究中,原意為完整的事物被分成零碎的部分。近年來,“碎片化”作為一個新興詞匯在不同的領域的被賦予不同的涵義,在移動互聯時代背景下,“碎片化”時間指的是移動化的“等候時間”,包括上/下班途中,出差途中等一些分散的時間。“碎片化”應用是人們在零碎時間內消費時間使用的一種移動應用程序,用戶可以在任何位置,狀態下進行。“碎片化”應用使用時間是碎片化的,短則一分鐘,長則半個小時,應用種類是多樣的,“碎片化”應用憑借其良好的體驗逐漸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2]。碎片化下的重聚指群體利用應用軟件進行交流溝通重新相聚相識的過程。重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相同群體之間互動性增強,另一方面主要指傳統意義上的不同群體按照興趣,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共同的行為方式重新聚集起來。
3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基礎及現狀
3.1社會網絡分析簡介社會網絡分析是一種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收集和獲取網絡數據更加便利,社會網絡分析逐漸受到公眾和學界的青睞[3]。社會網絡數據基本測量包括密度、中心度等。密度是度量客體之間互相聯絡程度的重要指標,網絡密度越大則關系越密切,點度中心度是考察各個節點的相對中心度,即與該點有關系的點的數目。中心度研究集中在各個節點,而中心勢考察的是一個整體的內聚性,即整體中心化的程度[4]。
3.2社會網絡分析有關人際關系的研究社會網絡分析在人際關系的研究主要分為結構性,關聯性,因素性三個方面。人際關系網絡的結構性主要體現在依據不同的屬性劃分出不同結構的人際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網絡,為進一步量化提供數據及依據,包括情感網、咨詢網、情報網、信任網等。Milgram的“六度聯結的小世界”充分說明了人際關系的關聯性,通過計算平均距離即人們通過多少個中間人建立聯系,進而說明人際關系的關聯性。人際關系的因素性是研究影響人際關系網絡形成的因素,這些因素具有普遍意義[5]。
4碎片化應用對群體影響的研究設計
[6]4.1研究內容本文研究碎片化時代下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變化,按大學生在關系網絡中的結構主要分為情感網和情報網,情感網表現在個體與他人的親密程度,包括聊天,學習,旅游,休閑娛樂等,情報網主要研究個人獲取他人信息時構成的人際關系網絡。碎片化時代下,應用涉及生活各個方面,現實的生活需求都會間接轉化為應用呈現給群眾,現實與虛擬已在無形中產生一種對應關系,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結構性進行前后對比,利用數據對人際關系網絡的關聯性與因素性進行探究,最終驗證重聚現象。
4.2研究對象本文選取本專業全體28名同學為研究對象,主要的原因包括:(1)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的群體具有雙重特征;(2)大學生是青春與理想兼并的一代,對于信息技術及新鮮事物有較高的興趣;(3)班級全體同學因為性格等方面不同呈現的人際交往關系具有普遍性。
4.3數據收集與處理
4.3.1情感網數據收集與處理本文數據的收集主要是通過觀察、訪談以及材料分析,首先通過微信與班級中的全體同學建立聯系,根據日常生活班級人際關系的觀察,一對一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問題主要基于“碎片化”應用的背景,在現實生活中,與應用相對應的一系列互動包括某人自愿主動性的和某同學去圖書館學習,逛街,看電影,享受美食及旅行等,根據班級全體同學的回答建立28×28矩陣。其次基于碎片化時代下應用的普遍,研究班級同學使用相同休閑娛樂類應用的情況,本研究以手機游戲為例,通過3個微信游戲將全體同學聯系在一起,同樣建立28×28矩陣,與上一個矩陣進行對比分析。
4.3.2情報網數據收集與處理本文情報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班級內部的人際關系,更多探究班級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從全體同學的角度,班級中的每個個體都可以通過微博這個平臺獲取自己關注的信息,構成一個人際關系網絡,把班級全體同學看成一個相同的社會群體,班級同學所共同關注的對象構成另一群體,實則是研究不同群體在碎片化時代下所呈現的狀態,群體內部之間的關系我們在這里不研究。這項數據的收集是通過微博的微關系對班級全體同學關注的對象進行匯總,最初的數目龐大,分析生成的社群圖過于復雜,難以發現其規律,于是不斷求平均值從最初的100多縮減到20個個體,這20個被關注者至少有7個研究對象關注,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5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1情感網人際網絡關系圖1表示現實生活中班級同學彼此存在非組織共同活動(唱歌,看電影,逛街)的關系,有兩名同學社交關系十分薄弱暫不考慮,此社群圖實際是26個樣本。從整體角度分析,圖一的網絡密度為0.1749,該數值較低,說明大學同學共同活動更多以寢室為單位,與其他同學交流互動的機會甚少,存在小群體現象。節點之間的平均距離為2.645,即任意兩個人進行溝通平均需要2個人作為媒介,個體之間關聯性較弱,同學之間的互動頻率低。圖2則表示通過碎片化時代下的應用班級同學所形成的密切關系。班級中有4名同學不玩此類游戲,因此樣本總數為24。圖2的網絡密度為0.933,該數值明顯高于圖1,則表明在碎片化應用的條件下使群體重聚的現象十分顯著,同學們互動頻率加快,形成了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鏈;節點的平均距離為1.067,任意兩個人都存在溝通的機會,每個同學之間都建立了一條交流通道,大學生人際關系網絡關聯性增強。通過社群圖圖2,圖2的對比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碎片化時代下大學生群體明顯的重聚現象。碎片化時代下的應用加強群體的內聚的同時,成員自身的中心度也在不斷增加。“核心人物”即點度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個體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有利于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5.2情報網人際網絡關系從微博的角度出發,被關注的人更新了一條狀態,那么本班同學中同時關注這個人的一些個體也會查看到,這些不同類型的個體可以實現在該被關注的人下發表評論、收藏以及轉發等功能,進而引起被關注人的關注,實現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形成了一個交流環網。該人際關系網絡的形成涵蓋許多因素包括社會階層、家庭背景、學歷、收入、興趣愛好等,微博作為一種碎片化時代下的產物促進社會群體重聚。
6結論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碎片化時代背景下,“碎片化”應用使群體重聚現象得以體現,這種重聚是重新聚合,相同群體之間的重聚即通過虛擬促進現實人際關系,虛擬與現實的一致性是我們一直所期待的。不同群體之間的重聚相對復雜,但同時這種重聚更具有現實意義,碎片化時代下人際關系的獨到之處正是不同群體的重聚,社會地位、地理位置、經濟水平不同的個體都能依據某個特征聚集在一起,社會分化也是群體重聚的過程,重聚也是分化的進一步提升。社會網絡分析為重聚現象的提出進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所研究的樣本較小,只是對這種現象進行初步探索,重聚的形成包括各種因素,后續的研究可以從內因,外因入手搜集更全面的社會網絡數據,利用網絡動態學,復雜網絡理論等進行更深入研究[7]。
主要參考文獻
[1]徐冉.“碎”眼看“聚”———以微博為例看碎片化背景下的群體重聚[J].新聞世界,2011(8).
[2]常政.移動時代的經濟學———碎片化應用[J].程序員,2011(6):56-58.
[3][美]諾克,楊松.社會網絡分析[M].第2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4][美]斯科特.社會網絡分析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5]申?,周策.社會網絡分析法在人際關系中應用的研究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2013(1).
[6]郭金龍,陸宇杰,許鑫.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大學生現實與虛擬社會人際關系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12).
傳統的公共管理政策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凸顯出相應的問題,因而在此背景下為緩解當前公共管理危機,要求政府機構應結合社會網絡分析來不斷完善公共管理政策內容,且以新型理論范式來應對傳統理論實踐中的問題,提升整體公共管理水平。以下就是對社會網絡分析與公共管理政策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前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并帶動政府機構不斷完善自身公共管理手段。
一、公共管理和政策網絡概述
基于網絡視角的角度來看,公共管理概念界定的過程中融入了英美多元主義思想,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德國協商主義思路,繼而由原有的議題網絡形式轉變為政策系統。此外,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公共管理和政策網絡即為律師、專家學者等社會人員就公共事務治理的互動集合,在互動的過程中社會人員可充分運用網絡平臺等領域來達成信息共享及資源交換的目標,最終由此實現對公共政務問題的有效處理。另外,公共管理與政策網絡的實施亦強調了對權力關系的依賴性。例如,美國政府在公共事務處理過程中即通過網絡協會的設定達成了對公共管理和政策網絡的深入研究。
二、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會網絡分析
(一)政治參與和公共政策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會網絡在平衡相互依存關系的基礎上在政治參與和公共政策中更為注重探討主體間的行為管理。例如,艾柯達和里奇在科學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即將網絡對政治參與的影響化為自身研究重點,并以方差分析測量的形式掌控到網絡層側結構間的差異性,最終通過對研究數據的整合深層次分析出中層管理者、CEO等政治參與者在公共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差異性,繼而以此來帶動參與者在政治事務處理過程中可不斷加強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形成有效的信息傳遞。此外,塞格爾在對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會網絡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以決策模型構建形式預測政治參與網絡類型,最終表明社會網絡分析的重點為政策問題。
(二)信息傳播
公共政策危機存在著不可預測的特點,因而基于此,在社會網絡分析中國外學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強調了將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預警等納入到研究領域中,繼而由此來深化科學研究層次。例如,哈里斯在2006年的社會網絡分析研究中即將公共衛生威脅化為研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并基于應急規劃系統構建的形式豐富了研究過程,同時帶動個人與機構合作解決公共管理事務的過程中著重考慮威脅因素的影響,且通過信息傳播的形式全面掌控到公共事務處理現狀,繼而達成高效率事務處理狀態。此外,2009年卡普卡在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將EMAC作為自身主要研究對象,且通過對網絡分析軟件的應用得出了“危機響應組織的關鍵能力即為合作協調能力”的結果。另外,在社會網絡分析中信息資源的流動性亦是研究重點,因而在此基礎上2007年侯賽恩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利用社會網絡分析功能獲取到相應的通信數據,且以傳播機制構建的形式來應對公共事務危機多變且復雜的問題,達到最佳的科學研究狀態。
(三)公共服務提供
政府的主要職能即為提供公共服務。因而基于公共管理領域社會網絡分析行為的展開要求科學研究人員在實踐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探索公共服務高效性提升的對策,且充分發揮網絡分析功能重點研究公共服務網絡層次。例如,2011年國外學者斯泰恩在實踐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即以Mkindo領域水資源治理問題的研究形式為公共服務項目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參考條件。同時,學者迪泰恩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70個組織的問卷調查形式掌控到第一手研究資料,且通過對資料的整合總結出Mkindo領域水資源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最終由此引導政府機構在實施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以制度安排的形式不斷緩解水資源治理問題,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用水環境。
三、網絡分析對我國公共管理政策的啟示
(一)基于政策制定的角度
網絡分析對我國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隨著經濟社會多元化特征的不斷凸顯,傳統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逐漸凸顯出自我化的特征,即過分追逐個體利益而忽視了公眾權益。因而在此基礎上,網絡分析形式的實現推動政府機構在政策完善過程中以利益訴求機制構建的形式鼓勵公眾主動參與到政策完善中,并通過利益訴求整合結果的分析達到最佳的政策實施狀態;第二,網絡分析對公共管理政策制定所帶來的啟示亦體現在帶動了網絡主體互動形式的增強,即為公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互動環境,繼而由此來便于政策的實施,且形成穩定的社會發展狀態。
(二)基于和諧社會建設角度
基于網絡分析的基礎上得知傳統的社會建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公共管理部門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運用網絡分析手段構建多元社會治理觀念,且通過新媒體宣傳平臺對多元治理模式的重要性展開宣傳行為,以此來加快多元社會治理模式建設步伐,同時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涌現出來,繼而由此轉變了政府定位,并帶動公民積極參與到和諧社會建設活動中,同時承擔起相應的職責,達到多元社會治理目標。另外,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帶動下,我國政府機構逐步完善了社會公共責任機制,且以多方參與的形式倡導合理解決公共危機問題,繼而為公民提供良好的服務環節。
(三)網絡分析對公共管理的影響
社會網絡分析創新了社會治理路徑,且帶動公共管理部門在實施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突破密閉環境的限制,將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成果融入到社會管理環境中,最終由此來應對傳統管理模式下凸顯出的問題。此外,由于社會網絡分析結果是基于復雜網絡持續互動所獲取,因而基于此,要求公共管理部門在公共事務危機處理過程中應不斷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并基于網絡分析的基礎上,以網絡演化動態的關注形式來強化政策實施成效,同時達成社會轉型目的。
結論
[關鍵詞]網絡 路徑分析 資源分配MAPGIS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416(2010)02-0005-02
1 網絡簡介
網絡(network),是指某些線狀要素之間相互連接所構成的一種復雜的模式,在現實世界中,許多網絡系統,比如道路交通網、電力網、水系網、煤水管網等都可以用它來進行抽象表示,在現實中,網絡起到了把資源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的作用,比如:車流的轉移、煤氣的分配、水系的匯集等;但在資源的運送過程中會伴隨著資源消耗、堵塞、減緩的現象,這表明,當我們利用網絡進行類似活動時,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機制,使資源能夠合理高效地進行流動。
網絡功能用于模擬那些動態的,難以直接量測的行為,在一個網絡模型中,現實的網絡要素可以通過一套規則及數學函數予以表達。但這個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實際應用中,把網絡規則和函數化,我們就可以用系統工具對一些關鍵問題進行基于網絡的分析和輔助決策,達到有效利用資源的目的,這個系統工具一般就是GIS,抽象的網絡數據一般就是GIS的一種基礎數據。
2 網絡的數據模型
面向網絡的數據通常利用數學中“圖”(graph)的形式來模擬,因而可以用圖論的一些理論成果來解決網絡分析中的許多問題,但GIS中的網絡又不同于圖論中的“網絡”,包括:
(1)其網線和結點具有空間位置的意義;
(2)網線和結點都可以有權值,且可以是多重的,比如,網線的正向及逆向阻礙強度、需求、容量等;
(3)結點可能有轉角數據;
(4)GIS中的網絡并不總是有向圖,比如,自來水管網可作為有向圖表示,但道路網卻可以被看作無向圖。
網絡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和屬性有:
(1),結點(vi)/結點集V(G), 其中,V(G)=[v1 v2 …vn]T
網絡中的結點,比如:車站、道路交叉口、港口等,其狀態屬性包括阻力和需求等,并包括幾種特殊類型:
A,站點,在路徑選擇中資源增減的結點,如庫房,車站等,其屬性為資源需求
B,中心點,即接受和分配資源的位置,如商業中心,水庫等,其屬性有資源總量、阻力額度等;
C,障礙點,網絡中資源不能通過的結點
D,轉角點,網絡中分割結點處,資源可能轉向,比如公路上不允許左拐,則構成轉角點
(2),邊(e)/邊集E(G)=[e1 e2…en]T
網絡中的邊,如街道、河流、水管等,其狀態屬性有需求和阻力;
(3),圖,圖是一個非空的有限結點和有限邊的集合,可表示為G(V,E)
(4),網絡,表示為D=(V,E,W),其中W為網絡的權函數,為其網線和結點的權值表示
(5),流,網絡中任意弧的資源流量,可記為f(aij)-fij
3 空間網絡分析方法
網絡分析是在線狀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的,線狀要素間的連接形式非常重要,所以在多數情況下以矢量數據格式進行實現,在GIS的空間網絡分析中,其主要目的在于:選擇最佳路徑、選擇最佳資源布局中心等。所謂最佳路徑是指從起始點到終點的最短距離或花費最少或途經覆蓋最大等的路徑;最佳布局中心位置是指各中心所覆蓋范圍內任一點到中心的距離最近或花費最少。
3.1 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
在空間網絡分析中,路徑問題占有重要地位。人們常想在地理空間網絡中指定的2結點間是否存在路徑,如果有則希望找出其中最符合要求的路線,如最短、景觀最多等,這種路徑問題對于交通、消防、觀光,信息傳輸等有重要意義。從網絡模型的角度看,最佳路徑求解是在指定網絡2結點間尋找一條阻礙強度最小的路徑,其產生基于網線和結點轉角的阻礙強度。最佳路徑分析的實現算法有多種,其中常用的有基于單源點的Dijkstra算法和多結點對間使用的Floyd算法;另外,也用Prim算法和Kruskal進行路徑的連通性分析;
3.2 定位-配置分析(location-allocation analysis)
定位-配置分析是根據中心地理論框架,通過對供給系統和需求系統2者空間行為相互作用的分析,來實現網絡設置布局的最優化。 資源分配是模擬資源如何在中心極其周圍的網線、結點間流動的。根據中心容量以及網線和結點的需求將網絡和結點分配給中心,分配是沿著最佳路徑進行的。當網絡元素被分配給某個中心時,該中心擁有的資源量就依據網絡元素的需求進行縮減,當中心的資源耗盡,分配就停止。
資源分配網絡模型有中心點極其狀態屬性和網絡組成,分配有2種方式,一種是由分配中心向四周輸出,另一種是由四周向中心集中。
在算法實現上,包括P-中心問題、中心服務范圍、中心資源分配范圍等,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這些算法計算量過大,經常用一些啟發式算法來逼近或求的最佳效果,比如:Teitz-Bart算法。
4 MAPGIS的網絡管理
MAPGIS網絡管理分析子系統為管理各類網絡提供了方便的手段,我們可以通過它迅速直觀地構建各種網絡并可以實現強大的網絡查詢和分析功能,能夠進行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普遍意義和實用價值的關閥搜索、最佳路徑、資源分配等功能,從而可以有效支持緊急情況處理和輔助決策。
MAPGIS網絡分析子系統由2大模塊組成:網絡編輯模塊:用來建立網絡和錄入數據;網絡分析模塊:用于數據查詢、輸出以及空間網絡分析和輔助決策,在這一模塊中不能改動關鍵數據。
在網絡編輯模塊,可以通過3種方法輸入網絡數據:手工輸入,通過MAPGIS線文件轉換以及通過外業探測數據庫建庫,不管用哪一種方法,在該系統中都可以對生成的網絡數據進行復雜的編輯,比如:對網線的編輯,包括網線的添加,刪減,移動,轉向,加、減點,線的參數設置以及網線屬性結構和屬性的編輯;對結點的編輯,包括結點的加減,移動,屬性結構、屬性內容的編輯以及結點參數的設置等;對網絡整體的平差,轉換等。
該模塊在使用中比較直觀,操作方式與輸入子系統基本保持一樣,但個別窗口操作方式不太好用,甚至無法實現,如鼠標中鍵功能。
4.2 網絡分析
網絡分析模塊是MAPGIS進行網絡數據空間分析的功能模塊,在網絡編輯模塊的基礎上,通過它可以實現網絡查詢檢索及分析功能,總體情況下,該模塊可實現連通性分析、路徑分析、資源分配、追蹤等功能。簡單使用步驟如下:
*裝入底圖文件
*裝入待分析的網絡文件
*進行附屬數據的設置,比如站點、中心、障礙等
*進行網絡分析
*分析結果的保存或統計、出圖
(1)連通分析
連通分析是為了檢驗某結點與其他結點間的連通性,比如,查看某個地方與全國公路網是否通車。使用時,鼠標捕捉并鎖定待檢驗結點,系統就可以直接進行整個網絡的連通檢查,實現簡單,但結果也較直觀簡單。
(2)閥門分析
閥門處理在供水、供電等方面應用廣泛,如電力網發生斷路,在查尋過程中必須關閉相應的電壓開關,分析過程包括:
閥門指定:通過一個條件表達式,將符合條件的結點指定為閥門;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閥門搜索:使用時,用鼠標點出電線斷點或水管爆管出,按閥門指定的搜索條件進行閥門關閉。系統將以醒目色顯示搜索結果。
(3)路徑分析
路徑分析功能包括三個方面:求最短路徑、求最佳路徑、求游歷方案。分析條件可通過一個對話框來設置,如圖1。
最短路徑其實是最佳路徑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不考慮其他屬性,只單純計算兩結點之間的最短距離,當要考慮網線權值,考慮轉角權值,障礙等時,就是最佳路徑了,而當選擇的結點多于2個時,可為游歷方案。當系統按指定的結點及分析條件得出分析結果后,為便于直觀顯示,分析結果可以閃爍的方式顯示,并可把路徑輸出為線文件或進行經歷結點和網線的統計,如圖2。
(4)資源分配
如前所述,資源分配就是為網絡中的網線尋找最近的中心,資源根據中心容量及網線的需求將網線分配給中心,分配是沿著最佳路徑進行的,在MAPGIS中,進行資源分配的大致過程如下:
*設置中心數據,指定中心點及其容量、限度、延遲
*設置網線需求以及網線權值
*設置轉角及其權值
*實施資源分配,進行系統處理
對于處理完成的分析數據,為了直觀表現,系統同樣可以進行分析結果參數的設置以及輸出網線結點集的單獨顯示。
(5)其他常用分析功能
除了上述分析功能外,MAPGIS還具備其他幾種常用分析功能,主要包括:追蹤分析、查詢統計、網絡的完整性檢查以及動態分段分析等,其分析過程也都比較直觀,在實際應用中都經常用到。
5 結語
MAPGIS的網絡管理子系統在功能實現上算比較完整,其操作過程也比較簡單明了,所以比較容易上手,并也容易理解,在了解網絡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空間管理分析更是能得心應手。在眾多網絡管理領域,MAPGIS的使用都可以實現。但是,在其分析過程中,有些功能的實現過于簡單,對于更加復雜的一些情況則難以應付。總體而言,其使用層次只能在空間網絡分析中的表層階段,對于非常復雜的一些網絡分析需求,就需要求助其他一些功能更為強大的工具了。
[參考文獻]
[1] 張宏,溫永寧.地理信息系統算法基礎.科學出版社.
[2] 黃杏元,馬勁松.地理信息系統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吳信才.MAPGIS地理信息系統.電子工業出版社.
[作者簡介]
肖永東(1981―)男,大學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為測繪與地理信息系統。
關鍵詞:中文醫藥科學引文索引;內科學;引用分析;期刊評價;
作者簡介:徐浩(1989-),男,江蘇鹽城人,南京中醫藥大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醫藥衛生科學評價;
引言
科學文獻之間通過相互引證形成引文網絡,表現為橫向關聯和縱向繼承的交流形勢。期刊作為論文的主要載體,是科學研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引文網絡引申出期刊引用網絡,基于網絡結構關系進行期刊引用分析,比基于單種期刊的影響力分析更容易得到學科層次上的宏觀分析結果。目前,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期刊引用網絡研究已日趨成熟,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包括:政治學[1]、管理學[2]、新聞學與傳播學[3]、哲學[4]、中國文學[5]、外國文學[6]、[7]、法學[8]、藝術學[9]、語言學[10]、體育學[11]、心理學[12]、社會學[13]等,但是對醫學期刊引用網絡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具體到內科學領域,相關研究大多僅針對學科內個別期刊[14-16],研究內容也僅局限于引文及互引[17-18],并沒有揭示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引用網絡關系。因此,本文將借助引文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對內科學期刊引用網絡進行研究,揭示該學科期刊之間的引用網絡結構,體現研究內容的相關性,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融合以及新的交叉點,進而全面了解該學科期刊內在質量、利用率和在本學科期刊引用網絡中的學術影響,為該學科的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
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筆者基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所收錄之醫藥衛生類期刊創建的《中文醫藥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MedicineSciencesCitationIndex,以下簡稱CMSCI)數據庫。我們采集了CMSCI中2004-2008年24種內科學期刊的引文數據,并對期刊名稱進行統一規范,主要包括:(1)同一本期刊在不同時期的期刊名不同,例如:中國實用內科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臨床版)、中國實用內科雜志(前沿版);(2)外文期刊全稱和縮寫并存,例如:NEnglJMed簡稱為NEJM;WorldJGastroenterol簡稱為WJG等。(3)原數據本身存在錯誤,如:AmJCardiol被誤標注為AmJCardio等。此外,我們還剔除了不可用的數據,確保了分析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一、內科學期刊引用網絡概況
筆者選取24種內科學核心期刊作為統計對象,從兩個方面展開分析:(1)通過引用次數考察其他期刊對內科學期刊形成的引用網絡結構;(2)通過被引次數分析內科學期刊對其他期刊形成的引用網絡結構。需要說明的是:《中華高血壓雜志》原名為《高血壓雜志》,《中國糖尿病雜志》原名為《中華糖尿病雜志》,為了保證數據的延續性和一致性,筆者統一使用最新期刊名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此外,由于本文討論的是期刊引用網絡,主要考察期刊相互間的引用情況,所以,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本文中的引用和被引用的期刊均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所收錄的醫藥衛生類來源期刊。
考察以內科學期刊為起點的引用網絡,筆者發現該網絡主要受三種因素影響:引文量、自引率、涉及學科范圍。一般來講,引文量越大、自引率越低、涉及學科范圍越廣,則該期刊引用網絡越復雜,反之,則越簡單。表1統計了內科學期刊2004-2008年引用文獻數據,并按5年引文量降序排列。
由表1可以看出:(1)《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的引文量遠遠大于其他內科學期刊,自引率低于學科平均值(6.9%),但是較窄的學科范圍影響了該刊引用網絡的復雜度。(2)《中國老年學雜志》位列第二,自引率也極低,涉及老年醫藥學、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衰老生物學及抗衰老研究等多個領域,可見該刊的引用網絡必然較為復雜。(3)引文量在15000-18000之間的有6種期刊,其中:《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中華內科雜志》和《中華風濕病學雜志》的引文量較為接近,自引率也較低,涉及學科范圍也較廣,不難推斷出他們的期刊引用網絡較為復雜;《中國內鏡雜志》的引文量排在第五,但是涉及學科范圍較窄,而且自引率較高,因此期刊引用網絡的復雜度有所下降;《中國動脈硬化雜志》涉及中醫藥學、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和特種醫學中防治動脈硬化性疾病,引文量也較高,但是稍高的自引率必然削弱該刊的引用網絡結構。(4)引文量在11000-14200之間的有8種期刊,其中:《臨床心血管病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老年醫學雜志》、《中華血液學雜志》和《中華腎臟病雜志》的自引率較低,但是引文量在整個內科學24種期刊中處于中等水平,而且涉及的學科范圍相對單一,因此,期刊引用網絡結構有待進一步擴展;《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的自引率高于學科平均值,引文量不高、學科范圍窄必然導致期刊引用網絡結構的簡化。(5)10000以下的有8種,其中:《中國地方病學雜志》主要報道我國地方病科研成果和防治經驗,研究領域較窄,很難與其他期刊進行知識交流,從而自引率極高,必然導致期刊引用網絡結構簡單;《中華高血壓雜志》、《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中華傳染病雜志》、《中國糖尿病雜志》、《中華消化內鏡雜志》《腸外與腸內營養》和《中國循環雜志》的自引率并不算高,但是引文量均較低,而且僅涉及內科學的一個或少數幾個研究領域,期刊引用網絡必然較為簡單。
另一方面,期刊被引次數與期刊引用網絡結構的復雜度之間往往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是過高的發文量和自引率往往會對引用網絡產生負相關影響,為此,筆者引入篇均他引強度指標進行分析。篇均他引強度=2004-2008年度內科學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總次數/2004-2008年度內科學期刊的發文量。表2給出了內科學期刊2004-2008年被引用情況,并按5年被引次數降序排列。
根據表2數據,從期刊5年被引次數進行分析可得:(1)6200以上的有4種期刊,其中:《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主要報道結核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實踐經驗,在內科學期刊中排在首位,而且篇均他引強度也最高,說明該刊對其他期刊的影響較大,以其為終點的期刊引用網絡較為復雜,結構穩定;《世界華人消化雜志》排在第二位,但是篇均他引強度遠低于學科平均值(1.47),可見該刊的引用網絡有待進一步完善;《中華內科雜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位列第三、四位,篇均他引強度也較高,說明以其為終點的期刊引用網絡較為復雜,結構均衡。(2)3900-5100之間的有5種期刊,其中:《中華肝臟病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的篇均他引強度均在2.0以上,可見他們的期刊引用網絡有一定的復雜度,結構也較合理;《中國地方病學雜志》、《中國內鏡雜志》涉及的學科范圍較窄,篇均他引強度也較低,必然導致期刊引用網絡結構相對松散。(3)2000-3500之間的期刊有9種,對應的期刊引用網絡相對簡單,對其他期刊的影響力有限。(4)其余6種期刊均在2000以下,對其他期刊的影響力較為微弱,引用網絡結構極其簡單。
二、內科學學科內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某個學科內的學術期刊往往會在其內部產生錯綜復雜的相互引用關系,從而構成一個學科內期刊引用網絡。如果我們將期刊看作富含學科知識的集群,那么引用與被引實際反映了知識在不同知識集群間的交流與滲透。為說明24種內科學期刊學科內引用網絡的構成情況,揭示內科學期刊間的相互引證關系,筆者統計了內科學期刊2004-2008年相互引用數據,如表3所示。其中行標題為來源期刊,列標題為被引期刊,對角線加粗數據即期刊自引數據。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將期刊之間年均相互引用2次及以下視為偶然事件,因此,如果兩種期刊之間5年引用或被引次數大于10,視為連通,出入度增加1,反之,出入度不變。
根據表3數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1)學科自引率
通常情況下,學科自引率越高,則學科內期刊引用網絡越簡單。有17種內科學期刊的學科內自引率在50%以上,其中《中國地方病學雜志》、《世界華人消化雜志》更是高達97.88%、93.38%,說明其與學科內其他期刊的交流微乎其微。學科自引率較高的期刊還有《中國內鏡雜志》、《中國動脈硬化雜志》、《腸外與腸內營養》、《中國老年學雜志》、《中華風濕病學雜志》、《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分別為89.46%、89.11%、85.52%、85.30%、84.40%、83.65%,他們基本上只關注本期刊已發表的成果,對學科內其他期刊的影響極其有限。
(2)期刊出入度
內科學學科內部期刊引用網絡的平均出入度為7.42,僅有9本期刊的出度、11本期刊的入度在平均值之上,說明整個期刊引用網絡比較稀疏。《中華內科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中華老年醫學雜志》的出入度均排在前5位,說明這3種期刊活躍程度較高,在學術網絡中的輻射度較廣,輻射能力較強,處于內科學期刊引用網絡的中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的入度分別是14、11,名列第2、4位,但是出度分別僅有8和5,說明這2種期刊被內科學其他期刊較多引用,但是其他期刊對其影響有限。《中國老年學雜志》、《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的出度名列前茅,但是入度僅有3和8,說明其在期刊網絡中尚處于知識接收端,受其他期刊的影響較大,對其他期刊的影響力有限。進一步觀察發現,《中國老年學雜志》從2007年開始由月刊改為半月刊出版,《世界華人消化雜志》從2006年開始由半月刊改為旬刊出版,導致這2本期刊2004-2008年的載文量排在24種內科學期刊的前兩位,從而嚴重削弱了他們對其他期刊的影響力。
(3)網絡連通性
如果表3所對應的期刊引用網絡中的24個節點完全連通,除去主對角線的自引情況,一共有552條有向邊,那么有向網絡圖的疏密程度可以直觀反映內科學學科內部24種期刊相互引用關系的強弱。根據表3數據,2004-2008年內科學24種期刊的連通度為178,連通率只有32.25%,進一步反映出該學科內部期刊相互滲透性有待加強。
筆者根據表3數據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Pajek繪制出對應的期刊引用網絡圖,每個節點表示一種來源期刊,兩個節點間的線條表示這兩種期刊存在引用關系,線條的粗細表示引用次數的多寡。由此能夠更直觀地考察期刊之間的引用網絡關系:(1)以《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為關鍵節點的子網絡,該刊與《臨床心血管病雜志》、《中華高血壓雜志》、《中國循環雜志》、《中國動脈硬化雜志》、《中國老年學雜志》之間的線條較粗,說明相互聯系緊密。進一步觀察發現,這6種期刊所發表的論文較多涉及心血管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領域具有高度交叉性,因此關系密切是必然的。(2)基于研究領域的高度一致性,即都與消化疾病有關,《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中國內鏡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等4種期刊相互之間的線條較粗,聯系緊密。(3)《世界華人消化雜志》、《中華消化雜志》和《中華肝臟病雜志》構成引用子網,前者較多引用后兩種期刊的論文,受其影響較大。主要原因在于肝臟是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內科學領域的學者對消化系統疾病的研究離不開對肝臟疾病的關注。(4)《腸外與腸內營養》、《中華血液學雜志》、《中國地方病學雜志》、《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和《中華風濕病學雜志》處于內科學學科內期刊引用網絡的邊緣,影響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內科學期刊與其他學科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以學科為單位,通過分析學科期刊之間的引用與被引用關系,可以反映期刊所對應的學科之間的密切程度,進而發現學科交叉點。為了考察內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發現新的學科增長點,筆者統計了2004-2008年度內科學期刊與其他學科期刊之間的互引數據,按照學科類別進行統計,其中:表4統計出內科學期刊引用其他13個學科期刊的篇次,并按引用次數均值降序排列,表5給出其他學科期刊引用內科學期刊的篇次數,并按引用次數均值降序排列。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期刊的學科分類借鑒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由于綜合性醫藥衛生期刊通常會刊載多個學科的論文,無法將其歸屬于某一門學科,因此,筆者未將其納入學科討論范圍。
結合表4、表5數據可以看出:內科學期刊引用其他學科期刊的次數不僅很多,而且引用的學科種類也較多,13個學科均有涉及,這與內科學的學科特性密切相關。內科學是一門涉及面廣和整體性強的二級學科,包括呼吸病學、循環病學、消化病學、泌尿系統疾病學、血液病學、內分泌代謝病學、風濕免疫病學及中毒部分,因此,內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關系十分密切。
根據平均引用和被引次數,我們把13個學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內科學強相關的學科,包括:臨床醫學、中醫學、預防醫學衛生學、基礎醫學;第二類是與內科學部分相關的學科,分別是:藥學、外科學、兒科學、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特種醫學、腫瘤學;第三類是與內科學弱相關的學科,包括:五官科學、婦產科學、皮膚病學與性病學。
(1)與內科學強相關的學科
內科學引用臨床醫學位列第3,被臨床醫學引用的次數排在第1,可見內科學與臨床醫學的學科關系十分密切。內科學是一門涉及面廣和整體性強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各科的基礎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有其普遍意義,是學習和掌握其他臨床學科的重要基礎。臨床醫學的共性診斷與治療思維,集中表達在內科學中,且在臨床實踐中,內科疾病也最為常見,因此內科學知識對學習、掌握其他學科大有裨益。
引用內科學次數較多的學科還有中醫學,中醫學與內科學交叉形成中醫內科學,運用中醫學理論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并采用中藥治療為主的一門學科,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它臨床學科的基礎,這就決定了內科學對中醫學研究的滲透。
與內科學關系密切的還有預防醫學衛生學,平均引用次數和被引次數分列學科第4和第3位。預防醫學衛生學著重在保持、促進與維護社會大眾、特定群體或一般個人的健康,并包括預防傳染病、疾病、殘疾、癌癥、其他身體組織變異、與過早死亡的發生,因此涉及多個科學、醫學與公共衛生領域。
基礎醫學平均引用次數和被引次數分列學科第2和第4位,可見其與內科學關系緊密。基礎醫學屬于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其所研究的關于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及其規律為其他所有應用醫學所遵循,因此,內科學的發展必然借鑒基礎醫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
(2)與內科學部分相關的學科
藥學、外科學、兒科學、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特種醫學、腫瘤學都是與內科學部分領域相關的幾個學科。首先,內科學與藥學的關系好比內科醫師與藥師的關系,內科醫師要想臨床用藥做到安全、有效、經濟,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除了自己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準確的臨床診斷外,合理用藥更為關鍵,這就需要醫師和藥師的通力合作,二者密不可分,只有這樣才能將正確的診斷轉化為有效的治療。其次,外科學與內科學的關系比較特殊。內科學引用外科學名列第1,被外科學引用的次數排在第6,盡管如此,年均也達到421.8次,與基礎醫學、藥學相差不大。另外,兒科學與內科學也存在交叉,形成兒內科,主要研究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小兒循環系統疾病、小兒消化系統疾病、小兒泌尿系統疾病、小兒血液系統疾病、小兒內分泌疾病、小兒免疫缺陷疾病等。再次,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內科學交叉,形成神經內科學,主要研究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診斷,從學科性質上,神經內科隸屬于內科系統。另外,特種醫學有關放射診斷、放射治療、臨床核醫學和介入治療等研究主題被內科學期刊較多引用,例如:CT仿真結腸內窺鏡、門脈造影CT、多層螺旋CT、X線放大攝影、TIPSS技術、雙介入栓塞治療等。最后,內科學的很多期刊都涉及到各種癌癥的治療,例如:胃癌、肝癌、結腸癌、大腸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這方面往往會引用腫瘤學的期刊。綜上,這些學科在部分領域與內科學都有交叉,并在交叉的基礎上產生了不少新興學科。
(3)與內科學弱相關的學科
五官科學、婦產科學、皮膚病學與性病學都與內科學有一定的引用關系,可見內科學的研究內容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也說明內科學擁有很強的學科引用網絡。進一步的觀察發現,這些學科的研究范圍比較特定,其引用內科學期刊的次數相對較少,表明內科學與這些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較少,影響也較弱,但它們對內科學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內科學期刊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引用外文文獻的多少可以反映一個學科與外國研究成果同步的程度。為提高我國內科學研究水平,內科學界必然會借鑒很多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外文文獻,引進吸收國外優秀研究方法。鑒于過高的載文量往往會拉高總引文量,因此,筆者采用篇均引用外文數量這一指標進行分析。表6為24種內科學期刊引用外文情況,并按篇均引文降序排列。
結語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網絡結構;專利合作;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一、引言
合作專利作為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在研究產學研合作中有較高的可量化價值[1]。青島市產學研合作近年來快速發展,專利合作初具雛形[2],呈現出網絡化的特征[3]。從社會網絡的視角下分析青島市產學研發展的現狀,探究其關鍵節點,對促進青島市產學研合作發展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青島市產學研合作專利現狀
專利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分析系統()。為了了解合作專利在青島市的現狀,且避免任何遺漏,檢索式選用“申請人=大學 and 公司”,“地址=青島”的方式檢索專利,其他情況以此類推。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及分析系統的檢索,截止2016年5月20日,共檢索到專利990件,剔除干擾項如“青島大學科技教育開發公司食品科學研究所”非合作專利項及高校間的合作專利項,共獲得有效合作專利947項。
如圖1所示,整體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島市合作專利的申請量逐年上升,呈現出一種階段性的特征,一是1985-2006年為萌芽階段,二是2006-2010年為起步階段,而三是自2010年前后有較為明顯的增長,進入快速發展段。
三、專利合作社會網絡分析
將前文所述的合作專利數據進行處理,以合作次數確定權重,刪除重復數據,以導入社會網絡分析軟件GEPHI中,獲得1985-2016青島市專利合作網絡圖,如圖2所示。圖中節點表示專利申請主體,節點標簽的大小代表與之合作節點個數的多少;連線表示節點相互關聯的關系,即高校與企業合作申請了專利,連線的粗細則代表合作次數的多少。
觀察圖2可以看出,青島市專利合作網絡具有較明顯的以各大高校為關鍵節點的社區結構[4]。
將2009-2015年青島市合作專利數據逐年導入GEPHI軟件,獲得專利合作網絡參數的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其中加權平均度呈上升趨勢,表示各節點的合作節點數量逐年上升;圖密度逐年下降,表示節點連接逐年松散;平均路徑長度呈逐年上升趨勢,網絡直徑呈上升趨勢,表示節點的連接難度逐漸增大。
結合合作專利申請數量不難看出,青島市專利合作網絡結構逐漸向大范圍、低密度、多社區的結構發展,各關鍵節點的輻射范圍日漸擴大,作用也逐漸增強。圖4為近年專利合作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中介中心度的變化趨勢。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不同領域的專利發明創新周期和難易程度均存在較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專利合作網絡的結構。
四、結論與展望
青島市近年來產學研發展較為迅速,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成果顯著,以高校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勢頭良好,專利合作網絡范圍日漸擴大,綜合實力強的高校在專利合作網絡中占主導地位,而且呈現出“二八分化”的特征。由于不同行業領域專利的異質性,對區域專利合作網絡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程度影響,將在后續研究中針對特定領域的專利合作網絡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吳偉,呂旭峰,余曉.協同創新視閾下部屬高校合作專利產出發展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09:12-18.
[2]丁海德,綦曉卿,周曉梅.青島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分析――基于專利信息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103-107.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5)06-0135-04
引言
自然資源管理由于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而顯得非常困難[1]。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大都是公共資源,眾多行動者爭奪導致資源耗盡以及管理沖突,自然資源管理的有效性取決于行動者對公共資源管理規則的認同、資源使用協議、沖突解決、信息共享、共同認知建立等[2]。研究顯示,自上而下的集權式管理對自然資源管理往往無效,人們開始轉向于多行動者參與自然資源共管,通過把不同行動者納入到管理過程中,可以解決自然―社會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問題[3]。
為解決當代自然資源管理問題如森林資源的枯竭、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等,研究如何克服資源管理的合作難題顯得尤為重要。最近的研究把社會網絡作為有效處理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適用于自然資源管理中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分析,以有效地解決自然資源管理困境。社會網絡在自然資源管理規則的實施上甚至可能比正式制度還有效。
關于社會網絡在自然資源管理中作用的討論,引發越來越多實證研究。研究不同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社會網絡,分析社會關系結構如何促進或者阻礙自然資源管理行動。社會學家廣泛研究了社會網絡的運用,使得社會網絡分析(SNA)方法逐步發展起來[4]。然而到目前為此,在自然資源管理領域,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本文首先討論社會網絡分析的主要研究內容及其應用,接著研究社會網絡怎樣影響自然資源治理的進程,最后討論未來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解決自然資源管理復雜問題的方向及趨勢。
1 社會網絡分析(SNA)及其應用
社會網絡分析(SNA)最早誕生于社會學領域。社會學中社會網絡是一種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厘清行動者之間、行動者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社會網絡分析還是一個視角,是由行動者之間的關系所構成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本身成為研究的對象[5]。
最近十年,社會網絡分析(SNA)在國內已被廣泛運用于傳播學、管理學、項目管理、組織管理、知識管理等領域。社會網絡可運用于傳播學,吳飛認為傳播是一個網絡狀模式,只有那些善于利用多種傳播網絡的個人或者組織才會擁有更多的信息資源,他們也就擁有更多的社會和文化資本[6]。姚小濤等認為社會網絡分析有助于解決新的環境下管理實踐與理論研究的挑戰[7]。社會網絡分析還可以運用于產業集群研究,符正平等對企業社會網絡進行測量,研究表明企業的社會網絡異質性、網絡和中心性強度對集群產業轉移有顯著影響[8]。朱慶華等總結了國內外社會網絡分析在情報學領域的應用成果[9]。社會網絡分析還可用于構建項目管理的網絡模型,通過該方法的運用,能夠降低利益相關方的治理風險,提高項目成功率[10]。
社會網絡分析運用于自然資源管理的研究在國內甚少,但在國外的文獻中已出現一些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成果[11]。為更好理解社會網絡如何影響自然資源管理,首先有必要了解社會網絡的類型、特征及其主要運用(見表1)。
表1 社會網絡類型及其特征
序號 類 型特征圖例
圖1高粘合性網絡網絡沒有任何清晰辨別的子群(具有高的粘合性)
圖2網絡子群網絡被分成獨立的兩個子群
圖3高度中心化網絡中心節點比其他的節點在中心度上高很多
圖4交互網絡網絡有兩個子群,子群間通過兩個橋接點進行聯系
圖5中心外圍網絡網絡中心成員之間緊密聯系,外圍的成員只與中心成員聯系,相互之間不聯系
本文將從網絡結構、網絡關系和網絡節點3個維度總結社會網絡對自然資源管理的影響。從網絡連接密度、網絡凝聚度與子群、子群間的橋接點、個體行動者的網絡位置與影響力、網絡中心度、中心―外圍網絡等6個方面總結社會網絡如何影響資源管理,特別是對自然資源管理過程中的知識轉移、信息共享、共識構建所產生的影響。
2 社會網絡分析(SNA)在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的應用
2.1 網絡連接密度
社會網絡的基本功能是在行動者之間建立社會聯系,從而將孤立的行動者轉化成相互聯系的行動者。因此社會聯系越多,社會網絡功能就越發達,可預見的結果是行動者合作和集體行動就越容易達成。眾多的研究證實,較高的網絡連接密度可以幫助行動者避免資源利用沖突,建立公共資源利用規則使集體行動可能性就越大,集體行動的增加將提高信息和資源交流的可能性,繼而提高互惠和互信水平[12]。
在自然資源管理研究中,社會網絡密度與集體行動之間的關聯性也得到證實。例如,研究者利用案例證明,將更多的利益相關者納入自然資源管理的社會網絡中可以顯著增加他們之間的聯系,并增加集體行動的可能。King研究了村莊漁業資源管理,案例顯示當地漁民通過與更多的政府官員、有影響的個體之間交往聯系,成功地解決了與漁業有關的系列問題[13]。
較高的社會網絡密度不僅可以增加集體行動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通過信息和知識的交換,增加網絡內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研究證實,農林業資源管理中,非正式的社會網絡聯系加大了新技術和可持續管理實踐信息的流動和交換,這些信息既來自于網絡內部,也可以來自網絡行動者與外界的聯系[14]。
2.2 網絡凝聚度與子群
網絡凝聚度員評估社會網絡在多大程度上連接在一起的指標,高凝聚度的網絡不會存在可以清晰辨別的子群(見表1中圖1和圖2)。凝聚子群是相互之間有穩定、直接、強烈、頻繁聯系的行動者子集[15]。社會網絡子群的存在可能給自然資源管理集體行動帶來挑戰,對自然資源管理產生重要影響。例如與高的網絡密度相反,一個群體密度低的網絡如果存在清晰可辨的子群,那么子群之間的合作就會產生消極影響[16]。
3.1 社會網絡的平衡
社會網絡及其結構特征對自然資源管理的作用并不是單一的積極作用。當網絡行動者之間的關聯較多時有利于集體行動達成。但過多的網絡連接則會形成同質化,以至于降低團體對環境變化的能力。因此如何選擇最合適的水平,需要平衡那些相互之間抵消的網絡結構,以達到促進自然資源管理效率的作用。另外網絡粘合點有利于團體內部的協調和集體行動,而網絡橋接點有利于獲取外部行動者的信息和支持,粘合點和橋接點的搭配比例將影響社會網絡對資源管理的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
3.2 社會網絡建立和行動者的參與
社會網絡及其結構對自然資源管理很重要,那么是否可以建立或設計不同形式的社會網絡?研究顯示,改變社會網絡中那些容易同質化行動者之間的節點布局可以顯著提高管理產出。不同機構可以利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確保那些不同利益相關團體代表被邀請到資源管理過程中,幫助提高網絡參與性,提高資源管理效率。
但是,對于很多類型的社會網絡,往往只有當內部成員自愿建立基于個人偏好的關系時網絡關系才能保持長久,被動的設計會使行動者抵抗。研究顯示,在不同行動者之間促成建立有效的跨邊界的自愿網絡是可行的。因此需要提供網絡內部交往的場所,鼓勵廣泛的網絡參與、幫助協調網絡關系等。如何在資源管理中創造條件建立廣泛社會網絡的同時,促進行動者基于內在的參與是另一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公園綠地;網絡分析;空間可達性
1背景及意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城市公園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關心城市公園的數量與質量,更加關注能否方便快捷地到達公園,距離成為影響人們有效利用公園以及衡量城市公園布局合理性的重要因素。然而傳統的服務半徑評價體系以直線衡量市民與公園間的距離,過于籠統、機械,不能真實有效的評價城市公園綠地系統的游憩服務能力。基于GIS網絡分析法以矢量數據――道路網絡為基礎,能更為真實地評價服務設施的可達性。
可達性是指從空間中任意一點到達目的地的難以程度。反映了人們到達目的地過程所克服空間阻力大小,常用時間、距離、費用等指標來衡量[2],已被廣泛用于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分布合理性與服務公平性研究,是評判城市開敞空間設計合理性的重要方面[1];而網絡分析是通過研究網絡,如交通道路網、供水網、供電網、排水管網、水系網等的狀態并分析資源在網絡上的流動和分配情況,將與網絡有關的實際問題抽象化、模型化,通過利用網絡元素的拓撲關系來考察網絡元素的空間屬性,從而對網絡結構及其資源配置等進行優化的一種空間分析方法,其理論基礎是圖論和運籌學。由于公園開口設計、小區出入口、河流水系山體等空間障礙物等導致直線距離不能反映其實際的行進路徑,網絡分析法則能夠較好地實現行進路徑與現實路徑的擬合,能反映路網對空間可達性的影響。
本文依據網絡分析原理,以現狀城市道路網絡的矢量數據、城市人口數據與分布狀況為基礎,借助GIS技術平臺在信息采集、數據處理和分析管理以及數據與圖形交互顯示等方面的強大功能,對深圳市公園綠地的空間可達性進行了分析評價,旨在為深圳市公園綠地規劃以及城市公園空間分布格局的優化提供依據。
2 深圳市公園建設現狀概況
截止至2012 年2月,根據各區城管局、各街道辦相關部門反饋的公園名稱、空間位置等信息,結合公園相關審批信息,通過業內核查航拍圖、地形圖、建筑普查等基礎數據和抽樣現狀踏勘調查的方法,將各區、各街道辦反饋公園信息落實在空間范圍。據統計,全市公園面積在500m2 以上的公園數量共791個,公園總面積40267 公頃。其中,自然公園23個,面積約33584 公頃;城市公園110個,面積約5774 公頃;社區公園658個,面積約910 公頃。全市現狀城市公園及社區公園總面積為6684 公頃,按2011 年底人口統計數據,現狀人口為1046 萬,全市現狀人均城市公園面積(不含自然公園)為6.39m2/人。
3 研究方法
可達性是指從空間中任意一點到達目的地的難易程度,能夠客觀地反映城市公園綠地的空間分布格局和服務公平性,是評價城市居民能否方便和平等地享用城市公園綠地的重要評價指標。目前可達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緩沖區法、最小鄰近舉例法、引力模型法、費用加權距離法等。這些方法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服務設施的空間可達性。但緩沖區法和最小鄰近距離法忽略了達到目的地過程中的障礙,易高估服務設施的可達性。網絡分析法以真實的道路為基礎,由于建筑物、圍墻等人工景觀河流、峭壁等自然障礙的存在,使得進入公園的實際路徑一般大于直線距離。引力模型法和費用加權距離法也未曾考慮到達目的地的真實路徑。多采用對分類景觀賦以相對阻力為基礎,但是景觀類型的區分和相對阻力的賦值大小具有不確定性、主觀性較大。
3.1 網絡分析原理
網絡關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中,如:水系網絡、綠化網絡、道路網絡、通訊網絡、地下管網等。網絡是由一組邊和結點按照一定的拓撲關系彼此連接而成的,邊是具有一定長度和物流的網絡元素,結點是兩條或兩條以上邊的交匯處,它可以實現兩條邊之間的物流的轉換,邊與結點是網絡的兩類基本組成元素。在地里研究中,很多領域都會遇到與網絡有關的問題。網絡分析是指對地理網絡(如交通網絡)、城市基礎設施網絡(如電力網絡、給排水管網等)進行地里分析和模型化處理,其根本目標就是研究、籌劃一項網絡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運行效果最好。它是通過研究網絡的狀態以及模擬和分析資源在網絡上的流動和分配情況,對網絡結構及資源等的優化問題進行研究的一種空間分析方法。網絡分析的理論基礎是圖論和運籌學。
3.2 網絡模型的構成
網絡模型是指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網絡系統(如交通物流網、通信網、暖氣管網等)的抽象表示。按照空間實體的幾何形態,可被抽象為點、線、面3種類型。一個基本的網絡由中心(center)、鏈(link)、節點(node)和阻力(impedance)4部分組成[3] ,中心,即源地的源點,為具有一個容量能夠接受或分配資源的節點所在的位置,本研究中代表城市公園的出入口,以點的形式表達;鏈是構成網絡的骨架,是現實各種線路的抽象,具有方向性,在本文中代表道路;節點是網絡中網線的匯合點,本研究中代表道路的交點,考慮到數據獲取的有線性,本研究對路網進行簡單處理,不考慮高快速公路,其他等級道路凡是平面交叉路網在交叉口均打斷,且不考慮交通管制因素,均認為四個方向可通行。;阻力通常指從中心到鏈或通過一條鏈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或者費用等。本研究借鑒經驗,一般人行速度為80米/分鐘,考慮紅綠燈因素及不同等級道路步行便利程度不同,分析采用內部道路、支路、次干路步行速度為80 米/分鐘,主干道70 米/分鐘,快速路40 米/分鐘。
3.3 數據庫建立與數據處理
本研究所需城市公園數據根據各區城管局、各街道辦相關部門反饋的公園名稱、空間位置等信息,結合規劃一張圖系統中公園相關審批信息,通過核查航拍圖、地形圖、建筑普查等基礎數據和抽樣現狀踏勘調查的方法,將各區、各街道辦反饋公園信息落實在空間范圍。公園入口數據結合現狀公園出入口數據和公園設計方案,對其矢量化后得到。道路數據來自我委2010年現狀路網數據(GIS格式)。
(1)公園數據庫:包括公園名稱、公園類型、公園面積、建設狀態、綠化覆蓋面積、公園地點、管理單位、定位與特色等。
(2)公園入口數據庫:包括公園名稱、公園類型、公園面積等。在公園可達性分析時,認為到達公園綠地入口即為進入公園綠地,并以此為依據建立代表公園的公園入口點文件。
(3)道路數據庫:主要由現狀道路網數據和現狀公交數據構成。現狀道路網數據主要用來評估公園綠地步行可達性,由道路紅線和道路中心線構成。道路中心線數據有道路長度、道路名稱、道路等級、步行速度等屬性信息。以道路中心線為基礎建立城市道路拓撲網絡。由于數據獲取渠道有限,沒有獲得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等人行設施數據,因此在步行可達性分析中,不考慮人行天橋、地下通道,認為在任何道路等級的數據交叉口人的步行都可以四個方向通行的,但考慮到不同等級道路步行便捷程度不同,分析采用內部道路、支路、次干道步行速度為80米/分鐘,主干道70米/分鐘,快速路40米/分鐘、高速路20米/分鐘。現狀公交數據主要用來評估公園綠地公交可達性,由公交線路和公交站點數據構成,在進行公交可達性分析時,不考慮交通管制問題(如單行線、紅綠燈、禁止左拐等),認為在任何道路等級的交叉口車都可以在四個方向通行。
(4)人口數據庫:以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結合現狀建筑普查數據、現狀居住用地數據,生成全市百米網格人口空間分布圖。
3.4 公園服務范圍確定
針對深圳市城市道路狀況、人的出行方式、公園服務功能等特點,結合人們到達不同公園心理期望花費的時間等因素考慮,在評估公園綠地步行可達性分析時,本文選取面積大于500m2的社區公園和市區級城市公園,社區公園步行耗時10分鐘可達,市區級城市公園25分鐘可達;在評估公園綠地公交可達性分析時,本文選擇綜合公園和自然公園,耗時25分鐘公交可達。利用GIS軟件的Network Analyst分析工具,生成源點沿道路網絡和公交線網絡行進相應服務時間所圍合形成的范圍圖,此范圍即為一定時間成本的可達性范圍。
3.5 搭建規劃公園工作平臺,構建模型提高方案評估效率
利用ArcGIS桌面軟件,將規劃公園工作相關數據按照專題分類整理,借助共享網絡,搭建規劃公園工作平臺,項目組成員均可在線使用,實現同一基礎數據、同一平臺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與此同時,利用地理設計方法,將規劃公園工作涉及到需要反復操作的功能進行集成(包含步行可達性分析和公交可達性分析),定制成 模型,建立工具集,高效率評估論證規劃方案,展現不同規劃方案下,不同的預期實施效果,可在方案編制過程中組織多部門參與的項目研討會時候,利用評估工具集,在線動態評估調整效果,高效率評估完善規劃方案。
3.6 評價指標
將GIS模擬得到的公園服務區范圍圖、城市行政區劃圖、城市人口分布圖、城市居住用地分布圖進行疊加分析,通過服務居住用地面積比和服務人口比,可衡量現狀公園步行范圍服務居住用地和服務人口,同時也可以看出現狀公園步行范圍服務不到的居住用地即服務盲區,這些地區是規劃公園方案優化重點需要考慮的區域。
服務居住用地面積比=服務居住用地面積/研究區總居住用地面積*100%
服務人口比=服務人口/研究區總人口*100%
4 結果與分析
4.1 現狀公園綠地空間可達性分析
4.1.1 步行
從下圖可以看出,全市步行可達公園范圍覆蓋居住用地12583公頃,占全市居住用地的64.03%,其中,原特區內整體比原特區外覆蓋率高,福田區覆蓋率最高(88.38%),龍華新區覆蓋率最低(39.20%);覆蓋人口709.63 萬人,占總人口的68.43%。其中,龍華新區中部地區、布吉周邊地區、坪山、西鄉等局部地區存在步行覆蓋盲區。這些地方需要在本輪公園規劃中重點加強。
4.1.2公交
考慮公交出行的普遍性,結合現狀公交線路及站點信息,對現狀公園的公交可達性進行評估,若考慮公交換乘,全市25 分鐘公交可達服務范圍可覆蓋98.61%的現狀居住用地(圖2-6);若不考慮公交換乘,全市25 分鐘公交可達服務范圍可覆蓋77.43%的現狀居住用地。
4.2 規劃公園綠地空間可達性分析
為有效公平地提供宜人的休息空間,在規劃公園選址和優化時,重點考慮現狀公園可達范圍覆蓋不到的區域和現狀超負荷運行公園周邊區域。通過多方案論證,最終形成公園規劃方案。全市規劃公園步行25分鐘可達公園范圍覆蓋居住用地17616公頃,居住用地覆蓋率由現狀的64.03%提高89.64%,其中,現狀居住用地覆蓋率較低的龍華新區由現狀的39.20%提高到85.82%。
5 小結與討論
本文基于網絡分析法原理和GIS技術平臺,將道路抽象為線建立城市道路拓撲網絡,以公園入口作為網絡分析的源點,研究了深圳市公園綠地步行和公交的空間可達性和服務狀況,解決了公園作為公共服務設施提供公平的問題,與此同時,為城市公園規劃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與新方法。但可達性不僅包括物理的距離和時間,也包含社會、文化和性別的因素以及公園本身“吸引度”,國外許多研究表明,盡管公園的可達性很高,但居民卻不愿意使用這些公園。研究時沒有考慮居民對公園綠地的實際需要和游憩行為,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高駱秋.基于空間可達性的山地城市公園綠地布局探討[D].重慶:西南大學,2010;
Abstract: Taking iPhone APP Stor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VNA model to analyze the value network structure, builds the e3-value model of the iPhone App Store, and obtains the relevant basis factors of the strategy formation based on participant profitability and financial sensitivity analysis.
關鍵詞: e3-value;APP Store;價值網絡分析
Key words: e3-value;APP Store;value network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41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7-0098-02
0 引言
iPhone自2007年問世以來,憑借其獨創的智能手機與應用商店結合的商業模式吸引了大量應用開發者和終端用戶進入iOS系統平臺,構建了一個雙邊市場[1]。蘋果公司作為雙邊市場平臺的擁有者,從其核心邏輯APP Store商業模式角度看,應用開發者、蘋果公司、廣告投放商與用戶與蘋果公司間頻繁的價值交換構成了價值網絡。
在價值網絡分析方法方面,荷蘭學者Jaap Gordijn提出了基于價值網絡建模的可視化工具e3-value模型[3],W陽峰等人利用e3-value仿真分析了數據庫服務提供商、網絡出版商、移動商務等商業模式[4-6]。Alain Biem等也在e3-value基礎上提出一種value network analysis(VNA)模型,分別從參與者的投入、能力、資源以及產出方面描述價值網絡中經濟實體[7],增強了價值網絡分析的戰略決策支持能力。
1 iPhone APP Store價值網絡結構分析
根據Alain Biem和 Nathan Caswell提出的VNA模型,各參與者的價值創造過程分析如圖1所示。
已認證的應用開發者在蘋果公司提供的開發工具、技術支持等基礎條件下,運用豐富的開發經驗創造出無數的精品APP,這些APP又為廣告投放商提供了無數的廣告展示平臺,蘋果公司負責對開發者提供的APP進行審核,整合廣告之后在APP Store上架供用戶選購。用戶付費購買、下載使用APP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流同樣經過蘋果公司的系統平臺反饋給應用開發者和廣告投放商,以幫助兩者對于目標顧客進行相關的決策。物質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不同參與者間的循環流動構成了圖2中的APP Store價值網絡結構。
2 iPhone APP Store價值網絡傳遞過程分析
在iPhone APP Store價值網絡中,各成員通過蘋果公司分別為顧客提供了不同的價值,如產品、服務、信息等等。采用e3-value模型分析價值網絡的交換細節(如圖1),描述了各個參與者之間誰向誰提供了什么樣的價值,并期望得到什么樣的回報。
蘋果公司通過面對不同參與者設立不同的合作機制,建立起iPhone APP Store的價值網絡。應用開發者群體為用戶提供了APP Store中多樣化的應用,廣告商的加入使得免費應用成為可能,他們提供的價值經過蘋果公司的匯集最終提供給終端用戶,而用戶在使用iPhone的過程中,也變為價值的創造者,其產生的用戶信息經過蘋果公司的處理,將用于開發者與廣告商的價值創造。因此,各參與者間價值的交換都經過蘋果公司平臺的傳遞完成。
3 iPhone APP Store盈利能力分析
文章借鑒蘋果公司2015年財務報表、蘋果案例研究文獻以及相關調查機構報告,模擬現金流量評估參與者的資金吸引能力,即參與者的盈利能力,并通過財務敏感性分析找到在iPhone APP Store的價值網絡中關鍵的影響因素。蘋果公司的盈利能力如表1所示。
表1所展示的是2015年蘋果公司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價值交換量化,其中收入項包括用戶購買iPhone產品的1550億美元,購買APP Store內應用的214億美元,廣告投放商支付的廣告費用15億美元,應用開發者注冊費9.9億美元,而支出項有向開發者支付的應用收入和廣告收入的70%約160億美元,采購iPhone硬件產品花費487億美元,以及蘋果公司用于研發、運營、維護的費用223億美元,最終蘋果公司結余為盈利918.702億美元。
4 APP Store財務敏感性分析
根據得到的各參與者盈利能力表,可以看出影響iPhone APP Store商業模式的關鍵因素主要有:用戶數量,開發者數量及用戶支付比例。文章針對這些因素提出一些建議,不僅為提高蘋果公司的收益,也希望能夠為其他采用應用商店商業模式的智能手機企業提供借鑒意義。
4.1 用戶數量
按照iPhone用戶數量設置為2.31億,計算得到的蘋果公司收益值為918.702億美元,假定用戶數量減少50%,iPhone銷售收入和應用收入將下降一半,在平臺運營成本不變的前提下,蘋果公司收益降為353.6億美元,減少了565億美元,約占原值的62%。可見,用戶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了iPhone的銷售收入,在其他支出不變的情況下,對蘋果公司的總收益有顯著影響。用戶數量對于蘋果公司的收益是一個敏感性因素。未來蘋果公司如果進一步升級iPhone硬件配置,創新外觀設計,優化軟件系統,或者推出中低端滿足功能但價廉的產品系列,來吸引更多智能手機用戶進入iOS系統平臺,甚至與蘋果公司其他智能產品相互關聯,增加用戶粘度,則可利用用戶數量這一敏感性因素,為蘋果公司帶來更加直觀的經濟效益。
4.2 開發者數量
iOS平臺的應用程序開發者數量按照開發者賬戶估算為1000萬人,按照用戶在APP Store中獲得的服務價值估算為140美元/人計算,得到的用戶獲取價值約為108億美元。假設開發者數量下降50%,用戶在APP Store中花費不變的情況下,用戶獲取價值降為-51億美元,減少了159億美元,約占原值的148%。獲取價值為負值表明在該狀況下,用戶的付出甚至不能得到等價回報。開發者數量減少使得用戶在APP Store中獲取的服務價值降低,用戶流失直接影響到蘋果公司智能手機硬件的收益,開發者數量對于用戶獲取價值的變化是一個敏感因素。
利用開發者數量這一敏感性因素,蘋果公司可以從應用營收、應用推廣以及應用審核三個方面來促進APP Store的繁榮。如適當提高開發者在APP Store中的分成比例,或者通過建立起用戶與開發者之間的評價溝通渠道、關聯推送等方法幫助開發者更有效的推廣應用,或者縮短應用進入APP Store的審核時間及審核流程,提高審核透明度,來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加入,提高用戶獲取價值,讓更多的用戶進入iOS平臺,進而提高蘋果公司的收益。
4.3 用戶支付比例
用戶消費習慣存在地區差異,中國區iPhone用戶數量約1.49億,然而在APP Store的付費比例僅為3%左右,消費總額約32.8億美元,人均年消費約734美元。假設中國區的用戶付費比例提升1%,即596萬用戶有付費購買意愿,在人均消費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消費額增至43.75億美元,增長10.95億美元,占原中國區應用消費額的33%。可見,用戶支付比例對于應用銷售額的變化是一個敏感性因素。蘋果公司若通過優化支付流程、提升應用質量、推出限時打折優惠應用等方式鼓勵用戶綁定銀行卡或者信用卡進行消費,培養用戶付費下載應用的習慣,提高用戶下載應用中付費比例,不僅可以為開發者帶來較高的收益,也將吸引更多的開發者進入iOS系統平臺,為更多的用戶提供應用服務,用戶就會獲取到更多的價值,帶來更龐大的用戶群體,從而推動蘋果公司的收益持續增加。
5 總結
文章首先運用VNA模型分析iPhone APP Store價值網絡中各參與者利用能力和資源將投入轉化為產出的價值創造過程;其次運用e3-value模型模擬iPhone APP Store商業模式的價值交換細節,通過設定參數模擬得到了系統各參與者的盈利狀態;最后根據財務敏感性分析,可得出影響iPhone APP Store發展的敏感性因素。文章提出的價值網絡的分析模型仍處于靜態分析和模擬的階段,所選案例的系統成員也較為簡單,未來的研究方向可擴展到動態模型的分析和復雜網絡的分析。
⒖嘉南祝
[1]張虹.基于雙邊市場理論的蘋果App―Store模式研究[J]. 科技與企業,2013(06):3.
[2]楊.網絡平臺產業商業模式研究――以蘋果智能手機平臺為例[J].管理學刊,2012(06):81-85.
[3]Gordijn J, Akkermans J M. Value-based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exploring innovative e-commerce ideas[J].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2003, 8(2):114-134.
[4]歐陽峰.基于e~3-value的電子商務模式的結構化分析――以數據庫服務提供商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07(3):73-76.
[5]歐陽峰,趙紅丹,鄭廣錄. 基于e~3-value的網絡出版商業模式仿真分析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08(03):134-139.
網絡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在我校,學生網絡成癮的比例有多少?歷時六周,對610例在校學生進行座談會調查,使用網絡成癮自評等心理測評量表,從剛剛完成的調查報告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校學生網絡使用的一些狀況。
課題名稱:《中學生網絡成癮狀況和相關因素分析》
調查時間:2006年10月6日至2006年11月20日
調查對象:蒼山一中的610名學生
調查方法:以班級為單位,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進行座談會調查
調查工具:
1、網絡使用情況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上網次數、上網時間、上網瀏覽內容、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項目;
2、網絡成癮自評量表;
3、總體幸福感量表,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慮六個因子;
4、情緒--社交孤獨問卷;
5、父母教養方式問卷;
6、狀態--特質焦慮量表;
7、領悟支持評定量表,包括家庭內支持和家庭外支持兩個因子。
調查結果:其中男性310例,女性300例,平均年齡16.27歲。610例有效被調查者中,未上網中學生161人,占26.39%。上網中學生共449例,占73.61%。其中,發現網絡成癮者7例(4男生,3女生),發生率為1.56%,網絡成癮傾向者72例,發生率為16.04%,正常使用者370例。
調查顯示:我校中學生網絡成癮者發生率為1.56%,男生的網絡成癮傾向發生率為16.67%,女生發生率為15.41%,兩者無顯著性別差異。
本次調查顯示,我校的中學生中網絡成癮只有7例,發生率為1.56%,與國內外有關報道的差距較大。其原因可能與取樣方法及測試人群有關。國內大多數研究者采用了網上調查方法,框定的是網上的特殊人群,這容易導致受測試人群缺乏代表性,往往夸大了網絡成癮的發生率。本文的調查采用了實名調查,克服了一些夸大成癮的傾向性,但是也造成一部分學生掩飾自己網絡依賴的傾向性及嚴重程度。
另外,高中一年級的學生網絡成癮傾向發生率為16.55%;二年級的學生網絡成癮傾向發生率為14.60%;三年級的學生網絡成癮傾向發生率為18.86%。三者的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高三學生網絡成癮傾向發生率最高。
二、對中學生迷戀網絡因素的反思及個案分析
調查顯示,中學生的網絡成癮傾向和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消極人格特質、社交孤獨、對學校環境壓力的適應承受能力及不良父母教養方式等五大因素有關。
因素一,有網絡成癮傾向的中學生主觀幸福感較低。
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積極情緒體驗與消極情緒體驗等因素。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愈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愈多,消極情感愈少,則個體的幸福感愈強。調查表明,有網絡成癮傾向的中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對學業的成就感降低,而對消極情緒的體驗增加。幸福感的降低,使他們更加逃避社會,增加孤獨和抑郁。
【案例1】缺少親情關懷迷戀網上游戲
我校高中二年級學生,男,17歲。他初二就開始迷戀網絡游戲,剛開始還能克制,只在晚上學校熄燈或者中午休息時借機出去上網。中考時,勉強考取高中。但自上高中以來,迷戀游戲程度越來越深,常請假外出上網,周末通常也在網吧度過。該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沒錢上網時,他就向爺爺奶奶以買學習用書之名騙錢。近一年來,該生上課注意力集中困難,腦海里經常浮現網絡游戲的場面,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同時,出現了頭昏、失眠、記憶力下降、焦慮抑郁、孤僻等癥狀。
因素二,有網絡成癮傾向的中學生多具有消極人格特質。
調查發現,有網絡成癮傾向的中學生通常穩定性差,沒有恒心,不能嚴于律己,缺乏自信,缺乏宏大的目標和理想,責任感不強,成就感缺乏,意志力較弱,克制能力及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另一方面,還表現出敏感、多疑、沮喪悲觀、易緊張等人格特質。正是因為自律性低等特性,使得網絡成癮者不能自拔。
【案例2】迷戀玄幻小說爭當新新人類
我校高中三年級學生,女,18歲。迷戀上網看玄幻小說2年,學習成績下降。該女生個性靦腆,說話細聲細氣,不愛好團體活動,從小喜歡看科幻小說,是典型的《哈利波特》迷,只要有新版書籍發行,肯定要在第一時間買上一本,并要觀看相關影片。但自高中以來,該女生又迷上了玄幻小說和魔幻小說。說起《小兵新傳》、《幻城》、《魔戒》等著名玄幻小說,就神采飛揚,滔滔不絕,視為新時尚。自稱新新人類,譏笑大人不知道“玄幻小說”、“奇幻小說”等現今流行的新名詞。一說到學習,則緊皺眉頭,一臉的無奈。
因素三,有網絡成癮傾向中學生體驗到更多的社交孤獨感。
當一個人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與家庭的親密關系得不到滿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單親家庭、缺少父母關愛等,或與周圍的同學、老師人際交往困難,難以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等,都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助感。于是,部分學生借助網絡交友或玩游戲,通過虛擬的人際溝通和情感上的交流,獲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彌補現實生活中人際和親情的缺失。而網上聊天或玩游戲又反過來使他在現實生活中更感到孤獨,更遠離人群。
因素四,網絡成癮傾向者對學校及學習的適應能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較差。
調查顯示,高一、高三學生的網絡成癮傾向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學生學習競爭激烈,高一學生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方式,高三學生面臨高考,學習壓力較大,功課負擔過重,以及生活過于單調等因素有關。部分學生面對壓力產生失落感,因此借助網絡來尋找社會隸屬感,緩解壓力,尋找自我實現的感覺,最終容易導致網絡成癮。
【案例3】不適應新環境迷戀網上聊天
我校高中一年級學生,男,15歲。該生個性內向,因自覺長相難看,常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對今年剛開始的高中生活和新的教學方式不適應,常覺得與同學缺乏共同語言,沒有知心伙伴。為此,感到非常孤獨而到網上交友聊天,結果體驗到了網上聊天的樂趣而不能自拔。問及網上交友聊天與現實生活中的交友有何不同時,該生說在網上聊天沒有壓力,不用擔心自己說錯話,可以扮演多種角色,不用擔心自己的說話是否得體,別人會不會笑話。
因素五,有網絡成癮傾向的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傾向于過分干涉、懲罰嚴厲。
我國父母往往不把子女視為獨立的個體而作為他們的附屬品,從而對子女有更明顯的操縱、控制和懲罰行為。同時,我國父母更注重用嚴厲的管教,培養孩子順從、孝敬等品德,更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養子女。調查表明,網絡成癮傾向者與非網絡成癮傾向者父母培養方式差異較為顯著,網絡成癮傾向者的父母對他們過分干涉、懲罰嚴厲、否定多于贊賞,使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和尊重,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難或挫折時,又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就可能轉向網絡尋求支持。
【案例4】高三女生與網友離家出走
我校高中三年級學生,女,19歲。該女生自青春期以來,表現叛逆,與雙親關系緊張。自稱不喜歡學習,想參加工作,自謀生計。為了打發時間,常留戀網吧,在網上尋覓良友。不久,結識了一位男網友,兩人相約廝守一生。為了達到約會的目的,常在周末隱瞞父母,借口到同學家玩而與男友約會。曾經不辭而別,與網友外出長達一周多時間。問及與網友約會之事,該女生并不否認,稱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體會不到被愛的感覺。
從以上因素分析,以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及人格特質為主,說明中學生的生活質量、消極人格特質是部分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重要內部原因。他們大多具有缺乏競爭意識,喜歡獨處、敏感警覺,傾向于抽象思維,自律性差,缺乏恒心,情緒不穩定,不服從社會規范,在實際生活中成就感較低,自信心嚴重不足,自制力低下等特點。
調查顯示,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水平較其他生活領域滿意度低,對學校生活的不滿意可導致一系列的負面后果,包括學業成績不良、退學等。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學校改革主要關注的是學業目標和結果,而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值得學校進行思考。培養青少年快樂、幸福的心態,提高其對各生活領域的滿意度,令其體驗到更多積極的心理狀態,這無疑會對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質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
三、幫助中學生走出網絡困境的對策
如何引導學生走出網絡成癮的困境,以上調查提示我們,要充分重視中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積極推行干預措施,防止網絡成癮的發生。
防止網絡成癮,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學生、家長、教師都要了解長期沉迷于網絡會出現生物鐘紊亂、失眠、頸椎病及焦慮抑郁等情況,對身心健康、生活學習及人際交往造成較大的危害。
對有網絡成癮傾向的中學生要及時發現,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心理輔導。了解和分析其個性特征、生活、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協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正確對待人際關系,提高適應環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特別要增強自律性,增強情緒的穩定性。
對網絡成癮的學生,應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網絡成癮程度較深者,往往會伴隨一些心理問題,如頭痛、頭昏、失眠、焦慮、情緒低落及社會交往困難等癥狀,甚至有部分成癮者可能存在更為嚴重的精神問題,如沖動控制障礙、抑郁癥等情況。所有這些,都需要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心理評估,并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此外,中學生沉迷于網絡與父母的不良教養方式緊密相關,不少家長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特點等了解不夠。不能正確處理好親子關系,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以至孩子迷戀虛擬世界尋找感情寄托。家長除關心物質生活外,應放下架子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多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多關心孩子的情感體驗,少一些說教。和諧的親子關系,有利于中學生擺脫網絡困惑。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上網人數的增加,因過度沉溺網絡而造成的網絡成癮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以中學生的網絡成癮問題尤為引人注目。本文就中學生迷戀網絡進行了調查與反思。
關鍵詞:“網絡成癮”調查反思
摘要:以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中“蘇-錫-常”三市的協同應急為例,針對災害跨城域以及單個區域應急能力不足等情形,提出了區域應急聯動的超網絡結構。通過分析應急優化目標和對受災點實施救助的最優決策行為,構建了區域應急聯動的超網絡模型,并將其應用于蘇錫常協調應對水污染的資源配置方案優化設計中。結合關鍵因素分析,得出結論:各出救點與受災區域關聯的脆弱性和應急能力上限、各受災區域脆弱性直接影響到應急資源調配方案的選擇。
關鍵詞:應急;超網絡;區域;聯動;資源調配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災害事件逐漸呈現跨區域特征,隨著各鄰近區域之間社會經濟聯系的愈發緊密,建立統籌部署的區域協調應急聯動模式被提上日程。2009年在泛珠三角建立了全國首個省級區域性應急管理聯動機制,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食品安全應急聯動機制正式建立,2013年京津冀構建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體系,2013年滬蘇浙皖簽署《長三角地區跨界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方案》,這些區域應急聯動機制的構建,主要是為了突破行政區域局限、集中資源、協同提高應急效率。
學術界有不少學者關注區域應急聯動問題,如Tufekci早在1995年就提議構建區域救援決策支持系統以應對颶風災害。Green等明確指出跨區域協調是未來應急領域重要發展方向。Groothedde等驗證了各區域相互合作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滕五曉等構架了應對危機的區域應急聯動模式。呂志奎等介紹了美國跨州應急管理協作制度和框架。Calixto等以巴西為例提出多組織跨區協同的應急模式。Arora等發現一些小區縣更多受益于相互協調而非中央儲備庫的救助。Balcik等探討了供應鏈協調機制在區域應急聯動中的適用性問題。佘廉等提出以信息化和資源化為基礎、縱橫交錯的區域應急聯動綜合體系設想。Sawik研究不同災害情形下區域性緊急庫存的預先部署問題。Toro-Dfaz等提倡建立應急醫療服務的跨區域聯合選址一配送模式。Li等強調構建跨區域應急信息協同系統的重要性。
目前的跨區域應急相關文獻以提出定性概念框架為主,也有少數是運用各類選址或分配理論模型的定量研究,但均未特別關注各區域之間的差異化影響。本文以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為例,應用超網絡方法來定量分析在應對藍藻事件過程中跨區域應急資源調配的內在協調機制。首先,介紹藍藻事件中所涉及的太湖和長三角城市蘇州、無錫、常州等研究區域概況及案例背景;然后,構建由來自不同城市應急主體組成的跨區域協調應急超網絡結構,并通過定量化表達區域應急聯動的優化目標和救助受災點的最優決策行為,構建跨區域應急資源協調調配的超網絡模型;最后,將所建模型應用于太湖藍藻事件中應急物資的區域優化配置研究,對關鍵參數進行敏感性分析,為完善區域應急聯動機制建設提供有益思考。
1.研究區域概況及案例背景
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蘇南部、長三角中部,全部水域在江蘇省境內,由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市共同管轄,管轄比例分別為70%、28.5%和1.5%。蘇州位于江南部,總面積8848.42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常住人口1176.91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共轄5個市轄區、1個縣級行政管理區和4個縣級市。無錫是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總面積4606.75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常住人口637.26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共轄6個行政區、2個縣級市和1個國家級開發區。常州位于長三角中心地帶,總面積4385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至2012年底常住人口468.68萬人,共轄5個市轄區和2個縣級市。
2007年5~6月間太湖爆發藍藻污染事件,對周邊城市居民生活和經濟運轉造成嚴重影響:5月14日,太湖西北部水域出現較大范圍藍藻,面積達151平方千米;28日上午無錫貢湖沙渚取水口水色已略發黃,下午集聚在取水口的藻類突然大量死亡,水中溶解氧迅速下降,導致總氮(磷)等指標大幅上升;29日晨,無錫市民家中自來水夾帶明顯的腐敗性臭味,無錫水源地水質嚴重惡化、水體黑臭,不能滿足供水要求,水廠被迫停水。無錫市民紛紛前往超市搶購純凈水和面包,整個無錫籠罩在水污染的巨大陰影中。水危機發生后,無錫政府立刻采取了加大“引江濟太”調水力度和容量、自來水公司緊急采取技術提高自來水水質、組織市民打撈藍藻、實施人工降雨改善水質等一系列應急措施,并緊急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從常州和蘇州等周邊城市大批調運純凈水,對鄰近區域開通純凈水運輸綠色通道,以保證無錫飲用水市場供應。自此次藍藻事件后,政府意識到區域應急聯動的重要性,針對長三角經濟環境跨界聯系緊密的實際情況,眾多專家也一再呼吁構建區域應急合作機制。
2.區域應急聯動的超網絡結構和模型
藍藻事件中區域應急資源協調調配優化可以采用超網絡方法予以分析。最早將超網絡用于物流供應鏈領域的是Nagurney,后擴展應用到電子商務、環境治理及全球化等場景。自王志平等撰寫了第一本中文超網絡著作之后,國內也逐漸關注超網絡研究。事實上,區域應急聯動體系具備典型超網絡結構特征:多層級、多維性、多準則、擁塞洼和協調性,尤其超網絡理論突破了對一般應急網絡中“點”和“邊”同質性假設的限制,能更準確地從定量角度刻畫不同屬性主體間的相互協調合作機制。
首先構建以A和B兩城市為例的跨區域協調應急超網絡結構(如圖1左部):把各城市出救點和受災點抽象成網絡節點;將出救點與受災點間的資源調配關系抽象成網絡有向邊(以實線表示);虛線則表示兩城市應急網絡間的相互協調關聯。基于此超網絡結構,再構建一個與之功能等價的層級網絡用以建模分析(如圖1右部),設立區域應急聯動總指揮中心0來協調不同城市的合作應急。
論文關鍵詞:PPP,網絡分析模型,風險分析
1引言
PPP模式自1992年由時任英國財政大臣的肯尼斯克拉克首先提出以來,十幾年來在世界各國都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其應用范圍涵蓋地下軌道交通、城際高速公路、海底隧道、港口、機場、體育場館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領域。PPP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優化的項目融資與實施模式,這是一種以各參與方的“雙贏”或“多贏”為投資理念的現代融資模式[1]。在PPP模式中,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各有其獨特的優勢,并能夠通過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實現比單方行動更優的結果。實踐表明風險分析,PPP模式能夠有效地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滿足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同時提高基礎設施投資和管理效率。
基礎設施PPP項目建設和經營周期長,建設規模大,涉及面廣,投入資金量龐大,一般要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眾多,權利與義務關系復雜,面臨的風險因素也要復雜許多。要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必須充分的考慮并能合理處理各方面的風險期刊網。PPP不僅只是伙伴關系的一種“模式”,而應該是一個確保以有目的的方式全面考慮并評估所有風險的過程。可以說,PPP項目自產生以來,風險問題就一直是項目參與各方所共同關心的一個焦點問題。現今PPP項目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對項目可能發生的風險考慮不夠全面,缺乏合理的風險機制設置風險分析,風險分析不夠透徹,低估了風險影響程度[2]。本文通過運用網絡分析法等相關理論,對PPP項目的風險管理進行深層次的探索。
2網絡分析法(ANP)
近年來,常規的層次分析法(AHP)已在系統決策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AHP方法的核心是將系統劃分層次且只考慮上層元素對下層元素的支配作用。同一層次中的元素被認為是彼此獨立的。這種遞階層次結構雖然給處理系統問題帶來了方便,同時也限制了它在復雜決策問題中的應用。在許多實際問題中,各層次內部元素往往是依存的,低層元素對高層元素亦有支配作用,即存在反饋。此時系統的結構更類似于網絡結構。網絡分析法(ANP)正是適應這種需要,由AHP延伸發展得到的系統決策方法[3]。
ANP一般將系統元素劃分為2大部分:第1部分稱為控制因素層,包括問題目標及決策準則,所有的決策準則被認為是彼此獨立的,且只受目標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沒有決策準則,但至少有一個目標風險分析,控制層中每個準則的權重均可用AHP方法獲得。第2部分為網絡層,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層支配的元素組成的,其內部是相互影響的網絡結構期刊網。
使用ANP分析問題,大體可分為4個步驟:(1)對問題進行結構分析,判斷元素組與元素之間、元素與元素之間及元素組與元素組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2)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3)由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元素的相對權重;(4)計算各個超矩陣。
3 PPP項目風險因素的網絡分析模型
3.1 風險因素的確立
由于國外對PPP模式應用研究更為成熟,因此查閱外文文獻并結合實際,得到影響PPP項目的主要因素,如下表:
3.2 建立影響關系表,舉例如下表所示:
R11
R12
R13
R21
R22
R23
R24
R31
R32
R33
R41
R42
R43
R51
R52
R53
R11
√
√
√
√
√
√
√
R12
√
√
√
√
√
√
R13
√
√
√
R21
√
√
√
√
√
√
√
√
√
√
√
√
R22
√
√
√
√
√
R23
√
√
√
√
√
√
R24
√
√
√
√
R31
√
√
√
√
√
R32
√
√
√
√
R33
√
√
√
√
√
√
√
√
√
√
√
√
√
R41
√
√
√
√
√
√
R42
√
R43
√
√
√
√
√
√
R51
R52
√
√
√
√
R53
√
√
關鍵詞:收益分配 分配策略 網絡分析法
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條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馬士華、劉威、程國平,2008)。而收益分配能解決供應鏈整體與個體最優問題,保證供應鏈長期平穩運作。因此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是供應鏈合作伙伴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目前研究收益分配策略的文獻比較多,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并不全面。目前較多的文獻把分配策略和需求定價模型分開考慮,關于需求定價模型都是從單因素方面分析的,但現實中需求與價格等因素之間不僅僅是單變量的關系,也會同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對于需求隨時間和價格共同作用的研究較少。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文在需求隨價格和時間共同作用的前提下,考慮聯盟體的收益分配情況,并采用網絡分析法確定六種不同分配策略的權重,得到一種綜合收益分配方案,最終對整個供應鏈利潤進行合理分配。
建模與求解
(一)基本描述
本文考慮一條由單一供應商(S)、制造商(M)與批發商(W)組成的三級供應鏈收益分配問題。其中,供應商負責原材料的供給,制造商負責將原材料加工成成品,而批發商負責銷售產品(本文考慮單一產品)。參數說明如下:
1.PS:供應商制定的生產單位產品所需原材料的批發價格;PM:制造商制定的單位產品銷售價格;PW:批發商制定的單位產品銷售價格;CS:供應商提供的制造單位產品所需某原材料的成本價格;CM:制造商的單位產品邊際成本;CW:批發商的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價格。
2.基本假設:設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Q與市場批發價格PW為線性關系:
Q=a-bPW,PW=α·e-θ·t (a>0,b>0且均為常數,α>0,θ>0,t為響應時間)
3.該鏈上的成員都為理性經濟人,相互間信息完全共享且以制造商為核心,要使整個供應鏈處于穩定的運作狀態,必須滿足:第一,整體合理性。對于整個供應鏈而言,聯盟企業間利益分配的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甚至導致合作失敗。因此,分配時應該滿足總收益等于各企業的收益之和,記:π表示供應鏈的總收益。設I={1,2,…,n}表示合作企業的集合,x=(x1,…,xn)表示這n個企業所得的收益,其中xi表示第i個企業獲得的收益,即: 。
第二,個體合理性。對于單個企業,應該保證結盟后的利潤不小于獨立經營時的利潤。用xi表示第i個企業參與聯盟后獲得的收益,πi表示第i個企業獨立經營時獲得的利潤。即:xi≥πi,i∈I。
(二)基本模型及結果
根據假設得供應鏈的利潤函數為:
要使供應鏈利潤最大,需滿足:
(1)
由(1)式得,;由,得:當時,供應鏈收益達到最大值。則最優批發價格:
最大需求量:
最大收益值:
收益分配模型構建
(一)基于不同分配策略的收益分配模型
1.基于各節點企業的“能力水平”進行收益分配。一條完整的供應鏈由不同企業組成,由于管理水平和企業理念不同,表現出的能力水平也有差異。各成員的能力水平不同,各自獲得的收益也不同。根據模糊綜合評判法針對各成員的實際貢獻情況作出評估。
設:能力水平向量為a=(a1,…,an),對其進行簡單的歸一化處理可得:a*=(a1*,…,an*),且,則各成員的收益:πi1=ai*·π*;i=(1,…,n)。
2.基于各節點企業的“努力程度”進行收益分配。成員的努力程度表現為對供應鏈所做貢獻的態度,各成員所分得的利潤與其努力程度成正比。用e=(ei)1×n表示得到的努力程度向量,ei*表示第i個成員的分配系數:,則各成員的收益為:πi2=ei*·π*;i=(1,…,n)。
3.基于各節點企業所承擔的“能力風險”進行收益分配。對于供應鏈而言,成員承擔的風險越大,該成員分得的利潤就越多。根據模糊綜合評判法,針對各成員承擔風險情況,作出具體評估。設得到的能力風險向量為:r=(r1,…,rn),對其進行簡單的歸一化處理可得:r*=(r1*,…,rn*),且r1*+…+ rn*=1,則各成員的收益為:πi3=ri*·π*;i=(1,…,n)。
4.基于各節點企業的“資源投入”進行收益分配。跟承擔風險一樣,投入的多少與分得的收益也成正比。體現“多勞多得”原則,投入的資源分為生產要素資源和創新資源。設資源的成本價值矩陣為:c=(cij)n×m,即表示第i個成員所投入的第j種資源的成本價值。設置一個資源成本價值權數向量:k=(kj)m×1,kj表示第j項資源的價值權數,其大小與該資源在供應鏈中的重要性成正比。即得到新的成本價值矩陣:c*=(ci*)1×n,即ci*表示第i個成員所付出的總資源成本價值,則各成員分得的收益為:;i=(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