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天體物理

天體物理

時間:2023-05-30 10:36: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天體物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四年以上工作經驗 |男| 27歲(1988年9月18日)

居住地:南京

電 話:153********(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

公 司:XXX新能源有限公司

行 業:新能源

職 位:科研人員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專 業:天體物理

學 校:南京大學

自我評價

本人畢業于天體物理學,熟悉配方正規工業化生產的流程,以及在生產中出現產品異常和不合格情況時,進行技術分析與相關工藝改進。誠實忠厚,成熟穩重,注意細節,有奮發圖強的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團隊管理潛力,優秀的思維、溝通和學習能力。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 一周之內

工作性質: 全職

希望行業:新能源

目標地點: 南京

期望月薪: 面議/月

目標職能:科研人員

工作經驗

2011/8—至今:XXX新能源有限公司[3年]

所屬行業: 新能源

化學實驗室 科研人員

1. 負責產品研發、性能及壽命等分析測試、特殊零部件的入庫品質檢測、并出具報告;

2. 負責檢索行業內相關中英文專利及文獻,翻譯;

3. 負責周報,年報的總結和計劃;

4. 負責公司產品專利和論文;

5. 負責實驗儀器采購篩選、管理及維護;

6. 負責新員工培訓[:請記住我站域名/];

7.負責外部的聯絡及溝通。

2010/12—2011 /8:XXX材料加工有限公司[ 8個月]

所屬行業:檢測/認證

實驗室 研究員

1. 負責公司產品的質量監控;

2. 負責公司原材料的進廠檢測;

3. 負責為公司產品的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并為不合格產品提供解決方案;

4. 負責實驗室儀器設備的使用以及日常維護;

5. 負責試劑和樣品的存放管理;

6. 負責實驗室試劑等日常耗品的采購;

7.負責實驗室考勤和年假統計。

2010/7—2010 /11:XXX石油化工有限公司[4個月]

所屬行業:石油/化工/礦產/地質

技術部 科研人員

1. 負責對車間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及時處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和質量問題;

2. 負責對車間的生產工藝進行優化和提高,研發新生產路線;

3. 負責研究開發液晶單體的新品種,給總公司提供實驗小樣品;

4. 負責對新產品的中試放大提供技術支持。

教育經歷

2006/9 --2010 /7 南京大學 天體物理學 本科

證書

2009/6 大學英語六級

2007/12 大學英語四級

第2篇

向規模要效益

在阿根廷西部安第斯山脈附近,一個蔓延數百千米的大草原被灌木和草場所覆蓋,它或許是喂養牛羊的最佳地方,或許是拍攝西部電影的理想寶地,又或許是在一個風清月明的夜晚凝視滿天繁星、暢想宇宙奧妙之地。然而.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詹姆斯?克羅寧,為了捕獲來自深空的粒子(這些粒子攜帶了比地球粒子加速器大幾百萬倍的能量)卻選擇了這里.以圖解決天體物理學中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克羅寧及其同事在草場上鋪設了1600個探測器(探測器之間相距1.5千米),當宇宙射線沖入大氣時,這些探測器便可以探測由此產生的雪崩粒子。如果像預計的那樣,幾年后他們就將發現宇宙射線的源頭。“目前還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能做到的話那將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克羅寧說。他因發現在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細微不對稱性而分享了198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就是眾所周知的CP破缺。忠實于物理學家所受的訓練,克羅寧信奉一個簡單的信條:“向規模要效益。”

粒子天體物理學的進步不僅完善了粒子物理學,而且也改變了天體物理學和天文學。粒子物理學家已經習慣了在對撞機前從事大量的實驗,他們把許多技術和實驗方法引入了這個領域,從而使得該領域的實驗無論在尺度上還是復雜度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你正在為這個領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引入所需的新文化和新方法。”美國芝加哥大學粒子物理學家布魯斯?溫斯坦說,目前他從事大爆炸的余輝(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相關研究。

然而,粒子天體物理學能否持續繁榮則依賴于計劃中的實驗是否能得出有希望的發現。事實上,一些人指出,這個領域的未來可能部分依賴于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新發現。

宇宙之關聯

就天體物理學而言.在某種程度上粒子物理學正在重返過去。1932年。物理學家通過宇宙射線首次發現了反物質――反電子,或稱為“正電子”。幾年之后,他們發現了超出組成我們日常生活物質的第一種粒子――d介子(粒子天體物理學從空間上已經超出了粒子的研究范疇),把粒子物理學的研究領域變成了宇宙學和天文學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盡管粒子物理學家有時看不到任何粒子,但他們卻正在追逐宇宙中最神奇的畫卷。

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這一領域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概念的連接。如理論物理學家們意識到了宇宙中氦的豐度給中微子種類設定了限制(現在發現有3種中微子);而當觸及大爆炸理論時,一些物理學家則注意到CP破缺大概解釋了為什么宇宙包含了如此多的正物質和如此少的反物質。

如此的聯系使得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變得無法區分,以至于歐洲核子中心的理論物理學家喬納森?埃利斯發現,很難區分什么時候他寫的是有關粒子物理方面的文章,什么時候又是有關宇宙學的文章。而受到近些年重大發現的影響,很多原先從事實驗的科學家已經加入到了粒子天體物理學的行列中。

另一個領域是通過研究遠距離恒星爆發來追溯宇宙膨脹的歷史。1998年,兩個小組分別獨立地報告了最遠的超新星要比所預計的還遙遠,從而顯示了宇宙的膨脹是加速的。這一驚人的發現表明了某種神奇的“暗能量”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2003年,根據NASA的威爾金森探測器的觀測數據,科學家支持了上述革命性的觀點――通過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微小溫度變化,發現宇宙中有7%的暗能量、24%的暗物質和僅僅5%的普通物質。

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粒子物理學家納塔利?羅說,暗能量和暗物質的概念已經點燃了科學家想象的火種,“既然已經意識到夸克僅占宇宙的5%,我想他們很自然地要問余下的95%是什么。所以對于粒子物理學家而言,暗能量和暗物質是進一步探尋的目標”。

開始行動

當科學家解釋“轉行”到粒子天體物理學時,絕大多數人表示,他們是被這一領域的誘人前景所驅使。“在標準模型被最終敲定和論證以前,粒子物理學領域是最令人興奮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文?溫伯格說。其1979年因在標準模型上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獎,目前正在從事宇宙學的研究。“在宇宙學里,許多問題更加開放。”

納塔利曾花費10年時間研究夸克的性質。她認為,當研究者不知道從實驗中能期望得到什么的時候,就需要拓展新的領域了。還有其他科學家表示,他們轉向粒子天體物理學是為了尋求一個更加適宜的工作環境。華盛頓天主教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丹尼爾?阿克里波說,他之所以離開了對撞機研究,是想在新的領域中有更多親身實踐的機會。現在他加入了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的研究中。

美國的大衛?西納博曾在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工作,但2005年美國能源部突然終止了這個項目,使他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境地。西納博本可以參加LHC的研究,然而他卻加入了斯隆數字巡天這一全新的天文學嘗試(使用2.5米光學望遠鏡繪制1/4天區中的所有天體)。西納博現在正從事超新星和暗能量的研究。“好像又回到了大學時代,就像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樣無知。”盡管如此,他還是為他的決定感到高興。

而少數幾個科學家表示,他們從事粒子天體物理學的研究純粹是為了好奇。“對我而言,這是一個不花錢就能去南極探險的機會。”美國的大衛?貝森開玩笑說,他目前正在南極從事中微子探測器原型機的研究。在南極麥克默多考察站的電話采訪中貝森說,探測宇宙中粒子撞擊冰面所產生的射電信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這就像把你帶回到了5歲大的時候,充滿了好奇,但是在我成長的新澤西州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重組設備

隨著對粒子天體物理學研究的深入,經費也注入到了相關的研究領域。如2000年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設立了一個粒子和天體物理學項目,現在每年有1600萬美元的預算。從1994年至今,英國在為粒子物理和天文研究委員會正常撥款的同時,還另外為粒子物理學、粒子天體物理學和天文學提供了經費。然而,正如粒子天體物理學的發展擴充了粒子物理學的研究范圍一樣,也由此改變了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

顯然,粒子物理學家還帶來了通往新的探尋之路所必需的技術。如NASA發射的γ射線大視角空間望遠鏡,給天文學家打開了一扇能窺視宇宙甚高能量光子的窗口。或許更為重要的是,粒子物理學家對把技術、管理和資金推向極限的大項目喜愛有加。“他們是那些習慣于對大事毫不懼怕的人。”在2003年10月~2006年4月間任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數學和物理學理事會副主任的芝加哥大學宇宙學家邁克爾?特納說。隨著粒子物理學家進入了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的領域,他們“向規模要效益”的風格正在加速項目規模的增長。

然而當粒子天體物理學發展之時,一些研究者對未來憂心忡忡。NASA的粒子物理學家、GLAST項目科學家史蒂文?里茨擔心,粒子天體物理學的興起會沖擊地面加速器計劃。“有時候,一些項目所傳達的意思是沒必要建造地面加速器,因為這在太空中就能做到,但是這并不正確。”受此影響,有些對撞機項目被喊停了,尤其是在美國。

第3篇

迄今為止,黑洞的存在已被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的絕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但是量子力學方面的反駁:黑洞中心的奇點具有量子不穩定性,所以整個黑洞不可能穩定存在。

在科普教育對黑洞知識的大量宣傳下,新生一代天體物理學家反而強烈質疑黑洞實際存在,最強烈表達是目前對“黑洞”候選星的觀測發現,沒有任何一個“黑洞”候選星的具有間接特征可以證明“事象地平面”的存在,即便是“夸克星”其“事象地平面”亦位于星體內部。

以天體物理的實證角度而言,無法找到證據說明黑洞機制,雖然不能證明其不存在,但也無法證實其存在的真實性。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恒星演化史的里程碑

宇宙間的任何恒星都要經歷誕生、發展、衰老和死亡的演化過程。那么恒星是怎樣演化的呢?讓我們從宇宙大爆炸談起。

宇宙從一個原始火球大爆炸后,約經過七十萬年,它的溫度逐漸降低下來,這時,電子和質子開始形成穩定的氫原子。它們彌散在廣袤的空際,形成了氣云。在氣云比較密集的地方又形成了氣團,這就是恒星的胚胎。由于氣團所含物質較多,它就產生較強的引力場,從而進一步吸引了周圍物質。這樣,氣團的質量就逐步增大,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氣團開始收縮。氣團一旦收縮,它的引力勢能就減小,根據能量守恒原理,這些減小的勢能轉化為氣團的熱能,于是,氣團的核心部分變熱,產生足夠高的壓強來暫時頂住氣團的進一步收縮。

當氣團核心因收縮而使溫度升高到幾百萬度時,便發生了由氫合成氦的聚變反應,從而產生出巨大的能量,來維持恒星長達數百億年的生命。那么,一旦恒星內的熱核燃料消耗殆盡,它靠什么力來支撐住引力的作用,而防止星體進一步塌縮成極度致密的天體呢?有人認為:當恒星的燃料用盡后,它的核心部分在引力作用下,強烈收縮,并將恒星內部的原子撕裂,電子從原子中游離出來。正是這些電子所產生的斥力,阻止了恒星的進一步塌縮。1931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對這種星體進行了具體計算,發現只要星體的質量有限,它必然存在一個相應的半徑,處在這一半徑上的星體將是穩定的。即任何質量的晚期恒星都將維持在高密度的白矮星狀態。

就在同一年,錢德拉塞卡馬上發現,處在高密度狀態星體中心的電子的動量是非常大的,還必須考慮到相對論效應的影響。1935年,他又進行了計算,發現電子間的斥力只能抵住質量小于某個值(約太陽質量的1.44倍,此值又稱錢氏極限)的星體。對于大于此值的星體,它的半徑將趨向于零,也就是說這類星體將要塌縮到它的中心點上。這個結果簡直不可思議,那么質量大于錢氏極限的星體的最終歸宿到底是什么呢?

三十年代后期,錢德拉塞卡又進行了推測,認為大質量星體在耗盡它的核能以后,在繼續收縮的同時,會發射外層質量,使它的質量小于錢氏極限,從而最終趨于某一穩定狀態。后來的天文發現證實了這一推測,這就是所謂超新星爆發。在此以后,天體物理學得到很快的發展。現在人們已公認,錢德拉塞卡關于不同質量的星體歸宿迥然不同的結論,是研究恒星演化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以后天體物理學家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大質量星體的最終命運。

第5篇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于北京時間2011年10月4日揭曉,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人仔細研究了若干顆遙遠星系之中被稱為“超新星”(supernova)的爆炸恒星,得出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的驚人結論。這使人們再一次對宇宙的發展認知掀起一股。

早在1915年,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此后這一直是我們理解宇宙的理論基礎。按照廣義相對論,宇宙只能收縮或者膨脹,不可能穩定不變。那么宇宙究竟在收縮還是在膨脹呢?如果膨脹,其速度是否恒定?是在減慢或是還在加速呢?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威爾遜山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投入了使用,天文學家們發現幾乎所有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他們發現當光源遠離我們而去時,光的波長會被拉長,而波長越長,它的顏色就越紅,這被稱作“紅移(redshift)”現象。目前對紅移現象的解釋為:速度造成紅移。比如,當一輛汽車向我們奔馳而來時,它的喇叭聲尖銳刺耳,因為汽車的高速運動使聲波波長被壓縮,波長變小,聽者接收的頻率變高。相反,當汽車離開我們飛馳而去時,它的喇叭聲則低沉幽緩,因為汽車的離去使聲波波長被拉長,波長變大,聽者接收的頻率變低,簡稱多普勒效應。20世紀初,天文學家斯里弗對旋渦星云光譜做了多年研究,發現了譜線紅移現象。在斯里弗觀測的基礎上,哈勃與助手赫馬森合作,對遙遠星系的距離與紅移進行了大量測量工作,發現遠方星系的譜線均有紅移,而且距離越遠的星系,紅移越大,于是得出重要的結論:星系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且距離越遠,遠離的速度越高。這被稱為哈勃定律(Hubble’s law)。他認為:整個宇宙在不斷膨脹,星系彼此之間的分離運動也是膨脹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俄裔美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伽莫夫認為,我們的宇宙誕生于約137±2億年的一次大爆炸,宇宙開始于高溫、高密度的原始物質,最初的溫度超過幾十億度,隨著溫度的繼續下降,宇宙開始膨脹。星系天體的退行原因正是這次宇宙大爆炸的沖力導致的。

從此之后,天體物理學界一直都認為宇宙是在以一個恒定的速度膨脹,直到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科學家亞當?里斯以及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這三位科學家于1998年向外公布:宇宙的膨脹速度不是恒定的,更不是越來越慢,而是不斷加速,即越來越快。他們通過尋找太空中的標記,研究宇宙膨脹問題。這些標記就是爆炸的恒星――1A型超新星。由于其非常亮,超新星被用來確定距離。只要找到足夠的1A型超新星,就能測量它們的亮度。亮度較高的超新星距離比較近,亮度越來越弱的超新星,一定是離我們越來越遠。亮度很低的超新星,距離就很遙遠了。1A型超新星同時有個重要的特點,它們爆炸的亮度都是相同的,超新星的光度曲線普遍都具有一個相同的光度峰值,這使得它們可被用作輔助天文學上的標準燭光。這是因為它們形成的過程都一樣,每個1A型超新星都是在相同質量時爆炸。因此,宇宙各處都有相同的亮度和可見度。三位科學家找到若干個1A型超新星,并測量它們遠離我們的速度。通過比較不同時空的超新星的位置和年代,便能計算出宇宙的膨脹是否在變慢。他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宇宙的膨脹速度并未變慢,反而是正在加速。這一驚人的發現意味著,宇宙不會停止膨脹,反而在不斷加速膨脹。這可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這個結果的出現直接撼動整個天體、物理學界,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沖力在引力的作用和牽制下,星系天體的退行速度應該漸于趨緩直至穩定平衡,可是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卻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相互矛盾,如何解決、詮釋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呢?物理學家們認為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宇宙之中存在著一種與引力作用方向相反(反引力作用力)、至今人類還沒有發現的神秘力量!物理學界把這種與引力作用方向相反、至今人類還未知的神秘作用力稱為“暗能量”,并且認為,正是這種“暗能量”推動星系天體快速膨脹退行。宇宙膨脹的這種加速度暗示,在蘊藏于空間結構中的某種未知能量的推動下,宇宙正在分崩離析。這種所謂的“暗能量”占據了宇宙成分的絕大部分,含量超過70%。它的本質仍然是謎,或許是今天的物理學面臨的最大謎題。因而現代天文學認為:我們的宇宙最初的膨脹是由于最開始的大爆炸而產生的結果,也就是說,物體由于具有慣性,而在原始大爆炸之后繼續膨脹。后來,由于物質之間的萬有引力的作用,這個膨脹開始變慢,可是在大約100億年前,宇宙中的“暗能量”在與萬有引力的交鋒中占據上鋒,于是宇宙的膨脹又開始加速了。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公布和頒發,將意味著物理學界正式承認并接納“暗能量”為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同時也就意味著:物理學界正式承認并接納宇宙之中存在著一種與引力作用方向相反、至今還沒被人類發現的未知力量這一事實。

宇宙膨脹究竟會到什么時候,未來的發展又會如何,還期待著我們繼續前行!

第6篇

讀了《向命運挑戰》這篇課文,使我受益匪淺。霍金以超人的毅力向命運挑戰,一個患有絕癥的人,還抱著如此樂觀的態度來笑看人生,這點是非常難做到的,真讓人震驚。

這篇課文寫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被醫生診斷患有絕癥后,生活十分困難,但他勇與向命運挑戰,他不僅僅能活著,還不斷地對大爆炸、黑洞,甚至宇宙進行科學研究,終究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

當我讀到“一個人有了聰明,并不一定能發揮出來,要取得相應的成就,還需要一種精神,一種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于向命運挑戰的精神。”時,我從中體會到了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這僅僅的一點是不夠的,要讓聰明才智發揮出來,取得相應的成就,還要需要努力拼搏百者不饒的精神,無論在什么條件下,無論遇到什么挫折,都堅持不懈,始終如一的努力奮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從霍金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這種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敢于向命運挑戰的精神是取得一切成功的關鍵。如果我們有了如此崇高的精神,還有什么困難能阻攔我們呢?這不正是《向命運挑戰》給我們的啟示嗎?我又想到我們現在的人,如果有了什么絕癥或三長兩短,一定忙著寫遺囑,分遺產,交代后事,忙著向萬能的主祈禱,忙著過電影一樣回顧一生那些精彩的瞬間,忙著哀求醫生不惜一切代價用最好的藥救活自己或延長生命,可霍金都不是。在這樣的生活中,不斷地發現科學問題,研究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一頂要向霍金學習,象他一樣,有毅力,不怕失敗,敢于向命運挑戰。

邁開大步,與成功平行!克服一切困難,才能看見困難后面的寶藏!《向命運挑戰》一文在激勵我,不斷地提醒我:“風雨背后的彩虹才是最絢麗的!”

第7篇

黑里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恒星的半徑小到一定程度,小于史瓦西半徑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恒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不過,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于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某一個恒星在準備滅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收縮,塌陷,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體,同時也壓縮了內部的空間和時間。

然而,黑洞就像所有的不可見物質一樣,人們對其只是一知半解,因而引起了人們的神秘感。天文學家知道,黑洞的巨大引力將物質吸進去;他們,還了解,落入黑洞的物質會引起以近光速射出黑洞的高能粒子流。但是,這些現象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答案至今仍然是一種猜測,因為天文學家還從未十分成功地觀察到詳細情況。

然而,現在天文學家卻觀察到了射流的詳情。韋斯特福德市麻省理工學院赫斯塔克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謝潑德·多爾曼及同事,對在黑洞周圍渦旋的物質區域進行了迄今為止最近距離的觀察。在測量了星系M87中心超級黑洞所噴出的射流根基區后,研究人員得出了結論:該黑洞肯定正在旋轉,而且環繞在其周圍的物質也一定向相同的方向旋轉。這個環繞旋轉的“吸積盤”中的一些物質也正在落人黑洞,就像水打著旋渦進入排水管一樣。不久前,該發現公布在《科學》雜志在線版上。

在過去的幾年中,多爾曼及同事一直致力于把全世界的射電拋物碟式天線連接起來,形成一架具有空前放大率的虛擬望遠鏡,那樣會使研究人員觀察到M87中心黑洞最近處的情況。那也是天文學家最希望達到的目標,因為M87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將三個地方的射電拋物碟式天線連接在一起,然而這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分辨率去完全看到黑洞的邊緣。但是,這樣的連接使研究人員能夠測量正在噴射出射流的噴口區。

這一噴口區域的大小僅僅適合一種有關射流形成的特定理論模型。“只有當黑洞正在旋轉,而且吸積盤也正在朝同一方向旋轉時,射流的根基區才會減小到我們所測量的大小。”多爾曼說,“我們發現,特別令人激動的是:我們現在終于能夠測量距離黑洞很近的那些結構了!”

黑洞的視界是宇宙中一個有可能違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地方,多爾曼及同事希望利用“視界望遠鏡”來檢驗一下廣義相對論在那個地方是否仍然能夠成立。“視界望遠鏡”就是采用連接射電拋物碟式天線而制成的儀器。

“這篇論文很有趣,”耶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梅格·厄里說,“測量射流的噴射點對于理解射流是如何形成的極為關鍵,而且對于理解射流如何從黑洞洞盤中獲取能量也確實非常關鍵。”厄里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指出:這些結論基于一些難以證實的假設,例如,這個測量區域是否確實直接處于黑洞的洞頂,是否偏離到一側或其他位置了呢?

第8篇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254-6124

國內刊號:11-1783/V

郵發代號:2-56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A 科學文摘(英)(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第9篇

暗物質是一種因存在現有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而假想出的物質,比電子和光子還要小的物質,不帶電荷,不與電子發生干擾,能夠穿越電磁波和引力場,是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

暗物質是影響當今量子粒子物理和天體物理的兩片烏云,暗物質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數量龐大,因此它的總質量很大,它們代表了宇宙中96%的物質含量,其中人類可見的只占宇宙總物質量的4%。暗物質中的暗物質粒子的存在有可能是量子粒子物理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大質量重粒子的極化粒子類似于磁單極粒子的躍遷線性粒子。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0篇

1687年:牛頓引力

艾薩克?牛頓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方法》一書中對引力進行了全面描述。這為天文學家預測行星的運動提供了精確手段,但它并非沒有瑕疵――無法精確地計算水星的軌道。所有行星的軌道運動,在公轉的近日軌道上受到其他行星引力的拖行而產生微動,而水星的軌道問題在于其進動量與牛頓理論預測不一致,計算上這僅是一個很小的差異,但對于天文學家來說已經足夠大到能夠感知到它的存在了。

1895年:火星行星

為了解釋水星這一星體的古怪行為,法國天文學家奧本?勒維耶建議選擇一個看不見的行星――火星,其運行軌道接近太陽。他認為來自火星的引力會影響水星的運行軌道。但是,通過反復觀察,沒有發現火星影響的跡象。

1905年: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震驚了整個物理學界。此后,他開始將引力引入到他的方程中,這導致了他的下一個突破。

1907年:愛因斯坦預言引力紅移

受廣義相對論發展過程中的思想影響,愛因斯坦第一次提出了引力紅移理論。所謂引力紅移指的是在強磁場中原子激發出的光逃脫引力時,光的波長會變長。變長的波使光子移動到了電磁光譜的紅外端。

1915年: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首次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精確預測了水星的軌道,包括其以前難以理解的進動。該理論還預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雖然愛因斯坦本人也很難理解它們。

1917年:愛因斯坦的受激輻射理論

1917年,愛因斯坦在發表的關于輻射量子理論的論文中表明,受激輻射是可能發生的。他提出激發原子可以通過光子的自發輻射過程釋放能量,從而返回到較低能量狀態。

在受激輻射中,入射光子與激發原子相互作用,使它移動到一個較低的能量狀態,釋放與入射光子方向、相位及頻率均相同的光子。這一過程對于激光的發展來說是可行的(光通過受激輻射發射放大)。

1918年:參考系拖拽預測

奧地利物理學家約瑟夫倫澤和漢斯?蒂林認為,一種處于轉動狀態的質量會對其周圍的時空產生拖拽的現象,這種現象也被稱作慣性系拖拽。

1919年:首次發現引力透鏡

引力透鏡效應是光線經過大質量物體周圍時產生的彎曲,例如一個黑洞,允許人們看到處于它背后的物體。在1919年5月日全食時,科學家觀察到太陽附近的恒星輕微錯位,這表明光彎曲是由太陽的較大質量所引起的。

1925年:首次引力紅移的測量

美國天文學家沃爾特?亞當斯觀察了大質量恒星表面發出的光,并檢測到紅移,驗證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1937年:星系團引力透鏡預測

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茲?扎維奇提出,整個星系團可以看作一個引力透鏡。

1959年:引力紅移的驗證

美國的龐德和雷布卡測量了哈佛大學杰弗遜物理實驗室的塔頂和塔底的兩個輻射源的相對紅移,確切地驗證了引力紅移的存在。通過這個試驗,他們精確測定了光從塔頂傳輸到塔底過程中能量的微小變化。

1960年:受激輻射的激光發明

加利福尼亞州休斯研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西奧多?梅曼,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

20世紀60年代:黑洞的首個證據

20世紀60年代是廣義相對論復興的開始,此時才發現銀河系是一個中心存在黑洞的星系,該星系被黑洞的巨大引力所吸引。目前證實在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著質量較大的黑洞,當然也有一些質量較小的黑洞在星際間漫游。

1966年:首次觀察到引力時間延遲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歐文?夏皮羅認為,如果廣義相對論成立的話,那么無線電波會受太陽的引力作用而減緩,從而出現時間延遲,因為信號在太陽系周圍受到了反彈。

在1966―1967年,科研人員檢測到從金星表面反射的雷達波束,并且測量了信號返回地球的時間。測量的延時結果有力地證實了愛因斯坦理論。

目前,研究人員將時間延遲應用在宇宙領域,通過觀測在引力透鏡圖像間閃爍光的時間差來測量宇宙的膨脹。

1969年:引力波的誤檢

美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的性格頗為叛逆,他聲稱自己第一個通過實驗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但他的實驗結果永遠沒法重復。

1974年:引力波的間接證據

天體物理學家約瑟夫?泰勒和拉塞爾?赫爾斯發現了一種新型脈沖星:一個二進制脈沖星。脈沖星軌道衰減的測量顯示它們失去的能量與廣義相對論預測的數據一致。這一發現使他們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9年:星系引力透鏡的首次觀測

觀察者丹尼斯?沃爾什、鮑勃?卡斯韋爾和雷威曼觀測到了2個相同的準恒星天體(或“類星體”),而它原來是2個獨立圖像的一個類星體,這樣首個河外星系引力透鏡被發現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引力透鏡效應已成為宇宙中強大的探測器。

1979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獲得資助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建設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

1987年:虛驚一場的引力波誤報

誤報源自美國馬里蘭大學約瑟夫?韋伯的直接探測,他設計出一種天線來檢測引力波,這種天線是一根圓柱形鋁棒,如果有引力波垂直掃過來,就會激發鋁棒振動。這種振動雖然很微弱,但是它可以通過該棒中間附加的壓電應變轉換器變換為電信號而被檢測到。他聲稱通過天線接收到了來自超新星SN 1987A的信號,但此后證明是錯誤的。

1994年:LIGO開始動工建設

經過漫長的過程,LIGO終于在漢福德、華盛頓和路易斯安那州開工建設。

2002年:LIGO開始第一次搜索引力波。

2002年8月,LIGO開始搜索引力波存在的證據。

2004年:參考系拖拽探測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引力探測器B來測量地球周圍的時空曲率。探測器上裝有陀螺儀,通過對陀螺儀自旋方向的探測,可以測量時空在地球的存在下是如何發生彎曲的,并進一步測量地球的自轉是如何“拖拽”周圍的時空隨之一起運動的。

數據分析顯示,引力探測器B上的陀螺儀按一定速度進動,這正好符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2005年:LIGO搜尋結束

經過5年的搜索,LIGO的第一階段以未探測到引力波結束。此后傳感器經過臨時改裝以提高靈敏度,被稱之為增強LIGO。

2009年:增強的LIGO

升級版的增強LIGO開始對引力波進行新的搜尋。

2010:增強LIGO搜尋結束

增強LIGO未能檢測到引力波。此后經過一個關鍵的升級,全新的高級LIGO準備開始工作。

2014年:高級LIGO升級完成

全新的高級LIGO完成安裝及測試,并且準備開始新的搜索。

2015年:第3次引力波誤報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宣稱他們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B模式極化信號。他們指出,這可能是原初引力波留下的印跡,為宇宙早期的暴脹提供了首個直接的證據。然而,這一結果遭遇諸多質疑。此后,他們在論文中承認,無法排除觀測到的信號源來自銀河系中塵埃干擾(而非原初引力波)的可能性。

2015年:LIGO再次升級

先進的LIGO開始引力波的又一輪搜索,其探測靈敏度是原始LIGO的4倍。在2015年9月,檢測到可能是由2個黑洞相互碰撞發出的信號。

第11篇

實 習 報 告

天文系0 1級 王燕平

XX年8月26日到9月3日,我們去云南天文臺實習,除去坐火車的時間,我們在昆明待了5天,那5天是短暫而又美好的,而我對這次的昆明之行也是感觸很多。

到了鳳凰山天文臺,感覺果然和北京很不一樣,那里的氣候很濕潤,地方也很寬敞,到處都郁郁蔥蔥的,很清新。29號那天,我們去了石林玩,那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很是特別,再一次讓我領會到了大自然的奇妙。

隨后的兩天,云臺的老師為我們精心準備了8個講座,每一場作講座的都是那里的精英,我對其中的幾個報告印象尤其深刻。首先是云南天文臺的臺長李焱先生為我們介紹那里的一些基本基本情況。云南天文臺是1972年經國家計委批準正式成立的,直屬中國科學院,是首批進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綜合性研究所,也是我國南方最大的天文實測基地。具有天體物理、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兩個專業的碩士授權點、博士授權點和一個天文學博士后流動站。現在云臺主要分為3個觀測站點,其中,鳳凰山是天文臺的研究中心,麗江的高美古天文臺還在緊張建設中,澄江的撫仙湖太陽觀測站建成后也將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太陽觀測站。鳳凰山上集中了許多的觀測設備,主要有:1米光學望遠鏡,1.2米激光測距望遠鏡,10米太陽射電望遠鏡,2.8米鍍膜機,以及一些光電子學實驗室。那里的工作人員研究的主要領域包括恒星天體物理,星系與活動星系核,太陽物理和太陽結構,以及一些天文臺選址、儀器、技術方面的工作。云臺還積極加強國際合作,與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美國國立天文臺、德國馬普學會、日本國立天文臺等許多國內外著名天文研究機構,在天文學觀測與研究、望遠鏡及其終端設備研制、天文新技術與方法等方面有廣泛合作,包括合作研究、共同運行望遠鏡、共同研制和開發新型終端設備等。

錢聲幫先生為我們做的報告是《用1 米望遠鏡進行密近雙星的觀測和分析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米望遠鏡簡介、密近雙星的研究以及較差測光的觀測。劉忠副臺長的報告是《天文光學設備的新紀元》,他講得很生動,我從中了解到了最近天文學應用的新技術,計劃中的大型望遠鏡更是讓人期待,從他的報告中我們感受的到未來天文的魅力。李可軍研究員的《太陽活動及太陽活動周的研究》為我們介紹了云臺的主要太陽觀測儀器以及參加國際合作的一些研究課題。畢紹蘭女士則就《日震學和太陽模型》為我們展開了相關講解。關于激光測距的報告則由于我們專業知識欠缺聽的不太明白。

云臺首席科學家韓占文研究員的報告非常精彩,我在來實習之前就已經久仰他的大名,這次能聽到他的報告更是覺得激動。他講的題目是《恒星演化及其應用》,主要探討了橢圓星系的紫外反轉問題、星族合成、b型亞矮星的一些研究、以及關于演化星族合成的初步結論,其中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加深了我們對天文研究的興趣。

9月1號,我們參觀了天文臺的1米光學望遠鏡、10米射電望遠鏡和太陽望遠鏡,1.2米的激光測距望遠鏡還正在建設。我們還參觀了研究人員的實驗室,他們都在忙碌著。在其中一個實驗室我們看到了一些望遠鏡的小模型,很有趣。

在云臺,我們和那里的研究生接觸不多,只是簡單了解了一下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感受的到,他們的生活和娛樂氣息很濃,那里的學生很多,有一些專門從事儀器制作。我想,要是能和他們有一些更多的接觸和了解就更好了。

在云南實習的這幾天,我覺得過得很充實,兩天的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云南天文臺還有許多正在建設中的項目,為我國的天文事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身為未來天文事業的建設者,我通過這次云南之行增加了對天文的興趣和信心,我相信,通過這么多人的努力,我國未來的天文事業一定會蒸蒸日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XX年9月23日

第12篇

2000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并原則通過了中國科學院提交的《我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發展目標》,確定了中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的發展戰略。這個發展戰略全面規劃了中國高能物理和基于加速器的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在基于加速器的物理實驗領域,對BEPC進行重大改造;積極推動非加速器物理實驗研究,包括中微子物理,宇宙線觀測,粒子天體物理實驗等等;努力建設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自由電子激光等大型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

正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這個發展戰略得到認真的貫徹實施,使中國的高能物理研究在過去的十年實現了飛躍的發展,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從“占有一席之地”發展為走在前列。同步輻射光源等大型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的建設迅速發展,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單元。

這十年,我國高能物理研究蓬勃發展,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2003年3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總投資6.4億元,項目建設期5年,列入國家“十一五”重大科學工程。這一決定開創了中國高能物理發展的新時期。我非常有幸地參與了這一工程從規劃、立項到開工建設的全過程。

BEPCII于2009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國家驗收委員會認為工程“按指標、按計劃、按預算、高質量地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是我國大科學工程建設的一個成功范例。該工程的建成,將我國對撞機和譜儀技術推進到國際前沿,得到了國際高能物理界的高度評價,是中國高能物理發展的又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幾年來,BEPCII實現穩定高效運行,并不斷提高性能,日取數效率提高了100多倍,北京譜儀獲取了大量數據。

北京譜儀的粲物理研究十年來保持和發展了國際領先優勢,得到一批在國際高能物理界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例如:25 GeV能區R值精確測量、DS粒子衰變常數的首次與模型無關的直接測量、J/Ψ粒子共振參數的精確測量、發現若干可能的新粒子等,受到國際高能物理界高度關注和評價。

今年3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又出新成果利用運行55天觀測到的中微子事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得其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這一成果是基礎科學一項重大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決定了未來中微子物理實驗發展的方向。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是以我為主、在我國開展的大型國際合作,是國際上最好的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室之一。這個實驗于2007年10月動工,2011年底,遠、近點探測器全部投入運行。

2006年,依據在羊八井宇宙線觀測站的“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日兩國物理學家在《科學》雜志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恒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目前新的大型宇宙線觀測計劃LHASSO計劃即將啟動。粒子天體物理的空間實驗也獲得長足發展,Gamma爆探測器成功升空,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研制全面展開,計劃在2014年前后發射。

中國還參與了國際高能物理前沿研究最重要的實驗并作出重要的貢獻,如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CMS、ATLAS等實驗,AMS實驗等,提升了中國在國際高能物理領域的顯示度,同時培養了人才,引進大量新技術,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技術的發展。

目前,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態勢良好。中國科學家正在研究下一代反應堆實驗、深地實驗和空間實驗的研究計劃,希望能夠進一步提煉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實驗方案,同時認真探討基于加速器的物理實驗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山县| 饶阳县| 海伦市| 黄山市| 蓝田县| 文安县| 昌黎县| 根河市| 鹰潭市| 平湖市| 铁岭市| 抚宁县| 商洛市| 景泰县| 襄汾县| 通道| 丰原市| 米林县| 若尔盖县| 阳江市| 吴川市| 仙游县| 大庆市| 靖州| 张家界市| 赣州市| 江孜县| 株洲市| 突泉县| 安顺市| 龙游县| 尼勒克县| 枝江市| 宁城县| 米易县| 长泰县| 文化| 乳山市| 昌平区| 绥德县|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