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6: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狼的諺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就是因為有了正義感,人才成為人,而不成為狼------培根
一個好行為也可能是一個壞行為,誰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誰為兀鷹修復了翅膀,誰就要為它的爪負責-------雨果
狼老了尚有吃羊的貪心,虎老了尚有捕鹿的愿望-------柯爾克孜族諺語
人和人是狼 ------英國諺語
生狼猶恐如羊------漢族諺語
狼眾食人,人中食狼------漢族諺語
狼吃羊,一點一點吃進腸------英國諺語
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謀生法------漢族諺語
狼有狼道,蛇有蛇蹤------漢族諺語
狼頭伸進羊圈,不會將身子留在圈外------哈薩克族諺語
狼怕打,燈怕吹,毒蛇怕石灰------漢族諺語
從狼嘴里休想奪回羔羊------泰國諺語
狼無狽不行,虎無倀不噬------漢族諺語
狼的叫聲很慘,卻不能可憐它的處境------哈尼族諺語
狼和狗一樣,嘴不同;賊和人一樣,心不同------漢族諺語
狼怎么餓,也不會吃白菜------蒙古族諺語
狼是鐵頭銅脖子,腰里挨不住一條子-------漢族諺語
惡浪對獅子也敢冒犯-------土耳其諺語
狼再喂也變不成看家狗-------哈薩克族諺語
聽了狼的哭聲,千萬不要動心------白族諺語
沒有吃過羊的狼,嘴巴也是紅的------維吾爾族諺語
離群的羊-----狼的飯菜------------------俄羅斯諺語
羊和狼住不進一個圈里,雞和鷂子住不進一個窩里----------藏族諺語
好肉都被狼吃了,壞名譽都加在狐貍身上----------藏族諺語
1、黃鼠狼偷雞——專干這行的。
2、黃鼠狼給雞拜年 —— 沒安好心。
3、黃鼠狼下崽 —— 一窩不如一窩。
4、黃鼠狼鉆煙囪 —— 越鉆越黑。
5、黃鼠狼和雞結老表 —— 不是好親。
6、黃鼠狼拉小雞 —— 有去無回。
7、黃鼠狼看雞—— 越看越稀。
8、黃鼠狼罵狐貍 —— 都不是好貨。
9、雞給黃鼠狼拜年 —— 自投羅網。
10、黃鼠狼借雞——有借無還。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諺語 英語國家 文化
英語諺語是民間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反映著最普遍大眾的智慧,思想與情感,是英語國家、英語民族語言與文化的高度濃溶和集中表現。它內容廣泛,言簡意賅,生動雋永,蘊涵著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諺語來源于生活,更貼近民眾,而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也成為諺語的素材。英語諺語中與動物相關的例子不勝枚舉,現擷取幾條與大家共賞。
1.Ass :驢
An ass is known by his ears.
見耳識驢,聽話識愚。
An ass is but an ass though laden with gold.
驢子馱著黃金也還是驢子。
2.Bird:鳥
Kill two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鳥(一舉兩得)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鳥皆愛其巢.
3.Cat:貓
All cats are grew in the dark..
黑暗之中貓都是灰色的.(人未出名時看起來都差不多)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帶手套的貓捉不到老鼠.(害怕艱苦的人則一事無成)
4.Calf :小牛
No one knows the luck of a lousy calf.
邋遢小牛的運氣如何,誰也不知道.
5. Chicken:小雞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
雞蛋未孵出,先別數小雞.(不要過于樂觀)
6.Dog:狗
Love me , love my dog .
愛屋及烏.
A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7.Donkey :毛驢
The donkey means one thing and the driver another.
毛驢想的是一套,趕驢人想的是另一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8.Elephant :大象
Don’t use an elephant to crack a nut.
核桃不用大象踩.(殺雞焉用牛刀)
9.Fox:狐貍
The fox knows much, but more he that catches him.
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
10.Fish:魚
Gut no fish till you get them.
東西沒到手,不能說是有.
11.Frog:青蛙
The frog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
井底之蛙,不知大海.
12.Goose鵝
He daren’t say Boo’ to a goose.
見到鵝都怕的人.
13.Goat:山羊
If the beard were all, a goat might preach.
假如胡須就是一切,那么山羊也可以講經傳道了.
14. Horse:馬
Don’t ride the high horse.
不可趾高氣揚.
15.Hare :兔子
He that hunts two hares often loses both.
同追二兔,一無所獲.
16.Leopard:金錢豹
A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
金錢豹改不了花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17.Lion :獅子
A lion among sheep and a sheep among lions.
在羊群中是獅子,在獅群中是綿羊.(欺軟怕硬)
18. Mouse :老鼠
A mouse in time may bite in two a cable.
一只老鼠最終也能咬斷一股纜繩.
Don’t make yourself a mouse , or the cat will eat you.
莫使自己當老鼠,否則貓會吃掉你.
19. Ox :牛
He has an ox on his tongue.
心事重得張不開口.
An old ox makes a straight furrow.
老牛犁溝直.(生姜還是老的辣)
20.Owls:貓頭鷹
Carry owls to Athens.
運貓頭鷹到雅典.(多此一舉)
21. Pig :豬
He who scrubs every pig he sees will not be clean himself.
見豬就擦洗的人,自己也干凈不了多久.(近墨者黑)
22.Serpent :蛇
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23. Sheep :羊
If one sheep leap over the ditch , all rest will follow.
一羊跳過溝,其余跟后頭.
24. Swallow :燕子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pring.
孤燕不報春.
25.Tiger:老虎
If you don’t enter a tiger’s den, you can’t get his cubs.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6.Wolf:狼
Who keeps company with wolves , will learn to howl.
和狼在一起,就會學狼叫.
動物諺語是紛繁多姿的英語中的一朵奇葩,富有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學習、熟記一些英語動物諺語,可以幫助我們深刻了解英語的句子結構及其變化規律,學會許多地道的表達方式,對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大有裨益。同時,也可加深我們對英語國家、英語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等各方面情況的了解,促進國家之間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一、鼠――Rat
英語中用以比喻討厭鬼、可恥的人、告密者、密探、破壞罷工的人。例如:smell a rat指人們懷疑在做錯某事;a rat race則表示激烈的競爭;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先逃(這一諺語意指那些一遇到危險就爭先尋求安全或一看見困難便躲得遠遠的人)。
二、牛――Ox
涉及“牛”的漢語成語很多,如“對牛彈琴”“牛蹄之涔”等。英語中涉及“Ox”的表達方式則不多。用Ox-eyed形容眼睛大的人;用短語the black Ox has trod on sb’s foot表示災禍已降臨到某人頭上。
三、虎――Tiger
指兇惡的人,虎狼之徒;英國人指穿制服的馬夫;口語中常指比賽的勁敵。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常以paper tiger比喻貌似強大而實質虛弱的敵人。詞組ride the tiger表示以非常不確定或危險的方式生活。
四、兔――Hare
在英國俚語中,hare指坐車不買票的人。與hare組成的詞組有:make a hare of sb.愚弄某人;start a hare在討論中提出枝節問題。例如:
You start a hare every time at the meeting.
每次討論你都提出與題無關的問題。
英語中有許多關于兔的諺語,如:
First catch your hare.勿謀之過早。(意指:不要過于樂觀。)
五、龍――Dragon
龍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關龍的成語非常多,且含有褒義。如“龍躍鳳鳴”“龍驤虎步”等。在外國語言中,贊揚龍的詞語非常之少,且含有貶義。如“dragon”指兇暴的人,嚴厲的人,兇惡嚴格的監護人,兇惡的老婦人(尤指很少給在其看管下姑娘自由的老婦人)等。以dragon組成的詞組也多含貶義,如dragon’s teeth 相互爭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魔鬼。
六、蛇――Snake
指冷酷陰險的人,虛偽的人,卑鄙的人;美國俚語指追求和欺騙少女的男子。由此看到,在英語中,“snake”往往含有貶義。如:
John’s behavior showe him to be a snake.
約翰的行為表明他是一個冷酷陰險的人。
與snake組成的成語、習語、諺語有許多。例如:
a snake in the grass 潛伏的敵人或危險
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養虎貽患,姑息壞人
七、馬――Horse
英美國家的人很喜歡馬,因此,用“horse”這個詞組成的詞組、成語、諺語非常之多。如:get on the high horse擺架子,目空一切;work like a horse辛苦的干活;horse doctor獸醫、庸醫;dark horse競爭中出人意料的獲勝者。例如:
The voters were surprised when the dark horse won the nomination.
那個無名小卒在競爭中獲勝時,投票者無不大吃一驚。
八、羊――Sheep
英語中指害羞而忸怩的人,膽小鬼,馴服的人。有關sheep的諺語很多。例如:
1.As well be hanged for a sheep as a lamb.
偷羊偷羔都是絞(死);偷大偷小統是賊。(意指:一不做,二不休)。
2.There’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
每一羊群里都會有一只黑羊,丑兒子家家有。(意指:每個家里都會有個敗家子。)
3.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
甘心做綿羊,早晚喂豹狼。(人弱受人欺。)
4.The sheep who talks peace with a wolf will soon be mutton.
羊向狼乞求和平,很快就會變成羊肉。(意指:切勿向敵人乞求和平。)
九、猴――Monkey
monkey作名詞時指頑童、淘氣鬼,猴子似的人,易受欺的人。如:
What are you doing, you young monkey !
你在干什么呀,小搗蛋鬼!
monkey作動詞時指胡鬧、瞎弄、搗蛋。如:
Stop monkeying about with the TV set !
不要瞎弄電視機!
與monkey一詞搭配的詞組、習語和俚語很多非常有趣。如:put sb’s monkey up使某人生氣,激怒某人;Your last word has really put his monkey up.你最后一句話實在使他大為生氣;又如:make a monkey of愚弄;a monkey with a long tail抵押;get the monkey off戒除吸毒惡習;have a monkey on one’s back毒癮很深。
十、雞――Cock
指首領,頭目,神氣十足的人,與cock組成的詞組多姿多彩,如:cock of the walk / school支配別人的人;a cock of the loft / dunghill在小天地中稱王稱霸的人;Live like fighting cock.生活很好,尤指吃得好。
十一、狗――Dog
漢語中常用“狗”比喻人,如“忠實走狗”“看家狗”,成語“狗茍蠅營”“狗彘不若”等。在英語中除了喻人外,還有豐富多彩的詞組、諺語等。
dog作名詞時指無賴漢、壞蛋、廢物,不受喜愛(或歡迎)的人。有時加形容詞修飾可指各種人,如:You dirty dog !你這個壞小子;a lucky dog幸運兒;a dumb dog沉默不語的人;a sly dog暗中尋歡的人和暗地里偷雞摸狗的人;a dog in the 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
用dog表達的諺語:
1.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吠犬不咬人。(意指:對于高聲發出恐嚇,或慣于大聲吼叫的人,勿須當真。)
2.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意指:大家都有走運的一天。)
3.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同室不操戈。
1、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諺語。指人在三十至四十多歲的年齡段,精力與性要求正處于旺盛時期。
2、例句。蔣子秋道:“我這胡子可不同,是為著好看的。有些人都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我不能不留一點胡子,以壯觀瞻。你沒聽見說嗎?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歲還是金錢豹子啦。”(張恨水《京塵幻影錄》一五回)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巧記口訣
要求:記時思用,用時思記。
此法傾向于歸納學習,即不過多地講解語法,而是通過長期教學實踐歸納總結口訣,讓學生感悟、體會知識點,巧記難點。例:
1、以f(e)結尾的名詞復數(fe―fves)口訣:
妻子持刀去宰狼,小偷嚇得發了慌, 躲在架后保己命, 半片樹葉遮目光。
口訣中涉及9個以f(e)結尾的名詞:wife(妻子),knife(小刀),wolf(狼),chief(小偷),shelf(架子),self(自己),life(生命),half(一半),leaf(樹葉)。這九個詞變復數時,都是變fe為fves。
2、對劃線部分提問的程序口訣:
一代(用疑問詞代替劃線部分);
二移(把疑問詞移至句首);
三倒(顛倒主謂語,但對主語或定語提問的除外);
四抄(照抄其它部分)。
口訣因為上口,往往易記,因此成為學生學習語法中一種受歡迎的學習方法。
二、妙引諺語
巧妙地引用諺語,將語法知識點呈現給學生,旨在將語法知識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小結語法,力求簡明通俗,同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漢語的博大精深,體會到學習就是生活。
例如在講解不定式的功用(即在句中的成分)時,可引用以下諺語:
1、作主語:It’s easy to be wise after event.事后諸葛亮好當。
2、作表語:Not to advance is to go back.不進則退。
3、作賓語:Don’t claim to know what you don’t know.不要不懂裝懂。
4、作賓補: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不要班門弄斧。
5、作定語: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6、作狀語:Never too old to learn, never too late to turn.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在講解形容詞的比較級、最高級時可引用以下諺語:
(1)比較級:
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
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s.百聞不如一見。
(2)最高級:
Patience is the best remedy.忍耐是良藥。
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玉不琢,不成器。
三、套用公式
即照葫蘆畫瓢,將抽象的語法公式化。初學者強調套用公式,真正目的是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能離開葫蘆去造瓢。
在講前置形容詞的排列順序時,可讓學生先記住以下公式,遇到具體問題時靈活運用。
[1]限定詞(包括冠詞、物主、指示、不定代詞);
[2]數詞;
[3]描繪形容詞(短詞在前,長詞在后);
[4]表特征的形容詞(大小、形狀、新舊、年齡……);
[5]表顏色的形容詞;
[6]表類屬的形容詞(包括專有形容詞和表材料質地的形容詞);
[7]名詞性定語(包括動名詞);
[8]名詞。
Example:
a pretty purple silk dress.
一件漂亮的紫綢女衣。
(不定冠詞+描繪形容詞+表顏色的形容詞+表材料的形容詞+名詞)
a tall intelligent bronze young Chinese officer.
一個聰慧的個子很高的年輕的中國軍官。
狼,左邊一個“犬”,右邊一個“良”顧名思義,狼乃良犬也!其實狼身上還有許多的優點,值得我們人類一學的地方,譬如狼的忠誠,狼的智慧,狼的團結。太多太多了!
不錯的,從我們所收集的諺語成語之中,幾乎沒有說狼的好話的語句,罵人也是句句不離狼,什么“狼子野心、狼狽不堪、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狼狽為奸。狼掉的了牙掉不了性,狼行千里,改不了吃人。披著羊皮的狼等等。”但是狼身上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啊!據動物學家介紹:狼是最團結的動物。當狼群不得不去面對,比自己強大數倍的敵人之時,定然就會群起而攻之。狼雖然喜歡當一名“孤獨求敗”,但是你也絕對不會發現有哪一只狼在同伴受傷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夾著尾巴茍且偷生。就語文書上的例子來講:母狼以自己的死換回自己孩子的生,這么偉大的母愛難道人類沒有一點兒為之動容的嗎?母狼在保護幼崽的過程之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不也是令人自嘆不如的嗎?連經驗老道的老獵人,都被騙得稀里糊涂,這難道就不是狼的智慧嗎?
狼不僅聰明,而且它的忠誠也著實令人感動。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在一個極其偏遠的山區里,有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兒子住在一個小木屋子里,他們還收養了兩只嗷嗷待哺的小狼崽。這兩匹狼和他們生活在了一起,從此一家六口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一天,夫婦兩人外出去伐木,這是一個小孩子,一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一盞小煤油燈,不久之后,熊熊的大火開始吞噬這這間小木屋,一條條張牙舞爪的火舌籠罩住了這間搖搖欲碎地吱吱作響的小木屋,兩個小男孩被困在了火之中,兩匹狼立即向烈火熊熊的木屋沖了過去,掙扎地把兩個孩子拖到了屋外的安全地帶,而那兩只狼漂亮的棕灰色的毛發卻再也長不出來了。因為火把兩只狼的皮膚燒爛了!
狼和人的感情真可以是說到了一個海枯石爛的地步。許多的文學大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狼族的性格,如:沈石溪的《狼族三部曲》(《狼妻》,《狼王夢》,《說狼》)蒙古作家郝拉斯夫的《鬼狗》(一頭草原上的反狼祖狗)。最新的流行性小說《狼圖騰》火了中國的半邊天。畢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入選了人教版和江蘇版的語文教科書初一年級上冊。
狼的智慧,狼的團結,狼的忠誠,都被人們所津津樂道。或許狼有許多的缺點,但是人的缺點尚一個又一個的還在,何況狼乎?我真心地希望大家可以去用一雙正確明亮的眼睛來看待狼的性格。
育新中學初一:譚業臻
乙:好極了,尤其語文進步顯著,蒸蒸日上,我張嘴說話那可是“老鼠啃磁盆子――滿嘴是詞(瓷)”。
甲:吹牛吧?
乙:不信,你就考考呀。
甲:那好,我們剛剛上了蒲松齡的《狼》,那就以狼為題吧,成語、歇后語、諺語、唱歌都可以,總之,句句不離狼,你行嗎?
乙:小菜一碟,你聽著。
班會課選班干部,我毛遂自薦,沒想到同學們竊竊私語,同桌諷刺我是狼子野心,動機不純。
甲:那可麻煩了,結果呢?
乙:會后,我去找班主任談心,還沒出教室門,同桌又大放厥詞,說我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甲:做人真難哪,我只能對你的遭遇深表同情了。
乙:謝謝,理解萬歲,好在我這人有肚量,冷嘲熱諷一笑而過,放學后,老媽做的羊肉臊子面,我狼吞虎咽吃了三大碗,就上晚自習了。
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語文的確有長進。
乙:那當然了,男子漢嘛,到了學校,我準備先完成老師布置的手抄小報作業,剛拿出狼毫筆,想設計版面,可外面人聲鼎沸,呶,計劃泡湯了。
甲:又怎么了?
乙:一哥們正對著一美女一本正經唱老狼的歌曲《同桌的你》,周圍還有人大聲應和著,我能靜下心嗎?
甲:崇拜明星的年齡,愛做夢的年齡嘛,何況老師還沒來吧?總要亂一陣子。
乙:有同學搖頭晃腦地唱《狼愛上羊》,其他人大聲附和著,我的頭都大了。
甲:嗬!敢情是二重唱呀……
乙:哪兒呀,純粹瞎起哄,另外的一撥唱的是譚詠麟的《披著羊皮的狼》。
甲:嗬,真夠熱鬧的。
乙:你可不知道,一會兒,有兩個女同學心中的小帥哥竟然在吵架,爭得面紅耳赤,罵對方是白眼狼。
甲:一個巴掌拍不響,吵架肯定事出有因,不然不會這么斤斤計較的,男同學么,總是大度一些的。
乙:哎呀呀,罵著罵著,另一個揪著對方的領子不松手,狼煙四起啊。
甲:那你怎么辦?
乙:他們如狼似虎,兇神惡煞,我只好停下筆,也大聲來了兩嗓子!想嚇唬嚇唬他們。
甲:吼什么?
乙:“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嗷嗷,狼來了……
甲:厲害呀,那他們停止戰爭了嗎?
乙:他們是松開了手,可倆女同學不高興了,拿起了掃帚,當“狼頭”邊唱邊氣勢洶洶向我沖來。
甲:喲,你可惹惱這些辣妹子,她們唱什么?
乙:一個唱道:“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他的有獵槍!”
甲:另一個唱什么呢?
【端午節的諺語和詩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
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
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諺語: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詩:
端午節,劃龍船,汩江兩岸笑語喧。
賽龍船,吊屈原,屈原投江在今天。
屈原投江在今天,粽子撒向水深淵。
劃起龍船來競賽,招來英魂返人間。
杉木船子溜溜尖,龍船劃向前。
三閭大夫是屈原,投江在今天。
我和你來劃龍船,河里撈屈原。
粽子撒到深水里,撈了兩千年。
競渡相傳為汩羅,不能止遏意無他。
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楚人遺俗閱千年,簫鼓喧呼斗畫船。
風浪如山鮫鱷橫,何心此地更爭先?
大夫壯志與天齊,人民萬代懷念你。
你受奸賊多少冤?你受懷王多少屈?
為國捐軀投汨羅,船游江心來找你,
招你魂魄歸故國,招你魂魄歸三閭
屈大夫喲,聽我說喲,嘿嗬———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萬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八極。
東不可往啊,東有弱水無底,南不可去啊,南有豹狼狐貍。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蓋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須問,楚國好天地……
童謠:
(一)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
(二)
蒲劍艾旗忙半日,分來香袋與香球。雄黃額上書王字,喜聽人稱老虎頭。
(摘自周作人詩、豐子愷畫、鐘叔河箋釋《兒童雜事詩圖箋釋》)
五月五,端午節,外婆叫我去做客。
舅媽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編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漂過河。
漂過河,做什么?把屈原爺爺救上河。
五月五日是端陽,龍船下水鬧羅江。
朝拜屈原一爐香,年年五谷用船裝。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
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
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
不要傷害屈原老公公.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
粽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
幸福生活萬年長。
五月五,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
兩邊坐著劃船手;中間坐著打鼓郎;
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
粽葉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關鍵詞:蒙古族;畜牧業;諺語;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32-02
畜牧民族也稱游牧民族,指全民族大部分人都從事畜牧生產的民族。蒙古族是黑龍江地區從事畜牧業的少數民族代表,他們主要依靠畜牧業提供的肉、毛皮、油脂、乳汁和骨頭為生,故隨牲口四處游牧[1]。黑龍江的地理環境對蒙古族畜牧業放牧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提,他們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嫩江西岸的廣大山林、草原地區,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就是水草豐美、森林茂密的天然牧場,草原就是他們生存的希望。史載他們的生活:“俗善騎射,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宅,皆東向日”,“戈獵禽獸,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王沈:《魏書》)。他們世代沿襲并發展著祖輩以畜牧業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的傳統。
畜牧業諺語是生產諺語的一部分,從本質上來說是牧民們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斗爭并從中積累和創造的語言財富,它作為蒙古族民族語言和民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產生于在蒙古族生產的過程中,并通過祖輩們口口相傳沿用至今。許多諺語都是植根于人民大眾實踐土壤中的經驗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這些流傳至今豐富的蒙古族畜牧業諺語是反映民族生產文化的明鏡,是綻放在歷史長河中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之花。
一、游牧諺
“游而不定居人遭罪,定而不游牧牲畜遭罪,只有定居放牧,才能人畜兩旺。”[2]
“逐水草而居,靠天養畜。”[2]
蒙古族祖先早期過著游牧不定居、靠天養畜的生活,放牧人在草原沒有固定的住所,畜群游牧到哪,他們就在哪扎起蒙古包。這種生活漂泊不定,畜群在長期游牧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穩定性,于是放牧人意識到“定居放牧”對畜牧業生產的重要性,不再“逐水草而居”。
正如恩格斯所說:“畜群的形成,在適于畜牧的地方導致了游牧生活。”蒙古族開始小規模的在草原上聚居,進行定居放牧生活。但為維護草場的生態平衡,便于牲畜的飼養管理和保護牧場以及飼草,游牧民族均適時地進行季節性遷徙,即依季節特征,合理地使用牧地。從靠天養畜到科學放牧,蒙古族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聯系,在實踐中完善生產方式,在放牧時掌握好度,不急功近利,才是畜牧業民族長期生存之道。
二、關于放牧工具的諺語
“用料追牛才肥,用鞭打馬才飛。”[2]
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男女老少都擅長騎馬涉獵。諺語中的“鞭”則是騎馬時重要的輔助用具,用于驅使馬匹按照人類的意愿完成各種動作,皮鞭打在馬身上,馬則會跑得飛快。民間使用的這種皮鞭,通常都是由牧民親手制造而成,他們用牛或馬的皮切割成細條,再用幾股這樣的細條編在一起,鞭梢兒的位置僅剩一條,手柄上有時還會刻上家族的名字。諺語中說道:“手不離鞭,走遍山川”,騎馬放牧時離不開鞭子,使役干活時更離不開鞭子。
“旅行的人離不開拄棍,放牧的人離不開套鞭。”[2]
這則諺語中的“套鞭”就是我們常說的“套馬桿”,是牧民用來套牲口的一種工具,它一頭拴著用皮繩做的活套,另一頭是長木桿牧民握在手中。套馬桿的制作非常講究,一般用濕牛糞捂過的白樺木制成,是牧民牧馬必備工具。使用套馬桿是畜牧民族的一種絕活,需要掌握熟練地技巧才能操作的得心應手,套索被拋出去,正好勾住馬頭,是為最佳。
“套馬桿”如同蒙古族的“青稞酒”、“蒙古包”,都是草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就像赫哲族的“魚叉”和“魚皮衣”代表著漁獵民族文化一樣,從生產工具的不同我們就能看出不同民族獨有的民族特色。
三、關于放牧經驗的諺語
“氈包要立在陽處,西伯 ① 要安在高處。”[2]
諺語中的“氈包”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篷帳,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蒙古包”。氈包一定要搭建在向陽之處,這樣有利于增加包內溫度,居住舒適。“西伯”是蒙古語,指圈羊群的柵欄,放牧之后羊群需要回到柵欄以內的范圍進行活動,柵欄立在高處,可以相對確保羊群的安全,以免在低處時受到狼群的襲擊。
“放牧不近水,三天就后悔。” [2]
蒙古族有句諺語說道:“三日不吃還能放牧,一日不飲出不了門”,可見水對牲畜的重要性。放牧的地點很有講究,牧民們在長期放牧中總結到,河邊放牧牲畜可以邊飲邊食,一舉兩得,這樣不僅放養出來的牛肥馬壯,還提高了放牧效率,節省了放牧時間,凸顯了放牧民族的地域特色。
“母羊一大片,公羊一條線,羔羊不離盆場轉。”
觀察和了解牧區不同物種的性格和生活喜好,是放牧的一大學問。這則諺語正體現了對不同種類的羊群分類的必要性。懷孕的母羊應散放,這樣可以保證羊胎安全,以免互相擁擠掉羔。公羊性情剛烈,好亂跑跳,放牧時要使它排成一排順序前進,以免放牧時秩序混亂,不好管理。羔羊體力差,體制嬌弱,喜歡吃嫩草,適宜在地勢平坦、草質良好、路程不遠的地方放牧。
經驗的積累使牧民們因地制宜、分類管理、有序放牧,人與牲畜的和諧共處成為茫茫草原上最美好的畫面。
四、關于“馬”的諺語
“灘上萬畜,馬為瑰寶。”
“南船北馬。” [2]
“馬和歌是蒙古族的兩只翅膀。”
有關“馬”的諺語在蒙古族畜牧業諺語里獨具一格,形象的體現了蒙古族視馬如寶的民族特色。游牧民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馬被寵為牲畜之珍珠、畜中之王,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馬比一切更受重視,沒有馬,草原經濟就無法經營”[3]。對以畜牧業經濟生產為主的游牧民族來說,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上,馬不僅是生產上的得力助手,同時,也是牧民們朝夕相伴,親密無比的生活伙伴。他們馴育馬、熟悉馬、依靠馬,更由衷地熱愛馬。對馬的深刻感情使他們對馬的了解更加深刻入微。
蒙古族畜牧業諺語內容豐富,數量繁多,本文只是針對一小部分畜牧生產諺進行淺析,從中獲取更深層次的民俗文化知識。像馬克思說的那樣――文學藝術都源于勞動。諺語作為源于底層民眾勞動生產中的一門語言藝術,它濃縮著人們在點滴生產中認為行之有效、屢試不爽的經驗,它所反映的生產方式、民族特色以及民俗內涵,都值得我們今后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覃光廣,馮俐,陳樸.文化學辭典[K].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
俄語諺語文化特點形象翻譯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還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俄語諺語在俄羅斯語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為諺語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現象,更用它那簡短、通俗的語句濃縮了人類的思想,深刻地、多角度地展現人民大眾的聰明才智,記載了民族歷史、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及世界觀,等等。比如,俄語諺語ЯзыкдоКиевадоведет(有嘴就能到基輔)講的便是基輔羅斯最初接受基督教的一段歷史。再如,наседьмомнебе(如登七重天)表示幸福滿意之至;семьпядейволбу(七寸寬的額頭)表示絕頂聰明。這兩個諺語表明,數字“七”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形象和意義。
正因為俄語諺語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俄語諺語翻譯一直是翻譯問題中的一個難點。在翻譯俄語諺語時,只通曉中俄兩種語言是不夠的,還必須熟悉諺語背后兩個民族的文化特點,才能使譯文中保留原語文化的特色,讓讀者感到新鮮生動,同時充分傳播原語文化,擴大譯語讀者的知識視野。下面就簡單談一下俄語諺語的文化特點以及俄語諺語形象漢譯的方法。
一、俄語諺語的文化特點
俄語諺語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作為一名翻譯和俄語研究者,希望通過諺語來了解俄羅斯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民族心理、、文學典故等文化因素。
1.諺語反映俄羅斯民族的歷史文化
俄語諺語共有3萬多條,許多諺語與俄羅斯民族歷史有關,用鮮明的語言反映了真實的歷史。如мамаевопобоище(一場混戰);казанскаясирота(喀山孤兒,意指假裝可憐的人);незва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ина(不請自來的客人比韃靼人還壞)等,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每個諺語都能牽出一段歷史。比如,諺語мамаевопобоище記載的就是1380年俄羅斯軍隊擊潰韃靼將軍馬邁軍隊的激戰。諺語казанскаясирота描繪了1552年10月伊凡雷帝占領韃靼人喀山汗國的首府喀山城的歷史。再如,незва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ина反映了俄羅斯歷史上韃靼人入侵這一史實。1240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遠征到伏爾加河流域,擊敗俄羅斯諸公國后,建立金帳汗國,開始了韃靼人對俄羅斯的統治。直到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才擺脫了韃靼人對俄羅斯的統治而獨立。俄羅斯人在韃靼人的統治下生活了240年之久,受盡壓迫和欺凌,所以十分痛恨韃靼人。不受歡迎的客人突然造訪,主人心里不高興,可又不得不接待,所以說незва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ина.
2.諺語反映俄羅斯獨特的風俗習慣
俄語諺語是俄羅斯語言的瑰寶,反映俄羅斯風俗習慣的諺語俯拾即是,這些諺語堪稱俄羅斯風俗習慣的化石。如садитьсяневсвоисани(沒有坐在自己的雪橇上,喻指“不稱職”)。這個諺語的來歷就和俄羅斯獨特的風俗習慣息息相關。俄羅斯地廣人稀,冬季漫長寒冷,сани是以前俄羅斯人冬天最常見的代步工具之一。諺語невсёкотумасленица,будетивеликийпост(好景不長,盛宴難再)。Масленица(謝肉節)是送冬節,是古斯拉夫的謝肉節,一般是在大齋前的最后一個星期慶祝,其形式豐富多彩并伴有美味佳肴,但是大齋一到,教堂便禁止人們食用一切奶、肉制品,意思是別看目前大吃大喝,總有大齋的一天。再看諺語Кашамасломнеиспортишь(好東西不怕多,或者好東西多多益善),這里каша是俄羅斯民族日常生活中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人們用黃油拌粥吃營養豐富,而且認為黃油放的越多,粥就越好吃。
3.諺語反映俄羅斯的民族心理特征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俄羅斯民族形成了其特有的深層心理特征,許多俄語諺語反映了人民的世界觀和對生活的態度。волковбояться,влеснеходить(害怕狼就別走進森林),степьлесанелучше(草原不比森林好),вчужомместе,чтовлесу (在別人的地方如同在森林里一樣),ходитьвлесу–водитьсмертьнаносу(在森林里漫步,就是在玩死亡游戲)等諺語均表現出俄羅斯人對森林不友好、漫不經心的態度,同時也可以看出古代俄羅斯人對森林的畏懼心理。而богуугождай,ачертунеперечь(讓上帝滿意,可是也別和魔鬼頂嘴),богусвечку,ачертукочергу(給上帝獻蠟燭,為小鬼遞火鉤),ангелпомогает,абесподстрекает (天使助人為樂,魔鬼教唆犯罪)等諺語則可以看出俄羅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一方面,表達了人民對上帝的虔誠和堅定的信仰;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對魔鬼的恐懼。
4.諺語反映俄羅斯的
對于俄羅斯的社會制度和人民生活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宗教一方面是俄羅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影響了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自基督教作為國教被引入之后,已經過去一千多年,基督教已經進入了俄羅斯人心靈和意識的深處,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會體現在民間諺語中。諺語начатьзаздоровье,акончитьзаупокой(開始得好,結束得糟)源自基督教禮儀;諺語доположенияризынапиться(酩酊大醉)中的риза是舉行祈禱儀式時神甫等所穿的法衣;諺語безблинанемасленица(不吃薄餅就不算過謝肉節)中масленица是多神教宗教節日。這些諺語表明,俄羅斯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對俄語有著深刻的影響,相當數量的俄語諺語已經深深地刻上了宗教的烙印。
5.諺語反映俄羅斯的文學典故
俄羅斯文學作品中不僅大量運用了諺語這一民間藝術創作的精華,并且不斷地產生、創作著新的諺語,不斷地豐富著民間諺語的寶庫。雖然語言是個別作家創作的,但反映的卻是群體的經驗和智慧,由于它們得到普遍的認同,在民間廣為流傳,從而慢慢轉化為了諺語。普希金奠定了近代俄羅斯文學的基礎,建立了俄羅斯文學語言的規范,許多諺語均是出自其文學作品。比如:
безбожества,безвдохновения(沒有神的啟示,就沒有靈感);блажен,ктосмолодубылмолод;блажен,ктововремясозрел(年輕時就年輕,該成熟時就成熟);всефлагивгостибудуткнам(各國來賓將云集于此)。克雷洛夫的寓言中不少句子接近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語言,為人民喜聞樂見,成為人們表達思想的有效方式。比如,諺語аларчикпростооткрывался(問題本來及其簡單)和авозинынетам(毫無進展);而諺語аваськаслушаетдаест(貓兒瓦西卡一邊聽,一邊吃)出自寓言《貓和廚子》,常用以指某人對別人的勸誡置若罔聞,你說你的,他干他的。這樣的諺語比比皆是,對俄語諺語的深入學習也是通往俄羅斯文學寶庫的有效途徑。
二、俄語諺語的形象漢譯方法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俄語諺語和俄羅斯民族文化之間關系十分密切。俄語諺語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俄羅斯民族文化保存、傳承、交流的載體。而俄羅斯文化則滲透在俄語諺語中,在諺語的發展中得到傳播。俄語諺語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是語言的核心與精華,因此諺語的翻譯要同時處理語言和文化的兩對矛盾。由此得出,處理文化差異成為俄語諺語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下面從俄漢諺語文化差異的角度,簡單介紹俄語諺語的形象翻譯的幾種處理方法。
1.保留形象的直譯法,即保留俄文諺語的民族特色及比喻形象的翻譯方法。比如:
без огня нет и дыма(無火不生煙);Близ норы лиса на промысел не ходит(狐貍不吃窩邊雞);Выше лба ушинерастут(耳朵高不過額頭);шилавмешкенеутаишь(口袋藏不住錐子)等諺語。這樣的譯文既保留了俄語諺語的民族文化特色,又不失俄語諺語的語言結構特點,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特有的風貌和形象,中國讀者看了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這是一種十分成功的翻譯方法。
2.保留形象的直譯加注法
由于許多俄語諺語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果直接翻譯,中國讀者會因為不了解相關的俄羅斯文化背景知識而無法理解諺語。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直譯原文的字面意思,然后通過加注指出其隱含意義,包括在譯文后直接加上諺語中體現其含義而未出現的字,或者是在譯文后用括號加注的形式,指出文化內涵。比如,諺語вТулусосвоимсамоваромнеездят 直譯為“不要帶著茶炊去圖拉”。中國讀者不知道俄羅斯圖拉以制造茶炊著稱,很難理解該諺語的含義。如果翻譯為“帶著茶炊去圖拉—多此一舉”,即便譯文讀者不清楚俄羅斯國情,也能明白該俄語諺語的寓意。當然,在譯文“帶著茶炊去圖拉—多此一舉”后以括號的形式再加個注釋“圖拉是冶金工業城市,以盛產茶炊而聞名”,使讀者更加一目了然,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體現了民族特色,又介紹了俄羅斯的國情文化。顯然,這是俄語諺語常用的一種翻譯方法,再現原語風貌的同時,充分傳達原語文化。
3.轉換形象的活譯法
中俄兩個民族文化差異很大,經常遇到用不同形象表達相同含義的諺語。但是,原文形象可能會讓譯文讀者產生非諺語原本想表達的感情聯想,在翻譯時就需要轉換形象。轉換形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局部轉換,比如:
трусливыйкакзаяц(膽小如鼠);какгрибыпоследождя(雨后春筍);однимвыстреломубитьдвухзаяц(一箭雙雕);另一種是全部轉換,如щукубросиливреку(放虎歸山);всякаялисицасвойхвостхвалит(王婆賣瓜,自賣自夸);словоневоробей–вылетит,непоймаеш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轉換形象譯法的好處在于,形象轉換之后,譯文語言仍然保留了諺語的生動性。
然而,在用轉換形象法翻譯俄語諺語之時,要避免在譯文中出現具有濃厚漢民族文化色彩的詞匯,翻譯時不能用漢語慣用的形象去生搬硬譯。比如,умхорошо,двалучше(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多智廣);яйцакурицунеучат(班門弄斧;自不量力);нетхудабездобра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禍得福);непохорошумил,апомилухорош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里出美人);усеминянекидетябезглаз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前一種翻譯具有強烈的漢民族文化形象,不僅使俄語諺語失去了俄羅斯民族文化內涵,還會使俄語諺語失去表達效果,令中國讀者對原語的文化背景產生誤解。
4.保留原文的意譯法
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許多俄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含義相同、比喻形象不同,但是在漢譯的過程中沒法保留原文的形象,如果直接使用原文的比喻形象,譯文讀起來生硬晦澀,中國讀者難以接受,甚至無法理解或者會產生錯誤的情感聯想。特別是遇到字面意義與實際含義相反的俄語諺語,要特別注意,稍不注意就會出錯。為了將原文的意思忠實、準確地傳達給讀者,需要翻譯明確俄語諺語內涵及情感聯想之后,用漢語再創造性地把原語含義表達出來。比如,俄羅斯人習慣對出門辦事或者考試的人說祝福語“нипуханипера”,諺語нипуханипера直譯為“祝你一根羽毛也打不著”,而實際意思卻是“祝你成功,祝你滿載而歸,祝你一帆風順”的意思。該諺語本是對獵者的祝詞,但是俄羅斯人迷信,擔心把好事說壞了,所以習慣用反語相祝。再看諺語вогородебузина,авКиеведядька。該諺語直譯為“菜園里生長接木骨,基輔城里有大叔”,譯文讀者看著直譯之后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而其引申意義是指“評價某人說話毫無道理”,明白其引申意義后就可以將其意譯為“滿嘴跑火車”“胡說八道”“驢唇不對馬嘴”。由此可見,在保留原文會造成錯誤理解的情況下,必須對原文進行意義翻譯。
綜上所述,俄語諺語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文化特點,俄語諺語是俄羅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俄語諺語的形象翻譯中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翻譯標準,必須考慮俄漢兩種文化、兩種語言的共性和個性,在具體的上下文中選擇上述各種翻譯方法,創造性地表達原文的語義內涵和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賈淑芬.簡明俄漢諺語詞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6
[2]彭在義.俄語成語釋源[M].重慶出版社,1983
[3]劉重德.文化·語言·翻譯,文化與語言(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262-271
課堂教學由傳授型向對話型轉變,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綜觀當前語文新課程對話教學的狀況,語文對話教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一般人認為近代教育中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對話理論,其實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對話,是指讀者與文本之間發生的內心交流:“對話關系不是存在于具體對話的話語之間,而是存在于各種聲音之間、完整的形象之間、小說的完整層面之間, 而同時在每一句話、每一個手語、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對話的回響。”這是屬于接受美學 的范疇,后被借用到語文教學領域。“對話”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構成了對話關系。
一、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關系
“對話式”語文教學首先表現為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傳統的語文課堂幾乎是教師一個人的獨白,有時甚至取代了學生的思考權和話語權,這時的學生往往缺乏主動性和自主性,他們習慣于被動地聆聽、接受。然而隨著時代、社會、教材的變革,教師與學生之間應顛覆傳統的灌輸與被灌輸的主客體關系,代之以“主人”與“主人”的平等關系。師生不再是教與被教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話主體,民主對話的雙方,在對話中分享、理解對課文的感悟。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較有發言欲、表現欲,一堂灌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磨滅發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沒有學生愿意發表意見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效果會有意想不到的提高。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如果有的學生去過百草園、三味書屋,他們非常愿意將他們所見所聞與大家一同分享。把話語權給他們,他們會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結合文中魯迅的介紹,學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視那個兒時的樂園――百草園,不僅會使課文更宜于理解,學生還會自主地用探尋的目光去尋找生活中屬于自己的樂園。通過對話,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不再僅僅被教,也通過對話在教,他們將經歷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
“對話教學”要求教師由“帶著教材走向學生”向“導著學生走向教材”轉變,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方法,巧妙地激發學生對教材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濃郁的學習氣氛。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盡量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融入教材。例如:在學習《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時,我利用“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舉國歡騰的有利時機,先播放“神五”升空的瞬間境頭,接著讓學生就“神五知多少”這個話題略作暢談,進而指出“神五”的成功發射反映了我國在國防建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我國探究宇宙奧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教師繼續講道:“我們今天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我國航天技術的巨大成果,但你們知道宇宙里究竟有些什么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拋出各自心中的答案,提問激起了學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去研讀課文,探究科學奧妙。
二、對話型教案與教學流程設計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資源。對話型語文教學的真正實現,需要讓教材成為與教師、學生平等的特殊對話者。所謂平等,指這三者處于同一個層面上。特殊,指“對話關系無疑絕不等同于實際對話之間的關系,它要更為廣泛、更為多樣、更為復雜。兩個表述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可能相距很遠,互不知道,但只要從含義上加以對比,便會顯示對話關系,條件使它們之間只需存在著某種含義上的相通之處(哪怕主題、視點等部分地相通)”。從這個層面上看,作者寫作文本、讀者解讀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對人類精神、價值的探尋、解讀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價值和啟示意義。
1.教案準備要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能引起學生與教材主動對話的興趣和意愿。廣義的對話,可以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發生在人與人的精神產品亦即人與各種 文本之間。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基本語言能力具有怎樣的結構和機能,其形成、發展的規律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心理水平和發展階段,選擇恰當的課本問題,進行合理編排,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教學設計要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應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并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問題與討論”中關于“狼”的專題共有四篇寫狼的文章:畢淑敏描寫了“聰明”“神勇”的狼;蒲松齡描繪了“狡猾”“兇殘”的狼;《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了充滿獸性的狼;《狼和鹿》敘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態失衡的事實。教材還通過“對中外成語、諺語、故事中狼的形象,應該用哪些詞語來刻畫?從成語、諺語、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狼的態度,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述”等語句引導學生自主質疑與思考,不是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和道理,而是給學生提供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學習。
3.情境營造要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所有這些素材(指課程素材)的教育意義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于邊緣位置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例如,《皇帝的新裝》 設計了“你如在場,會如何表現”的練習題;《諾曼底號遇難記》設計了一個類似諾曼底號遇險的情景,請學生提出處理辦法等。文本成了學生閱讀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學生無法只是作為文本的旁觀者,而是成長為文本積極的對話者,在精神上和小烏龜一起生活,走進它的命運,思考它的生活,批判質疑它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