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6: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少兒英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never let it rest,不要讓它休息,
2、頸neck,腿leg,胳膊arm,腳foot。
3、若是兒子成為son,若是女兒為daughter。
4、五月May有勞動節,June時兒童最喜歡。
5、前面介詞要加on,務必牢牢心中記。
6、臉face,嘴mouth,鼻子nose,齒tooth。
7、do some reading是閱讀,此類短語要記熟。
8、先把詞尾e去掉,然后再加ing。
9、March風箏飛滿天,四月April春已暖。
10、on the playground在操場,鍛煉身體快快長。
11、妻子若是稱wife,丈夫就是husband。
12、till good is better,直到更好
13、and better is best.沒有最好之有更好
14、when是副詞問時間,what time是時間點。
15、Bird , bird是小鳥,小鳥bird天上飛;dog ,dog是小狗,小狗dog汪汪叫;cat ,cat是小貓,小貓cat喵 喵叫;monkey ,monkey是小猴,小猴monkey逗人笑;elephant ,elephant是小象,小象elephant鼻子長; zebra ,zebra是斑馬,斑馬zebra黑白紋;panda ,panda是熊貓,熊貓panda胖乎乎;tiger ,tiger是老虎,老 虎tiger真威武。我們一起來牢記,保護動物愛自然。
16、take off是脫下,包括衣服和鞋襪。
17、一月January過新年,二月February好清閑。
18、good, better, best,好、更好、最好,
19、go shopping買東西,do the shopping是同義。
20、garden名詞是花園,花兒種類挺齊全。
21、right now是馬上,務必牢牢記心上。
22、get表示到某處,地點前面要加to。
23、weekday是工作日,周六周日要除去,
24、July黨的出生日,建軍August是空前。
25、September新學年,October把國建。
26、be over是結束,over副詞要記住。
27、叔伯舅舅uncle,嬸妗姨姑是aunt。
28、耳ear,肩shoulder,還有手指是finger。
29、隔輩祖孫怎稱呼?前面都加grand。
30、頭head,手hand,發準讀音別搞錯。
31、爸father,媽mother,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
32、leave動詞是離去,現在分詞要牢記。()
33、眼eye,膝knee腳趾toe,全說對了“Thank you”。
【關鍵詞】習得;沉默期;英語思維
美國語言學家S.D.KRASHEN(1982)曾經將語言學習的方式分為兩種概念:學得(Learning)和習得(Acquisition)。學得是通過有目的地學習來掌握一門語言,而習得則是通過在自然環境中交往無意識接觸語言系統而掌握語言。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習得式的教學方法更加符合少兒的心理特征和語言學習本能。這一判斷也得到了絕大多數英語教學機構和英語教育者的贊同。習得過程,重點是要營造和模擬一個和諧寬松逼真(真實)的純英語母語環境,并且我們大人應該理性認識少兒英語習得的過程性、漸進性和邏輯性。許多家長盡管能夠從概念上予以認同,但實際上常常會不自覺地陷進一些誤區,對教學模式和效果甚至對孩子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為了幫助家長們樹立正確的英語習得觀,共同助力孩子成長進步,我將這些共性的問題歸納為了五個典型案例分析,和大家一起研究分享。
誤區一:學英語,就是要先背單詞
聽―說―讀―寫,是語言習得的必然順序,也是語言習得的共性。習得中文是按照這個順序,習得英文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任何試圖顛倒這一順序的方法都是脫離語言習得規律、錯誤的方法。現實中,很多家長都恨不得讓孩子多學詞匯、語法和句型,甚至搞題海戰術,試圖將英語學習知識教條式地強行灌輸到孩子腦袋里。這樣刻板化、成人化的英語教育模式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扼殺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培養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和只會題海戰術的“啞巴英語”人才。這也是為什么一些所謂英語成績很好的孩子可以背誦大段的美文,或記住或能寫很多單詞,考試考高分,但卻聽不懂外教講什么(只能聽懂個別單詞),更不能做相應回答,甚至基本不能溝通交流。
津師大學前教育學院英語教學專家李大維指出,針對少兒英語教育不是看背了多少單詞,會背多少句子,而是應注重啟蒙,注重激發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對英語語言的敏感性,讓孩子了解一些英語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用語,培養孩子注意傾聽,積極去說,養成大膽開口的良好學習習慣。
誤區二:學了一段時間,孩子就會說正確的英語
孩子是先學會聽話,然后才逐漸學會說話,拼讀(認單詞),閱讀和書寫的。而在學會聽話這個漫長過程中,外界的語言輸入逐漸在兒童頭腦中積累成量,并形成語言的潛意識和系統性,最后當外界輸入信息和頭腦中已儲存語言相符時,語言就會自然輸出。當孩子對英語的習得還處在積累期,也就是兒童語言運用(理解和表達)的準備階段(量的積累),孩子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沉默期,也稱為語言學習中的沉默期。這是個非常正常的語言現象,家長切記不要著急或蓄意打破。
當這種通過聽和模仿的準備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在外界交際環境的有效刺激下,孩子才開始理解和動口說。這就類似于我們的小嬰兒學說話,家人天天在他耳邊說啊說(大量的語言輸入),他剛開始只是懵懂地睜著雙眼(觀察),要這樣經過漫長的7、8個月,甚至一年多(語言積累――沉默期),他才偶爾蹦出個“媽媽”或“爸爸”,而且時而還對不上號,見誰都是“媽媽”或“爸爸”,繼而進入語言學習中的出錯期。
其實無論是沉默期還是出錯期,都是語言習得中的正常階段,大可不必憂慮。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脫離實際,不根據0~6歲孩子特有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生活經驗來判斷孩子的學習內容和效果,經常非常著急:“哎呀,都學好幾次了,怎么都不說啊?!”“咦,他怎么把麥子說成rice(大米)呢?”很少孩子見過原生態的大麥和大米。試問對于我們沒見過,沒感受過、經歷過的事物,我們如何用語言正確描述?所以不要催你的孩子,不要期望學一段時間孩子就能開口講正確的英語,一切都該是循序漸進,然后才能水到渠成。
誤區三:用詢問式/翻譯式的問話來考查孩子的學習效果
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回到家免不了問問孩子“今天都學了什么呀?”學齡前的孩子一聽,一般都是先出現茫然,然后慢慢組織語言,所以就會結結巴巴,甚至表達不清楚。這種突然襲擊的問題,不要說是孩子,就是我突然被問起也會茫然,腦海里快速盤旋,該從哪里說起,更何況孩子。孩子的思維具有形象性,他們會充分調動五官去感知外界,對于可見、可觸、可聞、可嘗、可聽、可玩耍的事物特別感興趣,也能^好地表達,但對于相對抽象的問題,孩子的理解幾乎都是一知半解的,更何況是做同樣抽象的描述性的回答。家長一見孩子表達欠佳,或許就會搖頭,判定孩子啥都沒學到,久而久之,孩子更沒有表達的欲望,這是個惡性循環。
又或者,家長手拿一個蘋果說:“寶貝,蘋果怎么說?”或問:“寶貝,這個用英語怎么說?”繼而推廣到“‘衛生間在哪里?’用英語怎么說?”實踐證明,面對此類問題,孩子多半也是先沉默,然后支支吾吾思考著用英語怎么說。世界上絕對沒有可以完全對照翻譯的兩種語言,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構成方式和語法結構以及表達方式,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表達相近的意思。這就好比把中國古詩翻譯成英文,哪還有韻味和意境呢?又如那本英語愛好者都知道的《查令十字街84號》,我反復研讀過幾遍,最后只能說原版和翻譯版的意思大致相同,但在遣詞造句、意境情感傳遞方面真的差距很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比試試看。因此,在我們的課堂里,我們沒有教過孩子“蘋果用英語講就是apple;‘衛生間在哪里?’用英語講就是where is the bathroom?”如果要學習“where is the bathroom?”我們會先利用圖片、實物等教會孩子“bathroom”(但從沒告訴過孩子“衛生間”這三個中文字),然后我們會模擬一個適合的場景,如捂著肚子著急去衛生間狀,焦急地喊:“where is the bathroom?”當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或許不大理解,那么我們就要反復做,或者利用孩子想上衛生間時,引導他說“where is the bathroom?”長期在這樣的場景中影響孩子,孩子就會理解這句話,從而運用自如。這就是為什么在我們的課堂里只有英語,沒有中文。請各位家長謹記,用中文來引導孩子講英語是極不正確的方法,甚至會扼殺孩子的英語思維,其結果就是“殺雞取卵”,得不償失。
誤區四:孩子在課堂內外的英語表達表現應該一致
近期有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家長說:“哎,看她在課堂里和你們聊得熱火朝天的。你們帶著出去實地實踐運用(點餐,購物,看電影等),女兒表現都很好啊。咋這次我們去泰國,有些地方她怎么不咋說呢?去年我們去澳大利亞,她表現得都還不錯,完全是她帶領著我們游玩整個澳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我和這位家長詳談,得知幾個信息:第一,家長讓孩子主動和陌生外國人(隨便擦肩而過的人)說話,孩子不愿意;第二,家長要買件衣服,讓她講價,她講了但對方沒明白(她自己好像也含糊);第三,他們退酒店時,讓她辦理手續,她好像也沒和對方交流清楚;第四,讓她在超市買東西,餐廳點餐,結賬什么的她就做得很好;第五,這孩子即使在中國也沒有自己買過衣服并講價和辦理退酒店手續的經歷,這些都是父母包辦了,但自己能夠獨自點餐和在超市買東西。
待我細細了解后,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小女孩慢慢長大,不像小時候毫無害羞心,突然莫名其妙主動和陌生人搭話。這是很多家長急于鍛煉孩子的很不得體的方法。試問,如果讓你突然去和陌生人搭話,你會有什么樣的心理和想法?真的很唐突,需要勇氣。但如果事前父母能做一個鋪墊,讓她自然而然進入談話對她而言更容易些。
第二,要說或者交流,首先得聽懂對方的表達,對方是泰國人,英語口音較重(以我兩次在泰國游玩的經歷來看:泰國真的只有少數受過教育的人會講英語且口音真的很重),和平時我們課堂里聽到的有很大出入(我們只有英美口音)。孩子首先在聽的方面肯定會較平時吃力些,如果聽不能同步,相應的說就遲緩多了,三五句后基本就會交流終止,因為雙方都不在同一個談話點上。
第三,如果小孩沒有買衣服,辦理退酒店手續的經歷,她就不知道該用正確的語言(即使用母語)表達各個環節。整件事她完全是陌生的。同理,她經歷過超市購物,點餐,換成英語環境,不管表達得是否精準,但至少她是對這兩件事是熟悉的,有信心的,知道哪個環節該做哪些事說哪些話。
當然,通過這次交流,我們也更清楚孩子在實際運用英語時的表現現狀,有助于我們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真正將英語學以致用,以實現語言用于交流的功能。
誤區五:抽象語法講解還是用中文解釋較快,效率高
摘 要:在全球化潮流影響之下,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話題。在國內研究領域中,如何實施在英語教育中的文化語境教學對于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十分重要。今年來,由于對少兒英語教育的高度關注,國內也廣泛興起各種少兒英語教育機構。英語教育的最終目標則是為了培養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也就是說目標語的語言使用者能夠具備一定的語言學知識及語用能力。但在目前國內英語學習者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語言教育者以及學習者都具備一定的語言學能力而忽視了語用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研究問題就是對于中國少兒英語教育中的文化語用教學缺失進行反思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少兒;教育;研究
一.研究背景
大多數人也許都會認可單一的從語法角度去學習語言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對于語言能力進行評估的一套全面的理論體系,也就是本論文中涉及到的語用學。語用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在交流過程中的使用,尤其是語句同語境之間的聯系。其中包括語言在真實環境中的運用,語言使用者如何使用以及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語言結構在話語人及聽眾之間的關系影響下會發生何種變化等問題。語用學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哲學家查爾斯.莫里斯于1938年在《符號學理論基礎》一書中提出的。莫里斯將符號學細分為語用學,語義學以及句法學,其中語用學被稱為“言解讀者和語言符號間的橋梁”。此后,語用學這一概念主要應用于哲學領域。直到1977年,在荷蘭發表的語用學期刊正式將語用學劃分為獨立的語言學研究學科。對于語用失誤,學界也有不同的定義。
詹尼.托馬斯將語用失誤定義為對于話語深層含義的失誤理解。在她看來,語用失誤會出現在任何話語人同聽者之間對語言認知產生差異的情況之下。胡文仲(1999)曾使用文化失誤這一定義來表示在目標語使用過程中,人們由于對文化背景的缺失而產生的理解偏差或錯誤。他指出這種文化失誤使得大部分中國人在同英語母語國人交流的過程中感到困難。而何自然(2001)對于語用失誤的理解則是“一種使得語言交流變得不順暢的話語錯誤”。錢冠連(2001)對于語用失誤提出了比較詳細的定義,在他看來,語用失誤是指“話語使用者使用了結構上正確的語言,但卻在無意識中已經觸犯了目標語社會背景下的人際交際原則,或是忽視了語言同時間,空間以及場合上的關聯。”
二.中國少兒英語教育中的語用失誤研究
1. 中國少兒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目標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促進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教育必備的因素之一。” (Seelye, 1985)而中國當下的英語教育中,語言更多的是被當做一系列的知識規則,語言規則來教學,學生們所掌握的的也更多是關于語言語法句法規則等形式上的知識,而并非內在的語用功能的學習。這種情況下的語用失誤大多是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造成的。在課堂上,適當的展開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語用失誤的出現。因此,少兒英語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對于學生們進行中英文化認知差異的引導教學。
2.中國少兒英語教育中的語用失誤現狀
根據語用失誤的定義,中國學生的語用失誤大多體現在以中文的思維方式以及文化習慣進行目標語言環境中的交流。我們可以將這種語用失誤理解為母語在語用中的負遷移作用。例如當別人真誠的提出感謝時,會說“Thank you”(謝謝),而大部分學生選擇以“Never mind”(不客氣)作為應答。在英語環境中,never mind 常用來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道歉表示接納并且為了減少對方的愧疚感時所作出的應答。因此,在正確的語用選擇中,當需要謙虛的接受別人的感謝時,更多的是用“It’s not a big deal”來表示。
此外,語用失誤嘗嘗出現在禮貌用語的使用中。老師在課堂上詢問學生“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學生對此給出的應答為“No, I wouldn’t.”,學生的理解是應當以正確的語言結構進行應對,而在這種場景下, “would you like to….?”這一表達是一種詢問對方是否愿意做某事的禮貌用語,表示委婉的語氣,而并非一般結構意義上的疑問句,學生給出的回答側重了語言結構的知識,而忽視了語言在情景中的使用。在這種場景下,學生使用“I’m sorry”來委婉的拒絕老師,表達為自己無法回答問題感到抱歉這種表達更為貼切。
3.導致少兒英語教育語用失誤的原因
少兒英語教育中的語用失誤可以從文化價值觀的不同以及思維方式的同兩方面來分析。中西方人們在價值觀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束定芳,2004)西方國家注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實現,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因此,在西方國家交流環境中,類似于年齡,體重收入,等話題都被認為是個人隱私,是比較敏感的話題。而在中國,人們注重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相互協調。由此使得中國人更加注重集體主義意識。除此之外,中西方人們對于時間的導向也有不同的認識。西方國家更側重未來時間導向而東方文化影響之下的中國人更注重對歷史以及過去的尊重;中國更加注重社會等級,尊卑長幼之分,而西方國家注重平等,這也就使得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對于稱謂用語的不同習慣。長此以往,這些思維習慣便導致的語言習慣的差異,而對于這種文化背景差異以及思維差異的了解的缺失,便造成了語用失誤的出現。
4.中國少兒英語教育中語用失誤的反思
要改善中國少兒英語教育中關于語用知識教學缺失的現狀,主要可以從教材的選擇,教學輔助材料的選擇以及比較和對比的教學方法等著手。在教材的選編上注重對于語言在實際交際環境中的使用的教學,輔助材料上也有選擇性的引用現實會話場景中的材料,通過導入語言環境的方式讓學生理解目標語在實際使用環境中是如何開展會話的。同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則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在對比中西方文化不同,語言特點不同中起到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Samovar, L.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n Cultures. 3rd ed.[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 Guoming Chen,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M].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5.
[3] Thomas, J. 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 re.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Seelye,H.N.Teaching culture[M].Illinois: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85
[5] 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 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7] 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009.
[8]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9] 傅春暉,楊芳. 語用失誤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 2005,(10)
關鍵詞:少兒英語教育 第二語言習得 語言關鍵期
一、 引言
近年來,中國英語教育不斷改革,從制定初中開始接受英語教育方案,到現在普遍開展的幼兒英語啟蒙教育,少兒英語教育受到廣泛關注。同時,隨著語言學領域的深入研究,在第二語言習得問題上,許多學者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其中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設觀點最受爭議。受“愈早愈好”迷思的影響,許多家長早早將孩子送進英語培訓機構。那么在英語學習中,年齡是否起著關鍵作用,第二語言習得是否有關鍵期,如何更好的習得語言呢?這些問題都將在本文中進行探討。
二、 第二語言習得與關鍵期假設
第二語言關習得關鍵期假設由Lenneberg(1967)提出,他認為語言能力受到人的生理基礎的嚴格制約,青春期以前,學習者由于年齡小,生理和心理處于發育期,大腦的可塑性強,因此容易學會地道的第二語言。而成人發育完全成熟,大腦逐漸失去可塑性,錯過了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年齡,因此較難學會第二語言。(①Birdsong,1999)然而對于關鍵期假設的反對觀點也層出不窮,Ellis(1985)提出:“習得語言的年齡越小,習得語言越容易”的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年齡小的優勢只在于語音方面。(②Ellis,1994)束定芳在綜合分析國內外研究后,總結指出:“…….任何年齡開始學習一門外語都有可能獲得成功;如果在12歲開始學習外語,這樣的學習者只要在良好的語言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下,最終也能達到或者接近說母語的水平。”(③束定芳,2001)關于關鍵期假設問題的爭論不斷,但在一個問題上似乎達到了共識:成人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如詞法和句法方面)比兒童有一定優勢,但成人學語很難像兒童那樣能完全達到近似本族語的水平。(④王立非,李英,2002)這也給我國少兒英語教育帶來了啟示,無論是否越早越好,在口語習得上,少兒英語教育占有優勢。
三、 少兒英語教育特點、優劣及方法
少兒(3~10)階段,學習英語的優勢是大腦處于可塑性最強時期,在語言才能方面未呈現差異,在學習自然的語言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在這個階段,更容易習得地道的英語口語。劣勢在于年齡小,長期記憶能力較差,母語與外語、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容易混淆,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形成。(⑤吳信鳳,張鑒如,2002)同時,少兒自控自制能力較差,語言學習中歸納總結思想薄弱,對于系統性的學習比較困難。針對這些特點,對于少兒英語教育應有的放矢,制定相應方案采取教學。首先要處理好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聯系:在正常的教育環境下,以第一語言為主,第二語言知識作為一種興趣愛好來培養。第二要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方法多樣化,實用性強;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應激起學習的興趣,在注重培養聽說能力的同時確立英語思維方式。(同⑤)有興趣又實用是激發兒童學習的關鍵。最后,應在生活中滲透英語的使用,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言,語言的使用是一門語言能否牢固的掌握的關鍵。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社會80后90后家長外語水平的提高,加上多種多樣的英語學習工具,可以幫助家長實現這一目標。
四、 結束語
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設問題仍處于發展研究階段,但無論是否證實少兒階段是最重要的第二語言關鍵期,中國少兒英語教育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相信在對少兒英語教育的高度重視下,現代人文化知識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新生代的中國人的外語習得將更成功、更輕松。同時,正確的教育方針需要國家來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法需要學者老師來把握,舒適的教育環境需要家長來制造,讓中國兒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享受快樂充實的童年。
參考文獻:
[1]Birdsong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M] .Mahwah I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
[2]Ellis R.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束定芳,我看外語教學改革[J].國外外語教學,2001.
本刊于2011年9期刊登《去二三線城市,掘金兒童英語口語培訓》一文,頗受讀者關注。時隔數月,記者聽聞不少投資者抱怨,這個“江湖”太亂了,雖然門檻不高,但要想賺錢真的不容易。究竟什么原因讓這些投資者抱怨呢?記者再次對這個生意進行追蹤采訪。
品牌眾多,教材共享
記者用某著名搜索引擎搜索了一下“少兒英語”,發現目前市場中有品牌的培訓機構不少于四五百家。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介紹,目前國內少兒英語培訓市場中至少有數萬家培訓機構(包括直營和加盟店),這里還不包括那些沒有注冊在案的微型培訓機構,市場競爭比較激烈。而且還有一個頗為違反市場規律的情況——教材共享,時下超過80%的培訓機構所使用的教材幾乎都一樣。可實際上培訓業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教材的專屬性。所以這種不正常的現象也導致不少培訓機構在這個充滿商機的市場中很難分吃到一杯羹。
龔亞夫表示,培訓機構要想從這種混亂的局面中突圍,必須要做到兩點,一是有自己核心的教材;二是有獨特的經營模式,否則這個龐大的市場就是一個龐大的陷阱,投入越多,失敗的幾率就越大。讓中小投資者,特別是一些剛剛進入市場的投資者花重金去研發教材并不現實,那么中小投資者應該怎么辦呢?不妨看看以下幾位成功者是如何突圍的?
成功案例一
劉磊,天津人,2011年10月份開始做少兒英語培訓生意,初始投資10萬元(其中教室租金4萬元/半年,教師工資及相關設備采購費用約3萬元,其余為流動資金),教室面積25平方米,教師2人。截至2012年5月底,成功舉辦了30期培訓的劉先生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而且現在每個月的凈利潤較為穩定,約2萬元。
突圍策略:為電影配音
劉先生表示,少兒英語培訓最為關鍵要素就是要保持互動性,傳統英語培訓都是應試教育,別說是少兒了,即使是大人也不愿意上。所以自己就一直思考如何能將少兒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后來,自己在看電影頻道播放原聲進口電影時得到了啟發,可通過讓少兒進行配音來學習英語。因為,一是電影中的英語對話,更多是生活用語,實用性強;二是如果少兒對電影情節感興趣,學習英語的動力也更強。
由于這種培訓模式過于新奇,開業頭三周只有5名學員報名,不過劉先生并沒有氣餒,而是組織教師認真培訓,而且每個學員在學成之后,還能得到一張學員自行配音的電影光盤。
劉先生透露,自己并沒有刻意進行宣傳,而是全靠學員的口碑,因為即使宣傳再好,如果培訓沒有結果,學員也沒有辦法留住,大約過了一個月,培訓班就已經有了30多名學員。隨著學員的增多,劉先生采用了一個小技巧——小班教學,即一個上午只開四個小班,每40分鐘開兩個小班,每個小班只允許2名學員參加。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可以更好地教學,二是造成一種資源緊缺,會吸引家長眼球,提升報名效率,畢竟在絕大多數家長心目中,只要是小班教學,質量一定不會太差。另外,劉先生表示,每堂課的收費標準是80元/40分鐘,之所以將課時定在40分鐘,是因為少兒保持高度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就在30—40分鐘之間,時間過長,教學反而沒有效果。
成功案例二
單鑫,大連人,2011年5月份開始做少兒英語培訓生意,初始投資20萬元(其中教室租金8萬元/半年,教師工資及相關設備采購費用約6萬元,其余為流動資金),教室面積100平方米,教師5人。截至2012年5月底,單小姐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
突圍策略:追求時髦,IPAD教學
單小姐透露,自己成功的秘密是利用“蘋果”平板電腦進行教學,而自己的設備主要投資也在這方面。為什么要用這種高端產品教學呢?
單小姐表示,一是蘋果的平板電腦普及度比較高,而且其操作性較強,很多兒童都會使用;二是蘋果電腦中有大量的應用軟件,這些軟件都可以應用到英語教學中,而且這些軟件會隨時更新,省去了自己不斷開發新教材的麻煩;三是這種教學屬于寓教于樂,兒童接受程度更強,互動性也更強。不過單小姐也提出來,畢竟兒童的身體沒有發育完全,所以玩蘋果電腦的時間不宜過長,因此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只能在半個小時左右。由于單小姐的教學方式比較新穎,受到不少學員的歡迎,現在每期她大約可招收20—30名學員。
成功案例三
黃東,北京人,2011年2月份開始做少兒英語培訓生意,初始投資40萬元(其中教室租金10萬元/半年,教師工資及相關設備采購費用約25萬元,其余為流動資金),教室面積350平方米,教師6人。截至2012年5月底,黃先生已經收回了三分之二的投資。
突圍策略:將國外小學課程移植過來
黃先生算是一個“海歸”,他之所以選擇少兒英語培訓生意,正是看中了這個市場過于混亂。他表示,越是混亂的市場,機會越多。
黃先生透露,自己認為時下市場混亂的原因就是因為門檻過低,投資七八萬元,找一兩個英語專業的畢業生,甚至是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就有人敢開班辦學。因此自己看準的機會就是提升專業性,讓家長感覺到自己的培訓更加專業,更加有針對性。為什么不是兒童,而是家長認可呢?黃先生表示,大部分少兒的認知還處于一個朦朧階段,可是學習這種事除了要有興趣,也要有一定的強制性,否則少兒是不會認真學習的,而家長正是強制性的執行者,所以只要家長認可了,就不愁沒有生源。
為了讓家長認可,黃先生直接將目光瞄向了美國的小學教材,原因,一是美國的小學教材在國內幾乎沒有,可以保證教材的獨有性;二是美國的小學教材是根據當地兒童學習習慣制定的,而美國的教育是一種互動式,因此肯定能適合國內的互動需求;三是教材專業性有所保證。別看這種課程的引進花去了黃先生近15萬元的費用,但是他認為值。事實上也證明了他的做法是正確的,現在其每期大約能招收到80名學員,而超過半數以上的學員家長都是沖黃先生的專業教材而來的。
成功案例四
金潔,青島人,2011年12月份開始做少兒英語培訓生意,初始投資50萬元(其中教室租金15萬元/半年,教師工資及相關設備采購費用約15萬元,其余為流動資金),教室面積500平方米,教師10人。截至2012年5月底,金小姐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
突圍策略:定位高端
關鍵詞:TPR;兒童英語教學
1. 引言
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即“全身反應法”,是上世紀70年代由美國學者James Asher創立的一種獨特的外語教學法。“它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為的協調來教語言的教學方法”(束定芳、莊智象1996: 209)。其之所以叫“全身反應法”,是因為在Asher看來,“讓學生用肢體動作對外語指令做出反應尤為重要”。有很多學者對他的教學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Davies 和Pearse認為,與其它教學方法相比,TPR的優勢僅在于它不會給學生造成學習壓力,因為它是“聯系行動和語言”,而不是“聯系語言和語言(即做句型操練、跟讀、問答等練習)”;它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說的去做”,而不是“張口即說”;采用這種教學法,學生可以接受大量的聽力訓練,但不足之處是它只適合初級階段的教學,后期的教學任務必須通過其它教學方法來完成(見Davies & Pearse 2002: 191)。
那么,TPR究竟是怎樣一種教學法?它有哪些特點?其理論基礎和教學原則又是什么?如何用它組織課堂教學?其能否運用于我國的兒童英語教學?這些,便是此文將要回答的問題。在下文中,我們首先簡要介紹TPR的主要特點和理論基礎,并提出我們自己的一些看法,然后根據Asher (1988) 設計的部分教案和Larsen-Freeman (1986) 的課堂實地考察,介紹TPR課堂教學的操作模式,并歸納其所遵循的教學原則,最后再論證為何要在我國兒童英語教學中推廣試行這種教學法。
2. TPR的主要特點和理論基礎
TPR最大的特點就是“聽然后做動作”,即前文所說的“聯系行動和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就像是“聽眾”和“演員”,而教師則像是“編劇”和“導演”。具體做法是:教師用祈使句發出命令(如Walk to the door!),要求學生仔細聽,然后讓他們用肢體動作表達對語言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種以聽力為目標、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TPR的總體目標是在初始階段教給學生口語能力,而理解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束定芳、莊智象1996: 210)那么,Asher為什么要強調教師要用祈使句教學?因為在他看來,動詞是語言的中心內容,語言的使用和學習都必須圍繞它進行。所以教師通過用祈使句下達命令,讓學生用肢體做出相應的反應,可使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法結構和大量的單詞。
雖然Asher在其著作中并未提及他所依據的理論,但從他所倡導的教學原則來看,TPR的教學理念顯然與理解法、發展心理學和人本主義的教育理論有關。Asher 倡導的原則共有三個:一、在外語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應注重“理解”訓練,而不是要求學生“生成目標語結構”;二、教師應遵循“此時此地”的原則;三、教師應通過“讓學生執行命令”的形式向他們提供語言輸入,而且命令必須是用祈使句發出的。
Asher的第一個原則其實就是強調先聽后說,即理解先于表達。這與外語教學界所倡導的“理解法”是一致的。束定芳和莊智象(1996: 210)曾歸納出“理解法”的四個基本觀點:一、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理解能力應先于輸出能力;二、說的能力應在理解能力獲得之后開始;三、聽中獲得的能力可以轉化成其它技能;四、教學應注重意義而不是形式。Asher倡導的“此時此地”的原則,實際上是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課堂環境組織教學,如學生的配合與參與、教室的設備、教具和圖片等,以提高學習者的興趣。這是一種游戲式的課堂活動,輕松愉快,寓教于樂,符合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因為人本主義教育者注重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對學習者的語言輸出不過高要求,可以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而以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以提高學習效率。此外,Asher之所以強調“讓學生執行命令”,而且命令必須用“祈使句”發出,是因為這符合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該理論認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母語習得的過程相似。因為兒童學說話時,聽到的大多是命令句,他們先用肢體做出反應,然后才學會用語言做出反應,所以教師應該用祈使句教授第二語言。Asher倡導的第三個原則,則與心理學中“記憶和遺忘”理論有關聯。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對記憶而言,聯系越頻繁,對記憶內容的記憶也越容易。Asher之所以強調把行動和語言聯系起來,是因為根據心理學的“遺忘理論”,動作記憶是一種“長期記憶”。這就是為何人們一旦學會騎自行車,就不會忘記的原因;此外,由于大腦的左右半球分管語言和運動,所以把行動和語言聯系起來,其實就是協調大腦的左右半球,增強二者之間的聯系,使其協同工作,以激活大腦皮層,從而保持長久的記憶。
3. TPR的教學方法和原則
那么,教師如何用TPR組織課堂教學?根據Asher(1998)設計的教案,我們可以看出,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詳細的課堂活動計劃,教師事先已把課堂上要說的話和課堂活動的細節全部寫了下來,就像電影劇本,有臺詞也有動作說明。而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充當著“導演”兼“主演”的角色,她用英語向學生發出命令,然后讓他們跟她一起做動作,整個課堂如同在舞臺上演戲,妙趣橫生。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應該事先用母語向學生講明課堂活動的目的和要求。下面,為了形象地說明教師如何運用TPR組織教學教學,讓我們隨著Larsen-Freeman(1986)的視線走進TPR課堂。這是一個由30名小學五年級學生組成的課堂,發生在瑞典,教學課時是每周三節,下面是第一堂課的情景:
教師先用瑞典語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用學瑞典語的方法來學英語。請聽我說,然后按我說的去做。我說英語,你們和我一起做動作。下面我需要四位同學的配合。”
學生紛紛舉手。教師請四位同學上前,讓他們分坐于自己的兩側,然后讓其他同學邊看邊聽。
教師:“Stand up!”(教師起立并示意學生起立)
教師:“Sit down!”(教師坐下并示意學生坐下)
(同樣的命令和動作重復多次)
教師:“Turn around!”(教師轉身并示意學生轉身)
教師:“Turn around!”(教師轉身并示意學生轉身)
教師(不斷變換命令并做動作):“Sit down!”、“Stand up!”、“Turn around!”……(四位同學跟教師一起做動作,直到他們能迅速準確地做出反應為止。)
……
接下去,教師開始新的命令:“Walk!”、“Stop!”、“Jump!”、“Walk to the door!”、“Touch the desk!”、“Point to the door!”……(學生跟教師一起做動作。)
如此循環反復多次,教師坐下身來向學生發出命令,并讓那四位同學做出身體反應。接著,教師把命令指向另外的同學,然后指向其他同學……
臨近下課,教師將這些命令句逐一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寫。
……
以上,只是教師用TPR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小小片段。Larsen-Freeman(1986: 110-113)的報告比這更為詳盡。她在報告的結尾說,整個課堂只有教師一人在說話,學生則按照教師說的做出各種身體反應。然而幾周之后,當她再次經過教室的時候,卻聽到一位同學正在用英語向其他同學命令:“Raise your hands!”、“Show me your hands!”、“Close your eyes!”、“Put your hands behind you!”、“Shake hands with your neighbor!”等等,而此時,教師則和其他同學一起在做動作。由此可見,經過幾周的聽力訓練,有些學生已經能開口說英語了。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看出,TPR是一種生動活潑、輕松愉快、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可以聽懂并且會說簡單的交際語(即祈使句)和大量的單詞(主要是動詞、名詞和部分介詞)。
4.結語:TPR給我們的啟示
英語是中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因此,中國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越來越早,社會、學校、家長各方面投入越來越大,這無疑從客觀上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如何開展兒童英語教學的討論卻很少,很多幼教機構和社會辦學機構主要關注孩子是否記住了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卻往往忽略了兒童學習外語的特點。相當多的教師對教學方法重視不夠,教學過程過于粗放、簡單,有些教師甚至要求小朋友默寫英文單詞,這對還沒開始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孩子有相當難度,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孩子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致使有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就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反感情緒。
我們認為,兒童英語教育必須重視教學方法,要結合兒童的特點,讓孩子在輕松愉悅中學習英語,因此要盡量減輕兒童學習英語的壓力,以免他們過早對英語產生反感情緒,從而影響以后的學習。TPR所倡導的輕松愉快,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非常適合兒童初級階段的英語教育,運用這種教學方法,他們可以輕松愉快地學會許多英語單詞和短語,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總之,TPR雖說是上世紀70年代的產物,但對我國的兒童英語教學來說,仍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尤其是它“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非常適合我國的國情。在多媒體教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如果教師運用TPR并輔助以電腦技術(如動畫制作),定能使我國龐大的學習英語的少兒輕松愉快地學會大量的單詞和基本句型,提高少兒英語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Asher, J.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 The Complete Teacher’s Guidebook(3rd edn.)[M]. Los Gatos, Calif.: Sky Oaks Publications, 1988.
[2] Davies, P. & Pearse, E.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研究者還利用核磁掃描技術對兒童和成人外語學習者大腦的活動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幼兒在學習外語時,大腦將外語儲存在“布羅卡斯區”,即與母語相同的部位,而成人在學習外語時已無法將外語儲存在該區,只能在大腦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記憶結構,新的記憶結構沒有“布羅卡斯區”靈敏,在使用同時還需要與“布羅卡斯區”建立聯系。以上研究結果充分表明兒童早期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切實利用好這一關鍵期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兒童英語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幼兒階段是人類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早期兒童對任何語言都有極大的敏感性,他們聽覺敏銳,語言感受能力極強,模仿能力也極強,心理障礙少。
有實驗研究表明,英語教學班的孩子較普通班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強,思維更活躍,反應更靈敏,性格更開朗,言行舉止更大方,禮貌用語的使用更頻繁。語言的訓練與使用促進了兒童的表達能力,而表達能力的提高促進了他們思維的發展。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今天取得的成就也受益于小時候接受了英語教育。
一、心理問題
兒童心理特征極其簡單,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的興趣很容易培養。如在家長、老師、同學的引導或影響下,兒童很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兒童很容易適應和接受不同的思想、觀念、文化等。在學習的同時也容易培養有效的學習對策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兒童的心理負擔輕,情感因素簡單。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外語學習差異的重要因素。在少兒英語教學中,如果學生能十分喜歡老師,那必然會對本科目產生極大的興趣。兒童思想單純,他們學習一般靠直覺和體驗,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和貼近他們生活的內容很容易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二、心理教育
在對兒童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通過我們的行為,使學生能夠建立起學習外語的信心,也就是我們的教育理論中說的人格感受的作用。比如說老師平易近人、態度和藹和熱心支持等都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很喜歡他們。如果學生感到老師很喜歡他們,又時時鼓勵他,他就會感到學習有意思。比如老師在課下和學生的溝通,如:每次上課時提前幾分鐘到教室,與學生聊聊天,問問他們的學習,問問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有沒有什么困難,喜不喜歡上英語課,問問他們最喜歡課堂上的哪個游戲,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當學生在學習中有些困難時,積極鼓勵學生克服困難。 當讀錯音、做錯題的時候,要耐心幫助他們,還可以說一些“It’s OK,no problem. That’s OK. Don’t worry!”之類的話。上課中能在各種學習、活動的間隙中走到同學中,以便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此外,在兒童英語教學的課堂上,應該確保每節課都非常有意思。學習外語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從英語本身來說,當老師用英語上課,學生聽不懂,老師就可以用手勢輔助教學,學生還聽不懂,就可以用圖片或實物來進行講解,如再不明白,可以放慢速度,用簡單的詞重新說一遍。這樣一來,英語課堂就像是猜謎語課,最后到學生明白了他們就會有一種成就感,自己能知道老師的意思。除了用英語上課可以吸引學生外,老師還要經常帶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玩具、學習用具、圖片及實物等,讓學生感到老師像個魔術師,每天可以變各種東西。所帶的東西可以用來做教具,也可用來猜謎語。這時,可以對學生說:Look here. Guess what’s in my bag?邊說邊可以把Is it…這個句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來猜。這樣一來既玩了又學了。教師每上一節課都應讓學生感到沒有任何的壓力。
三、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教和學既統一又對立。當老師的方法得體時,學生們就喜歡學,自覺學。那么究竟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活動呢?布魯納(Burner)將這一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喻示孩子在建構自己知識和能力大廈的過程中,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像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維果茨(Vygotsky)在他的ZPD 理論里也強調了高質量的引導活動至關重要。通過學習實踐證明,少兒學英語是坐不住的,他們能保持紀律的時間很短,通常只有3~5分鐘,這時就可以通過游戲活動來組織課堂,當紀律特別好時就可以馬上做活動,一旦紀律成了問題時就可以通過朗讀來解決,并且在組織活動時要提前進行設計,活動時間也不宜太長,5~8分鐘最好。活動時間短,學生的興趣還沒起來,太長,則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如適時地邀請一些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表演,如購物短劇,分組進行歌謠比賽,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可適時抽單個差生,走到他的身旁開始問問題,可適時給予幫助,通過各種活動,可以使教學達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活動實例
在教授完新單詞時,可以做一個Bingo游戲來檢驗效果。先讓學生在所學過的生詞里選9個寫出來,然后當老師念到一個詞的時候,如果學生的詞和老師念的一樣就把該詞劃掉,當老師念完9個詞,其中最先和老師所念出的詞完全一樣的就獲勝,老師可以給予獎勵,使他們覺得做游戲是有意義的。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 少兒英語 歌謠教學
一、研究的意義、依據和目的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愉快教學已被廣大少兒英語教師所認可并得到廣泛運用。在英語教學中,愉快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但歌謠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英語歌謠資源豐富,節奏明快,語句簡潔押韻,深受兒童的喜愛。如果在歌唱的同時,再配上簡單的動作和音樂,孩子們就會覺得英語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從而對英語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大大提高英語學習的熱情。
奧爾夫音樂是當今世界上影響力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奧爾夫音樂并非只包括音樂教育本身, 它是將語言、動作、音樂融為一體,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親自參與,甚至自行設計,即興地去進行表現的一種獨特的音樂教育。英語歌謠(chant),是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押韻的、有節奏的、充滿童趣、瑯瑯上口的一種說唱形式。由于音樂和語言是相通的,將奧爾夫音樂作為一個新的載體融入到少兒英語教學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增強學生的語感,讓他們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掌握所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方案與動作訓練設計
1. 研究方案:我們成立了研究團隊,團隊成員主要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她們主修的課程有“大學英語”、“幼兒園實用英語”、“幼兒英語課程與開發”、“奧爾夫音樂理論”、“奧爾夫課程教學實踐”等課程,在知識的儲備上完全具備了將所學課程互相融合并創新的基礎。并且在她們的教育實習期間,能夠有機會把我們的想法付諸實踐。
2.動作訓練設計:結合動作的音樂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包括聲勢、身體各個部位的動作。
聲勢是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聲勢訓練對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創造性能力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基本形式有跺腳、拍腿、拍手、捻指四種。
聲勢的基本形式與表現方法:
拍手:符號表示(%)
兩肩與兩臂放松,雙手在胸腰前拍手,一手放平,另一手拍打。拍手聲音一般明亮、清脆,在聲勢合奏中,宜拍鮮明的、節奏性較強、較復雜的節奏聲部。
跺腳:符號表示(!)
分站姿與坐姿兩類。一般是腳掌跺地,左右腳均可,并鼓勵左右腳都會用。跺腳也有音量、音色的變化,感覺越微細越好。跺腳的聲音比較低沉,在合奏中宜擔任拍重音的聲部,跺腳的節奏不宜過密和復雜。
拍腿:符號表示(#)
雙手自然置于大腿靠膝蓋,雙臂放縱,雙手拍打。也可單手拍腿,由于動作自然,所以是四種聲勢中最容易做的,快速做時比拍手更容易和不宜緊張。拍腿可拍打出更為豐富的節奏花樣,且本身可做二聲部的練習。拍腿聲音不夠鮮明,合奏中不可單獨在重拍使用,會使節拍重音不突出。
三、以奧爾夫音樂為載體的少兒英語歌謠教學的作用
1.提高孩子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很好的調控課堂。孩子生性好動,注意力易發生轉移,要避免這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最好的良師就是興趣。而且從兒童心理特征來講,學生唱歌時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加上節拍動作,在感到松弛、愉快、滿足的同時,會產生興奮情緒。因此,歌曲和歌謠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唱歌也是課堂上不可缺少的“調節劑”。
2.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 增強學生的語感和節奏感。由于大部分的歌謠都具有押韻的特點,配上有趣的動作,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而且能有效的幫助學生訓練語音并且提高語感。
3.提高音樂智能和肢體智能。兒童歌曲本身具有節奏和旋律上的要求,學習過程本身就提高了孩子的音樂節奏感和韻律感,并提高其相應的音樂智能。而在兒童學習和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因為涉及英語的模仿和學習,因而可以有語言智能方面的提升和鍛煉;在歌曲演唱過程中會帶有節奏性、舞蹈性的肢體動作譬如手指操,可以很好的開發兒童小肌肉的發展,也可以鍛煉肢體協調能力,提升肢體動覺智能。
四、結束語
融入了奧爾夫音樂的英語歌謠趣味無窮,是少兒英語教學過程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它能激發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能創建輕松的英語學習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節奏感、培養聽說能力、增強對單詞的理解和擴大詞匯量。少兒對于朗朗上口的英語歌謠,再加上有趣的動作和動聽的音樂,可謂興趣十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英語歌謠,能夠讓英語 “開口”變得容易自然,讓語調變得“原汁原味”。它可作為少兒英語教學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要改革、創新,以培養和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這是我們肩負的光榮歷史使命。
一個人的創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個過程,要從小培養其形成具有創新能力的個性品質,那么,在基礎教育階段,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發展其創新能力,自然是我們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課題,筆者認為,要從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入手,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用語篇學習理論,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語境----“人教版”《靈通少兒英語》第一冊UNIT6教學意圖:就英語課堂教學而言,教師講英語時聲音的大小,語調的變化,速度的快慢,節奏的變化,體態語言的表現等,對創設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都有很大的意義(特別是低年級學生)。
運用語篇學習理論,就是在教學中注意語音語調,講究語言聲情并茂的藝術,注意聲調的抑揚頓挫,注意語言的內在連貫性,整體性,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語言學家指出,英語篇章語調具有五個共同特征和運用規律:一是任何一類篇章的語調都有一個層次結構;二是任何一類篇章都采用重音和調式運動來突出最需要強調的內容;三是任何一類篇章都要運用調型的變化來表示話語的延續或終止;四是任何一類篇章都通過明顯的語調反差來形成不同層次上的語音;五是任何一類篇章都會運用上述的語調特征來表現同一語篇中各種不同功能的話語行為之間的過度與交替。
根據這樣的理念,我運用自己在教學中積累的少兒英語CHANT的實踐方式,引進語篇學習,對課文進行韻律性,節奏化改編,輔以肢體語言進行抑揚頓挫的語境創造性教學,使本堂課受到較好的效果。
課前準備:
(1)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靈通少兒英語》UNIT6第一教時內容做以下改編,使它符合語篇學習的語境要求,更富韻律感,瑯瑯上口:Achairandatable.Ac
hairandtable.Thisisthekitchen.Whatareyoudoing?I’meating.Abedandalamp.Abedandalamp.Thisisthebedroom.Whatareyoudoing?I’mgoingtobed.
(2)準備一張標有kitchen、bedroom兩個房間的房屋教學掛圖。(或板書于黑板)
(3)準備achair、atable、abed、alamp的圖片。
(4)準備正在吃飯和脫衣睡覺的Chip、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唐老鴨、cat、dog等圖片和他們的頭飾。
教學過程:
(1)學生是共同管理學習過程的參與者,這個觀點必須牢固地扎根于教師的頭腦中,切實地貫徹于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因此,我將導入設計為:教師頭戴Chip的頭飾邊貼chair和table圖片于kitchen邊介紹:Achairandatable.Achairandatable.Thisisthekitchen.一個頭戴cat頭飾的同學邊敲門邊問:“Whatareyoudoing?”教師回答道:“I’meating.”
(2)啟發:“Whatisthemeaningaboutthistext?”學生可用中文把所說對話意思講一遍。
(3)遇事好問、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為目的,僅停留在獲取初步探索的結果上,要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點,充分運用教材里現成的材料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這是創造個性的具體表現,我們要倍加愛護的引導。
基于這一理念教師應采用啟發性朗讀,用以下基本節奏方式“嘭恰恰嘭恰恰”與“嘭----恰----”分解跟讀,配上一定的肢體語言或按節拍拍掌:Achairandatable.Achairandatable.前一句用拍掌,后一句用右手比畫指向“achairandatable”Thisisthekitchen.學生指向自己的胸口并拱手介紹Kitchen。學生起立敲桌子兩下為敲門聲并把右手至于嘴邊:“Whatareyoudoing?”最后“I’meating.”做吃飯狀。(bedroom可用同樣的方法教授。)
(4)實踐證明,青少年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磨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喂養式教學"格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所以,我采用了分句分組操練。
(5)分句個人操練。
(6)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在合作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思維由集中而發散,又由發散而集中,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這樣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點撥,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在這一部分,我采用了pairwork兩兩對話操練。
(7)整篇合成按音樂節奏(可放背景音樂)操練。
(8)分組對話操練。
(
9)個人對話操練然后表演。
(10)按語境進行情景對話表演。
(11)教師糾音及朗讀節奏指導。
(12)教師學生變換不同角色(如Chip、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唐老鴨、cat、dog等)進行聲音大小及聲調變化訓練。
教學處理設想:
對于課文中的生詞,如,chair、table、kitchen、eating等,我認為不能用無意義聯系的單純跟讀方式來建立認識關系,而是必須把生詞放在特定的語境里,是單詞在句子中建立語義上的聯系,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直接條件反射,培養從小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并通過瑯瑯傷口的語篇結構,韻律節奏使學生感到容易模仿記憶。
我認為,篇章結構的引進與運用,其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語境的創設,學習氛圍的強化和興趣的激發。
教學回顧:
關鍵詞:少兒英語詞匯;教學模式;整合性
前言: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網絡在少兒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形象化、生動化、情境化英語詞匯的表達方式,構建了開放的英語詞匯教學環境,優化了英語詞匯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效果與學習效率,體現了現代少兒英語詞匯教學整合性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改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推進了現代英語詞匯教學的改革。
一、情境教學理論概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英語詞匯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在少兒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著數量多、記不住、不會用的現象。教師在英語詞匯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興趣,努力營造英語詞匯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英語詞匯。情境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等感官,增加學生對英語詞匯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美國大學教授斯溫說過,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了解到學習內容的真實性。所以教師應給學生創造學習環境,積極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自覺地學習知識。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中提到情境教學是以思維為中心,根據學生的情感與教師情境教學環境的引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達到學生樂于學習、活學活用的目標。
此外,情境教學對現代少兒英語詞匯教學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安托瓦妮特提出動態教學論,主張語言的學習接近語言的運用,不僅可以簡化語言的描述,更容易記憶與理解,從而可以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二、整合教學理論概述
所謂整合就是將多種學習方法與教學資源相互結合、相素滲透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出現多樣化發展趨勢。整合性教學就是將多種學習環境相結合發揮出最大的優勢,促進教師引導與啟發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英語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少兒英語詞匯是學習英語的起點,影響著學生未來英語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只有恰當地將英語詞匯教學整合,有效地將英語詞匯教學理論、教學模式以及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相結合,獲得最佳的英語詞匯教學效果,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創造性與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境教學理念下少兒英語詞匯教學實例分析
情境教學是英語詞匯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在情境教學環境下學生可以充分調學生的各種感官,便于英語詞匯的理解、想像與記憶。少兒由于年齡小,在語言學習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又善于模仿與記憶,依賴于對事物的外形特征、直觀的動作、具體情景、具體的語言表達以及豐富的表情的記憶。所以在少兒英語詞匯教學中,所設置的情境環境可以采用具體的實物、聲音、圖片、影像以及顏色等直觀的表現手法,有利于良好學習環境的創造。通過情境環境的創造,有利于激發學生各種感官的興奮,強化與整合學生的各種感官思維,增強學生對英語詞匯直觀、生動、形象地理解與記憶。例如在學習汽車時,教師以交通作為情境,將學生引入交通當中,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car、bus、jeep、motorcycle、taxi、bike等詞匯,使學生將交通中常見的汽車聯系起來。例如在學習身體部位hair、head、face、eye、neck、hand、finger、mouth、leg、knee等詞匯時,引導學生聯系自己本身,將詞匯與自己的身體部位一一對號入座。情境教學不是單純的記憶單詞,而是通過情境環境與現實生活聯系,便于學生的記憶與理解詞匯,加深學生對詞匯的記憶。
四、情境教學對少兒英語詞匯教學整合性分析
英語詞匯的學習無論是少兒還是高年級的學生都是一個難點。為了解決英語詞匯教學的難點,將英語詞匯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達到學生愛學習、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英語詞匯學習效率。
4.1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情境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與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英語詞匯學習的積極性。從現實場景出發,如家庭、交通等,用真實的、具體的場景傳授英語詞匯,活躍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學習情感的增長,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增加學生對英語詞匯學生的興趣與熱情。
4.2開展詞匯聯想,勇于學生探索
教師可以通過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詞匯聯想,如顏色color,就可以引出紅色、黃色、綠色等,即而引出red、yellow、green等英語詞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在顏色的海洋中主動進行探索與學習顏色類英語詞匯,而教師則起到了信息的傳遞者與課堂的組織作用。增加了學習主動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通情境教學對少兒英語詞匯教學的整合,增添了學生的趣味性、自主性與啟發性,有助于少兒對英語詞匯的學習,真正做到理解、記憶與運用,提高少兒英語詞匯的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海燕,高萬里.思維導圖在《劍橋少兒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宜春學院學報,2010,202(38):39-40
[2]樓鮮艷,杜尚榮,趙劍宏.少兒詞匯聯想測試對少兒英語教學的啟示[J].科技信息,2011,118(114):11-16
[3]曹曉慧,劉瑛,李紅恩.情境教學模式在商務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與效果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12)15-19
hello,everyone!
my name is steven . i'm 10 years old, today my topic is my family .
i have a happy family . there are three members:my father , my mother and me . my parents love mevery much .
my mother is chinese teacher . she is very tall and thin . her face looks small and her eres are very beautiful . my mother is very warm and friendly to others , but she is very strict with me .
my father is a professional accountant . he works hard every day .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 i usually play with him . we enjoy ourselves every time .
my dream is to be a police officer when i grow up . everyboy , please cheer me on !
thanks ! thanks you very much !
我的家人小學英語演講范文
嗨,大家好!
我的名字是史蒂文。我10歲了,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的家庭》。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三個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我的父母愛mevery太多了。
我的母親是中國人的老師。她又高又瘦。她的臉看起來很小,她的眼睛很漂亮。我的媽媽非常溫暖和對別人友善,但她很嚴格。
我的父親是一個專業會計師。他每天都努力工作。他喜歡踢足球。我經常和他玩。我們玩得很開心的。
Velan was a carpenter. He was living in a village. His mother dies a long time back. His aged father, Kuppan, lived with Velan. Kuppan was very weak. He could not even walk well. He was so weak. It was because Velan did not give him enough food. He had given his father a small earthen plate. Even a small quantity of rice in the plate appeared to be much. Velan was a bad man. He was a drunkard also. After taking drinks, he abused his father badly.
Velan had a son. His name is Muthu. Muthu was just ten years old. He was a very good boy. He loved his grandfather. He had great respect for his grandfather. He did not like his father’s attitude and character, because his father was treating his grandfather cruelly.
One day Kuppan was eating his food out of earthen plate that his son had given to him. The earthen plate fell down. The plate broke into pieces. The food also fell on the floor. Velan was working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room. He saw the broken plate. He was very angry with his father and used very harsh words to abuse his father. The old man felt bad about what happened. He was sorry for his mistake. Velan’s words wounded him very deeply.
Velan’s son, Muthu, saw this. He did not like his father. His father was ill-treating his grandfather. He was afraid to speak against his father. He was sad about his grandfather. But he was not powerful to stand in support of his grandfather.
The next day Muthu took some of his father’s carpentry tools and a piece of wood. He worked with the tools to make a wooden plate. His father saw him working.
“What are you making, Muthu?" he asked.
“I am making a wooden plate!" replied Muthu.
“A wooden plate! What for?" asked his father.
“I am making it for you, father. When you grow old, like my grandfather, you will need a plate for food. A plate made from earth mat break very easily. Then I may scold you severely. So, I want to give you a wooden plate. It may not break so easily."
The carpenter was shocked to hear this. Only now he realized his mistake. His father was kind to Velan He had looked after Velan very well. Now, he was old. Velan was treating his father severely. Velan was now very sad about his own behavior. He realized his mistakes. He then became a different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