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5: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包粽子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以端午節為主題的作文: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于古時候,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以端午節為主題的作文:端午節又到了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傳說,至于還有什么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才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并不簡單。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以端午節為主題的作文:過端午節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于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于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劃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尸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端午節趣事作文300字:我最喜歡端午節今天,是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我很喜歡包粽子了,我家的人都會包一種“咸棕子: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里面放有配料,咸的粽子就是咸肉啊,燒雞,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我媽媽端咸肉粽子,我迫不及帶的拿咸肉粽,子,我打開了我自己做的咸肉粽,我自己吃了我自己做的咸肉粽子,我哥我姐都吃自己做的咸肉粽子,我們全家去看龍舟,看他們努力的力量了。
我最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趣事作文300字:有意義的端午節今天是端午節,我吃過早飯就要出去玩。我拿出羽毛球和球拍,準備和爸爸去打一場羽毛球。我們來到了大院的健身場上,一場羽毛球賽就開始了。
先是由爸爸發球,爸爸發的球特別高,這不是有意的在刁難我嗎?我一蹦便把球回了過去,而爸爸出乎意料,所以他沒能把球接著。本想打我弱點的爸爸反讓我領先了一分,接著我發球,我就發到爸爸的反手位,結果爸爸又輸給了我。這樣你來我往的,比分緊緊咬著,我和爸爸不分勝負。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中午的時間,我們只好鳴鑼收兵。
我們剛一到家,飯桌上已經擺上了一盤粽子。我剝開竹葉,輕輕的咬了一口,“哇!好好吃呀!”我贊嘆道。里面白色的糯米特別誘人,再加上里面的豆沙真是好吃極了!我聽爸爸說,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媽媽對我說:“屈原真是太偉大了!他的愛國精神鼓舞著世世代代的人們,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也延續到了今天。”我點了點頭。
這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啊!
端午節趣事作文300字:端午節真快樂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說起端午節,我還知道它另外的名字呢!如端陽節、詩人節、女兒節等。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屈原一生寫了許許多多的著名詩篇,提出過許許多多愛國政治主張,但是楚王不采納。最后,楚國國土被侵占,屈原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祭奠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就把粽子和許多的好吃的投到江里,目的是不讓魚兒吃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那天,我問媽媽粽子是怎么做的,媽媽說: 粽子是用翠綠、鮮嫩的蘆葦葉包著雪白的糯米和蜜棗包的,如果沒有蜜棗的話,可以用豆子等代替。熟它,需要煮一個晚上。煮熟以后,剝開變成墨綠色的蘆葦葉,就可以看見潔白的糯米和棗團在里面,既好吃又甜,并且吃不膩。它既是開胃的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品。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我又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過端午節真好!
端午節趣事作文300字:我喜歡端午節今天是端午節,幾天前媽媽就給我脖子、手和腳帶上了用五彩絲線編成的彩鏈。聽大人說帶著它一年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摘 要:“粽子”(Banh Chung)是越南春節的飲食象征。與中國餃子相同的粽子是越南人過年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拜祭祖先的主要貢品。春節前幾天,在紅紅的爐火邊,全家人圍坐在粽子鍋旁準備迎接充滿希望的新的一年。
關鍵詞:越南粽子、越南飲食、粽子。
像中國人一樣,春節是越南人最重要的節日。如果中國人一提到過年,許多人想到的都是一家圍在一起包餃子。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它帶著深刻的文化含義。那么,對越南人來說“粽子”(Banh Chung)是越南春節的飲食象征。與中國餃子相同的粽子是越南人過年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拜祭祖先的主要貢品。春節前幾天,在紅紅的爐火邊,全家人圍坐在粽子鍋旁準備迎接充滿希望的新的一年。
關于粽子的來歷,我國民間有一段傳說。相傳越南雄王時期,雄王因年事已高,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但是他有22位王子。為了使王子們不出現爭執,他決定組織一次比賽,讓王子們每個人都去尋找或制作一種最好吃的食品,用作祭祖的祭品,誰的最好誰就能繼承王位。王子們競相派人尋遍天涯海角,準備獻給雄王,只有排行十八的王子阿僚(Lang Lieu)從小失去母親,過著貧窮孤單的生活,家境貧困的他沒辦法像其他王子一樣派人尋遍天涯海角,只能在家附近尋找菜肴。離雄王規定的期限只剩三天了,阿僚還是兩手空空。這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女神從天而降來幫助他。女神對他說:“世間天地為大,糧中稻米為大,沒有什么比稻米更貴重的了。咱們不用做別的,只做兩種粽子就可以了。”她讓阿僚撿些米,找一些綠豆,然后打開一張張又大又綠的葉子,把糯米和其他一些用料包起來。女神一邊包一邊解釋說:“這支粽子象征著大地,形狀是方的。大地上有森林、田野和耕地,應該是綠色的。除了大米還有肉和豆子,象征著大地上的禽獸和草木。”她又將一種香糯米蒸軟搗爛做成雪白的圓形粽子,說它象征著蒼天。阿僚醒來后,立即按照夢中女神所講的做了方、圓兩種粽子。比賽那天,人們看見在王子們擺出的各種美味佳肴中阿僚做的幾只大粽子,都不屑一顧。但當人們品嘗之后卻不禁嘖嘖稱贊。雄王嘗了幾口也覺得口味新奇,便叫阿僚前來詢問粽子的制作方法。阿僚一五一十地講了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寓意。雄王宣布將王位傳給阿僚,并說明自己看重粽子的原因:“這種食品不僅好吃而且意義特別,顯示了兒孫后代尊父母有如天地的孝心,還包含了對故鄉原野的一片真情。這種食品的原料是普通的大米,人人都可以做,而大米又是世間最寶貴的東西,人人都不能缺少它。只有有才華的人才會想出制作這種食品的辦法。”阿僚繼承了王位,而這種粽子從此也就成為越南的傳統食品。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包粽子,以緬懷祖先。
在越南人心目中,粽子不僅僅只是一種美食,而且它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十分深刻。它體現了越南人在飲食方面對陰陽、五行原則的講究;并且也反映了“稻作文化”的社會性。首先,跟中國一樣,越南在飲食中很注重陰陽、五行原則。粽子從內到外都能夠體現出來。一切開粽子你就能看見餅里面有五個顏色;這代表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黃黃豆子代表土性、紅紅豬肉代表火性、白白糯米代表金性、青青尖苞葉代表木性、黑黑胡椒粉代表水性。粽子的外各和設計還體現了傳統的陰陽理念,粽子是正方形(代表陰)、里面的餡是圓形(代表陽)。
其次,粽子象征地球。其中,綠色代表植物,綠豆代表水果,豬肉代表動物和糯米代表人。粽子表示人民的夢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吉大利”。
做粽子是一個全家的活動,一家老少都要共同準備。包粽子的主要原料是:尖苞葉(La dong)或是香蕉葉,葉子必須清洗干凈才能保持粽子的美味。糯米和綠豆都要挑品質比較好的,挑選完畢之后,綠豆泡水2小時,糯米泡水12到14小時。豬肉則是偏好選肥的,切成片狀加進鹽,黑胡椒,洋蔥調味。然后,把所有的原料包進粽子里。再把粽子包成方形的,包粽子用的繩子要先浸泡過鹽水,繩子才有足夠的彈性。粽子的外形呈四方,另外使用橫豎兩根竹蔑扎起來,外形像田地,代表新年五谷豐登的意思,而豬肉則表示出入興旺。
第三,通常情況下,粽子需要煮10到12個小時,每當這個時候大人和小孩都會圍在一起邊聊天邊守著粽子鍋。之所以煮這么長時間,是因為所有的原料(如糯米、豬肉、綠豆和黑胡椒粉)都煮熟,并有足夠的時間相處融洽,打成一片,成為風味獨特的越南香粽,同時也體現了越南民族的和睦相處和和諧生活。越南氣候濕熱,越南粽子可以在室溫下保持將近1個月,因此被視為過年期間的重要菜色。
現在,粽子在越南也有很多變化。南北粽子的形狀不同,北方還保持傳統的正方形粽子,南方更流行圓筒狀之類(Banh Tet)。雖然形狀存在差別,但是粽子里面的原料都一樣,都能體現越南人的。
以往越南的傳統,會在過年時候全家人團聚在溫暖的火爐邊,一邊合力做粽子,一邊聊天分享過去一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許愿過個好年。近幾年來,越南家庭人數逐漸減少,生活也日漸忙碌,越來越少家庭在家里自己做粽子。但過年吃粽子仍舊是越南人過年必備的重點活動,在過年時期,仍舊可以看到許多賣粽子的店家擠滿了人,準備賣粽子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團聚,享受團員的味道。粽子讓人想起新年或者新年讓人想起包粽子。也許,粽子和春節這樣融合成為越南民族的文化象征――粽子象征新年,新年團員的喜悅。因此,在春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包粽子已成為越南文化的美好傳統。
端午節作文范文參考
兩千五百多年前,屈原抱石在汨羅江縱身一躍。這一躍,成就了他的氣節,也鑄就了中華民族的不屈脊梁。
夏天是個熱鬧的季節,北方有冷空下來,而南方又被暖濕氣流占據著,因此很容易產生強對流天氣,從而出現大量而集中的降水現象,人們把這個時段成為“龍舟節”,還會舉行比賽。這背后有哪些寓意呢?
關于這個話題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有兩個。其一是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該習俗,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的項目,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其二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據說他由于目睹故國被侵略悲憤投江而亡,人們為了尋找他的真身,劃著船不斷追尋,后人紛紛效仿這個行為,到了今天就演變成劃龍舟比賽。 除了上述紀念特殊的歷史人物以外,它還有其他的寓意,反應了不同地域的風俗文化。比如蘇州的賽龍舟,據考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而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廣西地區是紀念伏波將軍馬援,福州則是紀念閩王王審知。到了現代,它也是民眾最富有激情的民間體育娛樂項目,因為賽龍舟需要眾人密切配合,一起劃槳開大船,只有萬眾一心奔向前,才能最快到達終點,這期間得過程,表達大家積極向上,勇做弄潮好兒郎的奮斗精神。
現在常見的有吃粽子的習慣,臨近節日時家家戶戶會準備艾葉包粽子吃。在以前還有佩戴香囊的活動,有驅邪避瘟之意,還會給小孩栓五彩線,認為可以讓他們避開蛇蝎類的毒蟲傷害。大人還會早早上山采集艾草,掛在大門兩側,據說具有殺蟲滅菌的功效。在江淮地區還會懸掛鐘馗的畫像,主要目的是為了驅邪祈求家宅平安。
關鍵詞:縱向 主動 “覓優” 動態
無論哪個班級,孩子的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都存在著差異,再加上學習態度、家庭背景的影響,孩子的作文能力差距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老師習慣于按統一的標準去評價能力不同的孩子,用打分的方法,把孩子的習作分出個三六九等,結果使許多孩子長期籠罩在挫敗的陰霾之中。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在兩個月里看不到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他的學習愿望就消失了”。可見,劃等、呆板、結論性的傳統作文評價只會使孩子習作的熱情慢慢消退,潛質逐漸被抹殺。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改變孩子的消極情緒,使他們能懷著輕松、期待的心情,微笑地面對習作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大家分享。
一、變橫向為縱向
以往的評價多以統一的標準來判定孩子習作的等第,是橫向的評判,當然這有利于檢測孩子習作水平是否達標,但它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忽視了孩子的個性差異和主觀努力,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喪失習作的興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在平時的練筆中,我們不妨變革一下評價的標準,找到每個孩子的“出頭處”,以此為基準,只要他們“長高”了,就給以鼓勵,使評價由橫向變為縱向。
實施縱向評價的關鍵是老師要對每個孩子的習作水平作細致分析和研究,對孩子習作能力的初始狀態一定要做到了然于胸。批改習作時,只要孩子在原先的基礎上有了進步,老師就給他高分。原先不分段的分段了;原先記敘不完整的能把事情的經過寫完整了;原先寫流水賬的文中開始有具體的描寫了……老師要毫不吝嗇分數。我班有個孩子,原先作文只能寫兩三行,逢到習作就捧著頭,咬著筆,一副痛苦狀。于是我先對他進行個別指導,然后讓他認真寫,結果交上來的習作篇幅明顯比原先長了,批改時我在他具體敘述事情的句子下面加了紅圈,并給了他九十分。我清楚地看到他發到習作時如獲至寶,讀了一遍又一遍的激動樣,以后他的習作越寫越具體,習作課上的他也輕松起來。
二、變被動為主動
原先習作的評價標準都高擎在老師的手中,孩子被動地向著這個目標跳,結果有少數孩子摘到了果子,好多孩子使盡渾身解數,也夠不著,只好無奈地望“果”興嘆。“教學創造著孩子的發展”,老師有責任不斷創造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讓孩子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因此我們在關注新課標統一要求的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給同一習作設置分層目標,引導孩子制訂出習作的評價標準,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申報能及目標,老師根據孩子申報的目標來評價孩子的習作。
今年的端午前夕,班里開展了織蛋兜、包粽子、采訪家人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在指導習作“咱們這樣過端午”時,根據訓練的要求,我制定了習作總目標和分層目標,指導孩子分層練習作文。總目標:敘述清楚、具體,語句流暢,詳略得當。分目標:A組――語句通順,錯別字少,標點基本正確,段落清楚。B組――詳略得當,語句流暢,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C組――選材新穎,語句生動流暢,注重細節描寫。孩子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本次習作的目標。目標選好后,老師先按照習作的要求,對全體孩子進行統一的初步指導,然后,適當地對孩子進行差異指導。對于C組成員,重點指導立意選材,鼓勵他們從多角度思考。B組成員側重審題、選材等方面的指導,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A組成員,用范文引路,使他們有章可循,讓他們遇到困難時提問,老師及時給予熱情的鼓勵與幫助。
在落實評價時,根據孩子自己申報的目標,實施不同的評價標準。不管哪個層次的孩子,只要達到自己申報的目標,老師就給予較高的分數。突破自己預定目標的則得到更多的獎勵。這樣,可以讓每個孩子得到贊許與鼓勵,以激勵孩子創造屬于自己的成功和飛躍,體驗收獲與自信。
三、變“糾錯”為“覓優”
什么是激發孩子寫作興趣的“催化劑”?是老師留在孩子習作本上的一個個紅圈,寫在孩子習作本上的一句句鼓勵的話語。所以,老師在批改孩子的習作時不要只當“啄木鳥”,找孩子習作中的缺陷,要變“糾錯”為“覓優”,善于發現孩子習作中的閃光點,讓“塵土”里開出花來。
我們班有個孩子,平時對待習作很不認真,但我發現在他的文章中經常會冒出一兩處寫得真切的句子,于是我就在這些句子下面加紅圈,并寫上點評:在你的習作中,老師經常可以讀到從你的心理流露出來的真切感受,你有敏銳的觀察和體悟的能力,你有寫好作文的潛質!后來,這位同學文中的好句子愈來愈多,寫作的熱情高了,寫作的態度也認真起來。所以,特別對于寫作基礎不是很好的孩子,只要有一點點閃光點,一個運用恰當的詞語,一個優美生動的句子,一段較具體的描述,都要用紅筆圈點出來,寫好鼓勵的話語,評講時在班級里讀一讀,這樣可以讓孩子煥發信心,找回自我。
四、變終結為生成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作文教學,要求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查孩子的寫作能力,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有效地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老師一人下結論的終結性評價,主要功能是考查孩子的寫作能力,而由孩子自己、同伴、老師共同參與,過程中孩子不斷修改,并多次接受評價的生成性評價,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習作能力。
實施生成評價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讓孩子成為評價的主體,使孩子學會發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完成對自我的激勵和超越。在上學期的活動作文“大手牽小手”作文評價過程中,我先讓孩子給自己的作文寫上等第,簡要說明原因,然后在小組內互相評改。在分組評改時提醒孩子要從同學的作文中發現“閃光點”,汲取有用的東西,或者發現別人的不足。作文本交上來后,我再根據孩子自己的評價、組員的評價和孩子的修改,寫出自己的評價。集體講評時,我讓孩子推選出自己小組里的一些優秀的作文,讓大家進行評價賞析,在評價中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在評價中明白不足,以促進孩子之間的相互學習,提高鑒賞文章的能力。接著讓孩子根據集體的討論,修改自己的作文,改完后老師再次對孩子的習作實行評價,根據修改的情況給孩子加分,使孩子立馬看到自己勞動的成果。
這樣的評價過程孩子是在寬松的環境下的一個多次學習的過程,既提高了孩子的作文能力,也關注了孩子的情感態度,有利于孩子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這樣評價教學:“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實行習作教學中評價的四個轉變,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喚醒孩子對習作的興趣,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不再“談作色變”,而是微笑著輕松面對,使孩子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有效地提高寫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單中惠,朱鏡人.《外國教育經典解讀》
2.朱水根編著.《小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
3.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
4.褚樹榮主編.《教室的革命》
小學生湯圓優秀作文1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醫務工作者,此次疫情期間,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忙得不可開交。
記得那天,醫院收治的急診患者好像格外多,感覺天還沒亮,媽媽接了個電話便出門到醫院為病人做手術。下午兩點多,我欣喜地接到媽媽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的卻是媽媽疲憊不堪的聲音:“我手術剛結束,早上到現在一共做了四臺。你吃飯了沒?”“吃過了,我叫了外賣。”“那就好,我現在回家。”掛了電話,我心中不禁一酸,估計媽媽到現在都顧不上吃口飯,想起媽媽平時喜歡吃湯圓,我便想著做一碗熱湯圓。
我把冰箱翻了個底朝天,好不容易在冷藏柜的角落找到了一袋湯圓。不怎么進廚房的我,對各式各樣的廚具十分陌生,對它們的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光是點火就讓我廢了好大勁兒,還不等點著,我就害怕得連連退后。三番五次,在灶前搗鼓了好一會兒,才總算是點起了火。
水燒開后,我把湯圓一個接一個地放進去,白色的湯圓像是一個個圓圓的小白胖子,在沸騰的水中不停地翻滾著,在不斷冒出的泡泡間打著旋兒。隨著一團團熱氣接連上升,在鍋蓋上掩上了一層薄霧,聚成一顆顆小水珠滾向鍋邊,湯圓變得滑溜溜的,皮兒變得晶瑩剔透,中間的黑芝麻餡兒若隱若現,很是可愛,原本的清水也變成了乳白色。
幾分鐘后,我小心翼翼地揭開發燙的鍋蓋,霧氣包裹著黑芝麻的絲絲香甜撲面而來,我開心地盛上滿滿一碗湯圓,小心翼翼地端上餐桌,靜靜等待著媽媽的歸來……
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門口響起了鑰匙轉動的聲音。我趕緊跑過去開門,哈,媽媽果然回來了!媽媽的臉上寫滿了疲憊,這是連續緊張工作大半天的媽媽。“媽媽,洗手趕緊來吃飯!”我拉著媽媽往餐廳走。“啊,我的寶貝會做飯了啊!還是我最愛的湯圓!”媽媽十分欣喜地看著桌上熱騰騰的湯圓。媽媽吃著湯圓,欣慰地豎起了拇指朝我笑了笑,這一笑,更讓我無比歡喜自豪。就在那一刻,我覺得我長大了。
小學生湯圓優秀作文2
今天早上,我來到了廚房。我看見婆婆正在準備包湯圓,于是我也加入了婆婆的“陣營”。
由于我沒有包過湯圓,所以先看著婆婆是怎么包 湯圓的。只見婆婆先把一塊兒面,捏成碗形,然后把餡兒塞進去,按平,最后把口子捏在一起。這樣一來,一個湯圓就包好了。婆婆又把那個湯圓遞給我說:“這個 湯圓不夠圓,你把它搓圓把!”“yes!”我一口答應。我搓呀搓呀,不一會兒,一個又白又圓的湯圓就誕生了。
看了一會兒,我就覺得應該可 以了。于是我就對婆婆說:“婆婆我也來包吧!”婆婆就說:“好”。我按照婆婆這樣來包,但是不知道是餡兒多了還是什么的,剛把口子捏好,結果裂開了一條 縫,剛把這條縫補好那里又裂開了一條縫。婆婆看見了就來幫我。哇!婆婆還真神,不一會兒就把問題解決了。婆婆對我說:“有些事情是越干越熟練,包湯圓就是 這樣。”果然如此,我越包越熟練。不一會兒,我就能包出一個又圓又白的湯圓了。這還要多謝婆婆的教導。
湯圓包完了,就等著下鍋了。過了幾分鐘,湯圓煮好了,馬上就要進入我們的嘴巴里了。
小學生湯圓優秀作文3
今年我在奶奶家過年吃湯圓,吃出了新的感受。
那是元宵節晚,我們一家子吃過飯,就圍坐在電視機旁,等著收看元宵晚會。這時,奶奶從廚房里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糯米和芝麻,準備包湯圓。我好奇地問:“奶奶,為什么過年都要吃湯圓呢?”奶奶神秘地笑著說:“你先幫我包湯圓,包好了我告訴你。”
為了早一點知道結果,我請來哥哥幫忙。在我倆的努力下,我們很快就把湯圓包好了。由于我技術不到家,我做的湯圓,要么大,要么小,要么圓,要么扁,很不規則。
大約22點,我請奶奶快告訴我答案,可奶奶還是不慌不忙地一邊拿碗一邊說:“等你吃完了湯圓,你就會懂的,如果你還不明白,那時我再告訴也不遲呀!”我心存凝慮回到客廳。
“快來吃湯圓了。”廚房里傳來了奶奶的聲音,我第一個沖到桌前,看到一碗碗熱汽騰騰的湯圓,饞得口水直流,恨不得一下子全都吃掉。
我吃得正香,不知什么時候奶奶來到我的身邊,她笑著問我:“現在你該知道答案了吧!”“吃湯圓是不是代表著團團圓圓,美美滿滿。”我脫口而出。奶奶沒有告訴我對不對,而是會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從奶奶的笑中,我看到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樂。
小學生湯圓優秀作文4
每逢元宵,品嘗著碗里的顆顆湯圓,我總能回想起幽幽的一縷暗香,那是外婆的味道。
外婆住在充滿塵土氣息的小鎮,做著滿含家鄉味道的吃食。年初包餃子,年尾煮湯圓,端午包粽子,中秋打月餅,來來回回幾趟跑去城鎮,寄給上學的我。
我七歲時,和外婆住在一起。那時的我就已經學會用懵懂可憐的眼神央求地看著她了,希望她能拿起那神奇的鍋鏟,變一個廚房里的戲法。我呆呆地望著她,遺失了手中的蜻蜓。看她用盆口大的老鍋先煮了一汪濃白的沸湯,那味道已經開始彌散,說不清是怎樣,濃濃的甜,淡淡的香。下了鍋的湯圓就像清晨在門外,大聲唱著童謠融進晨霧中的玉露連珠,也有出生嬰孩般皮膚的嬌嫩。
“咕咕……”木鍋蓋合上,只剩下一陣鼓動。待得墻上蒙了霧,起了氤氳,外婆才小心翼翼將手探進柜臺上那個黑色神秘的壇子,抓了一把東西撒進去,像一壇點金石,將灰冷的石壁也點上了淡金色。那壇“點金石”碎碎的,呈誘人的橙色。它點上的金子不知怎的,彌散出橙紅色的香味,濃濃的甜,淡淡的香。幼時的我,甚至將這不知具象的光與味道視為最美的玩意兒。
外婆終于把綢湯端上餐桌,我迫不及待,一連吞了兩顆羊脂似的玉珠。兩腮撐得鼓鼓的,小臉漸漸變得通紅,眼中滿是滿足之意,瞪的像一顆發亮的星星,轟然從板凳邊上爬了下來,揪著耳朵,吐著舌頭,跺著腳,仿佛幽深的廚房里的一個耍氣跳腳的小精靈。背后的外婆笑著,用她那如老長青樹一般的臂彎,對著那兩碗玉色稠湯,輕輕搖著蒲扇,靜靜地,緩緩地,將時光吹慢了些……
如今,雜七雜八的零食吃厭了,我心中依舊懷念著那碗散著清香芬芳的玉色稠湯,懷念著外婆在廚房里變得戲法,撒下金石,播種對我的疼愛。
小學生湯圓優秀作文5
“身穿白外衣,心里甜如蜜。正月十五沿街賣,過了正月沒人提!”猜猜這是什么?對了,這就是寧波有名的特色小吃——湯圓。正月十五,是吃湯圓的好日子。關于元宵節吃湯圓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居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準奏,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節,而吃湯圓便成了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是湯圓的意思,是一種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的小吃。湯圓的煮法很多,可湯煮、油炸、蒸食。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正月天里拜螞蜴
壯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稻作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廣西以及云南、廣東、貴州等省區,它是由古代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與周秦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期的僚、俚、烏滸,宋以后的僮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而頗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在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深化自然與神人相通這種民族心理的影響下,壯族將人視為自然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認為萬物有靈、萬物皆有聯系,并進而形成了豐富的自然崇拜文化。作為以稻作生產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民族,對稻作豐饒的祈盼,也就在壯族自然崇拜文化中占據著較大的比重,青蛙崇拜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唐詩有曰:“農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宋代詞人辛棄疾更留有著名詞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些出自漢族詩人之手的詩句多少反映了蛙聲大小與雨水豐盈之間的天然聯系,而世代生活在坪坡峒場,以操持水稻生產為主要營生方式的壯族先民亦早已認識到田間的蛙類與農作物生長的互利關系。有一句壯族俗語說得好:“螞蜴(當地方言稱青蛙為螞(蟲另))到,雨來到。”他們形象地把螞(蟲另)認為是專司人間雨水的神靈――雷神派駐人間的信使:“螞(蟲另)是天女,雷婆是她媽。她到人間來,要和雷通話,不叫天就旱,一叫雨就下。送她回天去,感動雷婆心,求雷婆下雨,保五谷豐收。”
歷代壯族村民虔誠而質樸地相信這些捕食害蟲、呱呱一叫雨就來的田間蛙類擁有溝通天人、掌控禍福的神奇法力,人類不能對其肆意捕殺或有不恭之舉。廣西歷史上傳說曾有個叫東林郎的年輕人痛失愛母,或許是他對屋外呱呱鳴叫的螞(蟲另)感到心煩,遂潑水燙之,結果從此“地上斷蛙聲,人間把禍招。蛙婆不叫了,日頭紅似火,草木全枯焦,人畜尸滿坡。魚上樹找水,鳥下河做窩,幾年不下雨,遍地哭當歌。”幸得布洛陀和姆六甲(壯族民間神話中創造萬物、專司人間安樂的始祖神)的幫助和指點,壯族人點燭燒香設立祭壇向螞(蟲另)神請罪,并獻上各種祭品,人間才得以恢復原本的安寧與祥和。于是,廣西紅水河流域的壯族人年年歡度螞(蟲另)節,以此銘記蛙神之功。紅水河流域百余里的壯族村寨便有了春節期間找尋螞(蟲另)、抬游田峒、游村拜戶、守靈孝拜、安葬厚祀、歌舞娛神等一系列內容豐富、持續時長、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慶儀式。這也就成了人們常說的“廣西十大怪”之一的“正月天里拜螞(蟲另)”。
“蛙婆”里的生殖崇拜
可以看出,壯族蛙崇拜所蘊涵的文化本質主要是壯族先民對自身稻作文明精神生活追求的一種寄托。另一方面,蛙崇拜文化也是壯族生殖崇拜的表現方式之一。壯族一般稱青蛙為“螞(蟲另)”,但對祭祀盛典中的青蛙則尊稱為“蛙婆”,因此螞(蟲另)節也被稱為“蛙婆節”。在“蛙婆節”里,青蛙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不但具有神性,同時還被視為女性――在遠古時代常是生育神的化身。從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婦的肚腹形狀相似,一樣圓渾而膨大,蛙口與女性的亦相似;從內涵來說,蛙的繁殖能力很強,產子繁多,一夜春雨便育出成群的幼體,因此,蛙作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深受遠古先民的膜拜。在“蛙婆節”活動中,很多的內容都是圍繞祈求生殖――農作物的豐收、六畜興旺以及人類生命的健壯和壽命的延長來展開。
壯族民間藝術中常常出現青蛙的形象,最為有名的是蛙紋銅鼓以及花山壁畫上的“蛙人舞”。銅鼓一直以來是壯族的神器、禮器、重器和樂器,兼具娛樂、禮儀和祭祀功能。在壯族人民的心中,銅鼓是有靈的,這個靈就是鼓精,而鼓精是由螞蜴變入銅鼓而成的。于是壯族人把螞蜴鑄在銅鼓上,螞蜴與銅鼓融為一體,螞(蟲另)能降雨辟邪的神性法力就附著在銅鼓上,鑄有螞(蟲另)的銅鼓也就成為崇拜之物。作為精美的立體裝飾物,螞(蟲另)造型的塑像通常澆鑄在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因分屬不同類型、不同時期,銅鼓鼓面上的螞蜴造型也就有單體蛙、累蹲蛙或單體蛙與累蹲蛙相間環列等多種形式,其中尤以累蹲蛙這種造型的生殖崇拜意味最為明顯。所謂累蹲蛙,其實就是指一只大青蛙(雌蛙)背上馱一只小青蛙(雄蛙),在壯族民間,此種造型被認為是繁衍的象征。壯族人民在生產勞作中發現雄蛙小、雌蛙大。每到春夏之交正是青蛙的繁殖期,這時節在水田、池塘的禾苗、水草邊經常可以看到雄蛙伏在雌蛙的背上進行耦合排精產卵的繁殖行為。青蛙多子,繁殖能力強,將青蛙的繁殖之象鑄在銅鼓上,生動體現了古壯人樸素而濃烈的生殖繁衍愿望。
除此之外,神秘的左江沿岸的花山壁畫似乎也在暗示著蛙、銅鼓、生殖崇拜三者間隱含著的某種關聯。這些壁畫是壯族祖先駱越人的杰作。據學者考證,這些壁畫的創作年代大約在戰國至東漢之間。盡管學術界關于古人繪制花山壁畫的目的及畫面內容眾說紛紜,但是壁畫上曲肘舉手、屈腿半蹲的眾多人物形象呈現出的“蛙形舞姿”,總不禁讓人猜想推測:此壁畫應是對古壯人祭祀活動的寫實性描繪,壁畫上呈現的遠古圖像有著明顯的生殖崇拜意味,是模仿生殖崇拜物青蛙的舞蹈、祭祀豐饒與生殖之神雷神、表達強烈生殖愿望的男女像和男女交媾圖像。
可以這么說,銅鼓身上的青蛙塑像、花山壁畫中的古代“蛙人舞”無不透出別有深意的歷史信息,飽含著古老又深刻的文化內涵,承載著壯族社會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人畜興旺的期盼,也形象地傳達了當地民眾對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利害關系的螞(蟲另)的擬人化膜拜與敬意。
螞(蟲另)節“四部曲”
壯族螞(蟲另)節是以螞(蟲另)為崇拜對象的祭祀儀式,整個節日相當于一場大型的村落性葬禮。“我們怎么對待去世的人,就怎么葬螞蜴。”村民們是這么認為的。只是與人的葬禮有所不同的是,整場葬儀都是圍繞著螞(蟲另)進行的。
壯族螞(蟲另)節是在每年的正月舉行,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月底或二月初的子日結束,歷時一個月左右,與春節的時間基本重合。凡分布于紅水河兩畔規模較大、建村歷史較長的壯族村落,幾乎都過此節。雖然這些村屯的節日流程可能在細節處會有所區別,但是總的說來還是按照找螞(蟲另)、游螞(蟲另)、孝螞(蟲另)、葬螞(蟲另)四個主要程序來進行的。
節前,為了保證整個節日活動的正常進行,村里人會公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經驗豐富且具備組織能力的長者擔任“螞(蟲另)頭”,再由他組織一支主要由中青年男子組成、責任心強、熱心集體活動、有表演技藝的螞(蟲另)隊負責節日期間的相關事宜。正月初二的清晨,人們紛紛起床,婦女們忙著燒火煮飯,孩童們穿上新衣,準備
鞭炮。早餐過后,全村的男女老少身著盛裝,陸續從各自家中結伴聚集。在螞(蟲另)頭的帶領下,螞(蟲另)隊員抬著一個由泡桐木制成的螞(蟲另)棺,在眾人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奔向田峒。這時男女老少相邀為伴,手持挖洞掘穴的工具,爭相奔向村前的田峒地頭四處尋找螞(蟲另)。按照傳統規制,誰先找到螞蜴,以鳴響鐵炮或高聲呼喊為號,向天地神靈與眾人宣報捷訊,他就是當年幸運的螞(蟲另)郎了,將受到人們的敬重與擁戴,并成為當年祭祀儀式和節日活動的首領。人們聞訊螞(蟲另)已經找到,即停止尋找,螞(蟲另)隊隊員和村民們峰擁而至圍攏過來,以先睹螞蜴為吉。螞(蟲另)郎將這只代表吉祥如意的螞蜴鄭重地交由麼公。麼公(麼教儀式專家)在螞蜴撿拾處焚香燒紙,口念禱詞,然后小心翼翼地將螞(蟲另)放入棺中,并在抬桿上點燃香燭,懸置紅色掛紙。
找到螞(蟲另)后,壯家人便開行熱鬧地游螞(蟲另)。游螞(蟲另),其實就是抬螞拐游村串巷,因為在當地壯族群眾的心目中,螞(蟲另)是雷神的女兒,掌管人間雨水的神祗,是吉祥、豐收、平安的象征。春耕之前能有螞(蟲另)臨門賀歲必將保佑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所以村民對螞(蟲另)隊的到來非常歡迎,早早準備好奉獻給螞(蟲另)神的米粽、糍粑、香紙等祭品,并站在自家門前翹首等候螞(蟲另)隊員的到來。
游完螞(蟲另)后,螞蝎神被供奉在螞(蟲另)亭里或螞(蟲另)墓上接受村民們的祭拜,于是長達半月之久的孝螞蜴活動開始了。每當入夜,全村男女老少都會齊聚螞(蟲另)墓前,先在螞(蟲另)墓前燒香祭奠,而后敲打銅鼓。此后,老人們或掌燈弈棋,或談古論今;小孩們或游戲逗樂,或裝扮羊虎;姑娘們或學歌練嗓,或插花做繡;后生們或舞龍舞獅,或表演武術。不時還會擺設歌臺,青年男女往往對歌尋歡,達旦始散,氣氛十分熱烈,好不熱鬧。
葬螞(蟲另)是整個節日活動的,通常在葬螞蜴的前一兩天豎起一根螞(蟲另)幡,并以“吊鼠”來預卜來年光景。葬螞(蟲另)當天,暖陽高照,壯族的寨子里和田垌上,牛角長號昂首齊鳴,銅鼓嗩吶響徹云天,把一年一度的壯族螞(蟲另)節推向了頂點。來自紅水河兩岸的天峨、南丹和東蘭三縣的群眾云集,共同慶祝壯族螞(蟲另)節的隆重舉行。在“伊呀”歡唱的水車旁和獵獵飄揚的螞(蟲另)圖騰大旗下,人們唱起了傳統的悠揚動聽的螞(蟲另)歌,跳起了粗獷豪放的螞(蟲另)舞,虔誠地祭拜螞(蟲另)神,盡情表達壯家兒女渴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四季平安的美好愿望,同時也表現了人們保護青蛙、崇尚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
節日里,人們還進行紡紗、織布、打糍粑、用石磨磨豆漿等壯族傳統民俗表演,開展高竿拋繡球、板鞋競賽、挑谷子賽跑、包粽子比賽等傳統競技活動;來自南丹、東蘭、天峨三縣的山歌手也放開歌喉,唱起壯族螞(蟲另)歌,讓全場觀眾聽得如癡如醉,從而也為螞(蟲另)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鄉土智慧與文化傳統的重振
持續一個月,寄托著壯族人美好愿望的壯族螞(蟲另)節圓滿結束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又開始重歸原來的軌道。
壯族蛙崇拜是壯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且內容豐富,至今蛙崇拜文化還滲透于壯族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有壯族螞(蟲另)節的春節里,壯族村民更愿意相信螞(蟲另)神上天后能夠給人間帶來福雨喜報。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拜蛙祈雨是廣西紅水河沿岸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培育起來的一種實地經驗和認知世界的方式,它代表著壯族群眾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問題時的民間智慧。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日漸提高,人類在許多方面,已經能夠比較從容地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應對各種突發的自然生態系統平衡遭受破壞的威脅,并找出預防和應對的措施。但是,對于一些災難的預測與禳解,人們也清楚地認識到在某些方面,科學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毫無疑問,這些本土色彩、民族色彩濃厚的知識是不應該隨意丟棄的,尤其是在今天,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家園屢遭破壞已成為當今時代全人類都必須直面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