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5: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空氣中取水,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澳大利亞內陸的沙漠中,生活著一種帶刺的蜥蜴,學名叫棘蜥。它外形極為丑陋可怕,而且體形非常瘦小,全長只有15~20厘米,是目前世界上最丑也最小的蜥蜴。不過,我們不能“以貌取物”。棘蜥雖然貌不驚人,但它收集水分的本領堪稱生物界的一大絕技。
棘蜥的身上布滿了無數細微的“溝渠”,全部匯集到嘴部。所以,棘蜥在飲水時,即使不把嘴伸到水里也能喝到水。比如下雨時,雨水能順著它全身的“溝渠”流到它的嘴里。
棘蜥擁有靠身體收集水分的獨門絕技,除了有遺傳因素外,更多的是它們自己后天努力的結果。在干旱炎熱的沙漠中,要想生存下來談何容易!棘蜥從出生那天起,就在父母的指導下去練習獨門絕技了。此時,它們的脊背還尚未完全成形,在脊背上“開溝挖渠”可是一個最好的時機。據說,年幼的棘蜥每天都要用自己的脊背去磨蹭堅硬的石頭或沙粒,免不了會把脊背磨得血肉模糊。
持續幾個月的磨礪,自然也有苦盡甘來的時候。當棘蜥脊背上的“溝渠”完全形成之時,棘蜥就可以受益終生了。每當雨水光顧沙漠的時候,棘蜥脊背上的“溝渠”就能把雨水引流到它的口中。可是,在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里,棘蜥甚至不得不依靠露水來獲得水分。這時,棘蜥脊背上的“溝渠”就派上用場了。這個“溝渠”在夜間可以用來收集植物滴下來的露水。
生活在納米比亞的一種沙漠甲蟲,混跡沙漠還有更絕的招數。它竟然能從空氣中獲取水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米切爾-魯伯納等人研究了這種沙漠甲蟲奇妙的水收集系統,并發現了其中的秘密。原來,在這種沙漠甲蟲的翅膀上,不僅分布有一種超級親水的紋理,同時還分布有一種超級憎水的凹槽。
每天清晨,這種沙漠甲蟲都會爬上沙丘的頂端,背對來風的方向,頭朝下呈45°的角度,專心致志地收集來自空氣中的水分。在親水區,空氣中的水汽不斷地聚集成水珠,最后沿著甲殼邊緣的凹槽流入甲蟲口中。
納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海岸,最高溫度可達60℃以上,每年的降雨量不到13毫米。然而,納米布沙漠甲蟲卻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其奧秘就在于利用這種機制從空氣中汲取水分。據悉,這種沙漠甲蟲每次可以從空氣中汲取相當于自身質量12%的水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work is the construction of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par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acceptance evaluation 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key link. Below is the analysis of cement testing work, to improve cement testing data accuracy and fairness, to guarantee the detection work qual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ncrete; quality testing;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前言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迅猛發展,施工質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而作為檢驗工程質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試驗檢測,其重要性不容忽視。水泥是建設工程最常用的重要材料,應用極為廣泛。水泥質量的好壞,對整個建設工程的影響是事關重大的。在建設工程使用的眾多材料中,水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實驗室材料檢測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檢測項目,其檢測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施工現場中水泥的正確使用和施工質量。因此,必須認真檢測水泥的質量,嚴把質量關。
一、水泥檢測的基本步驟
1.取樣。散裝水泥應在打入筒庫前從水泥運輸車上取樣,袋裝水泥應用取樣器從不少于10 袋水。泥中抽取樣品,取樣時應目測水泥是否受潮結塊,對于袋裝水泥,每次到貨時應隨機抽取。10 袋稱量其重量,計算平均重量。
2.試驗條件。試驗室溫度為20±2℃,相對濕度應不低于50%;水泥試樣、拌和水、儀器和用具的溫度應與試驗室一致;濕氣養護箱的溫度為20±1℃,相對濕度不低于90%。3.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GB/T1346-2001。3.1 儀器設備:水泥凈漿攪拌機、維卡儀。3.2 將所用儀器設備先用濕抹布潤濕,稱取水泥500g,在5~10s 內倒入水中,啟動攪拌機,低速攪拌120s,停15s,再高速攪拌120s 停機。
4.測定步驟。拌好后,立即將拌制好的水泥凈漿裝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試模中,用小刀插搗,輕輕振動數次,刮去多余的凈漿;抹平后將試模和底板移到維卡儀上,并將其中心定在試桿下,降低試桿直至與水泥凈漿表面接觸,擰緊螺絲1s~2s 后,突然放松,使試桿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凈漿中。在試桿停止沉入或釋放試桿30s 時記錄試桿距底板之間的距離。整個操作應在1.5min 內完成。以試桿沉入凈漿并距底板6±1mm 的水泥凈漿為標準稠度凈漿。其拌和水量為該水泥的標準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質量的百分比計算。
二、水泥取樣的注意事項
1.水泥取樣數量符合有關規定要求。對于袋裝水泥,以同一廠家生產的同期出廠的同強度等級、標號的水泥,以一次進場的同一出廠編號為一取樣單位,取樣應具有代表性,可以從20個以上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樣品的水泥,經混拌均勻后稱取質量不少于12 kg;對于散裝水泥,同一水泥廠生產的同期出廠的同品種、同強度等級的水泥,以一次進場的同一出廠編號的水泥為一取樣單位,隨機從不少于3個罐車中取等量水泥,經混拌均勻后稱取質量不少于12 kg。
2.水泥存放與保管符合相關要求。將所取水泥混合樣通過0.9 mm方孔篩,均分為試驗樣和封存樣兩份,樣品取得后應分別存放在密封的金屬容器中,加封條,且所使用的容器應潔凈、干燥、防潮、密閉、不易破損、不與水泥發生反應,并分別在存放容器上加蓋清晰、不易擦掉的標記,同時標明取樣時間、地點、人員或見證單位的密封印。試驗樣應及時送到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封存樣應密封保管3個月,以備觀察及再檢測。
3.水泥取樣還要注意水泥安定性的時效性。由于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會給工程帶來極大的隱患,所以準確地檢測和判定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在水泥檢驗過程中也是極其重要的。但是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批次的水泥在第一次送檢檢測時安定性為不合格,但是在過幾天的第二次送檢檢測中卻是合格的。這種水泥的安定性隨時間而發生變化的情況稱為安定性的時效性。也正是時效性的存在,使得在水泥安定性的判定上往往會有爭議。
其主要原因是:水泥中低溫f-CaO的結構較疏松,在水泥存放的過程中能自動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進行消解,隨著水泥存放時間的延長,水泥中的f-CaO不斷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水化,含量不斷地減少,而高溫f-CaO的密度大,結構比較致密,且表面包裹著玻璃釉狀物質,不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進行水化,所以水泥時效性的產生主要是由低溫f-CaO引起的。另外,由于在水泥的生產過程中f-CaO的產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在水泥配料合理、煅燒時反應徹底的情況下,水泥熟料在粉磨前和成品水泥在出廠前一定要存放一段時間(安定期),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定性的時效性的存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安定性爭議的產生。
三、水泥試驗檢測操作的控制
1.水泥細度檢驗方法及注意事項。采用45μm和80μm方孔篩對水泥試樣進行篩析試驗,用篩上篩余物的質量百分數來表示水泥樣品的細度。稱取試樣需精確到0.01 g。由于試驗篩在篩析過程中會被篩析物堵塞篩孔,在規定篩析時間的情況下,篩孔堵塞嚴重時會影響篩析結果,因此試驗篩每使用100次后要用標準樣品重新標定,當修正系數在0.80~1.20范圍內時,可以繼續使用,超出范圍則應予以淘汰,這樣才能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
2.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方法及注意事項。《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GB/T1346-2001)標準規定,用于檢測凝結時間、安定性的水泥凈漿應為標準稠度凈漿。所以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一定要準確,因為一旦有誤,就會影響凝結時間和安定性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對水泥質量的誤判,有可能導致不合格的水泥被用于工程,從而嚴重影響工程的結構安全。因此,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準確測定,成為凝結時間和安定性準確測定的前提。
3.安定性的測定方法及注意事項。1)代用法(試餅法):將制好的標準稠度凈漿取出,放在100 mm×100 mm的玻璃板上,做成直徑為70~80 mm、中心厚10 mm的試餅,試餅表面應光滑,且中間厚、邊緣薄;然后放入養護箱,養護箱溫濕度一定要達到標準要求,否則會影響安定性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如果養護溫度過高(大于25℃)或濕度不夠,可能在沸煮前就使試餅發生收縮裂紋。如果養護溫度過低(小于15℃),沸煮后可能會產生脫皮現象。這些都會造成安定性結果的判定錯誤。養護后的試件放入沸煮箱內恒沸180±5min,沸煮箱內的水在沸煮過程中均沒過試件,且在30±5 min內把水加熱至沸騰。2)標準法(雷氏夾法):將制好的標準稠度凈漿取出,裝滿2只雷氏夾,用刮刀刮平,次數不能太多,防止水泥漿體泌水;然后分別用75~80 g配重玻璃壓上,放入濕氣養護箱中(24±2) h后,沸煮3.5 h,測定兩試件增加值的平均值,且兩個差值不得超過4.0 mm,即可判定合格。3)在安定性測定結果發生爭議時,以雷氏夾測定結果為準。
【關鍵詞】水泥;質量檢測;試驗操作;質量控制
1. 引言
在建設工程使用的眾多材料中,水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實驗室材料檢測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檢測項目,其檢測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施工現場中水泥的正確使用和施工質量。因此,必須認真檢測水泥的質量,嚴把質量關。在水泥的物理力學性能檢測中,因影響試驗結果準確性的因素眾多,所以在日常檢測工作中必須加強各個環節的控制和協調,提高水泥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公正性,為建筑施工質量提供可靠的技術參考。
2. 水泥取樣的注意事項
水泥取樣是水泥檢測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因此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水泥取樣數量符合有關規定要求。對于袋裝水泥,以同一廠家生產的同期出廠的同強度等級、標號的水泥,以一次進場的同一出廠編號為一取樣單位,取樣應具有代表性,可以從20個以上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樣品的水泥,經混拌均勻后稱取質量不少于12 Kg;對于散裝水泥,同一水泥廠生產的同期出廠的同品種、同強度等級的水泥,以一次進場的同一出廠編號的水泥為一取樣單位,隨機從不少于3個罐車中取等量水泥,經混拌均勻后稱取質量不少于12 Kg。
(2)水泥存放與保管符合相關要求。將所取水泥混合樣通過0.9 mm方孔篩,均分為試驗樣和封存樣兩份,樣品取得后應分別存放在密封的金屬容器中,加封條,且所使用的容器應潔凈、干燥、防潮、密閉、不易破損、不與水泥發生反應,并分別在存放容器上加蓋清晰、不易擦掉的標記,同時標明取樣時間、地點、人員或見證單位的密封印。試驗樣應及時送到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封存樣應密封保管3個月,以備觀察及再檢測[1]。
(3)水泥取樣還要注意水泥安定性的時效性。由于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會給工程帶來極大的隱患,所以準確地檢測和判定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在水泥檢驗過程中也是極其重要的。但是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批次的水泥在第一次送檢檢測時安定性為不合格,但是在過幾天的第二次送檢檢測中卻是合格的。這種水泥的安定性隨時間而發生變化的情況稱為安定性的時效性。也正是時效性的存在,使得在水泥安定性的判定上往往會有爭議。其主要原因是:水泥中低溫f-CaO的結構較疏松,在水泥存放的過程中能自動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進行消解,隨著水泥存放時間的延長,水泥中的f-CaO不斷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水化,含量不斷地減少,而高溫f-CaO的密度大,結構比較致密,且表面包裹著玻璃釉狀物質,不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進行水化,所以水泥時效性的產生主要是由低溫f-CaO引起的。因此,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存放一段時間后安定性可能會合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泥存放一段時間后安定性都會合格,當水泥中的f-CaO含量過多或者是由于f-MgO以及SO3引起的安定性不合格時,由于它們沒有低溫f-CaO的這種特性。也就是說存放一段時間有可能解決由于低溫f-CaO而造成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并非意味著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只要存放一段時間就可以了。另外,由于在水泥的生產過程中f-CaO的產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在水泥配料合理、煅燒時反應徹底的情況下,水泥熟料在粉磨前和成品水泥在出廠前一定要存放一段時間(安定期),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定性的時效性的存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安定性爭議的產生。
3. 儀器和設備的管理
(1)水泥檢測儀器和設備是評定水泥質量的基礎環節,其質量的好壞、技術參數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水泥質量的評定是否準確、可靠。所以在儀器和設備購入前,應進行合格供應商的選擇和調查,建立供應商的檔案,對供應商提供的儀器的產品質量、供應能力、供貨及時性、處理質量問題的及時性以及其他質量管理體系的相關信息進行調查,只有高質量的儀器設備才可能有高質量的檢測數據。
(2)水泥檢測儀器的計量校準、檢定是水泥檢測結果準確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證。檢測儀器在投入使用前均應經過校準(檢定或自校),制訂檢定或校準計劃表,按照規定的日期及時送檢或由計量檢定部門進行現場檢定、校準,并在有效期內使用;檢測儀器的量值只要可能都應溯源到國家計量基準,無標準的溯源必須經過比對或驗證,保證量值的準確、可靠。按照儀器和設備檢定計劃表需要注意的是,不僅要對天平、水泥凈漿攪拌機、水泥膠砂攪拌機、振動臺(振實臺)、抗折試驗機、壓力試驗機、負壓篩、沸煮箱等主要儀器和設備進行檢定和校準,而且還要對膠砂試模、抗壓夾具、標準稠度與凝結時間測定儀等配套儀器進行認真的自校和校準,自校記錄的精度及數據范圍應對照標準進行核對確認,儀器和設備滿足其標準規定要求后方可使用。
4. 試驗環境條件
試驗前一天將水泥、標準砂、試驗用水放入成型室。試驗時,應先測量它們的溫度是否一致,并予以記錄。對溫度的測量是保證試驗準確的重要條件。試體成型室對溫度、濕度要求相對較寬,容易達到試驗要求,養護箱可采用溫濕度自動控制,也容易達到試驗要求,而保證試體養護池水的溫度是一個難點。目前很多試驗機構僅用普通空調控制室溫來達到間接控制水溫的方法,由于室內溫差等原因,造成溫度控制不能很好地滿足標準要求。最近市場上推出的新型水泥自動控制養護水箱,因價格昂貴,一般試驗室無力購買,但恒溫水浴池在目前情況下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由于它采用水浴方法,可以保證所有試體溫度相同,恒溫裝置采用自動控制系統,可以減少人為誤差,且價格適中。
5. 試驗操作的控制
5.1 水泥細度檢驗方法及注意事項。 采用45μm和80μm方孔篩對水泥試樣進行篩析試驗,用篩上篩余物的質量百分數來表示水泥樣品的細度。稱取試樣需精確到0.01 g。由于試驗篩在篩析過程中會被篩析物堵塞篩孔,在規定篩析時間的情況下,篩孔堵塞嚴重時會影響篩析結果,因此試驗篩每使用100次后要用標準樣品重新標定,當修正系數在0.80~1.20范圍內時,可以繼續使用,超出范圍則應予以淘汰,這樣才能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2]。
5.2 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及注意事項。
5.2.1 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方法及注意事項。 《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GB/T1346-2001)標準規定,用于檢測凝結時間、安定性的水泥凈漿應為標準稠度凈漿。所以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一定要準確,因為一旦有誤,就會影響凝結時間和安定性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對水泥質量的誤判,有可能導致不合格的水泥被用于工程,從而嚴重影響工程的結構安全。因此,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準確測定,成為凝結時間和安定性準確測定的前提。
5.2.2 凝結時間的測定方法及注意事項。
(1)為了保證測定時間的準確性,水泥凈漿稠度儀在使用前應仔細檢查試桿表面是否光滑平整,靠自重可否自由下落,無緊澀和晃動現象,試針不得彎曲。當水泥凈漿達到標準稠度時,將凈漿裝入圓模,輕輕振動數次,去除多余凈漿后抹平。抹平次數不能太多,防止可能引起水泥凈漿泌水,并迅速將裝好的圓模放入養護箱中養護。
(2)初凝時間的測定:30 min后進行第一次測量,當試針沉至距離底板4±1mm時,水泥達到初凝狀態。當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狀態的時間為水泥的初凝時間,用min表示。終凝時間的測定:初凝后將試件翻轉180°,繼續養護,當試針沉入試體0.5mm時,即環形附件開始不能在試體上留下痕跡時,水泥達到終凝狀態。當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終凝狀態的時間為水泥的終凝時間,用min表示。
(3)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時間作為凝結時間的起始時間。最初測定時應輕扶金屬柱,防止撞彎試針,試針針入位置至少距圓模內壁10 mm,凝結時,以試針自由下落為準;臨近初凝時,每隔5 min測定1次,臨近終凝時,每隔15 min測定1次,測定時試針不能落入原針孔,判定符合時必須立即重復測1次。對于泌水較多的漿體,在臨近初凝時要少搬動圓模,避免振動,否則泌水嚴重,影響測定的準確性。
(4)測定凝結時間因花時間長,一般中午不能休息,要求檢測人員一定要有責任心,特別臨近終凝時,需多留意、多觀察,并按標準要求測定,靠所謂“經驗”判定,誤差較大。特別對初凝階段時間較長的水泥,更要掌握好初凝的變化[3]。
5.2.3 安定性的測定方法及注意事項。
(1)代用法(試餅法):將制好的標準稠度凈漿取出,放在100 mm×100 mm的玻璃板上,做成直徑為70~80 mm、中心厚10 mm的試餅,試餅表面應光滑,且中間厚、邊緣薄;然后放入養護箱,養護箱溫濕度一定要達到標準要求,否則會影響安定性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如果養護溫度過高(大于25℃)或濕度不夠,可能在沸煮前就使試餅發生收縮裂紋,特別是在水泥比表面積較大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收縮裂紋(收縮裂紋往往發生在與玻璃接觸的試餅底部中間),如果養護溫度過低(小于15℃),沸煮后可能會產生脫皮現象。這些都會造成安定性結果的判定錯誤。養護后的試件放入沸煮箱內恒沸180±5min,沸煮箱內的水在沸煮過程中均沒過試件,且在30±5 min內把水加熱至沸騰。
(2)標準法(雷氏夾法):將制好的標準稠度凈漿取出,裝滿2只雷氏夾,用刮刀刮平,次數不能太多,防止水泥漿體泌水;然后分別用75~80 g配重玻璃壓上,放入濕氣養護箱中(24±2) h后,沸煮3.5 h,測定兩試件增加值的平均值,且兩個差值不得超過4.0 mm,即可判定合格。 (3)在安定性測定結果發生爭議時,以雷氏夾測定結果為準。
6. 定期進行實驗室能力比對試驗
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比對試驗的同時,也應定期進行實驗室之間的能力比對,通過比對能及時發現質量控制中數據出現的問題,采取有計劃的措施予以糾正,以消除實驗室檢驗的系統誤差。同時,認真分析比對結果并找出數據偏差的原因所在,不斷提高實驗室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不斷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7. 結語
綜上所述,水泥質量檢驗除應按照國家產品質量檢驗相關標準,規范操作外,還必須對影響檢測質量的相關因素加以控制,不斷提高檢測能力,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真實反映產品的質量水平,為社會提供科學、公正的檢驗數據和結果。
參考文獻
[1] GB12573-2008,水泥取樣方法[S].
關鍵詞:四氯化碳檢測;討論;檢測工藝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四氯化碳是《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重要的常規檢測指標。四氯化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長期接觸將對人體產生嚴重影響。《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5750.8-2006)中規定四氯化碳的測定方法有填充柱氣相色譜法和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本文采用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測定某水樣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
一、實驗室四氯化碳檢測方法
材料與方法
1.1儀器與試劑 安捷倫GC7890A型氣相色譜儀-電子捕獲檢測器(ECD),DB-VRX色譜柱。四氯化碳(國家標準物質,濃度1.000mg/mL)、甲醇(色譜純)、抗壞血酸、去離子水(新煮沸后放冷)。
1.2 色譜條件
1.2.1頂空瓶條件。頂空瓶平衡溫度為40℃,平衡時間為1h,取頂部空間氣體測定,取樣量20μL。
1.2.2 色譜條件。高純N2載氣,柱流量為3mL/min;進樣器溫度為150℃;檢測器溫度為250℃;柱溫為55℃。
1.3標準溶液配制
取四氯化碳國家標準物質1.00mL,加入到盛有約25mL甲醇的50mL容量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此為標準使用液。取1.0mL標準使用液于100mL容量瓶中,純水定容,此為標準使用液,濃度為p(CCl4)=0.20μg/mL。
1.4 樣品
1.4.1樣品制備。頂空瓶使用前在120℃烘烤2h。自來水采樣時先加0.3-0.5g抗壞血酸于樣品瓶內,取水至滿瓶,密封低溫保存,24內完成測定。
1.4.2 樣品處理。在空氣中不含有鹵代烷烴等有機氣體的實驗室,將水樣傾倒出至100mL刻度處,放在40℃恒溫水浴中平衡1h。
1.4.3樣品測定。抽取頂空瓶內液上空間氣體20μL,平行測定二次。
二、結果與討論
2.1、色譜柱的選擇DB-VRX色譜毛細管柱對揮發性鹵代烷烴等有機物的分離效果較好,四氯化碳是歐洲紅色名單中的揮發性有機物,該色譜柱對其具有較好的選擇性。
2.2、頂空平衡溫度和時間的選定。 我們選擇國家標準檢驗方法規定的在40℃下恒溫1h作為平衡條件。
2.3、標準曲線。取0、0.50、1.00、2.00、4.00mL標準使用液,分別加入到5個200mL容量瓶中,用純水稀釋至刻度,混勻,配制成四氯化碳濃度為0、0.5、1.0、2.0、4.0μg/L的標準溶液系列。再倒入5個頂空瓶至100mL刻度處,加蓋密封,于40℃恒溫水浴中平衡1h,各取頂部空間氣體20μL注入色譜儀。四氯化碳標準系列測定結果回歸方程為y=8222.5x-51.0,相關系數為0.9996
2.4、檢出限及測定下限。將純水空白進樣11次,以3倍空白標準偏差為樣品的檢出限,經計算,四氯化碳的檢出限為7.5×10-3μg/L;同時,以4倍檢出限為測定下限,經計算,四氯化碳的測定下限為0.03μg/L。
2.5、加標回收率試驗。取自來水水樣于200mL容量瓶中,加入CCl4(0.20μg/mL)的標準使用液,定容至刻度。在相同條件下做3次平行測定,計算加標回收率。其加標回收率為97.0%。
2.6、精密度試驗。分別測定標準溶液和自來水樣品各6次,計算相對標準偏差。可見標準溶液中四氯化碳的相對標準偏差為4.0%;自來水中四氯化碳的相對標準偏差為3.7%
2.7、重復進樣的次數對結果的影響 對已平衡后的同一樣品(四氯化碳:0.93μg/L),連續取樣測定,觀察每次進樣與第1次進樣響應值的相對偏差,第2次進樣與第1次進樣四氯化碳濃度的相對偏差為2.5%;第3次進樣與第1次進樣的相對偏差為5.2%。因此,進行平行樣測定時,可從同一個頂空瓶中取樣測定。
三、相關檢測工藝
3.1嚴格規范檢驗工藝程序。目前,國內飲用水檢驗機構普遍在執行的、并由政府主管部門認可的水檢驗工藝程序是:(1)按規定采集和保存水樣,在水樣采集地點直接進行消毒劑指標游離余氯、PH、渾濁度等的即時檢驗。(2)將樣品送到實驗室逐一編號,根據檢驗項目的不同分別送至其他分析室,各分析室按照自身的檢驗任務進行操作。(3)各分析室將檢驗完畢的樣品儲存在樣品管理室,統一匯總各項檢驗結果。這種檢驗程序操作人員、環節過多,檢驗結果受人為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太大。因此需嚴格規范檢驗工藝程序,在水質檢驗中大量運用水質自動分析儀器將實驗室內人工操作的應用模式,轉化為計算機一體化、自動化的結構,使每一個環節處于受控狀態,這樣才能保證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才能客觀的反映飲用水樣本的實際情況。
3.2注重檢驗工藝的創新與發展。第一,促進飲用水檢驗方法的創新。如:水質檢驗中最為經常性、基礎性的一項檢驗就是測定飲用水中各類微量元素、礦物質、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以往,檢驗方法是通過離子交換、電滲析對飲用水中有機物質進行淡化、分離和提純,但由于這種檢驗方法并不能分離水中所有的礦物質,檢驗結果中各類微量元素的數值自然無法準確。近幾年,國內飲用水檢驗界利用無機化學分析的方法,實現了將飲用水中各類礦物質分離、提純,并能精確計算出樣本中各類微量元素的含量。第二,提高檢測速度和準確度。隨著新的水質標準在2012年的實施,水質檢驗的標準也將與時俱進,要求越來越高,這對于原來的儀器檢驗結果的精準度提出了挑戰。水質檢驗標準的進一步發展將促進水質檢驗儀器的開發和應用,水檢驗儀器將向一體化、集成化、小型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3.3提升檢驗工藝水平。即將出臺的水質標準對于飲用水合格的保證率要求日益提高。如何保證飲用水的合格,這是對檢驗技術速度快慢的一個重大考驗,只有不斷提高檢驗的頻率和速度,創造性的開展工作,提升檢驗工作的整體水平,強化檢驗人員的工作素質,才能保證百姓都能喝上合格的飲用水。
結語
人類為了文明的需要,通過各種生產活動人工合成數以千計的有毒、有害物質。這些有機化合物通過原材料處理、生產和加工及產品使用等多種擴散途徑最終進入地表水環境。目前,自來水中已發現有2000多種有機物,其中致癌、促癌物質約占2.7%,致突變物質約占2.5%。其中四氯化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長期接觸將對人體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四氯化碳等有機物的監測監控,凈化我們城市的飲水水源,讓城市居民能夠放心用水。
參考文獻
[1] 馬春香,邊喜龍.實用水質檢驗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第1版),2009
[2] 王翠蓉,鄭壽貴,葉曉東,等.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
【關鍵詞】新課程 以人為本 化學教學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93-03
要構建高效的化學課堂,就要科學合理地利用課堂時間,在課前精心設計課程。化學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門抽象性與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學起來極易產生厭學情緒。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呢?這里面學生的興趣、學習主動性、教學手段、師生之間的關系都很重要。
一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高效初中化學課堂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互助的。教師要用愛心和真誠感染學生,滿足學生探索的欲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成為課堂的主動學習者。
二 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
化學是一門抽象與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學起來容易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而興趣是學習的最強動力,如果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就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對學習化學充滿激情。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學習興趣呢?教學中,可通過做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積極優化化學課堂,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優化化學課堂,可以從課堂導入、教學手段、教學設計入手。課堂導入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創設優化的教學情境。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的許多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以往的課堂是教師滿堂灌,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累。有的學生聽不懂,于是放棄了學習化學;有的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沒有融會貫通。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在初中化學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化學的知識與原理,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交往能力,培養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助的關系。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時,要選擇合適的探究實驗,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是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于誘導,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及時排除不利于發展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學生剛接觸化學時,會對化學頗有興趣,尤其對實驗更感興趣。
提高教學效率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初中化學課來說,我們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
教師可設計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完成實驗;也可把部分課堂演示實驗直接改為學生實驗,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有利于化學概念的形成,從而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實驗和自學的能力。
事實證明,探究實驗是化學教學的一種有效教學形式。它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科學素養,幫助學生獲取化學知識。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實驗的應用和教學,促進學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要避免盲目地死記硬背,實現高效的教學。
四 案例分析
下面將以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探究為例進行簡單剖析。與以往教師演示的教學模式不同,本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導學案,通過引導幫助讓學生按實驗操作步驟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并討論歸納得出結論。
汽水是同學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飲料,其中溶有大量的氣體,現在我們用汽水來完成有關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
1.有關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探究
步驟1:打開瓶蓋,會看到有大量氣泡產生,仔細觀察可得出氣體的顏色,并聞氣體的氣味。
結論1: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步驟2:在汽水瓶口套一個氣球,輕輕搖動瓶身(或微熱),汽水中有大量氣泡冒出,隨后會發現氣球漸漸脹大,氣球中收集到了二氧化碳氣體。取下氣球并扎緊,放置在空氣中發現氣球下沉。
結論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步驟3:在瓶口塞上一個橡皮塞,插一支20ml的注射器(針孔要穿透橡皮塞并保持通暢),輕輕搖動瓶身,汽水中有大量氣泡產生,隨即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吸入約10ml的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取下注射器,吸入適量水后用橡皮泥堵住針孔并搖晃,觀察到二氧化碳體積減小。
結論3:二氧化碳溶于水。
2.有關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探究
步驟1:打開汽水瓶蓋,將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發現氣體不能被點燃。
結論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
步驟2:將燃著的木條伸入汽水瓶中,發現木條熄滅了。
結論2:二氧化碳不能幫助燃燒。
步驟3:用細線拴一只活蝗蟲,伸入汽水中上部的氣體中,發現蝗蟲不一會便死亡。
結論3: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
步驟4:在汽水瓶口塞上一個帶導管的橡皮塞,將導管一端伸入到盛有紫色石蕊試液的燒杯中,并輕輕搖晃瓶身(或微熱),發現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由此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反應式為:CO2+H2O=H2CO3(板書)。
結論4:二氧化碳與水會發生反應。
步驟5:打開瓶蓋,在瓶口處放一片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并搖晃瓶身,過一會兒發現玻璃上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反應式為:CO2+Ca(OH)2=CaCO3+H2O(板書)。
結論5:二氧化碳與石灰水會發生反應。
在講授完二氧化碳性質這一節課后總體感覺心情愉悅。本節課采用小組合作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達到了預期目標。在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探究過程中,設置了問題串,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在檢驗碳酸飲料中氣體的環節中,學生積極構想出多種方案。讓我體會最深的是孩子們上課時的興奮狀態。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對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此節課的成功之處為:
第一,精心設計實驗,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課堂的開始,首先播放了一段“死狗洞之謎”的視頻,并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出本課,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在后面的教學中,一共設計了七個實驗,實驗的材料階梯蠟燭、噴壺、紫色的小花、礦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學生身邊;實驗內容圖文并茂,通過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實驗操作簡單易行,現象明顯;實驗結論環環相扣。可以看到,大多數學生處于極度興奮的狀態,并能根據實驗現象及時做出分析和判斷,整堂課在積極、有序、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學生真正成為主動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學習的接受者。
第二,設置探究問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本節課,我設計了如下的問題:(1)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樣的?你如何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你的猜想?(2)礦泉水瓶變癟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3)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物質都有什么?如何通過實驗證明你的說法?(4)如何從深洞或古墓中取一瓶氣體帶入實驗室研究?(5)如何進入長時間不開的地窖等。這些問題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開放、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得到釋放,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學的回答出乎老師的想象。
第三,教學方法得當,教會學生學習。對比實驗的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會與水發生化學反應呢?這時我分別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體于兩支試管中,分別滴入紫色石蕊試液,通過現象得出水不能使石蕊變紅色。然后再提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通過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同學們親身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興趣盎然地攻破了難點。
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探究教學中運用了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教學思路和方法。通過猜想探究,結合小組討論、展示、評價等環節,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所有的學生在化學學習中都有不同的收獲。而學生主動參與情境,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機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的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