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林徽因徐志摩

林徽因徐志摩

時間:2023-05-30 10:34: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林徽因徐志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論文關鍵詞:伊是清漣獨映我心,徐志摩,林徽因

 

徐志摩、林徽因的愛情,想來大家是非常熟稔的,但知道這結局的,是否有跟我相似的,就仿佛曾目睹過一件舉世無雙的玉器但又親眼見著它破碎了一樣的心情。正是心里總是被這種心情所糾纏,我忍不住把卷也輕吐一語。

觀徐志摩的照片,品他的詩和信箋,想他的舉止為人,不禁讓人覺得他就像一尊古希臘時期的俊朗的雕像,不是讓人直眼相看,而是用心去賞。上天賦予了他絕美的品質,他是天上的一片云:輕靈、繾綣、飄逸;他的天作之合,當是林徽因,她有著水的韻致:柔婉、靜幽、深沉。他倆的邂逅,有著童話一般的唯美浪漫。那時十六歲的林徽因,姣好如初春之花,令這位多情細敏的詩人只覺得“一道神異的光亮”在眼前掃過,他覺得“幸福”,深深感到他那“飄零的生命”找著了歸宿。我們看資料文獻,徐志摩的發妻不可謂不端莊賢慧、知書達理,但在浪漫詩人的心里,這“小腳與西服”的結合是不合適也不合意的。所以他們的這偶然的一遇,使詩人堅信他在茫茫人海中訪尋到了“唯一靈魂之伴侶”,這就注定他的心要追逐這一池清漣,為這“愛、自由、美”的化身終其一生。

林徽因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奇女子,面對詩人的愛的波瀾,她既沒有被世俗的虛榮所淹沒,更沒有迷失在少女懵懂的情愫里,她純真而且自尊,對愛,她不能容忍絲毫的瑕疵。她惶惑,母親的命運,是她生命中無法揮遣的陰影。她理性,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被“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愛的對象,所以,面對詩人的火熱、癡迷,她用“沉靜守住我的魂靈(林徽因《仍然》)”。康橋的不辭而別,乃至后來的執手他人,讓曾“在夢的輕波里依洄”的徐志摩驀地承受著“在夢的悲哀里心碎!(徐志摩《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讀徐志摩的傳記,當我們悲憫地體味詩人那漂泊無依、孤苦無告的悵惘時,上述所分析的或許可以讓我們探究出當年林的真實心境吧。

但徐志摩畢竟有著他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充滿詩意的靈魂、孩童般純凈的天真、對藝術的癡迷、對理想的熱忱,特別是他是林徽因步入文學殿堂的引路人,林徽因對徐志摩是感佩敬仰有加的。許多人常常會問林徽因到底愛不愛徐志摩,其實她的心是非常微妙而復雜的。據費慰梅的敘述可知,林徽因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對她的熱烈感情所迷住了,徐志摩對她的熱情并沒有在這個缺乏經驗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應。” 所以林徽因才會“抱著百般的疑心,對你的每一個映影!(林徽因《仍然》)”然而這并不等于說在林徽因的心里沒有一絲被愛的柔風吹皺的漣漪,像林徽因坦承的那樣,在英倫那段孤獨的歲月里,“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發生,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 毋庸置疑,那時的林徽因對愛情是渴望而憧憬的,徐志摩的到來,猶如燦爛的陽光沖破了英倫陰霾的天空,灑在少女的心田,孕育了愛的奇葩。這一點也在她的《山中》得到了印證:“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里不變。”只是明月如舊,清風依然,兩個人最后還是定了各自的方向與生活的模樣。(林徽因《那一晚》)

只有到了美國,林徽因才慢慢咀嚼出徐志摩對自己的真情與深情。這就像再去聽從前的一首歌,原以為喧鬧,現在卻覺得熱烈;去觀從前的一幅畫,原以為繚亂,現在卻覺得繁富;去品原來的一壺酒,原以為辛辣,現在卻覺得甘醇。如果說原來的徐志摩是匆匆被林徽因囫圇吞了下去,那么現在,林徽因是想從新把他含在嘴里,去細品他的人、他的情。1927年在致的信中她說現在“只有盼他原諒我從前的種種的不了解。我昨天把他的舊信一一翻閱了。舊的志摩我現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只是這份想了解、想悟透的心不能不說已經遲了,罐里的清泉已經淋濕了指尖,再如何能捧起?林徽音最終要和梁思成攜手已是不能更易的結局,而1926年徐志摩已與陸小曼締結連理,這對璧人真正分開了。此時的林徽因,應該也是悵然若失的。可是人在這一世的命途當中有多少次能了悟命運,能把握住自己呢?對于林徽因而言,她只能很沉定地說“但是過去,現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遠紀念著。”她選擇了把這份深情埋藏心底。

“永遠紀念著”,對徐志摩又何嘗不是呢?雖然在林徽因遠赴重洋后,他迎娶了陸小曼,但這何嘗不是一種“不思量,自難忘”的刻骨銘心!再看他寫給林徽因的《你去》,不就將自己始終不變的真情熱切而坦蕩地呼喚出么?他寧愿目送著她遠去,直到消失了她的蹤跡,他忍受著寒風荊棘,但終無懼怕終無悔意,因為支撐他的是全部的信仰“我愛你”!這真像洪亮的交響樂沖擊著我們的耳膜,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這種癡情的眷戀一直到1931年的深秋,徐志摩的意外遇難。沒人能再現當時的場景了,但沒有人不作這樣的聯想,他的心該是蓄滿了幾多期待朝著那夢想的天空飛去……

徐志摩的死,對所有愛他的朋友來說,是巨大的悲痛,但我卻愿將這位愛美、愛自由的詩人的歸去帶上些許童話的色彩。“我們最初就是飛了來的,有的做完了事還是飛了去,他們是可羨慕的。”(徐志摩《想飛》)這童真的道白應驗了,上天真讓志摩的靈魂在他的肉體消殞以后找著了他期待的歸宿,他的癡情在這池清漣中投影下永恒的光暈。

我一直在想,如果徐志摩依然活著,他和林徽因將還會一直做伯牙、子期那樣的知音,性靈上的朋友。雖然林徽因以前曾深深傷害過他,但隨著時間的逝去,這種歉疚感會慢慢減弱乃至消失。可徐志摩的突然離去,就使得林徽因隱隱的傷口急劇地撕開,由歉疚、懊悔而匯聚的痛苦的大海也隨之將她淹沒。所以應當說在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才重新真正面對了她和徐志摩之間的情感與自己的內心世界,來總結或是反思他們“太是匆匆”的相愛(《給秋天》)。這時候她不再是冷靜地審視周遭的世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深夜里聽到樂聲》)”而是要勇敢地“應和”那一直縈繞耳邊的凄涼的弦聲!林徽音回復到一個易感的詩人。她寫了許多詩追憶過去,這些詩或隱或顯,凄婉是它們的主調,但有一點是確證的:徐志摩活在她的詩里,在她的心里被“永遠紀念著”!

確然如此。當詩人“所有的情感/都并入一股哀怨/如小河,大河,匯向著/無邊的大海”(《展緩》)時,思緒的潮水滾滾而來。這里有往事如煙的凄喟,“四面里的遼闊,如同夢/蕩漾著中心彷徨的過往/不著痕跡,誰都/認識那圖畫,/沉在水底記憶的倒影!(《記憶》)”;有觸景傷情、無人傾訴的凄苦,“梅花你這些殘了后的枝條,是你無法訴說的哀愁!(《對殘枝》)”;有咬嚙靈魂的痛苦自責,“我苛刻的咒詛自己/但現在有誰走過這里/除卻嚴冬鐵樣長臉/陰霧中,偶然一見(《給秋天》)”,以及對當年抉擇的默默悔悟,“把絕望的結論,稍稍/遲緩;拖延時間,――拖延理智的判斷,――會再給純情感一種希望!(《展緩》)” 而更為激蕩人心的,則是她發自肺腑的聲聲呼喚 ,“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話――/ 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別丟掉》)”這是林徽因對愛的最好的回應,她讓已在天國的徐志摩堅信他們的靈魂相擁!

我還要特別說一下,那就是林徽因做了一件讓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甚至不敢去做的事,在徐志摩死后,她一直將徐失事飛機的殘骸碎片懸于臥室,直到生命的盡頭!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里,這是需要勇氣的。我感佩的是,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如此透明、坦蕩而又深沉,從而將世俗的鄙薄和淺陋擊得粉碎!

1955年,林徽因,這位在文學殿堂中款款信步、吟哦穿行的女詩人在北京仙逝。讓我穿過時空隧道,在她的彌留之際,停在她的身旁,做一詩相送:

這一池靜水

微風過,

漣漪點點。

看頭頂上響晴的藍,

白云舒卷。

只一朵緩緩的,依洄

向我,

笑靨依然。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一世情緣,引得多少人感慨萬千。美不管以怎樣的故事結

尾,它都會長存心間。

第2篇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

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的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民國才女林徽因,其愛情故事在坊間流傳甚廣。她幾乎標志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的存在,早已超越了文學的范疇。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中國的古代建筑,她不經意間寫就的文藝見解讓沈從文和蕭乾折服。有人說:“林徽因之所以成為林徽因,離不開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得徐志摩。”讓人感動的是他們彼此的敬重和理解,這樣一種肝膽相照的美好情誼,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間的絕唱,是真正的君子風范,這一切故事的背后都大寫著兩個字:人格。

與梁思成論婚嫁時,林徽因首先要求的是梁思成必須去學建筑。后來梁思成回憶第一次去見林徽因時說:“我當時連建筑是什么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融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科學。”所以,她是梁思成的事業伴侶和靈感源泉。

與徐志摩結識時,林徽因16歲。徐志摩不顧世俗的偏見和師長的反對,毅然離婚要追求林徽因。但林徽因最終選擇了寬厚忠信的梁思成,難得的是,林徽因和徐志摩后來一直保持著高尚而純潔的友誼。徐志摩乘飛機遇難后,梁思成赴濟南處理徐志摩后事帶回一片失事飛機的殘骸,林徽因用一方白綾包好這片殘骸放在家中,一直到她去世。

金岳霖終身未娶。林徽因去世后多年的一天,金岳霖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開席前他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頓使舉座感嘆唏噓。1955年,林徽因去世,金岳霖題寫的挽聯曰:“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所以,有人說林徽因是個情種,她的影響重塑了三個男人,一個是建筑大師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終身未娶的男人金岳霖。

第3篇

1921年,16歲的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對她評價甚高,為林徽因寫過很多情詩。

在后來的《猛虎集序》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了他的新詩創作。同年3月與發妻張幼儀提出離婚。之后,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并常有書信來往。

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也許我還沉浸在那幾厘米蔚藍的憂傷之中,我愛極了那些讓我沉迷的文字。憂傷中帶著一絲絲韻味。

我喜歡張曉風,她是一個滿腹經綸的女子。可我更愛徐志摩的文字,那若隱若現的憂傷。那讓人猜不透的情感,那讓人心疼的心思細膩。是啊,文字連綴這一個又一個憂傷的故事,而我卻只是憂傷,想要感同身受卻總是做不到。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美的讓我一次又一次落下淚水。那文字里琉璃而又破碎的故事,我想只有有心人才能明白吧。

雨后的空氣是那么的清新,正如徐志摩傾心于林徽因。那段愛情,我心醉又心碎。有人說,最愛林徽因的是金岳霖,他守護了他一生。那么,徐志摩呢?這個男人的悲傷,又有幾個人愿意去體會。

他文字里的憂傷仿佛透漏著那段愛情的悲哀。包辦婚姻的悲劇,是啊,如果是在現代,林徽因和徐志摩應該是一對佳偶吧!

比起他的故事,我更愛他的文字。似乎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讓人沉醉。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因為林徽因而寫詩,那年他二十四歲,那年他開始寫詩。

我不是林徽因,不懂你文字里的執著與愛慕。我讀到的有憂傷。

第5篇

徐志摩與張幼儀奉父命而結合,以離婚告終;與林徽因相見恨晚,是一廂情愿;陸小曼與徐志摩終成眷屬后,卻又悲劇收場。因此,《不容青史盡成灰》作者劉紹唐認為,“僅有凌叔華本最有資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婦的”。

1924年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侍奉大詩人左右。凌叔華是作為燕京大學學生代表去歡迎泰戈爾的,由此同時認識了徐志摩和后來成為其丈夫的陳西瀅。

據說,泰戈爾曾對徐志摩說,凌叔華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時,北京歐美留學生及部分文教人士每月有一次聚餐會。后將聚餐會擴大為固定的新月社,由徐志摩主持。上世紀20年代社交公開已蔚然成風,林徽因、凌叔華和陸小曼夫婦都入盟成為新月社的常客。

這時,徐志摩自然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近當時最富盛名的三位女人。林徽因當時已有婚約在身,因此對徐志摩自然是以禮相待,而凌叔華和陸小曼卻都因欣賞徐志摩的才氣,而與他越走越近。

徐志摩與陸小曼、凌叔華同時交往并通信。但畢竟,陸小曼是已婚之人,徐志摩多少有些顧忌。而凌叔華是自由之身,加之徐志摩對凌叔華的才貌很欣賞,他為凌叔華的第一部小說《花之寺》作序,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為人作序。他的處女詩集《徐志摩的詩》出版扉頁上的題詞“獻給爸爸”,就是出自凌叔華的手筆。于是二人的交往便越來越密切了,相識半年光通信就有七八十封,差不多兩天一封,再加上聚會,可以說這顯然超出了一般的友誼。這恰恰表明凌徐二人相知極深。

徐志摩稱凌叔華為“中國的曼殊菲爾”。然而徐志摩對凌叔華的感情,卻又是霧里看花,一種比朋友更親、比戀人略淡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凌叔華也很豁達,在對徐志摩噓寒問暖的同時,也與陳西瀅來往密切。

當陸小曼活躍于徐志摩的視線后,徐志摩漸為陸小曼的艷麗、熱情所融化。在那段時間內,徐志摩同時在兩個女人中周旋,喜劇,或曰悲劇也就開場了。

1924年8月,徐志摩由印度回國,住在上海新新旅館,同時接到了凌叔華、陸小曼的兩封信。第二日早晨,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前去看望徐志摩,陸小曼的丈夫王賡同往。徐志摩深知其父喜歡凌叔華,因此當徐申如來的時候,他說:“叔華有信。”然后就把放在枕邊的一封信拿給父親看。徐申如打開信來閱讀,站在徐申如身邊的王賡也跟著看。這時,徐志摩發現王賡的臉色大變,于是忙看了看自己的枕邊。這才發現,凌叔華的信仍在,他拿給父親看的是陸小曼的信,徐志摩當下知道自己闖禍了。

序幕一拉開,以后的故事逼得角色們將劇情發展下去,很快便進入了。不久后,陸小曼與王賡離婚并回到北京。自此,徐、陸的關系急轉直上,不久就結婚了。誰也難否認,這封“陰錯陽差”的信把徐、陸逼到墻角,他們不得不快刀斬亂麻做出抉擇。

后來,徐志摩親口對好友蔣復璁說:“看信這一件事是‘陰錯陽差’。”他總認為王賡與陸小曼離婚是因他而起,他有責任。徐志摩也無愧男子漢,敢做敢當,娶了陸小曼。1926年10月,徐、陸結婚,給王賡發一喜帖,王賡竟還送一份禮品,不失君子之風。

凌叔華后來也曾公開澄清“拿錯信”事件,她說:“說真話,我對徐志摩向來沒有動過感情,原因很簡單,我已計劃同陳西瀅結婚,陸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第6篇

關鍵詞:徐志摩;愛情詩;意象;情感

徐志摩詩歌中對愛情的追求讓人感動中敬佩,他的愛情詩歌玲瑯滿目、優點很多,尤其在選擇典型意象折射情感方面獨樹一幟,可圈可點,這種獨特的意象選擇讓其愛情詩歌更朦朧,更有意義,更高妙地表達自己的隱秘的心緒。

一、用墻等意象折射對愛情的追求

徐志摩曾經用墻這個意象來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起造一座墻》是徐志摩對愛情的追求誓言,所追求的是陸小曼,詩歌中徐志摩用墻這個意象來代表兩個人的感情,這堵墻如鋼似鐵,能抵擋外來的干擾。用蕉衣這個意象代表愛情,來包裹著心,不僅與平常人一樣愛的真,還比一般人愛的更加熾烈。芭蕉樹是有心的,沒有了心的芭蕉就會枯萎,對于詩人來說,愛情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調劑品。

我要你的愛有純鋼似的強,

在這流動的生里起造一座墻;

任憑秋風吹盡滿園的黃葉,

任憑白蟻蛀爛千年的畫壁;

就使有一天霹靂震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愛墻”內的自由!

――《起造一座墻》節選

在半封建社會,追求一個有夫之婦,是被整個社會唾棄的,但徐志摩堅信真愛無罪。他遭受了諸多的磨難,仍舊高擎著真愛的大旗。詩人在這首詩里展現了他的大無畏的愛情精神,為了愛披荊斬棘,為了愛沖出牢籠,詩人在現實中的愛情也確實經歷了許多的牽絆,受到了許多折磨,在沒有愛情土壤的情況下,他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二、用雪花等意象折射對愛情的禮贊

徐志摩用雪花來對愛情進行崇高的禮贊。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隨著接觸的日益著增多,感情也逐漸加深,最后陷入了愛戀的漩渦,浪漫的徐志摩為陸小曼寫下詩歌。在這甜蜜的愛情滋潤下,徐志摩往日詩歌里的憂愁和傷心都被明快的色彩取代,1924年的《雪花的快樂》就是其代表作。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融,消融,消融――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的快樂》節選

在這首詩里有著豐富的想象,徐志摩把自己比作一朵小雪花,在空中飛舞,在空中不停地飛著,就像戀愛一樣眩暈和熱烈,詩人在詩歌中再三強調自己飛的方向,雪花多情,但不隨風而舞,而是執著于自己的目標,它避開了幽谷,避開了山麓,也避開了荒街。這首詩里充滿了愛和自由、快樂。柔波,朱砂,都是美好的,讓人心馳神往,不能自已,戀人相會,如同神仙眷侶,一切都是那么都是美好,一切景語皆情語,徐志摩用典型的意象把難以言說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愛情與意象都有了高潔的品質,雪花代表著純潔,愛情代表著美好,用雪花的意象表達出愛情實現的歡樂。這是心靈的花火,是明麗的靈性。

三、用新墓等意象折射對愛情的憂傷

1923年,林徽音不辭而別回國,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希望破滅,寫下《希望的埋葬》來訴說自己難以言表的憂傷。

我唱一支慘淡的歌,

與秋林的秋聲相和;

滴滴涼露似的清淚,

灑遍了清冷的新墓!

我手抱你冷殘的衣裳,

凄懷你生前的經過――

一遭不幸的愛母

回想一場撫養的辛苦。

我又舍不得將你埋葬,

希望,我的生命與光明!

像那個情瘋了的公主,

緊摟住她愛人的冷尸!

――《希望的埋葬》節選

徐志摩萬分難過,用新墓、冷尸等意象發出哀哀切切的斷腸之音。希望是如此的渺茫,結局使他悲痛莫名,他舍不得林徽因,但林徽因是如此絕情,他們的愛情變成了尸體,只能被埋葬。

四、用風等意象折射對愛情的迷茫

徐志摩用風的意象來折射自己對愛情的迷茫。《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寫出徐志摩的迷茫,徐志摩而對自己歷經艱辛追求的理想愛情,到頭來帶給自己卻是無盡的傷痛,他迷茫了。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節選

這首詩歌里,徐志摩用風、夢等意象訴說著自己內心的嗚咽,微波似的輕煙似的情緒,完全是個人感情生活的投影。妻子的日益墮落,流言蜚語漫天,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內心的苦痛濃的可以凝成水了,心碎成了雨點。

徐志摩的愛情詩主要是寫給林徽因和陸小曼的,給林徽因的以追求和失戀為主,給陸小曼的有追求有熱戀也有傷心。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徐志摩的情感是不同的,這些情感特征借由一些典型意象折射,他的愛情詩歌情感像天上星,時而明亮眨眼,時而隱秘無蹤,如果要了解徐志摩的愛情詩特點,用意象來切入,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方法,用意象做指南針探究它們的象征意義,可以得見徐志摩在愛情詩歌方面投入的思緒和情感特點。

參考文獻:

第7篇

“愛無高下,卻有品級,可惜當時并不知曉。”那天,電話那頭的好友于馨用這句話結束了對我的傾訴。

在此之前,我一直是羨慕于馨的,羨慕她是真正被老公呵護在掌心里的女人。由于她患有風濕,因此手指不能沾涼水。結婚5年,老公幾乎包攬了所有與涼水打交道的家務;她夜晚碼字久了肩頸酸痛,老公總會體貼地為她按摩解乏;她喜歡吃水果,每天下班一回到家,一盤用酸奶調制好的誘人的水果沙拉就已被擺放在了眼前。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對她百般體貼的老公,對她的父母卻冷若冰霜。僅僅是因為岳父母曾反對過他們的交往。他不僅拒絕逢年過節和她一起去看望他們,而且岳父母來到家里做客,他也一言不發、冷臉相待。她給他使眼色,他視若不見;她好言相求,他置若罔聞。等岳父母尷尬地離開之后,他立刻偃旗息鼓,任她處置。為此,她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過,也吵過、鬧過,甚至離家出走過,他始終不肯有絲毫讓步。

于馨說,老公對她父母的態度,是她一碰就會汩汩流血的心傷,他平日再多的體貼和關愛也無法彌補。時間一久,她開始無視他對她的好,甚至開始懷疑他們之間的愛情。

事實上,她父母當初的反對,就是因為覺得他的性格有些偏執,怕因此影響了女兒的幸福;而她的執意堅持,則是因為他對自己非同尋常的愛。那時,在于馨看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無以復加的好,便是愛的唯一意義。

是的,就愛情本身而言,一份熱烈而執著的感情,足以能夠打動人心。但是,從“愛人”的角度,則既要“擇愛”,亦需“擇人”。

若論愛得癡狂,恐怕少有人能及詩人徐志摩對才女林徽因的愛情。徐志摩對林徽因,可謂是一見傾心。在他眼里,林徽因是“上帝了不起的杰作”,是他“唯一靈魂之伴侶”。為了林徽因的一句“你不能給我一個尷尬的位置,必須在我和張幼儀之間做出選擇”,他恨不能一刻都不耽擱地解除婚姻,將滿腔詩情與愛意以自由之身呈獻給心中的“女神”。

追求理想中的愛情固然值得欽佩,不惜眾叛親離決然離婚也無可非議,但置妻子身懷六甲于不顧、險些將其逼上絕路的做法卻顯然有違道義。尤其是當張幼儀說打胎有生命危險時,徐志摩隨口應的那句“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任誰看了心頭不生出絲絲涼意?

我想,對于徐志摩詩意的信仰、滿腹的才情,林徽因是欣賞并折服的;而對他熱烈的追求、浪漫的表白,亦是心生歡喜和愛戀的。林徽因最終棄徐而選擇梁思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說與徐對發妻的態度無甚關聯吧。

第8篇

在我看來,如果說7年的包辦婚姻是徐志摩身不由己的選擇,與林徽因的交往是刻骨銘心的記憶,和陸小曼的結合摻雜了太多的功利因素,那么他和凌叔華之間的淡淡情愫,算是他生命之中一段溫馨綿長的回憶,一種比朋友更親,比戀人略淡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用“紅顏知己”這個詞,也許最恰如其分。

凌叔華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作家,與林徽因、韓素梅、冰心并稱為文學界的“四大美女”,更有“中國的曼殊斐爾”的美譽。

她出生于北京一個舊式文人的大家庭,是其父與三姨太的女兒。凌家是書香門第,家中往來的多為當時的文化界名流,凌叔華自幼耳濡目染,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凌叔華的曾外祖父是書畫大家,父親很希望子女中有人能傳先人衣缽。偏巧,凌叔華在繪畫方面極有天賦,父親視她為掌上明珠,遍請名家教她詩畫。這些,都為她日后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學畢業后,凌叔華考入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這時,她的寫作才華也開始顯露出來。凌叔華的文字淡雅幽麗,秀韻天成,文采超眾,非常引人注目,作文常在校刊上發表。她在那時便立意要做一位“將來的女作家”。

1920年,凌叔華考入燕京大學,她在這里以白話為文,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也打開了文學創作的大門。其文清秀俊逸、樸實無華而又浪漫生情,獨具“閨秀派”之風。

凌叔華一生為文,然而,真正給她帶來好運和緣分的卻是手中的畫筆。

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訪問,那時凌叔華已是燕京大學的一名高才生了。她成績優秀,交際能力也出類拔萃,被燕京大學推派為歡迎泰戈爾的代表;北大指派招待遠道而來的詩人的是徐志摩和陳西瀅。這兩位男子,在日后都和她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陳師曾、齊白石等人組織的北京畫會剛剛正式成立。因找不到地點開會,陳師曾便提議到凌叔華家的大書房開會,用吃茶替代吃飯。凌叔華因認識了陪同泰戈爾一起訪華的印度畫家蘭達?波士,便也邀他赴畫會。消息傳到北大,徐志摩和陳西瀅就跟著泰戈爾一道來了。

三人就此結緣,而她與徐志摩之間若即若離的情愫也就此拉開帷幕。

這之后,徐志摩、陳西瀅經常到凌家做客,有時還帶來幾個新朋友,高談闊論,一直到太陽西下也不肯走。這時,凌母便招呼大家留下吃飯。

當時,恰逢徐志摩的低潮期――他和林徽因徹底分手了。消逝的愛情成為他心里最大的苦悶,那一段時間他幾乎把自己封閉起來,唯有在詩詞創作中尋找情感的發泄口。極度壓抑的徐志摩需要一個宣泄的對象,一個傾聽者、安慰者。

1924年秋,徐志摩寫信給凌叔華,請她作他的“通信員”――通信的對象。信中說:“我一輩子只是想找一個理想的‘通信員’……最滿意最理想的出路是有一個真能體會、真能容忍、而且真能融化的朋友。”為了使徐志摩盡快走出感情失敗的陰影,作為朋友,凌叔華承擔起了這一任務。

也正是這一舉動,成就了日后兩人曖昧傳聞的導火索,坊間甚至流傳出凌、徐交往的情事傳聞。

一個風流倜儻的詩人,一個風華絕代的才女,二人之間到底有沒有碰撞出火花呢?

對于與徐志摩的戀愛關系,凌叔華是一直堅決否認的,在外人紛紛揣測她和徐志摩之間的關系時,她曾寫信給道:“我要聲明我與志摩永久是文學上的朋友。”“我對志摩除了相當朋友的同情,并可惜他的被誣外,一些關系都沒有,我永遠不信他會與我有什么關系。”

凌叔華后來也曾公開澄清,她說:“說真話,我對徐志摩向來沒有動過感情,我的原因很簡單,我已計劃同陳西瀅結婚,陸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大家在把目光聚集在凌、徐二人身上緊盯不放的時候,忽略了另一個人的存在――陳西瀅。那時,他們早已背著凌叔華因循守舊、崇尚門當戶對理念的父親交往多時。

陳西瀅是北大的教授,他對凌叔華有的是一份欣賞與疼惜,而凌叔華對陳西瀅有著崇敬和仰慕。

陳、凌二人因文學上的共同愛好走到一起。很長一段時間,兩人的書信往來除文學以外并不涉及其他。也許是共同的興趣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許是同樣的追求增加了相互之間的默契,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越走越近。但他們始終秘而不宣,悄悄戀愛了兩年多,身邊所有的人都被蒙在了鼓里。

直到凌叔華從燕京大學畢業,才在凌家一位世交的幫助下,說服凌父首肯了這門親事。

1927年,凌叔華和陳西瀅正式成婚,是他們的證婚人,徐志摩作為二人的摯交好友送上真切的祝福。

第9篇

朋友們私下聊天,有朋友說:我覺得陸小曼活得更瀟灑,不比林徽因差。她有愛情、自由;她快樂、輕松;她提前過上了自由選擇的休閑生活,不受限制,沒有壓力。朋友在說這些時,露出羨慕的神情,覺得陸小曼比我們這些職業婦女活得都好。

真的陸小曼活得比誰都好嗎?

自由――是陸小曼追求的。當初與王庚結婚,王庚限制她外出活動,她很不高興,因為不自由要逃出牢籠,因而離婚。和徐志摩結婚以后,徐志摩要求她讀書、寫作、畫畫,不要唱戲、跳舞、抽鴉片,她覺得徐志摩又在限制她的自由。她很不滿意地對王映霞說:“志摩對我不但沒有過去那么好,而且干預我的生活,叫我不要打牌,不要抽鴉片,管頭管腳,我過不了這樣拘束的生活。我是籠中的小鳥,我要飛,飛向郁郁蒼蒼的樹林,自由自在。”是的,陸小曼追求自由的生活,而且是沒有節制的沒有限度的自由。

1931年,徐志摩到北京大學任教后,曾經寫信責備陸小曼說:“你真的不知道我曾經怎樣渴望和你兩人并肩散一次步,或同出去吃一餐飯,或同看一次電影,也叫別人看了羨慕。但說也奇怪,我守了幾年,竟然守不著一個單個的機會,你沒有一天不是有約會的,我從來沒有私生活過。到最近,我已然部分麻木,也不想望那種世俗幸福。”從徐志摩這些怨憤的話中透露出這樣的信息:陸小曼幾乎每天都要外出,每天都有約會。她外出約會的內容是:聽戲、跳舞、打牌、吃飯。怪不得朋友羨慕陸小曼,陸小曼過得輕松、快樂、自由、瀟灑,不用工作、賺錢、奔波,沒有壓力,所以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陸小曼與林徽因:誰過得更好?

陸小曼確實有過一陣讓朋友們羨慕的自由生活,連我們現代的女性也沒有她那樣自由輕松的日子。既有男人為她拼命賺錢、買單,她還可以對這個男人和家庭不負責任。但是,這樣的生活能長久嗎?自由是有條件的,如果這自由是你創造的,你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如果這自由是由別人提供和施舍的,這自由隨時可能被收回。可惜的是,陸小曼一輩子都不是一個自食其力的人,而是一個寄生的人。所以,她的自由,不由自己掌控,隨時可能因與她依靠的人發生沖突,而失去自由。她自己也說:“我是籠中的小鳥”。一個一生沒有職業,沒有人生目標的女人,一個依賴他人生活的女人,當然是籠中的小鳥。與王庚結婚時,她是籠中的小鳥,王庚限制她飛出去的次數和時間,如果她飛出去的次數和時間超出了他能夠接受的限度,他將不再為她買單。與徐志摩結婚以后,她被尊為“皇后”,雖然她的籠子大了許多,但如果她的自由超出了“皇帝”給出的限度,“皇帝”將不再買單。因此她的沒有邊際的自由,因為不是自己一手創造的,所以不可能長久。

再說,一個女人生活的好壞應有一定的標準。是不是吃喝玩樂、醉生夢死、沉淪迷醉的生活就一定幸福?事實是,吃喝玩樂、醉生夢死、沉淪迷醉正是生活沒有目標和無聊的標志。陸小曼為什么喜歡這樣的生活?是因為她沒有其他的生活目標。一個有才智,而沒有生活目標,又在兩性中極受歡迎的人,容易滑入這種依靠社交造成的熱鬧假象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被需要和價值。

陸小曼的求學和學畫都是名媛身份的一種表示,是增加自身“價值”的一種手段。并不指向一定的人生目標。

而林徽因則不同。林徽因從小被教育要有改造社會的理想。18歲隨父親從英國回來后就確立了自己的終身職業――建筑師。終身為追求做一個著名的建筑學家孜孜奮斗,她一生都為這個人生目標做準備、去追求。她去美國深造,她游覽世界各地,回國后去東北大學任教,組建東北大學建筑系,她從事各種設計,她到各地做古建筑調查與維修,她寫作、研究,解放后任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接受國徽和人民紀念碑的設計,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做一個建筑學家的目標。

林徽因有自己的職業、事業、人生目標,有追求、理想、志向,而且有能力、有信心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樣的人的一生才是充滿幸福感的一生。

第10篇

張幼儀名嘉玢,1900年出生江蘇寶山,1915年與徐志摩結婚,生前曾任外語教師、職業經理,張幼儀一生情感都十分坎坷。

1918年,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國讀書,次年徐志摩則轉往英國倫敦;1920年,張幼儀前往歐洲與丈夫團聚,此時的徐志摩與林徽因墜入情網,并于1921年要求與幼儀離婚;1922年,張幼儀于柏林產下次子,并與徐志摩正式離婚;1926年,返回中國;1927年,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1928年,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云裳服裝公司總經理;1949年,移民香港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1篇

前者是張愛玲。這位堪稱中國最有天賦最具才情的女作家,卻始終被胡蘭成這個花心文人吃得死死的。胡蘭成有了小三,甚至小三肚子大了,哭哭啼啼到上海去找張愛玲,只見張愛玲冷靜地拿出一個手鐲,叫小三典當作打胎費。

后者是林徽因。這位才貌雙全的女子情商也極高,16歲就把徐志摩的心握在手里,并使他在短暫的一生里魂牽夢縈,最后還為趕往北京聽林的演講而機毀人亡。24歲時,林理性而果斷地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從此芳名更熾,婚后,她又結識大學者金岳霖,金從此深深愛上她,在不破壞林的家庭的基礎上,倚鄰而居,終生不娶,柏拉圖式的愛情讓世人稱奇。

兩位民國才女,論身世,都是名門之后,但林徽因是庶出,張愛玲勝出一籌;論才華,張在文學造詣上高過林,但林在建筑學上的才華熠熠生輝,兩人算是打了個平手;論個性,同樣桀驁不馴、驚世駭俗。可為什么兩個人在婚姻情感上的收獲卻有天壤之別?

難道是因為張的容貌不及林大美女?女人的容貌確實很重要。亦舒師太說過,男生喜歡的當然是皮囊,難不成是喜歡你的五臟六腑?很多人對張愛玲的才情不吝溢美之詞,卻對她的容貌不肯多費筆墨,就連胡蘭成也只是籠統地夸她“正大仙容”,沒細評過她的容貌。只有白先勇覺得她優雅、得體、平和,也不乏熱情。但看了張愛玲的照片后可知,她雖然未必風華絕代,卻也生得眉清目秀、卓爾不群,是個氣質美女,尤其是和明星李香蘭合影的那張,襯得李香蘭俗不忍睹,生生把大明星的風頭給搶了過去。

同樣是美貌與才華并存的兩個女人,張愛玲還比林徽因小9歲。但一個最終被花心男人傷透了心,從此枯萎凋零,一個為人妻為人母后,依然風頭不減當年,手里還儲備了兩個優秀的、深愛她的男閨蜜。說到底,女人應該嫁給一個你愛的男人還是嫁個愛你的男人?男閨蜜在婚姻里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張愛玲是個果敢決絕的女人,不愛的時候就花葉兩不沾,一旦愛上就傾情投入。加上她本身談戀愛的次數少之又少,到24歲時(當時已經是個剩女了),遇上胡蘭成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初戀,如同一個新手與大師對弈,被那樣的情場高手所傷也在所難免。況且胡蘭成從一開始就是被張愛玲的才華所打動,對她的人倒談不上有多鐘愛,以至于張贈送他照片時,他還解釋說自己并沒有想要的意思。再加上胡蘭成對于女人向來都是“不論美丑,就怕沒有”,和張交往的時候也一直與多個女人保持暖昧關系,其中還包括張愛玲為數不多的閨蜜之一——蘇青。不幸的是,兩情相比,胡的愛當然遠不及張的愛深遠。張嫁了個自己深愛的男人后,根本掌控不了局面,身邊又無一個男閨蜜救場,結果輸得很慘。

林徽因的成功,在于她深諳男人心理:得不到的永遠是最美的。林理智地放棄了她或許更愛的詩人徐志摩,嫁給了一個深愛她的男人梁思成。這位在建筑設計上有著過人智慧的才女,在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的日子里,從來只肯畫出草圖就要撂挑子——自有梁先生細細地將草圖變成完美的成品。而林徽因這時便會以頑皮小女人的姿態出現在他面前,用各種美食來討好夫君。其實梁不在身邊的時候,林的圖也不是不能自己畫。也許,她要的就是這種被男人寵著的感覺,要的就是這種駕馭男人的樂趣。

而張愛玲嫁了胡蘭成,過得怎樣呢?起初也很快樂,只是快樂很短,痛苦很長。朋友去看她,發現她穿了一件皮袍子,她異常快樂,忍不住告訴朋友這是胡蘭成掙了錢買給她的。她要讓朋友知道自己的男人也是能養她的,并且花男人的錢是件多么快樂的事。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是張愛玲養著胡蘭成,他在四處避難的日子里還拿著她的錢坦然地養著小三。

從一開始,胡蘭成就用他一貫暖昧的調情這塊磚把張愛玲給拍暈了,張誤以為這就是愛情,從此徹底淪陷,像個零智商的女孩一樣昏頭昏腦地任他擺布得團團轉。張在遺作《小團圓》中稱,她最后恨胡恨到兩人歡好之后,幻想“對準那狹窄的金色背脊給他一刀”。

而此時的林徽因呢,卻如魚得水游弋在婚姻與男閨蜜之間,和徐志摩仍是好友,并“時有浮言傳出”;對正牌老公梁思成則說自己同時愛上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丈夫,另一個是金岳霖教授。而梁先生則全心全意地在為太太清理前面路上所有可能絆到她的雜木亂石,有時候,搞不好還會被太太用磚頭拍個兩眼發黑——她會時不時地亮出那兩個男閨蜜,他們仍一往情深地愛慕著她呢,梁能不壓力山大嗎?只能時刻保持著完美愛人的姿態守護著她。

第12篇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都曾留學美國,加之家學淵源,他們中西文化造詣都很深,在知識界交游也廣,家里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而金岳霖孑然一身,無牽無掛,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 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進。偶爾不在一地,例如抗戰時在昆明、重慶,金岳霖每有休假,總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

林徽因曾哭喪著臉對梁思成說,她苦惱極了,因為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對梁思成毫不隱諱,坦誠得如同小妹求兄長指點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極,苦思一夜,比較了金岳霖優于自己的地方,他終于告訴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金岳霖,祝他們永遠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訴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誠得令凡人驚異:“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 我應該退出。” 金岳霖對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眾人大惑不解。開席前他宣布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頓使舉座感嘆唏噓。

他為了她,終身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無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以后,當他已是80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可當有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的時候,他仍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里。最后還是一語不發,緊緊握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許久,像小孩求情似的對別人說:“給我吧!”

林的追悼會上,他為她寫的挽聯格外別致,“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總是用來指艷日,豐盛與富饒。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他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他跟人說追悼會是在賢良寺舉行,那一天,他的淚就沒有停過。他漸漸說著,聲音漸漸低下去,仿佛一本書,慢慢翻到最后一頁。

有人央求他給林的詩集再版寫一些話。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過很多神色,仿佛一時間想起許多事情。但是最終,他仍然搖搖頭,一字一頓地說,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他停頓一下,又繼續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愿意說,也不愿意有這種話。他說完,閉上眼睛,垂下了頭,沉默了。

多年前我讀到這樣的話語,喉頭一剎那哽咽。那個時代的人,對于感情十分珍惜愛護。愛一個人,大約便是長遠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愛得慎重,卻恒久。

他從來沒有對她說過要愛她一輩子,也沒說過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做了這一切。愛她卻不舍得她痛苦選擇,因此只得這樣沉默。因為能夠說出來,大約都不是真的。

而如今多見的,卻是那等付出一絲一毫都要斤斤計較的男子。付出一定要有會報,計算愛情,一如計算基金匯率,賠本生意誰肯做。若自覺有些許吃虧,一定加倍討要回來。面對這樣可怕的現實,再看看20世紀30年代那樣動人心魄的愛,真是令人心灰意冷。女孩子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是阿修羅,皮膚細膩,笑容如花朵綻放,很多人愛慕過你年輕的容顏。哪個女孩子年少的時候,沒有殘酷地傷害過別人的心呢?那些都不難。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個人,在至老時候還會想起你,那樣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從未忘懷過你。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阳市| 天祝| 甘洛县| 涟源市| 金塔县| 江源县| 安阳县| 盐源县| 丹巴县| 灵川县| 马龙县| 琼结县| 永仁县| 武功县| 贵南县| 通渭县| 隆昌县| 桂林市| 扎囊县| 桑植县| 玉林市| 夏邑县| 颍上县| 道真| 马公市| 昂仁县| 京山县| 昌邑市| 颍上县| 精河县| 宁南县| 双鸭山市| 广宗县| 水富县| 南召县| 洛浦县| 涟源市| 乌兰县| 衡南县| 区。|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