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4: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肝纖維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CTGF是新近發現的一組對成纖維細胞、表皮細胞的生長具有調節作用的多肽因子,其具有趨化細胞,促細胞粘附,增生和細胞外基質(ECM)合成作用,與肝纖維化的發生、發展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本文就CTGF近年來的相關研究進展與肝纖維化的關系作一綜述。
1CTGF的情況
CTGF是一種富含胱氨酸的分泌多肽,分子量為36kD(非還原型)-38kD(還原型),由349個氨基酸組成。人類的CTGF(hCTGF)基因定位于染色體的6q23.1,含有5個外顯子和4個內含子,CTGFmRNA半衰期很短(10-15min)。其中外顯子與蛋白質的解碼、表達有關[4]。CTGF最初是由bradham于1991年從培養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分離出來的[5]。后來在各種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軟骨細胞、癌細胞及平滑肌細胞中檢測到。Chen等應用免疫熒光及Western雜交技術證實CTGF由細胞高爾基體分泌,在內涵體中降解[6]。CTGF可以與相應的受體結合,從而發揮其生物學活性。
2CTGF的生物學活性
CTGF屬于即刻早期基因,此基因和腎、肺、肝、動脈粥樣硬化、皮膚瘢痕等出現纖維化等情況有很大的關系。
2.1促進細胞增殖,合成膠原CTGF能增加培養的NRK成纖維細胞膠原Ⅰ粘連蛋白和25-inteyeinmRNA水平。CTGF不能誘導NRK成纖維細胞懸浮生長,卻CTGF通過調控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p27kipi引起pRb超磷酸化,釋放可調控cyclin A基因轉錄的E2F,升高cyclin A水平,使細胞由G1晚期進入S期,調節TGBF-β的有絲分裂活性[11]。
2.2介導細胞黏附CTGF具有ECM相關的信號蛋白屬性,它調節細胞黏附,遷移,增殖,分化和存活的所有功能均能通過細胞與基質間特別是整合素受體間相互作用來實現[13]。
2.3促進血管形成重組CTGF(rCTGF)可在組織血管形成的多個環節發揮作用。
2.4CTGF促進細胞的修復生長CTGF是創作時促進結締組織各種細胞修復生長的主要因子,可以啟動一系列介導組織創傷修復和再生的生物學過程[15]。如由各種結締組織細胞導致的細胞外基質的再生。創傷處炎癥細胞的趨化,纖維對創傷的填充等,是創傷處組織進行修復再生過程的主要調節因子[16]。
2.5CTGF的促纖維化作用Igarashi等利用原位雜交技術發現在系統性硬化癥患者硬化損害區的成纖維細胞中檢測到CTGFmRNA表達,硬化期成纖維細胞中CTGFmRNA表達較炎癥期明顯增高,可促進細胞的遷徙,增殖及產生基質的作用,促進纖維化的進程[17]。
3CTGF的誘導與信號傳遞
Smads家族是TGF-B1家族信號傳遞通路中的胞質遞質。Holmes等[29]觀察到轉染了Smad3和Smad4的成纖維細胞CTGF的表達升高,而轉染Smad2和Smad4卻不能潛在地通過TGF-BI誘導CTGF的表達。
4CTGF與肝纖維化
Abou、Shady等為弄清CTGF在纖維性肝病中的作用,比較分析10例正常肝組織和16例硬化的肝組織經Northern blot分析顯示肝硬化中CTGF、TGF-β1mRNA的表達比對照組分別高6.5%和7.8%(P
參考文獻
[1]Wangs,Denichilo M,Brubaker C,et al.Kidney int,2001,60(1):96-105.
[2]Guptas,Clarkson MR Duggan J,et al.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potential role in glomerulosclerosis tubulointerstitial [J] Kidney int,2000,58(4):1389-1399.
[3]Grotendorst GR et al.cell Growth Differ,1996,7:469.
[4]Kubota S et al,FEBS Lett,1999,450:84.
[5]Bradham DM,Igarashn A,Potter RL,et al.J cell Biol,1991,114:1285-1294.
[6]Chen Y,segarini P,Raoufi F,et al.Exp cell Res,2001,271:109-117.
[7]Oemar Bs,Werner A,Garnler JM,et al.Circulation,1997,95:831-839.
[8]Yang D,Kim H,Wilson Em,et al.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8,83:2593-2569.
[9]Nishida T et al.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8,247:905.
[10]Segarini PR et al.J Biol Chem,2001,22:20659.
[11]Kothapalli D,Grotendorst GR,CTGF modula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in CAMP arrested NRK fibroblasts [J].J cell physiol,2000,182(1):119-126.
[12]Hishikawa K,Nakaki T,Pujii T,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induces apoptosis via caspase 3in cultured Human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J] Eur J pharmacol,2000,392(1-2):19-22.
[13]Hishikawa K,Oemar BS Tanner FC,et al.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eF-7[J].J Biol Chem,1999,274(52):37461-37466.
[14]Shimo T,Nakanishi,Nishida T,et al.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induces the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tube form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and angiogenesis in vivo[J].Biochem Tokyo,1999,126(1):137-145.
[15]Igarashi A,okochi H,Bradham H,et al.Mol Biol cell,1993(4):637-645.
[16]Frazier K,Williams S,kothapalli D,et al.J invest Dermatol,1996,107(3):404-411.
[17]Denton CP,Abraham DJ,Curr Opin Rheumatol,2001,13(6):505-511.
[18]Pan LH,Yamauchi K,Uzuki M,et al.Eur Respir J,2001,17(6):1220.
[19]Paradis V,Perlemuter G,Bonvoust F,et al.Hepatology,2001,34(4ptl):738-744.
[20]Kinnman N,Housset C,Front Biosci,2002,T:D496-503.
[21]Knittel T,Mehde M,Kobold D,et al.[J]Hepatol,1999,30:48-60.
[22]Chen MM,Lam A,Abraham JA et al.CTGF expression is induced by TGF-beta in cardic fibrolasts and cardic myocytes:a potential role in heart fibrosis.J Mol cell cardiol,2000,32:1805.
[23]Abou-shady M,Friess H,Zinmermann A,et al.[J]Liver,2000,20:296-304.
[24]Kothapalli D,Hayashi N,Grotendorst Gr,inhibition of TGF-beta stimulated CTGF gene expression and anchorage independent growth by CAMP identifies a CTGF dependent restriction point in the cell cycle.FASEB J,1998,12:1151.
[25]Grotendorst Gr,Lau LF,Perbal B[J]Endocrinology,2000,141:2254-2256.
[26]Duncan MR,Frazier RS Abramson S et al.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mediat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nduced collagen synthesis:Down-regulation by CAMP,FASEB J,1999,13:1774.
[27]Ricupero DA,Rishikof DC,Kuang PP et al.Regulation of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by prostaglandin E(2)AM J Physiol,1999,277:1165.
[28]Park SK,Kim J,Seomun Y et al.[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un,2001,284:966-971.
[29]Holmes A,Abraham DJ,Sa S,et al.[J]Biol,Chem,2001,276:10594-10601.
[30]Chambers RC,Leoni P,Blanc-Brude OP,et al.[J] J Biol Chem,2000,275:35584-35591.
[31]Abou-shady M,Friess H,Zimmermann A,et al.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in human liver cirrhosis,Liver,2000,20(4):296-304.
[32]程明亮,張文勝,陸萌英,等.免疫性肝纖維化大鼠結締組織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B1基因相關表達及漢丹肝樂的影響.貴州科學,2003,3(21):111-114.
[33]Grotendorst GR,Okochi H,Hanyashi N,A nove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 response element controls the expression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gene [J].Cell Growth Differ,1996,7:469-480.
[34]Kreeva ML,Latinkic BV,Kolesnikova TV,et al.Cyr61 and Fisp12 are both ECM-associated signaling molecule activities,metabolism,and localiz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J].Exp cell res,1997,25:63-77.
[35]Jia J,Bauer M,Boigk G.Cloning of partial cDNA of rat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and expression of its mRNA in experimental liver fibrosis Gan Zang Bing Za Zhi,2000,8(2):102-104.
[36]Sedlaczek N,Jia JD,Bauer M,et al.[J] Am J pathol,2001,158:1239-1244.
[37]Paradis V,Dargere D Vidaud M,et al.Expression of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in experimental rat and human liver fibrosis Hepatology,1999,30(4):968-976.
[38]Williams EJ,Gaca MD,Brig stock DR,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in fibrotic human liver and in activated hepatic stellate cells,J Hepatol,2000,32(5):754-761.
[39]Tamatani T,Kohayashi H,TezuKa K,et al.[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8,251:748-752.
肝纖維化屬中醫“瘀血”、“脅痛”、“癥積”等范疇。通過對文獻報道的研究總結,結合臨床實際,本文對肝纖維化的中醫病因病機做一探討。
1 濕熱未盡是肝纖維化發病的始動因素
幾乎大多數肝病均不同程度的具有濕熱致病的基本特征,表現為腹脹脘悶、納差、惡心嘔吐、黃疸、大便粘滯不暢等癥;濕熱蘊結,留戀不清,可致病情纏綿不愈;濕熱未盡,阻滯氣血經絡,日久臟腑功能失調,致使肝病遷延反復。從現代醫學看,肝病遷延反復表現在肝臟病理上為肝細胞的進行性壞死、炎癥及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
從肝纖維化的病證來看,類似于中醫學中的“癥積痞塊”。明代周子干在《慎齋遺書》中記有:“痞塊,肝積也,肝經濕熱之氣聚而成也。”目前,大量的臨床和基礎研究表明:濕熱蘊結是慢性肝病遷延反復的主要因素。國內學者曾通過對肝病病理的探討并總結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辨證論治的規律,發現在本病各種證型中均有濕熱證的表現;通過中醫辨證與肝功能檢查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濕熱與血清ALT的升高存在相關關系;在對慢性肝病證型與肝臟病理組織學改變的初步研究中發現,辨證屬濕熱未盡型的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肝內組織學改變存在灶狀、橋狀壞死、嗜酸性變、肝細胞內淤膽及匯管區炎細胞浸潤等典型慢性活動性肝炎的組織學特征[1]。這些說明濕熱與慢性肝病遷延反復有關。
筆者認為,濕熱之邪既作為慢性肝病肝纖維化發病的主要原因,同時又作為一個基本病機存在于慢性肝病肝纖維化發展過程中。在臨床實踐中,筆者觀察到大多數本病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出現脘痞、嘔惡、口苦、口粘、舌紅、苔黃、脈滑數等濕熱征象。慢性肝病之所以病情遷延反復,發生肝纖維化的病理改變,與邪氣留伏、羈留不解有著密切關系。濕為粘滯之邪,與熱邪相合,阻礙氣機,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濕熱致瘀是肝纖維化瘀血阻絡的重要原因。《張氏醫通》曰:“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無不瘀血阻滯也。”可見濕熱之邪滯留不去,必然脈損絡阻。正如朱丹溪所云:“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濕熱與瘀血相互膠結為患,致使病情遷延;濕熱久羈,可以化生痰濁;濕熱內蘊,又能傷人陽氣、耗傷陰血而進一步損傷正氣。因正虛無力托邪外出,又造成濕熱的長期留伏,使病情遷延不愈。可見慢性肝病肝纖維化過程中,標實本虛皆源于濕熱。因此說,濕熱未盡是慢性肝病肝纖維化發病的始動因素。
2 瘀血阻絡是肝纖維化的主要病理基礎
《素問·痹論》指出:“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故不通。”慢性肝病病程長,久病必瘀。瘀血停著,結于脅下,是形成肝脾腫大變硬的主要病因病機。唐榮川指出:“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瘀血作為重要的病理產物,存在于肝纖維化的各個階段。初期血滯較輕,故有的病人除可見舌淡暗外,其他瘀血阻絡征象不甚明顯。隨著病情進展,血瘀征象越來越明顯,舌質暗紅或青紫,或有瘀斑,癥狀多出現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肝脾腫大硬化、腹壁靜脈曲張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研究所對中醫“血瘀”的本質進行了十余年的研究,認為血瘀的本質是: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與變性,以及微循環障礙。針對慢性肝病血瘀證的研究顯示:瘀血阻滯是慢性肝病發病的主要病機。如國內外學者借助血液流變學、末梢微循環等手段觀察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液循環狀況,發現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肝血流圖的結果多顯示肝內動脈系統循環量減少,肝活檢證實血瘀證慢性活動性肝炎的主要病理特點為肝細胞壞死和纖維組織增生。既往的研究發現,肝血瘀阻與肝纖維化密切相關,慢性肝病患者有血瘀證者可高達55.0%[2]。唐敏智用Pugh分級對68例肝硬化肝功能儲備進行評估打分,并探討其肝功能儲備與中醫證型演變的關系,發現肝血瘀阻是肝硬化不同發展階段的共同病理基礎,說明肝血瘀阻的發展過程中,貫穿著肝纖維化的不斷形成及發展[3,4]。
筆者觀察到,病情較重、病程較久、且多次復發、臨床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代償期)的患者,右脅刺痛、脅下積塊、舌質紫暗、瘀點瘀斑等征象較為突出,B超檢查顯示肝臟光點密集增粗,血管走向模糊,提示血瘀的長期存在與病情加重相平行。患者除表現不同程度的瘀血證候外,也常兼有濕熱證的表現。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由于外感濕熱,或過食肥甘,或內傷生濕化熱等因素,造成濕熱內蘊,繼而濕、熱、瘀相互膠結,壅塞肝絡,膠結難化,最終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是慢性肝病病情遷延反復的主要原因,表現在肝臟病理上即是肝細胞壞死、炎癥和纖維結締組織的形成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陸拯.毒邪論.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一版,1997:22.
[2]薛煥得,劉曉艷.中醫辨證論治治療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80例臨床觀察.中醫雜志,1998,39(8):476.
[關鍵詞]番茄紅素;肝纖維化半定量計分;小鼠肝臟病理學;HE染色
[中圖分類號] R28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09-30-03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肝硬化的主要發病機制是進行性纖維化。刀豆蛋白誘導的小鼠肝纖維化模型已經被許多研究證實與HBV致肝纖維化的發病機制類似,本研究試圖探討在刀豆蛋白誘導的小鼠肝纖維化模型下用番茄紅素干預治療,探討番茄紅素預防和治療肝纖維化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1)實驗用昆明小鼠:體重分別在18~22 g的小鼠64只,來自江蘇大學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均在實驗中心短期喂養1周適應后開始試驗。(2)番茄紅素及Con A試劑:購自上海英軒醫藥有限公司的番茄紅素純度為99%;購自sigma公司實驗用的Con A。
1.2 實驗方法
1.2.1 實驗小鼠分組 所有實驗小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N組8只)、模型組(M組8只)、建模同時即給予番茄紅素灌胃組簡稱預防組8只和建模后給予番茄紅素灌胃組簡稱治療組40只一共四大組;治療組分別按番茄紅素灌胃時間分為1~5組,每組8只。
1.2.2 實驗小鼠的處理 正常對照組每周1次腹腔注射PBS;模型對照組每周1次腹腔注射Con A-PBS溶液20 mg/kg;預防組按模型組造模,同時予番茄紅素20 mg灌胃給藥,每天1次;治療組按模型組造模8周后停止注射Con A,然后每天1次給予番茄紅素20 mg灌胃。
1.2.3 實驗小鼠的處死 所有小鼠的處死方法均為摘除眼球取血,將取血后的小鼠給予頸椎脫臼方法處死,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及預防組于第8次注射后處死然后取出肝臟。治療組分別于治療1、2、3、4、5周后每次處死8只小鼠(灌胃后24 h)。
1.3 試驗小鼠觀察指標及檢測
(1)半定量計分系統(SSS):分析肝纖維化半定量計分(2)肝組織病理學檢查:采用HE染色、進行病理學檢查。
1.4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小鼠的一般情況
在正常對照組和預防組小鼠日常飲食、活動正常,沒有明顯變化;模型對照組及治療組小鼠在建立肝纖維化模型階段即出現日常飲食、活動減少,而治療組隨著番茄紅素灌胃時間(治療時間)的延長,試驗小鼠逐漸恢復飲食、活動增加。治療期間未出現小鼠死亡發生和明顯不良反應。
2.2 各組肝纖維化半定量計分變化
3 討論
肝硬化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慢性感染是造成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肝纖維化是發展為肝硬化的必由階段,是肝硬化的前期表現。肝纖維化是指由各種致病因子所致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導致肝內彌漫性細胞外基質過度沉淀的病理過程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慢性肝臟疾病均可引起肝纖維化。目前研究表明肝纖維化可以逆轉,因此對肝纖維化治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在我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慢性感染是造成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肝纖維化是發展為肝硬化的必由階段。Con A誘導小鼠肝纖維化與HBV致肝纖維化的發病機制類似[1]。用Con A誘導小鼠肝纖維化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導致肝纖維化是一種理想選擇。肝細胞炎癥壞死是肝纖維化與肝硬化的啟動因素,又是其向前進展的推動因素,其中脂質過氧化在肝細胞損傷誘導的肝纖維化病理中有重要作用。
我們已經觀察到番茄紅素能有效對抗實驗小鼠肝纖維化,本實驗結果顯示番茄紅素預防組及治療組肝纖維化程度明顯減輕,治療組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纖維組織增生和炎細胞浸潤逐漸改善。
番茄紅素是一種是所有類胡蘿卜素中最有效的單線態氧淬滅劑[2],其中尤以抗氧化,防止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和抗癌作用突出,目前認為:(1)番茄紅素具有清除活性氧及抗脂質過氧化作用,特別是番茄紅素能夠使肝微粒體還原型輔酶Ⅱ,細胞色素P450,還原型輔酶Ⅱ等活性下降 [3];并可能通過抑制肝臟的脂質過氧化反應達到保護肝臟功能的作用[4]。從而減輕了肝細胞和肝臟結構的破壞,抑制肝纖維化的發展;(2)一些研究提示肝細胞凋亡可能是許多肝病肝細胞死亡的共同通路,凋亡細胞的死亡可能與肝纖維化或硬化發生有關[5],并明確了肝纖維化的細胞學基礎在于肝星狀細胞(HSC)活化,肝細胞損傷尤其是肝細胞凋亡小體直接刺激HSC 活化等[6],成為肝纖維化治療的熱點。番茄紅素是否可能以通過改變肝細胞異常凋亡率或改善肝細胞凋亡失衡,從而抑制了肝纖維化的發展速度,目前還沒有明確結論,我們將進一步檢驗和討論。
總之,番茄紅素作為一種有益營養成分,經濟實用,有望作為人群抗肝纖維化食品或藥物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鴻立,田聆,魏于全,等.刀豆素蛋白A誘導小鼠肝纖維化模型的建立[J].免疫學雜志,2004,20(5):390.
[2] 楊甲平,齊寶寧.番茄紅素對CCl4致大鼠慢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現代中醫藥2009,29(6):64-66.
[3]潘紅志,常東,那立欣,等.番茄紅素對鎘損傷大鼠氧化應激影響[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7,24(2):6-7.
[4] 張煒,范鈺,朱麗群,等.番茄紅素對小鼠肝纖維化的治療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8,14(7):219-221.
[5] 劉梁英,李孝生,萬曉強.川守嗪和大黃酸對肝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219-221.
【摘要】 目的:對患有肝纖維化的患者進行血清學指標檢測的方法和特點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68例患有肝纖維化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定義為疾病組;再抽取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資料,將其定義為健康組。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血清學指標檢測。結果:疾病組患者的HA、PC-Ⅲ、C-Ⅳ、PDGF-BB水平明顯高于健康組,且差異顯著(P
【關鍵詞】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分析
肝纖維化具體是指肝細胞在受到某種因素的刺激后發生壞死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肝內纖維的異常增生現象,是臨床上各種肝病患者的病情發展為肝硬化的一個重要病理過程。肝纖維化趨勢如能后在早期被發現并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將有一定的逆轉的可能[1]。本次研究中選取肝纖維化患者和健康人資料各68例,對患有肝纖維化的患者進行血清學指標檢測的方法和特點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肝纖維化患者和健康人資料各68例,分別將其定義為疾病組、健康組。健康組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19至81歲,平均42.7歲;健康組中男43例,女25例;年齡21至82歲,平均41.8歲。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檢測樣本均為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采血量為3ml,在37℃條件下水浴加熱30min左右,在1500r/min的條件下離心處理5min,分裝血清于-20℃的冰箱凍存備檢。嚴格按說明書進行相關操作。對存在肝纖維化患者的血清學相關指標(HA、CⅣ、PCⅢ)和血清PDGF-BB的實際水平進行統計檢測并作分析。① 血清HA、CⅣ、PCⅢ檢測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試劑選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免疫診斷試劑研究所提供的檢測試劑;② 血清PDGF-BB檢測方法: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進行檢測,選擇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檢測試劑。對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測結果進行比較。
1.3 數據處理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x±s),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P<0.05表現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明顯。
2 結果
健康組研究對象的HA、PC-Ⅲ、C-Ⅳ、PDGF-BB水平分別為(54.2±18.4)μg/L、(85.7±31.5)μg/L、(62.7±20.8)μg/L、(48.3±18.4)pg/mL;疾病組研究對象的HA、PC-Ⅲ、C-Ⅳ、PDGF-BB水平分別為(237.1±19.8)μg/L、(184.2±58.3)μg/L、(107.3±31.2)μg/L、(98.6±21.5)pg/mL。兩組研究對象上述四組數據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
3 討論
肝臟組織活檢一直被臨床認為是對肝臟炎性反應壞死程度和纖維化狀態進行評估的一項“金標準”。肝星狀細胞(HSC)在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HSC的活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有細胞因子參與的炎性反應在HSC激活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PDGF為30KD的一種二聚體蛋白,是sis原癌基因的一種表達產物。在人體的肝臟中,PDGF能夠對多種細胞的分裂和增殖過程產生有效刺激。PDGF主要由肝內的枯否細胞和HSC產生,可以使肝星狀細胞合成DNA的能力提高18倍左右,是目前臨床上已知的多肽生長因子中對HSC能夠產生最強作用的一種有絲分裂原,對HSC的活化和分裂、增殖過程都有著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3]。而血清中HA水平升高主要是由于肝臟內皮細胞的攝取與降解HA的能力顯著降低。在早期肝硬化發生時,肝損害程度還不是十分嚴重,因此此時HA的水平不一定會有升高表現。肝臟出現炎癥壞死時, PC-Ⅲ會發生降解反應,其在血清中的水平會明顯增高, 因此, 是活動性纖維生成的一個較好的標志物,也是對抗纖維化藥物療效進行動態觀察的一個較好的指標。C-Ⅳ既是纖維生成、也是其進行性炎癥的一個重要標志物。在肝纖維化出現時該項指標最早發生變化,可對肝纖維化現象進行早期識別,能對肝纖維化的具體程度進行反映,是臨床對藥物的療效和預后進行觀察的一項重要依據[4]。
參考文獻
[1] 歐曉娟,王曉明,王寶恩,等.再評價血清學指標診斷慢性乙肝肝纖維化程度的價值[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7,23(16):413-414.
[2] 張玲,蘭紹陽,李凌君,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與糖代謝異常的關系[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9,19(11):141-142.
關鍵詞 α干擾素 乙肝 肝纖維化
我院自2002年5月~2006年5月開始使用α干擾素治療乙肝肝纖維化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按2000年西安會議制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從2002年5月~2006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中選取200例患者,全部為肝功能異常,均HBsAg(+),HbeAg(+),HBV-DNA(+)。排除孕產婦、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年齡在16~55歲之間。樣本隨機分為一般治療組和干擾素治療組,各100例進行對照觀察,一般治療中男80 例,女20例,其中慢性乙型輕度30例,中度48例,重度22例。干擾素治療組,男8例,女18例,其中慢性乙型輕度32例,中度50例,重度18例。兩組從性別、年齡、臨床分型經過檢驗無顯著差異。
治療方法:一般治療組以甘利欣150mg、丹參注射液20ml、天甲美4.0g治療。干擾素治療組中輕重患者給予一般護肝、降酶治療(方法同一般治療組)待T-BiL趨于正常、ALT指標在200U/L左右時,停用一般護肝降酶治療藥物,單獨使用干擾素治療。本組中輕度患者均直接使用干擾素治療,干擾素治療方法是使用運德素(α-1b干擾素500萬U肌體注射。隔日1次體兩組標準療程為6個月,每個月全面復查1次肝功能,肝纖維化4項,于治療前中后分別檢測肝功能、血常規、肝纖維化4項、HBV-DNA及腹部B超測肝脾結構、大小、脾門靜脈寬度并進行對照。
結 果
干擾素治療組僅有2例出現肝纖維化。有20例肝纖維化4項指標經干擾素治療后明顯下降,其余78例未出現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一般治療組有18例出現肝纖維化,其余8例肝纖維化四項指標均有明顯上升。兩組相比P
討 論
本文對IFN治療后血清HA、PCIII、IV-C水平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而且停用IFN后仍有明顯降低,說明IFN對肝纖維化形成確有抑制作用,對IFN抗肝纖維化機理研究證實,IFN-α可通過抑制HSC增殖,抑制ⅠⅡⅠⅠ膠原的RNA表達,降低肝組織和血漿中TGFP-I水平,抑制TIMP-I水平,從而抑制肝纖維比形成和促進肝纖維組織分解。本文臨床觀察發現干擾素在抑制肝纖維化形成的同時可阻斷肝纖維化向肝硬化的轉變方面有一定效果。
【關鍵詞】痰淤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現代醫學病理形態學的概念,常由于肝內慢性炎癥,膽汁郁積,免疫損傷等原因引起,中醫學并沒有肝纖維化的名稱,但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多歸屬于中醫的“黃疸”“脅痛”“積聚”等范疇,目前西藥對該病沒有特效藥,而中醫中藥對該病有著較好的優勢和療效,且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更是引發肝纖維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對肝纖維化的中醫發病機制的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
1中醫對痰淤的認識
痰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痰最早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膈上病痰滿喘吐。”仲景將痰飲列為四飲證之一。隋唐至宋代痰已成為獨立病癥。唐·孫思邈的《千金方》溫膽湯、宋·陳師文的《和劑局方》二陳湯已為治痰的經典方劑。至明清,痰的理論進一步深入,痰生百病。“百病多兼痰”已成為眾多醫家之共識。在辨證上有內痰與外痰,有形痰與無形痰之分,在治法上有健脾補腎、利氣化痰等多種見解。痰為津液不歸正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其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外感邪氣、內傷情志或脾腎虧虛均可導致機體水濕停聚,或熱灼傷津聚均可成痰。
淤亦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淤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淤血。《內經》雖無“淤血”但有“惡血”“血菀”“留血”等近似淤血的名稱30余種,其對血淤證的成因、癥狀也有明確的闡述,“輸其血氣,令其條達”為治淤法則。《神農本草經》也有了活血化淤藥的記載,漢代以后,張仲景總結了血淤證的辨證規律,其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認為痰飲乃胸痹的病機之一,治則以除痰通陽為主。隋唐至金元血淤證的理論闡述與治療方劑進一步發展。明清醫家在繼承了前人的學術思想上又有深入的研究,張介賓提出了“氣逆而血留,氣虛而血滯,氣弱而血不行”,豐富了血淤證理論。比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強調氣血為人之本,處方用藥思路更為廣闊,指出治胸痛用木金散,若無效則需用血府逐淤湯。其治療胸痛倡用活血祛淤的治則,頗具獨創精神,創立祛淤諸方,擴大了活血化淤法的治療范圍,使血淤證與活血化淤的理論更加完善。
對痰與淤的關系,歷代醫家認為:痰是津液的病變,淤是血的病理形式,二者關系密切,中醫學關于痰淤同病,痰可致淤的認識,淵源甚早。《靈樞·百病始生》指出:“濕氣不行,凝血蘊里而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丹溪心法》談到:“痰夾淤血,遂成窠囊”,強調痰中夾淤這一病理在致病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外證醫案匯編》分析道:“流痰,蓄則凝結為痰,氣漸阻,血漸淤,流痰成矣。”《血證論》中的“須知痰水之壅,由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則痰水自消”,“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由于津血同源,所以痰淤不僅互相滲透,而且可以互相轉化,因痰致淤,或因淤致痰。
2痰淤阻絡是肝纖維化的重要病機
一般認為,肝纖維化的中醫病因多為感受濕毒疫邪,肝氣郁滯,肝腎虧虛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痰濁淤血阻滯肝脈而逐漸形成肝纖維化。其中,痰淤阻絡是肝纖維化的病理基礎。臨床發現,肝硬化病人多伴有肝掌,蜘蛛痣,肝脾腫大,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脈澀等癥,這些均為血淤的臨床表現。除此之外,血淤在肝纖維化中與肝臟微循環、肝纖維化結締組織增生及肝功能指標都有密切相關性[1],劉宏元等[2]結合現代病理學指出,肝細胞及血竇內上皮細胞的壞死變性,引起肝組織微循環障礙而產生血淤證,同時貯脂細胞及肝細胞增生分泌大量膠原蛋白,形成膠原纖維束,逐漸發展為肝纖維化也形成血淤證。可見,淤血在肝纖維化中的病理表現為肝臟微循環障礙及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并始終存在于肝纖維化過程中。大量研究結果同樣表明:肝血淤阻程度與肝纖維化程度密切相關,并進一步指出血淤證患者血清型前膠原(PCIII)、透明質酸(HA)、層黏蛋白(LN)均比非血淤證患者明顯增高,肝纖維化血清標志物PCIII,HA,LN可作為血淤程度的客觀指標[3,4]。另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得出了相似結論: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清總膽紅素(TBIL)升高及A/G降低顯著高于非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清HA,LN明顯高于非血淤證肝病患者及正常人,提示A/G下降或倒置及血清HA,LN的含量可作為慢性肝病血淤證辨證的客觀指標[5]。
【摘要】歸納中醫關于痰淤理論的學說,探討了痰淤與肝纖維化的密切關系,提出痰淤阻滯肝脈是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關鍵詞】痰淤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現代醫學病理形態學的概念,常由于肝內慢性炎癥,膽汁郁積,免疫損傷等原因引起,中醫學并沒有肝纖維化的名稱,但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多歸屬于中醫的“黃疸”“脅痛”“積聚”等范疇,目前西藥對該病沒有特效藥,而中醫中藥對該病有著較好的優勢和療效,且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更是引發肝纖維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對肝纖維化的中醫發病機制的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
1中醫對痰淤的認識
痰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痰最早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膈上病痰滿喘吐。”仲景將痰飲列為四飲證之一。隋唐至宋代痰已成為獨立病癥。唐·孫思邈的《千金方》溫膽湯、宋·陳師文的《和劑局方》二陳湯已為治痰的經典方劑。至明清,痰的理論進一步深入,痰生百病。“百病多兼痰”已成為眾多醫家之共識。在辨證上有內痰與外痰,有形痰與無形痰之分,在治法上有健脾補腎、利氣化痰等多種見解。痰為津液不歸正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其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外感邪氣、內傷情志或脾腎虧虛均可導致機體水濕停聚,或熱灼傷津聚均可成痰。
淤亦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淤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淤血。《內經》雖無“淤血”但有“惡血”“血菀”“留血”等近似淤血的名稱30余種,其對血淤證的成因、癥狀也有明確的闡述,“輸其血氣,令其條達”為治淤法則。《神農本草經》也有了活血化淤藥的記載,漢代以后,張仲景總結了血淤證的辨證規律,其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認為痰飲乃胸痹的病機之一,治則以除痰通陽為主。隋唐至金元血淤證的理論闡述與治療方劑進一步發展。明清醫家在繼承了前人的學術思想上又有深入的研究,張介賓提出了“氣逆而血留,氣虛而血滯,氣弱而血不行”,豐富了血淤證理論。比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強調氣血為人之本,處方用藥思路更為廣闊,指出治胸痛用木金散,若無效則需用血府逐淤湯。其治療胸痛倡用活血祛淤的治則,頗具獨創精神,創立祛淤諸方,擴大了活血化淤法的治療范圍,使血淤證與活血化淤的理論更加完善。
對痰與淤的關系,歷代醫家認為:痰是津液的病變,淤是血的病理形式,二者關系密切,中醫學關于痰淤同病,痰可致淤的認識,淵源甚早。《靈樞·百病始生》指出:“濕氣不行,凝血蘊里而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丹溪心法》談到:“痰夾淤血,遂成窠囊”,強調痰中夾淤這一病理在致病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外證醫案匯編》分析道:“流痰,蓄則凝結為痰,氣漸阻,血漸淤,流痰成矣。”《血證論》中的“須知痰水之壅,由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則痰水自消”,“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由于津血同源,所以痰淤不僅互相滲透,而且可以互相轉化,因痰致淤,或因淤致痰。
2痰淤阻絡是肝纖維化的重要病機
一般認為,肝纖維化的中醫病因多為感受濕毒疫邪,肝氣郁滯,肝腎虧虛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痰濁淤血阻滯肝脈而逐漸形成肝纖維化。其中,痰淤阻絡是肝纖維化的病理基礎。臨床發現,肝硬化病人多伴有肝掌,蜘蛛痣,肝脾腫大,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脈澀等癥,這些均為血淤的臨床表現。除此之外,血淤在肝纖維化中與肝臟微循環、肝纖維化結締組織增生及肝功能指標都有密切相關性[1],劉宏元等[2]結合現代病理學指出,肝細胞及血竇內上皮細胞的壞死變性,引起肝組織微循環障礙而產生血淤證,同時貯脂細胞及肝細胞增生分泌大量膠原蛋白,形成膠原纖維束,逐漸發展為肝纖維化也形成血淤證。可見,淤血在肝纖維化中的病理表現為肝臟微循環障礙及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并始終存在于肝纖維化過程中。大量研究結果同樣表明:肝血淤阻程度與肝纖維化程度密切相關,并進一步指出血淤證患者血清型前膠原(PCIII)、透明質酸(HA)、層黏蛋白(LN)均比非血淤證患者明顯增高,肝纖維化血清標志物PCIII,HA,LN可作為血淤程度的客觀指標[3,4]。另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得出了相似結論: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清總膽紅素(TBIL)升高及A/G降低顯著高于非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清HA,LN明顯高于非血淤證肝病患者及正常人,提示A/G下降或倒置及血清HA,LN的含量可作為慢性肝病血淤證辨證的客觀指標[5]。
此外,痰濕在肝纖維化中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中醫痰證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質基礎為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6],而由肝纖維化導致的肝篩失窗孔化,毛細血管化,肝竇紊亂短路等肝內微循環障礙亦影響肝內脂類代謝,且有資料研究顯示肝臟功能輕、中度損傷時血脂水平與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呈正相關[6]。因此,血脂水平及肝內血流速度可作為肝纖維化痰淤互結證的療效判定指標。劉為民等[7]認為肝纖維化除淤血外,痰濁作為一種病理因素,也參與了肝纖維化的病程。在肝纖維化的發病過程中,肝郁氣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水濕不化,釀生痰濁;飲食所傷,素體濕盛,嗜甘厚膩,過度飲酒,更傷脾胃,水濕內停,聚為痰飲;正虛邪戀,毒邪內蘊,日久化熱,煎熬津液,凝聚成痰;正氣虧虛,水濕難運,聚濕成痰,均可導致痰濁內生,痰淤互結,阻于肝絡。因此痰濁淤血是肝纖維化的最終病理產物,同時又可阻滯氣機,使氣血運行不暢,津液輸布不利,痰濁淤血沉積更甚,加速肝纖維化的發生發展。陶翠玲等[8]以痰淤并治為主要治療原則,應用肝纖康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痰淤互結證,結果表明該方具有降低痰淤互結證積分水平,降低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抑制肝臟炎癥,改善肝功能,增加肝門靜脈血流速度,降低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并認為其治療機理可能是降低血脂,改善肝臟微循環,增加肝臟血流速度,抑制和改善炎癥反應,改善肝功能,從而阻止和減慢肝纖維化的啟動和發展過程。
3結語
在肝纖維化的發病過程中,血淤與痰濕又相互伴生及互為因果。淤血阻絡,必阻礙氣機,氣機阻滯,津液不布,水濕不化,而聚濕生痰;同理,痰濕阻絡,亦必阻礙氣機,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而致淤阻經絡,從而導致肝纖維化的發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智敏,茹清靜,朱起貴.論肝血淤阻與肝纖維化的關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3):14.
[2]劉宏元,劉作恩.慢性乙肝早期纖維化的治療研究[J].天津中醫,1997,14(3):101.
[3]陳麗萍,張詩軍,馬翠玉,等.慢性丙型肝炎血淤證與血清HA、hPCIII的相互關系及中藥對其影響的研究[J].國醫論壇,1995,1:30.
[4]唐智敏,茹清靜,朱起貴.論肝血淤阻與肝纖維化的關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3):14.
[5]沈吉云,燕忠生,趙淑媛.肝病血淤證與肝功能肝纖維化標志物的關系[J].遼寧中醫雜志,1997,24(6):243.
[6]方永奇.痰證宏觀辨證的計量化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1995,22(11):490.
日前,我國首個“肝纖維化無創診療中心”在302醫院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我國的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水平已邁入世界領先行列,也標志著我國在肝纖維化診斷方面實現了新的飛躍。
302醫院專家陳國鳳主任介紹,對于肝臟疾病的診治,目前國際上比較前沿和極力推行的作法就是肝纖維化的檢測和治療。“肝纖維化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如果肝纖維化發現及時、治療方法得當,不僅可以阻斷病情惡化、甚至還能夠實現逆轉,從而給患者帶來康復希望。”只是,對于肝纖維化檢測不及時、病情發展到中后期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則會因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其前景非常不樂觀。
作為世界比較先進的肝纖維化無創診斷設備,FibroScan通過測定瞬時彈性剪切波在肝臟的傳播速度、計算肝臟的硬度值,進而評估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程度的超聲診斷儀器,其完全無痛無創的檢測手段,在不給患者造成任何痛苦的前提下,不僅能夠提供精確地檢測結論,更能夠使更多患者及時檢測和了解到肝纖維化對自身健康的危害、從而及時把握住最佳治療時機接受最優的治療方案。
據介紹,FibroScan是通過測定瞬時彈性剪切波在肝臟的傳播速度、計算肝臟的硬度值,進而評估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程度的超聲診斷儀器,也是全球首個通過量化的肝臟硬度數值,可以協助臨床準確評估和監測慢性肝病的、完全無創實時檢測設備。較傳統的肝穿刺檢測法具有無創傷,操作方便,準確性高,重現性好,結果量化,分級準確,可以重復測定等諸多優點,在無創無痛、精確檢測的同時還可大幅降低患者的肝纖維化檢查費用。其完全無痛無創的檢測手段,在不給患者造成任何痛苦的前提下,給患者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不僅能夠提供精確地檢測結論,更能夠使更多患者及時檢測和了解到肝纖維化對自身健康的危害、從而及時把握住最佳治療時機接受最優的治療方案。
不論是對于我國肝病患者個體的診療,還是對于推廣肝纖維化治療理念、提高肝纖維化治療普及率而言,FibroScan的引進和大范圍投入使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據悉,FibroScan目前已在歐洲和其它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使用,并于2008年獲得我國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準用于臨床診斷。內蒙古福瑞中蒙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做為FibroScan在中國大陸的唯一商,對引進這一先進設備,推動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技術的提高,起到決定性的促進作用。
隨著FibroScan在我國的落戶和普及,此前我國在肝纖維化診斷領域較為落后的狀況必將徹底改變。目前,FibroScan已在歐洲和其他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使用。
【關鍵詞】TGF-β1;肝纖維化
轉化生長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是一組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的蛋白多肽,對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起重要調節作用。它不但參與細胞周期的調控、血管及胚胎的形成、誘導細胞的凋亡以及免疫調節等過程,同時還參與細胞外基質(extracenular matrix, ECM)的分泌和發育分化等過程。在以ECM降解失常為主要病機的肝纖維化的形成過程中,TGF-β1是最核心的細胞因子之一[1]。
1 TGF-β1及其受體
TGF-β1是細胞因子TGF-β超家族成員之一,上世紀70年代末從血小板中首次分離,因其能促進成纖維細胞的轉化生長而得名。TGF-β廣泛存在于動物正常組織細胞及轉化細胞中,以骨組織和血小板中含量最多。TGF-β在人及哺乳動物中存在三種亞型,分別是TGF-β1、TGF-β2、TGF-β3,它們有相似的生物學功能,而且結構上有70%~80%的同源性[2]。
2 肝臟中TGF-β1的細胞來源
體內多種細胞如淋巴細胞、血小板、巨噬細胞等均可合成與分泌TGF-β1,在正常肝臟中TGF-β1 mRNA絕大部分分布于Kupffer細胞,其次為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而肝竇內皮細胞和肝細胞則無表達。在纖維化肝臟中TGF-β1 mRNA在HSC的表達較正常增加12倍,大大超過Kupffer細胞,而肝竇內皮細胞內亦有明顯表達[3]。亦有人在膽管上皮細胞檢測到TGF-β1 mRNA[4]。
3 TGF-β1在肝纖維化形成中的作用
TGF-β1具有廣泛生物學效應,特別是對于ECM的合成和代謝具有重要調節作用,對以肝纖維化為典型例證的纖維化病變發生過程中相關細胞的初始激活作用及其促進ECM的異常過度沉積的特性,使TGF-β1在纖維化性病變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病理作用[5-6]。正常肝臟細胞中HSC占肝臟細胞的5%左右,多種病因導致的肝損傷,都將導致HSC的轉化、激活,而其中TGF-β1就是強效致纖維化因子。
3.1 對纖維化形成細胞的初始激活 肝臟中TGF-β1是各種TGF-β異構體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肝實質細胞受損后釋放的TGF-β1是啟動鄰近靜息態HSC激活和轉化的初始信號之一[7]。肝臟Kupfer細胞、血小板是纖維化早期TGF-β1的主要來源。Kupfer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的旁分泌及HSC的自分泌是TGF-β1早期持續增高并使肝纖維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8-9]。有人曾在肝纖維化形成的3步激活模式中說明了TGF-β1的這種初始激活作用,并已被大量研究證實[10]。具體為:①炎癥前期,肝細胞受損生成TGF-β1等細胞因子旁分泌作用于HSC,導致HSC增殖;②炎癥期,與HSC相鄰的Kuffer細胞被激活,TGF-β1等細胞因子進一步釋放,激活HSC轉化成MFb;③炎癥后期,MFb分泌TGF-β1等細胞因子作用自身并使未轉化的HSC向MFb轉化,合成ECM。
3.2 促進ECM的產生 TGF-β1通過促進成纖維細胞等基質產生細胞中葡萄糖、氨基酸的轉運和糖酵解等代謝過程,導致膠原蛋白、非膠原糖蛋白、蛋白多糖等ECM產生增加,這是形成器官、組織纖維化的物質基礎。進一步研究TGF-β1促進ECM合成的分子機理,發現在多數ECM組分,特別是膠原基因的啟動調控序列上均有TGF-β1反應元件。對l型膠原α2基因上游-3.5 kh的調控序列研究表明,TGF-β1可促進該序列作為啟動子的轉錄調控活性。將小鼠及人I型膠原α1、α2鏈基因上游調控序列與報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轉移酶(CAT)組成的重組體轉染成纖維細胞后,TGF-β1具有促進報告基因的活性,提示TGF-β1具有促進小鼠及人I型膠原α1、α2鏈基因上游調控序列作為啟動子的活性。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轉錄因特異蛋白-1(Sp-1)、激活蛋白-1(Ap-1)參與介導了TGF-β1的這種激活效應。TGF-β1部分通過上調Sp-1、Ap-1,發揮其促進膠原等ECM基因轉錄激活的作用[11,12]。最新研究還在多種ECM基因上對TGF-β1作用元件和作用區進行了精細定位,在分子水平上充分說明了TGF-β1促進ECM基因表達的作用機制[13-14]。
除對ECM基因的直接作用外,TGF-β1還通過對其他細胞因子的影響,如覆蓋抑制膠原產生的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α)在膠原等基因上的反應元件、上調強效細胞有絲分裂原性細胞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受體在成纖維細胞的表達,間接促進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增加纖維產生細胞的數量,使ECM基因表達得到進一步強化[15-16]。
3.3 改變基質金屬蛋白酶(MMP)及其抑制劑的活性 正常情況下,組織重建是基質蛋白的合成和降解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基質的降解受纖溶酶和MMP的調節。肝臟和腎臟產生纖溶酶原后經血液循環到達組織,激活后為纖溶酶,可降解膠原蛋白、纖維連接蛋白等ECM成分并激活膠原酶等MMP。纖維化、硬化的形成是ECM產生、降解失衡所致,TGF-β1一方面促進ECM基因激活轉錄并高表達,另一方面還通過抑制MMP和促進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劑(TIMP),減少異常合成的ECM降解,從而加重ECM在損傷組織、器官的沉積[17]。研究表明,在纖維化形成過程中,TGF-β、TIMP-1、I型膠原表達依次升高。進一步研究TGF-β1抑制MMP基因表達的機制,在兔MMP-1基因上游-249 bp、鼠MMP-3基因上游-709 bp處鑒定發現了一個TGF-β1抑制性反應元件(TIE),分子水平的研究進一步證實,TGF-β1對MMP及TIMP調節作用機理及其在纖維化性病變中的作用[18]。
3.4 細胞周期調節作用 TGF-β1在體內外均能抑制多種細胞包括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的生長,并使這些細胞停滯在細胞周期的G0期。由于G0期是決定細胞繼續進入細胞周期還是停滯或退出細胞周期的一個重要時期,因此,TGF-β1與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轉化等密切相關。對于不同細胞,TGF-β1對期的阻斷作用不完全相同,對于諸如肝細胞等的G0期阻斷最終表現為細胞的凋亡。TGF-β1通過作用于細胞周期相關蛋白調節細胞周期。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細胞周期素(cyclin)、周期素依賴激酶cdk、cdk抑制劑(CDI)等都參與并介導了TGF-β1對細胞周期的阻斷作用;另外,一些原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基因的產物如c-myc、Rb等在這一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其中,TGF-β1對G0期的影響主要通過下調細胞周期素A、細胞周期素D1、細胞周期素D2、細胞周期素E及cdk2、cdk4 mRNA和蛋白質表達以及cyclinfcdk復合物活性實現。與TGF-β1生長抑制作用有關的CDI包括p27、p15、p21,其中p27、p15的發現均得益于TGF-β1相關研究。p27最早發現于用TGF-β1阻斷在期的貂肺上皮細胞(MvlLu)抽提物中。在體外,p27不能單獨結合細胞周期素或cdk,但能結合多種cyclinfcdk復合物,并抑制它們的活性。研究表明,TGF-β1通過蛋白質翻譯后水平調節p27的生物學效應。p15發現于經TGF-β1處理的細胞中,p15較專一地結合cdk4、cdk6,并使細胞周期素D游離出來。TGF-β1可促進p15的表達,并與cdk4、cdk6結合增多,cdk4、cdk6活性下降。就目前的研究現狀而言,雖然TGF-β1對細胞周期的調節機理研究已取得重要突破性進展,但就TGF-β1對不同來源細胞的調節差異及其對生長抑制全過程的調節機制,目前的認識還不完整[19]。
3.5 參與調節TGF-β1活性 TGF-β1通過與細胞表面Ⅱ型、I型受體的結合,形成Ⅱ型受體-TGF-β1-I型受體三聚體復合物,磷酸化后的I型受體將信號放大傳遞給細胞內重要的信號分子Smad,從而產生相應生物學效應[20]。有關Smad在介導TGF-β1信號傳導中的作用已取得重大進展[21]。目前共發現9個同源基因,根據Smad蛋白質在TGF-β1家族成員信號傳導中的作用,可將之分為3類:受體調節性Smads(receptor-regulated Smad,R-mads):Smad 1、2、3 、5 、8、9;通用Smad(Common Smad,Co-Smad):Smad 4;抑制性Smads(inhibitory Smads,I-Smad):Smad 6、7[24-25]。其中Smad 7的反饋調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動物實驗表明,導入Smad 7基因使之過表達后,細胞內TGF-β1的信號傳導被阻斷,肝纖維化模型鼠的肝膠原含量減少、HSC的激活標志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表達減少。進一步細胞學研究證實,轉染有Smad 7的HSC活化與增殖受抑制,Smad 2、3磷酸化被抑制,細胞內α-SMA結構破壞,充分說明了Smad分子的平衡協調表達對于調節TGF-β1生理、病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22]。
4 在肝纖維化診斷中的作用
由于肝活檢的限制性,對肝纖維化進行非侵入性診斷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治療監測和動態反映纖維化程度過程中,Zhang[23]等研究發現肝纖維化患者的血清血小板趨化生長因子(PDGF-BB)、TIMP-1和TIMP-1/MMP-1的血清水平比正常對照組分別升高2.52、0.5和1.67倍。同時研究發現,TIMP-1 mRNA和TIMP-1 mRNA與MMP-1 mRNA的比值也分別比正常對照組升高1.6和1.79倍;而TGF-β1、MMP-1和MMP-1 mRNA在患者和對照組間沒有差異。Flisiak[24]等研究發現肝硬化導致血漿TGF-β1濃度顯著上升,為正常時的2倍。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通過TGF-β1與其他反映肝損傷的生物化學指標比較發現,TGF-β1與血清膽紅素有顯著相關性。研究同時發現,在所有肝硬化患者中TGF-β1上升水平取決于肝功能不全程度,它與Child-Push評分呈正相關,這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尤其明顯。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也同樣證實了這種相關性。Lebensztejn[25]等發現在因肝炎所致肝纖維化兒童患者中,血清TGF-β1明顯升高,但在中、重度纖維化間沒有明顯差異。
5 在肝纖維化治療中的作用
5.1 抑制TGF-β1的生成 He[26]等用中藥和硒治療肝纖維化大鼠發現其肝組織中TGF-β1的表達明顯減少。這說明中藥和硒通過抑制TGF-β1對肝纖維化大鼠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Jiang[27]等用反義TGF-β1和的Ⅰ型和Ⅱ型受體治療豬血清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模型,結果發現TGF-β1、羥脯氨酸和Ⅰ、Ⅲ型膠原都有下降。
5.2 抑制TGF-β1的活化 TGF-β1以非活性形式分泌,它必須被活化后才能與其受體結合發揮作用,所以抑制TGF-β1活化是肝纖維化治療中至關重要的一步。Kondou[28]等報道用LSKL肽治療二甲基苯銨(DMN)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可使活化的與總的TGF-β1的比值下降,并且磷酸化的Smad2也比對照組有所下降。其機制為LSKL肽能模擬LAP中與TGF-β1活性片段結合的結合位點,從而抑制TGF-β1的活化。組織檢查發現LSKL肽能防止肝纖維化的進展。此外,還發現肝組織中透明質酸、羥脯氨酸和 膠原均有所下降。
5.3 抑制TGF-β1與其受體的結合 Ⅱ型受體在肝纖維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Ueno[29]等在DMN誘導的肝纖維化大鼠模型中,用可溶性TGF-β1的Ⅱ型受體對其進行肌注,發現肝纖維化明顯改善,并且羥脯氨酸也明顯下降,這2個結果在肌注組與通過門靜脈局部給藥組之間沒有差異。
5.4 利用Smad7抑制信號轉導 Smad 7是TGF-β1/smad信號轉導通路中一個重要的抑制性調控因子。Smad 7可與活化的TGF-β1受體連接,通過阻斷Smad 2、Smad 3與受體的作用和磷酸化來干擾它們的被活化 ;另外,Smad 7可與一系列被稱為Smurf的泛素連接酶相互作用,當Smad 7/Smurf復合物聚集至TGF-β1受體時,Smurf可通過蛋白酶體和溶酶體途徑來誘導其降解[30]。
5.5 用細胞因子IL-10治療 Zhang[31]等用IL-IO治療四氯化碳誘導的肝纖維化大鼠,發現血清TGF-β1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肝組織學改變明顯改善。Nelson[32]等報道用IL-10治療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發現血清ALT水平下降,并且肝臟炎癥和纖維化情況有所改善。
6 討論
TGF-β1/smad信號轉導通路的分子機制正逐步被探明,其在肝纖維化形成中的作用和針對TGF-β1/smad信號轉導通路設計的治療策略也有不少探索,而且目前對肝纖維化機制的研究,很多專家和學者已經將目光轉向了TGF-β2,為探索肝纖維化的機制及治療方式開辟了一個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Bissell DM, Roulot D, George J, 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and liver .Hepatology, 2001, 34:859-867.
[2] 程明亮,楊長青.肝纖維化的基礎研究及臨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6-57.
[3] Wranna JL, Attissano L, Wieser R, 4.Mechanism for activation of the TGF-β receptor.Nature, 1994, 370(6):341-347.
[4] Blobe GC, Schiemann WP, Lodish HF.R0l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n human disease.N Engl J Med, 2000, 342(18):1350-1358.
[5] Gressner AM, Weiskirchen R.The tightrope of therapeutic suppression of activ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high enough to fall deeply J Hepatol,2003,39:856-859.
[6] Friedman SL.Molecular regulation of hepatic fibrosis, an integrated cellular response ti tissue injury .J Biol Chen, 2003, 275:2247-2250.
[7] Nagashio Y, Ueno H, Imamura M, et al.Inhibi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decreases pancreatic fibrosis and protects the pancreas against chronic injury in mice.Lab Invest, 2004, 84:1610-1618.
[8] Gressner AM, Weiskirchen R, Breitkopf K, et al.Roles of TGFβ in hepatic fibrosis.Front Biosci, 2002, 7:793-807.
[9] Doley S, Delvoux B, Lahme B, et al.Modul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sponse and signaling during transdiferentiation of 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 to myofibroblasts.Hepatology , 2000, 31:1094-1106.
[10] Gressner AM, Gao CF.A cascade mechanism of fat storing cell activation forms the basis of the fibrogenic reaction of the liver.Verh Dtsch Ges Pathol, 1995, 79:1-14.
[11] Poncelet AC, Schnaper HW.Sp1 and Smad proteins cooperate to mediat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induced alpha 2(1) collagen expression in huma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J Biol Chem, 2001,276:6983-6992.
[12] Chadjichristos C, Ghayor C, Herrouin JF, et al.Down-regulation of human type II collagen gene expression by transform 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beta 1)in articular chondrocytes involves SP3/SP1 ratio.J Biol Chem, 2002, 277:43903-43917.
[13] Lindahl GE, Chambers RC, Papakrivopoulou J, et al.Activation of fibroblast procollagen alpha 1(I) transcription by mechanical strain i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dependent and involves increased binding of CCAAT-binding factor (CBF/NF-Y) at the proximal promoter.J Biol Chem, 2002, 277:6153-6161.
[14] Kanamaru Y, Nakao A, Tanaka Y, et al.Involvement of p300 in TGF-beta/Smad-pathway-mediated alpha2(I)collagen expression in mouse mesangial cells.Nephron Exp Nephrol, 2003, 95:36-42.
[15] Inagaki Y, Truter S, Tanaka S, et al.Overlapping pathways mediatethe opposing actions of TNF α and TGF β on alpha 2(I)collagen transcription.J Biol Chem.1995, 270:353-338.
[16] Ghosh AK, Yuan W, MoriY, et al.Antagonisticregulation of type1 collagen gene expression by interferon-gamma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tegration at the level of p300/CBP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s.J Biol Chem, 2001, 276:11041-11048.
[17] Philips N, Keler T, Gonzalez S.TGF beta-1ike regul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by anti-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nd 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antibodies in dermal fibroblasts:implications for wound healing.Wound Repair Regen, 2004, 12:53-59.
[18] Arthur MJ.Fibrogenesis-II,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heir inhibitors in liver fibrosis.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0, 279:245-249.
[19] Hu MG, Hu GF, Kim Y, et al.Role of pl2(CDK2-AP1)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mediated growth suppression.Cancer Res, 2004, 15:490-499.
[20] de Caestecker M.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uperfamily of receptors.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 2004, 15:1-11.
[21] Massague J, Wotton D,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by the TGFβ/Smad signaling system .EMBO J, 2000,19:1745-1754.
[22] Dooley S, Hamzavi J, Breitkopf K, et al.Smad 7 prevents activation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 and liver fibrosis in rats.Gastroenterology, 2003, 125:178-191.
[23] Zhang BB, Cai WM, Weng HL, 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matrix metallopmteinase-1,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mteinase-1 in serum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or hepatic fibrosis.World J Gastroenteml, 2003, 9(11):2490-2496.
[24] Flisiak R, Pytel-Krolczuk B, et al.Circula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as an indicator of hepatic function impairment in liver cirrhosis.Cytokine, 2000, 12(6):677-681.
[25] Lebensztejn DM, Sobaniec LM, Kaczmarski M, et al.Serum concentr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beta 1 does not predict advanced liver fibrosis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Hepato gastroentemlagy, 2004, 51(55):229-233.
[26] He YT, Liu DW, Ding LY, 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nti-fibrosis herbs and selenium on rats with hepatic fibrosis.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5):703-706.
[27] Jiang W, Yang CQ, Liu WB, et al.Blockag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s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pig serum-induced rat liver fibrosis.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11):1634-1638.
[28] Kondou H, Mushiake S, Etani Y, et al.A blocking peptide f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l activation prevents hepatic fibrosis in vivo.J Hepatol, 2003, 39(5):742-748.
[29] Ueno H, Sakamoto T, Nakamura T, et al.A solubl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 expressed in muscle prevents liver fibrogenesis and dysfunction in rats.Hum Gene Ther, 2000, 11(1):33-42.
[30] Moustakas A, Souchelnytskyi S, Heldin CH.Smad regulation in TGF-β signal transduction.J Cell Sci, 2001,114(Pt 24):4359-4369.
對于肝纖維化,目前臨床上存在治療難、療效判定難、量化指標少的現狀。以往對血清透明質酸(HA)的研究報道較多,而對Ⅲ型前膠原(PⅢP)、層粘連蛋白(LN)、Ⅳ型膠原(Ⅳ-C)觀察研究較少。筆者近年來采用自擬軟肝湯治療肝纖維化54例,并觀察PⅢP、LN、Ⅳ-C的改善情況,現將結果介紹如下。
1 一般資料
92例均符合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血吸蟲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制訂診斷標準。其中男性64例,女性28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18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50年;慢性血吸蟲性肝纖維化28例,肝炎后肝纖維化64例。其中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8例,丙型肝炎1例,戊型肝炎1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4例和對照組3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給予自擬軟肝湯:柴胡、枳殼各15g,郁金、薏苡仁、丹參、赤芍、葛根、生山楂、黃精、靈芝各30g。每日1劑,煎藥機煎制45分鐘,每劑分2袋,每袋180ml。每次服1袋,每日2次。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
2.2 對照組:給予復方丹參片(杭州胡慶馀堂制藥廠生產),每次3片,每日3次。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
3 治療結果
經1個療程治療后,觀察兩組治療前后PⅢP、LN、Ⅳ-c的變化:詳見表1。從表中可知,PⅢP、LN、Ⅳ-C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4 體會
老王是個部門經理,吃飯、喝酒、應酬幾乎成了他的常規“工作”,四兩半斤的白酒根本不在話下,工作日加休息日,一周喝個四五次都算正常。老王年輕時就知道自己有脂肪肝,但他認為脂肪肝既不耽誤吃喝,又不影響日常工作,根本不是病,就沒當回事。近幾年,老王在飲酒、勞累后常感到肝區不適,去檢查身體,除了B超提示脂肪肝,還出現了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偏高、脾大。但老王自認為脂肪肝就是這樣,將醫生勸其戒酒的話當耳旁風,繼續“轉戰”在各處酒桌上。近日,已到知天命年齡的老王,時常感到腹脹、乏力明顯,尿量減少,醫院檢查結果讓老王覺得五雷轟頂――酒精性肝硬化、肝腹水!
早期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由肝纖維化向肝硬化發展的早期階段,而肝硬化是終末期肝病的代名詞,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作用于肝臟形成的彌漫性病變。肝硬化患者以肝功能損害和門靜脈高壓癥為主要表現,一旦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肝腎綜合征等并發癥,再想逆轉肝硬化,實屬不易。要想阻止肝病進展至肝硬化,就必須提早動手,在肝纖維化或早期肝硬化階段進行干預和逆轉。
哪些肝損傷可以讓患者最終發生肝硬化
老王是由長期大量飲酒造成肝脂肪變性逐漸加重引起的酒精性肝硬化。另外一種常見的脂肪性肝病是排除了酒精因素之后的脂肪肝,醫學上稱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這部分人群中,絕大部分伴有肥胖、高脂血癥甚至2型糖尿病,其中30%為脂肪性肝炎,25%并發肝纖維化,1.5%~8%已發生或即將發生肝硬化。所以,千萬不要認為脂肪肝不是病。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多種多樣。我國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為常見,主要包括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他引起肝硬化的因素,還包括藥物和化學毒物引起的中毒性肝損傷,循環障礙(如右心衰竭)導致的瘀血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引起的肝損傷,遺傳代謝性疾病(肝豆狀核變性等),等。
肝損傷怎么就演變成了肝硬化
一旦存在能夠引起肝損傷的因素,絕大部分情況下就會出現肝細胞的炎癥、變性、壞死。機體必然要去修復這一損傷,修復就包括肝細胞再生與結締組織(也就是纖維組織)增生。只要原因不去除,這一過程就會循環往復。結締組織不斷增生的結果,就使得患者的肝臟逐步出現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之間并無嚴格界限,它們都是各種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發展的可逆中間環節,這一過程的快慢視肝臟炎癥損傷的程度而定,可短至數月,長至數十年。在這過程中,如果能夠及時發現疾病進展并給予針對性治療,就可以避免發生肝硬化甚至逆轉早期肝硬化。
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能自我感知嗎
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可以無任何癥狀或癥狀較輕,缺乏特異性,很難自行判斷。一般以易疲倦、體力減退、食欲稍差表現較突出,可伴有腹脹或便秘、肝區隱痛等,癥狀多為間歇性,勞累后明顯。體征表現為面色逐漸晦暗,少數病人可見蜘蛛痣(顏面、上胸部一至數個紅色帶偽足的斑點)、肝掌(手掌發紅)和脾臟輕度腫大,肝功能正常或輕度異常。由于癥狀輕微,經常被患者忽視而不能及時就醫,以致延誤病情發展至肝硬化。
診斷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的指標
主要依靠醫生根據組織病理學、影像學及血清生化指標等綜合考慮。
組織病理學即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目前仍是評價肝纖維化的最理想方法,也是最好的分級標準。缺點是只取很小的一塊肝實質,可能出現假陰性;同時由于肝活檢是一種有創檢查,病人接受程度不高,所以臨床上難以重復進行,不利于動態觀察肝臟病變發展過程。
影像學檢查包括超聲、CT和核磁。超聲檢查以簡單、方便、易動態觀察和無創傷的優點成為首選檢查方法之一。一旦超聲檢查有變化,比如脾大,可說明肝病進展。缺點是不能量化,需要依賴檢查者的經驗。肝臟瞬時彈性成像(Fibroscan)技術提供了組織軟硬度的定量信息,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及特異性。但它受肝細胞炎癥、水腫、肝臟血管充血、肥胖等因素影響,因此在檢查時應減少這些因素的影響。肝臟CT和核磁檢查適用于肝硬化的診斷,但對肝纖維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費用較高。
血清生化方面的直接指標主要包括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肽、Ⅳ型膠原等,其中HA在診斷肝纖維化方面有較高的靈敏性及特異度,但其易受自身代謝及分泌的細胞因子影響。間接指標主要包括血小板計數(PLT)、γ一球蛋白、凝血酶原時間(PT)、谷丙轉氨酶、膽紅素等。但都缺乏特異性,對判定肝纖維化程度的價值有限。
蛋白質組學和糖組學處于起步階段,且很多結論來自基礎研究,尚未推廣應用。
如何逆轉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
現代各項研究已經證實,肝纖維化甚至早期肝硬化是可以被逆轉的。這主要包括消除病因治療、抗纖維化治療、中醫中藥治療。這些方法需在醫生的指導下綜合運用。
首先,針對病因的治療是必要且有效的,而且治療越早進行效果越好。戒酒、有效的抗病毒治療、中止毒物進入體內、免疫抑制治療可使酒精性肝病、乙型肝炎與丙型肝炎、中毒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肝組織病理學得以改善。例如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1年,其組織學肝纖維化的改善率可超過50%,與未接受抗病毒治療患者相比,接受治療患者的肝硬化并發癥、肝癌和肝臟相關死亡風險等發生率均顯著減少。
其次為抗纖維化治療,主要有抑制肝臟炎癥,保護肝細胞;抑制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抑制細胞外基質合成,促進細胞外基質降解;基因治療。雖然有些方法還處于試驗階段,但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
中醫藥治療肝纖維化大體上有辨證分期分型論治、基本方加減論治、中成藥治療三種。主要策略是活血化瘀和扶正補虛。中藥治療在改善癥狀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方面與西藥相比有顯著優勢,可以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溫馨提示
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是發展至肝硬化的必經可逆階段。患者的定期隨訪和監測變得極為重要。通過最初、后續評估,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隨訪、監測策略,這不僅對判斷患者的預后、評估可能的風險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采取正確治療決策有重要指導意義。建議患者每3個月隨訪一次。
李雪梅 副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慢病管理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臨床工作中主要研究方向為肝病的診斷、鑒別、危重癥的搶救以及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療、肝病的營養支持、肝病合并糖尿病的診斷治療、肝病患者的慢病管理等。
門診時間:
周一下午 脂肪肝門診
【關鍵詞】 自擬中藥 肝纖維化 治療
筆者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自擬中藥治療肝纖維化患者43例,療效滿意,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慢性肝纖維化患者8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診斷均符合2006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通過的《肝纖維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所定標準,中醫辨證屬肝郁脾虛證者。治療組43例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1-65歲,平均43歲;病程1-17年,平均9年。對照組43例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0-72歲,平均46歲;病程1-21年,平均11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基線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針對不同的病因,按相關指南和標準,采取具體的用藥方案進行個體化治療,給予抗炎護肝、抗病毒及對癥治療。
1.2.2 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湯劑,其藥物組成是以柴胡10克,赤白芍各30克,當歸20克,川芎20克,白蒼術各10克,枳殼實各10克,茯苓20克,士元20克,大黃10克,茵陳30克,甘草10克,丹參30克為基礎方,再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隨癥辨證加減,如脅肋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莪術等活血通絡止痛;脘腹滿悶脹痛者,加砂仁,萊菔子,厚樸,二丑等消食導滯除脹滿;濕熱重者重用茵陳,大黃或加梔子,虎杖,龍膽草,黃芩等清熱利濕退黃。煎服方法:每日1劑,用我院中藥煎藥機統一煎煮,每劑煎藥液600毫升,煎后分裝300毫升,分早晚服用。療程6個月。治療期間禁止飲酒;宜清淡而富有營養飲食;勞逸結合;生活工作規律;勿情志刺激;勿過勞。
1.3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臨床癥狀包括納差、腹脹、乏力、上腹不適或肝區疼痛等;治療前的基線檢查與治療后12個月的隨訪結果。其中B超檢查肝臟、門靜脈、脾臟及脾靜脈的大小;肝功能(TBiI、ALT、AST、A/G),血清學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為主要觀察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肝功能、血清肝纖四項指標及B超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治療12個月后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均明顯改善,但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2.3 治療組治療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均較治療前有顯著的改善(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2.4 治療組B超肝臟實質,門靜脈及脾臟和脾靜脈的大小等有顯著的改善(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2.5 兩組均未見明顯毒副作用。
3 討論
中醫文獻中沒有“肝纖化”的病名。但“脅痛”、“黃膽”、“積聚”、“鼓脹”等的某些證型(肝郁脾虛)與西醫的肝纖維化非常相似。我們以“胸脅脹或痛、胃脘脹滿或悶痛、納差乏力、或膚便俱黃”等為主要證侯表現,辨證歸納為肝郁脾虛型的患者為觀察對象。肝郁脾虛證型是肝膽病證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環節,其病位在肝、脾;其病性氣郁血滯、脾虛濕阻;其病因是飲食不節、情志刺激、蟲毒感染、病后續發、濕熱疫毒;其病證是“脅痛”、“黃膽”、“積聚”、“鼓脹”。 上述各種致病因素一方面作用于肝臟,致使肝臟的疏泄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氣機的失常、血液運行異常。另一方面作用于脾,則脾臟的運化功能失常,水谷不化或濕邪困脾等臨床病癥。該階段是肝脾病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中間證侯,是肝脾病證病機證侯的轉折點,亦是治療的轉折點;治療大法應該為疏肝理氣,健脾利濕;方藥采用自擬中藥湯劑,該方具有“疏肝健脾、活血通絡”功效,具有承上啟下(肝主疏泄,脾主運化)的治療作用。方中柴胡、川芎、枳殼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赤白芍、當歸、血參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枳實、蒼白術、茯苓、甘草有健脾利濕行氣除脹之功;佐大黃、茵陳以清熱除濕,全方合而用之有疏肝健脾,活血通絡之功。通過6個月的治療,這部分患者不論是血清學肝纖維化指標(如檢測LN、HA、LV-C、PCⅢ水平,可動態觀察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情變化及作為其治療后療效評價的有用指標)。還是肝功能、B超影像學(肝包膜變光滑了,實質結節增粗增強的光點明顯改善了,門靜脈脾靜脈不同程度的變窄了,脾臟變薄了)指標等都有顯著的改善,明顯的優于對照組,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總結。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聲脈沖輻射力成像;肝纖維化程度分級;VTQ值;APRI評分
[中圖分類號] R57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0-0072-03
肝纖維化是因肝內結締組織增生所致,是由慢性肝臟疾病發展而來,會出現肝臟功能及結構的異常。肝纖維化繼續發展會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對其正確診斷,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惡化,減少死亡的發生。對肝纖維化的診斷最為可靠的是肝病理活檢,但此方法為有創診斷,常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因而限制了其使用。無創性的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技術則避免了此弊端,且諸多臨床研究也證實了其準確性,較一般超聲檢查結果更為可靠。本課題將200例慢性肝炎患者納入研究,行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檢查,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200例納入研究,其中男123例 ,女77例 ,年齡32~68歲 , 平均 (42.97±9.28)歲。所有患者行肝穿刺活檢,根據肝活檢結果按Metavir分期方法將肝纖維化分為S0~S4期:S0期為無肝纖維化;S1期為肝門束擴大,但未形成間隔;S2期為肝門束擴大,伴有小的間隔形成;S3期為間隔很多,無肝硬化;S4期為肝硬化。根據肝穿刺活檢,200例患者中,40例為S0期,47例為S1期,48例為S2期,35例為S3期,30例為S4期。
1.2 方法
1.2.1 超聲彈性成像檢查 超聲診斷儀使用西門子ACUSON S2000超聲成像系統,配有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技術軟件(ARFI),先常規肝臟掃查,再予彈性成像檢查。測量肝臟硬度的注意要點:檢查時使用4C1凸陣探頭,頻率4.0MHz,檢查者平臥位,常規掃查肝臟,選擇右側腋前線可清晰顯示肝右前葉的第7、8和9肋間。進行ARFI成像檢測時囑受檢者暫停呼吸,檢測時選擇感興趣區距探頭表面4~5cm,避開肝內可見的管道結構。每次檢測在發射一個低頻的縱向波后,可獲得一個橫向低頻剪切波,反映該區域受力后縱向壓縮而橫向膨脹位移的低頻剪切波傳導速度,即VTQ值,也就是將ARFI成像技術的量化值 ,單位以m/s,分別在肝臟右葉S5段、S6段、S7段、S8段測量,每一肝段同一部位測量3次,記錄并選取平均值。
1.2.2 實驗室檢查 對所有患者行血常規及肝功能檢查,記錄APRI值,由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與血小板相比而得出。
1.2.3 肝穿刺活檢 通過活檢做病理診斷,做出肝纖維化程度的準確診斷。
1.2.4 CT檢查 對所有入組患者空腹行肝臟CT掃描,選用荷蘭飛利浦公司Secura 64排螺旋CT機,掃描參數為130 kV,130 mA,窗寬、窗位為240、50 Hz,層厚層間距為10 mm,均行平掃及增強掃描。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 SPSS1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期肝纖維化患者VTQ速度均值及APRI均值比較
根據肝穿刺活檢,200例患者中,40例為S0期,47例為S1期,48例為S2期,35例為S3期,30例為S4期。各期VTQ測值與APRI均值比較見表1。
2.2 VTQ速度測值與APRI評分診斷肝纖維化程度的準確性
見表2。
2.3 肝臟穿刺病理分級與相應VTQ速度值對照
見封三圖1、2、3。
3 討論
肝纖維化由肝內結締組織增生所致,是各種慢性肝病長期演變所致,嚴重者會出現肝硬化、肝癌,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因此,對其纖維化程度準確分期,以協助臨床治療,是保證患者生命的關鍵。對于肝纖維化診斷常用的有實驗室檢查方法、肝穿刺活檢及影像學檢查[3,4]。肝穿刺活檢準確性最高,但此方法為有創檢查,存在一定風險,對患者造成一定傷害,不易被患者接受[5,6]。實驗室檢查準確性較差,只能作粗略診斷[7,8]。近年臨床報道[9,10],通過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診斷肝纖維化程度上的應用,其準確率得到廣泛認可,且為無創操作,可以反復進行,依從性較好。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主要利用各正常組織之間的彈性差異各有不同,各組織內部的彈性分布定量信息可以通過超聲彈性成像來獲得,從而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其診斷的病理基礎是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患者的肝實質硬度增加[11]。丁紅等[12,13]對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技術在肝纖維化程度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研究,發現此方法作為一種無創檢查,診斷準確性較高,是一種可行的檢查肝纖維化程度的方法,可作為肝纖維化診斷的主要方法。CT平掃及增強掃描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能清楚顯示肝硬化的形態和輪廓改變,增強掃描可觀察肝臟密度變化和血管情況及繼發的改變,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依據,但操作時對患者有輻射。臨床研究發現,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纖維化在敏感性和準確性方面相對優于CT檢查,且對患者身體無輻射,是較為理想的檢查方法。
本課題對200例慢性肝病患者進行研究,均行肝穿刺活檢,明確肝纖維化分期。然后均予實驗室檢查及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檢查,進行VTQ測值和APRI評分,對其與肝纖維化程度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證實,根據肝穿刺活檢,200例患者中,40例為S0期,47例為S1期,48例為S2期,35例為S3期,30例為S4期。VTQ值越高肝纖維化程度越重 (P < 0.05),APRI均值越高肝纖維化程度也越重(P < 0.05)。對肝纖維化程度的診斷,VTQ值有95.23%的敏感度,有79.04%的特異度,有84.97%的準確率,有77.04%的陽性預測值,有93.98%的陰性預測值,VTQ值各指標均優于APRI評分及CT檢查(P < 0.05)。 本課題研究中也發現,體型瘦弱者,VTQ測值穩定性差,這與體型瘦弱者腹式呼吸方式有一定關系,超聲原理上對氣體干擾不可避免的因素影響,肝左葉的測值穩定性也較右葉差,所本次研究主要針對肝右葉,與肝臟穿刺常規部位相匹配,而CT對肝左葉纖維化診斷有較明顯優勢。
綜上所述,應用超聲彈性成像原理的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技術對肝組織進行VTQ測值可較客觀準確地評估肝纖維化程度,其準確率、敏感度及特異度等均較高,對于評價纖維化程度有著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裴書芳,叢淑珍,裴占武,等. 實時組織彈性成像診斷肝纖維化[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5):893-895.
[2] 孟繁坤,鄭穎,徐曉鸞,等. 實時組織超聲彈性成像與瞬時彈性成像評價慢性乙肝感染肝纖維化程度的對比研究[J].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1,13(12):807-809.
[3] 李梵,張健,李永綱,等. FibroScan檢測與慢性肝病臨床診斷的相關性研究[J]. 傳染病信息,2010,23(3):136-138.
[4] 李林芳,戴琳,張琪,等. 瞬時彈性記錄儀檢測肝纖維化影響因素及穩定性分析[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8,28(4):595-597.
[5]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華內科雜志,2001,40(2):62-70.
[6] 王娟,艾紅,石秀英.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肝纖維化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0,19(9):815-818.
[7] 李銀燕,蘇雪嬌,王學梅,等.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半定量分析大鼠肝纖維化[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2,28(7):1259-1261.
[8] 張光晨,吳長君,倪子龍. 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技術在肝臟疾病中的應用[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11):2357-2360.
[9] 溫欣,王學梅,王炳元. Fibroscan對肝纖維化診斷價值的研究進展[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31):3223-3228.
[10] 李銀燕,王學梅,張義俠,等. 超聲彈性成像定量分析脂肪肝的初步探討[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9,38(8):632-634.
[11] Fukazawa K. Alcoholic cirrh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m J Cardiol,2012,109(2):304-305.
[12] 丁紅,沈文,李娜,等. 聲脈沖輻射力成像技術無創檢測慢性肝纖維化的初步研究[J]. 上海醫學影像,2009,18(2):81-83.